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双板”融合下的聋校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探究
“双板”融合下的聋校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以交互式电子白板和iPad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媒体飞速发展,并已走进课堂,成为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主力军。本文在明确聋校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例对“交互式电子白板与iPad平板电脑融合”(以下简称“双板融合”)下的聋校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究,旨在分析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对聋校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促进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聋校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推动聋生地理学科相关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双板”融合;聋校地理课堂;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762.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1-0062-03
聋校地理课堂有效教学
1.有效教学的内涵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课堂有效教学。关于有效教学的内涵,学者们近来形成了一定的共识: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1]
笔者认为,有效教学指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是效果与效率相统一,最终实现高效益的教学。它应包含四方面的含义:第一,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根本目的;第二,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第三,以提供或创设适宜的学习条件,以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为核心;第四,以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为评价标准。[2]
2.地理学科特性在课堂有效教学中的体现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人地相关性等特征。因此,地理课堂教学要做到富有成效,必须突出地理学科特性。
3.聋校课堂有效教学的特殊需求
聋生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缺陷,信息接收主要依靠视觉通道,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聋生对信息的接收转化率较低,从而影响了思维水平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聋校要实现课堂有效教学,需借助多种媒介,尽可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为聋生创建语言表达的情境。
(1)信息传递有效性
目前,聋校课堂教学主要借助手语进行信息传递。但不管是自然手语还是文法手语,在信息传播方面都具有诸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满足聋校教育教学的信息传播需求,这个问题越到高年级越突出。[3]将现代教育技术合理地运用于聋校课堂教学中,弥补手语在信息传递中的不足,从而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是聋校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
(2)突出语言培养目标
由于受生理条件的限制,聋生学习语言的实践机会很少,只有在学校上课时,才会学习到严格规范的语言。因此,课堂教学是聋生学习语言的主阵地。[4]要实现聋校课堂有效教学,除完成已有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外,教师更应创设语言环境,突出语言培养目标,发展聋生的语言,提高聋生的书面语表达能力。
4.聋校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评价体系
基于以上三点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4个维度、共13个因子对聋校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评价。
“双板融合”下的聋校地理课堂构建
交互式电子白板和iPad平板电脑作为新兴的教学媒体,正在改变着课堂教学模式。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较强的互动性,有利于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挥,学生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来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iPad平板电脑具有体积小、灵活机动、操作便捷等特点,可以实现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互动交流,也有利于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将交互式电子白板与iPad相融合,建立“双板融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克服单一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存在的缺陷,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互动中,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软硬件配置
硬件: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电脑、iPad数台(根据师生人数)、无线WIFI环境。
软件:Notebook(PC版)、Notebook(iPad版)、Airserver、其他软件(按需求)。
2.课堂构建
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需分别制作教师版和学生版。教师版是完整的教学课件,用于教师课堂讲述、教学活动等;学生版则是在学生的iPad上运行,主要包括互动活动及课堂检测。在软硬件都具备的条件下,便可构建“双板融合”下的聋校地理课堂(如图1)。
交互式电子白板与iPad融合下的聋校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1.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聋生主体性的发挥
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挥,既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内在要求。“双板融合”下的聋校地理课堂,发挥了电子白板和iPad的互动性,将知识点的讲授与学生的操作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
以“降水受地形的影响”教学为例。笔者在阐述山地的迎风坡、背风坡对降水量的影响时,将聋生活动动态地穿插于知识点讲解中。如图2(左)所示,笔者先引导聋生读图,并将山地分为5个不同的部位。云在遇到山地时,就会进行爬坡运动,同时损耗掉一部分的水汽,形成降水。此刻,笔者首先要求聋生利用电子白板的拖动和无限克隆功能,将云拖动到山地的不同部位,并配上降水量。此时聋生会对配以多少降水量产生疑惑,笔者则将云比喻成运动员,在刚开始爬坡时,能量充足;此后,能量逐渐下降;聋生在理解了这一比喻后,会对各部位的云配以正确的降水量,如图2(右)所示。在完成这一张“地形对降水量的影响”图后,再请聋生观察山地不同的山坡降水量是否相同,从而引出“迎风坡”与“背风坡”的概念。由此,在整个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一张卡通版的“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图绘制完成。聋生对亲手绘制的卡通图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成就感。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问,启发聋生思考总结地形对降水分布的影响。聋生通过分析地图,最终自主归纳出“受地形影响,山地的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这一规律。
而在传统以PPT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会通过PPT或者Flash动画演示山地不同部位降水量的变化,再让聋生观察图片得出结论。
相比而言,在“双板融合”模式下,该知识点的教学是聋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手绘制“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图的过程中完成的。整个教学过程以聋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基础,变静态的图片观察为动静结合的图片绘制观察,强调聋生的学习体验,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在体验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内化。
2.提高课堂生成性,使课堂教学更切合聋生实际
生成性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课堂实际教学需要,不断地调整教学思路和行为,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的教学形态。[5]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课堂的互动性、多元性、差异性、突现性和创造性上。这些特征共同决定了生成性的课堂必须建立在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双板融合”下的聋校地理课堂,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而构建课堂生成性教学,让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个性发展。
以“世界的气候”教学为例。气候的概念较为抽象,对义务阶段的聋生来说理解较难。如果再谈到气候类型,聋生可能无法接受。因此,笔者在介绍气候及气候类型这一知识点时,将气候主要划分为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将气候类型简单看成是不同的气温类型和降水类型的组合。在双板融合的教学模式下,聋生利用iPad将不同的气温类型及降水类型进行搭配,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描述所搭配气候类型的特点,从而加深对气候和气候类型的理解。
在聋生主体性发挥的同时,课堂也被赋予更加精彩的生成内容。一组聋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错误地将全年寒冷的气温类型和全年多雨的降水类型进行搭配,并得出了“全年寒冷多雨”的气候类型特征。笔者察觉到这一问题时,意识到这是聋生对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和世界降水分布规律不熟悉所致,于是借此契机,对这两个规律进行了再梳理。这一课堂上看似简单的错误,却是十分宝贵的课堂生成内容,它不仅能够加深聋生对相关规律的理解,也避免了聋生在日后学习中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而传统的PPT教学模式中,教师会按照教学设计依次给出各种气候类型的气温降水分布图,让聋生根据图片归纳相关气候类型的特点。尽管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聋生的获取信息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难以暴露本身存在的问题,教师的教学也不能完全符合聋生的实际,聋生的课堂积极性不高。
3.培养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聋生提供更多的展示空间
聋生与健听学生最明显的差距就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往往表现为不会表达、羞于表达、表达不自信等现象。但是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却是聋生日后融入主流社会、更好生活的基础,所以聋校的教学必须关注到聋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为聋生提供更多的展示空间,增强其自信心。
以“人种”这一节教学为例。“人种”这一话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整体推进的教学难以让聋生产生真正的体验,难以唤起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因此,本节课笔者将本节内容分为两个课时,在教学中不再是单通道的知识点传授,而是将更多的学习主动权交还给聋生,让他们根据兴趣自由组合,形成探究小组,并利用iPad进行合作展示交流。在此过程中,聋生不仅锻炼了资料搜集整合能力,培养了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强化了语言表达能力,笔者认为这是聋校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根本所在。
结论
除以上优势外,“双板融合”的教学模式也有助于聋生书面语能力的培养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的开展等。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交互式电子白板与iPad融合的教学模式对实现聋校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笔者也发现了这种教学模式下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保证学生利用iPad有效地参与课堂活动;如何管理教室的无线网络,以便使之真正地服务于课堂教学等。笔者相信,只要能妥善解决这些技术问题,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一定能让聋校地理课堂焕发新的生机,使聋生的地理学科相关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作慈,杨德军.浅谈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J].地理教育,2006(4):4.[2]周慧.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内涵、要素与实施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8):24.[3]闫延河.文法手语在聋校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播局限性解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2(5):27.[4]丁萍萍.创设语言环境 提高聋生书面语表达能力[J].中国特殊教育,2004(62):27.[5]郑莹.如何利用电子白板技术促进课堂生成性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3):36.
第二篇:新课程下有效教学模式探究
新课程下有效教学浅谈
凤县黄牛铺小学
陈玉娥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有: 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当前仍有不少课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方法简单、容量狭小、过程乏味、效率低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学习的动力系统遭到破坏,本应由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探究、寻求个性发展的“课堂”成了教师独挥教鞭、强力灌输、传道布施的“教堂”;学生学习的效果则表现为低效或无效,从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表现为
1.课堂教学模式使用僵化,导致不同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 课堂教学模式是发展变化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重地注重模式,机械地套用一种模式,往往只流于形式,处于被动僵化的局面。实际上教学模式只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种理论框架,实践早已证明:试图用一种教学模式去指导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是很难取得成功的。现行课堂中,教师为模式的顺利展开而忽视学生的参与,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使一部分学生课堂参与时间减少。现代教学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差异常常是课堂实用时间差异造成的,在一系列的连续学习中,初始学习上微弱的实用时间差异可能导致后续学习实用时间差异的扩大,因此,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是当前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2.教学方法选择盲目崇尚新异
教学中要坚持以启发式作为指导思想,坚持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而目前,过多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对有些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的排斥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似乎粘上了就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脚步。其实,没有系统地整理知识的掌握是肤浅的,方法也只是表面,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是无益的。记忆性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普遍存在“有教无学”,“教多学少”,“教多少学多少”等弊端,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思维性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进行必须的记忆、理解,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全身心地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这固然好,但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桃子”的状态,“学大于教”。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状况,过于疲惫,对学习必然为产生厌倦心理。3.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学习效率低下
就学生而言,存在着学习行为的受动化问题,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缺少自主控制,学习材料靠学校来提供,学习目标靠老师来确定,学习任务靠老师来安排、学习行为靠老师来督促,学习过程靠老师来调控,学习结果靠考试来评价。缺乏个性意识,不能自觉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特长;缺乏参与意识,课堂中往往局限于被动听讲和记录,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缺乏问题意识,仅仅把学习看成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未能看到学习其实还是一个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让学习止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习起于提出新问题;缺乏合作意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仅靠自己的冥思苦想,生生合作、生师合作的形式并不多见,多方对话的情形也不常见;缺乏情感意识,忽略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培养;缺乏反馈意识,不能自觉地、多元地反馈交流自己的学习信息,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缺失当然也就不可避免,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往往导致课程的
表面达成现象,这种表面达成现象的最终结果是产生出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因此,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
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应用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注重目标的全面性,提高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于全面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而且让学生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不仅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思维能力,而且注重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优化选择和组合。确定合理的教学模式,新课的导入,情境的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自信,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具体操作中,应坚持:第一,给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包括:独立人格的空间,即每个学生在班集体中都有人格独立性的一席之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因为某个学生性格孤僻而歧视他;独立思维的空间,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生能回答的问题一
定要让学生自己回答,学生不能回答的,也要循循善诱,不能包办代替。第二,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选择是多方面的。一是认知过程中的选择。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让他把相关材料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他得以超越现象,发现规律和联系,使信息不致于流失,从而获得新的领悟。二是参与过程中的选择。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做到人人参与,双向交流,教学共振,听、说、读、写相结合,讨论、演示、操作、板书相统一。第三,给学生一个展现的机会。一是展现个性,如开设“学科沙龙”;二是展现能力,如编导课本剧;三是展现学业成果,如举办小发明、小制作展等,让学生在得到展现的满足中认识、规范、评价和发展自我。总之,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其独特性,因而,不注重个性差异,没有对学生个体独特性的培养和发展,是显示不出高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
3.活用教学方法,重视选用适合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涉及到课堂上的知识传递,技能的形成,而且关系到课堂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情感等诸多方面。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低效问题,大多是教师的不适当的设计或者不适当的引导而形成的。优化教学方法必须注意,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体现:一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如认知领域的目标,一般说来,只要求达到识记、了解层次的,可选用讲授法、介绍法和阅读法等;要求达到理解、领会层次的,可选用质疑法、探索法和启发讲授法等。二要扬长避短地选用各种方法。因为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长处,同时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如选用讲授法就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发现法则要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就会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三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出发。即使是同样的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不同,具体内容不同,所要求的教学方法往往也不一样。四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进行。一方面要致力于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以引起学生强烈
追求和主动进取。另一方面不能脱离学生原有基础,坚持教学方法选用的求实思想,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并重视选用适合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4.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教师为达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然而,这样的参与往往流于形式,而其有效性究竟如何,对学生的发展作用究竟有多大,都需要引起人们的思考。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应着力于: 首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程标准中渗透着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真正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点。课堂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爱好选择学习内容。其次,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旁观者、被动接受者,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再次,教师应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虽然不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但积极参与引导、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通过示范、中介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把自己当做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5.加强教学的互动性,营造教学的和谐性
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教师在加强教学互动性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绝对权威,不能以尊长的姿态与学生交往,而应以平等的姿态加入学生的交往。二是教师要建立多层次的互动,因为在教学中的互动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每一方面的层次都会对教学产生影响,充分利用多层次的教学互动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三是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的互动性,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证。
第三篇:聋校低段数学生活化模式探究
聋校低段数学生活化模式探究
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 蔡毓瑜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对于低段聋生来说,由于他们听觉功能的丧失,使得听障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差。为了帮助听障学生更好的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采用了“数学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学归朴于实践活动,归朴于生活情趣。希望能促进听障生的数学能力、生活能力的协调发展,提高和完善听障儿作为社会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关键词:生活化 数学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第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聋生由于听力受损,主要依靠直观形象和表象来进行思维,又由于受年龄和语言的限制,认识水平很低,不知道自己应该注意些什么,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就会对学习感兴趣,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勾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同时,新理念的数学教学,也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可以从他们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探索新知识。但凡熟悉的事物总让人感到亲切,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更易引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从容不迫地探索新知。例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这一知识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游乐园场景进行引入。我们都知道游乐园是学生一直很怀念的地方,因此教学时让学生回顾并说一说自己所喜欢的游乐项目,把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再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摩天轮、缆车等游乐项目的运行轨迹,引导他们进行分类,从而引出平移和旋转这一课题。
第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课程标准》中指出 “教学中要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把解决生活问题的思路、方法科学地移植或借鉴到数学学习中,用来解决数学问题,弥补了因听觉损伤而造成思维偏差,使听障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应用,收集实物或图型等,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收集的各种实物和图型,通过摸、看、议等方式,初步感知它们的共同特征,再选择典型的实物,通过反复拆卸与组装,使学生体会到它们的共同属性是由六个长方体围成的立体图形及其面、棱、点三个方面的具体特征。
这样,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和实际问题,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既使学生了解了数学概念的来源,也掌握了概念。
第三,知识学以致用,融合数学生活。
设计生活化的问题,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设计符合学生口味的实际性的练习,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同时也可以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样一来,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数学与生活的融合。例如:在学习完9的组成这一知识点时,虽然经过反复的练习,学生终究也能掌握9的组成,但是这样的练习显得很枯燥无味,学生无法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因此,在练习时,设计了“购物”这一活动,让学生到情境超市中任选两样物品,但是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必须是9元。学生看到喜欢的物品,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把整节课的气氛推到最高点。设计这样的活动,不仅达到了巩固9的组成的目的,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同时也为9的加法做了铺垫,一举三得。例如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在用。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走进我们的生活,既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又有利于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要我们能根据低段聋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学生就一定会亲近数学,运用数学的意识就会不断增强,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四篇:聋校课堂有效教学的几个问题
聋校课堂有效教学的几个问题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目前聋校课堂教学中存在大量低效或无效的情况,其中突出的问题包括手语的运用、教材、教学设计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必须根据聋生独特的认知特点、运用有效教学的理念改进聋校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推动聋校课堂教学不断发展、提高。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提高学习主体的学习效率,它需要满足三个必要条件:激发兴趣、引领方法、形成能力。
首先,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志向,使教学活动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想学的心理一是兴趣,二是责任。其次,教学要在学生“能学”的技能基础上进行。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显得格外重要。再次,教学要在学生“会学”的能力基础上提高。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采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把教材的书面语言、学术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肢体语言,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有效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对于推动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很高的积极意义。
二、聋校教学中存在的某些低效、无效甚至有害的教学行为 在聋校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承认,其中存在着大量低效、无效甚至是有害的课堂教学行为。这些低效教学行为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有些是不容易为人们察觉的,有些教学行为对聋生甚至产生误导,可以说对学生的认识与发展起到有害的作用。当然这些所谓低效或无效、有害的教学行为,大多并不是教师有意为之的,很多情况是属于对聋生的认知、学习特点了解不够,没有根据聋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从而产生了这些低效或无效的教学行为。因此,要想尽量减少这些行为,提高教学效益,就要求聋校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尽量按照聋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开展有的放矢的教学,这样才能使教学达到有效或高效。
1、聋校师生普遍存在着沟通障碍,聋生难以有效获取信息 聋校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着手势运用不当的问题,导致学生难以看懂、难以理解,甚至造成学生接收大量错误有害信息,对教学造成严重影响。
聋校日常教学的主要工具是手语,对于大部分聋校教师而言,其使用的主要是手势汉语。手势汉语由于是按照汉语的表达方式打出来的,而汉语中包含很多的虚词成份,教师往往不经意都一一打出来,这对聋生而言,看起来就非常费劲了。更为严重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词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而教师习惯用同一个手势表示,从聋生的角度看过去,就会接收到完全错误的信息。这对于聋生理解掌握语言文字可以说是十分致命的。季佩玉老师曾经在一次座谈中讲到这样的例子,如一篇语文课文中有“蚂蚁跟着青虫打滚”这样的句子,这里面的“跟”,许多教师往往习惯打出“跟从”的“跟”,其实在课文中“跟”的意思与“跟随”的“跟”是完全不同的。教师这样打,学生就会以为是青虫在前面爬,蚂蚁在后面跟,剧烈搏斗的场面荡然无存,聋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我们教师平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长期这样自以为是地教下去,不仅是低效,甚至可以说对学生正确理解课文都会产生许多有害的影响。
不止是语文学科,对于数学、常识等学科,据本人的观察,也存在大量类似的问题。例如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大量专业名词、术语,这些专业名词、术语如何用手势清晰、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呢?这里面其实有很多的学问。聋生本来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就不高,再加上教师手势的一番云里雾里挥舞,他们就更加糊涂了。所以在教学中正确、恰当地运用好手语是十分重要的,决不能滥用。有的情况可以使用一个简单直观的手语进行表达,有的情况下单靠手语就无法承担讲解任务,那就需要使用多种交流沟通工具。特别是遇到概念不很清晰的时候,教师就一定要不怕辛苦地把正确的概念清楚完整地在黑板上、屏幕上呈现出来,能画出图来的最好直观简明地画出来,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不会产生大量的歧义了。这个现象在聋校日常教学中是十分普遍的,并且没有引起广大教师足够的重视,长期下去,教学怎么可能有效呢?
2、教材不符合聋生认知特点,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学校为了克服聋校语文教材存在的诸多不足,采取了直接使用普校教材的办法。严格地说,这不能算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法,因为聋生学习的是语言,而不是语文。这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差异。语文是对于已经具有口语基础的普通学生而言,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书面语言能力,其着重点是识字与作文、阅读等方面,属于学习语言的提高阶段;而语言是针对尚不具有口语基础的聋生而言的,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习得基础性的口语,就是说要学习语言的初步知识,这两者存在着巨大的区别。从学习的主要内容上来比较,语文主要是学习识字、词语、造句、语法、阅读、作文等,总体而言是围绕着字、词、句、篇展开;而语言则首先要掌握事物的名称、表达的方式、语境的理解、语用的把握等方面,可以说与语文学习有着天攘之别。之所以还有很多人以为普校教材更适合聋生的需要,主要原因其一是认为普校教材资源丰富,便于教师灵活选用;其二在于这些教师缺乏对聋生学习语言根本性质的了解,不了解聋生学习汉语本质上是学习第二语言,并非学习其母语,所以应该而且必须采用符合第二语言学习规律的教材,这样的教学才会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所以与其说普校教材合适,不如说采用国家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更合适。基于这一点,笔者坚决主张必须研制一套适合聋生学习汉语规律的中文教材(不是语文教材),以便真正造福广大的聋生,更有效地学好我们祖国的语言,为今后进一步的发展打造坚实的语言基础。
3、教学过程设计不符合聋生认知心理,造成教学低效或无效。众所周知,聋生认知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在具体、形象、直观思维基础上,通过模仿、纠正、转换、强化等方法,达到初步掌握一定的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入训练,最后逐渐掌握较复杂的知识,并获得一定的能力。这个认知过程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依赖程度较低,这一点与普校学生相比,是完全不同的。普校学生可以在较高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较高级的抽象思维活动理解与掌握有关的知识,并能够较快地形成技能。所以普校教师往往习惯于边运用口语进行指导,边进行操作示范,学生通过口语回答教师的问题,就能较顺利地完成一些在我们特校看来是十分困难的任务。所以说认识聋生的这个特点,并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好,对于提高教学效益是十分关键的。反之,如果没有认识这个规律,教学过程不符合聋生的认知规律,往往事半功倍,造成低效或无效的教学结果。
那么聋校的教学中是否存在大量不符合聋生认知规律的情况呢?据笔者观察,的确是普遍存在的,不仅存在于新教师中,同样也存在于已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之中,并且往往不为他们所感知。因此重点强调这方面,对于指导当前教育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如目前许多聋校语文教学基本框架还是普校的那一套,只不过是把口语换成了手语。教师习惯使用文法手势,有些教师甚至逐字打出手势,造成课堂教学有效信息传递不畅,甚至造成错误信息泛滥,这样会严重影响聋生获取正确的信息。另外,教学过程也基本照搬了普校的语文教学法,重文字,轻表达,重识记,轻应用,重课内,轻课外,对于课文分析讲解过细,语法、知识点要求过严,这都不十分符合语言教学要求,造成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足,聋生学习语言成效不明显,在词语的积累、阅读能力训练、写作能力训练方面投入不足,课堂教学仍然以死记硬背僵硬单调的语言材料为主,学生根本没有掌握足够的语言应用能力,导致许多聋生直到初中毕业仍然缺乏最基本的语言能力,写不出一篇比较通顺的文章。数学等其它学科日常教学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比如笔者在日常听课中常常发现教师不善于根据聋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合理运用教材,往往按照普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习惯照本宣科,缺少直观形象的转化,搞得聋生听完以后常常摸不着头脑,这样的课堂教学当然也是低效或无效的。
4、缺少有效指导,聋生的学习方式仍停留在较低水平
现代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情况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的成效。换言之,如果学生不能有效参与教学过程,学习动机不能有效激发,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无法真正建立,就会大大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提高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普通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但在聋校,由于缺乏行政部门强有力的介入、推动,许多学校对于课改根本还未有触及,大都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一切教学活动完全由教师主宰,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学习过程枯燥、单调、乏味,学习动机水平不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效果。
5、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较低,不能充分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谁真正全面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精华,谁就能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取得更大的效益。
三、关于改进传统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1、要加大对手语的研究,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好手语这个最重要交流工具的应用研究。
手语是聋校教学中最重要的沟通交流工具,这一点应该是勿庸置疑的了。特别是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以笔者的观察,几乎绝大部分的信息要依靠手势语进行传达。因此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好手语这个工具就显得十分的重要,甚至可以说它是解决聋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问题之一。
按许多人的理解,教师只要学会了中国手语,就可以按照手语书中的打法,将课文或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逐字打出来,而聋生似乎就可以完全看懂。这其实是一个一厢情愿的想法。事实上,即使教师完全按照手语书的要求将一段话打出来,学生也可能大部分看不懂。原因很简单,因为逐字打出手语词,这是不符合看手语的规律的。如果我们教师试着把耳朵捂起来,完全听不见声音,再试着看别人打的手语,你就会发现确实很难看懂。同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手语翻译节目,不要说我们教师看不懂,连大多数真正的聋人都很难看懂。所以说,这样运用手语,显然是错误的。有些人以为如果使用聋人更熟悉的自然手势,就完全可以解决沟通交流的问题。这也是一种错误的看法。自然手势比较适合表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但对于抽象复杂的内容,可以说也是存在很大的困难,仍不能真正解决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沟通交流问题。但目前的事实是,几乎所有聋校的教师,所有聋校的课堂,教师都还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打手语,根本没有顾及接收信息的一方——聋生会有什么感受。这当然会大大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怎样打手语才能更有效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教师讲课时首先应该牢牢抓住主要内容,按主要信息表达的先后顺序理清思路,并且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将关键信息呈现出来,再辅之以手势的补充说明,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比如,讲解数学概念时,把概念文本呈现在黑板(或屏幕)上,再使用一个具体事例来配合讲解,最后用手语将概念内容结合事例简单解释一遍,运用这种多元的表达方法,学生就可以很轻松地理解。反之,如果只片面强调手语,完全运用手语进行讲授,学生肯定不能很好地理解有关的内容。
2、加大对聋生认知规律的研究,努力探索符合聋生认知规律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策略。
聋生的认知规律与普通学生相比是有极大差异的,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认为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群,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绝不能简单套用普校的教学模式、方法、策略,必须将普校的教学方法与聋生的认知特点有效地进行整合,抽取其中对聋生学习有益的方面,摒弃对聋生学习不利的方面,这样才能使教学真正切合聋生的需要,从而保障教学的有效开展。从这个方面来说,加大对聋生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内容认知特点、认知规律的研究,是当前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迫切问题。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目前对聋生具体学科认知规律的研究还是十分缺乏的,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争议。例如,关于语文学科,聋生到底应该如何学好语言,他们学习语言有什么规律,应用什么教学方法才能更有效提高聋生学习的效率,这些问题都是目前学术界热点又无法完全解答的问题。同样,对于数学学科,许多教师通过实践也总结了很多的经验,但这些经验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性,是否对于聋校的数学教学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3、加大教材建设,努力推出符合聋生学习特点的教材。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师就无法有效地组织系统的教学活动。而前面已经说过,目前聋校使用的教材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得到更新,教材的内容、体系、结构都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教学实践严重脱离,很难与聋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很难引发聋生产生学习兴趣,教材成了一个师生双方都为之束缚而不得不完成的纲纲条条,这就根本谈不上有效教学了。所以,加强教材建设,尽快推出符合聋生认知特点、符合当前课改方向、内容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引人入胜的教材,实在是一件当务之急的事。设想如果我们现在能够拥有一套类似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中文教材,每课中都有一个生活气息浓厚的情境再见,每篇课文中都有生动直观的对话,配上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彩图,这对于提高聋生学习语言的效率该有多么大的助益啊!
4、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建设,通过现代技术弥补聋生听不见的缺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是本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目前国家这方面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许多先进校已经从单纯改善装备提高到积极推动课堂教学的全面应用中来,建立了许多的学科资源库,开发了具有极强网络联结能力的可实现师生全方位交互的课件产品,从根本上颠复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单位时间内教学的效率。反观聋校,除了装备规模、装备水平还有限,软件建设方面更是存在严重的滞后现象。特别是我省特殊教育长期以来受关注程度不高,教育教学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很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更是难望其项背。因此,如果不能在相对较短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则课堂教学的效益是不可能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善和提高的。
综上所述,就目前我省聋校教育教学现状而言,还存在大量低效、无效的教学现象,因此通过开展有效教学,可以大大推动教育教学的效益,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只有充分认识有效教学对我们聋教育的重要意义,从多方面入手推动我省听障教育不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省特殊教育长期落后于人的状况,为建立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五篇:地理有效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策略探究
地理有效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策略探究
作者:不详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07日 点击数:
如无法通过下载软件进行资源下载,请登录后在资源下载链接上右击,并选择“目标另存为”下载。
【摘要】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实施有效地地理教学,笔者认为教学问题的设计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依据笔者对有效教学的理解,展开探讨了地理教学问题设计的三个策略。
【关键词】有效教学 地理教学 问题设计
威海市第二中学地理组
王琳琳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开展,素质教育逐步落实的今天,教师不得不面临一个事实,就是怎样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完成原有的教学任务。“有效教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也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一种教学形式。有效教学就是有效率的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在有效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建者”、“指导者”、“帮助者”。那么教师的创建、指导和帮助作用怎样体现?笔者认为,课堂中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关键所在。“问题课程”是当今教学的最好形式,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如何设计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已成为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根据笔者对有效教学的理解,结合地理教学的特点,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地理有效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的一些基本策略:
一、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参与有效教学活动。
主动、积极、愉快,是有效教学中学生的情绪特征。有效教学产生的基本条件,是学生有对所学内容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在某种程度上讲,它将对能否实现有效教学起决定性的作用。教师重点调理的内容也在于此,调理的结果就是要使尽量多的学生有主动、积极、愉快的情绪来参与教学。也就是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了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从视、听、触等多方位积极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地理教学中经常接触的方式主要有单纯的语言、文字材料、图片、音乐、视频短片等。选择恰当的方式,给学生的感官、甚至心灵带来冲击,使之主动参与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进行洪灾教学的过程中,播放我国1998年抗洪救灾的视频短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然后再提出探究问题“我国洪灾频发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在进行黄土高原的教学时,先播放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学生从歌词当中感受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而后展开教学。
2.注重问题的语言表达技巧。问题的提出必须以语言为凭借,教师通过巧妙地措辞、情趣盎然的描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太阳为什么始终东升西落?”,“我们常用‘太阳从西边出来’这句话来形容违背常理的事,这其中有什么科学依据呢?”,两句话提出的都是同一个问题,但语言的运用是不同的,很显然,后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3.注重问题要能贴近生活。当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与生活相近时,便会对问题产生一种亲切感,学生渴望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所以,生活中的问题与地理教学的结合点,就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也就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如,在学习海陆风时,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在白天和晚上去海边,站立在海岸上,风向有什么不同?”,这样的问题学生会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去海边玩耍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事情,陌生是因为他们没想到这其中也包含了地理知识,因而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4、注重问题的游戏性。有着近十几年在校学习经历的高中生,已经对“你问我答”的提问方式非常熟悉,熟悉也就无所谓兴趣。既然如此,我们就要突破传统,创新问题设计,把问题内容寓于游戏之中,把学生至于游戏角色之中,大大增强问题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如,在进行工业集聚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创设三种角色:企业家、当地的居民、政府行政领导人,学生自愿选择充当其中一种角色,从该角色的立场出发,阐明工业集聚的优缺点。
二、设计的问题内容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起点,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
有效教学的产生,除了我们在上一个问题中提出的,学生必须有对所学内容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和加工能力外,还要具备现行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
有效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自己的理解,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形成新的知识经验,为下一个学习内容做准备。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就是要学生能够在有效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框架,并解决问题。那么,问题的设计就要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及技能(主要是指整合知识的技能),是否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
依据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及技能能否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我们把问题的设计分为三种情况:
1.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及技能能够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类问题的设计比较简单,不用做过多的铺垫与启发,直接设问即可。如,当学生具备了“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的知识储备时,“太阳为什么总是东升西落?”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就轻而易举了。
2.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但技能不能满足需要。这类问题的设计就需要有层次性、启发性,把大问题化解为若干个小问题,以便弥补在技能上的不足。这类情况在地球运动部分的问题解决中常会遇到。
3.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但技能能满足需要。也就是用以掌握的技能解决未知的问题,这类问题在设计时,就要在问题前附加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信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三、设计的问题能激发生成、创新的思想,促进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能力。
有效教学的直接效应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有效教学强烈反对死记硬背,反对题海战,反对疲劳战,反对课内损失课外补,反对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获得单方面的分数。它强调知识的有效学习,强调全面,强调效率。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联想、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也就是在无形中,要求教师采用科学实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那么,怎样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切实贯彻有效教学的理念,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科学实效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显然需要作为教者的我们,为学生搭建一个多功能的平台,即教学问题的设计不要只局限于当前学习的内容,问题的答案应属于开放性的,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及探索空间。如,“当前地球上的热带雨林正以每天 75000英亩 的速度消失,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办法来制止人类惊人的森林砍伐行为?”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秉承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精心选编问题,特别是设置具有启发性、创新性的问题,这不仅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造力,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