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诱思探究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诱思探究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梁坑地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应用能力等)。而数学教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将最优化的方法,以最简便的方式呈现出来,诱导学生按老师设计好的方案一步步地学习知识。这样节省时间,避免走弯路,提高了学习效率。事实上,这节省的时间恰恰是学生探索、分析、思考、择优的过程。在教学中,应适时给学生“制造”一些思维受阻的情境,让学生看到老师思维的思考过程:怎样入手思考问题,思考过程中想到了哪些方法,采取了什么措施,最后问题如何解决,在很多种解决方法的情况下,选取了哪种方法,这种方法好在哪里等,这种情境在教学中随时都有,但有时需要老师去精心“设计”,让学生有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我认为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借助一些专门的工作方法来实现他的愿望。”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由充分、积极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亲身体验数学创造的经历,正是实现了学生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同时又是锤炼学生良好素质的重要途径。学生思路顺畅是一种成功,思路受阻,吃一堑长一智,在经历无数次的尝试后,获得进步,从而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发现能力。就是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把潜于教材中的发现精神方法提炼出来,使之表面化,在讲授数学问题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将数学的探究发现方法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纵然把数学知识忘记了,但数学的这种探究发现的精神、思想和方法还会深深地铭刻在头脑中,长久地活跃于日常工作和学习中。
我们通过梯形中位线定理的教学例子说明如何诱导思维、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方法。
1、指出目的:梯形中位线定理是研究发现的结果,开始不要急着给出这条个结论,若一开始就指出定理,给出证明,只能使学生知道定理的内容及正确性,却不能学到对事物的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法,发现的方法,现在我们来考察梯形中位线与上底下底在大小位置上有什么关系,明确目的。
2、引导发现的方法:首先让学生任意画几个梯形,作出相应的中位线,分别量出中位线与上底下底的长度及同位角的度数,老师应详细地告诉学生具体的做法及注意的地方,要求学生测量尽量精确。
3、给出学生发现的适当时间,然后提问学生测量结果:这时,有的学生可能回答,同位角度数相等,中位线的长度等于两底和的一半,也有的学生可能因测量上的误差,回答不出来,这时老师可适当加以引导、提示,说明由于画图或测量上的误差,不可避免出现错误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虽未知准确的结果,但以上实验,可推测出梯形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由此说明,发现一个几何定理,观察实验和证明两者都是需要的理由,由实验来发现的数学定理是不充分的,因为实验是对个别梯形来进行的,但梯形有无穷多个,不可能都与两个底都有这个关系,因此实验使我们能对事物的真象作一个大概的推测,而证明则是判断推测是否正确,所以实验和证明两者结合,才能完成数学定理的发现。如在梯形ABCD中(如图)AD||BC,AM=MB,DN=NC。1求证:MN||BC,MN=(BC+AD)。
2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连续AN并延长交底BC的延长线于点E,然后证明△AND≌△ECN,得出AN=EN,AD=EC。在△ABE中MN是中位线,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得出中位线MN||BC,MN=示几种证明方法。
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表明,知识和素质的明显区别在于个体获得知识可以借教师的传授来实现,而能力和素质则不然,这不能单凭教师的传授而形成。必须通过个体积极主动活动来构建。因此,要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就不但要向学
1(BC+AD)。还可以提2
生展示科学发展的认识方法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促使个体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积极主动的主观努力,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目的。为此,在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之后,教师可有意识地抛出一些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独立地创造性地加以解决。如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后,可给出:“设P是△ABC所在一面上的任意一点,求证:点P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之和必大于三角形的周长一半”要求学生去完成;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之后,可补充下列题目:探求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并猜测n边形的内角和。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学习了相似形之后,可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地测量,如求旗杆的高,在实地上画出要建造边长为1米的正六边形的花坛的地基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展示思维过程,渗透教学思想方法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几个重要方面。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现代社会越来越多地要求人们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综合性较强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探究过程,渗透和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比如方程的思想、函数的思想及数形结合的思想等,这些数学思想是在学生对数学的知识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诱思探究,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达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二篇:浅议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浅议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魏金华 长沙市明德天心中学 邮编:410004 提要:这篇文章在于讨论初中数学课堂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适合于所有的数学课型,主要是从一些教学常规方面去进行落实,相对于我们在教学常规中落实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些有创新的意见,直奔主题相容于情境创设,“做”和“说”的有机结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做好做和说等。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果、“做”和“说”、分层教学
数学课程历来受到社会、家长、学生的充分重视,但也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拦路虎”。虽然新课标初中数学教材已较大篇幅的削减内容,降低难度,但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苦、教师累、成绩差”的恶性教学怪圈仍在延续。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数学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是课堂教学工作的引领者、主导者和组织者。抓住了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就牵住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牛鼻子。所以,改变教师的观念,用新的教学策略指导新课标教材的使用,对探索既提高学生成绩,又减轻师生负担的教学新思路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直奔主题相容于情境创设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要方式的学习活动,是以搭建知识平台,构建数学现实为主要内容的认知过程。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应用于现实,并不是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从生活现实开始。初中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知识内容有很好的实际生活动背景,如负数、数轴、绝对值、方程等,可以适当的通过情境创设引入,但也有很多的知识内容,如代数式、运算法则、公式、定理等则可以开门见山,明了主题,直接凸现主要矛盾,节约时间资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讲完全平方和(差)公式,就可以依据以前学生掌握的多项式乘法公式的数学现实,提出(x+2)2,如何计算,引出(a+b)2=a2+2ab+b2。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是多项式乘法运算中的重要公式,它是恒等变形的基本工具,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基础内容,属于材料性知识内容。在已有多项式的乘法法则背景之下,去创设问题情景没有太多的必要,有浪费课堂时间之嫌。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材料,也可以直接奔主题,节约时间。这样引入课题,实际上也是一种情境创设,起到了上挂下连的作用。
二、“做”“说”结合利于以练促学
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获得不是教师授予、他们简单吸收的,而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先做后说”首先强调了在“做中学”,既承认模仿练习与机械记忆的技能性训练阶段,更注重了在做的过程中对数学过程的感悟与体验。“说”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讲,给出问题,小结方法,总结步骤,揭示规律,感悟思想方法等;二是学生讲,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或看法(暴露其中的思维过程),操作、实践,说出感悟和体现,才会有效进入问题的交流,才能完成认知的建构。以练促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生活活泼的思维活动,同时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练不仅是强化记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作用,更有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作用,所以适度的课堂练习是达成高的教学效果有效途径。但对课堂练习“度”的掌控是教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如果滥用“练习”就会使数学教学变成“题海教学”,使学生沉没在练习题的汪洋之中。但如果放任学生建构知识,也会浪费课堂资源。适度的精选练习,可以促进学生“模仿、记忆”的进程,加速认知平台的搭建。因此,“做”与“说”在课堂上要有机的结合,使例题起到练习题的作用,练习题达到例题的效果,这样能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建立信心,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设计教学才能梳理巩固
新课标教材降低了要求,删减了内容,其内容要求是对所有学生的最低要求。而且新课标也指出,教材是教学活动的线索,教师每一次课堂教学活动过程都是一次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教师依据学生具体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处理教学内容,通过适当集中内容,用较高的速度来换更多的时间,用教学来赢得效果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态度,它不过分追求“难度”,在速度上也不是说越快越好。关键是学生能够基本领悟,可以操作,就应该前进,搭建起较完整的知识平台后,再梳理知识,巩固提高。对初中数学教材如何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如何掌控前进的“度”,是对教师智慧的挑战,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我们不能刻意的去追求某个进度,某种进度,但对于教师来说有一种积极的心态,通过相对集中内容、积极前进,用速度来获得时间,有了时间也就有了根据学生学牙清况梳理知识空间;有了时间,也就有了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更有效的掌控,才有更多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机会。
例如,老师: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这样一个问题,我手上有一个边长为a 正方形纸板,如果在它上面截下一块边长为b(b 四、分层教学必须结合多元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不应该齐步走,而应该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同时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分层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必需途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注意和尊重各个学生在认识上的特殊性,重视学习活动的个体性质。“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化,是纠正“错误”的最好时机,是再建认知结构的最重步骤。教师应当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水平。而多元评价是实现过程评价的基础,是在课堂教学中“分层”的前提。通过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评价达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班级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实现“再次”甚至“多次”的知识建构过程,是课堂教学教师主导作用是否发挥、教学效果是否呈现的重要标志。 仍以平方和(差)教学为例: 老师:如果前面两组题有关(a +b)(a-b),(a +b)2 都正确的同学,可以继续思考,完成下面的A 组题,其余同学在改正错误后完成B 组题。A 组: (1)(a+b+c)(a-b-c);(2)(a-b-3)(a-b+3);(3)(a+b)3;(4)(a+b+c)2。B 组:(1)(2x+y)(2x-y); (2)(a+2b)(a-2b)-(3a-2b)(3a+2b);(3)(m+2n)2; 分层教学可以解决课堂教学中“吃不饱”与“不消化”问题,能够能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分层练习也为多元评价提供了基本的平台,能增强的学习信心,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总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积累验、知识,培养思维发展能力就是成功的课例,但效果好的课堂教学活动必须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老师提高数学成绩、培养数学素养最关键的环节。 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让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在我校开花结果 张士贺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是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张熊飞教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概括总结的。他集古今中外教育理论为一体,是启发教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如今,这一教学理论已应用到中小学各个学科,先后两次通过国家级鉴定,并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大面积推广,取得了极为显著的社会效益,赢得了广泛的社会信誉,被誉为操作性强、易学、实用、有效、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丰富的发展内涵和很强的生命力,为在课堂学科教学领域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去冬今春以来,我们焦作市几所市直初中也引进了这一教学理论并大力推广。经过理论学习、实地参观、专家报告、统一组织知识测试,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已深深地扎根于广大教师的脑海中,激发出了他们极大的热情。现在,我校参与这一实践的学科教师,也在组织“一课二上三讨论”,并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这一理论,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大家有了不少的心得体会。大家在实践的过程中很多时候还表现出对诱思探究教学法的懵懂。我们在进行实践研究,但它的思想内涵、具体的教学思想相当一部分教师还不明白,在实践中表现得手足无措。这期教研诱思探究专刊,我们选择了几篇有代表性的好文章,以供大家切搓交流,借鉴提高。我们相信:全校各科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中,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征途上,一定会身体力行、勇于学习、勇于实践、勇于改革、勇于总结。大家一定能让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在我校开出朵朵鲜花,结下累累硕果。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诱思探究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诱思探究教学发展历程 “诱思探究教学”的研究,其雏形可以上溯至上个世纪60年代张熊飞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的探索性学生实验,旨在尝试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20多年来,张熊飞和他的研究伙伴始终紧紧抓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开一展研究,本着“边实验、边总结、边概括、边推广”的研究方针,沿着“实践丰富科研,科研形成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的研究途径,进行了不懈努力。 实验经历了18年共四个阶段的探索: 第一阶段(1981年9月至1987年8月),调查体验阶段,主要特征是调查,目的在于掌握教学的现状。 从这个阶段调查研究的切身体验中,张熊飞认识到,许多改革成果具有明显的经验性和生硬的技术化色彩;运用时则表现出严重的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特征,违背了教学论应该是科学性、伦理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基本观点。同时,绝大部分教改实验仅探索了教学全过程的某一方面,而以点概面,难以反映教学过程的全貌。学科教学论应该形成全方位的、系统的理论体系。由此,诱思探究教学产生了“萌芽”:仅仅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根本不行的,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后来发表的《谈谈探索性学生实验的实施》一文成为了“探究教学过程”的雏形。学习老一辈的教学 2 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经验“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从而体验到知识、能力、品行间的和谐关系,是对“三维教学目标论”的初步认识。 第二阶段(1987年9月至1990年8月),实验摸索阶段,主要特征是实验,目的在于摸索教学的规律性。 张熊飞把前阶段成功的经验运用于实践,在4个学校的10个自然班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了有计划的实验,使教学的规律性逐渐明朗化,开始认识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和谐关系及其实现途径。同时,他还总结了前30年进行的物理教学和研究的经验,归纳出了某些教学规律,这成为了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雏形。 为了改变当时一些地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造成的恶果,张熊飞将实验标准确定为:第一,质量标准,即向课堂要教学质量;第二,效率标准,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把后者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同时,明确了实验研究的具体任务是:其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其二,提高教师素质,培养既能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进行教学研究的学者型教师。 此阶段所形成的初步理论虽然反映了教学系统的某些特征和规律,但还是片断式的、互不联系的,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结构。 第三阶段(1990年9月至1996年8月),筛选深化阶段。主要特征是筛选,目的在于构建学科教学论的演绎结构。 在此阶段,原国家教委将诱思探究教学向其他学科推广作为一项任务来抓,开阔了改革的思路。张熊飞一方面深入到教学第一线,运用已有的理论认识,促进了一批实验基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 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同时,也提高了一批教师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切实加强理论研究,构建科学的教学理论演绎结构,于1993年出版了《诱思探究教学导论》。 其中,在阐述“三维教学目标论”时,明确提出了“学科教学要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并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给予了理论界定: “大面积”指全体学生,“提高”不是绝对的优秀标准,而是培优促差、在原有基础上的相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指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指考试成绩。 经过了这一阶段,实验探索仍需要进一步定量化、规范化,其理论成果需要进一步科学化、具体化。 第四阶段(1996年9月至2001年1月),验证升华阶段。主要特征是验证,目的在于完善和升华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深化研究从实验探索和理论升华两方面展开,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一定实验根据的系统理论。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内涵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诱思教学思想论、探究教学模式论和三维教学目标论。 教学改革最根本的是教学思想的变革,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和谐关系。张熊飞分析了教与学的各自职能: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归纳为“循循善诱”;学生要真正实现主体地位,核心特征是独立性,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归纳为“独立思考”。其后,他分析了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职能,认识了四条教学规律: 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引而不发,因人善喻,不言之教,和易以思,就是为师之道的根本。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深思熟虑,积水成渊,就是为学之道的灵魂。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交融,众志成城,就是教学辩证法真谛。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就是启发教学的精髓。 简言之,就是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自然有一定的运行机制。张熊飞分析了学生学习全过程所内涵的过程与要素后,构建了崭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探究性学习方式,其实质就是情境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目标性学习的和谐统一体,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论中的僵化模式和以偏概全的弊端。这就是探究教学模式论。 基础教育要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具体到教学领域则要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三维目标。这就是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三维教学目标论。 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品德,这是“三维教学目标”的精华所在。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帮助学生找出问题,同时掌握质疑、解疑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科学的精神,以求达到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诱导、思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励学生创新的目的。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三个方面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发挥教学职能→启动教学机制→实现教学价值。这一内在逻辑联系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态教学系统:思想上是启发式,过程上是探究式,目标上是发展式。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要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诱思探究教学立足于更新教学思想来解决具体教法问题,是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的结合。其核心在于学生的“思”,“思”的前提是教师的“诱”,“思”的结果则是学生的“探究”。因此,从提高学生素质着眼,在教学思想上突出教师的“诱”,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循循善诱”,以引路、诱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作风。基于这种认识,诱思探究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就体现在“探究”上。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自主思考,大胆探究,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诱思探究教学”着意于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认知规律,循循善诱,不断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被压抑的潜能。 素质教育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诱思探究教学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这一要求,它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源”的作用,更要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学生不是直接从老师那里获取现成的知识,而是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研究问题,寻找答案。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策略,并逐渐形成热爱学习、乐于探究的品质。诱思探究教学不仅强调学生的“思”,还注重学生的“练”,提出练有六法,即做、看、听、读、议、写。做、看是基础,听、读是主导,议是交流,写是迁移。诱思探究教学把“练”的规律和方法作了科学的、合理的安排,大大提高了“练”的效能。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诚如张熊飞所言,诱思探究教学不是封闭静止的体系,而是处于不断检验与发展的过程之中。尽管它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要充分发挥诱思探究思想,还需要不断努力深化。真正落实诱思探究教学,还有许多困难有待解决。 在教学管理中实施诱思探究教学法的建议 所谓诱思探究教学法,是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的具体化,其内涵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最终的结论是主导作用的本质是转化,主体作用的本质是发展,以和谐的教学职能,保证教学价值实现。具体实施如下: 1.采取理论探究法。这是由教材本身特点决定的。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理论知识,遵循“由所谓的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认识途径,通过理论探索和演绎研究,或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来诱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2.采取形象探究法。这种方法侧重于以形象材料进行形象思维活动,处理形象信息,来完成教学的探索层次。这种形象探究,既让学生感到有味,印象深刻,又能有效地开发右脑功能,成倍地提高教学效率。 3.采取实验探究法。这种方法一般是由诱导准备、实验探索、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归纳形容,迁移深化的四个步骤来完成。贯穿这四个步骤的一根红线应该是使学生始终是知识的探索者,研究者,激发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采取体验探究法。这种方法更多地应用于社会科学的教学,是利用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实施探索层次的。这就得让学生投入一定的实践活动,通过自身体验,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在教师的诱导下逐步研究归纳,掌握其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完成教学任务。5.采取经验探究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学生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对周围一切事物接触之后所积累的经验,通过设疑激情,诱发再现,发掘事物的深层底蕴启发学生推进认识升华,探究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从而使学生获得理性知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事物的能力。 实施诱思探究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更新教学观念。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再好的教学方法执行起来也会走样。尤其作为教学校长,更应有超前意识,才能在教学管理中,引导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积极吸取教改新信息,迅速走出教学的误区,而跨进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的教学芳草地。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化 学 刘 芳 2008年4月 课程分析 《奇妙的二氧化碳》是沪教版新课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内容浅显,语言平实。从结构体系上讲,本节安排在氧气之后,是在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物质打下基础;从内容安排上讲,本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习研究的学习情景,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再到现实生活的应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此,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学,对知识的归纳整理总结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上,并将重点实验进行了再开发,试图使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分析,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地学会如何学习化学。 学习此课时,学生在动手操作,归纳总结时,要用到前面实验操作基本要领、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等基础知识,从而使旧知识得到巩固。 学情分析 刚刚开始学习化学一个月,还未进入到难点,且此前内容一直围绕身边的事物进行,实验既多又有趣,学生们学习化学的热情很高。 此课又是以学生们爱喝的碳酸饮料为实验用品,激发他们的热情应该不难,前一单元刚刚学习了用途,性质,实验等的关系,也到实验室进行过几次操作训练,动手能力是较强的,且上一节学习了氧气,对于认识物质的基本过程,还是了解的,估计自学整理,设计实验并动手操作是可以实现的。 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运用“诱思探究”思想的教学规律: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交融,众志成城。设计时,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包办的作法,重视实验教学,以问题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实验探究为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总结知识,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并动手实践,验证推理,解决问题,促进学习能力。 课前分好探究小组,并将课中会用到的实验仪器及药品准备好。课中以电影情景引入,改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用学生熟悉的饮料为切入点、串联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五官并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组实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其中适时发出导向性信息,使教学过程自然 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整节课在师生互动,教与学的和谐探究氛围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在教学中加强化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感受知识的应用价值,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此外,适时插入与本课有关的影片、动画、图片以激发兴趣,增大课堂容量。 学习目标 1.认识二氧化碳主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应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通过实验验证科学的求真态度。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意 【引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那么,你能想像出海平面迅速上升的景象吗?让我们看看美国科幻电影《明日之后》是怎样表现的吧!【播放】视频《明日之后》 【讲述】在这部电影中,二氧化碳是致命的敌人,但同时它也是我们密不可分的朋友,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奇妙的二氧化碳。请大家把书翻到39页。 (设计意图:令人震撼的灾难场面使学生的注意力立即集中起来,此时指出二氧化碳的双面性,引出课题——奇妙的二氧化碳。) (简要实录:学生的胃口被吊了起来,目不转睛的望向背投,渴望认识奇妙的二氧化碳。) 二、汇报归纳 理论应用 1.二氧化碳的循环 【提问】首先,谁能说说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循环并保持一定的含量的? (设计意图:诱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中归纳总结有关知识,并体会到“循环——一定含量”) (简要实录:学生进行汇报,基本完整答出了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和消耗途径。教师用多媒体将其展示出来。)2.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 【引入】接着,看看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谁来向大家说说? (设计意图:书上有相关介绍,根据物理学知识,是能够叙述完整二氧化碳的三态转变并总结出“干冰易升华”这一性质的。) (简要实录:积极抢答,综合叙述出了二氧化碳的三态转化及升华,甚至有同学说到了干冰的用途。整理不够理想的同学趁势将提纲补充完整,在交流 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中完善了知识。)3.二氧化碳与石灰水 【引入】除了空气中有二氧化碳外,你在哪里还能找到它的踪影?。【再问】怎样证明你所带来的饮料中逸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呢? 【三问】怎样把气体引入石灰水中呢?大家快想想办法呀! (设计意图:这三个问题学生能轻而易举地回答出来,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将课堂引入到二氧化碳检验。)学生活动 探究一:证明饮料中冒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投影】温馨提示:摇一摇可使气泡冒出的更多,但不要过于剧烈,以免饮料溢出。 (设计意图:该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小学自然课上已经介绍过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但大多数学生都无实际经验,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动手的兴趣,又顺便复习了实验基本操作。但求成心切的他们会因动作剧烈引起实验失败,因此需在实验前进行必要的提醒并在巡视辅导中不断强调。) (简要实录:爱喝的饮料可在课堂上光明正大的“玩一玩”,使得学生热情高涨,纷纷投入实验,都观察到了浑浊现象,活跃一些的还与其他组比起了浑浊程度。) 【讲述】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一种叫碳酸钙的不溶于水的物质,所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同时生成水。【板书】CO2 + Ca(OH)2 = H2O + CaCO3↓ (设计意图:从感性到理性,深化课堂内容,学会以化学语言记录实验。)4.二氧化碳与水 【引入】我们从饮料中可以获得二氧化碳,还说明了二氧化碳有什么奇妙之处? 【提问】既然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为什么打开饮料瓶会有大量气泡冒出? (设计意图:从打开饮料瓶时的现象,顺势进入第4个知识点,顺理成章又不露痕迹。自相矛盾的问题,使学生既迷惑又不甘心,迫使他们在书上给出的信息中寻找解答的方法,且使学生充分理解了“能”溶于水的含义。) (简要实录:经过学生们兴奋投入地交流后,略有明白其理的学生站起来提到压强,但未说明确。其他同学在“压强”的启发下,迅速组织好语言,解决了这个问题:通常状态下,1升水中约能溶解1升二氧化碳气体,增大压强,会溶解得更多。制饮料是在增大压强的条件下将二氧化碳气体压入饮料中,打开瓶子,压强减小,溶解在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就会逸出,所以会看到许多气泡从饮料中冒出。) 三、积极探索 活跃思维 【再问】什么样的饮料打开会有大量气泡冒出? 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三问】碳酸从哪来?请大家查一下标签上的配料表。【投影】碳酸饮料的配料表 【四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层层设问,引人入彀,学生们虽然知道只有碳酸饮料打开时冒出大量气泡,但从未想过碳酸从哪里来,更别说关注饮料标签上的配料表了。一句从何而来,虽隐约感到与二氧化碳有关,答案呼之欲出,却又不知如何表达,适时地打出投影,使得学生豁然开朗。) (简要实录:迷惘——有些明白——恍然大悟,纷纷抢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引入】二氧化碳溶在水中,会不会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学生活动 探究二:1.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设计意图:从上一章的知识知道化学变化通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但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要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因此,用加有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进行对比,以确定二氧化碳确实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简要实录:兴冲冲去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却没有看到任何现象,而另一支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溶液变红了,懊恼又迷茫。) 【提问】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了呢? 【分析】紫色石蕊都遇到了哪些物质:①二氧化碳②水③二氧化碳与水 (设计意图:在上一个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使得学生产生悱愤情绪,适时的引导,寻找出路。使石蕊变红的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产物——碳酸,而非二氧化碳。但因通入的是二氧化碳,使得学生在这里经常迷惑又易出错,这是本节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因此设计了猜想,让学生在争论中得到发展,获得知识。) (简要实录:各持己见,各有各的道理,都想说服对方,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对的。【猜想】⑴ 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 ⑵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提问】如何证明呢? (设计意图:学会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 (简要实录:讨论后一致认定,不能再用紫色石蕊试液,需要把试液中的水蒸干,当老师拿出用紫色石蕊浸泡过的干燥小花后,立即反应,设计好了实验过程。 【过程】1.将紫色石蕊浸泡过的干燥小花放入干燥的CO2气体中——不变色 2.向紫色石蕊浸泡过的干燥小花喷水后,再放入CO2气体中——变红 在老师随后的演示实验中,猜想对的学生脸上露着略带得意的笑——体验到了 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成功的喜悦。) 【投影】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讲解】CO2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H2CO3),所以加有二氧化碳的饮料统称为碳酸饮料。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板书】CO2 + H2O = H2CO3 (设计意图:再次强调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石蕊变红,并非二氧化碳,巩固新知。)【引入】再来看刚才的红色小花,咦!小花怎么变成紫色的了?这是怎么回事?大家快来探究一下。 (设计意图:刻意在上一次实验后将变红的小花放于集气瓶外,让其变紫,然后惊奇的发现它的变化,用诧异的语调吸引学生注意力。一方面在课堂的中间时段再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将学生引入到下一个知识点中。) (简要实录:学生一下子振奋起来,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开始在下面小声议论起来。)学生活动 探究二:2.变红的石蕊试液为什么又变为紫色? 【投影】温馨提示:注意观察刚开始加热时的现象及加热到沸腾时的现象。(设计意图:此处虽非二氧化碳的性质,但可顺着上一实验进行,同时提醒实验的观察点,为下一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学习打下基础。) (简要实录:迅速动手,急于想知道自己的红色石蕊试液是否也会变紫。)【讲解】碳酸(H2CO3)不稳定,加热时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从水中逸出,石蕊试液由红色变成紫色。【板书】H2CO3 = CO2↑+ H2O (设计意图:再次强调碳酸易分解,明确使石蕊变红的是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产物——碳酸。)5.二氧化碳与灭火 【引入】人们常用二氧化碳来灭火,你知道二氧化碳为什么可以灭火吗? 【再问】为什么还与密度有关? 【三问】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推论吗? (设计意图: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为什么可灭火,很多学生都不曾深究过,教师在这里一语中的地问出,而设计实验又再次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倒灭蜡烛的实验很容易想到,但如何证明密度,设计对比实验就需要动一番脑筋了。) (简要实录:七嘴八舌地回答了前两个问题,在第三个问题中停了下来,小组间开始讨论起来,有的同学开始审视自己的设计是否能够起到证明作用,经过几次反复后,想法成熟的学生设计出了倒灭高低不同蜡烛的实验,并高兴地上台向同学演示自己设计的实验。学生演示的实验非常成功。)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视频】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设计意图:学生演示时可能因动作较快,实验装置又比较小,有些学生难以看清实验现象,且二氧化碳具有不可见性,因此放上一段夹带雾气的二氧化碳倒灭一串高低不同的蜡烛的视频,既大大提高了实验现象的可视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要实录:兴高采烈地看自己设计的实验在视频中完整清晰地展现出来,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且密度比空气大的这一结论也水到渠成。)6.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引入】下面给大家讲个故事,看看谁能解开这个谜!【播放】flash死狗洞 【提问】你能解开这个谜吗? (设计意图]成功完成灭火实验的设计后,学生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此时提出问题,用生动有趣的动画表现出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解题时用到了第5个知识点,巩固了对密度的认识。) (简要实录:小狗的遭遇使学生格外关心,注意力再一次高度集中,因为刚刚讲了密度,生物课上也早已知道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学生轻易解决了这个问题,争先恐后地发言: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山洞底部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高,没有足够的氧气供给呼吸,而二氧化碳又不供给呼吸。)【投影】表2-5《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讲述】CO2本身没有毒性,但当空气中的CO2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所以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比如我们的教室,要注意通风换气。【提问】在一些地方,比如菜窖中,CO2的含量可能比较高,进入之前必须检验其中的CO2含量以保证人体健康。如何检验呢?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 (简要实录:稍一思考,就开始举手发言,轻松过关:将点燃的蜡烛用绳子坠到底部。如果蜡烛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CO2含量较高,人不能进去。) 四、及时反馈 促进同化 【提问】现在,谁可以总结一下你对CO2的认识? 【再问】我们学习、研究物质是为了更好利用它,谁能说说CO2都有哪些用途? 【投影】有关二氧化碳用途的图片 (设计意图:整理归纳好二氧化碳的性质,从容由性质过渡到用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给出图片可以较快的早到思路,并与性质联系起来) (简要实录:短暂思考后,有学生起立回答,在随后用途的提问中,各个积极要求发言,争取表现的机会,课堂气氛格外活跃。 杜欣儡:可以灭火。牛亚林:二氧化碳可以充入食品包装中做食品保护气,因为它不供给呼吸。高彬栋:干冰升华时要吸热,因此可以做致冷剂。还可以使空气中的水蒸 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气冷凝,形成云雾,甚至人工降雨。 王更炎:二氧化碳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充入塑料大棚可做气体肥料。王炫:做碳酸饮料喝。„„) 五、学以致用 迁移深化 【提问】看来大家对CO2有了一定的认识了,那你能解释这个问题吗? 【投影】人们常用石灰浆(主要成份是氢氧化钙)抹刷墙壁。石灰浆在墙壁上一段时间后变成又白又硬的物质,该物质是什么?为使其快干通常打开窗户,并且生炭火盆,你知道原因吗?为什么刚生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 (设计意图:CO2 + Ca(OH)2 = H2O + CaCO3↓ 的应用,学生一般想不到,通过此题点出应用。) (简要实录:在老师对化学方程式的指点下,迅速找到了解题的路子。)【讲述】CO2还能加速墙壁的干燥,它的用途还真不少!除此以外,CO2在其它一些领域中也大显身手。 环境保护上,将二氧化碳聚合成可降解的塑料,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在石油工业上,二氧化碳已被用于提高石油的采油率,而利用海藻和二氧化碳生产石油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中国科技大学陈乾旺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在低温条件下成功合成了250微米的大尺寸金刚石,就是以CO2为碳源的;在医疗卫生方面,二氧化碳虽不能供给呼吸,但却是一种良好的呼吸刺激剂。 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CO2的用途会越来越多,希望大家能在其中贡献一份力量! (设计意图:拓展视野,体现化学与STS的联系)(简要实录: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作业】 1.按所示表格形式对CO2的性质用途进行归纳整理 2.以“二氧化碳的功与过”为题目写一篇小论文,并想一下如何解决课前提出的温室效应问题。 (设计意图:1.教学生一种整理新知识的方法; 2.学会多角度认识物质; 3.与引入情景呼应) 课后反思 为让学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课前我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依据新课程标准及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精心策划了教学过程,撰写好教学设计,考虑了任何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并做了针对性的处理。 1.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经历中,对二氧化碳已有了一些了解,只是未曾从 分校教研诱思探究专刊 2008.4 化学的角度来研究,因此本节课试图让学生从化学角度来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形成清晰的知识见解,达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二氧化碳是学生在化学课堂上认识的第3种气体,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故安排了3个学生探究实验,2个实验设计,1个学生演示实验。事实证明,学生的能力不容低估,学生大都能很好地完成这几个实验,达到预期的目的。 3.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是本节课隐藏的“探究点”,在这里,我没有直接传达知识要点,而是通过导向性信息及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了火花,在争论中、在实验的设计验证中获得知识,巩固认知。 不足之处: 1.受条件限制,干燥小花的实验不能由学生分组完成。 2.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有些短,理解较慢的学生未能充分进入角色,对时间的把握还有待提高。 3.在老师的循循诱导下,整堂课都在教师的导向性信息下进行,实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体现。但如何更好地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维护其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改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感受到了诱思探究教学论的巨大魅力。运用张熊飞教授的“实验探究教学法”,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观察(探索)——思维(研究)——迁移(运用)”来设计教学过程,始终饱含情意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做、动脑思、动笔写、动口议、动耳听、动眼看,充分实现了五官并用,全面诱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掌握知识。做到了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更知其如何然,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 且教师的适时点拨使各知识点自然的串在了一起,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果在原来基础上有了明显提高。 今后,我将继续认真学习《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并勇于实践,开拓进取,相信我会尝到“诱思探究”的甜果的。 诱思探究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诱思探究教学发展历程 “诱思探究教学”的研究,其雏形可以上溯至上个世纪60年代张熊飞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的探索性学生实验,旨在尝试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20多年来,张熊飞和他的研究伙伴始终紧紧抓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本着“边实验、边总结、边概括、边推广”的研究方针,沿着“实践丰富科研,科研形成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的研究途径,进行了不懈努力。 实验经历了18年共四个阶段的探索: 第一阶段(1981年9月至1987年8月),调查体验阶段,主要特征是调查,目的在于掌握教学的现状。从这个阶段调查研究的切身体验中,张熊飞认识到,许多改革成果具有明显的经验性和生硬的技术化色彩;运用时则表现出严重的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特征,违背了教学论应该是科学性、伦理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基本观点。同时,绝大部分教改实验仅探索了教学全过程的某一方面,而以点概面,难以反映教学过程的全貌。学科教学论应该形成全方位的、系统的理论体系。由此,诱思探究教学产生了“萌芽”:仅仅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根本不行的,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后来发表的《谈谈探索性学生实验的实施》一文成为了“探究教学过程”的雏形。学习老一辈的教学经验“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从而体验到知识、能力、品行间的和谐关系,是对“三维教学目标论”的初步认识。第二阶段(1987年9月至1990年8月),实验摸索阶段,主要特征是实验,目的在于摸索教学的规律性。张熊飞把前阶段成功的经验运用于实践,在4个学校的10个自然班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了有计划的实验,使教学的规律性逐渐明朗化,开始认识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和谐关系及其实现途径。同时,他还总结了前30年进行的物理教学和研究的经验,归纳出了某些教学规律,这成为了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雏形。为了改变当时一些地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造成的恶果,张熊飞将实验标准确定为:第一,质量标准,即向课堂要教学质量;第二,效率标准,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把后者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明确了实验研究的具体任务是:其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其二,提高教师素质,培养既能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进行教学研究的学者型教师。此阶段所形成的初步理论虽然反映了教学系统的某些特征和规律,但还是片断式的、互不联系的,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结构。第三阶段(1990年9月至1996年8月),筛选深化阶段。主要特征是筛选,目的在于构建学科教学论的演绎结构。在此阶段,原国家教委将诱思探究教学向其他学科推广作为一项任务来抓,开阔了改革的思路。张熊飞一方面深入到教学第一线,运用已有的理论认识,促进了一批实验基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一批教师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切实加强理论研究,构建科学的教学理论演绎结构,于1993年出版了《诱思探究教学导论》。其中,在阐述“三维教学目标论”时,明确提出了“学科教学要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并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给予了理论界定:“大面积”指全体学生,“提高”不是绝对的优秀标准,而是培优促差、在原有基础上的相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指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指考试成绩。经过了这一阶段,实验探索仍需要进一步定量化、规范化,其理论成果需要进一步科学化、具体化。第四阶段(1996年9月至2001年1月),验证升华阶段。主要特征是验证,目的在于完善和升华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深化研究从实验探索和理论升华两方面展开,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一定实验根据的系统理论。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内涵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诱思教学思想论、探究教学模式论和三维教学目标论。 教学改革最根本的是教学思想的变革,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和谐关系。张熊飞分析了教与学的各自职能: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归纳为“循循善诱”;学生要真正实现主体地位,核心特征是独立性,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归纳为“独立思考”。其后,他分析了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职能,认识了四条教学规律: 引而不发,因人善喻,不言之教,和易以思,这就是为师之道的根本。 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深思熟虑,积水成渊,这就是为学之道的灵魂。 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交融,众志成城,这就是教学辩证法的真谛。 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这就是启发教学的精髓。 简言之,就是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自然有一定的运行机制。张熊飞分析了学生学习全过程所内涵的过程与要素后,构建了崭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探究性学习方式,其实质就是情境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目标性学习的和谐统一体,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论中的僵化模式和以偏概全的弊端。这就是探究教学模式论。 基础教育要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具体到教学领域则要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三维目标。这就是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三维教学目标论。 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品德,这是“三维教学目标”的精华所在。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帮助学生找出问题,同时掌握质疑、解疑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科学的精神,以求达到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诱导、思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励学生创新的目的。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三个方面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发挥教学职能→启动教学机制→实现教学价值。这一内在逻辑联系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态教学系统:思想上是启发式,过程上是探究式,目标上是发展式。 要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诱思探究教学立足于更新教学思想来解决具体教法问题,是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的结合。其核心在于学生的“思”,“思”的前提是教师的“诱”,“思”的结果则是学生的“探究”。因此,从提高学生素质着眼,在教学思想上突出教师的“诱”,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循循善诱”,以引路、诱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作风。基于这种认识,诱思探究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就体现在“探究”上。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自主思考,大胆探究,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诱思探究教学”着意于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认知规律,循循善诱,不断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被压抑的潜能。 素质教育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诱思探究教学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这一要求,它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源”的作用,更要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学生不是直接从老师那里获取现成的知识,而是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研究问题,寻找答案。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策略,并逐渐形成热爱学习、乐于探究的品质。诱思探究教学不仅强调学生的“思”,还注重学生的“练”,提出练有六法,即做、看、听、读、议、写。做、看是基础,听、读是主导,议是交流,写是迁移。诱思探究教学把“练”的规律和方法作了科学的、合理的安排,大大提高了“练”的效能。诚如张熊飞所言,诱思探究教学不是封闭静止的体系,而是处于不断检验与发展的过程之中。尽管它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要充分发挥诱思探究思想,还需要不断努力深化。真正落实诱思探究教学,还有许多困难有待解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生 周序/文) 通知 备课组长:为了促进我校教学模式改革工作,尽快探究出成功的模板案例,请组织本组教师学习《府谷中学“诱思探究”教学评课标准》,参照 标准评课,改课。 “诱思探究”教学评课标准 1.备课模式、教学模式、课前预习模式、课后作业模式是否达标。 2.是否符合“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结对帮扶,合作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要求。 3.是否体现了高效性、主体性、差异性、主导性、和谐性。 4.问题设计是否体现“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探究-拓展创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引导不同能力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达成教学目标。 5.导学案是否体现“学生完成-小组检查-教师检查”痕迹。 6.课堂上是否体现“教师问题导思-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答疑解惑-学生完成测练-学生反馈生成-教师答疑解惑-教师总结升华”。 7.课堂上是否让学生做到五到位:清楚目标,经历过程,得出结论,发现规律,交流收获。是否让每一位学生动了起来。 8.是否围绕同一课题,同课异构。 9.是否有独到和创新之处。 10.是否提前给听课教师印发导学案、是否填写教学设计表格。 2013年3月20日第三篇:诱思探究教学
第四篇:诱思探究教学法
第五篇:诱思探究课堂教学评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