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把科学探究融入到物理课堂教学中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
摘要:在探究式教学中,应注意选择恰当的探究内容,把握好探究的过程,真正理解科学探究的精髓,重视对于探究过程和能力的培养。
关键字:探究式教学 理论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 开放性 指导性 探究课堂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实施,新的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崭新的课程标准与教学理念,强调了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并将其纳入实际教学工作中。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使得过去传统的由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广大物理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为了适应新的要求,广大的物理教师大胆尝试,更新自己教学模式,很多教师都把愿意科学探究引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
只不过,在引入新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与科学探究二者之间,关系处理不够融洽,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和科学探究效果都不太理想。分析原因,大致来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把握。
一、科学探究内容的选择 科学探究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有利于改变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技能和方法的培养;只重视结论,不重视过程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等情况。但并不是所有的科学探究都适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根据学生的心里水平和物理知识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探究。
1.实践性知识适合科学探究教学
物理知识一般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大类,理论知识是以揭示事物的存在状态或表达某种现象内容的知识,如概念,物理规律的表述,它只告诉人们一个事物到底是什么。理论性知识的传授主要是靠老师的讲,学生的听来获得的,一般不适于进行探究。而实践性知识是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和方法来解决问题,不仅是学生明确完成某个任务应怎么做,而且使学生明确那些条件下才能这样做。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不能依赖教师的讲授,而应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情景中,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才更好,因此实践性知识适合探究式教学模式。
2.在理论性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也应体现科学探究思想 科学探究行为不仅充分体现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而是应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渗透科学探究的思想,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更多的感性认识,才有助于学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传授物理概念等理论性知识时,单纯的讲授不足以让学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认识物理现象,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探究要素的某个方面,插入让学生思考、联系生活现象、提问、假定等活动,可以起到发散学生思维的作用,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假设等能力。例如,在介绍大气压强时可以演示有趣的小实验,如瓶子吞鸡蛋等,引起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再给出大气压概念后,可以让学生提出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加深对大气压的理解。在介绍摩擦力时还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没有摩擦力我们的生活会咋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培养创造性。
3.科学探究是获得实践性知识的最好方法
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学习和不断加深理解的过程,单纯的进行接受性学习和记忆,不足以让学生有效地提高技能和掌握方法。实践性知识的获取总是与相关的探究过程和探究行为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只有让学生针对生活现象提出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学生才能学会观察生活中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现象,培养提问的能力;只有在物理试验中独立的进行试验和收集数据,才能掌握实验机巧,学会应用科学方法,把握好实验数据收集的时间;只有在合作讨论中真正承担责任的一部分,参与到讨论中,才能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因此,搞好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能力、技巧和方法等实践性知识。
二、科学探究过程的安排和设计
初中物理将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合适的探究情景,并且起到组织和指导作用,要规划好探究的过程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引导学生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探究。我认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探究环节的选择要合适
探究活动的组织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应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探究到完整探究。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时,应安排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只探究某个环节或某几个环节。随着学生物理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多经历几个环节,甚至完整的环节。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探究活动中,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能力,逐步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探究活动要采取多种形式
开放性是科学探究的主要特征,因此不应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对于一些简单的活动个人就能解决,复杂的可以采用小组探究。
3.科学探究要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正如我前面说的,物理教学内容中,既有理论性知识,也有实践性知识,不是所有的物理知识都适合进行探究,科学探究是多种教学方式中的一种,它不是万能的,应该把它和其他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三、科学探究中注意的问题
1.片面追求探究形式,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其主要表现形式:学生在老师预设的轨道上进行探究,整个过程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老师给学生设计统一的方案,统一的实验,让学生得出统一的结论。整个探究过程整齐统一,标准化行动,学生毫无自主性可言,这种探究实质是“满堂灌”的翻版。造成这一误区的原因是老师没有吃透探究式教学的精髓,探究式教学不是为了花样,而是为学生构建一种自主的、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注重探究结果,淡泊探究过程
其表现形式:对探究过程轻描淡写,把教学重点还是放在探究结果上。造成这一误区的原因是教师没有认清探究式教学的作用和任务,出现理念上的偏差。探究式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探究,学会学习和思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强调学生的亲身感悟,如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了观察、思考,就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探究的目的。
3.探究课堂的开放性取代了老师的指导性
其表现形式:老师一旦设计方案定下来,便认为自己的任务完成了,于是对学生的探究过程一概不问,探究过程“放羊式”,变成几个成绩好的学生探究,大多数学生东看看,西瞧瞧,短短的45分钟很快耗尽,敷衍了事。这一误区的形成原因是教师没有把握好开放性和指导性的问题,开放性和指导性是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在探究课堂上,教师应以“带”的方式帮助学生上路;以“引”的方式让学生“学走路”;以“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走路”,师生共建教师指导下的探究课堂。
总之,探究式教学日益成为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的主要教学方是,对学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对教师的素质却是极大的考验,教师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探究式教学中蕴涵的思想,树立真正的教育观念外,还要善于在平时的教学中,激发孩子们心灵的智慧火花。能根据探究式教学的要求,不失时机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造探究能力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所创见,有所发现。并鼓励学生将探究课题实际运用到生产生活中,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大胆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科学的愿望。作为老师要勇于承担教育本质传承的重任,转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才能使探究式教学有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钟启权《现代教学论发展》
[2]安忠.刘炳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3]《关于物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些问题》
张军明
第二篇:让探究活动充分融入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
让探究活动充分融入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
内容摘要:
我们在科学实验课上,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效益。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关键词:
创设问题情境
激情
激发兴趣
科学探究
交流
延伸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小学《科学》课程需要开展实验。设计实验应当根据教材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应当注意因地制宜、使实验具有可操作性、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所以,在科学课的实验活动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良好的素质,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真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是老师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真正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无目的地去进行实验操作,那么,只能说是实验课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量无质”的教学活动。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发现问题
探究是每一个人天生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而发现是探究的开始。儿童天生的好奇心又能够促进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探索、思考,从而提出探究性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他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回归到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变成问题的“主体”,成为一个问题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会大大的激发。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常言说得好,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自己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二、充分准备,激发兴趣、明确任务、讲清要求
实验课上需要许多实验材料。教师在课前要充分考虑并准备好相关的各种材料,或是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当然,为了使课堂实验有条不紊的进行,教师有必要在课前要亲自实验一下,做到心中有数,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实验课上,学生大部分时候都兴趣浓厚,拿到实验器材便兴致勃勃地开始实验,可是往往实验到最后,也没有得出实验结果。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因为实验目的和任务不明确,才会导致学生置身于探究活动之外,显的漫无目的。虽然有时学生的兴致很高,但却没有达到探究活动的目的。因此在组织探究之前要让学生明确所要探究的问题和目的,知道他们要完成的任务,并以适当的激励语言去激励他们,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讨的主动性。明确的活动要求是指引学生顺利完成探究的保障。如果没有明确的要求,学生不按正确或是特定的要求去做,那么探究目标的完成就没有保障,也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相反结论。
三、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课堂问题
学生性格不同,所以处理问题方法也不一样。有的学生善于言辞,有的学生却羞于表达。新的“二五五”教学模式提倡小组合作,探究释疑。因此小组合作是当今课堂组织探究活动的主要形式,一个好的分组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合作习惯,而一个合作意识差的小组只会阻碍每个成员的学习进程,不利于探究活动的推进。那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更好地实现小组的分工合作呢?
1、要科学地分组分工
分组为学生合作提供前提,集体活动应分组分工合作完成。同时,分组还有利于组与组之间开展竞赛,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了使组内集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还要在组内选出一名学生任组长。为了避免少数优等生主宰整个小组,甚至全班的学习的情况,在组织合作学习时,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如“主持人”、“记录员”、“材料员”、“汇报员”等。并采取轮换制,可以定时间轮换,也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不定期地轮换。
2、要科学地指导合作学习
在科学教学中,观察、实验、思考的活动比较多,这些活动大多需要分组、分工合作来完成。如果在合作前不教给学生恰当的方法的话,学生就会各做各的,使合作一团糟。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对于老师来说,合作前,要求小组中同学间确定目标,明确分工,分步实施。合作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并实践,让他们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合作后,要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认识到人多力量大,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并对下次合作产生新的向往。对于学生来说:(1)学会发言。要学会独立思考并围绕中心话题发言,看法要有理有据,语言要清晰,对别人提出的质疑,要耐心解释。(2)要学会倾听。不随便插嘴打断,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3)学会互助。帮助他人要热情耐心,要善于启发他人思考。
3、要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合作学习
保证时间,开放空间,是合作学习取得成效的基本前提。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间,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四、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交流出实验结果
实验报告是对实验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但要指导好学生正确填写实验报告,还要为后面的汇报交流做好准备。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一般的小组都会派语言组织能力较强的组员进行记录,教会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整理数据,多次训练后学生就会掌握记录方法。汇报交流可以使实验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汇报交流是实验课上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不可缺少的程序。在这个环节中结论不是从教师的口里说出,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口把它讲出来的,学生各自发表自己在实验中得到的结论,以及在实验中的一些困惑。这样有争论、有探讨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知识的火花就会得以呈现。
有时,小组内的交流并不能解决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这时,老师就要作适时的点拨和引导,否则,只会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或是因为学生多次回答的结论都不正确而影响了探究的积极性。
在讲《观察蚂蚁》时,教学内容有蚂蚁的身体构造这一探究活动。当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蚂蚁的身体特征,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让学生画蚂蚁。谁知道由于学生观察的不够认真,在画蚂蚁的脚时,有的把脚画在胸部,有的则把脚画在腹部上。这时,为了让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个更深刻的记忆老师拿了3个相同硬币,让学生用硬币摆出蚂蚁的形状,再用黑木棍摆出蚂蚁的脚。同时,让学生继续用放大镜观察。不一会儿,全班的学生都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再画蚂蚁时没有一个同学出错。
五、评价激励,使学生形成探究兴趣
介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重结果,更重过程是这种学习方式评价的指导思想。因为评价的目的不只是在于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科学方法的掌握、科学观念的形成、以及思想和情感的变化。所以,在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因为这样只是片面评价。要坚持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内互评、小组间互评相结合的原则。综合多方面的评价,给个人或小组的评分才是最公正、最具说服力的。同时,评价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可以采用评分制,书写评语,口头评价等多种形式来表实现。
六、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形成探究的意识
有时,课堂上的探究还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课外的探究是一种很好的补充。打破时空界限,开展后续性研究活动,将课堂内的探究延伸到课外,可以使学生形成探究的意识,更有利于学生科学素的形成。如在学生了解了蚂蚁的身体组成之后,再对学生提出问题:蚂蚁会游泳吗?大蚂蚁能领导小蚂蚁吗?蚂蚁吃樟脑丸吗?这些问题让学生感到很有兴趣,当然也乐于去探索。长此以往,他们的探究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乐此不疲地去进行探究,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一个科学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采用何种策略有效地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是科学教师恒久的探索主题,以上仅是笔者的浅显看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透视科学探究性学习》
罗星凯
3.刘显国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4、《科学探究18条原则》
任长松
5、《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
刘默耕
第三篇:如何将德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
如何将德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山西省和顺县职业中学 冯文清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学生成长各个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一方面,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课堂上,这为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提供了时间保证;另一方面,各学科都有丰富的德育内容,这为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提供了素材支撑。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为学生接受、领悟和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此,我们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挖掘寓于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做到融德育与智育为一体,形成教学特色。如何将德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确立观念,完善德育工作机制。
教师课堂教学的价值观念具有指导教师制订教学目标和定向实践行为的作用。只有在教师的头脑中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并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持久地去践行,才能使教师的新价值观与新教学行为联系、共创、互动起来,并贯穿于改革的始终。如果学校面对激烈的生存竞争而屈服于“目中无人”的“以升学率论英雄”的畸形教育,那么学校发展所积淀下来的就只有单调的升学人数和考试分数,就不可能形成丰厚的学校文化。因此,学校应当逐步探索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引导教师从纯粹的抓教学质量的“应试教育”向抓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转变。
课堂教学中,要确立“每节课都是德育阵地”的意识。无论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还是德育活动,都是由各科教师来进行的,没有各科教师的参与配合和明确的责任感,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抓师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观念是关键,强调学校教职员工人人都成为德育工作者,人人结合教学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同时,抓提高认识,注重制度、网络建设,保证使课堂教学发挥德育功能并转向规范化、科学化。
二、立足教材,找准结合点,让德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设计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体系,充分挖掘教材中明显的思想资源、教材暗含的价值取向、学科知识及其背景,还有其中蕴涵的思想和方法及其背后的动人故事和学科发展中所形成的学科文化。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内容中,使传授科学知识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使德育融
注于知识载体之中,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里。不同学科渗透德育有其共性:都以知识为载体,寓德育于知识学习和训练过程中。但由于中学各门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不同,教学方式方法也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也就有自身特点。这要求我们根据学科个性,发挥优势,把握重点,分清主次,准确发掘教材内蕴含的德育因素,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讲究渗透艺术,使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与思想品德的形成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还要贴近教材。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应是教材中所应有的,课堂上的德育应依据教材内容去进行,绝不能牵强附会,“为德育而德育”。教师应切实使学科德育与知识教学、技能训练融为一体,而不能使之成为“两张皮”。对此,要求各科任课教师立足课本,掌握自身所任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学科优势,将学科中可以发掘出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应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自然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蹲下来,以真诚、热情、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学生的视角观察生活、审视社会,努力建构学生喜爱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感受,体贴关怀学生,在课堂上允许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有自己的理解,不以权威的角色抑制学生的创造力;要降低教师的控制欲,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发表的空间;要控制自己的表达欲,不要让课堂变为“一言堂”。
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能强行灌输、机械训练,要在尊重学生与积极引导上寻找结合点,在引导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德育指导。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在师生不断的交互活动中重新认识学生和自己,在看到学生道德面貌发生变化时看到自身教育的力量,看到自己的教育素养也在提升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和情感的交融。这种交融对进行德育渗透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知情明理,达到内化的实效。
四、运用电教,研究教法,增强德育效果。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充分运用电教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教育,选取那些意义重大、说服力和感染力强、具有时代气息、学生普遍关心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渗透的切入点;要正面引导、透彻说理、因势利导,避免盲目性;要把明理、激情、导行结合起来,创造条件,指导学生把所领悟的观点、方法变为实际行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比如:教育学生站在惜时守信的高度认识上课迟到的问题,站在诚信的角度认识考试违纪违规现象,站在“今天作业好的学生,就是明天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后天服务态度
好的公民”的角度来认识作业质量问题等,这些都是学科德育的切入点。
德育“融入”课堂教学中绝非是“为德育而德育”,而是结合学科内容或学科教学的情景,因势利导,由感而教。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以外,还必须具有教师的人格魅力。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学生长期与教师相处,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诚恳正直、胸怀坦荡、宽厚谦和的人格魅力都对学生品德形成起着示范、引领作用。事实上,当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人格修养,展示自身人格魅力的同时,又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
第四篇:如何将国防教育融入到地理科学中
如何将国防教育融入到“地理科学”中的研究
摘要:国防是一个国家安全的根本,搞好国防教育是我们的义务,而当下的和平时期使得我们忽略了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处于大学的我们有一个很好的接受国防教育的平台,接受国防教育不能仅限于开学时的军训,还要将国防教育融入到自己所学的专业之中。关键词:国防教育
地理科学
国防地理
什么是国防?顾名思义,国防就是国家的防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将国防定义为:“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强盛的国防是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任何一个国家,从它诞生之日起,首要任务,就是固疆强边、抵御外来的侵略,巩固新生的政权,保证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国防在国家职能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它关系着国家的安危和兴衰,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强大的国防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强大的国防是巩固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什么是国防教育?国防教育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对全民传授与国防有关的思想、知识、技能的社会活动,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是对全体公民进行的一项基本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国防教育是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教育,是国防战略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和长期任务。具体来说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可归纳为五点:一是国防教育维系着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二是国防教育可以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国防教育对经济建设起促进作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国防观念可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公民国防意识”的强化将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素质,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四是国防教育能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五是国防教育也能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在全民中开展国防教育,是为了反对霸权主义、制止战争,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经济建设争取更长的和平时间,有着积极巨大的作用。
但是如今的高校国防教育中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国防意识淡薄、国防知识缺乏。二国防教育课程及形势缺乏创新。三国防教育的师资队伍匮乏。四国防教育保障制度亟待完善。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将国防教育融入到我们所学的专业中那么如何将国防教育融入到“地理科学”中的研究?我认为可以分为以下方面 一.国防教育与课本的融合作为地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中的一份子,我们对地理的学习是非常多的,那么把国防教育融入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必然可以提高我们对国防的理解以及我们可以对国防做出的贡献。我们可以学习与国防防务和军事活动有关的地理环境知识。而这部分地理知识我们可以称之为“国防地理”。国防地理包括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以及防备外来侵略与颠覆,在准备和实施战争过程中,对国家、战区、边海防以及周边和世界有关国家及地区的军事地理环境的认识、改造和利用。其主要任务是:为国家武装力量建设,边海防建设,军事科学研究,反对外来侵略及颠覆的军事行动,进行国防教育,提高国防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依据。
如今的地理课本中只有我们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却没有与国防有关的知识,我们可以在课本中加入专门的一章内容用来讲述“国防地理”或者在我们所学的各章节内容中加入一些与国防有关的内容。比如当我们学习海洋的时候,可以增加相关材料,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在南海,有一条历史形成的断续的传统海疆线,我国的一些海域存在着海域划界和岛屿归属的矛盾和争议。在岛屿归属上,我国的海洋权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此可使学生感到我国国防建设的紧迫性,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接受国防教育就不能仅限于每周两节的军事理论课,当国防与我们所学的专业课本结合,我们接受军事教育机会就大大增加,接受国防地理教育可以了解一些经典的战役,并可以对中国目前的局势有更深的了解,还可以了解歼—
10、北斗计划、中国近代军事发展情况、中国军事文化、国家综合实力等等多方面的问题在拓宽我们知识面的同时也能提高我们的国防意识,增强爱国精神。二.课堂模式的改革
在学习某些章节时,老师可以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辩论,进行脑力比拼。比如:“经济实力的强大是否一定代表着综合国力的强大?”“落后就要挨打,是不是经济落后就要挨打?”
同时给出参考材料,让学生们在充分的讨论、争辩中知晓: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包括经济实力、科学技术水平、军事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在内的所有实力的总和。在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面临的国防压力也不断增大,部分西方大国不愿看到中国强大,想方设法阻挠中国的前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增强国防意识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三.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我认为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一致性,国防教育不论是在对学生培养的总体目标上还是教育内容上,都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显著的一致性。因而,整合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国防教育是一项战略意义的教育事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导向地位作用。加强国防教育,有利于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导向地位作用。有利于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激发大学生思想进步的动力。国防教育是一项特殊内容的教育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促进推动作用。系统的国防理论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严格的军事训练,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全面素质;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利于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四.拓宽实践活动
普通大学生关于军事方面的实践活动真的是少之又少,除了开学的军训就基本没有什么额外的军事活动,所以我们应该拓宽大学生的实践活动。
根据《国防法》的规定,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将每年九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定为“全民国防教育日”。学校可以抓住各种革命纪念日的契机,开展各种军事方面的活动。多调动学生社团的积极性,在开展活动中军事教师进行的指导和一定的帮助,来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还可以组织学生到部队去体验生活,增强学生们对军人的感性认识,增加参军报效祖国的思想。
实践的生活是锻炼人的。可以让学生和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下到部队进行锻炼。比如在完成大学前两年公开课的基础上,下到部队锻炼半年或者一年,在此期间学习保留该同学的学籍。当今是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信息化的普及使得世界的各国可以不受国界的限制任意地交流、沟通,统计是当今信息发布最快的平台,也是只是储备最为丰富的频道。可以在高校中建设专门的国防教育网站,让同学们通过网络查找自己所需的军事方面的知识,教师们可以把课件上传到网上,让同学们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当今的国际形势,表面平静其实暗流涌动,各国之间的小摩擦不断,处在这么一个时代,我们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更应该加强国防教育。在高校中更好的开展国防教育,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思想上牢记“国无放不立,民无兵不安”这句经典告诫。学校中的国防教育,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知识,为我我们今后投入到国防事业的建设中打下良好的基础。树立一种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为了国家的发展更加强大与稳定,甘于奉献,不求索取的优良品质。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毕业后能积极主动的到祖国需要我们的地方。为国家的国防建设,为祖国的建设创造更大的辉煌贡献一份力量。
第五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方案
枣臻小学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课堂活动实施方案为了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时代特色,引导广大学生知道青年一代肩负的社会责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融入到广大青少年心中,引领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活动,始终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扎实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活动内容
1.以未成年人为主体,狠抓中小学德育工作。各级各班要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强化学校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教学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课堂、主阵 地、主渠道作用,不断创新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各个班级安排充足课时专题讲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相关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广大师生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让广大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的基本内容、核心、灵魂、主题、精髓和基础都能够耳熟能详。
2.狠抓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树立知荣明耻的良好校风。各级各班要围绕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抓手,深入开展一系列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开展演讲比赛和征文活动,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奖答题竞赛等等。
3. 狠抓养成教育和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各中小学校要在常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进一步 加强中小学生诚信教育,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培养言行一致、诚实待人和信守诺言的良好社会风尚,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4.狠抓青少年校外教育,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要在青少年学生中广泛开展科技、体育、艺术等方面的活动,极大地丰富中小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20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