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微日记”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谈“微日记”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微日记”短小,随意,灵活性大,形式更为多样,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写“微日记”的兴趣,指导学生选材,促进学生写“微日记”的动力,让学生爱上写作。
[关键词]微日记 兴趣 素材 动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87
写日记,尤其是坚持写日记,可以有效地提高一个人的写作水平。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不仅引导学生写日记,自己也一直坚持写日记。可以这么说,中外文豪毫不例外地都坚持写日记。但是,很多学生却不喜欢甚至讨厌写日记,更谈不上以写日记作为自己的乐趣了。因为日记虽然好写,坚持却很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到了最近很火的微博、微信,何不让学生写“微日记”?“微日记”短小,随意,三言两语诉说心中的感慨,记录自己的生活。相对于一般意义的每天一记的日记,“微日记”的灵活性更大,学生倾吐的形式更为多样。相对于每单元一篇的习作,“微日记”不会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也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努力,事实证明,学生写“微日记”的兴趣极高,有效地激发了写作兴趣。
一、放手――激发学生写“微日记”的兴趣
“微”,可以是很短小的,几句也是,一段也是。只要学生写的日记能看得懂,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叶圣陶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对于日记内容,教师不要加以限制,要让学生随心所欲地写。对于数量,中年级的学生不要求每天写,而是放宽到每周三到四篇。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兴趣,让学生觉得日记是很简单的事,但就在这简单中,学生已经开始了对生活的关注。在能让人看懂的前提下,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写的日记能让老师读懂,因此不需要老师反复强调语句通顺、内容真实的要求。而且,学生的日记写得非常有趣,内容非常真实,有真情实感。
二、交流――指导学生选“微日记”的素材
在不限制学生的前提下,适当的指导是必要的。学生在学校的每一天,师生共同经历许多事情,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抓住机会,适时引导学生观察,感悟生活,自我反思,积累素材。如生活中有趣的事、成功或失败的事、高兴或悲伤的事……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把这些写进日记,同时写出自己的感想或者评论。时间长了,学生自然就学会了感悟生活,自己也能找到有意义的事情来写,而且能写出深意。如学《太阳是大家的》这一课时,我提醒学生,第二段的仿写也可以是一篇“微日记”。一些学生写出了小诗,多才多艺的沈亦知这样写:
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
她把金光洒给蝴蝶,让她变得闪闪发光。
她帮刚刚洗好澡的棉被妹妹,擦干了身体,让她不再感冒。
她把暖暖的阳光送给路旁的流浪儿,让他在寒冷的天气里得到温暖……
当然,我们还是应该给学生具体的建议。
1.坚持写观察日记
观察日记,是对观察所做的记录,以写看到的为主,贵在坚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如小男孩俞文韬的两则观察“微日记”:
(1)“天阴沉沉的,豆大的雨点从天上砸下来,发出‘哗哗’的声响。地面上积满了水,水已经没到我的裤脚啦!一眼望去,就像汪洋的大海,狂风吹过,掀起了一个个浪头。路上的行人都匆匆忙忙地往家赶。我坐在三轮车上,看着下面的‘汪洋大海’,感到很兴奋。”
(2)“它长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下面有一张长长的嘴巴。身体上有许多鳞片,上面有豹子的斑纹。脚上还长着五只尖利的爪子,漂亮极了。它吃东西的时候也很好玩,会先把虫子按住,再一口吞进肚子里,好可爱,我太喜欢它了!”
2.要按照生活的真实面目写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微日记”取之不尽的材料宝库。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实际怎么样就怎么写。真、善、美与假、丑、恶要截然分开,不能含糊,切不可胡思乱想,生编乱造。尊重生活的本来面目,因为每个人对待一件事、一个人的态度都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在写日记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写,这样写出来的人和事,就不会是一个样子了。
如刘朴?B同学写:“今天我去上学,碰到了马书骋,他一见我就喊:‘萝卜干,你好!’说完就跑了,那时,我真想把他的脑袋砸烂。可是,我跑不过他。”
你看,一个顽皮、专叫同学绰号的学生的形象出来了,被叫绰号的学生当时内心的愤慨也出来了,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可是抓得住人心。
3.内容要具体细腻,抓住重点写
“微日记”千万不能写成流水账,如起床、上学、上课、下课、放学、回家、吃饭、睡觉等,这样写毫无意义,对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没有帮助的。写作时要努力捕捉生活的闪光点,如有趣的、有意义的、能激励人奋发进取的内容;抓住重点写,内容要集中,不要分散,最好是写感触最深的一件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感触深,才能写得得心应手,才容易写出真情实感。
如我们学校这段时间要进行三、四年级垫排球比赛,何?Z易同学就在“微日记”中写了《垫排球比赛(第一集)》、《垫排球比赛(第二集)》、《垫排球比赛(第三集)》,把自己准备比赛、参加比赛、本班比赛获得年级组团体第一名这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致入微,抓住了重点,写出了精彩。
4.形式要活泼多样,要打破常规
写日记,不要形成一个死模式:“今天,我……”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形式要活泼。比如看一场电影写点感受就是一篇“微日记”;看到两个同学在争论,把内容写下来就是一段对话描写……写“微日记”,不一定要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一个片断、几句格言都可以。这些“零金碎玉”都是以后写文章时要用的好材料。
5.写游戏活动,要选择有意义的情节
中年级的学生除了上课、做作业,主要活动就是玩,并且玩的项目很多,什么“尺子大战”、“红灯绿灯游戏”、捉迷藏等,很多是令我们这些大人搞不清的游戏,但他们都玩得兴味盎然,也经常作为写日记的材料。
三、评价――促进学生写“微日记”的动力
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积极的评价会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产生向前的动力。比如,学生开始写“微日记”时,可能会出现错别字,可能会出现病句,也可能所写的内容没有什么意义,或者只写个过程、概要,这些都不必过多在意,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具体做法就是认真批阅和讲评。
(1)批阅时为学生改正错别字;对表达不清楚的地方,用面对面的方式商量修改,注意态度要亲切;多寻找日记中的闪光点,在优美的语句下要做标记,以示对学生的认可和赞扬;读到学生表达自己的烦恼或者苦闷的内容时,要用文字和学生交流,或者找学生面谈,解开他的心结。
(2)对学生日记的评价一定要多肯定。如果学生的“微日记”内容生动感人、立意独特,或反映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就在学生的日记里写上支持、鼓励、赞扬的话。如果学生在日记中流露出对某件事的厌恶,教师应该关注并引导,真诚地和他谈心,告诉他老师对事情的看法和老师对他的期望。无论学生写得多么糟糕,我们都要说些鼓励的话,使学生产生被关注、被期待的感受,从而对日记充满信心,这一点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很重要。
(3)评价的方式可以趣味化。中年级的学生天真幼稚,教师需要各种激励方式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如采用星级评价法,等级可以从一星到十星,拉开档次,让学生每次都有盼头,期待下次获得更多的星。
四、活动――保持学生写“微日记”的热情
让学生乐于写“微日记”,定期开展活动是很有效的。在每周的日记交流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上台交流自己的得意之作,和同学分享。我要求读的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听的学生要认真地听,听后发表感想或评论,然后大家共同评选出“微日记之星”。最后,教师点评,让学生知道好的日记应内容真实,切入点小,题目和材料及构思要新颖,语言精当,有真情实感。这样能促使学生在写日记时更加用心,更加积极,朗读日记更加有声有色。学生在潜意识感受到日记是自己情感表达的需要,会激发出更强的创作热情。
(责编 莫彩凤)
第二篇:谈体验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谈体验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南京市公园路中学:谷马林
【内容摘要】本文总结了体验式教学模式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优势,特点、方法和注意事项,提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适时创设各种直观教学情境,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关键词】生物 体验式 教学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在初中已实施好几年了,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有的教学模式还没有推广就夭折了,而有的教学模式(比如体验式教学模式)深受大家的喜爱,可谓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下面是本人就体验式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谈一些肤浅的认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概念及特点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现代教学模式,它是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用亲身的经历去感知、理解、验证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生物教学内容,创设各种亲身经历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积极地、自主地构建知识,形成方法,发展思维,培养情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体验式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许多不同之处,见表1。
表1 传统教学模式与体验式教学模式对比 传统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模式
学生 被动接受 主动探究
教师 知识传授 组织、引导、合作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 单纯的知识讲授 多种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注重课程本身 注重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式 单向灌输 多种方法并用 教学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
时间和地点 在学校进行课堂学习在校内、外进行体验式学习获取知识的方式 从课本、教师说教中获取 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 从表1中我们不难看出,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先行后知,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2.方法及运用
2.1.提供新课导入的直观体验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教师能在新课的导入上给学生创设一个直观、形象、有真切感触的情境,学生的积极性就会立刻被调动起来,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新课导入可以用教具导入,也可以用实验导入。2.1.1.教具导入:在生物课的开始,可以用实物、标本、挂图或模型等直观教具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视觉体验,心领神会。比如,在讲授叶片的结构前,先发给学生植物的叶片(比如梧桐树叶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叶片的形态结构和特点(正反两面的颜色深浅是否一样,有无网状叶脉),然后让学生把叶片的正面向上对折,轻轻地斜撕开,这时在撕口处能否看到一层透明的薄膜,启发学生思考:这层透明的薄膜是叶片的什么部分?再把叶片向背面对折,撕开,是否也能看到一层薄膜?最后总结性地告诉学生,这两层透明的薄膜分别是叶片的上表皮和下表皮,夹在两层表皮之间较厚的深绿色部分是叶肉,在叶肉中还穿插着许多粗细不同的叶脉。为了使学生看清楚叶脉在叶中的分布,可以将自制的叶脉标本发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叶脉有什么生理功能?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叶片的三个组成部分——表皮、叶肉和叶脉。这种导入方法,在让学生观察实物的同时,既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又突出了重点,为讲解新课《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1.2.实验导入: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能调动学生探究生物知识的热情。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内容时,可以用“植物细胞呼吸时需要吸收氧气”这个实验引入新课。在课前让学生把幼嫩的青菜叶和烫过的青菜叶(沸水2—3分钟)分别装入两个广口瓶中(不加标记),盖上玻片,用凡士林封住,然后用黑色塑料袋把两个广口瓶罩住,上课时再让学生把燃烧的火柴棒分别伸入两个广口瓶内,讲述自己观察的现象,并说明两根火柴棒为什么一个燃烧,一个熄灭。我觉得利用实验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从而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2.创设抽象知识点的情景体验
情景体验教学方法,糅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教育思想和启发式教学理念。创设的情景能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知识,激发兴趣,引发观察和思考,进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景创设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或用标本、模型、实物等教具来实施。
2.2.1.制作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能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图像、动画、影像和声音等形式直观地、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容易接收和理解。所以,对那些知识点比较抽象、情景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可以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比如: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内容时,由于气体的扩散作用,肺泡和血液之间以及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由于气体交换过程看不到,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如果用多媒体技术制作flash课件,展示给学生,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将大大提高教学实效性。
2.2.2.呈现实物:理论联系实际是各科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而利用实物进行直观教学,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体现,这一点尤其适用于生物教学。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鸟类的生殖与发育”这节内容时,教师对“鸡卵的结构”讲得很辛苦,学生未必能掌握,如果在课堂上呈现实物,打开鸡卵,让学生探究:卵白、卵黄、卵带、胎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颜色,将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3.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成功体验
课堂上学生获得成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力求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使课堂成为学生施展才华和特长的平台。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内容时,在讲授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与外界溶液浓度关系后,让学生把两根新鲜萝卜条分别放入盛有清水和等量浓盐水的烧杯中,10—15分钟后,当学生观察到清水中的萝卜条仍然硬朗而浓盐水中的萝卜条变软时,便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再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内容时,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组分别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否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实施探究,教师边巡视边指导,并协助学生完成探究活动,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得出结论,同时向全体同学汇报,交流,最后教师根据每组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以赞扬的口吻准确而有分寸地评价,使每个学生在这节课上都有成功的体验。
2.4.重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感体验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有时枯燥的理论教学难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对生物及其相关事物进行研究、体验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内化从客观世界抽象而来的理论知识。例如,在学习“食品安全”教学内容时,组织学生分组调查当地市场上正在出售的面包、奶制品、火腿肠、碳酸饮料等食品是否超过保质期限、是否注明厂名和批号,是否涉嫌含三聚氰胺等,最后小组汇总调查结果,提出改善食品安全的建议。食品安全是本节的一个教学重点,通过这样一个体验式教学环节设计,学生在体验、合作、交流中掌握了重点。社会实践有调查法、参观法、访问法等。3.优势及注意事项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摒弃单向灌输,是“寓教于乐”的最佳诠释⑴,在教学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它能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缩短“知识——能力——素质——运用”之间转化的时间,并且在教学中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能力与素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虽然体验式教学在教学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在运用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理念。因此,在体验式教学中,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知识点是否过多,操作起来是否过于复杂,占用的时间是否过长,对教学资源的要求是否过于苛刻等等。②要设计有效体验:体验式教学不但要重视科学的结论,而且要重视学生对知识学习过程的体验,既要防止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热闹,为体验而体验的形式主义,也要防止对学生获取知识没有多大价值的无效体验。③要借助多媒体技术:有些知识比较抽象、情景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才能使课堂的容量增大到体验式教学模式所要求的容量。④要注意学习安全:体验式教学中有许多有关动手实验、实施探究、进行社会调查的要求,涉及到组织、管理、活动规则等方方面面,教师应教育学生时刻注意安全,使体验式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体验式教学模式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进行体验、思考和讨论,把小部分时间留给教师进行指导和启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知识的有效转化,在立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适时创设各种直观教学情境,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1.刘玮.生物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第12期.
第三篇: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摘要】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经迅速地在中小学校普及,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深刻影响教学的模式、内容和方法,对学校和每个教师都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为适应这些变化,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断学习;让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强调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作用。对适用信息技术的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探讨:“帮助物理概念理解,物理规律的辨析”;“复杂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展示”;“微观世界的放大,庞然大物的缩小”;“能做实验的补充,难做实验的模拟”。并对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知识教学课、实验教学课和习题教学课这些不同类型课中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 物理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教学领域,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已经迅速地进入中小学校,进入教室课堂。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会改变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并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的根本变革。这信息时代的跨跃式发展,对于每一个学校,每一个教师都是一次挑战,也是一个机遇。物理教学在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同时,也有前所未有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便捷的条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所带来的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我根据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 我谈一谈信息技术在物理知识教学意义和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谈谈个人在运用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一、信息技术对物理教学的意义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信息技术工具的整理组合,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以高效达成调和的三维目标。以构建主义理论为理论支撑,为新型课堂教学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营造协作化学习氛围,在应用为物理教学服务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重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手段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阅读教学内容,也可以从中听取与课堂教学相关联的声音信息,观看实验过程以及原理。这种新的信息形式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了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信息,产生学习的兴趣与乐趣,从而主动、及时地获取信息,集中注意力,激发表达欲望,与教师形成互动,而不再是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赋予的新的表达方式。利用课件,使学生能够听到水流声,能够感受到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所产生巨大的能量,带动水轮机转动发出电来。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但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了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水力发电原理,也让学生很好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节约水资源的必要性,教学内容中的“如何充分利用水资源、如何节约水资源”就自然而然的被学生自己提出。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的,贴近生活的,学生主动要求接受的。信息技术中图文并茂,知识的多种展示形式,能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中的单一的语言描述的不确定性,文字说明的抽象,物理实验过程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营造学习气氛,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
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把传统的课堂教学向课外教学延伸,这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同时交流和共同的学习过程上加强协作的氛围,更有利于学习方式的改变,甚至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学习。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惟一载体。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上学到很多东西,但并不是不要教师。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设计教学,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策略,教会学生处理信息,使他们在大量信息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在设计课件时要注意给教学活动留下相应的空间,使师生互动、人机互动、学生互动,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和“讨论区”实现这一设想,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3、改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
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实验探究、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几个环节顺序连贯地组成的。而信息技术是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知识融为一体。例如:《电流的方向》这一节,就可以运用电脑动画把导体中的正负电荷用来表示,当通电以后,正电荷移动就开始移动,此时电流的方向就可以很明显的表现出来。这样就使教学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直接揭开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以及一些事物的运动规律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看到,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4、突破时空的限制,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远方的东西放到学生的眼前,把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它可以把时间和空间放大,也可以缩小,例如光学部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图片,雨过天晴的彩虹、树叶中透过的阳光是“直”的、晚上广场上空的光束显示了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路径,以及手影游戏等。怎样有利于学生的认识就怎样运用。信息技术的大信息量的感性材料,逼真的模拟现实情景,提供极丰富的信息资源,构成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开放环境。学生不仅可以搜集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知识,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从教师以教材为中心转向学生以生活为中心,进而发展学习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信息技术对物理实验作用。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等客观条件以及仪器本身因素的限制,有些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如果利用多媒体模拟辅助物理实验,将起到直观形象、重复再现、大小、远近、时空、动静、快慢都可调节等作用。许多物理实验,若采用动画模拟实验,通过多媒体视频课件使宏观现象微观化,就可以使学生们看到想看而看不到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1、合理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视度。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经常需要做一些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观察的对象,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然而有一些演示实验由于其可见度不高,或受环境条件的限制,观察仅是前排学生的专利,而后排学生只能看看热闹而己,利用多媒体可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培养学生的注意品质,例如:在研究影响分子运动速度的实验中,我们把盛有不同温度水的烧杯放在实物投影的演示台上,在两杯水中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红墨水在两杯水中的扩散过程就非常清晰的展现在大屏幕上,每一位学生都能非常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再例如:观察电能表的实验,电能表上的数据比较小,电能表接入电路后表盘的转动都是在演示实验中不容易看清楚的。用实物投影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把电能表接入电路后放在实物投影的演示台上,调节放大倍数就可以让所有同学都能看清表盘数据并观察实验现象。
2、利用成功录像,让学生观察到不容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直观教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传统的直观教学主要是运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和教学挂图等进行的。但这些手段有较大的局限性,如有的可见度小;有的演示现象瞬息即逝;有的限于条件演示效果很差;使学生对许多物理知识的理解不能充分建立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用录像播放一些在课堂中不容易演示的成功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授电压、电流时,学生对于电流、电压看不清,摸不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利用FLASH制作相应的课件,把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过程,电流强度的大小用不同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运用类比法将电流和水流,电压和水压进行类比,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变得容易起来。课件的展示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从未涉及过的事物,而且为直接感知,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创造了条件。把抽象的规律和概念形象化,突出了事物的重点和本质属性,便于学生观察形成表象。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可以模拟微观世界、复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等,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捷,创建直观性和动态性情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3、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控制课堂节奏,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础,可以很好的辅助教学,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但是,不可能每个实验必做,一来需要很多的实验室准备工作,二来某些演示实验在教室中进行,效果不是很明显,教学秩序不易控制。所以我在物理中很多重要的实验如用天平测固体液体的质量、牛顿第一定律、焦耳定律等在实验室进行,其他诸如安全用电等物理性质的示范性实验,则通过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辅助。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既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又能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计划,使教学过程能够按照预设的思路前进。特别是对很多无法进行实验的理论知识,多媒体课件教学更是凸显了其极大的优势。再者,利用多媒体技术代替某些演示实验的操作,还可以有效的控制课堂节奏,因为物理实验的很多因素可能会导致实验现象的不明显,实验时间的无法控制,而多媒体课件则完全避免了这些可能的因素,使教学时间能够有条不紊的安排。有些需要十分钟才能出现明显物理现象的实验,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瞬间实现,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三、谈谈个人在运用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物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我感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在其他学科的课程中同样也会遇到:
1、硬件设施落后,在农村尤为突出。大多数中学现已配臵了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但信息的来源缺乏,还有一部分学校未能通宽带网。还存在有设备不能用现象,资源浪费,利用效率低,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
2、教师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滞后。这一点,在老教师中突出。他们不太愿意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当心不能成功,没了面子又影响学生的成绩。或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理解为把课本上的内容简单地“移植”到网络上去,由“人灌”变成“机灌”,或将课程整合仅仅理解为课件制作和课堂上的演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体现不足,只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引进不可以替代教师。其实信息技术教学说到底,也只是电化教学的一个新的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它只是代替了教师的部分功能和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学什么,一切的教与学的效果决定于教师,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工具,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是关键。
3、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多媒体信息技术。绝不能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特别是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时,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这样就失去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价值。运用多媒体必须适时、适度、适当,做到需要则用,不用则止,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不文饰,不花哨,不本末倒臵”,不因为用多媒体课件而舍弃了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技术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掌握现代教学理论,树立新的教学观和师生观,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要学会教学设计,熟练掌握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操作方法,具备整合教学资源和灵活驾驭教学课件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只是一种手段,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动活泼地学习。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改变以往重结果而轻过程,重抽象逻辑思维和推理而忽视形象思维的一些弊病,让新技术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巨大作用,不能简单的将它看作是一种手段,而应该更多的将它与学科进行整合,补充完善现有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最主要的是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我想这才是这场学科整合运动的初衷。我们不是信息技术的奴隶,而是要做多媒体技术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课件制作的三大失误》……2000年《教育文摘报》第8期4版
2《多媒体教学的体会》……2002年《计算机教育报》第2期6版
3陈厚德 有效教学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陈忠民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探讨 5王生云 新课程化学教与学
第四篇:谈分类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精选)
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增强教学反思能力
谈分类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上渡办事处中心学校 肖本寿
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所说:“完善的思想方法犹如北极星,许多人通过它而找到正确的道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考察,不仅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为重视考查能力的培养。推行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新世纪的合格人才,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在创造中学会学习,教育应更多的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数学探索需要通过思维来实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既符合新的课程标准,也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
数学分类法,就是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将其分成几个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它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逻辑方法。
所谓数学分类讨论方法,就是将数学对象分成几类,分别进行讨论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有关分类讨论思想的数学问题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综合性、探索性,能训练人的思维条理性和概括性。分类讨论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学数学的全部内容中。需要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的数学问题,就其引起分类的原因,可归结为: ①涉及的数学概念是分类定义的;
②运用的数学定理、公式或运算性质、法则是分类给出的; ③求解的数学问题的结论有多种情况或多种可能;
上渡办事处中心学校教师论文集 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增强教学反思能力
④数学问题中含有参变量,这些参变量的取值会导致不同结果的。应用分类讨论,往往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分类的过程,可培养学生思考的周密性,条理性,而分类讨论,又促进学生研究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
分类记忆法不象一般数学知识那样,通过几节课的教学就可掌握。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在学习的各阶段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特点,逐步渗透,螺旋上升,不断的丰富自身的内涵。
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类比、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形成对分类思想的主动应用。
一、渗透分类法,养成分类的意识
每个学生在日常中都具有一定的分类知识,如人群的分类、文具的分类等,我们利用学生的这一认识基础,把生活中的分类迁移到数学中来,在教学中进行数学分类思想的渗透,挖掘教材提供的机会,把握渗透的契机。如数的分类,绝对值的意义,不等式的性质等,都是渗透分类思想的很好机会。教授完负数、有理数的概念后,及时引导学生对有理数进行分类,让学生了解到对不同的标准,有理数有不同的分类方法。认识数a可表示任意数后,让学生对数a 进行分类,得出正数、零、负数三类。讲解绝对值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得到如下分类: 通过对正数、零、负数的绝对值的认识,了解如何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学习理解数学概念。又如,两个有理数的比较大小,可分为:正数和正数、正数和零、正数和负数、负数和零、负数和负数几类情况来比较,而负数和负数的大小比较是新的知识点,这就突上渡办事处中心学校教师论文集 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增强教学反思能力 出了学习的重点。
结合“有理数”这一章的教学,反复渗透,强化数学分类思想,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学习中的分类的意识。并能在分类讨论的时候注意一些基本原则,如分类的对象是确定的,标准是统一的,如若不然,对象混杂,标准不一,就会出现遗漏、重复等错误。
二、学习分类方法,增强思维的缜密性
在教学中渗透分类思想时,应让学生了解,所谓分类就是选取适当的标准,根据对象的属性,不重复、不遗漏地划分为若干类,而后对每一子类的问题加以解答。掌握合理的分类方法,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分类的方法常有以下几种:
1、根据数学的概念进行分类。有些数学概念是分类给出的,解答此类题,一般按概念的分类形式进行分类。
2、根据图形的特征或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类
如三角形按角分类,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线和圆根据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可分为:直线与圆相离、直线与圆相切、直线与圆相交。
三、引导分类讨论,提高合理解题的能力
初中课本中有不少定理、法则、公式、习题,都需要分类讨论,在教授这些内容时,应不断强化学生分类讨论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分类讨论后,得到的结论才是完整的、正确的,如不分类讨论,就很容易出现错误。在解题教学中,通过分类讨论还上渡办事处中心学校教师论文集 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增强教学反思能力 有利于帮助学生概括,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加强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缜密性。
一般来讲,利用分类讨论思想和方法解决的问题有两大类:;其一是涉及代数式或函数或方程中,根据字母不同的取值情况,分别在不同的取值范围内讨论解决问题。其二是根据几何图形的点和线出现不同位置的情况,逐一讨论解决问题
由以上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分类讨论往往能使一些错综复杂的问题变得异常简单,解题思路非常的清晰,步骤非常的明了。另一方面在讨论当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上渡办事处中心学校教师论文集
第五篇:谈幽默教学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谈幽默教学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中国自古以来讲求“师道尊严”,不苟言笑成为教师的行为规范,政治老师因其学科特点在学生面前板着面孔说教,一本正经,唯恐失去教师的尊严。事实上,教学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有效激励、呼唤、鼓舞,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愉快的课堂气氛,愉快轻松的氛围是创造最佳教学效果的前提,这种良好氛围的创造,除了依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因素之外,运用幽默艺术也能有所成效。《苏联大百科全书》指出:“幽默是内庄而外谐的态度„„幽默诱导人们深入思考的严肃态度理解笑的对象的本质„„幽默着力从平淡中揭示崇高,从荒诞中揭示理智,从随意的描述中揭示悲哀。”(1)教学幽默正是这样一种教学艺术: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即“庄”的同时,还注重教学方法的“谐”,即趣味性和生动性相融,“寓庄于谐”。
一、教学幽默的必要性
教学幽默是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一种幽默感,它能使学生在笑声中进行认知活动,在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2)教学幽默艺术运用于政治课教学上就是用富有情趣、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段进行教学,以对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幽默感和乐观主义人生观的一种教学艺术形式。教学幽默不仅高压,更是睿智的表现,它妙趣横生,使
学生如沐春风,于教育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1、幽默能使师生之间关系和谐,增强教师的魅力。由幽默引起的笑声能填平师生之间的差异,消除师生之间心理上的隔膜,建立起亲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而运用幽默艺术,则是融洽师生关系的重要手段。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以为政治老师在课堂上发现几个学生没有留心听课,在匆匆忙忙写什么,就问:“你们在赶什么?”学生答:“我们在赶语文作业,因为作业太多,在家没来得及做完,而再过半个小时就要上语文课了。”他们以为老师会训他们一顿,但她只是继续上课。第二天,这位老师一走进教室就拿出一袋胡萝卜,一边讲解书本上的内容,一边削胡萝卜,看到学生们吃惊的样子,便解释说:“今晚我要在家请客,但菜还没有弄好。”自此,大家上政治课都专心听讲了。故事中的老师很巧妙的运用了幽默艺术,从侧面轻松地指出了课堂上应专心听讲,而学生对老师的这番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