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城镇聋校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全国听障教育有效教学研讨会发言文章
小城镇聋校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温岭市特殊教育学校李聚忠
一、学校简介(原温岭市聋哑学校)
温岭——中国大陆新千年、新世纪第一道曙光首照地,全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诞生地,地处浙江东南沿海,长三角地区的南翼,北靠宁波,西连温州,三面濒海,陆域面积92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17公里,人口120万,是一座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的滨海小城。
温岭有世界地质遗产长屿硐天和方山景区。长屿硐天有28个硐群1314个形态各异的硐窟,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方山-南嵩岩风景区,气势磅礴雄浑。石塘渔港以特有的石山、石路、石屋等石建筑著名,素有东方巴黎之美誉。而温岭市特殊教育学校却可以说是国内最年轻的特教学校,成立于2013年8月20日,由原聋哑学校和原启智学校合并组建;现有学生352人,教职工82人,分为北山、西郊两个校区。原聋哑学校(北山校区)是温岭历史上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创建于1990年10月,办学历史二十三年,是一所十二年一贯寄宿制特教学校。
学校一直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替学生明天着想、为学生家长分忧、给社会增添和谐”的办学宗旨,重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努力补偿由于听觉障碍所形成的生理心理缺陷;重视自理能力和参与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致力于为每位聋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提供最佳的学习机会和良好的学习环境;重视有效教学的落实,培养学生拥有一技之长,成为能自食其力、残而不废的新聋人。
学校工作得到了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教育部基教二司特教处谢敬仁处长、教育部成职教司综合处刘沛俊处长的高度赞赏,受到了特教界领导许家成院
长、周晔校长,特教界元老张宁生博导,全国聋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陈军等专家们的一致肯定与好评,并多次来校指导。
二、小城镇聋校实施有效教学的意义
“有效教学”是近年来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于聋校来说,开展有效教学,同样也是当前环境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核心问题。只有扎实有效地搞好教学工作,才能从真正意义上逐步解决许多聋校长期以来教学质量差、效率低下、学生素质不高的通病,才能真正有效提高聋生的综合素质,把聋生培养成为拥有一技之长,能自食其力、残而不废的新聋人。
三、我校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一)以德育促有效
古人云:“百行德为首”已明确指出“德”的地位与重要性。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更是一再强调把“以德育人”放在首位,大力推动思想道德建设的改进创新。而聋校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应正确把握教育发展方向,加强推进聋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我校成立了以分管领导柯斌副校长为组长的德育课题组,对学校有效德育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借鉴学校智育管理,从构建学校德育创新体系入手,课题组为学校德育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培养目标、内容和方法,制定了《聋生操行指导与评价》,从2003年6月立项开始,《聋生操行指导与评价》正式在我校开始试行,2006年9月在学校全面普及,为温岭市聋哑学校德育工作跨上新水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通过几年的实施,有效德育在我校结出了累累硕果。2011年6月召开了学校推广落实《聋生操行指导与评价》的经验交流会,2011年9月27—29日,浙江省聋校有效德育研讨会在我校胜利召开。
学校将落实《聋生操行指导与评价》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主要任务,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组织校内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全员参与,全面落实”的良好局面。按照德育教育的内容,积极组织策划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实践《聋生操行指导与评价》搭设舞台。要求各班主任要对贯彻《聋生操行指导与评价》负全责,制定班级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和实施过程中各阶段的工作安排和管理评价办法。在《聋生操行指导与评价》的指导下,把《指导与评价手册》中的教育内容按实施途径和方法进行分解,属‘必行’、‘必守’、‘应行’内容融入学校的德育常规管理之中,属‘必知’、‘应知’内容,则由课任教师,在落实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突出教育点并进行扩展强化。一些班级结合教育特色,总
结出实施《聋生操行指导与评价》的新经验,如通过小品表演、绘画、研究课、班会等形式,把《聋生操行指导与评价》的内容纳入到学校“课程加实践”的德育特色之中;以《聋生操行指导与评价》内容为重点,组织学生基本功大赛等,收到良好的效果。
2013年5月,潘孝国同学在首届台州市美德少年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获“自强少年”提名奖;6月,尚钰、朱军辉同学获第四届温岭市“有志少年”称号。
(二)以教学促有效
1、教学目标设计有效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聋生因个体差异的存在决定了教学要求的差异性,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重个性差异,我校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都会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班学生的学清,针对学生的不同差异和现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的深度做了分层调整。教师会在课前充分考虑到学生对教学内容已经掌握的程度,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注意力的稳定性等多种因素的差异,一般采用分层法(优等生、中等生、差生)设计教学目标,这样的做法在我校课堂教学中已经被普遍采用。
2、教学过程有效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的“课程改革纲要”在“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中指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校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过程中的分层教育,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自学尝试
传统的教育理论重视对学生的定性,将学生归于某一类型,或A或B。特殊教育理论强调差异的同时肯定了学生的差异是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当中的,对于这一现状的了解是我们教育教学的开始。传统的备课理论中的备学生是备学生
在学习中可能全出现的状况,而现实中教师不可能完全了解和猜测到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直接面对新知识,进行自学尝试。
(2)分层分组教学
分层教学需要我们关注每一位学生。众所周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教育理论任务,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他们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主动构建知识的体系。聋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听力障碍学生为本,这就要求我们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采用分层分组教学的方法来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以差异作为他们学习的台阶,层层推进,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在课前充分了解所教新知识中的难点,如将学生分为三层,了解到哪些学生能够自己完成(A类几人),哪些学生需要教师或学生的帮助(B类几人),哪些学生需要教师的个别辅导(C类几人)。采取了分层分组指导的教学方法,促进全体学生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自己的个别化目标。
(3)课堂提问启发有层次性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提问时,不仅要问在点子上,还要因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思考,都能回答问题,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常设计以下几种问题:(1)设计全体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2)设计学习困难生回答的问题。3)设计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回答的问题。
(4)练习设计有层次性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都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但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单靠集体指导还不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这一环节集中体现在练习设计的分层上。练习的分层主要将练习难度量化,然后适时分配。课堂练习是听力障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即控制好各层次作业的多与少、难与易、质与量的关系。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不同层次的一些练习题供学生选择使用。
3、作业设置有效
设计与布置课外作业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应切实注意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要体现出学生的个别差异,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的个别化,比如A类生把词语写一遍,B类生写二遍,C类生写三遍等等。而是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完成作业的能力以及布置的作业能否起到巩固
课堂知识的作用来考虑和设计。做到作业量分层、作业难度分层、作业时间分层,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4、课堂评价有效
听障儿童相对于正常儿童来说已经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怎样看待和评价他们的发展, 不仅是聋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有效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我们认为,要真正做到有效,在课堂评价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及时肯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引导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3)评价要有针对性。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对评价改革的重大突破。这一理念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与他人比较,而是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重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强调通过反馈促进学生改进,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用一句形象的比喻: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
有效教学的实施,使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学校在同级别特殊学校的各项评比和比赛中均名列前茅;向杭州聋人学校、浙江华强学校、南京聋人学校等上级学校输送的学生也纷纷成为各校的佼佼者。
(三)以科研促有效
课堂有效教学的开展,促进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提升。近年来,学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学理论,再实践”的理念,加大对教育科研的投入。在陈军主任的指导下,原聋哑学校(北山校区)完成国家级重点课题及子课题四项,其中重点课题《新课改视野中的聋校语文教学研究》获科研成果一等奖,两项子课题分获科研成果一、二等奖,一项获优秀结题奖;现正在申报国家级重点课题一项,一项台州市规划课题和一项温岭市级课题正在研究中。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科研论文先后在全国、省、地、市级获奖或刊物上发表130余篇。学校于2011年1月获得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称号和市教科先进集体称号,2013年6月获“全国科研优质课实验基地”称号。
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提升,促使教师的整体素养、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多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已成我校特教新课改、教科研工作的顶梁柱。陈丹丹、江永红两位教师分获全国第三届特教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大赛二、三等奖;四位教师获“十二五”教师科研成果全国科研优质课一等奖,六位教师分获二、三等奖。
(四)以职技促有效
2008年8月成功创办聋人职高班。学校在国内率先采用“校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使职技教育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职高班创办六年来,学校受到社会各界与特教专家们的一致好评,真正体现了:“实在的理念、实用的专业、实效的职教。”一是走特教务实之路,彰显办学理念。二是走职业教育之路,突出培养目标。“培养聋生自强自立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弘扬聋生一技之长的个性特征,努力使聋生成为善于沟通与交流、善于实践与探索、心理健康、能自立于社会的一代新聋人。”三是走内涵发展之路,提升职教实效。四是走“全纳”育人之路,凸现办学特色。通过学生进职技校机电课堂与普生一起学习;与温岭市华鼎娱乐用品厂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书,聋生进厂顶岗实习,可以直接拿到每月一至三千不等的工资;创办聋生糕点制作实践基地,让学生学会制作,学会营销,体验自己当老板的感觉。两个专业的开设,使聋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在得到发展的同时能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职业教育为特殊教育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为广大聋生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需要创造了条件,让他们实现残而不废的人生价值,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重大作用。
聋人职高班的创办,不仅填补了台州市、温岭市特殊教育没有高中段教育的空白,也为温岭特殊教育发展找到了新的增长点。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教育出版社《辅导员》、《现代特教研究》等杂志先后予以报道。《现代特殊教育》副主编、主编先后分别到我校采编,在2010年的第五期、第六期详细介绍了我校特职教的办学经验,并肯定我校的办学模式有特色,是一种创新。
2013年6月,第三届职高聋生全部顺利就业,连续三年实现了职高班聋生就业率100%的目标。学校的职技教育受到了省内外越来越多同行的关注,周边各县市聋校的初中毕业生纷纷要求就读我校职高班。总之,职技特色教育为学校有效教学的实施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二篇:有效教学之聋校语文课堂多元化
有效教学之聋校语文课堂多元化
【内容摘要】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7种智能,只是其结合或发挥的程度不同。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可使每一种智能发挥到更高的水平。因此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中也需要一种多元化的教育,能给每个孩子以多样化的选择,激发每个孩子潜在的能力。
【关键词】逻辑思维 有效 多元化 创新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至少有7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思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加德纳还认为,不同的人的智能结构是不同的,发展情况也是不一样的。少数人可能7种全能,许多人可能某几项或者某一项突出。但更多的人则呈现梯形分布,即某几项优异、某几项稍弱、某几项缺乏。如有的人语言智能有优势;有的人音乐智能是强项;还有的人可能对体育运动特别感兴趣。也就是说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它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这7种智能,只是其结合或发挥的程度不同。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可使每一种智能发挥到更高的水平。因此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中也需要一种多元化的教育,能给每个孩子以多样化的选择,激发每个孩子潜在的能力。
那么,在特殊学校的语文课堂中,如何运用这种多元化智能理论,让孩子感受到多元化的课堂,从而促进特殊儿童的优势和弱势能互补,也让他们更好的掌握知识,热爱这门学科呢?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点自己的观点,仅供参考。
一、鼓励残疾学生勤动脑,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多元化
陶行知说:我们要发展的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和幻想中解放出来。在特殊教育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残疾学生懒于思考长期停滞于简单的形象思维,创造想象力得不到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也可以在教学中运用通常属于数学和科学课范围的逻辑数理概念进行训练,而且聋生对这些概念的掌握也可进一步促进语文的学习。让他们在分析的过程中学习排列、组合、编码、对称等逻辑推理概念。比如,在归纳课文大意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出示些大意相关的词语或者句子,让学生自己根据这些提示来找出正确的大意,从而锻炼聋生各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司马光》一课中,教师想要聋生归纳出司马光砸缸的过程时,单单提问可能学生无法正确的流畅的概括出,当教师适当的出示些关键字、词、句时让学生排列组合,更有效的达到想要的效果。
二、课堂沟通语言手段的多元化
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是保证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在教学中看上去好像老师的语言很清晰流畅,滔滔不绝,实际上听觉障碍学生真正接收和理解的并不多,同时教师也不能充分理解听障学生所表达的意思,师生沟通不畅成为影响聋校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把握好语文教学的目标,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把课堂教学看成自身表演的舞台,没有真正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活动看上去花样繁多,而实际上并没有扎扎实实地去培养和提高听觉障碍学生的语言能力特别是听觉障碍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如何提高聋校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问题成为聋校新的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三、语文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1.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趣味性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课堂上我们一味的为了完成某项教学任务,单一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常常会起到反效果,学生不但没有接受和掌握知识还会更加容易遗忘,如何增加课堂上教学的趣味性呢?我觉得把游戏和表演融于语文课堂之中更容易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游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体验性,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它不仅能把枯燥的内容渗透到游戏中去,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还能在活动中,培养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增强师生情感。而表演也是一种师生互动,调动课堂气氛的手段,同时也能够锻炼聋生的组织、思维、逻辑能力。如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一课中,寓意深刻难懂,学生很难理解,通过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即增加了趣味性,又得到了锻炼,更好的帮助其理解课文。
2.增强师生的课外交流
作为一个有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语文课堂上光靠教师传授给他们只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老师应该多利用课余时间、休息时间等一切机会,与学生多交流、多谈心。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聋生的心理发展,为他们的语言发展也有很好的帮助。
3.信息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春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高,许多聋校都配备多媒体设施,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多媒体设备,如班班通等。运用这些多媒体手段不仅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手段更丰富多彩,而且更能为听障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从而达到直观具体的效果,既形象有生动。如:《皇帝的新装》一课,属于童话故事,巧妙的运用多媒体设备,让聋生观摩这则童话的动画版,从出发点上调动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去进行学习。
四、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思想,有性格的个体,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特别是听力障碍儿童更有着与正常孩子不一样的独特性,他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外在因素,不能形成很好的认识,从而造成自卑、情绪暴躁等不良反应,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听力障碍儿童进行正确的、有效的评价,我认为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1.加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评价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充分发挥评语的及时性优势和激励性作用,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利用一些成长记录的方法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方方面面的资料,包括父母的期望,教师、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各次的作业和竞赛成绩,自己满意的作品等等。让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成长记录加强自我反省和锻炼自我评价能力。
2.加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评价的时候,教师的评价还是占着重要作用,但不在是审判者的角色,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学生和学生自评或互评,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反思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和主动性。如: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回答问题或小组合作分组学习,并进行学生和学生之间,小组和小组之间的互评,这样更能有竞争意味,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在最后教师给予适当的总结性评价,让课堂气氛学生积极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3.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在语文课堂中评价的方式不能只单一的书面测试,应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这些方法并不是单独或孤立地进行的。一次优秀的评价活动往往需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并加以综合。只有充分的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才能适应课程的发展,才能真正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达到科学的评价。
总之,上述的一些观点只是本人的一些经验积累,相信随着对特殊教育的深入了解,我将会更好的去把握课堂的每分每秒,让学生能够把知识的能量发挥到最大化。只有在语文课堂中充分发挥灵活多变性,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的更积极去学习去探索知识,相信运用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更加多元化的课堂手段,能尽可能的提升特殊儿童的智能,为他们适应未来的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建琛.试谈多元智能理论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南京特师学报》,2002.4.[2] 蒋丹林.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南京特师学报》,2001.2.[3] 刘国江.多元智能理论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中国特殊教育网.(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特殊教育中心)
第三篇:聋校课堂有效教学的几个问题
聋校课堂有效教学的几个问题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目前聋校课堂教学中存在大量低效或无效的情况,其中突出的问题包括手语的运用、教材、教学设计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必须根据聋生独特的认知特点、运用有效教学的理念改进聋校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推动聋校课堂教学不断发展、提高。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提高学习主体的学习效率,它需要满足三个必要条件:激发兴趣、引领方法、形成能力。
首先,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志向,使教学活动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想学的心理一是兴趣,二是责任。其次,教学要在学生“能学”的技能基础上进行。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显得格外重要。再次,教学要在学生“会学”的能力基础上提高。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采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把教材的书面语言、学术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肢体语言,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有效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对于推动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很高的积极意义。
二、聋校教学中存在的某些低效、无效甚至有害的教学行为 在聋校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承认,其中存在着大量低效、无效甚至是有害的课堂教学行为。这些低效教学行为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有些是不容易为人们察觉的,有些教学行为对聋生甚至产生误导,可以说对学生的认识与发展起到有害的作用。当然这些所谓低效或无效、有害的教学行为,大多并不是教师有意为之的,很多情况是属于对聋生的认知、学习特点了解不够,没有根据聋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从而产生了这些低效或无效的教学行为。因此,要想尽量减少这些行为,提高教学效益,就要求聋校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尽量按照聋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开展有的放矢的教学,这样才能使教学达到有效或高效。
1、聋校师生普遍存在着沟通障碍,聋生难以有效获取信息 聋校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着手势运用不当的问题,导致学生难以看懂、难以理解,甚至造成学生接收大量错误有害信息,对教学造成严重影响。
聋校日常教学的主要工具是手语,对于大部分聋校教师而言,其使用的主要是手势汉语。手势汉语由于是按照汉语的表达方式打出来的,而汉语中包含很多的虚词成份,教师往往不经意都一一打出来,这对聋生而言,看起来就非常费劲了。更为严重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词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而教师习惯用同一个手势表示,从聋生的角度看过去,就会接收到完全错误的信息。这对于聋生理解掌握语言文字可以说是十分致命的。季佩玉老师曾经在一次座谈中讲到这样的例子,如一篇语文课文中有“蚂蚁跟着青虫打滚”这样的句子,这里面的“跟”,许多教师往往习惯打出“跟从”的“跟”,其实在课文中“跟”的意思与“跟随”的“跟”是完全不同的。教师这样打,学生就会以为是青虫在前面爬,蚂蚁在后面跟,剧烈搏斗的场面荡然无存,聋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我们教师平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长期这样自以为是地教下去,不仅是低效,甚至可以说对学生正确理解课文都会产生许多有害的影响。
不止是语文学科,对于数学、常识等学科,据本人的观察,也存在大量类似的问题。例如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大量专业名词、术语,这些专业名词、术语如何用手势清晰、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呢?这里面其实有很多的学问。聋生本来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就不高,再加上教师手势的一番云里雾里挥舞,他们就更加糊涂了。所以在教学中正确、恰当地运用好手语是十分重要的,决不能滥用。有的情况可以使用一个简单直观的手语进行表达,有的情况下单靠手语就无法承担讲解任务,那就需要使用多种交流沟通工具。特别是遇到概念不很清晰的时候,教师就一定要不怕辛苦地把正确的概念清楚完整地在黑板上、屏幕上呈现出来,能画出图来的最好直观简明地画出来,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不会产生大量的歧义了。这个现象在聋校日常教学中是十分普遍的,并且没有引起广大教师足够的重视,长期下去,教学怎么可能有效呢?
2、教材不符合聋生认知特点,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学校为了克服聋校语文教材存在的诸多不足,采取了直接使用普校教材的办法。严格地说,这不能算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法,因为聋生学习的是语言,而不是语文。这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差异。语文是对于已经具有口语基础的普通学生而言,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书面语言能力,其着重点是识字与作文、阅读等方面,属于学习语言的提高阶段;而语言是针对尚不具有口语基础的聋生而言的,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习得基础性的口语,就是说要学习语言的初步知识,这两者存在着巨大的区别。从学习的主要内容上来比较,语文主要是学习识字、词语、造句、语法、阅读、作文等,总体而言是围绕着字、词、句、篇展开;而语言则首先要掌握事物的名称、表达的方式、语境的理解、语用的把握等方面,可以说与语文学习有着天攘之别。之所以还有很多人以为普校教材更适合聋生的需要,主要原因其一是认为普校教材资源丰富,便于教师灵活选用;其二在于这些教师缺乏对聋生学习语言根本性质的了解,不了解聋生学习汉语本质上是学习第二语言,并非学习其母语,所以应该而且必须采用符合第二语言学习规律的教材,这样的教学才会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所以与其说普校教材合适,不如说采用国家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更合适。基于这一点,笔者坚决主张必须研制一套适合聋生学习汉语规律的中文教材(不是语文教材),以便真正造福广大的聋生,更有效地学好我们祖国的语言,为今后进一步的发展打造坚实的语言基础。
3、教学过程设计不符合聋生认知心理,造成教学低效或无效。众所周知,聋生认知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在具体、形象、直观思维基础上,通过模仿、纠正、转换、强化等方法,达到初步掌握一定的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入训练,最后逐渐掌握较复杂的知识,并获得一定的能力。这个认知过程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依赖程度较低,这一点与普校学生相比,是完全不同的。普校学生可以在较高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较高级的抽象思维活动理解与掌握有关的知识,并能够较快地形成技能。所以普校教师往往习惯于边运用口语进行指导,边进行操作示范,学生通过口语回答教师的问题,就能较顺利地完成一些在我们特校看来是十分困难的任务。所以说认识聋生的这个特点,并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好,对于提高教学效益是十分关键的。反之,如果没有认识这个规律,教学过程不符合聋生的认知规律,往往事半功倍,造成低效或无效的教学结果。
那么聋校的教学中是否存在大量不符合聋生认知规律的情况呢?据笔者观察,的确是普遍存在的,不仅存在于新教师中,同样也存在于已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之中,并且往往不为他们所感知。因此重点强调这方面,对于指导当前教育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如目前许多聋校语文教学基本框架还是普校的那一套,只不过是把口语换成了手语。教师习惯使用文法手势,有些教师甚至逐字打出手势,造成课堂教学有效信息传递不畅,甚至造成错误信息泛滥,这样会严重影响聋生获取正确的信息。另外,教学过程也基本照搬了普校的语文教学法,重文字,轻表达,重识记,轻应用,重课内,轻课外,对于课文分析讲解过细,语法、知识点要求过严,这都不十分符合语言教学要求,造成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足,聋生学习语言成效不明显,在词语的积累、阅读能力训练、写作能力训练方面投入不足,课堂教学仍然以死记硬背僵硬单调的语言材料为主,学生根本没有掌握足够的语言应用能力,导致许多聋生直到初中毕业仍然缺乏最基本的语言能力,写不出一篇比较通顺的文章。数学等其它学科日常教学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比如笔者在日常听课中常常发现教师不善于根据聋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合理运用教材,往往按照普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习惯照本宣科,缺少直观形象的转化,搞得聋生听完以后常常摸不着头脑,这样的课堂教学当然也是低效或无效的。
4、缺少有效指导,聋生的学习方式仍停留在较低水平
现代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情况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的成效。换言之,如果学生不能有效参与教学过程,学习动机不能有效激发,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无法真正建立,就会大大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提高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普通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但在聋校,由于缺乏行政部门强有力的介入、推动,许多学校对于课改根本还未有触及,大都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一切教学活动完全由教师主宰,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学习过程枯燥、单调、乏味,学习动机水平不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效果。
5、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较低,不能充分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谁真正全面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精华,谁就能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取得更大的效益。
三、关于改进传统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1、要加大对手语的研究,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好手语这个最重要交流工具的应用研究。
手语是聋校教学中最重要的沟通交流工具,这一点应该是勿庸置疑的了。特别是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以笔者的观察,几乎绝大部分的信息要依靠手势语进行传达。因此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好手语这个工具就显得十分的重要,甚至可以说它是解决聋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问题之一。
按许多人的理解,教师只要学会了中国手语,就可以按照手语书中的打法,将课文或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逐字打出来,而聋生似乎就可以完全看懂。这其实是一个一厢情愿的想法。事实上,即使教师完全按照手语书的要求将一段话打出来,学生也可能大部分看不懂。原因很简单,因为逐字打出手语词,这是不符合看手语的规律的。如果我们教师试着把耳朵捂起来,完全听不见声音,再试着看别人打的手语,你就会发现确实很难看懂。同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手语翻译节目,不要说我们教师看不懂,连大多数真正的聋人都很难看懂。所以说,这样运用手语,显然是错误的。有些人以为如果使用聋人更熟悉的自然手势,就完全可以解决沟通交流的问题。这也是一种错误的看法。自然手势比较适合表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但对于抽象复杂的内容,可以说也是存在很大的困难,仍不能真正解决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沟通交流问题。但目前的事实是,几乎所有聋校的教师,所有聋校的课堂,教师都还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打手语,根本没有顾及接收信息的一方——聋生会有什么感受。这当然会大大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怎样打手语才能更有效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教师讲课时首先应该牢牢抓住主要内容,按主要信息表达的先后顺序理清思路,并且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将关键信息呈现出来,再辅之以手势的补充说明,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比如,讲解数学概念时,把概念文本呈现在黑板(或屏幕)上,再使用一个具体事例来配合讲解,最后用手语将概念内容结合事例简单解释一遍,运用这种多元的表达方法,学生就可以很轻松地理解。反之,如果只片面强调手语,完全运用手语进行讲授,学生肯定不能很好地理解有关的内容。
2、加大对聋生认知规律的研究,努力探索符合聋生认知规律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策略。
聋生的认知规律与普通学生相比是有极大差异的,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认为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群,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绝不能简单套用普校的教学模式、方法、策略,必须将普校的教学方法与聋生的认知特点有效地进行整合,抽取其中对聋生学习有益的方面,摒弃对聋生学习不利的方面,这样才能使教学真正切合聋生的需要,从而保障教学的有效开展。从这个方面来说,加大对聋生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内容认知特点、认知规律的研究,是当前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迫切问题。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目前对聋生具体学科认知规律的研究还是十分缺乏的,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争议。例如,关于语文学科,聋生到底应该如何学好语言,他们学习语言有什么规律,应用什么教学方法才能更有效提高聋生学习的效率,这些问题都是目前学术界热点又无法完全解答的问题。同样,对于数学学科,许多教师通过实践也总结了很多的经验,但这些经验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性,是否对于聋校的数学教学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3、加大教材建设,努力推出符合聋生学习特点的教材。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师就无法有效地组织系统的教学活动。而前面已经说过,目前聋校使用的教材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得到更新,教材的内容、体系、结构都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教学实践严重脱离,很难与聋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很难引发聋生产生学习兴趣,教材成了一个师生双方都为之束缚而不得不完成的纲纲条条,这就根本谈不上有效教学了。所以,加强教材建设,尽快推出符合聋生认知特点、符合当前课改方向、内容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引人入胜的教材,实在是一件当务之急的事。设想如果我们现在能够拥有一套类似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中文教材,每课中都有一个生活气息浓厚的情境再见,每篇课文中都有生动直观的对话,配上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彩图,这对于提高聋生学习语言的效率该有多么大的助益啊!
4、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建设,通过现代技术弥补聋生听不见的缺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是本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目前国家这方面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许多先进校已经从单纯改善装备提高到积极推动课堂教学的全面应用中来,建立了许多的学科资源库,开发了具有极强网络联结能力的可实现师生全方位交互的课件产品,从根本上颠复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单位时间内教学的效率。反观聋校,除了装备规模、装备水平还有限,软件建设方面更是存在严重的滞后现象。特别是我省特殊教育长期以来受关注程度不高,教育教学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很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更是难望其项背。因此,如果不能在相对较短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则课堂教学的效益是不可能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善和提高的。
综上所述,就目前我省聋校教育教学现状而言,还存在大量低效、无效的教学现象,因此通过开展有效教学,可以大大推动教育教学的效益,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只有充分认识有效教学对我们聋教育的重要意义,从多方面入手推动我省听障教育不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省特殊教育长期落后于人的状况,为建立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四篇:聋校教学反思
聋校教学反思
篇一:聋校>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二、加强直观,创设情境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又可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有”,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猪八戒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时教师暂关机,利用常规教学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让其他同学人人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怎么办?以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此时教师认真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保护、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讨论之后,教师边评价小结边开机,画面上出现孙悟空指着猪八戒的脑袋说:这就要用到分数。你想知道什么叫分数吗?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课堂上要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篇二:聋校教学反思
书本从开始的第一页,渐渐的变成了现在的最后一页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也是辛酸的,开始是一种迷茫的状态,不了解孩子们,只是一味的上着自己的课。在这学期里,、总结了一下我的>语文教学,或许是得到了许多吧!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了,不管自己用什么方式上课,首先必须要的是了解学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去教学,会让你事半功倍!不要去企图孩子会给你什么,首先你要给孩子什么!在明白这些的时候去上课,应该比在进了教室上自己的课要好的多,其次要学会在学生中找出他们的特征,比如我们班级的周海宝,他上课的时候,思想比较活跃,你在上课的同时要多让他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他跟你的配合会更好一些,而对于像沈同杰,千万要给他足够的自信,范红雨要多夸奖,我们班级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征,在了解了他们的特征之后,现在上课基本上属于顺利状态,不会在上课的时候被他们气的没有话说了。
最后,在教学句子的时候,必须想方法让他们懂得怎么样去看图给孩子一个明确的上课方式,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上课的模式一直在变,孩子们抓不到我讲的目标,、现在我讲课基本分为几大块,固定的模式,孩子比较容易接受知识,所以现在一节课相对来说比较轻松!
我现在上课不是很成熟,这也仅是不成熟的意见,记录我的教师道路!
篇三:聋校教学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也进入了聋哑学校的教学课堂。聋校许多数学教师应用演示型计算机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我在几年的教学中发现,有些学校把能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作为评价一节数学公开课的标准之一,这就促使许多教师盲目地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然而,虽然百分之九十的数学教师都使用了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并没有长足的进展。对于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
二、计算机在聋校数学教学中的误区及原因。
(一)计算机在聋校数学教学中的误区
从目前聋校数学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情况看,存在不少的误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只讲形式不求实效。许多数学教师认为聋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插入很多漂亮的图片和音乐,片面追求课件的外部“包装”,从而忽视其真正的功能和目的,这些华丽的外表有时反而会冲淡课堂的教学主题,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打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从而影响数学教学质量,这些“花哨”实在是“画蛇添足”。
2、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多媒体的应用确实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这是多媒体的一大优势,然而,有些学校规定教师一个学期要完成多少课件,致使一些老师不顾课件质量,只顾完成课件数量。有些教师盲目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一味追求课堂上的教学数量,于是“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又堂而皇之地走进大雅之堂。一堂课的内容应当根据聋生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现实水平来量体裁衣;如果一味地求多求全,企图通过多媒体把所有可能涉及的知识都压缩在一两节课中,这种“压缩饼干”不利于学生消化,只会让学生分不清主次地囫囵吞枣。
3、只为装饰不求效果。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数学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是打着“教育现代化”的旗帜,装饰门面,究其实质,上课时仅仅是把原先的板书搬上“荧屏”,有的把自己的教案搬上“荧屏”;根本不注重如何恰当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这种肤浅的应用,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兴兴而来,败兴而归,产生厌倦甚至反感的情绪。
(二)产生以上误区的原因
1、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可以指导教育的实践过程,它直接影响教育实践过程的决策、实施和评价,在我们聋校,许多教师没有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形成,自然在教学改革中会出现一些偏差,这是产生误区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2、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和目的认识不足。有些数学教师认为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和目的是节省板书时间;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直观。因此制作的课件仅仅是照搬原来板书的内容,插入许多“花哨”的图象和音乐,对于聋生来讲插入音乐和声音完全是多此一举。
3、没有掌握课件制作的技术。目前,聋校许多数学教师仅仅掌握使用POWERPOINT来制作幻灯片课件,大部分是用来制作文本,没有掌握诸如“几何画板”“FLASH”等软件来制作课件,因此,制作的课件单调,没有生趣,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集动画、文本、声音、超文本于一体的优势。
4、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许多学校把一堂课质量的高低与是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认为使用了计算机的数学课质量就一定高,教学效果就一定好。实际上,许多教师使用了计算机进行教学,但是课堂教学效果并没有提高,反而产生了负面影响。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本质区别是: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把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实践过程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实践过程。所以,一节数学课的好坏应该看它是否很好地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学生是否真正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
三、在聋校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当而又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一)正确认识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目的和作用
1、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罔森博和教授在其着作《数学教育和计算机》一书的序言中,对数学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目的作了以下阐述:1)培养学生有步骤的思考问题的能力;2)以计算机为教具,通过操作,培养学生切实掌握数学概念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4)培养学生能根据现实生活和文化,独立地阐述问题的能力;5)我认为罔森博和教授的观点切中要害,问题是数学教师怎样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
2、计算机多媒体在聋校数学教学中的作用:1)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可以较多的教学时间,有利于充实课堂教学内容;2)可以综合运用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以及逼真的音响等众多的媒体效果大大丰富教学形式;营造生动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制作的课件可以反复使用,便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4)可以减少板书内容,避免使用粉笔造成的污染,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
(二)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数学学习是学习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一个人数学知识的获得必须基于数学活动的经验、智力操作、活动中的数学交流、判断与选择,并通过反省来对知识进行再组织,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知识仅仅靠别人的告知,就会造成理解上的缺陷。聋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一个直观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而且由于听力障碍,他们的生活经验较正常学生少,形象思维发展较好,抽象思维发展较缓慢。因此,聋校数学教师要摒弃旧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数学生活体验和数学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这就需要有新技术的支持,而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提供这种支持,关键是数学教师要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数学教学、特殊教育理论、多媒体技术有机整合,构建新型的聋校数学教学模式。
(三)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摆正多媒体的位置
要能正确而又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必须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切实掌握多媒体操作技术,充分认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为聋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在其中。但要避免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只顾形式而不顾实质。
(四)选择恰当的数学课题,制作优秀的数学课件
并非每一节数学课都要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数学课题,认真制作数学课件。课件制作和使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必须有助于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2、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必须有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进行,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3、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必须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优化;
4、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数学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该认真选择课件内容,不要每一节课都用计算机上课,只讲求数量而不讲质量;精心设计课件的呈现方式,呈现的时间应与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活动相符合,使学生有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信息的呈现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吻合。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应该有一个合理而科学的评价机制,不能把是否使用计算机作为评价一节数学课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评价一节数学课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应该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否有利于揭示数学教学内容的本质;是否有利于学生课堂交流以及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技能的训练。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促使教师精心设计高质量的数学课件;调动教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积极性;避免只讲形式,不求实质;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现象发生。
总之,在聋校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必须辅之有方,恰倒好处地使用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才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现代数学教育技术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第五篇:信息化与聋校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浅谈信息化与聋校语文教学整合的意义
杨兴元
目前,我国听力障碍者占到残疾人的三分之一左右。这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由于生理上的障碍,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不得不付出百倍努力和艰辛。各学校开展聋教育的目的就是创造各种条件,提高聋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其综合素质,以便在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信息技术不仅仅给正常人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样也给聋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是人体功能的延伸。对于聋生而言更是如此。运用先进的技术,不仅可以补偿聋生的听力缺陷,更能够实现聋生视觉上的延伸,从而使聋生获得更多的信息,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所谓信息技术与聋生课程整合,就是在聋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换句话而言,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聋生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知识的传递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将各种知识以可视化、多样性的形式呈现在聋生面前,最大限度地调动聋生多种感官参与,将其生理缺陷在学习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减到最小,从而激发聋生的学习动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聋生的语文教学在特殊教育中是一个比较难以解决却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由于听觉障碍,他们大多是通过手语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因为对于正常人而言,他们是通过语言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自然不懂手语,也不能领会聋生通过手语所表达的意思,所以这就要求聋生在和正常人的交往中,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交流能力,只有掌握好语文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这也是为今后的工作、生活打好基础。
对于聋生而言,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习语文,他们可能由于听力上的障碍根本不能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悄然步入语文课堂,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表现形式,以及其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笔者认为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对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聋生的审美意识,提高聋生的理解能力等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里,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谈一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作用。
一、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调动思维潜能
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一位著名特级教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响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使语言文字兼备了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而且可以有声有色、循环往复地将学生带入到各种生活场景之中,使其身临其境,具体感悟到语言文字所描摹的图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聋校实验教材三年级第六册《春天》,课文介绍了春天植物、动物的变化,插图与文字对应,目的是让学生借助文字形式和情境图初步了解春天的特征,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春天的景物,对于聋生来说虽不陌生,但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有限,所以学习起来,往往是浮光掠影,不能准确抓住寓于课本乃至自然中的核心内容。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笔者适时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首先,课前带领学生到大自然里去寻找春天的特征,并将找到的特征拍下来,课件伊始,将同学们找到的春天的特征互相交流;其次,播放春天来了万物苏醒,季节变化的图片,让学生深入了解春天的特征,如 “嫩芽”一词,即出现种子发芽、破土而出及树木初长、点点嫩绿在枝头喧闹的视频镜头,同时配音响起:嫩芽探出了小小的脑袋。再如:点击“梨花”一词,则先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丽实景,然后是一枝梨花从含苞到绽放的渐进过程,配音是:雪白的梨花迎风开放。;第三是一段三分钟的视频,那是学生们都非常喜爱的一支歌《春天在哪里》,欢快优美的乐曲,耳熟能详的歌词,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精心剪裁的实物视频,浓缩了事物的特征,将那些变化的、流动的、不易捕捉的景物淋漓尽致地加以再现,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思考讨论,不但发展了思维能力,而且得到审美的愉悦和智慧的启迪。
二、巧用信息技术化难为易,增加理解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有时会有一些内容比较深或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文章。在课堂上,当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启而不发时;或教材中的难点不易突破时,都可以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来处理,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桂林山水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但教学前,笔者发现学生都没有去过桂林山水,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于是,笔者通过网络搜集了一些桂林山水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栩栩如生的画面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体验桂林山水的风光,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激发了学生们热爱自然和生活的思想感情。对此,学生情绪高涨,无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同事对于课文中描写的桂林山水的特色有了很好的理解。
三、巧用信息技术启发想象,增强想象能力
高尔基说:“想象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的不足和没有发现的环节。”而阅读的过程就是对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人、物进行再造想象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学习生活经历不同,再造想象力也有所不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课,其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有的山谷里有好多种蝴蝶,五彩缤纷的蝴蝶上下飞舞,就像在空中撒了一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教师让学生轻声读课文之后,再给学生播放蝴蝶谷的影视资料,看完后,学生都惊呼:“太美了!”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想象“可爱的蝴蝶,在青草地上,山谷里上下飞舞,轻轻的、柔柔的……”这一美丽画面。所有的学生都兴趣盎然,情感体验步步加深。
四、巧用信息技术拓宽视野,增长知识面
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陆游教诲自己的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都强调了多读书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条件限制,聋生能认真读书的很少,他们也不知道应该选择一些什么书来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多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搜索某一主题的相关资料,从而进行有目的性地阅读,也可以在讲读某一篇课文时多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关的资料,让学生在学完后进行一些了解。如此,学生不仅提高了阅读量,同时还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给特殊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整合于聋生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大地提高了聋生的人文素养,为聋生迈入社会、适应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和学习效益的提高,它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也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的探索,才能尽快适应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需要。同时,教师还要正确处理信息技术网络教学与其它教学手段的关系,只有各种教学手段并存,各自发挥特长,优势互补,才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〇一八年二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