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湖南省汉寿县 胡英俊
[摘 要] 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启发式教学要紧紧围绕这一目的,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设计、组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结果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以结果为中心进行启发,造成了教师课堂提问的随机性。因此在启发式教学中,结果启发与过程启发要相提并重。教材是运用启发式教学的依据,运用启发式教学必须深入理解分析教材,细致了解学生,认真备好课,才可以更好地运用启发式教学,将启发式教学中的提问与讲解、讲述等方法结合使用,更能提高启发式教学的效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启发式教学;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思维训练
启发式既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又是一个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是进行任何教学都应贯彻的。而启发式教学是运用任何教学方法都应坚持的。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提出的,由于注入式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而启发式能启发沉重的思维积极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在教学中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那么,如何理解和运用启发式教学呢?下面结合语文教学,谈谈个人肤浅的认识。
一、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是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基础。而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进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目的。运用启发式教学要紧紧围绕这一目的,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设计、组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典范文章是怎样通过形式表达内容,达到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
遇到一篇课文,不知道怎样去分析,这是许多学生的通病。作为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努力增强教学的启发性,并从思维方法上给予一定的指导。教学是否具有启发性,不能只从形式上看,不能只追求课堂的热闹,提问的次数,学生发言的人次、时间,而要从实质上看教学是否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活动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提问不一定都具有启发性。象那些过于简单 浅显的问题和过于复杂深奥的问题,都难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前者,学生不用去想,后者,学生又无从去想。运用启发式教学,也不一定每个问题都要求学生立即正确回答,更不必因为学生对有的问题不能立即答出 或答得不对,就觉得启发失当。有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费些周折,更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有一个故事叫《乌鸦喝水》,它所阐述的道理,颇耐人寻味。乌鸦所以聪明,不在它喝到了水,而在于它想出了办法填石子。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学生好比乌鸦,知识好比是水。教师的任务不是端着一盆知识之水让“乌鸦”喝,而是要培养“乌鸦”想方设法喝到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在于能不能把知识之水送进 “乌鸦”嘴里,而在于会不会引导“乌鸦”在瓶子很高“瓶口又小、喝不着瓶子里的“知识之水”的情况下开动脑筋。
二、启发式教学中的结果启发与过程启发要相提并重
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结果启发式教学。[1]所谓结果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问题,教师头脑中先有了一个结果(答案),而学生头脑中还没有,老师就通过所谓的“启发式”提问,千方百计地把这个结果问出来。这种以结果为中心的启发,造成了教师课堂提问的随机性,教师往往是想到提什么问题合适,就提什么问题。从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气氛或许很活跃。但是,这样的启发式教学,学生不但不能从中学到什么,反而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养成碰到问题乱猜的习惯和对教师提问的依赖,即老师向他提问他就会答、离开老师提问他就不会答。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清楚老师为什么要提那些问题、不知道解决问题的过程、不知道为什么对、为什么错。
学生机械模仿和生搬硬套的学习习惯,这不是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不是积极动脑思索的学习方法。而且,这样做很可能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缺陷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弥补,待问题越积越多,就会一朝“积重难返”,导致学习落后。由此可见,不管过程,只看结果,练习和反馈都将是低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可见,这种只重结果的启发式教学,妨碍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改变传统的结果启发式教学方法,探索科学的、可操作的、程序性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能真正通过启发式教学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过程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学生获得和掌握知识和技能所需要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完成学习任务,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解决一类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问题。
过程启发式教学要求把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思维技巧,然后一个技巧一个技巧的加以训练。就象体操运动员训练跳鞍马,起跳、腾空、翻腾、落地,是一个完整的动作。但如果教练示范这个完整的动作后,就让运动员去做,他做不了。只有把这个完整动作分解开来,怎么踏跳,怎么腾空,怎么落地,一个一个的训练,然后再连贯起来训练,运动员才容易掌握。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分解,学生就很难理解,怎么去思考才好。例如对课文分段,问“分几段?”这是一个整体的提问,学生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分段是一个完整的思维任务,但这个完整的思维任务可以分解成一个一个的思维技巧,只有把它们分解出来,脑子里面清楚了它是怎么回事,教师才可能把这些技巧一个一个的传授给学生。例如,在教学《周处除三害》的分段时:
首先,叫学生标出段序,知道全文共有12个自然段;
其次,指导学生把同一内容或联系很紧密的自然段合并成一段; 最后,提示学生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概括段意。
第一段(1、2自然段):周处是三害之一;
第二段(3至9自然段):周处杀了猛虎,剁了恶龙,除了两害;
第三段(10—12自然段):周处痛改前非,受人敬慕。
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能把一个思维任务所需要的思维技巧分解出来,就无法训练学生怎么去思考,就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因此,要进行过程启发式教学,教师首先要将思维任务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阶段、找出每一阶段所需要的具体的思维技巧。
再例如,作文可以分解为审题、立意、构思、行文、修改五个阶段,解应用题可以分解为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总结思路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上都有一些高效的策略。相应地,在训练学生时,也应分阶段进行:训练学生掌握第一阶段的策略之后,再掌握第二阶段的策略„„。这和传统的练习不同。传统的练习,一次写一篇作文或解一道应用题,从头到尾各个阶段都经历了。而分解的训练意味着这一次练习第一阶段的各种技巧,下一次练习第二阶段的各种技巧„„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思维方法,还能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当然,分解练习了各个部件之后,必须让学生有专门的机会练习组装,即综合练习。这一步,是由教师提问启发转向学生自我启发的关键,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换。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设计“自我提问单”,使学生按一定的程序自己提问启发自己。这样,学生就掌握了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知识掌握的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和策略化[2],同时也极为有效地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细致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启发式教学
中学语文讲授一篇篇课文,绝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懂它,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达到 “不教”的目的。但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先要教好每一篇课文。教材是施教之材,是运用启发式教学的依据。运用启发式教学必须紧紧扣住教材、深入理解分析教材,启发学生思维活动这一中心,而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析教材,教师首先应深入钻研教材,细致了解学生。只有教师对教材的优美形式、深刻内容、内容形式的完美统一、理解深透、掌握纯熟,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能力水平、学习习惯了然于胸,才能在课前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设计、组织好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根据情况的变化,因势利导,启发得当。从而在学生不能回答问题的时候,启迪思路;在学生体会肤浅的时候,导向深入;在学生理解错误的时候,引向正确;在学生意见相持的时候,心中有底。也就是说,即使课堂情况发生意外变化,也能使之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析教材,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果教师对教材钻研不深,掌握不熟,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够,不但不能做到不离其宗,而且会形成课堂无法驾御的尴尬局面。总之,运用启发式教学,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启发式教学中提问与讲解、讲述等方法的配合使用 增强教学的启发性应争取做到使学生乐于思考,急于思考,便于思考。教学中,教师能否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活动,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愿意去想,感到有兴趣,非想出来不可,那么他们就可能积极去思考。当然,教师的启发性还必须得法、适当,否则学生就不知从何入手。所以,教学要难易适度,当然,运用启发式教学,不是说整堂课都是教师问,学生答,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把问答与讲解、讲述配合使用。以讲解解决难题,以讲述带过一般,以讲解、讲述为提问准备条件,再以问题突出重点,启发学生思维积极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教材。例如讲授《故乡》一课,在分析典型环境的基础上分析典型性格时,由教师结合情节发展,通过讲述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进一步展示典型环境。鲁迅悲剧小说《故乡》是以“悲凉”为基调的。这从回故乡的心情、渐近故乡的感受、在故乡的见闻以及离故乡的沉思中看到:全文通过“我”回故乡这件事的具体描述,不仅展示了主人公“悲凉”的心境,还展示了破败荒凉的旧中国农村面貌。在此基础上就作者在典型环境中对人物的描写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分析 :作者在《故乡》中写杨二嫂,只用了短短两百多字就成功地写出了一个典型人物,这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写她有什么意义?随后引导学生扣住原文分析:杨二嫂,过去是一个在小镇上靠姿色招徕生意的,过着小康生活的小商贩,当时,人称之为:“豆腐西施”。二十年后,她变成一个“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杨二嫂的外貌变化,有深刻的意义。由于当时社会对贫农的多种压迫、剥削,使失去土地的农民闰土变得穷困和麻木,对此大家易于理解,但象杨二嫂这样一个“豆腐西施”的变化,就是“我这一个从小住在她家斜对门”的人,也“愕然”了。这说明由于当时兵匪官绅苛捐杂税的压迫和摧残,不但使贫农破产,而且使象杨二嫂这样过去过着小康生活的人们,也不可避免地破产了,这更显示出当时农村的经济破败萧条的广泛性。杨二嫂不但外貌有变化,而且性格也大不一样了,过去“终日坐着”可算是文静的,现在她尖刻、泼辣,在“我” 面前,她敢露出“鄙夷”的神色,敢“冷笑”地挖苦“我”“贵人眼高”。同时,她敢于揭露那些旧社会里“ 讨三房姨太太”“坐八抬大轿”的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虽然,她找错了抨击的对象。杨二嫂自私,贪小便宜,这是由她的小市民身份决定的,也是当时病态社会中一个典型代表,农村经济的破产引来了她这样的小市民随之破产,致使她二十年后,景况不如以前了。为了生存,她公开向“我”要些破烂木器回去用,走时,“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可以说这都是生计所迫。
这样讲述与启发提问归纳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既节省了时间,突出了重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启发式教学虽以其科学求实的特点倍受青睐,广为时尚,但是,如果“启不得法”便会“启而不发”。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准确把握并巧妙运用方可收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之功效。那么,究竟如何启发才能奏效呢?
1、比中见异。范文讲读中的比较阅读法,可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此类比较,形式多样,可用于篇章句段,亦可用于体裁样式、表现手法。凡此种种均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产生开窍效应。例如:学完鲁迅《故乡》之后,再叫学生读茅盾的《可爱的故乡》进行比较,并思考回答两个问题:
1、两篇同是写故乡,目的有什么不同?
2、因时代和写作目的不同,两篇在体裁、写作,特别是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不同?通过阅读比较,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启迪了学生思维。
2、层层剖析,寻找原因。有些记叙性的课文,情节比较完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俱全,对于这样的课文,抓住其结果,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造成如此结果的原因,还是有较好效果的。例如,在进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教学时,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结尾,菲利普夫妇决定从哲尔赛岛返回时,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碰到于勒,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发表如下看法:①怕女婿知道了对婚事不利。②是于勒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太穷的原因。如果于勒此时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的原因,他们的头脑中只有钱。⑤ 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这些不同的看法,各有各的道理。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大家统一认识,造成此事的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钱和于勒穷,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3、小处设疑,宜浅宜实。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所提问题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宜实不宜虚,“小 ”是指把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点;“浅”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寻新的领域;“实”是说问题要提得具体、明确。这样做,便能克服提问设疑中的盲目性,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4、借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启发。借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化教学,电脑、幻灯,录音等进行启发,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例如在教高尔基散文诗《海燕》时配乐朗读比一般范读效果更佳。又如在教《小石潭记》时,如画一幅“隔篁竹,闻水声”,周围“青树翠蔓”,“中间”全以石为底,“鱼儿在潭中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小石潭在投影上,那么小石潭的方位,概貌,情趣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如果能用电视录像或电脑媒体,色、形、声结合在一起,更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善于启发,是一种艺术,其基本特征是:在讲读前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接受知识,得到能力、智力的培养训练。掌握这种艺术,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使学生从单纯的“听而有得”的被动局面转移到“思而有得”的主动局面中来。
启发式教学是人类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是获得教学成功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进一步提倡和推行启发式教学。
参考文献:
[1] 张庆林,《元认知发展与主体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 姜乐仁,《启发式教学法浅谈》 [3] 姜乐仁,《启发式教学的原理与实践》 [4] 姜乐仁,《现代中国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
第二篇: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很多优秀教师也认为好的导课方式的运用非常重要,因为刚开始上课时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这堂课的学习,那就酿造了一个愉快专心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如何在导入新课时实施启发式教学呢?
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相反,启发式教学是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掌握知识、发展认知能力。启发式教学是一种问题式教学,它的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动脑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潜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并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总结,能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而怎样运用好的导课方式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有些是即时提问或课堂生成性的,这都是不可预料的。教师应把握住这个度,有的问题可能是无用的,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浪费了学生的时间,甚至让学生有一种厌恶感。当然多数问题应该在备课时就要有总体设计,一定要认真的对待每一个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一下是易是难。“因为教师课堂提问是连接‘主导’和‘主体’的纽带,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也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所以,问题要(1)紧扣课题来设计问题。(2)在关键处提问,避免满堂问;在教材重点和难点处设问,重点处设问谓之突出,难点处设问谓之分散。(3)要灵活应变,针对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对于学生的回答,作为教师应做到(1)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稍差、胆怯害羞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挖苦,而应耐心的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2)碰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居里夫人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
点。窦老师在课堂上问到作者的这篇文章是否与自己有关系时,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回答,记得有一个学生说没关系后来老师让他回答时他又说有关系,老师问他原因,他的回答是因为我们都是这个人。显然,他的回答没有抓住要点,但是老师并没有批评,而是幽默的处理了这个冷场问题。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二、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生活中一些有趣的问题是学生们最有感悟的,在引入新课时若能生动地引人学生生活中的一些有趣味的事例,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而且拉近了数学与我们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明白数学教学不冉是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已融入了了斗活。我在导课时分别引入了这几个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实例: 例1 教“一元二次方程”时我引入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个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恰逢班上有几个同学感冒了,顿时同学们都投入此题的探讨中,如此生活化的数学题立即吸引了同学们,自然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例2 教“三元一次方程组”时我引入这样一个例子:1998年全国足球甲A联赛的前12轮的比赛中前三名的比赛成绩为:大连万达队胜8场,平2场,负2场,积26分;上海申花队胜6场,平5场,负1场,积23分;北京国安队胜5场,平7场,负0场,积22分;问每队胜一场,平一场,负一场各得多少分?因为足球运动一直是中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我通过把三元一次万程组的知识渗透在让学生魂牵梦绕的甲A联赛赛况中,并根据深受学生喜爱的国内三支劲旅的积分来引入,自然会让学生感到有趣味。
例3 教“等比数列求和”时我引入这样一个例子:假设你欠了别人1000元钱,人家催你还,但是你现在又没有那么多钱,于是那人跟你说:“如果你不能一次还清的话那就分天还,今天还给我两毛,明天还给我四毛,后
天还给我八毛,像这样还一个月(30天)那我就不再计较了。”若果真这样你会选择这种还债方式么?引导学生探讨一阵后,再过渡到新内容就显得清新自然,同学们也趣味盎然。
引入这些生活中的例子,课堂便生活化了,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中置身于亲切自然的“主角”位置,学得轻松愉快。
三、引入数学趣味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抓住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高的特点,在上课时若能引入一些既能体现本堂课主题又有趣味的数学题目就能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中。在数学发展的长河中,有些趣味题目巧妙构思、解法优美、喧染了数学的魁力,若能引入新课中,定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如: 例6 教“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古印度一个国王很迷恋棋类,聪明的宰相发明了国际象棋,国王决定奖赏宰相。宰相说:“陛下,我别无它求,只请你在这张棋盘(64格)的第1个格子里赏我一粒麦子,在第2个格子里赏我两粒麦子,第3个格子里赏我四粒麦子,第4个格子里赏我八粒麦子„„依次类推,直到第64个格子,按这张棋盘上各个格字里应赏我的麦予全赏给我吧!"国王觉得宰相的要求并不高,说:“你会如愿以偿的!”但等结果算出来时国王却傻了眼,同学们帮国王算算这笔账吧!由于这个问题富有趣味性,学生顿时活跃起来,纷纷猜测结果。此时教师及时点题:我们今天要学“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用它来计算这个问题将非常简单。这样设置悬念,使学生刚上课时就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例7 教“指数方程”时可引入我国古算书《九章算术》中一题:“今有垣厚五尺,两鼠对穿,初日各一尺,大鼠日自倍,小鼠日自半,间几何相逢?”若老师娓娓而述定能使学生耳目一新,在很短的时间里抓住他们的注意力。然后老师再用白话风趣幽默地解释一遍:“这就是有名的老鼠穿墙的问题,从前有一只大老鼠爱上了一只小老鼠,可恨一堵厚五尺的墙将
它们隔开了,它们日夜思念着对万,万般无耐之下,它们决定用它们的本能一一打洞来打开一个“爱情之洞”,两只老鼠在墙两边打洞,第一天它们各打一尺深,以后每天大老鼠进度加一倍,小老鼠进度减一半,它们何时才能相见?”经过老师这番喧染,再过渡到指数方程的特征和解法的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定会对这个内容记忆深刻,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讲与要学的数学内容相关的一些数学史知识和数学家的故事,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又能增加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并陶冶学生的情3.情境启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心理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当学生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引发学生的求知心理,从而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
例如在学习概率统计时,教师可引入以下问题情境:某商场要根据天气预报来决定节日是在商场内还是在商场外开展促销活动,统计资料表明:每年国庆节商场内的促销活动可获得经济效益2万元;在商场外如果促销中不遇到有雨天气可获得经济效益10万元,如果促销中遇到有雨天气,则带来经济损失4万元。9月30日天气预报国庆节当地有雨的概率是40%,商场应该选择哪种促销方式?学生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但大多说不到“点子”上。这时,教师可启发探究,寻找什么样的量才能很有说服力的帮助商家做出选择?这样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心理,而学生的这种心理一旦被引发出来,就会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这种动机是学生学习的有利保证。
此外,还有讨论启发、描述启发等,总之,数学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艺术,调控学生课堂心理,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而又富于探究的氛围,使学生乐学,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古人曰:“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一个合格的教师不能停留在教会学生什么是真理,这很不够,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去发现真理。
纵观上述种种方法,其关键在于老师的立足点应从灌输知识转移到激发思维,从填鸭式转移到启发式,从当演员转移到当导演,从教学生“学会”到教学生“会学”。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无止境,我的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老师深入钻研,精心设疑,启发思维,就一定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篇: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
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
钟东福
[摘 要] 把握对话的本质特征,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对话。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以及学生与自我的真正对话,体现微观意义上的教育平等,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对话。
[关键词]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倾听与应答,分享教学活动中的愉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现在广大教师的教学方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也带来了课堂教学令人可喜的变化,学习过程中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对话”已成为当今课改的关键词,然而,人们对“对话”的了解到底有多少?许多打着“对话”旗号的语文课,是真正意义的对话吗?其效果究竟如何?平等的对话过程应是师生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在这种倾听与应答的双向交往中培养和发展着学生的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运用和发展着教师自身的表达能力和自身的倾听能力。语文课堂教学理应通过这种交流、商谈,通过共同感知的获得或理解能力的养成,使教学中的人共同分享教学活动中的愉悦。课堂教学中包含着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四种对话关系,以下是对对话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能否真正开展起来,除了教师的理念上准备外,还在于对教材的处理上。力求将现行的教材的开放性、创造性、生成性去给对话创造机会。在对话的教学活动中,面对这样的教材其意义是多样性的,关键在于我们做出怎样的诠释。因此,要使教学活动中的对话更深刻、更充分,那么教师就应对文本作出多种解释,甚 至相互矛盾的理解。所谓的师本对话,就是指“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探询“作者的笔法特点、写作思路及表达的情怀。”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也是促进生本、生师、生生对话的基础。
首先,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参的提示作用。虽然语文教师都接受过正规的教学培训,有相当的文学积累,也有相当的教学经验,对各种文体的特点已有相当的认识,教师在初读课文后已能掌握文章大意、了解课文篇章结构及作者大体的思想感情等粗线条的内容。但尽管是这样,也没有哪位老师说可以完全靠自己的理解力来搞清楚文章的所有细节。教师依然需要教参的辅助,以此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参里除了有文章思想内容分析、篇章结构讲解外,还直接地点出了课文中起点睛之笔的重点词句,并对这些重点词句进行了分析,说明其在课文中的作用与地位。教参也指出了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提示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突破口。以《挑山工》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教参和个人的知识积累,对文章进行初步整理和归纳。列出文章的重难点:
1、学会本课“泰、衡、黝、咧、呗、哲、憨”7个生字;
2、正确读写并积累下面的词语:节奏、平衡、饱览、诵读、不解之谜、耽误、哲理、意味深长、心悦诚服;
3、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文章说明的道理;
4、学会课文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但是还有一些是我们在教材中不可知的,需要我们通过其他的方式去,这就是我要谈到的第二点。
其次,教师应进一步研读课文,验证教参。尽管教参都是集各专家学者的力量编写出来的,有相当高的可靠性,但是仍可能有需要商榷的地方,而且每个地区的教学环境、学生特点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更需要教师批判性地对待教参,不迷信教参。如果说教参给了教师的是“课文是什么?”那么教师在研读过程中做的就是“课文到底是不是这样?”“为什么是这样?”的工作了。比如《挑山工》这篇课 2 文,教参中给出的是挑山工那种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也是多年来,这篇传统篇目给大家的唯一的情感思想提示。但是今天的学生,他们面对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给了他们不同于以往学生的“大逆不道”。所以,我们要重新思考一些原本是“定论”的定论,挑山工的精神在当下,难道就没有一些值得我们重新思考的东西吗?面对我们脚下的行程和身边的美景,究竟哪个更值得我们为之费神费时呢?是一味的为最终的目标而奋斗呢,还是应该更加珍惜眼前的风景呢?作为教师,我想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更多地从不同的角色角度去引导学生:如果你当前是一名游山玩水的游客,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急于登上顶峰,那样就会错过很多对于游玩来说更重要的东西;但是如果你是一个需要登顶的运动员,那么这些美好的景象会成为你的绊脚石,让你失去你要追求的东西。由此,可以借机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引导,帮助他们通过文本的学习找到正确的人生观点。
通过参考教参、研读课文这两个过程,教师实现了与文本间的对话,已经对课文成竹在心,了如指掌。教师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去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进生本、生师、生生对话的有效进行。
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在课堂教学中,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阅读活动实际上是读者通过心灵对达到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因此,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活动的主体,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至少包括:(1)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2)受到情感熏陶;(3)获得思想启迪;(4)享受审美情趣。但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分强调意义的获得(即读懂了什么),使得对话仅在认知层面上进行,难免回变得枯燥与单调。因此,教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要善于卓著教材重点、难点,引领学生读书、探究、讨论,让他们在阅读实践中不仅能搜索处理信息和把握意义,更要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如教学《挑山工》一课,我在让学生交 3 流初度感受之后,并未急于逐段细讲,而是又大胆给了学生将近十分钟的时间,采用各种喜欢的方式反复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和问题。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由原来的粗线逐步引向深入。从学生的发言来看,他们已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世界,在平常的对话中已基本把握了课文的内涵。教师并未就此满足,而是要求学生再读书、再思考,终于让学生抓住文本的重难点,从而引发了学生与文本意义的激烈碰撞: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挑货上山,不累吗?既然累,为什么还要从事这个工作?在明白了挑山工是以此为职业养家糊口,同时也为游人服务后,学生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既然家里很穷,怎么买得起那么多凳子和西瓜?既然一步踩不实就有掉下山崖的危险,为什么他们还要做挑山工?„„从这些对话中可以刊出学生已完全进入课文情境,正在与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急挑山工所急,想挑山工所想。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在心灵自由飞翔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他们联系生活与文本对话,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
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其强烈。” 探究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真知的过程,注重满足学习的心理,给好胜心强的小学生提供一个表现的机会,使枯燥的内容学起来饶有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抛开过多的讲解,因为这占据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教师不是自以为是地用自己的思想去填充学生的头脑,而是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并通过对话充分展开思维碰撞。小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由于自身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的局限,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完全自能”的,要使得学生感受人生的博大,触摸世间的真情,使得这种对话进行得更为生动、有效,显然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应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活动。
对话教学,能够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张扬个性、学会交往、促进发展、敢于辩证、体验成功,这不就是幸福的课堂吗?为了真正体现尊重学生,为了把学生从被动的世界中解放出来,为了把学生培养成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让我们倡导——“对话教学,共享幸福课堂!”让课堂成为师生的精神表演,让我们的学生体会到学习是快乐的,生活是幸福的,人生是美好的。
四、学生装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所谓“生生对话”,即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现实的情形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体现对学生“自我体验”的尊重,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意见观点看法一律赞成而不加评判,其实这是对“尊重”的误读,也是对课改精神的误解。毫无疑问,课改的目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但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教师作用的强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使学生愿意对话、渴望对话、而且能够卓有成效的对话呢?首先,教师要爱学生,这一点似乎任何教师都懂得,但把爱心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从心底爱每一位学生,却是不容易做到的。教师爱学生就必须尊重学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自身学习和发展进步的可能性。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污辱学生或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第二教师必须善于与学生交往,沟通思想。在这方面,主要是真诚地平等地对待学生,对他们发生的问题善意地、机智地加以疏导。但决不是丧失教育者、教师的身份,过分地等同于学生,甚至为搞好师生关系而讨好学生。此外,为了顺利地实现交往,完成教育目的。教师还必须善于在想象中扮演学生角色,要能处在交往对方的位上,要能 意识 到自己的言语和行动的意义,想象出学生如何感知这些言语。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在课堂教学对话活动中对话的主题是课本,对话的内容是以书本为蓝本的,但又不仅仅是书本。它应是教师对课本综合实践体验的延展。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本,然后再从课本中走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教育活动是一种在场的师生、生生相互对话活动。言语沟通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首先,一人讲话其他人应学会倾听;其次,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谈话,一个时间只能有一个人讲话,一个人想讲话,必须等到别人把话讲完。第三,学生要有一种参与、介入的心态。教学应是一种对话,对话中既没有无所不知的圣人,也没有完全无知的中,愚人。师生双方相互平等,在对话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给学生一点阳光吧,让祖国的未来“灿烂”地成长。主要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教育的意蕴》一文。
3、谭松贤译[美]《价值与教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4、吴文侃译[苏]巴班斯基著《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二版
5、杜殿坤译[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二版
第四篇:谈高中英语新课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谈高中英语新课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与学互相依赖、互相促进。教学实践证明,要搞好高中教学,确实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这种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是体现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体现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只有注意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才能学得主动、活泼,成绩才能稳步提高。因此,在英语课讲授中,应始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教学实践中一个古老而新颖的课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知识无限与人生有涯的矛盾日益尖锐,启发式教学成了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的重大课题。
一、启发式教学的历史
在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启发”二字,便是源于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教学应当诱发和维持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求知欲,在传授知识时开导指点,通过举一隅,引导学生探索,达到“反三隅”,掌握更多的知识和道理。
启发式教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教学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记忆能力和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启发式教学的本质特征
启发式教学不是一个具体的教学方法。因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是由一套固定的教学格式或若干具体的教学环节来体现的,而启发式教学法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格式和环节。在上课伊始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是启发,在课堂结束时留给学生一些悬念和问题让其思考也是启发;教师有意识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其解决是启发,学生们通过实践或讨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也是启发。启发式教学可以由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所以说,启发式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贯彻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学法。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教学方法,只要贯彻启发教学思想的,都是启发式教学法,反之,就不是启发式教学法。
三、启发式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注重教师的灌输式讲解,学生的被动接受,机械性记忆等,学生的思维纯属顺向思维,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激励型的教学,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常常通过列举典型,说明意义,明确目的,使学生感到有学习和探索的需要,从而提高学习自觉性并增强学习责任感。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悬念,造成知识冲突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启发式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体现在教学实践中。从教学的不同阶段来看,在最初阶段,学生常常要教师扶着走,在中间阶段,教师引着学生走,在最后阶段,教师则只需跟在学生身后看着他走。因此,教师要时刻谨记把“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不断尝试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发散思维,丰富想象力,增强探索问题的敏锐性。
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启发式教学在高中英语新课标教学中的应用
(一)设置情景
情景教学是指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根据学的发展水平,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入或创设情景。使学生逐渐养成“借助情景理解英语”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设置情景交融,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受到情景的熏陶和感染,则是激发他们动脑思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例如在教高中英语必修1 Unit 2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区别时,教师给学生一些单词movie/film,block/street,candy/sweets,lorry/truck,再给他们提供一个情景(A student from US is visiting China.He wants to go to a cinema,but doesn’t know the way.He asks you the way.)然后将全班同学分成八小组,让他们用所给的这些单词和情景编对话。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已被充分调动起来,将自己置身于情景中来,认真的编写对话,最后,教师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选一组最好的,叫他们到讲台上把对话读出来。学生的对话如下: S1:Hello!
S2:Hello!what can I do for you ?
S1: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the way to the cinema ?I’d like to see a movie.S2:Movie?
S1:Yes , That’s a film.S2:It’s six streets far from here.S1: Streets?
S2:I mean that the cinema is six blocks far from here.S1:Oh, I see.How can I get there? S2:Er,Let’s take my lorry.S1:Who’s Lori?
S2:Oh, no,I mean my truck.S1:Oh, I get it.You are so kind.S2:Would you like some sweets? S1:What?
S2:That’s candy.S1:Thank you very much.经过这样的操练,学生便能牢牢地记住教师所教的知识。设置情景教学,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利用挂图、简笔画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利用挂图、简笔画,一方面使学生能在一定的语境中学习新的语言,有助于准确的理解和灵活的运用;另一方面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听说英语,这对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好处。
1、利用挂图。中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色彩明丽,赏心悦目的图片,能够吸引他们的目光,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开启“自动学习”的心扉。例如在教高中英语必修1 Unit 3 Using language,reading and speaking,The Tibetant mountains时,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幅“西藏雪景”的图片,然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
T: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I can see the mountains(snowcowthe deep blue skyriverice).T:Do you think it’s very beautiful? S:Yes,That’s wonderful!T:Do you like to go there if you have such a chance?
S:Yes,I’d love to.T:Ok,Now,Let’s go to the Tibettogether.Please open your books turn to page22.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The Tibetan mountains.这种教法对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力、想象力、推理力都有益处。
2、利用简笔画。简笔画是英语教学法专家理查兹和吉伯逊的创造,其优点一方面是简单、容易,人人都能在短期内学会,而且几笔画在刹那间就能表现一件事物、一个行动、一个情景和一个情节,另一方面是概括性强,能更为准确地表达意思,克服复杂画面常分散学生注意力,造成误解的缺点。简笔画几乎可用于一切场合、一切课型和一切环节。例如在教高中英语必修2 Unit 2 The Olympic Games时,如果直接用英语向学生解释说明奥运会五环旗(The Olympic Flag),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甚至有些困难。此时,教师如果采用简笔画,先向他们展示奥运会五环旗标志,然后再用英语导入:There are five rings joined together ,which stands for five coneinents in different colors Europ:blue;Africa:black;America:red;Asia:yellow;Oceania:green.这样不仅简明清晰,而且易于识记。学生不但不会感到英语枯燥无味,而且,发展了他们的思维,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三)角色扮演
一般说来中学生爱说爱表演,因此,在英语教学中用表演这一教学手段既能培养学习兴趣,又能突出英语教学的实践性,交际性。例如在教高中英语必修3 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 时,因为这篇文章是一部戏剧的第一幕,所以教师可以叫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到讲台上将戏剧的第一幕表演出来,让学生通过表演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含义,能够更透彻地分析戏剧里面的人物特征。又例如在教高中英语必修3 Unit 4 Body Language 时,教师在纸条上分别写上: 1.You are welcome.2.I am worried.3.I ate too much.4.I am sorry that I did something wrong.5.I’m so happy.6.I’m so angry.7.stop.8.I’m very hugry.然后,找八位同学到讲台上,给他们每人一张纸条,按照纸条上的句子将它们的意思用身势语表达出来,通过学生表演,学生便能明白怎样使用身势语。这样,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四)动作手势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动作手势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可通过自己的体态语言向学生提供信息或发生指令,这样有助于吸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注意,加深印象,增加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手势是指挥学生有节奏地进行学习活动的最佳手段,比语言省时、直观。一个写在黑板上的重点词或句可能由于一个漂亮的手势指点而被学生牢牢记住;一个口语错误也可能由于一个准确的手势纠正而使学生用不再犯。
(五)多提问题
在英语课上,运用启发式教学是发展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教师要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达到“传之以情,授之以趣。”中学生的好奇心一般比较强,他们经常希望在学习中发现一些新奇的东西。教师在教学时多提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提问要灵活多样,要多运用有意义性和交际性的操练手段。例如在教高中英语必修1 Unit 4 Earthquakes 时,教师可设计一系列问题来打开学生的思维。教师根据这一话题可提出多种不同类型的问句:
1.Have you ever suffered from an earthquake?
2.Can you tell me what might happen before an earthquake? 3.How to plan for future disasters ?
4.How to teach children about earthquake safety ? 5.How to take care of the survivors ? 6.What to do with the ruins ?
7.Where to find people to help rebuild ? 8.How to honour the rescue workers ?
经过提问,启发学生对课文的思考,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思考的方法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还有很多,例如讲故事,做游戏等。只要是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都可以采纳。
总之,“教无定法”,但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形成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正确了,才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所创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如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关键是学生能否有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全课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在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但不包办代替,不塞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是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积极思维,探索和发现科学真理,掌握知识。教学实践证明,坚持启发式英语教学,能够把教和学紧密结合起来,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力得到充分有效地提高。很好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当然,采用这种引导、启发性教学方法时,在具体实际操作中,教师应当掌握好问题提出的时机、提出的方式、甚至提出问题的语气语调等等,控制好教学的实际进程。通过对学生这种方式的思维训练,使他们有意识地逐渐养成一种学习、思维的习惯:由表及里、由点到面到体,归纳总结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能力会逐步提高的。
第五篇:谈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谈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当前课改的大背景下最有实践意义的一种数学教学方法.在传统数学教育枯燥乏味的情况下,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不仅有多种数学教学方式,还对小学生思维的培养有积极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得到越来越多小学教师和学校的关注.【关键词】 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学;运用
本文先对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再提出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及内涵.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不仅打破了传统数学教学的呆板性,还拓展了小学生的思维.本文重点介绍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的内涵与优势,通过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最后阐述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给小学生学习带来的影响.一、当前数学教学现状和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
(一)当前数学教学现状
数学是小学生在学习上最难理解的一门学科.很多小学教师选择布置大量的作业题让小学生学习数学.用种方式学习数学不仅很枯燥呆板,减少小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大量的数学作业也会限制小学生的思维,甚至使小学生失去兴趣.大多数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的时候,注重小学生对加减乘除等的使用.在解答运用题的时候,很多小学教师会选择将运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说明后给出数学公式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二)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的内涵
在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是以小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小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指导小学生独立思考并得出结论的一种数学教学方法.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以小学教师讲解为主、小学生被动接受的数学教学方式.小学生在理解学习内容的情况下,才能将所学的内容进行运用,数学教学质量才能提高.二、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数学的内容虽然较为复杂和枯燥,但是使用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会使数学课充满乐趣.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可采用游戏化数学、数学故事、翻转课堂、交互式电子白板、导学式、电子书包等多种方式.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时候,小学教师可教小学生辨认小学生所买文具中的三角尺,教小学生拼三角尺并沿三角尺的边沿画直线和图形.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可大量地使用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运用过程中,也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如果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启发式教学上而没有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会耽误小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小学教师可以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三、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对小学生的影响及其优势
(一)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数学教学不仅不利于小学生理解数学内容,还使得小学生在以后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逐渐失去兴趣.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小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生活常识,采用提问的方式,情景创设的方法,游戏互动等多种方式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例如,某节课上小学教师提出一个游戏.游戏内容是小学教师站在中间,小学生围成一个圈,手拉手围着小学教师向右转,当小学教师说出数字“3”的时候,需要有三名同学牵手,牵手的人数超过3则犯规,小学教师可进行简单处罚,牵手的人数不足3,则不需进行处罚.小学生立即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全班的小学生都主动参加.(二)引导小学生主动思考并对教师进行提问
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以小学生为主体,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小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的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便于小学生理解.在小学生主动思考数学教学内容时,小学教师鼓励小学生对自己进行提问,能帮助小学生学习数学内容.小学生能够勇敢地向小学教师提问,这在小学生未来的学习中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某节课上,小学教师说到同学们早上来上学的时候有没有坐公交车的?如果公交车停车的时候,车上原来有4个人,后来又上来了6个人,公交车到了下一站的时候,又上来了3个人下去了2个人,请问同学们,这个时候公交车上有多少人?这个问题不仅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也注重培养小学生对身边的数学问题进行思考的积极性.(三)发散小学生的思维
传统数学教学不仅教学形式呆板,还固定了小学生的思维,传统数学教学中繁重的作业,加重小学生的烦恼的同时,也将小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可运用数学教学道具,例如正方体,粉笔等,不仅帮助小学生理解和学习,也发散小学生的思维.例如,小学教师讲到这样一个例子.树上有10只鸟,猎人用枪打死了1只,请问还剩多少只鸟.这时就会有小学生回答0和9.小学教师对回答的小学生进行表扬,并告诉小学生按理说10减1等于9,但是猎人的枪声把小鸟惊飞了.9虽然不是正确的答案,但是这道题却可让小学生的思维发散.结 语
如何提高本班本学校的数学教学水平是每个小学教师和学校都头疼的问题.如若在教育方式上,学校鼓励小学教师采用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小学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也注意使用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这不仅能发散小学生的思维,也能让小学生对当前乃至于以后的数学学习都充满兴趣.【参考文献】
[1]单燕红.游戏化数学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刘玉成,闵凡余.浅析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3]李辉.启发式数学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