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以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
一、结合学生实际、深入研究教材,做到胸有成竹
要在一堂课中成功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课前要进行充分的备课。这个备课的过程包括两个步骤:
①研究教材――确定目标,梳理知识点的分布。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十二册,内容很多。教师要对整套教材有大体或更为具体的了解,熟悉各知识点在各册中的分布,了解小学阶段各学期乃至各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总的目的要求,正确把握整个小学阶段及各学期的教学目标,在学期初就应该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做到在完成教学目的任务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任务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更重要的是对本单元、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对本单元、本课的知识点要进行梳理。一篇课文、一次作文训练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可能有很多,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40分钟中全部顾及,因此要敢于取舍。有的新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总喜欢面面俱到,觉得这也重要,那也必须,舍不得放手,结果自然会变成“满堂灌”。在教学目标要求下,哪些知识点应重点突出,哪些可以一语带过,哪些必须反复训练,哪些甚至可以根本不涉及,这都是备课时应该明确的。
②研究学生――划分层次,顾及不同程度学生。在备课中还应对教学的主体――学生――进行研究,脱离了学生的教学是一种无目的的教学,是完全失败的教学。同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是相对接近的,我们在备课时就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内容的传授上、教学手段的采用上、语言方式的运用上,都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往往会造成“启而不发”。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没有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只有不懂得提问题的老师。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学识水平、认知结构等都会存在不同的差异,一个成功的教案应顾及到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一堂课中既应让程度高的学生有所得益,也应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有所收效,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不致拔高了一些人却抛下了另一些人。总之,备课时做到“眼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就为成功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浅入深出”,恰当设计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
我们经常用到一个成语――深入浅出,它指的是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词却浅显易懂。用浅显的文字表达深刻的立意,这是表达上的成功。而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提倡“浅入深出”,它遵循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孔子的“温故而知新”,从已知导入未知,就是“浅入深出”。从浅显而逐渐深奥,需要一个启发的过程。启发的关键就在于“浅入深出”恰当地设计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比如《假如没有灰尘》这篇文章我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①你知道灰尘有哪些危害吗?(用文中文字回答)
②你了解灰尘多少?知道它的特点吗?(概括回答)
③灰尘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它又对我们的生活起到什么作用呢?(答: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假如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假如没有灰尘天空将始终是蔚蓝色的;假如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将是湿漉漉,更为严重的是大气中的相对湿度将不断上升,就会影响生物的生存。)④从灰尘的危害和作用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答:事情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这几个问题都是同学精读课文后能够回答的,不会太深而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作为一篇自读文章,解答了这几个问题就基本上达到了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要求。这些问题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开拓思维,从而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有新的提高。问题的设计由浅而深,由简而繁,由具体而抽象,逐步提高,逐步发展,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随之得到解答,学生藉由这些问题的引导得到启发,学得新知识。
小学语文的课文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比较适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而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正是由低年级阶段重于感性认识向高年级阶段重于理性认识的转形期,其理性思维处于发展较快的关键时期,他们越来越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其思维的独立性明显增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语文教师能够用好启发式教学方法,就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进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第二篇: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我国高等院校对声乐教育给以了高度重视,声乐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以便促进声乐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推动我国声乐教育事业的长久持续发展。本文就启发式教学给声乐教学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启发式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即:情感表达方面的应用、吐字和咬字方面的应用、气息和连声方面的应用等,以便有效提高声乐的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声乐艺术人才。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声乐教学 应用
现代化建设中,声乐教学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影响声乐教学的效果,通过启发式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学形式、教学效果等多方面得到最大优化,从而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创新了教学模式。将启发式教学应用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努力学习本专业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在启发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声乐专业知识,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有效扩展,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这样,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启发式教学给声乐教学带来的影响
传统声乐教学中,教师简单的将发音、情感表达和吐字技巧等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跟着教师的要领练习,致使声乐教学处于很浅薄的地位。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将不同的发音、情感和体态进行多种形式的结合,变换出各种音调,使声乐教学的感染力得到很大提高,最终达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声乐发音、情感、气息等方面的转换,对即兴出现的环节给以高度关注,从而帮助学生创作出更多的声乐作品,在不经意间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在对不同作品带有的情感进行领悟和创新时,每个学生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声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层的理解,在实践中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同时,对不同声乐具有的特点有更充分理解,启发学生更用心观察生活,提高学生感知事物的能力,对于促进学生在声乐创作中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启发式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情感表达方面的应用
采用启发式教学,必须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方面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在完成声乐教学任务的同时,不断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创作能力不断提高。一般情况下,通过采用情景情感的形式的启发式教学来进行声乐教学,从创设情景和激发情感两个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喜、怒、哀、乐等方面的训练。在对学生进行情感表达方式的贯彻时,要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不同情感的理解情况,以及不同状态情绪的把握和投入情况,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创设情景一般通过生活行为情境、实物演示行为情境和影像再现情境等三种方式来进行,以达到声乐教学的真正目的,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不同情感带来的心灵震撼。在进行生活行为情境创设和用于时,教师会将学生带到实际生活、大自然中,选取最合适的场景,让学生进行仔细、客观的观察,在教师的语言描绘引导下,将实际的生活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于社会上和大自然发生的事前无法用一般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在进行生活行为情境设置时,不能一时半会儿就将其中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因此,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表达能力,才能使启发式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综合能力。
(二)在吐字和咬字方面的应用
在吐字和咬字方面的应用,启发式教学主要是通过观察体验和发现创造两种形式来进行声乐教学,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于提高学生的发音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通过观察演出、影像资料来产生创意,在表演现场和影像资料的播放过程中,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吐字和咬字技巧,从中体会到声乐艺术的要点,从而获得意外的收获。例如:在演唱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苏姗娜的咏叹调《美妙时刻即将来临》的此过程中,不断练习对白的吐字和咬字以及观看演出和影像资料,对苏珊娜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刻的揣度,而捕捉人物个性和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达到最佳演唱的目的。
(三)气息和歌唱的连贯方面的应用
在声乐教学中,气息和歌唱的连贯方面的应用,需要通过示范、观摩和不断练习等方式来进行启发式教学,其中教学前的准备和语言表达非常重要,学生和教师之间要具备一定的信任、了解,通过合理的调整,使声乐收发有力和完美。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演唱更加标准、生动和流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最终培养学生稳定、沉着的情绪,使学生的创作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通过观看划桨的过程,让学生领悟连声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的发声。与此同时,教师要注重自身能力和文化修养的提高,在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保持平和的心态,通过展现专业技能和专业评价,帮助学生练好基本功,才能使学生的声乐表演更加完美。
三、结语
由于声乐教学中的一些艺术技巧并非是固定的、机械的模式,它是某种抽象的感觉意识,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启发式教学法一旦在声乐教学中得到有机的应用,就能够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上述内容可知,启发式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指导舞声乐教学的重要思想,对于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我国声乐教育不断发展的重要方面向。
参考文献:
[1]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2]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第三篇:启发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应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 典型示范与一般要求相结合、讲授与引导相结合、肯定与补充相给合的原则指导下,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 行启发。下面就启发式的形式谈点肤浅的认识。
一、正问启发 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 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 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例如,讲《匈 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时,提出:
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什么?匈牙利革命是不是暴力革命?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 权是否违背马列主义原理?为什么?当时匈牙利具备哪些历史条件使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这些可能性中最 主要的问题是什么?最终使学生认识到:主要问题是国家机器问题。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剧烈变化,造成国 家政权不稳定,旧的国家机器软弱、瘫痪。而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没有外力压制人民,这就给和平发展提 供了可能。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提问,使学生对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是无产阶级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有 个深刻、完整的认识。
二、反问启发 这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 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教材 上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可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
发动侵略战 争了,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 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出:战争发生的必 然性是什么?(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中国禁烟。)这样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
三、观察启发 这是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和录相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渲染力,形成历史表象和形象思 维,然后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使学生找出规律或加强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例如,讲《 黄海大战》时,让学生观看《邓世昌和直冲敌舰的致远舰》这幅插图,启发学生思考:致远舰上面为什么有那 么多烟团?为什么这些烟团向右倾斜上升?从而说明它多次中弹,而又是坚持战斗,宁可葬身鱼腹,也要开足 马力向”吉野”舰冲去的果敢行动。接着再问:为什么致远舰撞不到”吉野”舰而反中鱼雷呢?经教师讲解致 远舰制造技术不如”吉野”舰先进后,启发学生认识”落后就要埃打”的道理。
四、情境启发 这是教师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用电教的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主 题,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来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例如,讲林 祥谦、李大钊、方志敏和刘胡兰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人物时,将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视 死如归的神态,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 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同时提问:他们为什么敢于斗争、大义凛然、慷慨牺牲呢?经过启发,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一切反动派必然灭亡。他们具有这样的”大志”,才会有这样 浩气长
存的”大勇”。
五、推理启发 是依据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例 如,讲《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一课时,依据休养生息政策→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 的逻辑推理进行启发。可提问:①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是什么?②农业、手工 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③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④资本主义最初萌芽的 时间、地点、标志、特点和局限性是什么?同样,也可以依据④③②①的顺序进行逆向推理启发。不管是哪种 推理,都会使学生对明朝经济发展的来笼去脉有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明确为什么到明朝中后期会出现资本主 义萌芽。
六、判断启发 是依据史实,经过点拔,把认识提高到能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上,来判断历史结论的 是与非。例
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科学论断,就是对民主革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一一判断总 结出来的。这个问题涉及大量史实,可让学生简要回答下列问题:①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失败 原因;②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目的与作用;③辛亥革命的目的与失败原因;④北洋军阀和蒋介石集团要把中 国引向何处?⑤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及其政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斗争的?以上中国近代 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政治力量(农民、资产阶级、新老军阀)除中国共产党外,都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 的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 利。
七、对比启发 这是将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或截然不同的历史知识加以对比,经过启发,使学生加 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例如,讲”商鞅变法内容”时,可提问每点内容”废”的是什么?”
立”的又是 什么?①土地制度(生产关系中有决定性作用):废的是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立的是封建制的土地私有制。②奖励耕战:废的是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弃农经商的旧俗;立的是耕战之功,重农业生产的新风。③建立县 制(上层建筑变革):废的是奴隶制的分封制,立的是中央集权制。通过一”废”一”立”的对比启发,不仅 使学生彻底理解了变法的内容是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而且清楚地看到:变法是适应经济变革和阶级关系变 化而产生的,也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变法的意义和性质。
八、类比启发 是将某些有共同属性的历史知识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 历史知识的真谛。同时,对提高学生鉴别能力也大有益处。例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与”鸦片战争” 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参战的国家、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条约的内容、战争的结果进 行了比较,找出相同之处和第二
次鸦片战争比鸦片战争侵略程度加深的内容。从而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 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这样纵向类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历史发展 的深度。此外,也可以横向类比启发。例如,将东西方在公元前5世纪的两位有辩证思想的哲学家老子和赫拉克 利特的观点进行比较。横向类比启发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相互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广度。
九、辐合启发 是将某些历史事实进行综合,经过启发,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由感情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深刻、牢固的概念或理论。例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时,让学生回忆第 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然后提问: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使学生认识到:两 次世界大战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固有矛盾和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瓜分殖民
地及势 力范围的利害冲突引起的,这种帝国主义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从而得出”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结论。
十、扩散启发 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发问,让学生层层深入思考,重新组合知识,多方掌握知识,是一种有多种答案的思维启发形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例如,讲《明治维新》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意义和局限性后,围绕这一问题指出: ①如何评价明治维新?②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③比较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 的异同。④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的戊戍变法却不能?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 生多方思考问题,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学会了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启发式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原则只有一个:就是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
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以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为目的的。
第四篇:启发式教学在书法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在书法教学中的应用
衡阳市雁峰区飞雁学校
黄小青
摘 要:书法教学中应多启发学生的灵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书法融到绘画中去,让学生在学书法中得到美的享受。
关键词:书法教学 启发 灵感 想象
在多年的书画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绘画最感兴趣,他们可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随心所欲地在纸上画出自己的心声,画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来,这时他们画起来很兴奋,很愉快,也很乐意去画,但换成学生去学书法,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刚开始觉得学书法很有新鲜感,过了一段时间兴趣就大减了,怎样让学生学习书法既轻松愉快,自己又愿意去学呢?我觉得在书法教学中同样应多启发学生的灵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书法融到绘画中去,让学生在学书法中同样得到美的享受。
首先,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文字的艺术性。
中国文字,在殷代便具有艺术风味,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有好些作品都异常美观,留下这些字迹的人,毫无疑问,都是当时的书家,虽然他们的姓名没有流传下来,但有意识地把文字作品作为艺术品,或者使文字本身艺术化和装饰化,是春秋时代末期开始的,这是文字向书法发展,达到了有意识的阶段。最古老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不但中国如此,埃及也是如此,古代的象形文字同简单的画没有两样,最初无所谓文字和图画的分别,后来人事日繁,文化渐进,文字与绘画及分道扬镳。文字由繁而简,逐渐向符号方面转化,到后来,全变成符号,与原来的形体无关,书与画虽然向两极分化,但在中国因为一切工具材料,如笔墨纸张,书画都是相同的,所以才有书画同源之谓。让学生从各种艺术中去感觉书法的艺术,从而提高学生对书法的兴趣,书法不单纯是写字,而是有思想的,有意识的去写,如在字的笔画里、结构里、作品的章法里,显示着形象里面的骨、筋、肉血,以至于动作的关联,后来以象形到谐声,形声相益,更丰富了“字”的形象意境,像江字、河字,令人仿佛目睹水流,耳闻汨汨的水声,所以唐人的一首绝句若用优美的书法写出来,不但能使我们领略诗情,也同时如睹画境。
书法是最高层次的艺术创作,其创作的可塑性已远远超过了其它艺术门类,书法创作是技法、情感、素养的混合体,是书家的思想、意趣、情操等方面的表现,在学生的书法教学中把书法融到绘画的象形中,可以说又是一幅好的书画创作作品了,中国文字的最初由来,是由象形字演变而来,我们教学生本来就是一种艺术教学,又可以把书法教学运用到象形的艺术中去。书法属造型艺术,它的造型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书画同源是同源于生活,没有大千世界,谈何书法之美?美从何来?绘画从生活中的摄取重于形,书法从生活中的摄取侧重于神,所谓形神兼备者,形为神之载体也,书法要在造型上,章法上破一下***惯,借
鉴一下绘画的造型方法和构图原理,无疑是有好处的,郑板桥所谓“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又以画之关纽透于书”。正是他用了毕生精力刻意追求书画融合的总结。他还有一首《题画》云:“山谷字字如画竹,东坡画竹如写字,不比寻常翰默间,萧疏各有凌云意。”书画的相互借鉴古已有之。诗书画一体,是完美的东方艺术形式,一幅出色的绘画作品配上精妙的题款,人人都说书画合壁。
怎样把书法教学融入绘画教学,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灵性。画家毕加索从非洲木雕中得到灵感,法国神象派画家,从日本浮士绘中体察到了东方传统艺术的奥妙,张大千在当时荒无人烟的敦煌临摹研究历代壁画数年,齐白石积数十年的诗书人类思想活动中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性精神现象,它产生于艺术的构思过程,是艺术家在构思过程中所产生的强烈创作欲望在形象上的体现。①给学生创造一种美感的突发性。现实生活中,在出其不意的刹那间,触景生情,霎时茅塞顿开。在产生的效果上说,是指它的意想不到要善于捕捉这“突如其来”的灵感火花。②书法学习中灵感的偶然性,灵感受某一现象的启迪一触迸发,一闪即逝,难于捉摸,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有时,几种平时完全无法结合在一起的事物,在灵感出现的那一瞬间,全结合起来了,使学书者激情顿生。③学书中灵感的独创性。艺术最可贵之处在于创造。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警告说:“我们不能总是领着学生走,必须使他自己学会分析作品,能对作品正确地进行评价。到了那个时候,假如有某种恶劣的作品偶然落入他的手中,那他没有什么了不得,他将会抵御这种恶劣作品的有害影响。”古今书法家的“神来之笔”都说明了灵感独创性的奇特的功效。而正是如此,灵感才能成为千年不败、万年不衰的艺术智慧之花,因此,要善于追击,捕捉创作中闪现的灵感,力求在每一幅作品中,体现一种新的面貌。
把书法教学融入绘画教学,还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生从象形字教起,如“日”字可以象形太阳,可以画出太阳形状等等。字除了象形,还要充分地想象,每个字就好比是一个活人,整个章法就好比是许多人组成生动的一支队伍,如《九成宫醴泉铭》中的“九”字,想象成一匹口渴的马看见前面有一口井,马上跑去喝水的情景,等等字。
学生学书法时,根据各人的性格临摹不同的字帖,每种字帖都有它不同的特点,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象是南方婷婷玉痒痒的姑娘,整个看起来比较秀气,欧书风格劲险刻历,好似刀枪剑戟,即外柔内刚。颜真卿的《勤礼碑》则象北方男子汉粗旷,在形态上浑厚沉着,雍容大方,欧阳修也曾说“颜书结体吸取了欧字的紧密与颜字的纵势,形成自己独特的遒媚劲健的新貌。”欧书劲健其势紧,柳书劲健其势松,《评书帖》每一种书体都有其特点,人们也把它们形容或文静、或狂野、或疯颠(特别是有些行草书)。书法在用笔上也如古人所付的,“折钗股”、“屋漏痕”、“印印泥”、“锥画沙”等法,正是书法上中锋,藏锋的具体表现。让学生了解这些书法里的一些特点,结合这些特点,通过想象,学习书法就变得很生动有趣了,而且很容易理解,把字想象成一幅画面,优秀的书法作品不应该只是让观者看到了
什么,而是要让观者感觉到了什么,是飞鸟出林还是骛蛇入草,是丝路花雨的舞姿还是迪斯科的节奏,这种观者对书法作品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联想,即是一种特殊四维空间的体验。
想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我国古代的一位理论家说过:春的精神写不出,就用草木来写,用实在的郁郁郁葱葱的草木传达春的气息,这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要善于联想敢于想象,在教学中,可以经常采用音乐、录像、幻灯、儿歌、故事、游戏等各种教学手段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学生思维灵活而新奇,从而自觉地进入审美体验状态。如音乐在书法教学中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是最好,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本来就是一首优美动听的音乐,书法是用不同的粗细、快慢、强弱线条来随着不同节奏、强弱的音乐而变化的,即表演时的书写过程也是笔走墨晕的动感,也是一首动听的音乐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书法家勤奋练字的动人故事,启发学生的灵感和兴趣,还可以在写字时利用一些故事来启发引导,加深学生的想象,如写“默”字,可以给学生讲一个《唐伯虎卖画》的故事,唐伯虎出一幅上面仅仅画着一只黑狗的水墨画,对围观的人说,这是一幅字谜画,谁猜中了,我就把这幅画送给他。可是过了很久都无人猜中,突然,人群中走出一位少年学生,他说“我猜中了”,说完就一声不响地把画取走了。唐伯虎望着少年学生的背影哈哈一笑,说:“多聪明的小家伙!”大家不仅很快地领悟到字谜画是怎么一回事,而且十分自然地凭借着故事提供的翅膀,沿着故事导向想象开了,有一学生想到了“三头六臂”的画面,(众字),还有“鸟儿张嘴正在啼叫”的画面(“鸣” 字),更令人感到惊喜的是学生能够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地进行想象和体验,在写“工”字,就可想到“一桥飞架南北”,“心”字想到“君看一叶舟,出没**里”。“会”字想到“白云深处有人家”。“画”字想到“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慧”字想到“远树两行山倒映,轻舟一叶一水横流。”这些字谜画,运用到书法中是一幅很优美的画中书法。
多年来,在书法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出了大批书法学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喜好,有些学生写楷书、欧体、颜体、柳体还有一些隶书,《曹全碑》、《张迁碑》。能在全国省市书画各种比赛中获得好成绩,每年在全国《双龙杯》书画比赛中,获金、银、铜各种奖项,如2009年周杰、曾文芳分别获金奖,周雯、刘璐分别获银奖,黄瑶、吴柳琪等同学获铜奖,2009年参加市中小学生书画比赛中,周杰获一等奖,曾文芳、周雯、刘璐分别获二等奖,这些成绩的获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写字风气的形成。
总之,书法这门艺术,学生学习起来,表面上看起来很枯燥,一旦它和绘画、想象、灵感结合起来,也就趣味无穷,我们要引导学生多深入现实生活,不断丰富自己的“书外功夫”,不官探索规律,发挥想象,找出自己的灵感,和绘画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学起来趣味无穷,而且可以创作出好的书法作品来。
第五篇:浅谈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怀宁县黄龙镇中心学校:黄龙女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关注思维能力的训练、合作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研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最终获得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方法,古已有之,孔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①。所以要大力推进启发式教学,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使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主动性,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思考问题、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索问题。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一、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与作用
(一)内涵
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
②够主动的学习,已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启发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拿着钥匙去开门。
(二)作用
第一,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这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
第二,教学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同步发展。启发式教学已被古今中外的教学实践证明是一种既可以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同时又能够充分发展他们智能的教学模式。
第三,启发式教学重教法与学法的结合及其转化,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启发”一词本身就包括教师“启”和学生“发”两个方面,它深刻地反映和提示了教学活动的双边性以及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性。
第四,启发式教学强调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注重学生学习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探索精神、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健全人格。
二、目前最常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一)激疑吸引法
指教者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方向、蕴含吸引力的思维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有意创设问题的情境,是打开学生心灵之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的一把“金钥匙”。
宋朝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见长进。”(朱熹:《学规类编》)“疑”是探究知识的起点。教师的责任在于:
(1)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人。
(2)启发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这就能开拓思想,启发学生多想、深思,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它是从问题入手,引起悬念,意欲让学生博中寻觅问题的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归宿”和“落脚点”。在知识的重点、知识的联系、学生的思维发展上均可应用。如,在课题上设疑: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时,教者首先让学生随便说出一些数,教者都能迅速判断能被几整除,学生验算后深惊奇,接着教者出示一组数问:“谁能很快答出能被3整除的数各是哪个?怎样判断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内容”。这样导入新课,可使课题跃然而出,吸引学生积极思考,去寻找问题的“注脚”。
(二)提问启发法
这一方法要求真正揭示事物的客观矛盾,形成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主动地思考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成效。要从第一个问题开始,力求做到精心推敲,精心设计,使学生上课后迅速做到精神集中,眼神汇聚,充满兴趣③。
教师怎样提出问题才能有启发性?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依据提问的作用不同可分为:
(1)点明知识规律性;(2)引起学生兴趣和求知欲;(3)分析或概括性的;(4)启发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运用启发提问应注意的问题有:
(1)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难度,稍高于学生水平。这是启发的关键。赞科夫说得对:如果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面前没有出现应当克服的障碍,那么儿童的发展就会萎靡无力。
(2)抓住主要矛盾,在重点关键问题上提问,而不是事无巨细、每事皆问。为了提高提问效果,有人提出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设问:教材的疑点;关键的内容;含蓄的内容。
(3)提问要从实际出发,按现代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精心设计和实施。
(三)反诘启发法
在教学中,当学生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不完全、不正确的回答时,教师有时并不直接解答或纠正,而是提出补充问题进行反问,让学生在反问的启发下,进一步开动脑筋,经过独立思考,自觉地纠正错误或不足之处,找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叫做反诘法或称反问法。
由于它是在学生回答或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一步深似一步地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进一步地思考、学习、纠正错误、追求真理,而后得出正确结论,因而对于克服学生在注入式教学法下形成的习惯于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不良学风,培养深入钻研、善动脑筋、追根问底的精神,发展他们的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卓有成效的。
在运用反诘法时,教师必须熟悉教材、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所在,反诘的问题应与本题有明确的必然联系,不要离题太远,使学生感到“茫无边际,摸不到头脑”。有时新旧教材之间的跳跃较大,学生一时回答不了新问题,教师也可用反诘提出一些有关的较简易的问题做阶梯,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来解决较难的问题。反诘的问题在于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而不在于暗示他们现成的结论。要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信心,而不能粗暴地驳斥学生的意见,更不能嘲弄学生,迫使他们承认自己的无知。
(四)直观图示法
是教者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适当运用各种教具、学具、电教手段进行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有目的、有方向、有思考性的演示或操作。也就是利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形象思维以典型形象通过直观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④。随着静态教材动态教、抓住重点分散难点和直观感受的教学“化聚过程”,使学生在动态的符号语言教学情境中,激发动力积极思考,在愤悱中求索,在乐学中内化。所以教者课前应根据演示和操作程序,精心设计引导提问,课中边实际边插问以帮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中得出结论。
(五)讲练引导法
指教者在讲练课中,符合教学规律的整体思维导向,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其表现,教者循循诱导于前,步步启发,学生求索于后,自行分析、综合、消化得出结论。如教学“一辆公共汽车有乘客31人,到胜利街下去12人,又上来8人,这时车上有乘客多少人?”教者课前可设计如下启发提问:求车上有乘客多少人,首先要知道什么?题中哪两个条件有联系?有什么联系?可求出什么?„„。课中教者借助媒体有序的引导,从而使学生答出:先求 12人下车后车上还剩多少人?再求上来 8人后现在车上有多少人?。由于启发式教学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所以正确的引导提问必须体现目的性、科学性和有序性。同时讲练引导时教师尽量少讲,只有少讲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有较
⑤充裕的时间进行“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活动。
(六)语言动作法
指教者适时运用恰当的表情、动作和语言艺术而达到“意会”、“传神”、“移情”的潜在启发引导,使学生逼真地掌握知识,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为什么幼儿园儿童愿意跟具有音乐素质、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的青年女教师学习呢?就是因为她们声音清脆、甜润、悦耳动听、眉清目秀、仪表端庄、动作逼真形象,而且年龄、兴趣的差距较小,并有某些共同语言,其道理不言而喻。由于语言艺术和表情动作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教者应充分发挥、合理地运用其功能作用,给学习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之感,去叩击学生的心弦,使其产生学习动力,以利智慧潜能的充分发挥。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应用启发式教学
(一)激发动机,提高兴趣
这是启发式教学的首要前提。
俗话说:“教得有趣,学得就有味。”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不好的情绪(受压抑、害怕,恼怒、反感)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课堂气氛也不好。学生高高兴兴地学和愁眉苦脸地学,其效果是不相同的。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在于兴趣。一个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高超,就在于他能善于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接受新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搭配中的学问》这一课时时,如果直接和同学说搭配的规律然后再让他们做题,即使他们知道的规律会做题,他们学的也无趣,重要的知识点也记得的不牢固,数学的诞生是从生活中来的,我只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形象才能让学生学的高兴,记得牢,提高效率,所以我认为在教授这一课时应该运用激疑吸引法和直观图示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动机,提高兴趣。从同学每天吃的菜这一角度去提出问题,问:同学们每天吃什么?图中哪些属于素菜哪些属于荤菜,同时教者应指出在我们每天的食谱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中,只有荤素搭配合理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健康。一下就把同学的积极性提上来了,每个同学都积极开动脑筋参与进来,先点名让学生搭配,再引导孩子先用素菜中的一样与荤菜一一搭配,然后在用素菜中的另一样与荤菜一一搭配,„„,这样做才会不重复不遗漏,进而使同学们掌握本课的重难点就是要有序的搭配,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能力。只有在学生有了兴趣,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爱学数学。
(二)激疑引思,揭示讲述
这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
讲课是为了给学生“解疑”。“疑”是深入研究知识的起点,有“疑”,才有“思”;“思”而不解,才有“问”,有“究”;有“问”有“究”,才有所“得”。有“疑”才意味着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生有“疑”,实质上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那么,何时启发激疑,引起学生思考;又何时进行画龙点睛的、揭析性的讲解呢?我认为要抓住本质的,主要的知识,关键的内容,根据每课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关键的时候,关键的地方进行启发激疑和揭示讲析,才能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之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学无所疑”或不敢“疑”又怎么办呢?在此情况下,教师就要教学生有“疑”,善于“激疑”。利用学生新旧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同时比较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矛盾,认识矛盾,打开思路想问题。要做好这步,需做好课前预习,这只是“激疑”的第一步。主要的还在于讲课时对所教的知识善于问几个“为什么”。例如:在学习《可能性》时,运用讲练引导法和提问启发法。书上例题是通过在口袋放入不同颜色的球,让同学蒙着眼睛摸球,通过摸球的结果来理解“一定、可能和不可能”。先在口袋放入红色的球,让同学们猜测一下马上上来的同学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然后找同学上来蒙着眼睛摸球,第二次放入黄色和绿色的球,„„,摸出的结果可能和他们猜测的一样也可能不一样,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当放入不同颜色的球,结果是不是不同?需要这样的结果时,应放什么颜色的球呢?这一问,激起了学生的思考,从而深入探讨可能性的知识,达到了深入的理解“一定、可能和不可能”。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设疑和激疑,同时善于在关键时候进行画龙点睛的讲析,对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三)引导多议,鼓励多问
这是启发式教学法的有效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有疑,学生必然会提出许多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怎么办?是由教师一个人忙于回答,还是发动学生一起来议论求得答案呢?我认为老师回答是不必要的,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最好是引导学生多议多问,让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议,即是不同观点,不同见解围绕共同的问题各抒已见。这样既相互提高,又相互补充,常常能暴露矛盾,走出的困境,开辟新的天地。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在启发学生多议时,难免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不应压制他们,应鼓励他们多提出问题。如果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有的问题出了“格”,提出些“离题”的或“钻牛角尖”的问题时,只要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综合归纳起来,分清主次,就能拔“乱”反“正”,抓“干”带“枝”。当众说纷纭时,教师应当好“引路人”,集思广益,当机立断,作出提纲挈领式的开导,使问题获得解决。
(四)启发诱导,培养思维
这是启发式教学法的目的。
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努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是包含着“教”和“学”两个方面的实践活动。在这个实践活动中,“教”起着主导作用,“学”则是中心活动。“教”的效果如何,要从“学”这方面来看。在教的过程中忽视了“学”这个中心的实践活动,也就是忽视了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启发式教学的宗旨,是使学生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从而达到“自得”。例如在学习《观察物体》这一课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空间思维能力,我们可以运用反诘启发法和直观图示法进行教学活动。用四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出一个立体图形,先把三个放一排,剩下的一个放在中间的上面,提问: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分别是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出现错误答案时,不是严肃的批评或告诉他正确的答案,而是从下一个问题继续追问,通过一步一步的反诘,直到学生发现错误并自己改正错误,然后分组由一个学生摆图形另一个同学来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分别是什么样的平面图形,通过教师的反诘和同学的动手操作来学习这一课。
可见,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把功夫放在激发动机,启发思维,积极引导,设疑提问,因势利导,用“启发”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学”的实践活动,达到培养思维和发展智力。
教授知识、学习方法和课堂教学模式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老师的爱,热爱学生不仅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还是各种的教学方法实施的基础,只有对学生的真正的关爱才会使我们的启发式教学发挥更好的效果,使学生乐于学,乐于记,而且记得更深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