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如何把德育教育工作融入到高中英语教学
浅析如何把德育教育工作融入到高中英语教学
高中英?Z教学让学生耳濡目染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工作让高中生感受到高中英语课堂之美;德育教育工作把高中英语教学的语言美,能让高中生爱上英语课。把德育工作融入到高中英语教学中去,让学生耳濡目染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课堂之美,能让学生爱上语言美的英语课,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高中英语教学让学生耳濡目染进行德育教育
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需要教师认真的研究修改,挖掘高中英语课本中的素材,这样不但可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还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在高中英语教材中,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故事都折射出一定的道理,又蕴含着无穷的美。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本身就具备了各种语言美,在字里行间无不显露出语调之美、语法之美、词汇搭配之美、英文诗词之美、风俗习惯之美等等。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有其自身的语言风格和使用技巧,每每诵读的时候,都有一种莫名的美感,教师就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开展针对性的教育,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美的存在。在使用英语的国家,有很多良好的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和日常行为约束思想,这些内容都在高中英语教材中有所体现。比如在接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要说声“Thank you ”;在做错事情之后要及时的说声“sorry ”;当听到别人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或者生病的时候,要说声“I’m so sorry to hear that”;在别人遇到麻烦或者苦难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关心他人,送上安慰的话语“Can I help you ? ”等。这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话语恰恰学生不易说出口,而高中英语教学中,很多的课文都有这些词汇和短语,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学生一定会在耳濡目染中习得知识,并且提升自身的涵养和情操,做一个文明礼貌,举止得体的学生。
二、德育教育工作让高中生感受到高中英语课堂之美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就是课堂的全部,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根本提不起多大的兴趣,课堂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效果也不明显,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感受不到知识的存在和有用性,也体会不到课堂之美。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的条件不断优化,人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也不断创新,一些新的教学媒介和教学模式脱颖而出,比如多媒体的应用为高中英语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通过声文图茂的形式直观的体现了知识,激活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器官,让他们耳目一新,感受到了课堂之美和知识之美。例如在学习What can you see ? What can you hear? 等句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巧用多媒体,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课堂比较轻松,知识比较好掌握。通过唯美的画面和动听的声音,可以感受“鸟语花香,四季变化,领略五湖四海”,学生的情操就得到了熏陶,感受到了课堂和知识之美。通过这种“美”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教育工作把高中英语教学的语言美,能让高中生爱上英语课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否通过自身的语言组织,展示英语语言之美关系到学生的知识接受效果。其实,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语言是整个课堂的直接载体,是教师情感表达和学生情感熏陶的重要符号标志。教学实践证明,单一枯燥的语言容易让学生产生厌恶感,导致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如果再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抑扬顿挫和丰富的语言情感表达就会大大的吸引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内容授课语言不仅要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形象性与确凿性,还应追求语言的音律性,幽默感。英语语言的艺术美极为丰富,体现的方面也较多。比如体现英语语言之美的幽默性、节奏性和创意性上等。就拿语言之美的幽默性来说,英文使用的过度,有着幽默风趣的习俗,如果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让学生领会到语言的幽默,不但可以实现轻松的课堂教学还能提升学习的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再高中英语课堂教师能巧妙地在运用幽默语言,可使教师的授课变得风趣诙谐,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英语学习,爱上这门课程。比如在学习相关的文章时,牵扯到西方的一些文明礼仪,教师就可以举一些具有幽默性的例子来进行授课:假如一位国外友人到中国家庭去做客,由于外国人很有礼貌,看到主人的妻子就说“Your wife is very beautiful.”中国人听后也比较谦虚“一般一般,哪里哪里。”直译就是“Where,where!”外国人:“From the head to the foot.”高中生一听就知道存在一定的交际错误,但是会情不自禁的乐开花,也会及时的给与纠正,重温中西方的差异,领会西方的语言习俗,感受英语语言之美。在高中英语课堂渗透德育教育有着一定的独特优势,但是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认真的研究教材,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在耳濡目染之中开展德育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如何把德育工作融入到英语教学中,让学生耳濡目染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课堂之美,能让学生爱上语言美的英语课,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未尽事宜,敬请老师批评指正!
第二篇:把素质教育融入英语教学中
把素质教育融入英语教学中
河南省轻工业业学校
卢俊华
[内容摘要] 当今时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爆增,尤其在正逼近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前,新知识新信息向每一个人都提出挑战,因此,教给学生多少知识的教育观已过失,而代之的是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教育观。英语教学自然也应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修素质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起自觉学习、自我进修、自觉提高的学习观,从而适应其终生学习、终生接受教育的需要和要求。本文重点谈谈如何把素质教育融入英语教学。
关键词:素质教育 融入 英语教学
学校教育是培养外语人才的主要途径。信息经济时代需要的是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开展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对于人才培养势必至关重要。
外语教学不仅是纯语言知识的传授,它是以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为主的学科。它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且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德与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是可以达到这一目的的。
一、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以人为本,既强调人的整体性(全面素质),又强调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的。同时,素质教育又注重学生个性差异,提倡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包括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的心理素质这三个方面。它的目的是在以上三个方面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开拓。
学会学习,这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即它是同学习者的文化技能相联系的。它指的是学习者通过接受规范的素质教育,能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索。这样,即使在离开学校之后也可以以正确的方法和心态去面对新的东西。
学会做人,这是我国数千年来教育的精髓所在。教育的最最重要的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需要在教育的实施中,注重传统的道德观念的培养以及新时代的要求,使他们的情感与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富强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学会开拓,这是一个心理素质的培养问题。“发展才是硬道理 ”,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需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行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才可能在学习上、智力上和工作能力上有所突破和发展,对社会作出相应的贡献。
二、英语素质教育则是指对学生以上能力进行培养过程的教育和教学。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即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句、语篇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对英语能主动积极地学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英语语法结构、文学作品和语言逻辑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在目前的教学中,我们还是较多地、片面地强调学生的笔试能力,集中强化学生对语法知识、语言形势和词汇的掌握,而淡化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习兴趣的培养是英语素质教育的关键。
1、充分信任自己的学生,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师生之间的信任感是相互的。教师对某个学生学习英语缺乏信心时,会很不自觉地传递给他,进而影响他,使他缺乏对英语的信心。反之,如果教师信任学生,对他们有信心,那么这种信任能使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并在每次取得成功时得到强化。因此,对取得一点成绩的学生,我就及时地给予表扬;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让他们回答容易的问题,让他们也有成功的喜悦。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这种成功的经验能促使学生提高自信心,使其产生进一步成功的期望,增强英语学科对他们的吸引力。这样的反复成功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学得好——更爱学——学得更好的良性循环,从而产生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力,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
2、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
学生外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之中,缓解了对英语学习的紧张心情和畏惧感,能大胆地学习,增强了自信心。他们不会因为害怕老师对他们英语语言上的错误指指点点或害怕同学们对他们在语言上的“弱智”现象耻笑而畏首畏尾,结果导致“聋哑英语”的现象发生。
3、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教无趣,则必不乐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来自于教师的主观上的努力。教师理应选择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化解难点,突出重点。因此,教师可以较为灵活地采用游戏、猜谜、唱歌、演讲、表演等多种形式导入新课;利用简笔画、录音机、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教学;采用“分餐式”、“茶馆式”、情景教学等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4、适当运用体态语。
所谓体态语言就是用手势、姿态和表情来表达某种意思的一种动作语言。教师在课堂上准确、熟练地用体态语言来辅助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讲课时,准确适度地使用手势,能够增加教师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当讲到重点、难点处,如果配合加重生理的手势,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使重点、难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强化学生对所讲内容的识记。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教师在课堂上艺术而科学地用好眼睛,对于辅助语言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微笑的作用不可忽视。因为微笑是一个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的表现。
5、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英语素质教育不能给学生制造作业山、题海来提高所谓的教学质量。那种压制学生在课堂上拼高分的英语教育已经“老掉牙了”。我们讲课时应在“精”字上作文章,力求课堂上精讲,精炼,一方面让学生第一次接触语言知识时就能思路清晰,重难点一目了然,精而少地掌握,避开“填鸭式”的教学;另一方面注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精选一些训练方式和内容让学生练。学生没有负担感,学起来有趣且有益。
四、寓德育教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
1、利用“谚语”在寻趣中让学生懂得一些道理。
谚语是劳动人民几千年来总结出来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精典的句子。每句谚语具有趣味性、节奏感强和容易上口等特点。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愿望、能力以及学习内容,将谚语融入教学,这样,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现在的学生大多在家姣生贯养,听不进大道理,通过谚语的形式在不知不觉中,把这些道理输送进学生的头脑中。如:在朋友一词时,就给学生写下了这几句谚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A friend is known till a man has need.” “A friend is easier lost
than found.” 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不仅懂得了道理,又通过谚语的学习掌握了英语。在学习句型中真是寻到了不少乐趣。
2、利用寓言、名人故事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
寓言故事在各个国家都有很多,而且每个寓言故事都有一定的寓意,道理,并且它们语言简单易懂。在英语教学中经常讲一些寓言故事,不仅练习学生的听力,而且还让他们懂得一些道理。学生们非常喜欢,还积极参与讲故事行列当中,练习了口语。每一位名人成功的道路都是艰难坎坷的,他们都付出了艰苦的劳动,都与他们的辛勤努力分不开的,而且他们做人的原则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所以经常利用他们的故事激励学生。
3、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有机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师在备课时,要敏感捕捉每篇课文中的德育因素,有意识地把它融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课堂语言学习中形成自觉的道德意识以及良好的道德习惯,进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英语教材中,有一些我们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好素材,通过这些素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良好品行的养成教育,教师找准切入点,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对学生随机进行教育。清晨师生、生生互道:“Good morning”,放学后:“Bye-Bye”,得到帮助说:“thank you”,犯了错误:“sorry”,收到别人的礼物时,要对送礼的人说:“It’s nice,I like it very much,thank you.” 这样使学生在运用英语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英语教学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而且成为富含德育内容的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习对话“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summer?”时,引导学生“I am going to work with my father.”让学生明白父母为他们不容易,要学会感谢父母等等。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根据外语教学的特点,如进行诗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表演比赛,即拓宽了学生视野,又培养了能力,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英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巧妙安排教学环节,比如,分组学习,引入竞争机制,组织多种形式的比赛,各级开展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放手让他们进行独立活动,这些必然会促进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觉能力,将课堂变成师生交流感情有场所,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学生交流,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由于学生素质各有参差,上课又要照顾到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到个别差生。因此,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保证正常的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使每一个同学学有所得,使其才能和特长得以充分的发展。针对不同班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针对个体的学习习惯,个性特点和学习成绩,组成互助学习小组。实行“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教有良法”,只有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既注重科学性,也注重人文性,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交际化,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会与人合作,团结。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是每个英语教师所应达到的目标,也是每位教师应研究的内容。通过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范晓玉,语言、文化及英语听力教学.沈阳: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8(4):92~93.[2]丁严,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长春:现代中小学教育,1996(5):49~51.[3]张献臣,浅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北京:课程·教材·教法,1998(6):41~45.[4]郭汉光,素质教育与英语教学,广州:教育导刊,1995(11):16~18.
第三篇:如何将德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
如何将德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山西省和顺县职业中学 冯文清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学生成长各个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一方面,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课堂上,这为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提供了时间保证;另一方面,各学科都有丰富的德育内容,这为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提供了素材支撑。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为学生接受、领悟和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此,我们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挖掘寓于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做到融德育与智育为一体,形成教学特色。如何将德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确立观念,完善德育工作机制。
教师课堂教学的价值观念具有指导教师制订教学目标和定向实践行为的作用。只有在教师的头脑中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并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持久地去践行,才能使教师的新价值观与新教学行为联系、共创、互动起来,并贯穿于改革的始终。如果学校面对激烈的生存竞争而屈服于“目中无人”的“以升学率论英雄”的畸形教育,那么学校发展所积淀下来的就只有单调的升学人数和考试分数,就不可能形成丰厚的学校文化。因此,学校应当逐步探索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引导教师从纯粹的抓教学质量的“应试教育”向抓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转变。
课堂教学中,要确立“每节课都是德育阵地”的意识。无论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还是德育活动,都是由各科教师来进行的,没有各科教师的参与配合和明确的责任感,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抓师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观念是关键,强调学校教职员工人人都成为德育工作者,人人结合教学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同时,抓提高认识,注重制度、网络建设,保证使课堂教学发挥德育功能并转向规范化、科学化。
二、立足教材,找准结合点,让德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设计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体系,充分挖掘教材中明显的思想资源、教材暗含的价值取向、学科知识及其背景,还有其中蕴涵的思想和方法及其背后的动人故事和学科发展中所形成的学科文化。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内容中,使传授科学知识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使德育融
注于知识载体之中,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里。不同学科渗透德育有其共性:都以知识为载体,寓德育于知识学习和训练过程中。但由于中学各门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不同,教学方式方法也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也就有自身特点。这要求我们根据学科个性,发挥优势,把握重点,分清主次,准确发掘教材内蕴含的德育因素,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讲究渗透艺术,使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与思想品德的形成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还要贴近教材。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应是教材中所应有的,课堂上的德育应依据教材内容去进行,绝不能牵强附会,“为德育而德育”。教师应切实使学科德育与知识教学、技能训练融为一体,而不能使之成为“两张皮”。对此,要求各科任课教师立足课本,掌握自身所任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学科优势,将学科中可以发掘出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应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自然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蹲下来,以真诚、热情、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学生的视角观察生活、审视社会,努力建构学生喜爱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感受,体贴关怀学生,在课堂上允许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有自己的理解,不以权威的角色抑制学生的创造力;要降低教师的控制欲,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发表的空间;要控制自己的表达欲,不要让课堂变为“一言堂”。
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能强行灌输、机械训练,要在尊重学生与积极引导上寻找结合点,在引导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德育指导。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在师生不断的交互活动中重新认识学生和自己,在看到学生道德面貌发生变化时看到自身教育的力量,看到自己的教育素养也在提升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和情感的交融。这种交融对进行德育渗透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知情明理,达到内化的实效。
四、运用电教,研究教法,增强德育效果。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充分运用电教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教育,选取那些意义重大、说服力和感染力强、具有时代气息、学生普遍关心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渗透的切入点;要正面引导、透彻说理、因势利导,避免盲目性;要把明理、激情、导行结合起来,创造条件,指导学生把所领悟的观点、方法变为实际行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比如:教育学生站在惜时守信的高度认识上课迟到的问题,站在诚信的角度认识考试违纪违规现象,站在“今天作业好的学生,就是明天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后天服务态度
好的公民”的角度来认识作业质量问题等,这些都是学科德育的切入点。
德育“融入”课堂教学中绝非是“为德育而德育”,而是结合学科内容或学科教学的情景,因势利导,由感而教。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以外,还必须具有教师的人格魅力。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学生长期与教师相处,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诚恳正直、胸怀坦荡、宽厚谦和的人格魅力都对学生品德形成起着示范、引领作用。事实上,当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人格修养,展示自身人格魅力的同时,又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
第四篇:把十八大精神融入到国税工作
把十八大精神融入到国税工作中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体会文章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在十八大精神引领下,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结合国税部门的工作实际,该如何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该如何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成果转化成为推动国税工作的强大动力?笔者认为,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要切实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融入到国税现实工作中,要牢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工作主题,充分发挥税收在稳增长、调结构中的职能作用,重点做好法治、征管、服务三篇文章,着力优化十个环境,推动国税事业科学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正公平的税收环境、政策支持和财力支撑,最大限度的促进、助推、服务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一、依法治税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作为国税部门,国税干部,如何贯彻落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呢?又如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呢?国税部门代表国家行使征税职能,从理论上讲,税收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一切税收活动都必须依法进行,同时决定了依法治税在税收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国税部门要切实做到要秉公执法、依率计征,深刻体现出法治、公平的治税方针,为广大纳税人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和税收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支撑。
一是依法征税,优化税收征纳环境。组织税收收入是国税部门的基本职能和神圣使命,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和提高人民收入水平都离不开税收收入的支持,收入的增长和质量就尤为重要。国税干部和国税部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必须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切实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税源发展、收入增长和收入目标的关系,积极组织税收收入,依法为国聚财,既不多征、虚征、提前征收、又不少征和延缓征收,以实现税收收入的最大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切实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支持企业发展。特别是在收入形势严峻的时候,要积极向党委政府做好汇报工作,做到耐心宣传税法、坚持原则,争取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国税部门做到依法征税离不开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离不开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以国税部门、国税干部对税法遵从的 实际行动,带动纳税人自觉遵从税法,为纳税人、为全社会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最优的税收征纳环境。
二是依法贯彻执行国家产业税收政策和税制转换政策,优化税收政策调控环境。国家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些针对重点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和“营改增”税制转换政策,体现了国家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作为经济部门的国税部门就一定要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税制转换政策,实现税收调控经济的职能,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三是依法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优化税收公平环境。国税部门应依法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下大力气,重点打击涉嫌偷、逃税、出口骗税等违法案件,严格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缴税款、滞纳金和依法处以罚款,对涉嫌犯罪的纳税人依法予以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在征管工作中,要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一切强制手段,对税收违法犯罪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打击态势,最大限度的维护税法严肃性,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四是强化督察和责任追究,优化税收执法环境。国税部门应定期对国税干部执行税收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上级国税机关应定期对下级国税机关的执法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对执法过错人严格依法予以处理,并依法对不当或错误的具体执法行为 予以纠正或撤消,规范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最大限度的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执法环境。
二、创新征管 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国家税务总局提出 “构建以明晰征纳双方权利义务为前提,以专业化管理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重点税源管理着力点,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现代税收征管体系”。要求各级税务机关积极开展征管改革实践和创新。税收征管是税收工作永恒的主题,改革创新是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的不竭动力,税收征管能力的最大化也是各级税务机关的不懈追求,税收征管能力的最大化必然会带来税收收入的最大化,税收收入的最大化就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力支持。提高税收征管能力和水平是国税部门的工作目标,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和高效优化的征管模式。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优化税收人文环境。在征管各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为根本、起决定性作用的。税务人员是税收征管的主体,是税收征管能力和效率的力量源泉。国税部门是政府的经济职能部门之一,国税干部肩负着组织税收收入、贯彻执行税收政策、开展税源管理、纳税评估、实施稽查等具体税收业务,都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国税部门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项教育培训,着重于大力提高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打造 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廉洁高效的国税干部队伍,为国税事业和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完善和创新征管模式,优化税收管理环境。第一,完善扩充税收风险预警防控管理系统功能。在现有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将税收征管业务各风险点纳入该系统,扩充到自税务登记开始自税款入库为终点的全覆盖。第二,稳妥推进专业化管理。立足本地实际,借鉴外地经验。依据所辖区域内纳税人的特点,针对纳税人的行业、收入规模、信誉等级等特点,对重点企业、大企业实行专业化管理、对一般税源企业实行分行业分类管理,增强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深入推进和完善信息管税。以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为基础,将各独立运行的其他有关征管的系统整合到现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内,提升综合功能。推动和建立第三方信息治税共享平台,营造密切协作的社会综合治税环境。在现有网络办税服务厅基础上,建立符合纳税人需求功能完备的纳税人网上办税平台,为纳税人提供便捷的服务。第四,完善税源管理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联动机制,从税源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加强管理控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好局面,最大限度的把税源转化为税收收入。第五,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推进,税收业务流程的不断优化,税收管理员的职责也要进行科学合理设定,以更好的适应税收征管的需要。
三是完善征管考评机制,优化落实环境。首先,制定科学合 理的工作考评机制。依据征管流程和岗位的设计,完善和制定统一的分工作岗位的作业标准及管理质量评价标准。着力解决各工作岗位该干什么?该怎么干?该干到什么程度?不该干什么?的问题,建立工作有记录,过程可监控,结果可核查,绩效可考核、管理质量可评价的机制,让各管理岗位工作标准模板化、程序化和规范化,依据上述标准对各岗位工作人员工作质量进行评价考核,分别对考核结果予以激励和惩戒,提高干部能力、活力、执行力和创造力。另外,开展征管质量评价。细化相关征管指标,征纳成本指标,结合税收收入指标和相关经济指标,切实有效的开展征管质量评价,具体对征管能力、征收成本、纳税成本进行测算评价,反映一定时期的征管质量高低,并依据评价结果适时调整和优化征管程序和流程。切实贯彻总局提出的“两提高”和“两降低”的目标要求。
三、深化服务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作为国税干部和国税部门要站在执政为民的高度,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出发,树立大服务意识,自觉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自觉主动服务纳税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一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优化税收扶持环境。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涉及民生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现了国家关注改善民生的政策导向和意图,将这些惠及民生的税收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是国税机关发挥税收宏观调控职能的最具体体现,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体现。因此,国税部门在贯彻落实好各项税收政策的基础上,突出要抓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全面、准确、及时地落实到位,进一步涵养和培植税源,实现收入增长、税源扩大、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是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优化税收办税环境。国税部门要以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为重点,切实优化纳税服务,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模式,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大力深化政策服务、规范化服务和效能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使征纳关系更加和谐,以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
三是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优化税收决策环境。国税部门要加强税收政策效应调查和经济税收宏观分析,从税收的角度为政府提供有关经济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为政府谋发展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提高党委政府的决策能力,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国税部门,国税干部要自觉把国税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布局中去思考、去筹划,奋力作为,竞进提质,确保税收收入随着经济发展协调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充裕的财力保障。
第五篇:如何把科学探究融入到物理课堂教学中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
摘要:在探究式教学中,应注意选择恰当的探究内容,把握好探究的过程,真正理解科学探究的精髓,重视对于探究过程和能力的培养。
关键字:探究式教学 理论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 开放性 指导性 探究课堂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实施,新的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崭新的课程标准与教学理念,强调了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并将其纳入实际教学工作中。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使得过去传统的由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广大物理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为了适应新的要求,广大的物理教师大胆尝试,更新自己教学模式,很多教师都把愿意科学探究引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
只不过,在引入新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与科学探究二者之间,关系处理不够融洽,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和科学探究效果都不太理想。分析原因,大致来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把握。
一、科学探究内容的选择 科学探究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有利于改变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技能和方法的培养;只重视结论,不重视过程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等情况。但并不是所有的科学探究都适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根据学生的心里水平和物理知识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探究。
1.实践性知识适合科学探究教学
物理知识一般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大类,理论知识是以揭示事物的存在状态或表达某种现象内容的知识,如概念,物理规律的表述,它只告诉人们一个事物到底是什么。理论性知识的传授主要是靠老师的讲,学生的听来获得的,一般不适于进行探究。而实践性知识是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和方法来解决问题,不仅是学生明确完成某个任务应怎么做,而且使学生明确那些条件下才能这样做。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不能依赖教师的讲授,而应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情景中,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才更好,因此实践性知识适合探究式教学模式。
2.在理论性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也应体现科学探究思想 科学探究行为不仅充分体现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而是应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渗透科学探究的思想,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更多的感性认识,才有助于学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传授物理概念等理论性知识时,单纯的讲授不足以让学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认识物理现象,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探究要素的某个方面,插入让学生思考、联系生活现象、提问、假定等活动,可以起到发散学生思维的作用,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假设等能力。例如,在介绍大气压强时可以演示有趣的小实验,如瓶子吞鸡蛋等,引起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再给出大气压概念后,可以让学生提出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加深对大气压的理解。在介绍摩擦力时还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没有摩擦力我们的生活会咋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培养创造性。
3.科学探究是获得实践性知识的最好方法
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学习和不断加深理解的过程,单纯的进行接受性学习和记忆,不足以让学生有效地提高技能和掌握方法。实践性知识的获取总是与相关的探究过程和探究行为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只有让学生针对生活现象提出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学生才能学会观察生活中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现象,培养提问的能力;只有在物理试验中独立的进行试验和收集数据,才能掌握实验机巧,学会应用科学方法,把握好实验数据收集的时间;只有在合作讨论中真正承担责任的一部分,参与到讨论中,才能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因此,搞好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能力、技巧和方法等实践性知识。
二、科学探究过程的安排和设计
初中物理将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合适的探究情景,并且起到组织和指导作用,要规划好探究的过程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引导学生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探究。我认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探究环节的选择要合适
探究活动的组织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应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探究到完整探究。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时,应安排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只探究某个环节或某几个环节。随着学生物理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多经历几个环节,甚至完整的环节。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探究活动中,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能力,逐步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探究活动要采取多种形式
开放性是科学探究的主要特征,因此不应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对于一些简单的活动个人就能解决,复杂的可以采用小组探究。
3.科学探究要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正如我前面说的,物理教学内容中,既有理论性知识,也有实践性知识,不是所有的物理知识都适合进行探究,科学探究是多种教学方式中的一种,它不是万能的,应该把它和其他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三、科学探究中注意的问题
1.片面追求探究形式,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其主要表现形式:学生在老师预设的轨道上进行探究,整个过程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老师给学生设计统一的方案,统一的实验,让学生得出统一的结论。整个探究过程整齐统一,标准化行动,学生毫无自主性可言,这种探究实质是“满堂灌”的翻版。造成这一误区的原因是老师没有吃透探究式教学的精髓,探究式教学不是为了花样,而是为学生构建一种自主的、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注重探究结果,淡泊探究过程
其表现形式:对探究过程轻描淡写,把教学重点还是放在探究结果上。造成这一误区的原因是教师没有认清探究式教学的作用和任务,出现理念上的偏差。探究式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探究,学会学习和思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强调学生的亲身感悟,如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了观察、思考,就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探究的目的。
3.探究课堂的开放性取代了老师的指导性
其表现形式:老师一旦设计方案定下来,便认为自己的任务完成了,于是对学生的探究过程一概不问,探究过程“放羊式”,变成几个成绩好的学生探究,大多数学生东看看,西瞧瞧,短短的45分钟很快耗尽,敷衍了事。这一误区的形成原因是教师没有把握好开放性和指导性的问题,开放性和指导性是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在探究课堂上,教师应以“带”的方式帮助学生上路;以“引”的方式让学生“学走路”;以“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走路”,师生共建教师指导下的探究课堂。
总之,探究式教学日益成为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的主要教学方是,对学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对教师的素质却是极大的考验,教师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探究式教学中蕴涵的思想,树立真正的教育观念外,还要善于在平时的教学中,激发孩子们心灵的智慧火花。能根据探究式教学的要求,不失时机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造探究能力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所创见,有所发现。并鼓励学生将探究课题实际运用到生产生活中,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大胆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科学的愿望。作为老师要勇于承担教育本质传承的重任,转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才能使探究式教学有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钟启权《现代教学论发展》
[2]安忠.刘炳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3]《关于物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些问题》
张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