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全册教案(最终5篇)

时间:2019-05-12 23:23: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部编教材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全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部编教材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全册教案》。

第一篇:部编教材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全册教案

1、形体切挖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教学难点:

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教学具准备:

师:范图实例制作材料。生:萝卜橘子苹果肥皂花泥小刀。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复习几何形体,回顾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等造型: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几何形

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生答师问:我把他们称为圆柱形六面形圆锥形球形,对不

对?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是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你们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了它们当中谁的身影?(课件)师: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形体之一,它们看似简单,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车,不管是造型简单或者繁杂的,都是从六面体

和圆柱体的基本形变化而来的。今天我们学习用单个六面体或圆柱体进行形体切挖的练

习。(欣赏课本范图,讲解结构)

二、发展阶段。

欣赏课本图片,加深形体感受,了解草图画法。

请大家根据课本范图尝试制作一个凯旋门,留意小结制作方法,师总结。

欣赏具有抽象意味的有特色的建筑、日用品等等,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想像。

三、本课练习。

根据草图,在带来的材料上进行切挖练习

四、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五、作品展示。

作品摆在展示台上,生评价,师总结

六、拓展。

纸虽然是一种平面的材料,但在纸上进行切挖以后,用折卷等方法使它成为立体的形

体,也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大家可以回家尝试着制作

2、点的集合 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中点的概念,知道点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学会用点构成精彩的画面。

2、认识“点彩派”的绘画典型特征。尝试体验点的不同排列规律、疏密变化,注意

整体画面色彩和谐关系。

3、感受点的艺术魅力。利用儿童的个性特征,通过欣赏、分析、创作、指导、评价,激发其探究、创造、表现的欲望,提高艺术修养。教学重点:

明白点是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及其在各类画种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点的组合规律、疏密变化,使画面呈现和谐的色彩。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作画工具。学生:水粉或水彩颜料、彩笔、画纸 课时: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请你猜猜我是谁? 看看谁的眼睛最亮,先看出它是什么?

你能猜到那是什么吗?那么你看到了什么?(各种颜色的点)再退远一点,现在看到什么了吗?(是人物画)

点是造型的基本要素之一,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大家先来欣赏几张世界名画。欣赏比较:

1、《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修拉法国新印象派(点彩派)画家。

2、《纳蒂布港》西涅克法国新印象派(点彩派)创始人之一。3《牧羊女》米勒法国现实主义画家

学生比较欣赏,分析不同作品中画面效果的不同之处。

学生回答: 点彩派不经调和的颜色经过重叠形成丰富的色彩,画面给人朦胧的效果,与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效仿自然、清晰而真实的画面是完全不同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点点的奥秘,出示课题——《点的集合》

二、发展阶段

1、解读图形,讲述概念。

通过欣赏教材和学生思考可以得出:金钱豹的身上有斑点纹;彩色的鹅卵石可以拼

成火车的点;马赛克上三角形、正方形是点;花园里开放的小花是点;树叶是点;夜空中的星星也是点;距离足够远的话人是点,汽车是点,甚至房屋也是点..出示图片,清学生再次辨析点。通过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点的分析,可以看出:点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只要在相对

空间中比较小的事物都可以看成点。欣赏图片,看看色点在绘画作品中的表现。欣赏图片,了解点的排列方法与效果。

2、欣赏作品,感受点的魅力。1)《殉教者》希腊马赛克镶嵌壁画

小块的马赛克由点及面,追求绘画的效果。2)《蜡染》苗族民间工艺

民间工艺中利用点的组合作为自己画种的表现手法,生动灵活。3)《黑屋顶》吴冠中中国当代艺术大师

把房屋屋顶、窗户概括成不同形状的点,组成一幅形式感很强的画面。

《山水》黄宾虹中国当代国画大师

中国画中的点点墨迹不仅墨色变化万千,还概括的表现了各种物象。4)《构成》维克托?瓦萨里法国

由圆圈圆点组成具有惊人视错觉的瞬间效果。5)《星月夜》梵?高法国后印象派画家

用点进行方向组合,形成线化的感觉,增强流动效果。《午夜和晨雨中夜莺的歌声》法国米罗 通过点的奇妙形状产生有趣的画面效果。

3、学生创作练习用点的集合创作一张作品。以不同的点为造型元素,采取各种工具和材料,完成一 幅有创意的作品。

不同的工具可以表现不同的点。

欣赏课本P4 技法点击,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用合适的材料进行创作,题材 不限。

作业要求:用点的画法进行临摹或创作。注意整体效果的变化,把握色彩的关系。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三、展示与评价

1、将完成的作品按小组张贴到展示板上。

2、小组内自评互评,选出优秀作品

3、各小组优秀作品大比拼。优秀作品的作者说说自己的创意与绘制过程中的感受。

4、评出最佳作品

四、下节课准备 第二、三课时

(第二课时欣赏制作,第三课时继续完成作品,并展示评价)

一、欣赏图片

欣赏一组马赛克镶嵌壁画 西方美术史学家认识最早的镶嵌画出现在公元前2500 年前后西亚的美索布达亚平

原上,苏美尔人是这种艺术的始祖。但是镶嵌工艺真正得到广泛发展是古代欧洲的意大

利半岛。公元313 年,在君士坦丁堡的米兰颁布基督教合法以后,各地开始大兴教堂,几乎在教堂所有的穹顶、墙上布满了基督教壁画,由于镶嵌艺术在平面中耐久的原因使

其成为基督教教堂壁画的首选。

点是造型艺术中最基本的元素,点的形式多样,色彩各异。每一块马赛克都是一个漂亮的色点,成千上万个马赛克组成了色点的海洋,成千上

万的色点构成气势宏大的镶嵌壁画,让人赞叹!

我们能不能做出这种效果的装饰画,用来美化我们的居室,美化我们的校园呢?

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想法,我们身边有没有可用的材料? 彩纸剪贴、植物种子粘贴、蛋壳粘贴、彩色石子粘贴..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搜集身边常见的可用来制作色点装饰画物品。

点的形式表现点的集合效果方法很多,可以在生活中去发现、去创造新的点画方法。

三、步骤方法 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做蛋壳画。先了解制作的步骤、技巧。

1、蛋壳要先洗净晾干,特别是蛋壳内的薄膜要撕去。在白纸上画出喜欢的图案。然

后把图形拷贝到彩色卡纸上,卡纸的颜色要深一些。

2、用小毛笔蘸胶水涂在卡纸上,胶水要涂的厚,但不要涂太大面积。然后掰一小块

蛋壳放在胶水上。用镊子把蛋壳压碎,把蛋壳按照设计的图形排好。蛋壳的裂纹可大可

小,关键是边缘一定要对齐。

3、注意色彩的搭配,不同的部位可以用不同颜色的蛋壳粘贴。衣服上蛋壳的可以用稍大的碎片。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蛋壳镶在中间。

4、为了使画面色彩效果更丰富,我们还可以用彩色水笔勾边,按着蛋壳碎片的形状

上色。用彩色水笔整理画面,嘴巴处可以用深浅的红色涂出丰富的层次。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制作步骤,学生观看了解,了解制作技巧。

四、学生练习练习要求:

1、利用点的不同排列规律、疏密变化来表现作品。

2、运用合理的色彩关系使画面丰富、和谐。学生可以单独完成练习,也可以两人合作完成。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视。

五、作业展示

1、学生将完成的作业张贴在展示板上,组内自评互评,选出优胜作品。

2、组间对优胜作品互评。选出最佳作品若干幅,作者谈谈创意,感受。

3、教师点评

六、收拾整理,保持环境卫生,布置下节课任务及所需物品。

3、远去的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2.过程与方法

掌握硬质线材的表现手法,学会用曲卷、折叠、连接等手法进行线造型的创作。培

养学生初步的立体造型能力和多维空间想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觉线造型的艺术特点,体会线造型结构带来的审美趣味,培养学生合理用材巧妙 用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学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

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教学难点: 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

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学准备: 范图、学生作业用纸绘画工具 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

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讨论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近大远小。

二、讲授新课

⑴、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去的路》的基本规律。(出 示课题:远去的路)

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

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⑵、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

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⑶、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6 ⑷、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生找图中的消失点。⑸、师示范 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三、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生作业,师巡视辅导,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课后作业: 观察:生活中近大远小的现象; 尝试:绘画或拼贴一副有路的风景画。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2.过程与方法

掌握绘画创作的一些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

教学重点: 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教学难点: 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名家美术作品、建筑风景照片等 教学过程:

一、讲评上节课作业 ⑴透视现象是否准确

⑵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有没有运用在画中?

二、在绘画上色时注意哪些问题?近的鲜明一些、远的灰暗一些。

三、学生继续完成作练习,教师辅导。

四、作业展示 师生共同评价。7

4、线与造型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初步认识线造型的艺术特点,并能运用正确的技法进行线造

型的创作,锻炼学生手脑协调能力,使健康和谐地发展。2.能力目的:掌握硬质线材的表现手法,学会用曲卷、折叠、连接等手法进行线造

型的创作。培养学生初步的立体造型能力和多维空间想像能力。3.感觉线造型的艺术特点,体会线造型结构带来的审美趣味,培养学生合理用材巧

妙用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用金属线材创作一个艺术造型。难点:线造型的创意表现。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软材与硬材。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上课所备的工具材料情况。

2.教师从教学知识说起,引导学生认识“线”。线:两点之间作连接,便是线。

3.教师拿实物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软材,什么是硬材。点明本课学习硬线造型。

导入本课,板书课题。

二、欣赏认识线造型

1.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线造型作品和学生作品中,认识线造型的表现形式和艺术 特色。

2.引导学生线造型作品。

三、学习线造型的表现方法。

四、实践操作,练习创作线造型。

五、作业展示,共享创作成果。8

5、风景写生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培养表现力

2、大胆运用颜色作画

3、掌握风景写生的布局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全理构图

2、大胆用色

电教、教具、学具准备:范画数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风景写和生

(一)二、讲授新课

1、风景画的透视

作画时要先用合理的构图,把透视关系画准确。(近大远小的透视)主要掌握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表现空间感,一般来讲,中景主要用来刻

画主体物,画得比较实,而远景是为了衬托中景,画得比较虚。掌握得好,有了虚实,也就塑造了空间感。

2、欣赏范画

3、讲解绘画步骤(1)构图

(2)画铅笔稿,用线要轻 掌握好近景、中景、远景(3)着重刻画

4、体会怎么样从平凡景物中去发现美。

城市和乡村,都有美丽的景色。一块草地,一片树林,一道河湾,一条小径..都可以吸引敏感的眼睛。

5、学生绘制,教师巡回指导

(1)用钢笔、铅笔或色彩画一幅风景写生(2)可以外出写生,也可以临摹(3)可用多种方法

6、作业评价

(1)作业展评(2)学生互评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培养观察能力 9

2、进一步学习风景的有关知识

3、掌握色彩画知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构图

2、取景

电教、教具、学具准备: 范画数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风景写生

(二)二、讲授新课

1、取景

风景写生,首先要取景,取景就要解决构图的问题。

怎样取景:可以用取景框或者用手代替取景框来选择景物的一部分,对于自然景

物,根据画面的需要可以有取有舍。

在取景构图中,视平线在画面上的高低位置是很重要的,“画面”上视平线低,就

产生开阔的感觉;视平线高,则近景显得更为具体充实。这是根据需要来决定的。

在画风景写生时,还要注意近、中、远景三个层次,表现出空间距离。

2、教师带领学生实地写生,讲解构图

(1)从不同的角度看一自然风景,先仔细观察,确定主体物并可作适当移动,将

别处的景移到自已的画上。

(2)落笔时,注意留“天”、留“地”,整体饱满,切忌散乱,不管在哪个角度,主体物要突出。

(3)打好轮廓,可上一些明暗。

3、学生写生,教师巡回指导

(1)用水粉画一幅风景写生,注意画面的气氛和色彩相协调。(2)可以用油画棒、彩色铅笔等工具材料结合水粉色进行作业。

4、作业讲评。10

6、让剪影动起来 教学目标:

1、学习用黑色卡纸制作剪影人物。

2、了解皮影艺术的特点。

3、增强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皮影的图片、文字资料。

2、准备黑色卡纸、针线、竹条、剪刀、刀片等用于制作剪影的材料。

3、选择几个传统剧目或故事(民间故事、成语故事)。所选择的剧目或故事,内容 和情节应简单、易懂。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阶段。

1、学生之间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皮影的图像和文字资料,谈谈他们所知道的皮影知识。

2、分组讨论皮影戏中人物的造型特点。(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

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 以音乐。)

3、指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上的图例、技法点击栏目中的剪影人物制作过程,想一想皮 影该如何制作。

(1)第一步:剪出人物造型。(2)第二步:用针线缝上手臂、腿。(3)第三步:装上木棍。

二、发展阶段。11

1、将学生根据剧目或故事,分成8 组,分小组进行构思、合作创作。(提示学生要

根据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来考虑人物的造型特点。)

2、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3、未完成的可以在课后接着制作。

4、准备下节课的表演,想一想改怎样表演。第二课时 剪影表演

课前准备: 布置环境

一、8 个小组将自己制作的剪影,轮流进行表演、展示。体验民间皮影艺人的表演 技能。

二、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点评。

三、总结: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同感。

四、拓展:用透明胶片等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试着制作彩色的皮影,在课余,同 小伙伴一起演一演。12

7、漂浮的画 教学目标:

1、了解流色转印的的常用方法,学习利用水与油不相溶的特性,转印出不同肌理的 画面。

2、通过自觉教材及老师的演示讲解,掌握流色转印的方法并展开联想再创作,提高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表现能力。

3、制作过程中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培养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装着清水的敞口容器,油漆、汽油、水粉颜色,水粉纸等。

学生:油漆、具有吸附能力的纸张(水彩纸、生宣纸等)装着清水的敞口容器、汽 油。

重点:利用水与油的不相溶的性质,做水面上的油漆吸附练习。难点:根据制作过程中没水变化的节奏及画面所形成的肌理效果,展开合理的想象 和联想。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同学们,你们知道都有什么东西可以在水面上漂浮吗?你们猜猜看,这节美术课

能在水面上漂浮的是什么呢?画怎么能在水上漂浮呢? 演示吸附的方法。

2、欣赏作品:说一说,你们感觉欣赏的作品像什么?有何感受?

二、发展阶段

1、自学教材,尝试探究

小组内讨论,尝试制作:在敞口容器里盛一定量的清水,随后滚入和滴油漆,让学

生观察油漆和水之间的变化。小结:

(1)滴入清水中的油漆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一下子沉入水底,还有的在水中漂浮。

(2)总结制作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

2、作品展示,汇报交流

学生提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师生讨论解决。

3、深入探究,讲解演示。

在清水中放入油漆(水面要浅)——快速搅拌——把纸平放在水面进行吸附印制。

三、创作阶段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选用任意颜色搭配并用吸附法完成肌理作品。

四、评价阶段

1、分析并展示作品,采用自评或互评的方式进行交流评价活动。

2、学生针对自己喜爱的作品异形丰富的联想与想象。13

五、课后拓展

干透后,压平,根据肌理图案运用刮线或剪图形等方法,创作一幅有主题意义的作 品。

8、山山水水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感受山水画的艺术魅力。2、能用中国画的方法,大胆表现出有远近层次的中国山水画。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学习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画出有远近层次的山水画。教学难点: 如何控制水墨的浓淡,表现出远近层次的景色。课前准备: 毛笔、墨汁、颜料、学生用纸、调色盘、水桶等。教学活动:

一、欣赏导入: 自然风光与中国山水画的结合欣赏,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艺术

魅力,导入课题并板书《山水画》。

二、新课讲授: 1、名家作品对比欣赏。

感受画家的不同表现技法带给人不同艺术视觉效果。2、赏析画家作品找变化。

①感知发现近景、中景、远景不同表现方法。学生欣赏,感受,谈谈自己的看法。可小组讨论分析。

小结:近景画得具体,远景简略;近景墨色浓,远景墨色淡些。②了解墨色浓淡、深浅变化。学生结合范画分析讨论,如何表现画中的浓淡干 湿?

浓淡干湿主要是通过笔中水和墨的多少来控制的,需要多尝试,多练习。看多媒

体图片,看教师示范,尝试跟老师一起来做,体验一下。3、实践、探究:

①学习中国画用笔方法。看教师示范,什么是中锋,什么是侧锋,效果有何不

同。跟教师一起做,尝试,体验。②体验墨色浓淡的变化。4、教师示范并讲解:

(1)学会概括表现山水画的近景、中景、远景。

(2)掌握中国画中表现山水景物的几种基本技法:勾、皴、点、染。14(3)教师示范山石的画法画石头时要注意石分三面,大小相间。注意勾、皴、点、染几个步骤。

三、学生练习,教师辅导练习步骤:

1、先勾出山石的外轮廓,注意大小相间,前后关系明确。2、根据山石的结构,皴山石,表现其结构和体积。

3、在前一步的基础上擦出山石的结构,使其三面分明,表现出质感和体积感。、根据需要点苔,在淡墨皴擦基础上渲染出石头的结构,然后罩染赭石色,根

据需要用花青分染石头。

五、作业展示,小结

六、欣赏中国传统山水画皴法范例 15

9、彩墨家园 教学目标:

复习、巩固水墨画的基础知识。即,工具材料,用笔用墨。学习几种动物的画法。教学重、难点:

训练学生的用笔、用墨。用笔用墨的技法、技巧,以及动物的造型。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几张小动物的照片。准备好笔、墨、宣纸等。教师准备几幅小动物的图片。教师准备范图。教学过程: 1.简要地复习国画的基础知识和用笔用墨等作画技巧。

2.教师出示几幅动物的水墨画,并结合课本的范图,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a.欣赏灵活多变的用笔,加深中锋、侧锋以及点笔的了解。b.欣赏用墨焦、浓、重、淡、轻五色,加深学生对墨色的了解。c.构图以及动物的造型。

d.欣赏名家名作,了解名家的风格及其代表性作品。了解几位画坛大师,激发学生 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3.教师现场示范,让学生直观了解作画的全过程,并归纳出步骤: a.讲解归纳动物的大形体。b.讲述调墨、调色。

c.分步作画,讲解画动物的先后顺序。d.修改调整完成。

4.布置作业,画两幅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麻雀、虾。5.老师巡回指导,主要是用笔、用墨以及动物的造型。6.征集作业、讲评,提高审美能力。16

(三)课后拓展

收集徐悲鸿、齐白石等画家的资料,了解马和虾的画法。

10、我做的乐器 教材分析: 从一年级就开始的“能..的玩具” 系列到五年级就结束了。但是,与这个系列“含

有科学原理”一脉相承的课程仍然存在。本课所设计的“乐器”就不能仅仅创作出外形,还需要比较“谁制作的乐器更美观、更实用,谁的乐器能发出更美妙的声音?”这其中

包含的科学道理不言而喻。所以在“搜集:各种乐器的图文资料”的同时,必须“了解:

乐器发声原理”,接下来就可以按自己的理解进行设计制作了。其实,在“了解”之后,设计是关键,而制作并不一定“高难度”。这从“学生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来。但是,作

为美术课,“美观”千万不能忽视!教学思路:

采用“感知—体验—探索—实践”的教学策略。即:首先引导学生听一听不同类型

乐器的声音特征,看一看乐器的外形特征,再鼓励学生尝试探究各类乐器的发声原理,最后展开想象,合理设计乐器,体会设计与物品功能之间的联系。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课时: 1 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探究各种乐器的发生原理,了解乐器的基本组合和制作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设计草图来制作一件乐器,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体会制作的乐趣。教学重点: 探究乐器的发声原理,并设计制作一件乐器。教学难点: 将材料巧妙利用,合理设计,使乐器声音动听,外观精美。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自制乐器。

学生:能制作乐器的铁盒,竹筒纸等多种工具材料。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看视频“另类乐器神奇演奏大法”片段。

2.看了这段视频,你想不想自己也动手做一件乐器呢?出示课题《我做的乐器》。

二、发展阶段 1.选择材料(1)听一听

引导学生听打击乐演奏。乐曲中出现的乐器你认识吗?请你说一说它们的名称。(2)看一看 图示打击乐器。老师出示自制乐器,一边出示一边演示演奏方法。像这样能打、敲、摇、刮响的乐器都是打击乐器。(3)选一选 17 你觉得什么材料适合做打击乐器?并说明理由。

现在老师再添加几种新的材料:网线、颗粒状小件(如米粒、豆子、彩珠、铃铛、铁环等),你能不能再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刚才的材料组合构成一件打击乐器?(4)试一试

尝试组合,并在小组内交流组合方式。

小结:不同的材料做成的乐器音质是不同的。选择材料时,先敲一敲、打一打、听

一听音质,再根据需要选择材料。还可以尝试把几种材料组合到一起制作乐器。2.外形设计

乐器王国里除了节奏明快的打击乐家族,还有一个重要分支,那就是声音柔美、动 听的弦乐家族。(1)听一听

引导学生听弦乐曲。视频中出现的乐器你认识吗?请你说一说它们的名称。(2)看一看

图示弦乐器。老师出示自制乐器——竖琴。请学生观察用橡皮筋做的弦是怎样绷上 的。还可以怎样绷弦?(3)想一想

①弦乐的音质和什么有关呢?

②弦乐的外形与它的发声有没有联系呢?(4)试一试

①尝试拨响几件粗细、多少、松紧不同的弦板,体会弦乐音质的变化。

②尝试拨响带回音箱和不带回音箱的弦乐及不同大小孔洞的弦乐,体会音质的变化

小结:各种乐器独有的外形并不是随便设计出来的,乐器的外形是为了发出更动听 的声音而精心设计的。弦乐是通过改变弦的粗细、多少使音质产生变化。弦乐还通过改

变孔洞和回音箱的大小形状来改变音质。3.排列组合(1)听一听

管乐是利用嘴唇把气流吹入,引起乐器的发声部分产生振动而发声的乐器。教师演 示吹瓶子口,但这个瓶子还不能称为乐器,现在把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几个瓶子组合

在一起,吹奏起来有音阶的变化,就成为一件乐器了。(2)看一看

欣赏利用排列组合的方式形成的乐器。学生观察排列组合的方法。小结:把形状、质地相同的物体按大小相接,顺序排列就能组合成一件乐器了。(3)试一试

收集挑选形状、材质相同的材料按大小排列组合,并试着演奏。4.装饰

(1)欣赏各类装饰独特的乐器,启发学生思维。

(2)装饰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乐器的材料选择适合的装饰方法。

三、创意制作 1.设计草图。

2.根据草图选材制作,教师巡回辅导。18

四、展示评价

1.独奏并请学生介绍为了使乐器发出美妙的声音做了哪些设计。2.组织学生按不同种类乐器分组合奏。

五、收拾整理

收拾整理各种工具、材料。19

11、废旧物的“新生命” 教学目标:、认识废旧物品再利用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2、尝试废旧物品利用,用多种废旧物品进行有意义的制作,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爱惜资源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动手与探究能力。

3、利用废旧物品进行有创意的制作,感受美、创造美。教学重点: 根据废旧物用品的外形、材质等特点,展开联想。教学难点: 用各种废旧物品制作有创意的作品。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看图片,了解我国险峻的环保状态,垃圾山,河面漂浮物、景点垃圾..严重破

坏环境卫生,这里面有易拉罐,包装盒,饮料、矿泉水瓶,旧衣服,旧画报..想一想,这些东西真的毫无用处,只能走进垃圾场吗?

2、欣赏生活中的废弃物品创作的图片 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呢? 出示课题——《废旧物的“新生命” 》

二、新课教学

1、出示课件,欣赏废弃物制作的简单工艺品。

学生一边欣赏一边说说它们是用哪些废旧材料创作出来的?欣赏时思考: 这些废弃

物变成艺术品用了哪些方法?

2、小组讨论废弃物的加工方法及使用工具 方法:剪,卷,贴..工具:剪刀,双面胶..3、废旧材料分类

想一想,该如何给我们带来的废旧材料进行分类呢? 20 学生归纳回答,说说各种废弃物自身的材质。(1)纸质类:纸盒、纸板..色彩丰富易加工(2)金属类:铁丝、易拉罐件..规整光洁(3)塑料类:饮料瓶、光盘..透明美观

4、出示制作要求

以瓶、杯、盒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材料自身的形体特征,通过联想,制作一件特 征突出的工艺品。

5、各小组讨论制作方案。

6、领取材料,进行制作

7、作品展示,学生自评和互评。提供评价建议:

(1)作品是否有创意(2)是否把废弃物的最佳价值体现出来。(3)色彩搭配是否和谐(4)做工是否细致

(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搭档奖、最佳色彩奖、最佳细心奖各一名,让学生体会到 成功的快乐!)

8、教师小结

三、课后延伸

1、同样的材料你还能创作什么?

2、能用其他废弃物制作有特色的造型艺术。

第二篇:部编教材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

1、基本形体切挖 课时: 2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 【教学难点】

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 【教学具准备】

师:范图、实例、制作材料

生:萝卜、橘子、苹果、肥皂、花泥、小刀 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复习几何形体,回顾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等造型: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几何形

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生答。师问:我把他们称为圆柱形、六面形、圆锥形、球形,对不对?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是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你们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了它们当中谁的身影?(课件)师: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形体之一,它们看似简单,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我们生

活中很多东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车,不管是造型简单或者繁杂的,都是从六面体和圆柱体的

基本形变化而来的。今天我们学习用单个六面体或圆柱体进行形体切挖的练习。(欣赏课本

范图,讲解结构)

2、发展阶段

⑴欣赏课本图片,加深形体感受,了解草图画法。

⑵请大家根据课本范图尝试制作一个凯旋门,留意小结制作方法,师总结。

⑶欣赏具有抽象意味的有特色的建筑、日用品等等,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想像。

3、本课练习

根据草图,在带来的材料上进行切挖练习。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5、作品展示

作品摆在展示台上,生评价,师总结。

6、拓展

纸虽然是一种平面的材料,但在纸上进行切挖以后,用折、卷等方法使它成为立体的形体,也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大家可以回家尝试着制作。

2、点的集合

‚点‛和‚线‛一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造型表现,同时,‚点‛还具备‚线‛的表现略

显不足的色彩表现能力。本课正是基于这个思路设计的。因为教材导语是: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在自然界中找到各种各样的点:豹皮上的斑点、花

园里的点点小花、夜空中的星星。从高楼往下看,大树是点,车辆是点,人物也是点。抬头

看,飞机、小鸟也都是点。用点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图画。‛为了避免先入为主地将‚点‛

仅仅视为造型的元素,教材开始特别以点彩派的代表作品作为欣赏,并配以‚修拉是19 世

纪末至20 世纪初的法国点彩派画家。他把各种颜料挤在调色板上,不经过调和,用小号油

画笔蘸取颜料,直接在画布上用点排列作画,画面由五颜六色的点构成,达到了他追求的‘最

和谐、最明亮、最多彩的艺术效果’ ‛的文字介绍。紧接着呈现的是‚不同工具表现不同形

状的点‛ 的示意图,配以金钱豹和以点为主作为视觉呈现,以及以点状材料创作的不同艺术

作品。这些作品和示意图共同构成了‚点‛在艺术创作中的多元表现特色。

翻页后,以‚学习提示‛开始,通过‚技法点击‛和示范作品及学生作品,为同学们进行自

己的创作从技法到内容,以及表现形式都提供了直观的参考。而‚学习要求‛ 清晰地点出了

最终应该呈现的结果。

以点为主线,通过欣赏法国新印象主义代表画家修拉的点彩画名作《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 及西涅克的《纳蒂布港》,对比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作品《牧羊女》,揭示点彩派绘画技巧。

通过欣赏古希腊人用马赛克拼贴的方式装饰的建筑,中国画中的点点墨迹不仅墨色万变,还

概括表现各种形式的物象,现代派画家用不同形状的点勾画诗一样的图画, 充分体验点的

有序和无序排列的美感,明白点无处不在。本课可采用‚导入激趣—解读概念—欣赏作品—

尝试创作—评价展示‛来完成教学。

一、引导阶段

课件出示画面效果完全不同的点彩派创始人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和西涅克的

《纳蒂布港》以及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作品《牧羊女》,请同学们分析不同作品中画面效果 的不同之处。

在分析回答的过程中,学生经过观察会直观地感到: 不经调和的颜色经过重叠形成丰富的色

彩,画面给人朦胧的效果,与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效仿自然、清晰而真实的画面是完全不同的。

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点点的奥秘,出示课题——《点的集合》。

二、发展阶段

1.解读图形,讲述概念。

通过欣赏教材和学生思考讨论得出: 金钱豹的身上有斑纹点; 彩色的鹅卵石可以拼成火车的

点;马赛克上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点;花园里开放着的小花是点;树叶是点;夜空

中一闪一闪的星星也是点; 解放军身上的帽子、徽章、枪、衣服是点,甚至他们本身就是点;

楼房、汽车也是点。出示图片,请学生再次辨析点。通过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点的分辨,学生可以得出: 点的形状可以是各种样子的,只要在相对

空间中较小的事物都可以看成点。2.欣赏作品,感受魅力。

出示多种不同的绘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学会用多种绘画形式来创作丰富多彩的点的集合作

品。马赛克壁画用小块不同色彩马赛克镶嵌而成。电脑绘画,将点整齐排列,用黑白画的形

式表现图案(白点集合表现物体,黑点集合表现背景)。中国画中的点点墨迹不仅墨色万变,还概括地表现了各种物象。民间工艺中利用点的组合作为自己画种的表现手法。凡· 高的《星月夜》用点进行方向组合,形成线化感觉,增加流动效果。

米罗的《午夜和晨雨中夜莺的歌声》则通过点的奇妙形状产生有趣的画面效果。

欣赏学生作品。

3.图乐共赏,学生创作。

这里提出作业要求:用点的集合创作一张作品。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技法点击,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用合适的材料创作,题材不限。

作业要求:(1)用点画方法进行创作或临摹。(2)注意整体效果的变化,把握色彩的关系。

三、展示与评价阶段

对于率先出色完成绘画创作的同学采用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的手段,再通过奖励机制请这位

同学巡视选择优秀作品进行师生互评,最后同组学生互评。将优秀作品展示在展示板上。

四、1.能否理解点的概念。

2.能否掌握‚点彩派‛的绘画典型特征及代表人物。3.能否运用点的不同排列规律、疏密变化表现作品。4.能否运用合理的色彩关系使画面丰富和谐。

点的形式表现点集合效果的方法很多,可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去创造新的点画方法。

3、远去的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凡是客观世界的景物都是有透视现象的

2、让学生了解视平线心点和消失线。

3、让学生用剪贴的方法创作一副《远去的路》 过程与方法:

1、出示图片让学生讨论图片中的透视现象。

2、让学生看图片尝试画出简单的透视图片。

3、教师小结定义什么是视平线心点和消失线教师示范画透视图。

4、注意透视现象同桌合作完成一幅《远去的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培养团结互助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近大远小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

2、难点:如何在画面中表现出近大远小近宽远窄的透视关系。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各种近大远小的图片资料 2.学具:旧画报等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察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疏密、树木的大小等。师:你能用间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2、讨论

(1)在纸上表现的事物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近大远小)

教学说明:让学生自己感受透视的微妙,使他们更有兴趣了解和掌握透视。

3、揭示课题: 《远去的路》

二、新授

1、讨论学生简易画,从中发现问题 讨论:在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以外还有哪些透视现象?近高远底近宽远窄近长远短等

教学说明: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问:什么是透视?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同的位置上就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底近宽远低的变化这

就是透视。

1、出示图片:站的高的地方看远去的路站在左边看远去的路站在右面看远去的路小组

讨论说说这些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教学说明: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生活中的透视

2、欣赏书本上的透视图片

(1)小组讨论找出图片中的心点消失线和视平线(2)教师解释这些名词的定义:

如:想象在大海上向远处看天和水之间产生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还比如:当两

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的消失在视平线上的一点这点就是心点而这两条线就是消失

线

教学说明:用这样的比喻通俗易懂让学生对这些名词的概念联系到实际生活中。

(3)学生练习一个透视图

5、教师展示一幅剪贴的透视关系的风景画(1)学生小组讨论这幅风景画是如何制作的?

(2)教师小结: A 作视平线和消失线B 定山脚线和远山C 贴正视的房子

D 按照近大远小近宽远高近高远底的方法贴出树和栏杆 注意:远的地方学生选择彩纸的时候因该选择色彩模糊点的近的地方要鲜艳

贴的时候先贴远的最后贴近的

(3)作业要求:同桌合作一个画透视图另外一个负责剪贴(4)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说明: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合作利用废旧的彩色画报根据前面老师所讲的透视方法来

完成一幅剪贴的有透视关系的风景画使学生对透视的印象更加深刻。

三、评价

1、布置主题:奇妙的视觉。

2、展示学生作品。

3、点评:是否符合老师要求的透视变化和颜色变化。

4、教师小结。

4、线与造型

生活中并不存在绘画中的‚线‛,是创作者根据观察和感受,为了更好地进行表现而‚提炼‛

出来的。从一年级起,每个学年的《美术》教材中都至少会有一课涉及到线与造型。但是基

本都是以感受线条,体会线条造型为主。本课在全套教材中第一次将线条表现与造型联系在

一起。开始呈现的生活中的‚线‛,其目的就是帮助同学们形成从生活中提炼自己需要的‚线‛ 的能力。所以在导入课文中这样说: ‚观察我们的生活环境,你会发现许多不同类型的线:

架在空中的电线,人行道上的斑马线,还有大自然中的山川河流、树木花草等等。艺术家用

线创作出众多丰富的艺术作品。‛首先是‚观察‛,然后是‚发现‛,最后是‚创作‛。观察和

发现线并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完成自己的创作。接下来选登四幅中外艺术作品就是为了让同

学们直接欣赏并帮助分析‚线‛的造型能力。‚线可以用来确定物象的形状轮廓,表现明暗

结构、质感肌理等,对线的研究是绘画学习中的重要内容。‛翻页后,就可以看到和‚学习

提示‛ 紧密结合的多种线条的表现形式,既有线条本身的多种变化,也有线条的多种组合效

果。配合‚学习要求‛则是人物头像的线描画绘画方法。之所以选择人物头像,是因为这是

上课时最容易观察到的表现对象,每一个同学都可以以自己的观察提炼出自己需要的‚线‛

完成作品。为了强调‚线‛,在‚学习要求‛中特别强调要‚着重表现人物的头发‛。

教学目标 了解线是艺术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和线在美术造型表现中的运用与作用。运用直线、曲线、细线、粗线、长线、短线、实线、虚线、有规则的线和自由的线表现各种头发。

通过欣赏、交流,学生充分认识和体验线的特性及在绘画创作中的作用,丰富视觉和审美经

验,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师教学用书、中外优秀绘画名作、学生作品图片。

学生: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纸。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和了解线在美术造型表现中的特性及所起的作用。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大胆地运用各种线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二、教学思路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为了能顺利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建议

采用以下教学策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一)运用‚观察比较法、启发式谈话法‛,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线的种类,比如线有粗

有细、有长有短。

(二)通过欣赏评述,利用‚简介强化法‛,使学生在欣赏、观察中,充分认识到线在美术

造型中的运用,积累丰富的视觉和审美经验,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三)运用示范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各种手段表现人物头发。结束时可以展示不同类型的作品,开拓学生视野,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一、导入阶段

1.播放课件《球的运动轨迹》。

思考:把球的运动轨迹连接,最终能形成什么?

2.教师归纳小结:线是点的运行轨迹。与点和面相比较,线是最活跃、最富于变化最有个

性的表现元素。

3.出示中国画线描图片。

引导学生说说图中主要是用什么来表现画面的?

教师小结:看来线是表现造型的主要手段。这节课就和老师一起来研究一下‚线与造型‛。

(教师出示课题——《线与造型》)

二、讲解演示阶段

1.线和我们的生活也是分不开的。出示生活中跟线有关的图片。

2.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其他和线有关的场景?

3.组内交流:通过刚才的欣赏和交流,你发现线有哪些特点呢?

线的特点: 直线曲线粗线细线 长线短线波浪线折线 4.课件出示艺术家作品

观察后说说艺术家们是如何运用这些线的? 5.教师小结: 教师教学用书美术六年级上册 线的组合:

水平垂直倾斜水平波浪垂直拆线自由组合

有规则的排列:整齐、有秩序,富有节奏的美感。(出示图片)自由性的组合:自由、优美、富有创造性。在创作时,根据物象的特性,启发引导学生可抽

象地表现画面。(出示抽象作品图片)

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生活中的线条,其实我们人的身体上也有线条,最明显的就要

属头发啦。

6.多媒体出示不同发型的图片,用头发作比喻,直发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鬈发又有什

么样的感觉?教师戴假发演示。

7.教师找学生作模特,然后简单演示怎样画人物,如何用不同的线表现不同的发型,并板

书绘画步骤。

8.学生看教材第11 页‚表现人物头发的学生作品‛,拓展学生创作思维。

三、发展阶段

现在老师给大家当一回模特,请同学们给老师设计一款发型,看谁是最优秀的设计师。(学 生动手尝试用不同的线来表现人物头像,提出可以画自己的同学,画时重点表现

人物的头发。)

四、展示与评价

展示优秀学生作品,让学生互相说说谁画得更好,头发画得怎么样,还应该怎么改进。评选

出优秀设计师。

五、课堂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作品可以看出大家对线已经十分了解,并且能用线来表现头发的造型,我们可

以把今天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以后的作品创作中,让我们的画面更加丰富。

1.能否找出线的特性与组合规律。

2.能否感受到线与造型是分不开的,并用线的多种组合方式来表现人物的头发。

3.能否大胆地创作出新颖的作品,并能大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_

5、风景写生 教学目标:

学习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利用所学的透视和构图知识进行风景写生。

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提高造型能力与构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如何把透视和构图知识运用到绘画实践中。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第1 课时)

欣赏、分析课本图例,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

师:‚同学们学习了基本的透视知识。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看看他们是如何运用哪

些透视方法的。‛巩固、加深对平行透视(一点透视)和成角透视(两点透视)的理解。引

导学生分析他们的特点。了解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

欣赏课本第2 页下方的图片,了解白色方框的作用,师: ‚这些方框我们称之为取景框,在

风景写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就象照相机的镜头,照出来的景色美不美和拍摄者的所取的

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所以画面的美不美和你们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

师展示‚回‛字形的取景框。并介绍其使用方法。同时介绍在没有取景框的情况下,可用双

手架成‚口‛字形进行取景。

以图片或照片资料为例或通过对窗外景物的观察,讲解风景写生的方法和步骤,了解风景

写生中的近景、中景、远景的概念。如何利用取景框进行取景构图。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

中房屋的各条棱边会有什么变化。如何在画面中确定‚视平线‛和‚消失点‛。欣赏一些风 景画和学生习作。

步骤:观察——取景——构图——描绘——修改——收拾完成

(二)发展阶段(第2-4 课时)

1、取景构图实地风景写生

选择操场或顶楼阳台先集中引导学生进行取景,观察建筑物的透视变化,然后以小组的

形式分散开进行实地风景写生。老师巡视辅导,及时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作业点评。

6、让剪影动起来 教学目标:

1、学习用黑色卡纸制作剪影人物。

2、了解皮影艺术的特点。

3、增强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皮影的图片、文字资料。

2、准备黑色卡纸、针线、竹条、剪刀、刀片等用于制作剪影的材料。

3、选择几个传统剧目或故事(民间故事、成语故事)。所选择的剧目或故事,内容和情节应

简单、易懂。第1-2 课时

一、引导阶段。

1、学生之间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皮影的图像和文字资料,谈谈他们所知道的皮影知识。

2、分组讨论皮影戏中人物的造型特点。(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

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3、指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上的图例、技法点击栏目中的剪影人物制作过程,想一想皮影该如

何制作。

(1)第一步:剪出人物造型。(2)第二步:用针线缝上手臂、腿。(3)第三步:装上木棍。

二、发展阶段。

1、将学生根据剧目或故事,分成8 组,分小组进行构思、合作创作。(提示学生要根据故事 的内容和情节来考虑人物的造型特点。)

2、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3、未完成的可以在课后接着制作。

4、准备下节课的表演,想一想改怎样表演。第3 课时(剪影表演)课前准备:布置环境

一、8 个小组将自己制作的剪影,轮流进行表演、展示。体验民间皮影艺人的表演技能。

二、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点评。

三、总结: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同感。

四、拓展:用透明胶片等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试着制作彩色的皮影,在课余,同小伙伴一

起演一演。

7、漂浮的画 教材分析:

以简单有趣的方法创作出符合自己感受的作品,这是第三、第四学段特别需要掌握的。本课

从漂亮神奇的石头纹理导入,在感受抽象美的同时,借助油水不溶的的原理,给同学们带来

一种创造抽象美效果的有趣方法。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 2 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流色转印的常用方法,学习利用水与油不相溶的特性,转印出不同肌理效果的画面。

通过自学教材及老师的演示讲解,掌握流色转印的方法并展开联想再创作,提高学生的动手

操作能力和创造表现力。

制作过程中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培养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利用水与油不相溶的性质,做水面上的油漆吸附练习。

教学难点: 根据制作过程中油水变化的节奏及画面所形成的肌理效果,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

想。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装有清水的敞口容器、油漆、汽油、水粉颜色、水彩纸等。

学生:油漆、具有吸附能力的纸张(水彩纸、生宣纸等)、装着清水的敞口容器、汽油。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出示利用本节课方法制作的作品)

欣赏作品: 说一说,你们感觉欣赏的作品像什么?给你什么感受?想不想知道它们是怎么画

出来的?

导入并板书课题:漂浮的画。

二、发展阶段

⒈自学教材,尝试探究。

对照课本中的技法点击学习流色转印的方法。

讲解制作要点: ⑴将汽油滴入油漆中几滴,轻轻搅拌。⑵搅拌好后,滴入几滴油漆在水盆里,用小棍轻拌。⑶把铅画纸覆盖在水面上,轻轻掀起,图案就吸附在纸上。⑷晾干后压平,也

可以用来剪图形。

⒉尝试制作: 在敞口容器里盛一定量的清水,随后滴入几滴油漆,让学生观察油漆和水之间 的变化。小结: ⑴滴入清水中的油漆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一下子沉入水底,还有的在水中漂浮。⑵

总结制作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⒊作品展示,汇报交流。

学生提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师生讨论解决。⒋深入探究,讲解演示。

根据学生的制作,教师示范流色转印的技法:在清水中放入油漆(水面要浅)--------快速搅

拌--------把纸平放在水面进行吸附印制。

三、创作阶段

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选用任意颜色搭配并用吸附法完成肌理作品。

四、评价阶段

⒈分析并展示作品,采用自评或互评的方式进行交流评价活动。⒉学生针对自己喜爱的作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五、课后拓展

干透后,压平。根据肌理图案运用刮线或剪图形等方法,创作一幅有主题意义的作品。

8、山山水水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由学习山水画,着重把握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在分析

作品时,应有意识地强调山水画独特的透视。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掘山水画作 品共有的中国人文精神。

教师通过网上论坛的讨论和课堂上对知识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分析作品有详略

区别,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教学进行引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的

1、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

和完善的。

2、通过网上的讨论和教师对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祖

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通过分析中国山水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

中国山水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山

水画发展的影响。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学 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室里响着古琴曲

问:请大家静下心来听我们教室中回响的悠扬的古琴声,有人想起它的曲名了吗?

答:高山流水。

对,高山流水,这也是我国古代画家的主要绘画题材。大家坐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教室里,一定觉得古代山水画离我们好遥远,但现在我们就要借助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来和我们的传统

艺术作一次亲密接触。

在亲近传统艺术之前,我想先了解一下在座各位同学的兴趣。艺术论坛上有一个问题等待着

大家‚现在还有人喜欢传统绘画吗?‛请发表自己的见解。投票:

现在还有人喜欢传统绘画吗?

从同学们的投票中可见,大部分同学说喜欢,也有不少同学说不喜欢,更有同学说不了解。

那原因何在?现在我们就通过了解山水画来了解自己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古代绘画。

看我们周围的环境。大家一定注意到了身边的两幅长卷。事实上,这是一幅长卷画,很长的

一幅画。很想知道这幅画的名字吧。这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一幅长卷,被称为画中‚兰

亭序‛的《富春山居图》。要了解它,同学们可以看课件的相应部分。看完后,请参与论坛 的讨论。看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结合了解此画的作者。讨论题:《富春山居图》为什么能够画那么长? 视线的移动。中国绘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法。‚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起因的一个思想——卧游。(提示学生去了解画家宗炳)当然在这

儿还要特别提到黄公望是我们常熟人,这是我们的一个骄傲。以后同学们看画时,一定要放松心情,体会古人卧游的感觉。当了解了中国山水画产生的原因后,我们就要来了解山水画的发展了,看看在发展的过程中

出现了那些名家名作。同学可以进入‚中国古代山水画‛ 这课的学习,先阅读一下——山水

画简史,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学习时注意先看每张页面上的学习目标,学习中有任何问题,可进入讨论区讨论。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要解决这几个问题。讨论一: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萌芽、发展、兴盛时期?

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画家或一幅作品作深入了解,然后进行讨论。

3、山水画在唐代就分化为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要了解青绿山

水看《千里江山图》、《早春图》等)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作品和画家生平的相结合。

4、大自然是五彩斑斓的,但为什么中国画家笔下的山水大多数是黑白的?

结论:画家具有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道家提倡‚无为‛,尤其在乱世之时,中国文人更加

追求自然,以林泉为伴。课堂小结:

我们说喜欢的部分同学,一般多比较喜欢诗词、文言文,说明你在渐移默化中早已深受中国

传统思想的影响,所以在观赏作品时,不自觉的就会和画家产生了共鸣。反之,就不喜欢。

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些都是先人给我们遗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起码要学会欣赏

它们。

今天用一堂课的时间学习了一些山水画的基础知识,但大家发现只是看了一小部分,剩下的

大家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继续深入学习。我给大家留了一些课后问题,大家可以继续讨论。

讨论题:

1、篆刻和书法是如何融入绘画艺术的。

2、有些学者说‚盛世出人物、花鸟画名家,乱世出山水名家‛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你如

何看待?

9、彩墨家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传统戏剧中人物的造型特征和戏剧人物的整体服饰特点,用彩墨方法

临摹戏剧人物造型。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和表现戏剧人物的造型,感受水墨表现的情趣,讨论、尝试彩墨戏剧

人物的表现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中国传统戏剧人物造型的多样性和独有的特色。在体验中,回味笔墨 的丰富变化,激发对传统艺术的表现热情。教学重点:彩墨戏剧人物的造型。

教学难点:运用墨线和墨色的变化,表达不同的戏剧人物造型。教学准备:

学具:墨汁、国画颜料、毛笔、调色盘、宣纸等

教具:课件、大师作品图例、彩墨画工具、学生优秀作业等 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用彩墨方法临摹戏剧人物造型。

拓展层面:注意人物动态特征,以及墨与色的运用。教学过程

两分钟预备铃:欣赏戏曲选段。(京剧《贵妃醉酒》选段)

一、情景与导入

1、戏剧表演导入。

教师:欣赏了刚才那段戏剧音乐,你能不能学一学,上来表演一个戏剧人物造型?

二、欣赏与归纳

1、欣赏京剧中的四大行当。

2、他们的人物造型是怎样的?

3、欣赏各种表现形式的戏剧人物。

4、欣赏一张作品,这个是什么表现形式?(彩墨画)

5、揭示课题:彩墨戏剧人物

6、欣赏关良的彩墨戏剧人物作品。教师简单介绍关良及其作品特点:

中国传统戏剧的舞台美术是以人物造型为主的,包括人物服饰、化妆、脸谱、道具等都是整

体设计的。关良先生运用娴熟的水墨画技巧,以简洁笔法夸张人物造型特点,浓淡墨勾勒渲

染出气氛。画家更注重戏剧情节和人物神情的表现,人物的眼神与表情动作互相呼应。

7、学习教材上临摹彩墨戏剧人物画的表现方法。

8、教师示范,绘画步骤。

①用墨线起稿。在宣纸上绘画人物动态轮廓,画面饱满。(注意墨线的粗细、浓淡变化,抓

住戏剧人物的造型特征,服饰和动态特点等。)

②用墨色渲染。注意用浓淡变化的墨色进行渲染,水分的把握。③渲染色彩。注意色彩搭配,水分的把握,墨与色的结合效果。④完成作品。

教师:表现旦角等人物的时候,线条要流畅,表现女性人物柔美的性格特征。

三、创作与辅导:

1、欣赏作品。

教师:武生等戏剧人物在用线条表现的时候可以粗旷、硬朗一些,有时候可以运用枯笔。

2、提出作业要求:

用彩墨方法临摹一个半身或全身的戏剧人物造型。注意墨线的变化与墨色的运用。

3、学生进行戏剧人物绘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与评价:

1、展示作业并欣赏。

2、学生自评与互评。

3、教师简评:能否抓住戏剧人物的造型特点进行表现。要有人物的动态与神态变化。

笔墨表现技法与墨色的丰富变化如何。能否创意表现人物或情节。

4、教师小结:中国传统戏剧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连外国

朋友都成了戏迷,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更应该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并把戏剧艺术

发扬光大!最后,一起来欣赏京剧名段《我是一个中国人》。

10、我做的乐器

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

2、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乐器的小组计划。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小乐器。

4、能对自己和别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客观评议。(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制定小组制作计划的过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

2、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完成小乐器的制作任务。(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用自制的小乐器演奏儿童歌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制作简单小乐器。

难点:知道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关系。

三、教具学具:

塑料杯3 个、牛皮纸1 张、塑料布1 张、气球薄膜1 张、橡筋3 根、小鼓、排萧、饮料吸管 支、塑料堵塞8 个、塑料固定架2 个、剪刀。

四、教学课时: 2 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 课时(一)引入

1、播放一段音乐,问:这是什么声音?是用什么奏出来的?(乐器)。

2、板书课题:

5、自制小乐器(二)探索研究

1、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乐器。(1)、什么是乐器?

乐器是一种可以发出乐音,供演奏音乐使用的器具。(2)、出示各种各样的乐器样图,问:你认识这些乐器吗?会弹奏吗?

(钢琴、笛子、板鼓、古筝、小提琴、二胡、音叉等)(3)、老师出示几个用不同材料做鼓面的小鼓。并演示,讲解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指导学生制作小鼓活动。

(1)、制作材料:牛皮纸1 张,塑料布1 张、气球薄膜1 张,橡筋圈3 根,纸杯或塑料杯3 个(自备)(2)、制作方法:

①、分别用提供的鼓皮材料蒙在杯口上,并用橡皮圈绷紧固定。②、试试敲击不同材料的鼓

面,仔细听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3、讨论:

①、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②、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弹性好的材料)

4、课堂小结。(三)、板书设计

5、自制小乐器 牛皮纸

鼓面塑料布发出声音不同 气球薄膜 第2 课时(一)、引入

1、出示几种同学做的小乐器:盒做的琴弦,玻璃杯小乐器,瓶摇小乐器,排萧小乐器等。

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同学们自制的小乐器。

2、板书课题:

5、自制小乐器(二)、探索研究

1、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制作小乐器的计划。

2、指导学生运用配套材料制作排萧乐器。(1)、排萧制作材料:

塑料固定架2 只,饮料吸管4 根,塑料堵塞8 只。(2)、制作方法:

①、把两个塑料固定架对插扣住。

②、把4 根吸管分别按下列数据截成两段: 125 和36、110 和43、95 和58、88 和73。

③、每段吸管的一端用堵塞堵住,并不能漏气,把8 根及管开口向上,由长到短整齐排列插

入固定架中,这样排萧就做好了。(3)、使用方法:

用嘴分别在吸管开口旁向内吹气,看看能不能吹出1、2、3、4,,7、i 八个不同的音阶,你能用排萧吹出简单的乐曲吗?

3、同学们讨论交流:

让乐器发出不出的声音的做法: 试一试,怎样让自己制作的小乐器发出声音?怎样让小乐器

发出高低大小不同的音?

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4、组织学生对各组制作小乐器进行评价。

5、课堂小结。(二)、板书设计

5、自制小乐器

声音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 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11、废旧物的‚新生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废品雕塑的造型特点和文化意义; 能发现并利用各种废旧材料的形状与特

征,用各种立体造形的方法创作有趣的人像。

过程与方法: 能从生活中发现各种废旧材料的形状与特征,以自主的或合作的方式进行尝试

和研究,运用多种立体造型的手法进行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利用废旧物品制成雕塑的特殊艺术魅力和文化含义,并发表自己 的看法。教学重点:

废旧物品制作人像的创作与表现 教学难点:

废旧物品制作人像的总体形象把握与表现,废品雕塑的审美特点

达标规程:

讨论——概念——分解分析——欣赏理解——合作表现——自评互评

教具准备:

学生作品及教师作品 学具准备:

废纸筒、方纸盒、木条、麻绳、绒线、串珠、纽扣、杂物 剪刀、胶水、透明胶、双面胶 教学设计:

废品雕塑艺术的艺术语言较为有趣生动,可以使得学生树立起废物利用和环保意识。在教学

设计中,以学生为主体,选择易于学生理解接受的废旧物品人像制作作为入手突破口,运用

夸张变形等手法,运用切挖、镂刻、卷折、拼贴、接插或添加使之立体起来,并且图上绚丽 的色彩。从中激发起学生的联想,飞动想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共同策划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设计中加强课堂评价,评价中以学生互评为主,增进学生的了解与友谊,活跃课堂气氛,突出废品雕塑艺术的教育与审美功能。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2.导入新课:

欣赏与讨论:毕加索的雕塑《牛头》的表现方法。

毕加索是‚现成品‛雕塑的先驱者他利用实物通过想象和重组,创造出有新意的作品。《牛

头》由一个废弃的自行车鞍座和把手放在一起做成的。这是一个风趣而简单的游戏,但是要

使他们具有意义就必须对要创造的物体形式各种微妙的含义有极好的理解力,而且对于一位

西班牙的艺术家来说,牛还是西班牙民族精神的象征,具有特殊的文化含义。

雕塑的概念:

雕塑是通过塑造、雕刻、铸造等手段创造的具有三维空间的艺术形式。雕塑的历史悠久,人

类的祖先曾创造出无数令人惊叹的雕塑艺术珍品。世纪以来,雕塑在创作观念、内容、形式、材料与手法等方面都有新的变化和发展。

问题:艺术家为什么要用工业元件和废旧材料来创作艺术品呢?

讨论: 人们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使用过多的次性物品,对地球的环境造成了极大 的污染。而艺术家充分利用这些废旧材料,变废为宝,成为一件件艺术品。

废品雕塑艺术:利用废旧材料来塑造、雕刻、铸造、拼贴组装雕塑艺术品。

认定目标:《废品与艺术品》趣味人像制作 3.导学达标:

展示教师以及学生的部分优秀作品。

请同学分析制作趣味人像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段,如何表现出三维立体效果?

先用切挖、镂刻、卷折等手法制作五官,也可以用其他材料拼贴、接插或添加,使之立体起

来。

教师示范或展示制作:切挖法制作人像的眼睛,镂刻法拼贴法制作人像的鼻子等。

为头像加上头发、帽子和饰物。

教师示范或展示制作:用绒线编制制作头发,用色卡纸制作帽子等。

发现所带废品的形状、质感、颜色等它们可以被利用制作出人像的哪些部位,使作品丰富、奇特。

4.作业要求:用废旧材料制作有趣的人像

小组讨论出作业的主题,交换交流所带的废弃物品,设计构思制作一件废品雕塑艺术有趣的

人像。

在使用废弃物品及工具时注意安全使用。5.学生课堂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师生互动,共同加工完成作品。学生大胆想象及制作表现。达标测试,教学反馈 6.学生作品的自评互评 7.教师总评小结:

‚大家都非常心灵手巧,利用废旧物品能够制作出富有想象力的艺术人像,具有极强的艺术

张力表现力,都变为了生活的美术大师。‛

12、保护文物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

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

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教学重点: 1,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2,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特点.3,主要名窑的产品特征.教学难点: 主要是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

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录象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二.导入: 提问: 1.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2.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 放映幻灯(贯耳瓶)提问:这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 三.讲授新课:(出示课题)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

誉.1.瓷器与陶器的关系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2)烧制的温度不同;(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2.瓷器的发展

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 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

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 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

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3.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

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1)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2)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3)器物为小平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隋代瓷器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比较丰富.(重点介绍《白

釉象首龙柄壶》)唐代烧制瓷器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瓷器作为商品广泛流传的海外,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 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的现代.唐代瓷器造型繁多,装饰更加丰富,采用手法有绘画,刻花,印花,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

木,动物,人物,建筑等.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的制瓷风格并有所发展,其中密色瓷为当时瓷器的

最上品.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13、古建筑的保护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建筑的风格特点及保护古建筑的意义.2,增强对传乘民族文化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通过欣赏,让学生了解这些伟大的古建筑物是祖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技术的

结晶,从而认识到,爱我中华,保护好国宝是我们新一代神圣的职责.教学难点:通过考察,调查,史学声进一步认识到我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色,从而提高认识

美丑的能力,潜移默化地爱护文物的道德教育.课前准备:收集古代建筑的图片,资料.(制成幻灯片或挂图)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上课,师生问好 揭示课题——《中国古代建筑欣赏》,作启发性谈话.“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的建筑,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东方乃至世界享有盛誉.今天介绍的我国

古代建筑均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是人类建筑宝库中的瑰宝,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

晶.” “如中国的万里长城与埃及的金字塔称得上是世界的奇迹.还有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现

存最雄伟,最古老的宫殿建筑;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上现存海拔最高,保存最好,历史最悠久 的宗教建筑, ”(二)请同学谈谈见到古建筑时的心情,描述见到的古建筑的外貌等等.(三)教师谈谈自己见过的古建筑,谈谈身临其境的感受,(如青岛崂山瀑布;曲埠孔府,孔庙;泰山绝顶;海南南山等等.)(四)根据部分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历史背景,教师作适当的介绍和讲述,进行爱国

主义教育.(破坏,偷盗,价值)(五)弄清古建筑与仿古建筑不同的概念: 古建筑:是前人保存下来的遗产,是国宝.仿古建筑:是现代人按古人建筑的模样新做的,不是文物.中国的古建筑一般都由石,砖,木构成,特别是木结构的建筑常因战争,火灾等人为因素和

自然灾害的破坏,原貌很难保存.但宁波的保国寺历千载而完好如初,它是江南至今保存最好 的一座北宋木结构殿

堂.其建筑奇特雄伟,令人神往.保国寺由此成为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简介部分古建筑: 万里长城嘉峪关布达拉宫北京故宫太和殿颐和园 杭州西湖山西恒山悬空寺苏州网师园,拙政园(七)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古建筑的范围,常见类型,一般特征和有关历史典故.体验并掌握线画古建筑的基本方法,能以泥为主要材料做一简约小亭.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家乡人文遗产的情感联系和对家乡的热爱.教学难点: 通过考察,调查,史学声进一步认识到我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色,从而提高认识美丑的能

力,潜移默化地爱护文物的道德教育 课前准备: 收集古代建筑的图片,资料.教学活动

师:我们已对家乡的古建筑进行了考察,了解到古建筑有各种各样的风格样式,具有共同 的一般特点,你能说说吗 学生述说后教师小结: ①造型优美,对称,渐变,顶有脊,檐翘等.②结构科学,斗拱,柱梁,不用钉子,稳固.③极尽装饰,檐,雕梁,画栋,窗饰等.师:要画好古建筑,先要进行观察分析,把看似复杂的建筑物变得简单易于理解,如亭阁的

屋顶,有飞檐呈流线却是三角形或梯形.其实它的各部分均可看成大小不同的△口.等形的组

合,大家看是不是这样 深入了解

师:提问,古建筑的很多细部是很科学的,也是有趣的.飞檐是怎样翘起的重檐是怎样建的

斗拱是怎样结构的梁柱是怎样连接的连接,支撑,穿插,卯榫卯合,竹钉.教师演示学生观摩

教师讲授线画写生步骤,要求:a.观察思考后构图定位;b.从屋顶处开始下笔;c.线条要流畅

肯定,尽可能用长线画;d.画出些细部,看不清的想像完成.教师边指点实物边画.布置学生作业

1.在室外时教师安排学生自选一处建筑物或建筑物的一部分进行写生描画,注意组织好 学生.教师旁观,对有问题的学生解惑,提示.2.在室内时,则按古建筑照片进行线描.作业相互观摩

1.在室外时教师将学生所画之作业集中摆放一起进行评价,比较与改进,对照实景能解决

很多问题.2.在室内画古建筑照片时,所画作业可以放在投影仪下打出,能更便于指出优点改进不足.评价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全过程进行评价.1.学习工具的准备情况.2.学习态度表现;表扬与批评.3.学习效果的评价;知识获得怎样.14、电脑美术——版画效果的图画 教材分析:

和前面的年级比较,六年级的电脑美术侧重特色和实用。本册电脑美术追求的是‚特色‛

------用电脑创作版画效果的作品。要想出色的完成本课的目标,了解版画并理解‚刀味‛ 是

关键。在电脑中表现出‚刀味‛可以利用‚反色处理‛,具体的表现方法在教材中已非常清

楚地呈现出来。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 1 课时 教学目标:

⒈了解电脑‚画图‛中的铅笔、笔刷、橡皮、喷枪等工具的功能。

⒉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试一试运用电脑中‚画图‛ 中图像菜单中的‚反色‛ 功能,借

助图画工具创作出仿班花效果的有趣图画表达自己的情感。⒊感受鼠标作画带来的快乐,体验电脑‚画图‛造型表现的乐趣。

教学重点:用鼠标结合‚画图‛中的工具画出各种图形。教学难点:利用‚反色处理‛功能,借助图画工具制作出仿版画的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

⒈检查学校电脑教室的硬件,确保能够正常上课。

⒉检查教室电脑安装的局域网软件、硬件能否监控学生电脑。⒊与教学相关的视频资料和电脑美术作品。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⒈图片导入,师:欣赏多媒体课件展示的这幅版画作品,清有经验的学生简单说说版画 的制作过程。

⒉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简单、便捷的方法来制作有版画效果的美术作品呢?今天我们就用

电脑中的‚画图’来解决这个问题。⒊出示课题:点明学习内容。

二、欣赏体验,初步感知 ⒈欣赏教材中的电脑美术作品。

你喜欢那些作品,他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小结:仿纸版画作品画面色调是黑白灰为主,仿套色版画可以用多种颜色表现。

⒉体验电脑‚画图’画图工具和反色功能如何制作版画。⑴教师示范如何运用反色处理功能

打开图画工具,点击画图工具中的‚图像‛找到‚反色‛。⑵介绍‚画图‛工具 ●橡皮的大小 ●笔刷的大小 ●喷点的大小

⑶学生边学,边尝试,使用反色处理勾画的草图。

三、探究技法,深入感知

⒈欣赏老师准备的电脑美术作品,根据刚才对画图工具、反色处理功能的尝试,想一

想应该用什么画图工具?怎样完成? ⒉教师示范讲解。

⒊欣赏学生作品:看看这些作品给你什么启发?自己打算怎么使用这些工具? ⒋学生做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四、展示评价,小结拓展

⒈展示评讲: A、评价建议:能否用电脑画图的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B、创意和 造型能否做到与众不同。

自评:向同学们说说你表现的是什么内容,用什么工具来表现画面效果。

互评:欣赏同学作品,说说你的看法。⒉总结

在仿制纸版画的作品时尝试把黑白灰的画面变成彩色的画面,也别有一番风味。

⒊拓展延伸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脑中的‚画图‛ 的界面有所变化,工具也增加了不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多尝试。

15、中国画与油画欣赏 课时: 2 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观察理解比较中国画与油画的不同表现方式、表现内容和

装裱、装饰形式等。

2.感受中国画的艺术境界、油画的写实、浪漫,学会鉴赏作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感

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亲生体验中国画笔墨的浓淡、干湿。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通过欣赏作品,了解油画与中国画的区别;

教学难点:中国画与油画的区别在欣赏具体的画作的体现。教学准备:课前学生收集查阅相关国画、油画资料、课件(国画作品一幅、册页、立轴

画实物、2 幅油画)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课本自读:初步认知中国画的两种表现形式:工笔和写意。表现的内容有:人物、山

水、花鸟。油画的工具、材料、写实、浪漫、现代主义的油画。2.教师课件展示,通过表现内容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国画的特点以及不同表现内容的

绘画风格。

二、授新:

·理解国画意境的关系:

1.图片观察了解国画的组成元素:诗、书、画、印。2.诗、书、画、印拓展了国画的艺术境界: A.齐白石《长年长寿》 B.范曾《童弈图》

C.齐白石《十里蛙声出山泉》

(通过国画作品与落款的‚简单几个字——一句诗———一首诗‛ 辨析,在感受和理解

分析,理解国画的‚诗情画意‛)

三、师生互动,进一步理解国画中意境与作品的重要关系(从构图上,落款题跋上加以深入学习)·师小结:(略)

·师生体验: 毛笔打湿——体验干湿,毛笔蘸墨——体验浓淡,毛笔竖起——中锋运笔,毛笔横倒——侧锋写意。老师示范林风眠《绿叶小鸟》,学生临摹。

·学生作品赏析

三、教学总结并延伸: 中国画与油画(欣赏.评述)第二课时:国画、油画欣赏 导入:

·同学们在上节课体验了中国画,本节课我们再来进一步了解中国知识,初步了解油画 的知识。

·请生读读课本第一段关于国画、油画的介绍,加深印象。并带着问题看书1)中国画、油画用材上有何群区别?他们在形式上有何区别?他们在色彩表现上的区别?你最喜画那

张中国画作品或油画作品?喜欢它的什么地方?(从构图、造型、色彩、技法上分析)

[知识点击]:

//中国画是一个很老的画种。油画形成只有500 年,而中国画形成的历史已达1000 年

之久。感到中国画的发展前景要比油画大一些。

//油画对于真实的表现力是很强的,它是一个方便写实的画种。而中国画不是这样,中

国画不是一个写实的画种,它是写意的,它的抽象性很强。//中国画是指中国的传统绘画,而油画(水粉画)是指绘画的颜料成分,这是不同的概

念。

//中国画以水墨为主,故称水墨画为国画,讲究留白,讲究意境,不能满纸都画满,要

有一些地方空出来,给观者以想象的空间,山水画尤甚。而绘人物更是着重神韵,也许解剖

比例略有偏差,造型结构稍欠严谨,但其中韵味十足,给人一种精神上的一致性。油画是西

洋绘画的一种,注重透视关系,讲究人物比例,强调色彩变化,所以画出的人物十分真实,但油画却不适合画大型的风景,因为它是焦点透视,只适用于从某一点上望去的风景,要想

很大幅的风景画就必须采用散点透视法,而国画之所以适合画风景正是因为采用了散点透视

法,现在也有不少外国人画风景学习中国的方法,然后将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相结合,整个

画面采用散点透视,而某一处具体的地方采用焦点透视。//中国画用水调和,油画用调和油。//中国画无覆盖能力,油画可数次覆盖。

·不同时期油画欣赏分析——古典时期油画——十九世纪中叶‚印象派‛ 油画——十九

世纪末叶‚野兽派、抽象派‛油画——中国油画赏析。·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作品(略)·师小结, [点评]:虽然两节美术课连上,有足够的空间。但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中国画还是没有

完全到位,特别是笔墨的浓淡干湿。原因:部分学生带工具不全面;部分学生不敢用水,怕

水遇宣纸化开; 笔墨没用完就再次蘸墨,使得墨不分五色。教学设计中,这些环节可能有所

忽略。第二个环节欣赏部分,上得较为精彩。由于事先把问题、思考布置下去,学生带着问

题进行书本的阅读,所以能按构图、造型、色彩、技法分析中国、西方艺术作品。学生真实 的中国画体验加上油画的实物再现,使得学生能很快区别中国画、油画的不同。

[反思]:

要上好中国画和油画,首先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颜料本身上:油画是油性颜料,用油调色,国画用墨,或国画颜料(包括矿物颜料和植

物颜料)

画质上:油画画在亚麻布等布料上,国画用的是宣纸

画的风格上:油画颜色多次覆盖,普遍较厚,有抽象,具象和印象;国画有的有留白,有的有题字,讲究意境,大多不写实

油画属于西洋画,国画是我国本土的东西,应该好区别 装裱方面: 油画有框,没有玻璃镜片; 国画有的是玻璃框,有的就是卷轴,无框无镜片,可以卷起,方便携带

中国画可以一画有四季。散点透视。线条本身就蕴涵着一种精神。油画只能用焦点透视。

中国画:简称“国画”,在本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都市独特体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

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卉)画动物画等之

分。在技法上又可引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互有特色。在人物画方面,从晚周

至汉、魏、六朝逐渐成熟。山水、花鸟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料。到五代、两宋、流

派繁多,为高度发展阶段。元化水墨画盛行。明、清和近代,大体录袭前规。在各个时期中,都出现了不少革新造性的画家。在世界美术领域或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风格。

在描绘物象上,主动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力,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另外中国画,还有着独特的装裱形式,起到衬托画体的作用。

油画用透明的植物油调和颜料,在制作过底子的布、纸、木板等材料上塑造艺术形象的

绘画。它起源并发展于欧洲,到近代成为世界性的重要画种。

第三篇:人教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百变团花》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团花的基本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感知,思考,探索及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出团花的外形制作方法

通过师生共同演示来解决团花的纹样制作的难点

3、情感与态度:通过欣赏及学习制作团花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团花的外形的设计和制作

教学难点:纹样的设计和制作

教学策略:

本课以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为主线,重视探究经验。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经过探究,自己发现知识,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

课前准备:彩色折纸,剪刀和固体浆糊,课件,展示布置。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在教学中进行纪律评比,纪律好的奖一面小红旗,一节课下来看哪一组的红旗累计最多,最多者奖一幅成品剪纸画。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种新的美术种类——剪纸。若将其拼成一幅画,则别有一番情趣。(板书课题。)

三、新授:

1、讲述:在古时候,印刷还不是很发达,一些年画、版画也不是很好买到,若遇喜事古人是如何美化自己的居室呢?

聪明的同学一定会想到剪纸。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剪纸——百变团花。

2、学习基本纹样的剪法。

一些复杂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纹样构成的。只有对基本纹样掌握透彻,才能剪出精美的图案。下面是一些基本纹样,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

3、学习剪对称图形。

剪对称图形只需将纸对折一遍即可。

(1)、剪树叶:

(2)、剪鱼:(鱼鳞或用笔画或用刀刻,鱼翅经过剪制后再贴。)

(3)、指导学生将所剪的叶子及鱼拼成一幅水底群鱼图。再添制一些水底景物,使画面更加完美。

4、学习剪团花。

先将纸斜对角折,剪出正方形。再反复对折几次,折的次数越多,剪出的图案越复杂、越精美。

5、学习剪花瓶。

(花瓶其实也可剪成对称图形。)

6、将剪成的团花和花瓶组成一瓶花,再配上绿叶,则更完美。

7、各小组进行制作比赛,看哪一组的优秀作品最多,最形象,所需时间最少,将获胜,获胜组奖一面小红旗,以示鼓励。

8、将各小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以激励大家的学习兴趣。

四、作业:

剪贴一幅百变团花图。

《摆花样》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拼摆的知识和方法,对以后学习重复做准备。

能力:锻炼学生设计的能力。

教育:教育学生自己创造美、创设美的环境。

教学重点:如何拼摆物品。

教学难点:创造性的拼摆物品。

教具准备:书、磁铁石(彩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生活中的美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在咱们的身旁。比如说,咱们用的彩笔。教师问:这样摆漂亮吗?象什么呢?今天我们就用手中一样的东西来摆出一幅画。

学生回答:“漂亮”。

二、具体讲解

摆花样主要用具就是同一种东西进行摆放,力求一致性。比如,图钉、扣子、彩笔、笔、粉笔、钉子、图钉、钉书钉……等都是可以的。

根据不同的用具拼摆不同的图案。比如,图形。

根据自己的用具拼摆不同的图形,成为一幅好看的画。

三、学生作业

学生自己亲手拼摆物品。老师指导

四、课堂小结

教师指出学生的作品的优缺点。

教师请学生参观各式各样的摆出的作品。大家选出摆出得好的作品。教师和学生表扬好的作品。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摆花样,笔也可以,希望你们的生活美术色彩越来越浓。

《杯子的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杯子各部分结构、材料、功能等方面的知识。

2、欣赏古今中外的各式杯子,丰富学生的视野,认识杯子的文化内涵,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了解设计要素,渗透设计意识,进行初步的形象设计,感悟形象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观察、分析杯子的各部分设计意图,进行初步的形象设计。

教学难点:渗透设计意识,进行初步的形象设计,会在设计中感受、体会功能与形象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2B铅笔或勾线笔(师、生)。

教学过程:

一、感知认识

(一)启发导入

1、谈话: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设计。(板书:设计)

首先请同学们看这一段话:设计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是一种文化;是用设计的语言去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同学们现在还不理解,希望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慢慢地去体会、去感悟。

2、揭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杯子的设计》,当当小小设计师。(课件)

(二)初步感知

1、谈话:请同学们想想,要设计一个杯子必须知道哪些元素?

2、揭示:你们说的很好,老师帮你们总结概括了,他们分别是杯子的结构、形象、纹饰、功能、材料。(课件)

二、观察分析

(一)分析结构

1、谈话:我们首先来了解杯子的结构,请你分析一下杯子由哪几部分组成?(根据学生的回答,用鼠标指示相应的结构)

2、揭示: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杯子的结构——杯盖、杯口、杯身、杯柄、杯底。

(二)观察形象

1、谈话: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各种不同形象的杯子。

2、欣赏古今中外的杯子图片,分析杯盖、杯口、杯身、杯柄、杯底各有什么形象特点?

杯盖:超越盖子本来功能,有时和杯身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形象整体;有时也能做杯垫。(没有杯盖也可以)

杯口:不再局限于圆形,有方形、心形、不规则形。

杯身:有简单的几何形体、动物或物品的造型;对称形和不对称形;互补形等。

杯柄:有些杯子很有特色,没有杯柄;有些杯柄的形象很简单,用花纹装饰;有的杯柄设计很有个性,瞧!这个耳朵多生动。

杯底:杯子生产的年代、生产商的logo、个性图案等。

(三)了解纹饰

1、谈话:漂亮的杯子都有各式不同的纹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欣赏古今杯子图片,总结纹饰特色。

纹饰一般出现在杯子的哪里?(身、柄、盖、底)

哪个纹饰让你印象深刻?

(四)功能展现

展示图片,揭示杯子在各个时代的不同功能。

古代:酒器、水器

现代:保温杯

磁化杯

电热杯、变色杯、量杯、旅行杯等

(五)熟悉材料

1、谈话:如果我在家里喝水,我用怎样材质的杯子更合适?如果我出去旅游,我用怎

样材料的杯子更合适?如果我在一个古朴的茶馆里和喝茶,我用什么样材质的杯子更合适呢?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进步,杯子的材料有着怎样的变化呢?

欣赏图片

古代——现代

青铜、玉、陶瓷、竹、木、金属、玻璃、塑料、纸、合金、高分子混合(笨重、易碎—→轻巧、卫生、结构稳定)

三、初步设计

1、承上启下:现在你们能够稍稍明白一点“设计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是一种文化”这句话的含义了吧!

2、小试牛刀

(1)师示范(铅画纸上画出具有观赏性的杯子形象)

(2)提出要求

你是初级设计师

先思考形象与功能之间的联系

设计一个具有观赏性的杯子形象(大小与作业纸的比例合适)

(3)学生进行初级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评价

说说你设计的杯子的形象特点,具有怎样的功能?

在设计有个性特点的形象时,还要考虑什么?(功能,实用性)

在清楚明白你所设计杯子的形象特点以及功能,并且能将这两者与实用性结合,那就成为一名中级设计师啦!

五、总结延伸

下一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设计图的绘制方法,希望你们都能成为出色的高级设计师。

《大树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的:

1、认知目标:通过回忆、观察,了解大树的基本结构(树根、树干、树枝、树杈、树叶等)。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儿童画创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地关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围绕大树的特点进行充分的想象和表现。

2、画面构思和组织。

教学准备:

铅笔、橡皮、彩色笔、油画棒等用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示范在黑板上画出一棵大树的轮廓。

2、问:看了这棵大树的轮廓,你能说说大树由哪几部分组成?

树根、树干、树枝、树杈、树叶等。(通过剪贴的形式,将大树逐步拼贴完成,介绍树的结构。)

3、问:树上、树下、树洞里可能会有哪些小动物来玩?

请孩子上黑板来,将来大树周围做客的小动物添画在黑板上。

4、板书课题。(《大树的故事》)

(二)、赏析探究。

1、讲故事的活动:(翻开书本至17页)

生:围绕书本上的一张作品,同桌互相讨论。

问:你能根据书上的小朋友的作品,讲一讲他们画的是什么故事吗?

问:你是通过哪些信息了解画面故事的?(整棵树、树根

等信息)

2、看课件

对比2幅画,分别画的是大树的什么部分?

1)教师根据作品分析画面表现大树的哪个部位、构思与构图。(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图片的方法分析)

横构图

竖构图

构图要做到:画面饱满、主题突出、富有生机

引导学生构思。

(三)、创作表现。

1、教师黑板示范。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棵椰子树,请同学根据构图来构思一下椰子树的故事。

故事1:小猴子和椰子树的故事

故事2:海鸟的椰子树的故事

2、思考:

1)准备画出什么样的有关大树的故事?

2)你准备表现树的哪部分?

3)画面中有谁?

4)用什么方法表现,绘画或制作。

2、学生作画。

引导学生绘画前先构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展示评价。

1、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

2、推荐画得好的作品。

3、说出理由。

4、课后延伸:大树为什么能保护我们的环境?有关大树的知识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

(五)、总结。

《动物乐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比、拆装雕塑动物等活动,学生明白了立体泥塑动物的制作要从基本形体入手,要抓住动物特征,采用切割、揉捏等技法创作。

2、能力目标:

在共同探究中明白了泥塑动物的制作方法,通过参考、借鉴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采用揉、捏、粘、切、刻等技法,临摹或创作泥塑动物形象,增强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

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通过共同探究、共同创作,学生意识到要热爱生活,保护动物。

教学重点:学习用基本形体塑造动物形象。

教学难点:抓住特征表现出立体动物,作品力争完整、牢固、美观、生动、新颖。

教具准备:橡皮泥或泡泡泥、泥塑作品、剪刀、小棍、牙签等材料。

学具准备:橡皮泥或泡泡泥、牙签、小棍、剪刀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咱们先到动物乐园去转转(播放视频)。

动物乐园里真是太热闹了,老师把几位动物朋友请到了我们教室,猜猜他们是谁?(展台表演)

美羊羊:今天的天气真好啊,我要好好晒晒太阳……啊,不好了,灰太狼来了,他会吃了我的!

小灰灰:美羊羊,你别害怕,我是小灰灰。

手偶:是啊,是啊,你别害怕,它不是真狼,它是我们捏出来的。我们是谁,你猜出来了吗?--我们就是老师的手指头,我们不光捏出了美羊羊和小灰灰,还有好多动物呢!(展示动物)

你们想不想用自己的双手捏捏可爱的小动物?今天我们就用自己勤劳而又灵巧的小手捏捏小动物,创建一个动物乐园。

二、合作探究:

师:要想把动物捏好,我们要共同创四关,你们有信心吗?

1、第一关:比一比

出示羊、兔、乌龟、老虎、长颈鹿等动物的图片对比图,探究:捏制的动物与生活中的动物有什么不同?

师:捏出来的小白兔与生活中的小白兔颜色上有什么不同?

生:颜色更鲜艳……

师:捏出来的小猪与生活中的小猪在外型上有什么不同?

生:外形更概括……

师:蛇与鸡各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特点更夸张……

师小结:泥塑动物

造型:概括、夸张、突出特点

色彩:更加丰富、图案装饰更漂亮

2、第二关:想一想

(1)以前我们捏过橡皮泥,你们都会哪些方法?

揉、搓、切、捏、刻……

今天,我要为大家展示一种新方法:“剪”把老鼠变成刺猬。

还有很多方法等待我们大家去发现,大家一会儿制作时动动脑筋吧!

(2)以前我们制作过橡皮泥太阳,它与动物泥塑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平面的,一个是立体的。

怎样去做立体的呢?我们进入下一关。

3、第三关:赛一赛

(1)小组比赛:拆一拆泥塑动物,再装一装泥塑动物,看谁动作最快?讨论一下完成泥塑动物需要几个步骤?

学生总结:概括基本形----抓住特征------具体刻画-----美化装饰

(2)老师按照学生总结出的步骤想做一个平面大象,请学生找毛病。

生:基本型是平面的,所以大象也立体不起来了。

教师改正做法。

师:瞧,小马虎本来要做大象,可是鼻子做的太短了,大象变成了小猪。长鼻子是大象的什么?

生:长鼻子是大象的特点。

师总结:所以我们在做小动物时,一定要把基本形做立体,抓住小动物的特征,可不要让你的动物立不起啦呀,或是让大家认不出来!

(3)巩固知识

老师这里做了一些动物,看看你会做吗?(出示泥塑小动物)

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小朋友的作品。小朋友们把自己的作品放入了动物乐园,你想做吗?我们进入第四关。

4、第四关:做一做

说一说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动物?想突出它的什么特点?

教师鼓励学生尽可能夸张动物的动作表情,让手中的动物更加完整、牢固、美观、生动、新颖。

作业要求:互帮互助捏塑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让它到大自然中自由快乐的生活。相信在你灵巧的手下泥塑动物一定能跳起来,笑起来,活动起来。有没有信心?

学生进行泥塑制作,教师进行巡视辅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泥塑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否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师生质疑解惑。

三、交流评价

感受成功。

1、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请学生自评互评:我的动物叫什么名字,我想对它说……

2、教师小结:

动物乐园真热闹,各个动物来报道。

立体动物咪咪笑,造型夸张颜色好。

小朋友们手真巧,捏的动物真是妙。

朋友之间多友好,保护动物要记牢。

大家记牢了吗?

《过春节》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春节的文化、历史,欣赏不同地区不同习俗,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体会美好生活的情趣。

2、尝试着采用多种材料和工具来制作春节的小礼物,表达自己美好心愿。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3、将记忆中春节的美好景象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画面要体现出春节的喜庆气氛和热闹场面。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春节的历史、、文化习俗,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各种小礼物。

教学准备:图画纸、水彩笔或蜡光纸、剪刀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春节是我国盛大的传统佳节,也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节日。你认为春节令你最难忘的、有趣场面有哪些?

师总结归纳并介绍春节的一些知识和习俗。

二、新课。

1、欣赏教材44页。

学生仔细观察,比一比,这两件门神作品哪一件更古老?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中国人过年时有在大门上贴门神、贴春联、贴福字的传统习俗,它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愿望呢?

想一想,你能说出门神、春联、福字可以贴在什么地方吗?贴时有什么讲究吗?

2、提问:你们想学学剪窗花吗?

教师演示纸的折法。

画花边。

花边剪法。

3、老师还想教教你们学习制作小灯笼,你们愿意学吗?

教折纸;

教剪纸;

粘贴连接。

讨论:你知道小灯笼、窗花剪纸的共同特点吗?

三、艺术实践。

画一幅表现春节花会、庙会等题材的创作画,或者和小组同学合作制作一件有浓厚春节气氛的小场景。

四、学生创作,老师巡视指导。

五、评议。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哪些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生动,色彩鲜艳?

《会变的线条》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不同种类线条带给人的美感。

3、通过学习,能用不同种类的线条组织、表现出一定的美感。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体验艺术作品中线条的美感。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不同种类线条表现美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朋友(教师出示一根彩带),这位朋友最会跳舞了,有谁能让它把身子扭动起来?(指名演示)这些线条在同学们的手里能跳出这么优美的舞姿,想不到它有这么多千变万化的姿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会变的线条(板书课题)。

二、审美与欣赏(感受各种线条的形态和性格)

1、欣赏艺术作品中的线条(了解人类使用线条的发展变化)

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

新石器时代器皿

书法作品

绘画作品中的线

2、线条会变成各种各样的形态,藏在我们教室里。下面就让我们去好好找找吧

3、让我们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找一找它们还躲在哪里?

多媒体出示,自然生活中的线,同时讲到各种线条给人带来的感觉。:直线(建筑)挺拔、曲线(沙漠)柔美、折线(建筑)坚硬、立交桥(螺旋线)旋转。看来线条还真是到处都有。

三、理解和运用

1、欣赏

A、看图蜘蛛网

观察特点

蜘蛛是特别聪明的动物,用简单的线条也能织出自己的家来。

请观察它用了哪些不同的线条?

你觉得蜘蛛的网有什么特点?(有序)

(老师觉得蜘蛛的网有种独特的美感,它的线条既有规律又有变化,而且蜘蛛顽强的织网精神也很令人赞叹。)

想知道它是怎样织网的吗?

(师示范,对比范画说明线条的组织)

小结:线条既要有不同种类的变化也要有一定的秩序的组织在一起才能给人以美的感受,那我们作画得时候也要学习蜘蛛织网的方法。

B、《苗族蜡染图案》

“你觉得这幅图中的线条怎么样?说说你的感受”。

有秩序、有变化、疏密有秩,给人以装饰美感。

2、练习

刚才同学们看了这么多作品,老师也想尝试着画一画线条。

看我这有一个椭圆形的图案,请同学们学一学老师是怎样组织线条的。

(师示范)

你想画出试着画出漂亮的线吗?

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吧(变一变)。

游戏要求:运用线条有序的变化组织装饰图案,变出不同的效果(分组游戏,每个小组运用同样的图案)。

在画的时候不要忘了蜘蛛织网的本领,线条要有秩序的变化的交织在一起。

奖励每组最棒的小朋友。

四、作业:

新石器时代陶器皿作品。

接下来我们欣赏远古的人们用线条装饰的陶器,观察他们都用了哪些线条组织在一起。

其实老师觉得你们也可以用线条设计出比他们更美的器皿。就在刚才你们已经设计出了好多个呢?

请看(师任意将图案组合成几个陶器)

看你们设计的陶器,每个都很独特,看来你们学到了蜘蛛的本领拉。

请你们运用线条装饰这些器皿吧。

五、展示评价

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六、拓展

生活中线条装饰的运用。

《会变的小手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对手套进行简单的运用,设计出新的艺术形象。

能力目标:通过想象,欣赏,探究活动,学生能大胆创作。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及动手能力等。

重点:

了解适形造物的方法,发散学生思维,创作出生动的形象。

难点:

创造性地使用手套,设计丰富多样的形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手套、课件、教材

学生准备:教材、手套、彩纸、剪子、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大家都带来了漂亮的小手套,把你的手套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看一看,我们的小手套像什么?如果变一变,又会像什么?

戴上手套展示给大家看。

板书:会变的小手套

二、讲授新课

1、欣赏教材中的作品。

2、小组讨论:

这些小东西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怎样能把手套变换成这样的形状呢?

3、把小手套随便摆一摆,看看像什么?

小组同学互相看看各自摆出的小手套,看看像什么?

如何使变好的形象更加生动?(添加)

4、总结方法

三、学生制作

用自己的小手套变一变,会做成什么?

鼓励学生相互学习,拓宽思路。

四、小结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手套做出的形象进行表演。

《绘画中的节日》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欣赏绘画中的节日场面,使学生初步了解到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在不同的节日里,人们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而在节日中更多的是体现出快乐、祥和的气氛。在绘画中,如何表现出这种气氛是艺术家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教学内容与目标:

学习欣赏画面,提高通过画面获取信息的能力,会从造型、色彩方面对作品作简单的描述,发表自己的看法。了解不同地域、民族有丰富多彩的节日。培养学生尊重、发扬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承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观察画面、分析作品,从画面获取信息的方法,谈出自己的感受。了解画家(学生)表现节日题材作品的不同特点。

难点:针对不同作品大胆谈出自己的感受。

学习材料:

少数民族节日图片、绘画作品等。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节日:

1、谈谈我们的节日都是怎样庆祝的?

2、看看书中的节日,他们是怎样庆祝的?(春节、元宵杰、端午节、泼水节)

3、你还知道哪些节日是怎样庆祝的?

二、画家笔下的节日:

1、《枣园来了秧歌队》

2、作品中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节日?

三、小朋友笔下的节日:

1、小朋友的作品中都表现了哪些节日?

2、他们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方法?共同特点是什么?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开拓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我们笔下的节日:

1、你想表现什么节日?

2、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方法?

3、作业要求:表现一个节日活动,要表现出节日的喜庆、祥和、热闹的气氛。

4、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5、展示我们的作品

6、拓展:了解更多的民族风俗习惯。

《节日的装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与评析,体会节日装饰的不同表现方式。

2、能力目标:结合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地想象和联想,了解运用美术方法可以将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学习发现身边的装饰,了解节日装饰的特点,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节日进行装饰。

3、情感目标: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激发学生运用美术去装饰生活,引导学生对美的发现与追求。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包括多元文化。欣赏现代、传统的装饰,体验人们热爱生活的情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意识,感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节日装饰的色彩、造型特点,认识各地区不同的节日装饰以及各种类型、形式的装饰方法、描述自己对各种装饰的印象、体验美感。

难点:学习表现节日装饰的造型与色彩。

教具准备:卡通片光盘、课件、环境布置道具若干。

学具准备:作业纸、彩纸、剪刀、胶水、节日相关装饰品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问候,学生今天很高兴能和同学一起来上这堂欣赏课。出示图片门神和对联。

二、探究式学习活动

(一)教师出示课题:

-节日的装饰

师:从色彩上看,节日里的人最喜欢选择什么颜色来烘托喜庆的气氛呢?

生:红色

师: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红色是喜庆颜色,它鲜艳、热烈,代表红红火火,吉祥如意。在中外很多传统节日中总也缺不了红色!)

师:节日里除了红色,人们还会用其它大量的颜色进行点缀,使节日的色彩在红红火火中呈现丰富多彩的装饰美。

生:学生回答的内容多样

(二)从形式上分析: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

师:人们为什么要在春节时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呢?春天象征什么呢?

生: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这些风俗习惯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憧憬,人们总是把春天作为一个美好的象征,用春天来比喻新的开始和美好的青春。

师:还可以用哪些形式来表现春天?

生:春联、绘画、音乐、雕塑、歌曲等。学生欣赏。

教师放音乐雕塑、歌曲等的课件。

(三)从地方节日活动中分析:

1、点课件看,这是蒙古族的“那达慕”节,盛装的人们进行射箭,摔跤,骑马等比赛。

2、南方人舞狮:

3、在农村,人们还非常喜欢在家里挂年画来表达美好的愿望。(点课件)大家瞧,这张年画画的是什么?表达人们什么愿望?(莲年有鱼-----连年有余)

学生认真观看课件,认识各个地区不同的节日活动和装饰,以及各个地区的不同类型、形式的装饰方式。

(四)外国的节日活动:1、圣诞节2、复活节3、樱花节

认识各国家、地区的节日装饰。通过对比、分析感受不同。

三、学生作业: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多种材料制作节日饰品。

自评、互评作品。

四、小结:用巧手来装饰生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丽!

五、延伸与拓展:从节日的服装、食品、环境等方面感受节日的气氛,学生回家查找资料。

《捏泥巴》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学生活动中,探究各种泥器物的制作方法,体验泥的特性,感受捏泥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捏泥,体会陶艺的捏制成形方法,尝试制作各种泥器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捏泥巴、玩泥巴,了解祖国古今的陶艺作品,激发创作欲望。通过对玩泥过程知识及技巧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及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简单的陶艺制作方法,体会中国陶艺的历史文化,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创作源泉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小器皿的捏制方法及造型设计。

教学工具:不同造型的器皿。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欣赏老北京的很多有趣的玩意儿,仔细观察说出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泥公鸡、兔爷、小泥罐等)展示泥制陶罐,请同学们上来摸摸。泥制的物品摸起来有什么感觉?

引出课题:捏泥巴

二、探究

1、说一说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用泥制作的?

(泥面具、泥雕塑、老北京的泥玩具等。)

2、看看从古代到现代陶艺的发展历史。(课件)

中国有这么深厚的陶艺文化,你们想不想也尝试做一做?

3、分小组活动:每组准备不同样式的陶罐,小组成员通过观察、触摸,体会它的制作方法。

三、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陶罐示范制作。

示范捏泥的手法——揉、捏、搓,并将基本形组合成各种奇怪造型。

四、学生作业

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鼓励学生多想办法。

五、小结。

泥塑的技法非常丰富,在我们对不同的物象的创作中,要自己摸索方法,创作方法,才能丰富形象。

《刷牙》教案

教学目的:

1、感受绘画乐趣;通过绘画练习,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2、体验刷牙的乐趣,把刷牙时的有趣样子表现出来。

3、培养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想象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教学准备:牙刷

牙膏。

教学过程:

(一)启发诱导

体验感悟

1、通过儿歌《天天刷牙好》体验感悟。

小牙刷,手中拿,张开我的小嘴巴。

上下刷,里外刷,牙齿刷得白花花。

早上刷,晚上刷,没有蛀牙人人夸。

2、引导学生了解刷牙的必要用具及其特点,出示实物,观察实物的模样。

(二)情景诱导

激活思维

1、结合儿歌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刷牙表演,让学生拿着牙刷、杯子,一起表刷牙歌,说一说刷牙的动作、模样、姿势等,教师给予及时表扬。

2、运用小组比赛形式试着引导学生互相观察,深刻感受刷牙时的动作、模样、姿势等,欣赏刷牙的美感。

(三)欣赏感悟

想象创新

引导学生欣赏同龄学生绘画作品,体验作品创作特色,启发鼓励学生像他们一样想象创作。

引导幼儿回忆刷牙时的有趣动作和趣事,教师给予及时的建议和肯定。

(四)引导幼儿大胆介绍自己作品的有趣场面,教师及时鼓励、点拨和表扬。

《我们身边的痕迹》教案

教学内容与目标:

能够发现、采集不同肌理的材料,并利用材料再创作。渗透学生对生活美、环境美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感知中采集不同材质的肌理。

难点:拓印的技巧。

教学准备:

彩色铅笔、油画棒、比较薄的纸张。

教学过程:

1、摸一摸,猜一猜。

准备两件质感截然不同的物品,如光滑的盒子与竹编的盒子;平滑的镜子与粗糙的砂纸,让学生触摸感受实物的质。

2、看一看,想一想。

提示学生,什么人用触觉认识文字,什么动物用触角探路,多认识体会一种功能,感受纹理。

3、找一找,拓一拓。

小实物:叶子,钥匙,鞋底,硬币。

大实物:文件架,塑料包装盒,地面,墙角,井盖,木桌椅,纱窗。

4、组织活动。

(1)活动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返回教室,与学生对表加强时间观念。规定活动范围:教室,走廊,操场。

(2)规定活动秩序:避免大声喊叫,影响他人上课,使学生心中有他人。

(3)规定组长责任制:由组长按时带回教室。完成简单管理任务。

5、整理材料。

引导学生把采集的材料用文字简单地编辑一下,注明每块拓品来源于哪些实物,采集的时间、地点。

(1)当你拓完作品,心中有什么感受?

(2)看看你的拓品像什么?

(3)对拓得模糊不清的图案,找一找原因。

(4)想想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加工,使它更好看。

把以上问题写在拓品的空间里,并用箭头标明方向,使整个作品图文并茂,标识说明性强,初级作品就很完整。引导学生把拓品作为素材使用。帮助他们把拓品的纹理巧妙地利用起来构成画面。

6、后期制作。

《下雨了》教案

教学目标:

1、利用色彩、粗细、疏密、节奏不同的点、线条及细小的形状、创造性的表现不同的雨及雨中的情景。

2、尝试体验下雨给人与动物带来的不同感受。

3、引导学生回忆下雨时的情景,感受人间亲情、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回忆下雨时的情景,感受人间亲情、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难点:利用色彩、粗细、疏密、节奏不同的点、线条及细小的形状、创造性的表现不同的雨及雨中的情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示范画。

学生准备:绘画用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

谈谈下雨:

1、为什么会下雨?

2、下雨好不好,为什么?

二、讲授新课

看看下雨

1、回忆你见过什么样的雨?

2、到黑板上画一画你见过的雨。

3、欣赏书中小朋友的作品。

三、绘画练习

画画下雨:

1、提出作业要求:

2、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四、小结。

赏赏下雨:

1、展示自己的作品。

2、让学生谈谈作画的体会。

《小扇子》教案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有关扇子的文化,种类及欣赏价值,尝试着采用多种材料来制作小扇子,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进而创造出形状各异、图案不同,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使用的小扇子。

2、能用各种不同的制作方法,制作出材料不同、外形各异、美观的小扇子。作品体现出实用性、观赏性。

3、在学习和了解有关扇子的文化、种类及欣赏价值中,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感及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扇子文化,学习小扇子的设计与制作,体验做扇子的乐趣。

教学难点:小扇子的构思设计,不同材料的选择利用,扇形的创新与装饰。

教具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各种纸材、剪刀、胶、彩笔.油画棒.自己能想到找到的可以装饰的小物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试说扇子的作用。

课件出示《西游记》中三借芭蕉扇的图片,引出扇子。

二、揭题

扇子的用途可真多!扇子不仅用途多,还有经济实用、精致美观、携带方便等优点。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体会这小小扇子的魅力吧!

课件

1:小扇子炎炎夏日,手拿一把扇子轻轻摇一摇,就会给我们带来凉爽。扇子除了能给我们纳凉外,还有什么作用?你看到谁用过什么扇子?(生答)

课件2

:房间里挂着大扇起美化装饰作用、舞台上人们拿着扇子跳起欢乐的扇子舞。衣衫褴褛的济公拿的是一把破芭蕉扇。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出现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更显出他运筹帷幄、镇定自若的神情

。还有想象中神奇的扇子,孙悟空过火焰山时用芭蕉扇扑灭了大火。古时皇帝出行时后面有拿着大扇障的宫女,起仪仗队的作用。

三、扇子的历史

谁知道扇子最早出现在哪个国家?

课件3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扇子的国家,距今已有

4000

多年的历史。夏令时节来临,人们把丹鹊脱掉的翎毛制成扇,,这是我国第一把羽毛扇子。因此,古人据此意造“扇”字,“户”下从“羽”。

四、扇子的材质

扇子的文化历史悠久,充满智慧的人们,利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制作了各式美丽扇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4

:出示各种不同材质的扇子

五、扇面画

老师这里有两把扇子,谁来说说它们的形状、材质、大小。

课件五:出示空白的扇面和有绘画的扇面。

如果让你来选择,你会选择那一把?为什么?

扇面可画上什么图案呢?(生答)

六、扇子的形状

我们可以用美丽的图案来装饰扇子,那么扇子的外形可以有哪些形状呢?

1、外形变化

扇子的形有圆形、苹果形、葫芦形,那么还有什么形呢?那些同学到黑板上

来画一画,师作简单点评。

2、超级“变变变”

胖胖的圆形可变成小瓢虫、还可变成什么?学生说,师板画。

课件6

:出示各种图案的扇子。

七、扇子的制作

这些扇子是怎样做成的呢?

课件7

:扇子的制作步骤。

评析:向学生直观展示,给予学生一些做扇子的间接经验,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互相探讨,互相学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创作的方法,通过欣赏课件中的制作方法,为学生的创造表现提供借鉴。

1、作业要求

(1)创新;(2)合作或独立完成;(3)保持环境卫生整洁

2、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创作

3、指导学生作业,及时表扬创新“闪光点”

八、精彩瞬间

欢迎同学们来到扇子市场,请尽情挑选自己喜欢的扇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如果说的好就可以把它“买”下来,说自己的扇子也行。

九、拓展阶段

请同学们课后和同学们或家人一起讨论: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和方法制作装饰小扇子,尝试着做一做。

《雄伟的塔》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于塔的知识,认识各种各样的塔。

2、学生通过会设计简单的塔,加深对塔这一建筑形式的认识,引发对塔的关注。

3、培养他们保护古迹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设计一座漂亮、雄伟的塔。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塔的特点,把塔设计的更雄伟。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实践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拼图游戏,揭题

1、拼图、猜是什么

师:小朋友们,玩过拼图游戏吗?老师带了一个拼图,谁愿意上来拼一拼?

看看他拼了一个什么?

生:塔(板书:塔)

2、揭题

师:你觉得塔是一种怎样的建筑?

生:高、大

小结:塔就是一种高耸、雄伟的建筑物。(板书:雄伟的)许多城市和国家都将塔作为一种标志性的建筑物。

三、讲授新课

A.欣赏了解塔的结构、功能

2、分析塔的结构

⑴再看拼图

师:从外面看,你发现了塔有什么秘密呢?

生:每一层都是相同的形状,从大到小,中心对称

⑵认识塔的种类

四、欣赏、设计

师:我们也来做一回小小设计师,来设计一座雄伟的塔。

1、设计绘画

⑴师:小设计师们一定也跃跃欲试了吧,你想设计一座什么样的塔呢?

生:……

⑵师:想一想,怎样使塔更雄伟?

生:在塔下画一些小汽车、小树等,在塔的上方或者中间画一些云朵……

要把纸撑满。

小结: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老师相信大家都会把塔画得很高,不过要注意,塔虽然高,一定要让塔站稳了,千万不要让人觉得你的塔会倒塌。所以塔的下面底座部分要画得大一些。

2、学生操作

五、展示评价

出示作品,说说谁的塔最雄伟?

第四篇:【教案】六年级上全册教案

1、山中访友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相机理解第一自然段)(3)结合课件学习课后生字,比较形近字。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默读画句,读后交流。)(3)交流感受。

谁知道“德高望重” 的意思?你们是从哪里体会到他的“德高望重” ? 师: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生齐读)

师: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五、作业:抄写生字,并读熟课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并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山中访友》这篇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师:作者不仅把林中的一切当作自己的朋友,当他进入树林,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他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棵树,生根长枝。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的句子,体会当时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①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②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③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④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这也就是作者要以“山中访友”为题目的原因了。这种类似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板书设计: 1 山中访友

古桥

老朋友

树林

我知己

„„

朋友 融(情)《山雨》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美。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画面)师:我们的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变幻莫测,多彩多姿,有时,让我们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有时也让我们欣赏皑皑的白雪,当然,有时也让我们享受着蒙蒙的细雨„„ 作家朱自清就曾经这样描写雨,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多媒体出示语段)“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2、师:这个地方的雨,是祥和安宁的雨。而有一个地方的雨却是优美动听的,孩子们,想亲自去感受感受吗?

3、咱们今天就跟着作者赵丽宏一起走进山林,去感受山雨的美丽。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2、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

3、课件出示,全班读。

湿润的山风

轻盈的云雾

无字的歌谣

飘飘洒洒的雨丝 轻捷柔软的手指

优雅的小曲

水淋淋的嫩绿

清新的绿色

4、刚才你们透过文字和作者一起初次游览了雨中的山林。你愿意用读的方式带着老师到山林中走一走吗?(指名读课文)

5、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教师板书:雨起、雨中、雨后)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1)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观察山雨的?(2)你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观察山雨的?

3、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1)指名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

(2)你从这些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奇特的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3)学生汇报,老师给予指导。①沙啦啦,沙啦啦„„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a、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b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

②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

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

绿草,都变成了

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

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a、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_____________;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比作_____________,把雨声比作_____________。b、你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什么?

4、感悟山雨的色彩美。_____________(1)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

(2)你从这些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奇特的想象?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3)带着遐想朗读。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1、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

2、拓展阅读。《雨》(冯剑华)

3、作业:(任选一项)

(1)选择课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写一小段话;

(2)自己试着写一写我们生活中看到的雨景。

雨(冯剑华)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思考:你从文章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想象?

3、草虫的村落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那一片爱恋之情。2.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字词检查,并结合课件学习生字词。(3)交流反馈。

三、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快速默读: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你会怎样分?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交流反馈:

①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③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①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②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一个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我们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2、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一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作者认为“草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2)学生自由读,画句子。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①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a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 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②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2)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地很投机”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的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①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在我们看来,这声音似乎还不至于超过“人间的一切音乐”。但作者却这么认为,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③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读好这句话。(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

(5)第9自然段,“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思考:“我”还会看见些什么?(市场里,甲虫们做买卖;公园里,大甲虫在教小甲虫寻找食物„„)

三、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

(1)自由读最后两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体悟作者对田野、对大自然充满了喜爱之情。)

(2)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说说你去观察过什么?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自己的感受,等会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4)交流反馈。

四、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第4课。板书设计: 3 草虫的村落 黑甲虫——游侠 小圆虫——少女 灵泉般的音乐 勤勉地劳作

(想象丰富,感受独特)

4索溪峪的“野”

教学目标:

1.认识“赋、淑、撅、叟、涤”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猜读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迷人的张家界》,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

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过渡:是的,仙境般迷人的张家界有着举世罕见的自然风光,实在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张家界市的另一个主要景点——索溪峪去看看好吗?

3、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1)野是什么意思?2)野字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是“着重”的意思,此时应马上指导学生个别、齐读课题。)3)索溪峪野在什么地方?即课文围绕“野”写了哪些内容?

4、在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后,让学生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二、一读课文,读通读顺,扫清理解的障碍

1、学生自学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思考上述的几个问题。

2、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是否发现课文特别多生字词?它们是我们阅读的障碍,我们齐心合力把这些障碍都搬了。(出示课件“我来读读”,检查生词读写:“赋予”“淑女”“撅屁股”“老叟”“荡涤”

指名读,齐读。)

3、这些小石子都踢开了,看这些大石块能不能搬开。(出示词语:断壁悬崖、拔地而起、胆颤、磅礴、千峰万仞、绵亘蜿蜒、浩气长舒、随心所欲、不拘一格、横拦绿水、敢弄倩影、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窈窕淑女、怦怦直跳

指名读、齐读)三、二读课文,整体把握,感知索溪峪的“野”

1、这些词放在课文中再读,相信能读得更好,对索溪峪的野会领略得更好。

2、随机抽三个同学合作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检查是否收到应有的效果。

3、同学们读得太好了。相信理解得也不错。先看看这些词语在课文中你能不能理解呢?(老师出示图片,有“千峰万仞”“窈窕淑女”“抱伙成团”“直插云天”“绵亘蜿蜒”

让学生用文中的词语加以形容,还可以追问:你为什么能想到是这个词呢?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词语理解得不错。看看刚才那几个问题都找到答案了没有。

5、指名回答并板书。第二课时 一、三读课文,重点探究,读懂索溪峪的“野”

1、刚才,我们已几次进入索溪峪,也谈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老师已把它写在了黑板上,很不错。但是,同学们,如果别人问你对索溪峪的印象如何,你的谈话仅此而已,别人怎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学们可以从下面的几个问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反复研读课文,把重要的句子读得烂熟于心,肯定能让人无懈可击了。(课件出示)

1)为风光片《索溪峪的山》配音。

2)以索溪水的语气做自我介绍,告诉游人索溪的水是什么样的。

3)现在你就是一名导演,你的任务是以“索溪峪的动物与人”为主题,拍一部影片。制定你的拍摄计划。

4)将各种游人在索溪峪的表现通过表演和旁白加以展现。

2、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合适自己的方式研读课文。

3、下面每个组选出一名组长。听清老师的建议。

一、要明确你们的任务是什么。

二、想一想,重点研究课文的哪一部分,可以让你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配音小组到老师使用的电脑前,小组长做好指挥,看画面配音。“水”小组活动,一定要体现你们的创造性。导演小组,你们也要脱离课文,体现你们的创造力。表演组的表演要恰到好处,不要因过分的夸张让人哑然失笑。

4、学生分组练习。

二、演绎索溪峪的“野”

1、刚才,大家兴致很高,都有上佳表现。哪一个小组先汇报一下?觉得他们的汇报有哪些优点缺点随时记录在小本子上,他说完后,大家共同评价。

2、学生汇报完先自己评价,然后让其他学生评价。

三、漫谈感受、总结升华、1、同学们,索溪峪的山美不美,水美不美,猴子和人可爱不可爱。这种美是怎样的美?

2、对,这种美是野性的美,是自然的美,自然的美就是不加修饰的美,就是天然的、质朴的纯真的美。

3、学完课文,有什么感受?

4、总结

口语交际习作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2.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根据交流的情况,选择一项进行习作。

4.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A案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音响的录音。

学生:1.观察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或者是一种自然现象。

2.准备自己游览风景名胜后的照片与及相关文字资料。

3.交流第一项内容的同学可以制作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和《索溪峪的野》四篇课文,课文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我们生活在这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世界中,我们也时时在观察大自然的美景,倾听大自然的各种音响,在观察和倾听的过程中浮想联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一”各板块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确定每一项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

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想象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然后把看到的、想象到的和感受到的说清楚。

走进音响世界:说说自己听到的各种各样奇特的大自然的声音。

回顾暑假生活:主要向大家说说自己暑假游览的风景名胜及自己的感受,特别说说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

分块讨论,组内交流

1.学生自选某一方面内容,按要求进行准备。

2.同桌或分类进行组内交流。

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1.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交流。

2.选择同一项内容的同学合作向全班汇报。为增强趣味性,选择第一项的同学可戴头饰合作交流。

3.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第二、三课时习作

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交谈兴很浓,仿佛自己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并融入其中。同学们也有了写的欲望,想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下来。

这节课我们就来加工整理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选择其中的一项,展开联想和想象,然后写下来,一定能成为一篇佳作。

选材命题,明确要求

(1)选择话题,确定材料。

选择“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走进音响世界、回顾暑假生活”三个话题中的一个,确定写作材料。暑假生活有很多可写的内容,这次主要以浏览风景名胜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为主。

(2)大胆构思,精巧命题。

简单交流本组课文的题目,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师生共同讨论出一些题目:

我是一棵××树

小树与鸟的对话

雪的自述

大自然的声音

蟋蟀在唱歌

听雨

游×××

„„

(3)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学习本组课文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写景的文章,注意选取独特的视角,放飞想象的翅膀。

记事的文章,注意有顺序地把事情的经过记叙详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

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分三大类由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点评。特别要肯定习作中体现出的“独特感受”,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回顾拓展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山雨》和以前学过的《桂林山水》《观潮》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在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

(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

日积月累

(1)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句。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a学生自由吟诵。

b尝试理解。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

a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并非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红。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诗人比喻自己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而是走另一条路为国效力。

b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c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差不多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没有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的花,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较深的道理,回答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诗。

趣味语文

(1)自由读故事。

(2)同桌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体会一字诗的妙处。

第五篇:最新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全册教案

1、基本形体切挖

课时:2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

【教学难点】

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

【教学具准备】

师:范图、实例、制作材料

生:萝卜、橘子、苹果、肥皂、花泥、小刀 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复习几何形体,回顾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等造型: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几何形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生答。师问:我把他们称为圆柱形、六面形、圆锥形、球形,对不对?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是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你们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了它们当中谁的身影?(课件)

师: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形体之一,它们看似简单,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车,不管是造型简单或者繁杂的,都是从六面体和圆柱体的基本形变化而来的。今天我们学习用单个六面体或圆柱体进行形体切挖的练习。(欣赏课本范图,讲解结构)

2、发展阶段

⑴欣赏课本图片,加深形体感受,了解草图画法。

⑵请大家根据课本范图尝试制作一个凯旋门,留意小结制作方法,师总结。

⑶欣赏具有抽象意味的有特色的建筑、日用品等等,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想像。

3、本课练习

根据草图,在带来的材料上进行切挖练习。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5、作品展示

作品摆在展示台上,生评价,师总结。

6、拓展

纸虽然是一种平面的材料,但在纸上进行切挖以后,用折、卷等方法使它成为立体的形体,也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大家可以回家尝试着制作。

2、点的集合

“点”和“线”一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造型表现,同时,“点”还具备“线”的表现略显不足的色彩表现能力。本课正是基于这个思路设计的。因为教材导语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在自然界中找到各种各样的点:豹皮上的斑点、花园里的点点小花、夜空中的星星。从高楼往下看,大树是点,车辆是点,人物也是点。抬头看,飞机、小鸟也都是点。用点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图画。”为了避免先入为主地将“点”仅仅视为造型的元素,教材开始特别以点彩派的代表作品作为欣赏,并配以“修拉是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的法国点彩派画家。他把各种颜料挤在调色板上,不经过调和,用小号油画笔蘸取颜料,直接在画布上用点排列作画,画面由五颜六色的点构成,达到了他追求的‘最和谐、最明亮、最多彩的艺术效果’”的文字介绍。紧接着呈现的是“不同工具表现不同形状的点”的示意图,配以金钱豹和以点为主作为视觉呈现,以及以点状材料创作的不同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和示意图共同构成了“点”在艺术创作中的多元表现特色。

翻页后,以“学习提示”开始,通过“技法点击”和示范作品及学生作品,为同学们进行自己的创作从技法到内容,以及表现形式都提供了直观的参考。而“学习要求”清晰地点出了最终应该呈现的结果。

以点为主线,通过欣赏法国新印象主义代表画家修拉的点彩画名作《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及西涅克的《纳蒂布港》,对比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作品《牧羊女》,揭示点彩派绘画技巧。通过欣赏古希腊人用马赛克拼贴的方式装饰的建筑,中国画中的点点墨迹不仅墨色万变,还概括表现各种形式的物象,现代派画家用不同形状的点勾画诗一样的图画„„充分体验点的有序和无序排列的美感,明白点无处不在。本课可采用“导入激趣—解读概念—欣赏作品—尝试创作—评价展示”来完成教学。

一、引导阶段

课件出示画面效果完全不同的点彩派创始人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和西涅克的《纳蒂布港》以及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作品《牧羊女》,请同学们分析不同作品中画面效果的不同之处。

在分析回答的过程中,学生经过观察会直观地感到:不经调和的颜色经过重叠形成丰富的色彩,画面给人朦胧的效果,与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效仿自然、清晰而真实的画面是完全不同的。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点点的奥秘,出示课题——《点的集合》。

二、发展阶段 1.解读图形,讲述概念。

通过欣赏教材和学生思考讨论得出:金钱豹的身上有斑纹点;彩色的鹅卵石可以拼成火车的点;马赛克上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点;花园里开放着的小花是点;树叶是点;夜空中一闪一闪的星星也是点;解放军身上的帽子、徽章、枪、衣服是点,甚至他们本身就是点;楼房、汽车也是点。出示图片,请学生再次辨析点。

通过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点的分辨,学生可以得出:点的形状可以是各种样子的,只要在相对空间中较小的事物都可以看成点。2.欣赏作品,感受魅力。

出示多种不同的绘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学会用多种绘画形式来创作丰富多彩的点的集合作品。马赛克壁画用小块不同色彩马赛克镶嵌而成。电脑绘画,将点整齐排列,用黑白画的形式表现图案(白点集合表现物体,黑点集合表现背景)。

中国画中的点点墨迹不仅墨色万变,还概括地表现了各种物象。民间工艺中利用点的组合作为自己画种的表现手法。

凡· 高的《星月夜》用点进行方向组合,形成线化感觉,增加流动效果。

米罗的《午夜和晨雨中夜莺的歌声》则通过点的奇妙形状产生有趣的画面效果。欣赏学生作品。

3.图乐共赏,学生创作。

这里提出作业要求:用点的集合创作一张作品。

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技法点击,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用合适的材料创作,题材不限。作业要求:(1)用点画方法进行创作或临摹。(2)注意整体效果的变化,把握色彩的关系。

三、展示与评价阶段

对于率先出色完成绘画创作的同学采用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的手段,再通过奖励机制请这位同学巡视选择优秀作品进行师生互评,最后同组学生互评。将优秀作品展示在展示板上。

四、1.能否理解点的概念。

2.能否掌握“点彩派”的绘画典型特征及代表人物。3.能否运用点的不同排列规律、疏密变化表现作品。4.能否运用合理的色彩关系使画面丰富和谐。

点的形式表现点集合效果的方法很多,可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去创造新的点画方法。

3、远去的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凡是客观世界的景物都是有透视现象的

2、让学生了解视平线心点和消失线。

3、让学生用剪贴的方法创作一副《远去的路》 过程与方法:

1、出示图片让学生讨论图片中的透视现象。

2、让学生看图片尝试画出简单的透视图片。

3、教师小结定义什么是视平线心点和消失线教师示范画透视图。

4、注意透视现象同桌合作完成一幅《远去的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培养团结互助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近大远小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

2、难点:如何在画面中表现出近大远小近宽远窄的透视关系。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 各种近大远小的图片资料 2.学具:旧画报等 剪刀 胶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察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疏密、树木的大小等。师:你能用间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2、讨论

(1)在纸上表现的事物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近大远小)

教学说明:让学生自己感受透视的微妙,使他们更有兴趣了解和掌握透视。

3、揭示课题:《远去的路》

二、新授

1、讨论学生简易画,从中发现问题

讨论:在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以外还有哪些透视现象?近高远底近宽远窄近长远短 等

教学说明: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问:什么是透视?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同的位置上就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底近宽远低的变化这就是透视。

1、出示图片:站的高的地方看远去的路 站在左边看远去的路 站在右面看远去的路 小组讨论说说这些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教学说明: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生活中的透视

2、欣赏书本上的透视图片

(1)小组讨论找出图片中的心点 消失线和视平线(2)教师解释这些名词的定义:

如:想象在大海上向远处看天和水之间产生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还比如: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的消失在视平线上的一点这点就是心点而这两条线就是消失线

教学说明:用这样的比喻通俗易懂让学生对这些名词的概念联系到实际生活中。(3)学生练习一个透视图

5、教师展示一幅剪贴的透视关系的风景画

(1)学生小组讨论 这幅风景画是如何制作的?

(2)教师小结:A作视平线和消失线 B定山脚线和远山C贴正视的房子 D按照近大远小近宽远高近高远底的方法贴出树和栏杆

注意:远的地方学生选择彩纸的时候因该选择色彩模糊点的近的地方要鲜艳 贴的时候先贴远的最后贴近的

(3)作业要求:同桌合作一个画透视图 另外一个负责剪贴(4)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说明: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合作利用废旧的彩色画报根据前面老师所讲的透视方法来完成一幅剪贴的有透视关系的风景画使学生对透视的印象更加深刻。

三、评价

1、布置主题:奇妙的视觉。

2、展示学生作品。

3、点评:是否符合老师要求的透视变化和颜色变化。

4、教师小结。

4、线与造型

生活中并不存在绘画中的“线”,是创作者根据观察和感受,为了更好地进行表现而“提炼”出来的。从一年级起,每个学年的《美术》教材中都至少会有一课涉及到线与造型。但是基本都是以感受线条,体会线条造型为主。本课在全套教材中第一次将线条表现与造型联系在一起。开始呈现的生活中的“线”,其目的就是帮助同学们形成从生活中提炼自己需要的“线”的能力。所以在导入课文中这样说:“观察我们的生活环境,你会发现许多不同类型的线:架在空中的电线,人行道上的斑马线,还有大自然中的山川河流、树木花草等等。艺术家用线创作出众多丰富的艺术作品。”首先是“观察”,然后是“发现”,最后是“创作”。观察和发现线并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完成自己的创作。接下来选登四幅中外艺术作品就是为了让同学们直接欣赏并帮助分析“线”的造型能力。“线可以用来确定物象的形状轮廓,表现明暗结构、质感肌理等,对线的研究是绘画学习中的重要内容。”翻页后,就可以看到和“学习提示”紧密结合的多种线条的表现形式,既有线条本身的多种变化,也有线条的多种组合效果。配合“学习要求”则是人物头像的线描画绘画方法。之所以选择人物头像,是因为这是上课时最容易观察到的表现对象,每一个同学都可以以自己的观察提炼出自己需要的“线”完成作品。为了强调“线”,在“学习要求”中特别强调要“着重表现人物的头发”。教学目标

了解线是艺术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和线在美术造型表现中的运用与作用。运用直线、曲线、细线、粗线、长线、短线、实线、虚线、有规则的线和自由的线表现各种头发。

通过欣赏、交流,学生充分认识和体验线的特性及在绘画创作中的作用,丰富视觉和审美经验,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师教学用书、中外优秀绘画名作、学生作品图片。学生: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纸。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和了解线在美术造型表现中的特性及所起的作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大胆地运用各种线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二、教学思路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为了能顺利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建议采用以下教学策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一)运用“观察比较法、启发式谈话法”,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线的种类,比如线有粗有细、有长有短。

(二)通过欣赏评述,利用“简介强化法”,使学生在欣赏、观察中,充分认识到线在美术造型中的运用,积累丰富的视觉和审美经验,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三)运用示范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各种手段表现人物头发。

结束时可以展示不同类型的作品,开拓学生视野,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一、导入阶段

1.播放课件《球的运动轨迹》。

思考:把球的运动轨迹连接,最终能形成什么?

2.教师归纳小结:线是点的运行轨迹。与点和面相比较,线是最活跃、最富于变化最有个性的表现元素。3.出示中国画线描图片。

引导学生说说图中主要是用什么来表现画面的?

教师小结:看来线是表现造型的主要手段。这节课就和老师一起来研究一下“线与造型”。(教师出示课题——《线与造型》)

二、讲解演示阶段

1.线和我们的生活也是分不开的。出示生活中跟线有关的图片。2.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其他和线有关的场景?

3.组内交流:通过刚才的欣赏和交流,你发现线有哪些特点呢? 线的特点:

直线 曲线 粗线 细线 长线 短线 波浪线 折线 4.课件出示艺术家作品

观察后说说艺术家们是如何运用这些线的? 5.教师小结: 教师教学用书 美术 六年级上册 线的组合:

水平垂直倾斜水平波浪垂直拆线自由组合

有规则的排列:整齐、有秩序,富有节奏的美感。(出示图片)

自由性的组合:自由、优美、富有创造性。在创作时,根据物象的特性,启发引导学生可抽象地表现画面。(出示抽象作品图片)

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生活中的线条,其实我们人的身体上也有线条,最明显的就要 属头发啦。

6.多媒体出示不同发型的图片,用头发作比喻,直发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鬈发又有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戴假发演示。

7.教师找学生作模特,然后简单演示怎样画人物,如何用不同的线表现不同的发型,并板书绘画步骤。

8.学生看教材第11 页“表现人物头发的学生作品”,拓展学生创作思维。

三、发展阶段

现在老师给大家当一回模特,请同学们给老师设计一款发型,看谁是最优秀的设计师。(学生动手尝试用不同的线来表现人物头像,提出可以画自己的同学,画时重点表现 人物的头发。)

四、展示与评价

展示优秀学生作品,让学生互相说说谁画得更好,头发画得怎么样,还应该怎么改进。评选出优秀设计师。

五、课堂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作品可以看出大家对线已经十分了解,并且能用线来表现头发的造型,我们可以把今天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以后的作品创作中,让我们的画面更加丰富。1.能否找出线的特性与组合规律。

2.能否感受到线与造型是分不开的,并用线的多种组合方式来表现人物的头发。3.能否大胆地创作出新颖的作品,并能大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_

5、风景写生

教学目标: 学习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利用所学的透视和构图知识进行风景写生。

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提高造型能力与构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如何把透视和构图知识运用到绘画实践中。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第1 课时)

欣赏、分析课本图例,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

师:“同学们学习了基本的透视知识。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看看他们是如何运用哪些透视方法的。”巩固、加深对平行透视(一点透视)和成角透视(两点透视)的理解。引导学生分析他们的特点。

了解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

欣赏课本第2页下方的图片,了解白色方框的作用,师:“这些方框我们称之为取景框,在风景写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就象照相机的镜头,照出来的景色美不美和拍摄者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所以画面的美不美和你们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师展示“回”字形的取景框。并介绍其使用方法。同时介绍在没有取景框的情况下,可用双手架成“口”字形进行取景。

以图片或照片资料为例或通过对窗外景物的观察,讲解风景写生的方法和步骤,了解风景写生中的近景、中景、远景的概念。如何利用取景框进行取景构图。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中房屋的各条棱边会有什么变化。如何在画面中确定“视平线”和“消失点”。欣赏一些风景画和学生习作。

步骤:观察——取景——构图——描绘——修改——收拾完成(二)发展阶段

(第2-4 课时)

1、取景构图实地风景写生

选择操场或顶楼阳台先集中引导学生进行取景,观察建筑物的透视变化,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分散开进行实地风景写生。

老师巡视辅导,及时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作业点评。

6、让剪影动起来

教学目标:

1、学习用黑色卡纸制作剪影人物。

2、了解皮影艺术的特点。

3、增强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皮影的图片、文字资料。

2、准备黑色卡纸、针线、竹条、剪刀、刀片等用于制作剪影的材料。

3、选择几个传统剧目或故事(民间故事、成语故事)。所选择的剧目或故事,内容和情节应简单、易懂。

第1-2 课时

一、引导阶段。

1、学生之间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皮影的图像和文字资料,谈谈他们所知道的皮影知识。

2、分组讨论皮影戏中人物的造型特点。(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3、指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上的图例、技法点击栏目中的剪影人物制作过程,想一想皮影该如何制作。

(1)第一步:剪出人物造型。

(2)第二步:用针线缝上手臂、腿。

(3)第三步:装上木棍。

二、发展阶段。

1、将学生根据剧目或故事,分成8组,分小组进行构思、合作创作。(提示学生要根据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来考虑人物的造型特点。)

2、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3、未完成的可以在课后接着制作。

4、准备下节课的表演,想一想改怎样表演。

第3 课时

(剪影表演)

课前准备:布置环境

一、8个小组将自己制作的剪影,轮流进行表演、展示。体验民间皮影艺人的表演技能。

二、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点评。

三、总结: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同感。

四、拓展:用透明胶片等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试着制作彩色的皮影,在课余,同小伙伴一起演一演。

7、漂浮的画

教材分析:

以简单有趣的方法创作出符合自己感受的作品,这是第三、第四学段特别需要掌握的。本课从漂亮神奇的石头纹理导入,在感受抽象美的同时,借助油水不溶的的原理,给同学们带来一种创造抽象美效果的有趣方法。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

时:2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流色转印的常用方法,学习利用水与油不相溶的特性,转印出不同肌理效果的画面。通过自学教材及老师的演示讲解,掌握流色转印的方法并展开联想再创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表现力。

制作过程中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培养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利用水与油不相溶的性质,做水面上的油漆吸附练习。教学难点:根据制作过程中油水变化的节奏及画面所形成的肌理效果,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装有清水的敞口容器、油漆、汽油、水粉颜色、水彩纸等。学生:油漆、具有吸附能力的纸张(水彩纸、生宣纸等)、装着清水的敞口容器、汽油。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出示利用本节课方法制作的作品)欣赏作品:说一说,你们感觉欣赏的作品像什么?给你什么感受?想不想知道它们是怎么画出来的?

导入并板书课题:漂浮的画。

二、发展阶段

⒈自学教材,尝试探究。

对照课本中的技法点击学习流色转印的方法。讲解制作要点:⑴将汽油滴入油漆中几滴,轻轻搅拌。⑵搅拌好后,滴入几滴油漆在水盆里,用小棍轻拌。⑶把铅画纸覆盖在水面上,轻轻掀起,图案就吸附在纸上。⑷晾干后压平,也可以用来剪图形。

⒉尝试制作:在敞口容器里盛一定量的清水,随后滴入几滴油漆,让学生观察油漆和水之间的变化。

小结:⑴滴入清水中的油漆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一下子沉入水底,还有的在水中漂浮。⑵总结制作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⒊作品展示,汇报交流。

学生提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师生讨论解决。⒋深入探究,讲解演示。

根据学生的制作,教师示范流色转印的技法:在清水中放入油漆(水面要浅)--------快速搅拌--------把纸平放在水面进行吸附印制。

三、创作阶段

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选用任意颜色搭配并用吸附法完成肌理作品。

四、评价阶段

⒈分析并展示作品,采用自评或互评的方式进行交流评价活动。⒉学生针对自己喜爱的作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五、课后拓展

干透后,压平。根据肌理图案运用刮线或剪图形等方法,创作一幅有主题意义的作品。

8、山山水水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由学习山水画,着重把握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在分析作品时,应有意识地强调山水画独特的透视。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掘山水画作品共有的中国人文精神。

教师通过网上论坛的讨论和课堂上对知识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分析作品有详略区别,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教学进行引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的

1、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

2、通过网上的讨论和教师对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通过分析中国山水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感受艺术之美。教学重点 中国山水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

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学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室里响着古琴曲

问:请大家静下心来听我们教室中回响的悠扬的古琴声,有人想起它的曲名了吗? 答:高山流水。

对,高山流水,这也是我国古代画家的主要绘画题材。大家坐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教室里,一定觉得古代山水画离我们好遥远,但现在我们就要借助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来和我们的传统艺术作一次亲密接触。在亲近传统艺术之前,我想先了解一下在座各位同学的兴趣。艺术论坛上有一个问题等待着大家 “现在还有人喜欢传统绘画吗?”请发表自己的见解。投票:

现在还有人喜欢传统绘画吗?

从同学们的投票中可见,大部分同学说喜欢,也有不少同学说不喜欢,更有同学说不了解。那原因何在?现在我们就通过了解山水画来了解自己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古代绘画。

看我们周围的环境。大家一定注意到了身边的两幅长卷。事实上,这是一幅长卷画,很长的一幅画。很想知道这幅画的名字吧。这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一幅长卷,被称为画中“兰亭序”的《富春山居图》。要了解它,同学们可以看课件的相应部分。看完后,请参与论坛的讨论。看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结合了解此画的作者。讨论题:《富春山居图》为什么能够画那么长? 视线的移动。中国绘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法。“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起因的一个思想——卧游。(提示学生去了解画家宗炳)当然在这儿还要特别提到黄公望是我们常熟人,这是我们的一个骄傲。以后同学们看画时,一定要放松心情,体会古人卧游的感觉。当了解了中国山水画产生的原因后,我们就要来了解山水画的发展了,看看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那些名家名作。同学可以进入“中国古代山水画”这课的学习,先阅读一下——山水画简史,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学习时注意先看每张页面上的学习目标,学习中有任何问题,可进入讨论区讨论。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要解决这几个问题。讨论一: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萌芽、发展、兴盛时期?

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画家或一幅作品作深入了解,然后进行讨论。

3、山水画在唐代就分化为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要了解青绿山水看《千里江山图》、《早春图》等)

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作品和画家生平的相结合。

4、大自然是五彩斑斓的,但为什么中国画家笔下的山水大多数是黑白的? 结论:画家具有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道家提倡“无为”,尤其在乱世之时,中国文人更加追求自然,以林泉为伴。课堂小结:

我们说喜欢的部分同学,一般多比较喜欢诗词、文言文,说明你在渐移默化中早已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所以在观赏作品时,不自觉的就会和画家产生了共鸣。反之,就不喜欢。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些都是先人给我们遗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起码要学会欣赏它们。

今天用一堂课的时间学习了一些山水画的基础知识,但大家发现只是看了一小部分,剩下的大家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继续深入学习。我给大家留了一些课后问题,大家可以继续讨论。讨论题:

1、篆刻和书法是如何融入绘画艺术的。

2、有些学者说“盛世出人物、花鸟画名家,乱世出山水名家”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你如何看待?

9、彩墨家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戏剧中人物的造型特征和戏剧人物的整体服饰特点,用彩墨方法临摹戏剧人物造型。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和表现戏剧人物的造型,感受水墨表现的情趣,讨论、尝试彩墨戏剧人物的表现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国传统戏剧人物造型的多样性和独有的特色。在体验中,回味笔墨的丰富变化,激发对传统艺术的表现热情。

教学重点:彩墨戏剧人物的造型。

教学难点:运用墨线和墨色的变化,表达不同的戏剧人物造型。

教学准备:

学具:墨汁、国画颜料、毛笔、调色盘、宣纸等

教具:课件、大师作品图例、彩墨画工具、学生优秀作业等

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用彩墨方法临摹戏剧人物造型。

拓展层面:注意人物动态特征,以及墨与色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两分钟预备铃:欣赏戏曲选段。(京剧《贵妃醉酒》选段)

一、情景与导入

1、戏剧表演导入。

教师:欣赏了刚才那段戏剧音乐,你能不能学一学,上来表演一个戏剧人物造型?

二、欣赏与归纳

1、欣赏京剧中的四大行当。

2、他们的人物造型是怎样的?

3、欣赏各种表现形式的戏剧人物。

4、欣赏一张作品,这个是什么表现形式?(彩墨画)

5、揭示课题:彩墨戏剧人物

6、欣赏关良的彩墨戏剧人物作品。教师简单介绍关良及其作品特点:

中国传统戏剧的舞台美术是以人物造型为主的,包括人物服饰、化妆、脸谱、道具等都是整体设计的。关良先生运用娴熟的水墨画技巧,以简洁笔法夸张人物造型特点,浓淡墨勾勒渲染出气氛。画家更注重戏剧情节和人物神情的表现,人物的眼神与表情动作互相呼应。

7、学习教材上临摹彩墨戏剧人物画的表现方法。

8、教师示范,绘画步骤。

①用墨线起稿。在宣纸上绘画人物动态轮廓,画面饱满。(注意墨线的粗细、浓淡变化,抓住戏剧人物的造型特征,服饰和动态特点等。)

②用墨色渲染。注意用浓淡变化的墨色进行渲染,水分的把握。③渲染色彩。注意色彩搭配,水分的把握,墨与色的结合效果。④完成作品。

教师:表现旦角等人物的时候,线条要流畅,表现女性人物柔美的性格特征。

三、创作与辅导:

1、欣赏作品。

教师:武生等戏剧人物在用线条表现的时候可以粗旷、硬朗一些,有时候可以运用枯笔。

2、提出作业要求:

用彩墨方法临摹一个半身或全身的戏剧人物造型。注意墨线的变化与墨色的运用。

3、学生进行戏剧人物绘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与评价:

1、展示作业并欣赏。

2、学生自评与互评。

3、教师简评:能否抓住戏剧人物的造型特点进行表现。要有人物的动态与神态变化。

笔墨表现技法与墨色的丰富变化如何。能否创意表现人物或情节。

4、教师小结:中国传统戏剧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连外国朋友都成了戏迷,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更应该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并把戏剧艺术发扬光大!最后,一起来欣赏京剧名段《我是一个中国人》。

10、我做的乐器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

2、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乐器的小组计划。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小乐器。

4、能对自己和别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客观评议。(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制定小组制作计划的过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

2、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完成小乐器的制作任务。(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用自制的小乐器演奏儿童歌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制作简单小乐器。

难点:知道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关系。

三、教具学具:

塑料杯3个、牛皮纸1张、塑料布1张、气球薄膜1张、橡筋3根、小鼓、排萧、饮料吸管4支、塑料堵塞8个、塑料固定架2个、剪刀。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一)引入

1、播放一段音乐,问:这是什么声音?是用什么奏出来的?(乐器)。

2、板书课题:

5、自制小乐器(二)探索研究

1、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乐器。(1)、什么是乐器?

乐器是一种可以发出乐音,供演奏音乐使用的器具。

(2)、出示各种各样的乐器样图,问:你认识这些乐器吗?会弹奏吗?(钢琴、笛子、板鼓、古筝、小提琴、二胡、音叉等)

(3)、老师出示几个用不同材料做鼓面的小鼓。并演示,讲解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指导学生制作小鼓活动。

(1)、制作材料:牛皮纸1张,塑料布1张、气球薄膜1张,橡筋圈3根,纸杯或塑料杯3个(自备)(2)、制作方法:

①、分别用提供的鼓皮材料蒙在杯口上,并用橡皮圈绷紧固定。②、试试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仔细听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3、讨论:

①、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②、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弹性好的材料)

4、课堂小结。(三)、板书设计

5、自制小乐器 牛皮纸

鼓面 塑料布 发出声音不同 气球薄膜

第2课时(一)、引入

1、出示几种同学做的小乐器:盒做的琴弦,玻璃杯小乐器,瓶摇小乐器,排萧小乐器等。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同学们自制的小乐器。

2、板书课题:

5、自制小乐器(二)、探索研究

1、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制作小乐器的计划。

2、指导学生运用配套材料制作排萧乐器。(1)、排萧制作材料:

塑料固定架2只,饮料吸管4根,塑料堵塞8只。(2)、制作方法:

①、把两个塑料固定架对插扣住。

②、把4根吸管分别按下列数据截成两段:125和36、110和43、95和58、88和73。③、每段吸管的一端用堵塞堵住,并不能漏气,把8根及管开口向上,由长到短整齐排列插入固定架中,这样排萧就做好了。(3)、使用方法:

用嘴分别在吸管开口旁向内吹气,看看能不能吹出1、2、3、4„„

7、i八个不同的音阶,你能用排萧吹出简单的乐曲吗?

3、同学们讨论交流:

让乐器发出不出的声音的做法:试一试,怎样让自己制作的小乐器发出声音?怎样让小乐器发出高低大小不同的音?

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4、组织学生对各组制作小乐器进行评价。

5、课堂小结。(二)、板书设计

5、自制小乐器

声音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 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11、废旧物的“新生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废品雕塑的造型特点和文化意义;能发现并利用各种废旧材料的形状与特征,用各种立体造形的方法创作有趣的人像。过程与方法:能从生活中发现各种废旧材料的形状与特征,以自主的或合作的方式进行尝试和研究,运用多种立体造型的手法进行创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利用废旧物品制成雕塑的特殊艺术魅力和文化含义,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学重点:

废旧物品制作人像的创作与表现 教学难点:

废旧物品制作人像的总体形象把握与表现,废品雕塑的审美特点 达标规程:

讨论——概念——分解分析——欣赏理解——合作表现——自评互评 教具准备:

学生作品及教师作品 学具准备:

废纸筒、方纸盒、木条、麻绳、绒线、串珠、纽扣、杂物 剪刀、胶水、透明胶、双面胶

教学设计:

废品雕塑艺术的艺术语言较为有趣生动,可以使得学生树立起废物利用和环保意识。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为主体,选择易于学生理解接受的废旧物品人像制作作为入手突破口,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法,运用切挖、镂刻、卷折、拼贴、接插或添加使之立体起来,并且图上绚丽的色彩。从中激发起学生的联想,飞动想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共同策划完成学习任务。课堂设计中加强课堂评价,评价中以学生互评为主,增进学生的了解与友谊,活跃课堂气氛,突出废品雕塑艺术的教育与审美功能。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2.导入新课:

欣赏与讨论:毕加索的雕塑《牛头》的表现方法。

毕加索是“现成品”雕塑的先驱者他利用实物通过想象和重组,创造出有新意的作品。《牛头》由一个废弃的自行车鞍座和把手放在一起做成的。这是一个风趣而简单的游戏,但是要使他们具有意义就必须对要创造的物体形式各种微妙的含义有极好的理解力,而且对于一位西班牙的艺术家来说,牛还是西班牙民族精神的象征,具有特殊的文化含义。雕塑的概念:

雕塑是通过塑造、雕刻、铸造等手段创造的具有三维空间的艺术形式。雕塑的历史悠久,人类的祖先曾创造出无数令人惊叹的雕塑艺术珍品。

20世纪以来,雕塑在创作观念、内容、形式、材料与手法等方面都有新的变化和发展。问题:艺术家为什么要用工业元件和废旧材料来创作艺术品呢?

讨论:人们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使用过多的次性物品,对地球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而艺术家充分利用这些废旧材料,变废为宝,成为一件件艺术品。废品雕塑艺术:利用废旧材料来塑造、雕刻、铸造、拼贴组装雕塑艺术品。认定目标:《废品与艺术品》趣味人像制作 3.导学达标:

展示教师以及学生的部分优秀作品。

请同学分析制作趣味人像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段,如何表现出三维立体效果?

先用切挖、镂刻、卷折等手法制作五官,也可以用其他材料拼贴、接插或添加,使之立体起来。

教师示范或展示制作:切挖法制作人像的眼睛,镂刻法拼贴法制作人像的鼻子等。为头像加上头发、帽子和饰物。

教师示范或展示制作:用绒线编制制作头发,用色卡纸制作帽子等。

发现所带废品的形状、质感、颜色等它们可以被利用制作出人像的哪些部位,使作品丰富、奇特。

4.作业要求:用废旧材料制作有趣的人像 小组讨论出作业的主题,交换交流所带的废弃物品,设计构思制作一件废品雕塑艺术有趣的人像。

在使用废弃物品及工具时注意安全使用。5.学生课堂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师生互动,共同加工完成作品。学生大胆想象及制作表现。达标测试,教学反馈 6.学生作品的自评互评 7.教师总评小结:

“大家都非常心灵手巧,利用废旧物品能够制作出富有想象力的艺术人像,具有极强的艺术张力表现力,都变为了生活的美术大师。”

12、保护文物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教学重点:

1,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2,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特点.3,主要名窑的产品特征.教学难点:

主要是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录象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导入:

提问:

1.什么是陶器 什么是彩陶

2.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

放映幻灯(贯耳瓶)

提问:这是陶器吗 应是什么器物

三.讲授新课:(出示课题)

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1.瓷器与陶器的关系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

(2)烧制的温度不同;

(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2.瓷器的发展

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3.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

(1)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2)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3)器物为小平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隋代瓷器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比较丰富.(重点介绍《白釉象首龙柄壶》)

唐代烧制瓷器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瓷器作为商品广泛流传的海外,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的现代.唐代瓷器造型繁多,装饰更加丰富,采用手法有绘画,刻花,印花,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建筑等.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的制瓷风格并有所发展,其中密色瓷为当时瓷器的最上品.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13、古建筑的保护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建筑的风格特点及保护古建筑的意义.2,增强对传乘民族文化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通过欣赏,让学生了解这些伟大的古建筑物是祖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技术的结晶,从而认识到,爱我中华,保护好国宝是我们新一代神圣的职责.教学难点:通过考察,调查,史学声进一步认识到我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色,从而提高认识美丑的能力,潜移默化地爱护文物的道德教育.课前准备:收集古代建筑的图片,资料.(制成幻灯片或挂图)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上课,师生问好

揭示课题——《中国古代建筑欣赏》,作启发性谈话.“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的建筑,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东方乃至世界享有盛誉.今天介绍的我国古代建筑均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是人类建筑宝库中的瑰宝,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如中国的万里长城与埃及的金字塔称得上是世界的奇迹.还有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雄伟,最古老的宫殿建筑;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上现存海拔最高,保存最好,历史最悠久的宗教建筑„„”

(二)请同学谈谈见到古建筑时的心情,描述见到的古建筑的外貌等等.(三)教师谈谈自己见过的古建筑,谈谈身临其境的感受,(如青岛崂山瀑布;曲埠孔府,孔庙;泰山绝顶;海南南山等等.)

(四)根据部分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历史背景,教师作适当的介绍和讲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破坏,偷盗,价值)

(五)弄清古建筑与仿古建筑不同的概念: 古建筑:是前人保存下来的遗产,是国宝.仿古建筑:是现代人按古人建筑的模样新做的,不是文物.中国的古建筑一般都由石,砖,木构成,特别是木结构的建筑常因战争,火灾等人为因素和自然灾害的破坏,原貌很难保存.但宁波的保国寺历千载而完好如初,它是江南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北宋木结构殿

堂.其建筑奇特雄伟,令人神往.保国寺由此成为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简介部分古建筑:

万里长城 嘉峪关 布达拉宫 北京故宫太和殿 颐和园

杭州西湖 山西恒山悬空寺 苏州网师园,拙政园

(七)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古建筑的范围,常见类型,一般特征和有关历史典故.体验并掌握线画古建筑的基本方法,能以泥为主要材料做一简约小亭.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家乡人文遗产的情感联系和对家乡的热爱.教学难点:

通过考察,调查,史学声进一步认识到我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色,从而提高认识美丑的能力,潜移默化地爱护文物的道德教育

课前准备:

收集古代建筑的图片,资料.教学活动

师:我们已对家乡的古建筑进行了考察,了解到古建筑有各种各样的风格样式,具有共同的一般特点,你能说说吗

学生述说后教师小结:

①造型优美,对称,渐变,顶有脊,檐翘等.②结构科学,斗拱,柱梁,不用钉子,稳固.③极尽装饰,檐,雕梁,画栋,窗饰等.师:要画好古建筑,先要进行观察分析,把看似复杂的建筑物变得简单易于理解,如亭阁的屋顶,有飞檐呈流线却是三角形或梯形.其实它的各部分均可看成大小不同的△口.等形的组合,大家看是不是这样

深入了解

师:提问,古建筑的很多细部是很科学的,也是有趣的.飞檐是怎样翘起的 重檐是怎样建的 斗拱是怎样结构的 梁柱是怎样连接的 连接,支撑,穿插,卯榫卯合,竹钉.教师演示学生观摩

教师讲授线画写生步骤,要求:a.观察思考后构图定位;b.从屋顶处开始下笔;c.线条要流畅肯定,尽可能用长线画;d.画出些细部,看不清的想像完成.教师边指点实物边画.布置学生作业

1.在室外时教师安排学生自选一处建筑物或建筑物的一部分进行写生描画,注意组织好学生.教师旁观,对有问题的学生解惑,提示.2.在室内时,则按古建筑照片进行线描.作业相互观摩

1.在室外时教师将学生所画之作业集中摆放一起进行评价,比较与改进,对照实景能解决很多问题.2.在室内画古建筑照片时,所画作业可以放在投影仪下打出,能更便于指出优点改进不足.评价总 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全过程进行评价.1.学习工具的准备情况.2.学习态度表现;表扬与批评.3.学习效果的评价;知识获得怎样.14、电脑美术——版画效果的图画

教材分析:

和前面的年级比较,六年级的电脑美术侧重特色和实用。本册电脑美术追求的是“特色”------用电脑创作版画效果的作品。要想出色的完成本课的目标,了解版画并理解“刀味”是关键。在电脑中表现出“刀味”可以利用“反色处理”,具体的表现方法在教材中已非常清楚地呈现出来。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

时:1课时 教学目标:

⒈了解电脑“画图”中的铅笔、笔刷、橡皮、喷枪等工具的功能。

⒉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试一试运用电脑中“画图”中图像菜单中的“反色”功能,借助图画工具创作出仿班花效果的有趣图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⒊感受鼠标作画带来的快乐,体验电脑“画图”造型表现的乐趣。教学重点:用鼠标结合“画图”中的工具画出各种图形。

教学难点:利用“反色处理”功能,借助图画工具制作出仿版画的美术作品。教学准备:

⒈检查学校电脑教室的硬件,确保能够正常上课。

⒉检查教室电脑安装的局域网软件、硬件能否监控学生电脑。⒊与教学相关的视频资料和电脑美术作品。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⒈图片导入,师:欣赏多媒体课件展示的这幅版画作品,清有经验的学生简单说说版画的制作过程。

⒉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简单、便捷的方法来制作有版画效果的美术作品呢?今天我们就用电脑中的“画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⒊出示课题:点明学习内容。

二、欣赏体验,初步感知

⒈欣赏教材中的电脑美术作品。

你喜欢那些作品,他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小结:仿纸版画作品画面色调是黑白灰为主,仿套色版画可以用多种颜色表现。⒉体验电脑“画图’画图工具和反色功能如何制作版画。⑴教师示范如何运用反色处理功能

打开图画工具,点击画图工具中的“图像”找到“反色”。⑵介绍“画图”工具 ●橡皮的大小 ●笔刷的大小 ●喷点的大小

⑶学生边学,边尝试,使用反色处理勾画的草图。

三、探究技法,深入感知

⒈欣赏老师准备的电脑美术作品,根据刚才对画图工具、反色处理功能的尝试,想一想应该用什么画图工具?怎样完成?

⒉教师示范讲解。

⒊欣赏学生作品:看看这些作品给你什么启发?自己打 算怎么使用这些工具? ⒋学生做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四、展示评价,小结拓展

⒈展示评讲: A、评价建议:能否用电脑画图的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B、创意和造型能否做到与众不同。

自评:向同学们说说你表现的是什么内容,用什么工具来表现画面效果。互评:欣赏同学作品,说说你的看法。⒉总结 在仿制纸版画的作品时尝试把黑白灰的画面变成彩色的画面,也别有一番风味。⒊拓展延伸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脑中的“画图”的界面有所变化,工具也增加了不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多尝试。

15、中国画与油画欣赏

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观察理解比较中国画与油画的不同表现方式、表现内容和装裱、装饰形式等。

2.感受中国画的艺术境界、油画的写实、浪漫,学会鉴赏作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亲生体验中国画笔墨的浓淡、干湿。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通过欣赏作品,了解油画与中国画的区别; 教学难点:中国画与油画的区别在欣赏具体的画作的体现。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收集查阅相关国画、油画资料、课件(国画作品一幅、册页、立轴画实物、2幅油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课本自读:初步认知中国画的两种表现形式:工笔和写意。表现的内容有:人物、山水、花鸟。油画的工具、材料、写实、浪漫、现代主义的油画。

2.教师课件展示,通过表现内容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国画的特点以及不同表现内容的绘画风格。

二、授新:

·理解国画意境的关系:

1.图片观察了解国画的组成元素:诗、书、画、印。2.诗、书、画、印拓展了国画的艺术境界: A.齐白石《长年长寿》 B.范曾《童弈图》

C.齐白石《十里蛙声出山泉》

(通过国画作品与落款的“简单几个字——一句诗———一首诗”辨析,在感受和理解分析,理解国画的“诗情画意”)

三、师生互动,进一步理解国画中意境与作品的重要关系(从构图上,落款题跋上加以深入学习)·师小结:(略)·师生体验:毛笔打湿——体验干湿,毛笔蘸墨——体验浓淡,毛笔竖起——中锋运笔,毛笔横倒——侧锋写意。老师示范林风眠《绿叶小鸟》,学生临摹。

·学生作品赏析

三、教学总结并延伸:

中国画与油画(欣赏.评述)

第二课时:国画、油画欣赏 导入:

·同学们在上节课体验了中国画,本节课我们再来进一步了解中国知识,初步了解油画的知识。·请生读读课本第一段关于国画、油画的介绍,加深印象。并带着问题看书1)中国画、油画用材上有何群区别?他们在形式上有何区别?他们在色彩表现上的区别?你最喜画那张中国画作品或油画作品?喜欢它的什么地方?(从构图、造型、色彩、技法上分析)

[知识点击]:

//中国画是一个很老的画种。油画形成只有500年,而中国画形成的历史已达1000年之久。感到中国画的发展前景要比油画大一些。

//油画对于真实的表现力是很强的,它是一个方便写实的画种。而中国画不是这样,中国画不是一个写实的画种,它是写意的,它的抽象性很强。

//中国画是指中国的传统绘画,而油画(水粉画)是指绘画的颜料成分,这是不同的概念。

//中国画以水墨为主,故称水墨画为国画,讲究留白,讲究意境,不能满纸都画满,要有一些地方空出来,给观者以想象的空间,山水画尤甚。而绘人物更是着重神韵,也许解剖比例略有偏差,造型结构稍欠严谨,但其中韵味十足,给人一种精神上的一致性。油画是西洋绘画的一种,注重透视关系,讲究人物比例,强调色彩变化,所以画出的人物十分真实,但油画却不适合画大型的风景,因为它是焦点透视,只适用于从某一点上望去的风景,要想很大幅的风景画就必须采用散点透视法,而国画之所以适合画风景正是因为采用了散点透视法,现在也有不少外国人画风景学习中国的方法,然后将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相结合,整个画面采用散点透视,而某一处具体的地方采用焦点透视。

//中国画用水调和,油画用调和油。//中国画无覆盖能力,油画可数次覆盖。

·不同时期油画欣赏分析——古典时期油画——十九世纪中叶“印象派”油画——十九世纪末叶“野兽派、抽象派”油画——中国油画赏析。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作品(略)·师小结„„

[点评]:虽然两节美术课连上,有足够的空间。但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中国画还是没有完全到位,特别是笔墨的浓淡干湿。原因:部分学生带工具不全面;部分学生不敢用水,怕水遇宣纸化开;笔墨没用完就再次蘸墨,使得墨不分五色。教学设计中,这些环节可能有所忽略。第二个环节欣赏部分,上得较为精彩。由于事先把问题、思考布置下去,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书本的阅读,所以能按构图、造型、色彩、技法分析中国、西方艺术作品。学生真实的中国画体验加上油画的实物再现,使得学生能很快区别中国画、油画的不同。

[反思]:

要上好中国画和油画,首先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颜料本身上:油画是油性颜料,用油调色,国画用墨,或国画颜料(包括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

画质上:油画画在亚麻布等布料上,国画用的是宣纸

画的风格上:油画颜色多次覆盖,普遍较厚,有抽象,具象和印象;国画有的有留白,有的有题字,讲究意境,大多不写实

油画属于西洋画,国画是我国本土的东西,应该好区别 装裱方面:油画有框,没有玻璃镜片;国画有的是玻璃框,有的就是卷轴,无框无镜片,可以卷起,方便携带

中国画可以一画有四季。散点透视。线条本身就蕴涵着一种精神。油画只能用焦点透视。中国画:简称“国画”,在本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都市独特体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卉)画动物画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互有特色。在人物画方面,从晚周至汉、魏、六朝逐渐成熟。山水、花鸟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料。到五代、两宋、流派繁多,为高度发展阶段。元化水墨画盛行。明、清和近代,大体录袭前规。在各个时期中,都出现了不少革新造性的画家。在世界美术领域或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风格。在描绘物象上,主动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力,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另外中国画,还有着独特的装裱形式,起到衬托画体的作用。

油画用透明的植物油调和颜料,在制作过底子的布、纸、木板等材料上塑造艺术形象的绘画。它起源并发展于欧洲,到近代成为世界性的重要画种。

油画的产生15世纪以前欧洲绘画中的蛋彩画是油画的前身。在运用蛋彩画法的同时,许多画家继续寻找更为理 想的调和剂。一般认为,15世纪初期的尼德兰画家杨·凡· 艾克兄弟是油画技法的奠基人。他们在前人尝试用油溶解颜料的基础上,用亚麻油和核桃油作为调和剂作画,致 使描绘时运笔流畅,颜料在画面上干燥的时间适中,易于作画过程中多次覆盖与修改,形成丰富的色彩层次和光泽度,干透后颜料附着力强,不易剥落和褪色。他们运用新的油画材料创作,在当时的画坛很有影响。油画技术很快在西欧其他国家传开,尤其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得以迅速发展。

材料和工具油画的主要材料和工具有颜料、画笔、画刀、画布、上光油、外框等。① 颜料,分矿物质和化学合成两大类。最初的颜料多为矿物质颜料,由手工研磨成细末,作画时才进行调 和。近代由工厂成批生产,装入锡管,颜料的种类也不断增加。颜料的性能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调色时,化学作用会使有些颜料之间产生不良反应。因而,掌握颜料的性能有助于充分发挥油画技巧并使作品色彩经久 不变

② 画笔,用弹性适中的动物毛制成,有尖锋圆形、平锋扁平形、短锋扁平形及扇形等种类。③ 画刀,又称调色刀,用富有弹性的薄钢片制成,有尖状、圆状之分,用于在调色板上调匀颜料,不少画家也以刀代笔,直接用刀作画或部分地在画布上形成颜料层面、肌理,增加表现力。

④ 画布,标准的画布,是将亚麻布或帆布紧绷在木质内框上后,用胶或油与白粉掺和并涂刷在布的表面 制作而成。一般做成不吸油又具有一定布纹效果的底子,或根据创作需要做成半吸油或完全吸油的底子。布纹的 粗细根据画幅的大小而定,也根据作画效果的需要选择。有的画家使用涂过底色的画布,容易形成统一的画面色调,作画时还可不经意地露出底色。经过涂底制作后,不 吸油的木板或硬纸板也可以代替画布。

⑤ 上光油,通常在油画完成并干透后罩涂上光油,保持画面的光泽度,防止空气侵蚀和积垢。

⑥ 外框,完整的油画作品包括外框,尤其是写实性 较强的油画,外框形成观者对作品视域的界限,使画面显得完整、集中,画中的物象在观者的感觉中朝纵深发 展。画框的厚薄、大小依作品内容而定。古典油画的外框多用木料、石膏制成,近现代油画的外框较多用铝合 金等金属材料制成。

中国画主要使用线条、轮廓、画面淡雅来达到意境,而油画主要使用光影、真实、画面鲜艳来自写实。而且,两者的绘画用的颜料也不同,中国画主要用水分较多,颜色素雅的颜料;油画主要使用粘黏性较大,色彩艳丽的颜料。中国画的画面给人颇附想象,优雅平静的感觉,油画则给人真实立体色彩明快的感觉。

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再认真理清所呈现的画作的构图、造型、色彩、技法等,一堂较为顺畅的欣赏课比较能够上的到位。

下载部编教材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全册教案(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部编教材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全册教案(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新课标版全册)八年级上美术教案和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 学生情况 本学期我任教初二年级的美术教学。所教班级学生共有428人,分为8个教学班美术知识与能力参差不齐。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对学生思维的激发,问题探讨重视不够......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第1课 徐悲鸿与奔马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徐悲鸿的生平与艺术成就,感受徐悲鸿笔下的奔马的艺术特点与精神内涵。 2、 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了解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现实中的马......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1.凝固的音乐——建筑 教学时间 : 1 课 时 课业类型 : 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比较,初步了解中国宫殿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的不同风格,认识到不同地域文化对......

    六年级美术教案上册全册

    潭东镇中心小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刘开连 第一课中外建筑艺术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的欣赏,建筑艺术欣赏使学生对建筑艺术有初步的......

    人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课 题:凝固的音乐——建筑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引发学生对建筑的关注、认识和兴趣。 2.通过欣赏风格各异的建筑,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与包容。 重 点:欣赏北京故宫建筑风......

    人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九册六年级美术备课 椅中圣母 1课时 封二­——P1 (一)教学目的:通过欣赏《椅中圣母》,使学生初步了解拉斐尔,并对 其油画风格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冀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课题:中国现代雕塑 课题:学构图 课题:校园一角 课题:蛋壳贴画 课题:装饰人型 课题:粘贴壁挂 课题:活动玩具 课题:绘画日记......

    冀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色彩的对比 教材分析: 《色彩的对比》是一节色彩知识课。色彩具有多样性,当两种以上的色彩以空间或时间关系相比较,表现出差别,产生比较作用时,就产生了色彩对比。色彩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