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也提到新的高度,尤其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步伐中,小学语文教学一改传统的教学任务,转而利用情境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此,新的教学方法成为课堂常使用的教学法则,极大增强学生们的课堂积极性。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古诗教学;基本方法
新时期教育改革将教育制度和方法提到了新的高度。新教学制度必然推进新的教学方法的出现。因此,促使老师们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试图寻找有利于小学生的教育手段。而就小学语文来说,作为小学主课程之一,古诗词向来都是小学教学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情境教学法的使用通过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完美契合,进一步提升小学生古诗词理解能力,使小学古诗词教学变得由难到简。
1情景教学法基本含义
所谓的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导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题的生动具体场景,引起学生广泛兴趣和态度认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某一课题,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当中。常通过语言描述、诗歌朗诵、游戏、音乐欣赏等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老师在讲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诗中由几名同学分别扮演作者、少童,进行情景再现,这可以说是对情境教学法的一种再现表达。
2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应用情景教学法的意义
2.1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通过对小学语文古诗词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直观性感性化的方式,吸引学生眼球,以直接性取代间接性,处境生情,寄情于景,从而营造出更为逼真和直观的画面。进一步深刻的领会诗人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以及寄托的情感,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诗歌变得有声有色、有景有意境。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根据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整篇古诗词翻译强行塞给学生,从未真正试图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帮助学生去探知诗人写诗的根本目的和思想感情。再硬性塞到学生头脑当中强制学生背诵,从而导致学生根本无法完全消化。自然使学生对古诗词失去兴趣。而采用应用情境教学法,以语言式、情景式、肢体式、声像式等形象生动的再现诗文环境。比如:老师最为常用的教学手段就是通过影像资料,多媒体透视以画面感重现。或以朗诵方式体会诗人情感寄托。这种灵活却富有情趣的教学方式极大提高学生们的参与感和学习热情,更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综合能力。
2.2进一步减轻老师们的教学负担和教学困难
古诗文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以其独特魅力屹立于世界之东方,展现东方文字之美。但正是古诗词所具有的创作之美,有其自己本身的韵味和内涵,小学生由于掌握的知识有限,在解读古诗文时自然存在巨大障碍,这无疑也为老师们教学工作带来了困扰。老师们既要让学生们理解诗文含义,又要让学生真正解读诗人创作来源和意境,转化学生认知思维,帮助学生弥补对古诗词解读上的不足。情境教学法采用多种表现方式,比如老师组织学生演讲、现场表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场表演,还可以利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与教学设备,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以趣味性和知识性取代枯燥和乏味,以形象化取代抽象化,以简单取代深奥。真正实现学生与老师有机结合双向互动,根本上进一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和教学困难,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堂效率。
3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具体策略
3.1实现情境教学法多样化,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
情景教学法主要通过生活展现情景、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帮助学生解读小学语文古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对小学生有很大的帮助,但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并没有将情境教学法有效利用,而是过于基于单链式使用,未曾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综合实用。由此来看,情境教学法使用过程中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方式,实现多元化教学。
3.2解读古诗先要营造意境
文字含义及意境的使用是中国古诗词表达和展示的独特之处。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首先从字面中帮助学生解读诗句,却忽略诗文本身内在意境和深刻含义。比如在对孟浩然《春晓》一诗的解读中,传统教学手段只是枯燥乏味的展现诗文意思,而在情境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营造一个夜雨风声的环境,再由同学们运用表演展现作者闻鸟啼声,试问花落知多少的窘迫心情,老师对情景进行叙述,对学生表演进行指导,并要求学生表达自我体会,进而实现深入解读。
3.3解读古诗重点抓出意象
意象一词是将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合成的且具有某种意蕴和情调之物。而是各种意象的使用是较为常见的方式,比如提及月亮,人们便会想到思乡之情,提及柳便会想到依依送别之情,提及红叶便会想到枫叶,男女纯美的爱情。意象描述也是解读古诗文所要突破的重点。通过对意象与诗文意境的完美契合,从整体中完美展现古诗文魅力。比如《静夜思》一课中,教师首先要立足静夜这个诗人创作时的特定环境,运用现代多媒体影音技术,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展示月夜宁静,一人漂泊在外,面对月圆之夜,却难以与家人团圆,心中的苦闷与思念涌上心头。小学语文教师要抓住月与夜这两个意象展开深入解读,通过情景再现的直观方法,使学生感知诗人的孤独与凄清,学生就已经对这首古诗有了深刻的理解。
4结束语
情境教学法是对现代教育体制改革必然产物,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延伸。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紧跟情境教学法步伐,?⑶榫辰萄Хㄒ?入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进而促进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课堂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祁微.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17):98.[2]杨丽娟.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25):201.[3]杨迎东.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37):19.
第二篇: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1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就是指通过语言、实物或音乐的氛围创设,形成一种模拟真实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能够刺激学生的情感流露,引导学生进入到环境中进行体验,从而达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素养和陶冶情操的效果。
2情景教学的优势
2.1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的特点就是能够直接表达自己的认知,被动的感知,在知识的接收上占主导地位,在学习的过程中思想比较简单。这种教学方式就能够顺应学生的心理,弥补了在普通教学模式上产生的缺憾。
2.2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情景教学利用多种方式将本来不应该在语文课堂上出现的其他课程内容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带领学生们在活动中进行知识的学习,避免传统枯燥的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掌握的内容也更加的牢固。
2.3能使学生全面发展
情景教学的方法需要学生的全程参与,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将语言动作、肢体表现等合为一体,促进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意识,使学生全面发展。
3情景教学法的教学步骤
在运用情景教学法促进儿童发展的探索过程中,先后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中运用,即通过创设情境,把“言”和“形”结合起来,进行句子或片断训练;第二阶段是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创设一个“恰当”的场合、景象或境地。让学生置身其中,观察、思考、想象,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诱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从而提高作文训练的效果;第三阶段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通过“生活、实物、音乐、图画、扮演、语言”等不同途径,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在情景中,使学生由感受美而入境,到爱美而动情,至理解美而晓理;第四阶段是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运用“形式上的新异性,内容上的实践性,方法上的启发性”情景教学三原则,进一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情景教学法的核心是“激起学生的情绪”,把语文教学中的字词句篇的知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统一在情景中,并凭借学生进入情景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使其受到道德品质、审美情感及意志的陶冶,从而保证语文教学所肩负的“文”与“道”两方面教学任务的完成,促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所谓“带入情境”即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这种教学法,学生学语文就会感到“易”、“趣”“、活”。因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4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4.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吸引小学生的兴趣,老师要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引领小学生进入课文中描写的境界,靠近作者的心灵,融合文章的旨意。因此,老师必须在课前认真研究教材,创设恰如其境的情境,拉近小学生与课文的审美距离,将美的种子撒在小学生的心田。
4.2激发情感
小学语文课本中大量文字优美的作品里都有作者的主观烙印,文章里字里行间都表现着作者的爱恨,这使得情境教学具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文章中每一个有趣纷呈的情境都能激起小学生心中情感的回荡,感人肺腑,利用课文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来诱发小学生的共鸣。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课时,要会引导小学生怎么走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中,融入课文的情境,激发小学生的情思和遐想。比如,老师讲到孟浩然的《春晓》这首古诗时,教一位小学生如何扮演诗人孟浩然把“诗”朗诵给大家听。该小学生假装正在睡觉,深夜里,忽然被风雨声、鸟叫声惊醒,揉眼睛起身后,一边念念有词:“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一边走到窗前看。他忽然拍了一下脑袋,好似灵感忽然从天而降,饱含伤感地念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个表演创设的情境不仅使表演的小学生深有体会,也深深感染着观看的小学生,使小学生们对诗歌的意境有了更深的体会。在课堂上将小学生熟悉的内容组合起来创设情境,给小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也锻炼着小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和记忆力。
4.3凭借情境理性分析创设情境
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小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吸收新知识。当小学生的思想进入到某一情境中去体验情感的境界时,老师就要引导小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如何保持进行理性地思考,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作品。就比如,卢纶的《塞下曲》,诗歌中没有高大、英勇、威武等字眼,但却描绘了一个月夜出猎的将军形象,但这些意思尽含其中,这就是古诗所包容的形象美。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在诗歌的情境中不仅要发挥想象力,还要理性地思考。智慧的老师还会在在情境中,鼓励小学生探究、合作、思考,鼓动小学生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让小学生由情感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思考,灵活地掌握知识与学习方法,个性化地解读作品,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5结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巧妙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教学法的有效运用,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有时候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师将之灵活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第三篇: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应用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应用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老师进行目的性的引入,将一些形象、情绪、色彩具体地表现出来,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希望通过此种教学手段可以让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就是希望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导其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学习,进而潜移默化的提升其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识。
二、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一)实际性原则
从小学语文教学角度来说,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目的是使学生从生活本身、身边的人事物中中体会语言、提升语言能力并开展相应的语言实践。因而情境教学法的应用首先应遵循实际性原则,即情境的创设应于实际生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二)适用性原则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情境教学法逐渐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教师将情境教学法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强调知识的眼神和学生能力的发展,因而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提升情境的适用性,一方面要强调知识的延伸如向数学、物理、音乐、没数等学科的延伸,另一方面也要符合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提升教学手段适用性,为学生未来在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启发性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情境和应用情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支架”,启发其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而更好地开发其学习潜能。由此可见,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是否成功关系着学生对一堂课是否感兴趣,从而显著影响着其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因而,遵循启发性原则,不断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发散性、趣味性和启发性显得极其重要。
三、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一)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情境
将语文课堂中的情境创设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人和事设置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中,拉近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学生更能够感受到语言的价值与魅力,从而更富热情得投入到一堂语文课的学习。对此可采取以下对策:1)运用实物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实物来创设情境是小学语文乃至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十分常用的一种情境创设手段,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通过展示实物来创设情境能够帮学生迅速地、客观地认识事物,使其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得到逐渐提升;2)借助图像创设情境。通过图像展示情境能够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和体会到通过语言描述或事物展示难以实现的情境,将抽象的事物具体的表现出来,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和理解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图片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二)增进情境体验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文学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来源也均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体验是累积写作素材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基础,而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经验有限,对此教师应通过巧妙设置情景增进学生对情境的体验,从而使其语言素养不断提升。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
(三)善用角色扮演
单靠语言描述、事物展示或图片展示可能只能够引入较为简单的情境,而角色扮演、课本剧表演等情境手段却能够引入内容更为丰富的情境,学生在参与角色扮演的同时,能够更好的体会课文或其他教学材料中任务的情感变化,从而对课文或材料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小学语文阶段的课堂奇偶奥雪中,通过角色扮演创设和引入情境的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3)直接角色扮演。即遵循课文或其他教学材料中的故事发展和任务设置进行表演,使学生在表演中进入情境、体会任务性格;4)课本剧表演,即使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剧本,并进行表演。
四、总结
综上所述,强化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以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此教师应认真研究情境教学法的内涵与实施原则,并结合实际教学需要采取有效的实施策略。
第四篇: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并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可让学生从中从事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方法体系。问题情境教学法就是指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索,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合理科学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学生新的知识需求与其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一、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决定作用。数学教学中如果运用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则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若能联系学生实际生活,通过各种问题情境的设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从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这对学生今后能否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数学知识大有益处。每一位教师实行课堂改革,新课改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识,在情境中感受新内容。现在的数学新教材中几乎每一课时都设置了问题情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深钻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本地区、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二、积极探索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创设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1)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所以知识的引入只有在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简单地说,就是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同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2)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研究表明,当学习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学习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课堂上,教师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
(3)利用知识本身的联系进行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要联想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条件相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结论相似的题目。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好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对比或者类比,充分进行联想,就可以创造出很多数学的问题情境。
(4)从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创设问题情境;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当十分注意如何去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打破学生原有观念上的平衡。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感染学生
教师是每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导演者”和“表演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角色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品质,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并利用自身个性魅力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新课改下的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在教,而应是教师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积极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要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学习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主动地获取数学经验,体会学习的实用价值和乐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使学生始终沉浸在数学问题情境中而获得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的实践机会。教师要主动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伙伴,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善学生的交往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交往动机,并促成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气氛和学习环境中,达到启发式讲解、赏识性引导、活动中学习、情境中感受的教学效果。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只要能关注生活,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一定能创设出许多有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问题。我认为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应提倡使用问题情境教学法,但也应注意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这样才能逐步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理解的,立足于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本领,有利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第五篇:探究教学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教学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强调由学习者自己建构观点和知识,也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把探究教学应用于古诗的学习中,对古诗的意境,背景等的探究不仅能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还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探究教学 古诗教学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常吟古诗,不仅给人以艺术的熏陶,陶冶人的性情,更能启迪人的思想。在小学中吟诵古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字的感悟能力。而且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新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诗文感悟能力,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认识和尝试。
一、古诗的特点(一)韵律美
古诗对仗工整,一般每句压韵,读来朗朗上口,如宋朝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
(二)语言美
古诗语言凝练,而且常常用一些象征手法或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是再现大自然的美与神奇。如《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一个“于”字把诗人对秋天那种喜爱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
(三)意境美
古诗往往借助一些外界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孟郊的《游子吟》,把母亲的爱通过一针一线表达的很彻底。许多 古诗不仅写景也在写情,通过很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就能更好地感悟诗人的情。
二、探究教学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一)探究教学的概述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思想自古就有。研究中外教育史可以发现,早在我国古代,儒家学者孔子的教学中就蕴含着启发式的思想,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就是听教师讲或自主学;“问”即意味着自主探究。
(二)探究教学在古诗中应用的重要性
古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学生在读古诗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意境进行探讨研究,利用老师创设的情景,通过想象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再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古诗教学中有许多睿智的道理,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通过探究研究,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从中收获很多知识和道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在古诗中运用探究教学能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韵律美,语言美以及意境美。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对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
三、探究教学在古诗教学中应用的具体策略
根据古诗基本特点,以及探究教学的特点,可以对古诗教学进行如下教学:
(一)教师为学生创设情景,以音乐入手,让学生诗文配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在诗歌教学中,选用相应的音乐背景,用熟悉的音乐情感唤起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与共鸣,从而深入诗歌的意境之中。小学生的感知是直观的,一首优美的小诗配上与意境相配的音乐,再加上优美的朗读,学生是很容易接受的。如在教学杜牧的《山行》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时,我们可让学生边听配乐朗读边想像秋高气爽的景象。当学生慢慢进入状态时为学生创设情景,简单地讲述诗人当时的背景,让学生探究当时的画面,如果根据诗意画一幅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山要画得怎样?你还看到了什么?石径、小屋、枫树分别是怎么样的?最后展示学生的画并且逐步引导学生读出诗文:云雾缭绕的山、弯弯曲曲盘旋而上的石砌小路、在白云间若隐若现的小屋、红红的铺满山坡的枫树。此时,学生如临其境,完全陶醉在了美景中。这时就要抓住时机适当点拨,使学生感悟“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原因,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最后指导学生感悟诗意。借助音乐,学生想像、入境,不仅加深了对诗意、诗境的理解,同时很自然地与诗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
(二)多元教学,通过朗读促进思考,促进感悟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反复朗读,通过读能促进感悟,促进思考。如骆宾王的诗《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在有的小学教材上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古诗,因为它节奏明快,浅显易懂,易于学生接受。我们在教学生欣赏这首诗歌时,选择好音乐配上生动的画面,优美的朗读语音响起,学生跟着范音轻声读,体会诗的韵味,再创设情境挑战读、激情读,这样就把学生带进了诗歌海洋的边缘。总之多读多诵才能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三)讨论交流,探究诗意,体悟情理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诗意图形成了,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又深了一层,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结合自己画出的诗意图,对照诗句说说或演演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如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这是小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的。
(四)延伸阅读、拓展能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在学习完王维的《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你是否还知道他的其他诗?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可以改写古诗,体验创新。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美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
探究式教学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探究教学让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自学能力大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把古诗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是古诗教学发挥其特有的魅力。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小学教学设计》2009年第4 期 《浅谈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2009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