第一篇: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88-01
数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推动了重大的科学技术进步。但数学为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效益容易被人们忽视。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学生数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无论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还是在涉及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刻,数学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数学教育能力的培养
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兴趣的动机、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两个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在学习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搜集“生活中的数学”,教师让学生根据收集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课堂教学时,教师有目的地从学生收集的资料中提取与数学有关的资料,并将它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学生通过收集材料、分析材料、设计方案,构建数学模型,激发了探索的欲望,提高了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开设数学实践活动课,创造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机会。教师设计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地探索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交流,找出解决的策略。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也更强了。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销售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比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如何在商场搞活动的情况下便宜购物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如此切身的问题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更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的最佳途径。
让数学知识走进生活。通过“让生活走进课堂”,达到“让数学服务生活”的目的。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教师应再现生活情景,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所学知识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同学们,今天学了常见的数量关系,商品的价钱,买东西的多少和应付的钱数,学会以后,自己到商店试试看,根据有关的数学问题,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将学生从接受者提高到实践者、探索者和策划者的地位,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意义。
第二篇: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作者:安源区第三小学 谢国萍
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是有机的整体,但是如何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曾经困扰着我,名师的一些理念,给了我许多的帮助。吴正宪老师曾说过“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支离破碎的,没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尤其是没能重视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使孩子们失去了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感受,逐渐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学好数学的信心。” 吴金根老师也曾说:“数学学习内容只有切入学生的生活,才能激发学生数学探究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智慧,促使学生学习的成功。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必须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基础,把准学生已有经验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找准教学活动的起点,使经验转化为发展的工具、发展的桥梁、提升的基础和创造的灵感。”刘德武老师的“跳出数学教数学”即数学教师不要把自己和学生都死死地捆绑在教科书里,硬啃那些小学生认为枯燥的公式和定义,而应该勇敢地从书本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教学活动,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与育人效果。细细品味这些语言,让我对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这一困惑有了新的认识,并在实践中进行尝试,现将自己的一点体会写出来,希望能得到同行教师的帮助与指点。
一、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资源,需要教师大胆而创造性的处理教材,体现用教材教的思想。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数学课能以学生事例作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学生将会提高学习兴趣,使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此时已是一年的年末,马上就要进入新的一年了,每年的元旦同学们都会组织联欢会,庆祝新一年的到来。结合学生的这一生活背景,我便利用过元旦设计教室为情境,在黑板的四周挂上彩灯,并用课件展示挂上彩灯的黑板,学生感觉特别漂亮,兴趣十足,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思考要求彩灯长度需要知道什么?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马上意识到需要知道长方形黑板的长和宽。然后我们共同合作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学生根据数据利用不同方法计算出了黑板的周长。求出黑板的周长后,我问学生:“我们是正好购买9米的彩灯吗?在实际的挂彩灯的过程中会有什么现象出现?”学生稍一思考,便大声说:“在实际的购买中要比计算的结果稍微长一些,因为在挂的过程中彩灯不一定能拉得特别直。”还有的同学说:“再挂的过程中黑板的四个角也许会出现重叠的现象„„”学生在浓浓的兴趣中开始了一课的学习,不但探索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解决了布置教室的问题,学生对这样的学习内容感兴趣,学习起来轻松、愉快,收到了事半功倍的结果。让数学学习从生活中来,又回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中去,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在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
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很有用”,它是被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了的,这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但它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生活情景,采撷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把自己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
当学完了《圆的认识》后,我们讨论生活中的井盖为什么是圆形的,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井盖模型,让学生亲自试一试,在活动中,学生发现,如果用长方形、正方形的井盖,一旦某一边上翘起来,井盖都会从对角线处掉下去,这样会很危险。只有圆形,因为圆心距周围的距离相等,井盖无论怎么转动都不会掉下去,是最合理也是最安全的。学生理解到了,再让学生回忆一下生活中的井盖形状,学生便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只有走生活化道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在“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外向课内汇集”这样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再现生活中的数学,培养观察能力
数学教学要紧紧把握这样的理念:“对数学实现再创造,使数学顺应人类学习的需要,走向生活、走向大众,以开放的体系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再现数学与大自然和人类千丝万缕的联系”。大自然是数学教学的最好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学习数学,增长见识。如在《千米的认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1000米的长度,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观察,学校的操场是200米的跑道,要走1000米,需要走几圈,学生马上计算出是5圈,我马上问学生:“你们谁知道走1000米大概需要多长的时间,谁亲自体验过?”学生全部摇摇头,这时我顺势鼓励:“谁愿意现在就尝试一下?”学生纷纷举手表示赞同,我便和同学们亲自走了1000米,大约走了15分钟,然后我让学生闭眼想像一下1000的长度,并结合生活说一说那里有1000米。听着学生的汇报,看着同学们红润的小脸,你就知道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了1000米的实际长度,你就会觉得这15分钟的1000米的路是多么的有价值。我想这也许就学生是最真切的体会,1000米的长度观念将会让他们一生都不会忘记。课后。我根据学生走1000米的时间,计算自己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大概计算一下学生从家到学校的路程,第二天早上听着学生的汇报,看着学生的表情,我深深体会到与学生走进生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情呀!最让我激动的是一名同学的汇报:“老师,为了测量的准确一点,我昨天放学计算了一次时间,今天早上又计算了一记时间,取两次时间的平均数„„”听着他的汇报,教师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此时的学生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数学,而是在巧妙的应用数学,他们在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审视生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四、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进行情感的熏陶
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在主动探求数学问题的同时就在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热情的牵着孩子们的手,正确引导孩子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达到优化生活,热爱生活的目的。正如吴正宪老师所说: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处处充满着美。如在数学中一幅幅严谨的知识网络图、一道道绝妙的算式、一组组有趣的关系式------都是数学家心灵智慧所迸发出的和谐、庄严、永恒的美。我们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潜在的美,真诚地牵起孩子们的手和他们一道跃进充满智慧魅力的乐园,尽情领略、享受数学中的美。如在教学数学图形的对称性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具有对称性的实物,如学生喜欢的蝴蝶、蜻蜓、蜜蜂等动物,漂亮的树叶,空中飞行的飞机,都是利用了图形的对称性,感受数学的对称美。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用媒体展示一台台大吊车,展示房屋的房架,自行车的大梁,让学生感受图形的神奇与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使学生看到生活的精彩与人类的智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数学能力,并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第三篇: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美
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说:“数学,如果正确看待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无上的美。”的确,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充分领略到数学美的魅力,它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奇异的美的世界。数学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学美具有简洁性
数学理论的迷人之处就在于能用最简洁的方式揭示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规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美在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 例如:公式S=Vt揭示了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内在规律,简洁、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又能领悟它所揭示的深刻内涵,C=2πRS=πR2把几何图形和数量之间的深刻联系,用公式来表示,体现了数学美的简洁性。
二、数学美具有趣味性
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益智游戏—七巧板,运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拼出的图案生动有趣,在许多国家广为流传,还有幻方游戏、推二十四点游戏等等,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三、数学美具有和谐性
自古希腊以来,黄金分割备受人们关注,它被视为最美丽和谐的几何比例。雅典的帕德嫰神庙因为采用了黄金分割的原理设计而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建筑之一;在拍照时常把主要景物摄在接近于画面的黄金分割处,会显得更加协调悦目;主持人站在舞台的黄金分割处,视觉和音响效果最好。黄金分割及其有关应用已经成为数学中和谐美的典范。
四、数学美具有感官性
感官性的美是指事物的美直接作用到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一种美好的感觉,是具体的,能够被人的感官直接把握的。例如中学数学几何中的垂线给人以稳定感和均衡感;直线给人以平静安宁感;斜线具有明显的运动感和不稳定感;曲线则因改变了直线的呆板、单调而又变化均匀被人们喜爱,反映给人的是柔和、轻盈、流畅、优雅的感觉;三角形给人的稳定感和四边形给人的不稳定感。
五、数学美具有对称性
数学的对称美分为两种,一种是体现在数(式)的结构上的对称性美,例如加法的交换律a+b=b+a 乘法的交换律ab=baa与b的位置具有对称关系,但又是可以变化,整个式子简洁明快,一目了然。另一种是图形的对称性美,图形的对称是指组成图形的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整体之间的一种统一和谐关系。例如,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这些图形匀称美观,在日常生活中用途非常广泛,许多建筑师和美术工作者采用这个原理,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六、数学美具有创造性
数学虽然只有简单的几个数字(0—9),但是通过一些数学符号的作用,则创造了能够表达世界几乎所有的数量关系,例如由于小数点和分数线的作用,使数的范围由自然数扩展到有理数,引入“√”后,数的范围又由有理数扩展到无理数。数的不断创新,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解决了实践活动中存在的许多数量问题,推动了边缘学科的发展,这种创造性是非常伟大而又现实的。千姿百态的几何图形,如许多国家的国旗,公司的标志,布料的花纹是由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通过平移、旋转、拼凑、延伸等方法得到的。
法国数学家庞加莱说过“能够作出数学发现的,是具有感觉数学中的秩序、和谐、对称、整齐和神秘美等能力的人,而且只限于这种人。”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不懈的努力,不仅能感受到数学美,还要成为发现数学美、认识数学美、研究数学美的人。
第四篇: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科书,更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儿童,使人深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它更强调了数学学习,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开展观察、操作、猜想、交流等活动。在数学活动中,感受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学中,我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探索。
一、创设情境,感受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低年级儿童的学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境发生的和发展的,而情境的创设总 是来源于生活,以儿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使儿童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体会与感受数学。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结合学习内容,我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受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如:在学习“统计”这一内容时,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小猪打工,应聘为旺旺水果公司市场调查员”这一场景引入新课,给枯燥的统计内容赋予了鲜活的生命,给单调的数据融入浓厚的生活气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很自然地诱发学生用统计知识来解决“一台自动售货机一小时卖出各种水果的数量”这一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很好地完成市场调查这一实际任务。使学生感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触手可及的。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动手操作,感受数学使生活更美丽。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实践,加强操作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 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能力。
如:在讲“对称图形”这节课时,以“送礼物”的活动为引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多媒体展现大自然对于对称的创造如:翩翩起舞地蜻蜓、蝴蝶,片片翻飞的落叶,每一张绽开的笑脸„„,使学生感受对称的力量,对称的美,而且让学生初步感知了他们的共同属性:对称。接下来,让学生观察猜想老师剪的是一个什么图形,使学生感知对折后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个喜欢的对称图形,同学们剪出了桃心、笑脸、松树、小房子等漂亮的图案。剪的过程即理解和掌握了对称图形特征的过程。再把剪好的图形贴在黑板上与同学分享,产生一定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在一折、一剪中就创造出了数学中的轴对 称图形。让儿童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有时就这么简单。之后,利用多媒体展现“桂林山水”的美景图,奇异的山、怪异的石、水中的倒影„„,看到大自然梦幻般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惊叹不已,深切地感受到原来数学还可以使生活变得如此美丽。
三、主动参与,感受数学为生活服务。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要体现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要使数学课更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这样他们才乐于接受,才会主动参与,积极探索。
如:在教学估算一节时,先出示学生熟悉的计数跳绳、毛绒玩具小狗、乒乓球拍,让学生猜猜这些物品的价格,学生兴致很高,为进一步探索做好铺垫。当教师问道:“你还想知道什么时?”学生迫不及待地说:“买这些物品得需要多少钱?”此时小组讨论,明明的100元钱够吗?显得自然贴切,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儿童乐于接受,能主动参与,并积极探索。有的同学分别估算三件物品的价格;有的同学把三件物品的价格先加起来再估算;有的同学先估算前两样物品的价格,看剩下的钱够不够买第三件物品;有的同学用口算估算;有的同学用笔算估算等等,估算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是合理的,我都给予肯定。充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最后设计租船方案的环节,使估算知识得到提升,在学生设计的各种不同方案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选择最优化的设计方案。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加、减法估算,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要积极开动脑筋。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已渐渐消失,正在形成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首先要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即学习儿童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将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使儿童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他们才会有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
第五篇: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
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无法剥离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新观念的数学告诉人们,人人都必须学有用的数学,数学不应再是演算纸上的智力游戏,她就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存在于生活事实之中。鉴于此,我们应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用事实说话”,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到真实的数学,获得真正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最终服务于生活?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策略一: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生活在一个立体的空间里面,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学生每天面对多姿多彩的世界,如果把枯燥的数学课与多彩的生活事件结合起来,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特别的亲合力,它能一下子把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拉近,唤起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萌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因而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多创设生活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课堂,使他们觉得我们所学习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教学“租船”时,我带学生去交游,走到河边时,要租船过河,有26人,每条船能乘4人,算式是26÷4=6(条)„„2(人),可老师租了5条船,这时为什么呢?是老师算错呢?还是„„,学生议论纷纷。此时,我说:“要想知道为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通过生活化的导入,置学生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淡化了教育痕迹,打通了书本世界和日常生活的隔阂。让学生发现,原来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无形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积的近似值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
策略二: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在教学《我们赢了》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预先准备好的小闹钟自己把时针旋转几圈,让学生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的走动。学生在旋转时候就开始发现问题了,“两个针会一起走的”“分针比时针走得快„„”。对于学生这些发现我微笑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看课文,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因此自己来解决问题的欲望也更加迫切,从而找到1时=60分的单位换算。这样,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策略三:活动与生活牵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 2 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都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如:在进行《年、月、日》教学时,刚好有一位挺着大肚子的老师听我上课,我随机应变,出了这样一道题目:王老师快要生孩子了,六个月后,猜猜王老师的孩子出生几天了?由于不知道会在哪一天生,答案是多样化的。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四:利用课后训练,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出发,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使学生养成事事、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创造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去体念、去感受,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