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谈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的 创 新
长沙市岳麓区雨敞坪镇嵇山中学
姜华
学校教育肩负了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能否培养出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聪明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要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充分发展的一代新人,关键取决于学校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应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地位,这便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提出了挑战。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如何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这里只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期抛砖引玉,投石激浪。
一、回归人文科学,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语文教育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失去人文科学应有的特征。教师讲读一遍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作文,什么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计;学生做练习,要紧扣教材观点和中考考点,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没有主动,自由的个性。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了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创造性被泯灭。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使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能在个人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以达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的关怀人生的终极目的。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打破这种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力,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搞活语文课堂,构建多项互动创新性语文教学结构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延伸。
(一).以教为重心慢慢转移到以学生为重心。
国内外的教学改革都把重心从教到学,从传授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这样,不论是采用暗示法,发现法,或者自学辅导教学法,都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情景,创造理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二).注重质疑交流,开展丰富多采的语文活动课。
美国队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能质擬提问,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手,动口,解难的机会,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形式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由“应试”向“应世”转移,创建课堂与生活的超级链接
语文是学生学习时间最早,学习过程最长的一门学科。但学生对这门学科最易满足也最易厌倦。因为学习经验告诉他们,只要能认识一两千字,稍具分析能力,多看几本课外书,即使上课不认真听讲,考试也可以打上六七十分。于是,学生学业还未结束,对语文的新鲜感,喜爱之情荡然无存了,结果其语文能力日益低下。况且,传统的语文课堂为应试作准备,这样的课堂教学容易让学生索然无味,无论教师怎样在课堂上口若悬河,眉飞色舞,学生顶多欣赏下老师的口才,实际上学生收获并不多 教育家卡尔罗杰指明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中获得的,学生根负责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由此可见,知识和兴趣是在实践中得到的。
三、着眼终身教育,改革读写教学
终身教育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一生,定位于使人学会学习。当今时代,我们培养的学生一旦投身社会,能否立身行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的读写能力,因而,这对学校的语文读写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我们应该开展语文创新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让其始终处于探索性,创造性的环境下,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习方式,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和利用旧知识进行创新活动。
研究性学习也是创新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研究性学习一定要在老师指导下,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师生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者,被动的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是学习的主人。把语文研究性学习落实到读写教学中,那就是,以目的性为前提,以信息论为读写理论为指导,以围绕读写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四、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实现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
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也应当有新的改革和突破。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看,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应当属于认知能力,表达能力范围,这几种能力都与信息能力密切相关,因而明确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研究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研究能力应当作为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实践证明,有了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学校的教学活动得到极大地延伸和扩展,大大超出课堂的时空,学校教育逐渐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这有利于学校教育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在语文教育处于由传统教育技术向现代教育技术过渡的情况下,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为学生学习,以达到从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方面的转变。由此开展语文创新教育活动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同时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思考诱因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发挥创造潜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引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保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要抓住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使传统意义上的书本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在以前的教学中,无论自己在课堂上怎样到主观努力,效果也不尽人意。近几年来,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作了一些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每当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情绪高涨。
探索面向现代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教学问题,为我国未来教学工作探讨和创造出科学合理,优质高效的新模式,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开拓性事业,是一项创造未来,保持教学体系生机和活力的事业,语文创造性课堂教学,适当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使教学信息的容量增大,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更能横幅教学的表现力。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更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加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个性差异,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化,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篇:课堂教学创新谈
课堂教学创新谈
时代发展呼唤着教育改革,教育改革迎来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需要创新教学。创新是人的本性,但明确的创新意识,良好的创新习惯,需要进行系统的有意识的培养。课堂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地方,更应当是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园地。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去, 本人有一些个人的粗浅的看法。
一、营造民主氛围,优化创新环境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脑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事。在民主动员号召之下,每一个人之创造力都得到机会出头,都能充分解放出来。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学民主是创造力形成的阳光、雨露和沃土。所以,教师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教学民主。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萌发创造动机,才能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学生创新的的火花才会时时的爆发出来。
(1)加强互动,创设民主的学习环境。
互动,就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彼此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教学中,一堂成功的、充满生机的课往往是师生互动的结果。互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互动主要是指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原有的教学常规,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师生共同活动;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互动主要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交流。其中分组活动是学生间互动的主要形式。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兴趣爱好有一定的差异,教学中进行分组活动可以让学生个体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不断开拓自己的思路。
如《一面五星红旗》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我”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漂流旅行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我”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尊敬。体会当老板同意给我面包,但要求必须用五星红旗来交换时,“我”的内心活动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难点。③教学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此时“我”用国旗交换面包,你们会同意吗?大部分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不同意,可第一桌的一个小男孩却举起手来表示同意。课堂上一片哗然,我先是愣了一下,突然灵机一动,于是抓住这个生成点,组织学生分成两大组,这位小男生持同意用五星红旗交换面包的观点,另一些同学派个代表持不同意交换的观点。一会儿生便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生甲:我同意交换,生命是革命的本钱,没了生命,国旗还有什么意义。
生乙:我认为不应该交换,宁愿当流浪汉也不当亡国奴。
生甲:生命比什么都重要,没听说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乙:五星红旗是中国的象征,把国旗给别人就等于把国家给别人。生甲:国旗固然重要,可我如果连命都没了还怎么爱国呀? 生乙:用国旗交换面包等于在卖国,出卖什么都不能出卖我们的祖国。
„„
在这种民主、平等的辩论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活动,它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入活力,既激发了课堂教学气氛,又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个性的培养。
(2)优化师生关系,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形成一种对等的朋友关系,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只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只能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服务者。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确立服务意识:要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技能的人: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善于鼓励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比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答问时,可使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讲得真好”,“你真聪明”,“这个建议很独特”或是“不要紧张,慢慢说”,“你在想一想”。这些尊重性、期盼性的语言,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能使学生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二、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离不开自由的思考环境。这就要求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引导他们进入创造性思维的最佳状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给学生更广阔的表达空间。
(1)在质疑中启迪创新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疑”能使学生在认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识冲突,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可见,质疑是应合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即提出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在广阔的学习空间中自主地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地获取知识。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感情色彩浓厚的学科,感人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优美的语文都能感染学生的思想感情,打动孩子幼小的心灵。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时间体验质疑探索的快乐。
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临近结束时,我留有十分钟时间给学生,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同学们大胆又积极,刹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先后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如“扬科走进地主的食具间,仅仅是为了看一下、摸一下小提琴,为何会被打致死?”“扬科死后,为何睁着眼呢?”“为什么要写白桦树哗哗作响呢?”学生提出的问题顿时成为课堂争论的焦点,我充分利用这个宝贵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题目、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等入手进行质疑。一般说来,课文的题目、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等都是文章的“文眼”,它能深度地概括课文的内容。学生若能从这几方面入手进行质疑的话,无疑是抓住了课文的脉络,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深刻的意义。如教学课文《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进行质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了这么几个问题: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小壁虎向谁借尾巴?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基本上概括了课文的内容,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做好了铺垫。
(2)在探究中培养创新思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要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就必须给他们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来准备、交流和总结。在教学中,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急着让几个尖子生赶时间回答,就会剥夺大部分学生思考的时间,使他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受挫。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给予大部分学生足够的思考、探究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交流。合作探究学习的倡导者认为:“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力都更强有力。”
在教学苏教版《特殊的葬礼》一文的结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森林植被大量受损,空气不再清新,河水不再清澈,面对这种现象,你想说些什么?最想做的又是什么?我不急着让学生回答,而是先相机组织学生展开分析探究,学生在紧张的思考探究中寻找合理的答案,思维就会更加开阔,也更富有独特性。接着让学生各抒己见,并抓住他们表述中的某些看法,引导学生评议辨析。学生越议越明,最后深深地感悟到:我们只有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地球妈妈,那么象大瀑布这样的悲剧才不会再重演。“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与教师是否给予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这个环节借用课文空白点,构建一个激情演说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对今日人类居住环境日益恶劣的忧虑和环保责任的思考。
(3)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创新思维。
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创造才能的途径,通过语文实践,让学生会学习。教育家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要改变观念,树立大语文观。语文教学应以课堂为教学中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能主动地向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生活领域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篇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洋溢着炽热的情、真挚的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教学中我抛开烦琐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而是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让他们自由选读内容,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在这种宽松和谐的读书氛围中,激发了学生创造性学习,他们兴趣十足地要表演爸爸、妈妈评价巴迪的这一过程。幸运的是我没有扼杀他们的积极性,而是给予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课堂山个,“巴迪”那充满期待和委屈的心理活动,在孩子们的表演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扮演严父慈母的两位学生更是博得了孩子门热烈的掌声。课堂上我听到了孩子们的笑,那是他们快乐的心声,这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放飞创造想象,激发创新潜能。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创新必须借助想象,想象往往孕育着创造的嫩芽,可见想象能力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开拓精神的人才的需要。要开发儿童创造的潜能,发展他们的想象是一把金钥匙,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新形象便可诞生,语文教学要达到“开发创新潜能”的目标,就是要突出想象。
如在教学《丰碑》,课文写到 “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对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可能想些什么?军需处长牺牲前,坐在那光秃秃的树干下,可能想些什么呢?当红军战士穿着军需处长发的棉衣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的时候,他们可能想些什么?”借助想象,调动他们多种感官。通过对军需处长一幕幕动人事迹的回忆,一句句情真意切话语的朗诵,一个个表情动作的想象,一次次内心活动的分析,实现感性认识达到理性的飞跃,逐步体会到“丰碑”的价值,明白了“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是描写军需处长的身体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更是紧扣课题,写他的精神是一座永垂不朽的丰碑,象征着军需处长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高贵精神永垂不朽。这样做,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获得学生的独特感受,又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可谓一举多得。
在这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灵魂和核心。应把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础。
三年级班务队工作总结
一学期的班主任工作即将结束,在学校的统一计划安排下,按照学校和少先队总部的工作要求,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管理、教育主线,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回想这一学期的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烦恼,为使今后的班务工作更好的开展,特作总结如下:
一、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我们班共有学生32人,其中男生18人,女生14人。开学初重点抓好了学额巩固工作,使入学率、巩固率达100%。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首先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规纪律,识别善恶能力,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社会,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尊老爱幼,端正学习态度,关心学生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培养他们从小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勤洗澡,勤换衣服,勤洗手,搞好个人和班集体的卫生。
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小学生守则》,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纪律上严格要求学生,上课做到专心听讲,大胆发言,勤学好问,不违反课堂纪律,还注意学生的考勤,每天做好晨检,发现学生有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主动与家长配合,在课堂或课外都严格要求学生,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二、培养和选拔班干部。
本学期,我有意识地通过开展各科活动观察和分析,发展并挑选了一些关心集体,团结同学,作风正派,有一定织能力,开创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学生来担任班干部。当班干部选定后,我便加强培养、教育、既要放手让他们开展工作,又要根据实际加强指导。特别是对班干部的要求更加严格,要求他们以身作则:如经常佩戴红领巾、队干标志等,学习成绩优秀,团结同学、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做老师的得力助手。经过不断的培养和努力,终于提高了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让他们分工协作,使学生自己管理自己,逐渐形成具有本班特色的优良班风。
三、抓好学生安全教育、卫生工作。
安全、卫生教育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学期来至始至终没有放松安全教育,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安全措施去抓,一学期来没有发生任何意外事故。这学期我们利用每周班会宣传安全、卫生知识,同时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不在校园内追逐打闹,注意安全,不随便上楼爬高,确保学生的安全,经常开展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随时教育学生注意清洁卫生(个人、校园)不但自己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室卫生也一定要注意保持清洁,当然,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卫生习惯也已初步养成。每周进行一次班会,用奖励的方法进行表扬学习好的,鼓励学困生,多表扬少批评,认真进行家访工作,随时与家长保持联系,便于教育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师生努力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师生共同努力把班集搞得团结、活泼,向上的好班集。
四、注重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在我班,后进生在班中为数不多,但较懒惰。因此,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功。首先把真诚的爱给予后进生。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方法上不简单。要用自己对差生的一处真诚的爱心,叩响他们心灵的门。比如:在课堂上给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举手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奖励。课外积极辅导、跟踪,多与家长联系,有利于为他们创设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也有利于班集体的建设。
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抓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从考试来看,成绩有所进步,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学困生的辅导还要继续加强。
六、抓好学生家访工作,加强了家校联系。
七、今后努力的方向。
1.对学困生的辅导要继续抓好,还须更耐心的辅导。
2.对学生的学风要狠抓,不能放松
3.抓好常规教育。
4.要融入到学生当中,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5、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本学期取得了一些成绩,有些学生的学习进步了;有些学生改了一些不良习惯。当然仍有很多的不足,在实际工作中,还有许多做法值得我探讨和总结。总之,我要注意工作方法,紧密团结在学校领导的周围。使班务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有趣的踢格子活动
盼啊,盼啊,我从星期一就开始盼六一儿童节,终于盼到了星期五。我特地起了个大早,一看,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小鸟在空中快乐地歌唱,仿佛也在迎接六一节的到来。
今天,我们的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跳绳、投篮、夹玻璃珠……活动开始了,我们兴奋极了,像一群刚出笼的小鸟。其中,我最喜欢的活动是踢格子。
我迫不及待地来到踢格子的场地。只见老师在地上画了三座小房子,又把房子分为三个格子,格子里放着一块小瓦片。轮到我了,我抬起右脚,左脚踏地,跳进格子后,我的眼睛瞄准瓦片,然后用力一踢,糟了,瓦片像子弹一样飞了出去,溜出了格子外。周围的同学都不约而同地“啊——”一声,我失败了。我又重新开始,决定再试一遍。
可是,瓦片好像故意捉弄我似的,我连续踢了五次,每次都失败。我很不服气,心里想:不能这样就认输,我要继续努力,非过关不可。
第六次,我深深吸了一口气,自言自语地说:“稳住,稳住。”我又抬起脚,眼睛紧紧地盯着瓦片,稍稍用力一踢,瓦片刚刚好踢到了第二格,我松了一口气。接着,我一鼓作气,连续踢了三下,居然成功了!我像一只小鸟,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老师笑眯眯地给了我一张奖券,我拿着奖券高高兴兴地去抽奖了。
多么有趣的六一儿童节!多么令人难忘的踢格子游戏!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第三篇:试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
试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
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潭东中学曾凡银
【摘 要】数学课的目的,不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手段,创新课堂教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
新课标指出:初中数学课程既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身心 发展 规律,删除“难”、“繁”、“偏”、“旧”的内容,引入现实生活中贴近学生的实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推行素质 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然而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大多数学校的数学教学仍是停留在应试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只注重单一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造成了学生的知识增长与思维发展不同步、高分低能的现象很普遍。这不仅违背了新课改理念和数学课标的要求,也不利于数学人才的培养。课堂教学作为教学主阵地,在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才能让学生自主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我仅谈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课前精心准备
新课改要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观念,把自己的职业看成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树立终身学习、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的志向和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博大胸襟。由于新教材删除了“难”、“繁”、“偏”、“旧”的内容,引入了现实生活中贴近学生的实例,把生活实际与数学应用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不要摆老资格、凭经验、对新教材不屑一顾,必须从零开始,精读课标,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度,按教材的结构编写好教案,设计好教法。当然,在编写教案时不要受教材的约束,该详细的要详细,该简略的要简略,该调换的要调换,该改编的要改编。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特点,精心组织,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张扬个性,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教师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鼓励辅导启发引导,加深理解初中阶段的学生,数学水平和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确定教学进度,设计教学梯度。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布置难度各异的作业和练习,让每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特别是对学困生,教师要多关心、多鼓励、多辅导,让学生学有所得,从而增强他们学数学的信心。其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启发引导,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授勾股定理应用题时,提出问题:在三角形ABC中,a=3,b=4,求c=?有的同学回答c=5,有的同学指出没有直角三角形这个条件,c≠5;我接着说如果给它加上直角三角形这个条件呢?大多数同学回答c=5,少数同学反对;我接着说如果这个直角三角形没有注明C是直角呢?同学们立即明白:这个问题应该分两种情况作答,如果LC是直角,则c=5,如果B为直角,则C=?;然后,我进一步引导同学思考:为什么A不能为直角呢?同学们经过一番讨论后得出答案:因为A的对边是a,不可能是最长边,所以A不能为直角。通过这样启发引导,可以加深理解,牢固掌握所学过的知识。
三、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诱导者和协作者,只有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根据知识的背景、学生生活环境、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在观察、猜测、思考、推算等活动中自主探究,实现自我价值。例如,我在讲授直线一节时,先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探照灯”和“手电筒”的动画图像,诱导同学举出现实生活中直线图形例子,然后抛出问题:你认为直线知识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同学们激情飞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谈到了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我看目的已达到,于是趁热打铁,对学生进行几何语言和识图能力的训练,同学们逐步熟悉了几何语句,准确区别直线、射线、线段等几何图形,并通过对直线、射线、线段概念、性质、画法的教学,学生学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方法,同时也形成了自主探究的好习惯。
四、榜样示范,鼓励创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得恰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讲一些有关数学方面的榜样人物,如用华罗庚的故事、陈景润的故事等来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中学生好胜心强、表现欲强,如果教师能捕捉他的闪光点,及时对他给予表扬,那么他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会更高。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亲躬实践、力促创新。
例如:我在讲授三角形中位线时,没有直接指出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而是让学生在自己预先准备好的硬纸片上画三角形ABC,在AB、AC上分别取其中点D、E,并沿DE剪开,把三角形ABC分成两部分,然后让他们充分讨论这两部分怎样才能拼成一个特殊的四边形?并分别从位置和数量上猜想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结果我发现有的学生动手画、有的学生动手剪、有的学生动手拼、有的学生在找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课堂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特别高,最终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日积月累,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得到增强。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讲究教学策略、富有创意,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那么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创新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会得到相应的培养,为其终身 发展 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篇:谈一年级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谈一年级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注意力保持时间,短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是一年级孩子的主要特点。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是上好一堂高效课的重要保证;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其实如果教学方法得当,面对这样一群挑剔的观众一样能轻轻松松地向40分钟要效率,不仅有效率更能让孩子爱上这课堂上的40分钟,以下是我对一年级组织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想法和做法:
一、课堂教学的组织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
1、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就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们刚刚踏入校园进行正规化的学习。先把规矩给他们定下来,赏罚要分明,利用好前半节课,后半节课可以做练习或者游戏,不要把教学内容安排的过多,以免学生疲惫不堪,不仅没学到你意想中的知识,还使他们在下一节课中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材入手,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我们可以做一些小奖品,比如小红旗,小红花等鲜艳可爱的东西。在上课前,可以这样说:“同学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喜欢吗?如果今天谁上课坐的最端正,耳朵最灵,发言最积极,不做小动作,不说悄 悄话,老师就奖给他。比比看,今天谁能得到小红花。”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需要课堂形式灵活多变。形式单一,很容易造成学生身心疲劳,从而转移注意力。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要想方设法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如:课堂上的小游戏、小表演、猜谜语、小活动等这些环节都能很好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而且可以根据每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小活动是最好的,能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当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时候可以运用事先约定好的一些口令组织教学。同时还要要求一年级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一年级学生年纪小,自我控制力差,情绪易激动,即使是一点小事也往往让他们兴奋半天,其行为突出表现为:拍桌子、砸笔盒、大呼小叫、拍手、离开座位跳跃等,所以教师要在突发事件刚出现苗头时,就及时给予转化或制止。具体做法是:教师说“1、2、3”,学生马上作出回答“快坐好”师:“小眼睛”“看黑板”等。也可自编儿歌激发学生兴趣、组织教学。如:“上课铃声响,安静等待老师进课堂。”(教育学生不要大声喧哗);“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 “耳朵耳朵看哪里?耳朵耳朵在听讲。”课程进行一半时可以活动一下如:……“点一点,摇一摇,拍一拍,扭一扭,笑一笑,哈哈哈,坐坐好。”小朋友对“笑一笑,哈哈哈”特别感兴趣,当说“坐会好”时,都坐得很好了。教师和学生一唱一和对儿歌,既简单,又很有节奏感。使师生之 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走神的机会。我们要认识到在一年级课堂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抓好纪律的关键。你要求学生做的每一件事,必须事先让他们清楚。然后,我们需要的是足够的耐心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让孩子知道你要他们做什么,怎么做,先怎样再怎样,哪怕是放几个学具,放哪儿,怎么放,都要说清楚。一开始的细致对以后的教学会非常有用。
3、老师用儿童化语言讲课。
一年级孩子不同于大学生,只要老师讲清要求就行,他们自制里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做事凭兴趣。比如做连线题,如果老师说让我们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学生一听肯定会感兴趣。如果哪个学生找错了或还没有找到朋友,老师说:“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帮他?”学生听了觉得很亲切,他们很喜欢听这种语气,老师用这种儿童的语气跟学生说话,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总之,一定得蹲下与孩子们说话。
4、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一年级的孩子也不例外,最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一听到表扬就会有好的表现。在课堂中,教师要及时表扬守纪的学生,使其他同学受到感染。当学生回答正确完整,老师即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可以说“你真棒” “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你说得真好”等,为了带动其他学生,老师这时可以抓住时机说:“还有谁能 像他那样说?”要是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如“你坐下再想想,下次你一定能行”等,也可以用“掌声”或“送小红花”等方法鼓励他们,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希望和鼓励,体会成功的喜悦,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更加坚定学习的自信和勇气。
二、实现高效课堂的保障就要把好质量关
1、教学质量关--拼音。
拼音教学是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重点,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拼音的学习上,这也是很多一年级语文教师最头疼的问题。拼音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是学生识字的好帮手。拼音教学要让学生发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能借助图形帮助记忆。如:教学声母“a”时,可以编顺口溜:“张大嘴巴a、a、a;小女孩练唱a、a、a”,帮助学生记忆。再引导学生观察“a”的形,“a”像小女孩的头部,左半圆像头,竖右弯像小辫子。学生以各种方式练习发音,体会发音要领。如:用小镜子自检发音口形,同桌互检,“开火车”练习发音,小组比赛等。
2、加强学生的写字练习、识字练习。
学生学会拼音的基础上,教给学生拼拼音方法,使他们不依赖教师教读,而是自己借助拼音识字。在识字教学中要,进行形式多样的识字比赛。如:同桌之间比、组与组之间比、男生与女生之间比等。还要引导学生去认识我们身边的一些学过的字,如:广告、标语等,巩固学过的知识,加深印象,这样学生识字量会不断得到扩大。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写字练习,这与识字教学是 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写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在写字教学中教师更要强调写字姿势,长期严格要求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习惯。学生的执笔姿势尤为重要,正确执笔姿势是写好一手漂亮字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不能忽视这一环节,教师要规范学生的写字笔画、笔顺,培养学生正确的读写姿势。写字教学不只是要求学生会按书照抄,而且还要记住它们的音、形,理解它们的意思。教师要让学生经常听写,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记忆字形的方法更重要,如:利用、比较法、减偏旁、加偏旁等方法记忆字形,这样有利于学生写字能力、识字能力的提高。
3、加强学生的朗读练习。
朗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通课文。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领读,学生跟读,这样只会导致学生形成依赖性,使他们不能自主地去学习,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要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要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通课文、熟读课文,如采取同桌之间、组与组之间、男生与女生之间进行比赛朗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4、加强学生用字组词,用词说话、写话练习。
对于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词汇较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学生的组词、说话、写话练习。在学生学会生字的基础上,让他们用生字练习组词,鼓 励学生用一个字组多个词,同时,挑选出自己喜欢的词语练习说一句话,并写下来。这样做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基础。
5、加强学生的写话练习、看图说话。
写话练习、看图说话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表达清楚、意思完整的一句话,写下来。这样有利于学生激发他们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最后要强调的是,在做好了以上几点的同时,教师要把教材内容吃透,了解教学要点,备课精心,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有步骤、有目的、有计划上好每节课,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教学过程中,要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教学内容的紧凑性要注意,教师口语表达的艺术性要注意。上完一个单元都要对该单元进行一次测试,及时了解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予以弥补。对学生学习上的点滴进步,要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令学生从不自觉学习转变到自觉学习上来,学生学习才能有进步,才能提高一年级的语文教学质量。
总之:教师只有不断实践总结,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达到最优最佳的教学效果。只有细心加耐心加爱心,才能使课堂能够高效。
第五篇:从语文课程标准谈语文课堂教学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从语文课程标准谈语文课堂教学
(此文曾于在《中国农村教育》2004第二期上发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部分的前言中对语文课程性质地位的定义。从这里不难看出,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文工具性和人类文化传递的语文人文性是相统一的,它体现在具体的教学之中也应注重二者的和谐与统一,而不是对立与分离。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些语文课堂教学没有科学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更多的对工具性或人文性的理解有些偏颇。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表现:
一、忽略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积累与掌握
现在很难再看到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生字新词的场面(我并不否定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与新词的做法),似乎这不是课堂教学应解决的问题,哪怕是低段教学也是如此。以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为例,“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低段识字写字教学的实施建议。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语文课堂教学根本不进行识字和写字的教学。笔者曾听过一节一年级语文课,这一节课中,教师巧妙地引入后,学生听了一次课文录音,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抽学生纠错,再抽读,再纠错,如此反复。课堂气氛似乎非常好,学生也非常积极,但一节课几乎全成了学生纠错,而实际上学生应该掌握的生字或词语并没有在纠错之中完成。同时,对课文的初读感知也没有在纠错之中完成。
二、淡化了文章本身对学生的熏陶
许多课,尤其是比赛课和观摩课,阅读教学成了教师的首选课。教师或以优美的音乐,或以精彩的动画,或以动听的故事导入后便开始那精彩的赏读和分析(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再根据或句或段或篇让学生大胆发挥,或说或写或议。笔者不敢相信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与感悟已达到这种水平。以中段阅读教学为例,“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课程标准关于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也是对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课堂教学根本不注重这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一味地突也重点,一味地强调句段的理解感受,过于强调让学生谈感受、说想法。一节课下来,很少有学生能通读课文,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生过于兴奋,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全面关注学生”这是新一轮课改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受到的关注似乎违背了他们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不少的教学实例中,一节课中,学生的提问、讨论、游戏、演讲等贯穿全堂课,学生大脑没有松驰的时候,嘴没有空闲的时候。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这是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实施的建议中所作的论述,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被许多老师所忽视。
四、重点不明确,目的性不强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是课程标准关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论述,基于这一论述,一些教师将每一节课都变成了提高学生方方面面的语文素养。课堂中,学生既写了,也读了,还说了,还讨论了,似乎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都得到训练与培养。但教师在这紧张中不断调控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的时间,这必然造成顾此失彼的后果。
五、没有体现出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知识的场所这一要求
在很多语文课堂教学实例中,老师们注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尽兴地说、大胆地想、精彩地表演,这些都无可厚非。但从另一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所说的似乎并不是在读后的感受或理解,只是凭原有知识感觉在谈;学生所想的是对问题的否定,而不是对问题的延伸;学生所表演的只是他个人特长的展示而非对教学内容的巩固或展现,这些都不是在课堂内生成的。这些课堂给人的感觉是学生十分活跃,教师声嘶力竭也难以控制场面。就其教学实效而言,既没有让学生在语言知识方面有所积累,也没有让学生的“听、说、读、写”哪一方面的能力有所培养与提高,只是课堂活跃而已。关于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规律,它不同于数学和其它学科,就一节课而言,学生所要掌握、理解、运用的知识无法用具体的量标去衡量。但语文课堂教学又必须按一定规律采取多种途径,达到一定的目标,这就是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应有实效性。如何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可解决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问题。
一、过程简洁明了,节奏明快(仅仅四十分钟而已)
就班级授课制(无论是以前的教学,还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都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而言,它的最大特征在于: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教师的有目的的组织让一个班的学生迅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根据国内外班级授课时间的规定,大多在三十分钟到四十五钟。在这样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十分有限、学生所能得到提高的能力更是有限。研究表明,即使是七至九年级的学生,从进入课堂教学到真正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至少需要三至五分钟时间,而他们持续的投入时间更不会超过二十五钟。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手段,只能透支学生的兴趣与精力。因此,针对每一节课,要求教学过程简洁明了,节奏明快。力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简单、学习感受的轻松、学习目的明确。笔者以为:一节课中,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还不包括所遗忘的知识),只要能让学生在每一个四十或四十五钟学到一点知识,能力得到一定的训练,就会通过无数个四十分钟或四十五分钟积累大量的知识,他们的能力也将通过长期的训练全面提高。
二、突出一个重点,找准一个中心(听说读写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节课所能解决的问题)
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或训练有明确的要求,它包括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不是在一节课之中都完成,也不是要求每一节课都对所有的这些能力进行训练与提高。不同的学段,各种能力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在低段必然以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训练提高为核心,中段更侧重于阅读能力的训练,高段则以写作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为重心,各段都会把口语交际作为训练的内容。针对一节课而言,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有选择地有侧重地进行一种或两种能力的训练。不能在一节课中将所有能力的培养提高平均用力,这样的结果是学无所得。要特别注意不能不加区分地将其它学段训练培养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更不能每一节课都以某一方面作为中心,要适时调整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心,训练中心。
三、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就必须以语文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去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如果伴着悦耳动听的音乐去感悟,将会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一篇曲折感人的故事,当静下心细细品味时,一定会将自己变成故事的主人公;几句诙谐的歇后语在捧腹大笑后会让人沉思;即使是一个简单的生字或者词语,当把它的演变(各种字体)、形成过程(如何产生)和相关趣事了解以后,也会让人兴趣倍增„„
不一定要让学生开心地笑、也不一定要让学生伤心地流泪、更不必让学生不停地说,只要能让他们去沉思、去品读、去感悟、去拓展——学生思想与感情、语言与行为都投入到学习之中,这时候,一节语文课就取得了成功。
四、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读书”是学生天经地义之事)
自古以来,关于“读”的精辟地论述十分多,如:“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也曾有教授指出:“只要大声地读出来,多读几次,什么样的文章也会明白,如果还不明白,可以再读,直至读懂为止”。由此可见,只要认准“读”为语文教学和学习语文的核心,就会收到良好的学习语文的效益。同时,在现行所有的教材中,对于“读”都有明确的要求。在教材中,针对不同的课文,提出了不同的读的要求:很多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的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还有的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段落;也还有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的要求。没有一篇课文不要求先读通、再读懂。因此,“读”对于学习了解课文,感悟文章,吸收精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读”在一节课中具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哪个年段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读”。低段:需要学生在读课文中学习生字,即使生字也需要学生多读才能学会。中高段更需要通过“读”去熟悉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感情,了解作者情感。
“读”不是从开始上课读到下课,而是可以采取多种学生愿意参与的方式去读。“读”不能只是多读,反反复复读,而要读有所思、有所悟。“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投入,在于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读”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听读、跟读、诵读、默读、赏读、品读、通读、分角色读、选重点读„„无论用哪一种方式,都应注意让学生愿意读、主动读、乐于读,力求读后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的课堂教学。只要我们能正确把握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特点,就一定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教学要求,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们始终要将“听得清、说得明、读得通、写得出”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但一定要记住: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是无数个四十或四十五分钟完成的。一节课必须在教师的合理组织下,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收到只属于四十分钟的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