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会计专业学位硕士MPACC的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平衡实施

时间:2019-05-12 23:22: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日制会计专业学位硕士MPACC的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平衡实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日制会计专业学位硕士MPACC的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平衡实施》。

第一篇:全日制会计专业学位硕士MPACC的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平衡实施

全日制会计专业学位硕士MPACC的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

养的平衡实施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21-0111-03

摘要:文章以MPAcc会计专业学位硕士为例,探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强调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平衡实施。在此基础上,探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建设、教学实施、案例教学、学位授予、实践活动等方面的问题。该文的研究不仅可以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持,而且可以为我国教育部门和研究生管理部门提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全日制教育 会计专业硕士 MPAcc 课程建设 案例教学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研究生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具备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型学位以学术研究为导向,注重理论研究,主要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主要培养某个专业领域中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专门人才。因此,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位授予等方面均应有所不同。特别是,专业学位强调以专业实践为导向,因此在理论教育上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都要加以重视,要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平衡实施。

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模式上来看,目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两种方式:一是吸引包括应届毕业生在内的考生,参加硕士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采取全日制学习方式,培养实践部门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二是面向广大在职人员,参加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采取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实现在职人员在职深造、终身学习的目的和愿望。

2003年12月教育部与国务院学位办决定在我国设立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2010年又新增全日制类型,至此形成了我国会计硕士人才培养学术型与专业学位应用型的双轨并行机制。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简称为MPAcc,是众多专业学位中的一种。就笔者所在的高校而言,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多层次、多专业的格局。有博士、有硕士,有学术型、有专业型,其中专业型硕士在我校至少有5类:会计专业硕士、审计专业硕士、MBA、MPA、旅游专业硕士等。其中MPAcc和审计专业硕士隶属于会计学院。就会计学院而言,近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从报考规模上看要比学术学位研究生大,录取比例低,说明竞争激烈。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学位(MPAcc)研究生的招生更是受到了考生的青睐,报名人数多,录取比例低,竞争更激烈。因此,全日制MPAcc研究生的培养就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有别于在职人员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一般来讲,在职人员已经有过一定时间的工作经历,因此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而全日制学生从学校门到学校门,没有经过社会实践,因此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以下将分三个方面论述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MPAcc的培养。

一、教学方面

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的设置上要考虑全日制研究生的未来职业需求,制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平衡的培养方案,构建创新、有效的课程体系,确定各门课程相应的教学内容,并加深教学管理的强度,最终提高培养工作的效率。

2014年,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修订了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考性培养方案,设置以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其中必修课包括:(1)公共必修课3门。政治课2个学分、英语课3个学分、管理经济学3个学分。(2)专业必修课4门。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3个学分、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3学分、审计理论与实务3个学分、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3学分。以上共计7门课、20个学分。选修课包括两类:限选课和选修课。限选课可从以下课程中选择:专业外语2学分、数量分析法2个学分、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2个学分、管理经济学2个学分、会计研究方法2个学分、战略管理2个学分、商法概论2个学分、管理信息系统2个学分、投资学2个学分、会计职业道德2个学分、财务报表分析2个学分、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2个学分、中国税制2个学分、国际商务与国际结算2个学分、企业并购2个学分、会计师事务所2个学分、经济责任审计2个学分、管理审计2个学分、企业价值评估2个学分、政府与非盈利性组织会计2个学分、企业税务筹划2个学分、内部控制2个学分、风险管理2个学分、会计系统设计与财务共享2学分等共计37门课,也可以根据各高校自身办学特色与优势另外开设。限选课要求学生修满8个学分的课程。选修课可由学生在全校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含限选课中未选过的课程)中选修至少5个学分。实践课程的设置要求必须修满7个学分,包括:参加本行业的社会实践活动5个学分、参与案例研究与开发活动2个学分。根据以上所有课程的设置要求MPAcc学生毕业时总学分不少于40个学分。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是按照这个参考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方案和课程设计。而且大多数学校也不区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虽然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体系设置到教学组织既注重了知识的传授,也体现了实际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已经参加过工作且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研究生而言比较适合,但是对从未出过校门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讲,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还显得有点儿不足。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在培养大纲中加入实训类、模拟类课程。考虑到MPAcc学生将来主要从事企业或者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政府部门等工作,因此,可以在培养大纲中加入实训类、模拟类课程。比如,用友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就特别适合于全日制MPAcc学生。

VBSE即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的?称,它是一个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VBSE通过模拟企业以及内外环境的经营与管理,使学生熟悉现代企业的实际运作。参加VBSE实训的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或者是制造企业的财务主管、行政助理,或者是外围服务公司、工商局、税务局、社保中心、商业银行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当然也可以扮演供应商、客户等。通过从事不同职业、不同岗位工作,实现身临其境的岗位实训,提高学生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从事经营管理所需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通过VBSE实训,全日制MPAcc学生不用实际走入社会就可以感悟复杂商业社会环境下的企业经营,体验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及其与企业外部商业环境中相关组织与管理部门之间的业务关联,学会工作、学会思考,从而培养自身的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

二是在培养大纲中加入会计信息化方面的课程。一些有关会计信息化方面的课程,比如:会计信息系统、会计软件应用、IT审计、XBRL财务报告,等等,也应成为全日制MPAcc学生的主要课程。这些课程对于提高这些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具有很强的作用。

进入新世纪,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潮流。目前,大概99%的大中型企业都使用会计软件进行基本的财务核算,也有相当数量的企业进入管理信息化,甚至全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时代。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技术的发展为企业信息化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因此,掌握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MPAcc学生来讲非常重要。这不仅对他们将来从事的职业和工作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对他们将来一生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

在2014年全国教指委推出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考性培养方案中,只有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系统设计与财务共享两门课,因此本文建议,至少可以在选修课中加入若干门会计信息化方面的课程。

三是在培养大纲中加入财务建模类的课程。财务建模能力的培养对于全日制MPAcc学生来讲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财务建模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统计分析能力、实证研究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具备可以使全日制MPAcc学生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能够尽快适应各种不同的工作,尽快融入工作团队,尽快从工作中学到工作所需要的各种技能。

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使得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不断趋同。在这样的背景下,财务与会计的界线愈加模糊。过去会计人员可能只需要了解借贷原理就可以当好会计。但是新会计准则下如果只了解借贷就可能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例如,公允价值的引入使资产价值的计量和入账复杂化了。如果你不了解如何利用现金流量模型估计公允价值,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你就不能准确入账。因此,新会计准则的采用使得原来只有财务管理人员才去考虑的问题现在会计人员也不得不考虑。财务建模可以帮助会计人员或者财务管理人员更好地、准确地贯彻新会计准则,提供更可信的会计信息。作为未来的面向财务与会计具体实践的MPAcc学生而言,财务建模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二、案例方面

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至今,全球的商学院在其MBA的教学中仍然大量地采用美国Harvard Business School开发的案例。案例教学引入我国则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案例教学以实际案例为基础,通过对真实事件和真实情境的分析与思辨使学生掌握所学理论,并且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以启发、讨论、互动为其主要形式,首先让学生在课下阅读案例,并且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最后形成小组意见和结论。上课时先让每个小组将他们的讨论结果和心得体会向全班进行演讲,之后全体同学参与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这样通过演讲、讨论,学生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观点。最后经过指导教师的点评,与案例有关的理论得到了深化,案例中的实际问题也有了可行的、有效的解决方案。

笔者认为,将案例教学法引入MPAcc的教学不仅可行,而且很有必要。对直接从本科进入研究生学习的全日制MPAcc学生而言,案例教学能发挥更大作用。本来,这些学生对实践了解不多,通过阅读案例还可以起到一点了解实践的作用。当然,通过案例学习,学生也可以将其本科阶段所学的散见于各门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且与实践相结合。但是,在案例教学的使用中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案例选择要考虑职业取向。

首先,国外的案例不一定符合中国,MBA的案例不一定符合MPAcc。所以要开发适合MPAcc的案例。目前,国家主管部门和各大高校经常举办案例教学研讨以及案例设计大赛等活动,这对开发出适合MPAcc的案例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在案例教学方面,笔者认为案例的选择不仅要考虑专业要求,而且也要结合未来的职业取向,可以按照职业取向分为若干个大类进行案例的设计。

二是案例教学离不开案例讨论。案例学习的关键是通过学生课下的阅读和讨论达到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互相启发的目的。当然小组讨论也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这对于全日制MPAcc学生尤其重要。如果没有课下的预习和小组讨论,直接进入课堂由教师讲解,那么案例的作用就要大打折扣。

课上的小组演讲和同学之间互动同样重要,这是不同观点、不同见解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吸收的过程,是学生相互学习的最好方式。

三是案例教学离不开教师点评。教师点评在案例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没有教师提纲挈领式的总结,学生的知识只能停留在碎片化的阶段,得不到升华。当然,案例的点评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更高而不是更低。

三、论文方面

MPAcc学生要不要写论文?这在MPAcc的管理者和导师中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MPAcc主要培?B面向实践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因此研究能力对他们来讲不是很重要,因此论文环节可以取消。但是,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首先,研究能力就是一种很重要的自我学习能力。在当前复杂多变、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下,自我学习、自我更新是职场人士必备的能力,否则随时都有被职场抛弃的可能。因此,研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适应当前以及未来职场的复杂多变和激烈竞争至关重要。

MPAcc的论文写作以案例、调研以及企业诊断为主,不是纯学术方面的论文。案例研究是很好的学习方式,而调研以及诊断是学生进入企业以后必不可少的工作技能,因此让MPAcc学生在这些方面做一些研究对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

不过,在论文写作方面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论文写作要与未来工作相结合。论文写作方面,实践中仍然存在强调理论的倾向。虽然近年来要求MPAcc学生的论文以案例、调研、咨询报告为主,但是在案例的选取上存在不少问题。如:缺乏针对性。很多学生选择案例时比较盲目,既不是自己实习或者之前熟悉的案例,又不能与自己将来的工作相结合。大多学生只是在报纸、杂志上随意选一个了事。这样一来,论文的环节对学生将来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2)论文写作要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导师对MPAcc学生的论文要进行引导、把关,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在学生论文选题以及成文过程中的作用。我校会计专业硕士MPAcc实行双导师制,一位学生配备一名校内导师,一名校外导师。校外导师一般来自企事业单位,长期从事管理工作,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中的作用是提高MPAcc会计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当然,校内导师也要与校外导师充分合作,共同把好MPAcc学生的论文关。

总之,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MPAcc的培养与会计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相比有其特殊性,因此从课程大纲编写、具体课程的设计,案例编写与选择以及论文写作等方面都要认真研究,突出MPAcc的培养目标,做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相互平衡。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大力扶持和积极引导的发展重点,不仅符合国家未来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大背景。今后,随着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然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也必然会在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J

参考文献:

[1]陈吉凤,侯力纲,刘春晖.“案例”助力会 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变革[J].会计研究,2013,(2).[2]段新生.会计专业学生财务建模能力的培养与提升[J].商业会计,2013,(8).[3]李清.适应全日制MPAce培养目标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J].商业会计,2011,(11).[4]邱卫林,雷芳.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MPAcc课程群建设与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作者简介:

段新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比利时鲁汶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财务建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

第二篇:东北师范大学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教学(英语)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研究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的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或教育管理者。

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1.正确理解与把握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2.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形成符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先进教育理念,养成多维度、多视角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3.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与研究方法,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4.了解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际,具有较强的自主专业发展的意愿和能力。

二、培养方式

1.研究生在选定导师之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并于入学三个月内完成并提交学院研究生秘书处备案。

2.课程学习环节应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硕士生可根据本人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分。

3.高度重视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育。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研究生研究教育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习和实践在实习单位完成。实习结束后要提交教育实践总结报告。

4.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的指导工作。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

三、学习年限 基本学习年限为2年。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满足中小学教师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突出案例教学和实践研究,注重培养研究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按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四个类别设置课程。

(一)学位基础课(12学分)1.外国语(2学分)

2.政治理论(2学分,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3.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2学分)4.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5.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6.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

(二)专业必修课(10学分)1.英语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2.英语学习理论(2学分)

3.英语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2学分)4.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2学分)5.学科发展前沿专题(2学分)

(三)专业选修课(6学分)1.现代教育技术学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3.中外教育简史

4.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5.外语评估与测试 6.语言学导论 7.心理语言学 8.应用语言学

注:本科为非师范专业的学生须补修3门课程;跨专业的学生须补修2门课程。

(四)实践教学(8学分)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年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

实习时间为8周,计6学分;其它实践环节为2学分。

要注重加强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吸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小学优秀教师参加各个培养环节的工作;要开辟见习、实习基地,为研究生实践创造条件,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五、课程考核

课程学习必须通过考核,成绩合格后方可获得学分。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课程的考试与考查要注重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提倡以要求研究生撰写文献阅读报告、调查报告、教学设计、观摩教学反思报告等形式加强过程考核,以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考核的具体要求详见《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与管理办法》。

六、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可灵活多样,倡导实行讲授、研讨与案例分析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和促进研究生研究教育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紧密联系我国基础教育,着重考察研究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可采用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应用基础研究等多种形式。

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研究计划、开题报告、论文进展报告和论文评阅与答辩等。

1.研究计划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定研究计划,提交各培养单位备案。

2.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初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通讯评阅的时间间隔不应少于8个月。

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

3.论文进展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报告的次数、形式和范围由各学科专业自行确定。

4.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并经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

第三篇:045103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3全日制)

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培养方案

(2013年入学研究生开始使用)

一、专业学位类别、学制、学习方式

专业学位类别代码:04

51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教育硕士

专业领域代码:04510

3专业领域名称: 学科教育(语文)

学制:二年学习方式:全日制

二、专业领域介绍

广州大学作为一所多校合并的综合性大学,具有悠久的师资培养历史,培养师范教育专业人才一直是人文学院的主要专业方向。多年来,语文教师教育专业的招生对象经历了从本科到教育硕士等多种语文教师培养体系,为广东地区基础教育培养了多层次语文教育教学人才和科研人员,学院把它作为体现我院办学特色和定位,以及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方面。

人文学院语文教师教育专业有专任教师多名,其中教授、副教授比例达到80%。博士和在读博士占绝大多数。学院高度重视教育硕士的办学质量,加大力度建设导师队伍,严格遴选硕士导师。在教育硕士培养中实行双导师制,聘请省市基础教育战线的知名专家作为兼职教育硕士导师,并在番禺区建立了人文学院教育硕士校外实践基地。他们不仅对教育硕士进行了教学指导,还给学员们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近几年来在学校作报告,承担课程教学,参与论文指导答辩,提供学员参观实践,在教育硕士培养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教学和科研上,我院坚持聘任优秀的师资为教育硕士授课,开设多层次多视角的课程,如语文教育史,文艺学与语文教学,语言学与语文教学,语文课程实践改革研究,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等。针对教育硕士的特点,在课堂教学、论文写作、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增加了案例分析、观摩活动、学术讲座、网上交流、教学实践六大板块,构成立体交叉,多向互动,贯通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的教育硕士培养体系。使教育硕士成为兼具扎实教学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科研方面,本专业组在近5年在各学报,各核心刊物如《中国教育学刊》、《外国教育研究》、《中小学管理》上发表论文多篇;在教育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各类教材和教辅用书多部;目承担省市级以上课题多项,如 “如儿童文学与素质教育研究”等课题都为在研项目。

三、培养目标

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必须明确所有领域方向的教育硕士都姓“教”,培养的终极目标为: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较高的终极目标为:具有教师气质与人格、具有较强沟通能力、较高职业道德水准、较强专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优秀中小学教师。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在综合改革过程中,我们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精神,确立了能力本位、质量至上的培养理念,明确了教育硕士培养规格:

1、有高尚的师德修养;

2、有广博的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合理的素质结构和较高的学科专业水平;

3、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包括较强的教学设计、说课上课评课、教学反思、教学研究等能力。

四、培养方式

(一)专业引领,理论升华 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过程,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学生创新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和水平。基于对教师专业引领作用的高度重视,具体的措施如下:

1、开设高水平学术系列讲座。引导学生以新思想、新观念反思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从经验升华出新的意义与价值。

2、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组织不同类型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包括农村教育、教师教育、教育管理、课程改革等研究方向,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需要自由组队参与。

3、聘请社会人才参与培养。聘请对象为思想理论素养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校长、名教师。

4、实行多元化培养方式。按照“多元互动、合作学习”的要求,学生为培养过程的参与者、合作者学习者,通过具体的学习与训练活动,如案例研讨、角色扮演、问题咨询、实施调研、课堂观摩、集体设计、经验交流、拉手结对、导师协助等,相互合作解决学习与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二)交流经验,分享智慧每个学生均自不同的地域、学校、学科,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历和经验,本身就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他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通过培养方案中的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既能贡献经验、又能分享经验的平台。例如,要求学生根据专题准备经验交流的题目与内容,按主题分组交流,集体共同分享,并进行现场答疑。

(三)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培养工作除了日常教学,更要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与学习潜能,有效培养对当前教育及教师工作的反思、变革、实践的能力。具体的思路是:

1、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实践的合作者。通过改革实践,教师既是培养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也成为与学生共同参与了解基础教育、探索教育规律的学习者与合作者。

2、学生成为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者。通过改革实践,学生既是新知识、新思想的建构者和创造者,也成为导师或教师合作学习的伙伴,实现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四)科学评估,及时促改将强化教育培养过程与结果的评估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全程把握培养工作状态与效果,及时调整改进后续的培养活动。要注重收集基础教育第一线的学校和已完成学业和在学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培养工作。拟采取如下做法:

1、制作《培养效果评估反馈表》。依据近年的培养经验,参照国内外的有效做法,设计适合本地区情况的培养效果反馈表,在学习的不同环节及学习结束时由学生填写。

2、举行教师总结评估会议。在每届学生毕业后举行,所有导师和任课教师都要参加,自我梳理得失,提出改进意见。

3、邀请专家评估。邀请有关专家以独立观察员的身份进行过程评估,或选派专家到学校、课堂、教师和学生中间,对已完成学业、获得学位的学生进行现场追踪评估,为改进工作提供依据。

五、课程设置

依据上述培养理念、目标与规格,要改革课程设计模式,优化课程结构,从“确立教师良好的素养与风范,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教学技能,形成优良、扎实的教育实践能力”这一整体思路出发,推进教育硕士课程改革及其体系建设。现将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为以下三大板块:教育素质板块、教育能力板块、教学实践板块,总学分为36学分。16学时计1学分。

具体参见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教育硕士)。

六、课程教学大纲

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七、实践学习规划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促进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紧密结合,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与番禺区教育局商定,在番禺区教育局所属行政范围设立语文教育硕士校外实践基地。

1.广州大学人文学院聘请番禺区教育专家担任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作为双导师参加研究生的培养与实践指导工作。

2.番禺区教育局为每届研究生提供不少于半年的在校研究实践安排,并对研究生的课题运作提供必要的协助与指导。

3.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八、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1、学位论文选题与写作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体现所属专业方向的性质、特点与范畴,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完善开题和中期审查制度,论文须符合学术规范。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等。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1.5万字。

2、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中,应至少有1名相当于副高职称的相关专业中小学专业教师或教研人员。论文评阅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措施进行审查,严格答辩程序,保证论文质量。

3、学位授予

学员修满学分,通过论文答辩,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九、保障举措

(一)加大培养和引进学科教育师资力度

在立足现有师资队伍的同时,对缺乏学科教育师资的学科方向,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尽快予以补充完善。组建、做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平台,使之成为吸纳各学院相关教师开展教学研讨与学术研究的机构。

(二)推动教育硕士教育管理体制重大改革

1、成立广州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暨广州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该机构协助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工作,并受其委托,履行以下职责:(1)研究国家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和指示精神,提出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建议;(2)组织评议教育硕士各领域培养方案;(3)组织开展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4)组织、指导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平台开展相关活动。该分委员会下高教育硕士管理职能办事机构,在研究生处的领导下,负责处理该机构的日常工作。

2、建立由相关政府部门、社会行业单位和学校“三位一体”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该项制度的实施,把专业学位的教育纳入政府的人才规划之中,及时反馈社会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规格与规模要求,调查专业学位教育的实施方案,确保专业学位教育始终紧贴社会需求。

(三)创设教师能力提升基地

该类基地既是教育硕士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和能力提升的重要基地,也是我校教师与基地所在学校教师合作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进行教师能力培训提升的重要基地,实现我校、学生、基地所在学校多方受益。基地建设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基地学校应是省内基础教育界比较有影响的先进学校,有独特的办学风格和成功经验;师资条件良好,初步具备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并能够为进入基地的学生在教学与科学方面提供有效的指导;应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能为教育硕士研究生以及教师科学研究、培训等提供基本保障。

(四)专项资金支持

设立教育硕士专项经费,支持对外学术交流、科学研究、教育改革等工作。完善教育硕士专业图书资料建设,确保图书资料及时反映国内外最新成果和最新动态。

(五)提供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同等的奖学金支持

凡第一志愿报考我校众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被录取者,与学术型研究生同等待遇,学校提供一等奖学金(包括免学费和提供生活补贴。)

(六)设立以专业学位发展为对象的教育研究机构

学校设立专门研究机构,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十、校外实践基地情况

本专业建有相应的校外实践基地,研究生的指导实行“双导师”制。校外实践基地名称: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育硕士校外实践基地 校外实践基地负责人: 王杰

校外实践基地联系电话:*** 校外实践基地协议书附件:

十一、校外导师情况

研究生课程学习结束后,由经过学校认定的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校内导师与来自实践单位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外导师共同担任研究生的指导教师,指导研究生校外实践学习和学位论文。

校外导师情况表:

十二、必读和选读书目(仅要求本学科领域的参考书目,不少于20本)1.《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2.《论语文教学》,吕叔湘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 3.《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张志公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4.《价值评判与文本细读》,李卫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5.《论语文教育》,黎锦熙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6.《论语文教育》,朱自清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

7.《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张隆华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 8.《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9.《20世纪前期语文教育论著选》,李杏保等编,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 10.《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陈必祥编著,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11.《语文教改的第三次浪潮》,王尚文著,广西师大出版社,1990年 12.《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王丽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 13.《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孔庆东等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 14.《语文的阐释》,申小龙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15.《读解学引论》,蒋成瑀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16.《语文教学解释学》,曹明海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17.《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王荣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8.《文学理论研究导引》,汪正龙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9.《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导引》,许结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0.《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刘俊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1.《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邱运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2.《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理论卷》,王荣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23.《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丛书》,王富仁等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24.《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3年 25.《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 26.《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27.《作文思维风暴:最有效的高分原理》,陈根莲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8.《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 欧阳汝颖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9.《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王晓辉等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 30.《中国书院史》,邓洪波著,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

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

第四篇:关于做好2009级和2010级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考核总结暨评优工作的通知

关于做好2009级和2010级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考核总结暨评优工作的通知

各有关学院:

2009级和2010级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各环节工作已结束,依据《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管理暂行办法》,现将教育实践考核总结暨评优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教育实践考核

教育实践考核采用实践各环节分别考核鉴定,学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领导小组结合教育实践各环节考核鉴定意见综合评定的方式进行。

每个实践环节考核应出具考核鉴定意见和成绩,各实践环节考核成绩记录采用百分制。微格训练环节和教育见习环节由相应的校内实践指导教师进行考核鉴定。教育实习和课例分析环节考核鉴定以实习单位、校外实践指导教师考核鉴定为主,校内实践指导教师协助考核鉴定工作。教育调查环节以校内导师考核鉴定为主,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协助考核。教育实践各环节考核工作应于3月6日前完成。

教育实践综合评定前,2009、2010级所有全日制教育硕士应向所在学院提交以下考核评定材料:

1、教育实践计划1份;

2、教育实践工作日志1本;

3、教育见习小结1份、微格训练小结1份、教育实习小结1份、教育实践活动总结报告1份;

4、教育调查研究报告1份;

5、课例分析报告2份;

6、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1份;

7、公开课教学录像1份(1课时以上、电子版);

8、实习期间全部教案1份;

9、《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考核表》1式2份;

10、教育实践期间相关代表性照片(其中每个学院统一安排的实习小组应提交实习生活及成果的代表性电子版照片10张,每个自主联系实习的教育硕士生应提交实习生活及成果的代表性电子版照片10张)

学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领导小组应认真审核教育硕士提交的教育实践材料和各环节实践鉴定意见,尤其是要对公开课教学录像、教案、课例分析报告等进行严格审查,确定教育硕士生是否具备独立承担课程教学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依据实践各环节考核成绩的权重(微格训练10%,教育见习10%,教育实习(含课例分析)60%,教育调查20%)进行教育实践综合评定。综合评定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等五级评分制,综合评定中一般60以下为不及格,60-79分为合格,70-79分为中

等;80—89分为良好,90分以上为优秀。微格训练和教育见习环节免修者其它实践环节成绩加权汇总后按比例换算为百分制分数进行评定。不具备独立承担课程教学能力的教育实践综合评定不能评为合格,应重新参加教育实践各环节训练。

教育实践考核评定工作于3月10日前完成。

二、教育实践工作总结

各学院应于3月15日前完成以下教育实践工作总结工作:

1、组织召开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座谈会,做好实习小组和自主联系教育实习研究生的实习汇报、经验交流等工作。

2、完成学院教育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加盖学院公章后于3月15日前送交我院专业学位管理办公室(电子版发到赵顶兴信箱)。总结报告应包括教育实践工作组织开展的基本情况、取得的主要成效和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内容部分。

3、整理教育实践活动相关材料并存档,其中《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考核表》归入研究生学业档案。

4、审定并提交教育实践活动评优候选人名单和相关评选材料。5、3月15日前提交《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工作完成情况汇总表》(可在研究生院网站—专业学位—资料下载—专业实践栏内下载,填好后直接发送到赵顶兴信箱)。

三、教育实践工作评优

我院组织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实习生”、“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优秀实践指导教师”评选活动。

(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实习生评选

1、优秀实习生候选人基本条件

严格遵守教育实习有关管理制度,高质量完成教育实践各环节工作,教育实践综合评定为“优秀”,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同等条件下实习小组长优先。

2、评选比例

评选比例不超过教育实习生数的30%。

3、评选程序

(1)本人申请或实习小组等推荐,填写《江西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优秀实习生评审表》(可在研究生院网站—专业学位—资料下载—专业实践栏内下载)。

(2)校内实践指导教师及学院教育实践领导小组审核,于3月19日前向我院专业学位管理办公室提交评选材料。评选材料包括《江西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优秀实习生评审表》、上述教育硕士生向学院提交的教育实践考核评定所有10项材料、《优秀实习生候选人信息汇总表》(要求排名,模板可在研究生院网站—专业学位—资料下载—专业实践栏内下载)。

(3)研究生院组织评审并公示。(4)报请学校批准并颁发荣誉证书。

(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实践指导教师评选

1、评选对象

评选对象包括校内导师、校内实践指导教师、校外实践指导教师。

2、评选基本条件

切实履行实践指导职责;实践指导效果好,所指导的研究生教育实践综合评定皆为“合格”以上且至少有1人为“优秀”;校内实践指导教师深入实习单位指导次数不少于4次。

3、评选比例

每个学院可在校内实践指导教师(含校内导师)和校外实践指导教师中各推荐1名候选人。

4、评选程序

(1)各学院教育实践领导小组推荐,组织填写《江西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优秀实践指导教师评审表》(可在研究生院网站—专业学位—资料下载—专业实践栏内下载),并于3月19日前提交到我院专业学位管理办公室。

(2)研究生院组织评审并公示。(3)报请学校批准并颁发荣誉证书。

请各学院高度重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工作的考核总结和评优工作,探索专业实践的新模式,不断提高教育实践环节的培养质量。

特此通知。

研究生院

二0一二年三月一日

第五篇:多元智能理论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什么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是由知识经济本质特征决定的。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不仅是企业,也是个人的生存能力。诚如思科系统公司总裁约翰·坎博斯所说,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的吃慢的”,不会创新,就是被吃的“慢鱼”。克林顿任总统期间也把知识经济定义为“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社会的创新集中表现于以下三个方面:即从“一次性创新”向“持续性创新”转变;从“个别创新”向“系列创新”转变;从“专家创新”向“全员创新”转变。很显然,知识经济的这种创新本质,要求教育不能仅仅培养少数具有创新精神的专家,而是必须把创新精神作为一种重点的素质,普及到每个学生身上。

那么,什么叫创新呢?从理论上说创新就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成果的心理品质。新颖性和独特性是创新的品格。用中国传统的语言表示,创新似乎可以称为“独胜”。多元智能理论从科学上证明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人,强烈要求教育突破工业时代培养“标准件”的教育模式。加德纳追求的现代学校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他不是在提倡“个人中心主义”,而是“向一元化的思维挑战”,希望学校能够学会开发适应不同智能结构的有效的课程方案,最大限度地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机会。换句话说,就是要使每个学生都有“独胜”之处,即具创新品格。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另一个重点,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因为知识经济的属性是知识和经济的紧密结合,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知识的大量生产、快速传播、及时汲取和有效应用。知识经济的这种属性,要求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方向与经济紧密结合,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何谓实践能力?通俗的说法,实践能力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易通”融入了多元智能理论最核心的理念的新型智能观,它指出智能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尤为可贵的是,特别强调了这种智能观的社会实践性,明确地说:“在特定社会中,个人如何运用他的智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严肃而重要的道德课题”。显然,“考易通”突破了传统智力理论多将智力视为人的抽象思维的局限,将智能与社会实践能力相融。应当着重指出的是,“考易通”还为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突出了“问题解决”的教育功能,使我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理想,而能成为有科学依据的教育行为。

下载全日制会计专业学位硕士MPACC的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平衡实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日制会计专业学位硕士MPACC的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平衡实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