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郭红虹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校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能力、业余爱好等多方面的发展,许多都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此切实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理应成为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如何做到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的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及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师生之间的配合作用,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结合自己从教以来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民主氛围、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如果在学校里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教师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就能保证学生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逐步形成进取、探索、创造性的学习品质。如教学《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一课时,教师有意让学生观察“我今天外表看起来有什么变化?”在学生发现老师今天手指上佩带一枚“金戒指”这一“新大陆”后,惊喜之余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本节课的开展营造了轻松的氛围。然后教师再郑重地告诉学生说老师本来是不允许戴首饰的,但是这枚戒指是我刚刚在路上捡到的,同学们想知道它是否是纯金的吗?这样的教学设计创设了悬念,诱发了学生个体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理想场所。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民主氛围、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用爱心感染学生,用真情换取信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让学生从你的课堂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的生活。”
二、优化教学过程,建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及历史遗留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消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很显然这已违背了教学的本质——教学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
因而,我们应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是: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正确对待学生的“插嘴”
学生的插嘴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一种常见现象。有的教师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其不知,这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起点。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境,教师的职责就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独特之处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潜力和天份,而不是扼杀和毁灭。如:教学《简单机械---杠杆》一节时,当讲完杠杆的平衡原理时,还没等我发问,一位同学就急忙插嘴说:“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根足够长的硬棒我就能够撬动地球。阿基米德的力气跟我们差不多,那么他所需的那根硬棒肯定要很长,这根硬棒到底有多长?”我听了先是一楞:这个问题不是我这节课所要探讨的内容,我本来打算要留给学生作为课后交流讨论的题目,用以提高兴趣,不想被这小子打乱了!我迟疑了一下:倘若停下来讨论势必会影响本节教学任务,如果把学生敷衍一下,告诉他们课后再进行讨论也是可以的,但这可能会伤害学生地积极性。所以当时我就顺水推舟“将错就错”跟学生一道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这一做法马上引起了全体学生的共鸣。看到每一个学生的脸上都漾溢着快乐的笑容,我很庆幸我当时所做的决定。不就是这“插嘴”的火花引燃了全班同学求知的火焰,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吗?
因此,我们要打破陈规,允许学生“插嘴”,自觉参与讨论,畅所欲言,让课堂教学多一点民主,少一点“纪律”,多一点活跃,少一点沉闷。教师要保护这种“插嘴”,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以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使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四、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
在初中物理中,实验现象往往是形成兴趣的思维基础,重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很多知识点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展现物理现象,找出物理规律,学习物理知识,从而得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应着重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精神,提高探究能力。由于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并且在科学探究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从不会到会,从把握不准到熟练操作是需要长期的培养和锻炼的,这就要求教师选择好合适的课程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教学活动中,按照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可以布置课外预习作业:回家照照镜子,看镜子里的你和真实的你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在这个基础上再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生有了第一手材料,探究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也必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探究活动中要尽量让学生大胆猜想,不要有所限制,不要束缚学生按照教师心中设定好的几种答案去猜想,不要用老师的思路控制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教师都要加以鼓励,然后有选择性地加以验证。探究实验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不能做的,教师要想办法做好演示实验,教师千万不要不放心一包到底,要让学生真正体会探究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加探索的兴趣,培养探究能力。
五、课内导学,让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学生最基本的能力。教师要从多方面进行引导,让学生真正学会自学。为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对部分课堂教学内容可采用以下处理方法:教师先用黑板、投影仪等教学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引发学生学习诱因,引导学习方向;学生在目标导引下自读教材,教师针对目标提出系列性、程序性导读问题;学生在解读的基础上求索解难,教师巡视、答疑、辅差。这样的自主学习兼有认知性和情感性特点,与一般性泛读不同,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作用,思维活动局限减少,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自学障碍,指引优等生自主发展,及时为学困生提供必要帮助,并善于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后续教学目标和进程。这样,师生共同合作,高效率地完成目标导学规程。
六、当堂检测,及时反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每节课结束前十几分钟,都要对学生进行当堂测试,测试题主要侧重于新课的基础性知识的考查。待学生完成后立即公布答案和评分标准,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或同伴合作方式互评,并统计测试结果,使全体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测试达标效果,教师获取反馈信息后,及时进行矫正与巩固,进行差生辅导,这种有目的、有意识、有反馈的学习,则是解决学生目标达成障碍的有效手段,通过让学生及时知道学习结果,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提高了教与学双边的实效性。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创新,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作者EMAIL:sweet0lxb@126.com
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 1.有效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统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操作可在分层后的班级课程结束后或通过批改作业对部分接受有问题的学生重心组织起来指导。2.提高课堂教学时间效率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是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3.优化学生认知结构
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学习策略)。因此,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和加强学习策略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动态协调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的关系,只有当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进行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活动。课堂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统一。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活动,就是语文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丰富文学素养和驾驭语言文字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发现规律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的活动中去,以实现有效的、多方面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
笔者认为,作为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观注教学效益与教学质量,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下面,就实施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希望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所启示。
一、激发学习兴趣,实现五大转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譬如,在课堂教学结构中,要注重导入激趣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验。具体可以采用音乐渲染、古诗熏陶、师生对话、直奔主题等教学方法,使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一种新奇,一种学习的冲动,让他们感受到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从而自然地激发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兴趣,以实现课堂教学的过程的有效与高效。
只有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才能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五大转变: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观系,师生在教与学中共同感悟、共同体验;变“聚焦式”教学为“立体型辐射型”教学,营造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变“被动接蛙知识”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变“知识传授”为目的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对学生作出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
二、重视教学预设,有效处理教材
进行有效课堂教学预设,有效地处理教材,是衡量一堂课是否是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对语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懂得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根据教材的重点来处理。譬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作品揭示的主题,可采取以下的解决办法:人物性格的分析,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从文中找描写人物肖像、神态、语言等的语句体会。小说的主题,及主人公的理解,通过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加以适当的点拨来解决。
2、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来处理。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抓过渡段;抓中心句;抓首尾呼应的句子等来突现文章的结构特点。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中间的过渡段入手,先阅读百草园部分,再阅读三味书屋部分,让两者对比着阅读,这样更能突现文章的主旨,学生更易理解,感悟。
3、根据教材的构思来处理。例如,余光中的《乡愁》中出现了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4、根据教学的目标来处理。我们在教学沈复的《童趣》时,由于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学习很陌生,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更要把“朗读”作为首要的目标,完全可以围绕着“朗读”这个目标来处理教材,从朗读中把握字音,读准节奏,读懂意思,读出趣味。
三、营造课堂氛围,还学生以课堂
我们的学生是一群充满活力的青少年,但他们的人生经历不丰富,生活的圈子狭窄,有时文章中描写的事、物、景距离他们的生活实际较远。这时,教师必须让生活呈现于课堂,让课堂回归于生活。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思维,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从教学需要出发,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去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引起学生共鸣,提高教学效率。譬如,在教学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可以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提出具体要求:将这篇课文改变成适合表演的剧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扮演的角色,并将人物性格特点尽情展现出来;充分考虑人物的特点,设计表演时的表情、语态、动作;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小说的主题。这样就可以使课堂气氛高潮迭起,成效很大。而作为教师,只须在课堂上充当了一个欣赏者、评价者的角色,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
通过这样开放、合作、探究式的教与学,学生们既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学会了怎样学语文,也体验到了主动学习后成功的喜悦,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立了保障。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个学习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实现激励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观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譬如,当学生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及时作出评价,评价语言要富于变化;当学生思维受阻时,要善于启发诱导,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当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侯,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或者,一个问题,多名同学回答后,让学生自主评价,最后教师作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
五、处理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地输出信息、吸收信息,其间不停地进行反馈。教师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情况,从而调整教学思路,做到因材而教,因人而教;学生从反馈信息中了解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发现知识的遗漏并复习、改正。
我们要细心回授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反馈信息,处理要适度、合理、及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思维品质的目的。如果教师能在这个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实施最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就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地抓住有利时机回授来自教师,包括自己的同学指导学习的反馈信息,或者克服思维定式,或者增强自信心,那么对学生自己积累学习经验更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追求语文课堂的有效,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理、趣的挖掘。只要我们能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我们一定能拥有高效的语文课堂。
(二)培养参与意识 提高课堂效率
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否强烈是观键性的因素。因此,必须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上下功夫。学生参与的实质是什么?
首先,是教学目标上的认同性。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并理解教学目标,从而实现需要上认识上的统一和情感上的共鸣,并积极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了参与的基础和动力,师生才具有了一起活动的可能。
其次,是组织策略上的配合性。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方法步骤等。但所有这些都必须坚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学生能够接蛙并配合的原则。也就是说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可行性,要顺应学生的实际状况,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实效性。再次,是思维活动的深入性。学生不仅能够参与活动,更能够对问题进行多层面的,多角度的思考,不仅能够解决同般问题,更能够引发一些深层的问题,并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不仅能够运用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能够发现和掌握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各种思维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的境界。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就必须剥离表层的虚幻,去刻意追求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与展开,使学生达到达潜心和入迷的境界。
最后,是结果评价上的接蛙性。评价是课堂教学的终结环节。评价应努力达到两个目标,一是明晰优劣、正误和得失;二是能够鼓励鼓舞学生,使之再接再厉。学生只有从内心认可和接蛙这种评价,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各种活动的成败,评价才会成为下一步活动的动力和标尺。如果没有评价或评价不当,就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出现异议甚至烽承,就会削弱其参与的积极性,给下一阶段的课堂教学带篱澈面影响。因此,评价要及时、恰当、适度。
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之所以出现学生参与意识不强或不愿参与的现象,其原因之一是教师的“目中无人”,比如制定目标,设计方案不着眼于学生,而是凭自己的经验和主观想像,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学生,只考虑如何讲授而不考虑学生如何活动;另一方面是操作方法上的失当,不能因材施教,灵活多变,而是以我为主,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适应教师,而不是教师适应学生,主客颠倒。因此,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去实现学生的参与。怎样使学生积极参与呢?
第一,培养兴趣,激发参与的热情。教师对开发学生学习动力必须有正确而充分的认识,多从积极的方面去了解他们,认真研究他们的心理状况,每项活动都从他们的角度去构思和展开,努力适应他们的具体情况,因势利导,让他们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并形成自我意识;同时要不断给学生以表扬和鼓励,通过评价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第二,面向全体,铺设成功之路。要想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就必须有面向全体的意识。课堂教学只是为一部分学生设计,或者实际参与的人只有一小部分,教学的成功将会大打折扣。教师要以各种手段方法,使也们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促成良性循环。
第三,恰当操作,坚持循序渐进。恰当操作就是要求教师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学目标,优选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尤其是要针对学生个人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活动。可以是问答,可以是朗读„„凡此种种,都要从偷际出发,兼顾相观因素,深入研究学法,研究典型,使之各得其所。
当然,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复杂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抓住了学生积极参与这个观键因素,教学就一定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摘到桃子 ——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感悟 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这个口号提了很多年了但真正得到落实又有多少!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通过抓好课堂效率来提高教学质量而是习惯花更多时间利用考试、练习来巩固教学效果。殊不知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正是造成当下对我们语文教学“重复低效”恶评的罪魁祸首.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也理应是课堂.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正是破解语文教学“疑难杂症”的绝佳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绝好方式。仙桃四中语文组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就将我们在这项研究活动中一些好的做法,好的经验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一、名师引导下的集体备课制度
课上功夫,课下要做足。一位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精练而又有效地组织教学,这是一项过硬的基本功,我们的做法是名师引导集体备课。
名师引导是“青蓝工程”的外延,一些有理论,有经验,有成绩的“名师”理应是集体备课的主角。他们的引导可以使集体备课更科学,更有针对性。每周五上午的语文集体备课时间,我们都会安排一名年轻教师作中心发言人,就某篇课文(某个教学主题)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教学设计的三条主线(教师、学生、教材),课堂练习的三个层次等方面作详尽阐释,其它教师就相观问题进行质疑、讨论。这其中,名师则适时加以点评、小结,看是否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看是否抓住了教学设计的三条线。(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是否都顾及到了),看是否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在这种引导讨论中,大家备课思路逐渐明晰,避免了漫无边际的探讨,使探讨指向性更明确,大家在心中也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学思路以便于会后的课堂操作。这种备课制度的实施,缩短了年轻教师的成熟周期,也避免了我校的课堂教学因教师个体差异而造成的教学效果差异。
二、确立以中等生为基准的分层教学模式
根据课堂有效性研究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一刀切,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教学模式是粗放、低效、不利于课堂效率提高的,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其个体差异,我们开展的教学过程应观注到这一点。所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既不能定太低,这样大多数中、优等生会“吃不饱”;也不能定太高,否则,大多数中、差等生就会“消化不了”。
面对两难抉择,我们的选择是:以中间层次为基准设计稍高的课堂教学目标,这符合“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同时这也是四中大班额条件下比较易于操作的分层教学模式。以中间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开展相观教学活动,有利于占班级大多数的中等生的能力提升,同时,也让少部分学习困难学生有了一个不至于高不可攀的学习目标,他们努点力,也能摘到“桃子”,而对于学有余力的优生,我们也设计了高一点的目标,让他们有了更高的“追求”,不至于“泯灭灵气”。让每一位学生都摘到自己的桃子,这才是教学效果的真正体现。
三、课堂教学注重方法指导 语文教学无定法,因了它这种模棱两可的“灵活性”,才让我们语文教师备受困惑之苦。注重情感体验,培养感性思维似乎有道理;重视条分缕析,培养理性思维也似乎说得过去。语文要教给学生什么,就连我们语文教师也颇难拿捏。但不管怎么说,语文教学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注意总结、归纳,还是可以找到一些易于操作的方法。
面对一篇课文,你可以从课后习题入手,根据所设问题为向导,解读文章。也可以以精彩的情节链为线索去串起前后文。还可以以某些重点段落中重点词、句为“药引”来发酵全文。这些都是我校语文组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摸索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通过相观例文的实践,学生逐渐熟悉了这些阅读方法,并能活学活用到新课文的学习中去。
依此类推,在相观中考题型的训练中,是不是也可以渗透传授相观解题技巧呢?例如选择题的“排除法”、“筛选法”、“比较法”,阅读题按设置的分值“踩点得分”,默写题根据前后观键性提示语锁定“答案”,信息提取题根据相观信息出现的频率,位置来甄别提取等。
以上这些学法及解题技巧的指导,不正是可循的规律吗?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摸索适合自身特点的相观教学技巧,这也是形成从教风格,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四、根据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回授
根据课堂教学效果采取的及时回授,不仅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巩固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四中语文组对于这项研究是比较深入的。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在一个教学单元结束之时,通过抽样调查(单独提问,书面小测试等方式)来掌握学生对本教学单元的掌握情况,然后再根据调查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质疑和讲解。
这种做法给那些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有暂时困难的学生提供了第二次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知识“通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这种课堂评价的常态化,让我们授课教师能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授课内容、进度,让我们真正地潜入课堂,而不是不顾学生是否接蛙,一味“满堂灌”、“满堂问”,作虚假的“繁荣”状,欺人又欺己。只有及时反馈,及时回授,才能保证预期教学效果的达成。
五、书面作业的免除与阅读量的加增
很多时候我们语文教师倾向于“听、说、读、写”中的“写”,而且还是重复机械的抄写。一个词,一句翻译写上一两遍就熟了,却偏要来它个四五遍,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的看法也逐渐偏颇起来——语文,就是抄抄写写,死记硬背。这已完全背离语文教学的初衷——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其实,“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的有效结合,才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正确途径。鉴于此,四中语文组在全校推广免除课后书面作业的模式,书面作业尽可能在课堂完成。同时,利用空出的时间(一二年级在课外,三年级利用晚自习)开展阅读活动。名家散文,经典名著,科学前沿,环球博览都是阅读对象。在阅读过程中提倡用做批注,做点评的方式参与文本阅读,借此来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面,较高的文学素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大语文的魅力。这样坚持下去,学生会听,能说,擅写,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很大提升。
这样的一减一增,所产生的效果是学生又找回了语文学习的兴趣,从另一个角度看,更是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这应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追求并身体力行的理想状态。
我们力求从以上五个方面比较全景式地展示了四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现状。我们还有一个美好的愿景:希望随着这个课题研究的深入,能与市内兄弟学校共同交流、探讨,摸索出一套适合我们市并能向全国推广的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模式。让“仙桃模式”成为全国中语界的焦点。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吧![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一)备课的有效性——游刃有余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精彩的课堂离不开事先的精心准备。如何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需要语文老师解读教材,查阅资料,形成教案。要写好教案,首先要能够找到本课程目前最好的教学资源。这包括课程标准、名师的优质教案、课堂实录、课件等,如果你找到了本课程最好的教学资源,那么自己的备课才能一开始就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其次,要舍得花足时间写出详细的、完整的教案,包括本课堂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课堂讲稿、阅读清单、考试试题、教后反思等。通过仔细研读课程标准、研读教材,能大致明确本课程的结构体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观系,并掌握本课题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选择好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准备得越细致,教学时就越游刃有余。新课程呼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人”,不仅钻研教材,还要备学生这一块。必须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估计学生可能在哪些问题上出现困惑,思考怎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思考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二)导入的有效性——引人入胜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人为主的,强化第一印象,对后续学习至观重要。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设计出有效的课堂导入,引导学生进入对文本的学习。即找准学习的切入点,给予铺垫、相机诱导。迅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唤醒学生的真实体验,激发后续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三)阅读的有效性——瓜熟蒂落 《语文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笔者认为第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时下,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烽炒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如此,既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低。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整体还没形成印象,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此拿出一词,一句进行重槌敲击,因火候未到必然造成学生体会不深,理解肤浅,泛泛而谈,不得要领。因此,有效的提高阅读教学的前提是在阅读过程开始之前,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明确地告诉学生读什么,为什么读,怎样读。这一环节的一个重要的必备条件就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以便于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四)提问的有效性——有的放矢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就是通过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能启发学生自省,从而引起学生的活动。而现实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多半是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教师在提问时,往往就是把课前备课时准备好的问题一个一个地向学生发问,出现“一问到底”的现象。学生看似在回答老师的问题,可实质上还是老师在讲授,学生只是在揣摩老师的意思,如何回答,回答的更准确些等等。那么,如何做到有效的提问呢?(1)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发问态度要自然,问题尽量说一遍。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一个问题尚未做出明确结论之前,不能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以免干扰学生。(2)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指名回答,抽答面要广,努力使全班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大致相同。不能由相对固定的少数同学回答,不宜依照一定的次序请生回答,也不宜先抽学生再提问。(3)提问之后要停一会儿,让学生有时间思考。(4)教师为不能回答问题或问答错误的学生提供线索,打开思路,启发他们正确的回答问题。(5)当学生的回答正确却不充分时教师要给学生补充另外的信息,以便学生能得出更完整的答案。或者回答不正确后,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五)朗读的有效性——身临其境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高效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事实上,朗读有不同的层次,较低层次是读准——读通——读懂;中高层次是读通——读懂——品读。最高层次是品读层次,要求能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来。如果教师把朗读看成只是一个教学步骤,一个教学过程中的摆设,缺乏一定的指导,也就失去了朗读的“有效性”。
(六)评价的有效性——恰如其分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这里的评价指教学即时评价。教学即时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具体表现所作的即时的表扬或批评。它以教师的口头评价为主,并且辅以适当的体态语言。教师看似平常的话语,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为学生的不断发展提供新的空间。(七)作业的有效性——温故知新
孔子在《论语》中指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是师矣。” 作业是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为让各类学生的作业达到实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差异化布置作业,这就要求老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坚持精当、适度、适量的原则。同时,要想全面落实巩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还必须要有适度的训练与考试。全国课改修订组组长温儒敏先生针对目前的课改现状也曾提出这样的建议:要理直气壮地抓训练。当然,这里指的训练并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加以强化训练。有效作业要求语文老师要从大量的参考资料中精选作业,“剪贴”出真正适合学生特点的作业,以提高训练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八)教师合作的有效性——齐心协力
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光靠个体的学习已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此时,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成为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教师的合作学习不但成为新课程教学的所需,更成为教师自我成长与发展的必需。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教师之间的合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几方面来展开:(1)围绕课题合作。教师合作课题中的课题研究,应该是一种为改造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而进行的研究,是一种从偷践到理论的研究。(2)围绕课例合作。(3)围绕主题合作。选择形式活泼、方式灵活的主题模式进行,是教师合作教学中的一种较好的活动模式。大家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倾吐教学困惑,达到交流、反思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实质,发挥语文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团结协作,通过深化语文教学研究,提出具有符合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并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依托文本,亦谈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王文明中学 吴达良
【摘 要】 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它关系着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本文结合新课程理念及教学实践,从了解学生、用好教材、重视过程、注重方法、读写结合五个方面就如何提高语文有效性教学及如何突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问题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 文本
语文课堂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性的有效知识。换言之,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如何突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这是大多数语文教师所困惑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新课程理念及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了解学生,以学定教。
“影响学生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全面调查和了解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住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
二、重视文本,用好教材。
教学文本是教学的凭借,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所以,教师要做到:一是读懂,明白作者意图和编者意图,与作者和编者充分对话;二是读出自己的见解,要有自己的思想;三是要广泛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作品、评论等;四是为学生而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重点难点,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推敲、揣摩、体味语言文字,做到将学生可能有的体验、感悟了然于胸。正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体„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妙之处,而且都可以从读中去发现。”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抓住每篇课文独特的特点,作为教学的主要着眼点。例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文中有许多鲜明的对比,即渴望于勒叔叔回来的心情与见到于勒叔叔时的心情对比,含蓄深刻的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建立在金钱之上丑恶现象。这种对比首先表现在文章前后两大部分的整体结构上:先写渴望于勒叔叔回来,再写巧遇于勒叔叔,一个是充满渴望之情,一个是尴尬的巧遇。所以只有明确教材的这些特点,才能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充分发掘文本的潜在价值,解读其负载的文化思想内涵,善于把握作者语言特点和运用语言的特色,把握文本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从中提取文本中的养分,拉近与教材的距离,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重视过程,注重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要达到“三维目标”,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及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很重要,它可以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老师可指导学生用心去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作者在文章中所渗透的情感因素,以便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深刻用意,这样就会实现学生、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掌握也会更加牢固。例如,教师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以设计让学生速读课文并找出中心句的环节。同时,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中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阅读去整体感悟文章,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体验文章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重视语文课堂的互动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走向师与生的“对话”,教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因而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这些对话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四、注重方法,追求艺术科学性。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优秀的课堂教学,是以科学性为基调,以艺术性为旋律的乐章。有了科学性,就能保证知识的正确传授、智力的合理发展、能力的逐步提高。但是,实践证明,只强调科学性的课堂教学,又往往显得呆板生硬,这多是因为科学性的严肃和论理成份太重的原因。这就要强调教学的艺术性,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前一个“法”,指教学的原则、原理;第二个“法”,指教学的具体方法;第三个“法”,则指教学的艺术,是科学性与独创的教学方法的结合。如《吆喝》(八下),为了让学生欣赏吆喝中的民俗艺术,体会吆喝中的人生况味,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中独特的精神内核。教学时,可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感受特色的基础上,通过三读课文,三赏吆喝的方法完成教学内容。一读,体会吆喝的声乐艺术,二读,体察吆喝人的生活状态,三读,体味吆喝人的生活态度,学生通过三读课文,三赏吆喝,不仅对文本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而且体会到了声乐艺术,体察到了生活状态,体味到了生活态度,还感受到了吆喝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实现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在语文学习中,阅读的过程是“吸收”的过程;写作的过程是“倾吐”的过程。阅读过程是学生理解感悟文章的过程;写作的过程是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阅读和写作是互为逆反应的东西。阅读,是别人写好的文章我们去读;写作,是写好文章让别人来读。阅读对学生的写作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反过来,写作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例,学生通过教材中课文这一范例,可以找到很好的写作范本和素材。故阅读教学中要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阅读中给学生以写作借鉴,在写作中促进阅读。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体会,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与写作的联系,在写作教学中又注重联系参考阅读过的课文,让课文成为学生写作的最好范例。这个问题语文老师都清楚明了,但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却自觉与不自觉地将其割裂开来。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转变教师角色,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应重引导,重教法研究,重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读书。教师应由以往的“主讲”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参与者。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要从原来的“霸主”、“权威”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变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教学。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感悟语文、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庄静素、王芳智、高玲《语文教育学》:1998年版。
2、余文森;《新课程怎样推进教学的有效性》。
3、钟启泉;《有效教学的理念》。
4、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
检查是否有新评论 窗体底端
第二篇: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初探
第九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初探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学段: 中学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如何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论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新课程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学科: 语文 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如何使初中语文教学真正地落到实处,有效达成,笔者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甚至令人心生厌恶。我们的语文课怎么了?语文教学的出路何在?
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形式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教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 1
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这种本末倒置的教育教学现状催人深思、令人堪忧。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教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一节课上完了,学生还弄不明白教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教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四、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如有一位教师执教《三峡》时给学生提出了如下探究问题:(1)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2)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4)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5)你知道我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这几个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中占了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是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五、倡导对话,但不能远离“根本”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真正的“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师生之间真正地互动与真诚地交流,而不是肤浅的“形式对话”、貌似平等的对话,但实际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师生的对话成了“课堂上的孤独行为”。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
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整堂课一个问题的讨论接着一个问题的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走进新课程,真正地还语文教学真我的风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谭邦和.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用书:初中语文[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江苏省盱眙县维桥初级中学 杜二飞
【摘 要】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已经成为新课程教学推进中有思想的教师的一种共识。本文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结合笔者在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的一些尝试与实践,旨在探讨适合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有效性 语文教学 策略
新课改的实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我们都在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尝试。可往往是我们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高耗低效”现象严重。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具体谈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编写“有效”的教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精彩的课堂离不开事先的精心准备。如何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需要语文老师解读教材,查阅资料,形成教案。要写好教案,首先要能够找到本课程目前最好的教学资源。这包括课程标准、名师的优质教案、课堂实录、课件等。其次,要舍得花足时间写出详细的、完整的教案,包括本课堂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课堂讲稿、阅读清单、考试试题、教后反思等。通过仔细研读课程标准、研读教材,能大致明确本课程的结构体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掌握本课题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选择好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准备得越细致,教学时就越游刃有余。新课程呼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人”,不仅钻研教材,还要备学生这一块。必须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估计学生可能在哪些问题上出现困惑,思考怎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思考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语文教学目标的准确应体现在摆脱“知识中心论”,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语文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指不要过于宽泛。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有统一的要素,又要注意适应个别差异,使其具有一定的弹性。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只有教学目标适宜于学生,教学才可能有效。
三、设计“有效”的问题
学习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它对学习的过程具有导向作用。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能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倾情投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根据自己阅读文本的体验,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提出一些能引爆学生质疑探究的问题,形成一个思维环境。学生根据这些问题积极思考,同时提出新的问题,然后教师不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整合筛选,引导探讨不断深入。
如《散步》教学,可以设计下面问题与学生展开对话交流,创设一种思维环境:①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②又是怎样解决的?③“我”为什么这样选择?学生在筛选信息、概括、思考、对话中生发出一系列问题:①在“分歧”的解决过程中是什么在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选择?②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③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为什么说“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在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碰撞出新的问题,从而使探究不断深入。
四、指导有效的朗读
朗读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是提高学生语感的一条重要途径。组织朗读教学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学生朗读前,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读中感知课文内容。要重视朗读方法的指导,熔“导”“练”于一炉,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指导不只重视语音、语调、感情,还重视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如提问:文章该用什么感情去朗读?接下来追问:为什么这样读?你能用这种情感朗读一下吗?根据课文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朗读,诗歌在诵读中品味,文学作品在语境中品味。读后及时从多角度评估反馈。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在读中走进作品,在理解中知人论世。
教无定法,读也没有定法,但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即朗读一定要为阅读教学的实际服务。
五、运用有效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
优质高效的多媒体教学必须有优秀的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找准疑点、难点,将教材中抽象的、难以用语言来表达清晰的概念或理论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交互优势和视听优势;而不能只重形式,轻视实效,一味追求课件的画面、音响、动态而忽视对教材内容的钻研。
同时,应该认识到多媒体教学课件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技术,教师仍是整堂课的引导者,而不是简单的操作者。教师可利用现成的教学软件,平时收录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下载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制作出优秀的课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
六、设计有效的作业练习
作业是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那么,应该怎样设计有效的作业练习呢?
一要准确把握作业的难度和梯度。课堂作业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要让每个学生通过作业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把握好作业的难度,设置好不同的梯度。二要立足“文本”。课堂作业设置必须以紧扣文本为前提,以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参照条件,进行精心编制。以文本为立足点,让学生练习到应该练习的东西,这样才能确保课堂作业与课堂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从而确保课堂作业内容的有效性。
总之,没有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我们必须关注课堂,追求 “有效教学”,让“学大于教”,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一名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随着形势的发展,课堂教学势必将呈现出形形色色的教学方式,只要对教学有益,都有可尝试的价值。让我们一起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丁莉娟.赵志升编著.《有效教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钱卫军.谈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理论研究》,2008
4、赵彦品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学周刊》,2016
5、王晓田.关于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探讨.《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5
第四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最终版)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有效教学”,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加涅的观点,就是凡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就是有效教学。通过学习,我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了教学有效性的尝试与实践,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收获语文教学的独特喜悦。
一、导入的有效性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第一印象,对后续学习至关重要。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设计出有效的课堂导入,引导学生进入对文本的学习。即找准学习的切入点,给予铺垫、相机诱导。迅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唤醒学生的真实体验,激发后续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备课的有效性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精彩的课堂离不开事先的精心准备。如何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需要语文老师解读教材,查阅资料,形成教案。要写好教案,首先要能够找到本课程目前最好的教学资源。这包括课程标准、名师的优质教案、课堂实录、课件等。如果你找到了本课程最好的教学资源,那么自己的备课才能一开始就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其次,要舍得花足时间写出详细的、完整的教案,包括本课堂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课堂讲稿、阅读清单、考试试题、教后反思等。通过仔细研读课程标准、研读教材,能大致明确本课程的结构体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掌握本课题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选择好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准备得越细致,教学时就越游刃有余。
三、阅读的有效性
《语文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笔者认为第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时下,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如此,既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低。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整体还没形成印象,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此拿出一词,一句进行重锤敲击,因火候未到必然造成学生体会不深,理解肤浅,泛泛而谈,不得要领。因此,有效的提高阅读教学的前提是在阅读过程开始之前,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明确地告诉学生读什么,为什么读,怎样读。这一环节的一个重要的必备条件就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以便于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
四、提问的有效性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就是通过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能启发学生自省,从而引起学生的活动。那么,如何做到有效的提问呢?1.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发问态度要自然,问题尽量说一遍。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一个问题尚未做出明确结论之前,不能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以免干扰学生。2.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指名回答,抽答面要广,努力使全班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大致相同。不能由相对固定的少数同学回答,不宜依照一定的次序请生回答,也不宜先抽学生再提问。3.提问之后要停一会儿,让学生有时间思考。4.教师为不能回答问题或问答错误的学生提供线索,打开思路,启发他们正确的回答问题。5.当学生的回答正确却不充分时教师要给学生补充另外的信息,以便学生能得出更完整的答案。
五、朗读的有效性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高效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事实上,朗读有不同的层次,较低层次是读准——读通——读懂;中高层次是读通——读懂——品读。最高层次是品读层次,要求能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来。如果教师把朗读看成只是一个教学步骤,一个教学过程中的摆设,缺乏一定的指导,也就失去了朗读的“有效性”。
六、评价的有效性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看似平常的话语,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为学生的不断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七、作业的有效性
孔子在《论语》中指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是师矣。”作业是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为让各类学生的作业达到实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差异化布置作业,这就要求老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坚持精当、适度、适量的原则。同时,要想全面落实巩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还必须要有适度的训练与考试。全国课改修订组组长温儒敏先生针对目前的课改现状也曾提出这样的建议:要理直气壮地抓训练。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教师通过深化语文教学研究,提出具有符合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并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有助于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语文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境地。
第五篇: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摘要】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当前的课堂提问现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教师注意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随时调整并善于追问,面对学生的回答要进行恰当评价、积极回应。教师只有时刻关注学生,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由此可见,“善问”有助于我们教师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探究、检验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部分。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善问”,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课堂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
(1)浅显琐碎。有时候某些课堂充斥着“同意吗?”、“是不是?”、“好不好?”的提问,问题简单肤浅,学生也听得无精打采。这类提问缺乏思考价值,不能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急下定论,自问自答。有些课堂中,老师只顾着抢时间完成教学程序,无视学生的思考时间,直接把答案公诸于众。虽然课堂氛围处于紧张可控的节奏中,但这类提问已失去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二、关注学生,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1)坡度设计,抛给不同的学生。一个班集体内,学生理解接受能力必然存在差异。教师应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进行提问。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对其提出浅显适宜的问题;面对学习优秀的学生,对其提出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思考,提高课堂效率。相信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这种针对不同学生提不同“问”的方法,对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是极其有益的。
(2)随时调整,善于“追问”。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教学,因为在课堂中经常会有出乎老师意料的情况发生。这需要老师能随时灵活处理各种状况,特别面对学生各式各样的回答,不能只求一个所谓“标准的答案”,继续调整“追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练习。例如在一堂说明文练习的讲评课中,有一道关于说明顺序的题目。我预设它不存在难点,但恰恰发生了问题,师生间的一段“追问”也由此展开:
师: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生:时间顺序。
师: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
生:第二到五段,写的是从1993年到1995年,一直到2005年,这是时间的顺序。
师:老师问的是全文的顺序,对吗?
生:全文是逻辑顺序。
师:噢,改了。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
生:全文来看,它不是时间,也不是空间顺序?
师:你如何判定时间或空间顺序?
生:时间顺序会有表示时间的词,空间顺序会有表示地点等的词。
师:这篇文章先列举了目前地震预测的几个事例,接着揭示地震预测技术未成熟的特征,然后分析地震预测技术预测困难的原因,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种由现象到原因分析的方式,是一种逻辑顺序。
教师通过提问及学生回答后,可以获得有益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检查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探明学生知识链条上的漏洞和产生错误的原因等。教师根据这些得到的反馈消息,通过追问的方式,然后灵活地调整后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恰当评价,积极回应。在课堂教学的提问中,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而言,教师的评价至关重要。不评或乱评都是不妥当的。有些教师在提问后不管学生如何回答,只一句“坐下”,看似简洁的语言却会挫伤学生思考、回答的积极性;还有些教师无论学生如何回答,都会附上句“很好”,看似肯定表扬的语言,时间长了,学生都明白“大家都好”,这种评价没有任何意义,更是要不得。
如果学生回答分析的比较到位,要不吝词藻地表扬他们;如果学生回答比较困难,可以换个角度,启发提问。例如在教授《麻雀》一文时请同学圈划体现麻雀特点的语句,并简单赏析交流。我在班内巡视时,发现一个成绩较差、听课效率低的男生圈划了“麻雀是对人类依赖性最强的鸟类。但是,麻雀是唯一不曾向人类屈服的鸟类!”于是请他起身大声朗读。他朗读了此句,并表示只是喜欢“不屈服”一个词而已。我抓住他谈及的“喜欢‘不屈服’”一词,明确这是麻雀一大特点,表扬他能找到这样的关键词并在朗读时注意重读,但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提醒他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为己所用。一向埋头不语的他一改常态,认真地听着记着,甚至自己举手主动发言交流。我提倡教师应做出准确、恰当的评价,“好”在哪些方面,不足在哪里,客观中肯并带有鼓励的评价,这是对学生积极思考的最好奖赏。
总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总结自己提问的得失,并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学着“善问”“巧问”;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认真准备,因人而问,一定能在不经意间收获学生精彩纷呈的回答。只要我们教师发挥提问的作用,一定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赵志霞.谈初中语文提问教学.《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年8期
[2]胡先侠.探讨语文提问教学的新方法《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