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初中拓展性课程建设若干问题的实践剖析

时间:2019-05-12 23:3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典型经验:初中拓展性课程建设若干问题的实践剖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典型经验:初中拓展性课程建设若干问题的实践剖析》。

第一篇:典型经验:初中拓展性课程建设若干问题的实践剖析

典型经验:初中拓展性课程建设若干问题的实践剖析

7月12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专题培训邀请了我省四位课改先行学校的校长,围绕课程规划与拓展性课程建设、拓展性课程实施过程管理、与基础性课程融合实施、课程结构有效调整等问题,向参训老师分享了四所学校的先行思考与行动。让课程遇见最美的自己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 叶霜

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于2014年3月率先尝试课程改革,积极探索着初中阶段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开设。学校秉承“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帮助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的办学理念,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教育追求,致力于培养“崇德尚学”的华外人,不断进行着大胆探索和锐意改革。特点1: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决定课程建构

其中大树树干代表基础课程,泥土代表身心课程,三个枝干代表职业、国际、创新三大类拓展性课程。每类课程都分三个层级。特点2:课程实施强调面向全面、强化选择

面向全面:身心、职业、国际、创新四大类课程都分三个层级,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如国际理解类课程分为层级Ⅰ(语言习得)、层级II(文化了解)和层级III(交流融合)三个层级,每个层级均开设有知识拓展类、体艺特长类和社会实践类课程。

强化选择:学校开设网上选课平台,同时通过《选课指南》、课程展板、校讯通等方式向学生做了课程的介绍,统一时间让学生在网上“选课”。这样的选课每学期将进行一次,在华茂就读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每一个人都将有八次选择、体验的学习经历。特点3:评价先行确保课程建设生命力

在华茂外国语学校的课程改革中率先启动的是评价改革,为了适应拓展性课程多样性的特点,学校倡导正面评价、过程管理、结果评价多样化。成立了拓展性课程评审委员会,指导老师们拓展性课程的申报、开发并对课程的开发质量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课程评价以等级呈现,突出重点,确保老师在拓展性课程实践的过程中能有更多建设性的工作。设立拓展性课程展示周,要求老师和学生们根据各自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各自选择课程展示的方式,让拓展性课程的意义和价值落地开花。特点4:课程管理精细化、系统化

衢州华茂课程改革的每个环节都有着非常细致的要求:老师要完成拓展性课程申报表、课程开发质量评价表、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表等,学生要学习选课指南、完成拓展性课程学习笔记等,连家长来帮着学校开课都要编制课程方案、实施集体备课。看似严苛的要求背后其实是学校对课程改革方方面面细致的思考与行动,是有逻辑、整体化推进课程改革的细节体现,也正是这些要求确保了衢州华茂课改工作的步步为赢。拓展性课程实施流程与管理优化南海实验学校初中部金可泽

南海实验初中创办于2001年9月,秉持“适性发展,成人成才”的理念,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学校的数科分层教学、社团课程化推进等举措为学生全面适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科学学科,在学科建设和课程拓展方面特色鲜明,成效显著。

1.学校对课程改革的认识

课程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学校要创设宽广的研修领域,既要“培养”多样的人才,又要能让学生自己“冒”出来。课程改革是学校全局性工作,要内外一体、共同推进。学校要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基于课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统整、弹性、可选择的拓展性课程体系。

拓展性课程体系建设三年计划

第一学年:着重课程拓展性模块的开发和选课走班的实践摸索;

第二学年:着重推进拓展性课程的整合提炼,完善多层级的课程群建设;

第三学年:覆盖三个学段、全体学生,基本实现科学拓展课学科内外有效统整。2.拓展性课程开发与整合

明确进度,项目化实施:设立课程开发项目化管理小组等四个深化课改项目化管理组群。

全员参与,精细化研究:近100名教师填报了申报表,召开课改研讨会,并完成第一轮删选,新学年正成纳入学校课程序列实施。期中之后,第二批轮换推进。

精准聚焦,模块化开发:依托国家课程,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完善基础性课程。科学合理开发,丰富拓展性课程,依托核心学科,开设“知识拓展类”课程;依托社团基础,开设“体艺特长类”课程;依托社会资源,开设“实践活动类”课程。

分类推进,层级化构建:教师组成团队实施课程,确保拓展性课程开设有序无误。

拓展性课程开发的关注点:

编制具有指导意义的大纲

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和参与度 在内容整合中呈现内在的逻辑关联

开发和实践结合,让课程成果接受实践的检验

3.拓展课选课走班的实施

在班必修——4.5+0.5课时(包括集体开设课程)

分层走班——八九年级分层,凸显分层要求

选课走班——分为体育类和非体育类兴趣拓展课

实践活动——校园气象站、开心农场、水培试验区、3D打印、生活实验创意实验室

4.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评价原则:日常性评价是阶段性评价的基础,阶段性评价是终结性评价的基础 课堂评价:涉及纪律、作业、上课表现等方面的内容,以赋分的形式评定。

成长记录: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及其他相关的证据与资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

制度建设:设立南海实验初中实践活动评价标准(含观察类、调查类、操作类、论文类、制作类、设计类、比赛类七大类活动),分项实施“阳光少年”综合素质评价。

初中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融合实施的实践研究

富阳永兴中学 邵文鸿

富阳永兴中学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的发展的需要确立了“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两全教育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有爱心、肯负责、宽视野、引未来”的永兴学子,从“传统美德、现代人格、国际视野”三个维度实施教育。学校拓展性课程开发的步骤如下:

1.领会学校课程方案,明确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了解学校课程体系

2.理解学科核心素养(以数学为例)

学校提出的数学素养:基础知识、思想方法、思维品质、应用意识、理性精神。

学习数学的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两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3.系统推进课程建设(以数学为例)

课程名称、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等要素协同一致。

4.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要深度融合

在有限的学校学习阶段,不能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如何让拓展性课程有价值、有意义,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深度融合是非常值得探索的路径。

基于基础性课程改造的拓展性课程例举

科学拓展性课程 《设计与制作》 第5课 自制电磁继电器: 1.知识必备:电磁继电器介绍、工作过程及应用。2.中考相关内容经典题目例举。3.教材有关内容介入。

4.相关实验器材介绍:实验室提供、市场提供、工业成品三类。5.器材优缺点对比。

6.自制器材准备:器材种类及使用数量,购买渠道。7.图示制作过程。

“适性”视角下的课程领导策略绍兴鲁迅外国语学校 李华琴

绍兴市柯桥区鲁迅外国语学校秉承“适性教育”的办学理念,追求学校教育适合学科特性、适合学生个性、适合时代特征,努力培养“成人、成才、成我”的鲁外学子,通过建设多样化的课程、构建自主式的课堂、实施多元化的评价、培养人文化的教师等办学策略,实现“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为每位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1.课程结构 1 核心课程(第一层级)

核心类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主干课程。具有基础性、核心性、辐射性、生成性的特征。(1)课程对象:全体学生。(2)课程目标: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共同的基础,保证学生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3)课程内容:国家课程的梳理增减和整合。拓展课程(第二层级)

在核心课程架构基础上,为满足不同学生兴趣与个性发展需要,开发相应的课程。(1)课程对象:具有个性需求的学生。

(2)课程目标:发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为学生未来专业化发展奠基。(3)课程内容:A、综合实践课程 B、社会人文课程 C、科学探究课程 D、外语特色课程 E、体艺特长课程 F、生活技能课程。

特质课程(第三层级)

特质课程是拓展课程的特殊形态。是对绝少数超常态学生“一对一”开设课程。(1)课程对象:具有特殊潜质的学生或团队。

(2)课程目标:为特殊人才搭建成长平台,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3)课程类别:初高中衔接课程,与某领域时代前沿研究水平相对接课程。2.核心课程:分层设课

分层走班

分层走班实施策略

课程分层:学校对核心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分为A-B-C三层级,并坚守课标要求的底线。自主选择:学生自主选择组成教学班。(学生自选--小组推荐--教师建议--家长同意)分层学科:数学+科学捆绑式 教师搭配:A—C;B—B 教学策略:目标分层、难度分层、方法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 评价机制:学生动态管理,层级转换,教师发展性评价,捆绑式考核

(例举教学方法分层具体策略)核心课程分层走班重要启示

观念转化:树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观念,只是层次不同,没有好差之分。

把握本质:三层教学进度始终保持高度一致,并坚守课标要求。分层只是在知识拓展与能力提升作不同要求。

学生管理:学生实行动态管理,班级不固化。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德育导师制和班主任制相结合的学生辅导机制。校本研修:分层教学重点难把握,需要教师有学科整体概念与分层落实的思想,做到既“守土有责”又“承上启下”。强调教师队伍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借助教育现代化技术开展“同课异构” 教学研究将成为一种常态。3.拓展性课程:分类设课

选课走班

内容选取:学科内模块化整合;跨学科主题式整合;信息化与学科整合;与社团课程的整合开发策略:教师团队自主开发;借力开发特色课程;移植应用外校课程

实施策略:给学生充分课程选择权;实现学习方式转变;实现评价方式创新;建设学校课程资源管理平台。

小编说:四所学校根据学校发展的规划、教师的实际水平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拓展性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都进行了扎实的探索。不难看出,对课改理念深度的理解、对课程结构严密的论证、对课程体系系统化的建构、对教学改革同步的关注是他们课改取得初步成效的共同点。更难能可贵的是学校在落实核心素养、课程过程化管理、与基础性课程统整规划实施及选课走班等难点问题上“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的积极探索。

第二篇:小学低年级数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的实践研究》

《小学低年级数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的实践研究》

课 题 研 究 申 报 方 案

衢江区大洲镇中心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拓展性课程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就小学数学学科教育而论,我们要以全体学生各方面素质从小得到协调发展,引导、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允许并积极鼓励不同基础的学生有差异发展。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加强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沟通联系,以现有的数学课程为基础,结合其它学科开发一系列拓展性课程,并把它们融合到现有课程中来。因此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的系统开发与应用是学校拓展性课程建设的必然趋势。同时,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可以克服不少弊端,如克服老师们因学校缺乏对数学类活动课的合理管理和对上数学活动课的老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而对教材有较强的依赖性,数学活动课程开发能力不足;学校也缺乏科学、系统地适合现阶段开设数学类活动课程的活动内容(教材),使活动质量难以保证;活动形式单一,并存在严重的学科化倾向,只重知识轻实践等等。

其次,我校是衢州市和衢江区的首批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试点学校,课程建设是深化课程改革行动的核心,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打开思维大门,培养思维能力,开发出一系列体现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特点的小学低年级数学拓展性课程,是我校拓展性课程项目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研究中通过不断优化我们的数学活动课程,不仅为小学数学类活动课程设置,提供系统科学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法,同时也为学校今后中高年级数学拓展性课程开发以及其它学科的活动课程的开发提供模式,为积极推进深化我们学校的课程改革服务是我们本课题研究的宗旨。

基于以上的两个原因,我们觉得有必要在我们现有的低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上进行一些拓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课堂文化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每一个孩子在不同程度上获得发展。

二、本课题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国内外关于数学拓展课程的研究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并且展开了实践探索。很多国外的课程中,都有明确的校本拓展课程,通过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保障。近年来,国内多个省份也纷纷开展国家课程为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其中上海等地中小学校本拓展课程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效。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数学校本拓展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起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数学知识以及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巧;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视察、分析生活问题,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加强利用数学的意识;并在数学活动中领会数学与自然及社会的密切接洽,懂得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懂得和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数学方法的提炼,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2.通过数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的行动研究,提高教师对课程结构的整体认识、提升教师的课程能力;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积累并迁移教学经验,增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通过数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不断丰富和更新学校的数学资源库,为其他年级的数学拓展性课程开发提供帮助。

三、研究内容

1.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内容教与学现状的调查研究。2.低年级数学教学基础内容的连接和适当延伸的研究。3.低年级数学教学拓展内容的开发与应用研究。(1)数学文化的渗透、发掘。(2)主题式数学活动的研究。

(3)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研究。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做好行动研究,力求贴近自己的教学实际,做到课题研究走进平时的教学,让课题研究真正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服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不做伪课题研究。当然,文献研 2 究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也是本课题研究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同时这些研究方法也不单独运用,这些方法都是整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的。

五、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6.01—2016.03):

搜查资料,制定方案,明确分工,组织培训。制定课题实验方案,成立课题组,做好课题前期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学习培训和相关调研工作等等,组织课题申报。

2.调查研究阶段(2016.04——2016.06): 根据方案中的实施要素开展师生的调查活动。3.方案整改阶段(2016.07——2016.08): 根据调查情况对方案进行整改,并设计研究计划。4.实施阶段(2016.09——2017.01): 根据方案以实践为主要方式进行深入研究。5.中期检查阶段(2017.02——2017.03):

对课题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与调整。6.继续实施阶段(2017.04——2017.07): 根据方案继续进行深入实践研究。7.总结阶段(2017.08-2017.09):

回顾实验过程,提升实践成果到理论的高度,举行课题成果分享,撰写研究报告;将成功的经验在一定层面上推广。

六、预期研究成果

(1)《小学低年级数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课案集。(2)学生作品集。(3)相关研究论文。

(4)《小学低年级数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结题报告。

七、为本课题研究已作的前期准备工作

我们在一年级91名新生家长中发放了《一年级新生入学调查问卷》,在学校低年级中共200名学生发放了《数学教学内容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在全校数学老师中发放了《数学教学内容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的数据收集分析,3 我们发现了下述的一些现象。

1.新生入学非零起点。

90%的新生在入学前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分与合和10以内的加减法。80%的新生能进行2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由此可见,现在的新生入学并不是一张白纸,他有着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就对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是不是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拓展,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2.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不限于课堂。

针对“你通过什么方式来学习数学?”这个问题,超过70%的学生是选择听老师课堂上讲解。对于“你是否在外上和数学有关的兴趣班”的调查,我们发现有85%的学生选择在外上辅导班、兴趣班。他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远远超过了教材所要求孩子掌握的,我们感觉到仅仅是一本数学教材是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的,我们能为孩子的发展做些什么?

3.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数学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95%的孩子认为数学学习就是数学书(教材)的学习,再有就是数补或者数学练习册上的内容的练习,只有5%的孩子认为会学些其他的知识。同样72%的教师认为教数学就是教教材上的知识点。也就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大多“以本为本”,即以教科书为本,还不能灵活地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

4.学生需要数学课外内容的补充。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91%的学生愿意或比较愿意学习数学书本以外和数学相关的知识,同样针对“你觉得数学学习还可以学些什么?”这个问题,超过50%的孩子认为还可以了解一些数学文化方面的知识,希望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实验来掌握一些数学知识。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现在的孩子对于教材以外的知识需求是很大的。

其实,在受调查的老师中,有85%的愿意给学生补充一些与数学有关的课外知识的,但为什么没有去做呢?紧接着,我们又对接受调查问卷的老师进行了访谈,老师们所反映出的是这样两个问题:

(1)很想、也很愿意进行拓展内容的教学,但是没有时间。

4(2)如果在教材的基础上再给学生进行补充内容的教学,是不是会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我们一直在强调“减负增效”,那这样不就是做了“加法”而非“减法”了吗?

可见教师有意向去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但是受教学时间、教学任务的一些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而有一定的顾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忠智.《数学教学实施指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唐继延.《小学数学活动课指导》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4.陈加仓.《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2013,(6)5.许芳.《以教师为主体的教材开发》[D] 华东师范大学.2005

第三篇:《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典型经验材料——多管齐下 科学教导

《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多管齐下科学教导

榆树市第二中学张冬梅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老师,从事这个行业已经15年的时间了,期间见到的最多的现象就是很多明明很聪明、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就是不好好学习,听到的最多的就是家长说的“我家孩子脑袋挺好使的,但是就是懒,不学啊!”如何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如何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手段让学生不再“懒惰”而是废寝忘食地发疯学习,一直是我在全力探讨的问题。为了能够更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了能够让学生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在校领导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校进行了“多管齐下,科学教导”的尝试,具体做法如下:

一、分析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因素

学生是否主动学习,在我看来,其影响因素大体有四个方面:

一是家庭教育。孩子从出生的那一瞬间开始,家长对他的家庭教育就开始了。家长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态度,甚至每一个眼神,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在学习方面,孩子是否学习主动,最初都是家长给培养出来的。二是学校教育。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孩子的生活之中就又多出了数位对他产生影响的人物,那就是老师。老师教育孩子学习方面的方法、老师对孩子的态度、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三是社会环境。人都是社会人,学生也不例外。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之中。社会上的一些资讯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当然,资讯有好的,也有坏的。

四是突发事件。这个因素具有极度的偶然性,比如父母离异、亲人去世、自然灾害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

二、针对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因素,设置相关课程

针对家长,设置家长学校,开设家长学习课堂,给家长进行相关的科学教育方法的培训。从源头上解决对孩子学习主动性的负面影响。孩子有问题百分之百是家长有问题。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优秀的教育方法。孩子学习不主动,一定是家长的教育方法上出现了相应的问题。只有家长的教育方法正确了,才能够促进孩子主动学习。

针对教师,设置教师培训,组织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我们的教师专业水平都是足够高的了,但是如何让学生能够愿意听你的课、主动学习你这个科目,那就需要教育学、心理学更高的水平了。了解人、认识人,你便无所不能。我们教师需要在了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如果能够达到学生课后都愿意自学你这个科目,那你就成功了!针对学生,设置心理健康课程,通过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很多人看来,学生的心理健康课是副科,是可有可无的,这是错误的!学生的心理健康课虽然不考试,但是在学生的学习之中却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更不用说对学生的人生和人格模式的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课,要比数学、语文、英语等其他所谓的主科课程还要重要!因为一个学生主不主动学习,是由他的心理健不健康决定的!一个学生,如果心理是健康的,那么他就会主动学习;但是如果心理上出现了问题,就会相应程度地影响学习主动性。那些看起来很聪明、其他各个方面都很好、但是就是不主动学习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因为心理上出现了问题。通过心理健康课,可以对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疏导,从而提升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实施过程

第一方面,家长学校。

首先,针对全校的家长做家庭教育总思路的报告,让家长清楚:哪些教育方法是错误的,哪些教育方法才是科学的;教育孩子的重点是什么;教育孩子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孩子为什么学习不主动;孩子学习不主动是怎样形成的;如何才能够让孩子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对具有相同问题或特征的家长进行分班制系统培训。比如,习惯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的家长,父母爱吵架的孩子的家长,对孩子教育不闻不问的家长,单亲家庭孩子的家长„„ 同时成立家长学习微信群和QQ群,让那些因为太忙没有时间参加面授的家长们可以随时到网上学习,也可以时刻提醒参加过面授的家长们不要犯错误,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第二方面,教师培训。首先,选一些学习和工作都比较积极主动的教师,小范围进行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进一步学习,让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然后,在小范围见到效果之后,再吸引其他教师,进行大范围的推广。第三方面,学生的心理健康课。

首先,对全校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内容涉及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跟班主任及科任进行调查,看学生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从而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不死套教材。

同时,在平时的时候注意观察学生,随时发现学生们还存在的普遍问题,及时穿插到心理健康的课堂中去。比如发现学生骂人、乱丢垃圾、追逐打闹,那么我就特意增设了几堂积极心理学的课程,让学生们知道那些不良行为在心理上会给他们带去很大的负面影响,而文明说话、文明行为、文明交往,会给他们带去很大的正面影响。

第四方面,开设心语室。

首先,通过对心理咨询的介绍,让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找心理老师聊一聊是一件跟感冒发烧找医生买药一样正常的事情,并不是像民众心中所认为的是变态的,从而解除学生们对心理咨询的误解。

然后,设计一个《心理咨询登记表》发给学生,上面详细列出学生可以找心理老师咨询的问题项目,比如同伴交往、异性交往、师生关系、亲子关系、青春期困惑、学习问题、考试焦虑、情绪问题、自我概念、个性缺陷、挫折困难等,让学生知道他的那点问题并不是见不得人的,都是正常的,都是可以找心理老师聊的,从而让学生找到求助方向。

同时,还设立了心语信箱。有的学生可能会没有勇气直接来找老师,那么他可以把问题写在纸上投放到心语信箱里,如果留了名字,心理老师可以直接约谈,如果没有名字,心理老师可以在心理课堂上涉及。

最后,把心理老师的电话、QQ、微信等联系方式都留给学生,学生可以随时找到心理老师求助,没有勇气面谈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工具来和心理老师咨询。总之,就是要告诉学生,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千万不要走极端,都可以跟心理老师求助。心理老师是你永远的支持者!永远跟你站在一条战线!人生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办法总比问题多!

第五方面,开设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

定期对具有相同问题的学生,比如学习主动性差、人际交往障碍、情绪障碍、亲子关系不好、父母离异、药物成瘾,突发事件等,进行团体辅导。第六方面,开设宣泄室。

特意拿出一间教室作为宣泄室。配备了宣泄墙、宣泄地板、宣泄人、宣泄手套、宣泄棒、宣泄脸谱、宣泄球、呐喊宣泄壶、宣泄挂图、宣泄室使用说明等宣泄器材,让学生和教师通过摔打、呐喊等心理调节的合理手段对自己的心理压力、紧张、过度疲劳、精神衰弱等负面情绪进行宣泄。

第七方面,设置沙盘。

沙盘可以帮助心理咨询师了解来访者的心理,了解来访者潜意识层面的信息。也可以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的心理,重建自己的心灵平衡。沙盘本身就是一个游戏,趣味而生动形象,学生和教师都很感兴趣,乐于参与。第八方面,在班级设置《自我暗示表》。心理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在黑板旁边挂一张《自我暗示表》,上面写有良性语言,比如,自我暗示表

我是最好的 我是最棒的 我喜欢我自己 我爱我自己

我是一个热情的人

我是一个自信的人

我是一个负责任的人

我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我是一个勇敢的人

我是一个聪明的人

我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我是一个勤奋的人

我是一个有数学天赋的人

我是一个有文学天赋的人

我是一个有语言天赋的人

我是一个有科学天赋的人

我能够学好语文

我能够学好数学

我能够学好英语

我能够学好物理

我能够学好化学

我能够学好地理

我能够学好历史

我喜欢学习我喜欢思考

我喜欢与人交往

我喜欢帮助别人

因为是挂在班级前面的门口,学生随时都可以看到,就可以让学生随时接收到良性的心理暗示了,时间久了,就会内化成他的内在的人格模式。

第九方面,在班级设置《品格优势展示板》。

在积极心理学里面,能够给人带去积极情绪的品格优势有24个,它们是:

1、创造力,2、好奇心,3、开放性思维,4、好学,5、洞察力,6、勇敢,7、毅力

8、正直,9、热情,10、爱与被爱的能力,11、善良,12、社交能力,13、合作,14、公平,15、领导力,16、宽恕,17、谦逊,18、谨慎,19、自我调节,20、对美和卓越的欣赏,21、感激,22、希望,23、幽默,24、信仰。如果能够让学生每天都能够刻意地去体会这些品格优势给他们带去的积极情绪,就会提高他们的积极率。

在班级墙壁的合适位置,设置一个《品格优势展示板》,让学生们每天留意发生在自己和他人身上的品格优势事件,写到小不干胶贴纸上,把它贴在《品格优势展示板》上,既可以弘扬品格优势,又可以让大家尤其是当事人体会到积极情绪,从而提高积极率,改善学生的情绪,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四、取得的成绩

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努力,学生在校内骂人、追逐打闹、随地扔垃圾等不良现象明显减少了,学生尊敬老师、同学之间友好相处、讲究卫生、注重自身的修养、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得到了提升。

五、还存在的问题

因为学校的学生很多,一个心理老师明显不够用,忙不过来,所以有些环节实施的不到位,比如对品格优势展示的督导。有些积累经验性的材料无法及时保存。细节的东西顾及不到。家长学校对留守儿童和寄宿学生的家长无法很好实施。

2016年11月9日

第四篇:初中数学动手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研究

《初中数学动手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研究》开题报告

作者: 郑燕 2009-7-2 14:27:22 点击量:1030

初中数学动手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研究

开题论证报告

课题负责人: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郑燕

一、问题提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数学教学领域在各层面展开了对“动手实践”学习方式的研究。

北京八十中初中数学组2006年9月承担了北京市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动手实践”学习方式的研究》,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中问题的解决。两年多来,全组教师围绕课题进行探索,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1)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对基本概念逐步形成正确、清晰的认识。通过聘请专家指导、阅读相关文献、自我实践和反思等方式,课题组边实践边学习,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的要义,运用理论指导教学研究的实践活动。

(2)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围绕课题组织公开课、研究课等教学研讨活动。课题研究期间,学校数学教研组共组织市、区、校级公开课20余节,1名教师获全国数学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2名教师获北京市教

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多名教师获市、区级奖励。

(3)开设“动手实践”类的数学选修课程,组织“数学文化月”等校园活动。在课题的引领下,教师们拓展思路,开设了《魔方与数学》、《折纸中的数学》、《数独》等数学游戏类的选修课程,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数学文化月”活动由数学计算能力比赛、数学壁报评比、数学益智游戏擂台赛(包括魔方、九连环、鲁班锁、华容道、数独等)、数学讲座(拓扑游戏)等模块构成,在校园内掀起数学活动热潮,学生参与的热情大大超过了预先的设想。

课题研究使教研组和教师个人都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主动性有了显著改善,教师们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课标》中所倡导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感到认同。但是,在进行具体的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的时候,“两难”的局面常常出现,使研究的成果难于推广和运用。具体表现在:

一是时间上的两难。“动手实践”做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的一种方式,要求学生自身操作和自主参与,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形成主体的认知,这一过程需要学生拥有足够的自主时间真实地进行操作、观察、思考,甚至经历错误、失败、再尝试。而课堂的时间只有40分钟,再好的操作活动也不能不考虑时间的限制,活动时间控制不合理,会明显的降低课堂效率。若一个动手实践活动所占用的时间,以它的目标在整节课目标中所占的比例为依据,那么,就要求教师对该活动有足够的引 导和控制,但引导、控制的痕迹略重,就会替代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使操作活动成为做“秀”,更加浪费时间,降低学习效率。时间的两难是动手实践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有效实施的最大障碍,也是中外数学教学交流中面临的重要冲突。西方的数学课堂常常被认为像手工课,数学味道不够;我们的数学课堂又常常因为满堂灌被指责。中西方都在努力尝试,在不丢掉自己教学优势的前提下改进原有的教学模式,但两难局面依然存在。

二是教师精力投入的两难。在两年多的课题研究中,教师们普遍感到,课堂上学生有效的“动手实践”活动需要教师付出精心的设计和繁琐的劳动。尽管体现学生动手实践学习的公开课或研究课,在教师的设计和准备下,可以上得很成功;但在日常的教学中,缺乏充分准备的实践活动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一位教师在《抽样调查》一课的设计中安排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教师准备了一个装有黑米和白米的盆,让学生估计盆中黑米和白米的数目之比。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抽样、计算、估计,但学生对抽样调查科学性的质疑伴随着实践活动的从始至终。学生活动后,教师公布了盆中黑米和白米的总数目(约40万粒、60万粒),学生在对庞大数字感到震惊的同时,对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科学性有了认同。为使给出的数据尽量准确,教师自己在上课前进行了连续一周枯燥和繁琐的实验和测算。遗憾的是,在下课后,无论对于授课教师还是其他教师,为实验精心准备的确定数量的黑米和白米,就再没能产生更多的价值。为了一个实践活动投入巨大的精力,到底值不值得?活动成本和活动收益之间的对比,也是动手实践学习方式难以成为目前学生数学学习重要方式的原因之一。

此外,采用动手实践学习方式需要必要的硬件条件(例如计算机、计算器等)和空间环境,这些都使传统的数学课堂难以成为学生真正进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主要阵地。

另一方面,学生在动手实践类数学选修课和数学游戏、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却真实、普遍,值得关注。初中学生需要更多、更有效的动手实践活动。

基于以上背景,本课题组提出问题:

能否打破传统课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种种限制,在确保常态课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同时,整合学校、教师、教材、数学知识的各种资源,为学生开辟出真实、自主、充分、快活、甚至是激发灵感的探索和实践新天地——“数学活动课”,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探索和实践的乐趣,在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概念的界定

1、课程

“课程”是指“所有 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课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资源。

2、初中数学活动课程

本研究中的初中数学活动课程,是指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并融入相关数学文化和数学史资源,向学生提供以“动手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能力的所有教学活动的总合。在本课题中,数学活动课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国家课程中相关内容进行校本化处理;二是对国家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形成数学活动校本课程。数学文化和数学史等学科资源将作为软环境渗透在两个分支中。

2、数学思维过程与数学思维能力

组成数学思维过程的基本框架是(1)观察与实验;(2)归纳与演绎;(3)比较与分类;(4)分析与综合;(5)抽象与概括。框架中这些因素在数学思维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构成有机的整体。本课题研究中的数学思维能力,指在上述思维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良好的个性思维品质。

三、研究现状综述

通过前期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我们认为:自课标倡导“动手实践学习方式”以来,该问题的研究历经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的提出和初步地实践摸索阶段。

在数学教法改革与创新中,人们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接受式学习中融入问题解决的成分,使启发式讲授教学活动与活动式教学活动有机结合。2003年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发表专著《试析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提出了关于动手实践的一些建议;2004年陕西师范大学罗增儒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发表论文《作为数学学习方式的动手实践:价值、问题与对策》,对动手实践的教学价值、课堂动手实践存在的问题、有效运用动手实践的基本对策等做出了精辟的论述;2005年重庆师范大学的刘丽颖发表论文《美国数学教材中的动手做》,对美国中学数学教材中动手做(hands-on)版块的呈现特点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对值得我们借鉴的若干方面进行了讨论。

2008年陕西师范大学罗新兵发表论文《动手实践的教育要义与实践反思》,明确指出“从教学的效果和过程看,动手实践的具体运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再一次强调动手实践的教育要义,提出动手实践的问题与建议。

但是,在实践摸索中:正如罗新兵文中所说“许多教师已对其进行了积极探索”,但由于一线教师对理论成果的了解不足,以及理论到实践转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识上的迷失”和“操作上的偏差”问题依然非常严重,造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是根本不认可动手实践等新的方式,依然坚守单纯地模仿和记忆,以确保其教学成绩;二是动手实践的施用不当,不能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成绩没有保证。

第二阶段:深入地实践探索阶段。

经过几年课程改革,教师对动手实践活动的研究逐步深入,动手实践活动已成为学生课堂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已初见成效。对有效使用“动手实践”学习方式的深入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动手实践”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例如:湖南省芙蓉区中心小学开展了“小学数学新教材中实践活动教学研究”,将“初步构建起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设置为主要研究内容,并结合学校校园文化节,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并将活动内容上传到学校专题网站上,形成“生机互动”教学网络模式。

二是将“动手实践活动”从普通的数学课中分离出来,形成数学活动课程或数学实验课程,并进行研究。例如江苏省中小学数学教研室2007年在“动手‘做’数学——‘数学实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研究”课题中提出要有完整的“数学实验”手册,要设计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数学实验”材料,提供空间让学生展开研究。2009年2月的《数学教学通讯》教师版中的一篇文章“菱形教学中的实验操作”中有完整的动手实践活动的设计和规范的数学实验报告。

我们认为:

一、传统的数学课堂(特别是中学数学课堂)难以成为学生真正进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主要阵地(见问题提出部分中“两难”困境),基于“动手实践”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出现“瓶颈”;

二、“数学活动课”的研究空间广阔,尚不充足。

四、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的教育观告诉我们,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数学活动,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探索初中数学活动课有效实施的必要性及具体方案。本课题的研究将为改善数学教学模式以及数学学习方式理论作出贡献。

数学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如何将数学活动课与数学知识学习进行整合,并将数学活动课转化为数学学习的优质资源,是目前许多数学教师普遍思考和探求解决的重要课题。本课题的研究,将为有效实施数学活动理论提供新的案例,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本课题是以初中数学教学动手实践活动的现状而设计的,通过对数学活动课的研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对于改善数学学习方式,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以及整合学校、教师、教材、数学知识等各种资源具有现实意义,对教师如何有效实施初中数学活动课具有指导作用。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色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构建初中数学活动课程体系

在本课题中,初中数学活动课是一个体系,主要包括两个分支:一是对国家课程中相关内容进行校本化处理;二是对国家课程内容进行拓展。

在第一分支中,将《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有必要及适合采用动手实践方式进行学习的内容进行整合,以教学内容单元为单位集中编排,教师团队筹备并共享资源以降低活动成本,采用必修的形式,占用单独课时以保证学生活动时间、空间和活动质量,依具体情况将活动课课时设置在单元教学进程的起始、中间或尾声阶段,以达成具体的知识、技能目标为基本要求,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正确、深刻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和数学思维能力。

在第二分支中,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选修课、课外小组活动等形式,继续开发数学活动类选修课程、设计数学主题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等,该部分数学活动课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数学学习能力。

此外,为帮助学生明确活动意图,提高数学活动课的容量和效率,数学文化和数学史等学科资源将作为软环境渗透在两大分支中,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营造探索、实践、创新的大背景。

2、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

本课题将对初中数学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处理,数学活动课的内容设置是教学设计的首要问题。在不同年级,针对不同学生,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选择哪些内容,增减什么内容,如何整编内容,将由课题组成员共同商讨研究确定。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依师、生的不同情况可有不同的有效方案。

本课题研究中,数学活动课设计与实施的原则是:

(1)学生主体性原则:指在数学活动课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体,这是数学活动课程设置的初衷;

(2)效率原则:指学生的活动必须保证是实质性高水平的数学思维活动,这是数学活动课教学质量的保障,也是本课题研究水平的体现;(3)可持续性发展原则:指数学活动课程的教学材料及用具能够被多人次、反复使用,并在使用中不断完善,体现本课题研究的推广价值。

3、开设数学活动课程对提高初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研究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关键是让学生参与到高效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真实地经历观察与实验、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数学思维的基本过程。衡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的关键,是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思维参与程度,看他们是否有实质性的、高水平的数学思维。在数学活动课中,学生自主地、充分地投入到教师团队精心设置的动手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本课题研究将针对观察与实验、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数学思维过程的影响因素,制定数学活动课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系统方案,检验实施效果,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是通过对数学知识内容、教学资源、环境与时间进行整合,提高活动课的教学效率。

六、本课题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

1、行动研究法:针对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中“动手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进行研究的方法。它的研究过程分为:

选择课题——文献探讨——课题组初步拟定计划——参与动手实践活动具体实施方案的设计——实施行动——反思修正设计方案——再次实施修正的设计方案——课题组再次反思评价总结„„

2、个案研究法: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和变化的典型个案进行研究,旨在对动手实践活动形成较为深入、详细、全面的认识。

3、实验研究法:提出动手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经历观察与实践、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数学思维的基本过程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假设,通过设置并实施数学活动,改善学生学习方式,观察并记录学生在活动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变化,研究结束后,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找到动手实践活动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之间的内在联系,验证假设,给出结论。

七、本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主要任务及成果形式

第一阶段(2008年9月至2009年4月)课题的初步筹划与运作阶段:搜集、整理、学习、分析文献,制定研究规划和确立研究方案,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2009年5月至2009年8月)课题实施的准备阶段:整理初中各年级数学活动课的素材,设计教学实施方案,设计实验研究的具体步骤;

第三阶段(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课题的正式实施阶段:实施教学设计,进行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收集整理教师的教学案例和学生的活动成果,撰写相关论文及中期总结;

第四阶段(2010年3月至2010年6月)课题的继续深入阶段:在反思和总结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完善,继续进行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编写专集;

第五阶段(2010年7月至2010年10月)课题结题阶段:反思、研讨、分析、总结,编写案例集,整理初中数学活动课校本教材,撰写课题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初中数学动手实践活动研究》结题报告

2、初中数学活动课程教学材料汇编

3、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设计和学生活动案例集

九、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障

本课题组的成员由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城市完中校)、中旅附中(城市初中校)、温榆河双语实验学校(农村校)、草场地中学(农村校)四所不同层次学校的初中教师组成,主要成员均为一线教师,包括北京市骨干教师1名,区级骨干和优秀青年教师4名,校级骨干教师6名,并聘请师范大学教授、市区教科所研究员、特级教师为指导专家。

本课题前期已有较好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在专家的指导下寻找到新的突破口,为完成课题做了较好铺垫。

此外,除区规划办对本课题的资助资金外,其余资金由参与学校自己承担。

十、主要参考文献

1张军荣,罗新兵.动手实践的教育要义与实践反思.陕西: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6 2 罗新兵,罗增儒.作为数学学习方式的动手实践:价值、问题与对策.陕西: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8 3 郑毓信,试析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由若干小学数学课例说开去.课程·教材·教法,2003,12 4 毛曙阳.洋为中用“做中学”——引进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项目的价值与启示.江苏:江苏教育,2002,12 5 刘丽颖,黄翔.美国数学教材中的“动手做”.数学教育学报,2005,5 6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 [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8 顾泠沅,王洁.以课题为载体引领教师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9 曹才翰,章建跃,中学数学教学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10杨豫晖.论课堂活动设计和实施的有效性[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3 11杨豫晖.论课堂活动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2006.3 12程方平.(田晓娜,张维铎).课堂教学过程操作策略全书,动态智能活动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3蔡宏圣,发展:数学操作技能教学的应有之义[j].论坛教海探航,江苏教育,2007.7 14柳玉萍,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之浅见[j].青海教育,2002.1-2 15许月良,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 初中数学[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4

第五篇:浙江省台州市2017年初中科学拓展性课程展示交流活动公开课资料简易扬声器分析与制作 教案

课题:简易扬声器分析与制作

教案

台州市白云中学 金满林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扬声器的分析,回顾物体振动发声,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知识;以及简单了解电与磁的改变与相互关系;简单了解扬声器的原理。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测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3.体验团队分工合作的快乐,感受实验产品制作成功的喜悦,激发创新热情,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器材准备:

剪刀

美工刀

双面胶(或固体胶)

强磁铁

木板10cm*10cm

螺丝钉

音频线

漆包线

PVC管

白纸

矿泉水瓶

纸杯

纸碟

纸碗

笔记本电脑

扬声器

音频放大(音响)

活动过程:

一、简易扬声器分析:

师:出示一个扬声器,师:你见过它吗? / 你在哪里见过? / 它有什么用?

生:

师演示播放一段音乐(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faded)?

所以:这个装置就是一个把电信号转化为声音信号的装置,我们就叫它是扬声器(板书)

师:播放声音时,你能看到扬声器有什么变化?

生1:在振动;生2:振动有差别

师:在播放音乐时,上面的一层膜会振动,那么它为什么会振动?说明了什么?

振动有差别,又说明了什么?

生:受到一个力的作用,而且这个力不一样!

师:那么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生:

师:让我们一探究竟。一起来揭示秘密,那最好的方法是„„„ 生:

教师接着拆解扬声器,边拆解,边介绍结构

(拆解微视频播放,确保每一位都看得见)

结构----功能-----材料(板书)

师:既然振膜在力的作用下会振动,为了确保振膜能持续

有效的振动,这种材料在选择上,应该有什么要求? 生1:质量要轻,振的起。生2:足够的强度,振的久。

生:„„

师:那么,在生活常见的物体中,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来

当做振膜,比如? 生: 师:音圈其实是一段金属丝,那么,这段金属丝,在选择

上,应该考虑什么因素呢?

生: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电阻!师:那电阻越小越好?还是越大越好呢? 生: 师:为什么?

师:我们来看音量与线圈电阻之间的关系(如图)。从图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生:

师:如果有铜丝,铁丝,给你选择,你会选择什么? 为什么?

生: 师:除了要考虑电阻之外,还要考虑导电能力。

师:到此为止,这个音圈的作用,其实就是电流通过导体时,获得合适的磁场,然后变化的电流获得变化的磁场。

师:那么如果要使得这个磁场产生力的作用,我们还需要什么?

生: 师:所以,在在结构中,永久磁体就是配合这个磁场来产生力的作用。

师:那么扬声器的原理是什么?只要我们把各部分结构的功能联系起来就明白了,谁愿意归纳一下吗? 生:

师:当播放音乐时候,音频线中就出现了电流,电流会随着音乐的不同改变大小,变化的电流会产生变化的磁场,然后在永久磁体的磁场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了力的作用,于是振膜振动起来,因为力大小不同,所有振膜会出现不同的振动,而发出不同的声音!这就是扬声器工作的原理。(投影)

师:原理我们现在很清楚了,那么我们能不能利用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来制作一个简易扬声器呢? 当然生活中符合制作扬声器的东西是非常多的,今天我们以纸杯为例,挑战一下这个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吧。

二、制作步骤:(见学生资料)

(每组事先准备:纸杯,线圈匝数不同的音圈(30匝,80匝,160匝),音频线,磁铁,木板,螺丝钉等)

制作简易扬声器,要求:组内学生分工合作完成。

老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制作情况

三、拓展思考:

(有选择收取学生制作的作品:)

1、请小组回答,你选择哪一个音圈,为什么?

你选择几个磁铁? 为什么?

2、大胆猜想:如果要使得制作的扬声器,能同时获得高音和低音的效果,我们应该对扬声器的哪一个结构进行改造?如何改造呢?

(参考:扬声器发出高音的部分主要在振动膜的中央,当扬声器振动膜的中央材质越硬,则其重放的声音效果越好。扬声器发出低音的部分主要在振动膜的边缘,如果扬声器的振动膜边缘较为柔软且纸盆口径较大,则扬声器发出的低音效果越好。)

板书设计:

资料:扬声器又称“喇叭”,是一种把电信号转变为声信号的换能器件。一百多年前的1876年2月14日,Bell提出了历史上一份最重要的专利“电话”,该发明让人类的声音从此可以传到比叫喊更远的地方,人类也从此懂得了声与电的转换关系。1886 年,Jensen出生在丹麦,最早在实验室中做学徒,学习刻苦认真,积极思考,动手实验大胆创新;1909 年,Jensen 被派到美国,协助成立波尔森无线电话和电报公司;1911 年,Jensen 和电气工程师 Edwin S.Pridham二人合作成立了一个小研究实验室,试验无线电发射机,他们对设备进行了改装,将更厚的电线连接到膜片上,并在磁体之间安装了铜丝线圈,最后受到爱迪生的启发,在设备上加装了一个鹅颈状喇叭,设计出了首款最原始的动圈式扬声器,并把它叫作 Magnavox,即拉丁语“大嗓门”。后来,扬声器被不断改进,创新,广泛用于生活中。

下载典型经验:初中拓展性课程建设若干问题的实践剖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典型经验:初中拓展性课程建设若干问题的实践剖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