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改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五篇

时间:2019-05-12 23:23: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改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改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

第一篇:浅析改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

浅析改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基础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及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针对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改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方法,并对其实践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

1、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计算机网络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点课程。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课程教学中集中了大量的概念,并且教学内容大多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

“计算机网络”课程要求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于涉及的概念,既要理解其内容和实质,又要建立起理论和实践应用中的联系。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的关系,要让学生除了掌握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2、改进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思考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理论教学。教学的内容以课本为主,往往需要讲解大量的概念,并且还要以概念来讲解概念。这些理论不好理解,增大了授课的难度。当深受这种“填鸭式”教学之害的学生疑难问题越积越多时,他们就会因为“听不懂”而失去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出现“不愿学”和“害怕学”的情绪,有的甚至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同时由于讲课时没有结合实例,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章节都会出现大量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内容,冠心病的早期症状对于课堂教学的改进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2.1 类比法

OSI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学生普遍反映很抽象。所以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可以采用类比法,将邮政管理体系和OSI体系结构做一个比较。如果我们要寄信,过程如下:写信人要把写好的信放入信封中,信封上写明收信人的地址和邮政编码,并贴上邮票,投入到邮筒里。邮局工作人员从邮筒里取信,盖上邮戳,并将发往同一地点的信件分拣好,装袋。已经装袋的信件被运送到火车站、飞机场等运输部门,封装为大包等待运输。运送到达目的地的信件被拉到目的地邮局进行拆包。并在目的地邮局盖上信件到达的邮戳,并由邮递员送至收信人。收信人收到信件后,拆开信封,可以读取信件。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

1)整个过程的参与者寄信人、收信人、寄信和收信的邮局、运输信件的交通工具等构成了三层结构的邮政管理体系。通过和OSI七层体系进行比较,使学生对层次的概念有个形象的认识。转贴于http://www.xiexiebang.com

2)要寄信必须要把信件放入信封内,并且必须要写上收信人地址和贴上邮票,说明信件的封装有明确的格式要求,并且在发信的过程中必须要经过封装的过程。在收信时则表现为拆封(拆信)的过程。这和OSI七层体系结构中数据的封装/拆封有相似之处。

3)信件在寄信人/收信人层表现形式为一封信;在邮局表现形式为目的地为相同地点的装袋的状态;在运输部门表现为打成大包的状态。所以说,数据(信件)在不同层次,信的表现形态也不相同,而在同一层,表现的形态是一样的。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协议数据单元的概念。

4)在邮政三层体系结构中,寄信人/收信人层为该体系的上层,运输层为该体系的下层,可以看出寄信人/收信人使用的是邮局的服务,邮局使用的是运输部门的服务。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OSI七层模型中上下层之间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这样,学生对OSI体系结构便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能从基本上掌握分层的原理和特点。

2.2 理论联系实际

对于理论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点的原理,更要懂得某些原理在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因此在理论讲解的同时,也介绍一下实际运用的知识,对于理论知识点的理解能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1)讲述MAC地址的时候,介绍了MAC地址的定义为计算机的硬件地址,可以延伸介绍下MAC地址过滤在上网管理时的应用。例如,使用无线路由器时经常会碰到“蹭网”的现象,这时使用MAC地址过滤,仅允许某一个或者某几个MAC地址访问,就可以解决此问题。

2)在讲述传输介质时,除了讲述几种常用的传输介质的主要特性之外,各种线材的特性也决定了他们的应用范围不同,比如长距离埋地或者架空的布线一般选用光缆,而室内的布线就应选择价格比较便宜的双绞线。同是也可以将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中的知识也介绍一下。

3)在讲述TCP和UDP两个协议时,需要重点介绍两个协议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对比。根据他们的原理特性的不用,也决定了他们的应用。比如文件传输等需要可靠传输的网络应用,在传输层一般选择TCP,而像实时视频传输,一般则选择UDP。还有些网络应用是需要两个协议都是用的,比如说网络监控系统,监控的实时画面的传输,对时效性要求较高,所以选择UDP。而监控的画面需要保存起来以备后续查看,对画面的质量要求较高,可以选择TCP。

3、结语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仅要促进教学内容、教材形式的改变,更是教育思想、观念向现代化改进。通过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体会到学习的极大乐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也是日新月异,因此,在设计教学案例时,更要体现时代发展的特点,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取得更高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连云;;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有效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年11期

2、成善汉;杨好伟;周开兵;贾文君;;高校教学中互动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09年03期

3、张殿龙;梅险;吴宏伟;;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6年04期

第二篇:教学方法改革论文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论文计算机基础应用论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讨论

教学方法改革论文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论文计算机基础应用论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讨论

【摘要】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的特点,高职教育模式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方法;讨论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产业知识化的大趋势下,对人才的要求更趋向于具有信息获取、信息管理、信息分析、信息交流的能力,而且随着信息社会工作方式的变迁,计算机已成为平时业务工作的基础条件,因此各企业要求员工具有使用计算机的意识,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业务工作的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所有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旨在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因此,计算机应用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要求及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所有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旨在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因此,计算机应用教学

分学生由于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定位不准备,缺乏科学的规划,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导致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要求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缺少计划性、缺少主观能动性,实践课上趁老师不注意就玩游戏、网聊等,同时由于学生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的影响,学生层次水平不一,使得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演示相结合。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融为一体,使得课堂讲授过程中,板书时间减少,可加大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菜单、窗口、操作步骤这些无法通过黑板板书出来的元素,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出了其优势。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将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直观呈现,动静结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若能将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演示结合起来,将

用软件的使用,利用多媒体讲解后,再辅以真实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演示,将每一步操作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强调应注意的细节,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强记忆掌握。启发诱导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心理、知识结构,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自我感知、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转变,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Word、Excel、Powerpoint是Office家族套装软件中三个非常重要的应用软件,也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三者在窗口、菜单上的操作基本相同,甚至有些功能也相同,因此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一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轻松学会其它办公软件的使用,优化教学效果。对比教学法是将原理相反、相关、相同的知识点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描述或说明,在对比过程中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利用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规律,接受新知识,发现其相似和差异,防止知识之间的混淆,促使学生掌握和巩固教学内容,使新

知识系统化,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进制转换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但又比较繁琐复杂、枯燥陌生,不容易掌握。但可以先以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十进制为基础,分析进制转换中三要素:数码、基数、权的具体涵义,再利用其它进制与十进制的区别与联系,将其引申至其它进制中。在全面了解各进制的特点后,再介绍十进制与二进制之间的转换规则,同理类推,十进制与八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规则,对于二、八、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可利用八进制由三位二进制数组成,十六进制由四位二进制数组成的规律,在掌握八进制与二进制之间转换过程的同时,学会十六进制与二进制之间的转换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基本知识点融合在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中,以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案例来带动知识点的学习,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过程大致分为这个四个步骤:分解为案例演示、分析讲解、指导学生动手制作、总结提高。例如在Powerpoint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先行制作一个精美的个人简介,将素材的获取、新建演示文稿、插入图片、影片、声音、Flash、音频、视频、自定义动画、动作设置和超级链接等理论知识整

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再逐步分析讲解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并指导学生改进作品,最后进行总结提高,通过这一过程增强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学习的信心。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拟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围绕任务帮助学生分析、探究任务,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归纳总结解决问题思路、方法,穿插介绍操作技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握重点,变枯燥的填鸭式说教活动为自主的能动活动。任务驱动法的关键在于任务设计要符合实际需要,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解决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在任务完成后总结和归纳所涉及的知识点、重点、难点,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相互推进的良性循环。在文字处理软件word一章的学习中,在教学上可以以撰写毕业论文为任务,将新建文档、输入和编辑文档、排版文档、表格处理、图形处理、样式和模板、宏和域的使用及美化文档这些知识点隐含在八个小任务中,再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将小任务分成更小的任务。例如将排版文档分成字体、字号、字形、字符修饰、对齐方式、行间距和段间距、边框和底纹、页眉和页脚、页面设置、打印文档等小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每一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技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外,应更注重于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在实践中获取和增强实际操作能力,达到熟练应用计算机的目的,因此上机实践课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目的明确、内容具体的实践教学大纲,以此作为学生上机实践的指导,通过学生的反复练习,体会操作的技能技巧,将单个知识点的应用上升至全面综合运用。上机实践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对当次上机实践操作进行回顾总结,进一步增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理性对待上机实践过程中玩游戏的现象。比如在打字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使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字游戏,引发学生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打字速度与准确率,掌握正确的指法,为实现盲打奠定良好的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结构更新加快,计算机教学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突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1]吴宁玉.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作用[J].大众科技2005,77(3):55-59.[2]沈恒清.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7(2).[3]喻皓.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有关问题的思考[C].计算机科学,2007,(7).[4]李斌.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8,(16).

第三篇:浅谈摄影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

浅谈摄影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

广州市

番禺区

陈子峰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的教学是着重于技能的培训,摄影教学本来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知识性内容为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把单一技术性的课程转化为技术与艺术并重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摄影比其他学科更重要,不要只局限于摄影本身。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和训练创作意识,以客观存在的形象为起点,激发创作思维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是一种创作过程。

[关键词]摄影教学、教与学、实训、技术与艺术、创意培养

导言

本文所指摄影基础课程,是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一门课程。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的教学是着重于技能的培训,摄影教学本来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知识性内容为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把单一技术性的课程转化为技术与艺术并重的课程,突出摄影的技能特点,强调基本功的训练,这就是“技能强化”。其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摄影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以达到专业摄影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

一、引起学生对摄影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

只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就能创造奇迹;只要给学生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他们就能还你一个惊喜的结果。一位教育家说过:“所谓课上得有乐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我对学生说:“要想摄影学得好,那你就把这门课程当作是一门‘玩意’,只要你觉得好玩,就会对它产生兴趣。艺术的起源就是‘玩意’”。如何才能让学生觉得好玩?

1、学生青春爱美的天性和风光如画的校园环境是一个很好的条件,让他们拍一些人像、风光的照片,尽快培养出他们对摄影的兴趣,又能让那些“零” 摄影知识的学生为专业摄影技能打下良好基础。

2、除了数码相机外,学院装还备了一批35㎜机械单反机及各种焦距的镜头,还有一架4×5英寸单轨座机,让学生用这些相机装上黑白胶卷(片)拍摄,从中认识到专业“摄影”与一般“照相”的区别。

3、让学生体验暗房技术的神妙,他们会从亲手冲洗自己拍摄的胶卷、印放照片中获得乐趣。

4、教师要对学生多指导、多鼓励,充分肯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调动他们的创作激情,树立信心,成为摄影学习、创作不竭的动力。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摄影活动、参观各种摄影作品展览。

5、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是提高艺术创造能力的基础。教育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熏陶。熏陶是来经典名作,解读就是熏陶的内容与方式之一。向学生讲述这些优秀作品创作时的故事,使学生开阔视野。首先,让学生以各自的感受去阅读,对他们的看法要给予肯定及尊重;然后,才以“公式化”的分析去讲解作者构思,以及拍摄时,多种摄影因素的成功组合、技法的运用;最后,再陈述教师自己的体会。这样就会增强学生对图片的审美感受,加深对摄影艺术的理解。

二、“教”与“学”

1、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教师的文化素养决定着教学质量,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造就高素质的学生。“教师”,首先具有献身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事业的激情,并且要具有高度责任感。否则,就没有资格成为真正的教师。

摄影专业的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强有力的课堂控制能力、充分的备课、过硬的实操能力。对学生提出的技术问题,一定要有明确答案,而且在解释答案时必须有技术上的依据,例如:镜头上的光圈数值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景深大小与光圈大小、焦距长短有关系?等等。绝不能用模棱两可或想当然的答案去搪塞学生,更不能以“你们不是研究相机制造的”来敷衍学生。否则,学生会打骨子里看不起教师,其教学结果可想而知。

现在的摄影基础教育课程仍然是以传统摄影技术为主,教材基本上都是由器材、拍摄技术、冲洗加工技术、摄影构图及技法等组成。而且,内容几乎都是以器材为主,往往超过篇幅的一半。很多内容都已经陈旧过时,而新的知识却层出不穷,但教材却是多年不变。因此,教师要随时对教案进行修正,适时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成就、新技术、新方法,及时删除陈旧的东西,订正修改讹误之处。

影像数字化正逐步成为主流,授课时渗入数字化摄影、电子暗房和多媒体编辑的知识,传统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摄影技术学习得更为扎实。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于客观世界的一个能动过程,是依据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能动地构建起关于客体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大程度地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迸发出学习热情与智慧潜能,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智能与身心的和谐发展,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不要过分强调摄影课程比其他学科更重要,摄影教育并不是孤立独行的,一定要与美术、艺术类学科及其他实际应用学科的结合,与社会全面接触,不要只局限于摄影本身。

拍摄和照片的制过程作应当占较多的课时,暗房、色彩、灯光的技术必须掌握。每个班的计划授课时数为54节,而实训课时数就占了当中的34节。因为是摄影基础教学,所以特别注重黑白暗房操作技术,占了整个课程的60%。提高对创作实践的要求,对学生的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动手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步骤。

3、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直观的表达效果远胜于干巴巴地讲原理。与影视动漫专业的教师一起合作,共同制作动画课件。借助计算机演示,让学生非常直观地、逼真地了解摄影各个环节的每一具体过程的细节。

以摄影机的工作过程为例:卷片上弦→按下快门→光圈收缩→反光镜上翻→快门开启→光路产生变化→快门关闭→曝光后光圈回复→反光镜下落。把整个过程形象、生动、逼真、完整地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更透彻地了解摄影机拍摄原理。

4、以实验室的方式进实践训练

整个实训过程都要按照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标准来进行。每完成一个课题,每人都要撰写一份《实训报告》,列明该课题在实训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具体情况。必须具体到:

在拍摄阶段所使用的器材:相机、镜头、测光表、感光胶片的种类、影室灯的型号及光的输出量、反光板的位置等,并且要绘画摄影布光图。

在底片冲洗阶段,具体到感光胶片的冲洗方式,显影的配方、温度、时间等。照片印放阶段,所使用的放大机、放大镜头、黑白放大相纸种类、曝光量、显影的配方、药液温度浓度等。

最后,要求学生从课题实践中作出自我总结,发现当中的问题(技术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教师对学生的《实训报告》要认真批改,写上评语,指出存在问题,解决的方法。

5、从学生的作品中寻找、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即将结束之前公示全班作品,让学生都来充当“评委” 相互评品,把自己对每一张照片的看法、教师在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都打印在稿纸上,不署名,上交教师。教师用2至3节课的时间,结合《实训报告》讲评作品,根据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的方法。

三、强调学生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

实训课程是体现摄影教育专业特点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基础理论学习之后,都必须进行技术方面的实践,其教学方式就是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模式。摄影实验室包括摄影室、暗房和计算机操作室,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设施。学生对感光化学、光学物理学及电子影像技术的实际接触基本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

每一个操作步骤都必须严按照标准的规程进行,拍摄时的测光和调焦、药液的配制、冲洗(包括相纸)时药液的浓度、温度和冲洗时间都有严格的标准,绝不允许那些“土”操作方法出现在实验室。

具体运用教学手段:

1、让学生正确理解调焦与曝光,如何做到调焦准确和曝光正确。(1)以放大镜在阳光下聚焦可以点着火来解释镜头的调焦原理。

(2)打比喻:光圈大小=水管直径的大小、快门速度=放水时间、底片=水盆。推导出公式:光圈大小×快门时间=曝光量 VS 水管直径×放水时间=水出量

结果:底片曝光正确=水盆恰当地装满水;底片曝光不足=水盆没有装满水;底片曝光过度=水盆的水溢出并淹了水盆。

2、引导学生以中学时代的化学知识来理解感光材料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光化学:红纸在长期的光照下会褪色,只不过比感光材料对光的敏感性低而已。中和反应:显影剂属于碱性,定影剂属于酸性。

化学材料的两重性:定影液既作为银盐的溶剂来使用,又起中和反应的作用。

3、必要时,适当做一些破坏性试验,如:拍摄时调焦不准确、曝光不正确;冲洗的温度和时间的配合不当;先定影后显影;超大倍率裁放照片等等。

强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对待摄影。摄影本身就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严密的科学性是摄影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技术决定着艺术作品的成败,绝不能存有“将错就错”、“歪打正着”的念头,任何环节的操作不当都会导致功败垂成,这也是摄影与其他艺术门类的不同之处。

不要过分地依赖后期的制作技术,制作只是拍摄的完善和补充(特技除外)。只有每一个环节都能做得好,才能获得一张完美的作品。否则,最终都是有瑕疵。

四、发挥学生的创意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潜意识里也具备了相当的艺术修养。艺术本来就是相通的。要激发和引导学生去用心思考,按课题去完成作业,这就是专业摄影区别于非专业摄影的根本所在,等同于在社会工作中按合同完成一项设计任务。这是高职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必须达到的要求。

摄影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学过程要技能强化与创意培养并重。“创意培养”就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和训练创作意识,讲授“图形创意”、“创意摄影”等知识的过程中,创意基础和创意理论要与其他学科相互连接,相互融合,配合“平面设计”、“色彩构成”、“环境透视”等课程,对学生美学综合素质的全面塑造。

教师要将创意培养的内容结合到具体课程中去,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多举例,多示范,让学生养成勤动手、勤思考、勤观察、勤比较、勤学习的习惯,上课后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不断激发学生的技能表现欲望,逐步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训练方法。

引导学生如何以直觉联系想象。高尔基说:“艺术直觉产生于贮存的印象。”创作思维往往是以艺术的直觉为先导,为引爆点,才能构思出美的艺术作品。以客观存在的形象为起点,激发创作思维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是一种创作过程。

实训是培养学生把摄影技术与创新思维和创作意识融为一体的重要环节,运用创意理念和创新手法,与其他学科结合完成作业(即作品)。作品要表达出对美学、人文、历史的理解。并不是简单地去做一次作业,而是去学习如何构思、设计,选择最佳方案去完成一项创作。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和谐统一,从中体现出作者的独创性,即要有自己的个性、风格。

以经典名作来体会照片制作的标准,让学生从优秀的黑白摄影作品的相纸上的银颗粒上的黑、白、灰中感受色彩、光影的变化,用心灵去感受作品。再与相类似的素描作品作对比,看两者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

发挥“废照片”的余功,在上面进行“二次创作”:画面的重新裁剪、摄影角度的重新假设等等。

“利用技术的极点,发挥创意到极致”。利用每个技术方面的临界点做文章,如:不同速度的同步闪光形成的不同画面效果;感光材料的宽容度范围的两个极端;胶片的倒易率特性等等去进行创作。

面对数字化摄影汹涌的大潮,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应当教导学生:科技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但人的艺术思维绝不是象电脑、数字化技术一样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艺术思维与科技的进步并不一定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艺术思维是向着自然、初始回归,是把任何时代都看作是同一时代。正如安塞尔·亚当斯的《月升》、尤素福·卡什的《怒吼的雄狮》、菲利普·哈尔斯曼的《原子的达利》等不朽的名作,并不因年代的久远而黯然失色。今天的数字化技术是可以模拟传统摄影的一部分,但绝不能替代全部,正如当年的摄影术不能取代绘画、彩色摄影并没有使白黑摄影消亡一样。传统是没有疆界,没有尽头的。

五、结论

综上所述,摄影基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摄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创作过程,是以生活对摄影家世界观、审美观的影响和塑造为起点,以物理学、化学技术为基础,从按下快门、经冲洗、印放(或计算机处理)等一系列工艺流程,最后制作出照片。这一过程绝不是按下快门或印出照片就结束了,无论是传统暗房工艺,还是Photoshop技术,都是作为后期制作补充的手段。而学生对于来说,现阶段摄影的学习,只是为了完成其中的一门课程而已。无论他们日后是否会成为一代摄影名家,一切都从现在的摄影基础学习开始。

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反思,不断去改进和优化教学的方式、方法,因为教学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参考资料

[1] 陈琳

《大学摄影教育改革之路如何走》

[2] 刘兵

《如何培养新闻专业学生的摄影志趣》

[3] 胡钢锋 《关于摄影教学管理的思考》

[4] 《中国摄影家》

引自中国摄影家协会 引自中国摄影家协会

引自中国摄影家协会

2003年9月2007第二期5

第四篇:《机械基础》课程有效教学方法初探(推荐)

《机械基础》课程有效教学方法初探

《机械基础》对于刚刚初中毕业的职校生来说,无疑是大难度的课程。首先,他们对机械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其次,他们还未曾掌握应有的读图知识;再加上课程本身繁杂的特点,都给学生学好这门课带来较大困难。如果教师还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理念,习惯于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滔滔不绝的传授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在课堂中充当配角,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形成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乏力,就会造成低效教学甚至是无效教学。如何应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提高《机械基础》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供同行参考。

一、尊重主体,“放”中寓新

“放”即开放。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是“牵牛式”的,教师严格地按课题教,学生小心地跟着课题学。这样的作法不仅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难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善于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激活学生思维的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把学生从单纯接受灌输的“被动人”,转变为通过引导,获得发展的“主动人”。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得到充分的展开,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例如轴的结构设计,笔者首先提出设计思想,再强调三个基本要求,即轴上零件能牢固可靠地相对固定;便于加工和减少应力集中;轴上零件装拆方便。之后,由学生自行设计,凡根据设计思想,满足以上三个基本要求者,均属合格,然后再评讲哪种结构更合理。接下来估算轴径,如各级低速轴的轴径d可按同级齿轮的中心距a来估算,其经验公式为d=(0.3~0.4)a。面对取值范围内的几个标准值,许多学生不敢自己决定,要求老师定答案。我的答案是:这是经验公式,是实践中产生的公式。这几个标准值都是答案,取小值经济些,取大值更安全,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一个答案。在实际设计中,还要考虑诸如工作条件,使用材料以及设计人员的思路等多方面因素,才能最后确定设计方案。

二、拓展平台,“玩”中创新

在教学中,师生互动,共同游戏,气氛融洽,学生在“玩”中得到启发,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玩”中创新,不仅能调节学生精神,而且能寓教于“玩”中,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活动之后,通过轻松愉快的“玩”,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拓展一个“玩”的平台,引起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而这种兴趣,又将转化为学生继续去创新的一种动力。

例如:对于四杆机构中的“死点”位置,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感到比较抽象,而教材中列举了家用缝纫机和一个快速夹紧装置,笔者想到学校服装班的家用缝纫机和实习车间里利用“死点”位置的原理设计的一个夹具,于是就将他们带到服装班,当他们初次踩缝纫机时,感受到有时运转自如,又有时会碰到倒转及踩不动的死点现象。后到车间操作那个夹具,学生觉得这很形象、直观,通过自己操作很容易理解了这个概念和它的工作原理。

三、优化整合,“教”中育新

课堂教学要从过去的“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向“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模式转换。教师在教学时要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学习心态,从而调动其自主参与学习的内驱力。中职学生的依赖心理还比较重,总希望老师能给出“标准答案”。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内容的练习可鼓励学生“自作主张”。鉴于此,笔者采用了“实践——观察——

总结”的教学步骤,让学生自己去做,自己去想,自己去讨论,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实践的全过程。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正确与否,以及改进的方法,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动手操作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利用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并在小组活动中把学生推向主体。

在《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学生操作动手的机会不多。这与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渴望动手操作的心理是有差距的。因此,要尽量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条件,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大胆地进行“开放型”教学模式的尝试。如对《机械基础》轴系零件一章的教学,笔者了解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仍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就根据实际需要增添了一个学生动手拆装的练习,由学生分组拆装一个减速器模型,相互间可以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向全班同学展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通过大家一番有争论的辨析,全班同学对该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四、树立信心,“疑”中出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求异的开端,也是思维能力的基本训练。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才能产生兴趣,产生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热切愿望。发展性教学模式认为,质疑大致包括“设疑自学、质疑讨论、破疑归纳”等环节,不但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而且,实现了师生间、学生个体间、群体间、个体与群体间的多向交往,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设计一些质疑问难的教学内容,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笔者在讲“液流连续原理”时,举了这样的例子:当你用皮管为花园里的花草浇水时,若你用手捏扁水管,这时水流速度加快冲得远,若将手放松,则水流速度减慢。为什么?通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等方式得出从自来水龙头流的水量是同样的,但捏扁水管等于将管路截面积变小,这样水流平均速度必然变大。这个例子学生有亲身体会,将它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学生很快理解了关于液体在无分支管路中稳定流动时,流经管路不同截面时的平均流速与其截面面积大小成反比的公式A1v1= A2v2。

五、创设情景,“学”中求新

教学情境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设置情景交融、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则是激发他们动脑思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它能使学生具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和意志倾向。通过联系生活经验或具体事例来创设情境,可活跃课堂气氛,兴奋学生的思维。

例如,“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作为一次课的内容,讲到制动器时已近“尾声”。为设计好这个“压轴戏”,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引进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尤里卡”博士做了一个实验——让一个自行车赛冠军在平地上快速骑车,然后刹车。请大家选择自行车制动的最有效的办法:A 刹前闸;B刹后闸;C先刹前闸,后刹后闸;D先刹后闸,后刹前闸。课堂立即活跃起来,这个情境促使学生产生竞争心理,大家立即发表意见。因为他们太熟悉自行车了,也有刹车“经验”。结果,选“D”的同学最多。“尤里卡”博士的答案是“C”,自行车的前闸制动,后闸减速。同学们所以选“D”,是注重了减速,而问题是“制动”。接着便可以进入“制动器”的教学。制动器的形式有锥形、带状、闸瓦式,等等,可请学生结合实际,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制动实例。最后得出结论:各种形式的制动器都是依靠摩擦力作用而实现制动的。创设情景是教学艺术的再创造。它的核心是激起学生的情绪,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大大增强了主体参与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以求得新的知识的发展,从而取得良好的有效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真正将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观念转变为我们自觉的教育教学的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使学生的主体参与得到充分发挥。

第五篇:关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的探讨

关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的探讨

摘要:在以互联网技术为时代背景下的今天,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开发与运用则成为了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体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意义与价值,并能够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更加有效地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培养则变得至关重要。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也给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由此,该文从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角度出发,以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展开了针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问题的研究,希望能够有助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近几年来,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于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变得越来越普遍起来,而在新时期的发展形势下,则对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内容,面对着新的发展格局,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诸多问题,这样就会对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带来极大的影响。为此,只有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不断的改进、完善和创新,才能促使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进而为我国科技化人才队伍建设奠定更加驾驶的保障。

1.当下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要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根本出发点,而根据对目前我国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情况的了解,有很大一部分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由此也成了我国计算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的阻碍。只有认清现阶段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与弊端,才能为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改革提供更加明确的参考意见。下面将对我国当下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1理论与实际相脱离

资料显示,目前最为流行的网络协议是TCP/IP,而着眼于实际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工作中,教学内容始终是围绕OSI/RM的七层协议进行展开的,那么无论是从理论知识还是计算机网络应用角度,现阶段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都与实际相违背,这样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发展战略就会与社会需求形成极大的反差,不但起不到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作用,而且也会给计算机网络事业发展与建设造成极大的干扰。此外,作为新型应用技术,其与通信技术有着紧密联系,在新技术不断开发与涌现的情况下,如果在教学中不能讲新技术、新理念体现出来,那么就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各领域的发展与应用产生极大的冲击。

1.2教学观念老化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具有综合性、实时性以及层次性等特点,通过与通信技术间的融合和转化,进而构成一个独立的技术体系。与计算机相比,计算机网络更加具体化、抽象化、系统化,要想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优越性,就必须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而才能让同学们充分地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重要作用与效能。但是在实际计算机网络看出课程教学过程中,仍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方式来对计算机网络知识进行灌输,这样不仅会使计算机网络内容在传递的过程中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也限制了学生们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那么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就可想而知。同时教学方法也很不近人意,传统的板书只适用于一些基础性学科。面对计算机网络这种理论性与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板书只能增重同学们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致使同学们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学习产生厌烦、麻痹的心理,由此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极大的阻力。通过观察,尽管PPT教学形式已经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中得以运用,但是呈现的仍然是一种被动的局面,如果学生们没有学习兴趣,那么主动学习意识也无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得以发挥,最终教学效果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1.3教学内容落后

计算机网络发展非常迅速,在短短的几年就建立了庞大的结构体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关注。良好的发展形势促使着一些新技术也随之运用而生,而一些新技术被大家所了解和熟悉往往需要一定的过程,加上课程教学需要印刷、出版等复杂环节的参与,致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知识体系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迟滞性,从而对教学水平提升造成很大的干扰。比如说在101吉比特以太网已经广泛运用时,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中讲述却是千兆以太网的内容,这样就是教学内容与实际发展严重不符的表现;再如,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材中所描述的网络类型一般包括三种形式,分别为WAN、LAN以及MAN,而现实情况下,存储区域网络已经在社会中流传开来,简称SAN,这就说明教学内容与计算机网络发展产生了差距。

1.4缺乏试验教学

针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特殊性,为了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必须加以试验教学加以辅助,通过实验教学既能加深同学们对计算机网络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同学们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强化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效果,进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但是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中并没有设置试验教学环节,忽视了试验教学的重要位置与作用,即使设置了试验环节,也存在很多形式化,包括试验设备不完善、教师试验经验不足、试验过程草率等,导致试验教学根本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久而久之也??影响到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通过上面的叙述可以得知,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目前各高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开展显现出了许多缺陷,这样不仅会阻碍计算机网络发展速度,而且也会影响到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所以,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想的提出和渗透已经成为了计算机网络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特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关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设性意见,希望能够基于大家参考。

2.1教学内容改革措施

教学内容是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核心思想,也是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把握住计算机网络发展动向,跟随计算机网络发展步伐,及时将新技术、新理论添加到计算机网络集成课程当中,才能确保教学内容具有实时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由此也为计算机网络教学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关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大致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2.1.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以技术性培养为主要目标,因此在教学工作实施过程中,既要保证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知识传播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更要通过实践的方式对理论知识加以验证和巩固,进而加深学生们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和运用,以便为日后课程更好的探索和认知提供有力保障。所以,建议将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分为两部分进行,一是理论教学,主要有Windows 2000 Sever、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安全、Internet应用基础等与计算机网路相关的基础性知识;二是实践教学,属于实操环节,具体教学内容包括DHCP/FTP/Web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非屏蔽双绞线的制作与连接、用户设置等一切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有关联的实训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改革思想,例如,在介绍网络体系结构的同时,就将各层用到的协议及相关联网设备(网卡、HUB、交换机、路由器等)一同介绍,而不是像某些教材那样分章单独介绍。此外,我们还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求,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比如说,在教学中增加了10吉比特以太网、子网掩码和子网划分的内容。

2.1.2注重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的培养

根据对我国教育改革指导思想,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培养是改革的关键性内容,尤其是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这样的技术性学科来说,一定要突出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这两大教学思想,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时代发展能力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和开拓。经过对目前计算机网络应用和实施情况的了解,Windows 2000Sever相关内容涉及较为广泛,那么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就要着重Windows 2000 Sever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和探讨,加大实操任务量,确保学生们能够准确掌握Windows 2000 Sever理论,并能够熟练对其进行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以此来适应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态势,更好地为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奠定基础。

2.2教材改革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材是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开展的必备条件,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作用发挥有着紧密联系。事实表明,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我国所使用的教材并不完全适合所有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体制,这也就致使教学效果差异性现象的产生。为了尽可能为学们学习提供适宜的教材,首先就要从实际出发,在考察计算机网络最新发展状况之后,再确定教材的大体框架;其次,要采取扬长避短的教学方式,对教材进行设置和安排,满足最优化的编写目标;最后,教材编写需要更多融入较深的鸡血经验,结合自己院校专业发展状况,以适应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为根本出发点,进而编写出适合本校专业发展和建设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相关教学教材和书籍。

2.3教学方法改革

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专业发展,提倡个性化学习,讨论式探索,主导性建设,?⒀?生变为了专业建设主体,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以兴趣培养和能力培养为整体思路,打造新时代下思维活跃、能力高超的高素质型人才。而教学方法作为改革思想的先决条件,其运用的合理性、科学性、广泛性将会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现有着紧密联系,所以,在教学工作实行时,要注重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元化,加强开放式教学观念,积极与科学技术相结合,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或是方式加以辅助,比如网上教学、微课堂、多媒体教学、网络咨询等,在为同学们充分营造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学习氛围和环境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也循序渐进地得到了渗透和发展。

对于那些理论概念,也尽量通过实际操作或例题来进行说明,使学生通过观察命令执行结果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讲解网卡的MAc地址时,给出操作命令ipconfiglall,让学生了解本机网卡的MAC地址;在介绍地址解析协议ARP时,给出可获知本机ARP缓存表内容的操作命令arp-a,让学生观察一一对应的IP地址与MAc地址。

3.结束语

为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需要,计算机科学中的核心课程的教学必须大胆创新、敢于实践,开创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下载浅析改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改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进教学方法

    使用新编初中英语教材的几点体会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这主要表现在: 其一,教材不再以语法项目为主要脉络来安排教学......

    改进教学方法[定稿]

    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的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如何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历史课的成功与否。历史教学是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教......

    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大全)

    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计算机网络课程是大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科计算机网络课程不应注重抽象的理论和算法,而应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注重学生学习兴......

    浅析《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方法

    浅析《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方法 摘要:《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对高校学生开设的第一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它的内容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

    信息类专业计算机网络教学方法探讨

    信息类专业计算机网络教学方法探讨 来源:官术最新章节 http://www.xiexiebang.com 摘 要 计算机网络是信息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难度大。本文从提高学生的理论......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

    计算机网络安全90713P33石捷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的安全性显得非常重要,这是因为怀有恶意的攻击者窃取、修改网络上传输的信息,通过网络非法进入远程主机,获取储存在主机上的......

    计算机网络基础心得体会[精选合集]

    计算机网络基础心得体会 通过一学期网络基础课的学习,认识到了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即使你不懂网络,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它并且在使用它。那么,作为一个大学生使用简单的......

    计算机网络基础作业

    1、完成下列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IP地址的是()。 A)202.96.0.1B)205.110.7.12 C)112.256.23.8D)159.226.1.18 (2)下列IP中,属于A类地址的是()。 A)232.96.45.1B)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