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设疑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时间:2019-05-15 10:48: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设疑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设疑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第一篇:谈设疑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俗话说,有疑则有思,无疑则无思,“疑”乃学问之始,创新之本,而疑就是问题。问题是人思维的产物,也是人思维的原动力。创设问题情境是激起学生质疑的有效且常用的方法,创设内容产生疑问,出现思维的不和谐状态,唤起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

一、教学要从矛盾开始

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位教师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二、设疑于重点和难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是难点。如对于=1这一等式,有些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为此,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怀疑。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学生很感兴趣,……老师经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q|<1)的应用。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三、设疑于教材易出错之处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如:若函数图象都在X轴上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学生因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错解为a>0且,得出0

四、设疑于结尾

一堂好课也应设“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

如在解不等式时,一位教师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即采用解两个不等式组来解决,接着,又用如下的解法:

原不等式可化为:即,所以原不等式解集为:,学生会惊疑,唉!这是怎么解的,解法这么好!这位教师说道:“你想知道解法吗?我们下节课再深入具体地探究”。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节课的教学作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总之,设疑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在数学课中更多地运用设疑法,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技巧

三疑三探交流材料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技巧

重阳镇下街小学

李学兴

2014/5/14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技巧

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设疑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激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地进行创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和发展学生的素质。尤其是我县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推广到如今,对课堂的如何设疑,更是对每一个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选择设疑的时机,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效果,把握设疑的时机是发挥设疑功效的关键。

一、在导入处设疑,激起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导入时进行巧妙的设疑,能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如:教“圆的认识”时,教师先出示各种车的图片,导入设疑:同学们,我们所看到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车轮总是圆的?车轴又装在什么位置上?根据本节课内容,教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观察、再分组讨论。这样,从课的一开始,学生就被巧妙的设问所吸引,纷纷开动脑筋,结合课本上的所讲的内容进行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在解疑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

二、在重点处设疑,强化重点

知识的重点是教学的核心,是落实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在此处设疑能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使落实“双基”与培养能力有机结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如:教“比较分数大小”时,教师说: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先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先学习了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他们的比较方法是怎样的,带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设疑:那么,要是分子分母都不同,这样的分数怎样比较呢?这时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试做例题。这样,在教学的重点处设疑,诱导学生由联想产生新的问题,不断产生新的学习欲望,使思维的大门绐终开着,从而有效地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在难点处设疑,突破难点

难点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比较困难的地点,突破难点是教学追求的目标,在难点处设疑,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集中精力

克服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调商是教学的难点,出示例题:430÷62,提问:计算时我们可以把除数62看作几十来试商?应商几?学生试算,你发现了什么?这时设疑:为什么不能商7,而要改商6?让学生对学习的难点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除法试商的原理和操作结构,使难点得到有效的突破。

四、在平谈处设疑,活跃思维

当教学处于平谈无味,产生枯燥感觉时进行设疑,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奇效,使学生兴趣大增,思维活跃。如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学生探讨出了计算的方法,并进行练习,这时有些学生开始疲劳,情绪开始低落,便在此处提问: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我们是怎样来进行计算的?学生马上回答:是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接着设疑: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多少倍,要根据什么来决定?学生立刻精神振奋,顿时化解了学生对内容枯燥无味的感觉,个个开动脑 积极思维,兴趣盎然。

数学是问题垒成的思维之山,在数学中问题无处不在,疑问无处不在。注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把握有效的设疑时机,采用合理的设疑方法,讲究设疑技巧,使教学形式活泼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乐学、会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必将为全面实施新课标,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开辟一条大面积提高数学创新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重阳镇下街小学 李学兴

2014/5/14

第三篇:设疑在教学相长中的重要性

设疑在教学相长中的重要性

所谓“学问”,就是如果要获得学识,必须要有疑问,疑而后问,方有所得,据为己用,成为素质。而要问,首先要有“疑”,所以设疑就显得非常重要,随着“疑”的深入,教师和学生都会有新的收获,可谓善莫大焉。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的目的在于不教,而“不教”首先要是要教学生学会疑问,之后自己或者合作解决疑问,最终达到“不教”的目的,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疑,引发学生思考并解决,上课之前,就要遵循一个原则:没有问题不教学。

凡有教学,就必然有问题,这是教学存在的前提;一旦没有了问题,所谓的“教学”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教”和“学”都没有了理由,谁也无法否认,问题是客观存在于教学之中的。但是,日常教学中的问题却不是与生俱来、天然生成的,需要我们去思考和发现。所以,发现问题就成了教师的一项最基本的能力。而更为重要的是,仅仅能发现问题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有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成为自己的教学特色,达到教学相长,这就是“设疑”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研读教材就会发现问题,这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而合理地、有创造性地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组织教学的则是教师的较高能力要求。从发现问题到设置问题,再到解决问题,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也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以后的教学再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学生的发展而言,可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设置一个问题却远比发现和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设置一个问题,其前提条件是要能够发现问题,而在发现问题之后,教师还要思考并着手解决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要符合自己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所以,“设疑”问题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程序,而是一个教师专业素养得以提升的过程。

在很多时候,尽管面对的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但不同素养的教师设置出来的问题是迥然不同的,其间体现出来的就是教师知识积累深度和广度,专业水平的高下。大而空的问题看起来很吓人,学生不容易着手,也难得解决,即使小有收获,但留下的遗憾也很多,因此有故弄玄虚的嫌疑,如果一个教师经常这样,久之,学生因为无法完成或遗憾太多,就失去了解决问题的兴趣,而一旦失去了兴趣,就是失败的教学,因为“寓学于乐”才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符合学生心理,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教学。鉴于此,设疑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设及面小,通过合作能够解决,引发新的思考空间,并且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充满快乐,这样的“设疑”应该哦就是成功的。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什么问题,怎样设置问题,以及问题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谨慎地研究,反复地考量。在设置每一个问题时,既要关注到问题的合理性,要合乎教材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也要关注到问题的前瞻性,不能就事论事、原地踏步,要有适当的提高和超越;既要有系统性,也要创造性,还要有艺术性;既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也要能“投石冲开水底天”。这是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当然也是长期的追求。

高中语文有一篇文章叫《庖丁解牛》,在文中,文惠君曾两次说到“善哉”,一次是在庖丁展示了“解牛”的技艺之后,还有一次是在庖丁回答文惠君所问“为什么技艺达到如此地步”之后。但是,可能有些教师并没有对此投入更多的关注,因而教学时也可能只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而事实上,这两个“善哉”却是结构全文的“纲”。但有教师却能从中看出端倪,源此设问,“文惠君的两次善哉’包含的情感是否相同?“善哉”的背后是什么?”围绕这两个“善哉”来设置问题,教学就能纲举目张,并为理解文章“得养生焉”的主旨铺平了道路、留出了空间。所以,表面上看仅仅也就是一两个问题,但却是教师文本解读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等诸多能力的综合体现,却能反映出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准。

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候“设疑”随意性,没有目的的问,是很不可取的。如果就为了“赶时髦”,以为真的走进了“新课程”,就由过去的教师“满堂灌”发展到如今的“满堂问”,鸡零狗碎,很多问题纯粹是“应景式”的“为问而问”,根本没有什么价值,“含金量”低得惊人。如果是教师不愿意琢磨问题设置的合理性或科学性,那问题就真大了,对学生素质提高和教师专业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课堂教学中的“设疑”需要优化,要精挑细选,工于设计,避免设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在设问方面孜孜以求,不断完善和超越,使自己的设问能力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那么对于“教学相长”而言,百益而无一害。

《三国演义》的经典章节《群英会蒋干中计》,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讲授这篇小说时,走的基本上都是“抑蒋扬周”的路子。其实在情节的设计上,是有很多问题的,但在多次解读文本后,发现诸如“将帅大战前醉酒”“绝密信件随意防止”“敌人出营无人盘查”等有违常规漏洞。如果“设疑”时启发学生:“周瑜的反间计真的就那么十全十美吗?从定计到用计,这中间有没有你能看得的破绽?据此,你如何看待蒋干的中计?如果这样设疑,可能既照顾了文本,又超越了文本,既有前瞻性又有创造性,从而引发学生带着兴趣,对同一个问题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和探究,开启了智慧之门。

设疑,需要教师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获得教学的成功和自豪感,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也养成这样的习惯,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快乐和自信,虽然教师的专业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但一个教师研究教材、发现问题并有计划巧妙设疑,无疑是其中的一项虽然细小但极为重要的内容。这样形成的教学效果,必然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深刻而长远的意义。

第四篇:课堂教学设疑提问的研究报告

课堂教学设疑提问的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迫切需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是关键,而这些都离不开课堂中的设疑提问。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过了一番之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非常清楚的道出了读书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最后达到“无疑”的过程。而现行教学中,很多同学只满足于解答老师预先设计好的问题——解疑,超越了“无疑”、“有疑”两个阶段,从而成为知识的接收器和存储器。这样就降低了思维训练度,以致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搞“满堂灌”;另一方面是学生习惯于这种学习方式,不愿多想。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巧设悬念,存疑设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粗简学生的求知欲、思维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各种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保证。

因此,从学生自身出发,增强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学习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亲身对探究问题过程的体验,找到答案,从有疑到无疑,是新教育理念所要求的——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基于以上的思考提出了本课题。

2、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研究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设计练习、进行教学评价”。本课题旨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以下教学步骤:分析教学目标、进行情境设计、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效果评价、强化练习,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研究的理论思考

(一)、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设疑、即如何提出问题,怎样把握各种不同问题的功能,怎样根据不同情境提出问题,怎样设计这些问题;学生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激发兴趣、发散思维、解决问题,从而无疑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本课题研究主要想解决的三个内容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设疑

2、怎样根据不同情境提出问题,怎样设计这些问题

3、学生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激发兴趣、发散思维、解决问题

(二)、研究目标

1.设计课堂设疑提问的提出:能从(1)教学目标(2)课文标题(3)关键词(4)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等方面提出问题的具体方法。

2.通过不同情境设计问题的方法。

3.精心设疑,达到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4.最后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教学,形成教学方法与成果。

(三)、研究方法

以课堂为主阵地,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进行研究。设疑提问时激发思维的有效手段,巧问善诱是创设良好思维情境的关键,在“巧”字和“善”字上下功夫,精心设计好何时问、何处问、怎样问、怎样导,时刻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变化,因势利导。教学中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和梯度,环环深入。

具体方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数据统计分析法、综合实践法、比较研究法等。

三、研究保障

(1)完成本课题研究时间、精力的保证

韩晓燕自1999年师范毕业到2008年9年内,一直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对中学课堂教学轻车熟路。平时也学习了大量的教研书刊,在切实了解中学理科教学现状、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水平,形成了一定的教研素养与能力。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从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集资料进行本课题的研究,确保此课题不会流于形式。

其他都是一线中学骨干教师,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并且潜心于教学,善于反思,潜心于研究,同样具备研究素质。何井民是马圈子中学教学校长,有着多年的中学教学经验,组织领导了多年的教学工作及教研工作。高建全从事中学教学工作多年,是市级骨干教师,并参加省级骨干培训,参与了市级重点课题研究并以结题,现正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并多次在教师技能大赛中获省、市、县级奖。李敏凤、王亚军、宁志伶、赵志娟老师多年从事初中毕业班工作,并在中

考中多次中考优秀。课题组成员不仅有丰富的教研能力、教学经验,而且能通过Internet查阅大量资料,并利用多媒体以及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资源为教具,有足够的时间和优越的条件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2)经费保证、图书资料、电教多媒体设备保证

课题组成员所在单位有先进的多媒体设施和相关的图书资料。他们本人也都 掌握了一定的电教技术,完全可以辅佐本课题的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3)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为了使课题研究能顺利进行,我们成立了以教科研骨干教师韩晓燕、教学工作为中心的何井民副校长任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组员为高建全、李敏凤、王亚军、宁志伶、赵志娟等教科研骨干教师。

(4)精心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有利于实验与研究的正常进行。我们对八年级1-2班为实验班,3-4为对照班。

四、研究过程

我校的《 课堂教学设疑提问的研究》课题设计报告,于2008年3月被县教育局批准立项定为“青龙县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为了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设疑提问的研究,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营造平等、自信、鼓励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提问。

学生在课堂中时,我们就应该给学生树立一种积极提问的心态,并且引导学生肯定那些爱提问的同学,在课堂上建立平等、自信、鼓励的氛围,给学生敢想、敢问的自由的空间,并且在这个空间里充满了鼓励和肯定,成为学生喜欢的空间。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这样,学生将会在自信、鼓励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2、合理设计教学过程,留足学生思考、提问、表达交流的时间,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师一般采用直接自己提出问题,或刚出示情景就让学生立即举手提出问题,然后找学生回答,这样会直接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为学生留出充分思考、提问和表达的时间,留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的时间,真正鼓励学生提问,逐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在以后为了节省时间可以安排在课前预习,让学生把想要提的问题写在课本上,在教学中让学生提出问题,但在课堂上要进行充足的交流。教师在提问前应给予指导,针对本课的课题、本课的重难点进行提示引导,明确提问的方向,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提问,在生活情景中提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再思考,当然教师应该进行一些观察情景、提出问题的具体方法的指导。

3、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

教学中,教师认真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参与到其中,从而引发学生提问的欲望,促使他们积极的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教师应给孩子一双充满探索欲望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体验生活的乐趣。在学生学习的舞台上设置广阔的空间,使他们主动观察、提出问题、合作探索,成为舞台的主角,教师要用热情的微笑、耐心的等待、巧妙的指点、热烈的掌声,让学生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研究效果

1、通过研究不仅使教师观念有所转变,而且促进教师课堂提问效率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通过调查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了有效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形成一套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3、通过教师各种途径的培养,提高了中学生的数学课堂提问能力。

六、总结与思考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深刻认识到了设疑提问在数学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合理的设疑提问能够帮助学生分解问题的难度,轻松、有效的掌握教学内容,形成了如何进行课堂设疑提问的方法和策略,但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由于受研究水平、研究能力和研究条件的限制,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第五篇:语文课堂教学“设疑”的技巧

语文课堂教学“设疑”的技巧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如何把“素质教育”贯穿在每一节课中,更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其实,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以“疑”为纽带的动态统一体系。以问题作为出发点,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从而造成积极活动的课堂气氛。

青少年的本性就是好奇好胜,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用“设疑”的方法去“钓”他们的学习“胃口”,使学生在学海中具有“海阔凭鱼跃”那样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使学生有信心、有毅力、有旺盛的学习热情和求战情绪,斗志昂扬地去攻克学习道路上的一座座难关。因此,当学生学到关键的地方时,我们就要“钓”学生的学习胃口,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做法。

一、有效把握“设疑”问题的特点

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一般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拓展的。教师在“设疑”时对应深入研究教材,在把握教材重点、难点和知识点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变化,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做到有的放矢,精心设计问题。

(1)尝试设计具有挑战性、争辩性的问题

教师在设计此类问题时应不拘一格,打破常规,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和争辩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明辨是非。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敢于争辩的能力,进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尝试设计具有横向比较性的问题

拓宽学生视野,借助知识的横向联系的比较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语文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会有知识的巩固和延伸。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不妨将此文和另一篇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小说《麦琪的礼物》放在一起设疑,通过对比让学生更清楚、更全面地去看待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如果单纯从一个视角去观照这种关系就缺乏客观性,也就不全面、不科学了。

(3)尝试设计具有想象教师和联想空间的问题

设计此类问题有利于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领导下尽最大可能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个人思考的角度出发发表每人不同的见解,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并在联想和想象中有创造性地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尝试设计具有阶梯性、层次性的问题

当今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凸显学生的主体位置。尤其是在“设疑”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不同,精心设计具有阶梯性特点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中去。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也可根据本班学生知识能力层次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5)尝试设计具有较强目的性的问题

二、准确掌握“设疑”问题的切入点

明确了课堂“设疑”的思路,掌握了课堂“设疑”的技巧,那么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选择好“设疑”的切入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新课导入处可“设疑”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生动有趣、科学有方的新课导入语能够迅速将学生的思路引入课堂所需要的教学情境之中。如教师在说明文《死海不死》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新课导入语进行“设疑”: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在没有任何救助工具的情况下,掉进海里不会淹死,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们依据常识感到不可思议,就自然萌发探究其原因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就会集中到课堂中,进入到教师“设疑”的问题中来。

(2)教学重点和难点处可“设疑”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质疑、敢于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于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往往会收到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任何一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处常是本篇文章所要揭示的全文主旨之所在,因此这种方法尤其适合“长课短教”的情况。

(3)教学内容无疑处可“设疑”

宋人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叫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材中,有些文章的语言看似平淡,似乎无可疑之处,但如果我们去细细品味,有时也会让我们发现此处同样蕴涵着丰富的知识,恰是作者匠心妙笔之处。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巧妙“设疑”不仅能够丰富语文教学课堂内容,给教学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语文教学焕发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淮阳第一高级中学)

下载谈设疑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设疑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方法的探究与思考论文

    [摘要]设疑是有意识的创设疑问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教学艺术。课堂设疑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学......

    谈电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电教应用 文桥中心小学李伟平内容摘要: 电教手段运用在教学中,优化了课堂环节,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其......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设疑置问(共5篇)

    地理课堂教学中巧设问题的艺术 宣威市五中高春红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常见设问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面面俱到设疑法(又叫“卷地毯”式设问) 这是根据教材中知识点的顺序逐个......

    谈海莲的论文《游戏教学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游戏教学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今年的“1+1”的英语教师培训中,老师生动的课堂活动,幽默、生动、简练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使我获益匪浅。 俗话说:教学有......

    关于谈多媒体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谈多媒体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现代教学媒体较之传统教学媒体,有着显著的优势,能突破时空的限制,以形象生动、直观具体的画面以及逼真传神的声音,科学......

    谈“体验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推荐)

    谈“体验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现在,体验式教学已被数学教学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本文论述了体验式学习活动的内涵、体系、学习活动建构的意义,并提......

    论文:数学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锦州市古塔区钟屯乡中心小学 何志剑 数学游戏教学同其他学科游戏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要将数学游戏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数学......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论文关健词】:现代教育 课堂教学【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在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同时对其应用带来的利葬也做了一定的抢述,以期对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