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时间:2019-05-12 23:29: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第一篇:论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大连软件学院 教学研究与质量监督处 刘洪剑

摘要:“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进行联合教学,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边学习理论课,边到企业进行实践,最后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实践教学中我校初步探索了一些做法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改革 创新

“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采用产学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进行联合教学,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边学习理论课,边把实践性强的课程直接到企业完成学习,这样学生毕业证后直接面向相应岗位开展工作。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正是适应了这一方向。

一、“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实践意义

“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合作共赢。对学校来说,请企业介入学校人才培养,按照企业要求模式培养人才,有助于推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拓展实习实训基地;教师参与实践,有助于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实现产学教一体化;对企业而言,将员工的培养从企业延伸到学校,可以提前获得技能熟练的员工,建立稳定的员工输送基地,减少员工入职后的在培训环节;同时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也可以提升企业和学校的社会形象和知名度,充分展示大学教师对企业的贡献;对学生而言,实践了学习的最终目的,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接受职业化培训,加快成长速度和步伐。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现状瑞士,瑞士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发源地,拥有较为深厚的酒店教学传统。通常在一年的理论学习期间,有半年在瑞士或其他国家的带薪实习。新加坡,据了解,在新加坡学习酒店管理可带薪学习,实习津贴根据新加坡的经济状况和入学学校的能力来决定;就读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有机会在新加坡直接就业。法国,旅游业最火,在其酒店或旅游管理专业就读的学生每个课程都有一半时间用于在全法各地进行实践训练。

(二)国内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国内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相关课程的校内实践教学,另一部分是在最后一个学期安排的毕业综合实习。校内实践教学利用学校现有的模拟空间展开教学,在人财务上存在一定不足,不能完全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酒店业人才需求;毕业综合实习学生仅能在学完理论知识后展开实践,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难以及时解决。

三、针对以上现状,我校具体改革措施

(一)改革内容:酒店管理专业是我院开设较早专业之一,近些年来,我校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总结并实施了教学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充分与企业联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这项改革内容,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酒店管理专业与相关星级酒店店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推行学院理论教学与企业工作现场实践教学相结合的“2+1”(即学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交叉进行两年的文化课学习,一年的实践操作)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校内外实习实训资源,使实践教学占整个教学过程的30%以上。加强外语、双证书教学力度。

(二)改革目标:实施“2+1”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同时在星级酒店进行实习培训;实现学生顶岗实习比例加大,“双证书”获得率95%以上,毕业时由培训酒店提供工作经历证明,并优先与星级酒店签署用工协议。校企合作联合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将课堂教学搬到企业进行,与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提前了解和感知行业需求和企业文化,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3年内保证学生能完成酒店一线服务岗位职业技能学习,学生在毕业时具备胜任酒店行业一线服务岗位的职业技能。

(三)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改革,解决以往的“学历与技能割裂”、“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技能实训为辅”、“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实践能力差”、“酒店业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传统教育方式。

(四)具体做法: “2+1”工学交替订单培养模式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我们已按社会需求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应用理论课设在前三个学期,第四、五个学期设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并将这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企业中完成。具体思路是将本专业的专业课进行模块化细分,列为校内讲授课,如:旅游学导论、酒店市场营销、会展接待实务、公共关系。校企合作课,如:如本专业的现代饭店服务、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康乐服务与管理、等。实践技能课,如酒店服务技能等课程。课后反思课,如学生从酒店实践结束后,在学校由专业教师指导再上一个月的讨论课、反思课,以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学时间安排上,计划打破传统的教学安排模式,根据酒店行业的淡旺季和用人需求安排实践学习,充分做到“校企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本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五)阶段性实施方案:第一阶段:与相关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根据合作协议,由学校和酒店方共同组建培养管理机构,负责培养方案的实施。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以酒店的岗位职责和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设置课程,将课程体系分为三个部分:校内讲授课、校企合作课、实践技能课,根据教学计划,前三学期,学生主要在校内完成校内讲授课的学习,实训环节要在企业完成,初步做法是到合作企业进行参观,与企业管理层见面,目的是使学生对酒店和未来的工作环境有个初步了解,邀请企业相关管理层到学校开展讲座。第二阶段:专业技能培养和学生到企业“实训”阶段。在第四学期刚开学的第一个月,对学生集中进行专业素养的培养,开设象“酒店服务意识”、“会展接待实务”“酒店服务英语”课程,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素质,强化其专业素养意识,为学生即将到企业工作打好基础。第三阶段:顶岗实习。从第四学期开始至第五学期,将校企合作课如“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与房务管理”、“酒店服务技能”课完全在酒店实行现场教学,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由酒店各部门经理和人力资源经理分别授课。第四阶段:第六学期学期初在学校上一个月的理论课,主要完成实训课当中的理论部分,对学生采取两种管理模式,学生可自愿继续留在企业,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员工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践报告,也可回到学校由专职教师指导完成毕业设计。

四、后续工作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在一个实习周期结束后,学生自我总结和教师总结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总结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剖析,对未来有准确的定位,激发他们继续提高的动力;另一方面是教师根据在实际服务工作中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和教师所吸取的管理经验设置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个从服务人员到管理人员的质的飞跃。我院酒店管理专业中实施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与企业双向介入,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和企业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最终为酒店的一线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要把科学的发展观应用在对职业院校办学模式的探索上,在以后的发展中要不断加强对推进“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培养模式的研究,使这种模式尽快地成熟。参考文献:

[1]张涛,谢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2]曾朝霞.当前订单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2007,(3).(人文社科系, 重庆市 400052)

[3] 李燕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重庆工商职业学院,2008,(3).

第二篇: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陈祥明 院长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近几年,不少高职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高职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多数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还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尚未建立起有效机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专业设置“同质化”。各个不同的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大同小异,缺乏各自特色,社会需求已近饱和的专业如计算机、财经、管理、外语类等办的很多、招生规模也大,而企业所急需的工科类、技术应用类专业办的却较少、招生规模也小。这种专业设置就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毕业生就业也存在很大难度。二是人才培养方案“雷同化”。不同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也都差异甚微,缺乏特色。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就很难适应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企业、不同用人单位的多元需求。三是教育质量评价“内部化”。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评价,主要是学校自己或学校聘请的专家学者。这种评价标准、方法、结果很难为社会、企业、用人单位所认同。四是教学内容陈旧化。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不能及时纳入教学,这既反映了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的差距,也反映了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的落后。五是办学模式形式化。“以就业为导向” 已成为高职学院的共识,不少院校都进行了“订单教育”、“ 2+1 ”模式、“双证毕业”(毕业证、技能证)或多证毕业(毕业证、技能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外语等级证、驾驶证)等改革,但是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没有明显改观。总之,在人才培养方面“趋同化”现象比较严重,而个性化特色与创新不够明显。

要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所存在的这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加强校企合作是一个重要途径。然而,校企合作本身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对校企合作存在认识误区。就高职院校层面而言,不少院校把校企合作视作权宜之计,简单地把所合作的企业作为自己的暂时补充,偶尔聘请企业人员上上课,或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他们并没有把校企合作看成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就企业层面而言,大多数企业把高职院校视作人才制造工厂和人才招聘场所,偶尔来校开个人才招聘会或选聘几名员工。他们甚至认为校企合作是额外负担。就政府层面而言,他们认为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自己的事情,不便多管,不愿多管,没必要也不能进行调控。因此只是在舆论上予以肯定支持,没有在政策上予以强有力支持。

其次,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由于学校与企业的性质类别不同,资产隶属不同,管理方式不同,追求目标不同,因此他们对校企合作的认知不同、态度不同、运作方式不同。这集中表现为体制机制障碍。一是人事管理制度方面的障碍。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的人事管理体制不同,企业人才与院校人才不能双向流动,院校想从企业引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非常困难,按现行事业单位管理规定,不能解决从企业引进人才的编制、职称、待遇等问题。二是资产管理制度方面的障碍。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的资产管理体制不同,院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就非常困难,共建教学、培训、实训、研发基地也受到极大制约。即便国有企业支持公办院校也受到政策限制。三是投资体制方面的障碍。因为国家资产管理与投资管理制度的限制,大中型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没有积极性,不愿意投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四是企业重组、院校重组造成的影响。近几年,企业改制与重组力度很大,这对行业企业所举办的高职院校影响很大;院校改制与重组力度也大,这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格局影响也大,旧的办学壁垒被打破,新的办学藩篱因运而生。如国有企业所投入的办学资源尤其土地、房产等,在改制重组过程中往往移作它用。

就总体而言,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起步比较晚,层次比较低,形式比较单一,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为支撑的新的办学机制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真正形成。其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就宏观层面看,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就微观层面看,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形成学校制度,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基础与前提,将产学研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办好高职学院,必须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明确政府、企业、院校各自的社会责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企业、院校各自都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走“政府主导型”路子,政府要依法领导、指导、协调、服务,要为高等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从而形成“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的环境氛围。而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企业一方面可使自身获得技术进步与更好效益,另一方面又有效支持了高职院校,提供了实习、实训场所和试岗、就业机会等。高职院校要自觉主动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效益、持续发展服务,以服务求得政府、企业的大力支持,以服务求得自身的不断发展。

其次,要进行制度创新,消除校企合作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已经多元化,有的高职院校是地方政府举办,有的是行业举办,有的是国有企业举办,有的是民营企业举办,还有的是不同所有制单位联合举办。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是校企合作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事业单位与企业人事管理体制不同,彼此人才资源共享、人才流动非常困难;事业单位与企业资产管理体制不同,彼此资产、设施共享互用非常困难;事业单位与企业经济—技术管理方式也不同,产学研结合所产生的技术成果、经济效益等要彼此共享也比较困难。因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消除校企合作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这种制度创新,在宏观层面需要政府主导和协调,在微观层面需要企业、院校的积极参与配合。

第三,要继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多种实现形式。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的形式单

一、层次较低,不能适应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校企合作应该是多形式、多层次,比如建立与企业互惠互利的培训基地,建立与企业共管共用的实训基地,建立与企业共享互动的技术队伍、师资队伍,建立技术—经济成果与企业共享的研发基地,以及建立为企业生产、经营、技术推广、产品销售服务的工厂或公司等。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的宗旨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与企业的追求目标是经济效益和利润最大化有很大差异,如何做到共建共赢,各得其所,是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第四,围绕“三个符合度”,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紧紧围绕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提出的“三个符合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优化专业培养方案,重组课程体系。高职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要真正体现重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听取和吸收企业专家意见,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深入的职业分析基础上,确定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职业主要素质、职业核心能力,从而确定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技能实训课程,以及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手段等。要以职业分析为基础,围绕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优化专业培养方案,重组课程体系。要按职业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形成核心能力模块、通用能力模块、拓展能力模块,保证学生学会必备的基本技能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还要适应企业技术进步的要求,开发新课程或拓新老课程,努力将职业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纳入教学过程,保证专业课程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和较高的技术含量。

二是重新构建质量标准,创新考核评价方法。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最新提出的分层化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以及各个行业(如电力、冶金、煤炭、交通、电信行业等)颁布的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鉴定标准,构建新的质量标准体系。参照常州大学城高职院校共同的成功的经验,这种新的质量标准体系,由职业特定技能标准、核心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跨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四个模块构成。这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体需求、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的质量标准体系。与此相适应,要创新考核评价方法,要改变单纯以理论考试测定学习成绩、评价学生水平的做法。新的考核评价方法以考查学生能力与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再单凭一纸试卷来评定,而是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来评定。要让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等现场人员参与对学生的考核评定工作,以保证考核评定的权威性。三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少高职院校都开展了“订单式”教育、“ 2+1 模式”教育、学分制、工读结合等改革试点。但这些只是形式,关键是教学本身的改革。要贯彻“产学结合”思想,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和企业技能标准引入高职课程,这就要求改革我们原有的所习惯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那种知识讲授加上实验验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两张皮”,实训与生产现场实际严重脱节,实习往往形式化甚至走过场的做法必须彻底改变。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

一、教学手段落后的局面必须彻底改变。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都要服从于服务于这一目的。我们当然要十分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但这还不够,还要把对学生的职业训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

第三篇:基于校企合作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基于校企合作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第528期 作者:□文/刘菁婉 时间:2016-1-1 16:39:28 浏览:288次

[提要] 本文从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分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本质,针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提出必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本文系安徽省质量工程省级项目:特色专业建设阶段性成果(编号:2013tszy056);安徽省质量工程省级项目:会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阶段性成果(编号:2014zy093)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7日

习近平对发展职业教育指示强调,职业教育传承技术培养人才,为广大青年就业创业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充分理解高职会计教育特点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加强德育法治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合作交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设置与学生的资格考试、就业联系起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岗位中来,把高职会计教育的特点与产业行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就是围绕这一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市场,面向企业,按照社会需求培养出既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又同时具备较强会计实践能力的,可以适应不同环境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的财会专业复合型人才。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本质要求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本质上要求产业教学结合要一体化,校企之间多层次的深度互动,尊重教育尊重人才,打破学校与社会企业行业以及学校教学与产业之间的界限,吸引汇聚更多职业教育资源,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企业技术提高、产业升级,共创一个学校、企业、行业、社会产业共赢的局面。高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培养能够适应产业发展,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术高技能的人才。

三、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的问题

(一)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只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职业素养。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并不看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导致了一些学生虽然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但是在职业道德、应变能力、抗压能力、沟通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等基本职业素养与能力表现上比较弱,走出校门之后很难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

(二)教学知识和技能体系与工作实际偏差较大。部分会计教材上的知识体系较陈旧,没有很好地与会计准则变化、政府政策改革挂钩,从而导致学生所学并非社会所用,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质疑,影响学生就业。究其原因,主要是负责专业建设的老师与政府和行业、企业的相关人员联系不够密切,未能较好地将社会动向有机地融入人才培养之中,导致培养质量出现偏差。

(三)缺少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实习质量难以保证。与理工科类专业相比,由于会计专业直接接触到企业的商业秘密,甚至是资金的安全,学生顶岗实习显得尤为困难。企业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的经济实体,财务信息又是一个公司的核心机密,企业出于商业机密安全的考虑,不放心把经济业务交给学生处理,实习学生得不到企业的信任,不能真正的“顶岗”,很难像一名真正的企业财务人员一样去接触财务资料,只能进行“勤杂工”式实训,导致学生实习质量无法保证,学校达不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同时学校老师到企业培训、学校的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的专家到学校来担任兼职教师或指导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无法做到很好的沟通和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比较困难。因而在实践过程中普遍遇到企业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低、不主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情况。

(四)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特殊关键时期。GDP增速放缓,重视经济“量”和“质”的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超高速增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迫切需要培养大批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要发展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培养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人才。然而,近几年来,职业院校生源竞争日趋激烈,一些高职院校只是想尽办法招揽生源,一些办学模式成为了招生时的宣传,实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没有放到经济社会、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的广阔市场去思考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方式、教学过程等问题,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如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必要和深入的市场调查与需求论证,很多时候是“跟着感觉走”,结果往往导致专业建设总是落后于产业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脱节,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课程开设随意性大,课程设置不是出于学生“职业技能”、“就业岗位”的需要,因人设课现象严重,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要求不匹配等。

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专业与产业发展协调机制。以促进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建设方法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为途径,建立高职会计专业与产业发展协调机制。一是会计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相融合。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面向产业、面向职业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新。要放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中去考虑,围绕重点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调整与设置专业,打造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优势和特色会计专业;二是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市场调研和论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根据市场人才需求“量”和“质”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知识、素质、能力规格设计上体现新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三是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相结合。成立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专业建设的有效机制,共同为专业发展把脉,及时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加强对专业建设的跟踪监测与实时调控,对专业建设实施阶段性评估,促进专业良性发展。

(二)强调基本职业素质培养和训练。“先做人,后做事”。在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技能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人格的培养,对其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比如人文素养、职业道德、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抗压能力、吃苦耐劳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团队意识等,这是学生走向社会时无论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无德”而“有才”的毕业生,相信企业也不敢冒风险录用。因此,要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职业人,唯有加强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三)深入沟通学校和企业。校企合作对企业采取激励措施。校企合作不能光靠学校和老师“苦口婆心”的游说,而应该让企业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如在企业纳税、职工培训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引导,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校企合作要明确企业办学责任,企业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然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

为了深入沟通校企双方,一方面会计院校派出相关人员定期走访会计专业企业-记账公司,了解记账公司发展情况和对会计岗位的技能新要求;另一方面会计专业企业负责人应邀在适当时间到学校参加座谈,或委派专家开展短期培训,向学校及学生传递最新财会知识,拓展师生专业知识面,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指导学校会计实训基地的建设。双方只有在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中才能找到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途径。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共建机制。以促进校企“双岗”互聘、“双向”互动为途径,建立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共建机制。一是促进校企“双岗”互聘。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依托企业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安排教师企业挂职和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管理与生产等环节,提升教师行业素养水平与专业实践能力;二是聘任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作为学校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类课程,使学校专业建设紧跟企业。(作者单位: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基于校企合作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第528期 作者:□文/刘菁婉 时间:2016-1-1 16:39:28 浏览:288次

[提要] 本文从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分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本质,针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提出必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本文系安徽省质量工程省级项目:特色专业建设阶段性成果(编号:2013tszy056);安徽省质量工程省级项目:会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阶段性成果(编号:2014zy093)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7日习近平对发展职业教育指示强调,职业教育传承技术培养人才,为广大青年就业创业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充分理解高职会计教育特点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加强德育法治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合作交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设置与学生的资格考试、就业联系起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岗位中来,把高职会计教育的特点与产业行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就是围绕这一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市场,面向企业,按照社会需求培养出既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又同时具备较强会计实践能力的,可以适应不同环境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的财会专业复合型人才。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本质要求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本质上要求产业教学结合要一体化,校企之间多层次的深度互动,尊重教育尊重人才,打破学校与社会企业行业以及学校教学与产业之间的界限,吸引汇聚更多职业教育资源,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企业技术提高、产业升级,共创一个学校、企业、行业、社会产业共赢的局面。高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培养能够适应产业发展,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术高技能的人才。

三、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的问题

(一)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只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职业素养。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并不看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导致了一些学生虽然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但是在职业道德、应变能力、抗压能力、沟通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等基本职业素养与能力表现上比较弱,走出校门之后很难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

(二)教学知识和技能体系与工作实际偏差较大。部分会计教材上的知识体系较陈旧,没有很好地与会计准则变化、政府政策改革挂钩,从而导致学生所学并非社会所用,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质疑,影响学生就业。究其原因,主要是负责专业建设的老师与政府和行业、企业的相关人员联系不够密切,未能较好地将社会动向有机地融入人才培养之中,导致培养质量出现偏差。

(三)缺少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实习质量难以保证。与理工科类专业相比,由于会计专业直接接触到企业的商业秘密,甚至是资金的安全,学生顶岗实习显得尤为困难。企业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的经济实体,财务信息又是一个公司的核心机密,企业出于商业机密安全的考虑,不放心把经济业务交给学生处理,实习学生得不到企业的信任,不能真正的“顶岗”,很难像一名真正的企业财务人员一样去接触财务资料,只能进行“勤杂工”式实训,导致学生实习质量无法保证,学校达不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同时学校老师到企业培训、学校的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的专家到学校来担任兼职教师或指导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无法做到很好的沟通和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比较困难。因而在实践过程中普遍遇到企业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低、不主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情况。

(四)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特殊关键时期。GDP增速放缓,重视经济“量”和“质”的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超高速增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迫切需要培养大批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要发展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培养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人才。然而,近几年来,职业院校生源竞争日趋激烈,一些高职院校只是想尽办法招揽生源,一些办学模式成为了招生时的宣传,实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没有放到经济社会、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的广阔市场去思考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方式、教学过程等问题,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如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必要和深入的市场调查与需求论证,很多时候是“跟着感觉走”,结果往往导致专业建设总是落后于产业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脱节,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课程开设随意性大,课程设置不是出于学生“职业技能”、“就业岗位”的需要,因人设课现象严重,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要求不匹配等。

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专业与产业发展协调机制。以促进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建设方法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为途径,建立高职会计专业与产业发展协调机制。一是会计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相融合。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面向产业、面向职业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新。要放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中去考虑,围绕重点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调整与设置专业,打造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优势和特色会计专业;二是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市场调研和论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根据市场人才需求“量”和“质”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知识、素质、能力规格设计上体现新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三是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相结合。成立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专业建设的有效机制,共同为专业发展把脉,及时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加强对专业建设的跟踪监测与实时调控,对专业建设实施阶段性评估,促进专业良性发展。

(二)强调基本职业素质培养和训练。“先做人,后做事”。在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技能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人格的培养,对其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比如人文素养、职业道德、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抗压能力、吃苦耐劳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团队意识等,这是学生走向社会时无论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无德”而“有才”的毕业生,相信企业也不敢冒风险录用。因此,要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职业人,唯有加强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三)深入沟通学校和企业。校企合作对企业采取激励措施。校企合作不能光靠学校和老师“苦口婆心”的游说,而应该让企业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如在企业纳税、职工培训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引导,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校企合作要明确企业办学责任,企业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然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

为了深入沟通校企双方,一方面会计院校派出相关人员定期走访会计专业企业-记账公司,了解记账公司发展情况和对会计岗位的技能新要求;另一方面会计专业企业负责人应邀在适当时间到学校参加座谈,或委派专家开展短期培训,向学校及学生传递最新财会知识,拓展师生专业知识面,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指导学校会计实训基地的建设。双方只有在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中才能找到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途径。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共建机制。以促进校企“双岗”互聘、“双向”互动为途径,建立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共建机制。一是促进校企“双岗”互聘。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依托企业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安排教师企业挂职和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管理与生产等环节,提升教师行业素养水平与专业实践能力;二是聘任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作为学校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类课程,使学校专业建设紧跟企业。(作者单位: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总结材料

定西理工中等专业学校中餐烹饪专业

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结材料

撰稿人:贾祯 校稿人:冉永红 审核人:李斌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包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在内的八点要求。要求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处理好学生“工”与“学”的关系。因此,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是各中职学校共同面临的新课题。由于不同层次的中职学校工学结合采取的形式和方法不同,学校与企业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同。但在结合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困扰着学校和企业,阻碍着工学结合的开展。

我校中餐烹饪专业近两年来,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以就业和岗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是在实践和探索中也遇到一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我校中餐烹饪专业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情况。

1.创新模式,开拓校企合作新途径

根据学校中餐烹饪专业发展的需求,我校与西水湾大酒店创建了较高标准、固定的中餐烹饪专业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与上海铭源大酒店的合作为学校中餐烹饪专业学生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实习基地。2012年,学校领导经多次考察与调研,与凤城大酒店、金阳酒店、西水湾大酒店、肖老四清真餐楼、上海铭源大酒店等签定了校企合作协议,采取“1+1+1”的培养 模式;2013年3月,学校与西水湾大酒店举行了盛大的协议签定、授权与挂牌仪式,把西水湾大酒店作为我校中餐烹饪专业实训基地。学校通过采取形式多样的办学方式,创建了校企合作新模式,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2.开展工学结合,保障学生的就业实习

为进一步落实和做好学生的实习就业工作,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就业实习的工作程序,即:搜集招工信息——筛选招工企业——班子集体确定后选企业——征求学生意见——考察相关企业——召开家长会议——护送学生上岗——专人跟踪服务;近两年,学校分别与凤城大酒店、金阳酒店、西水湾大酒店、肖老四清真餐楼、上海铭源大酒店等签订了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协议,共有100余名学生到上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与就业,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职业体验和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在企业工作与在校学习相结合的工学结合模式在培养人才职业技能、促进学生成功就业等方面显示出了优越性。

3.全程服务,促进实习就业工作的发展

目前中职学生的就业率虽然很高,但就业的稳定性很差,这对企业的良好发展和中职学校的社会声誉都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服务好学生实习就业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我校通过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企业不稳定的因素,及时采取了相关措施。

一是每批学生离校实习、就业之前,我校都要召开学生专题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要求学生在岗位上要有四种精神,即:学习精神、吃苦精神、合作精神、奉献精神。

二是在安置企业的选择上,我们把 “工作环境好,薪资待遇高,社会保障全、发展空间大的企业做为首选,保证让学生有一个可靠的、安全的、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三是我校积极与企业沟通,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及指导,对适应过程中出现的压力进行疏导。

四是给予学生人文关怀。我校在学生实习单位有一教师坐阵负责,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及问题,同学们的信任,就是我们做好工作的理由。

五是我们懂得学生的事情没有小事,小事的背后就是大事,家长把学生交给我们,我们感觉责任重于泰山,必须让家长放心。

新型工业化国家建设步伐的加快,为中职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加之我校全体同志思想上的重视、行动上的落实,使得我校中餐烹饪专业学生实习就业工作做到了实习岗位好、就业率高,且稳定性强,得到了学生及家长们的好评。

4.课程建设与改革推进

开发基于行业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形成每门课和行业标准相结合的课程标准和讲义;积极把职业标准引入课程教学内容,制定以职业能力本位为特征的专业培养方案。

推行双证书制度,在基于职业能力分解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将课堂搬到了公司、企业,大大提升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二、中餐烹饪专业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工作的不足。

1.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积极性不够。一是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到位,二是企业没有直接经济效益。同时企业缺乏能参与学校管理、学生教育方面的人才,使得校企合作中存在许多困难。

2.当前从课程体系建设、学生的职前教育对学生参加生产实践的针对性、指导性不强。尽管我们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参照国家标准和地方需要,完全使用教育部规划教材,学校也尽量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职业能力掌握与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阶段的要求,还有一些专业课学习的内容,理论性太强,难度大,学生学习存在困难,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存在距离,对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的针对性、指导性不强。

3.对学生的评价标准难以掌握。学校对学生的考核,尽管注重了过程性、发展性、多元性的评价,但由于受到师资水平、教学设施等的影响,还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

4.对学生的评价主体单一。学校对学生评价的主体仍然是教师。虽然对专业教师要求为“双师型”,但有个别专业课教师是脱离企业实际,在评价学生学业时,不能给学生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上述问题,影响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必须更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学生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学生评价体系,保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中餐烹饪专业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对策

1.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要激发企业的积极性。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模式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从培养具有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的要求出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培养模式迫切需要引导教师和学生按照人才培养的特点开展教学工作,以利于使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 以利于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需求,以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的加强。为此,学校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寻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利益的结合点,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实现学校育人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2.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与多元评价体系。成立有行业、企业成员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组,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培养目标与学生评价标准,使得培养出的学生更能适应企业需要。通过工学结合,在企业为学生提供的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熟悉熟练岗位项目与标准,并由企业有关人员予以考核。学校在制订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时,也应积极争取得到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与学校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共同制订出一个合理的评价学生职 4 业能力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训练、考核得到充分落实。

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制订的考核标准、评价体系,能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反映学生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中职业素质的综合表现,能使学生得到比较合理的评价结果,这样的评价方式也能受到企业的欢迎。

对学生的评价是要立足于激励,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成才。因此,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学生的评价应是学校、社会、企业相结合评价。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和考核效果分析等方面的改革,注重过程性、发展性、多元性的评价,实行教师评价、企业评价、自我评价结合,笔试、口试与答辩结合,平时学习记录和考试相结合,综合职业素质考核要综合学校成绩、企业实践、职业资格鉴定、参加技能大赛等,形成开放的、多元的、综合的考核评价体系。

3.以职业技能为核心,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水平

许多教师在教育观念上仍存在着育人理念、自身知识、能力结构与职业教育不相适应的问题,为此,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建立竞争、激励、监督、保障机制,有针对性地对教师的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考核。引导教师强化职业教育育人理念,鼓励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参加技能大赛、定期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参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等,掌握本专业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文化基础课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相关专业对所授基础课的要求,在基础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素质的渗透;鼓励文化课教师编写实用基础课教材。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多种形式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我校多年的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真正实现了“三满意”。即学生强化了技能,实现了预就业,完成了知识、技能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学生满意;企业得到了“量身订制”、源源不断的高技能人才,得到了学校这个人才培养平台,企业满意;学校充分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得到企业全方位的支持,构筑起稳定的实训和就业基地,学校满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间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举措。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是我校一贯坚持的培养模式,也是我校迫切需要实现的目标。通过学习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行强有力的教育教学措施,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不断给职业教育注入新的内涵,使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能创出职业教育的新特色。随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和不断完善,我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一定会有广阔的前景,能够为我市餐饮企业输送大批技能强、适应性好的高素质人才。

第五篇: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

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

畜牧兽医专业始建于1975年,前身商丘农学院畜牧兽医系,与商丘市畜牧局两中心合作,创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畜牧兽医专业与商丘市畜牧局两中心校企合作四年来,专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一是规模的扩大:优势互补,充分利用畜牧局两中心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设施进行教学与实训,2006年为完善学校实习就业基地,便于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又投资480万元人民币在学校实验楼建立了20多个实习实训室,形成了前校后厂的办学格局。二是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动手能力等到显著增强,畜牧兽医专业成为学校的骨干专业、国家示范性专业、河南省试点专业。三是办学水平提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是畜牧兽医专业的特色之一。

一、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认识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好形式,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好方法,既是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又是职业教育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好举措。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工学结合是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体现,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职业教育已被推上了教育产业的大市场。当前经济社会对人的就业要求,以及自我提高的需求方面都强化了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职业教育不仅是要培养就业的人,还要培养高素质的有创新精神、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来培养人才,是职业教育最好的办学模式,是工学结合的最有效的形式。因此,我校把办职业教育“要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思想统一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面向企业需求的办学方向上来,统一到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上来。紧紧围绕市场、企业发展的需要,主动与企业厂(场)家携手合作,建立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实习就业结合、特色鲜明的“产学一体”职业教育新模式,改变了“黑板上教学,教室里养殖”的局面,让育人、用人两张皮变成企业与学校一条心,真正把学校办成企业式的学校,办成市场型的学校。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做法

经过四年的实践和探索,成功的作法有如下几点:

1、建立工学结合的管理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

现代的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行业的参与,企业行业也离不开职业教育,企业参与办学,是实行工学结合,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关键,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也是学校与企业双方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各自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让企业参与共建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于2006年成功地与商丘市畜牧局两中心、台湾正源牧业集团、商丘森澳达动物药业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大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与企业共同制定了《教学与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办法》,开展工学结合、产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并成立了工学结合的教学团队组织机构,每学期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共同制定、修改培训计划,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以上组织机构和制度的建立,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使双方围绕培养合格人才达成了共识,统一了思想,从而为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供了保障。

2、以集团化合作办学为主,联合多家企业参与,形式多样。

我专业与多家企业合作,学校向企业提供培训场地,职业技能鉴定,智力和技术咨询及培训服务,同时企业提供实训设备与一线技术人员,做到人、财物双向流动与合作,拓展合作领域。我们与多个企业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定向培养学生,实行订单教育。

3、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面深化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我们始终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和扎实操作技能从事一线生产,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打破了传统的“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传授模式,推行案例教学法与模块实训教学法。一是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依靠市场和企业需求,瞄准产业建专业,围绕专业联产业,学科链对接产业链,专业链对接岗位链。二是以课程设置为核心,和企业共同设立课程改革指导小组,设计和规划课程设置,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既体现了国家规定的专业课的共性,又体现了我专业的特色。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和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专家或企业技师到学校任教,或者直接由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上课或担任实习指导老师,强化专业课教师到企业跟班实践的制度,增强教师“双师型”素质。四是以实训基地为保障,与企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基本以企业为主,创建了融教学、生产、研发、培训、鉴定于一体,多功能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五是以教材改革为抓手,借助企业之力,开发编写具有职业和企业岗位特点的教材,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合学科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吸收企业新技术、新方法,体现模块化、直观性。六是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全面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法”和单元模块实验。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感知体验、教学训练、岗位实习、顶岗实践,实现与企业“0”距离对接。采取工学交替、工学并行、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七是以企业评价为导向,改变学校和教师的单一评价模式,以市场、企业、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检验办学水平。八是以学生成才为目的,在校企合作中,强化精神文化的相互认同和渗透,学生体验企业的环境和文化内涵,这种教育效果是校园内不能达到的。

4、探索工学结合新模式。

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除开设“正源班”、“森澳达班”外,又尝试开设专业技能培训班,长短结合、适时办班,在工学结合的广度上有了新的拓展,其效果如何有待实践检验。

5、以行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结合 “行动导向教学法”开展案例教学与模块实训。“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以小组形收集信息,经过消化过滤后交换意见、制定计划,完成课题,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技能,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方法能力、学习能力,体现了“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的职教新模式。切实让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计划、进行质量检测、评估反馈的整个过程。

6、顶岗实习

(1)顶岗实习模式的基本概念

顶岗实习是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顶岗实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可以培

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临近毕业近一年时间,学校借助于校外企业行业或实习基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培训,使学生全方位熟悉相关岗位能力群的工作要求,使学生在专业知识、职业素质和技能诸方面达到预期的要求,在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技能的同时,让他们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素质。

(2)顶岗实习模式

① 学生顶岗实习的要求。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和企业专家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所承担工作岗位的全部工作要求,同时,撰写顶岗实习报告。

② 确保指导教师职责到位,认真做好顶岗实习的准备工作。顶岗实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习的准备工作,每次实习前均须选派指导教师先期赴实习厂落实实习安排和实习内容,并根据实习基地的情况修订实习任务书。

③ 严格顶岗实习的过程考核。学生必须按教学计划学完全部课程并考核合格后才能安排顶岗实习。对顶岗实习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确保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效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仅使学校和企业做到优势互补,资源互通、利益共享,而且取得了“多赢”的效果,获得多方认可。一是企业获得人力资源储备,获得了学校培训服务、咨询服务和文化资源。二是推动了专业课程改革,改善了教师队伍结构,创新了师资培训模式,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完善了实践教学的条件,拓展了教育和培训服务领域,提升了教学质量,推进了“双证书”制度实施,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三是学生学习有了目标,毕业有业可就,专业能够对口,无后顾之忧。企业感知克服了学生的自卑心理,企业实习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企业文化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四是对社会解决了上学和就业两大难题,为家庭特别是弱势群体分忧解困,促进了社会稳定。五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了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目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下步打算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认识上、政策上、条件上、运行中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必须完善。一是拓宽企业在学校办班的规模,不仅在专业上要拓展,在规模上要扩大,加大定向培养,“订单式”教育力度。二是完善“企业班”的管理,使之制度化、规范化。要不断探索半工半读、工学交替有效方法和分阶段完成学业的学分制。三是要完善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教学手段,使其能茁壮成长。四是精心打造品牌,融入职业教育大环境,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化、国际化,在培养人才的规格上与国际接轨。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职业教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党和国家引领职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定点。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勇于探索,不断完善,为学院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下载论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资源县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学生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顶岗实习期间的......

    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协议书

    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协议书甲方: 乙方(实习单位):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 【2006】16号)和《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

    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协议书

    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协议书甲方: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所在系:信息工程系所在专业: 软件技术乙方:地址:邮码:电话: 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表人:职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之规定,为......

    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协议书

    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协议书 甲方:成都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地址: 邮码: 电话: 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表人:职务:乙 方: 地址: 邮码: 电话: 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表人:职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协议书

    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协议书 甲方: 公司乙方: 学校 为了推动学生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建立长期的人力资源供需协作关系,甲方与乙......

    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总结材料5篇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 人才培养模式总结材料 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学......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突破校企合作瓶颈

    桐乡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蔡新良 我校办学规模大,专业门类全。学校现有在职教师350人,2010学年注册在校生5300多名,下学年在校学生将达到5500人。开设有服装设计、商务外语等涉......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精选五篇]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郑益仙 (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材料工程系江苏常州213011)摘要:分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我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具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