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学会应用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从学会应用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学习数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初中数学数学课堂常因“生活化”而精彩、常因“数学美”而耐人寻味。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将生活资源与初中数学知识紧密沟通,这是许多老师探索的问题。
一、从新课导入上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之美
美国教育家哈?曼指出:“那些不设计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捶打一块冰冷的生铁。”而创设情境,不论是生活素材的呈现,还是数学本身素材的呈现,都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形成追求问题答案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创设情境,也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一定要紧密联系数学内容,凸显数学本质。“台球桌面上的角”这一节教学内容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观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了吸引学生,教材设计了一个打桌球的图示,并给出了一个角度的打法。当笔者在课堂上打出这一图时,学生反映十分热烈,尤其是男同学,纷纷指图议论,于是就有学生提出“是进底洞还是腰洞好?”显然,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有着打台球的经验,这个问题引起不少同学的共鸣,而且在后面的课堂时间里很可能还在思考,争论。好的素材给我们提供与学生沟通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能力的舞台;好的开头能事半功倍,否则会适得其反。这种“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从数学观察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抽象之美
观察是学生从具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起点。但观察如果离开了数学思考的话,它只能是停留于生活观察层面,而非数学观察。如果教师能抓住数学本质,提出引领问题,启发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再观察,就能使观察活动充满“数学味”,成为真正的数学观察。在引导学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后,出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用一张画了一条线段的透明塑料纸盖在上面,仔细观察,你看到了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什么?生:(梯形)再旋转一点,又分成了什么?(梯形)再旋转呢?每旋转一下,让学说什么形,有些时候卖个关子,如果再往下转会是两个――“梯形,平行四边形”,在一阵阵惊喜中,图形间各种元素又被学生们放置在一种变化的状态下,再一次被理解着,思考着,原来动起来的课堂真是美!思考一节有启示的课,总是那样的令人回味无穷!
教材中有“形”的数学公式和概念、性质和定理等,无“形”的以隐蔽的形式存在与字里行间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它需要通过教师的指点、学生的领悟。关键是找到数学思想的“落脚点”,寻找一个满足条件的相应的具体模型,由此及彼,猜测隐藏在抽象函数内部的重要信息,数学的抽象之美往往会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思维习惯。
三、从编制习题中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工具之美
“工具之美”美在能学以致用,美在能体会到“数学有用、能用、会用”的快乐,美在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时,笔者编制了这样两个习题:去年某市空气质量良好(二级以上)的天数与全年天数(365)之比达到50%,如果明年(365天)这样的比值要超过80%,那么明年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要比去年至少增加多少?甲、乙两商场以同样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并且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方案:在甲商场累计购物超过100元后,超出100元部分按90%收费,在乙商场累计购物超过50元后。超过50元的部分按95%收费,顾客到那家商场购物花费少?这道题这道题既有数学味又有生活味。编制习题,教师要善于抓住数学本质,引领学生进行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才能使数学活动脱离形式化,充满“数学味”。
应用题数学是初中数学的主打题型,是数学“工具性”的主战场。《课标》对应用题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如“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提出各种问题”、“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量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说明“用数学”、“解决问题”是体验“工具之美”的核心。现行教材习题编排问题的现实性、趣味性、开放性较之其他更强了,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也更大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思维活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但学生学得并不扎实,两极分化严重;情景和无关信息的干扰,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等,这一切势必引起我们的思考。
四、从知识拓展中向学生展示数学的趣味之美
现行教材强调知识的认知是螺旋式上升的,很多原来在高年级课本出现的知识,在七、八年级出现了――教材的编排者仅仅是想让低年级的学生认识它们,仅仅是认识,但有的“议一议”、“想一想”等又是那样的诱惑着学生去思索,教材提供的知识又远不够用,教师不得不再补充相关的知识,不自觉地回到老路上,从知识拓展中“度”的把握成为一个新问题。拓展之道、美在激趣,教师的任务就是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淀,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在讲授完平行线的性质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一条公路,两次转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如果第一次的拐角∠A是135°,第二次的拐角∠B又是多少度?学生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计算出相关的角度后,笔者进一步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如果上题在A点B点装上一组平面镜,漆黑的夜晚,有一束强光沿路面方向平行射在A处直立的平面镜上,请问B处直立的平面镜会不会有一组光线平行射出,答案是肯定的;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在水中观察岸上的景物,在隐蔽体观察外面的景物,学生很自然的设计出了潜望镜;趁热打铁,我追问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在生活小区或者旅游区拐弯处往往有一面镜子,是平面镜还是凸凸镜?如果是管理者,你决定用什么镜子?你能说出理由吗?
拓展中既要有“数学味”,还要有“生活味”,才能确保“趣味之美”。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后,我试验过直接用教科书上的课后习题让学生上台演版,此方法,培养解题能力直接,反馈问题及时,但是学生显得无精打采。我在另外一个平行班级,改变了策略,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给你一根木棒,你能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吗?学生大部分画出了草图,借助太阳光线构成两个相似三角形,来计算旗杆的高度;在此基础上笔者问:如果你是一个埃及人,你一定很想知道金字塔的高度,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只用一根木杆行吗?古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泰勒斯就曾这样测量过金字塔的高度哦!学生跃跃欲试,也很快设计出了测量草图。继续追问:你通过网络和书本可以查阅到太阳、月球的半径,地球表面到太阳中心的距离,你有办法计算月球中心距地球表面有多远吗?当然,你需要一个特殊的日子――日食,请你设计出相关的草图。此时,班上80%学生面有难色,说明这个设问陷入唯“趣味”而激趣应者寥寥的窘境。以上实例,说明知识拓展中“按部就班”和“曲高和寡”对学生展示“趣味之美”都是不利的。
总之,数学美起源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之中,也应用于生活,数学课堂的魅力在于“生活味”、“数学味”的相得益彰。让学生爱上数学,是一个长期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慢慢感受、品味的。数学教学中蕴涵着许多美,有待老师的一双慧眼去发现、挖掘、引导,让自己的学生经常享受着数学之美是一件乐事。
参考文献:
[1]高绍芬.如何提高数学教学中“游戏”的运用效果[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8,(Z3).(编辑:朱泽玲)
第二篇:寓教于乐 感受数学魅力
寓教于乐
感悟数学的魅力
龙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安家庄小学小学
许丽丽 张洪远
总结多年教低年级数学的经验,我觉得老师首先应该寓教于乐,带领孩子走进数学王国乐园,让他们自己感受数学的魅力。
1、在数学故事中增长智慧
数学课堂严肃、枯燥,学生提不起兴趣。这是摆在每位数学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既然数学是如此的严肃,最好尽量把数学课弄得有点趣味化,这是我多年的梦想。课堂上能不能借助一些故事入手,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得尽可能的轻松。例如,“0”的认识这一课可以上成一节故事课。以小兔采蘑菇、拔萝卜为线索,先由老师讲,然后可引导学生看图续讲,为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并训练他们的看图说话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教认识方向时,我讲了指南针的故事。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出现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学生听着老师在数学课上讲述着这些数学背景知识时,不知不觉中了解了历史,更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学习数学,学生很容易接受,也易于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2、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然后通过摆一摆,滚一滚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了各种图形的特征。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真正使学生在“玩”中获得了知识。
3、培养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
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扮演“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学生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4、和谐师生关系,打造温馨课堂
低年级教师尤其要注意“为人师表”,这一年龄的儿童非常的天真可爱,他们一般都以老师为中心,我们应该付出全部的热情,去爱每一个学生。既要做教师,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用微笑的脸蛋,期待的神情,温和的语言创造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不能动不动训斥学生,特别是差生,更要加倍爱护,平时要及时给予表扬,不能对他们而言相向,讽刺嘲笑,要懂得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5、投其所好,激发学习兴趣
这一年龄的儿童大多数都喜欢讲故事、做游戏、唱歌、跳舞„„那么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就可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将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引进课堂以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10”的认识这一课可以把全班所有学生分成几组或同桌小朋友合作,看谁先把10根小棒数出来并且用线绑好。当然,为了是全体学生都投入到活动中来,可以采取一些奖励措施。竞赛是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学习和效率一般也都有很大的提高。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而一年级的儿童则对“玩”比较感兴趣,一切以快乐为本,一片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总之,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寓教于乐,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第三篇:感受“数学的魅力”
感受“数学的魅力”
谭娟
本学期我承担的“数学的魅力”这一校本课程属于学科型校本课程,它以生活问题、数学问题为课程开发对象,是对课程资源的一个扩展与延伸。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帮助学生通过对数学校本课程的学习提高用数学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求尽可能大的铁盒的体积”这节课,通过对“这只无盖长方体铁盒尽可能大的体积是多少”这个问题的探讨,可以加深学生对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的空间构建理解。问题中的“尽可能大”是一个不确定的问题,在日常的教学中,此类问题的设计要尽可能地要避免,但它却能导致学生学习空间的不断扩大。在教学中,我没有提示如何设计这只铁皮盒,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因而,它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的,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开放与深入。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们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得到了一个又一个的结论,学生享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参与的快乐,学生在学习空间逐步扩大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创新的过程,由在四个角上切下小正方形,得到体积为1500立方厘米的铁盒,到如果不浪费铁皮的情况下,改变制作方式体积会更大的结论,这时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的空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校本课程的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着力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校本课堂里欣赏数学之美,体会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价值,让数学教学充满智慧与激情,使数学课堂更具魅力,使原本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寓教于乐,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从真正意义上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能从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终身学习的方法。
第四篇: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
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
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正在逐步融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当今的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自身,无非是质与量两个方面。数学就是从量的角度把握和解释世界的一种努力,所以数学是一种思想,一种解释世界的方式,一种精密的语言系统。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概括和反映。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并不等于生活本身的摹本,它是对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提炼,因此,它高于生活、概括生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慎密周详的推理,以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
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最好确证,没有对教学模式的创造性运用,教师的上课就容易成为“教教案”“教教材”,而不是“教学生”,教学就难以避免封闭性、机械性、刻板与程式化,就难以避免教师唱独角戏,就不可能顾及到学生独特的生命表现和学生提出的非常个性化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丰富的精神生活、自主交往和个性展示都会受到很大的局限。优质的数学教学,一定缘于对于数学的丰富而准确的理解。数学,作为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受到了普遍的尊敬和敬仰。数学是训练客观且精确的判断力的基本因素之一,数学尤其需要积极的思维活动及对结果的验证,而这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在智力上和道德上)产生影响。正如美国数学史家M·克莱因所说的那样,“任何时候,谁想找一个推理的必然性和准确性的例子,一定会想到数学。”完美的教学一定能使学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人类所创造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能够唤起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唤起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热烈憧憬和乐观、光明、正直的期待,能够使学生以新的眼光审视生活、洞察人生。
第五篇:从化学中体验生活情景ご由活中感受化学魅力
从化学中体验生活情景ご由活中感受化学魅力
化学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的各种活动中,它就像一个魔术师,将自然界中一百多种元素巧妙地结合,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神奇的世界。近年来中考命题中选用的情景素材,与时俱进地体现了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既贯彻了新课标中要求的“学以致用”的思想,又考查了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还唤起了同学们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留心与化学有关的事实、现象,并注意从化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从而达到灵活运用化学知识、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现结合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进行介绍,以期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捕捉生活现象,引入化学问题
化学是当代科学技术和人类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知识源自于生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中考命题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知识化学化,让学生在生活的实际情境中体验化学问题。
例1 化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你根据下列所给情景和所学的化学知识及生活经验回答有关问题。
(1)食醋不慎滴在厨房大理石台面或水泥地面上,立即发出“嘶嘶”响声,并冒气泡,这是因为发生了(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糖水、生理盐水、碘酒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三种物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①溶质都是固体;②都是均
一、稳定的溶液;③(答一条即可)。
(3)家用煤炉中的蜂窝煤有12孔、14孔,甚至16孔等多个品种,你认为孔道越(填“多”或“少”)燃烧越充分,理由是。
(4)铁是生活中常用的金属。下图是某“取暖片”外包装的图片,该“取暖片”中发热剂主要成分有铁粉、活性炭、氯化钠、水等,其发热是利用铁生锈时会放热。发热剂需接触到空气才会发热,原因是铁要与、(填化学式)等物质共同作用才会生锈。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综合,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综合考查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等知识点。(1)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食醋不慎滴在厨房大理石台面或水泥地面上,立即发出“嘶嘶”响声,并冒气泡,有气体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2)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糖水中有糖和水,生理盐水中有氯化钠和水,碘酒中有碘和酒精,都是混合物。(3)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蜂窝煤孔越多,可增加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燃烧就越充分。(4)铁需要在潮湿的空气中与氧气和水蒸气接触才能反应生成铁锈。
(4)啤酒酿造过程中,酵母是“魔术师”,能将麦芽汁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酵母的作用是。
(5)在空气中点燃蜡烛,燃烧往往不完全而游离出碳。室内有人抽香烟后,常有难闻气味,有人建议在室内点燃一支蜡烛,不久这种气味就可以消失。试解释气味消失的原因:。
【分析】本题是对运用化学知识及生活经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考查。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有物质的微粒性,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硬水与软水等。(1)过滤是将固体与液体分离,茶杯内的纱网,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该设计利用的化学原理是过滤。(2)水在煮沸时,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转化成沉淀而除去,因此家庭生活中常用煮沸降低水的硬度。(3)H2S密度比空气大,汇集在下方,为了减少中毒机会,村民应尽量往高处走。(4)啤酒酿造过程中,酵母能将麦芽汁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其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因此酵母的作用是催化。(5)蜡烛不完全燃烧时生成的炭黑小颗粒具有吸附作用,能吸附色素和异味,将香烟燃烧生成的难闻气味吸附,所以在室内点燃一支蜡烛,可将抽香烟后产生的难闻气味消失。
【答案】(1)过滤(2)煮沸(3)H2S的密度比空气大(4)催化(5)蜡烛不完全燃烧时生成的炭黑小颗粒具有吸附作用,能吸附色素和异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