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的魅力”,让我们在生活中感受!
全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论文评选文稿(中学、数学)
“数学的魅力”,让我们在生活中感受!
342325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桥头初中 孙佛保 中三 *** 摘要:新标准为我们指出“在生活中挖掘数学、让数学服务于生活、让数学回归生活、回归社会”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我们有必要在课堂上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充满生活的味道,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使学生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习惯从自身的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关键词:数学与生活 生活实际 魅力
“只有教数学的人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学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而深深地打动。”要想使每一位学生喜欢数学并能够长久地对它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非亲自感受到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不行。
一、对数学的认识
说到数学,大家都会觉得只是“计算”和“证明”,学生学数学只要会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和应用,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人们离不开数学,因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1、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生存的,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个世界,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和发展。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日记中体现着他们对数学的发现、应用和理解。2、数学是一种文化
数学是思维与线条的文化。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学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要让学生去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并且从生活中去体会一种数学思想。我们说,无论是哪一种学科,都要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数学学科尤其重要,应结合一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优良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鼓励创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二、感受数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让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了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让学生亲自体会参与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你自己的身边。
1、联系生活实际,把应用意识贯穿于数学概念的教学中 衣服打折、球赛记分等等;这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词语出现在七年级的教材和练习册上。一些缺乏生活常识的学生纷纷犯难,常常连题目都不理解:是打3折的衣服便宜还是打5折的便宜? 现在的应用题不仅题干长,而且与生活联系紧密,要求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学生需要培养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了解生活常识,在读懂了试题内容后,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起数学模型,最后把答案放到生活中来。这表明当数学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情景越接近,学习自觉感知程度就越高,所以我们要善于挖掘数学中的生活情景。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
2、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影子。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 ,都在运用着数学的概念、法则和结论。很多看似和数学无关的问题都可以运用数学工具加以解决。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很多学生学习数学多年 ,并不知道数学有什么用途 ,他们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 ,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应付中考与高考。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得不到发挥。其实数学就在我们周围,让学生学习数学,可从他们已有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有目的的,合理地创设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有兴趣的数学问题,只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开启智慧之门。
例如:我们在推铅球时,铅球的行进轨迹是抛物线,怎样推才能更远,学习了二次函数,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又如:在学习“圆的面积”的时候,可以设置疑问。“你们有没有见过正方形的自来水管”,这样一个带有生活常识的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对它充满兴趣,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这样使教材的内容融入趣味的生活情节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新知识,使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诱发学生再次学习的兴趣。
3、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动口说、动手做、动脑筋去探密数学,既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又激发学生原始的自我展示欲,提高学生对探究新知的兴趣,而且经过一系列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逐步发展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从而体会成功的喜悦。
例如:我们在学习“轴对称”这一节,首先观察、触摸自身到周围的环境,从小巧的艺术品到宏伟的建筑对称的形式是和谐的、美丽的、真实的,镜子中的我们看到自己的形象,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对合在一起,大红的双喜字等,都是对称的体现。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扩大视野,动手动脑,增长才干,发挥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
三、新课程下教师该应怎么做?
1、把微笑带进课堂,让学生在“做”和“玩”中学习数学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推门走向讲台,就象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情绪带入教室,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注定这节课失败无疑。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游戏是人的天性,是学生的主要活动之一,在数学活动中恰当地利用游戏的特点创设游戏化的情境,即将数学内容融入适宜的游戏,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解决游戏中的数学问题,从中积累更多的数学经验。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觉有效地运用数学的能力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材中的一些习题离学生生活较远,有的甚至是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处理教材,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提高数学学习劲头,使学生认识到应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堂是常被人认为比较枯燥、乏味、和缺乏激情的,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又富有人情味的且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课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和感悟数学,数学教学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才能给我们的所有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双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一直以来,我都很欣赏这句话:“只有教数学的人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学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而深深地打动。”要想使每一位学生喜欢数学并能够长久地对它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非亲自感受到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不行。每当人们去求解任何一道数学问题,或力图攀登一个数学高峰,都被誉为摘取科学皇冠上的明珠,数学以其魅力而为公众所接受。
参考文献:
(1)张奠宇,等.数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2)王奎实.论数学科学的美学价值.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
第二篇: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摘要:新标准为我们指出“在生活中挖掘数学、让数学服务于生活、让数学回归生活、回归社会”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我们很有必要在课堂上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充满生活的味道,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使学生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习惯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关键词:数学与生活 生活实际 魅力
一直以来,我都很欣赏这句话:“只有教数学的人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学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而深深地打动。”要想使每一位学生喜欢数学并能够长久地对它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非亲自感受到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不行。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乐园,处处充满着魅力。“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只要为学生把数学与生活接通,引导学生积极的参加实践活动,数学教育这株大树就会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给学习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让源于真实生活情况中的学习立足,让每一个学生在生活中生动,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成功。
一、对数学的认识
说到数学,大家都会觉得只是“计算”和“证明”,学生学数学只要会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和应用,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与科学技术、人文科学、经济发展等都有着广泛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人们离不开数学,因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体现。我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
1、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生存的,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个世界,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和发展。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日记中体现着他们对数学的发现、应用和理解。
2、数学是一种文化 数学是思维与线条的文化。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由于实际的需要,数学在古代就产生了,现在已发展成一个分支众多的庞大系统。数学与其他科学一样,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并成为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
作为21世纪的数学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学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要让学生去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并且从生活中去体会一种数学思想。数学里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掘数学中蕴涵的宝贵的东西。我们说,无论是哪一种学科,都要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数学学科尤其重要,应结合一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优良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鼓励创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更好的掌握这“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武器”。
二、感受数学生活现实化,激发求知乐趣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了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让学生亲自体会参与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世界之大,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你自己的身边。
1、联系生活实际,把应用意识贯穿于数学概念的教学中
银行利率、股票的上涨与下跌、衣服打折、球赛记分„„这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词语出现在七年级的教材和练习册上。一些缺乏生活常识的学生纷纷犯难,常常连题目都不理解:什么是利率?是打4折的衣服便宜还是打6折的便宜?“闭门读书的学生,想学好现在的学,难。” 现在的应用题不仅题干长,有时达200多字,而且与生活联系紧密,要求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学生需要培养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了解生活常识,在读懂了试题内容后,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起数学模型,最后把答案放到生活中来。如这样一个例子:南京市的出租车起步价(3000米内)是8元,超过3000米,每千米收费2元。李明从家到火车站共付钱31元,那他家离火车站有多远?一开始,学生不知道“起步价”是什么意思,后来自己乘车以后明白了,“起步价”就是从坐上汽车开始,在规定的里程范围内,收取的价钱是一样的。先用31元-7元,剩下的钱除以每千米收费2元,等于12千米再加上一开始的3千米,12加上3等于15千米,所以李明从家到火车站是15千米。这也表明当数学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情景越接近,学习自觉感知程度就越高,所以我们要善于挖掘数学中的生活情景。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
2、模拟一个如同现实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以激发其学习乐趣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应用的极其广泛性。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影子。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 ,都在运用着数学的概念、法则和结论。很多看似和数学无关的问题都可以运用数学工具加以解决。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很多学生学习数学多年 ,并不知道数学有什么用途 ,他们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 ,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应付中考与高考。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得不到发挥。其实数学就在我们周围,让学生学习数学,可从他们已有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有目的的,合理地创设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有兴趣的数学问题,只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开启智慧之门。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的时候,可以设置疑问。“为什么自来水的管道是圆形的而不是长方形的”、“你们有没有见过正方形的自来水管”,这样一个带有生活常识的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对它充满兴趣,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这样使教材的内容融入趣味的生活情节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新知识,使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诱发学生再次学习的兴趣。又如我们在推铅球时,铅球的行进轨迹是抛物线,怎样推才能更远,学习了二次函数,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跳远怎样跳得更远,怎样来测量跳远的距离等等。还有,在足球比赛中,守门员如何站位,才能缩小对手的射角,(就是对球门的张角)当然真正的足球比赛情况会很复杂,我们可以用“三角形的外接圆”知识从静止状态加以思考。其实,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而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善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能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3、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动口说、动手做、动脑筋去探密数学,既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又激发学生原始的自我显示欲,提高学生对探究新知的兴趣,而且经过一系列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逐步发展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从而体会成功的喜悦。
例如:我们在学习“轴对称”这一节,首先观察、触摸自身到周围的环境,从小巧的艺术品到宏伟的建筑对称的形式是和谐的、美丽的、真实的,镜子中的我们看到自己的形象,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对合在一起,大红的双喜字等,都是对称的体现。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扩大视野,动手动脑,增长才干,发挥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
三、在生活知识经验中体验、理解数学,把数学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通过学习数学化的途径进行教学能促进学生应用能力,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学习了不等式后,讨论如下问题:暑期旅游,有报名价为每人500元的甲乙两家旅行社,经协商后,甲旅行社提出的优惠条件是:两名家长全额收费,学生按7折收费;乙旅行社提出的优惠条件是:家长、学生都按8折收费。假设两位家长带领3名学生,他们应选择哪家旅行社?带5名学生呢?通过计算、讨论、分析,发现3名学生时乙旅行社优惠;5名学生时甲旅行社优惠,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对数学的运用能力得到加强。
四、新课程下教师该怎么办?重新在生活经验中认识数学、感悟数学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阳光地带”、“动感地带”,教师是课堂的把关者,课堂教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让数学教学更贴近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拥有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1、触动生活积累,在体验中使学生自悟自得
感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先有所感,方有所悟。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生活经验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
2、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数学学习中,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美丽的校园如诗如画,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校园中充满着数学知识,我们在学习“测量旗杆高度时”,同学们利用阳光测同一时刻旗杆影长,人影子长和人高。初步感受了生活中数学的奥妙,而后又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测量教学楼的高度,同学们的积极性高涨,积极探讨测量方案,体会生活中如何运用数学。最后同学们又用小镜子进行测量旗杆的高度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整节课,学生们“玩”的很开心,“大课堂”气氛很活跃,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动式课堂,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学习中去,“学习‘热情很高。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整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数学课堂,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的很近,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强了同学们主动学习的愿望。
3、恰当自编生活习题,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觉有效地运用数学的能力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用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来认识生活是学生认识世界的质的飞跃。教材中的一些习题离学生生活较远,有的甚至是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处理教材,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如教学“黄金分割”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作为新知的练习:人的正常体温是37度,那么人在多少度时,感觉上最舒适呢?学生顿感有趣,积极思考,争着回答(23度,22度,25度),教师接着问:你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学生终于发现了问题,原来这就是黄金知识分割的应用(37×0.618≈22.8),当学生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且热情高涨时,教师又提出了问题:(1)人体中有哪些黄金分割点?(2)若你是一个晚会节目主持人,舞台是8米,你应当站在舞台中哪个位置最恰当?通过自编练习题,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提高数学学习劲头,使学生认识到应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堂是常被人认为比较枯燥、乏味、和缺乏激情的,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又富有人情味的且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课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和感悟数学,数学教学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才能给我们的所有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双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一副为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心肠。一直以来,我都很欣赏这句话:“只有教数学的人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学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而深深地打动。”要想使每一位学生喜欢数学并能够长久地对它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非亲自感受到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不行。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乐园,处处充满着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籍、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世界各国数学家以各自的理解和认识赋予了数学思辨的光芒。数学家以其智慧的“美丽心灵”奠定了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人们公认和推崇数学的至高无上,恰恰在于它的“美丽魅力”。甚至每当人们去求解任何一道数学问题,或力图攀登一个数学高峰,都被誉为摘取科学皇冠上的明珠,数学以其魅力而为公众所接受。
参考文献:
(1)张奠宇,等.数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2)王奎实.论数学科学的美学价值.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
第三篇:在生活中感受德育的魅力
在生活中感受德育的魅力
柏乡镇学区
王利环 魏丽敏
教育从生活中来,教育服务于生活,教育不能拒绝生活。教育实践证明:道德教育是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在丰富生活基础上的道德知识才是具有生命力的道德知识。只有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具体的指导意义的道德熏陶,才有真正的价值。因此,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抽象、空洞的政治说教里走出来,关注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特殊的生活世界里,让德育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容易理解和乐意接受。
一、德育内容生活化
教育中的知识或学习内容,从本源上说都是来自于生活的,无论是科学的、人文的,还是艺术的都是如此。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就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书本、口头上的一些理论化教育转化为活生生的情景教育,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的事情做起,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德育的重要性、现实性,从而掌握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二、德育方法生活化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在教育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感受生活的乐趣。同样所选的例子要让学生听得到、摸得着,这样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课堂教育的“真实性”;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因此在教育中,我努力创设生活情境,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明辨是非,提高认识,指导行为,从而引发生活的兴趣;以往的教学常常是让学生学习现成的知识成果或结论,学习过程成了简单机械地背诵和消极的复制,学习的乐趣无处生发,学生成了知识的奴隶。有人曾说:“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实践对于掌握知识是何其重要。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被教育者参与的过程,只有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活动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才是有效果的,任何信念都是在实践中形成、深化、确立的,因此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过程,才能感受生活的乐趣。教育中,开展一些喜闻乐见的有趣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拉近师生的距离。
三、德育途径生活化 实践证明,封闭式的德育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德育形势。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儿童的实践活动,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校德育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加游戏,引导学生开展兴趣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实践、游戏和活动中来,体验活动的过程和感受,是增强德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多种社会活动,增强德育实践性。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离不开社会实践。陶行知先生指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士大夫之所以不承认他,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因此德育应是组织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取现代生活知识,还是日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得到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常言说:“劳动是一切美德之本,懒惰是万恶之源”。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逐渐认识到人的社会本质与价值,才能真正懂得做人的道理。
为此,我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引导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经常带领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如开展“我是小交警”,“我是清洁工”,“参观工厂”,“绿色环保小卫队”等社会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进行角色体验和岗位锻炼,在相应的角色活动中自觉履行角色义务,在活动中进行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与完善,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社会实践活动,使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从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为他人服务的光荣与快乐”;“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学生们的这些话语真切地反映了实践体验后的喜悦。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有了做小主人的感觉,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感性到理性,产生了质的飞跃,增强了自制能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生活能力、意志品质从小就得到了培养。
(二)开展多种生活活动、形成高尚的道德。班集体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人生初期思想品德观形成的重要支柱和基石,教师可以用自己的遗憾警示学生,用自己的人格感染学生。良好的学生间的生活关系能使学生个体欣喜,并渴望在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中健康向上地发展,它是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形成的催化剂和温床。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间关系,形成良好的班级德育生活化氛围,从而使师生双方的价值观取向、道德观导向都得到升华。所以我们常以小组、班级为单位,开展有关德育生活化的大讨论、沙龙活动等,组织和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探究、思考人生发展的道路,感悟生活中的欢乐和苦恼。
(三)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培养高雅的情趣。校园文化有其特殊的育人功能,我们可以通过校内广播、校刊、板报、集会、访问、绘画、书法等文化艺术方面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培养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又缓解了学生的压力和生活情绪。
总之,生活的范围有多宽广,德育的阵地也就有多宽广。生活中的学生是一把把需要点燃的火种,是一颗颗需要激活的苞芽。只要我们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喜爱的方式去体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德育的魅力,并在生活的大课堂里形成并发展良好的品德。
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
《农村中小学德育“回归生活”的研究》
结题报告
柏乡县柏乡镇学区 赵春香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教育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德育教育形式单一,德育教育内容体系不科学不合理,只重视知识灌输形式化、说教化,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个体特征和情感体验。农村地区德育教育目标与现状相距甚远,学生受到办学体制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与限制,德育工作基本处于封闭,滞后状态,严重脱离生活与时代特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在新的历史时期《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了新的规定: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素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是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爱、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是他们具有面对挫折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但是由于德育教育的与时俱进性很多研究显得落后。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该课题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针对农村中小学中长期面临的各种德育落后问题,有多名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班主任负责实施,主要特色教学同步进行,德育紧跟时代。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课题主要研究和探讨如何利用学习各种社会资源,优化和创新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工作方法,构建新时期农村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建立和健全多途径、多方位的养成教育网络,转变认知型的养成教育观念,使养成教育道德品质的培养生活化、具体化、系列化,将养成教育渗透整合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掘构建农村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及品德培养体系,提高学校整体德育水平,推进学校德育内容系列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建设,进一步丰富德育内容,构建“自主体验、引导疏通、循序渐进”的德育教育工作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内容界定
本课题适合农村中、小学校,主要探讨如何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学生德育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问研究对象,优化和创新中小学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问题和途径,如何推进学校德育内容系列化、规范化、科学化。
三、理论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是课程改革目标之一,他是在对传统教育原理学的实际生活,实效性差、针对性不强的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产生起来的没事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小学德育“回归生活”的研究是在生活中指导中小学生怎样看待社会不良信息、功利主义,怎样实现书本教育和现实生活道德有机整合,是教育理论或实践行为指导中小学生,为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德育引路、护航。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着重从以下四个问题进行研究:
1、农村中小学“感恩教育”的现状及研究
2、探究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在生活中感受德育的魅力
4、中小学生日常生活的宽容素养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专题活动调研法、行动调研法和教育经验总结法为主,着重于序列中的活动内容研究,辅之以文献分析法、观察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理论综合法等。具体操作规程:
第一步,采用问卷调查、座谈、日常观察等方法,客观分析当前高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现状、原因,围绕活动主题设计相关问题。
第二步,采用观察法、问题研究法、理论综合法、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学习借鉴外校先进德育教育经验,结合本校活动主题目标,确定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方法、手段形式、机制和评价体系。
第三步,创新各种教育方法,积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对我校养成教育活动序列中的各阶段各主题通过调研法、行动研究法,实地考察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对每次活动进行一次总结,对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及能力迁移,情操培养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
课题准备阶段、制定课题《实施计划》和《实施方案》(1)时间安排:
课题准备阶段:2010年3月——5月 课题实施阶段:2010年6月——2011年12月 课题总结阶段:2012年2月(2)人员分工:
赵春香:负责全面工作包括成员培训、研究报告的撰写; 王利环:负责资料文件的查阅;
王立川:负责学生问卷设置、收发、整理; 陈京芬:负责课题档案整;
其他人员负责课题研究的宣传、推广。、组织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组成员和主要参加者进行课题研究的宣传发动,协调关系,争取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收集有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树立先进的德育教育理论,为课题研究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开展对课题研究的理论培训。、认真理解方案和计划,对养成教育活动序列分年级阶段编制调查问卷,做好项目分工,采用多种形式调查了解学生行为习惯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设计达到主题目标的方法,形式和途径,写出分析调查报告。、做好个案及活动项目检测的有关资料及各年级主题资料档案的准备和分类整理。
第(二)阶段 课题实施阶段、确定实验对象和活动主题,分年级确定实验班级和参照班级。2、制定各主题活动实施办法和评价机制,采取多途径、多种方法进行相关主题活动,并对活动情况、效果,作出具体记录或情况调查。、观察跟踪记录,进行阶段活动检测与反馈,总结阶段性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经验。
4、定期开展课题经验交流会,对各子课题研究绩效进行评估。
5、举办校内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成果展示活动,树立典型班级和文明标兵。
6、研究和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论文和总结形式形成阶段性成果,为研究积累材料,着重探讨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发展和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
第(三)阶段 总结拓展阶段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整理资料、分析结论、总结实验成果 2、重点进行学校德育内容系统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建设,推广德育工作优秀经验。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审评价验收课题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成效
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学校德育教育的问题,课题组以论文和总结形式形成阶段性成果,并及时与家长和学校沟通,达成共识,起到教育效果。德育回归生活这一方式业已成为我们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面旗帜,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口碑。
九、课题研究的反思及今后的设想
(一)对于特别严重、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的教育难以有明显的效果,涉及到的时间,一些问题学生及家长总是把责任推给学校,时时与学校处于对立的,学校和老师总是处于弱势,这样有时使工作产生波动。
(二)父母双方都外出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睦的、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更加严重。老师的爱不能替代父母的爱,对这部分留守儿童,学校应更加关注。
(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不和谐。学校是学生的一片净土。但是学生一出校门,满眼是性感的明星广告、花花绿绿极具诱惑力的娱乐场所。这一切不和谐因素对学生影响很大,单纯依赖学校是不现实的。
我们学校会继续争取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配合,从生活出发,把德育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引导农村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和社会一起和谐,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思想政治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 叶圣陶《叶圣陶随笔——生活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第四篇:寓教于乐 感受数学魅力
寓教于乐
感悟数学的魅力
龙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安家庄小学小学
许丽丽 张洪远
总结多年教低年级数学的经验,我觉得老师首先应该寓教于乐,带领孩子走进数学王国乐园,让他们自己感受数学的魅力。
1、在数学故事中增长智慧
数学课堂严肃、枯燥,学生提不起兴趣。这是摆在每位数学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既然数学是如此的严肃,最好尽量把数学课弄得有点趣味化,这是我多年的梦想。课堂上能不能借助一些故事入手,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得尽可能的轻松。例如,“0”的认识这一课可以上成一节故事课。以小兔采蘑菇、拔萝卜为线索,先由老师讲,然后可引导学生看图续讲,为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并训练他们的看图说话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教认识方向时,我讲了指南针的故事。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出现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学生听着老师在数学课上讲述着这些数学背景知识时,不知不觉中了解了历史,更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学习数学,学生很容易接受,也易于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2、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然后通过摆一摆,滚一滚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了各种图形的特征。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真正使学生在“玩”中获得了知识。
3、培养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
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扮演“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学生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4、和谐师生关系,打造温馨课堂
低年级教师尤其要注意“为人师表”,这一年龄的儿童非常的天真可爱,他们一般都以老师为中心,我们应该付出全部的热情,去爱每一个学生。既要做教师,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用微笑的脸蛋,期待的神情,温和的语言创造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不能动不动训斥学生,特别是差生,更要加倍爱护,平时要及时给予表扬,不能对他们而言相向,讽刺嘲笑,要懂得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5、投其所好,激发学习兴趣
这一年龄的儿童大多数都喜欢讲故事、做游戏、唱歌、跳舞„„那么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就可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将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引进课堂以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10”的认识这一课可以把全班所有学生分成几组或同桌小朋友合作,看谁先把10根小棒数出来并且用线绑好。当然,为了是全体学生都投入到活动中来,可以采取一些奖励措施。竞赛是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学习和效率一般也都有很大的提高。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而一年级的儿童则对“玩”比较感兴趣,一切以快乐为本,一片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总之,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寓教于乐,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第五篇:感受“数学的魅力”
感受“数学的魅力”
谭娟
本学期我承担的“数学的魅力”这一校本课程属于学科型校本课程,它以生活问题、数学问题为课程开发对象,是对课程资源的一个扩展与延伸。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帮助学生通过对数学校本课程的学习提高用数学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求尽可能大的铁盒的体积”这节课,通过对“这只无盖长方体铁盒尽可能大的体积是多少”这个问题的探讨,可以加深学生对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的空间构建理解。问题中的“尽可能大”是一个不确定的问题,在日常的教学中,此类问题的设计要尽可能地要避免,但它却能导致学生学习空间的不断扩大。在教学中,我没有提示如何设计这只铁皮盒,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因而,它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的,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开放与深入。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们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得到了一个又一个的结论,学生享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参与的快乐,学生在学习空间逐步扩大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创新的过程,由在四个角上切下小正方形,得到体积为1500立方厘米的铁盒,到如果不浪费铁皮的情况下,改变制作方式体积会更大的结论,这时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的空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校本课程的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着力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校本课堂里欣赏数学之美,体会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价值,让数学教学充满智慧与激情,使数学课堂更具魅力,使原本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寓教于乐,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从真正意义上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能从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终身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