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代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影响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代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影响
邱思逸
【摘 要】万世师表的陶行知先生以他崭新的观念和满腔热情,为中国教育事业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爱满天下的奉献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将鼓舞着人们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奋斗不已。在今天看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仍时时穿过岁月扣响我们的心灵,仍是中国教育的瑰宝,在教育改革的发展史上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芒,他的“与时代俱进”的学校德育理论,“教人求真”的德育论,“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的教育优先发展的观念以及创新教育、民主教育、终身教育等,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仍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活及教育 知行统一 德育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思想家,同时也为我国当代教育教学事业和新政策改革开创了伟大的先河和卓越的贡献。不仅在中国近代教育历史生涯留下灿烂的一笔华章,更为国外的教育事业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被我们誉为 “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很高的现代价值,对于我们当代进行的学前教育教学改革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进行,我们广大的教师可以从陶行知先生丰富的教育思想,尤其是生活教育思想中得到启示和借鉴,以幼儿教学活动为基本立足点,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路子,提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效。同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幼师对当代教育教学事业的影响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本文主要围绕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中的以下几点展开:
第一,“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陶先生全部理论的一个总概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是一个大概念,所谓“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就是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活动。因此可以说一切活动都是生活,教育也是生活。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国当前的学前教育改革和世界幼教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教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应该保教结合,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捕捉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导入新知。
第二,“知行统一”。我们的学前教育归根结底主要从德、智、体、美来注重培养幼儿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积极乐观的情感,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是首要任务,这便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同时更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注重知行(德、智)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幼儿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幼儿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幼儿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
第三,“教,学,做合一”其中,“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1、“生活及教育”对当代学前教育教学中“身教”的影响
毛主席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教学思想观点从总体上看,是以人民的幸福生活为基本的出发点。其中,他的生活教育对当代学前教育教学的影响最大。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来看,他的生活教育内容是博大精深的,是动态的。当代学前教育教学十分重视“保教结合”以及“榜样身教”教育,这就十分符合陶行知“生活及教育”的理论。所以在我们的学前教育教学中应涉及到如陶行知主张的:做好幼儿园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幼儿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在生活中,加强家长和教师的身教,注重给儿童塑造一副良好的模范榜样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因为“生活及教育”应当从启蒙教育开始。启蒙教育从哪开始?古人云:“正人必先正己,律人者必先律己,教人者必先受教。”所以从教育者先受教开始。只有教育者先受教了,才能在孩子面前做一个好榜样。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生活中的“身教”远远胜于“言教”。
身教的定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榜样,对人进行教育。
在我们生活中,身教者有很多,比如老师,父母,亲人,甚至是朋友以及我们根本不认识的过路人,这些人会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影响着我们,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感化着我们,教育着我们。生活,是个大染缸,让我们能从中吸收到很多东西,不管好的坏的,我们统统吸收。如果我们从生活中,从周围的人和事中,学习到的是一种有价值,有营养的好东西,我相信,整个社会传播的自然就是正能量的教育。但让人担忧的是,如果生活中到处传播的是一种负能量的价值教育观,那我们的教育便真的会出问题。然而如今的社会中,我们教育者最缺失的便是“身教”,那么,什么样的“身教”才算是正确的呢? 大多数教育者,在遇到孩子不听话时,总会用理论性的语句去劝责,如果孩子变本加厉,更加不顺从的话,便会斥责。然而大人在责怪小孩的时候,从来没有自我反省一下,自己哪里做的不对。古人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案例:一家幼儿园中班的孩子,叫小明,是个很喜欢看电视的孩子,只要一从幼儿园回来,便打开电视要看动画片。其实,偶尔看看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也可,但小明看起动画片来就会非常的上瘾,欲罢不能。由此,小明的爸爸很担心。一天晚上小明从幼儿园回到家,说要看动画片。一开始,小明答应爸爸只看半个小时,后来,父子俩一起看,待到半小时结束后,小明的爸爸让小明回房间看看德育故事书。(小明的爸爸特意给小明买的,目的就是想让小明少看会电视),可是小明不干,看完电视还要看。结果,小明的爸爸怒火便直接冲上心头,狠狠的怒斥了小明,便把小明关在房间里。然而小明的父亲自己却跑回客厅看起了电视剧,小明一个人在房间里伤心的大哭起来。哭声很大,影响了周围的左邻右舍。这时,小明的邻居王阿姨得知此事,便告诉小明的爸爸说:“想让小明喜欢看书,你得自己先做个好榜样,如果你一下班就喜欢打开电视看起电视剧,小孩子能不爱看电视吗?今晚,你先陪陪孩子一起看书,每天给他讲一个德育故事。以后孩子喜欢看书的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养成,都不用你去说了。以后你一下班,自己就先坐进书房,拿本书放在手里看,这样,你的孩子以后也会跟你一样,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啦,不信,今晚你就试试。”于是,小明的父亲真的就照着做了,没想到的是,一个月以后,小明再也不会整天看电视了,一回家,便喜欢拿着课外书津津有味的看起来。众所周知,幼儿发展初期,儿童的模仿能力意识特别强烈,所以一个好的生活教育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环境对幼儿的影响特别大。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规律的生活习惯也是从幼儿发展初期养成的,如果错过了成长中的关键期,对幼儿以后的发展会带来不利影响。
2、“知行统一”对当代教育教学中学做“真人”的影响
知行统一的定义: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后来当代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将其运用于此,可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这两点,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同时,中国古代哲学家也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职责应该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作为自己的使命,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学生的追求,他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他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若“根本”抓不好,其他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不仅如此,作为人的重要素质,他还强调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重要性,他说:“我们是现代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要受现代的教育。”因此,在陶行知的素质教育观念中,贯穿始终的是“做真人”和“做现代人”的思想,突出人的主体意识。在当代学前教育教学中,身为教育者,应当培养幼儿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培育出一个完善的健全的人格,理应从小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共事、学会创造、学会强身的培养目标。把“学会做人”放在首位,这也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德育首位的重要思想,不容忽视;“学会学习”则已成为世界潮流,突出了主体精神和能动作用,并且适合于当前社会的前进步伐;“学会共事”、“学会创造”显示了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在过去和将来在人才素质中的重要性和深远性,也是学校德育最为突出的两项高素质人才特征;“学会强身”则早已为世人接受,它是人才素质的先决条件和保证。因为强健的身体可以让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走更宽广,更远的路程。可以说,陶行知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 是中国教育的完成。”“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先生、学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这个彼此崇拜的“活人”,即“真善美的活人”,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的开拓创新的人。他从以人为本、教育立人的高度洞悉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长远要求,从生命情感和人格的高度阐述了一代新人成长的必然要求,将陶行知先生德育论推上了新的高峰。
所以,身为人民幼师,应当在教育教学中,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进行对幼儿指导和培养素质教育。陶行知先生“教人求真”的德育论能够很好地指导着我们幼教工作者更好的完成教育的使命。
注重幼儿的“学做真人”从以下三方面开始:
2.1注重幼儿道德践行
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一文中说:“修身伦理一类的学问,最应注意的,在乎实行。”他明确指出了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嘴上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作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把道德与行为分而为二。”目前,我们的学前教育教学中“德育”似乎还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同志指出:“知行不统一是当前德育工作中的最大问题。”要使学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观点,即“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我们要协调来自学生周围环境的德育力量,营造一个确立良好道德信念的氛围,在体验、感悟中提高是非判断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把陶行知先生“学做真人”、“做现代人”的思想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去。
2.2注重幼儿集体中的“自治”
陶行知先生把“自治”提到了德育培养目标的高度,当作思想道德建设和学前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他说:“学生自治,不是自由活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在集体生活中强调“自治”,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民主意识和自主意识,一方面是“用众人的力量集体地创造合理的生活、进步的生活和丰富的生活”,另一方面是“在集体之下,发展民主,着重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2.3注重创造幼儿人格的完善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重视生命个体的坦诚交流与人文探索,以生命影响生命,以生命本身的活力作为教育的动力,完善幼儿的人格发展,凸现个体生命的人格张力,创新生命个体,才能使教育教学由他控、他律跨入自控、自律的境界,实现教育活动的良性循环。
3、“教、学、做合一”对当代学前教育教学中“德育”的影响
德育教育就是人生源头上的引导者,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想做人,首先做事,良好的品德,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幼儿期是孩子品德形成的最佳时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要以情感教育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并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及各个领域的活动之中。德育的定义: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讨论集》提出:“教学做合一”既是一种生活法,也是一种教育教学方法。认为社会、自然、生活是当代学前儿童教育教学中培养“德育”的最好课程资源。同时遵循着 “ 教,学,做合一” 的主张, 对当代学前教育教学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和教育意义。他说:“我们的实际生活, 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 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 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 一切生活都是课程。” “家庭、店铺、茶馆、轮船码头, 等等都是课堂,都是教学资源。”陶行知课程视野中的课程资源观是丰富的, 是多元的, 是在生活中生成的。
而在如今的学前教育教学中,出现一种普遍现象,那就是教师和家长们常常只重视幼儿掌握知识的能力,而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发展。“一心装着升学率,两眼盯着好学生”是传统教学的评价思想和做法。传统教学一贯强调知识本位,重视结论性知识,轻视过程性知识及其形成的过程。教师一贯以结论性评价来衡量幼儿的成败。这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公平的。教师教幼儿掌握学习知识的技能,也要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和道德品质的发展。
所以我们更应当采取“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来应用于学前教育教学当中,从而培养正确的道德意识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德育”的培养可在以下几种情形中进行“教学做合一”:
3.1将德育教育贯穿在一日生活中
所以说,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要在教师平时琐碎而细小的生活中,不断引导培养和强化。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常规好坏直接影响到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没有好的常规就无法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常规培养是幼儿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不难发现,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会看到有些孩子做事有条不紊,临危不乱,但也有些孩子做事没有头绪,东西乱放,入厕拥挤,书包零乱,吃饭挑食,早晨入园后不洗手就用餐等等。面对这样一些问题,我们更应该将教育贯穿于生活之中,随时随地,时时刻刻进行对幼儿的引导和教育来培养幼儿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习惯,使幼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3.2利用生活中的节假日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情感是认知的动力,使幼儿获得对人对事的正确认识态度,因此我们在节日来临之际开展教育活动,如三八妇女节对幼儿进行爱妈妈、奶奶、姥姥的教育活动,教育幼儿了解妈妈的辛苦,学会感恩,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给幼儿讲民俗故事,让幼儿了解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强化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国庆节、建军节、党的生日对幼儿进行爱国爱党爱军教育,引发他们用心去体会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用心去感受正义,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3.3在语言环境中渗透着德育教育
幼儿在园时大部分时间是和老师、同伴在一起,幼儿的文明举止和礼貌待人等行为,是在良好的环境中形成的,从幼儿入园我们的教师就主动与幼儿打招呼,向幼儿问好,引导幼儿与同伴打招呼,向老师问好。在开展各项活动时,教师首先注意文明礼貌用语,并教育幼儿不说脏话、粗话,对表现好的幼儿及时表扬,形成文明用语环境。
3.4在劳动中培养幼儿学会自己事情自己做
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好习惯,应从一日生活做起,幼儿本性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做任何事都受情感的制约和兴趣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培养幼儿劳动观念时应尽可能激发他们的兴趣,首先鼓励和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师组织幼儿轮流值日,每天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放椅子、擦桌子、分碗勺、发放玩具及学习用品等等,使每个幼儿都有劳动的机会,在做的过程中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幼儿,以影响他人,开展自我服务竞赛活动,丰富自然角,幼儿亲自动手种植、端土、撒土、浇水,让孩子从中体验劳动的快乐,都有成就感。
3.5德育教育延伸到家庭
幼儿园的德育教育是幼儿实施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过程,其内容和方法具有生活化,因此建立幼儿园、家庭社区有机的统一,形成合力对幼儿实施影响,幼儿园可以利用这一点发放各种资料,定期召开家长会,大力向家长宣传正确的育儿观,及时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工作重点,争取大家信任,通过家园配合做到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案例:一天,妞妞的妈妈带着她去一家美术馆观赏展览,妞妞蹦蹦跳跳不断跑动,妞妞的妈妈一直追逐着她,劝她不要顽皮,谁知稚龄女孩变本加厉,结果母亲追逐着女儿离开美术馆不再复返。后来,又有一位母亲带着自己的女儿甜甜来到了这家美术馆,一进门便告诉说:“只可以静静观赏,不可用手触摸!”甜甜听着看着,还是不听话的触摸玻璃柜,其母亲严肃地警告她;接着,调皮的甜甜再次犯规。母亲盛怒之下把甜甜牵出美术馆,把她放在馆外的长凳上坐着,随后自己进来继续欣赏美术作品。约莫五分钟,母亲斜着眼窥视着甜甜,发现女儿无助的神情,便再出门去把女孩牵进来。此时的调皮女变得乖乖的,像一只小绵羊依偎着妈妈。
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也很重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扎根的关键。所谓三岁定终生,品格教育始于家庭,从小教育孩子要有一颗柔软心、要晓得爱人爱物,要培养好习惯,古语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个有教养的孩子到了学校自然能遵守校规,接受老师的教诲。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关于过程性评价的思考》高凌飚 华南师范大学课程教材研究所2004年第10期
4、《陶行知教育思想读本》,沈德鑫主编,甘肃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5、《陶行知文集》,江苏省陶研会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6、《爱满天下——陶行知文学传记》周毅、向明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现代教师学概论》,于漪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第二篇: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可见,“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割裂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即‘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也非常重视儿童和儿童教育问题。他认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是人生的基础,要把基础趁早打好。所以,对于儿童我们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有动手的机会。当然小孩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解答里可以增加他们的知识。小孩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要让小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中的一切,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而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都占据了,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年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所以对儿童的教育就应该从小教育,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发展自己。
现代教育就应该让学生解脱读死书,死读书的枷锁和困境,能够很好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让学生在学习中会思考,会学习,会观察,会提问等等。解放学生的时间,不要把学生的时间全部安排在功课上,学习固然重要,但要学会怎么学,不能死学。要让他有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只有真正解放学生,放手学生,才可以培养具有开拓型和创造型的人才,这样对于教与学之间也是一件好事。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只要善于发现观察,去挖掘、放大学生的闪光点,使之在这一点上得到成功,获得宝贵的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使其成为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这样我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显著。
更使我懂得学生要想学到真本领,不仅学校教学内容必须尽可能体现“实用性”,而且学生自己一定要坚持手脑并用,把学知识与动手操作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如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电子信息技术已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在知识爆炸,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社会需要的已不再是那些“高分低能儿”,而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不断了解当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也需要有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鼓励多样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展示自己的个性。
第三篇:陶行知教学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陶行知教学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摘 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影响影响了很多教育工作者。其提出的教学理念不单单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今天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也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就陶行知先生的教学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产生的影响进行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陶行知;教学思想;影响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其提出的教育理论借鉴了西方现代进步主义的合理因素,对传统的教育体系进行了改革,对于我国现今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教学做合一”的涵义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指的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在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法”中包含了两层涵义:一方面是被生活教育的特质所规定。“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这就表明了在我们生活中所有的事情,只要我们一旦做了,对于我们本人来说就是在学习的过程,对于其他人来说就是教他们如何做。从另一方面来说,在这种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并不是固定的,在做的过程中教的是老师,在做的过程中学的就是学生。所以,在陶先生的理论中,教师与先生并没有非常严格的界限。
二、陶行知教学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迪
1.在教育改革中各级都要树立和强化“教学做合一”观念
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从各级行政的教育官员到一线的教职员工、学生以及家长都应该树立“教学做合一”的观念。如何在这一指导下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合理的运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来对教学设计、学法的有效指导。社会中的各个群体如学校、家庭和社会其他群体都应该为学生学习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可以全面、健康的发展。
2.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国的教育体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在很大的程度上偏重于教学,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兴趣的培养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这就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相违背。在新形势下,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去研究、去探索,通过创新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师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指导学习方法,使其可以在实践中灵活地去运用并加以检验。
3.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新世纪,要培养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和各种具体情况的本领,现在的学生大多数缺乏这种能力。当学生遇到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的时候,他们一般都会向他人求助,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只具备这种能力,那么只能说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如果学生有解决问题的意识,却没有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远远不够的。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提倡的是“必有事焉”,指出要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新的体验、新的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要为学生创造出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去“做”,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
4.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条件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陶行知的教学理念中,提倡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学生可以自主地投入到学习和发展中去。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并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且教育工作者正在将其变成一个可操作的教学实践。我国的教育改革中,要将“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对教育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在改革中克服种种弊端。
三、陶行知教学思想对我国德育工作的影响
陶行知先生在其教育理论中提倡师生是平等的,陶行知先生说:“教师当以身作则、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作为一名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播,还要做好道德教育,以身作则,在学课堂上应该要让学生明白,先做人、再做事。我们不单单要培养学生专业的书本知识,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不能放松。要使学生将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能力进行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的统一。在这一点上,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掌握国内外的政治动态,在教书育人以及教学研究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教师。
第四篇:在教学中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教学中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关键词: 陶行知 教育思想 体会 借鉴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教育家,作为教师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并在教学中应用。
一、爱的教育。
二、创造教育思想。
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四、“行知行”的德育理论。
五、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在现代教学中的借鉴意义。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为人堪称“万世师表”。他的教育理论精辟深邃,他的一生,始终进行着不懈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通过对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学习,深受启发。
一、爱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作为教师,只有以心换心,用爱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特长,才能使每位学生有成才的可能,“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用爱的态度宽容每一位学生,建设性地接纳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即可保护他们的求知热情,又能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现代家庭教育方面,许多家庭无法把握爱与放手的尺度,一种是过分控制,使儿童在生活中形成依赖、懦弱、缺乏自主的性情。另一种是过分溺爱,造就了任性、霸道的“小王子”、“小公主”。正是这些被宠爱有加的“抱大的一代”也是当前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一些青少年学生稍受批评和委屈就跳楼、出走,给予社会提出的一个引人关注的课题。因此,青少年学生进行抗挫折的教育,当应进入我们的教育议程。
二、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说:“真的教育必须造就能思考,能建设的人。”能“思考”,意味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建设”,意味着能承担起改造,建设国家的重任,进行创造性的社会实践。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剪去指甲,摔掉无形的手套,使大家可以执行大脑的命令,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享受言论自由,摆龙门阵,谈天谈心,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把人民与小孩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把人民与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来,使大家有点空闲,看看书,干点与老百姓有益的事,还要有空玩玩,才算是有点做人的味道。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管发挥出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造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使得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累下的知识得以很好的继承和发展,而创造教育则使人类的个体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经验和智慧得到不断的创新,实现链式反应,生出新的知识,所以人类总是一代比一代强。如果人类仅仅停留在机械的继承上而缺乏创新,那么整个人类现在可能还停留在刀耕大种的蛮荒的时代。由此可见,进行创造教育,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人类进步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已经初露端倪。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技术迅速产业化。而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充分体现了江泽民同志的远见卓识,这与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创造教育是一致的,这正是伟大人物的伟大所在。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于是,发达国家近年来普遍开展“创造教育”,并在创造型学校环境、教育和学生问题、创造性的培养途径问题、创造素质和创造人才、创造能力和创造方法上都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人的创造性的张扬,人的创造性的普遍化,这是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同志号召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必须是知识不断创新、新事物新业绩的时代。”因此,中华民族要赢得21世纪的胜利,创造性的培养应当成为教育的普遍目标,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积极顺应时代潮流,从教育改革入手,为了培养和造就适合时代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在我们中间应涌现出更多的创造型学生。
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强调:“真理是老师”。先生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要“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真人”就是陶行知的德育目标。他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决不向虚伪的社会学习或妥协。” “教人做人”,“做真人”既是陶行知一生搞教育的目标,也是其个人的人生信条。他对学生的教育就是以此作为准绳的。其实,“教人做人”,就是要教人过正常的生活,这一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在德育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德育当然离不开生活的基础,它是为了让人们生活的更好才显得十分重要。而“做真人”的关键是多了一个“真”字。这个“真”就是指真理、民主、为人民。真人,就是追求真理、追求民主的人,就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这个观点和今天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陶行知先生“做真人”的德育目标,是面向人生,面向生活,极具实践性的。这一鲜明的德育目标,提醒学校和教师在实施德育时,必须以“真教育”来育“真人”。陶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教师只能说真话。说假话便是骗子。”其实,实现培育“真人”的德育目标,关键是要有“真德育”和“真教师”。就是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力量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影响极大。陶先生说:“教职员愿意和学生共生活,共甘苦。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师生有了共甘苦的生活,就能渐渐的发生相亲相爱的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面前,德育过程中的“行”才显得真实可信,而教育者讲授的“知”才更易于让学生所接纳。
四、“行知行”的德育实效论
德育的功能观与教育的功能观是完全一致的。他认为,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民族素质,还可以维护民族团结。“拿教育的精神和方法把五族的同胞都培养到一个相知,相爱,相敬的地位,都培养到一个亲兄弟的地位。”而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看来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陶行知真不愧为国际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行——知——行”既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哲学思想基础,也是其德育实践的基本途径。他曾明确地指出:“我们要在行动中追求真知。行动遇着困难便不能不思想,思想贯通便取得了真知识。运用真知识以行动,便走上了创造之路。今日之学校是行以求知的地方。有行动的勇气,才有真知之收获,才有创造之可能。”道德教育当然不能脱离行动与实践。从“行动”出发,在获得“知识”之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行动”,这是道德教育的必经之路,也是确保德育能收到实效的基本途径。
陶行知先生指出:“修身伦理一类的学问,最应注意的,在乎实行”,他又说:“现今学校中所通行的修身伦理,很少实行的机会;即或有之,亦不过练习仪式而已。所以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革除这种弊端的方法,最有效的莫过于让学生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实践,培养言行一致的道德行为,即“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他主张在学“做人”的实际行动中教人学“做人”,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同样,要在学“做人”的实际行动中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才是真正的道德修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借鉴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的思想,全面贯彻“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理念。
1、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态度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2、从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中转变过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地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3、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又要注重学生的多方面发展的潜能;既要注重定量分析,又要注重定性分析;既要做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又要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时应该更加注重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实践中不断发展与提高。
4、要对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模式等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实验,努力探索新课程评价的新方法,创造性地开发学生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积极实行师生合作评价的方法,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与调整功能,从而使评价显现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参考书目:《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文集》
第五篇: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解
看完了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的报告《走在行知路上,创造精彩人生》,让我有幸第一次全面了解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报告中也介绍了一点,陶行知在国外求学时受杜威的影响很大,通过比较两个人的教育思想,我发现两个人的教育主张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或者说相通性,所以在这里我想结合杜威的教育思想以及我自己的感悟浅谈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解。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分为以下三点;
1、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那么陶行知所主张的生活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他认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他认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人成长,所以教育本身就构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即生活。
比较之下我觉得教育与生活本身就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我们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否者就会有失偏颇,教育来自生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同时教育也在无形中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对生活的认识。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杜威主张“学校即社会”,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而陶行知指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我觉得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只是把学校当成了小范围的社会,或者是社会的微缩,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在学校学习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和技能,然后适应学校,从而适应社会。而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是从社会对个人而言的教育意义层面上说的,人必定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我们不停歇地在社会中实践,同时也从社会经验中不断学习。把社会当成学校就使得教育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3、教学做合一。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用陶行知的话说,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这启发我们要把学习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起来,以知识促进实践,以实践巩固知识,边学边做,从做中学,从学中做,将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践教育的意义,才是真正让知识为我所用,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的教育思想不管是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巨大,对于当今社会也有很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学习了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加深了我对教育的理解,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以后的教育工作指引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