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DNA是主要遗传物质1答案
高三生物学案序号022高三 年级班教师学生姓名
022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命题趋势】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经典实验,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课本基础要点】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
(1)材料:型(有毒)和_______型肺炎双球菌、小鼠。(2)原理:______型细菌使小鼠患败血病而死亡。(3)过程
①活的无毒性的R型细菌老鼠→②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老鼠→③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
老鼠→
④活的R型细菌 + 死的S型细菌
老鼠→→
(4)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________”。[判一判](1)格里菲思实验结果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2)S型细菌和动物肝脏都能合成多糖
()
(3)(d)组死亡的小鼠中提取到的细菌全部是S型细菌
()
2.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
(1)原理:对S型细菌的成分提取、分离、鉴定,并与____________混合培养,以观察各成分的作用。(2)
过程
(3)结论: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练一练1]
1.已知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引起动物致死性肺炎,无荚膜的肺炎双球菌对动物无害。请据下列实验回答:从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中提取出了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培养无荚膜细菌的培养基中,并将培养液注射到小鼠体内,其结果不正确的是()
2.科学家艾弗里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出DNA.蛋白质、多糖、脂质等物质,分别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实验结果证明了细菌的转化因子是DNA,为使实验结论更加严密,他设计了一个对照实验:在S型细菌提取出的DNA中加入某种酶处理后,再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加入的酶和实验结果分别是()
A.DNA限制性内切酶转化 B.DNA连接酶转化C.转录酶不转化D.DNA酶不转化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原理:T2噬菌体以自己的______为模板,利用______体内的物质合成自身组成物质而实现增殖。
2.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_____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3.材料——T2噬菌体
1T2噬菌体的核酸为, 存在于,尾部及头部 外侧为。
2T
2噬菌体的生活方式是
,宿主细胞为
,能/不能在培养 基上繁殖。
4.过程
保温的目的:搅拌的目的:离心的目的:
5.结论:在噬菌体中,保证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__________,即DNA是遗传物质。[想一想] 能不能说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的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为什么?
。[比一比] 与艾弗里实验比较,两者共同的实验设计思路是什么?
。注意 ①必须分两组分别标记进行实验,不能同时对噬菌体既标记35S又标记32P。②该实验不能标记C、H、O、N这些DNA和蛋白质共有的元素。③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32P和35S的存在部位:
④该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其作用不能证明。
[练一练2]
1.噬菌体在繁殖过程中利用的原料是()
A.噬菌体的核苷酸和氨基酸B.噬菌体的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C.细菌的核苷酸和氨基酸D.噬菌体的氨基酸和细菌的核苷酸
2.(高考真题)赫尔希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培养噬菌体; ②35S和32P标记噬菌体;③放射性检测; ④离心分离。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为()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3.(2011·江苏卷)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课后作业]
()1.
A.①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B.②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 C.③和④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噬菌体是一类细菌病毒。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B.侵染过程的“合成”阶段,噬菌体 DNA作为模板,而原料、ATP、酶、场所等条件均由细菌提供 C.为确认何种物质注入细菌体内,可用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 DNA和蛋白质
D.若用32P对噬菌体双链DNA标记,再转入培养有细菌的普通培养基中让其连续复制n次,则含32P的DNA应占子代DNA总数的 1/2n-
()3.如果用
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够
找到的放射性元素情形为
A.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B.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 C.可在外壳中找到15ND.可在DNA中找到15N、32P、35S()4.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结果为
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C.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D.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5.格里菲思和艾弗里所进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实了
①DNA是遗传物质 ②RNA是遗传物质 ③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④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 ⑤S型细菌的性状是由DNA决定的 ⑥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的DNA可能进入了R型细菌的细胞 A.①④⑤⑥
B.②④⑤⑥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
()6.噬菌体在增殖过程中利用的模板和原料的提供者分别是
A.都是噬菌体B.噬菌体和细菌C.都是细菌D.细菌和噬菌体
()7.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离心管的上清液中,则获得侵染噬菌体的方法是
A.用含3
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B.用含
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C.用含32
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D.用含35
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8.用噬菌体去感染内含大量3
H的细菌,待细菌解体后,3
H应
A.随细菌的解体而消失B.仅发现于噬菌体的DNA中 C.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和DNA中D.仅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中
()8.(2010·海南卷,13)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A.1、3B.
1、4C.
2、3D.
2、4()9.将某噬菌体的外壳用3
5S标记,DNA用
32P标记。细菌用15
N进行标记,将该噬菌体侵染细菌。在噬菌体大量增殖后,任意抽查某一个噬菌体,则该噬菌体
A.不含35
S,可能含32
P,含15
NB.含35
S,含32
P,可能含15
N C.不含35S,不含32
P,含15
ND.不含35
S
()10.(2013新课标卷II)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③肺炎双球转化实验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11.(2013海南卷)关于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中含硫元素B.T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 C.RNA和DNA都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12(2012江苏卷)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13.(2012重庆卷)2.针对耐药菌日益增多的情况,利用噬菌体作为一种新的抗菌治疗手段的研究备受关注,下列有关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宿主菌的氨基酸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B.以宿主菌DNA为模板合成子代噬菌体的核酸 C.外壳抑制了宿主菌的蛋白质合成,使该细菌死亡D.能在宿主菌内以二分裂方式增殖,使该细菌裂解 14.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做了如下标记,产生的100个子代噬菌体与(1)子代噬菌体的DNA应含有表中的和元素
(2)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都没有元素,由此说明。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中都有元素,这是因为。(3)此实验证明了。
7、(1)PP(2)S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S
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为细菌中的氨基酸
(3)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DNA进入细菌,以细菌中的氨基酸合成蛋白质,以脱氧核苷酸合成DNA,DNA是遗传物质
32313235
第二篇:DNA是主要遗传物质导学案
第三章
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学习目标】(1)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是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用的方法,也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思路。
【学习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学习难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课前预习】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⒈20世纪20年代的主导观点:____________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⒉对DNA的认识:⑴生物大分子:由许多
聚合而成。⑵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
①化学组成: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部分。②种类:4种,差别在于________的不同。
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一)体内转化实验(1928年,英国,格里菲思)
1.实验材料:肺炎双球菌,小鼠
菌落(光滑、粗糙)
有无荚膜
有无毒性
S型细菌
R型细菌
2.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及现象
①_________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②S型细菌小鼠体内小鼠死亡,鼠体内有_______
R型活细菌加热杀死S型细菌
小鼠体内_______,鼠体内分离出___________
③加热杀死S型细菌小鼠体内小鼠
__________
④
思考:
1、对比分析第一、二组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三组中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还有没有毒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分析第二、三组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第四组中是谁导致小鼠死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四组小鼠体内能分离出S型活细菌,它是开始注射进去的,还是混合后重新出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比分析第三、四组又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实验先进行第一、二组,与第三、四组相比,起________作用。
8、该实验能否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呢?
(二)体外转化实验(1944年,美国,艾弗里)
在肺炎双球菌中有蛋白质、DNA、荚膜多糖等物质,你可以和其他同学共同讨论寻找有效的方法,来证明哪一种成分是转化因子。
思考与讨论:
①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只有加入哪种物质R菌才能转化为S菌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加入DNA以后所有的R菌都能转化吗?这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DNA水解物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实验结论: 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也就是说,是遗传物质。
⑥为什么艾弗里的实验没有使世人完全信服?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艾弗里实验中提取出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因此,仍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1.T2噬菌体的介绍:噬菌体是一种专门
_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它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是
_构成的,头部内含有
_,T2噬菌体侵染
_后,就会在_
_的作用下,利用
_
_
_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的增殖。当噬菌体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大量的噬菌体。
(1)结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由
构成,头部含有_
__。
(2)与大肠杆菌的关系:___
___。
(3)增殖特点: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
体内的物质合成自身成分,进行增殖。
(4)增殖过程:吸附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2.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与讨论:
①
噬菌体有DNA和蛋白质两种组分,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哪一种组分?用14C和18O等同位素可行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短时间保温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离心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离心后沉淀物与上清液各有什么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为何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
(1)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讲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应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最终结果显示在离心后的上清液中,也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却比理论值略低的原因:
①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②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2)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结果
亲代噬菌体
寄主细胞内
子代噬菌体
实验结论
32P标记DNA
35S标记蛋白质
由实验结果可知,噬菌体在细菌内的增殖是在的作用下完成的。
思考:是不是所有生物都含有DNA?
通过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例,说明RNA也是遗传物质。
1.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所以说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S型细菌
毒性,菌体
多糖类的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
;R型细菌
毒性,菌体
多糖类的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
3.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
标记一组噬菌体的,用
标记另一组噬菌体的。
【习题巩固】
1.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
A.DNA是遗传物质
B.RNA是遗传物质
C.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转化因子”
2.艾弗里及其同事研究肺炎双球菌的方法是()
A.杂交实验法
B.同位素标记法
C.病毒侵染法
D.单独直接观察不同成分的作用
3.为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详细过程,你认为如何选择同位素标记的方案()
A.用14C或3H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
B.用180或15N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
C.将一组噬菌体用32P和35s标记
D.一组用32P标记DNA,另一组用35S标记蛋白质外壳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
A.RNA是遗传物质
B.DNA是遗传物质
C.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D.多糖是遗传物质
5.噬菌体的各种性状能传递给后代是通过()
A.噬菌体的DNA
B.细菌的DNA
C.噬菌体的蛋白质
D.细菌的核糖体
6.噬菌体在增殖过程中利用的原料是()
A.细菌的核苷酸和自己的氨基酸
B.自己的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
C.细菌的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
D.自己的氨基酸和细菌的核苷酸
7.用甲种病毒的RNA与乙种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组装成一种病毒丙,以病毒丙侵染宿主细胞,在宿主细胞中产生大量子代病毒,子代病毒具有的特征是()
A.甲种病毒的特征
B.乙种病毒的特征
C.丙种病毒的特征
D.都不是
8.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做了如下标记,产生的100个子代噬菌体与亲代噬菌体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实验前的情况见下表:
噬菌体
细菌
核苷酸
标记32P
31P
氨基酸
32S
标记35S
(1)子代噬菌体的DNA应含有表中的_________和_________元素。
(2)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都没有_________元素,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都有_________元素,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教学案例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案例
(高中组)
一、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3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分析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把蛋白质作为遗传物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教学难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用的方法,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能力目标
(1)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四、教学模式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流程: 设疑导入→引导探索→归纳总结→拓展升华
五、教学过程与点评
(一)设疑导入 多媒体展示商品条形码。
请同学们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见到这些条形码,它们有什么作用?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在生物体内,有没有类似商品条形码这样隐含着生命信息的“条形码”呢?它在哪里?又是如何传递的?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引导探索
1.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指导学生阅读。学生阅读思考问题:20世纪3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让学生沿着科学史的发展轨迹分析问题。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四组,见教材43页)。并提出问题:
(1)实验先进行第一、二组的目的是什么?可否直接进行第四组?
(2)对比分析第一、二组说明什么?第二、三组说明什么?第三、四组又说明什么?
(3)该实验能否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4)艾弗里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第一、二组起对照作用,证明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作用,同时可排除使小鼠死亡的其他原因。因此,不能直接进行第四组。
第一、二组说明了R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S型细菌具有致死性;第二、三组说明了死亡的S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第三、四组说明了R型活细菌与S型死细菌混合培养后产生了S型活细菌,并且这种转化的性状可以遗传。
该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其结论是S型细菌中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将DNA与多糖、脂质、蛋白质、RNA分开,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直接、单独地观察它们的作用。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课件展示赫尔希和蔡斯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材第45页)。
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深入小组成员中参与讨论。(1)该实验用了什么方法?在什么探究中还用过此方法?(2)用35S、32P标记物质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能否用14C和18O进行标记?
(3)如果实验用上述方法进行,测试的结果如何?表明了什么?(4)噬菌体在细菌体内的增殖是在哪种物质的作用下完成的?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5)此实验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6)此实验证明DNA具备遗传物质的哪些特性?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用同位素标记法。
用35S、32P标记是因为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而DNA和蛋白质中均含有C和O两种元素。
用带35S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都不带标记。用带35P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带标记。用35P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体内。
由实验过程分析可知:噬菌体是在自身DNA的作用下在细菌体内完成增殖的。DNA是自我复制形成的,蛋白质是在DNA指导下合成的。
指导思想是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分别去感染细菌,直接、单独地观察它们的作用。
证明了DNA能自我复制,具有连续性;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4.烟草花叶病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
教师提供给学生烟草花叶病病毒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参照前面的实验),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三)归纳总结
教师让学生根据以上实验思考问题: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以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分析讨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四)拓展升华
1.请学生思考并回答教材课后习题。
2.结合格利菲思、艾弗里、赫尔希与格勒等人的实验,分析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哪些特点?
六、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验,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地听,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能力。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后,教师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平等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走进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在观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学习,处于主体地位。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新课改理念得到了落实。
第四篇:说课稿——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人教版必修模块二《遗传与进化》
4.2复习设计
因为是高三
(5)通过实验得到什么结论?
(二)RNA也是遗传物质
1.烟草花叶病毒和车前草病毒的实验
(三)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无论是原核还是真核)其遗传物质都是DNA。
2.不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多数遗传物质是DNA,如T2噬菌体。少数遗传物质是RNA,如HIV病毒,SARS病毒。
3.针对整个生物界来说,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五、教后反思
(1)夯实基础是复习备考的首要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反思,完成基础知识的系统梳理,同时要注意细节辨析,强调重点和突破难点,通过典型例题帮助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做好对核心概念和重要原理的全面复习。
本节教学中,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所做的实验,使学生重温科学研究的过程,理解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对实验结论进行领悟和延伸。
(2)教师应设计相关知识的变式,做相应的拓展,以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难点的化解。
本节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串、实验流程图解法让学生讨论来达到此目的。
(3)适当引导学生对不同章节中相关联知识进行联系,使知识慢慢综合化,学生慢慢能力化。
本节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DNA的复制和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联系细菌的培养技术,物质的提取、分离技术等。
(4)引导学生对典型例题特进行反思,同时使知识应用灵活化、方法化。本节教学中,通过典型例题和学生自主演练达到知识的灵活应用。
(5)适当引用高考真题,使学生体会高考真题的魅力和内涵,体会什么叫“源于书本、高于书本”。
第五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先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
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
①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②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智能目标
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③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②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设计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融合列举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三、教学过程概述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提供感性材料获得感知布惑
①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②(投影):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的实验(图略)
▲伞藻顶端的形状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
③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
▲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
●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
●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
(三)模拟,探究,剖析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验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设计的意图何在以学案的形式,事先印发给学生:实验步骤现象结论设计意图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无毒性的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注封到小白鼠体内(以上空白地方由学生填写)
●质疑: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你认为在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中,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略)
●多媒体展示,[美]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实验,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碰撞与比较.预测:哪一种情况能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为什么
实际: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大.结论1:“转化因子”—DNA,DNA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设疑:噬菌体非常小,实验时怎样观察引导提问:
①DNA和蛋白质的化学元素构成
②“旁栏思考题”: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作标记用144C和18O等同位素,行吗读图,分析:(挂图)一亲代噬蔺体寄主细胞内子代噬菌体实验结论35S蛋白质外壳32PDNA
◆结论2:噬菌体的复制过程中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投影一道探究性试题: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草叶,但两者致病病斑不同,如下图,结合图中(a),(b),(c)三个实验结果,各说明什么问题整个实验说明什么
◆结论3: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四)归纳,小结
(1)和学生共同整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
(2)对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予以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假设,多向思维,收集材料进行探究学习的科学精神给予高度赞许,并教育学生要有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五)反馈运用
事先编拟一组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课堂检测题,以检查学生的达标情况.
四、教后体会
就“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在平行班级进行了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在对照班,以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实验班以“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贯穿教学始终.对照表明:实验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把教材中的“现成结论”,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潜移默化地把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的思维过程来感染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对实验选材,实验设计思路及实验结果的假设,预测,分析与综合,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更让他们在与科学家的思维比较中,树立自信心,原来自己的思维与科学家竟这样的相似,自己也能成为科学家.课堂检测表明,实验班当堂达标率很高,学生学的主动,学得轻松,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高度体现.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2
各位领导 、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高中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与地位: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先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二)教学重点:
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
①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②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智能目标
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②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③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②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设计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融合列举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四教学过程概述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提供感性材料获得感知布惑①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②(投影):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的实验(图略)
▲伞藻顶端的形状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③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
▲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
●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
●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
(三)模拟,探究,剖析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验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设计的意图何在以学案的形式,事先印发给学生:实验步骤现象结论设计意图
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无毒性的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注封到小白鼠体内(以上空白地方由学生填写)
●质疑: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你认为在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中,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略)
●多媒体展示,[美]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实验,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碰撞与比较。预测:哪一种情况能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为什么
实际: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大。结论1:“转化因子”—DNA,DNA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设疑:噬菌体非常小,实验时怎样观察引导提问:①DNA和蛋白质的化学元素构成②“旁栏思考题”: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作标记用144C和18O等同位素,行吗读图,分析:(挂图)一亲代噬蔺体寄主细胞内子代噬菌体实验结论35S蛋白质外壳32P DNA
◆结论2:噬菌体的复制过程中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3)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投影一道探究性试题: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草叶,但两者致病病斑不同,如下图,结合图中(a),(b),(c)三个实验结果,各说明什么问题整个实验说明什么
◆结论3: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四)归纳,小结
(1)和学生共同整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
(2)对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予以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假设,多向思维,收集材料进行探究学习的科学精神给予高度赞许,并教育学生要有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五)反馈运用
事先编拟一组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课堂检测题,以检查学生的达标情况。六教后体会笔者就“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在平行班级进行了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在对照班,以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实验班以“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贯穿教学始终。对照表明:实验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
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把教材中的“现成结论”,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潜移默化地把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的思维过程来感染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对实验选材,实验设计思路及实验结果的假设,预测,分析与综合,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更让他们在与科学家的思维比较中,树立自信心,原来自己的思维与科学家竟这样的相似,自己也能成为科学家。课堂检测表明,实验班当堂达标率很高,学生学的主动,学得轻松,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高度体现。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3
1 教材分析
1.1 内容与地位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先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 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1.2 教学重点
①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②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1.3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 学情分析
2.1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3 教学目标设计
3.1 认知目标 ① 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② 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2 智能目标 ① 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 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③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情感目标 ① 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② 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4 教学方法设计
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融合列举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5 教学过程概述
5.1 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提供感性材料 获得感知 布惑
①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②(投影):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的实验(图略)
伞藻顶端的形状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 ③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
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5.2 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
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
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节内容通过三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教材不仅按照科学家的探索历程,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进行思考,还较详细地讲述了这两个实验的具体方法。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探究“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和原理是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发现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同时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②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③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学会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一定的任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②通过探究实验培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感悟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③认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过程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和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制定了教学的总体思路和方法。以“自主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理念为依据,让学生“重走探究之路”,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且在课堂上运用“自我效能论”,用发展性评价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发掘学生的潜能,同时促进其自身可持续发展。
具体教学计划和策略如下:
以人类早期对遗传物质的推测为问题源头,通过复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让学生明确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生物必修1已经学习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设疑,激发学生求知欲。这时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归纳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特征?然后组织学生回忆蛋白质的组成和功能,比较蛋白质哪些方面可能会具有遗传物质的特征,并且我补充背景知识:当时科学家还没有弄清楚DNA的具体结构。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让学生很好的体会为什么早期很多科学家推测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而学生先前已经通过各种媒介了解遗传物质是DNA,这样再次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推动沿着前辈探索发现的足迹,去探究怎么知道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实验材料的选择是成功的关键,首先提出问题:生物体中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最合适?并引导学生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组成结构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探究最佳材料。学生通过对这些生物的结构进行比较,明白既然生物体中都有蛋白质和核酸,那么选病毒等较简单的材料分析起来简便,干扰因素少。同时通过对实验材料的探究,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思路也进行初步的预测。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是教学的重难点,学生首先边观察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动画课件边学习此实验,然后花3分钟左右时间完成下列图表,体会这几个实验的设计思路,设计的科学性在哪里?实验结论是如何被一步一步证实的?实验的第四步,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无毒的R型细菌混合后,为什么使小鼠死亡?学生不易理解,我补充相关的知识: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加热使蛋白质和DNA变性丧失活性后,降低温度DNA可以恢复活性,但是蛋白质却不能恢复。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学生提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提到:
1为什么不是小白鼠将两者的混合物进行了转化?
2为什么“转化因子”不是整个S型细菌而是具体的某种物质?
对于这两个问题,大家在备课的过程可能也发现了:
教材在这个地方的设计不够完善,实际上在格里菲思的实验之后,有些科学家也提出了这两个问题,并且做了相应的实验来排除这两种可能。我并没有简单的介绍科学家是怎样设计实验排除这两种可能。如果只是简单地讲述,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模棱两可,同时也失去了一个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好机会。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去探究是否有这两种可能,(简单的介绍这两组实验)学生分析不同的实验的现象得出不同的结论,学生通过这两组实验,补充和完善格里菲思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然后我简单的介绍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这两组实验都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学生就明白了确实是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使R型细菌发生了转化。而S型细菌由多种物质组成,那么“转化因子”究竟是哪种物质?这样就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科学家,你用什么方法去探究这“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将学生分组,让各小组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设计实验探究什么是转化因子。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展示自己的实验设计,最后我再通过多媒体展示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实验,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碰撞与比较。让他们在与科学家的思维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也有些同学发现原来自己的思维与科学家竟这样的相似,树立自信心,自己也能成为科学家。通过“过程式教学”,学生自己主动发现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将蛋白质和DNA分离开来,单独的观察它们的作用。
有些小组的学生在设计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还提出一些问题,例如:1、DNA是大分子物质,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菌中的吗?2、我们也会吃一些生物的细胞,其中也有活性的DNA,那么它是否象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一样影响我们的细胞,使我们的细胞变成其他的东西?3、课本为什么说艾弗里的实验不能使大家信服的原因是因为提取的DNA总是混有2%的蛋白质,但是第三组实验不就很好的证明了DNA被酶催化水解后,蛋白质也不能使其转化吗?对于这些比较好的问题,让学生将它记录下来,课后要求学生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解决。在学习“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予探究,很好的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我就不必强制性灌输探究实验的过程,学生真正主动去参与探究的过程,享受探索和发现的乐趣。分组讨论,也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也是教学的重点,向学生交代了有关T2噬菌体的背景知识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和观察图3—6来学习该实验,要求学生针对这个实验每人至少提出3个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允许讨论。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踊跃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从中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将好的问题写上黑板,例如:
1、研究光合作用时选C和O等同位素作为标记元素,这里为什么选择35S和32P作标记?用C和O等同位素,行吗?
2、为什么离心后T2噬菌体颗粒位于上清液,而被感染的大肠杆菌位于沉淀物?
3、为什么第一个实验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而不是没有?
4、为什么第二个实验上清液离心的放射性很低,而不是没有?
5、为什么第一个实验离心后得到的DNA全是蓝色的,而第二个实验离心后得到的DNA却是既有蓝色又有红色?
然后让各小组讨论这些问题。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适时的介绍离心的原理,是依据密度的不同。学生就通过自己的主动质疑和讨论释疑,复习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同位素示踪法,也为后面知识“DNA的半保留复制”做铺垫。文科班的学生对侵染的过程并不容易理解,我就补充多媒体动画,通过这两幅多媒体动画,让学生比较“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实验的设计思路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学生自己通过比较发现:其实两者的思路是一样的,只不过采用的方法不同。然后我接着通过一道练习题反馈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学生总结得出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中证明了DNA作为遗传物质具备的特征:连续性和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与前面学习的遗传物质的特征相呼应,也为后面学习DNA复制和基因的表达的埋下伏笔。
最后对本节课各小组的探究活动予以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假设,多向思维,收集材料进行探究学习的小组给予高度赞许。每个学期我们为每个学生建立了一个学习档案,运用“自我效能论”的理论,将本节课中学生好的探究实验设计和教师的评价收入学生的学习档案中,进行跟踪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掘学生的潜能,同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课后反馈、拓展
事先编拟一组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检测题,以学案形式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后进行反馈练习和拓展。
1、课本中只是简单介绍了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我将这部分内容用下列资料替换,通过这道练习的反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三个实验的设计思路,并让学生得出结论: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2.课后让学生阅读学案资料探究遗传物质是不是都在染色体上?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把教材中的“现成结论”,通过多处“设障”、“布惑”,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让学生“重走探索之路”,潜移默化地把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来感染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学习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和合作精神。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通过对实验选材、实验设计思路及实验结果的假设、预测、分析与综合,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更让他们在与科学家的思维比较中,树立自信心。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开拓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5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一节。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遗传的细胞基础(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等),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2)通过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能力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体会到生物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体验生物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生物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较顺利用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说教法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启发式”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同时我还采取
1、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我主要采取一下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学生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我还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基础上,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说出遗传物质的载体是染色体,然后教师引导: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呢?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
●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
●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验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设计的意图何在?以学案的形式,事先印发给学生:
实验步骤现象结论设计意图
分析
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
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
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注射到小白鼠体内
将无毒性的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注封到小白鼠体内
(以上空白地方由学生填写)
●质疑: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你认为在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中,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略)
●多媒体展示,[美]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实验,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碰撞与比较。
预测:哪一种情况能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为什么?
实际: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大。
结论1:“转化因子”—DNA,DNA是遗传物质。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设疑:噬菌体非常小,实验时怎样观察?
引导提问:①DNA和蛋白质的化学元素构成?②“旁栏思考题”: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作标记?用144C和18O等同位素,行吗?
读图、分析:(挂图)
◆结论2:噬菌体的复制过程中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4、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
投影一道探究性试题:
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草叶,但两者致病病斑不同,如下图,结合图中(a)、(b)、(c)三个实验结果,各说明什么问题?整个实验说明什么?
◆结论3: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1)和学生共同整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
(2)对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予以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假设,多向思维,收集材料进行探究学习的科学精神给予高度赞许,并教育学生要有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第四环节:练习巩固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安排学生课后要完成教材P46的练习。
七、说板书设计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实验材料的探究: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3、噬菌体的侵染实验:
4、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
5、小结: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6
一. 说教学理念
基于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我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教学理念,借助多媒体的简洁性.直观性和交互性,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二. 说教材
(一) 教材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六章第一节第一部分的内容。学生在学完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等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遗传学知识的学习,之前知识可为本部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线索,同时本节内容又为后面遗传的基本规律及生物进化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和实验设计思路;理解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质疑、探究的能力。学习经典研究的科学方法,即“现象—问题—假说—设计实验检验假说—获得结论”的研究方法。
(3) 情感目标 树立生命的物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 重点、难点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原理和过程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和过程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确立依据:本部分知识的学习应用了科学的实验设计程序及内容涉及到微观领域,学生刚接触到这方面的知识,属于他们的薄弱环节。
突破方法:利用图片的新颖性和动画的直观性,通过关键问题的层层设疑顺利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将问题步步分解。
三 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
(三) 教法和学法
为了培养高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等生物学素养,本课以“自主探究法”为设计理念,采用了“过程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如问题启发、分组讨论、对比归纳等方法。充分体现教师于“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于“学”的主体地位,通过设疑质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结合本节课内容,指导学生主要采用了自学法、讨论法、归纳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有目的、有选择的阅读,通过课堂论坛的积极讨论,通过对有关素材的观察、对比、归纳,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于生活中通过观察发现生物学问题
为什么狗生的后代是狗,而熊猫的后代是熊猫呢?引导学生答出这是一个遗传现象。
(2)回顾所学知识,由已知引入未知,进行合理假设
播放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动画,以提问题的方式复习有关受精作用的知识,引导学生得出在生物的传种接代的过程中,染色体在前后代间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认识到染色体在遗传上起着主要作用,进一步引出本课主题: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中,究竟哪一种才是遗传物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自主观察生物现象,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的能力。建立一种由已知领域出发,自然引入到未知领域的导课模式,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
(二)传授新知
(格里菲思) 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通过设疑,引导学生思考:
1、该实验中各组分别能得出什么结论?
2、从最后组小鼠尸体上分离出了S型活菌,是S型菌复活了吗?这些S型菌的后代也是有毒性的S型菌,又说明了什么?
得出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有能够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转化因子”
教师
指出:格里菲思并没有弄清谁是遗传物质
利用图片的直观性,降低问题的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外转化实验
(艾弗里及其同事) 多媒体展示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
1、各组对比能发现什么,能说明什么?
2、加入DNA水解酶的组有何作用?
3、这个实验与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有什么关系?
得现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和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教师指出:其实是S型菌的DNA进入了部分R型菌内,使这些R型菌表达出了S型菌的性状,从而使这部分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但仍有多数还未转化
通过该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感受简洁、合理、巧妙的设计思路
赫尔希和蔡斯
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思考:
1、如何使噬菌体标记上放射性
2、S标记的组放射性主要在上清液中,而P标记的组放射性主要在沉淀中,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3、为何S标记的组在沉淀中有放射性和P标记的组在上清液中有放射性标记?
4、细菌裂解后,释放出的大量子代噬菌体中可经测到放射性P标记的DNA,却不能测到放射性S标记的蛋白质,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得出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明确将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区分开,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其各自作用的关键思路
学生自主探究烟草花叶病毒遗传物质的实验:
教师提示:利用前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进行本次实验的设计
课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提出问题:烟草花叶病毒不含DNA,只有RNA和蛋白质,如何确定其遗传物质
作出假设: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是RNA
设计实验:思路: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区分开,直接地、
单独地去观察他们各自的作用,从而判断谁才是遗传物质
预测结果:现象
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构建系统与联系,并使学生从学习知识本身上升到学会如何学的高度。
五、巩固练习
1、课堂例题:
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转化实验使用了两种肺炎双球菌,其中S型菌有毒,有荚膜,菌体光滑
B 、艾弗里转化实验中,艾弗里提取的DNA为纯净的DNA
C、R型菌之所以转化为S型菌,是由于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并成功表达
D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课后作业:
(2)某科研小组对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原理:略
实验目的:探究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
材料用具:显微注射器、禽流感病毒核酸提取物、活鸡胚、DNA酶、RNA酶。
实验步骤:第一步 ;
第二步 在 的条件下培养;
第三步 分别从培养后的鸡胚中抽取样品,检测是否产生了禽流感病毒。
请将与实验相关的内容填入下表:
注射的物质 实验现象预测(有无禽流感病毒产生) 相关判断(遗传物质)
第一组 如果
如果 则 是遗传物质
则 是遗传物质
第二组 如果
如果 则 是遗传物质
则 是遗传物质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验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格里菲思实验(体内) 结论:DNA遗传物质
结论:S型菌具有转化因子 三、烟草花叶病毒的实验
2 艾弗里实验(体外) 结论:RNA是遗传物质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其他不是 四、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设计意图:我根据板书的“规范、工整和美观”的要求,结合所教的内容,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板书,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思路
总结:
以上是我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创设了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利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认为只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成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