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述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论述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提出的一个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也是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先后提出的一致意见。21世纪是一个以信息为主导的世纪,信息时代的来临和信息技术的一日千里及其对各个领域的冲击,正影响着几代人的生产、工作和生活,也正改变着整个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它的来临也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国都把发展教育信息化作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加快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使本国的教育在世界教育改革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小学各学科教学当中,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使之服务于各学科教学,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一直思考和尝试实践的问题。在近六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中,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一些问题,并引发了一定的思考。本文就这些方面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信息、现代信息技术的定义及其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表征;是客观事物经过感知或认识后的再现。
现代信息技术:物理学定义:一切以数字形式处理信息的相关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计
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根据教育原理,我们采用教育定义,把现代信息技术定义为:利用计算机为支撑的网络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技术。
素质教育很关键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对传统的教育结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进行变革,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能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是: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人机交互的操作性、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其教学的特殊功能表现为动态模拟展示,信息资料查询,模拟操作、协作交流、反馈练习,多媒体情景创设等。正因为现代教育技术能充分体现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可以很好地突破过去那种“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形象化、主体化和实体感为主要特征的交互教学模式,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入浅出,在有限的时间内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从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看,早期把电化教育作为辅助教学信息的媒体、工具、发展到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这是我国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面对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如何实现“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使我国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实现教育信息化,以作为高科技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新理念有机融合已成为“终身学习”最根本的基石。离开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
观念的更新只能是一纸空文。可以说教育引进现代信息技术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将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为适应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2001年6月,我国颁布《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各学科的课程进行了改革,里面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从国家的高度明确地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要求提出来,这既反映了目前教育发展的趋势,也说明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对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材的重要性。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并使之与课程有效整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使之成为21世纪知识与能力并进的创新人才,这是教育现代化所要求的。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应用的实践探索
(一)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科学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感到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只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具体形式,其实质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深度和广度。而开放性也不仅是改变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创设更大范围、更多人参与的交互学习、合作探究的氛围和环境。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让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并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这种探究性学习是最能体现网络特性和最有利于21世纪新型人材能力素质培养的另一种重要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们的探究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小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好动,教师在教学中,借用录像,就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知识“包装”成“礼物”赠给学生,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刺激他们的兴奋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情绪,使学生乐学、爱学。如教《爱美的热带鱼》一课,可先选用一段flash课件让学生观赏神的海底世界,有着许许多多海底生物、在形态各异的珊瑚中穿行的各种虾兵蟹将、鱼类等,有三角形的、带形的、椭圆形的鱼在互相追逐嬉戏,有的头上顶一些水草,有的嘴里冒出气泡,学生易被这种神奇的现象所吸引,对由自选图形设计的各种形状的鱼类获得直观的感受,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自选图形的组合设计学起来就会更加积极主动。
多媒体网络提供的外部刺激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既看得见又听得见,还可以动手操作。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计算机中有太多奇妙的东西,计算机世界里充满了声音与色彩的交响,使左右脑半球都受到刺激,智慧与灵感的碰撞,创新思维的火花随时被激发,用多媒体很适合创造出学习的情境,使学生从五官感觉乃至心灵的撞击,也更能帮助他们谙知内涵而举一反三。研究表明,精彩的多媒体演示会使学生的刺激记忆延长,这种刺激会在潜意识内渗透到学生对其它学科的研究,从而形成学科的交叉,而学科之间结合处
更能激起学生的创造欲和灵感。
实践证明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各学科教学,确实能有效地推动学科探究学习活动的深入发展,在探究课程开发建设上开辟了新天地,找到新的增长点。
(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 为了实现课程改革目标,就要把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为“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在更大的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因此,每节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学科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应用,能充分强化教师“用教材教“的意识。
教师敢于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扩展,这与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为教师“用教材教”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社会中,一方面,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另一方面,冗杂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驾驭信息、利用信息就显得尤其重要。如何根据现代社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工具手段多样化、现代化的特点以及信息变换的特定过程(信息→输入→存贮→处理→输出→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非
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众所周知,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基于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究性学习。由于网络环境中的海量信息,教师与学生拥有信息的机会是平等的,更多的时候,学生了解掌握的信息可能比教师还多。教师逐步失去以往占有教学信息资源的优势,不可能再依赖现成的教参把有限的知识和所谓的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将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所以,教师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务。输入关键词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到相关网页资料可能会达到数百上千条,这是教参所望尘莫及的。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能冲破课本的束缚,在学生面前展开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如在《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的《天涯的海洋生物园》一课的教学中,课前我搜集大量有关材料的使用与环境的资料建成一个小型网站,供学生查阅。一开课就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有关环境保护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材料的使用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各小组定下所研究的问题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到老师建成一个小型网站中去查寻有关材料的使用与环境的资料,并将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在全班交流各自搜集到的图片资料。这样的网络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乐趣,能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搜集
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做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差异,由学生自主选择所学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意识到材料的使用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海洋生物资源是有限的,从海洋立生物保护自然资源的环境意识。并设计了一幅保护海洋生物海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巩固学生所学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最后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科学和环境保护的网址,如中国科普网http://www.xiexiebang.com/等,鼓励学生课外继续探究有关问题。
实践证明信息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建构能力,来自各方面的不同的知识和信息往往集中在一起;学生需要通过对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整合,发现和获得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并进行新的意义建构,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而这恰恰是信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在现代社会中网络是一种现实的生存空间,学生要想学会生存,就应该包括学会在网络空间中生存,因此,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就意味着现实生活的能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更加显得重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教学中将十分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何谓创新呢?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就是弃旧图新。也可以说,创新是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都处在高度紧张状态下,创造独特新颖成果的有益活动。对于小学生而言,创新就是指学生调动已知信息、已有知识,开展创新思维,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新见解、新方法、新设想,或者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的智力活动过程。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始于积极思维,始于动手操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引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要面面俱到,把知识强制灌输给学生,应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终生学习的意识。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培养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首先、在教学中应运用计算机的特殊功能多设计一些让学生必须运用知识展开想象才能解决问题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通用的智力工具应用于他们的学习活动中。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让学生利用计算机上各种课程,利用计算机创作音乐,甚至利用计算机学做科学试验,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实践中就会自觉的进行创新,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个创新性的教学全过程,要经过“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等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创新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借助发散思维,运用信息技术,能获得许多解决问题新颖而独特的方案,使学生在自我努力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这一点相信广大教师、学者早有深刻的体会这里就不再举例证明。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各科教学中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在现代信息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当中,我们感到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这样,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
2.出现了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它教学资源的问题。从来就没有唯一的教学媒体,网络亦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影视广播、图书馆等。不能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
3.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同时,一些信息垃圾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在提供相关网页资源前,要做好引导学生对那些无关信息的筛选、过滤工作,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影响。
4.从各学科课程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学习中,传统手段仍然大有用武之地,挂图、模型、标本、实验能够以直观、具体的形象给学生以较强的感性认识,应鼓励学生亲自调查、实验、制作,善于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实验、记录数据、绘制图表、制作简单的模型,这对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正确规范的操作技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学习中要把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进行科学的优化组合使用,过分依赖一种技术是不可取的。
四、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应用所引发的思考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采用新型的科技,教师也面临着再学习。教师要重新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各项技能,这就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各学科教师来说,要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主要的思想方法和步骤是:
1.认真学习有关方面的理论,更新教育技术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思想。
2.积极参加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学的培训,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努力在工作中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来改革教学。
3.研究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熟悉所教学科内容在网络上的资源分布情况,以便帮助学生进行研究型、资源型学习。
4.掌握教学评价的新方法,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及时跟踪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5.对于学生来说,则加强自己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加强自己的信息素养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应用好信息技术学好各门学科,探索科学的奥秘。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教育技术培训教程》
2、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教师的适应与发展》郭东岐等编著、2001.12
3、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刘义兵编著、2004.9
4、辽宁大学出版社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裴娣娜编著
5、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现代教育理论》扈中平等编著2005.3
6、此外还参考百度网、人民教育网、秦岛教育网等。
第二篇: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第三阶段工作总结
《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课题
——2013年4月-2013年5月第三阶段工作总结
《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课题实验自2011年5 月课题立项以来,我们根据课题研究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研究工作,经过课题组所有成员两个学期的辛勤努力及参与该课题研究的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现将一年来该课题研究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当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丰富的信息化资源。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是师生平等对话互动的过程。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迅速、高效、生动地传播信息,实现个性化互动的交流方式,是摆在我们中小学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因此,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途径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能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加工组成在一起来呈现知识信息。它以其形象逼真、新颖别致、跨越时空限制的巨大优势,对学习者的各种感官提供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强烈刺激,创设出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为其创造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刺激和内部感受的环境。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化媒体技术,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计算机等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电教的特性和功能进行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扩大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率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形状、声音等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出具体、形象的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一些立体图形、统计图表等画在黑板上也比较浪费时间,导致学生在教师操作的时候不注意听讲,从而降低课堂效率。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数学课件的使用可以在教师备课环节中完成画图等内容,这样节约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二)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思维 信息技术的推广使数学课的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地模拟和呈现实际生活情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有利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联系。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用传统手段,包括直观操作、投影演示等都很难把重难点讲清楚。而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方便地播放动画片演示。学生通过观察动态的过程,很容易地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而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又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增强了学生的互动能力和协作精神
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极大优势,就在于能围绕四要素服务,改变静态、被动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互动学习和交流合作的环境,以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实现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互动学习。在学生已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但尚未得出结论之前组织讨论,通过交流互相启发、分析综合,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从而得出结论。如教学低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拼出美丽的图画》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放手让每个学生大胆进行创造性地拼摆,再由每组学生代表在视屏展示台上展示,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相互合作,互相启发,创新意识得到显著增强,最后居然有几十种拼法,有的像人,有的像变形金钢,有的像小山,有的像房子,有的像路标……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了成就感,互动中增强了合作意识。这种交流与合作在多媒体状态下得以呈现,彻底优化了教学结构与效果。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策略与方法
教育教学过程是传播教育信息的过程,是传导者(教师)借助一定的渠道(媒体)向学习者(学生)传送一定的教育信息,从而引起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小学
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策略,找到应用信息技术的切入点,并结合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展开,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一)结合知识点应用信息技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可切入的知识点甚多,教师应充分利用可切入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学。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该课知识点包括面、棱、顶点三方面,而将长方体、正方体制作成在电脑上可以进行拼凑、拆解的动态过关游戏,把游戏活动设臵为“棱长”、“顶点”和“面”的认识三道关卡,每道关卡设臵对应的认知操作,电脑会根据操作完成的情况判断是否过关。在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分组竞赛,以小组全体成员过关获胜。这样让学生亲历了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了深入的认识。这样利用知识点切入进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整合教学,既节约教学时间,又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互动营造激励氛围
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动脑筋思考,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多媒体演示,先让学生观看生活中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等的轮子,然后将它们的轮子依次换成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正六边形等形状,同时提问“为
什么这些轮子是圆形,其它的形状可不可以呢?”在教师的启发下,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对圆特征的认识就变得水到渠成了。这种借助具体的生活原型,搭建脚手架,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其实就是整合数学课程资源的过程。它不但能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启迪思维;还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索,解决遇到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构筑情境型学习的平台是非常有效的整合思路。
(三)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实践平台
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课本中有些要求实践的教学内容不能实现,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整合教学,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学会在信息学习环境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主动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认识“年”、“月”、“日”及“闰年”的产生和形成对小学生是一个极其抽象的认知过程,假如不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单凭教师的说教是很难启发学生思维而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奥秘;又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如果不用多媒体演示将圆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靠学生动手剪、拼、组合或凭空想像是难以完成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很多教学事实证明,借助多媒体不但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人”、老师的“面”,还能知道老师的“心”;数学课程资源中的抽象性、逻辑性思维也就被简洁而又准确展现出来了,在数学思维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
梁。正是多媒体技术整合数学课程资源特有的优势,才为学生构筑了智慧型的学习的平台。
(四)创造生动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其辅助手段一般是出示卡片、模型、挂图或实物等,即以静态形象为主,难以再现事物的客观属性。而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采用化静为动策略,既能活现教材内容,又能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即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如教学行程问题的解决问题:一列火车长180米,若以每秒25米的速度通过一座1620米长的大桥,要用多少分钟?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铁路、大桥以及背景的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接着有一列火车开来,在车头到桥头时及车尾刚过大桥时,让学生观察用不同颜色闪烁的火车和大桥的线段图,分析火车通过大桥的距离和大桥长度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火车过桥的动态演示,与直观的线段图构成对应的整体,可以根据需要,重复演示火车通过大桥的情景,使题目中提供的信息、问题以及数量关系动态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感知中加深对信息的理解和认识,逐步得出结论,使之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传送到学生的桌面。学生接受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提供的资源开展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该策略主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对大量信息进行快
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新整合、加工和再应用。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如教学《角的度量》时,利用摄像机对每个合作小组度量角的过程进行再现,学生通过现成的资源自主探究角的度量方法,从而掌握度量角的正确方法,同时找到了造成度量误差的原因。
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确为数学课堂提供了很多服务,但是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信息技术。教师要具有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理念,培养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的能力,找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切入点,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只是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不可盲目夸大其作用。它是不能替代教师讲授的,师生互动交流是最有效的教学途径。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能过于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忽视了其他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第三,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要给学生正确地引导,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能够在和谐的状态下出现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方协作,双向整合。只有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达到最优化。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用广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快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效率,拓宽学生知识面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主动探究、获取知识。但教师要认真备教材,让教材内容和信息技术有
效的结合,不能因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而盲目地把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草率拼凑,模糊教学目标,忽视教学重点、难点。
第三篇: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第二阶段工作计划
《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课题
——2011年7月-2013年4月第二阶段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打破课堂的束缚和课本的限制,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加大课堂容量,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共享农远精品资源,减轻一些课业负担。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是教学又一重要渠道。
面对未来,我们现在的教育更提倡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人格。信息技术具有资源共享等功能,为学生提供多感官与学习活动,从而拓展了想象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以前的实践反思特制定新一轮整合实施计划。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丰富初中数学教学的内容;改革的传统教学形式,构建高度交互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媒体,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下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利用网络和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
2.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使自己能够系统地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在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上明显提高,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研究的内容
1、信息技术与设趣激情、培养创新能力的整合。
(1)、信息技术与设趣激情的整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的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高的价值。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能使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更难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2)、信息技术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整合。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包括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索新规律,得出新结论,直至提出新理论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是创新教学的归宿。
2、信息技术与自主学习的整合。
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人格。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技术具有资源共享等功能,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拓展了想象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在实践中学。使课堂教学能充分地面向全体学生,广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同学间的友爱,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做人,也使教师在课堂中成为学生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交心的朋友。
3、网络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整合基于Eeb环境下的提供和信息技术的介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利用计算机的网络管理特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开展合作式学习;利用计算机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促进信息能力的发展,开展探究式学习。
四、整合的措施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辅之以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调查研究、探索实验等方法。以行动研究的方法为主,积极参与由校领导、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学生组成的科研群体,通过调查研究一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制定方案——共同实施——阶段评价——补充修正——推进实施——终结评估等环节,稳步推进实验进程。注重研究实验的过程,在研究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都要善于发现和把握好新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即时研究,寻求解决的办法,干字当头,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善于总结提高。
五、具体活动安排:
2011年10月——2012年10月
1、共同商讨并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组长、组员制订本学期的课题研究计划。
3、学习有关理论书籍,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4、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兴趣、态度、方法等。
5、对调查结果和学习水平测试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6、在调查、测试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
2012年11月——2013年1月
1、相关理论学习: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2、课件展评
3、开展课件制作比赛
2012年2——4月份
1、成员上交相关的文章或论文、体会。
2、检查实验教师有关总结,做好评价工作。
3、课题阶段性总结。
4、总结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
5、整理课题资料,按序归档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第一阶段总结
《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课题
——2011年5-6月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校的《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课题研究。经过一阶段实验感觉有一些收获,也有一些新思考。现总结如下:
一、选择主题,确定实验内容。
通过网络数学课的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丰富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为一些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体学习的机会,以便于教师为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为学生提供教学指导和智力资源,更有效地吸引和帮助学生的数学学习。
二、制定方法,开展实验。
我采用了调查法。对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状况、学生的基础、差异和学习方式等进行调查;文献法,查阅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探索途径与方法集等;教育行动研究法,通过各科教学的行动研究,探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和方法等;测量法。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能力等的测量。
第五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安陆市陈店中心小学 夏心才
【摘要】文章通过研究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论述了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途径、作用、策略与方法,并阐述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激发兴趣发展思维应用与实践
当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丰富的信息化资源。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是师生平等对话互动的过程。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迅速、高效、生动地传播信息,实现个性化互动的交流方式,是摆在我们中小学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因此,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途径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能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加工组成在一起来呈现知识信息。它以其形象逼真、新颖别致、跨越时空限制的巨大优势,对学习者的各种感官提供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强烈刺激,创设出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为其创造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刺激和内部感受的环境。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化媒体技术,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计算机等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电教的特性和功能进行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扩大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率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形状、声音等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出具体、形象的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一些立体图形、统计图表等画在黑板上也比较浪费时间,导致学生在教师操作的时候不注意听讲,从而降低课堂效率。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数学课件的使用可以在教师备课环节中完成画图等内容,这样节约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二)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思维
信息技术的推广使数学课的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地模拟和呈现实际生活情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有利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联系。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用传统手段,包括直观操作、投影演示等都很难把重难点讲清楚。而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方便地播放动画片演示。学生通过观察动态的过程,很容易地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而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又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增强了学生的互动能力和协作精神
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极大优势,就在于能围绕四要素服务,改变静态、被动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互动学习和交流合作的环境,以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实现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互动学习。在学生已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但尚未得出结论之前组织讨论,通过交流互相启发、分析综合,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从而得出结论。如教学低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拼出美丽的图画》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放手让每个学生大胆进行创造性地拼摆,再由每组学生代表在视屏展示台上展示,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相互合作,互相启发,创新意识得到显著增强,最后居然有几十种拼法,有的像人,有的像变形金钢,有的像小山,有的像房子,有的像路标……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了成就感,互动中增强了合作意识。这种交流与合作在多媒体状态下得以呈现,彻底优化了教学结构与效果。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策略与方法
教育教学过程是传播教育信息的过程,是传导者(教师)借助一定的渠道(媒体)向学习者(学生)传送一定的教育信息,从而引起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策略,找到应用信息技术的切入点,并结合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展开,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一)结合知识点应用信息技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可切入的知识点甚多,教师应充分利用可切入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学。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该课知识点包括面、棱、顶点三方面,而将长方体、正方体制作成在电脑上可以进行拼凑、拆解的动态过关游戏,把游戏活动设置为“棱长”、“顶点”和“面”的认识三道关卡,每道关卡设置对应的认知操作,电脑会根据操作完成的情况判断是否过关。在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分组竞赛,以小组全体成员过关获胜。这样让学生亲历了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了深入的认识。这样利用知识点切入进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整合教学,既节约教学时间,又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互动营造激励氛围
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动脑筋思考,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多媒体演示,先让学生观看生活中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等的轮子,然后将它们的轮子依次换成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正六边形等形状,同时提问“为什么这些轮子是圆形,其它的形状可不可以呢?”在教师的启发下,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对圆特征的认识就变得水到渠成了。这种借助具体的生活原型,搭建脚手架,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其实就是整合数学课程资源的过程。它不但能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启迪思维;还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索,解决遇到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构筑情境型学习的平台是非常有效的整合思路。
(三)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实践平台
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课本中有些要求实践的教学内容不能实现,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整合教学,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学会在信息学习环境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主动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认识“年”、“月”、“日”及“闰年”的产生和形成对小学生是一个极其抽象的认知过程,假如不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单凭教师的说教是很难启发学生思维而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奥秘;又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如果不用多媒体演示将圆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靠学生动手剪、拼、组合或凭空想像是难以完成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很多教学事实证明,借助多媒体不但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人”、老师的“面”,还能知道老师的“心”;数学课程资源中的抽象性、逻辑性思维也就被简洁而又准确展现出来了,在数学思维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正是多媒体技术整合数学课程资源特有的优势,才为学生构筑了智慧型的学习的平台。
(四)创造生动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其辅助手段一般是出示卡片、模型、挂图或实物等,即以静态形象为主,难以再现事物的客观属性。而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采用化静为动策略,既能活现教材内容,又能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即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如教学行程问题的解决问题:一列火车长180米,若以每秒25米的速度通过一座1620米长的大桥,要用多少分钟?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铁路、大桥以及背景的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接着有一列火车开来,在车头到桥头时及车尾刚过大桥时,让学生观察用不同颜色闪烁的火车和大桥的线段图,分析火车通过大桥的距离和大桥长度的关
系。学生通过观察火车过桥的动态演示,与直观的线段图构成对应的整体,可以根据需要,重复演示火车通过大桥的情景,使题目中提供的信息、问题以及数量关系动态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感知中加深对信息的理解和认识,逐步得出结论,使之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传送到学生的桌面。学生接受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提供的资源开展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该策略主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新整合、加工和再应用。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如教学《角的度量》时,利用摄像机对每个合作小组度量角的过程进行再现,学生通过现成的资源自主探究角的度量方法,从而掌握度量角的正确方法,同时找到了造成度量误差的原因。
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确为数学课堂提供了很多服务,但是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信息技术。教师要具有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理念,培养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的能力,找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切入点,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只是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不可盲目夸大其作用。它是不能替代教师讲授的,师生互动交流是最有效的教学途径。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能过于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忽视了其他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第三,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要给学生正确地引导,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能够在和谐的状态下出现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方协作,双向整合。只有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达到最优化。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用广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快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效率,拓宽学生知识面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主动探究、获取知识。但教师要认真备教材,让教材内容和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不能因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而盲目地把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草率拼凑,模糊教学目标,忽视教学重点、难点。
[参考文献]
[1]赵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牛世宝.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3]魏彩萍.多媒体教学现状与改进的思考
[4]冯文忠.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