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芷江县楠木坪小学
艾小平
【内容摘要】:针对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结合教学实际,探索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开展
探究性学习
目前,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改革,它非常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巢宗祺先生谈到探究性学习时说:“我们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要鼓励和帮助学在探究之中尝试不同的方法,探究适合于自己获取新知识和能力的途径。”教育学家施瓦布也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我们教师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没有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没有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没有找准启发探究的切入点,更可能所提的问题太难等等。受应试教育下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要有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
我们教师心目中始终要有三类探究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目标必须要明确具体,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作指导,我们在开展探究和做评价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有了探究目标,学生在学习时才不会迷失方向,零碎、发散的思维才能得以集中。设计和制定每一课的探究目标,师生必须要对探究的主题进行界定。
有时,探究的主题往往是这一课教学目标中的重点目标,如在教学《鲸》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这个问题,一位教师就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海洋里召开一次鱼类运动会,小鲸鱼兴冲冲地跑动参加,谁知被守门的大鲨鱼拒之门外,小鲸鱼难过极了,为什么大鲨鱼不让自己参加鱼类运动会呢?我们在座的各位今天就当一次海洋动物学家,告诉小鲸鱼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家首先以海洋动物学家的身份在小组中探究、讨论、交流一下。”这位教师的话还没说完,孩子们就纷纷投入热烈地探究、讨论之中。小组交流过后,教师当小鲸鱼,请各位“海洋动物学家”给小鲸鱼解答,大家都非常热心地告诉小鲸鱼:“因为你是哺乳动物,不是鱼,所以不能参加鱼类运动会。”接着举出了“用肺呼吸”“胎生”等证据,还细心地讲了鲸的演化过程,他们说的头头是道,看来真正读懂课文了。
有时,阅读理解中能统率全篇的问题(往往是课文题目),也成为探究目标。如《亲人》一课,统率全篇的问题就是“谁把谁当作亲人?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为了便于探究,围绕这一大的目标,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它分解成小目标:你怎么体会出——妈妈把老奶奶当作亲人?老奶奶把我和妈妈当作亲人?我把老奶奶当作亲人?
有时,文中最具探究价值的字也能成为探究的目标。如《会摇尾巴的狼》中的“装”,围绕“装”这一探究目标,我们可以分解成小目标——
1、不会摇尾巴的狼为什么要装会摇尾巴的狗?(除了陷阱很深,自己像狗,不容易被老山羊识破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山羊和狗是好朋友,这一点学生不仅从本课的文字中得知,而且早在一年级时读《小山羊》就知道了。会摇尾巴的狼“装”狗的目的就是使出浑身解数蒙骗老山羊,让老山羊认为自己就是狗,从而救他。)
2、狼怎样装狗?(学生从1、2两个问题的探究中认识到狼的狡猾)
3、狼装狗结果怎样?为什么?(学生从探究中认识到老山羊的机警聪明、善于识别善恶和狼的凶恶本性。)
经过如此的探究,寓言的寓意也就水到渠成了——像狼一样的坏人往往善于伪装蒙骗,我们要像老山羊那样保持高度的警惕,不听信甜言蜜语,不被伪装所迷惑,善于识别,勇于揭露。
二、要有切实可行的探究方法。
这个探究的方法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就是指感知、理解、欣赏、积累语言文字的方法。这些方法,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点下逐渐掌握。
“切实可行”是指探究的方法要针对语言文字的具体特点和学生个体的具体实际。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不单是表现在让他们自主地选择探究的问题上,还表现在让他们自主地选择探究的方法上。
三、要有充裕足够的探究时间。
这一点不用讲道理,哪位教师都懂,他们个个都知道,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去进行探究实践,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究性学习就流于形式。
可是在目前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常常表现得不够大气,做不到这一点,舍不得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究其原因,一是教师的观念没改变,认为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不讲,学生能学到什么?二是怕被人视为无能,学生一分组探究,还要给那么多的时间,教室里岂不是乱套了吗?领导同事看到课堂纪律这么差,还以为教师太缺少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三是对学生不放心,认为学生只是个孩子,天生就有依赖性,他们有多大能耐去探究?给他们那么多时间,岂不是浪费了吗?
新课程大力倡导在各科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学习,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任重而道远,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必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书目:
《语文教研·教法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法》、《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第二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倡导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儿童的与生俱来的探索欲望,是小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基础。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呢?下面谈一些自己的实践与反思
一、营造“探究”氛围
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是万物生长的基础。小学生探究学习也需要良好的环境。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乐于展现自我,从而保证研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探究”氛围应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走近学生。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尽可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经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流:“谁想说?”“谁愿意讲给大家听”“能教一教我吗?”“你真了不起,解决了这么难的问题。”等等。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或自学或操作或讨论或有选择地朗读等,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人人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自主探索能力的发展。
第二,信任学生。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探索,更多鼓励表扬学生的探究成果,不要怕学生出错,允许学生出错,要把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及时反思、不断总结,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误”养“正”。
第三,赏识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去发现,引导学生去探究,用欣赏的眼光去支持,用热情的语言去鼓励,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在让学生质疑的时候,有位学生这样提问:“老师,小女孩为什么没有想起自己的妈妈呢?她妈妈不疼她吗?”我笑着肯定了他发现问题的能力,想不到这时另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妈妈一定是嫌弃小女孩家穷,跟人家跑了!”“不对,是妈妈生病了!”“不可能,是妈妈去世了!”课堂上涌动着一种探索的生命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教师对每个学生都应抱以热情的期望,用激励的语言,激发他们探索的情感。
二、唤醒“探究”需要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他们学习的原动力,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惑的情境。在教学中,创设新奇、有趣味的问题情境,能诱发认知冲突,使学生主体产生问题,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学中可以这样激疑 :
1、从课题处启疑。文章的题目往往给读者留下许多悬念。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题处生疑,如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指着课题问同学:“看了课题,你想到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谁毁灭了圆明园?”“圆明园的过去是什么样的?”“圆明园的现在怎样?”听了学生的提问,教师在题目边打四个大问号,并及时赞扬同学,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边想边交流、议论。
2、从关键词上激疑。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些关键词在文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关键词,便可领会文章的意旨。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抓住“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什么?”“这个词说明了什么?”等问题,学生深入自读课文,朝鲜大娘对自愿军战士的情谊就不难领悟了。
3、在重点句中导疑。重点句是指课文中的中心句或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它们在文章中起到概括主要内容、点明中心思想和承转的作用。如教《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重点句,围绕它质疑,学生就提出了“狭路是什么意思?”“文中的狭路相逢什么意思?”“勇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对这重点句一旦理解,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迎刃而解了。
4、从看似平常处生疑。教学进行到一定环节,教师要掌握时机,及时发现学生的“愤”、“悱”状态,展现训练过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当学生读到“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爸爸会打她的„„”时,教师让学生充分讨论她不回家的原因以及“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时,学生受到了启发,随即发问:“老师,小女孩为什么没有想到妈妈呢?”这一问挑起了新的争论点,许多学生联系了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终于出现了“卖火柴小女孩所以不想妈妈,是因为她妈妈嫌她家穷跟别人跑了”的课堂创造性判断。教学中由情感所推动的“参与”活动导致了奇迹般的效果。
除此之外,还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探究篇章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在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们自主思维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三、选择“探究”方式
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独立探索和合作探究,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一、独立探索。独立探索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是学生发展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不同的学生也无法代替别人的思考。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机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观察、操作、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活动,才能“再创造”出新的知识来。
第二、合作探究。学生的探究行为不应只是个体行为,还要加强同桌探究、小组探究等合作行为。对教学而言,合作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
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开展合作探究,为他们提供了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合作对学生而言,是心态的开放,是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思维活跃。如教学《纸奶奶的生日》,可以这样设计 “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的教学环节:
师:在纸奶奶的那么多的子孙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生:防锈纸
生:可食用纸„„
师:同学们,那我们就把自己喜欢的那种纸美美地读一读。(学生大声朗读)师:接下来,请喜欢同一种纸的同学自由调换位置,组成一个学习小组„„那你们就是防锈纸学习小组了,那你们就是可食用纸学习小组了„„
(学生在笑声中积极地开始了探究活动)
通过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这样更会促动他们再次追求成功的力量。
四、体验“探究”乐趣
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阅读教学中更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让学生亲历阅读探究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可见,阅读教学必须扎实地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只有在让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自己阅读探究中不断提高。因此,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分角色读、赛读等多种形式,以读悟语,以读悟情。
2、角式扮演,入境体验。学生阅读的文本,相当部分是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生动的会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就是具体可感的特定角色,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扮演、体验,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如教学《乌鸦喝水》,“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会是什么样呢?让学生戴头饰进行表演,让学生感受和体会乌鸦口渴难耐,到处找水的情景;在《草船借箭》一课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分角色演练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的对话,让每个学生真正动起来。
3、动手操作,实验明理。对于有实验操作内容的课文或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进行实验操作,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教学《乌鸦喝水》第二节时,首先是激疑:乌鸦只是放石子,并没有放水,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呢?接着,分小组进行探究,合作完成乌鸦喝水的小实验。然后组织交流:从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从而体会“渐渐”一词的含义。这种实验操作的探究性学习再现了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具体地体验了
实验操作过程。
4、问题争鸣,深化认识。即对于课文中存有争议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努力阐明理由,在观点争鸣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一夜的工作》中,对“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可以组织学生读思讨论:“到底花生米是否增加?” 让持两种意见的学生各自陈述理由。教师可相机诱导,让学生反复读读上文。从上文的“两杯”绿茶可以推断,花生米也应该是两个人的,既然是两个人的,当然应在一个人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再从这个句子本身来看,可把“好像”去掉让学生读一读,“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显然,如果去掉“好像”,是肯定花生米没有增加。那么,加上“好像”呢,意思是实际上增加了,但看起来像没有增加似的。在学生明确了这一点后,可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增加了分量的花生米都可以数得清颗数,可见平时没有客人时就更少了,从而进一步体会周总理的生活简朴。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究,才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三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阅读是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的基本途径,我们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重讲解,轻阅读”的现象。而且,在语文学科建设中,长期存在着没有阅读课的尴尬局面,这与时代的发展与要求明显不相符。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教会学生怎样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加以提炼、分析和综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须。我们必须讲求读法,提高学习效率。十分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因此,我们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性阅读与专题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性阅读是指与课程教学直接相关的阅读,包括课前的预习阅读,上课时边听讲边进行的课堂阅读和课后的复习阅读。教学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但是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往往只注意课后的复习阅读,而忽视课前的预习阅读,最终导致上课只能被动地接收,被动地“听”,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灌输,无法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结果“读”了十几年的书,却仍然不会读书。因此,在教学性阅读中,应强调课前的预习阅读。强化课前的预习阅读,可以让学生熟悉新课内容,消除听课的盲目性,从而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听课时积极思考、深入理解、重点记忆、难点突破,这将大大提高课堂阅读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可有效地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证明,有了良好的、充分的预习阅读,可以将师生从满堂灌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也可让课后的复习阅读从低效进入高效,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教学性阅读固然重要,但相对而言,它的阅读范围比较狭窄,更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所限,所学到的知识有限,学生的自我发展空间也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将有效的教学性阅读与自觉的专题研究性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成为有发展前途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进行专题研究性阅读。
专题研究性阅读是指为了解决某个课题而进行的有计划、有选择的研究性阅读。专题研究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以外的阅读材料。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扩大视野、丰富知识、修养品性、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专题研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以专题为中心的合作探索型阅读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环节是:
1、提出专题。由学生在预习阅读及课外自由阅读中,发现可行性的研究专题,确立研究性阅读目标;或由教师提出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专题,为研究性阅读定向。这是专题研究性阅读的关键。专题研究性阅读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即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研究这个专题有什么意义,都必须事先明确。对中学生而言,专题的确立不宜过大,应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专题,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能独立或合作完成。确立专题后,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好一份具体的专题研究计划,以确保专题研究性阅读有序、有效地进行。
2、收集资料。由学生自主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专题研究性阅读必须在资料信息方面有一定量的积累之后才能进行。蜜蜂酿蜜必须博采,专题研究性阅读同样需要广博的知识基础。而资料信息的收集需要有广泛的阅读,它们的来源可以是教材的内容,也可以是报刊杂志,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有关信息。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开放性的阅读,它将打破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的封闭性阅读模式,给学生以更多的获取资料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将为学生以后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3、合作探究。在收集、占有一定量的资料信息后,由学生针对专题进行切磋,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争辩、互相启发。专题研究性阅读将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传统语文教学中被动地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发现并研究解决问题,而教师将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专题研究的指导者甚至合作者。这种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又要求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培养出学生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优秀学习品质,有助于他们以后的终生学习及自我发展。
4、交流评价。经过合作探究之后,要求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小论文。形成小论文是总结专题研究成果,进行交流的基本方式。写小论文也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学习能力。然后由学生主体发言,其它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做出评价。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反馈学生阅读质量,对于学生在研究中未能发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对学生研究中有失偏颇或偏激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纠正。为了让学生对专题研究性阅读保持盎然的兴致,在评价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发现的快乐,要让学生始终尝到研究的甜头。专题研究性阅读教学是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观念,使教与学的重点从单纯的获取知识,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式学习,最终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有机统一的目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专题研究性阅读与教学性阅读结合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养成自觉学习和研究的习惯。专题研究性阅读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将为学生毕业以后所从事的专业研究性阅读和公务性阅读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中学教学中,如果能切实抓好专题研究性阅读,将语文教学与学生以后的发展结合起来,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做好方法和能力上的准备,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语文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语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靠短时间的突击教学是不能奏效的。我们提倡的专题研究性阅读,应着重培养学生在专题研究性阅读方面的自觉性,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亲自参加研究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研究习惯,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研究的个人观念体系。
当然,在进行专题性阅读研究时,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将面临许多难题,面临许多考验。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但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暂时的困难,是不应该扼杀我们探究前进的脚步!
第四篇:化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案例范文
化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案例
探究性学习是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课型模式。探究性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体验学做科学的过程。
案例一:一类有机物燃烧计算题型解法的探究
题1 某有机物的蒸气完全燃烧后生成CO2和H2O,反应消耗的O2和生成的CO2均为原有机物蒸气体积的2倍(同温同压)。该有机物的分子式___________,它可能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
解法探究:由原子守恒可知:1mol有机物+2molO2→2molCO2+?H2O 所以1mol有机物中必含2摩C,又由于CO2中的氧原子数量与供氧相等,则说明有机物中H元素燃烧时不耗O2,所以分子通式可写为:C2(H2O)X,讨论X的值,再结合中学阶段以学过的几类有机物,所以该有机物分子式为C2H4O2,结构简式为:CH3COOH或HCOOCH3
探究演变:
题2 某有机物充分燃烧时,耗O2为2体积,同时生成2体积CO2,(同温同压下)则该有机物可能为________ 题3 某有机物充分燃烧时,耗O2为1体积,同时生成2体积CO2,(同温同压下)则该有机物可能为________ 题4 某有机物充分燃烧时,耗O2为3体积,同时生成2体积CO2,(同温同压下)则该有机物可能为________ 题5 某含C、H、O有机物充分燃烧时,耗O2与生成CO2的体积之比为3:4,则这些有机物中,式量最小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某两种C原子数相同的上述有机物,若它们的式量分别为a和b(a<b)则b-a必定为________(数字)的整数倍。
解法探究:
题2:没有确切的体积值,则可先假定为1体积有机物,则同第一题,得出分子通式为C2(H2O)X,再讨论:若2体积时则为C1(H2O)X,0.5体积时为C4(H2O)X,若为任意体积时则为Cn(H2O)m,此为任意通式。结果可为:甲醛CH2O、乙酸C2H4O2、甲酸甲酯C2H4O2。
题3:耗O2为1体积时,1mol有机物+1molO2→2molCO2+?H2O 由原子守恒知有机物中含2摩C,生成物CO2中含4摩O原子,而供氧为2摩O原子,说明1摩有机物中有2摩O原子,所以分子通式可写为C2O2(H2O)m,再推广为任意体积的有机物,则通式为(CO)n(H2O)m
题4:耗O2为3体积时,1mol有机物+3molO2→2molCO2+?molH2O 由原子守恒知有机物中含2摩C,生成物CO2中含4摩O原子,而供氧为6摩O原子,说明1摩有机物中有4摩H原子燃烧时耗2摩O原子,所以分子通式为C2H4(H2O)m,推广为任意体积,则为(CH2)n(H2O)m
题5: 耗O2与生成CO2的体积比为3:4,分析时按3体积O2与4体积CO2即可,写为 1摩有机物+3摩O2→4CO2+?H2O 同理得通式为C4O2(H2O)m 再推广为任意体积的分子通式为(C2O)n(H2O)m。所以答案为:(1)C2H2O2 乙二醛(2)18 探究成果总结:
(1)若有确定的体积时,则按确定体积推通式;
(2)若无确定的体积时,则先按1体积有机物推通式,再推广为任意体积的分子通式。规律总结:此类题以生成CO2与给定耗O2关系,则以C为准进行推断讨论,结论为:(1)当耗O2:生成CO2=1:1时,分子通式为Cn(H2O)m
(2)当耗O2:生成CO2<1:1时,分子通式为(CaOb)n(H2O)m(a、b为最简整数)。(3)当耗O2:生成CO2>1:1时,分子通式为(CaHb)n(H2O)m(a、b为最简整数)。
探究成果变式发散:若题目中给定为耗O2与生成H2O时,则以H原子为准进行讨论,通式在Hn(CO2)m的基础上变化。
通过以上过程的探究,给学生的启迪是对问题要进行探究发现,追本求源,发现本质,再度创新。长期训练学生不盲从于书本,老师和权威,敢于超越常规,敢于想象,对同一个问题多层次、多角度、全方面地探究,学生的创新火花才能被不断地激发出来,学生才能“自主创新、学会探究性学习、学会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有效学习方法,其目标: 1.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特别强调自主参与。2.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五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模版)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来看不尽如人意,学生习以为常地以“接受--记忆--复现”为学习方式,它与现代社会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相适应,对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为不利。长期以来的课堂教学,强调让学生学习人类已经发现的科学知识,而未重视让学生学习人类发现知识的方法,即只重视给学生真理,不重视教给他探求真理的钥匙,只“授之以鱼”,而没“授之以渔”。课堂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使这二者在课堂教学中都得到重视。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的终身教育的起点站,学习数学不应仅是为了获取有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我们的数学更要注重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学习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的本领,获得终身受用的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的能力,即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而在我国自古至今一直沿袭着教育传授制度,即后人在授业者的传授之下获取前人所掌握的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较为被动。因此,往往在历届世界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中我国选手都能获得较好成绩。但在创新、研究领域著称的诺贝尔奖者中我国至今尚无一人。所以当今教育,如何向传统的传授教育制度冲击与突破,作为教育工作者理应投身教育之改革。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更应在学生获取知识时,让学生能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知识的由来,从而培养学生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提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旨在数学教学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探究中获取知识。
所谓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这种活动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能动的主体,是教“探究性地教”和学生“探究性地学”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在教学中探究,在探究中促进教学”与“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促进学习”。
二、研究目标
1、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方法等,即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创造条件,使学生由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发展,学会学习,学会迁移,学会创造,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指导,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
2、通过实践研究,进行理性思考,取得理性认识,形成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三、研究内容:
1、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的方法。
2、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环节与步骤
3、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的教学模式
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等,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并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的良好氛围,指导、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对问题主动、独立思考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新型学习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再设计,包括教学设计的目的、任务、内容、方法等,构建小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践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即从问题出发形成思路,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反馈、调整研究方案。收集、学习习近平两年来有关的理论与实践文章,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
五、研究结果:
本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按照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现代课堂教学特征,科学有效地研究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开发创造潜能与发展智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本质关系,真正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本课题研究是向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的重大挑战,更是落实新的学力观的重要载体。探究性学习进入课堂,实“"教师探究性地教”,“学生探究性地学”,共同探索新知的研究。
所谓“教师探究性的教”,即把探究性学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于每一课、每一次活动。因而,要求任课教师,在每一堂数学教学活动中,尽可能渗透学生探究性学习所需要的指导、启发。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落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一定进展。
所谓“学生探究性地学”,即学生是探究的小主人,能在教师创设的良好的探究氛围中,积极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具体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课堂教学空间方面,为了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促进参与,可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打破拘束呆板的学习空间。
在课堂师生人际关系上,要重视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平等相待,和蔼可亲,老师与学生相互交流,达到较为和谐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创设了民主和谐的情境,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能从自己的不同想法中自觉地进入了新知的探索。
(二)激趣引思,唤起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质量是直接诱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的动力因素之一。因此,在新课导入时激趣引思,采用设疑猜谜、故事导入,创设情境等
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对新知的兴趣,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进入热学状态,启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三)启发诱导,自主探索新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让自己始终充当组织者和启发引导者,放手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出发,通过质疑、猜想、验证、观察、交流、归纳,亲自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验成功或失败的情感。
(四)练习反馈,体验成功之乐
这一教学过程既是了解学生对新知掌握情况和检测掌握运用学法的效度,又是形成了技能技巧的训练。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好练习,练习的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难易适中,有趣味性。习题既要有强化新知的单一基础题,又要有动手操作的实践题;既要有突破难点的针对题,又要有克服思维定势的变式题;既要有以旧带新的综合题,又要有一题多解的开放题。力求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多层次的练习,使他们的认识得到强化,思维得到发展,同时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体验做数学的成功之乐。
(五)总结升华,鼓励标新立异。
总结评价本节课学会了什么知识,懂得了什么道理,还有什么问题,并用满腔热情的评价,用一些简洁而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讲得真好”、“你真聪明”、“这个想法很独特”、“老师相信你的能力”等加以鼓励。鼓励学生能够标新立异,对出现的简捷的算式,加三颗星,是他们真正体验到标新立异的价值。
本课题研究通过寻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研究,推进上海二期课改,在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与开发学生学习潜能等方面有所创新。在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渐渐能主动参与学习,自主探索新知,老师通过设计加强性的练习和分类指导、分层教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了他们的潜力,使每个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进一步地优化了课堂教学。
六、体会与反思:
本课题通过收集资料、学习理论,形成课题研究思路,并围绕目标设计方案,形成“教师探究性地教”与“学生探究性地学”的总体思路,最后通过实践、总结、反思,再实践、再总结、再反思,形成研究成果,撰写出研究报告的。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通过在中、高年级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时,都收到一定的效果。如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就向学生提出要求:上课时除了学会基本的知识内容,还要在预习或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并且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两年来,不敢说所教的学生都能在教学活动中敢于提出问题,但至少有一部分学生,当师生一起学了新授的内容后,他们总会举起小手,提出自己的问题,而且有的问题还是教师本想补充讲解的注意点,竟让学生提出了,较
为顺利地补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有的问题教师可能在备课时没考虑到的,经过及时讨论,既解决了所提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效果真好。总之,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年龄虽小,但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完全可行。当然,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在一堂课中要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完全靠探究也是不行的,这要求教师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同时,适切地行之有效地运用探究式课堂教学,以达到贯彻二期课改的精神,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之目的。
在我们数学组,有的老师充分认识到这点,在课堂教学中也能体现这点。然而也有教师怕运用了探究式课堂教学,完不成教学任务。由此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并能满足改革者的心理需要。其实,教学改革并不神秘,它的宗旨是三点:一是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一套做法;二是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三是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只要能做到这三点,谁都能改革,怎么改革都行。因为我们所说的改革是在探究中改革,有探究就有改革,没有探究就没有改革。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改革就是探究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对于教师来说,改革就是探究从来没有用过的新方法,去获得从来没有过的理想教学效果。所以,改革就是在不断探究新的教学途径和新的教学策略中运行。而这种探究适合于每一个学科,能用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对每一个教师都适用,可以说谁能够掌握探究的钥匙,谁就能够打开教学改革的大门。由此可知,教学改革与探究是相伴而行的,每个教师都能在教学中探究,每个教师也都能在教学改革的轨道上运行。那时,实践会告诉每一个教育改革者,没有哪一种教学改革比选用探究式更适合改革者的实际需要。
第二,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班级授课制有利有弊。在科学技术不大发达的情况下,班级授课制利大于弊,在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发展的今天,弊大于利,因为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难以因材施教。如今,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转弊为利,它要按照现代教学运行机制,变换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组织形式,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实现教学形式的转变,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二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三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就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等等。这些都是改革班级授课制的有效做法,若能结合实际去应用,将可以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