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5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23:39: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

第一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

一、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本节具体内容的标准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教学目的要求:

①知识方面: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探讨实验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课标中,“总结”和“分析”属于知识性目标动词的应用水平,要求在新的情景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探讨”属于技能性目标动词的独立操作水平,要求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和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认同”属于情感性目标动词的反应水平,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等。

3、教学重点

①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②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4、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原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历史上第一个通过实验来说明DNA是遗传物质的,通过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现象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大胆猜想,转化因子是什么,进而提出假设,设计出证明假设成立的实验思路,本身这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可以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从宏观的实验现象到微观的实验设计,对学生来说很抽象,所以又是难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在实验设计思路上有共同之处,那就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或蛋白质的作用。而且在这个实验中,DNA和蛋白质是自然分开,保证了DNA的纯度,排除了蛋白质的作用。在通过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介绍和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 1 设计思路基础;必修1第三章的第二节中有关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的内容涉及到了同位素示踪技术,而且在第五章第四节中探究O2中的O是来自于H2O还是CO2时,也对同位素示踪技术做了说明,学生在实验技术知识这一方面同样具备一定的基础,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我认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是重点而非难点。

5、重难点突破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采用“探究—发现—讨论—总结”的教学模式。

首先播放“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进行小组讨论,提出假设。各小组之间会有不同的假设,例如,有的小组可能会提出这样的假设:当已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加入到R型细菌中混合培养后,S型细菌本省死而复生,导致小鼠死亡;有的小组会提出“已经死亡的S型细菌的某种活性物质使R型细菌转变为S型细菌”,等等。对于这些假设,先在班级进行交流,经过讨论后大家会觉得第二种假设更具有探究的价值。当然,如果直接由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提出假设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就应该对此作一些铺垫,肺炎双球菌的荚膜是一种宏观性状,引导学生想到微观的物质基础。

假设是否成立,必须经过实验的验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这种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物质。在此过程中,教师点拨,帮助学生认识到实验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严密性,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或蛋白质的作用。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采用自主学习模式 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①为什么选用噬菌体做实验材料? ②这个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③怎么知道噬菌体注入细菌内部的物质是DNA而没有蛋白质呢? ④为什么不用15N、18O、14C等元素标记,而用32P、35S? ⑤科学与技术之间有怎样的相互关系?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是交流互作的关系,对于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及时给予解答。

通过两个实验使学生认识到:这两个实验虽然实验对象不同,方法不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但都证明了DNA使遗传物质,从而认同科学结论的获得,最基本的方法是实证的方法。并认识到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如在艾佛里实验的8年后,赫尔西和蔡司才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最终使人们确信DNA是遗传物质。)科学成果的取得必须有技术手段做保证,技术的发展需要以科学原理为基础,科学与技术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

6、教学流程

(1)以问题“DNA和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引入新课,让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先介绍两种肺炎双球菌的类型,播放视频资料,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进行小组讨论,提出假设。各小组之间会有不同的假设,例如,有的小组可能会提出这样的假设:当已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加入到R型细菌中混合培养后,S型细菌本省死而复生,导致小鼠死亡;有的小组会提出“已经死亡的S型细菌的某种活性物质使R型细菌转变为S型细菌”,等等。对于这些假设,先在班级进行交流,经过讨论后大家会觉得第二种假设更具有探究的价值。

假设是否成立,必须经过实验的验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这种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物质。在此过程中,教师点拨,帮助学生认识到实验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严密性,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或蛋白质的作用。(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①为什么选用噬菌体做实验材料? ②这个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③怎么知道噬菌体注入细菌内部的物质是DNA而没有蛋白质呢? ④为什么不用15N、18O、14C等元素标记,而用32P、35S? ⑤科学与技术之间有怎样的相互关系? 综合以上两个实验,可以得出DNA是遗传物质。

(4)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过程,得出RNA也可以是遗传物质。综合以上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的侵染实验,可以得出DNA是主要的遗

传物质。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主要想达到以下几个目标: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初步具备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第二篇:说课稿——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人教版必修模块二《遗传与进化》

4.2复习设计

因为是高三

(5)通过实验得到什么结论?

(二)RNA也是遗传物质

1.烟草花叶病毒和车前草病毒的实验

(三)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无论是原核还是真核)其遗传物质都是DNA。

2.不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多数遗传物质是DNA,如T2噬菌体。少数遗传物质是RNA,如HIV病毒,SARS病毒。

3.针对整个生物界来说,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五、教后反思

(1)夯实基础是复习备考的首要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反思,完成基础知识的系统梳理,同时要注意细节辨析,强调重点和突破难点,通过典型例题帮助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做好对核心概念和重要原理的全面复习。

本节教学中,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所做的实验,使学生重温科学研究的过程,理解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对实验结论进行领悟和延伸。

(2)教师应设计相关知识的变式,做相应的拓展,以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难点的化解。

本节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串、实验流程图解法让学生讨论来达到此目的。

(3)适当引导学生对不同章节中相关联知识进行联系,使知识慢慢综合化,学生慢慢能力化。

本节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DNA的复制和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联系细菌的培养技术,物质的提取、分离技术等。

(4)引导学生对典型例题特进行反思,同时使知识应用灵活化、方法化。本节教学中,通过典型例题和学生自主演练达到知识的灵活应用。

(5)适当引用高考真题,使学生体会高考真题的魅力和内涵,体会什么叫“源于书本、高于书本”。

第三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先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

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

①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②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智能目标

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③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②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设计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融合列举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三、教学过程概述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提供感性材料获得感知布惑

①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②(投影):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的实验(图略)

▲伞藻顶端的形状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

③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

▲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

●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

●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

(三)模拟,探究,剖析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验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设计的意图何在以学案的形式,事先印发给学生:实验步骤现象结论设计意图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无毒性的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注封到小白鼠体内(以上空白地方由学生填写)

●质疑: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你认为在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中,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略)

●多媒体展示,[美]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实验,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碰撞与比较.预测:哪一种情况能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为什么

实际: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大.结论1:“转化因子”—DNA,DNA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设疑:噬菌体非常小,实验时怎样观察引导提问:

①DNA和蛋白质的化学元素构成

②“旁栏思考题”: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作标记用144C和18O等同位素,行吗读图,分析:(挂图)一亲代噬蔺体寄主细胞内子代噬菌体实验结论35S蛋白质外壳32PDNA

◆结论2:噬菌体的复制过程中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投影一道探究性试题: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草叶,但两者致病病斑不同,如下图,结合图中(a),(b),(c)三个实验结果,各说明什么问题整个实验说明什么

◆结论3: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四)归纳,小结

(1)和学生共同整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

(2)对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予以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假设,多向思维,收集材料进行探究学习的科学精神给予高度赞许,并教育学生要有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五)反馈运用

事先编拟一组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课堂检测题,以检查学生的达标情况.

四、教后体会

就“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在平行班级进行了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在对照班,以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实验班以“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贯穿教学始终.对照表明:实验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把教材中的“现成结论”,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潜移默化地把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的思维过程来感染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对实验选材,实验设计思路及实验结果的假设,预测,分析与综合,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更让他们在与科学家的思维比较中,树立自信心,原来自己的思维与科学家竟这样的相似,自己也能成为科学家.课堂检测表明,实验班当堂达标率很高,学生学的主动,学得轻松,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高度体现.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2

各位领导 、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高中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与地位: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先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二)教学重点:

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

①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②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智能目标

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②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③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②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设计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融合列举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四教学过程概述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提供感性材料获得感知布惑①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②(投影):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的实验(图略)

▲伞藻顶端的形状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③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

▲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

●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

●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

(三)模拟,探究,剖析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验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设计的意图何在以学案的形式,事先印发给学生:实验步骤现象结论设计意图

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无毒性的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注封到小白鼠体内(以上空白地方由学生填写)

●质疑: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你认为在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中,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略)

●多媒体展示,[美]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实验,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碰撞与比较。预测:哪一种情况能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为什么

实际: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大。结论1:“转化因子”—DNA,DNA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设疑:噬菌体非常小,实验时怎样观察引导提问:①DNA和蛋白质的化学元素构成②“旁栏思考题”: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作标记用144C和18O等同位素,行吗读图,分析:(挂图)一亲代噬蔺体寄主细胞内子代噬菌体实验结论35S蛋白质外壳32P DNA

◆结论2:噬菌体的复制过程中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3)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投影一道探究性试题: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草叶,但两者致病病斑不同,如下图,结合图中(a),(b),(c)三个实验结果,各说明什么问题整个实验说明什么

◆结论3: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四)归纳,小结

(1)和学生共同整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

(2)对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予以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假设,多向思维,收集材料进行探究学习的科学精神给予高度赞许,并教育学生要有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五)反馈运用

事先编拟一组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课堂检测题,以检查学生的达标情况。六教后体会笔者就“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在平行班级进行了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在对照班,以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实验班以“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贯穿教学始终。对照表明:实验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

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把教材中的“现成结论”,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潜移默化地把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的思维过程来感染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对实验选材,实验设计思路及实验结果的假设,预测,分析与综合,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更让他们在与科学家的思维比较中,树立自信心,原来自己的思维与科学家竟这样的相似,自己也能成为科学家。课堂检测表明,实验班当堂达标率很高,学生学的主动,学得轻松,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高度体现。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3

1 教材分析

1.1 内容与地位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先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 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1.2 教学重点

①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②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1.3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 学情分析

2.1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3 教学目标设计

3.1 认知目标 ① 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② 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2 智能目标 ① 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 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③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情感目标 ① 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② 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4 教学方法设计

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融合列举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5 教学过程概述

5.1 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提供感性材料 获得感知 布惑

①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②(投影):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的实验(图略)

伞藻顶端的形状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 ③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

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5.2 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

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

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节内容通过三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教材不仅按照科学家的探索历程,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进行思考,还较详细地讲述了这两个实验的具体方法。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探究“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和原理是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发现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同时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②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③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学会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一定的任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②通过探究实验培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感悟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③认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过程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和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制定了教学的总体思路和方法。以“自主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理念为依据,让学生“重走探究之路”,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且在课堂上运用“自我效能论”,用发展性评价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发掘学生的潜能,同时促进其自身可持续发展。

具体教学计划和策略如下:

以人类早期对遗传物质的推测为问题源头,通过复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让学生明确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生物必修1已经学习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设疑,激发学生求知欲。这时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归纳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特征?然后组织学生回忆蛋白质的组成和功能,比较蛋白质哪些方面可能会具有遗传物质的特征,并且我补充背景知识:当时科学家还没有弄清楚DNA的具体结构。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让学生很好的体会为什么早期很多科学家推测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而学生先前已经通过各种媒介了解遗传物质是DNA,这样再次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推动沿着前辈探索发现的足迹,去探究怎么知道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实验材料的选择是成功的关键,首先提出问题:生物体中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最合适?并引导学生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组成结构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探究最佳材料。学生通过对这些生物的结构进行比较,明白既然生物体中都有蛋白质和核酸,那么选病毒等较简单的材料分析起来简便,干扰因素少。同时通过对实验材料的探究,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思路也进行初步的预测。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是教学的重难点,学生首先边观察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动画课件边学习此实验,然后花3分钟左右时间完成下列图表,体会这几个实验的设计思路,设计的科学性在哪里?实验结论是如何被一步一步证实的?实验的第四步,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无毒的R型细菌混合后,为什么使小鼠死亡?学生不易理解,我补充相关的知识: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加热使蛋白质和DNA变性丧失活性后,降低温度DNA可以恢复活性,但是蛋白质却不能恢复。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学生提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提到:

1为什么不是小白鼠将两者的混合物进行了转化?

2为什么“转化因子”不是整个S型细菌而是具体的某种物质?

对于这两个问题,大家在备课的过程可能也发现了:

教材在这个地方的设计不够完善,实际上在格里菲思的实验之后,有些科学家也提出了这两个问题,并且做了相应的实验来排除这两种可能。我并没有简单的介绍科学家是怎样设计实验排除这两种可能。如果只是简单地讲述,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模棱两可,同时也失去了一个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好机会。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去探究是否有这两种可能,(简单的介绍这两组实验)学生分析不同的实验的现象得出不同的结论,学生通过这两组实验,补充和完善格里菲思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然后我简单的介绍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这两组实验都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学生就明白了确实是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使R型细菌发生了转化。而S型细菌由多种物质组成,那么“转化因子”究竟是哪种物质?这样就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科学家,你用什么方法去探究这“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将学生分组,让各小组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设计实验探究什么是转化因子。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展示自己的实验设计,最后我再通过多媒体展示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实验,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碰撞与比较。让他们在与科学家的思维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也有些同学发现原来自己的思维与科学家竟这样的相似,树立自信心,自己也能成为科学家。通过“过程式教学”,学生自己主动发现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将蛋白质和DNA分离开来,单独的观察它们的作用。

有些小组的学生在设计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还提出一些问题,例如:1、DNA是大分子物质,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菌中的吗?2、我们也会吃一些生物的细胞,其中也有活性的DNA,那么它是否象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一样影响我们的细胞,使我们的细胞变成其他的东西?3、课本为什么说艾弗里的实验不能使大家信服的原因是因为提取的DNA总是混有2%的蛋白质,但是第三组实验不就很好的证明了DNA被酶催化水解后,蛋白质也不能使其转化吗?对于这些比较好的问题,让学生将它记录下来,课后要求学生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解决。在学习“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予探究,很好的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我就不必强制性灌输探究实验的过程,学生真正主动去参与探究的过程,享受探索和发现的乐趣。分组讨论,也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也是教学的重点,向学生交代了有关T2噬菌体的背景知识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和观察图3—6来学习该实验,要求学生针对这个实验每人至少提出3个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允许讨论。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踊跃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从中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将好的问题写上黑板,例如:

1、研究光合作用时选C和O等同位素作为标记元素,这里为什么选择35S和32P作标记?用C和O等同位素,行吗?

2、为什么离心后T2噬菌体颗粒位于上清液,而被感染的大肠杆菌位于沉淀物?

3、为什么第一个实验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而不是没有?

4、为什么第二个实验上清液离心的放射性很低,而不是没有?

5、为什么第一个实验离心后得到的DNA全是蓝色的,而第二个实验离心后得到的DNA却是既有蓝色又有红色?

然后让各小组讨论这些问题。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适时的介绍离心的原理,是依据密度的不同。学生就通过自己的主动质疑和讨论释疑,复习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同位素示踪法,也为后面知识“DNA的半保留复制”做铺垫。文科班的学生对侵染的过程并不容易理解,我就补充多媒体动画,通过这两幅多媒体动画,让学生比较“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实验的设计思路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学生自己通过比较发现:其实两者的思路是一样的,只不过采用的方法不同。然后我接着通过一道练习题反馈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学生总结得出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中证明了DNA作为遗传物质具备的特征:连续性和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与前面学习的遗传物质的特征相呼应,也为后面学习DNA复制和基因的表达的埋下伏笔。

最后对本节课各小组的探究活动予以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假设,多向思维,收集材料进行探究学习的小组给予高度赞许。每个学期我们为每个学生建立了一个学习档案,运用“自我效能论”的理论,将本节课中学生好的探究实验设计和教师的评价收入学生的学习档案中,进行跟踪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掘学生的潜能,同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课后反馈、拓展

事先编拟一组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检测题,以学案形式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后进行反馈练习和拓展。

1、课本中只是简单介绍了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我将这部分内容用下列资料替换,通过这道练习的反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三个实验的设计思路,并让学生得出结论: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2.课后让学生阅读学案资料探究遗传物质是不是都在染色体上?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把教材中的“现成结论”,通过多处“设障”、“布惑”,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让学生“重走探索之路”,潜移默化地把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来感染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学习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和合作精神。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通过对实验选材、实验设计思路及实验结果的假设、预测、分析与综合,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更让他们在与科学家的思维比较中,树立自信心。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开拓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5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一节。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遗传的细胞基础(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等),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2)通过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能力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体会到生物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体验生物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生物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较顺利用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说教法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启发式”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同时我还采取

1、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我主要采取一下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学生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我还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基础上,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说出遗传物质的载体是染色体,然后教师引导: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呢?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

●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

●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验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设计的意图何在?以学案的形式,事先印发给学生:

实验步骤现象结论设计意图

分析

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

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

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注射到小白鼠体内

将无毒性的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注封到小白鼠体内

(以上空白地方由学生填写)

●质疑: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你认为在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中,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略)

●多媒体展示,[美]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实验,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碰撞与比较。

预测:哪一种情况能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为什么?

实际: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大。

结论1:“转化因子”—DNA,DNA是遗传物质。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设疑:噬菌体非常小,实验时怎样观察?

引导提问:①DNA和蛋白质的化学元素构成?②“旁栏思考题”: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作标记?用144C和18O等同位素,行吗?

读图、分析:(挂图)

◆结论2:噬菌体的复制过程中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4、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

投影一道探究性试题:

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草叶,但两者致病病斑不同,如下图,结合图中(a)、(b)、(c)三个实验结果,各说明什么问题?整个实验说明什么?

◆结论3: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1)和学生共同整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

(2)对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予以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假设,多向思维,收集材料进行探究学习的科学精神给予高度赞许,并教育学生要有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第四环节:练习巩固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安排学生课后要完成教材P46的练习。

七、说板书设计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实验材料的探究: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3、噬菌体的侵染实验:

4、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

5、小结: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6

一. 说教学理念

基于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我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教学理念,借助多媒体的简洁性.直观性和交互性,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二. 说教材

(一) 教材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六章第一节第一部分的内容。学生在学完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等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遗传学知识的学习,之前知识可为本部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线索,同时本节内容又为后面遗传的基本规律及生物进化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和实验设计思路;理解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质疑、探究的能力。学习经典研究的科学方法,即“现象—问题—假说—设计实验检验假说—获得结论”的研究方法。

(3) 情感目标 树立生命的物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 重点、难点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原理和过程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和过程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确立依据:本部分知识的学习应用了科学的实验设计程序及内容涉及到微观领域,学生刚接触到这方面的知识,属于他们的薄弱环节。

突破方法:利用图片的新颖性和动画的直观性,通过关键问题的层层设疑顺利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将问题步步分解。

三 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

(三) 教法和学法

为了培养高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等生物学素养,本课以“自主探究法”为设计理念,采用了“过程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如问题启发、分组讨论、对比归纳等方法。充分体现教师于“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于“学”的主体地位,通过设疑质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结合本节课内容,指导学生主要采用了自学法、讨论法、归纳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有目的、有选择的阅读,通过课堂论坛的积极讨论,通过对有关素材的观察、对比、归纳,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于生活中通过观察发现生物学问题

为什么狗生的后代是狗,而熊猫的后代是熊猫呢?引导学生答出这是一个遗传现象。

(2)回顾所学知识,由已知引入未知,进行合理假设

播放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动画,以提问题的方式复习有关受精作用的知识,引导学生得出在生物的传种接代的过程中,染色体在前后代间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认识到染色体在遗传上起着主要作用,进一步引出本课主题: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中,究竟哪一种才是遗传物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自主观察生物现象,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的能力。建立一种由已知领域出发,自然引入到未知领域的导课模式,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

(二)传授新知

(格里菲思) 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通过设疑,引导学生思考:

1、该实验中各组分别能得出什么结论?

2、从最后组小鼠尸体上分离出了S型活菌,是S型菌复活了吗?这些S型菌的后代也是有毒性的S型菌,又说明了什么?

得出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有能够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转化因子”

教师

指出:格里菲思并没有弄清谁是遗传物质

利用图片的直观性,降低问题的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外转化实验

(艾弗里及其同事) 多媒体展示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

1、各组对比能发现什么,能说明什么?

2、加入DNA水解酶的组有何作用?

3、这个实验与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有什么关系?

得现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和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教师指出:其实是S型菌的DNA进入了部分R型菌内,使这些R型菌表达出了S型菌的性状,从而使这部分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但仍有多数还未转化

通过该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感受简洁、合理、巧妙的设计思路

赫尔希和蔡斯

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思考:

1、如何使噬菌体标记上放射性

2、S标记的组放射性主要在上清液中,而P标记的组放射性主要在沉淀中,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3、为何S标记的组在沉淀中有放射性和P标记的组在上清液中有放射性标记?

4、细菌裂解后,释放出的大量子代噬菌体中可经测到放射性P标记的DNA,却不能测到放射性S标记的蛋白质,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得出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明确将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区分开,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其各自作用的关键思路

学生自主探究烟草花叶病毒遗传物质的实验:

教师提示:利用前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进行本次实验的设计

课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提出问题:烟草花叶病毒不含DNA,只有RNA和蛋白质,如何确定其遗传物质

作出假设: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是RNA

设计实验:思路: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区分开,直接地、

单独地去观察他们各自的作用,从而判断谁才是遗传物质

预测结果:现象

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构建系统与联系,并使学生从学习知识本身上升到学会如何学的高度。

五、巩固练习

1、课堂例题:

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转化实验使用了两种肺炎双球菌,其中S型菌有毒,有荚膜,菌体光滑

B 、艾弗里转化实验中,艾弗里提取的DNA为纯净的DNA

C、R型菌之所以转化为S型菌,是由于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并成功表达

D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课后作业:

(2)某科研小组对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原理:略

实验目的:探究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

材料用具:显微注射器、禽流感病毒核酸提取物、活鸡胚、DNA酶、RNA酶。

实验步骤:第一步 ;

第二步 在 的条件下培养;

第三步 分别从培养后的鸡胚中抽取样品,检测是否产生了禽流感病毒。

请将与实验相关的内容填入下表:

注射的物质 实验现象预测(有无禽流感病毒产生) 相关判断(遗传物质)

第一组 如果

如果 则 是遗传物质

则 是遗传物质

第二组 如果

如果 则 是遗传物质

则 是遗传物质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验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格里菲思实验(体内) 结论:DNA遗传物质

结论:S型菌具有转化因子 三、烟草花叶病毒的实验

2 艾弗里实验(体外) 结论:RNA是遗传物质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其他不是 四、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设计意图:我根据板书的“规范、工整和美观”的要求,结合所教的内容,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板书,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思路

总结:

以上是我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创设了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利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认为只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成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四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

教材分析

1.1 内容与地位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先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 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1.2 教学重点 ①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②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1.3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 学情分析

2.1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3 教学目标设计

3.1 认知目标 ① 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② 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2 智能目标 ① 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 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③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情感目标 ① 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② 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设计 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融合列举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5 教学过程概述 5.1 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提供感性材料 获得感知 布惑 ①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②(投影):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的实验(图略)▲伞藻顶端的形状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 ③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 ▲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5.2 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 ●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 ●学生讨论:(略)●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5.3 模拟、探究、剖析(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验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设计的意图何在?以学案的形式,事先印发给学生: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设计意图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无毒性的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注封到小白鼠体内(以上空白地方由学生填写)●质疑: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你认为在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中,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略)●多媒体展示,[美]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实验,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碰撞与比较。预测:哪一种情况能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为什么? 实际: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大。结论1:“转化因子”—DNA,DNA是遗传物质。(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设疑:噬菌体非常小,实验时怎样观察? 引导提问:①DNA和蛋白质的化学元素构成? ②“旁栏思考题”: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作标记?用144C和18O等同位素,行吗? 读图、分析:(挂图)一亲代噬蔺体 寄主细胞内 子代噬菌体 实验结论 35S蛋白质外壳 32P DNA ◆结论2:噬菌体的复制过程中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3)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 投影一道探究性试题: 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草叶,但两者致病病斑不同,如下图,结合图中(a),(b)、(c)三个实验结果,各说明什么问题?整个实验说明什么? ◆结论3: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5.4 归纳、小结

(1)和学生共同整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2)对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予以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假设,多向思维,收集材料进行探究学习的科学精神给予高度赞许,并教育学生要有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5.5 反馈运用 事先编拟一组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课堂检测题,以检查学生的达标情况。

教后体会 笔者就“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在平行班级进行了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在对照班,以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实验班以“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贯穿教学始终。对照表明:实验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把教材中的“现成结论”,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潜移默化地把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的思维过程来感染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对实验选材、实验设计思路及实验结果的假设、预测、分析与综合,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更让他们在与科学家的思维比较中,树立自信心,原来自己的思维与科学家竟这样的相似,自己也能成为科学家。课堂检测表明,实验班当堂达标率很高,学生学的主动,学得轻松,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高度体现。

第五篇:说课稿: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是人教版高二《生物》第六章第一节第一部分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对本课题进行说明。

首先我对本课题教材进行分析,学生在学完相关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遗传学知识学习,之前知识可为本部分学习提供必要的线索。同时本节内容又为后面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首先从展示图片观察动物相似处假设DNA可能是遗传物质入手,先讲了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体内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后讲了郝尔西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通过分析,本节课具有3个特点:(1),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社会,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2),本节课的内容安排注重高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遗传的细胞基础(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等),但是 但是,对于实验的步骤设计、具体细节处理等,还没有完全掌握(还不是很熟悉),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3),本节课注重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学生应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我有意识地设置了具有探究性质的教学活动同时通过以图代文,读表分析,讨论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 ,分析,概括等能力.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从知识、能力、情感(德育)三维度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首先知识方面,通过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学生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生说出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其次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质疑、探究的能力。再次情感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体会到生物即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大纲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重难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原理和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原理和过程是教学的重点,同时因为抽象难懂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为了讲清楚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上面所说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下,也就是本次说课的第二,三部分

由于生物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而本书又主要依实验为依托(在实验的基础上编写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实验和能够动手操作尤为重要。考虑到本课的特点: 学生已经具备了的学习本课的认知基础,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

及学生安全问题,我准备采取设置情境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具体来说主要采用①直观演示法:我采用播放有关图片、视频等手段对实验过程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讨 论 法 :我创设课堂论坛,使学生具有展示自我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在讨论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③归 纳 法 :我引导学生对相关素材进行观察、对比、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完善化。

分析了教法和学法,下面我将具体说一下本次说课的第四部分„——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我将分为四个环节:

{环节一},温故知新,新课导入

首先,我会动画展示,通过观察,讨论同学们发现生物相似问题 接着,回顾所学知识,由已知引入未知,进行合理假设

引导学生认识到染色体在遗传上的连续性和稳定。从而引出本课主题:在 染色体的几种成分中,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同学们假设:DNA {环节二}:创设情境,传授新知

此情景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实验的步骤和方案,还要使学生理解每一个实验步骤的设计原理,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教师不能只依照传统教学方法,照猫画虎式地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要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所以我采用播放科学家的实验过程让学生自己通过动画的观察分析, 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使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方法,在实验中加深理解,变抽象内容为具体设计,更好地突破了重难点,更培养了他们对知识的探索能力。

1,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同学们知道R型菌(菌体无荚膜、无毒性、菌落粗糙);S型菌

(菌体有荚膜、有毒性、菌落光滑)并能使人得肺炎,小鼠得败血症。

动画展示实验过程:A:将无毒的R型活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存活。B:将有毒s型活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C: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入小时体内,小鼠不死亡。D:将无毒活的R型菌和杀死的S型菌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1]该实验中各组分别能得出什么结论?

{2} 从最后组小鼠尸体上分离出了S型活菌,是S型菌“复活”了么?这些S型菌的后代

{3}也是有毒性的S型菌,又说明了什么?

同学们得出答案。。。。。。

2,艾弗里及同事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动画展示实验过程:A:在培养R型菌的培养基中加入S型菌DNA,结果观察既有R 型菌斑,也有S型菌斑产生。

B:在R型菌培养基中,加入S型菌蛋白质和S型菌荚膜多糖,结果只有R型菌生长。

C:在R型菌培养基中加入S型菌DNA+DNA水解酶,结果只有R型菌生长。这时我提出问题?

[1]对比各组发现只有混合加入了S型菌完整DNA的组才能发生转化,说明了什么? [2]此实验最后通过什么确定菌体类型?(菌落形态)

[3]加入DNA水解酶的组有何作用?(进一步反证,使实验结果更可靠)[4]这个实验与第一个体内转化实验有什么关系

同学们得出结果。。。。。

3,郝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实验

被35S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离心后[上清液放射性很高,沉淀物低] 被32P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离心后[上清液放射性很低,沉淀物高] 这时我提出问题?

同学们得出结果。。。。。

4,课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环节三}:归纳总结 ①知识回顾总结

列表比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1]设计思路都是:设法把DNA(R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RNA)的作用

[2]都遵循了对照原则 ②知识拓展升华

1.本课理念——掌握科学家们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环节四}:巩固提高:[1]课堂例题,[2]课后作业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板书设计

各位领导老师,本节课我以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基础,一学法指导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来,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格里菲思实验(体内)

结论:S型菌具有“转化因子”

2、艾弗里实验(体外)

结论:转化因子是DNA,DNA是遗传物质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三、烟草花叶病毒的实验 结论:RNA是遗传物质

四、大量实验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最后对本课进行教学反思

1、本人始终认为教会学生怎么学比学的知识本身更重要,所以旨在把科学知识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载体,为学生搭设一个自主学习、发现探究的“平台”。

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探究;但教学时间不易控制,实验设计的思想体现得还远不够充分。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下载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说课稿

    2018年定远县初中生物 优质课说课评比 课题:《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说课稿 说课人:陈 永 单位:定远县张桥中学 二〇一八年五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导学案

    第三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习目标】(1)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是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用的方法,也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2)分析证明DNA......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教学案例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案例 (高中组) 一、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1答案

    高三生物学案序号022高三 年级班教师学生姓名022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命题趋势】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经典实验,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课本基础要点】 一、肺炎双球菌转......

    高中生物说课稿:《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共五篇)

    高中生物说课稿:《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

    普通高中生物必修2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说课稿

    普通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

    公开课教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教材分析 1.本小节教材主要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本小节的引言部分,首先联系前面......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合作探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