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教学的有效性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绝对的一面是不管什么样的课堂都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并且尽量多得,相对的一面不仅表现在所学的知识及其深度和层次不同,它更表现在学校和班级的不同学情学况下的差异,有的课堂即使学生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技能所得不多,但却毫无疑问的是高效的,而又的课堂即使学生确实所得不菲,但也称不上高效,况且课堂教学还有走向性的问题,一时的短期效益的高效可能为未来的低效埋下不可逆转的隐患,而注重长期效益的眼前暂时低效有可能还来未来持久的高效,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个班里,如果尚没有学会过集体的生活、智力的生活,教学的重点就毫无疑问的应该将时间和精力投放到促使学生学会过集体的生活(简单说,就是学会上课,学会发表意见和讲话听话),这样在实质性教学上自然就要少一些,实质性的知识和技能上就少得一些。对于一盘散沙毫无凝聚力的班级,不仅现场缺少学习氛围,而且注定的:如果不改变课堂局面,他们的将来将更差劲,所以,教学就要力图改变这一状况,改变了,就为未来持久的高效教学开辟了通道,否则无可救药的走到了死胡同里。在死胡同里,即使走得确实快了点,也算是高效么?
一个班里,如果学生皆有向学之心,且学习和行为习惯不错。此时的教学不但要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拓展,而且要拓展至人的思考事物的方式、认知和感受周围世界的情感和态度,虽然说即使在很差劲的班级里也要注重到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培育,但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达到良好班级里所及、所能及的高度。人格,就是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下不知不觉成长。
所以,无论教学的质上还是量上,横向比较都缺乏可比性,最现实可靠的是纵向比较——将教学投放到一个深远的、即使不是学生的一生但也可关照到学生在学校的整个学段,如此来评判教学效率,比横向比较靠谱。显然,即便是纵向查看,也有订立的教育和教学目标是什么样的,这样形而上的问题。
下面是我刚读到的两篇博文,也谈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现附上:
一、袁琳的博文: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来源:教育在线博客地址——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一)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关于工作的中心问题。
不论干什么工作,都有其工作的重点。作为教育体育局机关,当然工作是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机关的各个部门,都应该而且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去工作。但是各个具体科室,尤其是教研室就不能以这个为中心了。因为如果教研室还是以这个为中心,那么教研室不论是听课还是评课,不论是教研还是科研,不论是抓教师还是抓学生,不论是抓习惯还是抓规范,不论是抓结果还是抓过程,不论抓那个学段还是那个年级,都没有跑题,那么教研室工作就没有重点和中心,就会形成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局面。所以我很赞成这样一句话,那就是领导抓宏观,教研员抓微观。那么教研室工作的重点是什么?有许多同志认为关乎教育教学大局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率如何与艺术性怎么样,是县域教育的品位的写照。关乎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关乎到教育发展的当前利益。所以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就成为雷打不动的关键和核心。离开这个关键和核心,教研室的工作就会陷入到慌乱无序的状态中,也许教研员忙忙碌碌,但是对于第一线的指导意义并不大。同样道理,学科工作也一样,各个学科依据各个学科的不同特点和教学实际,提出学科工作的中心。否则,学科工作也就无的放矢,没有规章,就陷入到无序状态中去了。
2、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不等于课堂教学效率问题。
为什么不说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因为尽管有效排除了无效,但是还是把低效包含在内。如果使用这个概念的话,那么这个概念应赋予新的含义。不赋予新的含义,不论耗去多少时间,只要学有所得,那么就会陷入到拼时间拼消耗的老路上去,课程改革就画了个圈,转会到起点来了。
课堂教学效率问题,不仅包括了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引入了时间概念,把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也包含在内,不仅重视有效性的结果,而且这重视了这个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所以围绕课堂教学的效率做文章,那么就不仅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雪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悟,而且是在短暂的课程学习时间之内掌握知识最多,发展的能力最有效,激发学习的兴趣最彻底,熏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深入。
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表述为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抓住了学校教学的牛鼻子,引领未来课堂发展的方向,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说,其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最形象的隐喻就是穿越玉米地。第一,看谁最先穿过玉米地,那就是速度问题。第二是谁掰的玉米最多,那就是谁收获最多,获得知识最多,就是效益问题。第三个问题,那就是谁身上的伤痕最少,那就是安全问题。只有三个方面同时具备,课堂教学的才是有效率的,才是有艺术性的,才实现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结合,才真正走出了低效和无效的怪圈,才使内乡的教育上档次,有品位,我们才会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怎么样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效率?
经过充分调研,内乡政治课堂教学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部分学校非常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忽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他们上课后按照学校要求,第一板书出阅读课文的问题;第二学生按照板书出的问题,逐个进行学习,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与同学交流;老师在过程中,巡回指导,解答个别学生的问题。第三班内展示。个学习小组交流自己学习的成果,老师对于不准确、不精细、不规范的表述予以纠正。第四就本节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或者读书记忆,或者动手术写,或者做课后练习题,或者老师对于主观题进行分析后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这个过程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新课程的某些理念,但是没有走进学生生活,没有走进学生心灵,学生把政治课当做文化知识课上了,缺乏政治课的活力,缺乏激情的感染,没有价值观的熏陶。久而久之,学生也许就失去了政治课学习的兴趣,失去了政治课的教育功能。二是部分学校一味求活,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视形式,重视程序,重视激情的感染与理论联系实际,但是对于本体知识缺乏应有的分析,使政治课变成了搞笑课、表演课、游戏课,其实也原理了文本,远离了学生的是在的生活,使知识悬浮,能力悬空,情感态度价值观失去载体。三是思想品德课知识化倾向严重。就是围绕中招和高招考试做文章,在记忆、背诵上下功夫,忽视思考习惯和思考力的培养。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觉得要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坚持回归生活与回归教材的统一,联系实际不远离教材,回归教材不照本宣科。联系实际让学生举例,据身边的例子,举自己的例子,举最近的例子,举生活中的例子,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走进学生的饿生活,使政治课教学做到懂信用的统一。
第二,坚持有效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讲究方法,讲究艺术,讲究效率。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坚持推陈出新,坚持思维的发散性与收敛性的统一。
第三,坚持精讲与严练的统一,跳出题海战术,讲究联系的质量,做到书面作业与实践作业并重的统一,明白基本理论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内化为自己的感情和体验,才能做到言行一致,才会不至于形成学生的负担。得心应手,轻松前进。
第四,坚持剪枝蔓、理主干突出重点的策略,坚持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策略,力争使了深奥理论通俗化、抽象理论具体化、书本知识生活化、理论学习活动化。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二)——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我们已经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我们指导课堂教学的主题。实施一年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在今年春天,到22所本县的22所初中、到5所高中听课,后来随着我县的教育考察团,到河南省的东部周口市的郸城一高、项城二高和商丘市的夏邑一高、商丘市一高、到三门峡市的灵宝市一中、二中、四中和焦作市的许衡中学、实验中学去听课。回来后,根据教研室的安排,我参加了小学语文、初中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和高中语文、政治、历史和地理的课改带头人验收听课。算下来听了大概100多节,涉及三个级段,四个学科。听后感受很深。一个是觉得我们内乡县的新课程实施,却是走到了全省的前列。教学指导思想比较前沿,教师行为变化较大,教学观念转化比较彻底。二是觉得我们县课堂教学有效性增强。学生的课堂表现不凡。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参与热情高,与老师呼应比较好。三是觉得老师们在潜意识层面,把教学当做教育来做,不自觉地提升了教学的品味。但是也同样感觉到,其他地区的名校作的,我们都做了,为什么我们没有那些学校的成绩?为什么我们没有培养出杰出的教师?为什么我们内乡尽管是全省教育的名县(全省均衡教育发展先进县全省10家)、高考的大县,但是我们为什么没有几个在全省叫得响的老师?甚至在《教育时报》举办的河南省教育思想力人物评选中竟然榜上无人?内乡县教育局以及教研室的领导为此辗转反侧。总在思考为什么?
我们教研室的全体人员接受局机关领导的建议,暑假里仔细反思。究竟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反复总结思考认为尽管我们内乡教师的行为力比较高,但是思考力不够,表达力不充分?只有思考力、表达力、行为力三个方面同时具备,我们内乡的教育才能再上台阶,走出低层次低品位的肤浅,打造出我们内乡教育的品牌。那些名校之所以出名师,就是因为他们学校的老师不停留在观念层面,而是关注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行为,纠正自己的行为,并且把修正自己行为的过程记录下来,因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对于教育的看法,所以成为一个有见解、有主见、有思想的老师,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
是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是看文章写的好不好,也不是看你课外给学生了什么,我们关键看你在课堂中给学生了什么?是不是抓住了课堂的有限时间?是不是最大限度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是不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是不是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实习兴趣?是不是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精神成长?所以建设高效课堂,就要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师自己也要关注教学行为,就要在自己行为中纠正自己行为的偏差,自己就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出现的根源。而最重要的行为就是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说到这里,我觉得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读书促使自己积累、借鉴智者的经验外,要想超越自己和他人,就必须关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自己反思、纠正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独特的过程,就可以形成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做法和想法,成为具有独立见解的人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三)——怎么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好像是前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一个人的声音能够传多远,他的影响力就有多远”。但是我以为教师要成长为有影响力的教师,仅有自己的声音是不够的。为什么为什么许多老师总是墙外很香,墙里很臭呢?主要是拾人牙慧,东拼西凑,甚至不务正业。总在说话上下功夫,没有在实干上做文章。只有从自己从事的具体工作研究起来,研究才接近实际,学生才获得真正的收益。一个中小学教师,不是专业的理论工作者,主要的精力不能放在理论的研究上,而应该放在自己教学行为的研究上。只有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高效课堂才能构建起来,课堂教学的效率才会彰显。那么怎么样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怎么样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怎么样纠正自己教学的偏差?怎么样使优化的行为保持下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行为习惯?所有这些问题,就成为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问题。
首先,把教学当做教育,立足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从关注知识的基点转移到关注学生成长的基点上。这是教学设计应该首先考虑的首先要问题。
其次,创设情境,在体验与体会中生成冲突(价值冲突、思维冲突、情感冲突),激发探究欲望。这是教学过程中最为核心的问题。这个方面,一般测评难以把握,主要在于老师自己的体会与学生的感受。因而教学中最容易忽视。大家都知道最重要,但是总觉得最空虚。其实,不论你怎么样教学,哪怕是你没有教会学生任何知识,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那么就是这个学生离开了学校,他也是一个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人。他可能成为技术骨干、科技精英、经济专家。因为这样的学生,可能永远保持旺盛的学习欲望,不断探究未知世界,钻研技术奥秘,探寻人生价值。问题随时生成的问题,不是预设的问题。就是预设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也是源自学生自己的感受而内生性的。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还原文字背后的真实世界,让学生在真实与模拟的场景中,引起深入思考,逼近思维最近发展区,激起情感的层层涟漪,触摸到冲突的真实存在,从而诱发探究、合作兴趣。
第三,提供舞台,尽可能让学生当家作做主,使课堂从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变为学生展示风采的舞台。这个是教学过程中最为常规的一环。这个环节做好与做不好,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为此,我觉得课堂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少讲,让学生多动口朗诵、多动手操作、多动脑思考、多动笔总结、多质疑问难、多表达观点、多独立钻研、多合作探究。把时间还给学生,甚至留下空白、留下课堂的不完美(课堂沉寂),也要在学生思维飞转、思绪起伏、思想飞扬。把这个环节做扎实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基本达成。至于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候教,都不是问题的主要方面。总在该讲出,讲在点子上,讲在困惑处。学生自己学会的不讲,学生合作会的不讲,讲讲学生也许还不会多的就放弃。对于主干核心的难点问题,还不要吝惜语言,该大胆泼墨就大胆泼墨。不然看节省了讲的时间,学生其实不理解,课后还需要补充讲解,那就形成节约型浪费了。要想使讲解有效率,我一贯的原则是坚持“六化”即:复杂问题简单化,深奥理论通俗化,书本知识生活化,抽象道理直观化,静态知识动态化,裸露知识包装化。做到六化,我感觉就提高了学生接收问题的效率。
第四,严格训练,提高训练质量,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在严格训练中内化知识、升华感情、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提高学生的智慧水平。例题要精选;讲解前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能讲解的由学生讲解,学生不能降解的由师生合作讲解;讲解例题过程一定要师生互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思考的过程。课后的习题要精选,不在多,而在于精。不重复练习,不浪费时间。作业还要多元,不仅应该有书面作业,而且还应该有实践作业、实验作业、实习作业。作业的目的有的是为了验证知识,有的是为了体验过程,有的是为了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有的是为了巩固与熟练知识,有的是为了锻炼技能,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不同的情况,设置不同的作业。
最后,坚持当堂任务、当堂完成的原则,向40分钟要质量。力求课内完成任务,反对课程学习内容向课外延伸。蠡园中学校长邱国华说:“看一所学校质量如何,第一看有没有分数;第二看分数是怎么来的,第三看除了分数还有什么?”他接着说“如果把这三个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那么分数在目前情况下,只占10%;分数怎么又来的,占到20%,除了分数还看什么,占到指标体系的70%。”我以为分数对于学生来说不重要,但是没有分数最高学校就寸步难行,就要被社会、学生、以及家长的淘汰。某种意义上来说,分数就是教育的脊梁,就是大梁的钢筋。没有功利性的分数,教育就失去了支撑。只有分数,没有分数之外水泥、石子、沙粒混凝土的包装,最高大梁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大梁。甚至包装不充分,最高大梁,也是一个残次的大梁。所以课程学习在课内,向45分钟要质量,才能保证不挤占课外自由学习的时间,学生才可能精神成长。才可能具有内在学习的源源不断的驱动力,保持良好得到发展势头,获得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4)
——怎么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育研究本质上是对于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加强教学行为的研究。
俗话说,学生需要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这个传统的俗话,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本身的知识要求。但是在当下,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和发展,战斗在中小学的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已经淡出教育教学的前沿。现在撑起教育大梁的骨干教师,应该是经过专业培训的老师。大学本科教中学,中师毕业教小学,从知识水平上说,已经没有太大的不适应。目前,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不是具体知识的更新问题,而是如何把自己的那一桶水倒进学生的一杯水的问题(如果说这样的观念落后的话,那就是如何选用教师的一桶水的一部分,去引出学生洋溢着青春色彩、鲜活、清灵的一杯源头活水问题)。所以研究自己倒水的行为,就成为当前摆在教师面前的迫切任务。
研究别人的教学行为,可以借鉴、消化吸收。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可以直接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研究自己的学习行为、思考行为、表达行为,当然也可以促使自己的专业成长,提高倒水的准头、控制倒水的力度,节省倒水的时间,使水杯满而不洒。那么,怎么样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呢?
第一,课前要精心预设自己的教学行为,加强课前行为的预测性研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在事前对于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好了充分的估计,才可能防患于未然。遇到问题才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处理恰当,落实到位。在许多事物之中,大家都喜欢说“做最好的准备,做最坏的打算”。其实,教学也是这样。充分的准备是上好课的基本保证,既要想到顺利的情景,也要想到不顺利的情景。想到顺利的情景该怎么办?也要想到不顺利的情景该怎么办?既要想到学生呼应了怎么办,还要想到学生不呼应了怎么办?既要想到整体呼应的时候个体有没有滥竽充数,还要明白个别的呼应并不代表绝大多数?既要想到如何设计坡度降低教学难度实现平稳过渡,还要想到面对认知困难如何激发学生充分挖掘潜力突破难点?既要想到如何大胆取舍突出主干彰显核心,又要想到如何小心求证凸显系统不留遗憾?……凡此种种,在教学中都应该想到,都应该有预案。尽管教育智慧、教育机智可以大派用场,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的中小学老师来说,没有充分的准备,很难应对未来课堂那随机出现的种种问题。随机生成的问题往往是教师才华与机智展现的平台,是课堂的亮点,是课堂的高潮,是学生回味无穷的永生难忘的教育经典。只有充分准备才能从容面对。
第二,课堂要精细实施自己的教学行为,加强课堂教学行为的现场性调整。教师的课堂行为有哪些?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从教学环节上划分,可划分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行为、精讲点拨阐释概念的行为、联系实际举例例证的行为(课堂训练,巩固知识的行为),探幽发微拓展延伸的行为、总结概括画龙点睛的行为。深化强化迁移知识的行为。从教学的手段来说,主要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行为、板书的行为、组织课堂的行为。从教学的方式来说,主要有讲授的行为、启发的行为、提问的行为、谈话的行为、课堂评价的行为。不论什么行为,只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些行为就基本合格。但是要想使这些行为能激发学生探究本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深切体会、体验知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感觉到获得的知识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惊喜,那就需要一,坚持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反对单一的教学方式的运用。每一堂课,都是多种方式的综合应用。心理学研究表明,持续的单一的外界刺激,会使大脑皮层出现抑制状态,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就大大降低。二,坚持教学方式的人性化,从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转化为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和人格的发育。只有实现了这个转化,知识技能才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智慧,才不会成为学生发展的负担,而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驱动力量。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董进宇教授曾经说过: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懂得人性,其次要会教法,最后要理解知识的本体。如果给这几个要素赋予一定的权重,那么懂人性占到教学成功的70%;会教法占到教学成功的20%;学习的本体知识占到教学成功的10%。”董教授讲的也许夸张,但是仔细想想很有道理。如果我们的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遭到学生内心深处的强烈反抗,那么无论如何怎么样努力,恐怕学生也所得无几啊。如果我们自己的教学行为能体现关怀、尊重、肯定、宽容、欣赏、信任,就会取得学生的信任,师生关系就处于融洽的状态,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那么教学的效益自然就可以提高。三,坚持“省而不用、用而不省”的原则。目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主张教师少讲,还课堂于学生,所以部分老师就认为不讲少讲就是新课改的要求,其实不然,新课程尽管反对老师满堂灌、老师独霸课堂的局面,但是并不反对教师在课堂发挥主导作用。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就要坚持“讲所当讲,练所当练”的原则。因此我认为只要当讲,就要讲透、讲清、讲通俗易懂,在这个时候不要吝惜语言。不要课堂第一次讲不清楚、讲不透,学生难以理解不知所云,等到课后再花大量时间去补课,那就得不偿失了,教学反思《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我主张不当讲的不要讲,当讲的一定要讲。也就是坚持“省而不用、用而不省”的原则。四,观察学生呼应情况,体会学生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第三,随时记录教学的偶得,加强课后对教学行为的反思。关于自己教学行为录像、录音、以及文字资料,是研究自己教学行为的第一手材料。邀请同头课老师听课评议,邀请教研组通知听课评课,邀请学校领导听课评课、邀请专家学者听课评课,以虔诚的态度,接受每一个听课者的意见,以科学的态度,慎重对待每个评课者的建议,写下自己的心得,阐述他们之所以这样评或者那样评的理由。只有这样才能弄清楚来自于不同方面的声音的理论旨归,才避免迷失了自我,把握科学的教学方法。邀请同事把自己的课堂录制下来,自己事后在仔细品味。还可以听听其他领导专家和名师的课堂,或者通过远程教育系统,看看网络上外地教师的课是怎么上的,然后来改进自己的行为,一定可以提高效率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5)
——教师怎么样自主专业发展?
河南省内乡县教研室李修金
要提高课堂效率,除了教师自己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行为外,我觉得主要的动力还是来自于教师自己强烈的成才意识。只有教师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专业素养的人士,课堂教学的效率才不会成为一阵风、一场雨,而成为教师的核心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成为常态。有效性问题才不会成为问题,然后大家更多的关注艺术性的问题。河南省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说:“无论你是谁,你在哪里,只要你由行走的欲望,平台就会在你的努力中不断伸展”,最近评选出来的河南省最具成长力教师、驻马店11中学数学教师袁景立说:教师成才不成才“不在于有谁给了你平台,而在于是否有成功的欲望。”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是不可以无梦想;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是不可以无激情;我们可以不出名,但是我们不可以不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是不可以不真诚。正像有位诗人所说:
“我曾经以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以为小鸟没有飞跃沧海的能力
10年以后,我才明白,是因为沧海那边缺少了等待?“
是啊,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一个民族要屹立于民族之林,就必须要有来自于民族内部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坚定精神;一个军队要想战无不胜,就必须有不拍牺牲、一往无前的战斗意志;一个老师要想成为学生爱戴、同行尊重、富有智慧、激情四射、人格魅力无穷的老师,就必须要有强烈的成才意识和执着的追求。专业成长只有来自于老师的内心,教师才会真正的发展。所以仅靠外部的压力来促使教师成才意识,还是不够的。因而,教师的发展主要靠自主发展。任何外力的强求与促使,没有引起内部的共鸣与改变,都是徒劳的。
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教师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教师以怎么样的方式发展?广大一线教师总在思考这些关乎自身切身利益的问题。我和大家一样,也总在不停地、不断地追问自己。翻阅报刊杂志,也有很多的论述;打开百度搜索,信息铺天盖地;到外地、外省市考察教育,我总在请教那些先进的同行。我慎重的甄别和筛选,觉得有几家的界定值得介绍。四川省成都市武侯中学的李镇西老师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般来说,最好的老师就是具有爱心、童心、责任心的老师。河南省焦作市许衡中学的张璧宏校长说:好教师就是“最受学生欢迎、最有教学成绩、最能演讲、最能读书、最会写作的教师”。著名特级教师高万祥说,优秀教师有三个特点“第一,一定是个阅读者、思想者、行动者;第二优秀教师一定具有社会责任感,第三,优秀教师一定具有诗意的情怀。”综合大家的意见,结合新课程条件下对于来时的要求,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表现:
第一,课堂教学效率高,做到了效率与艺术性的统一,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第二,师生关系融洽好,享有较高的威信,实现了师生的情感交流的互动与融洽。
第三,教师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多才多艺,具有浓厚的人性与人情味,人格魅力强。
第四,勤于笔耕,善于反思,具有专业成长的自觉意识,把阅读学习当做自己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
怎么促使教师自主发展呢?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说过:“伟大的领导者都是伟大的读书者”。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铁芳套用这个说法学者说:“伟大的教育者也都是伟大的读书者”。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作为学生精神导师的老师,要想自主发展,不是自己内心首先丰满起来,怎么可以充当学生的导师呢?大师李镇西校长自我总结道:就是靠“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反思、不停地写作。”(四个不停地)不断的完善自己,走出了一条成长之路的。河南省最具成长力教师、商丘市第一高中教师卞洪建说:“要引领自己成长,第一,要有几招自己看家的、最拿手的、最娴熟的、最擅长的绝活;第二,要有基本看家的秘籍。第三,没事没事,没事找事;生活生活,不生没活,注意在平凡中招自己的亮点,招自己的突破口。第四,要潜心修行,在擅长领域内成为权威,拥有话语权,一定要执着、广泛、细致、精深地研究本领域内的问题。第五,用鼻头记下走过的路。第六,头要冷,心要热。”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曲折中追求超越,在缺憾中抵达圆满。河南师大附中的数学老师张存敬说,要想成为优秀教师就要充分利用第三个八小时。他说:“第一个八小时大家都在睡觉,第二个八小时大家都在工作,第三个八小时如何利用,就决定人生的高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思考(6)
——怎样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的生命。要构建高效课堂,除了教师自己基本功扎实、肯用功以外,没有学生的主动配合,也难以建构高效率的课堂。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克服懒惰思想,进行自主学习。只有师生合作,实现了良性互动,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实施的根本目的之一。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说,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依赖老师、离不开老师的教导,而是逐步地离开老师的引领,不需要老师的引领,最终独立自主地学习和研究。所以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服务于学,学决定着怎么样去教。轻松地教、愉快地学才是教学相长的最高境界。也只有这样,教与学才协调,课堂教学效率才会高。
那么,课堂中怎样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养练学生的学习习惯呢?
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我觉得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养练。
首先,保持一颗童心与童真,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首要秘诀就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就是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就是点燃学生思想的火把,就是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秘的好奇心,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老师保持童趣,才能撇开成人的眼光用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才能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老师保持童真,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内心世界与自己如此相近,才会与老师有同理心,才会更好地接受来自于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学生才会把老师当做学习的伙伴、引路人。
其次,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问题、质疑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意识和习惯。
有人说,懒惰养成勤奋,勤奋养成懒惰。教学也是这样,过于勤快的老师,往往养成学生懒于动脑和动手的习惯。所以我们要学会做一个“懒惰老师”。
我们在课堂中提出问题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解决。一般情况下,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决不让学生合作解决;能让学生合作解决的问题,尽可能地让学生合作解决,老师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绝不能老师一讲到底,一定尽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思维过程,绝对不能让学生袖手旁观。这样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自主学习、自觉学习才成为习惯,学习的方式才会得到根本的转变。
最后,把教学当做教育来做,让课堂成为师生感情交流的场所,让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伴随着学生的精神成长与感情交流自然而然的发生。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形成技能的最重要场所,但是传授知识与形成技能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如果老师把目光始终关注在技能与知识的传授上,那么教学就成为目中无人的教学;如果没有伴随感情的生成与学生的精神成长,传授知识的过程就失去了传送的渠道与桥梁,那么知识就成为无根之木与无源之水。学生这样的而获得的知识,就像草叶上的露珠,见到阳光或者有风吹草动,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当学生的学习没有效果或者效果不佳时,学习就失去了从获得知识的快感中获得来自自我内心精神的激励,久之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7)
——走进心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接的策略
河南省内乡县教研室李修金
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追求。有一位教育家说:“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把重锤猛敲在学生柔软的心坎上,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弹响思想的琴弦,走进学生心灵世界,与学生融为一体。只有做到了这些,不论老是采取什么方式教学,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发挥主人翁意识,发挥主体作用。不仅能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丰富精神世界,促使精神成长,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具有独立思想的人,具有丰富感情的人。
那么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呢?
最近与老师们在一起说课,老师们发言积极,积极探讨新课程的课改怎么上。一位老师说,今年我们政治课使用粤教版的教材,看了第一课时,觉得没有什么可以讲的。我和同头课老师商量,准备让学生首先看书自主学习,了解书本的知识。其次,采用分组竞赛的办法,分别计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多余政治课的学习兴趣。看学生知道学校食堂在那里?寝室在哪里?图书室在哪里?实验室在哪里?老师办公室在哪里?学校座落在县城哪个位置?等等问题,让学生们抢答。最后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给李辉出主意,怎么去消除孤单和失落?
我反问“是不是这样就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是不是这样就实现了学生生活与老师生活、与教材编者生活得融合?是不是这样就关注了学生的心灵发展?是不是思想品德课就和其他文化课一样?是不是课标的落实就是体现合作、体现自主、体现探究、体现竞争就是一节成功的课堂?”老师们陷入了深思。
经过大家谈论,深刻地认识到简单地在形式上比照课标,也许就把课堂教学引入到万劫不复的境地。只有根据具体的情况、立足于学生的心灵世界去设计课堂,课堂才充满情趣和趣味,才会受到预期的效果,达成预期的目标。
这个课是七年级教材第一课,题目是《我上中学了》,第一课时应该上完成课本的任务《探究园》部分的任务,探究园部分有两个板块,第一个版块是观察与思考,校园情况知多少?第二个板块是为陈杰与李辉的不同遭遇出谋划策?设计这样的课程,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熟悉学校的物质环境,熟悉学校老师的情况,许是本班级学生的情况,初步克服到新环境的不适应感觉,迅速度过不适应期,克服到新环境下的孤单和失落。
分析到此,大家认为本课时解决的不是文化知识的理解,也不是思想感情的升华,还不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是让学生熟悉新环境,克服孤单和失落,迅速融入新集体之中。那该怎么去设计本节课呢?
首先老师上课之后,设计热情澎湃的欢迎词,欢迎新同学,欢迎同学们到了新环境。
然后话锋一转,问同学,了解我们的学校吗?请理解学校的同学为新同学介绍学校?告诉学生,介绍得人时候,可以介绍学校的历史,介绍学校的规模,介绍学校的业绩,介绍本班级的老师,介绍本班级的同学?
第三,总结学生的发言,赞美同学的介绍。老师要热情洋溢地告诉我们老师的态度,让学生放心到了这个学校,就可以顺利度过青春的岁月,就可以在这个学校加快成才,让学生坚信,我们的学校就是最优秀的学校,我们的老师就是最热爱学生的老师。我们的学生是世界上最最优秀的学生。告诉学生初中生活是人生青春时代的开始,谁抓住了青春,谁充实了青春,谁的青春就会大发异彩,谁就会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在更高的台阶上攀登!
第四,让学生与前后桌同学热情握手,与左右两旁同学热情握手,自我介绍,消除陌生感。告诉他们,班级里的同学,不仅是学习的伙伴,也许以后是人生永远也离不开的朋友。从现在开始,要珍惜相遇、珍惜友谊,这些同学的小手,将来就是你遇到困难时,支援你的那双大手!
最后,问问班级同学,谁还陌生啊?谁还孤单啊?谁还失落啊?请帮助那些胆小的同学,让我们用热情和善意去化解同学心中的孤单吧,让我们用激情和真诚去融化陌生带来的人际坚冰吧。
课到这里,基本结束。然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同唱《花季少年》,在音乐声里,结束本课。
二、、袁琳的博文来源:教育在线博客地址——
卢志文:关于高效课堂的16个问答
关于高效课堂,近日接受了中国教师报马朝红记者的书面采访,共16个问题,简答如下,一孔之见,识者教正。——卢志文
马:您所理解的“高效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
卢:高效的“效”,首先是“效果”,其次是“效率”,根本上指的是“效益”。
高效课堂要关注两个度:精力流失度和目标达成度。精力流失度考察效率,目标达成度考察方向和程度,即效度。
课堂的高效,始于教师,源于学生。高效课堂是一场“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激发学生、在于学生、通过学生、为了学生”的改革。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高效只是理想课堂的价值取向之一。高效课堂不一定是理想课堂,但,理想课堂一定是高效课堂。
马:高效课堂某种程度上彻底改变了师生关系,高效课堂应该建立一种怎样的师生关系?
卢:高效课堂中的师生关系,较之传统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相对固定的,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高效课堂中的教师,既是老师也是学生,高效课堂中的学生,则既是学生也是老师。他们的角色可以根据需要不断转换,从“官教兵”到“兵教兵”,再到“兵教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传统课堂中,教师和教材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高效课堂中,知识源变得非常丰富,除教师和教材外,每一位同学也都成了其他同学的知识源。
传统课堂中,教师依“教案”组织教学;高效课堂中,没有“教案”,只有“学案”,师生围绕“学案”共同探究问题。最好的“教案”就是“学案”。
传统课堂中,教师抱着学生走,或者牵着学生走;高效课堂中,教师激发学生自己走,或者相互搀扶着一起走。
传统课堂中,教师是“背桶人”,学生是“敞口杯”;高效课堂中,师生都是“挖井人”。
传统课堂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一对多”;高效课堂中,信息传递方式多元,既有“一对多”,也有“多对一”,更有“一对一”、“多对多”。
马:高效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和角色定位(这一点对改革中的教师树立信念非常重要),这种角色定位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
卢:教师是引导者,策划者,合作者,服务者,开发者。
教师是导游不是领导,要引导学生作自助旅游,不是领着学生沿固定线路参观;教师是导演不是演员,要在幕后策划、指导学生去展示,将学生置于聚光灯下,不是自己霸占讲台说长篇评书;教师是朋友,既是精神的同道,亦是学习的伙伴,教师不是裁判兼警察左手握真理右手握大棒;教师是服务生,要俯下身子为学生服务,将姿态降低,将心胸放大,教师不是挂在墙上的圣人像,等着学子门来膜拜。
这种角色转变更有利于课堂形成这样的特点:由官教兵,到兵教兵、兵练兵;到兵带兵、兵管兵;再到兵促兵、兵强兵;最终走向兵教官,官教官。这就让我们寻找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模式:实践—反思模式;最简捷的方法:开放课堂;最有效途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
马:您认为,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卢:好课应当有如下特征:
充满人文情怀,闪耀智慧光芒,洋溢成长气息。
《学记》有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我以为此乃好课的不二标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好课应该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是内容和方法的统一,是主导和主体的统一,是开与达的统一,是严与爱的统一,是导与牵的统一。朱永新先生提出理想课堂六度——参与度、亲合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可以作为好课的具体指标。
马:好教师的标准又是什么?
卢:“教师不能光追求给学生满分,还要让学生满意,使学生满足。”好教师就是那些给学生满分、让学生满意、使学生满足的教师。
一流教师教人,二流教师教书。
课堂上的好教师,就是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法,讲适当的问题,出适当的效果。具体而言:在内容上,目标定位精准;在时间上,机会把握精明;在位置上,结构安排精巧;在方法上,手段选择精致;在感受上,配合对位精确。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好教师的能耐体现在“抓住麻筋”,“捏得要害”,“恰到好处”。既有准度,又有速度、力度。
好教师应能够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惟其如此,学生才能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由“痛苦学”,变成“快乐学”;由“孤独学”,变成“合作学”;由“单一学”,变成“全面学”。
惟其如此,教师才能真正由主演变导演,由经验变科研,由现成变生成,由师长变学长,由教者变学者。
马:教育、教学、课堂等学校教育中的许多概念,在高效课堂背景下,可能还需要重新澄清和“命名”,能否谈谈您的看法。
卢:前已述及,传统课堂的“教案”已经历了从“教案”到“学案”的改变,此外,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词也引起了人们的重新思考:教室,将从“讲堂”变为“学堂”;教学,将从“教师教,学生学”,变成“教师教会学生学”;教材,不再是“教的材料”,而是“学的素材”。
重命名的背后是理念的更新、师生关系的调整。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就是尊重人、发展人、解放人。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
我是化学教师,我一般不说“我是教化学的”,我总说:“我是用化学教学生的”。
马:您认为,一校之长,在学校课改中起怎样的作用,承担着怎样的责任?
卢:中国教育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凡重大改革,往往发生、源起于经济落后、地域偏远,生死悬于一线的薄弱学校。
穷则思变。其实,不光是教育改革,其他几乎所有的重大社会变革,也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改革都是被“逼出来”的。
其实,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唯有一个不变的,那就是变化本身。因此,主动变革,应该是校长的常规课题,而不是应急措施。
一流的学校,创造变化;二流的学校,顺应变化;三流的学校,被动变化;末流的学校,顽固不化。
作为一校之魂的校长,无疑应该勇敢地担当起改革的发起者和领导者的角色。
问题的关键在于:校长如何把自己改革意愿的变为团队的意愿,把自己的担当变为团队的担当?
在改革的过程中,校长要信任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要有胸怀——权力下放;要有担当——责任上移。
马:教育教学离不开管理,教育改革更需要管理作保障,请您结合学校实际,谈谈与课堂改革相对应的保障体制。
卢:高效课堂的背后是高效管理,没有高效管理的支撑,就不可能有理想课堂的产生。
高效管理,是简单管理,不会折腾人;高效管理是制度管理,不是人管人;高效管理是文化管理,是激励人、开发人、成就人,不是压抑人、惩罚人、淘汰人。
高效管理的保障体制应该是建立起校长、干部为首的服务体系、考评体系和研究体系。特别要警惕的是,要始终防止干部由课堂改革的推动者变为阻碍者,干部如果坐下来,教师就会躺下来。牢记:所有的问题都是干部的问题。依靠干部去解决问题,但首先应该解决干部的问题。
马:评价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请您着重介绍一下贵校的评价制度。
卢:翔宇有自己的教师评价体系——“五维评价制度”。我们从“学生喜欢、家长满意、领导信任、同行佩服、自我认同”五个维度,对教师进行“间接的”“定性的”“动态的”“过程的”“基于发展的”评价。
具体到课堂层面,我们在“五维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一套与新的高效课堂相适应的“监测”指标,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参与度、精力投放度这些标杆,而不是老师自身表演的精彩度,流程设计的严谨度。
马:作为一校之长,您为什么要寻求改变,改革的动力何在?
卢:其实几年来我们也经历了一个“做量、做质、做品牌”的阶段,从追求“又快又好”走向崇尚“又好又快”。
我们不甘心教育就是如此、就该如此。我们挣脱着走出旧有体制,向社会争得翔宇这样一个教育实验园地本身,就是坚信教育应该有所不同。翔宇课堂的“二次革命”,其实在大家心头萦绕多年了,我们有理想,但不理想化;我们有升学率,但不唯升学率。教育,是担负着无限责任的社会原点。任何社会问题的出现都可以追溯到教育。而所有教育的问题都能够从课堂中找到原因,也都可以经由课堂来解决。因此,所有教育改革,最终都要回归课堂。
一个学校无论多伟大,如果缺少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课堂,将仍然行走在教育之外。抛弃浮华的“眼球效益”,我们正视的是:如何“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发展充分”,如何把教育的“底线”和“理想”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在课堂中实现。我们深知课堂变革对学校教育将是“一树百获”和“纲举目张”的,我们一直在寻找着突破的工具与拓展的途径。
马:杜郎口对您的最大启发是什么?您怎样理解和提炼杜郎口课改的精髓?对于贵校而言,杜郎口课改最大的借鉴意义在哪里?
卢:国家的新课改从课程开发角度切入,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从“六大行动”入手,每项改革都给我们启迪。杜郎口从改革课堂结构入手,给我们的启发更深。“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功用”,抓结构就是抓根本。把教育的“底线”和“理想”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在课堂中实现。那些来自学校的、学科的、教师的、班级的、同伴的,乃至家庭的“不确定的偶然因素”,有了“确定的必然的”归属。杜郎口至少让我们懂得:最伟大的真理往往是最简朴的,教育也是如此。
马:“引进”杜郎口模式,老师们、家长们能否理解和支持?
卢翔宇的教育改革探索一直在进行着,向理想的目标,我们跋涉着前行,杜郎口提供给我们一个现实的成功案例,让我们的改革变得更有信心。
改革,必须赢得学生、老师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这需要我们去做过细的工作。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是学生、老师和家长们早就期盼的,我们一定不要低估他们的境界。至于改革的路径和方法,则需要我们的精心谋划。改革,一般不会败在目标和方向上,大多失在过程和途径上。
马:改变教师观念,最大的困难在哪里?
卢:最大的困难,不是改变教师的观念,而是改变领导干部的观念。
马:据我们了解,不少学校改革都会受到家长的反对,因为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升学问题。您是否也面临同样问题?又是如何争取家长的支持?
卢:其实,家长不仅希望孩子当前成绩好,也希望孩子未来发展好。只是,不愿意牺牲眼前利益去换取未来利益。这一点,我们应予充分理解。改革,不应该让家长去做两难选择,这是我们设计改革路径的时候,必须要考虑的。
高效课堂的变革,是让孩子走“当前成绩好、未来发展优”的“轻负高效”之路,只要宣传到位,家长都会支持。
教孩子三年,要为孩子想三十年,为民族想三百年。教育,不仅要眼前过关,还要终身过关,世代过关。
我们把家长请进课堂,让其体会新课堂彰显的魅力;除了让其感受到孩子学习方式的转变之外,更努力用过程好结果向他们证明:改革是“内外兼修”“远近同筹”的。
改革的主产品是孩子未来更优的发展,副产品是顺便提高考试成绩。事实上,一些课改先锋的出色业绩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马:很多学校也想改革,但生怕因为改革有什么闪失,尤其是那些升学率高的“好学校”,怕毁了“一世英名”。您有没有这种困扰或者说顾虑?
卢:并非好学校不需改革,让我们永远牢记:是不断改革才让学校越来越好。
并非差学校才需改革,让我们永远牢记:是不思改革才让学校越来越差。
我对改革的理解是:“小改革,大困难;大改革,小困难;不改革,更困难。”
当年万里曾经讲过一句话:“可以允许犯错误,但不允许不改革。”改革是需要一点闯劲的,“摸着石头过河”如果变成“摸到每一块石头再过河”,就变成笑谈了。但,改革者仅有胆识和勇气是远远不够的。教育改革就要“摸到每一块石头才能过河。”改革教育和做手术、修机器不同,必须在行进中进行。我们不能让学校先休克,让机器先熄火,然后在手术台上,在修理车间里从容地进行我们的改革。教育改革不能承受“试错”的代价。其他改革允许“试错”,教育不行。教育改革一旦失败,人们要付出的代价太大,因为,教育是个“不可逆过程”,失败了无法弥补。
因此,教育改革只能“周密地试,小心地闯”,不能“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马:课改,您已经迈出了一步,学校也因为课改而得到了发展,也许贵校已经在当地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课改明星,课改给您和学校带来了哪些变化,好的或坏的,您又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些?
卢:翔宇课堂改革的源头不在今天,它始终伴随着翔宇,并推动着翔宇。早期的“两项改革”:“基础教案”、“基础作业纸”,是翔宇支撑课堂行走的“两条腿”。在大规模高速扩张时,成为与时俱进突破质量瓶颈的核心手段,有力地保障了学校质量始终跟进着规模增长,并最终实现质量发展走在规模增长之前。但教育者的眼光更多的会落在考试成绩之外、落在教育的不足之中,尽管教育本身就是遗憾的事业,但责任和良知会让我们思考:努力没有极限,优秀没有止境!学习性质量、发展性质量、生命性质量,哪一个质量又是可以放弃的呢?
孩子、老师、家长们脸上越来越多的笑容,就是我们的信心。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止,即便倒下,头,也会“向着明亮那方”
第二篇: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要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向40分钟要质量。但是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过程中,往往发现我们就是没有把握好这40分钟,课堂实效性低。怎样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第一、上课前要备好课,这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
在听课的过程中,特别是临时听课(在我们学校称之为推门听课),我们常常发现有些课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思路不清晰,教学过程混乱等现象。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上课的老师没有备课或者是没有备好课。这样的课堂怎样可以保证课堂的实效性呢?所以我认为,备好课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
第二、要大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这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常常听到或者从书刊上看到,一些专家学者痛批我国的教育落后,吹捧西方教育的民主。他们所描述的西方的课堂是学生喜欢怎么坐就怎么坐,座位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布局,孩子们上课时可以自由走动……很明显,这些专家学者们认为这才是理想的课堂,也许他们希望我们的课堂也是这么理想的。有些老师学习了这些权威的观点,也去建构自己的民主课堂了。在这里,我要提出疑问,这样的课堂,如何保证课堂的实效性呢?我认为,上课还是应该有上课的样子,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保证课堂的参与率。如果学生坐得东歪西倒老师不管,学生开小差不听课老师不管,这样的老师简直是不负责任,不称职,误人子弟。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好的,需要教师时时刻刻地提醒,从细节入手,常抓不懈。
第三、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创设互动的课堂。
课堂实效性高的课应该时互动的,学生学习参与率高,学习热情高的。但是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一些老师上课的时候,旁征博引,雄辩滔滔,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的教学活动变成了独角戏。这样的课堂,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参与率,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法陈旧,还停留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实效性高的课堂应该是互动的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互动学习中参与课堂,掌握知识与技能,懂得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生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组织互动的课堂,不是老师唱戏学生听戏,而是师生同台,每个人都有戏。
以上是本人对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几点做法。要提高课堂实效性,还有很多因素,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实践、总结。
第三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下午好!谈到讲座,我愧不敢当。因为那是教育专家的事。我今天只是从个人教育教学角度出发,谈一谈个人在最近上网时,看到的或者说是悟到的一些想法,今天和大家分享。为了不打扰各位的下班时间,我会在4点30分准时结束。
首先,我想谈一谈话题的由来。我记得去年刘老师和潘老师分别谈了有效语言和有效教师。今天,我想接着谈有效这个话题,就是有效教学。2009年扬州教育博客第三届教师风采博客大赛第二期话题:
(幻灯片)6月12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五严”规定,以全面动员和部署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着力健全和完善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8月26日,市教育局发布《扬州市中小学办学行为“八严禁”规定》,对五严规定进行具体要求,并召开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中层以上干部大会进行全面宣传部署,全力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教育新政的出台最主要的就是要切实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还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减负绝不能降质,减负更应增效,作为教学一线教师,更高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益,更好的指导学生课余时间的自主学习与生活,将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索„„
本期话题:“规范办学行为,如何向课堂要效益?”
附:扬州市中小学办学行为“八严禁”规定
一、严禁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各中小学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全部课程和课时,不得随意增加考试科目的课时,不得挤占非考试科目课时,不得减少体育和艺术类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不得在课堂教学、作业练习、考试命题中超出课程标准增加学生学习内容,加深学习难度。不得随意加快教学进度,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违教育规律的竞赛和不当竞争。高中学校不提前分科分班。学校课表要上墙、上网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各地要对本地区各学校课表进行汇总备案,供各级督导检查时查用。
二、严禁延长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坚持“健康第一”,切实保证师生法定休息权利。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指列入学校课表、由教师以班级授课为形式的教学活动时间)分别不得超过6小时、7小时和8小时。不得强迫非住校学生上晚自习。住校生晚自习每天不超过2课时,由学生自习或做家庭作业,严禁用来组织文化补习或考试。
三、严禁超量布置家庭作业。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分别控制在1小时、1.5小时和2小时以内。各校要加强作业管理,努力提高作业布置的质量,不允许布置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不允许以高强度的作业量惩戒学生。
四、严禁挤占学生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中小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不得削减或者挤占体育课时。要保证学生必要的睡眠时间,小学、初中和高中每天分别不少于10小时、9小时和8小时。
五、严禁组织学生节假日集体上课。中小学任何年级都不得利用双休日、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组织集体上课,或以补差、提优等形式变相组织集体上课。
六、严禁违规组织统一的文化课考试。各地各学校要规范中小学考试科目,从严控制考试次数。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每学期只进行1次考试,其他学科可进行一次考查。初中每学期考试次数不得超过2次,要严格控制考试科目。小学、初中不得组织县(市、区)统一的学科类考试。
七、严禁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重点班。深入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严禁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各种名义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班、快慢班。
八、严禁举办或与校外社会力量合作举办文化课补习班。中小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举办或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文化课补习班。各级各类学校都不将校舍、场地租借给社会办学机构办学,禁止中小学教师私自到社会办学机构兼课,坚决制止有偿家教。
当时,我看了这个话题,心情很沉重,应该说,我们十几年的老思想、老方法已经下来了。一时半会可能还难以转变。后来有很多教师在博客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下载了几篇,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读了。
第二期:“规范办学行为,如何向课堂要效益?”
(1、)天山夜话的blog 推荐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指挥者,学生是课堂教学参与者,师生“琴瑟合奏”才能奏出共鸣;师生互动方可显现精彩。作为教学一线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益,更好地指导学生课余时间的自主学习与生活,将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索„„
向课堂要效益,首先是教师认真备课。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虽然表现形式可以各异,“教无定法”,但是教学的基本程序是既定的。教师在授课之前要精心备课,尤其要备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讲课的时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杜郎口的教学模式在许多地区成为学习的典范,其实,其中有许多做法,大家以前都曾经尝试过,只是没有把好的做法制度化,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每一节课的“导学案”实际上就是需要老师认真的备课,研究学生在预习中可能碰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引入课外知识,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不同等级的问题,让学生自行预先解决,将课堂变成学生对自己“预习”成果的检验场,学生自然兴趣十足。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就使“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学生带着收获进入课堂,就使“我来看”变成了“看我的”。疑问得到了答案,收获得到了肯定,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课堂效益水到渠成。
向课堂要效益,其次是学生积极配合。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但是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教师的教学不能曲高和寡。以往的教学,往往过分倾向于教师自身对课堂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课堂上妙语连珠的讲解,虽然辛苦,但往往是自我陶醉,无人欣赏。再者,我们过多强调教师的引导,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跟在教师的指挥棒后,围绕着老师的思维转圈,场面好看,内容单一。其实,要想有效益,光有教师的课堂教育是不够的。学生也必须学会学。新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一堂精彩的课,必须要有学生的思维。曾几何时,教师将讲台当作了“演讲台”,只顾自己喋喋不休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满堂灌”的结果导致的是学生对课堂的厌倦,对学习的疲劳。如何才能做到教师在前面表演,受众——学生自愿接受并且融入其中呢?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要解决教师一直将自己完全或者只是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扮演,而必须是和学生共同探寻、共同研究、共享成果的组织者、策划者、参与者。不能忽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可小瞧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1、向课堂要效益,还需做好课后的文章。“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一个教师要真正把他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做好,做上层次,其实功夫在课后。教师的成长需要周期,一个教师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刚开始工作的那几年。我们经常羡艳于有经验的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其实这些有经验的教师并不仅仅在学科知识上下了一番功夫,更多的是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因此,要向课堂要效益,教师的知识水平要高。教师要多读书,多研究,没有课后的教学常规的管理,没有对班级学生的理解,就不会有课堂欲擒故纵、信手拈来的熟稔;没有课后的大量阅读,没有对专业知识的精益求精,就不会有课堂娓娓道来、轻车熟路的大气;当然,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忱,没有对学生满腔的爱,就不会有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精神。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典范,如果自身不学习,是很难教出会学习、爱学习的学生。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充分告诉我们,教师必须要多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样告诉我们教师必须要广泛涉猎,博采众长,才能浇灌出茁壮的林木。
课堂45分钟的时间,稍纵即逝,作为教师,希冀在短短45分钟时间里将毕生的研究、学识在课堂45分钟内展现毕露,实在有些勉为其难。但是教师的确能够在课堂里,挖掘学生潜能,倡导自主学习,提供展露平台,让学生从中受益。
(2、)邵龙霞的博客:
8月下旬,扬州市教育局发布《扬州市中小学办学行为“八严禁”规定》,对省厅的“五严”规定进行了具体要求,并召开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中层以上干部大会进行全面宣传部署,全力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教育新政的出台最主要的就是要切实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还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减负绝不能降质,减负更应增效,作为教学一线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效益,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做一点课前准备。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为了提升课堂效益,作为一名老师要全面解读教材,明晰教学目标,营造对话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我们在课前就要给自己的课堂教学定下标准:我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我应该怎样去教?我应该落实哪些能力的训练、情感的体验以及让学生掌握哪些学习方法?课前的充分准备,是为了课堂的最大收益,我一直追寻着这样的阳光课堂——“互动广,思维活,收获大”。
二、多一点课后思考。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一名老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这一节课教学有效吗?”要能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从下面三点着手进行思考,即“发现一个亮点,找出一点问题,探索一种方法”,通过对不同教学案例的研究,深入探讨有效教学的教学原则、教学策略等。课后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突破、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建构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从而形成自已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反思中,教师已有的经验会得到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课堂会像一块久经雕琢的美玉,令人赏心悦目。
三、读一点儿童文学。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强烈的学习意识,读书应该成为老师的生活方式,就像呼吸一样简单自然,一个小学老师当读这样四类读物:教育理论、经典名著、儿童文学、报纸杂志。尤其提倡小学的老师要多读一点儿童文学。好的儿童文学,是值得一个人从8岁看到80岁的。儿童文学作家他们是很了不起的,他们会把一种很大的东西放在一种很小的东西里面,把一种很深的东西放在一个很浅的东西里面。即所谓的“浅语表深意”。读一点儿童文学,这是一种回归,向人类的来处和根部的回归。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呼吁要“蹲下来”看儿童;新课程更是提出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对于儿童文化、儿童世界和儿童的需要,我们依然非常陌生,我们依然习惯用成人的眼光看待、理解儿童的一切。而阅读儿童文学是教师和儿童一起体验来自阅读的欢乐和感动,这样,教师不仅会拥有一条与学生沟通的最直接心灵路径,还会收获一份抚慰自己精神世界的温暖和幸福。
什么是课堂教学有效性?
所谓“ 课堂教学有效性”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产出;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
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就越高。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其次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
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上。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
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伴随学习活动生发的心理体验。这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向度。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这三个指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学习时间是前提,投入一定的时间并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增加学习结果和强化学习体验(积极)的基础;学习结果是关键,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学力提升不仅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能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体验;学习体验是灵魂,积极的体验和态度会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结果。实际上,学习体验本身也是重要的学习结果。总之,考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
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短效,后者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无效的教”指的是阻碍学生“学”的“教”,它也有两种表现:一是显性的,教师不得要领、冷漠无情、枯燥乏味地教,使学生失去“学”的兴趣和热情;二是隐性的,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便能看懂的课本知识,这种教剥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从而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从教育学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发展。
第一,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原有基础有所侧重。就教学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挖掘教材中蕴含的静态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
第二,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停留在现有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真正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
第三,新课程倡导内在发展,如在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定位上,强调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
第四,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学习方法和价值观念,而且要注意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造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己,这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目标。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的教学。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从教的层面说,优质教学具备以下基本特征:深刻。深刻不仅意味着看懂教材,更要看穿、看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深入浅出。教师把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这样讲起课来就简单,讲在点子上,一语道破。
独到。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
广博。教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
启发。富有灵气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
机智。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
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
绝招。教师的绝招是教师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以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
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优秀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
举例语文教学:
一、以有效的备课保障有效的课堂。(课前)
(一)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二)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
(三)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
(四)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备课的广义概念及要求。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上课)
(一)识字教学。
(二)阅读教学。
(三)口语交际。
(四)习作教学。*多元性评价。
三、抓主体性的阅读教学,促整体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上课)
(一)得法策略。
(二)得乐策略。
四、有效指导课外阅读,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后)
(一)课内外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二)掌握课外阅读方法,让学生读得轻松,富有实效。
(三)开展建设书香校园活动,促课外阅读持续进行。
第四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有效性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头脑发胀、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所有时间,教师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能来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作为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关注教学效益与质量的方法,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 那么,怎样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的教学效果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体会:
第一、从教师自身方面讲,首先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素质,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引起了教师角色的转换。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数字化的时代,我们要敢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敢于转变教育观念,转换教师角色,打破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其次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同时教师要对教材和教参作深入细致的研读,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再次要了解学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数学程度参差不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是对差生,教师的态度尤其要慎重,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教师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最后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从有效推动和促进中学生主体性实践活动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以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个性品质得到和谐发展的、德育智育潜能得到有效激发的符合素质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善导”、“激趣”、“引思”、“精讲”这四项教学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重心。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与统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自己去发展,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反复法,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真正达到让学生“自求得之”的目的。以
此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从教学目的方面讲,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数学教学目标的准确应体现在摆脱“知识中心论”,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当然,目标众多,并非时时处处都要一应俱全,面面俱到。具体到一个章节、一节课,可以适当增删,有所侧重。数学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指不要过于宽泛。在一个章节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培养哪种数学思想、强化哪种数学方法,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毫无疑问,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层次。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上文提到的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因此,有效的数学教学,决不能搞“一刀切”,让全体学生接
受同一水平的教育。
第三、从教学方法方面讲,方法是为目标服务的。要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呢?应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进行选择。需要特别注意选择能引发学生思维或情感的学习情境,并且把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主体整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就要看能否使学生进行深层的数学学习活动。在实施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展开教学。要依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各种教学方式、方法都具有互补性,在实现教育目标方面都有它的作用。要避免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走极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随着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必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任务,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确定适当的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潜力相适应的教学期望,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有效性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新课程呼唤有效教学
——有效课堂浅谈
永昌第一小学徐凤莲
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也是多年来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的问题。改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
效率和谐发展。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要构建有效性课堂教学,应从以下一些细节上入手:
一、全方位解读教材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对课文理解的深度决定了学生理解的程度,对于教材的解读程度直接影响了教学有效性的质量。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其语言精妙、思想深邃、见解独到、发人深省,都是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的重要内容。因此,作为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应该更加重视文本的细节解读,细节解读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探究的重点。所以,在学新课前要先去反复潜心阅读课文,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与作者对话,不仅对本课、本单元的重难点了然于心,更能读懂文章表达的感情,做作者和学生的知音,并根据文本备好课,将经过提炼的内容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并接受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二、创设寓学于乐的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要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机,以各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导入激趣”、“情境激趣”、“悬念激趣”、“课堂实践活动激趣”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乐中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如在“导入激趣”中,在学生提前预习的基础上,老师在课前设计一个说话题目,然后让学生课下收集资料,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进行课前5分钟说话。让学生了解说出这一课的有关人物背景。如学习课文《草船借箭》时,我的导入语是:“你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吗?”或“你读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吗?谈谈你的感受。”
又如我在教《晏子使楚》时,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引导学生扮演各式人物,是学生进入角色,通过把表演带入课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对课文内容和人物思想加深了领会,学生在寓学于乐中受益匪浅。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实践证明,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四、拓宽学生视野,为提高语文素养引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语文课程标准》里描述: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理念对教材的束缚。根据课文学习的需要引入相关的阅读材料。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名人名篇,它们有如肥沃的土壤,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料。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塑造着学生的灵魂,丰厚着他们的文化底蕴,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在大量的阅读当中积淀起来。其次,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有教材,学好语文是为了更好地走进生活,把语文学习融入生活中,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一篇课文提供给学生的只是一个范例,学完一篇课文,老师应引导学生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实践,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