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方法的探究与思考论文
[摘要]设疑是有意识的创设疑问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教学艺术。课堂设疑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兴趣,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就要让学生会“疑”、爱“疑”,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设疑方法 探究 思考
一、善于提问,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科学课教学往往是从学生日常生活现象中提炼出问题进行研究。所以在设计时,很多是以提问的方式来揭示课题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疑问中看到“远处的灯光”,学习更有目的性,也更有动力。
如在教学《淀粉的踪迹》时,首先以小魔术的形式演示“白纸显字”的小实验,教学《混合身边的物质》部分时,首先演示“清水变牛奶”的小实验等等,教师趁机通过设疑来揭题:“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从而使学生感到十分新奇,纷纷质疑“怎么回事”,个别学生甚至怀疑有假。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而引导学生对自己产生的疑问展开探究。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自然而然地也就产生了质疑意向。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质疑意识对正确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二、积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兴趣
通过设疑问难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科学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方法。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基础,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和学习的情趣,是发展智力必要的条件。运用引趣设疑法,教师的设疑,一定要是学生急需探究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兴奋点,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享受获得新知的乐趣。当学生课堂上的发现和原有的认知产生矛盾、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歧义时也是教师提问的有利时机。因为这时的学生有把问题搞清楚的强烈欲望,教师的提问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
如:学习《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拿出装有红水的圆底玻璃瓶放在水槽中,然后拿起热水壶向圆底玻璃瓶外倒下去,这时红水沿着玻璃管由上至下迅速往外喷射出来,学生立刻给这个“喷泉”吸引住了,个个情绪高昂,他们纷纷提出疑问:“玻璃里面的水怎么会象喷泉一样喷射出来呢?”从而激起学生想探求知识的欲望以及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产生高程度的快乐体验。
三、提出疑难,引导学生争论
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学习情绪比较低落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如果采用争论设疑法,提出疑难,引起争论,往往会收到意料不到的教学效果。争论设疑,就是通过设疑来引起学生争论,以激发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辩论,打破课堂上的沉闷,以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测量摆的快慢》时,引导学生提出摆的次数快慢是否与摆锤的轻重、摆幅的大小、摆绳的长短等因素有关呢等问题后,学生对此争论不休,有的说无关,有的说有关,这时教师提示设疑:在对比实验中只有唯一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在这三个实验中什么样的条件不变,什么条件是改变的?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设计出来了,学生动手实验、搜集数据、分析数据、总结交流等,终于解决了问题。
四、善于创设情境,诱导学生思维
教师针对不同的课题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利用与科学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谜语、游戏、演示、实验等手段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并以此来设疑,使学生在感性上得到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求知欲,为后续的学习和探究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
如:《了解空气》一课,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境,首先演示了“纸的奇遇”实验,当学生看到烧杯中的纸团被压到水下却并没有如他们预期中的被浸湿时,顿时被激起了求知欲,这时教师又适时提问:“是谁保护了杯中的纸团不被浸湿呢?”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初步推断出可能与空气有关,那么究竟是不是空气呢,由于课堂一开头就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如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空气、摸到空气等等一连串的疑问。
五、善于对比,找出差异
比较,就是将两项或多项事物,通过类比,揭示它们的异同,探索它们的联系和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用这种方法设疑可以使学生在比较中了解事物的个性,概括共性,发展认识,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拓展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开阔思路。
如:《分离盐与水的方法》一课中,很多学生认为烧杯里的水全部蒸发后,原先溶解在水里的盐也会随水蒸发。但实验中学生发现用酒精灯给蒸发皿里的盐水加热,水蒸发后,底部留下一些白色颗粒,这和他们原先的认识产生了矛盾。有的学生认为白色颗粒就是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有的同学认为这不是食盐而是其他物质。这时教师提出“让我们仔细观察这些白色颗粒,比一比它们和食盐有哪些异同?”学生通过和食盐颜色、大小、形状的比较,通过尝味道、做溶解试验,找到了说明这些白色颗粒是食盐的依据,这种实证意识正是我们科学课需要培养的。
六、贴近生活,积极拓展
主动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在科学课中,探究是活动的核心。但每一次探究的只是一个知识点,它既是上面一个知识的终点,也是下面一个知识的起点。维持科学探究动力的是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只需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又结合探究主题的小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使学生能始终参与到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如:在花苗的生长变化观察中,一位学生观察到子叶与第一对真叶的不同,跑来问教师,为让这刚刚萌发的好奇心长大,教师没有直接解答,也没告诉他下一节课中就要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鼓励他继续仔细观察,并让他自己去查资料解决,结果这位同学在下一节课上很详细地向其他同学介绍了自己的发现和找到的答案。
科学学科的课堂设疑,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设疑,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
第二篇: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技巧
三疑三探交流材料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技巧
重阳镇下街小学
李学兴
2014/5/14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技巧
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设疑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激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地进行创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和发展学生的素质。尤其是我县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推广到如今,对课堂的如何设疑,更是对每一个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选择设疑的时机,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效果,把握设疑的时机是发挥设疑功效的关键。
一、在导入处设疑,激起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导入时进行巧妙的设疑,能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如:教“圆的认识”时,教师先出示各种车的图片,导入设疑:同学们,我们所看到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车轮总是圆的?车轴又装在什么位置上?根据本节课内容,教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观察、再分组讨论。这样,从课的一开始,学生就被巧妙的设问所吸引,纷纷开动脑筋,结合课本上的所讲的内容进行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在解疑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
二、在重点处设疑,强化重点
知识的重点是教学的核心,是落实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在此处设疑能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使落实“双基”与培养能力有机结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如:教“比较分数大小”时,教师说: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先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先学习了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他们的比较方法是怎样的,带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设疑:那么,要是分子分母都不同,这样的分数怎样比较呢?这时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试做例题。这样,在教学的重点处设疑,诱导学生由联想产生新的问题,不断产生新的学习欲望,使思维的大门绐终开着,从而有效地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在难点处设疑,突破难点
难点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比较困难的地点,突破难点是教学追求的目标,在难点处设疑,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集中精力
克服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调商是教学的难点,出示例题:430÷62,提问:计算时我们可以把除数62看作几十来试商?应商几?学生试算,你发现了什么?这时设疑:为什么不能商7,而要改商6?让学生对学习的难点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除法试商的原理和操作结构,使难点得到有效的突破。
四、在平谈处设疑,活跃思维
当教学处于平谈无味,产生枯燥感觉时进行设疑,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奇效,使学生兴趣大增,思维活跃。如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学生探讨出了计算的方法,并进行练习,这时有些学生开始疲劳,情绪开始低落,便在此处提问: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我们是怎样来进行计算的?学生马上回答:是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接着设疑: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多少倍,要根据什么来决定?学生立刻精神振奋,顿时化解了学生对内容枯燥无味的感觉,个个开动脑 积极思维,兴趣盎然。
数学是问题垒成的思维之山,在数学中问题无处不在,疑问无处不在。注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把握有效的设疑时机,采用合理的设疑方法,讲究设疑技巧,使教学形式活泼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乐学、会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必将为全面实施新课标,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开辟一条大面积提高数学创新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重阳镇下街小学 李学兴
2014/5/14
第三篇:谈设疑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俗话说,有疑则有思,无疑则无思,“疑”乃学问之始,创新之本,而疑就是问题。问题是人思维的产物,也是人思维的原动力。创设问题情境是激起学生质疑的有效且常用的方法,创设内容产生疑问,出现思维的不和谐状态,唤起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
一、教学要从矛盾开始
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位教师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二、设疑于重点和难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是难点。如对于=1这一等式,有些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为此,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怀疑。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学生很感兴趣,……老师经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q|<1)的应用。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三、设疑于教材易出错之处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如:若函数图象都在X轴上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学生因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错解为a>0且,得出0 四、设疑于结尾 一堂好课也应设“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 如在解不等式时,一位教师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即采用解两个不等式组来解决,接着,又用如下的解法: 原不等式可化为:即,所以原不等式解集为:,学生会惊疑,唉!这是怎么解的,解法这么好!这位教师说道:“你想知道解法吗?我们下节课再深入具体地探究”。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节课的教学作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总之,设疑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在数学课中更多地运用设疑法,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组织与方法的教学探究 日照市实验小学 吕东明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应怎样组织和进行、教学时间和教学场所以及设备等如何有效的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新的课程标准需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来支撑。科学课堂教学来自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但绝不能因循旧的模式,必须加以革新,以适应科学课堂教学的需要。根据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出发,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必须改革原先重知识传授,轻自主探究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列为科学教育的重点,变单一的科学知识为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为引导学生走向自然、生活和社会,变教师为中心的训练为学生自主探究、经历探索的过程。以活动组织形式的革新为切入点,探索科学课堂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小组合作活动为主体、个体活动、校内校外有机结合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以寻找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我们开展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的探究,结合实验班级、实验教材设计特点,总结班级授课制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完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特点、规律和模式。 一、完善学生科学探究资源,创设科学教学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我校领导非常重视科学教育,在科学教学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为了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学校为实验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场所,学校新建高标准,高配置教学实验室,教师可以随意摆设组合式实验课桌,电教设备齐全;山东省挂牌的全市中小学首家科技馆一座,内有50余件集探究性、科学性、娱乐性、知识性、趣味性都很强的可以互动、可供探索的科技展品,这些展品涉及地理学、热力学、空气动力学、声、光、电、电磁学等科学知识。科技馆让学生动手参与,进行实践和探索,新颖刺激、感受智慧,供具有各种兴趣爱好的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各种科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的科学兴趣。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生动的活教材,为了给师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学校在校园内建立了四个植物养殖实验基地和一所动物饲养基地,学生自己动手栽培植,饲养小动物,探究生物生长的科学规律。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研究科学,开阔学生视野,极大地提高学生研究科 1 学的兴趣,学校开设了科学探究、科技制作等与科学相关的校本课程,以此增强孩子们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进一步提高孩子动手动脑能力,对课堂组织实验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学校每学年3月份举办一次“校园科技节”,进行科普知识的熏陶,科技馆吸收优秀学生的科技创作进行展览,激励学生的科学学习的兴趣。 齐全的教学设施为科学课的有效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保障,给学生创设了基础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前或当时的学习环境中,有足够的情景构建。 二、开展学生小课题研究,拓展学生科学探究空间,深化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教育。 “教育即生活”。科学知识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如果只是在课堂上进行科学探究,时间、空间满足不了学生科学探究的需要,需要课内外结合,比如课前实地考查、搜集材料、查找资料等准备活动需要学生课前完成,还有一些活动需要延伸到课后,比如种子发芽、馒头发霉都需要学生课下做好观察纪录,继续探究。在科学教学中,我们结合校本课程成立学生小课题研究小组,开展小课题研究,例如四年级的生物的奥秘、恐龙的秘密、气象的奥秘、神奇的水利星球、星空的奥秘研究;六年级的地球和月亮、世界航天奥秘等。课本知识涉及到的知识,在学生中成立研究小组,提前研究、交流演讲,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延伸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重要补充。学生小课题研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外进行。有些小课题研究需要在校本课程时间,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利用网络、图书影像室等校本资源,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课题研究的能力。为参与小课题研究的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小课题的研究,在年级层面开展课题研究谈话会,交流研究经验,在班级开展“我做专家”的回报交流,高年级的学生能够做到利用电化手段把研究的成果图文并茂的展示给同伴。 通过课题小组的课外探究,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知识能力、小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拓展了教学空间,深化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教育,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知识准备。我们觉得小课题研究形式,是开展科学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 三、探索有效教学途径,丰富课堂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1、我校是市级实验学校班额大,大班额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全面的科 2 学素养,如何实现科学课的有效教学,针对科学课的科特点,进行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摸索出一套适合我校的教学模式,是科任教师的迫切任务。 首先从教材的编排、课型的分类入手,编排出那些课类是实验教学,那学适合讨论教学,那些适合综合教学,那些需要电教手段等。在分类基础上,科任教师拿出需要的实验器材名单,做好器材的准备,提前做好自制教具或者学生制作任务;电教手段要求制作成图文并茂的课件,汇集成资源,以便教师共享。教研组统一研讨,制作出科学课的知识点的系统图表,使教师的教学知识点系统化,课型的分类研讨是开展教学的基础。 课堂组织形式我们借鉴其他学校经验,首先从学生课桌椅的编排坐式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经过学习其他学校的经验,反复的实验研究,在小组圆形、小组马蹄型、小组弧形、小组矩型、小组六边桌型等形式中,认为小组马蹄型和小组六边桌型最适合进行我校的小组合作探究。我们秉持的原则是为每个学生提供了相等的空间,同样的时间里能为大多数学生和教师提供视觉通道。一般可将班上不善于交往的学生放在马蹄形底部(马蹄形排列桌椅即小组桌椅马蹄形排列,缺口对着教师操作台),而将比较活跃的学生放在教师左右两旁,这样教师既可积极引导部分学生交往,又可接受另一部分学生的积极参与,且保持了与全部学生的视觉通道联系,便于学生的协作与会话。而六边桌型的排列则可增加学生之间与学生小组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只是在同一时间内教师要与所有学生相互作用有一定困难,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从一个座位组到另一个座位组去和学生作分别的交往。小组六边桌型排列模式好处是,小组成员面对面,更好的体现小组成员间的机会平等的合作交流,真正发挥小组内的集体智慧。六边型的选用是因为大班额的校情,教室盛得下六七十个孩子,还要为每生提供足够大操作空间,满足了大班额的教学需求,节约了空间。另外,讲台变为演示台,使之成为师生共同的展示平台,也更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从活动组织形式的变革为切入点,探索科学课堂教学以全班活动为基础,小组合作活动为主题,个体活动、校内外有机结合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分组上要考虑男女生搭配比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创设一种 “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 3 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都验证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的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我们科学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四、灵活选用教学方法,促进有效教学。 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教师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把握学生水平和确定课堂预期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学目标的设计高度要适当,需要教师灵活把握。合适的教学法是保障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学中尝试支架式教学法,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中《怎样听到声音》一课的设计是情景设立、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在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空气和水的力中《热气球上升的秘密》一课实际是小组合作的实验探究法,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中《噪声的危害与防治》使用讨论法,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岩石的科学中《做个岩石百宝箱》这一节就要让孩子们做出自己的作品的制作法,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球和地表变化中《各种各样的矿石》需要孩子们进行大量的信息收集方法,在五年级《地震》一课教学中采取小课题组汇报成果的课题交流法,《水的三态变化》中的冰点探究需要试验验证法等。 教法的采用因教材和教师的特点而异,需要灵活运用,更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教学的专业水平。我校采取了骨干教师为主的科学教研组每周定期教研的活动,教师按年级循环任课,每年级至少2位教师任课,备课组集体备课并且电子备课,建立科学课件资源库,自制教具室,积攒资源,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设计,这些措施是打造合格科学教师的必有途径。我们认为具备一定教学经验及艺术水平的教师,能够掌握好的教学法才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科学课是一门特殊课程,需要学校足够的重视,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要足够重视他们的专业发展,在外出学习,订阅刊物的读书借鉴等方面,给予扶持。 总之,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独特的课程,我们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还需要不断探究完善教学手段,需要完善课本教材及教法,需要积累教学资源,需要学习4 先进的教学经验。总结小学科学教学的探究工作,为实现小学科学课的有效教学积累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取长补短,走出去学习好的教学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提高我们的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科研水平,深化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教育。 参考资料: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韩立福 《课堂教学技艺》许高厚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何克抗 《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 王坦 作者:日照市实验小学 吕东明 邮编 276800 邮箱DONGML789@163.com 5 科学可以使教育进入美好的境界,让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伴随生命的始终。小学的科学教学为培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成为21世纪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应当改变以往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在课堂中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 1.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避免单纯地靠一本教科书来灌输知识,必须把它转化为利用投影、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媒体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主持、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1.1指导观察,分组实验;教师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铜、铁、铝、锡的四个共同特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1.2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第一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第二组实验,研究木棍、粉笔、瓦片与铜、铁、铝、锡不属于同一类物体。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1.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在学生已经完成两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有哪些共同特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实验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金属的共同特征。 1.4强化记忆,扩散思维;为了进一步掌握金属的共同特征,教师运用了投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种物体中辨别金属,既做到了新授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设计实验、组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完成。 2.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亲自动手参与做实验的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学会进行科学试验的本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2.1观察思考,分组实验;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大胆地进行实验。 2.2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第一组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与第二组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各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2.3小组讨论,大胆发言,由于学生在获取两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课堂教学高潮。 2.4运用概念辩别金属;众所周知,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在科学课《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识别金属,知道有些物质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由于教学活动组织得充分,学生掌握了金属的特性、共性,根据金属的共性、特色,学生能够很快从多种常见的物体中辨别出金属,并说出辨别的方法,教学目的实现就成为一种可能。 2.5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掌握新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分组实验、观察思考、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大胆发言、辨别金属等活动中完成。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感情也会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缩短教师与学生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教师更准确地认识学生、把握学生、亲近学生,从而沟通知识传播的渠道,使之更加通畅。师生心理相通、感情相融,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四篇:论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的初步探究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探究能力与培养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