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心得体会专题

时间:2019-05-12 23:3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心得体会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心得体会专题》。

第一篇: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心得体会专题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心得体会

章华小学 李芳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一本关于“课堂”的思考笔记,作者吴非先生以数十年课堂实践为基础,对“课堂”这一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对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课堂上的各个环节,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师生的互动,课堂教学的任务与价值、教师的修养与学习等等,皆进行了系统、深入、细致地反思和解剖,探讨“教师为什么要教、怎样教、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书中还有很多事例都让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碰到相应问题我知道了如何去解决。

一、删繁就简,回归教育本质

不依赖PPT,主张用黑板板书。平常我们最常看到的就是用ppt上课的好处、如何用多媒体教学抓住孩子的兴趣等等。可是吴非先生在书中却提出了不用ppt的观点,我带着好奇翻开书本71页。课堂上教师随讲随写的板书可以看出他的“底子”:有的很讲究,下课时看黑板,结构一目了然;有的气韵流动,才气逼人;有的在语句上加符号,反复加,幻成一个个打问号……吴非先生认为这才像“上课”,因为没有那块黑板,“课”就不好看了。现在听课,我们经常看到,课上完黑板上往往一个字没写,有的只在黑板上写个课名,然后便一页页地翻ppt,公开课之前学生把门窗关紧、灯关上为了使投影更加清楚。这真的好吗?

吴非老师说“一成不变的课堂会让学生疲倦,百花齐放的课堂会让学生无所适从”。曾经看过一个老师上课需要展示的课件,40多张PPT,平均每分钟就要翻动一张,忍不住想学生还有时间思考吗?学生在接受的同时还能有课堂生成吗?吴非老师说上课可以不用PPT。研究表明,学生在安全、舒适、互动的环境中学得最好。课堂上可以有欢声笑语,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思维活动和对话交流。对话交流可以是生生对话、生本(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自我对话。看到吴非先生提出的疑问我不禁也在思考。那到底该如何做呢?书中也给我们一点建议:中学课堂适当使用多媒体很有帮助,有些课一定要借助多媒体。而小学教学要少用多媒体,要尽量让儿童养成纸书阅读和手写习惯。

二、摒弃世俗,还孩子一片爱的天空。

书中《教师的目光》一文让我重新审视和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观。教学中能不能少一点功利意识呢?这一代教师的目光能不能看得稍微远一些呢?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在现时,所有的实践和探索都是有意义的,无所谓成功与失败,因为我们的努力,为学生多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的前行路上多了一抹亮色,无论经验还是教训,都是留给后来人的财富,他们经历的一切,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具有独一无二的意义和价值。小学阶段的孩子,都是一张张洁白无瑕的纸,教师要为他们的童年勾勒出美丽的梦,让儿童心里多装一些美好的东西,善良和友爱,诗和梦,这是童年的底子,未来或许有诸多不如意,但心里装满童年的梦,即使阴霾漫天,他心里总有一片蓝天白云。如果教师课堂教学过于“现实”,灌进了很多伸手可及的“实惠”,“教室”和“集市”就没什么区别,那些梦想的种子也就无处安放了。

三、正确引导,培养兴趣是方向。

《学生对课堂的期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什么样的课最吸引学生。学生们都喜欢有意思的课,喜欢让他们能提起兴趣的课,课堂上应当有沉思,也可以有笑声,教师不要总是古板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用语言的幽默感,课程的趣味性来打动学生,因为这是“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教师和学生在一起活动,如果你无视学生的期待,那你很可能在“自讲”,有些教师,只需缓缓地在讲台边站定,学生便肃然起敬,那样的老师,思虑深邃,有意志力,像精神标杆,只要他们在教室里,所有的太阳都会苏醒。作为一名新教师,我知道自己和这种境界还相去甚远,但我会慢慢地修炼自己哟!

四、严格要求,让认真成为一种态度。

再谈印象最深的一文《作业格式要规范》,这篇文章我感同身受,在我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我的导师对我们论文的要求非常严格,大到篇章结构,小到标点符号都是一丝不苟地严格要求认真修改。导师说这些细节之处反应的是一个人的态度和修养,我深受他的感染和影响。现在我当老师了,对学生的作业,我也要求非常严格。作业规范的作用不止于作业本身,它是在培育一种态度,培养一种行为规范,培养一种习惯,而这种规范和习惯将影响一生。我们常看到所谓的“不按常理出牌”,未必尽是创新,而是双刃剑,有可能自伤并伤人。更多情况下,社会文明需要规范,经济发展需要规范,创新也需要规范做保障,而这类意识,可能源于童年时的“作业规范”。所以我一直对我的学生说,我的课,作业并不多,但我希望你认真完成,如果现在马马虎虎,以后什么事也认真不起来。

五、鼓励阅读,成就孩子精彩人生。

《教师的阅读生活》从教师的角度阐明了阅读生活的重要性。作为一种生命方式,阅读只能是“个人”的追求,阅读只有“个人”才能完成,只有“个人”才能在阅读中思考,因而只有“个人阅读”才能真正获得教养。同样,我们不难发现,归根结底,教师全部教育智慧都是个人读书思考及与他人交流产生的。很多教师回顾自己的成长,也都很重视读书静修的经历。回顾个人阅读史,但凡最终形成有价值记忆的阅读,多是在独处的状态下完成的。阅读需要一个“静”的环境,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空间,如何抵御诱惑,拒绝平庸,需要有明确的选择。这就需要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学会“慎独”。在“慎独”的过程中反思自我,充实自我,提升自我。

总而言之,《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结合吴老师的几十年的课堂教学实例,“浅入深出”地向我们展示了在课堂教学的具体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我们需要去怎样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吴老师在书中思人之所未思,发人之所未想,充满着智慧的火花,耐人寻味,启人心智。学无止境、教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或者是寒暑假等课余时间,我将继续阅读各种优秀教育类书籍,借鉴别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头脑,以使自己的课堂更加地丰富多彩,更加地吸引学生。

第二篇:《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

做教育的思考者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

实验二小:赖桂林

在2015年的10月份,学校下发了《静悄悄的革命》和《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两本书籍,从书名上看,后者《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与我的教学更息息相关,更引起了我的兴趣,所以,在这个充电的时间里,我断断续续地进行了阅读,做读书笔记,并在这三天的休息时间里,把这本书拜读完。应该来说,这是一本难得的精神食粮,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让我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籍,《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是特级教师吴非关于“课堂”的思考笔记。作者以数十年课堂实践为基础,对“课堂”这一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对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师生的互动,课堂教学的任务与价值、教师的修养与学习,等等,皆进行了系统、深入、细致的反思和剖析,探讨“教师为什么要教、怎样教,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一本好读的书。吴非老师的这本新书,虽然厚达225页,但没有一篇是长篇大论,都是短小精到之作,语言通俗风趣而不失文雅,可以长读,也可以抽空翻翻,都能从中受益。

在通读了全文之后,对吴菲老师的几个观点感触颇深,感同身受。其一:“人的一生,有12年是在小学和中学的课堂上度过的。”

每当看到这句话,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的使命感便又增强了一分。正如作者所说:教师的价值观必然影响学生。作为一名多年的班主任老师,我对此更是深有体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对教室卫生比较注重,喜欢把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的。受我影响,我教过的学生们在打扫教室时也会把教师打扫得干干净净,桌椅摆放的整整齐齐,同时,对于窗台上的花摆放也是非常美观,整个教室走进去非常整洁、舒服。由此可见,言传身教不只限于家庭,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有时候可能比家长还要大,他们在教学中的言传身教所映射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二:“身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如何让自己的语言变得丰富生动,不让学生反感也是一门功课。”

我们说,教师语言显示职业修养。教育,即言传身教,身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如何让自己的语言变得丰富生动,不让学生反感也是一门功课。

通过多年的教学生涯,我也深刻地感受到:“妙语连珠”不仅可以让你的课堂生动有趣,还可以让学生接受你,喜爱你。所以,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语文老师,教师尽可能多的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导语或悬案的语言,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给学生一个开放宽松的求知环境,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位“妙语连珠”的老师。我认为,想要在课堂上“妙语连珠”,那如何成为一位“妙语连珠”的老师呢,经验告诉我们:首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资料库,紧跟时代的脚步,并能够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名词转化成学生们容易理解的词汇,方便学生记忆。其次,在与学生谈话时也需要高超的语言艺术。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内心脆弱敏感,教师在与学生说话时应适当照顾到学生的情绪,用最具有说服力的语言来教育学生。而不是一味的讽刺。一味地说教。

其三:“让思考点亮课堂。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吴菲老师说:教师在课堂上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能力。人只有具有思考能力,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那么就可能意味着很难具有完整人格。”

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多学生缺少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他们不去思考、不能思考,而是教师不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大多都知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对问题产生的怀疑,他们为了能轻松、顺利地灌输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按照他们是思路去学习,大多采取了压抑措施。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总是安老师的要求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没有积极地去思维,他们在学习上总是被动,因而不能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本源。

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想,而不是让学生去复制教师的想法,重复走教师的路。吴非在很多篇幅上说明、强调一个学生、一个人拥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是何其重要。

爱因斯坦说过: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社会所赋予我们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毕竟这个力量还是存在的,所以我们教师就要用这份有限的力量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本身就要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再用这种人格去启发学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四:“教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

吴非老师说:“我们做教师的,如果不能在课堂上说心里话,学生怎么可能成为有正常思维的人?同样,如果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发现并提出问题,不能发表个人见解,那样的教学又有什么价值?那样的课堂谁会怀念?”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艰难的历程,需要不断地学习,需要在众人的帮助下才能完成。而帮助只有在信任的前提下才会发生。如果教师不能真诚地对待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和学生说心里话,那就很难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信任的关系。课堂要让学生向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明白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愿意为此做出教学改进,课堂就有可能让学生越来越喜欢。

最后:用书中一句我认为最值得人深思的一句话来总结——“认识你面对的学生。如果说学生们是祖国的花朵,而教师是园丁的话,那么园丁必定要了解所有花的属性、开花时间、喜阴喜阳等才能让花园中的花争相绽放。”让我们在这片教学的花园里,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第三篇:安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书心得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一本于2015年出版、由特级教师吴非以数十年课堂实践为基础编写的一本针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书籍。作者以数十年课堂实践为基础,对“课堂”这一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对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师生的互动,课堂教学的任务与价值、教师的修养与学习,等等,皆进行了系统、深入、细致的反思和剖析,探讨“教师为什么要教、怎样教,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很喜欢吴老师的文章,贴近实际,紧跟时代步伐。很多文章都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我觉得无比震撼,同时也受益匪浅。随着教师们电脑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学校硬件设备的逐渐完善,现代的课堂上,老师简洁明了的板书基本上被课件所取代。尤其是在上公开课时,为了让在场的人能够快速了解整个课程结构和内容,老师们经常会花很多心血精心制作课件,上课时除了课件几乎没其他的板书,学生在一张张幻灯片中度过一节课的时间。课件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有着生动直观的好处,但课件要为教学服务,过于花哨的课件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看“图片”上了,很少会真正的关注知识。还有的老师认为有了课件讲课就会快很多,因此一节课会制作很多张课件,不断地切换,学生们也就随着走马观花地看。有时甚至会出现课件太多,上课时学生竟不怎么看书的情况。对此我有很深的体会,我原来也是每天用两节课的时间精心准备课件,并且恐怕细微的知识点漏掉,参阅很多老师的课件,考试后却发现学生并没有掌握好知识,当放映好看的图片时,学生甚至会让多停留一会,看来课件对于教师教学也有两面性,花哨的图片起到了先宾夺主的作用,很多重要的知识点被课件一带而过,留在学生脑子里的知识少得可怜。而对于老师来说,也会被自己制作精细,预设过多的“课件”束缚住自己的手脚,这样的课堂对于生成的问题无法应对,从而失去最有价值的教学契机。就像吴非老师说的:教育的特征是“慢”,人在发展中的一些过程不能被替代。让我们放慢课堂教学的脚步,等一等孩子。

我认为,教师想要在课堂上“妙语连珠”,使你的课堂总是充满笑声,首先要有年轻的心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料库,紧跟时代的脚步,并能够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名词转化成学生们容易理解的词汇,方便学生记忆。其次,在与学生谈话时也需要高超的语言艺术。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有的内心脆弱敏感,有的自尊心强,教师在与学生说话时应适当照顾到学生的情绪,用最具有说服力的语言来教育学生。如果教师的语言不能起到说服教育的效果,反而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那作为老师是失败的。并且老师作为学生的表率,应该注重着装形象,很多学生都喜欢过自己的老师,想着自己长大后也要做像老师那样的人——老师有时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心态、性格,甚至一生。

书中不仅写了课堂上发生的事,也明确指出:没有必要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其实不仅仅是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有些学生反映,家长为了学习,即使是假期也不允许孩子看电视玩电脑或者只准孩子看新闻联播。面临高考的孩子们虽然假期也不能松懈,但除了课堂,电视等媒体都是很好的学习途径,如《探索发现》、《动物世界》以及一些地球知识相关的特辑节目,另外,学生也是人,也需要适当的娱乐。如果一味地强迫孩子学习,只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丧失学习热情。对此老师们是深有体会,看到习近平主席去国外参观的时候,就说过:“中国的孩子玩的太少了,应该让他们多玩玩”,我个人认为这种玩,不是一味地玩耍,打球是玩,踢毽子是玩,拼积木是玩„„,玩中可以学到很多,甚至是在课本上永远学不到的,玩中孩子们也会感悟生活,并且放松心灵和身体,从而为了更好的学习。

有时会看到,一些好学生为了学习,下课时间也不放过,别人都在休息他却埋头书海,其实我并不十分认同这种学习方法。劳逸结合才能有效率地学习。只有让大脑和身体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才能保证下节课的学习质量。我之前认识过一个学生,每天都特别努力,下课也基本不出去玩,中午时间还在学习,可是成绩却一直不理想。虽然他付出了很多时间,但是效率不高,后来几次谈心以后,他终于改变了学习方法,一段时间后他的成绩和学习状态都有所提高。因此,方法很重要,我始终坚信劳逸结合是高效率学习的保证。

读吴老师的书,读过的每一句都触及我的思想与心灵,让我反思自己过去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得当想法与行为,它像一座职业的灯塔,时时指点迷茫的我,今后的我也要学会反思,在反思中上进。

第四篇:《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

借助《图书漂流》的机会,有幸阅读到吴非老师历经五年潜心思考的心血之作——《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特级教师吴非关于“课堂”的思考笔记。吴非老师以数十年课堂实践为基础,对“课堂”这一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对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师生的互动,课堂教学的任务与价值、教师的修养与学习,等等,皆进行了系统、深入、细致的反思和剖析,探讨“教师为什么要教、怎样教,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课堂,与未来有关

教师的职责是“教”,教学无非是“课堂”与“人”的关系。至今仍然在思索课堂上的一切。在那些年里,每天都在思想,为此殚精竭虑,时喜时忧;那几十分钟的一节课,你虽然知道可能会发生什么,却无法预知那些妙不可言的细节或是突然出现的.障碍,你也未必能清晰地描述它与未来的某种联系。人的一生,有12年要在小学和中学的课堂上度过,课堂上发生过什么,课堂将会对未来有什么样的影响,教师不能不思考。

二、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课堂只是教师全部生活的一部分,但有职业追求的教师会不断从生活中汲取教育资源并获得灵感。这种职业状态,来自对“学”的认识,即他首先是思考型的学习者,他能明白这节课要做什么,同时也知道这节课对未来意味着什么。对有追求的教师而言,每节课的作用可能都是独一无二的。

三、照亮课堂的光

在课堂上,所有的人都在“学”,包括讲台边的这个角色。“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老师从不在意所谓的“桃李满天下”,也从不以学生的成就为荣,教师职业的趣味,可能在于比一般职业能更直接地观察人的成长轨迹,并在探索与磨砺中成为有智慧的人。

功利的课堂和平庸的课堂同样无价值。学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价值追求。我们能看到,那些竭力不被世风压进平庸模子的教师,心中有“人”的教师,他的自由思想会照亮教室里年轻的心。每节课都是生命的脉动,用生命激情点燃的课堂,有温度,会成为教师生命的一部分。

四、常识,常理,常情

教师在课堂上实践相关教学理论,有这种意识是积极的,不过,如果始终把课堂当作试验场,致力于课堂教学理论化,过于追求“创新”和“特色”,也许未必是明智的选择。一些教师教学技术娴熟,而当他致力于为自己的课找到一枚与众不同的标签时,很可能会违背规律,忽略教学对象。基础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始终着眼于“人的教育”,如果教师眼中只有“课”而无“人”,那样的“教”没什么社会价值。

教学,像长途跋涉,带着一群儿童、少年,或是稚气未脱的青年,往前走,有时停下休息,偶尔也会绕点儿路,甚至会走错路;虽然我们可能熟悉这段路,但我们每次带着不同的人;他们最终要去不同的远方,直到他们有勇气踏上一段陌生的路,甚至去冒险。他们视为同行者,抑或是智慧使徒,要在遥远的未来,当他们回望人生之路时才能判断。

基础教育的特点,在于教师的全部努力,经过漫长岁月之后,才可能从人的教养、习惯方面看到一点点作用,而追根溯源,却又未必能说清。教师一节课,仅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都是重要的,对于生命。

第五篇: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随笔

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随笔

王永德 2016.1.25 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和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两本著作,根据学校读书活动的安排,每位教师交流读后体会,我就读完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后的随笔与大家交流,不像写心得体会一样那么严密,想到什么就写了,也就像吴非老师喜欢写教育随笔一样,他说写杂文不需要那么严肃科学的态度,杂文可以天天写,教学论文不可能月月有,更主张语文教师多写一些教育教学随笔。

听到这本书名后我以为作者要写在课堂上发生了什么奇迹,教师通过怎样的方式手段方法艺术让课堂发生了改变,就像《第56号教室的奇迹》那样的文章,看了几篇以后才发现实际它是一篇篇的读书笔记,文章非常朴实,收录的是他近年对课堂的一些思考,我几乎用两次的时间就把整本书阅读完,品读这本书,就感觉跟一位长者、智者在一起喝茶聊天,他是那么的亲切随和、谦逊包容、有自己对教育对课堂的认识,文章中都离不开两个观点:要学生有独立的思考和教育要培养的是有健全人格的人,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思考,对孩子未来、对社会的思考,不说空话假话,感觉就是我们身边的有丰富阅历、与世无争、充满智慧的老教师,看完后对他更加崇敬,但思想一直很乱,有些离我们很近讲的就是我们课堂上发生的事、有些我们完全可以做到但忽视了、有些又感觉不符合我们当前的教育实际,不知怎么下笔从哪里开始写这篇心得体会。他为什么会对“课堂和人”有如此深的感悟,有带着这些思考,强烈的欲望是想了解他。简介摘录原名王栋生,1988年起用笔名吴非,18岁下乡插队,教过一二年级复试班,教过六年小学,当过少盲夜校老师,经历过文革,恢复高考毕业后1982年进入南师附中任教至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编了20多种教学用书,发表杂文、评论、随笔2000多篇,获杂文界最高奖项林放杂文奖等,出版的《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在教育界影响颇大。他酷爱写作,坚持教育是愉快的,然而在他说自己的“主要成绩”,他写得得很简单。我大学毕业已经32岁,要抢回工作时间,此其一;其二,我看不起懦夫懒汉,这也是我能做成一些事的精神动力。写得看上去似乎很平淡,没有写获得荣誉,只有成果,感受的这一代知青的精神。

在他的博客写道:文革初期及后来的插队经历,对我的思想刺激很大。人没有了灵魂,也就没有了尊严,没有了人格。这就是我寻找到的为什么他的心可以静,胸可以这么宽,对人性可以悟得这么深。书中写道:童年应该无忧无虑,睁大眼睛尽情地欣赏这个世界,少年应当纯朴率真,我甚至可以认为他也可以犯一点点不大不小的错误。有人说,教室就是犯错误的地方。特别是孩子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我们等一等。在学校不是斗兽场里写道,运动会最后冲刺,他喊慢慢跑,学生能够已经精疲力尽了,当然要放慢速度,学生健康更重要。有时无法按部就班地上课:新年前的一节课,上到一半时停下来说青春梦想,夜间步行下午第三节课了想让学生休息一下。高考前学生去世让同学送最后一程,高考下来可能有的学生比预计的少了1、2分,到是这是对生命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把学生分成优生差生,教育也会成为噩梦。

一、感悟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怎样丧失的,教师不能辜负学生的期待,小学生刚进学校时,是把课程当作乐园的。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就开始厌倦上课,这样的年龄,应当对万事万物有好奇心,应当不知疲倦地阅读和发问,是教育和家长教育观扭曲,过早地诱惑儿童,向他们灌输利益,扼杀了儿童的好奇心。学生处于“无兴趣”的状态,需要教师的启蒙和引导。引导学生关注未知世界。兴趣的培养,需要有安宁的氛围,一名疲于应付考试、测验的学生,对外部事物很难有积极的兴趣。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作业布置,课外布置多少才合理,为什么减负措施里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的家庭作业,有的孩子一年级就作业做到十点多,还要自己再买教辅,会不会就此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是把这个时间留给学生,让他做感兴趣的事。总认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儿童没有梦便不想做梦了。我反对占用学生太多课外时间。2.让学生有自己的课外。学生有属于自己的课外:多关注一些“远距离的只是”不是因为有用,而是借此发现世界的辽阔。这一点深受启发:孩子该懂得知识迟早会懂,学了以后会懂,比如我的孩子原来有时没事做时想让他积累一些词汇,比如辞海、词库全书,这对他肯定是一种煎熬,我不敢坚持了。还是给他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这样他才会快乐幸福。比如一个阶段画立体图形、线描写生、水彩、折纸飞机、建模拟城市、电脑作曲。。。现在纸飞机展。拍图片、视频、找资料,不同型号、飞行时间、动手画草图,了解吉尼斯,网上购材料,搞展览。这不就是学习成长吗?课本上的知识掌握了就好。

3.培养思维品质。在“水龙头下的漏斗”中写道:没有多读多思,比较、判断、筛选的能力就无从说起。写道中小学课堂最重要的,是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教育要教会学生思考,而不是把他们格式化后,复制教师的思维。课堂要留有余地,你的课安排得很紧凑,一节课要开合自然、张弛有度,学生要有思考消化的余地,才是合格的课。思维品质的训练。没有否定过任何一名学生的发言,因为我只要他们开口,即使他们的回答是错误的,也会对其他同学的思维有所启示。到了高年级学生不爱发言?每次期末考试下来发现,最得最多的原因不是题目太难,而是学生的思维品质没有培养好。怎样的例子是能培养习惯、发展思维的好例子?是那种需要学生踮起脚、举起手、甚至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

4.给学生适当的空间。在“没有必要把他固定在教室里”写道在课堂上,只要不妨碍他人,学生要有想的自由,学会判断“注意力不集中”和“我已经懂了,想做点别的”。我班全年段都知道的杨成伟,发现他上数学课基本没听,但他考试只要认真一点基本可以考90分左右,几次问他为什么上课不看黑板不听,他说他学过了懂了,有几次发现讲提高题他听得特别认真,提出的问题只有他一个人会回答,经常考100分的非常认真的同学不会。我想是不是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希望每个孩子40分钟都一样整齐划一,腰杆要一直挺直。我又羡慕起台北的教育,学生上课到一半可以从教室后门出去,到图书馆翻阅资料。

5.要有健全的人格。教师的价值观必然影响学生。学生容易记住的是教师的言行特征,教师不经意的话,潜移默化,学生思维就会停滞在相应的层面,在成长中,教师品格色彩有可能涂在学生的精神底色上。我想对我的思考:对待学困生、调皮的学生、学习不自觉的学生的教育。评价学生不应该只用一把尺子。教室是生成智慧、陶冶情感的园地,每个人都在这里耕耘,包括教师。不要吝啬表扬,孩子不是批出来的,是哄出来的。你越说他差他就差给你看,你越鼓励他越表现好给你看。班上两个例子:一个翁宝琳,表扬双姿。罗英龙:跟家长说进步很大。孩子变化太大了。批评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自卑,多信任孩子。

6.习惯比智力更重要,作业格式要规范,创新也需要规范做保障,作业规范的作用不止于作业本身,它是培育一种态度,培养一种行为准则,而这种规范将影响一身。

二、思考

1.小学教学要少用多媒体,要尽量让儿童养成纸写阅读和手写习惯。教师变成放映员,教育的特征是慢。

2.不需要特色的课堂和打磨课的认识,吴非老师称自己只是合格教师。上面是我的阅读一些摘记和随笔,非常肤浅和粗糙,谢谢大家的聆听,大家能多交流探讨指正。

下载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心得体会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心得体会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读书笔记(推荐五篇)

    课堂教学要“留有余地” 建筑楼群,要留出一些余地给绿树、给花草、给阳光、给空气。铺筑路面,每到一定的距离,便要留下一条名为缩水线的“余地”,以免路面发生膨胀而破裂。流水......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5篇模版)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 假期中,我拜读了著名特级教师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这本著作,收录是的作者近年对课堂的一些思考,篇幅短小,思想深邃,语言......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的读后感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是吴非先生在他多年从教的经验基础上,用他深邃的眼光和思维,向我们剖析了复杂的课堂中各种景象背后的原因,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对课堂教学的......

    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感

    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感路栗平放暑假前,校长推荐给我们两本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吴非)和《国学与人生》(傅佩荣)。因为从校长那里先拿到了《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大全五篇]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近来,有幸阅读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吴非的新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讲述了在课堂上每个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同,教学手段不同,都会产生......

    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700字

    对于一个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说,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对于堂,我最应该搞懂的无疑是"怎样教"这类问题。怎样教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学好,这是一个难题。正处于一个......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书心得5篇

    学习《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心得 上个学期,利用课余时间读了著名特级教师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部著作。发现这是一本直白式的书。书中文字是作者吴非老师......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700字(写写帮整理)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700字蒋飞对于一个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来说,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对于课堂,我最应该搞懂的无疑是"怎样教"这类问题。怎样教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