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小学家长工作现状的报告

时间:2019-05-12 23:29: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部农村小学家长工作现状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部农村小学家长工作现状的报告》。

第一篇:西部农村小学家长工作现状的报告

西部农村小学家长工作现状的报告

景军红 朱春霞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学校是孩子向上的“阶梯”。学校和家庭的协同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界人士非常关注的话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我们对农村小学家校联系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家校联系工作的应对策略做了一些必要的探索,以便进一步做好家校联系工作。

一、西部农村小学家长工作的现状分析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社会的两大教育系统,良性的家校关系表现为家长对教师的认同与依托、对学校的信任与支持;教师对家长的尊重与沟通、对学生的关爱与呵护。只有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互相配合、相互支持,才会有和谐的教育环境,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目前农村小学家校联系工作不容乐观。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不是为学校“育人”,而是为社会、家庭育人。如今的许多孩子,在校遵章守纪、礼貌待人、助人为乐。但一离开学校,脏话连篇、傲慢蛮横、我行我素。家长如何相信学校教育得力,“疑”心一起,诚信焉存,这样的家长如何能与学校处好关系呢?出现孩子的这种“双重性格”,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是最了解子女的个性特点的,应该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而现在一些家长却难以担负起教育子女的重任,大致有三种情况:

(1)认真淡薄,家庭教育乏力。不少家长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他们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的事,孩子的学习和品德有老师管,自己只管吃喝拉撒睡,主要任务在“养”。

(2)环境熏陶,影响孩子成长。有的家长热衷于麻将、斗地主、酗酒等不良的娱乐活动,孩子回到家里,屋内烟雾缭绕,吆五喝六,浊气一团,使学生难以有一个安静的学习场所。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耳濡目染,逐渐染上不良习惯。不该学的学会了,该学的却没有学会。

(3)留守儿童,父母管教缺失。农村有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靠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他们受到的是隔代的、老式的教育,这些人一般对待孩子过分溺爱,要啥给啥,百依百顺。久而久之,小皇帝、小公主便应运而生。生活上相互攀比,而学习不求上进。(4)方式粗暴,教育缺乏方法。偶尔教育一次,把学生说得一无是处,数月不见人影,把孩子放任自流。有教育孩子的愿望,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轻则责备、漫骂,甚至拳脚相加,使孩子对家庭产生了逆反心理,萌发了破罐子破摔的思想,造成恶性循环。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尊重教育规律,不动以之情、晓以之理,缺少了教育的感情成分,有时适得其反。

2.学校方面的原因

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起主导作用。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都有责任和家长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取得家长的协助,共同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情况往往不能令人满意。有些教师对自己的能力过分自信,认为没有学生家长协助,自己也能教育好学生,不注重和家长联系,等到学生出现了逃学、打架、破坏公物等严重的违纪现象才想到了家长,打电话把家长叫来,一味埋怨家长不配合自己的工作。有些教师则比较注重和学生家长联系,但教育理念、方法比较陈旧,只是向家长告状,把学生说得一无是处。再加上家长教育子女方法简单、粗暴,责备、漫骂,甚至拳脚相加,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造成恶性循环。

二、农村小学家长工作的应对策略

没有家长参与的学校教育是没有针对性,是没有个性的教育;没有学校指导下的家庭教育更是盲目自发的教育,只有家校合作的教育才是完备健康的教育。

1.家长在家校联系中的角色定位

美国学者兰根布伦纳和素恩伯格把家长角色分为三类:一是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二是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三是作为学校教育决策的参与者。我们认为我国现阶段家长应该承担的角色是:

(1)学校教育的合作者而不是指责者。学校教育在改革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一旦出现问题,家长要密切配合,多合作少指责,为教育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2)学校教育的智慧者而不是观察者。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参与,要用智慧,用真诚来支持教育,很多家长只是形式上的而不是实质上的参与者,成了一名观察员和旁观者。

(3)学校教育的鼓励者而不是批评家。学校教育的发展还需要家长的鼓励和宣传,特别是在领导岗位上的家长的积极参与,友情配合。不应无故找茬,有时甚至是故意刁难。

2.家长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

如果学校没有家长的支持,就像红花没有绿叶,我们的工作难免显得单调而黯然失色。教师必须掌握同家长沟通的艺术,主动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让它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尊重是和谐家校关系的基础。尊重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只有老师和家长相互尊重,以诚相待,才可能使双方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1)尊重家长人格和权益

教师在面对家长的时候,应杜绝那种居高临下、以教育者自居的态度,而应是作为两个有着共同目标的教育者之间的探讨。教师和学校应当尊重家长的知情权、发言权、参与权等,学校的各种收费应及时告知家长,尊重家长的自愿。涉及家长的活动,家长有知情权或发言权、参与权、自愿权,校方不得忽视。子女的学业成绩、在校表现、道德品行、健康状况等情况,家长有知情权、要求隐私保密权,校方不可轻视。子女在法定在校时间内、法定学习期间里,家长有其子女监护委托权、子女人身财产受保护权、子女受教育权,校方不可剥夺。

(2)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孩子

家庭和学校是通过孩子联系在一起的,学校对孩子的态度如何,是家庭最敏感和关注的问题。家长经常关注自己的孩子是否被老师关爱着,欣赏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到公正、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尤其是在公开的场合,要多积极地鼓励、表扬,因为孩子会很自豪地将这些信息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家长;相反,对于孩子一些不好的表现,应多采用个别交流的方式,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既给足面子,同时也具有针对性。

3家长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我们的教师不妨采用以下一些方式,达到与家长沟通的互利双赢。(1)要重视家访工作

家访是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要方式。教师应努力做好家访工作,首先应明确家访的四种类型:初访、细访、重访和特访。初访即普遍对全班学生家庭做一般访问,以到达相互熟悉。细访是对班上每个学生的家庭做比较详细的访问,包括对学生家庭中有关亲友的了解。重访即根据工作的需要,对某些特异的学生,如班干部、困难生等进行重点访问,准确地了解该生的情况,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或做出决策。特访即指为了某种特殊事情而进行的特定访问。如学校要举行一次大型活动,班上开展某项活动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等。

无论哪种家访都要注意:一是家访时要做好准备工作。在家访前老师有必要通过学生或其邻居等调查了解家长的性格特征,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和要求等。因为,只有做好了准备,老师才能在进行家访时尽量避免话不投机等不愉快的场面。二是家访时一定要采取平等、诚恳的态度,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和家长交流时,时常把自己当成一位听众,先听一听家长的话,等他们把心里的话倾吐完了,再和他们一起商量教育孩子的方法。三是多报喜,少报忧;先报喜,后报忧,防止把家访当成告状。很多老师在约见家长时,说得多,听得少,只顾自己数落。发泄之后,家长原先准备的话没说出来,只好闷在心里,回去再拿孩子出气。这样的谈话,是不会有效果的。四是家访时可以让学生在场,一方面可解除他的顾虑,防止师生之间产生隔阂与矛盾;另一方面也可使他当场受到教育,深感老师与父母对他的关心与信任。

(2)召开家长会

家长会是家长参加学校管理、协助教师教育学生的普遍形式。但是很多的家长会形成了固定的模式:班主任宣读学生的各科成绩和学生在校的表现,然后征求家长对学校管理的意见。一些学生由于成绩差,不通知其家长参加,还有一些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在校表现差,怕受到老师的指责而不愿参加家长会,因此,家长会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要改变家长会的现状,必须要改变家长会的内容。我曾举办了一次家长会,让每个学生在家长会上把自己认为最值得骄傲的学习成果呈献给家长。有的读了自己的作文,有的呈现自己亲手做的手工模型,有的演唱了歌曲,有的表演了课本剧,还有的写字、画画等。学生个个心情舒畅,家长也更具体地了解了他们的子女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进一步关心和支持学校的教育工作。这种方法应该在家长会中加以倡导。

(3)发放纸质问卷调查

现在,绝大多数的家长工作繁忙,难以抽出时间与教师经常交谈。在这种情况下,纸质的问卷调查作为家校双方的相互沟通桥梁显得尤为重要。每周将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等情况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及时反映给家长,如有什么需要家长配合,也在调查表上写明。周五放学时由学生带回家,从而使家长可以在调查表中,经常得知孩子的进步、存在的问题及学校对家庭配合教育方面的具体要求。并请家长填写学生在家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自理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也可写写对老师的要求或意见。这样我们便可以从调查表中获得学校教育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得知家长的意见和要求,从而加强家校的联系与合作。

(4)设立家长开放日

家校合作是共同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但不少家长苦于自己是“外行”,而无从下手。在这种情况下,校方除解答家长的疑问外,应利用家长开放日(可以是农村赶集日),有针对性地准备一些有关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家长去体验去感悟。家长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在体育课的精神饱满、动作整齐;在教学活动时积极发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独特地见解;在科技课时积极参与、富有创意的想象力;也看到了老师工作的辛苦,自然会增添不少的感受、理解与支持、合作。

(5)广开家校沟通途径

现在手机已经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因此班主任老师可以通过电话和手机短信的形式,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极其便捷地与家长交流。根据一些新闻报道,许多小学已经做到了小学生进出校门刷卡并通过短信发送到家长的手机上,每天的作业也会由班主任通过短信发送,让家长监督,了解孩子的实时状况。

同时,网络也是现代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班主任老师牵头,每个班级建立家长QQ群、微信群,人到中年的父母们平时的生活重点也无非是工作和孩子,教师甚至可以拍一些学生在校文艺或体育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发上网让家长看看,QQ群能让家长们自由地沟通,老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家长的内心想法,促进家校合作更顺利地进行。

(6)组建家长委员会

学校可以组织有一定文化水平、组织能力和奉献精神的家长成立家长委员会。以班级为单位形成代表制,和学校教师、领导一起探讨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家长委员会成员要经常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情况,反映学生校内外表现情况和思想动向,沟通和协调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家长委员会成员应注意搜集学生和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信息,定期以口头的或者书面等形式,反映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为学校教育出谋献策。家长委员会的建立,可以提高学校、教师与家庭的合作教育的意识,改变了过去单一而随意性很大的家校合作的局面,拓宽了家校合作教育的渠道。形成了切合本校实际的可操作性的家校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密切了家校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家长对学校、老师的信任度,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之,教育是一项社会事业,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来完成。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体,社会教育是补充,三者紧密结合,才是完整的教育。家校合作是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师生之爱和亲子之爱融为一体,同心协力,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相信合作的前景就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 3.高长梅,赵承志.学校德育工作全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5.„ 4.姜厮.教师如何做好家访工作[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8,(3):46.„ 5.文兰森.百部中外教育理论专著导读„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10.

第二篇:西部农村小学国学课程的开设现状研究

西 北 师 范 大 学

毕 业 论 文

题 目:西部农村小学国学课程的开设现状研究

系(专 业)别: 历 史 学

毕 业 年 限: 2022年

学 生 姓 名: 王 锐

指 导 教 师:

继 续 教 育 学 院 制

年 月 日

西部农村小学国学课程的开设现状研究

王 锐

(西北师范大学 历史学)摘要:国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国学教育是以国学为核心内容的,国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格与国学素养。随着教育的改革,国学教育的不断提出,“国学课程”在全国中小学校也开始开设,因此,针对这些开设现象,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现实状况,尤其是西部农村小学,通过对西部农村小学已经开展国学教育进行的调研发现,这些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开设了国学课程,并且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有一些学校开展国学课程的工作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诸如没有正式的国学课、缺乏专职教师、学习方式单一等。本文通过研究西部农村小学开设国学课程的现状,针对这些问题,寻找原因,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西部农村小学顺利开展国学课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学课程;传统文化;国学教育现状;对策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Students Curriculum in Primary Schools in Western China

Pei li Zhang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gansu 741000,China)

Abstract: Sinology i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but also the esse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culture, sinology education is the core content of sinology ,sinology education is aimed at cultivating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sinology quality.With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he continuous proposal of Guoxue education ,”Guoxue curriculum” has been opened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across and country.Therefore, in view of these opening phenomena, we need to have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its actual, especially in rural primary schools in western China.The investigation and discovery of the Guoxue education in rural primary schools in western China.But there still some schools to carry out sinology curriculum work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such as no formal sinology class, lack of full-time teachers, single way of learning and so on.Based on to find out reasons for thes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sinology courses in rural primary schools in western China.Key words: Courses of Guoxue;Conventional culture;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sinology education;Countermeasure.目 录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二、农村小学开设国学课的意义

三、西部农村小学国学课程的开设现状

四、西部农村小学中开设国学课时存在的问题

五、西部农村中小学开设国学课的建议与策略

六、结论

参考文献

一、引言

国学是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沉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宝贵的教育资源。目前,教育学界对“国学”内涵界定的基本共识是:“国学”的名称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是西学东渐后产生的名称,所谓国学也就是“中学”,从狭义上讲,是数千年来形成的以文字记载的中华文化典籍,最普遍的观点是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总称,而国学教育是以传承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和学术传统,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1]

随着经济不断地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社会道德却严重滑坡,精神层次有待提高,各种社会不良风气蔓延,此时重拾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寻回民族的根,将这根深埋人们心中,可以使得整个民族的素质得以提升,有助于改善社会风气,对维持社会秩序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国学经典所培养出的文化教养和公民道德素质息息相关。

在国家大力倡导全社会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在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国学教育,小学生不仅能够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还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西部农村小学为例,在政府相关部门对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下,目前该地区的部分小学在开展国学教育上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和落实。在此,基于对该地区近5年已经开设的国学课程进行研究,目前小学开设国学课程的形式、内容以及程度,总结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农村小学开设国学课的意义

国学教育的内容是以中华传统学术文化为基础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在自我意识中,更多的培养文化意识与国家认同意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学在现如今的价值当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教育之首,德育为先,教育的基础是德育,而德育是教育的结果。小学是教育阶段的开始,这一期间,小学生很容易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生活知识,通过国学教育当中的国学经典来教育小学生,可以让小学生从小接触国学经典的德育资源,接受传统美德的教育,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现如今大家流行学习国学,推广学习国学,不是说复古,以及安于故俗,而是从中归纳总结,学习优秀文化,弃之糟粕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国学教育有助于道德人格和道德信念的发展,而且对于发展个体的社会责任感上有很大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国学经典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支柱,不断健全人格,陶冶情操。因此,继教育部颁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之后,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要求,并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以及教师培训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2]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随着千年沉淀形成了国学经典,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国学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不可分割。在现如今,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

在小学时期,开设《国学》课,可以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为主旨,所学内容多,目标性强,较为复杂,插入点多,社会功能性和塑造性强,在素材来源上有着丰厚的民族内涵,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让小学生从小接受这种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好的培养其文化涵养,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继承传统文化,防止文化危机

文化,是一个国家生存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千百年的文明沉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璀璨的文化,而这种文化是民族延续的核心和根基,于国家而言,是存亡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几年,文化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各种争端,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受着冲击并迎接着各种各样的考验。韩国抢走了我国上千年的端午节,并且中医、筷子、象棋、越来越多的中国“特产”,很快的被贴上了其他国家标签,成为他国的遗产和象征。在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面前,那些曾被我们祖先敬仰的重阳节、七夕节、清明节等节日无力抵挡,中国传统文化在逐渐变得衰弱。这种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克服自身危机能力不足,以及缺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现如今的教育中,从小学阶段起,开设国学课程,尤其是在西部农村地区,让学生从小接受国学教育,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继承我国传统文化,防止文化危机。当然,传承并不是一味的复古,而是有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也要有现代意识,在继承文化的同时,留精华去糟粕,让中华传统文化朝气蓬勃,展现其生机勃勃。

过去的几年中,不少中小学进行了诸如诗文素养教育、国情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社会考察、影视文化教育等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由于这些活动仅限于学校课程之外的延伸活动,且不够系统和连贯,有一定的随意性,因此,其教育效果远不尽如人意。我们认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然是“主旋律”,就应当寻找一种核心的支柱性的载体,在中小学的各学段持续、系统、深入地进行。这种核心和支柱载体,就是在中小学设立作为校本课程的《国学》课。这门以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的课程,其内容多,继承性强,目标性强,切入点多,具有丰富的素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门课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经典内容和多种呈现形式,为学生提供脍炙人口的优秀民族文化的“大餐”,有效地培养学生说、读、写的能力,铸造学生的“民族魂”和“中国心”。[3]

(三)丰富个人内涵,培养健全人格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经历磨难而不衰的中华文明,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开设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小学生丰富个人内涵,培养健全人格。

国学课程的载体是以国学经典为主的,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世人面前展现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美德,拥有很深层的民族底蕴,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以及民族智慧。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言必行,行必果”、“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等,这些都是国学文化中传递的文化魅力,是传统文化当中的精髓。这些国学经典中拥有着丰富的教育内涵,从各方面展现出内在美,体现道德智慧和品德修养,在人的心灵深处扎根发芽。

在小学开设国学课程,对于正容易接受知识的小学生来说,这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国学经典中包括的人生格言,充满着民族智慧,让小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获取精神力量,逐步建立自我的精神境界。例如国学经典中所传授的“仁”、“义”、“礼”、“智”、“信”等,给出一个道德准则,用于如何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小学生学习国学经典中的美好德育内容,并进行教育,可以有助于道德素质的形成。在培养上,可以以国学经典为载体的国学课程进行教育,这种方式能帮助小学生养成诵读的好习惯,培养爱好古文的兴趣,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更能从中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是一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加强国学课程的培养,让小学生从传统文化中进行学习,从小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传统文化的教育,要从孩子开始,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健全良好人格,提高自身内涵。

(四)培养传统美德,加强国家软实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力量,代表着国家软实力,体现着文化凝聚力。现如今,面对全球化经济,政治、文化的挑战,提高以国学文化为标志的国家软实力越来越重要,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国学带来的软实力所起的价值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此讲话不仅反映了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还彰显文化复兴带动民族复兴的坚定决心!对于实现中国梦而言,必须要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并且国学经典是其精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引导现代社会公民的道德发展,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实现,有着不可厚非的作用,最终提高文化软实力,而提升中国综合国力。孩子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儿童进行国学教育,开设国学课程,以国学经典中所传播的正能量去抵制社会中出现的腐败。在国学课程当中,把国学经典和学生的道德培养相结合,让学生从小接触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魅力,培育美好品德,引导人生方向,更利于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且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对处于当今各种文化冲击下的中华民族来说,将国学经典与时代精神融合,推崇属于中华民族所属的内在美德;加强中华民族的精神修养;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在处于时代所赋予的使命。

三、西部农村小学国学课程的开设现状

(一)国学课程开设情况

(1)缺乏专业教师

据调查访问,多数小学没有开设正式的国学课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专业的国学教师。尤其在师资力量不足的西部农村地区,从调查中当中得知,大多数教师在进行国学教育时是未经过专业培训的,更严重的是部分地区,有些教师担任好几科教学,更不要说有专业的国学教师。

(2)与其他科目融杂

经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可从中得知,尽管大部分的教师国学教育在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但从调查的学校中,发现其开设的情况并不乐观,几所学校将这一课程作为学生必修的专门课程,但教师却经常占用来上其他课,另外几所学校则是教师有意地将国学内容融入到相关学科,如语文、历史等。每个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都在进行着国学教育,实际情况差别很大。更多的是与其他科目融杂,开设的国学课反而名存实亡。

根据教育的三大要素分为教师、学生和媒介。学生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的主体,所以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肯定学生的主导地位和主动性,重视学生的需要和诉求。而在西部农村小学当中,从部分的学校考察与访问得知:在开设的国学课程中,教师基本是通过上课讲授为主的方式,用这样的方式,学生学习国学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

因此,通过问答方式来了解学生对理想学习国学学习方式的需求,比如:“更倾向于哪种形式来学习国学”,“是否愿意主动学习国学”,“上课讲授学习国学的方式的满意程度”等问题,当学生被问到更倾向于哪种形式来学习国学时,除了“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学习方式外,而大部分的学生倾向于“媒体学习”、“朗诵活动”和“其他”等丰富的国学学习方式。

(二)国学课程实施情况

随着国学的兴起,社会中有些机构为了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开设所谓的国学课堂,机构从中谋取利益,家长和学生只是盲目学习,这样并未达到国学教育的效果。而有些学校里为了普及国学,开设的国学课,也只是拘泥于形式。然而要弘扬国学,就应该将学习引向更深的思考,让国学回归高尚的境界,在西部农村小学中,教育资源都有限,所以教育部门要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

目前,西部农村小学开设的国学课处于起始阶段,各方面都处于无序化发展,主要在课程设置,教育方式,教师培训等方面。

(1)课程设置。未实现校本化,而且在课程选择上,倾向性较为严重,例如,有些小学会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以文学和历史为主,开设文学和历史课程,无法形成统一的教学体系。

(2)教育方式。西部农村地区所开设的国学课程中,因为经济,地区,师资的原因,在课堂上,学生接受国学的教育方式很少,甚至比较单一化。

(3)教师培训。西部农村小学的教师培训较为松弛,而且师资力量很薄弱,只要是和国学相联系的课程,这些授课老师就可以进入国学师资序列。因此,学生在学习国学过程中处于盲目阶段。

(三)国学教育的内容选择情况

通过对已开设国学课程的西部农村小学的调查,部分教师误把历史知识当国学课进行。国学有着复杂的定义。现在所说的国学,即指中华民族形成自身学术文化的根基,具有完整的学术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传统学术文化的总和。而针对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术的总和所进行的教育,即是我们一般所称的国学教育。[4]

古代的语文教育也就是国学教育,与现在所学的语文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在古代所进行的语文教育是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等流传千古的经典著作,而现在我们语文教育学习的内容能称之为经典的却少之又少。

四、西部农村小学中开设国学课时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学课的逐步开设,同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在西部农村地区小学当中,经过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均衡

从西部农村小学的调查中了解,在已经开设国学课程的学校里,大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大多数是诵读经典,如背诵或朗读一些选择《论语》、《千字文》、《三字经》等。这些经典读物中的很多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会出现差距,学生在理解上有问题。最主要的是低年级和高年级的课程设置差别较大,低年级以学习经典书籍象棋等内容,高年级以背诵古诗词为主,这些诗词也是在语文学习当中所需要的。甚至在此之后有些学校的高年级不会再开设国学课程。

而且从开设的次数比较,大多数学校两周进行一次国学教育,时间跨度较久,反而让教育大打折扣。所以,从整体上来看,西部农村小学的国学教育是不均衡的。

(二)校园活动开展形式单一

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校园活动形式主要是经典诵读,其他形式的活动(如画展、书法展、器乐演奏、朗诵会、国学讲座)偏少。学生参加国学比赛活动的学校只有那么几所,参与电视剧拍摄或电视台节目录制的学校更是稀少。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对新鲜事物的兴趣较强,形式单一的国学教育减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参与当中的乐趣也是比较少的,这种形式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国学课程的教育。

(三)教师国学素养欠缺

西部农村地区的小学开设的国学课程只是起始阶段,国学培养模式没有形成体系,尤其是教师的国学素养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从而导致教学方式单一。在绝大数学校中,关于教师的培训方面,缺少一定的计划和目标,且培训次数也少。大部分小学平均一年进行一次教师国学素养培训,而部分学校甚至一年以上都没有开展过教师国学素养培训的相关活动。并且有些教师认为所开设的国学课只是副科,没有深入认识到国学课的作用,所考察的过程和结果都是一带而过,在教授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引导和启发很少,更多的是以完成“任务”而已,学生在接受这种国学教育的状况下,自然就很难受到其影响。

(四)课程经费短缺

处于西部农村地区的小学,这些学校的学生只是接受普通义务教育,学校很难有能力提供其他的经费来进行国学教育,在国学经费的投入上极其匮乏。而且学生的家庭条件很一般,很难有能力提供学习国学的费用。由于缺乏经费,教师培训或外出进修的机会很少。当有社会的捐赠费用,也只是比较短暂的,并不是长久之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所接受国学教育的范围有限,自然学生所受到的影响并不是很深入。

因地方经费不足,许多西部农村学校出现长期缺编的情况,这些学校的教师队伍也迅速老龄化。

(五)师资力量薄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兴,则学校兴;教师强,则学校强;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有效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农村学习的软硬件设施比较落后,交通各方面不通畅,很多教师不愿意在西部农村小学施教,尤其是在处于较偏远的西部农村小学,这些地方的环境较差,设备不足,也造成了其师资力量薄弱。一方面学生较少,另一方面,当地教师极其少,和大城市是比不上的,大多数的人还是希望在一个好的环境里教书,并且许多毕业的大学生都不太愿意到农村教学,因此,这些地方的优秀教师很快就会流失。尽管开设国学课程,那也缺乏任课的教师。

五、西部农村中小学开设国学课的建议与策略

在国学盛行的初期,有很多小学进行了校园文化传播、文学素养教育、影视教育等不同形式的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这些活动只是学校课程的延伸教育,在连贯性和系统性上不够完善,比较随意。因此,这些教育活动还是不能完成想要的效果和目的。

要想积极地推动国学教育在小学的展开,并使其进入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行轨道,应对之策是政府给给予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从国学的当代教育价值入手进行国学教育的内容选择和架构;必须强化国学教育的课程意识,在组织实施方面强调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原则,强调再现生活和回归生活的学习策略;应该加强对国学教师的管理与培训;农村小学的国学教育是政府职能部门不可忽视的环节。[5]此时重拾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寻回民族的根,将这根深埋于人们心中,使得整个民族的素质得以提升,有助于改善社会风气,对维持社会秩序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针对西部农村小学在开设国学课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构建完整的国学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完整的国学教育课程体系是提高国学教育质量最重要的途径。

(1)制定国学教育课程的总目标可以设定为:把国学教育贯彻到师生学校生活实践中,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气质和校园特色,让教师,家长,学生认识到国学的魅力,大力普及和开设国学课程,通过国学教育培养身心德行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一代小学生。

(2)国学的学习,是一条漫漫长路,因而在小学六年教育中要不断贯彻,设置一个长远的教学目标是必不可少的。参考当前的语文教学目标,每个年级应该有各自应该达成的目标。在目标设置上要适量化,比如几年级应该学习哪些篇目,可以掌握背诵哪些篇目,当然,每一个学段的目标也要清晰量化。例如,小学中较低年级的可以设置为: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亲和力为重,进行启蒙教育。小学高年级的可以设置为: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知力为重点,进行认知教育。

(3)最后学校和教育部门进行跟踪成果,加强影响。国学教育到底对小学生有没有积极影响?仍有人表示不清楚,或者少部分人觉得开设国学课无关紧要,部分家长觉得与升学没有关系。所以我们需要跟踪记录参与国学教育的学生,考察他们的思想、实践、学习成绩,与其他没开设国学课的学生整体差别,做出调查报告,用成果来检验国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引起教育部门、学校、家长们的关注与认可。这一过程还是要进行长期跟踪。

(二)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

国学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不只有《三字经》《论语》等“儒家经典”,传统戏剧、书法、传统剪纸、唐诗宋词等都是其课程资源。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开发者要对国学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合理编写国学校本课程教材,坚持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原则选取课程内容,让不同阶段的学生接受与他们的认知水平、认知规律和理解能力基本相称的国学教育。

将国学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在小学的课表上加上一门国学课,只是开展国学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教材要选择国学经典的典籍,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内容也应涉及到国学方面的内容,最重要的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语文课上适量与国学经典进行结合,不仅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也可以加强学习国学内容。从实际需要考虑,既要保留传统文化,还要进行适当创新。例如,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古代的故事、传说以及书法等内容;历史教材中出现了很多古代历史故事、人物及古代民俗文化等内容……因此,学科教学当中也可以与国学教育适量结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开展国学教育,要注重学科之间、年级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发展性的教学指导。

(三)采取多样的教育方式

(1)国学课程的实施方法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之中,注重协调发展、总体规划,在时间安排、教学组织做到整体把握。教师要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把国学教育和其他学科课程进行结合。当然,还要与学校各项常规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让国学教育真正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之中,在点滴中让学生感受国学的魅力。

(2)在课余之外,组织活动,带领学生走出去感受身边的国学文化,带领小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国学教育现场。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更直观培养学生国学素养。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突出其主体地位,从实践中锻炼,加强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物遗迹,实地考察孔庙博物馆、纪念馆等具有传统文化教育意义的场所,在论语墙下诵读论语,切身实地感受论语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经典国学名言的含义;对有关学者专家进行专访,从而加深学生对国学的认识。以一系列的实践探究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可避免只在教室中死记硬背国学知识的弊端。[6]

(3)国学内容中有一些小学生不容易理解的词句,若一味强调诵读,将会降低学生对国学学习的热情。因此在采取记诵方法的同时,就要注意多种教学的方式方法。可以多开展一些活动,如讲故事、游戏巩固、图片展示等,或者借助微视频制作,调动学生区域探索与均衡发展。在教育形式上,以朗读、背诵为主,辅之以点拨,同时在朗诵时加上音乐诠释表现古典诗文,激发孩子们对古诗文的浓厚兴趣,学子们读之、诵之、背之,不仅将许多经典故事、名言警句铭记在心,背诵了大量精美诗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砺志怡情,明理启智,从中受到了艺术熏陶和人文教育。[7]

(4)开设传统剪纸、国学诵读、书法课堂等课程,而且在日常教学中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如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讲授对称内容时以剪纸为教具,直观又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什么是对称。让校园活动形式丰富,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国学、受教育。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开展公开课、班队会、祭祀大典、竞赛、文化剧等国学活动。例如,举办多期国学公开课,邀请校外专家为全校师生讲授国学;通过举办祭孔大典,让学生能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紧抓“礼”“孝”两大德育核心主题,以阅读《弟子规》、感悟《弟子规》、践行《弟子规》三部曲为教育步骤,并进行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学校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画、上下楼台阶梯等地方张贴国学标语和图画。[8]

(四)加强教师国学素养

教师国学素养培养体系化培养教师的国学素养,应从“源头”“当下”,即从师范生教育与在职教师培训方面入手。

(1)培养高校师范生的国学素养

目前,大部分国学一线教师都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他们在校期间所培养的国学素养会直接影响到在将来工作岗位上对学生的影响。所以对于教师国学素养的培养应在进入学校后通过不同的形式提升国学素养,即从源头开始。一是可以在师范院校增加与国学相关的专业课,使师范生增加国学基础知识的储备。二是开展具有特色的国学公共选修课,加深学生的国学底蕴。三是可以举办一些与国学教育相关的各种比赛或业余活动,让师范生从中学国学、展才艺。通过在高校3~4年日积月累的学习与熏陶,师范生所形成的国学素养会融入到未来教师的职业技能之中。

(2)提高在职教师的国学素养

进行相关途径提高提高在职教师自身的国学素养。培养教师国学素养方面主要有教师培训、教师比赛和教师调研三方面。教师培训可以使国学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教师比赛是每个学校之间的优秀国学教师交流的有效途径。最后,教师教研也是教师提升自身国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校或有关教育部门可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如:每周小范围的校内、组内学习沟通,每月的校际交流学习,每季度派优秀教师去其他省市地区学习培训、调研,每年定期举行国学讲课比赛……以学习交流为主,相应的奖励机制为辅,形成一套规范的教师国学素养培养体系。上述措施有利于学校形成较规范的国学教育体系,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国学素养与技能,更有利于实现国学教育的创新性发展。[9]

(3)教师可由社会机构的教师担任

由于现今各中学内缺乏大量专职的国学教师,就算拨调教师参与国学教育培训也难以立即投入教学,所以可以和社会上的国学班合作教学,或者聘请他们的专业教师致力于国学普及教育,学校可以通过聘请他们的优秀教师,或者以合作办学的方式,让学生接受到较为系统的国学知识。

(4)整合教育资源,整合师资结构

一方面,改变教师年龄结构。在农村教师编制管理上,充分考虑农村区域广、教学点多的问题,满足这些地区教师编制的基本需要。另外还要不断坚持清理在编不在岗和不合格教师。另一方面,在政策上加大支持,补偿农村现实条件,农村教师队伍中有大量学历不合格的教师,相关部门要给予经济补偿和政策扶持,学校也要及时安排学历不合格的教师进行学习,确保教师队伍的基本合格。

(5)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素质

重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从而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腹有诗书气自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理论,在文化知识的海洋里畅游,不断创新,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技术。鼓励西部农村教师不断学习,以在职学习或研修的方式,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提高学历层次。对农村教师进行定时定量培训,如1年内对每名农村教师培训不少于70学时。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适当向农村教师适当倾斜,向适当的农村教师专业梯队发展。推广信息化教育,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改变教育教学方式,以此来提高西部农村教育质量。

除了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还要提高教师的政治和心理素质。一方面要进行思想教育,培养教师行为世范和乐于奉献精神。具体应做到:1.教师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域关于教育话题的重要谈话,了解国外教育动态,使教师明白教育事业对社会的发展,民族融和的重要性,激发自身爱校、爱生之情。2.请先模名师作报告,以他们的思想认识、人格魅力感染教师,为教师树立学习的榜样。3.扎扎实实开展师徳师风评议工作,要设计简要明了、易操作的师德师风表,并让其他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评议,最后学校合评,通过客观评价,得出教师师德师风的整体认知,并让教师加强自我认识,提高自身素质。农村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自然也要一步一步加强,并以其建设为战略重点,完善农村教师管理制度,提高其地位和待遇,以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

(五)加大课程建设经费投入

投入教育经费,一步一步解决物质问题。一方面实行政策倾斜。没有优先发展、政策倾斜,就无法快速缩小城乡教师差距,解决农村教师待遇低、教学水平差、队伍不稳定等间题。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比如任教农村工资待遇福利大于城市、任职满5年以上优先调职)鼓励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另一方面有计划地组织城市优秀教师定期到农村支教,并把支教情况与教师晋级晋升和工资待遇挂钩,支教期问给予教师一定生活补贴和资金奖励,另一方面增加经费投入将教师工资和各种津贴、补贴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保证教师的教育经费和教师培训经费,改善学校办学条件,配齐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保证每一所学校都是合格学校,提高公用经费标准,拓展经费来源来保证教学过程所需经费等。

六、结论

综上,国学教育的开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都不完善,比较欠缺,要想办好西部农村小学的国学课程的开设教育,需要各系统合力进行。如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家长的通力合作,需要建立教育的完整体系,并借助现代科技大范围传播传统文化,教育部门需要出台更多引领相关的国学教育政策,组织专家编纂适合学生学习的国学教材,提高国学教育经费,培训合格的国学教师,完善教师素养,制定系列组织方式与学习方式,录制优秀的网络课程。学校应尊重学生学习兴趣和意愿,以学生为主体,多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让课堂教学多样化。教师应提高自身国学修养,在课堂在渗透国学知识,逐渐让隐形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培养有人格、有内涵、素养高的学生。家长应认识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学校的教育进行配合,让孩子在生活中与学习进行结合,以此达到国学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昆伦,李琳烨,王晓天,李娜,冯春莹小学国学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 2018,36(17):10-13.[2] 方铁名.国学经典进校园[J].半月刊,2018,119(10):47-50.[3] 陈培瑞.浅谈在中小学开设国学课[J].当代教育科学,2003,18(10):14-16.[4] 杜刚.国学教育的基本问题论新[J].教育学术月刊,2012,29(01):11-14.[5] 王素贞.石家庄市小学国学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G].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2):24-25.[6] 谭诤.中小学国学教育不止于经典诵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4(8):19.[7] 陈海青.建议在中小学开设国学课[J].当代教育科学,2003,18(06):9-10.[8] 黄济.在中小学如何开展国学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2):3.[9] 王明洁,董海伦.国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现状——以徐州地区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3(22):89.

第三篇:西部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西部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及对策研究

汪应洲

(甘肃省康乐县莲麓初中甘肃·康乐731516)

[摘要]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专业化已经是教师教育发展之趋势。然而西部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知识贫乏,教育专业化水平较低,学科专业化整体程度不高,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通过对西部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了影响其发展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教师专业化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一、当前西部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历层次低下,专业知识结构不完善

我国西部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在小学中,教师学历更低,具有本科学历者很少,大多数教师只有中专学历,甚至初中学历。此外,由于教师学历层次的低下,致使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专业知识缺乏,知识结构不完善,学科知识有效整合力度不够等问题,学科知识专业化严重受阻。

(二)教师年龄偏大,骨干教师紧缺

西部农村小学大都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地区财力紧张,好多地区普遍采取“只退不进”的教师管理办法,受此影响造成连续多年部分农村学校不进一名新教师,教师年龄老化现象严重。此外,由于城乡生活条件的差距,农村教育设施的不足和农村教师待遇相对低下, 使得一些教学成绩卓越,教学理念新颖的年轻骨干教师纷纷流向地理条件、教学条件较好的“城区”,骨干教师大量流失。

(三)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能力不足

西部农村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上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除了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外,学校大都没有别的教学资源可供教师利用。此外,目前西部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缺乏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教师主要凭借经验进行教学,有的甚至是拿着教学参考书生搬硬套,1

因而难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四)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低下

西部农村小学教师科研能力普遍较弱,教师整体科研水平偏低,主要表现在:对教育科研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知识,科研方式落后,科研成果数量少、质量低。

(五)教师缺编严重,教师负担过重。

西部农村小学大都地处偏远地区,教师缺编严重,教师在教学上的角色很庞杂。例如,临夏州某农村小学,有学生200多人,7个教学班,但只有五位教师,他们不仅要教语文、数学等学科,还要身兼班主任,甚至还要完成品德与社会、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多门功课的多个年级的教学任务,教师授课量平均为24节,教学工作任务重,难度大。

二、影响西部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受到内部因素的制约之外,还要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想促进西部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就必须认真对待影响其发展的内外部因素。

(一)制约我国西部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因素

1.专业发展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西部农村小学教师往往认为教师只要具备较高水准的学科专业素养,再加上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能够得到学生、家长及领导的认可,至于他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探索与研究,对教学的影响似乎并不那么直接。也就是说, 这些教师只注重眼前的教学效果,缺少从事教育理论探究与学习的专业发展意识,因此他们在专业发展上很难突破,这势必会影响专业成长的进程。

2.教师职业认同度低

“态度决定一切,良好的态度是成功的一半”。然而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从教就是谋求生活,让生活有保障而已,缺乏教师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内驱力不足

实践表明,一个内驱力很强的教师,往往具有高度的内在工作动机,他渴望成功,并倾注全部心血反思和研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此追求自我专业的发展。然而大部分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看成是为了养家糊口而不得不选择的一种

手段,还有一部分教师抱着“吃老本”的态度打发日子。

(二)制约我国西部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1.制度保障

近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但是西部农村地区的小学教师的生存状况与城市教师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不仅工资待遇低,物质福利差,而且农村教师的医疗保险等福利措施也很难真正落实到位。此外,西部农村小学教师还缺少正常的评职、晋级、进修等机会,即使在同一地区,农村小学与城镇小学各种福利待遇也完全不同,教师收入的校际差异也比较明显。此外,各种教育资金的投入与城镇小学相比也存在明显差异。

2.教育经费的拨付与使用

在走访中,天水市某农村小学夏校长曾这样描述他们的境况:“要算帐,这学校最起码有三万五千多元的教育经费,但钱全在学区,这边一分钱都没有,学校的灯泡、锁子坏了,还得打申请,由区上统一采购。”天水市某小学郑校长也谈到“我们也想给学校老师搞一点福利,再拿出一部分钱搞一下教育教学和科研,以此来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但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钱,想也是白想!”在西部大部分地区小学经费全部由学区统一管理,统一支配,下属小学需要什么东西必须得申请,然后由学区统一采购!下属小学基本上没有自行支配经费的权利,这对学校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和科研建设很是不利!此外,由于农村小学一般都地处偏远,即使有科研方面的资金,也被一些条件好的学校所抢占,这方面的投资根本就没法落实到真正需要的者的手中。

3.学校管理者

由于西部农村地区一般都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为此,这些小学的管理者教育理念相对落后,科研意识也淡薄,甚至有的校长自己也不知道科研是什么。知识的更新更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部分学校校长还在老师跟前摆“校长资格”,认为自己是校长,就高高在上,对下面的老师不屑一顾。此外,他们不能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表扬和宽容,也不能为教师提供发展的平台。这些严重制约着教师内在驱动力的激发,教学质量的提高,科研团队的建设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4.教师间的合作

在调查走访过程中发现,小学教师队伍只是“人+人”组合而成的群体

(group),并没有真正形成团队(team),大部分教师只顾及个人的进步与发展,教师之间缺少合作意识,协作精神。

三、西部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推进西部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使其得到有效的发展,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建立向西部农村倾斜的教育政策及保障机制

1.加强制度建设,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为切实促进西部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国家应在政策和机制保障上向西部农村地区倾斜,加大投资力度,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后顾之忧。首先,应着实提高工资待遇和特殊津贴。其次建立健全教师保障制度,在收入水平、退休待遇、职称评定、晋级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最后,建立健全教育政策长效监督机制,使得一系列“惠师”政策真正走进西部农村教育教学之中。

2.补充优秀大学生到教师队伍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解聘不合格教师,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技能娴熟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小学任教,逐步改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3.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鉴于西部农村小学教育经费普遍实行学区统一管理的现象,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将经费审批到各小学,由小学按照需要自己支配,学区或上级部门年终对账目进行审核。此外,优化西部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启动科研基金和培训补贴等经费保障机制。

(二)构建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环境

1.改善学校管理环境

校长要立足现实,切实改变传统管理理念,建立新型管理模式,积极学习前沿教育思想,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激发教师内在驱动力。同时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表扬和宽容,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平等的环境和氛围,从而引领全校教职员工积极投入到教育科研之中。

2.促进教师间合作

“教师的发展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形成教师集体才能真正促进学生

【1】发展,也只有在教师集体中教师才能得到发展。”因此,西部农村小学教师一定

要携手并肩,互为伙伴,彼此信任,交流合作,分享经验,共同发展。首先,教师可以以课堂为平台,交流教育心得,研讨教学方案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如何突破等问题。其次,教师以教育教学过程中棘手问题为研究题材,齐心协力,合作研究。再次,汲取他人教学之优点与先进理念,进而反思和矫正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行为。

3.加强校际合作

在开展校内科研交流的同时,积极邀请城镇小学骨干教师来农村小学“传经送宝”。农村小学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和汲取骨干教师学期计划、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等方面的闪光点,从而达到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三)加强自我修养,自觉适应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1.加强自我修养,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教师一定要自我充电,加强专业知识素养,夯实文化底蕴,不断对知识升级,防止教学理念和知识的老化。首先,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技巧。其次,积极主动学习和研究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著作和优秀教育刊物。再次,观摩名师课堂教学实录、揣摩名师教学设计、领悟名师教学随笔。最后,自觉地运用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达到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

2.反思教学,累积经验,着实提高研究水平

“教师的教育反思就是对自己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的一种审视,一种推敲,一种质疑,一种肯定或者批判。”【1】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叶澜教授也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对于西部农村小学教师来说,一定要学会反思,养成反思的习惯,掌握反思的方法,坚持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总结教学中的得失,只有这样,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着实得到提高。[1] 郭浩.机制创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出路[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2):13-16.[1]李镇西著.用心灵赢得心灵——李镇西教育讲演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6

3.建立互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扎实推进教师专业化程度

教师资源共享也是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化的途径之一。教师一定要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思、多年积累的经验以及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等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在各种杂志书刊、博客、网站上发表,实现共享和交流,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郭浩.机制创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出路[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2):13-16.【2】李镇西著.用心灵赢得心灵——李镇西教育讲演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6

文章结构比较合理,措施也比较具体。但在分析外部因素时,要总结出存在的关键问题所在,这样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才能做到前后呼应。你再把第二部分认真修改一下。

第四篇: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现状

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现状分析及管理

【摘要】小学班主任是最基层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他们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与科任老师、沟通学校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作为班主任平时要善于接近学生,体贴和关心每一个学生,成为他们生活中的朋友,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让学生感到老师无私的爱和深切的关怀。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能够有效运用多种激励手段,调动学生潜在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奋发向上的内存动机

【关键词】:农村小学 班级现状

班主任 班级管理 从1998年毕业我就扎根于农村小学,一直担任中高年级的班主任。16年来我亲眼见证了农村小学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切身体会到了农村小学一届届学生思想变化的历程。16年的班主任工作,令我感慨颇深,有辛劳,也有收获,有失败的苦涩,也有成功的甘甜。小学班主任是最基层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他们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与科任老师、沟通学校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班主任工作开展的好坏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生活能力、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现就农村班主任工作的现状及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农村小学班级现状分析。

(一)班级人数逐年减少。少的几个或十几个个人,多的也

只有二三十个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其一是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孩子跟随父母上学,其二是条件好的转往城市希望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其三父母忙于挣钱无暇接送孩子,家中又无老人帮忙看护,只得把孩子送往寄宿制学校。剩下的这一部分学生,要么家庭条件差,要么属于留守儿童,或者父母勉强能够顾得上的。这些学生大部分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少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表现在自制能力差,学习意识淡薄,作业拖拉,没有独立性,纪律松散,这些学生多是留守儿童或者父母无暇顾及放任自流的孩子,他们一般由不识字的爷爷奶奶带,学习上缺乏监督人,再加上爷爷奶奶的溺爱,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怕摔着,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气。可以说娇惯脆弱,受不得一点委屈,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从各方面,用多种方法尽早了解学生情况,从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把特殊儿童引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因此,作为班主任,仅仅抓好学生学习成绩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多关注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变化,知道学生的心理需求是什么。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他们已经成为农村小学学生的主体,隔代教育也已经成为农村家庭教育的主流形式。因此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去关爱学生,加强班级管理,为学生营造出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

(二)学生自身问题。农村学生父母文化程度都不高,对学生教育不够重视,这种态度也直接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对未来没有什么目标,理想的缺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

学习态度,导致对什么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迟到、逃课,缺课,撒谎,打架,闹事等一系类的问题随之产生。所有的这些对班主任的工作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还有一部分学生的认知问题,他们自己不努力,怕吃苦,把成绩差归结于帮家里干活,父母不关心他们,学习时间少造成的。小小年纪就学会推脱责任。

(三)家长的问题。农村学生大部分家长是农民,他们以自己文化水平低辅导不了孩子或者没时间管孩子为由,把孩子推给学校和老师,认为把孩子教好是做老师必不可少的责任,他们的这种盲目的信任和依赖,加重了老师的压力,而忽略了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而不是个体。还有部分家长素质低下,喝酒赌博,满嘴脏话,不尊敬他人,这些因素都在对学生产生着负面的影响。广为流传的“5+2=?”教育理念就是对农村小学生的真实写照。

(四)班主任自身的因素。

1、农村教师工资待遇低,加上人员有限,工作量特别重,基本上呈现包班状态,再加上经济条件差,导致教师对工作缺乏热情,有时甚至带着情绪上课,这也会对学生敏感而脆弱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

2、农村教师相对于城市教师而言,年龄老化,师资力量不强,很多班主任还是老一套的管理方法,根本根本跟不上教学改革的步伐。

3、农村地区小学班主任压力大,工作量大。就拿我校来说吧,8个人7个班,每个人平均每周达到30节课,校长也不例外,同样教主科。作为班主任,一个个累的苦不堪言。

4、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和全面组织者,班级大小事务班主任都要亲力亲为,但报酬微乎其微,这使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大打折扣。

二、农村小学班级管理

(一)纵观全局,多用激励策略。

以上班级现状对农村小学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整个班级,班主任要能够纵观全局,协调有序,全面兼顾。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家庭成长环境的不同,使得学生在性格特点和气质方面不尽相同,班主任要通过深入、全面的了解,弄清每位学生个性品质上的特点,全面掌握学生情况,对以后有的放矢地开展班主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能够有效运用多种激励手段,调动学生潜在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奋发向上的内存动机,这对建设团结、和谐、进取的班集体,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古语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就是激励策略的运用。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要能够抓住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时时激励,树立典范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二)关爱、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

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爱是教育的根本。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因此,作为班主任平时要善于接近学生,体贴和关心每一个学生,成为他们生活中的朋友,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让学生感到老师无私的爱和深切的关怀,特别是后进生,他们是班级管理中的不安定因素,班主任更要给予他们更多的

爱,更多地关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赞扬差生极其微小的进步,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迹更文明”。所以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后进生课堂上能够举手发言就加以鼓励,学习上有所进步就给予赞许,做了好事就进行表扬,让后进生也能像优等生一样尝到肯定和表扬的快乐,激发其上进心。还要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后进生身处于一个团结友爱、融洽和谐的氛围中。鼓励后进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班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等,使后进生融进欢乐愉快的集体生活之中,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在集体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三)组建充满活力的班委会

班委会是班主任进行工作的得力助手,是形成班集体的核心力量。一批好的班干部能为班做很多很有益的工作,能够带动全班同学团结奋进、严守学校纪律,共同进取,共同拼搏,是形成优秀班级体的重要条件。班干部要以投票选举、公平竞选的方式产生,这样选出的班委干部有一定的威信,深受同学们信任,有号召力,班干部做起事来也积极。要加强对班干部的教育和培养,注重对班干部进行传、帮、带,鼓励他们大胆工作,严格要求自己。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既交任务又教方法,既检查他们完成工作的情况,又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和教训,更让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经受锻炼,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充分发挥骨干和模范作用。让每个班干部轮流当班主任,在每周班会上由班长总结上周情况,并且结合学校的各项评比制度,加强学生的自我监督管理。让他们在

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在班干部的带动下,同学们无形中自觉遵规守纪,全身心投入到良好的班集体中。

(四)认真做好家访、开好家长会

家访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途径。走进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的情况,和家长面对面交流,这种方法,家长更容易接受,同时也更容易获得家长的好感,得到他们的配合。利用家访时的机会给家长灌孩子,并随时与老师配合、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生活、学习情况。其次召开家长会,给家长们创设一个家长互相交流沟通的平台,用这种方式老师及时与家长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取得家长的信任和理解,收到良好的效应,交流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

总之,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农村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向农村小学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小学班主任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奉献精神,不断的挑战自我,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的农村小学班主任。注: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德国教育学者 赫尔巴特

第五篇:农村低保工作现状调研报告(模版)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村困难群众给予适当生活救助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从制度上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大举措,是一项惠及广大百姓的民生工程。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为进一步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向深入,切实把惠及农村广大困难群众的实事办好,我们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保障民生解八难,加快脱贫奔小康”这一主题,结合民政工作实际,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组织专班对全县实施农村低保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低保工作的基本情况及现状

xx县实施农村低保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起步探索阶段。20xx年,xx县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全县实施了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制度,截止20xx年上半年,全县农村特困救助对象为2214户、5131人,占农村人口的2.7%。人年均救助标准120元。这一阶段由于救助标准偏低,救助面过窄,致使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其社会效果不太明显。

(二)过渡阶段。20xx年,省政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妥善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困难,构建和谐xx,决定在全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县政府出台了《xx县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方案》,将原农村特困救助对象重新分类评定审批过渡为农村低保,截至20xx年上半年,评定审批农村低保对象2392户、5860人,占农村人口的3.1%,月人平保障水平为30元,月户平保障水平为74元。其中:一类对象283户、319人,占保障人数的5.4%,月人平保障水平70元;二类对象1041户、2613人,占保障人数的44.5%,月人平保障水平42元;三类对象1068户、2928人,占保障人数的50%,月人平保障水平15元。这一阶段由于保障标准提高,坚持按户保障和分类施保,使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有了保障,引起了基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社会效果逐渐显现。

(三)规范提高阶段。20xx年,xx县民政局根据省民政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精神,开展核查和适当扩面提标工作,加强了农村低保对象的申请受理、民主评议、审核审批、公开公示和资金发放等程序,进一步规范了xx县农村低保工作。截至20xx年底,全县农村低保对象累计增加2880人,取消1243人,类别调整565人。实际在册保障人数为3286户、8176人,占农村人口4.3%,月人平保障水平为45元;月户平保障水平为112.6元。其中:一类对象282户、325人,占保障人数的4%,月人平保障水平为80元;二类对象1419户、3462人,占保障人数的42%,月人平保障水平为55元;三类对象1585户、4389人,占保障人数的54%,月人平保障水平为35元。这一阶段由于加大了核查和动态管理力度,坚持按户保障和分类施保,对特殊困难群众进行了特殊保障,进行了适度扩面和提标,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使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农村低保工作取得的成效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由政府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群众给予适当生活救助,它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对传统社会救助工作的重大改革。从全县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来看,这项工作所取得成效是十分明显的。

(一)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农村困难居民基本生活是政府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由传统的社会救助过渡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济覆盖面扩大到全部农村困难居民,解决了他们特别是

农村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问题,加快了新农村建设和脱贫奔小康的步伐,缓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xx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从民政分管的这一块看,主要由救灾救济、临时救济等所组成。社会救济主要是解决资金保障,只有与资金保障结合才能构成比较完整的生活保障。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确立,解决了资金保障,从社会救济工作内容和程序的制度化、规范化方面完善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三)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密切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提高了政府的威信,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正因如此,这项制度的实施从一开始就进展顺利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四)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传统社会救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过去,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主要靠救济生活款进行安排,“零打碎敲”,随意性较大,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未得到根本解决。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保障对象、保障标准、资金来源、审核审批、管理监督都规范化,使社会救济工作更加科学化、程序化、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加快了脱贫奔小康的步伐,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制度有力地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丰硕成果,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脱贫奔小康的积极性,改善了社会风气,使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三、农村低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xx县自20xx年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以来,这项工作从去年进展明显加快,纳入农村低保的人数和低保资金支出大幅度增加,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经过两次提标以后有明显提高,管理操作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农村低保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监督机制和操作程序还不健全。一是民主评议机制不健全,评议依据不足。民主评议的基础是入户核查。从以前组织评议的情况来看,部分乡村没有坚持入户核查,就是将指标一分解,由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评议,没有任何调查核算评议依据,完全由评议人员凭印象、凭感觉选择、其评议结果随意性很强,不公平公正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入户核查机制不健全,轮流坐庄的现象较为严重。低保对象准不准,入户核查是关键。由于有的乡村干部在包村核查工作中对入户核查认识不高,怕得罪人,简单地召开一个评议会,把所分指标一评完就了事,由村干部说了算,造成对象不准确,轮换坐庄的现象无法有效解决,给农村低保工作带来了一定损害。三是监督机制不健全,存在着“人情保,关系保”的现象。由于部分乡村干部受利益驱动,放宽低保条件,搞唯指标论,硬是将自己的关系户纳入农村低保,造成了群众的不满情绪,损坏了群众利益,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二)低保机构不健全、人员少、工作压力大。一是县级低保机构与日益增长的保障对象不相适应。目前,xx县民政局低保股编制只有1人,无法行使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二是乡镇民政办没有配备专门的低保工作专干,与日益繁杂的各项民政工作任务不相适应。日前,乡镇只有1名民政员、无法应付县直部门部署的各项工作,而且民政员还要包村,根本就谈不上城乡保障对象的规范化管理。三是村支两委干部素质不高,变动较为频繁,对低保工作不熟悉,加之县乡两级低保工作人员偏少,致使城乡低保管理工作难度增大,导致基层操作不规范,入户核查和民主评议把关不严,造成该保的没保,不该保的保了,伤害群众感情,败坏社会风气,违背低保制度的宗旨。

(三)低保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制约监管工作无法到位。随着xx县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保障人数逐年增加,工作难度大,要求高,没有必需的工作经费、人员和设备作保障,很难完成管理监督工作任务。

四、农村低保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农村低保规范化管理工作。一是要建立核查制度。从20xx年开始,每年6月底之前,对所有农村低保对象一年进行一次全面核查。二是要建立重点对象跟踪管理制度。这项制度主要是针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家庭,重点是第三类对象。要根据劳动力变化情况、就业情况,及时清退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又可适时新增符合条件的对象。三是要建立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真正困难的低收入家庭享受到政府低保救助政策,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四是要建立相关政策衔接机制,要与扶贫开发、合作医疗、临时救助、计划生育、优抚安置、入学救助等有关政策相互衔接,充分发挥政策的整体效益,避免“低保养懒汉”的现象发生。

(二)进一步争取加强城乡低保机构建设。一是要加强县民政局低保工作机构。今年xx县将按州民政局的统一要求,积极向县委政府汇报,争取下半年成立县社会救助局,编制人员争取5-7人。二是争取乡镇组建城乡低保工作站,聘请低保工作员2-3人。三是争取县委、县政府重视,给每个乡镇解决1-2个公益服务岗位,用于缓解低保工作人员不足的矛盾。

(三)进一步加大争取城乡低保工作经费预算力度。按照“农村低保工作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的要求,争取县政府将工作经费按不低于农村低保资金支出总额的3%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用于聘用基层低保工作人员及调查核实,制证建档,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费用支出。

下载西部农村小学家长工作现状的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部农村小学家长工作现状的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现状开题报告

    2022年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现状开题报告 2022年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现状开题报告1 20xx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列出了不得推荐或选用为中小学生课外......

    西部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五篇范文]

    西部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西方国家把科学放在语文数学前面,而我国则把科学放在语文数学之后,这一对比充分说明我们对待科学的态度。因此,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常常......

    浅谈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浅谈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浅谈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本文关键词:贫困地区,浅谈,体育教学,现状,初中浅谈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本文......

    浅谈农村小学教育现状

    浅谈农村小学教育现状 浅谈农村小学教育现状 农村小学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中之重,伴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课改工作在乡村小学已全面铺开。但长期以来,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存在着......

    浅析农村小学体育课现状

    浅析农村小学体育课现状 体育课的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因此,体育教育工作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浅析农村小学体育课现状

    浅析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内容提要】小学体育课是一门综合艺术,涉及方面极广,深受小学生喜欢的一门课程,可当前农村小学的体育课却不容乐观:缺少专业体育教师、课时量少、课堂......

    农村小学体育课现状

    农村小学体育课现状农村小学体育课现状河口学校盛杰体育课的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因此,体育教育工作也......

    农村小学交通安全现状

    农村小学交通安全现状 学校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安全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安全、建康地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