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究性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中有哪些策略方法? 请认真回顾《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方法的五个问题》这门课,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
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及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既可以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学科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基于以上理念,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语文创新能力的一种活动。探究性学习是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家袁振国教授指出:“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为了贯彻这一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探究性学习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氛围。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探究性学习创造宽松的环境。”
2、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
恰到好处的教学辅助手段更利于激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如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氛围容易营造。因此,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再如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教师充当参谋和观众,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此外,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请学生亲自做实验验证伽利略的话的正确性等。无论采用哪种手段,教学活动不能只是满足和迁就学生眼前的兴趣和需要,否则,学生获得了感官的愉悦,却学不到知识,得不到真实的发展。正如中国台湾学者欧用生所指出的,这种所谓的愉快教育势必成为学生的“安乐死”。
3、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如第十册实践活动《创办班级图书角》,可在班委的号召下全班同学共同创办,图书管理员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探讨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调动。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自发地创造了一种自主学习的精神,把教学创造成了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的活动。
(二)、培养探究性学习意识
1、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一位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知识成为好朋友,通过学习变得越来越聪明,你们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学习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出于对语文知识的好奇,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探究兴趣越来越浓。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来源于质疑,只有善于质疑,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好求甚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了20分钟”、“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两句话中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教师的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励。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教师抓住人们大笑追问:“人们为什么笑?”、“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让学生讨论。最后学生明白了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学生完全理解后,教师继续追问:“通过谈碰壁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以此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
语文课程新理念认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就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师采用辩论的形式,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对学生独特的看法和感受予以肯定,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还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生成探究的问题
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⑤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所谓生成性,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按照原先确定的思路开展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生成新的教学问题,使学生的探究兴趣得以持续下去。生成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多思善问,并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生成问题。
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便会踊跃地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就发现不了问题,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效果。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有必要解决它。(1)通过课文标题生成问题。如《玩出了名堂》一文,写谁玩出了名堂?玩出了什么名堂?怎么玩的等,有的课文在结尾处生成问题,如《峨眉道上》,最后一句话:“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可针对这句话发问:平常,我们把什么样的人叫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无名英雄?(2)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生成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中生成一些核心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3)通过重点词句生成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因此,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找适合于自己获取新知的途径。(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是为了什么?教师出示了三个答案让学生选择:A、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都是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B、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祖国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C、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学生必须反复阅读才能得到正确答案。(2)思议结合,探究问题。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未必都是正确的,这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可能是答案不只一个,这时可在同学间评一评、议一议,用思议结合的方式验证探究的正确性。(3)合作讨论,探究问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分组合作互帮互助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采用哪种探究方式,教师都不要误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完全自主的独立的学习活动,它不受教材和大纲的限制,研究内容五花八门”。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引用一句教育格言就是“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误入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四)、正确处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有机地整合各类学习方式
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各类学习方式尤其是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根据知识类型、学生基础、课时计划等实际情况,整合运用各类学习方式。
1、优势互补,正确运用各类学习方式。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二者在知识获得方式、思维过程、师生作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达成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整合、平衡和最佳结合状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等特点,在接受学习中引入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融进接受学习,从而使传统的演讲法、实验法、训练结合法、模仿记忆法等常用的“接受性”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形神兼备,谋求探究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既要形似更要神似,教学中,既要关注探究的过程步骤,体现出“形”似,更要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质量,体现出探究过程中活动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灵活化,不为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所限,做到“神”似。不仅要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和发展新知识的能力等。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以上是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进行的若干不成熟的思考,以求和同行共同探讨。我们坚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者对探究性学习理念的把握将会越来越到位,越来越准确,实施和驾驭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经验也会与日俱增,出现的问题也将会随着改革的深化而得到有效的解决。希望有更多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实践者参与到讨论中来,指出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更多改进的新思路、新举措。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
禹成忠
(内容摘要):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准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努力走出探究性学习的误区,有效实施“探究”策略,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精心构建适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模式,让探究性学习真正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①”语文“课堂总目标”里,也专门设立了一个目标,即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尽管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但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问题轰炸式”的现象屡见不鲜,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师生间的互动大部分还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跟着教师问题走”。学生的个性、灵性很难真正发挥,就如同有些专家感叹:“通过几年的小学教学,学生的思维都被训练成单向和固定的,缺乏想象力。”[1](P45)从学生学习规律看,学习不会发生在被动地吸收之中,只有当学生自身需要时,有接受的动机时,他才有可能十分投入地获取知识,才有可能接受教师的指导,并为之付出努力。本文尝试从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这一角度对其展开探讨,以期为广大一线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一些启发。
一、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及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P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既可以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学科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②
基于以上理念,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语文创新能力的一种活动。探究性学习是使学 1
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3](p279)它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基础性和生成性等特点。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使我们的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从人的发展角度考虑而作出的富有时代意义的选择。进行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尝试是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举措,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实有效的手段。
二、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运用策略
我国著名教育家袁振国教授指出:“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4](p60-71)为了贯彻这一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探究性学习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氛围。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5](p82)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
2、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
恰到好处的教学辅助手段更利于激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如多媒体形象直观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探究性学习创造宽松的环境。”[6](p93)的特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氛围容易营造。因此,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再如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教师充当参谋和观众,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此外,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请学生亲自做实验验证伽利略的话的正确性等。无论采用哪种手段,教学活动不能只是满足和迁就学生眼前的兴趣和需要,否则,学生获得了感官的愉悦,却学不到知识,得不到真实的发展。正如中国台湾学者欧用生所指出的,这种所谓的愉快教育势必成为学生的“安乐死”。④
3、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如第十册实践活动《创办班级图书角》,可在班委的号召下全班同学共同创办,图书管理员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探讨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调动。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自发地创造了一种自主学习的精神,把教学创造成了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的活动。[7](p40)
(二)、培养探究性学习意识
1、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
(p124)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8] 爱因斯坦也说
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一位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知识成为好朋友,通过学习变得越来越聪明,你们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学习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出于对语文知识的好奇,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探究兴趣越来越浓。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来源于质疑,只有善于质疑,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好求甚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了20分钟”、“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两句话中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教师的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励。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教师抓住人们大笑追问:“人们为什么笑?”、“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让学生讨论。最后学生明白了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学生完全理解后,教师继续追问:“通过谈碰壁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以此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
语文课程新理念认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就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师采用辩论的形式,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对学生独特的看法和感受予以肯定,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还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生成探究的问题
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⑤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所谓生成性,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按照原先确定的思路开展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生成新的教学问题,使学生的探究兴趣得以持续下去。生成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多思善问,并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生成问题。
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便会踊跃地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就发现不了问题,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效果。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有必要解决它。(1)通过课文标题生成问题。如《玩出了名堂》一文,写谁玩出了名堂?玩出了什么名堂?怎么玩的等,有的课文在结尾处生成问题,如《峨眉道上》,最后一句话:“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可针对这句话发问:平常,我们把什么样的人叫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无名英雄?(2)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生成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中生成一些核心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3)通过重点词句生成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因此,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找适合于自己获取新知的途径。(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
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是为了什么?教师出示了三个答案让学生选择:A、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都是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B、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祖国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C、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学生必须反复阅读才能得到正确答案。(2)思议结合,探究问题。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未必都是正确的,这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可能是答案不只一个,这时可在同学间评一评、议一议,用思议结合的方式验证探究的正确性。(3)合作讨论,探究问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分组合作互帮互助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采用哪种探究方式,教师都不要误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完全自主的独立的学习活动,它不受教材和大纲的限制,研究内容五花八门”。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引用一句教育格言就是“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误入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四)、正确处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有机地整合各类学习方式
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各类学习方式尤其是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根据知识类型、学生基础、课时计划等实际情况,整合运用各类学习方式。
1、优势互补,正确运用各类学习方式。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二者在知识获得方式、思维过程、师生作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达成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整合、平衡和最佳结合状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等特点,在接受学习中引入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融进接受学习,从而使传统的演讲法、实验法、训练结合法、模仿记忆法等常用的“接受性”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形神兼备,谋求探究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既要形似更要神似,教学中,既要关注探究的过程步骤,体现出“形”似,更要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质量,体现出探究过程中活动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灵活化,不为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所限,做到“神”似。不仅要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
力、分析判断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和发展新知识的能力等。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以上是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进行的若干不成熟的思考,以求和同行共同探讨。我们坚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者对探究性学习理念的把握将会越来越到位,越来越准确,实施和驾驭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经验也会与日俱增,出现的问题也将会随着改革的深化而得到有效的解决。希望有更多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实践者参与到讨论中来,指出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更多改进的新思路、新举措。
注释:
①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5页,2001版.②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79页.
③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78页,2001年7月27日教育部.
④见欧用生撰《披着羊皮的狼一校本课程改革的台湾经验》30页,2002年第7期.⑤见李秉德著《教学论》70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⑥引自《中小学管理》25页,2003年第10期.
参考文献:
[1]刘良慧、张先华.教育观念的革命[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2]叶平.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湖北省教科所,2001.
[3]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袁振国.反思科学教育、理解文科教育、解读中国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J].教育研究,2002,(4).
[6]基础教育重要文件选编[z].沈阳:辽海出版社,2001.
[7]杨启亮.以自主学习为根本的教学改革[A].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王红.走进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J].上海教育科研,1999,(6).
第三篇:探究性学习在语文常态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常态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是“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的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的特点,也改变了学生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本文通过三个实例,探讨了探究性学习在语文常态教学中如何运用的问题:通过对课文主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通过比较阅读,进行人物心理的探究;通过理解写作方法,来探究文章的写法。
新课标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中一个重要理念是“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是根本,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合作”是建立在“人的社会性”原理上的主体互动形式;“探究”则是对纯被动性接受的反拨,是受教育者追求学习广度和深度的创造性活动。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理解前人发现的知识,而是进入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
探究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探究式学习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的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的特点,也改变了学生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与同学一起探究的几个实例。
一、怀疑精神的培养——对课文主题的探究
在学习冯骥才的散文《珍珠鸟》(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时,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作者写《珍珠鸟》是在表达一个什么主题?
对这一个问题,我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一方面,是因为通过一个多学期的自主学习训练,大多学生在课前都能通过多种途径查阅学习资料,对这篇文章的主题他们会产生一定的看法;另一方面,许多学习资料与教学参考书的说法一致,认为本文表达的主题是:“‘我’作为一名强者,不但没有以强凌弱,反而用超脱私欲的爱心为小鸟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从而赢得了珍珠鸟对人的信赖”“。而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当同学提出这个问题时,我很兴奋,觉得同学们读这篇文章时开动了脑筋。我告诉同学们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并且表扬了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相发言,课堂气氛极其活跃。答案基本上有两种:一部分同学的答案是参阅学习资料上所得的答案,另一部分同学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文中的养鸟人并没有给鸟真正的自由,而是置它们于笼中。虽然,养鸟人将笼子设计得很“大自然”,但是,这仍然不能改变鸟被“囚禁”的事实。养鸟人实际上是一个视鸟为玩物,打着“爱鸟”旗号的“伪君子”。
哪一种答案更准确、合理呢?同学们经过集体讨论,提出探究本文主题需要回答的问题:
1.什么是爱?
2.“信赖”产生的基础是什么?
3.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对动物真正的爱护? 4.人与动物之间应当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5.文中养鸟人的行为是一种怎样的行为? 探究性的答案如下:
爱是是无私的奉献,是一种责任、是诚信。信赖产生的基础是尊重、信任。
人对动物真正的爱护是指从动物自身的需求出发,不断付出,而没有任何要求。
人与动物之间应当建立一种和睦相处,相互依存,相互信赖的关系。文中的养鸟人将鸟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将鸟养在笼中,使鸟不能获得自由。不是真正爱鸟。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同学们从逻辑上层层推理,最后得出结论:“我”仅比那些捕杀动物的猎手仁慈些,但决不不能称之为“富于爱心”、“善待动物”。因为,动物的家在大自然中,而不该是在“我”营造的“大自然”——笼中。
通过对《珍珠鸟》主题的探究,同学不但明白了人与动物应当如何相处,而且懂得了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不盲目迷信书本知识,即使对权威也可以大胆怀疑。
二、比较阅读的训练——对人物心理的探究。《五猖会》(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花了多半篇幅极言五猖会的难得一见、规模盛大,因此产生热切的向往之情。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写“我”正兴趣盎然地准备上船去观看五猖会的时候,父亲却让“我”背书,使“我”满腔的欢喜化为索然无趣。文中对我看赛会的描写就只有一句:“(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学习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复习了六年级学过的鲁迅的散文《社戏》。《社戏》极细腻地刻画了“我”和一群小伙伴去看社戏的故事,想看铁头老僧翻筋斗没看着,小旦、老旦没完没了地咿咿呀呀,让大家极为扫兴,归途中大家偷豆、煮豆吃。文章结尾对社戏也有一句评价:“(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复习以后,我建议同学们探究两篇文章的相似点。大家讨论探究过程如下: 1.归纳两篇文章的主题。
《五猖会》表现封建社会中父权的至高无上,父亲对孩子进行教育不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从而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严重伤害。
《社戏》表现小伙伴之间纯真的友情让我终身难忘。2.分析两篇文章中的人物所处的环境背景。
《五猖会》中,我正准备去看五猖会的非常快乐的时刻,父亲让我背《鉴略》;《社戏》中,我和小伙伴在朦胧的月色下,一起欢快划船、偷豆、煮豆吃。
3.推测两篇文章中,人物在此情景下可能产生的心理活动。
《五猖会》中,“我”的内心一定是悲伤、失望、痛苦;《社戏》中,“我”一定是感到刺激、快乐。
4.归纳两篇文章表现的主旨都是:轻松自由是使儿童内心感受快乐的最主要的条件。
5.推理,得出结论:《五猖会》中,因为父亲的行为让“我”感到悲伤、失望、痛苦,心里笼上了一层阴影,因此再好的戏也觉无趣;《社戏》中,因为小伙伴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快乐,使“我”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在那里“我”可以恣意放纵自己的行为,因此,即使是让然感到扫兴的社戏也会让“我”终身难忘。通过对《五猖会》、《社戏》的比较探究,同学清楚地认识到这两篇文章在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时看似矛盾,实则合理,而且通过层层蓄势揭示了人物心理。
三、理解写作方法——对文章写法的探究
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我请同学探究这样一个问题:体会作者在刻画阿长时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探究过程如下:
(一)同学讨论得出结论: 结论一:对比;结论二:欲扬先抑
(二)验证结论 1.审题:
题中的关键词语:刻画(人物)、表现手法。2.了解文中是
通过哪些事件来刻画人物(阿长)的。
(1)喜欢切切察察;(2)不许我走动;(3)睡觉摆“大”字;(4)懂得许多规矩如元旦吃福橘;(5)教给我很多道理;(6)给我讲长毛的故事。(7)给我买来《山海经》。
3.作者叙述这些事情时候的感情(找出文中关键词)。
对她的“喜欢切切察察”和“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是“最讨厌”的;对她的烦琐的规矩和很多道理觉得“非常麻烦”;对她讲的“长毛故事”产生了“空前的敬意”,后来 “淡薄起来”,直至 “完全消失”;对她买来《山海经》,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于是发出了“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4.概括感情变化。
不佩服、讨厌——产生敬意 5.是对比还是欲扬先抑?
理解“对比”与“欲扬先抑”的区别。
“对比”是指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加以比较的修辞方式。其作用是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欲扬先抑”是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手,宕开一笔,欲擒故纵,而后才透露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制造悬念,形成波澜,造成鲜明对比,达到突出某个人物或某种思想的目的。这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其中,“扬”是最终目的,“抑”只是一种手段,是为“扬”蓄势的。
6.得出结论:
作者在刻画阿长时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三)结论:
“结论一”是错误的,“结论二”是正确的。教学中,我跟学生逐步探讨出探究问题的基本思路: 1.小组成员猜测探究结果
2.制定探究方案:由所需探究的问题引发出一系列细致、具体的新问题。3.做好探究记录,探究过程中遇到新问题,再对探究方案进行修正。`
4.归纳总结自己的探究结果,来验证问题猜测。
当然,探究问题的这个思路不是固定不变的,在课堂教学进行问题探究时,我结合学生的表现,灵活取舍,尽量隐蔽自己的观点,把有形的预设寓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并引导学生自己去探寻结果。使课堂呈现出开放性、丰富性、灵活性、不确定性,学生智慧的火花在思想和思想的碰撞中自然生成,最终达到让学生尝试成功体验的目的。
第四篇:“探究性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代写论文提供 写手上传
摘要:目前我国义务阶段的教学方式,还是以传统的被动接受为主。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就要实现由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究性学习”已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进行创新与实践,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将“探究性学习”运用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已成为现代教学的趋势,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关键字: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学
应用
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及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既可以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学科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小学信息技术的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主探索的方式去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探索的激情,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聪明才智就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具体的学习生活实际,教材的安排等设疑激趣,将学习任务展示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引入到相关的问题情境中,驱使学生进入思维状态,让学生通过任务明确探究目标,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注意为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层次的任务,让学习水平高低不等的学生都有自己可以选择的内容来进行探究学习,也可以激励学生像上楼梯一样逐步完成学习任务。如教学《插入图片》一课时,我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让学生进行选择或依次完成:(1)、插入四张你喜欢的图片;(2)、有目的地插入一组能表达自己思想的人物图、风景图等;(3)、精心地设计和挑选,插入的一组或多组图片有一定的主题,美观、艺术。
2、激趣诱导法。“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设计的一些引人入胜的实用课件创设情景、设置疑问,或通过玩游戏、找方法、找规律、做比较等,让学生开展比赛或上台表演,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如练习打字时,让学生通过打字游戏提高打字速度;学习复制,让学生探求多种复制方法进行比赛;在《金山画王》中试着找规律;简单的、与前面知识有联系的学习内容,激励学生自己探究,尝试操作,并演示给大家看。
3、“空白”发现法。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重在实践操作,掌握一些基本技能。计算机的功能又十分强大,一种操作往往有多种方法,各种软件还自带帮助。根据教材要求和教学实际,给学生留一些知识“空白”,让学生自由探究未知领域,完成课堂的扩展内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钻研奥秘,获得意外收获,享受一种探索的乐趣,培养探索的精神。如学习“microsoft word”时让学生自己根据帮助或鼠标提示自由学习老师介绍之外的其他的更多的工具按钮,自学“自选图形”部分的内容。
4、解决实际问题法。信息技术课,要求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搜索、整理信息,以及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解决一些与学习生活相关联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激发其浓厚的探究兴趣。如教三年级学生在电脑上写日记;四年级用电脑创作艺术画,学习《图形的缩放》一课,给妈妈设计一条围巾或一张桌布;五六年级学习网上搜索,让他们搜索一些写作文、解应用题的技巧和方法,借助网络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给自己录制歌曲,查找学习资料,查看天气预报,看新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等等。
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解决教材中包含的未知因素,通过“学、思、疑、问、探 ”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既获得新知,又增长能力。教师则进行引导和帮助学生认真思考,多方联系,大胆询问,勇敢尝试,最终自己解决问题,实现探究目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点:
1、兴趣、自学探究。学生有了浓厚的探究兴趣,指导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质疑,课中探讨解疑,课后延伸复习。学会查阅资料, 寻找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多思考,多实践,对未知、未见、未懂的知识进行自学探究。
2、小组分工探究。一个比较大的探究内容,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一组完成一部分,或者小组内几个人,一个人探究一个问题,最后进行组合、集中、共商、确定。这比如组织同学办电子板报,制作校园网页等。
3、解疑合作探究。就是把大家的力量聚集起来,“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合伙攻克难关,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各抒己见,分析透彻,达成共识。课堂上,鼓励邻座同学多商量、多讨论、互帮互学;课外,让学生自由组织互助组,促使彼此间的交往、沟通和合作,大家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商讨,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4、交流、集体探究。即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设想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互相学习或指出不足;选出全班最优秀的在教师机上给大家演示、交流、欣赏、展评,进行集体探究学习,激发全班同学积极上进、互相帮助、努力探究的热潮。
5、激励引申探究。在学生取得一点成绩,得到某些经验或收获时,及时给一些鼓励,恰切地进行评价,让学生多总结,多思索,琢磨反馈,举一返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促进学生再接再厉,拓宽知识面,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再深入的探究学习,追求知识的更高境界,获得更多、更大的收获。
学生的探究还可以对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进行探究;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探究;在质疑问难处探究;还可以在事物的求新、求异、求变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多方探究,养成习惯,提高能力。老师可以引导如下:
1、养成习惯,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同学们有了一定的探究方法,就时刻培养他们自觉探究、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学习一个知识,遇到一个问题,便立即开动脑筋:思索——质疑——探询——研究。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自由创造、积极创新,学会、会学,最终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研究性学习”的人。
2、扩展思维,多方探究,力求创新。引导学生探究要开阔视野,扩展思维,放开手脚,给学生自由空间、充足时间,让学生“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例如,在学习“绘制标准图形”时,我只教给学生绘制的一点方法,让学生欣赏一些网上的作品,便放手让学生自由创作,可以创作实际生活中和自己所能想象到的一切物品,力求独特、新颖、别致。
3、联系实际,进行整合,提高能力。就是尽量的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把信息技术与各科学习整合,把各科相关知识贯穿到信息技术学习之中。如讲录音机和插入声音时,让学生把音乐课中的好歌曲录下来;在讲《绘画》时,让学生画最喜欢的动、植物、花卉,用美术的思维完成这节课;四年级文字输入时,让学生写作文、输古诗等。
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用性强,发展迅速的课程,也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第一目标。我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竭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运用者”。[参考文献]
1、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2期。
2、《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何可抗
3、《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陆宏
4、《对现代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考》武健
5、《在信息技术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现代化》总第72期
(《教育
第五篇:简笔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简笔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语文是一种文字艺术,多感官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简笔画能够调动学生的视觉,引发学生思考,弥补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中的不足。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合理运用简笔画来提高课堂效率。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简笔画的优点
1.课程导入更加生动
集中课堂注意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要想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则需要教师在课程的开始做好教学课程导入这个工作。课程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对新课程的内容充满好奇,注意力比较集中,学习热情很高,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学习的最佳时机,做好课程导入。利用简笔画来进行课程导入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易于引起小学生的共鸣,营造出最佳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运用简笔画,使得课程导入这一环节更加成功。
2.营造良好教学情境
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的内容,在脑海中形成一段完整的画面,是语文学习的关键。优美的散文、精炼的古诗词,都需要学生多次阅读后才能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清晰的画面,利用简笔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涵,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除此之外,原本画面复杂,层次多的文章通过简单的几笔就能清晰地表现出来,体现了深入浅出的教学理念。
3.促进师生之间交流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仅有的交流也局限在老师提问和学生回答这种简单的模式上。缺乏及时交流使得学生难以向教师寻求知识盲点的解答,教师也无法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做一个准确的评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简笔画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对文章进行探讨,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疑问。因此简笔画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二、促进简笔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高效运用的策略
1.运用简笔画描绘重点内容
简笔画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但是过度运用简笔画会导致学生课堂注意力分散,课程不紧凑,反而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把握住关键词句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之一,能否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是学生感悟文章内涵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教师需要对重点内容运用简笔画描绘,将重点语句的意境表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而把握住文章的重点。这需要教师做充足的备课准备,比如,教师在讲解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蚂蚁与蝈蝈》一文时,就需要把握住文章的重点。这篇课文的一个重点就是通过文章的描述与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分辨出蚂蚁与蝈蝈的形态、习惯上的不同,因此教师需要把画出蚂蚁与蝈蝈的简笔画作为课堂的一个重点。教师可以在学生对蚂蚁与蝈蝈之间的差别有一定理解后,通过画简笔画来加深学生的认识。
2.将简笔画与多媒体相结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也逐渐在小学中普及,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工具,多媒体能够调动学生不同的感官,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多媒体比简笔画更加具象,能够表现出更加复杂的场景,因此利用多媒体与简笔画相结合来进行语文教学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新趋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二者的特点,巧妙地运用两种工具。比如,教师在讲解苏教版小学《语文》中《再见了,北京!》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可以用多媒体投影出北京的风景与人情的照片,通过这些照片表现出作者离开北京时的不舍之情,而对于《小鹰学飞》这类场景比较简单的文章,就不需要太多复杂的图片,因此教师就可以用简笔画画出小鹰学飞时的场景来帮助学生理解小鹰学飞时的艰辛。复杂程度不同的场景需要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师需要把握住其中的区别,合理运用多媒体与简笔画。
3.将简笔画与文字板书相结合
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路非常重要,教学思路就体现在板书上,同时,板书也是教学内容的表现,板书的特点是将繁杂的文章精炼为要点,板书与教师的讲解相辅相成。但是长久以来,教师的板书存在着形式单一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板书往往就是逻辑图示与文字的结合,这种形式的板书不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因此板书格式需要创新。而将简笔画与文字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是板书格式创新的新方向。比如,教师在讲解《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的时候,就可以采用板书与简笔画相结合的新格式。首先,教师先采用传统的逻辑图示与文字相结合的格式板书,然后在每句诗的后面配上一副简笔画,“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描写了阳光照耀下的香炉峰升起团团紫烟的画面,教师可以配上阳光下山峰的简笔画;“遥看瀑布挂前川”则是将画面转向了香炉峰上的瀑布,教师需要配上悬崖峭壁间泻下一道瀑布的画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诗则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的水流之急与山势之高,教师可以将两句诗综合,画出一幅一道瀑布从九天银河泻下,直落悬崖的配图。这种新格式板书使得板书内容更加丰富,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文。
简笔画能为语文教学创造轻松的课堂环境,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简笔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趋势,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根据课本知识与课堂内容,合理使用简笔画,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使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海安镇青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