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劳技教育与中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培养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劳技教育与中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培养的调查报告
摘要:自1981年原国家教委设立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成为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对培养素质全面的中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风雨20多年的劳动技术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来看,不足颇多。主要表现在:
1、教育观念滞后,劳动技术课程尚未完全落实,2、教学方式陈旧,教学质量令人担忧,3、资金匮乏,劳技教育发展落后,4、劳技课师资力量不强,制约我市劳动技术教育发展,5、劳动技术教材,不能满足当代中学生的发展,6、缺乏有效的劳技教学质量评价、评估体系。因此,劳技课的很多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学生的劳技教育往往是纸上谈兵,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无从谈起,成为制约劳技教育的发展瓶颈。建立一所一所中小学职业技能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集劳动技术、社会知识、生活常识、创造发明等多方面教育于一体,对全高密市中小学生进行轮训成为最佳选择。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了一下措施:第一、构建新型教材体系,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第三、独具特色的学生激励性评价体系的构建,第四:学生管理方式的研究,第五:教师技能学习与创造性问题研究。
关键词:劳技教育实践基地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自1981年原国家教委设立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劳动技术教育便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成为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对培养素质全面的中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应试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当前劳技教学现状有点“惨不忍睹”,与当前搞得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极不相称,笔者于2007年3月份通过对全市原十八处乡镇43所中小学进行走访、座谈、问卷调查发现,风雨20多年的劳动技术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来看,不足颇多。主要表现在:
1、教育观念滞后,劳动技术课程尚未完全落实
在教育观念上,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和应试教育干扰,在绝大多数学校里,劳技课有名无份,形同虚设,劳技课往往被语、数、英等所谓“主科”挤占。学生课程表上有,实际上课无;当上级检查督导时有,不检查时无;学期开始时有,考试前无;初
一、初二有,初三无;劳动技术课时得不到保证,将它忽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更有甚者,时至今天还有极少数的领导和教师存在劳动技术教育就是劳动教育的片面落后的观点。
2、教学方式陈旧,教学质量令人担忧
劳动技术课与其他文化课的根本区别是其实践性强。技术技能的学习主要是在实际操作训练中进行,但不少学校仍在沿用文化课的教学方式进行劳技教学,实际教学内容基本是理论教学,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生云山雾海地学,劳技教学成了“黑板上开机器”和“教室里学种田”,劳技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单一化,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学什么技术项目,学到什么,程序都是由学校统一规定,学生基本没有选择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每逢劳动技术课,学生或是昏昏欲睡,或是完成其它作业。教学质量和效果令人担忧。
3、资金匮乏,劳技教育发展落后
调查中发现,由于劳技教学的涉猎门类较广,所需设施种类繁多,相对有些学科投入偏大,但受办学经费所限,各学校发展劳技教育的资金很少或几乎没有,纵然有那么三两间劳技教室,里面也空空如也,只是象征性地摆设木工工具及破自行车等,远远达不到学生实践需要的组数和件数,且大都锈迹斑斑,灰尘层层,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在一些学校,还有少量的实践基地,早已不能为教学所用,变成了学校办学经费的另一来源。正是由于办学经费的困乏,致使它们与劳技教育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跟不上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
4、劳技课师资力量不强,制约我市劳动技术教育发展
由于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尚未正式设立相应的劳动技术教学专业与课程,绝大多数劳动技术教师是由其它学科转行来的,未接受规范的技术训练和劳动技术课程及教学理论的学习,无法建立满足培养学生技术素质所必需的劳动技术教师教学序列。在所调查的乡镇中学中,大部分的劳动技术教师的学历偏低,专业与劳动技术风马牛不相及,而大多数又为兼职教师,兼职率达97.1%,平均年龄为46岁,知识结构相对老化。由于固定的专职教师比例不高,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我市农村劳动技术课师资队伍存在稳定性差和素质亟待提高的问题,这也正是制约我市劳动技术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5、劳动技术教材,不能满足当代中学生的发展
由于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是动态的,任何一种教材与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总有现实差距,同样,现行的劳技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也就不可能和时代发展完全吻合,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现行的劳技教材内容基本上采用职业技术项目作为教学载体,过于侧重知识的专业性和工具的使用训练,教学中容易产生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混淆,脱离中学教学的实际,囿于实用主义教学层面,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对比较薄弱,远远落后于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
6、缺乏有效的劳技教学质量评价、评估体系
实践出真知。限于劳技教学的当前现状,有关劳技教学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就无从谈起,更不用说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由上看出,农村中小学劳技教学是个老大难问题——其突出表现为“两大难”——师资难和设施配备难,因此,劳技课的很多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学生的劳技教育往往是纸上谈兵,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无从谈起,成为制约劳技教育的发展瓶颈。
综合实践做为新课程的一部分,将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囊括其中,不着眼于使学生获取系统知识,不追求严密的知识体系,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从事有益的活动,研究解决或试图研究解决他们自己认为感兴趣、有价值的问题。其关键就是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去经历,去感受,而且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获取具体的知识作为其目的,其目的应是活动本身。在活动中学生的实践越多样,经历越丰富,体验越深刻,那么这种活动就越有价值,其成效就越明显,这也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本源所在。
正是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思考,我校于1999年下半年始,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含量”的原则,集中人力、物力,建起了一所当时全潍坊市唯一一所中小学职业技能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它集劳动技术、社会知识、生活常识、创造发明等多方面教育于一体,分期分批对全高密市中学生进行为期七天的轮训。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第一、构建新型教材体系
㈠优化课程设置,突出课程特色
为充分发挥每个学生所具有的创新潜能,开发蕴藏在每个学生身上潜在的创造性品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让其动手实践,为其施展创造才能提供舞台,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基地对培训内容进行了精心筛选,根据培训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共设置了二十个门类二百种培训内容,供学生自主选择,自我发展。其中必修课程四门:汽车模拟驾驶、卫生常识、烹饪、军训。目的是通过必修学习提高学生将来做为现代人的综合素质,学会基本的生存本领,为其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选修课程的设置是在对原有劳技课内容进行优化的基础上,围绕既能便于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又能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发明这一指导思想而开设的,共有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细胞组织培养、生物探究、园林花卉、动物解剖、缝纫、编制、电子电器、电工、机械、工艺美术、民间工艺、环保等十三个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学习或活动。通过选修学习,使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向纵深发展,实现了学习书本知识与劳动实践的统一,使受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二)用高科技含量的设施,让科学和创新走进学生的心灵
有识之士已经发现,最先进最尖端的科学技术只有在学生当中普及,才最容易推广;越先进越尖端的科技越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基地,无论哪一个活动室,都配备了有线电视、放像机或VCD,不仅如此,为了与高科技接轨,基地还投巨资购进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如组培室、生物探究室、科技宫、科普室、汽车模拟驾驶室的设备已处于领先水平,为提高
参训师生的身体素质,响应全民健身的号召,又上了全套体育健身器材,并配备了专职教师上课,进一步满足了参训师生的室外训练需求。我们投巨资建起了全省县级市甚至地级市首家现代化的生物探究室和组织培养室,购进了八台最先进的汽车模拟驾驶器,配置了桑塔纳轿车透明模型,还购进了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模型和迫击炮教练弹、精密PH计和一台国家四部委联合推荐的高新科技产品——TFC—1D数字式直读土壤化肥速测仪,还有高密农民发明家发明的“小铁牛”„„通过这些高科技设施,学生感受到了无土栽培的奇妙,懂得了推出名优特稀品种的奥妙,学会了测定土壤样品的方法,并能进行科学配方施肥,学会了种子质量的分析方法和嫁接技术,了解了现代农业的新动向。学会了机动车辆的工作原理和驾驶方法,学会了量血压、测血型和人工紧急救护的技能。这些技能的掌握和一系列的收获,只靠纸上谈兵和画饼充饥是达不到的,就拿人工呼吸的培训来说吧,无论你讲的多精彩,如果学生不去实践,谁也不知道他到底能否真正掌握了这项本领,可是利用基地的两个维妙维肖的全自动心肺复苏模拟人,学生不但真实地演练了意外事故的紧急救护技能,还验证了自己技能的完成情况,因为模拟人和真人的反应一样灵敏。
正是在这些高科技设施的利用和揣摩中,学生感悟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发展的源泉;体会到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创新并不神秘;同时还产生了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豪情。
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基地教师顺应时代,及时更新教育思想,用新型的教学观指导教学,彻底打破传统的枯燥呆板的单一教学模式,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向交流反馈的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演示、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学生放到教学前台去展示自我,亲身体验学习中的苦与乐。
(1)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学会创新
如果人不会选择,那就不可能主动地适应环境,当然就更谈不到去积极改造环境或创新环境,尤其是在当今知识化、全球化、网络化,高科技、高竞争、高风险、高效率、高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一个人要想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就必须充分发挥主体意识以及意识选择性的作用,基于这种理念,我们的科技创新实践基地采取了几项重要举措:一是“自助餐式”课程,二是“自选具体的内容”,三是围绕学习内容“自由选取千变万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2)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只讲大致方法和基本原理,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培训基地一改过去那种教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的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了“以使用工具或基本原理为基础,以制作成品、实际操作或设计方案为中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探究性教学模式,例如,就拿烹饪这项专业技能来说,教师只讲厨具的安全使用和
菜肴加工的基本常识以及卫生知识,然后就放手让学生去制作自己喜欢的或者想研究的饭菜;就拿美工这项技能的培训来说,教师只讲剪纸或者制作易拉罐等工艺品的基本技能,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实践,教师一边做顾问,一边做啦啦队长,一边还根据需要讲点有关创新典故。
(3)在动手中感悟,在实践中创新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你告诉学生,学生可能会忘记;你给学生看,学生可能会记不住;你让学生做,学生就能很快明白。”基地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改为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式学习,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不再是教师的简单灌输,而是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悟和体验的结果。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了“五动手”的实践层面:让学生动手验证已有结论以发现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动手模仿优秀作品以借鉴别人的精华或了解其机理,让学生必须动手烹调和管理花卉园地以体验劳动者的艰苦,让学生动手探究未知事物以训练创新思维,让学生动手创作超越前人的作品以实现创新。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倡导求异、求新,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尝试,敢于创新。
第三、独具特色的学生激励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基地,学生可自主选择活动课程和活动项目,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此外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用“十个一”概括:即学生在校期间,要出一期黑板报,举办一次百科知识竞赛活动,进行一次文艺晚会,举行一次升旗仪式,进行一次趣味体育活动,炒一次菜,洗一次衣服,办一期报纸,办一次宣传栏,开一次汽车等等;基地对每一个活动室都要评选小能手、优秀小制作,培训三年多来,参训学生的各类小制作达6万多件,其中优秀小制作1万多件,难能可贵的是,还有不少学生参加培训后,在学习中激发出更大的创新热情,在各级比赛中屡屡获奖。
第四:学生管理方式的研究
(1)在培养创新思维的同时,严格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要学会创新,先要学会做人。创新并不等于随心所欲,行为放荡,而且更要以德为首,文明、爱国;更要一丝不苟、遵循规律;更要自立自强,自律自尊。基于这种认识,基地制订并形成了一套以封闭式准军事化管理为特色的管理体系。自学生入校之日起,统一着装,统一食宿,对学生的培训全过程进行全程量化考核。为保证管理到位,基地推行全员管理制,即每一位教职工都是一名管理人员,都参与学生管理,都肩负着管理任务,基地对教职工完成管理职责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从而形成了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基地把青少年学生对军队特有的爱国情感、军人风范作为育人功能新的拓展和升华,坚持升降国旗制度和主题演讲、时事热点辩论。我们力争通过这种准军事化管理和人文化的活动,使严明的纪律和严谨的作风默化成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坚韧的品性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使高尚的思想和高雅的情
操及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伴随学生一生。
(2)既鼓励学生竞争,又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竞争出活力,要创新必须有竞争意识,然而,越想在竞争中取胜,就越离不开合作。通过协作式的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为此,我们基地的培训活动,都力求在参与和竞争中,养成善于合作的精神。例如,基地中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的承办;百科知识竞赛、文艺晚会、结业典礼的组织与主持;导游解说员的选拔等等,都采用了竞标投标的方式,严格按程序操作,同时科技宫的科技制作等每个培训项目的创新方案设计,每项制作的评分标准也都考虑到了合作的成分,评分时既凭个人分,也对同时参加每个项目中的两个或三个单位打集体分,以后还要对全市的每个受训单位总评,这样就自然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第五:教师技能学习与创造性问题研究
① 通过基地的评估细则等规章制度和多种培训形式,解决师资问题。200多个前所未有的培训项目,单靠数量有限且又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科教师进行高标准的教学,这是完不成任务的,怎么办?我们通过自学、走出去向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甚至民间群众学、请进专家指导、定期举办专业教师技能比赛等形式和途径,逐步培养了符合基地教学需要的一专多能的教师。为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我们通过设立教学创新奖和评价激励机制等,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进行创新研究和创造发明。
②建立基地和受训单位的双向评价机制,使创新教育基地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每年我们都要组织接受培训的单位对创新培训基地进行评价,根据评估标准量化打分;同时也要求基地对受训单位的培训成绩等情况进行全面量化打分,双向评价工作由市教委牵头,督导室具体落实,这一举措极大的促进了基地和受训单位共同提高培训质量的积极性。
③培植校园产业服务当地经济。近年来,基地在抓好全市中小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又先后成立了科威生物研究所,进行液体硅酸盐的规模化生产;建起了蘑菇栽培技术推广中心和两个花卉大棚,直接为当地农民提供技术和服务,为当地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篇:浅谈劳技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劳技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之一。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通过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生活劳动和生产劳动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健全的个性品质。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必须经过科学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潜质、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一、落实新理念,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的劳动与技术课教学,比较注重技能的训练与习得,强调动手操作与实践,教师以讲授、示范为主,学生则以模仿、复制为多。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这一现实,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新课改理念强调:劳动与技术教学要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强调动手和动脑的有机结合,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和探究问题,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萌发创新思想,从而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学得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因此教师要开阔视野,从多视角来审视劳动与技术项目的教学内容,从单纯的手工制作,如完成一件作品,尽可能向多方面渗透,充分发掘其内涵,最大化地达到劳动与技术的教育功能。新理念强调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引
导者、合作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应在学生的交流操作过程中,敏锐地发现问题,并能分析、判断问题是共性的还是个性的,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对个性的、生成的问题,教师必须加以重视,引导学生展开互动,并及时评价,给与正确的价值指向。例如:在《木工工艺》的教学中渗透设计的思想,使学生通过劳动与技术的学习,懂得“设计”是由“命题、多种方案制定、论证、选择最佳方案、图纸简示、模型制作、改进完善”等一系列程序组成的,从而理解“设计”的重要性,学会简单设计的方法,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就在于劳动与技术教育要突破技术即技能、技术教育即技能培训的束缚,将课程的目标提升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学生的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激发兴趣、指导实践,开发创新潜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快乐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的不断进步。所以“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学生“乐学”、“会学”、“学会”的前提。绞死的作用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逐步踏上“乐学”之道。
第一,处理好教师讲解示范与学生实践操作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劳动实践的兴趣。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实际,一般采用先讲后练、边练边讲、分段讲练等教学形式。如“插花”一课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教师对插花的方法与步骤采取示范一步后学生交流再学做。犹如
《十字绣》,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十字绣”作品,激发学生兴趣,然后根据选用材料,分段讲解,分段操作,最后让学生掌握“十字绣”的基础绣法及“十字绣”的变形针法等技巧。
第二,处理好实际的技术活动和加大思维训练力度之间的关系,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心理学认为: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是有直接联系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要着重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同一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动手中培养创新思维。如《冷菜的制作与拼摆》,教学时,我先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冷拼菜,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创作的欲望,进而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还可以用什么蔬菜制作哪些拼摆冷菜,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尝试制作的方法,并鼓励大家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追求成功。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及时认识和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这就确定了学生探究思维活动和主动探索的目标,这是培养学生发现力的前提,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必须摆脱传统教学的影响,为学生创设多角度、多方式思考问题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对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积极应到学生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它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
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参与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中积极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学习者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教学条件下自主学习是学生高品质的学习。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创设能吸引学生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和氛围。如在《液压挖掘机的制作》教学中,我将教师制作的挖掘机展示给同学们后,引导学生结合物理学知识展开想象,小组交流,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方案,鼓励学生出示不同的效果图,最后由学生在小组内确定最佳方案,全班同学对各方案展开评价。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不仅学习了简易液压挖掘机制作的原理及方法,还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空间想象力。这样的科学生学得主动,而且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增强了追求成功的信心,创新意识得到了。所以,自主学习是学生的优秀品质,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和足够的机会,才能唤醒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实施发展性评价,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并给与价值判断的过程。对学生的评价应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具体表现,尤其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实践制作中的能力。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出的一个个思想的火花,并用亲切的言语或会意的微笑,赞许的目光及恰当的肢体语言及时给予肯定。即使学生的有些想法是幼稚的或是错误的,教师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时,也应给与积极的鼓励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这种鼓励性评价是种强有力的催化剂,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三篇:劳技课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浅谈在劳技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初中开设劳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设计”、“劳动”等劳技课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劳技课教学中究竟该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呢?
一、更新教育观念,做创新型教师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紧跟教师的步伐学一步走一步,以学会结果为教学目标。是典型的以教代学,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式。既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又忽视学生充分的体验与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为此,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育思想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唯有更新教育观念,适应素质教育下学生学习的要求才能更地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转变教学观念同,教师就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科技创新活动的导演,改变以往教学的封闭性,变给学生以“鱼”为授学生以“渔”,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也要由被动的接受者转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转变教学观念还要表现在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这样才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更新教学观念,教师要汲取广泛的知识充实自己,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做到的。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知识充实自己,这种知识的学习也应包括本学科以外的,教师的视野开阔了,思路打开了,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主导性,教学上才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才能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巧妙设疑,激发求知创新兴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习活动的机制。因此,在劳技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妙设疑、巧于发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疑进,要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其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用另一种方法解释,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创设实际的技术活动或技术成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思维训练的力度,激发其创新潜能。教师的设疑可以是在原有知识上的升华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也可以在学习新知过程中进行设疑,带领学生进入探求知识的乐园。教师应注意把握好“解疑”的“火候”,在学生充分动脑动手、燃起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后予以启迪,逐渐培养学生爱思考和勤学好问的习惯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在教小木盒的拉手操作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看到的拉手的类型,想一想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一种拉手。结果有几十种风格各异的拉手作品出现:有的简洁、巧妙,有的做工精致、结构合理。事实证明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设计制作,激发了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了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个性的品质。再如,《粉笔雕刻》这节课,可以事先雕刻一些比较别致、优美的作品(如花、鸟、鱼、虫等)。先让学生欣赏这些优美的粉笔雕刻,学生欣赏完毕后,自会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花瓣是怎么雕出来的?”“小鸟的头怎么雕出来的?”等等。学生敢于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内心有了探究学习的欲望。这时,就可以把雕刻的基本方法、要点向学生交代清楚,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粉笔,想象设计一个造型(可以不仅仅限于课本中小白兔造型)。在学生想象设计时,教师还要注意不能作硬性规定,要让学生多自由发挥想象,并鼓励学生敢于展示个性,标新立异,追求成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品尝到学习乐趣与成功喜悦,才会有信心去追求更多的成功,创新能力才会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
另外,教师要善于借助原型(或原型的挂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探索。例如:在教学《铅丝童车造型》一课时,在学生做好一个“铅丝童车造型”后,教师要进行多角度的引导,先拿出几辆童车让学生从形状的角度去思考,去动手做做。再让学生从色彩的角度去思考,去试试上色,找出色彩搭配方面的最佳组合,达到最佳效果。最后让学生从另外的角度去摸索,去探求,获得新创举。
三、合理拓展,增强兴趣
劳技课教学中要注意适时拓展性学习。拓展性学习能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深度与广度加以延伸,给学生学习的线索和主线,满足其兴趣的要求。劳技课堂教学作品完成与给予评价后,教师适时设计拓展延伸的环节。但拓展一定要合理、有效,要让学生带着无限兴趣和悬念走出教室,进入课外延伸研究阵地,要能体现出激发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的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如《涤纶彩球》一课,可以让学生尝试扇形卷贴、正方形的卷贴,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彩球,可以尝试用其他方法制作彩球;《鞭炮结》一课,可以让学生利用鞭炮的编织方法创编各种造型:小鹿、鱼虾、手链、卡通人物等;《小蒸架》一课,可以对小蒸架加以创新,做一个“小小设计师”;《泥丸贴网》可以让学生更广泛、创新地使用排贴泥丸的方法;《翻盖垃圾桶》可以让学生发现优点与不足后,尝试制作更适用、更有创意的垃圾桶,有效的学习延伸,不但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筹措欲望,且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对于促进其成长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用积极的鼓励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在劳技课中我们要注重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只有尝试到成功,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创造能力。因此,在劳技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尝试多为学生创造展示交流的舞台。在学生完成作品后,组织学生开展系列的成果展览,让学生展示,进行自我解说介绍作品,让学生在活动交流中获得技术理念的提升,在成果展览中进行成功体验。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表现欲,而在交流的平台上,必然产生评价,分出好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尽量多给予积极、鼓励性的评价,用星星之火,燃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进一步创造成功的信心。同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善于观察学生,寻找课堂的兴奋点,多用鼓励性话语启发诱导,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他们在学习交流中点滴的思维成果,恰当的鼓励、积极的评价都足以引起他们探求结果的兴趣。
五、注重课外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经常会开设第二课堂活动,我们可以充分借助这一活动,大力开展学生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拓宽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渠道,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重要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给予运用和实践;只有通过这样的兴趣小组活动,才能使学生自由反复地实践,达到激发灵感、开发思维、培养创造力的目的。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比如,初中学生大多喜欢航模飞机和风筝的制作和放飞,但多数学生缺乏制作技巧和飞行知识,只能做成而不能调准,往往飞不高、飞不稳。就此,可以对一批历次比赛中飞得较好的“小行家”进行培训提高,而后让他们在班中进行操作演示。同学们得到启迪后,在制作中都能注意两翅的对称性和平衡性、头尾的轻重比例等关键,各自想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当学生在杆升机飞行的成功性上取得一些成绩后,就可以因势利导,在如何提高飞机的留空时间上,再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他们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在征集小制作、小发明的作品中,除了细致观察、分类选择外,重点应放在对每件作品的辅导和指点上,引导学生去粗取精,使作品重放光彩。因为学生的小发明、小制作毕竟是粗糙的、不完美的,很多都属于一般性的题材制作,有的题材较好,但做工不精巧或不能体现其科学性,应主要通过制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能为了选优,轻易放弃一般作品,而应力求提升每一件作品的质量,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再开发的机会。
总之,在劳动技术课教学中,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把其好动、好奇、表现欲强、求知欲强、喜欢成功等特点融汇到教学之中,激发其学习兴趣,抓住劳动实践这一关键环节,让他们在劳动技术课上有听、有看、有说、有干,使学生愿上劳技课,乐学劳动知识和技术,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成为具有一定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有用人才,实现开设劳动技术课的宗旨和要求。
《浅谈在劳技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作 者 单 位 鞠树文
宝泉岭农场学校
第四篇:中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荐]
中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纵观历史,还是横阅当今,民族之间或国家之间的所有进步与落后的差异,都是由创新所致,一切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人才及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倍加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多是一种学习意义上的创新,为其以后的创新做充分的准备。学生的独立思考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活动。只要不墨守陈规,能别出心裁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创新是人的本性,人人皆有。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情景,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建立平等关系,培养创新精神
在大力提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教师即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书本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对老师质疑,便是对老师不敬,换来的是老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训斥,久而久之,学生就没了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抹杀了。相反,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蔼的态度、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激励的话语、耐心的引导,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创设良好的氛围。教师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才消除与教师的隔阂,消除胆怯与禁锢,以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努力探讨与思考,以创新的观念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创新能力。教师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保护学生的创造思维,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三、师生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创新之母,问题孕育着创新,惟有提出问题才是创新的第一步。能发现问题就等同于取得了成功的一半,甚至一大半。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质疑,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没有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等等。袁振国在《反思科学教育》中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可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在课堂上,问题应成为教学的开端,且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更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其次,教育学生不要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要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积极探索,勇于从多个角度、以多种方式思考问题,独辟蹊径,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到敢言前人所未言。最后,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四、自信心和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动力
自信心是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动力源泉。增强自信心,可以提高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的抗挫折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如在课堂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同学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支持学生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思,即便看似荒唐,也不轻易全盘否定和排斥,尽量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表扬和鼓励。另外教师评价学生应坚持使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的回答很独特;你回答问题的角度很新颖;你所说的这个方面连老师都想不到;你回答的可能是正确的,老师现在还不能肯定,我们课后探究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全神贯注的,甚至是废寝忘食的。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各种因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总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营造创新的空间,以益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五篇:劳技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劳技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当今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时代特征明确指出:教育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很多,通过训练创造性思维来培养创新能力是教育实践中用得最多的方法。
一、消除心理定势,培养创造性思维。
首先在课堂上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尽量减少教学中太多的规定,多鼓励他们提问、辩论,多引导他们动脑、动手实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在课上敢想、敢问、敢动,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其次要让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加强对生活的体验,扩大视眼,从而使学生不受教材范围、教师思维的约束,积极地动脑,勇敢地探索。
如在劳技课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我每次都让他们自由组合,5~6人一个小组,每次我先把操作要点作简要介绍,然后请学生讨论操作,其间随时可以争论、提出疑问,还可以介绍自己认为更简单、更方便的操作,我们老师则和他们一起活动,仅在适当时给点暗示或点拨、引导,使学生的争论“柳暗花明”。当然,也让他们别忘了这是在课堂。
在评估学生的作品时,我会这样评价:你听听老师的意见怎么样?你看看老师的这套方案可行吗?让他们敢想、敢动手去做。
二、引导质疑,启迪创造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善于质疑是创造发明的思维基础,有“疑”有“思”才会有探索。劳技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学习劳动的基本知识,又要进行实践操作,把两者结合起来,并在这些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很多人(包括有些教师及学生)都认为劳技课就是简单的手工制作课。为此,我调整了上课模式,让他们从课中认识到其实劳技并非是简单的手工制作,我的模式是:
趣―授―练―评
趣:在课上创设富有鼓动性、竞争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从而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劳动再实践。巩固形成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情感,激发学生兴趣则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授:传授新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一个步骤中,教师把劳动基础知识、技术要求、操作过程、注意事项等,通过讨论、讲解、演示等各种教学手段传输给学生。
练: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创造出自己所设想的物品,在练习中加入“新思路”、“新观念”,在“操作”中运用“新方法”。这一过程要求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设计出自己想做的东西。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将自己创作的物品付之于实践,生产出自己的作品。
评:在“评价”中采用“新方式”,得出“新结论”,让所学的知识得以升华,思维更加开阔。
三、通过各种创造活动,发展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单纯局限于课堂,而在于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课内外同时启迪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在发展创造思维中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
劳技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技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让学生明白知识来自于生活,让他们把生活和知识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发现和充实,让他们学习的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
四、鼓励大胆联想,培养创新精神。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伟大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做出伟大的发现。
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劳技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技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劳动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能力的任务。但它有独持的要求,就是学生必须学习有关的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技术原理和在智力、能力诸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只要劳技教师意识到学生具有创造潜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坚持“教学做合一”,劳技课教学就会使无数学生的创造力迸发出艳丽的火花,而且常开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