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论文[精选]
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该论文在2004年西安市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摘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开展创新教育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教育意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注重知识的发展性、联系性和有用性,要将传统教育重知识积累转移到知识创新上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做到: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二、重视思维的过程,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三、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主动地去探求知.四、打破各种条条框框,敢向学生学习.五、充分认识创新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关系.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不论什么课型,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只要教师自觉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那么我们的学生才不至于成为高分低能.关键字:创新、拓展、实践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开展创新教育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教育意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丝不苟,不仅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注重知识的发展性、联系性和有用性,要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立体思维空间.也就是说要将传统教育重知识积累转移到知识创新上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的创新、具备创新精神,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下是我通过课堂教学所得到的点滴体会。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教学中要做到鼓励激情.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才能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来源.因此,老师们要善于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努力创设优化了的情境,让学生融于情境中,主动进行思考、探索,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大家都知道有一个经典的童话故事叫《龟兔赛跑》,结果我们也都知道,是乌龟赢了,兔子输了。老师针对这个故事又提出了一个发散性比较强的问题:乌龟和兔子又进行了一次赛跑,从山腰处延直线跑向山脚,这一次谁会赢呢?一个学生告诉我第二次是兔子赢了,因为第二次兔子吸取了教训;另外一个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第二次还是乌龟赢,为什么呢?原因是乌龟的外壳非常坚硬,它的头和四肢都能缩进盔甲里去,乌龟知道要是硬拼,它肯定跑不过兔子,自己得智取。这跑的路线不是直的吗?又是从高处往低处跑,自己干脆缩成一团,从上往下滚,又省时又省力,所以乌龟赢了!还有一个学生说,第二次比赛取消了,原因是乌龟跟兔子说:“跑步我是跑不过你,我就是练一辈子还是跑不过你,这是我俩不同的生理特点决定的,这是你的长处,是我的短处,但是如果我拿我的长处来跟你的短处相比,我能在水里呆很长时间,你行吗?你也不会赢的。”小兔子觉得乌龟的话很有道理,不在一条起跑线上的对手来比输赢是不公平的,所以他俩决定取消这次比赛!我们暂且不说这种结果对不对,有无漏洞,学生能想象出来已经很不容易了。两朵创新思维的小小的火花,是那么让人赏心悦目,那么来之不易!真是见解独特,富有创意.二、重视思维的过程,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在教学中是要重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同学提出的问题很有创造性,而我们多数教师都让这创新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认为本堂课与这个问题不相关,就不讨论,这样就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认为讨论、提问会影响到教学计划的完成,又与教学任务不相关而忽视学生创新新思维的培养.我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有位同学提出 了这样一个问题: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水那么深,那么多的建筑是怎样建成的呢?本来这个问题不是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回答这个问题也并不困难,但我没有拒绝学生,而是布置一个作业,自己找答案.通过这一环节使同学加深了对威尼斯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一定要坚持多鼓励,多表扬的态度,千万不要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一味的否定和批评,我们要对学生错误的结论或见解给予正确的引导,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打消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要敢于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和做法。对不同的知识的看法只有经过实际的操作才能定下准确的结论,这样,既能激励学生下功夫认真钻研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学习兴趣能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上课时我尝试着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就让学生自己去准备资料来讲授这以课,学生们积极性很高,在课下认真准备,课堂上旁征博引,讲述大量关于地球.宇宙方面的知识,课堂上同学们参与热情很高,效果非常好.这 样学生解决了问题也获取了如何自学的知识,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兴趣自然也就有了。他们也就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学生说话能力大大提高,创新思维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四、打破各种条条框框,敢向学生学习。
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新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它要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应抱着和学生相互学习的态度,向学生虚心地请教。在课堂上要经常表扬和鼓励学生,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使他们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通过实践我体会到,教师真的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而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五、充分认识创新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关系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中的闰土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一个很完美、很值得向往的形象。学完课文了,学生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着闰土的勇敢、聪明。我说:“你们想知道中年闰土的样子吗?”学生们对此兴趣很浓。我便将《故乡》推荐给了学生。学生读完后,对中年的闰土的变化以及造成他的变化的原因,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讲闰土变了,变傻了,变呆了。也许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很难,不过,把学生从课内带到课外,课外的世界更精彩.教《草船借箭》,便把学生带向三国;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便把学生带向《西游记》。教《猫》时,带学生走向老舍。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拓展阅读的实践,这就是一种“大阅读”观的实践,.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不论什么课型,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只要教师自觉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那么我们的学生才不至于成为高分低能.所以教师具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才能培养出独立自主的、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张鸿斌
2005年3月
第二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开发区实验学校 王晓峰
近几年来,新课程改革已经从单纯的以数学知识技能目标为主转变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目标导向,以此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考、以及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等综合素养。我们平时所说的数学素养,就是通过教学赋予学生的一种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品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结合平时的教学。我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和做法,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最佳境界在于以兴趣激发动机,促进思维和想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至获得成功的快乐。数学课程《标准》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让数学走进生活,所以在教学中,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会更放松、更主动、更有自信、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参与学习活动会更积极,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自信和数学学习的兴趣,我的做法是:
1.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给学生准备了20根小棒和2根皮筋,让他们进行以下操作:(1)每人把自己的直尺平放在桌面的中间,直尺的右边摆出10根小棒,然后把另外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把这捆小棒放在直尺的左边,通过操作使学生明确10个1是10。(2)让学生增加一根小棒,把这根小棒放在直尺的右边,表示一共有11根小棒。这时,让学生举起自己写的“11”的数字卡片,然后对着实物讨论“11”左边的1表示什么,右边的1表示什么,明确11的组成。接着,仍让学生通过操作学习其他个数。(3)学习到“20”这个数时,出现了又够10根一捆的情况,我让学生先自己想想该怎么办。当每个学生又动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以后,我组织大家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①这捆小棒放在哪边?这两捆小棒表示多少?②“20”怎么写?为什么左边写2,右边写0?③右边的0不写行吗?为什么?通过实际操作和热烈的讨论,使学生对认识数字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加深了对“20”这个数的认识。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如“认识人民币”的教学,我是通过以下过程来完成教学的:(1)先可以通过课件出示一个超市,让学生自己介绍一下在超市买过什么东西?用了多少钱?引出人民币。(2)深入了解人民币:①用人民币买过东西,那说说认识哪些人民币,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课前准备好的人民币拿出来,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②我 准备一套人民币,请学生上台介绍认识的人民币并分类,要求说明分类的理由,这样引出人民币单位“元”“角”“分”。③让学生观察自己手上的人民币,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④利用超市里的商品和学生手上的人民币,问:用什么面值的钱,多少张来买什么物品?这样来引出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在通过小组之间合作和适当的练习来加强元角分之间的认识。这样,从生活中产生的例题,让学生感到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就油然而生。3.表扬与鼓励相结合,强化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些学生往往感到某一方面很吃力,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候教师不能单纯以“批评”论事,对学生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绝不能讽刺挖苦学生,以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形成敌对意识,产生逆反心理,加深厌学情绪。而应以“鼓励”为主。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乃至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赞许和表彰都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我经常用:你讲得很好,把你的方法告诉大家、你写的真漂亮,老师收藏了、你的声音真好听再说一遍、你的作业真漂亮、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真会听讲等鼓励式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认可,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学习的动力,并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强花了学习兴趣。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二.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合作中体验,发展思维能力,形成数学技能。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合孩子参与的活动,注意让孩子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的、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获得能力的提高。
1.充分利用信息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每一个信息窗呈现的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熟悉的或者是有趣的画面,如何让学生从画面中发现数学信息是关键的第一步。从第一节数学课,我便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先看画面上都有什么,每种有几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慢慢的孩子们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画面,观察事物。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世界著名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如教学厘米的认识时,我把课本上的信息图改编成动画片,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启发学生动脑思考,语言不多,但充满了童话色彩,孩子们学习得兴趣盎然。有效地引起学习兴趣,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有效培养。
2.模拟各种竞赛活动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竞赛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如在课堂巩固环节,我经常创设这样的情景:动物王国里正在进行一场比赛,想让我们当小裁判,同学们愿意吗?这样创设情境,既让孩子们展开竞赛,有效地学习了当堂课的知识,也让孩子们在头脑中形成悬念,培养了他们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激发了创造力。
3.利用多种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新课标提倡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加强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适当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做”数学,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将知识“数学化”的过程。如教学“生活中的数”时,出示信封上的邮政编码,让学生说说了解的信息,然后说明邮政编码中所包含的信息内容,从而激起学生对生活中关于数的兴趣,接着通过身份证号码、车牌号、食品卫生许可证号等的比较识别,真正了解到数字不仅仅是计算,数字所起的作用真不少。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再如教学减法时,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理解图意。在此基础上设问:你能用“小圆片”代替果子把这幅图的意思摆出来吗?学生兴致高涨,根据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马上摆出5个圆片,又移动2个到边上。教师再提问: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摆吗?生:因为5个果子被摘走了2个,就少掉了2个,还剩下3个。教师马上引导:像这样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很容易理解减法就是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一部分。
这样的情景创设,让孩子们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动手操作,既增加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强化了感知,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了表象。这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儿童接受。有趣的操作既符合儿童的心理,还有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更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小学生都喜欢争强好胜,表现自己的欲望很强烈,我注意观察、及时鼓励表扬,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促使敏锐感知、丰富想象、思维活跃、理解加深。如对一些不便记忆的知识编成“顺口溜”学生非常感兴趣,总想尽快背下来,笑声中不知不觉就记住了,或者编一些有趣的故事,组织一些游戏、竞赛、夺旗赛,在玩中学、做中学,培养了兴趣,陶冶了情操。学生就会惊喜的发现,原来数学这么有趣,数学无处不在。
4.合理使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注意力。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广运用,特别是我们学校多媒体进课堂的实施。我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静为动,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光色效果,以其丰富多彩的画面、绘声绘色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使教学活动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感知效果,使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和情趣,达到“乐中学”、“学中乐”,学得愉快、学得轻松。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有意注意。
5.学会倾听,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数学素养的形成与语言是紧密联系的,正确的数学语言能更准确、清晰地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过程,正是展示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观点。我在教学中经常开展“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去创造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探索过程中还将动手操作与观察、思维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如学习23-7退位减法时,让学生在桌子上摆23跟小棒,然后让学生摆动小棒,设法得出计算结果,由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用了不同的方法,均得出结果16。他们各自讲自己的思考过程,有的讲:先借1捆,10-7=3,再将3和13合起来是16根;有的讲:个位3不够减7,取一捆与3根合起来是13根,13-7=6,将一捆加上6根就是16根;有的讲:„„ 学生在亲身感受下,能有条理地讲述计算方法与过程,发展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教学时,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出声思考是一条十分有效的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途径。在操作中,学生必然会思考;如何摆放、移动,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如何移动最好„„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从而帮助学生是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只要按照操作的过程讲出自己的想法,从中既获得了知识的内涵,又较容易地有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这样自然结合,学生学得有趣,讲的有劲,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培养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是指能用数学的观念和视角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能主动地用数学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遇到问题能够自觉地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形成一种量化的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要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接触新鲜事物时,能够用数学的观念和视角思考问题,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
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从入学开始就初步培养,我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据、用收集的数据和情境改编成一道简单的数学题、用几个数字编数学小故事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对生活中的信息和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整理,并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慢慢到学会用数学语言来刻画一些现实生活的简单现象,根据需要信息进行处理并做出猜想,逐步形成较强的数学意识。
1.课堂教学,培养数学意识。如教学长度单位厘米时,认识一厘米后,学生能从身边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一厘米的物体、给学生一根小棒,学生能猜出大约长几厘米,并能进行验证。认识10以内的数后,让学生数一数手指,灯、桌腿等,还可以做猜一猜的游戏。猜一猜、估一估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既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又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样在不断使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从而形成数学意识。例如,帮助楼内住户每月计算水电费;为室内装修户测量并计算铺地面用多少地板砖,喷涂四壁和屋顶需要购买多少涂料;植树节时根据种植面积和种苗棵树,计算行距,株距„„学生觉得这些问题实在、有趣,身边处处有数学,越学越有劲头,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
2.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如模拟购物、实际测量、随机摸奖等等。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通过让学生走出去的方法,使其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帮助楼内住户每月计算水电费;为室内装修户测量并计算铺地面用多少地板砖,喷涂四壁和屋顶需要购买多少涂料;植树节时根据种植面积和种苗棵树,计算行距,株距„„学生觉得这些问题实在、有趣,身边处处有数学,越学越有劲头,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
四.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当数学和儿童的生活现实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的,才是激发儿童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儿童的思考和创造的源泉。只有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才能使学生倍感亲切,自然。在无形之中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倾向,使人人能够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1.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我们设计“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各种颜色的、大小不同的图形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的活动,看谁拼得快、图案多。活动过程中,学生精神抖擞,非常活跃,急于表现自己的意识特别强。拼得快的学生到台前展示时,稍有落后的学生急得直搔小脑袋,不甘落后地苦思冥想。这种活动的确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他们有的拼出了房子、大树、小马,有的拼出了美丽的风景画,还有的拼出了奥特曼,虽然不太像,但的确有新意,看得出学生都在用心思考、探究创造了。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知识源于生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利于提高他们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和探索精神。同时他们在活动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如一年级认识人民币后,我们开展了“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课前让学生自备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商品,并让他们自己标明价格,贴在准备的物品上,把教室模拟成“小小商店”,学生推荐出“柜台经理”“收银员”“售货员”的人选,其余的学生做“顾客”。此外还让学生了解社会中有哪些促销手段,在“小小商店”中进行展示。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在每个柜台前各组成员都各自为政,“推销”自己的“商品”,有的学生还用“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有奖促销”的口号来招揽“顾客”,学生拿出准备的“纸币”去争先购买,个个都显得很有经济头脑,很有经济意识。在此实践活动中,学生既加深认识了人民币,也巩固了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更可贵的是加强了综综合能力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金融、商业、科技等行业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再如在学习“分类”之前,先让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生活中什么地方有分类这个问题,他们又是怎样分的。然后让生汇报调查结果:“商业大厦的超市中有分类,饼干放在一起,蔬菜放在一起,饮料放在一起„„”“我家的衣柜里,妈妈把我们三人的衣服分别放在一格里„„”学生从生活中学会了按一定的标准分类。这时请同学们运用学到的分类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面前的商品进行分类,并给自己组的“柜台”命名。任务明确后,至于学生在操作时如何分工,如何将商品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都由学生自己来决定,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通过“分类”的具体研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了时间后,我们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制作钟面,然后在钟面上拨出学过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快几时了等时间,并设计出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开展了“实际测量”的实践活动:测量同学的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项目,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长度的测量,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3.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竞争,培养合作意识。数学实践活动通常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进行。但由于独生子女容易养成惟我独尊的性格,不会倾听别人,不会欣赏别人,因此,实践活动中应关注学生间的人际交流、观点交锋及智慧的碰撞,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合作意识打基础。教师首先提供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宽松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也有观摩别人的机会;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竞争,能使他们认识到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对待别人;对待真理、对待荣誉,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如“小小商店”这一课中,让学生带着“纸币”到自己喜欢的“柜台”中“购物”时,学生买哪件商品,买卖时如何讨价还价,教师都应放心地让学生去交流、去合作。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当然,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培养的能力也并非割裂存在的,培养的素质也是多方面的,而且对于不同年级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也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只要我们充分把握教材,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为学生创造适合他们开展和参与各种探究活动的条件,使他们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开拓思维,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数学素养。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法制渗透
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法制渗透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切实要开展的工作之一,也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渗透法制教育,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感想。
一、语文教师应是法律的拥护者和执行者
法律知识的普及,离不开社会和学校的宣传。语文教师首先就要熟悉日常的法律法规,并且还要以身作则,当法律的拥护者和执行者。比如,不能私自拆阅学生的信件,不能搜身,不能借学生不在之时,翻阅学生的日记,也不能侮辱学生等,因为这些本身就是一种违法行为。只有教师切实做到,在课堂中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学生才易于吸收,才容易专注去学习。
二、利用教材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同时也渗入许多法律知识。比如教学《樵夫,别砍那棵树》时,要激发学生对樵夫的行为进行严历的批判,要教育学生保护我们的大自然,保持生态平衡,对那些随意乱砍滥伐,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要予以制止,也要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又如,教学《风筝》时,就要指出,作为“哥哥”的“我”,自己不爱风筝不说还不准自己的小兄弟放,并且还粗暴的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哥哥”的这种行为就是一种侵权行为,严重违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同时还要教育学生不要随意欺侮同学,应该给予同学以关爱和同情。再如教学《背影》一文时,对车站送别这细节要仔细进行研读,从中让学生明白,“父亲”的这一举动,就是父辈的本能,是出于对子女的关爱,同时也可指出,爱老携幼是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青少年学生,就应该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当自己的父母年老之时,就要去赡养父母,而不应该抛弃。这些都写进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的,如果不遵守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良心的谴责。
三、运用作文提升学生的法制意识
运用学生的作文进行法制教育可以说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这是学生自己写的内容,学生易于理解,易于吸收。比如,江庆同学写了一篇《心灵的忏悔》的作文,文中说,他由于悄悄的偷看了同桌的日记,知道了同桌的秘密,就四处张扬,致使该同学名誉扫地,不得不离开了自己心爱的同学和学校,同时和自己要好的同学也疏远了。对于自己的这一不文明的行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忏悔,希望得到同学的谅解,来减轻自己心灵上沉重的包袱。文章写得真实,写得动情。笔者在讲评的时候,高度赞扬作者的自我解剖真实、感人,进而指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侵犯了别人隐私的违法行为,最关键的是这种行为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我们应该批判。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别人的隐私,更不能对别人的隐私进行宣扬,如果造成严重后果,自己就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必须有的放矢,要有针对性,如果漫无边际,收效肯定甚微。只有语文教师灵活处理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渗透法制教育,就会为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增添光彩。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四篇:谈电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电教应用
文桥中心小学
李伟平
内容摘要: 电教手段运用在教学中,优化了课堂环节,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其它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关键词:
教学
电教
培养
投影
强化
训练
教育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课堂上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引发情感,整体感知
学生情感是赖以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教学中,适时播放教学录像,引发学生情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电化教学的重要方法.如教《骄傲的孔雀》,我首先播放了有关孔雀的录像,让学生感知孔雀的美丽,然后看投影画面,听全文录音,初步了解孔雀虽然漂亮,可它只要看到别人美丽,就会抖动羽毛,展开尾巴,炫耀自己的美丽,所以,我们说它是骄傲的孔雀,自然将学生引入学习情景.二.深入情境,发展思维
通过电教手段,创造审美的情境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起学生的美德.如教《绝句》这首古诗时,我让学生通过看投影画面初步感知,了解诗句的意思后,再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像,体味其中的“美”,使学生领略到:翠柳、蓝天、黄鹂、白鹭相映衬的美丽景色.随后通过放古诗录音,让学生反复吟诵,领略到只能意会无法言喻的意境的韵味,让学综合感知“语言美”、“意境美”.三.再现情境,强化识字训练
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指出,识字教学要改进方法、提高质量.要在语文环境中教识字,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感知内容读懂字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字义,在综合训练中掌握分析字形,指导书写.新教材由于全文注音,学生在一册开始就可以直呼音节,对学字音较易掌握,在理解词句中理解字义.而在识字过程中最难掌握的是字形的记忆和辨析.电教则可以以直观、形象、具体等特点代替老师的枯燥讲解,使学生乐学增强其兴趣,引起有意的注意,强化记忆.如教《春眠》一诗时“晓”字难掌握,我用投影仪先投放“尧”字,再分别加上部首“纟”“日”“扌”这样既区别了“绕”“晓”“挠”三字的不同,又使学生知道加“日”便是“晓”,表示太阳出来了,天亮了.在演示过程中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四.巩固知识,培养自学能力
如《小蝌蚪找妈妈》第二课时进行综合训练时,用投影仪分别写出课后2题的3个填空的句子,通过演示弄清了三个问题: 1.小蝌蚪是
什么样的? 2.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 3.青蛙是什么样的?这样就使所学的内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使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在电化教学中,我还注意对学生归纳古诗的学法,并用投影仪显示步骤:1.知诗人.2.解诗题.3.抓字眼.4.明诗意.5.想意境.6.悟诗情.按这六个步骤学习古诗,投影演示又发挥了他的作用,对古诗的学习大有帮助.总之,电教手段运用在教学中,优化了课堂环节,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其它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
第五篇:小学音乐教学论文 在课堂教学中浅谈小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浅谈小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
[摘要]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农村学校的音乐课堂一方面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只让学生学会几首歌曲,另一方面为追求音乐课的形式,花样的创新,忽视学生演唱,鉴赏等方面音乐素质的培养,达不到真正的教学效果.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结合新课标不断创新音乐课堂教学,在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素质过程中就教会学生会唱歌和学会欣赏乐曲这两个方面简单地谈了自己的体会.[关键词]音乐素质 培养
音乐是一种用鲜明的节奏,优美动听的和声和丰富的情感去教育人,启迪人,感染人的特殊艺术,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她更赋予音乐课堂特殊的魅力,但由于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尤其是在农村学校对音乐教学的认识不足,认为音乐无外乎是唱唱歌,跳跳舞,与培养学生的素质关系不大.实践证明音乐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是人生不可缺少的课程,也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途径.我国古代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音乐位于第二.现代社会教学中,音乐已成了各个国家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它对新世纪的接班人,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就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质,做了一些认真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在乐曲的演唱中学会唱乐曲
1.由教会学生唱歌曲向学生会学习唱歌转变
过去,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大多数学校的音乐课程仅仅停留在教歌和唱歌单一化 的状况上,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虽然会唱几首歌,但大部分学生既不会识谱视唱,又毫无音乐基础知识,更谈不上音乐艺术素养,能不能改变这种状况 在音乐教学中,我从自学引导入手,培养学生音乐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提高了学生音乐素质.如教学《咱们从小有礼貌》这首歌,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步骤:(1)视谱读拍节奏:“5 1 5 |3 4 5 |……”读拍成“ti ti da |ti ti da |……”让学生流利地读拍谱中的节奏;(2)学生随琴声进行音准练习,采用音阶,音组,音程,模唱,构唱等形式进行;(3)将音符的唱名代替节奏符进行初步视唱,在琴声中学习唱谱,形成唱谱能力;(4)将歌词的每个字代替相应的音符,自己进行模唱;(5)采取“能者为师”的方法让学生相互教唱乐节乐句,在互教互学,共同探讨中完成初步唱词能力.这样处理后,就改变了从教会学生唱歌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学生怎样去处理歌曲,会唱歌曲的教学轨道上来.2.用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的意境美激发学生情感,真正地会唱歌
怎样演唱歌曲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主要内容.在教学生演唱歌曲之前我先认真分析教材,做到抓住歌曲的情感核心以及速度,力度综合处理要点,使自己心中有数.在教唱歌曲时我一改以往要求学生记背歌词,一句句听琴模唱的方法,而是首先让学生感受曲子,理解歌词,从而启发学生自主表达,这种表达也是一种对旧的教学模式的创新.如教学《小雨沙沙》这首歌时,我对教材作了如下分析:《小雨沙沙》是一首天真活泼,娇嫩的儿童歌曲.歌曲采用2/4拍子,一段体分节式,由自然音域中的六度内的三度流向进行展现,乐句之间节奏方整,旋律相韵,体会出一种对话般的呼应感.整曲短小精致,琅琅上口,易学易会,符合儿童乐感发挥的自然天性.教学这首歌,我设计了如下演唱教程:(1)让学生分成两组进行乐曲对唱,在对唱中,引导学生处理好力度,使学生产生呼应感,从中体会到旋律中所表现的儿童情趣;(2)启发学生分析词意,激发他们演唱之情.我在启发中设计了这样一段话:小朋友都喜欢吃汉堡包,假如只有两片面包,中间夹肉,这样的汉堡包好吃吗(不好吃)假如夹点卷心菜呢(要好吃些)假如先将面包烤黄,再放进适量的沙拉,番茄酱等佐料呢(好吃极了)!是的,我们唱歌就像吃汉堡包一样,没有感情唱歌就像没放沙拉的汉堡包一样,不好听,不动人.唱歌的感情从哪里来呢 是从歌词的意境,旋律展现中来.《小雨沙沙》是采用拟人手法写的,“小雨沙沙”的“沙沙”是象声词,“种子在说话”,种子在地里“说话”的声音很小,请同学们想象他们在说“悄悄话”,演唱时采用轻声地力度表现.至此,让学生尝试着演唱,再通过老师的范唱进行修正,完善.这时,学生们才真正学会了这首歌.这种教学方法,改变原来纯粹教唱歌的单一感性教学,转变为学生用情感去体会学习演唱歌曲.二,在乐曲中学会欣赏音乐
1.选增作品,触发爱国情感
选增作品,我认为必须注意:(1)作品必须富有艺术表现力,能为学生的感受提供形象性基础.如欣赏声乐曲《保卫黄河》时,补充《黄水谣》,《渔光曲》等一些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不仅使学生了解独唱,轮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演唱形式和特点,而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从感性上感受和体验《保卫黄河》的内涵,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2)选增一些学生较不熟悉的“经典”作品,扩大音乐视野.如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通过补充欣赏,学生对民族乐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借助美妙的音乐,让学生闭目聆听,进一步的入情,入境地去体验和感受作品的情绪,使学生在从平静低沉转为激动昂扬的旋律中,进一步感受到瞎子阿炳对旧社会的不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以及充满的坚定信心.聆听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音乐欣赏课的主要途径是以“听”的方式来仔细品位音乐作品的,我认为采用“比较欣赏”是一种有效的聆听方式.如将《牧童短笛》第一部分中的复调音乐进行比较.(1)上下两个声部中,音色,节奏,力度进行比较;(2)把第二声部改为和声伴奏与复调式的演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聆听使学生感受到该曲的上下两声部犹如红花绿叶,相互映衬,紧,收,疏,密巧织成章,才能使旋律变得这样优美动听,使人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在田野里放牧的情景.通过聆听和比较使学生了解了复调音乐的知识,也感受到复调音乐的美,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了比较才能有鉴别,在欣赏中对比的范围是很广的,有题材,体裁,曲式等之间的对比,如童声合唱《植树歌》与童声合唱《歌唱二小放牛郎》;也有同一首作品各乐段之间的对比,如《快乐的小熊猫》……从对比中儿童可以感受到不同音乐形式,不同音乐风格的表现特色,这样既能增强儿童对作品的感受程度,又可以增加音乐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讨论作品,洞悉音乐丰富的内涵
欣赏后进行讨论,这是较好的办法,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把对作品感性的体验提高到理性知识上来.教师应启发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作品内涵,根据旋律情绪展开想象,并通过评论来统一思想,沟通心灵,从而使个体感知在群体感知中得到统一和升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如欣赏男低音独唱《伏尔加船夫曲》,在听前,教师可先借助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的名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简要介绍伏尔加河上的船夫,然后引导学生从乐曲结构特点上去认识,从风格色彩里去体会,从深刻的思想内涵中思索探求,关于谈到听后感,有的学生说:“这首歌气氛非常凝重,好象陷入沼泽地的感觉.”有的说:“这首歌中描绘的是船夫们拉纤时非常辛苦,但他们仍然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的情景.”也有的说:“听了这首歌,使我感觉到纤夫拉着货船由远及近,由进及远,在艰难行进的场面,体现了纤夫不屈不挠的性格.”总之,讨论时抓住作品的题材,体裁及情绪,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去了解,体会音乐的表现力.讨论的方式可以三五人一组,七八人一组,也可以全班性的学生谈,教师谈等,不断提高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实践证明,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应以课堂教育为突破口,并充分发挥课堂教育这一主渠道的作用,突出学科特点,摈弃“教书不教学”的弊端,就能够使学生的主题素质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音乐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