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认识
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认识
如何改进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特别是组织好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任课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环节,这个环节对所有课程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不同类型的课程有不同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作为任课教师只有掌握其所担任课程的特点和规律,才能更好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就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而言,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有如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读懂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改变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无论你有多么好的教学方法,如果没有能够接受它的学生,这方法都是不成立的。所以我认为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一般来说,小孩子在小学低年级时是一个爱表现、愿表现的阶段,只要我们给他纸和笔,给他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自己大胆地去尝试去体验,他肯定不需要很多的规矩,不需要很多的约束,不需要很多的技法,他需要的是我们大人对他肯定的微笑,由衷的赞赏。只要我们走近他们的心灵,难道他们还会写不好吗?放手让他们大胆地去写作吧,孩子们只会越来越喜欢写作,有喜欢才会有成功!当然,也有的孩子天生不爱写作,作为教师决不要强人所难,动脑筋去了解、去分析,把不同的学生归类,设计出学生真正需求的学习形式来。
二、为学生营造身心自由的学习环境。
在每节课的新课教学之前,要求学生先试读教材,自由选择学习材料,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创作,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交流自己学习的体会或感受。这样做一是起到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的作用。二是给了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预习的好处,激发了学生预习、自学的兴趣。三是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材料的掌握情况,以便减少不必要的讲解,留出更多时间进行练习、创作或拓展课外知识。创造是人的基本潜能,而身心自由是创新潜能得以开发的基本条件。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学生才敢于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和创新,使个性获得发展。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去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利于师生情感交流的比较宽容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启发、激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发现和理解,不要干扰和限制学生个性化的知觉方式和创造方式。
语文写作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育不同于专业语文教育,它是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的,新教育強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強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而最终还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不断学习,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第二篇:改进教学方法
使用新编初中英语教材的几点体会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这主要表现在:
其一,教材不再以语法项目为主要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而是根据交际目的需要,既考虑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等因素,又考虑语言的功能、意念、话题和情境,使学生把所学的语言和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感到学之有兴趣,用之
有意义,掌握句型既快又准。
其二,新教材有助于改变沉闷的、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抛弃“注入式”,采用启发式,实现生动活泼的开放式课堂教学。这
就要求我们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尽量设计语景,创造语言环境,让学生开展多种交际活动。
其三,新教材每册都配有朗读带、领读带和听力训练带,这就给学生训练听力提供了方便。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学生不仅能通过磁带听到原声原调的英语,而且能通过观看幻灯片、英语短剧、录像等、电教资料,了解国外风情文化,在真实的语
景中,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和理解,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增强教学艺术性,发挥教师的多功能作用
长期以来,语言被当作知识来传授,即教师手持课本,站立讲台,严肃地讲解知识,学生则静坐听讲,跟读和问答。课堂基本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地位。新大纲提出:“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和帮助学生,而学习是学生的自身的活动,教师不可代替学生去完成。新教材要
求教师要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加强课堂的艺术性,发挥教师的多功能作用。
首先教师是一名讲解员。在讲授新课时,教师要根据大纲的要求,给学生指出应掌握的知识点。把单词的发音规则和句子的语音、语调告诉学生,有些课文还需要介绍一下英美人的风俗习惯。例如:第一册第四单元16课中,小女孩问老太太的年龄,“Howoldareyou?老太太回答说:“It′sasecret。”这时,教师就需要给学生讲解英语背
景知识,让他们明确英汉语言之差别。
教师是一名示范表演的演员。新教材要求教师会唱、会跳、会表演。例如在课文对话中教师可以扮演警察、老太太、小孩,还可以模仿“Poly的声音。这样,教师的表情动作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造成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气氛,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新教材还要求教师会画简笔画。例如,在学习鸟、树、汽车等单词时,教师在黑板上即
席画出这些简便而形象直观的图画,不仅能吸引学生,甚至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是一名指挥员。在进行句型操练时,教师可像合唱团的指挥一样,挥动双臂、单臂指挥学生齐声朗读、分组朗读、单人
领读、二人对话等。让学生养成习惯,熟悉指挥含义,准确无误地进行练习。
教师还是一名辅导员。在课后完成作业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成绩优劣、反应快慢,因人而异给予适当的辅导,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不同的作业,使其英语成绩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教师是学生的好朋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态度和蔼可亲。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
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真诚的帮助,和他们沟通感情,成为他们的知己挚友。
总之,要尽快领会新大纲的精神,认真钻研新教材,迅速改变教学观念,大胆进行课堂教法的改革尝试,开创外语教学领域的新天地。
第三篇:改进教学方法_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经过十天的培训提高了自己的认识,学到了许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专家学者们的讲解,精辟深刻,观点新颖,还有诸位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例,活动课的最新展示,对我的触动很大。参加培训收获很大。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积极学习,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将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现在高考历史更加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因此对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至少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做到全面。既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又备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备教材和教法,明确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度。能否把握好教材的深度是完成教学任务,讲好一节课的重要基础。当前的现状是相当一部分老师浅化了教材的要求或者是一锅夹生饭。在课堂上要不就是照本宣科,要不就是丢三落四。如一老师在教《第二次鸦片战争》 “ 进攻北京和火烧圆明园 ” 这一目时,只简略地讲了一下时间、国家、北京条约。对教材中行动激人的小字既不讲也不读,结果是老师讲得淡然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教法显然没达到教学目标,如果在这里能结合小
字内容挖掘一下教材,学生对 “ 血洗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 就会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激起对侵略者的仇恨,加深对中华民族国耻的认识,以激励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斗志。
二、内容要讲到点子上的同时,还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广度性
中学历史只是历史长河中一朵浪花,古今中外,内容相当丰富,历史教材是整个历史过程的高度浓缩。教师在课堂上的着重点是对课文重点的阐释,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的发展规律。
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密切地与教师相合作。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如何抓好调动学生的广度,面向全体学生,除了思想认识上要切实转轨外,还要有一个方法问题。要想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备课时要全面考虑如何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在课堂上要善于启发各类学生。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把转化差生的工作做成功了,才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老师。使所有的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努力发展自己,使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有较大收获,这才尽到了我们老师有应尽之责。
三、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学科中的许多章节的内容都是一个或几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它们具有一定的情节。因此,历史教师可以大胆借鉴音乐电视。在介绍历史人物、讲述故事情节时要借鉴历史剧制作的方法但又要讲究精练,注意必须和史实相吻合。在教学实践中,教学主体应适当采用该
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人才,从而达到现代素质教育的目的。
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的提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学艺术性强给人的感染力就深,相反教学艺术性差,效果就苍白无力。教学艺术的魅力就象我们看电视一样,一部好的电视剧,如果只是干巴巴的把角本读给人听,印象一般不会深刻,但如果通过名角及所有演员配合演好,就会给人终身难忘的深刻印象。
教学艺术的体现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老师基本功,诸如普通话、粉笔字等,就语言表达来说,普通话干练流畅,节奏感强,抑扬顿挫,生动形象,感染力就深,印象就好。相反若是平淡无力,或是结结巴巴,或嗡声嗡气、语无伦次 ┉ 不仅印象不深,有时还会成了催眠曲,甚至是厌烦的噪音。从神态讲,有的声情并茂,神态感人;有的表情木然,呆若木鸡。还有导入、过渡、提问、板书设计、教具使用等。总之教学艺术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一节好课会使人感到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它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乐学好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五、创造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即加强学生能力训练
历史教学的最终的目的,是培养能力,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要有体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在大力推行课堂目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坚
持以学生参与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应着眼于能力的训练。提问时多采用 “ 为什么 ”,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而尽量不要问 “ 是什么 ”。加强能力训练可以不断促使学生巩固历史知识,培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法宝
——《江南地区的开发》历史课堂教学案例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大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本人自从事历史教学工作以来,就不断打造自己的教学模式。即,导课精彩——要求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学生交流——学生提疑或教师设疑,学生合作交流解疑,教师画龙点睛——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知识,教师点评——学生做、讲练习题以巩固知识。这一模式主要是发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教师在其中起主导的作用。下面以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导课为例,具体说明:
导入本课时,我先引用学生熟知的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忆江南》,要求学生答出在诗人的记忆中江南地区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要求学生描述一下现在江南的样子。教师及时点明:今天的江南地区是我国的鱼米之乡,工业、农业、商业都非常发达,是我国的经济重心。使学生对江南地区有种向往的感受。之后,话峰一转,出示材料:“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司马迁《史记》”并要求学生答出汉朝江南的经济状况怎样?学生知道汉朝时江南是非常落后的。再紧接着问学生:你了解了现在江南的美丽与富饶,又知道了汉朝江南的荒蛮、落后,你有什么问题吗?这时学生求知欲就被引发,会迫不及待的发问:江南地区是何时开始开发的,为什么会得到开发等等一系列问题。教师再顺势导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在《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中寻找答案。这样学生会带着很强烈的求知欲望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为提高本课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
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 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相公中学
李 学
浅谈高中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思考
论文关键词:高中生 学习方式 变革策略
论文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人们关注的亮点之一。高中生学习呈现出自主意识增强、拥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竞争与合作并存、问题意识增强等特点,通过高中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策略的研究,能够探明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基本特征与内外部影响因素,有效地帮助高中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提升高中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人们关注的亮点之一。学会学习,学会思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但是在普通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学习方式的认识尚不十分清楚,盲点较多,更谈不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再加之受制于高考升学及高中阶段办学思路的制约与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其相关研究还难以真正实施,其必然影响学习的进程和效率,并在某种程度将制约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化。对于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分析学习方式与学习效果之间某种必然性的联系,更好地指导高中阶段的教与学。探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策略,目的在于认识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基本特征与外部影响因素,争取有效地帮助高中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
二、高中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高中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社会接触面渐广,社会交往更频繁,学习内容比初中生更复杂、更深刻,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促使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加快。其认知结构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因此,高中生的学习方式有着与小学生、初中生和大学生学习不同的特点。
1.学习的自主意识增强
自主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自主性要求学生逐步确立主体意识和观念,培养独立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内驱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依赖性减少。相关研究表明:学习的自主意识较强的学生能够相信自己的判断,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不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以及辅导材料等。
随着高中学生心理的发展和升学压力的增加,学生认识到学习对自己的重要性,与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密切相关,高中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的动机更强烈,学习的社会责 6
任感增强,能主动地制订计划,较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有意识地进行持久的学习,并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控并排除各种干扰。他们常能自觉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地总结学习的经验和教训。
2.拥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
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仍以掌握系统的、理性的间接经验为主,但他们也注意向社会学习,开始重视把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形成知识、能力和个性的协调发展。高中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速度并重,懂得对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力求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把对所学知识的吸收理解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
由于高中生都具有自己独立认识世界的方式、态度,有着不同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身心发展水平、智力结构、认知方式,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气质、性格、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不同,致使他们的学习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不可能都按照相同的学习方式去学习,但在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了相关知识学习的经验,基本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套学习方式和技巧,建立了一定的学习理论体系,并且趋于完善。
3.学习活动表征出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
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强调知识的积累、自身能力的锻炼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基于对以上几个目标的追求,并且受制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学习环境的局限,很多时候出于个人的利益,他们会表现出利用已有的条件抢占有限的学习资源来强化学习中的优势,再通过学习的优势进一步去占有好的学习资源的行为,这就出现了竞争。合理的学习竞争是有益的,它能够产生一定的危机感,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加强自身能力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能使学习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竞争的出现同时也伴随着合作的产生。合作性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人所在群体的学习活动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高中阶段的课程比较繁多,难度增大,任务重,学生经常会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而有些问题在短时间内还解决不了,这时就要寻求别人的帮助。相关研究表明:有86.36%的学生在当同学遇到困难时都会选择“会详细耐心的解答,既帮助同学,也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这说明学生既愿意得到同学的帮助,也愿意帮助同学,能够认识到学习中合作的互惠互利,并没有因为学习中的竞争而相互保守。
4.问题意识增强,批判性思维水平提高
现代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发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特征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学生是否能够或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问题解决方法的能力。高中生生活经验增加,科学知识增多,其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对事物了解得更深人。他们能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结构,不再对书本上或老师讲授得的知识一味地全盘接受,开始拥有自己的观点并敢于批判和怀疑原有事物或他人观点的不足不妥之处,并能按照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方案、检验假设的完整过程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三、高中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系统工程,对于高中生学习方式变革策略的讨论,应从理论与实践进行两个层面考虑。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的过程,需要从变革文化观念、学校家庭氛围、教师能力等各个方面做起。
1.发挥文化因素对学习方式塑造的积极作用
由于文化是长期以来积累在人们内心的基本假设和信仰,因而文化对人们的观念、认识和思维方式等具有弥漫性的影响。这种弥漫性既表现为它对身在其中的每个人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表现为它对人在所有问题上的观念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基于思维方 7
式的文化传统对学习方式的影响往往更为直接、更为明显、更为久远。
影响高中生的文化因素主要是学校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稳定、具有封闭与保守的特征,并且贬抑变化,忽视反思、批判与创新。在我国教育中,教师权威化、专制化,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经典等取向与这种文化如出一辙。因此从学习方式的变革来看应该建立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首先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界新的文化思想和思潮,积极地、批判性地汲取其精华部分,使学校师生在与不同文化的接触中扩大视野,进而以开阔的心胸去理解、选择和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其次是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校内的革新和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其日常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及其成员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这些生活方式的变革,才会有真正的变化产生。
发挥文化因素对学习方式的作用的另一个重要策略是转变教师的观念,而反思是转变观念的最主要方式。一方面是进行课后小结通过集体的力量改进;另一方面是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调查等方式对其背后隐藏的观念进行理性的、深刻的剖析和反思,探索新的观念和相应的教学行为。
2.变革评价制度,建立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
评价制度是调控学习方式的杠杆,从学习方式的变革来看,变革评价制度主要涉及改革传统的高考体制,建立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高考是我国传统教育评价的典型代表,也是影响学校教与学改革的最大因素。现行高考的最大特点是,以学科考试分数的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以纸笔测验作为唯一形式。但新课程所强调的是合作、探究和发现的学习,因此,要“回归”多样的、主动的学习方式,所以变革考试制度首先应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加强学生对多种多样学习方式的重视,并通过这些方式培养起相应的学习能力。其次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做能否升人大学的一项评分重要因素,促使学生在学习以外的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科技活动、校内活动、校外活动、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有更全面地发展,帮助学生从“听讲型”的学习方式向“实践型”的学习方式转变。
高考制度的改革还应朝向实行多元、多维评价体制的方向发展,建立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另外,这种完整体系的建立也要求我们不断丰富现有的评价手段,要积极借鉴和运用质性评价,增强对学生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形成和发展积极的学习方式
环境对于个人影响是决定性的,长期处于特定的环境下,它所具备的特点也会慢慢融人个体的特征中去,成为个体特点。特定环境中主流的价值观也基本上会变成个体的价值观,不同的校园环境势必造就出人的不同学习方式。因此在班级和学校应该创造积极学习、团结互助的班级环境,提倡大家以获取知识增强能力为目标,以互相帮助为乐趣和美德,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优良的学习方式。在家庭里,要塑造民主和谐、重视知识、尊重能力的氛围,会促使学生从主观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能形成持久、积极的学习方式。不是一味的专制式的命令和责骂去迫使学生学习,这样反而激起学生的反抗情绪,适得其反,更不能宣扬学习无用、金钱至上等错误观念。
优秀的老师,不仅仅是对所教授的内容了如指掌,更要做到循循善诱地把学生引人知识的殿堂,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不仅是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式;不仅传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人品,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真正合格的人才。
如何提高学生成绩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太多,很多知识非常相似,记起来非常容易混乱,不容易学好,提高成绩更不容易。我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摸索出了一些做法,形成了自己教学特点,在此和大家简单谈谈,与大家共享。
简单说就是两句话:第一:作为一个人,在人格上让学生从心里喜欢你接受你。第二:作为一个教师,如何利用好课堂,指导学生听好课,让学生服你。这两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不太容易了。首先,让学生从心里喜欢你接受你。
高中学生虽然还不到成人的年龄,但是都爱把自己看作大人,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因此每接一届新学生,我都注意与他们用心交流。每次上课都尽量提前到教室,利用这段时间与他们进行交流,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大多数同学的名字。上课时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征服学生,平等相待,让学生从心里真正的接受我。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有了一个好的基础。第二:指导学生听好课,在教学上服你,这是最关键的。
作为一位历史老师,首先要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表达能力,这样才能驾驭课堂,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跟你走。这样才能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成绩,在这里我主要是谈谈如何指导学生听课,听课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教师要会讲,另一方面学生要会听,二者紧密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才能提高历史成绩。
听课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情、听、想、问、记等相结合,主动地探求知识。情,就是要求学生上课时要精神饱满,充满热情,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听,就是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务必把教师讲的内容听清楚;问,就是要求学生对于没有听明白的或产生不同看法的地方,提出质疑,敢于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解法等;记就是要求学生做标记、记笔记等。教师若能指导学生处理好这几个问题,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听课能力和水平。
1、动情——听课气氛的培养 课堂气氛是融洽还是冷漠,活跃还是沉闷,将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都是调动学生努力创造出一个既有利于教师精彩演讲,又有利于学生认真听课的课堂气氛。
首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我的一举一动起着巨大的精神力量,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教学中要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全身心投入,备课要认真、充分,上课要风趣、严谨,以自己的语言、行动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听课者,教师要善于用积极的情感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情绪,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具体来说,首先在教学中我不时地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问、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讲出新的设想与构思,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学生就会在一种受教师尊重、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下学习。例如对秦始皇的评价,我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学生会评价出他是一个“暴君”,而有人会评价出“千古一帝”,无论对哪种评价,我都首先表示认同,然后再指导学生摆出足够的论据,最后再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指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这样学生就掌握了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针对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多讲一些历史故事,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讲述,以活跃课堂气氛。
另外,在讲授课本内容时,多用启发式,教学手段上,要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法辅助教学,这些都将有利于学生听课气氛的培养。
2、善听——听的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很多时间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认真听,学生听的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效率,因此对学生听课能力培养与训练是很有必要的。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培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将课本知识形成具体的画面或图表,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体系有真切的理解,例如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就可以在黑板上用图表表示出来。第二,教会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引导学生把从课本中学到的具体知识上升到本质的认识。比如,通过学习对欧洲殖民扩张以及殖民者犯下的滔天罪行的叙述,让学生分析出殖民扩张给世界带来了灾难,却给欧洲带来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认识到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质。通过这样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帮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注意历史的纵横向联系。比如,在讲述新航路的开辟时,可以让学生联系中国史上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让学生对这两个历史概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加深理解。第四,教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师讲课的语调和节奏。教师在讲授时,根据不同的文字内容可能采取不同语气和节奏,重点知识可能加重语气,或重复叙述;对某些内容可能采取疑问的口气,引导学生生疑、思考;对某些理论可能有目的地讲半句,留半句,让学生去推导或总结。
3、多想——学习思路的培养
学生学习某一知识结构时,就其过程而言,实质上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所以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正确思维过程的培养和训练尤其重要。了解某一历史知识现象大致有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即对课本知识的初步感知、深入理解和消化吸收。在初步感知阶段,主要启发学生去发现书本“描述的是什么”,在深入理解阶段主要启发学生去发现该内容“是什么意思”,在消化吸收阶段,主要启发学生去发现“本质是什么,有何作用”。比如,对今天有的发展中国家仍然贫困、落后的历史根源,在初步感知阶段,学生就必须了解到“贫困”是一种事实,但这种事实是有历史根源的;在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时,教师要启发学生找出贫困的具体所在,到了消化吸收阶段,再引导学生找出这种历史根源是殖民者长期侵略造成的,只有发展中国家发展了综合国力,才能摆脱贫困和侵略。
4、多问——质疑问题能力的培养
上课时教师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可大多数学生却没有问题问,或不知问什么。学生在学习及思维过程中,应该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产生疑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一个促进对书本知识理解的过程。提不出问题并不代表没有问题。而不同的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帮助学生学会生疑,学会提问。我自己首先善于向学生发问,在无疑处生疑,在疑处发问,从而促进学生思考,学会发问。比如在讲到丝绸之路时,可向学生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汉代的一个商人,从长安出发,经丝绸之路到大秦经商,沿途会遇到什么景象?让学生发挥自由想象,学生可能会提出来不同的问题:西域人民的生活怎样?他们的信仰是什么?西域的地理环境怎样等。这样一来,学生就锻炼了质疑的能力。有助于他们灵活的掌握历史知识,同时也较好的联系了地理知识。其次,我总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不管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首先都是要肯定,让学生自己感到有能力,有机会提出问题。另外,当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不太明确或难以回答
时,我就帮助学生把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比如“五四运动为什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对这样的问题学生难以回答,教师可以帮助他们整理一下:这次革命的前途是什么?领导阶级是谁?这次革命和以往的革命有哪些不同之处?这样一来,题目思路就明朗了。经过较长时间的适应、引导、训练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5、勤记——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适当记笔记,可以手脑并用,加强记忆效果,并可以为今后复习提供帮助。记笔记是一种具有一定技巧性的活动,听课笔记不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书写、绘图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以及提炼笔记内容的能力。学生记笔记要避免将笔记记为教师上课的流水帐,不加选择地全部记下,也要避免将笔记记成教师板书的翻版。记得多,记得乱,就会与听课及思考发生矛盾。最突出的矛盾是记的速度赶不上教师讲的速度,为此要教育学生做到“三记三不记”,即重点问题、疑难之处、书上没有的记;次要问题,易懂之处,书上有的不记。另外还可以记下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或想法。记笔记不一定都要记在笔记本上,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些内容,如小标题、序号、对某些词语或概念的解释、对文中某句话的补充等可直接记在书本的空白之处。比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对“君主立宪”这个词的解释,可以让学生直接记在书上,以加深理解。另外,记笔记不一定每次要用文字表达,有时还可以用符号来表示,以节省时间。但用符号表达时应注意两点,一是符号的意义必须明确,并且要贯彻始终;二是符号不能过多过密,否则重点难以突出。如果听课、思考与记笔记发生矛盾,要先跟随教师的思路听课,避免教师讲授的内容无法理解,没有记好的笔记先写下标题或作出标志,课后再补充完整。
通过以上的努力,学生能够较好的利用课上时间,能够随堂掌握80%的知识,课下再布置好相应的习题,用较短的时间做好处理好,这样就能掌握好历史知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成绩也会相应的提高。
第四篇: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论文
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创造条件促使学生学习应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智力潜能得不到应有的开发,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以一个积极主动,有发展和创造潜能的自在个体进入教学过程中,这种潜能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如果教师对具有创造性潜能的主体辅以科学的指导,必然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为此我们提出了“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这一论题,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观念的更新
从行政措施、激励机制、业务指导方面,组织教师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帮助教师树立创新意识的具体策略。
2.教学的改进
主要研究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收集信息、指导探究、反馈调节等相关的教学方法。
3.学法的改进
实施创新教育,要使学生不仅学会一般性地学习,而且要学会研究性地学习,创新性的学习,如: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经讨论,我们达成了以下共识:
一、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1.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创新教育理论。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并把这一理念具体应用到教学实际之中,增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觉性。
2.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回来后进行专题讲座等。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还认清了当前的教育形势,为自己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二、积极探究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认为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引起探究动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源泉。
(1)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思想政治课本身且有理论抽象、偏重知识,趣味性少的特点,如果教师将政治课上成纯粹的理论讲授课,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昏昏欲睡,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想尽办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贬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生活问题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作好心理辅垫。(2)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创新精神孕育而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际上就是质疑、解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布惑巧设学习障碍,干扰学生,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辩的状态。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
那么,何种疑问方式最能启迪学生创造思维呢?教师应该经过认真筛选,找出最佳方式。其标准是:能联系实际,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能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分析、综合、发散、聚合、想象等思维能力提高。
(3)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法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可见,教师以影视显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一些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具体对象,给学生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活泼、积极、主动地思考。
2.大力改革课堂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重视教师主导为更重视学生主体,让学生在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中自觉完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一人当一次“教师”。有计划的安排指导学生每四人一组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搜集材料,强调学生要在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时,除了按照教材讲述之外还要继续追问“还因为什么”、“还应该怎么样”,让学生在课本外进行再思考,然后进行组内试讲,每节课给一个学生10分钟的上课机会,“老师”必须简明扼要的讲清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问题。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2)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而课堂讨论是训练学生两种思维的有效形式。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相互交流切磋甚至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讨论形式主要有两种,即:分组讨论和全班集中讨论。分组讨论,争取每个同学有机会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这种讨论范围小,周边环境熟悉、学生敢想敢说。
全班集中讨论,是面向全体学生、范围较大,它的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广泛交流思想,交流信息,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要是给予巧妙的启发和点拨,就能使学生熔为一体,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得到发挥,无论采用哪一种讨论形式都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注重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往往处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和实践能力,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不强,思维方式同化倾向严重,因此,必须实施更先进的参与式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参与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只要认真投入精心策划,形式上不拘一格,思想大胆创新,就一定会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第五篇:改进药理学教学方法
改进药理学教学方法传统的药理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虽然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可以采用一些其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案例教学法
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以小组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分析临床典型案例的用药依据、药物相互作用等,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药学专业学生接触临床医学知识很少,因此学生对临床知识并不是很了解,抱有较大的兴趣,因此在学习时参与一定的临床病例分析,能大大提高药理学内容的适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讲到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给学生一个病例:患者,男,65岁,有慢性心功能不全病史。2天前因着凉感冒,感觉胸闷。今晨病人出现严重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频繁咳嗽并咯出粉红色泡沫样痰,诊断为急性左心衰。
[治疗药物]
(1)西地兰0.2mg加入500g/l葡萄糖30ml内,2次/d缓慢静注
(2)呋塞咪20mg,2次/d静注
(3)100g/l氯化钾100ml,5ml,2次/d口服
请学生进行用药分析和讨论,如药物用药目的是什么?依据是什么?还有什么药物可用等等。
2、互动教学法
对教材中易懂易学的内容或章节,先指导学生自学,然后以两种形式展开教学,一是拟定讨论题,分组讨论,教师巡回辅导。二是让学生自己上台讲课,同学质疑,教师点评。如局部麻醉药这一章,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局麻药的分类、代表药、局麻机制、局麻特点、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然后分组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在课堂上同学们思维活跃,讨论热烈,给原本呆板枯燥、难以记忆的课程带来了色彩与活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的兴趣。
3、角色扮演教学法
在课堂讲授现场模拟药房情景,教师根据典型处方案例,制定处方分析的教学方案。学生分组讨论所选处方的合理性,各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师生共同讨论得出正确结论。通过教学提高药学专业学生分析审查医院常用处方的能力。然后按照处方调剂操作规程,学生三人一组,轮流模拟前台药师、后台药师、取药患者,进行处方调剂模拟训练,教师对学生的调剂操作及时作出指导和反馈,促进学生处方调剂能力的培养。此外还可以进行药店“问病卖药”的模拟,即由一名学生扮演药店药师,一名学生扮演买药的顾客,教师全程点评指导,促进药学专业的学生形成相应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
药理学涉及知识面广泛,内容较多,较难理解,难记忆,难掌握,易混淆,如何能有效提高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理学的教学质量,还需我们进一步总结经验,并通过学习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心得,强化教学综合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