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谈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当前课改的大背景下最有实践意义的一种数学教学方法.在传统数学教育枯燥乏味的情况下,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不仅有多种数学教学方式,还对小学生思维的培养有积极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得到越来越多小学教师和学校的关注.【关键词】 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学;运用
本文先对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再提出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及内涵.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不仅打破了传统数学教学的呆板性,还拓展了小学生的思维.本文重点介绍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的内涵与优势,通过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最后阐述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给小学生学习带来的影响.一、当前数学教学现状和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
(一)当前数学教学现状
数学是小学生在学习上最难理解的一门学科.很多小学教师选择布置大量的作业题让小学生学习数学.用种方式学习数学不仅很枯燥呆板,减少小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大量的数学作业也会限制小学生的思维,甚至使小学生失去兴趣.大多数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的时候,注重小学生对加减乘除等的使用.在解答运用题的时候,很多小学教师会选择将运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说明后给出数学公式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二)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的内涵
在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是以小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小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指导小学生独立思考并得出结论的一种数学教学方法.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以小学教师讲解为主、小学生被动接受的数学教学方式.小学生在理解学习内容的情况下,才能将所学的内容进行运用,数学教学质量才能提高.二、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数学的内容虽然较为复杂和枯燥,但是使用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会使数学课充满乐趣.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可采用游戏化数学、数学故事、翻转课堂、交互式电子白板、导学式、电子书包等多种方式.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时候,小学教师可教小学生辨认小学生所买文具中的三角尺,教小学生拼三角尺并沿三角尺的边沿画直线和图形.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可大量地使用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运用过程中,也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如果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启发式教学上而没有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会耽误小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小学教师可以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三、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对小学生的影响及其优势
(一)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数学教学不仅不利于小学生理解数学内容,还使得小学生在以后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逐渐失去兴趣.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小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生活常识,采用提问的方式,情景创设的方法,游戏互动等多种方式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例如,某节课上小学教师提出一个游戏.游戏内容是小学教师站在中间,小学生围成一个圈,手拉手围着小学教师向右转,当小学教师说出数字“3”的时候,需要有三名同学牵手,牵手的人数超过3则犯规,小学教师可进行简单处罚,牵手的人数不足3,则不需进行处罚.小学生立即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全班的小学生都主动参加.(二)引导小学生主动思考并对教师进行提问
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以小学生为主体,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小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的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便于小学生理解.在小学生主动思考数学教学内容时,小学教师鼓励小学生对自己进行提问,能帮助小学生学习数学内容.小学生能够勇敢地向小学教师提问,这在小学生未来的学习中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某节课上,小学教师说到同学们早上来上学的时候有没有坐公交车的?如果公交车停车的时候,车上原来有4个人,后来又上来了6个人,公交车到了下一站的时候,又上来了3个人下去了2个人,请问同学们,这个时候公交车上有多少人?这个问题不仅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也注重培养小学生对身边的数学问题进行思考的积极性.(三)发散小学生的思维
传统数学教学不仅教学形式呆板,还固定了小学生的思维,传统数学教学中繁重的作业,加重小学生的烦恼的同时,也将小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可运用数学教学道具,例如正方体,粉笔等,不仅帮助小学生理解和学习,也发散小学生的思维.例如,小学教师讲到这样一个例子.树上有10只鸟,猎人用枪打死了1只,请问还剩多少只鸟.这时就会有小学生回答0和9.小学教师对回答的小学生进行表扬,并告诉小学生按理说10减1等于9,但是猎人的枪声把小鸟惊飞了.9虽然不是正确的答案,但是这道题却可让小学生的思维发散.结 语
如何提高本班本学校的数学教学水平是每个小学教师和学校都头疼的问题.如若在教育方式上,学校鼓励小学教师采用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小学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也注意使用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这不仅能发散小学生的思维,也能让小学生对当前乃至于以后的数学学习都充满兴趣.【参考文献】
[1]单燕红.游戏化数学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刘玉成,闵凡余.浅析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3]李辉.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学.
第二篇: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
作者:冯岩
地址:海城高中数学组 邮编:114200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
姓名:冯岩
地址:辽宁省海城市高级中学数学组 邮编:114200
[摘 要] 启发式是一个古老而新鲜的教学理念。随着科技发展,时代进步,人们又赋予启发式以新的内涵。即启发式: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利于促进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利于增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我们通过实验和研究,认为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关键词] 启发式;课堂;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从著名教育家孔丘至今,历时二千多年,启发式不但没有在教学中有丝毫的淡化,而且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这说明启发式有着强大生命力。
那么,什么叫“启发式”?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所谓“愤”、“悱”,正是学生求知的冲动和兴趣,也就是学生学习的潜能。在孔子看来,教师如果不能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挖掘出来,那么他(或他们)的教学就不可能达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效果。孔子关于启发式的论述,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启发式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摆脱老师问学生答的浅层次的教学状态,而渐臻于从本质上讨论教学知识和能力,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境界。
为了更好地在数学教学中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原则和方法,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创设问题情境 从心理学上讲:“思维活跃于疑路的交叉点。”当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与教材课题发生矛盾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便活跃在新的有趣的问题等待解决之时。表现在惊讶万分,急于探究,思维高度集中,高度振奋。
例如,在讲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我引入了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个国王喜爱象棋,中国智者云游到此,国王得知智者棋艺高超,于是派人请来智者与其对弈,并傲慢地说:“如果你赢了,我将答应你的任何要求。”智者心想:我应该治一治国王的傲慢。当国王输棋后,智者说:陛下只须派人用麦粒填满象棋盘上的所有空格,第一格一粒,第二格二粒,第三格四粒 „„以后每格是前一格粒数的二倍。国王说这太简单了,吩咐手下马上去办。过了好多天,手下惊慌地报告国王,不好了,你猜怎样?原来经计算,印度近几十年生产的所有麦子加起来还不够。问:你知道这些麦子有多少呢?新课开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形成学生欲证不能,欲罢不能的悱愤状态,很快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够积极去探索和发现。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想办法去求。少数同学想一格一格地加起来,但又太麻烦,数据很大,马上放弃自己的想法,再探索其他途径。这是老师启发学生,每格麦粒的个数之间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成等比数列。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等比数列前n项和,从而引出课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概念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欣赏大形式化概念的“美丽”而不是枯燥无味的。
二、启发式提问 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教学中,要讲述球面的定义及球截面的性质。可以直接给出定义证明性质,但这样一来,学生会感到乏味,教学效果不好。因此我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设计了一系列问题:(1)在用旋转的方法定义了圆柱、圆锥、圆台之后,思考球面是如何形成的?(2)回忆初中圆的定义,把它类比推广到空间得到什么结论?从而解决了本节的一个教学目标——用旋转和和集合的方法定义球面。(3)球和球面一样吗?若不一样有什么区别?(4)用一个平面去截球会得到什么图形,若改为用一个平面去截球面会得到什么图形?(5)在球面上有两个点,如何连接才能使他们在球面上的距离最短?从而明确球的相关概念和球截面性质。这样处理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学习了新知识,同时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启发式的探索试验 运用启发式探索试验,可以使学生通过实验产生惊奇,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于是便积极思维,最终获取知识。
例如,我在讲椭圆的定义时,在课前让学生准备教具:一块纸板,一根定长的细绳和两枚图钉。先将两个图钉固定在同一点,显然画出的是圆;然后通过不断移动两个图钉(改变两个定点间的距离)画出扁平程度不同的椭圆;最后当两图钉将绳子拉直时,画出的是线段。通过这样的实践,让学生理解2a>2c这一条件,这样安排也有利于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分析问题。
四、讨论或议论
适当地让学生参与讨论或议论,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例如:在讲圆方程时,有这样一道题:
已知O为坐标原点,圆x2+y2+x-6y+C=0,与直线x+2y-3=0的两个交点为P,Q,当C取何值时,OPOQ?
上课时,有80%的学生认为此题是直线与二次曲线的相交问题,所以选择了常规解法(即联立直线方程与圆方程组成方程组,再用韦达定理求出x1x2和y1y2),此解法略。
然后我和同学们一起分析题中条件和结论,启发他们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利用知识的迁移,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以探求其它的解法。讨论的结果还有以下三种解法。
解法一 设M点是弦PQ的中点,由O1MPQ,O1(-得O1M:y-3=2(x+1212,3),)1y-32(x)再由2 得M(-1,2)x2y-30所以以PQ为直径的圆且过原点O的圆M为
x2+y2+2x-4y=0 ① 将①式与圆O1:x2+y2+x-6y+C=0相减 得公共弦PQ方程:x+2y-C=0 又PQ:x+2y-3=0 C=3 解法二 设过P,Q的圆系方程为
(x2+y2+x-6y+C)+ λ(x+2y-3)=0 ①
过原点,C-3λ=0 C=3λ
代入①式整理得
x2+(1+λ)x+y2+(2λ-6)y=0 所以圆心M(-12,3-λ)
M在直线x+2y-3=0上,(-12)x+2(3-λ)-3=0 λ=1 C=3 解法三 根据圆的性质,利用几何知识求。圆x2+y2+x-6y+C=0的半径R=由解法一已求出M(-1,2),由PQO为直角三角形,得
|PM|=|MO|=(1)222=5
又由点O1到直线PQ的距离,即
|12233|374C
|O1M|=
=
552
再由RtPQO,得|O1M|2+|PM|2= |O1P|2 由此可求得C=3 通过此题的解法,可知,同样一道题,通过学生的讨论,能够从多角度分析,就能得到不同的解法,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有力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
第三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广西百色右江区龙川镇花红小学
杨胜超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 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
一、复习:笔算,67×8,167×28
二、试算:167×128,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赗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全佃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愽人人∐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孢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戀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夀,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 宽 高 长 底 接着提问:(1)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尤其在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这种教学形式普及了全世界。在即将步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下面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之前,必须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图形、分类,三角形的底及对应的高。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些知识,所以通过讲授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为学习三角形面积打下基础。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就要引导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贯彻启发式教学。
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的?得出要把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转化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2、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饨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
3、探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与三角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然后得出:任意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从中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加上教师的有机讲解、辅垫,学生轻松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当然,要运用好启发式教学,还要注意学习者的理性水平与教学模式的匹配原理。一般来说,较紧密的模式结构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低的学习者,而松散的模式结构则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当然,每个模式都可以修正,提高或降低结构的松紧,以使模式适应学生进行最佳学习的那个理性水平。以上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实例,就属于探究类教学模式,经过教师的修正,结构紧密程度属于中,匹配的理性水平是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学生的理性水平较高时,可以合并上面教学实例中的1、2、3,让学生自己探索,割拼转化,推导公式。
启发式教学的宗旨是启发思维,训练能力。只有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有用之才。我坚信,坚持启发式教学,一定会给素质教育的阵地带来勃勃生机!
第四篇:启发式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模版)
启发式教学法, 顾名思义, 就是要通过启发来进行教学。启发,作为心理学术语, 系指人从环境中的人或物那里接受的不知不觉或意识模糊的刺激影响, 在教育学意义上, 相当于陶冶、熏陶、感染、无言之教。启发式模式动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造生动真实的情境, 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 引导学生在一种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从事智力活动, 达到高效率的记忆和领悟。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 谈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要在他们主动积极地开动脑筋, 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设法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题的过程中获得的, 而不是靠消极地在课堂上接受教师传授知识所能获得的。把启发式教学法这一教学思想运用到英语教学中, 教师的作用除了帮助学生解决经过他们自己努力而未能解决的问题外,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积极探索、主动解决问题。为此, 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用略读的方法去阅读课文, 一般要略读两次, 第一次的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对文章内容有个粗略了解, 第二次的目的是跳越与文章主题无关或关系不那么密切的信息和段落而抓住与主题有关的信息和段落, 并把这些有关信息摘要记下。在课内讨论时, 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改变碰到一个单词查一个单词、抓了单词放了句子的不良学习方法, 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判断并掌握处于不同的上 下文中多义词的意义。以fare 词为例, 它在以下三句中分别表示三种不同的意义: 1.Fare, please, the bus conductor said.句中fare 的释义车票。
2.We join them, obtaining a plate of snacks.This is not the usual disco fare.We have been issued a sort of Pink Napoleon pastry, a scoop of black caviare on a pastry puff and a glass of chocolate milk.句中fare 指伙食
3.If he does indeed step down as prime minister next year-and many Singaporeans are beginning to wonder how will this island fare? 句中fare 释为发展进展, 是动词。
大多数学生虽然熟悉fare 在第一句中的意义, 却不能判断它在第二、第三句中的意义。注意引导学生在第二句中fare 一词前后出现的几个词组, 如a plate of snacks, Pink Napoleon pastry, caviare, pastry puff, chocolate milk.从上下文中, 学生领悟了fare 在句中的词义。在理解第三句中fare 一词时, 以提问形式使学生在脑海中勾画出一幅幅多年来为人民所信任的国家领导人一旦离任, 人民担心的景象。于是学生们便将fare 理解为go, get on。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利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潜在能力, 就能在学习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猜词义外, 还要培养学生积极思维, 进行预测。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学会从文章的信号中去预测文章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在再往下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去证实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而达到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目的。在文章前, 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力, 让他们用自己的话猜测文章内容, 做到对文章可能传递的信息心中有数。通常, 学生们在这一阶段都能开动脑筋, 思想活跃, 各抒己见, 而教师则对学生所作的推测暂不加评论, 对他们的英语表达也只注意流畅程度, 而不是精确度。一些与文章内容不一致的假设被排斥后, 与文章内容一致的假设则将成为对文章的最后理解储存在记忆里。事实证明, 推测阅读内容是帮助理解的有效手段, 因为它暗示学生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何处, 并在一定程度上扫清了可能出现的理解方面的障碍, 从而加速了理解过程, 提高了阅读速度。
总之, 启发式教学法是在科学实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都要经过严格的研究, 因而, 这种方法效果显著。这种方法的好处是: 以往的教学总强调学习的艰苦、紧张和纪律约束;而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心态, 感到每一分钟都是享受。当然, 外语教学是很复杂的一门学问,它不能简便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一切问题,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怎样更好地改进英语教学, 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第五篇:谈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
谈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多媒体教学已是必不可少的了。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在提高课堂效果,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们常说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由于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又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丰富的教学材料,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变有意注意,为无意注意,使学生在轻松的、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多媒体教学有效的为我们提供了这教学一手段。本文就自已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多媒体教学在新授课中运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成功的教学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是很高的,多媒体教学是我们的好帮手。恰当地运用多媒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可使学生快速、高效的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在导入新课时运用一个动画讲授一个故事,提一个问题,设置悬念,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这样会激起学生积极探究新知识的心里。如:我在教时间单位年、月、日时,问一同学“你今年几岁了?”“同学们说说,他过了几个生日?”接着放小明过生日大屏幕问:“小明今年12岁了,这是他在过第3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不知道”“不知道没关系,等你们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就会明白的。”接着讲授新知识,同学带着这个迫切想知道的愿望也就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传授新知识时,使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的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二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节,过去我们上这里时总是强调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长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概念。利用多媒体颜色线条闪烁各种图形的边长,长方形式相对的两条边用同种颜色的线条飞入,正方形的四条边用一种颜色的线条飞入,帮助学生理解。在练习、总结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可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如何,要通过练习检测才知道,巩固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智能的基本途径;又是动用知识智能的重要手段,是任何一节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般在这时候,学生经过大半节课的积极探索,紧张学习,都比较疲劳。这时如果利用多媒体出示有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的练习,配上轻松的音乐和画面。就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总结新知识。如:二年级在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我们可出一组题目,“智慧老爷爷”想考考我们学的怎么样,好吗?他请我们参观“动物园”,动物园里有许多动物,大家数数看:熊猫有8只,小白兔有4只,天鹅有16只。提问:熊猫是小白兔的几倍?天鹅是熊猫的几倍?天鹅是小白兔的几倍?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能力。
二、多媒体教学在复习、练习课中的运用
复习、练习课是指巩固已学过的新知识,简单的方法就是再现学过的知识,并通过做练习,背公式,背定义,甚至大量的作业,强调一些技巧,造成过度的训练。似乎只要学生多做就会自然而然的会了,信奉“熟”能生“巧”。曾经有人这样说过“熟”能生“笨”,“熟”能生“厌”。我也有同感。由于课内外时间总量是有限的,超量过度训练,使学习差的学生为完成作业而疲于奔命,只能就事论事,无暇顾及有效地反省。也会使学习好的学生长久地停留在此阶段,客观上延缓了上升的速度。它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的机会。而多媒
体教学,它收入信息多、快,节省了时间。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前把复习、练习的知识制成课件,精心设计课时计划,如:复习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除法。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背法则,做练习,不准确的再做。这样有的学生会认为很难算,不想做;有的学生会认为我会,不想听,不想做。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针对这一情况,我是这样做的,把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苹果队、香蕉队)进行比赛。把这章内容,设计三组题目。第一组是问答题:请苹果队说说三位数的乘法法则?说完香蕉队的同学评判。并用多媒体反馈,闪烁“低、高、哪一位、末位、那一位、三次、加”。香蕉队说说,除数是三位的除法法则?苹果队同学评判。说完闪烁“前三位、除数小、前四位、哪一位、那一位、商、每次余下的数、除数小”。第二组是对比练习:58×476,297×206,248×450,87535÷427,479880÷870。看哪一组同学做对的多,抽出几个同学的在展示平台上展示,请同学说说错误的原因,并闪烁它们区别所在。第三组是思考题,出示乘法和除法的填充竖式,看哪组的同学先做出来。一节课下来,同学兴趣盎然,印象深刻。
三、多媒体教学在活动课中的运用
活动课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从学生的活动经验出发,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在“玩”中“学”,“学”中“玩”。以获得直接经验和提高实践能力为主的课程。数学活动课,它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都能最大限度开发智力。多媒体技术及设备能再现声形,图文并茂,我们在数学活动课中使用这一手段,无疑会收益更大。如:巧拼图形,发展想象。一年级认识图形一课,为了训练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我就制作一组由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组成物体,投影在大屏幕上,看这些图形象什么?如:鸡、船、树、狗、交警、亭子等。然后引导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人物、动物、植物等。在大脑中想象出来,并说出用什么图形,表示物体的哪一部分。让他们自已拼,看谁拼得多,拼得好。有的同学就拼出了人、鱼、汽车、不倒翁等。
总之,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素质,而且提高了教学的效果。本人认为只要运用得当,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辅助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