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进药理学教学方法
改进药理学教学方法传统的药理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虽然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可以采用一些其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案例教学法
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以小组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分析临床典型案例的用药依据、药物相互作用等,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药学专业学生接触临床医学知识很少,因此学生对临床知识并不是很了解,抱有较大的兴趣,因此在学习时参与一定的临床病例分析,能大大提高药理学内容的适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讲到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给学生一个病例:患者,男,65岁,有慢性心功能不全病史。2天前因着凉感冒,感觉胸闷。今晨病人出现严重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频繁咳嗽并咯出粉红色泡沫样痰,诊断为急性左心衰。
[治疗药物]
(1)西地兰0.2mg加入500g/l葡萄糖30ml内,2次/d缓慢静注
(2)呋塞咪20mg,2次/d静注
(3)100g/l氯化钾100ml,5ml,2次/d口服
请学生进行用药分析和讨论,如药物用药目的是什么?依据是什么?还有什么药物可用等等。
2、互动教学法
对教材中易懂易学的内容或章节,先指导学生自学,然后以两种形式展开教学,一是拟定讨论题,分组讨论,教师巡回辅导。二是让学生自己上台讲课,同学质疑,教师点评。如局部麻醉药这一章,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局麻药的分类、代表药、局麻机制、局麻特点、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然后分组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在课堂上同学们思维活跃,讨论热烈,给原本呆板枯燥、难以记忆的课程带来了色彩与活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的兴趣。
3、角色扮演教学法
在课堂讲授现场模拟药房情景,教师根据典型处方案例,制定处方分析的教学方案。学生分组讨论所选处方的合理性,各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师生共同讨论得出正确结论。通过教学提高药学专业学生分析审查医院常用处方的能力。然后按照处方调剂操作规程,学生三人一组,轮流模拟前台药师、后台药师、取药患者,进行处方调剂模拟训练,教师对学生的调剂操作及时作出指导和反馈,促进学生处方调剂能力的培养。此外还可以进行药店“问病卖药”的模拟,即由一名学生扮演药店药师,一名学生扮演买药的顾客,教师全程点评指导,促进药学专业的学生形成相应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
药理学涉及知识面广泛,内容较多,较难理解,难记忆,难掌握,易混淆,如何能有效提高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理学的教学质量,还需我们进一步总结经验,并通过学习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心得,强化教学综合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二篇:改进教学方法
使用新编初中英语教材的几点体会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这主要表现在:
其一,教材不再以语法项目为主要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而是根据交际目的需要,既考虑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等因素,又考虑语言的功能、意念、话题和情境,使学生把所学的语言和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感到学之有兴趣,用之
有意义,掌握句型既快又准。
其二,新教材有助于改变沉闷的、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抛弃“注入式”,采用启发式,实现生动活泼的开放式课堂教学。这
就要求我们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尽量设计语景,创造语言环境,让学生开展多种交际活动。
其三,新教材每册都配有朗读带、领读带和听力训练带,这就给学生训练听力提供了方便。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学生不仅能通过磁带听到原声原调的英语,而且能通过观看幻灯片、英语短剧、录像等、电教资料,了解国外风情文化,在真实的语
景中,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和理解,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增强教学艺术性,发挥教师的多功能作用
长期以来,语言被当作知识来传授,即教师手持课本,站立讲台,严肃地讲解知识,学生则静坐听讲,跟读和问答。课堂基本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地位。新大纲提出:“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和帮助学生,而学习是学生的自身的活动,教师不可代替学生去完成。新教材要
求教师要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加强课堂的艺术性,发挥教师的多功能作用。
首先教师是一名讲解员。在讲授新课时,教师要根据大纲的要求,给学生指出应掌握的知识点。把单词的发音规则和句子的语音、语调告诉学生,有些课文还需要介绍一下英美人的风俗习惯。例如:第一册第四单元16课中,小女孩问老太太的年龄,“Howoldareyou?老太太回答说:“It′sasecret。”这时,教师就需要给学生讲解英语背
景知识,让他们明确英汉语言之差别。
教师是一名示范表演的演员。新教材要求教师会唱、会跳、会表演。例如在课文对话中教师可以扮演警察、老太太、小孩,还可以模仿“Poly的声音。这样,教师的表情动作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造成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气氛,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新教材还要求教师会画简笔画。例如,在学习鸟、树、汽车等单词时,教师在黑板上即
席画出这些简便而形象直观的图画,不仅能吸引学生,甚至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是一名指挥员。在进行句型操练时,教师可像合唱团的指挥一样,挥动双臂、单臂指挥学生齐声朗读、分组朗读、单人
领读、二人对话等。让学生养成习惯,熟悉指挥含义,准确无误地进行练习。
教师还是一名辅导员。在课后完成作业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成绩优劣、反应快慢,因人而异给予适当的辅导,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不同的作业,使其英语成绩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教师是学生的好朋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态度和蔼可亲。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
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真诚的帮助,和他们沟通感情,成为他们的知己挚友。
总之,要尽快领会新大纲的精神,认真钻研新教材,迅速改变教学观念,大胆进行课堂教法的改革尝试,开创外语教学领域的新天地。
第三篇:改进教学方法[定稿]
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的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如何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历史课的成功与否。历史教学是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学生学习方法改进的前提,是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服务的。教法改进是手段,学法改进是目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1、逐步实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
高中历史《历史标准》是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更新的形势下颁布的。它的颁布,对我们现有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挑战,历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课堂,切实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观念,实现开放性和多元化,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
面对新课程标准,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着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到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
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也需要现代化。在现代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显然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合理、创造性的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已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历史现象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以及较为普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现状看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使之为历史教学目标服务已非常迫切。
要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真正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以下两点上下工夫:
首先是要转变思想观念。既要转变不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历史等人文学科中运用的思想和对把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到实际历史教学中的畏难情绪。又要看到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全面运用,将会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其次是要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不改变,仅仅是内容、手段、方法的改进,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的。比如,我们现在已经在课堂上使用了一些教学软件,但其作用仅仅是辅助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而较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这种多年以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不改变,历史教学的现状就不可能真正的改变。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的优点,开发教学软件,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2、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今,改变历史教学现状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因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内在动力,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这个内在动力,是上好历史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切实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获取能力。下面是我结合教学关于激起学生主动性的几点想法:
一、寓教于乐,引起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强大内驱力。历史课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意味着教学的失败。所以我认为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深入挖掘教材,“吃透”教材里的内容,而且应当适时、适度地增加一些与教材相关的课外知识,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堂上教师则要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形象趣味的对比,寓文学与历史的联想,丰富的表情、眼神、手势、动作、声音等,创设乐教乐学的情境,制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师生共同投入,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使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由教师→学生的单一途径变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等多元途径。
三、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心理学研究证明,感觉和知觉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表象属于感性认识阶段,它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因而也是思维的基础。通过电影、电视、录像、录音、投影、图示、实物模型、电脑动画等教学手段,向学生再现历史现象,完善知识传递媒介,调动一切视听感觉,使抽象的知识尽可能地具有形象、生动的特征,这可促进学生理解知识。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历史场景、事件和人物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子里,激发了学习历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更多的关注学生历史学习方式改变。
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实现历史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新型的历史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学习者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自己设计评价指标。由于自主学习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有感情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所以是一种有效的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的动机和个人的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换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它不仅可以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益,而且有助于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
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
可见,新型的学习方式具有非常好的效果,我们应尽快用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那么,如何实现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呢?
一、教师本身要改革历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影响和制约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各种客观因素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历史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是学生历史学习方式改变的一个前提,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历史教学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历史学习方式。教师要清楚自己在学生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和责任,并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首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历史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让历史教学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其次,树立新的历史教学理念。改革历史教学,观念必须先行。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历史教师应认真学习和领会,并用以指导教学。教师要运用教学策略,让学生的创造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调整和转变自己的历史学习方式
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历史学习观,以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坚韧的毅力,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将身心投入到历史学习过程中去,合理地安排学习程序,采取适合自己特点的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方法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形成科学的历史学习方式,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4、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能培养
恩格斯说,人类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而创新思维是其中最璀璨的一枝。人类的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源于创造性思维。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创新是人类的希望、一个民族的希望。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精神,以下就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提高中学历史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首先,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很难想象,历史综合素质差,创新能力低的教师如何能培养出创新思维意识强的学生。
其次,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所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从本质上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做大量引导的工作。
第三,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培养的关系。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往往忽略了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教科书,而学生也只是生搬硬套地死记硬背。因此在反思传统历史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病,进行历史教学改革时,就出现了一个极端的倾向,“历史教学改革要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到重视能力的培养上来。”这种僵化的误解必将阻碍能力的培养。如果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将会使创新思维意识的训练流于形式。只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而忽略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相互依存的,二者并无主次之分。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历史学习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历史学习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但对于高中生而言,要求其有原创性的发明发现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高中历史教育是要培养的,主要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从而使其具备终身发展的能力,为将走向社会打好基础。那摩,如何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呢?
首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思维的课堂环境。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愉快的教学使学生没有惊声压力和心理负担,心情愉悦,情绪饱满。在这种状态下,大脑皮层就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圣经系统,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融洽师生关系,双方互相配合。我的具体做法是:(1)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2)多给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畅所欲言,允许有不同的认识,允许开展争辩,决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3)多给学生动手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为学生创造历史考察、调查、研究的机会。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进度适当组织一些活动,如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去感受、体验和理解历史,是现代历史学习方法的一大特点,在课堂中组织课堂讨论、辩论会、讨论会、举办演讲会、展览会,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将大大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当然,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研究课题,研究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面对这些课题,学生会带着问题去查阅、搜集、整理、分析、运用材料、这样就会促进学生思考,会促进学生之间相会交流。现在倡导网络,学生们一旦掌握了网络技术,效果将会更好。
总之,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地位,凭借教师高深的综合素质让中学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对于改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窘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良方。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对于中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形成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使早日成才。
第四篇:初中生物教学方法改进范文
初中生物教学方法改进
一、初中生物教学现状
1.重视程度不到位。由于生物在学校里被称为“副科”,其主要原因是生物不是中考科目,所以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或者是认为只要临时复习就能应对过去考试,完全忽略了对生物的正确学习,摒弃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2.缺乏学习兴趣。初中是学生刚刚接触生物的一个阶段,学生是带着好奇心去学习的,但是等到新鲜感一过,知识越来越多、越来越难理解,很多学生就对生物的学习失去了兴趣。这主要是由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还没有学会对抽象知识的学习和消化,很难开动脑筋去想象生物学中存在的概念,例如DNA、染色体等等。
3.教学方法传统单一。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很传统,在上课时不懂得借助一些教具,只是把知识硬塞给学生,把本节需要讲解的内容从头到尾讲一遍,很少和学生互动,也基本上不懂得课堂小结,没有指导、提示和具体要求。还有就是有的教师只会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会变换方法,不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
三、初中生物教学改进方法
1.加强对生物学科的重视。面对生物学科不受重视的一个现象,各个教育机构应该把重视生物教育这个话题早日提到议程内,重视其教学工作。要对课程的安排、学生学业水平考察、评价制度等等各个方面进行规划。而教师和领导也要高度重视对生物学科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其重要性,进而改变以往应付的心态。
2.培养学习兴趣。只有对生物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去主动地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工作。首先,可以利用生物实验,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教学,再结合理论知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在课堂上要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立足于现实的同时再去有目的、具体性地思考所学的知识,这样又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效率。再次,认可学生,给予他们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取得一点点进步的时候,教师要给予欣赏的目光,让他们在鼓舞中拥有学习生物的信心,进而提高对生物学习的情绪。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做好标记,带着问题去听课,解决难点和疑点;在课堂上要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讨论解决问题,还要在课堂上边听边记录,提高主动性和积极性;课下要经常复习,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使知识具有系统性和条理性,便于自己的复习。
4.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情感教育。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具,让学生有最真实的感受,例如对水的节约,教师可以去强调每个学生都可以为之做出自己的贡献,鼓励学生自己平时要懂得怎么样去节约水,展示缺水地区的艰难生活,让学生认识到水源的重要性。这种充满感情的教育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健全自己的人格,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可以采用参与式教学。所谓的参与式教学法是指依据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行为特征和发展规律,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的情绪。唤起学生个体的发展,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拥有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机会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生物教学中采用这种参与式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使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出来。5.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除了对学生采取措施以外,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加强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生物教材,还要加强对心理学、教育学、多媒体技术等知识的系统性学习,积极参加一些学科的培训,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生物学不仅对个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国家乃至整个社会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打基础开始,全面掌握生物知识,为以后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2018年8月29日
第五篇:改进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改进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完善学生的创造思维素质
李世瑜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北京100020)摘要: 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完善学生的创造思维素质方面具有独到的功能。
本文对中学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与完善学生创造思维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化学实验教学;创造思维
文章编号: 1005-6629(2001)08-0005-02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由于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特别是完善学生的创造思维素质方面, 具有独到的功能, 所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 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 已逐渐成为广大化学教师的共识, 但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阻碍着化学实验在完善学生创造思维素质方面重要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 探索中学化
学实验的教学方法与完善学生创造思维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有必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1
强化实验的客观性, 改善学生创造思维的细节性
实验的客观性是相对实验的理想化模式而言的。中学化学实验中的理想化处理大部分是合理的, 是与教育对象心理特征相适应的。如在年龄较低的初三年级, 化学知识体系尚未形成时把实验进行理想化处理, 有利于突出知识重点。但是,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特别是进入高中年级后, 完全忽略实验的客观性, 一味地把实验内容的实际问题理想化,将对学生思维的细节刻划、充实校正等品质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限制了他们创造思维品质的良性发展。在学生创造思维的细节上留下缺憾。如对于氯气制备的实验, 基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掌握知识的需要, 特别是为了增强实验的客观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细节性, 可以将演示实验装置设计成如上图所示: 在此实验设计中, 净化、干燥装置是学生在初中已经了解的, 而有毒气体封闭式的收集和防止污染的吸收装置, 则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通过这种实验设计, 不仅可以巩固已有的化学知识, 而且可以有效地掌握新知识, 更重要的是注入和渗透一种考察、解决问题的观念和意识。教师在安排实验时, 视学生接受能力的强弱, 还可以引入安全装置这类更深层次的实验技术问题,也可以用思考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认识实验装置的安全问题, 将装置更新为如下图所示形式: 如果对实验的客观性所引发的细节问题, 如: 气体可能混入杂质的分析及其净化方法、为防止有毒气体污染而设计的收集和吸收装置、对加热系统防止倒吸而采取的安全措施等等从来不予以考虑, 并且全部出示的是理想状态的实验装置, 却要求学生解决有关实验客观性的问题, 往往使他们屡屡受挫,不利于他们学习心理的良性发展。相反, 如果在教学的适当阶段, 以适当的方式提供考虑实验客观性问题的取向和模式, 他们将可能在此基础上, 提出更为合理完善的创意, 解决他们面临的新的实验客观性问题。而在这种创意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他们创造思维的细节性也得到了极大的完善。2
加强实验的定量性, 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敏锐性
从量的角度去考察实验现象、做出实验结论是实验研究的高层次。中学阶段, 一般进行定性实验, 而较少进行定量实验, 但是, 如果长期不对化学实验进行定量的研究, 就会使学生习以为常地把一些并不完全正确的知识默认下来, 造成创造思维敏锐性的降低。
由于学生的心理特征的缘故, 在初中阶段不适于引入量的变化对化学实验的现象及结果的影响。但是如果学生在高中学习中, 还认为
碳酸钠溶液和盐酸混合必定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只会生成碳酸钠便不是正常状况。
究其原因是由于在高中教学中没有实验设计, 帮助学生判断这类问题, 这不仅妨碍了学生成功学习心理的形成而且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造思维敏锐性的发展与完善。如果在高中教学的适当时期, 增加一些演示实验, 使学生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例 如: 在高一碱金属一章
钠的化合物一节, 可以添 加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盐酸和碳酸钠反应, 不一定生成二氧化碳。
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 学生在遇到象
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的产物这类问题时, 就不会武断地做出 产物只有碳酸钠结论, 他们有可能找到 二氧化碳和生成的碳酸钠 盐酸和碳酸钠应的类比关系。这种半定量演示实验的引入, 会使学生抽象出一种理念: 物质之间的反应, 可以因反应物 量 的不同而获得不同的产物。
这对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 解决相关的化学问题均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将有可能从微小的量的改变中, 察觉出别人习以为常但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成分, 在这些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创造思维的敏锐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训练。3
增加实验的探索性, 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散性 实验的探索性是相对实验的验证性而言的。因而增加学生实验的探索性, 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散性。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 属于探索性的为数不多, 如果能在现有的条件下, 适时适度地增加一些探索性的实验, 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 训练他们创造思维的发散性。例如: 素 氯、溴、碘的性质学生分组实验, 可以改进为一个探索性的题目:
用实验证明氯水的主要成分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分三个步骤完成这个题目: 首先, 要求学生课前设计实验方案, 并阐述方案的设计思想;第二, 让学生课上交流设计方案和设计思想, 并进行甄别与筛选, 确定最佳方案;第三, 实施实验方案, 得出实验结论。在这 些过程中, 学生实现了由已知信息加工变异出新颖信息及对某一事物寻求多种可能的尝试。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可以让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 统一对实验设计的认识, 以缩小课上甄别、筛选的范围。通过交流与选择, 最终能得到如下图的实验设计: 在此实验设计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抽象出这类探索性实验的基本模式: 首先, 应该考虑物质与水发生的是 溶解是 反应, 或是二者兼而有之
定反应后的体系中是否还有反应物的微粒以及存在着什么生成物的微粒;其次, 应该判断物质与水反应后可能得到的产物, 如: 根据氯气的化学性质Cl22Cl-可能存在Cl;第三, 一般应该检查物质与水混合后所得溶液的酸碱性。在检查氯水酸碱性时, 学生会发现: 指示剂变为红色后又褪色, 这说明溶液中含有大量氢离子, 并且一定存在着有漂白性 或强氧化性的物质, 从而确定HClO 的存在。而(3)中的 水着 空白 对比实验功效。
通过 发散及对 发散的抽象一系列的思维活动, 学生的探索欲望得到了满足, 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充实了创造思维的发散性。
参考文献: ___________ [ 1] 张德.创造思维的发展与教育[M] , 长沙: 湖南师 范大学出版社, 1990.[ 2] 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 ,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3] 伍棠棣、李伯黍、吴福元.心理学[M] , 北京: 人民教 育出版社, 1980.[ 4] 刘知新.化学课程论[ M] , 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