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名单

时间:2019-05-12 23:2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国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名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国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名单》。

第一篇:全国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名单

附件

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名单

组长 副组长

赵沁平董

奇 周洪宇 任友群 蔡

智 陈国良 程建钢 戴

忠 高同庆

高新民 郭绍青 胡钦太 黄荣怀 黄伟民 蒋东兴 金

燕 李晓明 刘

晓 刘延申 门

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 华东师范大学

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教育局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清华大学

中国移动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国家信息中心 西北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南昌大学附属中学 清华大学 安徽省教育厅 北京大学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 黑龙江省教育厅 秘书长

成员(按姓氏字母拼音顺序排列)孙

唯 王珠珠 武马群 杨志坚 杨宗凯 展

涛 钟绍春 朱

北京市大兴区旧宫实验小学 中央电化教育馆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开放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局

第二篇:信息化名单

彭志达 香港特别行政区资讯科技署助理署长 张兆华 香港特别行政区资讯科技署高级系统经理 蒋 斌 辽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王东岩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主任 王 秀 国家税务总局信息中心主任 杨冬青 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中心处长 胡 帆 国家统计局计算中心副总工

杨东菁 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中心副处长 叶向阳 国家建材局信息中心主任 张广沛 国家建材局信息中心副主任 毛 昕 机械工业信息中心主任 胡江淮 机械工业信息中心副主任

马蔼乃 北京大学教授、建设部数字城市专家组副组长

李道亮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副教授、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董培南 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主任

李 磊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主任 董宝青 北京市信息办处长

王克义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 吴玉林 北京市平谷区信息中心主任 陈之常 北京市崇文区信息办主任 赵 渊 北京市崇文区信息办 邢亚梅 北京市崇文区信息办

潘纪前 广东省信息产业厅信息中心总工 曹国泰 广东省计委信息中心主任

何伍爱 广州市信息中心主任、信息办主任

王海华 上海市信息办处长、推进电子政务工作协调小组副组长 刘 健 上海市信息办处长

马长清 天津市信息中心副主任

胡盘山 天津市人民政府信息化办公室处长 孟庆瑞 河北省信息中心副主任 李联敏 邯郸市信息中心副主任 张丽霞 邢台市信息化办公室主任 朱仕军 唐山市信息中心主任 姜健力 辽宁省信息中心副主任 张维志 吉林省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 曲家峰 吉林省经济信息中心总工 窦乃武 黑龙江省信息中心主任 孙世峰 黑龙江省信息中心处长 郜广斌 哈尔滨市信息中心副主任 李生栋 青海省计委信息中心主任 魏立桥 甘肃省信息中心主任 刘宗元 甘肃省信息协会副秘书长 王 伟 甘肃省秦安县信息中心主任 程 明 甘肃省秦安县信息中心主任 张继泽 贵州省信息中心主任

王其枢 宁夏回族自治区信息中心副主任

胡希卓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兵团信息中心主任 马绍水 西藏自治区经济信息中心主任 杭栓柱 内蒙古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 蔡国沛 湖北省信息中心信息部主任 杨 飞 湖北省信息协会秘书长 张令保 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主任 陈 俊 江苏省信息中心副主任 王 进 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 谢 桦 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办公室主任 章晓杭 杭州市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 施勇民 杭州市信息办处长

黄永科 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 周 鸣 广西经济信息中心综合部主任 吴绍济 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 韩计隆 山西省计委信息中心主任 何丽娟 山西省大同市市委信息中心 何江海 山西省大同市市委信息中心 卫乃良 河南省信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赖 齐 四川省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 王 忠 四川省经济信息中心处长

金 锋 江西省经济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 阳化冰 珠海市信息中心副主任 孙振东 深圳市信息办 武 欣 深圳市信息办

张 浩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电子商务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吴建会 男 42 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启明公司 高级经理 李 峰 男 44 吉林省政府信息化办公室 主任

赵学天 男 53 吉林省人民检察院检查信息处 处长 纪洪江 男 50 吉林省财税信息中心 主任 曲云珍 女 58 吉林省人事厅信息中心 主任 陈立军 男 54 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科技处 处长 曲日胜 男 52 吉林省卫生厅办公室 主任 贾世兴 男 52 长春海关技术处 处长

吴秀媛 女 48 吉林省农村经济信息中心 主任 刘学军 男 38 吉林省教育信息中心 主任

姚 斌 男 47 吉林石油集团公司信息中心 主任

徐彩晶 女 39 吉林省政府公众信息网服务中心 主任 刘 韬 男 46 吉林省军区自动化工作站 站长 李春林 男 58 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 技术处 处长 候建东 男 48 吉林省商务厅 信息化处 处长 张 伟 男 55 吉林省气象局 监测网络处 处长 王跃邦 男 48 吉林省水利厅 科技处 处长 赵晓明 男 53 吉林省档案局 技术处 处长

曲金华 女 59 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 通信处 处长 韩左慈 男 47 吉林省运输管理局 科技信息处 处长 耿 伟 男 46 吉林省公安厅 通信处 副处长 孙长进 男 50 长春市人民政府信息中心 主任 曲家峰 男 40 吉林省人大办公厅 信息中心 主任 朱有忠 男 52 吉林省统计局 计算机中心 主任 张世忠 男 38 吉林省环境保护局 信息中心 主任 刘 明 男 43 吉林省林业厅办公室 主任

闫澜波 男 50 吉林省交通厅 信息通信中心 主任 邢文忠 男 42 吉林省建设厅 信息化办公室 主任 刘卫钢 男 46 吉林省工商管理局 信息中心 主任

陈新锁 男 40 吉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信息中心 主任 孙秀萍 女 32 吉林省图书馆 信息网络部 主任 李日光 男 44 吉林省计算机用户协会筹备办 主任 孟宪志 男 54 吉林亚泰集团信息管理部 总经理 孙宝权 男 36 南湖宾馆智能化管理中心 主任 王 众 男 46 皓月清真肉业 网络信息中心 主任 李建华 男 51 吉林省卫生统计信息中心 副主任 王德民 男 48 吉林大学 网络中心 主任 陈雨点 女 43 吉林日报 信息中心 主任 韩永林 男 35 吉林科技报刊社 社长

杨 帆 男 33 东北电力设计院信息技术室 主任 李庆国 男 42 东北证券 技术信息部 总经理

郝文友 男 45 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 科技部 总经理 赵德民 男 32 长春市百货大楼集团 信息部 部长 李宝庆 男 37 通化东宝药业 信息中心 经理 范彤卫 男 38 吉林化纤集团 信息部 部长

张俊国 男 43 吉林省国土资源厅 信息中心 副总工程师 林国强 男 48 中国电信集团吉林省分公司 经理助理 于 宏 男 30 宏宝莱公司 计算机中心 经理 于龙国 男 49 白城市财政局 信息中心 主任

于学东 男 37 吉林省通程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 总经理 王 伟 男 40 长春市人大 秘书处 主任 王 旭 男 31 长春名门饭店 电脑部 经理

王 勇 男 26 中国铁通吉林省公司 信息中心 经理 王 洋 女 43 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通信中心 主任 王 铮 男 36 吉林省测绘局 信息中心 主任

王玉萍 女 40 延边州政府办公自动化管理处 处长 王立武 男 49 四平市人民检察院 技术信息处 处长 王龙昌 男 54 长春市灯泡电线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王英凤 男 52 一汽实业总公司 副总经理 王洪盛 男 55 长春市人民检察院办公室 主任 王贵全 男 36 吉大二院信息中心 主任 王晓林 男 39 长春市城建设委 信息中心 主任 王紫薇 女 36 白山市政府公众网络技术中心 主任

王曙光 男 36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吉林省分公司信息部 经理 丛中飞 男 38 长春市财政局 信息中心 副主任 付晓东 男 43 吉林市图书馆 网络技术部 主任 兰淑丽 女 28 吉林省人事信息中心 工程师 卢 雷 男 41 长春市平安寿险 电脑部 经理 左林忠 男 52 长春市统计局 计算机中心 主任 田吉夫 男 42 长春市商务局 信息中心 副主任 白 玲 女 36 长春市电化教育馆信息中心 主任 任凤义 男 43 长春市教育局 教育装备处 处长

任志霞 女 46 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 科技信息部 主任 全 宇 男 49 延边州人民检察院 技术信息处 处长 关大伟 男 36 吉林人民广播电台 电脑部 科长 刘 军 男 38 长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网络室 主任 刘 宏 男 38 长春长庆药业集团 信息部 主任

刘 燕 女 35 光大银行长春分行信息科技部 副总经理 刘文学 男 53 吉林市工商管理局 信息中心 主任 刘邦海 男 41 白城市政府办公自动化中心 科长 刘志铭 男 46 长春市委党校 电教信息中心 主任 刘晓龙 男 42 东北师范大学 网络中心 主任 刘晓萍 女 47 吉林省肿瘤医院信息中心 主任

刘晓燕 女 29 吉林省计算机用户协会筹备办 副主任 刘继海 男 44 白山市财政局 信息中心 主任

孙平男 32 吉林省建筑设计院信息网络中心 主任 孙 彤 女 40 长春运输管理处 信息中心 主任 孙文甲 男 42 长春电视台 网络部 副主任 孙叶青 男 30 通化茂祥制药 信息工程部 部长

孙显春 男 47 长春市卓展购物中心 信息管理部 部长 孙险峰 男 40 松原市财政局 信息中心 主任

曲延增 男 54 吉林市人民检察院 技术信息处 处长 祁宏祯 男 57 长春市公安局 信息通信处 处长 纪文成 男 31 吉林省人民检察院 检察信息处 科长 齐 咏 男 45 吉林省药物研究所 所长

何 欣 男 37 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办公室 科长 何广达 男 29 吉林艺术学院 网络信息中心 主任 吴 林 男 54 一汽贸易总公司综合管理部 高级经理 宋广才 男 35 长春市商业银行信息技术部 总经理 宋宜众 男 44 四平市财政局 信息中心 主任 宋建民 男 41 延边州财政局 信息中心 主任

宋继先 男 50 四平市政府 政务信息化办公室 主任 宋静海 男 33 上海浦东银行长春分行 信息部 经理 张 强 男 37 四平金士百啤酒集团计算机部 经理 张 宏 男 43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计财处 处长 张子产 男 41 松原市政府 办公自动化管理处 处长 张军闯 男 36 吉林省建设厅 信息化办公室 副主任 张柏英 男 52 吉林省委党校 科技教研部 主任 张锐锋 男 39 吉化集团信息网络技术公司 经理 李 松 男 36 新文化报 技术部 主任

李 勇 男 46 长春市农业银行 科技部 副处长

李云峰 男 38 吉林省气象局 信息技术中心 副主任 李永久 男 48 辽源市政府办公室信息中心 负责人 李亚东 男 53 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科技处 处长 李志刚 男 33 通化市财政局 信息中心 主任

李国奎 男 40 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营销部 部长 李学广 男 52 长春市档案局 技术处 处长

李建华 男 51 吉林省卫生统计信息中心 副主任 李金辉 女 34 吉林省商务厅 信息处 副主任 李春逸 男 40 吉林省农村经济信息中心 副主任 李淑华 女 52 长春市工商管理局 信息中心 主任 杜 鹏 男 30 中共长春市委信息中心 负责人

杨 林 男 45 吉林省科学技术厅 信息中心 负责人 杨雨民 男 43 机械工业第九研究院技术部 高级经理 汪继增 男 43 人民银行长春市中心支行科技处 副处长 狄 辉 男 41 通化市人民政府 信息化办公室 主任 苏 伟 男 39 长春理工大学 办公室 主任

谷 雨 男 30 白山市委 办公自动化服务中心 主任 辛浩然 男 30 四平卷烟厂 企业管理部 部长 邵新强 男 46 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 技术处 科长 单小勇 男 38 紫荆花饭店 网络部 部长

周永福 男 34 松原市人民检察院 技术信息处 处长 周晓锐 女 41 吉林省医疗保险中心统计信息部 部长 季春明 男 36 吉林市人民政府 信息化办公室 主任 尚 星 男 48 吉林省财政厅信息中心 科长

尚耀明 男 33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网控中心 负责人 幸 伟 男 28 长春市政府采购中心综合信息部 主任 郑晓岩 男 56 辽源市人民检察院 技术信息处 处长 金东威 男 43 通化市教育信息中心 主任 侯 骏 男 48 一汽铸造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侯大富 男 35 吉林省卫生统计信息中心 主任 俞 杰 男 44 长春市政府 电子政务办公室 主任 俞 海 男 31 长春医疗保险中心网络信息部部 部长 姚洪斌 男 35 吉林市计算机用户协会 秘书长 姜 姝 女 36 长春市电力局计算机中心 主任

姜振辉 男 38 白山市人民政府 信息化办公室 主任 柳 杨 男 35 交通银行长春分行 信息部 处长 赵 洪 男 38 长春市电子政务服务中心 主任 赵立丹 女 35 东北证券技术 信息部 项目经理 赵建华 女 51 长春市国家税务局 信息中心 主任 赵鹏飞 男 34 长春市香格里拉饭店 电脑部 经理 钟 斌 男 48 安华农业保险 信息部 主任 班毓鹏 男 31 吉林油田信息中心 科长

郭 振 男 30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东北区 经理 郭永山 男 45 白山市教育信息中心 主任 郭雪峰 男 33 松原教育局信息化办公室 主任

高 亮 男 31 吉林网通多媒体事业部网络维护部 主任 崔永欣 男 28 中国太平洋寿险吉林省分公司信息部 经理 崔赫光 男 52 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 科技部 副经理 常 城 男 37 一汽总医院信息技术中心 主任 曹 勋 男 33 长春市电化教育馆 副馆长

梁广林 男 48 延边州中级人民法院 办公室 主任 黄可嘉 女 28 吉林省档案局 技术处 副处长 傅冬梅 女 38 吉林敖东延边药业 企管办 主任 焦文平男 37 中国联通吉林省公司信息化部 经理 董卫国 男 46 吉林省农联社科技处 处长

谢 猛 男 48 白城市人民检察院 技术信息处 处长 韩 东 男 34 长春市政府办公厅 电子政务处 副处长 韩松涛 男 38 中国太平洋财险吉林省分公司信息部 处长 甄 理 男 31 吉林省出入境检验局 科技处 副主任 靳忠林 男 51 通化市人民检察院 技术信息处 处长 臧玉春 男 42 长春工业大学 信息网络中心 主任 潘文涛 男 34 吉林省知识产权局协调管理处 处长 潘振家 男 48 中日友好会馆 电脑部 经理 冀昆飞 男 30 锦江花园饭店 电脑部 经理 檀正东 男 43 辽源市财政局 信息中心 主任

藏永放 男 42 建行吉林省分行 信息管理部 总经理 鞠文生 男 49 白山市人民检察院 技术信息处 处长 魏明欣 女 35 吉林省人民政府 发展研究中心 副处长

第三篇:强制性产品认证技术专家组名单

强制性产品认证技术专家组名单

TC01认证技术

组 长

副组长

副组长

秘书兼协调员

成 员

列 席 TC02工厂检查

组 长

副组长

副组长

秘 书

成 员

陆 梅

金立萍 王克娇 许士玉 罗勤才 李春江 陈 英 王 莉 王军伟 周 健 尹铁林 张胜春 曹 实 方晓燕 滕俊恒 刘剑锋 刘 旭 石新勇 谢 华 东靖飞 黄学平武庆涛 张 伟 李铁男 张艳芬 孔祥月 张少君 张 松 王 旭 陈贵祥 蔡小东

沈 军 吴晓龙 许士玉 林学栋 曹 钢 陈瑞英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部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部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部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法律部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部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际部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高新技术部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交部 信息产业部科技司 公安部 认可中心 认可中心

中国电器协会

中国电磁兼容认证中心

中国安全技术防范认证中心 中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中心 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

北京中化联合质量认证有限公司 公安部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 中汽认证中心

国建联信认证中心 方圆标志认证中心 中标认证中心 中轻联认证中心

中国检验认证集团质量认证有限公司 青岛海尔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北汽福田汽车有限公司

广东奥迪玩具事业有限公司

TC02-TC21各CCC技术专家组组长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方圆标志认证中心

北京中化联合质量认证中心

陈 勇 辽宁省医疗器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范国新 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

樊亚军 国建联信认证中心

李伯宁 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

李竹林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

林儒周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广州电气安全检验所

刘安妮 中国电磁兼容认证中心

刘 江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广州分中心

刘 峥 中汽认证中心

汪如洋 中国安全玻璃认证中心

钱 雷 惠普(中国)有限公司

宋建平湖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王宝红 索尼(中国)有限公司

王桂显 中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中心

王 旭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王亚力 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

邢 军 成都电气检验所

刘永泉 广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电气安全实验室

协调员 徐秋媛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TC03电子(电视电声、信息技术、通信终端)

组 长 陈 伟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副组长 胡京平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

秘 书 刘志刚 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成 员 武 彤 中国电磁兼容认证中心

刘慧玲 国家复印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蒋京鑫 中国泰尔实验室

王克勤 深圳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何国峰 中国赛宝实验室

陈子彪 福建省中心检验所

卢民牛 信息产业部通信计量中心

杨彦彰 深圳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龚 增 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

俞毅敏 上海市电子仪表标准计量测试所

王宝红 索尼(中国)有限公司

王平松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王亚力 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

张 松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陈建明 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

姜 昆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协调员 徐秋媛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TC04家用电器

组 长 夏建军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副组长 柳荣贵 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

副组长 刘 挺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 秘 书

成 员

协调员 TC05照明电器

组 长

副组长

秘 书

成 员

协调员 TC06低压电器

组 长

副组长

秘 书

成 员

何东达

杜洪钧 高晓东 龚冬青 郭正春 姜 风 赖 静 李 军 彭咏添 王 彤 王晓岭 徐哲谆 徐 胜 许宏雷 张少君 赵家瑞 郝 欣 俞安琪 陈 松 裘继红 唐春潮 施晓红 杨小平窦林平华树明 林志立 罗春苑 王 娜 刘跃占 颜台永 金 鑫 王 彬 李 敏 吕 军 邹 瑛 朱鸿斌 徐秋媛 陈建兵 邢合萍 徐林根 白辽江 陈雪梅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中国电磁兼容认证中心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广州电气安全检验所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广东美的集团认证测试服务中心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 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

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太平家庭电器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方圆检测集团

浙江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测技术中心 山东计量科学研究院

青岛海尔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上海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上海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中国电磁兼容认证中心

全国照明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灯具分委会

全国照明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光源及附件分委会 中国照明协会

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广州电气安全检验所 广州电气安全检验所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 广州日用电器检测所 福建省中心检验所 飞利浦照明(中国)

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广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电气安全实验室 浙江阳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TCL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北京松下电工有限公司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上海电器设备检测所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上海电器设备检测所

天水长城电器试验研究所

国家电控配电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协调员 TC07器具附件

组 长

副组长

秘 书

成 员

协调员 TC08电线电缆

组 长

副组长

秘 书

成 员

谢 林

杜 量 胡德霖 黄小雷 季慧玉 康应成 刘 辉 吴 蔚 项雅丽 杨应才 张华双 郑士泉 周振山 石瑞铿 何才夫 徐忠民 曹雅斌 陈伟升 吴尚杰 蔡 军 周 萍 林 彤 刘一军 罗怀平温永彩 谢松桂 张 红 张力立 张玮昌 张文捷 曹雅斌 袁百奋 卢圣杆 毛阿兴 何益壮 黄 萱 刘景通 石 铁 席德浩 张承官 张序星 郑顺利

湖南电器研究所电器检测实验室 浙江省机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器检测所 福建省中心检验所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高压研究所

国家电控配电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上海分中心 广州电气安全检验所 长征电器研究所

山东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大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厦门ABB低压电器设备有限公司 施耐德中国有限公司 上海人民电器厂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 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

浙江方圆检测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省中心检验所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

广州电气安全检验所(广安所)杭州鸿雁电器有限公司

上海市电子仪表标准计量测试所 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 上海电气器具检验测试所 松本电工实业有限公司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广州电气安全检验所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深圳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福建省中心检验所 北京市电线电缆总厂

机械工业电线电缆质量检测中心(北京)青岛汉缆集团有限公司 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

大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张德全

无锡电缆厂有限公司

协调员 TC09电焊机

组 长

副组长

秘 书

成 员

协调员 TC10电磁兼容

组 长

副组长

秘 书

成 员

协调员 TC11汽车及部件

组 长

副组长

秘 书

成 员

徐秋媛 杨庆轩 陈伟升 邢 军 潘 颖 吴 玲 陈 颉 张继斌 钱 伟 罗 妍 楮 华 刘尔彬 徐秋媛 滕俊恒 寿建霞 李 华 陈 伟 翟 松 胡景森 杨 征 王 勤 陆冰松 吕惠政 杨春荣 杨彦彰 于振国 蒋建辉 樊文琪 王平松 白奉军 李传增 倪 军 徐秋媛 赵燕皎 陈文良 李学强 谢鹏鸿 黄学平李 洧 李宏光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成都电气检验所

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 成都电气检验所

全国电焊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焊机分会 唐山松下产业机器有限公司 山东质检院 无锡质检所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凯尔达电焊机有限公司

广州阿比泰克焊接技术有限公司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电磁兼容认证中心 上海电器设备检测所

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

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武汉高压研究所

信息产业部通信计量中心 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所 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

深圳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 广州电气安全检验所 中国赛宝实验室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戴尔公司 海尔集团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樊)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长春)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樊)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中汽认证中心

天津汽车检测中心 天津汽车检测中心

协调员

TC12摩托车及部件

组 长

副组长

秘 书

成 员

协调员 TC13玻璃

组 长

副组长

杨建中

张 箭 王为人 卢丙杰 杨海庆 蔡艳春 姜兆庆 白晓燕 姜 杰 胡天明 陈耀华 丁良旭 刘 伟 朱 青 程惊雷 黄佳腾 冯星野 陈君洋 屠振涛 丁祖学 王 昆 刘 欣 段保民 李大维 龚清清 葛维晶 王 强 王洪泉 缪文泉 胡文浩 钱仲明 付汉安 雷世平李裕民 汤跃进 汪 盛 梁翠微 黄德明 林先进 王 昆 石新勇 林志强

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樊)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长春)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长春)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长春)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长春)中汽认证中心

北京市汽车研究所

国家重型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重型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济南重型汽车检测中心 国家消防装备质检中心

上汽集团总公司技术质量部 东风汽车集团公司科技开发部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一汽集团规划部 南汽计划发展部

北汽福田技术研究院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天津摩托车检测中心

国家摩托车检验中心(宝鸡)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中汽认证中心

天津摩托车检测中心

国家摩托车检验中心(宝鸡)中国无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上海摩托车质量监督检验所 上海摩托车质量监督检验所 南昌摩托车质量监督检验所 重庆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重庆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重型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摩托集团公司

重庆力帆集团集团公司 钱江摩托车公司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秘 书

成 员

协调员 TC14轮胎、乳胶

组 长

副组长

副组长

秘 书

成 员

协调员 TC15安防

组 长

副组长

秘 书

成 员

王文彪

杨建军 王江东 陆万顺 黄建斌 莫 娇 韩 松 张佰恒 张彦铮 李志清 王 昆 周竹叶 马良清 汤胜修 王 鑫 谢 华 王斌力 李松发 王克先 陈秋发 孙光明 王慧敏 钱瑞瑾 张进新 阮 旭 蒋富林 赵玉祥 何小虹 甘金生 李 慧 王 昆 刘剑锋 张金山 刘希清 李 彤 黄 萱 胡志昂 牟晓生 俞春俊 洪卫军 郭 立 卢螽法

中国安全玻璃认证中心 信义玻璃控股有限公司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国家玻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玻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安全玻璃及石英玻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安全玻璃及石英玻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 北京泛华玻璃有限公司

武汉耀华皮尔金顿安全玻璃有限公司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国家轮胎质检中心

全国橡标委乳胶制品分技术委员会 北京中化联合质量认证有限公司 北京中化联合质量认证有限公司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中国橡胶协会轮胎分会

全国轮胎轮辋标准化技委会

全国摩托车轮胎轮辋标准化技委会 青岛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化学工业力车胎质检中心 上海轮胎集团

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

北京中化联合质量认证有限公司 化学工业乳胶制品质检中心 国家计生委药具中心

国家计生委药具质检中心

桂林南方橡胶集团桂林乳胶厂 广州市第十一橡胶厂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安全技术防范认证中心 公安部科技局三处

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公安部科技局二处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国家安全防范报警系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国家安全防范报警系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公安部交通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国家安全防范报警系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国家安全防范报警系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

协调员 TC16消防

组 长

副组长

秘 书

成 员

协调员 TC17医疗器械

组 长

副组长

秘 书

成 员

协调员 TC18农机

组 长

副组长

副组长

秘 书

徐志伟

皮幼林 管超明 白 晶 何小群 东靖飞 范 桦 胡群明 尹铁林 卢建国 陈泽民 高 伟 周 路 廖平周象义 林星原 张雄飞 何小群 陈 昕 李 川 胡雪松 王建军 郑全录 谢宇峰 冯 燕 陈驾凌 王培连 颜 林 何京茂 郭亚杰 何 骏 郁红漪 文 旋 章兆园 李 文 陈本俊 何小群 刘 旭 陈小兵 朗志中 冯发超

上海迪堡安防设备有限公司 深圳市美安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铁将军防盗设备有限公司 中国安全技术防范认证中心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公安部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 公安部消防装备质检中心

公安部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 中国消防协会

国家防火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固定灭火系统和耐火构件质检中心公安部消防局

中国寰岛(集团)公司 南京消防器材有限公司

上海金盾消防安全设备有限公司 北京利达防火保安设备有限公司 西安盛赛尔电子有限公司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辽宁省医疗器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辽宁省医疗器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沈阳东软数字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上海医疗器械厂有限公司 广东医疗器械质量检测中心 广东医疗器械质量检测中心 天津市医疗器械研究所 瑞典金宝中国有限公司 上海市医疗器械检测所 上海市医疗器械检测所 美敦力(上海)有限公司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北京医疗器械检测中心

上海光电医用电子仪器有限公司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北京东方凯姆质量认证中心

国家植保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拖拉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洛阳)北京东方凯姆质量认证中心

成 员 范学民

陈俊宝

尚项绳

刘 宪

邓 军

李建秋

王 虹

杨文志

苏东林

郭凤江

耿占斌

协调员 何小群 TC19建材

组 长 樊亚军

副组长 谢 华

副组长 刘幼红

秘 书 杨祥昆

成 员 王铭新

王立新

李 臣

廖惠仪

冯世芳

陈纪文

何 芃

李增宽

梁以流

赵 珊

缪 斌

王 玲

武新力

郑树龙

石 韧

龚万森

协调员 何小群 TC20电动机及电动工具

组 长 吴国平

副组长 陈伟华

副组长 潘顺芳

秘 书 罗军波

秘 书 李宏照

成 员 罗 妍

武 彤

赵 裕

邓 谨

农业部农机化司科教处

全国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全国拖拉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全国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农业机械化分技术委员会 国家农机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农业部农用动力机械及零配件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 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机械工业拖拉机农用运输车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常州东风农机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华盛农业药械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拖拉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建材工业质量认证管理中心

北京中化联合质量认证有限公司

全国建筑卫生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北京国建联信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方圆标志认证中心 中标认证中心

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 国家涂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广东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福建省中心检验所

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

广东省佛山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 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协会 北京利力新技术开发公司

广东佛山欧神诺陶瓷有限公司 广东华润涂料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检测中心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 上海电器设备检测所

上海电气器具检验测试所 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

上海电气器具检验测试所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中国电磁兼容认证中心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机电产品检测中心

协调员TC21玩具

组 长

副组长 副组长 秘 书

成 员

王 春

金 勇 林 彤 高晓东 赵介军 王建乔 秦乃军 虞维廉 张文斌 刘袁平周 远 王 琴 胡丽姬 周修源 李秀英 张传富 薛 宇 郝 欣 张艳芬 陈 阳 刘唐书 高 燕 张 士 赵改萍 姜文博 颜刚华 孙 震 刘功桂 刘 炘 李 敬 章少坪 陈时伍 江丽媛 张学峰 雷再明 范红伟 章若红 王新豫 王劲松 卫碧文 陈 伟 李家庆 卜 达

浙江立德产品技术有限公司 浙江方圆检测集团 福建中心检验所

广州电器安全检验所

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机电产品检测中心 浙江卧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河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华力电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佛山市云雀振动器有限公司 牧田(中国)有限公司 上海具易工具厂

浙江博大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小功率电机分会 上海电器设备检测所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动工具分会 无锡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北京中轻联认证中心

广东进出口玩具检验中心 广州电气安全检验所 北京中轻联认证中心 北京中轻联认证中心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广东进出口玩具检验中心 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广州日用电器检测所 扬州进出口玩具检验所 扬州进出口玩具检验所

中国检验认证集团质量认证有限公司 广东奥迪玩具实业有限公司 深圳进出口玩具检验中心

江苏检验检疫局昆山自行车实验室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浙江方圆检测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汕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上海进出口玩具检验中心 上海进出口玩具检验中心 福建省中心检验所

宁波检验检疫局轻工产品检测中心

国家玩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方圆)

协调员 胡兴根 王 昆 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第四篇: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

.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暨2011年 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领导讲话材料

二○一一年三月

目 录

1.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的讲话………………………………… 1 2.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的讲话…………………………… 18 3.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李天顺的讲话…………………… 35 4.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主任王珠珠的讲话…………………………………………………………… 50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的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同志们,我们今天全国各地教育系统都在认真学习国家“十二五”规划,积极贯彻落实“十二五”精神,努力实现“十二五”的良好开端,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我们在杭州召开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暨2011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长会议,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我了解一下今天有26个省市32位省电教馆正馆长参加会议,说明大家对会议的高度重视,一天多来大家通过报告、经验交流和研讨,沟通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进一步落实了纲要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有关要求,王延觉司长、李天顺司长在会上作了很好的报告,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总的看来,会议开得很好,实现了预定的目标,一是总结交流了各地教育信息化成功作法和经验,二是研讨了新形势下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挑战和工作思路,三是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特别是2011年工作的重点,这次会议很重要的是大家进行了沟通,相互交流,刚才有四位同志代表小组分别报告了各组讨论的情况,大家对会议的召开纷纷提意见,特别是四位同志提出了20条建议,大家的讨论还是很认真的,这些建议也是很有价值,教育部司局回去后认真的研究,认为大部分建议都提得很好而且有操作性,值得大家认真地研究。

那么下面我就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再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十一五”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绩,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国家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工作中,教育信息 化就已经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进行来安排,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强调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教育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指示,加强了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实施了一批重点工程,经过教育系统上上下下的不懈努力,“十一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全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识,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工作情况,王延觉司长总结中讲到了,我这里就概括一下,主要有这么几条:

1、现代远程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十一五”期间现代远程教育逐渐成为人们认可的一种重要学习形势,教育部批准的68所大学和中央电大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全国教师教育的部落联盟的成立推动了我国继续教育事业调整,向智能计算机网络的第三代远程教育转换,目前网络教育本、专科生招生规模达到160万,远程培训教师的数量连续几年超过百万人次,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共同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历时五年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2、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具备一定规模,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教育卫生宽带传输网,部分省、市、区的教育网也已经形成了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局面,基本覆盖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各个领域,成为远程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产生渠道,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条件,全国已有近半数的省份不同程度的建设了地方教育网络,全国约16%的小学、46%的初中、77%的高中已建立了校园网络。

3、数字化资源体系开始显现,“十一五”期间初步建成了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教育教学需要的资源体系,中国高教文献保障体系,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的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各级各类教育资源 不动工具,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免费提供覆盖义务教育阶段的全学资源,国家级高等质量工程,已经建设2500多门本科精品课程,1000多门高职高专的精品课程,200多门网络教育的精品课程,中国职业教育网开通后,每天都有大量的访问,非常受用户欢迎。

4、信息技术专业人材培养和教育普及工作持续的推进,目前,高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在校生的规模约为300万,中职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学生达到400万,“十一五”期间近500万教师通过了教师教育技术初级或者中级培训,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开课率明显提高,达到初中90%,小学40%。

5、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教育部和省级教育部门基本建立了政务公开网站,电子政务公开正在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校园安全的管理系统建成,提高了教育管理效率,促进了教育管理和教育学者的科学化。

6、教育信息化重大应用取得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在普及化应用,远程教育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高校招生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考试监控系统、教育科研管理系统,科研信息交流平台等也都在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7、电教系统已经成为知识教育信息化重要的专业化对口,中央电教馆和全国各省、市、县电教机构的2.3万专业人员街接全国46万多中小学专、兼职的信息技术教师和电教工作人员,在为教育信息化发展作贡献中实现了从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育基础(9:35),在“十一五”期间,电教系统得到了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农远工程建设和应用的理念,在重点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信息 技术教育普及,远程教育以及教育信息化在区域学校的实验室试点推动等业务发展中已经成为一支知识教育信息化重要的专业化队伍,成为把教育信息化延深到基层学校和边远贫困地区的重要支撑,“十一五”取得了很多的成绩。

总结“十一五”电化教育工作,有几条成功的做法,特别给予肯定,一是政府积极推动,“十一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在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迅速推进,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推动,中央到地方直接经费投入与多个重大项目的设立起到了给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经历。二是基层探索应用,“十一五”期间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逐步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给教育改变发展的重要性,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建设项目,探索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形成了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好局面,在一些地区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已逐步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融合,不断的创新,也涌现了一些好的人才。三是注重资源,“十一五”期间形成的各级各类资源,主要采用评比、招标、采构、征集等方式,形成教育界的优质资源,越来越多采用网站的形式集成整合的发布资源,提供给学校、教师和学生使用。四是关注新技术的引进,做到与时俱进,从“十一五”初期到后期信息通信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出现了明显上升,这与关注和应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技术、移动技术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第一点“十一五”教育信息化取得的成绩和所做的工作。第二点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坚决性,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着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发展,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等方面的新形势、新 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教育信息化做了重要指示,教育规划纲要把信息化单独列为一章,刘延东国务委员多次对教育信息化作出指示,在今年的教育工作会议上又特别作了强调,教育部高度教育信息化,袁贵仁部长亲自抓,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多次专题研究,并把教育信息化列入了2011的重点工作,袁部长还特别讲了一句,不管我们的重点工作有多少项,教育信息化都必须是其中之一。那么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抓落实,抓好落实需要首先形成共识,要通过学习和宣传、讨论,使教育系统和全社会对纲要提出的教育信息化有深刻的体会,形成共识,特别是规划纲要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值得我们大家很好的思考来领会,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这是规划纲要里面讲到信息化意义的时候特别有这么一句话。我们也要同时加快教育信息化的紧迫性,坚决性有深刻地认识,这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在这里我特别强调一下,第一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环境,是国家信息化的一项基础工作,关系千家万户,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与科技结合的一个标志性,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可以从很多方面讲,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简单的一句话,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无论如何推动都不会过头。为什么这么讲呢,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信息化除了单列一章外还有一个重大项目,第二教育信息化是渗透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方方面面,每个环节都有,抓好教育信息化,对我们完成纲要的核心任务,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和作用。第三教育信息化有可能改变我们教育的传统规律。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整体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第一教育信息化关系千家万户,而且直接影响民心。

第二推进教育信息化在当前形势下是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今年是落实纲要的第一年,改革和发展的各项任务、重大工程都在紧锣密鼓地启动,教育信息化作为纲要的重大任务和十大重点工程之一,我们必须尽快启动,加快实施。教育改革和发展为教育信息化提出了许多需要研究和解决重大的课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等改革措施的深化,各级各类教育都必将对教育信息化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尽快地部署,才能积极回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信息化如果说滞后,发展影响的不仅仅是教育信息化本身,影响的是整个教育的改革发展,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还将影响到国家整个教育整体战略的实施,也会影响到我们国家的竞争力。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教育信息化也有着很多的期待,我们要对教育信息化的紧迫性有充分的认识,我们要使教育信息化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前面,应该成为率先实现教育信息化促进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突破,教育部“十一五”就提到要用教育信息化来带动教育现代化,我们的任务是非常重大的,要起到带动作用。

第三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是“十二五”期间一项十分艰苦的任务,不仅有紧迫性,也有坚决性,“十一五”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成就巨大,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再一次与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要求与国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与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及全国现代化的整体战略目标,与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和水平相比,应该说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任务是十分 艰巨的,我们教育信息化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比我们的教育整体水平恐怕要大很多,我们任务非常艰巨,我们现在基础还是比较差,我们发展面临的困难还是比较多,大家刚才提的建议也隐含了我们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们面临的既要追赶发达国家的步骤,又要追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的节奏,同时还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信息化的巨大期待,所以我们在建设教育信息化的同时,我们一方面在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同时既要解决发展不平衡和设备浪费闲臵,我们在加大资源建设力度的同时还需要建设可持续的资源共享、共建的基础,在改变教育信息管理严重滞后面貌,实施标准化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协调各方的需求,落实责任主体,形成协作合力。在推进信息化应用的同时,还需要解决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以及师生应用能力提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的任务非常艰巨,因此我们说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建设问题、投入问题和硬件的问题,也是深层次的体制和探索的任务,我们现在在教育信息化方面还没有比较成熟的机制和模式可以拿来就用、我们就直接推广,我们现在探索过程当中,我们教育信息化十年来从形成阶段到应用阶段,过去我们有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和做法在我们下一步从应用阶段走向融合和创新阶段的时候它也不能解决我们的所有问题,有些是可以用的,有些还不能够用,可能还要创新,所以说没有新的突破和没有重要进展的话,就会影响到我们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甚至影响整个教育改革。

抓住机遇,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这是当前我们最紧迫的事情,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需要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同时也要有机遇意识,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内外部环境总体是很好的,是难得的机遇。

第一,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步伐。国家信息基础化和工业化,推动了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应该说是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是好的,有利于信息化的发展。

第二,是在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指导下,和党中央关怀支持下,整个教育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这是大家都知道,特别是去年的纲要发布以后,全党全社会统一了思想和行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决策更加坚定,目标更加明确,纲要贯彻落实工作正在扎实地推进,贯彻落实的机制不断创新,现在各个地方都在出招,这其实也是我们教育信息化的进展。

第三,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向各个行业越来越广泛快速的渗透,以及一批优秀信息技术企业的成长,也为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有力的市场支持环境,我们不仅有政府支持环境、社会支持环境也有市场支持环境。

第四,是经过我们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教育信息化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特别是教育部高度重视,目前,已经就教育信息化正在做若干计划,所以我认为现在正是一个大好的时机,应该充分认识这些机遇,珍惜这些机遇,抓住机遇,根据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和教育信息化现状,以及现阶段发展的阶段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支持,教育规划纲要在第十九章从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加强优质资源开发的应用,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三个方面提出了总体的要求,纲要就是三条任务,一是基础设施,二是资源建设,三是教育管理信息化。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十个重大项目之一,所以我们经过研究以后确定,当前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和谐目标和工作任务就是要落实好纲要的各项要求,按照纲要明确的三项任务加一个重大项目的牵头部门都是教育部,当然还有其他的部门配合,所以我们教育系统对教育信息化也承担了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教育部也正在组织编制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纲要,在这里再强调一下我们这个总的思路就是要以全面落实纲要的战略部署和要求为核心,以服务大局、保证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改革创新为目标,以深化科技与教育结合为战略方向。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所以有些还来不及做,当然大家刚才提的有些建议我觉得政策因素,包括专家讨论也讲到这个政策,因我们有很大一部分是面向群众,光靠几个项目是解决不了很多问题,这是一个宏观的抓手,下一步政策,重要的是我们要抓好一批在省市或者是学校要选择一批示范引导,要抓好示范引导,因我们现在没有现成的模式,那我们就要去发现典型,发现好的,很多创造性好的东西都是由我们基层的创造,都是大家创造的,所以我们要去发现,通过这种好的来引导。第三,就是微观上面的,我们要抓一些重大的项目或者是工程,有些是具体的项目,比如发射卫星,教育卫星这些具体项目,那有些是工程,比如农远工程、校安工程等等这些,涉及面很广,它是通过一个系统的策划和布局,各个省市的系统推进、执行特定的目标,这是我们在三个层次都要抓住,不能只有一个层次的抓住,一个层次的抓住不能够实现我们教育纲要、规划纲要所提出的目标,达不到,这是我们这三个抓住,通过这三个抓住我们要全面系统的推进教育信息化。同时呢,重点的推进 以宽带网络全覆盖为主要标志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的内容方式和积极,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形成数据互通的教育科学管理的基本构架,分工负责协同推进教育管理的科学发展,所以我们在落实各项任务中间,很关键的要选好抓手,把握关键。建立教育信息化领导与支撑的保障机制,使教育信息化在创新精神中做到有效推进,并能够发挥实际作用。这就是刚才所讲到的,我们不是把它当一个项目来做,是要把它当作一个工作,要形成一种持续的常态的工作机制,这个很重要。不是说我们到时候设计好一个项目或者工程,找它一笔钱了,再去推进这个工作,再给大家布臵任务,不是这样的。那么我们要从常态工作作为基础,而且应该是我们主要的工作任务。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持续发展的机制,然后再来抓一些重大的项目,重大的工程。来推动重点领域,应该是这个思路。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开这个会,就是要跟大家吹吹风,沟通一下思路,新增活力。那么我们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根据以上这么一个总体思路,我认为还需要特别是把握好这个重大的问题,这也是对这一个思路的一个进一步的体现。

第一,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前瞻布臵。他们原来给我写的是超前布臵,我把超前改成前瞻,超前让人感觉到我们是不是超越了现实,不是这样的。我把它改成前瞻,感觉更准确一些。前瞻是要立足于现在的眼光,看得更远一点。不是要你超越现实走到前面去,不要脱离现实。我们必须要有这种眼光,很重要。教育信息化发展快,影响远,在精神设计上必须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也可以说是超前性。本来超前性也没什么,但是我预防有因为上面布臵的任务,底下的提高指标,脱离实际,所以我把它改成前瞻性。其实超前布臵,其他很多地方都是讲超前,这本身没有错。一定要有前瞻性。今天做出来的东西,明天就过时了。虽然说我们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但是我们的设施设备的浪费还是存在的。当然不是说是教育信息化的因素,别的部分的信息化也比较普遍的。尤其我们的硬件的利用率,适当超前的部署,首先应该是要把满足人的需要放在首位,超前部署不是说你本来是386的机器买486买586,最后你还是过了两年以后又过时了,你还没用又过时了。超前部署主要是超前考虑人的需要在什么地方,你得前瞻性考虑,他需要什么东西,下一步,这是我们超前的主要的钻研点。所以我特别讲一下,不要我们理解啊,本来买386,非买486、586甚至更好的奔腾。不是这个意思,超前部署,首先是要把人的超前需求考虑在里面,不能只着眼于眼前的技术和设计。要围绕使用者的下一步,或者未来的一些需求进行超前的设计。把握好现时可能及前瞻性衔接,教育信息化建设要以教师学生、学校的管理者的基本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我们应该始终不渝的把教育信息化在多项程度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素质队伍的提高,作为检验我们教育信息化工作是否取得成效,取得多大实效的最重要的标准。不是说你买了多少计算机,这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为什么把它放在第一条。

第二个很重大的问题,坚持需求导向,应用带动,要把握好教育优先发展和服务全局的关系,把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给教育信息化的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着力点。而不仅仅是技术导向,项目导向,而是要切实落实好需求导向,这是保障教育信息化效应和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我在给大家讲得通俗、简单一点,教 育信息化是为教育改革发展服务,而不是说倒过来,不是说别人为我们服务,我们是为别人服务的。今天来的都是主管教育信息化的主管同志和领导,这个指导思想非常重要。那我为什么请这么多司局来,就是让他们提供需求服务的。教育部各个有关的司局,安排的重大的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就是我们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需求,当然也包括地方的,就是我们服务的主要对象。所以说基础教育的重大任务是什么?高等教育的重大任务是什么,高校重大科技任务是什么。教育信息化重在应用,要强化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的机构学校应用,着力提高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应用技术的能力。将教育管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应用,作为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强大动力。落实到每一个学校,每一个院系班上。体现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上,落实到教育改革的发展上,我们一定不是去做样子,争一个指标,完成一个指标,如果说你的教育机构没有用或者说用得不够,那就只能说是浪费。这是第二点。

第三,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切实加强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大家都强调这一点,所以我们从顶层设计做起。强调全局性的部署和安排,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中的领导作用。从宏观战略的高度进行科学规划,在认真研究教育信息化需求和客观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需求上搞好顶层设计。要特别防止低水平重复造成的社会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同时我们也要科学的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 一些基础的标准,并且提供指数,这个标准也是这个顶层设计的标准,包括我们总体宏观要达到的目标,也包括一些具体的。要把握促进公平与效应的关系,注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臵和优化布局。引导资源的整合,鼓励强强联合、强弱联合,研究提出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的方案来指导实践,在实施过程中间还要加强协调。

第四,要坚持创新机制,共建共享。共建共享是教育信息化工作中一项关键性的机制问题。特别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共建比共享的难度可能更大,如果政府拿出来的钱大家都建好了拿来给我们共享一下,反正多少,这个还好说,比较容易形成共识。但是共建,目前来看,共识还不是很高,难度也更大。所以希望大家给予更多的关注,更多的协调和更多的支持。要搞好共建共享,需要逐步统一规范,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广大基层和师生的创造性。这个建设里面也要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鼓励探索新的路子,尤其要深入的探索利用市场机制,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新路子。这方面,我也听了大家的介绍,看了一下材料,已经有一些好的典型。但是还不是很多,希望大家能注意发现和总结,要把握好开发和集成的关系,公益资源和市场资源的结合,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逐步使共建共享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第五,坚持政府推动,多方参与,政府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这种作用的着力点和实现方式是会有所区别的。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政府从三个方面进行推进工作。刚刚已经讲了,一个是加强典型示范,第二个是要加强典型示范的引导,第三要重点抓一批重大的项目和工程。但是,教育信息化只有政府的力量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必须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特别是现在有一些企业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作用。现在企业不光是技术上的 支持,还有资金、人员各方面的支持。他有些产品完全可以融入到我们这个大的资源体系中间来。多方参与当然需要新的机制,你要是老的机制可能很难。要强调开放,强调合作,强调互利。以上就是我对我们抓住机遇,加快推动教育信息化的一个总的思路、考虑。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要改革创新,把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落到实处。完成纲要提出任务首要是要改善位臵,关键是要改革创新,根本还是要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各地要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本地的实际,选对工作路径和着力点,在推动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上改革创新,有所作为。

这里,我也讲几点近期工作的几点要求吧。

第一,要抓紧启动规划制定,做好顶层设计,这是当前最紧迫的一件事情。有些省市动员得比较好,可以得到肯定,特别是浙江省,据我知道,是全国第一个发布教育信息化纲要,明天他们召开全省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这还是全国第一个,据我们部门现在了解到的也可能不是很准确,现在的工作还没有你们完善、全面,我想应该是差不多。这个我觉得是走在前面的。我们也有些省市做了很好的工作,有些已经纲要制定得差不多了,准备发布,我觉得这个挺好。教育部,我们现在也在做,也已经组织了专家队伍,开始调研,今天我们也请了专家来吸取这个营养。各地也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启动这项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本地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主体,要站在宏观战略高度,组织力量,科学规划,要在认真研究本地信息化需求和客观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确定战略重点和难点,明确发展目标。分解和落实各项任务,搞好顶层设计。在广泛征求意见,不断完善和 做好论证的基础上,宜尽早发布尽早实施。提的第一条要求,还是要做好这项工作,这是我们在听取各方面反映,要求最为迫切,最为集中的一条意见。

第二,要切实推进示范引导工作。希望各个地方要认真做好调研,总结本地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摸清底数,找准问题,发现典型。教育部考虑要抓紧启动试点示范的项目,各地也可以抓一批典型示范,全国各地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教育基础,不同的文化特色。教育信息化引导示范也可以各有特色。包括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也不一样。抓好了教育信息化这示范,就为全面普及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就有了培训和发挥辐射作用的基地。工作推动起来,能做到心中有数。我想成效也会更快。

第三,尽快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和工程。教育部正在征集有关方面的需求,在已有征集项目的梳理之后,我们也希望推出一批若干个重点的项目或者是工程。这个里面重点的一个是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第二个是教育信息化支持教育,科学管理决策的细节性。第三就是数字文化校园建设方面。这几个方面重点,但也不完全是在这个范围之内,这个跟我们纲要布臵的任务密切相关。而且近期是可以着手的。这也是我们主动性较强的。像一些基础设施呀,主动权不一定都在我们手上。我们要通过梳理,还要通过论证,来选择一些重点项目,争取国家来支持一批。当然也要坚持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因为这方面的投入都比较大,还要积极做很多工作,大家都希望我们有一些投入。没有好东西在手上还是很难争取到投入的。大家尽可能给我们出些好的主意,提一些好的建议。我们希望各地也要抓紧做好这项工 作。在一个省一个市也有相对重大的项目不能都是等到国家来部署主意的重大项目。根据实际情况,教育信息化项目推动还是重要的方式之一,我们要共同来抓好项目的设计和立项论证实施工作。每个地方都可以相对集中力量办成几件教育信息化发展有关的重大的事情,这是第三点要求。

第四,要充分发挥电教系统等信息化相关机构的作用。我们这次会议就是为了很好的形成教育信息化的合力。电教系统及教育信息化等其他机构要进一步增加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在教育信息化加速发展中做贡献,求发展,中央电教馆在认真学习纲要,研究教育部信息化工作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年在四个方面加强系统协作,重点突破。一个是实施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二是在教育部领导下继续开展教育信息化区域和学校的实验示范;三是探索深入基层,特别是农村学校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试点。四是以战略规划高度开展系统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设。希望这些工作得到尽快落实、实施、启动。教育部也将继续支持他们的工作,发挥他们的作用。各个省市、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要高度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支持他们的工作,给他们压担子,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的难题,促进他们做出更大的贡献。电教系统,我也很了解,是我们教育系统推动信息化至上而下有那么一种完整的系统,很难得的一支队伍。而且有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和积累,应该充分发挥好这支队伍。当然还有些其他的作用。

加强组织领导和保障体系建设。能不能做好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我看关键是能不能把这件事摆上位臵。我觉得这个事摆上位臵是第一位的,你不摆上位臵是不可能做得好的。我在科技部工作很多年,科 技工作弹性比较大,但关键在一把手,我们总结了多年的经验。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只要一把手抓,这个工作就一定能抓好,能抓出成绩。教育信息化一定要摆上位臵,这也是规划纲要要求的,规划纲要写得很重要,摆上位臵了,那么我们的工作一定要完成。做好信息化工作也必须要有强有力的领导。现在教育部已经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我们还将成立一个部级协调小组。部内的领导小组是由袁部长亲自挂帅,好几位部长都参加,相关的司局和主要信息化相关单位都在里面。教育部党组已经初步决定要建立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现在正在酝酿人员和设臵。这是一个重大的举措,这是袁部长亲自提议的。可见教育部主要领导对这项工作确实高度重视。所以我们各地也要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主持引导,主要引导要高度重视,要切实投入精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注意及时解决重大问题,要明确各项工作的实施主体,提出建设要求和考核指标,关键是要形成合力,在这里面,关于领导组织机构,因为今天来的主要是分管的一些领导,我希望回去后别的东西应该说也要汇报,这个问题我希望成为重点问题回去给主要领导汇报,这个问题是教育部党组织高度重视,袁部长多次反复的强调,我在来教育部之前他就给我说过这个问题,头一个月几乎每次碰到都讲,我当时还不太理解,我还以为当时有个重大项目特别急迫是不是马上有笔钱,后来我知道不是那么回事,所以这项工作我觉得是在袁部长脑子摆在非常重要的位臵,希望大家要认真策划、具体落实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条件保障,抓住落实“十二五”规划和教育经费达到4%的要求,4%也要找好的项目,我们教育信息化应该成为其中的好项目,审慎规划和设计,积极落实信息化经费和项目经 费,落实政策支持,真正把事情办好,对于大家提出些意见、建议,我想很多教育部还有处理措施,因为我们处理工作也是刚刚开始起步,现在还在组建队伍,还在设计阶段,我想这个工作我们按照这个思路抓下去教育部党组重视的情况下我想一定扎扎实实进行,大家提出些好建议我们还会认真的研究,最后我还想讲一条这个要求,我们为什么开这个会很重要一个原因是我们计划今年下半年九月份左右召开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这次开的会是以司里的名义开的会,下一步是教育部的名义开,部里面的主要领导参加我们肯定希望还有更高的领导参加,这个会议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要向大家把我们一些思路与想法告诉大家,请大家尽快行动起来,加大力度,加强措施,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争取做出些更好的成效,希望把我们这去些已经做的更好的总结提炼,出政绩、出措施、出条件,这样为我们这个今年的全国教育信息工作会议作好准备,这样大家对今天这个会议都高度认可,认为十年以来还是第一次,很重要,但是我们更重要的是在下一个会议,我们这次会是为下一次做准备,所以大家也能够理解下一次会议是多么的重要,希望我们大家都全策全力全力以赴,共同把这个教育信息化工作做好,同志们,教育信息化是值得我们为此不懈奋斗的事业,意义非常重大,任务非常艰巨,使命非常光荣,我们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会议之后希望各级部门加快行动,以改革创新精神真抓实干,奋发进取,尽快部署,力争在重点工作上尽早突破,有比较大的进展,为今年下半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作好充分的准备,也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我就借这个机会讲这么一点,谢谢大家!

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展望

——教育部科技司王延觉司长在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暨

2011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的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各位厅长、处长、馆长,同志们: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教育部科技司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感谢大家能在百忙之中参加会议。

这次会议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调研,了解各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需求与经验;二是吹风,向大家通报教育部对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认识、思路和部署;三是摸一批典型,为下半年要召开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做准备。通过这次会议,希望大家能够交流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研讨新形势下教育信息化工作思路,加深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形成大家共同关心、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局面。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现状、问题和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自1994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启动建设以来,经过“211工程”、“985工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校校通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学校组织开展的多项信息化建设项目,教育信息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基本成绩如下: 1.教育信息化基础网络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建成了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为支撑的全国教育网络基础设施,部分省市依托网络运营商提供的基础服务建成了省市级的教育网,成为教育信息化重要基础设施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平台。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纯IPv6下一代互联网CNGI-CERNET2主干网,已接入200多所高校,其中100所学校校园网已全面支持IPv6协议,正在开展示范应用,为教育信息化长远发展打下基础。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得到初步应用。高校校园网已经普及,其他类别学校也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中西部36万所农村中小学配备了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建设了卫星教学收视系统或计算机教室,初步构建了一个惠及全国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网络,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得以共享优质资源。

2.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所提高。国家基础教育资源、高等教育精品课程、高校网络教育课程、国家职业教育资源等资源库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批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基地,初步建成了大学数字博物馆、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等资源系统,在为教学、科研和科普服务方面发挥了作用。

3.教育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较快。以教育部办公厅为枢纽,初步实现了与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属高校的政务信息联网交换。基于网络的政务信息发布、高考阳光招生、研究生招生信息管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学历学位认证等得以应用。初步实现 了学籍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与办学效益。

4.信息化在各级各类教育得到应用。高校普遍采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有所增强,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创造力。网络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稳步发展,成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开始的“教师网联计划”、2005年开始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以及中小学普遍开设的信息技术课,使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提高。公共教育资源逐渐向企业和社区辐射,远程教育培训开始应用于农民工培训、干部培训和企业在职培训。上海教育资源库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五大类资源体系,在满足学校教育需求的同时向社区推广应用,已成为上海构建学习型城市的重要基础。

5.教育信息化标准化进程取得一定进展。2002年底成立的“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CELTSC)”,发布了多项标准,构建了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CELTS),所研制的“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三项标准已成为国家标准。2003年颁布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在指导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中已有初步成效。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我国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信息化观念薄弱。总体来说,有关方面对信息化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重大作用认识不足,支持不够;对教育信息化的 发展规律认识不深,推进不力。教育信息化还停留在战术层次,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体制改革的结合不够,在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管理体制没有理顺,运行机制不健全。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推进工作机构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条块分割普遍,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不足。缺乏战略研究与咨询机构。统计、监管和评估机制不完善。技术研发不够重视,标准推广应用滞后,采标率低。教育信息化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条例等体系不健全。

3.资金投入无保障,多元投入机制未形成。教育信息化总体投入不足,结构不均衡,运行、维护和可持续发展没有根本保证。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校,缺乏信息基础设施维护与升级的投入机制,有些地方现有设备的使用面临经费短缺。

4.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总量不足,共享机制尚未形成。教育信息资源总量仍显不足,优质适用的资源严重缺乏;资源有效利用共享水平较低;优质教育资源的良性建设模式尚未建立,资源开发体制单一,市场力量参与不足。

5.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覆盖不足,整体发展失衡,各级教育网络参差不齐,区域、城乡差距大,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及西部地区,学校互联网接入水平和校园网建设水平以及信息化应用能力都还很低。

6.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不适应发展要求,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能力不足。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亟待深入,应用水平亟待提高。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的支持不够,尚未建立快速有效的教育数据信息采集与监测系统,缺乏教育基础数据库和相应的教育决策支持系统。

7.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不高。总体来说,仍处在单一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发展阶段,一些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尚未建立。尚未形成有效的业务系统数据资源整合、交换、共享体系,数据集中程度低,“信息孤岛”现象突出。

以上是制约教育信息化持续深入发展的几个瓶颈问题,需要我们在具体工作中着力解决、重点突破。在看到问题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年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呈现出了新局面和新变化,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大需求和更高要求,使教育信息化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强的发展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信息化在国家层面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从十六大报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思想,到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举措,再到十七大报告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称为“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大战略任务,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已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瓶颈问题、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2.“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重点之一。教育规划纲要 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单列为一章(第19章)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整合、管理信息化、支撑学习型社会”等方面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10大重大项目之一。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也第一次成为教育部的一项独立工作进行部署和推进,并开始组建实体的推进机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3.现代远程教育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现代远程教育能在短期内为师资力量较弱的地区提供信息化教学环境和优质教学资源与课程,已成为消除“信息贫困”,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4.数字化学习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加快开发网络课程,发展多媒体教学、混合式学习和在线学习,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推动信息化与教学的融合,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5.国民信息素养提高以及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成为国家发展的必需资源。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需求。国民信息素养的提高以及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必需资源。

6.信息化平台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我国的知识和技术主要集中在教育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集中在城市。要构建学习型社会,方便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必须借助信息化平台,促进知识的传播与辐射。必须不断完善信息化学习环境,推广低成本信息化设备,采用更新更实用的教育技术,实现更好、更便捷的学习。

7.电子政务成为“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有力工具。教育电子政 务为社会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与沟通平台,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转变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政务、校务公开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工具。

以上是我对教育信息化现状的基本看法,概况说来就是“成绩显著、问题棘手、机遇难得”。综合以上情况,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做出以下总体判断:

如果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划分为“解决有无”、“普及覆盖”、“性能提高”三个阶段的话,先行一步的高等教育系统正处于“性能提高”阶段,而一部分地区的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则刚刚起步,尚处于“解决有无”的阶段。因此,基础设施的“普及覆盖”和与之相应的能力达标应该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

如果把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阶段划分为“有无”、“能用”、“好用”三个阶段的话,各级种类数字化教育资源基本解决了“有无”,处于“能用”阶段,但“好用”的不多。优质资源的共享机制和服务平台尚未建立。因此,进一步把“能用”的填平补齐,建立优质教育资源的良性建设模式以加快优质资源库的建设,启动优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如果把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分为“单个应用”、“数据互通”、“流程再造”三个阶段的话,目前教育管理信息化正处于进一步完善“单个应用”并同时向“数据互通”过渡的阶段。因此,顶层设计、建立标准,在完成“数据互通”的过程中,适时启动“流程再造”是必然的选择。

二、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和重大作用 这个问题各级领导在各种场合已讲过多次,为什么我今天还要再次强调呢?我认为,在现阶段,有关方面对信息化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重大作用认识仍显不足,信息化观念薄弱的问题仍然是阻碍教育信息化持续深入发展的首要问题。只有认识到位了,才能有创新思路,才能做到推进有力。

我们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意义和重大作用的主要认识有以下几点: 世界正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迈进。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促进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抓住世界信息技术革命重大机遇,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教育信息化建设内容涉及基础设施、信息资源、重大应用、标准规范、法律法规、人才培养、技术攻关、国际交流等各个层面,渗透各级各类教育管理、教学、科研的各个环节,影响和决定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与走向。

教育信息化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基本特征,是加强科教结合的重要形式。教育信息化提供信息时代的基本教育环境,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实现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保证。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内容、方法、手段、观念的全面改革和创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育信息化是提升教育管理与决策的效率及水平、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能力的内在要求。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教育在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应该也必须率先实现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支撑保障,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教育信息化必须走在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前列,成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

三、教育部关于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总体设想与2011年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

2月15日,教育部党组专题会议原则通过了科技司代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工作办公室(金教办)所汇报的“教育信息化总体设想”,是未来十年教育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初步方案,给大家简要通报如下:

“总体设想”首先分析概括了《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有以下4点:

1.建设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实现网络全覆盖、校园全接入,缩小数字鸿沟,保证教育公平。

2.建设教育网络资源及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尤其是在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共享,促进教育均衡。

3.建设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体系,实现政府、学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实现教育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提高决策与服务水平。

4.强化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推动教育观念、方法的变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以上要求,基于对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总体状况等的基本把握,确定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工作任务为: 1.以网络覆盖为基础,以能力达标为关键,以示范引领、培训提高为保障,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及使用能力的全覆盖。

组织实施国家教育宽带网建设工程规划。建设以CERNET为骨干网络,以基础电信网络为依托的省级教育网络为接入网络,以教育宽带卫星为补充,覆盖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农村及边远地区中小学的、可管、可控、安全的国家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将其纳入国家信息化整体战略规划。超前部署、整合资源、整体推进,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提供宽带接入网络环境。

组织实施教育信息化能力达标计划。遵循教育信息化的实际进程和发展规律,基于设施装备、课件资源、软件工具、教师应用能力四个方面,按照各类教育的不同特点,分级、分阶段建立标准。按照“强制最低标准,鼓励跨越发展”的要求,组织推进分段达标。不断推进校园网络设施建设水平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

组织实施教育信息化示范培训基地建设计划。在各级各类、各区域学校中,遴选一批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学校建立示范培训基地。在应用教育信息化技术装备、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内容、方法、手段、观念、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等方面先行先试并承担培训任务。在师范院校中建立教育信息化培训示范基地,并将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应用标准能力作为相应教师培养的必修课程。引领支撑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分段达标。

2.以填平补齐为基础,以优化提高为核心,以平台和机制建设为保障,推进国家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及共享服务能力的建设。进一步推进教育资源数字化进程。以现有资源开发主体为基础,以执行现有标准为原则,征集需求、统一规划、填平补齐,完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的数字化。进一步丰富数字化教育资源,为资源优化提供基础。

组织实施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建设计划。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分级评估标准和评估机制。建立政府补助开发和政府采购推广应用相结合的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机制,推动社会资源参加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工具软件的开发。整体规划、分头实施,加快覆盖各级种类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

组织实施教育资源云建设计划。以云计算技术为技术手段,以整体规划、区域示范为原则,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成覆盖全国的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体系。

3.坚持顶层设计、建立标准,以实现数据互通、形成基本管理构架为目标,加快建设国家教育管理与公共服务平台,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集成现有的业务信息系统,抓紧建设一批新的业务信息系统,统筹建设教育部统一网络信息门户,初步形成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基本构架。为建设统一的国家教育管理与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打下基础。

建立国家教育管理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整体数据规划,建立统一的教育管理数据标准与编码规范,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建设分级管理、规范有序、来源可靠、充分共享的国家教育管理基础 信息数据库。

推进学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制定学校信息化管理基本要求,分类指导,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4.建设教育信息化支撑保障体系,保障教育信息化健康、持续发展。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研发体系。设立教育信息化技术和装备开发专项计划,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研究基地,大力支持教育信息化网络技术、终端装备、工具软件、数字化教育资源素材库和高质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范例的研究开发,为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建立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运维服务体系。以现有教育信息化支撑队伍为基础,建设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运行维护服务体系,并将基本费用纳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事业费预算,保证教育信息化设施的正常运行。

推进教育信息标准建设与应用。以现有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CELTS)为基础,研制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并建立有效的标准评价测试体系,逐步规范教育信息化建设。

推进以上任务的工作思路是:

以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总体部署为核心,以服务教育改革发展大局、保证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改革创新为目标,以深入推动科教结合为重点,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多方参与、协调发展,示范引领、应用为先”为工作原则,明确总体目标、加强顶层设计,狠抓工作落实,务求工作实效。根据以上的任务设计和工作思路,教育部2011年将从以下方面重点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1.做好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

编制并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主要包括总体目标、工作思路、建设内容、考核指标、进度安排等。《规划》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行动路线图。这项工作现在已经正式启动。3月10日,杜占元部长出席了《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议并做重要指示。目前编制专家组正在紧张工作,后面还会陆续到一些地方调研,有初步成果后还会征求大家的意见,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配合。

起草并发布《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主要包括战略目标、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规划、参与各方的责权利等。《指导意见》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策略。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顶层设计是施工蓝图,做好顶层设计是关乎教育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环节。希望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安排和要求,参与全国教育信息化规划和指导意见的调研起草和征求意见,并以此为指导,组织编制本地区、本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做好本地区、本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顶层设计。

2.召开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

规划和指导意见基本完成后,教育部将择机召开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预计在9—10月份),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全面部署教

育信息化工作。届时拟请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出席并做重要讲话。教育部领导和有关部委、省市教育信息化主管领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领导、教育部有关司局和直属高校主管领导出席。

3.启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重大项目建设要求,在组织编制相关规划、计划的同时,启动“学校信息化能力达标建设试点”、“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开发示范工程”、“国家教育云建设试点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完成“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项目(原金教工程),建设教育基础信息库与教育状况监测分析系统。推进双向宽带教育卫星系统立项建设,覆盖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全国共享和大规模远程互动教学,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和偏远地区教育质量。

4.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组织保障体系,落实机构和人员 教育部已向国务院提出成立由教育部牵头,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等相关部委参加的教育信息化部际协调小组,建立部际协调机制的建议,以分工协作、共同推动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教育部还将加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金教工程)领导小组的领导,完善落实教育信息化决策与执行机制,明确任务及责任主体,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决策的高效、科学与执行力,并进一步组建实体化的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作为统筹推进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教育信息化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项目组织、监督管理、绩效评价等各项推进工作。

在专家支持方面部内将成立常设的“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完

善专家咨询机制,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建立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专门机构(智库),采集、统计、分析教育信息化基础数据,完成绩效评估,提供信息咨询和决策支持服务。争取将教育信息化经费在各级政府教育经费中按一定比例专项列支,保障教育信息化拥有持续、稳定政府财政投入。

体制机制问题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保障,期望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都能从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出发,建立相应的本地区、本学校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工作推进和支撑保障体系,在全国形成自上而下、完整有序的教育信息化组织保障体系。

同志们,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情况复杂,希望大家利用本次大会提供的难得机会,在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外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推进策略、发展规律、建设模式等方面,畅所欲言,充分沟通,深入探讨,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献计献策。我相信,通过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本次大会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最后,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第五篇: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名单

附件:

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

和先进个人名单

一、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名单

(一)各区县 东城区:

北京市第一幼儿园 北京市东城区分司厅幼儿园 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

北京市第五中学 北京市第二中学 北京市东城区宏志中学 北京景山学校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 东城区教育信息中心 西城区:

北京洁如幼儿园 北京市西城区棉花胡同幼儿园

北京市北海幼儿园 北京市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北京市第四中学

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学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西城区教育会计核算中心 西城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崇文区:

北京市崇文区第二幼儿园 北京市崇文区光明小学 北京市第五十中学 崇文区电化教育馆 宣武区:

北京市宣武区槐柏幼儿园 北京市宣武区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

北京市育才学校 北京市回民学校 北京市宣武区招生考试中心 朝阳区:

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第一幼儿园园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 校

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 北京市朝阳区北皋中心小学 北京市东方德才学校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北京市望京实验学校 北京市朝阳区招生考试中心 中心 丰台区:

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一幼儿园 儿园

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学

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五小学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学

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一幼儿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北京市朝阳区日坛小学 北京市朝阳区京通小学 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三小学 北京市第十七中学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北京市朝阳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网络北京市丰台区芳庄第二幼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一小北京市丰台区樊家村小学 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二中 北京市云岗中学 丰台现代教育技术信息中心

石景山区:

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幼儿园 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小学 北京市苹果园中学 北京市杨庄中学 石景山区教育信息中心 海淀区:

北京明天幼稚集团 园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 学

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 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 学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 北京市育英学校 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门头沟区:

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峪第二小学 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村中心小学校 通州区:

空军装备研究院蓝天幼儿北京市海淀区温泉中心小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 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 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北京市温泉第二中学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中学 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市十一学校 北京市门头沟区龙门小学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永定分 北京市通州区东方小学 北京市通州区台湖镇中心小学

北京市通州区官园小学 北京市通州区玉桥小学 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 北京市通州区第二中学 北京市第二中学通州分校 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 顺义区:

北京市顺义区东风小学 北京市顺义区第八中学 学

北京市顺义区天竺中心小学校 学 昌平区:

北京市昌平区城南中心小学 学

北京市昌平区巩华中心小学 北京市昌平区南口学校 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中学 昌平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 大兴区:

北京市大兴区第三幼儿园 小学

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第三中心小学小学

北京市大兴区第一中学 学

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 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北京市顺义区杨镇第一中北京市昌平区南邵中心小北京市昌平区第四中学 昌平区二一学校 北京市昌平区兴寿学校 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第一中心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第二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 北京市大兴区第七中学 大兴区教育信息中心 怀柔区:

北京市怀柔区第三小学 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中心小学

北京市怀柔区第一中学 北京市怀柔区第五中学平谷区:

北京市平谷区幼儿园 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学区 学

北京市平谷区刘家河联办中学北京市平谷区大兴庄学区 密云县:

密云县第二小学 密云县北庄镇中心小学 密云县第六小学 延庆县:

延庆县第一幼儿园 延庆县西屯中心小学 延庆县第一中学 房山区:

北京市房山区城关小学 小学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小学 小学

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中心小学北京市平谷区第二小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平谷中北京市平谷区峪口中学 密云县巨各庄镇中心小学 密云县太师屯中心小学 密云县水库中学 延庆县第一小学 延庆县第四中学 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长沟中心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良乡中心北京市房山区实验中学

北京市房山区窦店中学 北京市房山区电业中学 北京市房山区房山第五中学 北京市房山区教育信息中心 燕山区:

北京市房山区燕山教委教育信息中心

(二)职业与成人学校

北京卫生学校 校

北京市现代职业学校 首都铁路卫生学校 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房山区分校 北京市中医学校 北京市门头沟区中等职业学校 北京商贸学校 北京市大兴区礼贤镇成人学校 学校

怀柔区社区教育中心 校

北京市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中心

(三)普通高等学校

北京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 北京市园林学校 北京金隅科技学校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 北京市交通学校 北京市供销学校

北京市大兴区安定镇成人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平谷分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印刷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农学院北京 林业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首都体育学院 北京语言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物资学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中国戏曲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北京吉利大学 北京科技职业学院

(四)市教委直属直管单位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北京教育考试院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 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 北京市教育系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 北京市盲人学校 北京幼儿师范学校

二、“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个人”名单(以姓氏笔画排序)

(一)各区县 丁启永 于利霞

丁建芳 于振国

于 健 门利艳

于 静 马 坚

于芙蓉 马凤勇 马玉娟 王 浩 王永涛 王建民 王恩侠 亓效军 方 明 田 丽 付永明 成建华 任 亮 刘 利

刘 洋(房山)刘永平刘宝才 齐瑞朋 孙 琼 孙雅冰 杜厚今 李 明 李长福 李成旺

马志清 王 强 王有学 王建国 王雪芳 见玉红 尹庆和 田昆升 冯 越 毕研环 任士英 刘 迎

刘 超 刘永志 刘铁马 齐殿新 孙凤云 纪学友 李 红 李 朔 李文涛 李克明

马冠龙 王文精 王青山 王艳芳 王雪青 见培炎 孔震英 田春青 冯 辉 吕学敏 任利峰 刘 昆 刘天翔 刘忠泽 刘博新 关 维 孙文宇 苏 伟 李 芳 李 跃 李玉山 李来衡

王 冉 王东顺 王金满 王振宇 王彩霞 毛忠亮 左玉霞 史宝良 宁小丰 朱良跃 刘 列 刘 俣 刘东宇 刘金玲 刘景山 米忠诚 孙桂花 苏 炜 李 良 李士春 李西刚 李库才

王 健 王永忠 王学宾 王桂英 王喜顺 仉海舰 石文英 付卫东 刑海燕 朱洪斌 刘 刚 刘 洋(昌平)刘东星 刘京城 齐广利 许庆森 孙清林 苏银德 李 张 李小燕 李有毅 李治刚

李建丽 李海东 杨 波 杨淑明 吴 超 何树清 应佳惠 张 鹏 张世民 张国春 张海燕 陈 凯 陈宏如 苑向阳 金 文 周 振 屈博学 赵文光 赵裕燕 胡昌军 姜宏伟 莘赞梅

李俊贤 李雪萍 杨广东 杨瑞勇 吴 鹏 何剑雄 沈 琪 张 慧 张自江 张宝珠 张朝红 陈 岳 陈金文 范国庆 金 钰 庞汉平孟朝强 赵丽英 郝 了 段旭升 姚 磊 贾学永

李桂山 李鸿娟 杨明洋 杨翠英 吴定国 佟显怡 沈连生 张大光 张红英 张晓辉 张新华 陈 颖 陈宗禹 欧阳利 金瑞成 郑少华 赵 峰 赵岱松 郝金宇 侯 健 姚启贤 贾洁清

李晓军 李朝辉 杨金平肖灵丽 吴秋菊 谷海生 张 明 张子锰 张志广

张海涛(海淀)陆 军 陈永力 陈建祥 欧雪静 周 力 郑家珍 赵 雪 赵晋平郝群立 侯福龙 姚维红 贾康生

李铁柱 李德民 杨剑英 时宏民 吴振海 狄春香 张 敏 张玉华 张国安

张海涛(大兴)陈 雨 陈军华 武宪文 郅文汇 周 江 宗海春 赵 喜 赵淑华 胡廷锋 姜 磊 秦 健 贾静嫣

夏润平徐晓勇 郭 鸥 郭宗旺 黄 敬 徐文宇 高 岷 郭 祥 郭燕萍 黄旭明 徐连生 高 凯 郭 跃 唐 燕 曹 京 徐建东 高万祥 郭生龙 陶 京 曹旭兰 徐春鹏 高宇栋 郭立民 陶 静 曹晓利 崔国全

崔福成

康 磊 梁 波(顺义)隗东华 葛 君 韩益祥 程玉玲 程桂生 焦红梅 曾志龙 温学冬 雷铁甲 詹伟华 蔡云生 裴福珍 熊 斌 薛海洪 魏 鷖

魏宣聪

于金龙 王笑怡 王康鹏 左 英 石 岩 叶思良 李国建 邱 强 张顺利 陈文军 赵文欢

贾秀章

马 严 马小蕊 王 陆 王创社 王琪全 韦 笑 刘 畅 刘 臻 刘仁全 刘贵昌 安晏辉

孙 强

梁 力 蒋晓欣 程海忠 谢拥军 蔺殿雨 戴 诺

王殿凤 冯基里 张清利 韩盛昌

王小勇 皮京海 刘玫瑾 杜 江

梁 波(西城)韩江民 焦文杰 蒙广平裴艳萍 戴振峰

方见光 李连民 陈 帅

王玉泉 邢永利 刘建平李 军

(二)职业与成人学校

(三)普通高等学校李欢欢 李颂华 李海平肖 波 何 毅 汪 琼 宋志明 张 峰 张云起 张志华 陆 辉 陈玉峰 岳江红 周恕义 赵 英 施家元 贾卓生 顾 涛 黄达武 黄荣怀 黄维平符生寅 蒋东兴

辜小红

丁 萍 王 权 申军霞 李兆斌 李 季 李秉桦 吴 峰 张虹波

张铁成

杨洪兵 沙 捷 张巨俭 林国策 赵敬中 倪晓初 龚汉明 傅 星

史陈新 李继先 高瑞林

杨德斌 宋木庆 张田力 岳从远 种连荣 高明山 崔 峰 童启富

毕 超 杨世峰

(四)市教委直属直管单位

下载全国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名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国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名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国68所高校网络教育名单

    经教育部批准的可以进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高校(69所) 国家对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也称网络教育)的高校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大学均可以开展网络教育。截止到目前为......

    全国优秀教师名单

    全国优秀教师名单(54人) 农村 18人 太原 时俊萍 (太原市万柏林区东社乡初级中学)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 杨建红(太原市古交市河口联校) 大同 杨文军(大同市浑源县大磁窑中心校) 穆......

    全国中专学校名单大全

    全国中专学校名单大全 全国中专学校名单: 广东省中专学校名单: 广东省机械学校 中山市中专学校 广东省纺织工业学校 梅州农业学校 广东省建筑工程学校 湛江气象学校 广东省肇......

    全国基金会名单

    国内基金会: 公募基金会: 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中国癌症基金会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中国电影基金会中国敦煌石......

    2009年度全国技术能手名单

    附件 2009年度全国技术能手名单 (共243名) 一、国家级一类竞赛(58名) (一)2009年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10名) 王学法 马朝辉 迟海成 张长生 秦 永 庄洪兵 何鹏辉 付 冬 黄红亮 叶 宇......

    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体会

    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体会 王万宏 9月5日,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主持会议,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学校和企业代表在主会场参加会......

    2018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讲话稿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范文大全 (可编辑) 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2018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讲话稿 来源 w . K J.O M 4 2018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讲话稿......

    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名单及工作职责(共五篇)

    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名单及工作职责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决定组建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一、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李德强 副组长:陈伟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