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志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2 03:2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尚志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尚志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第一篇:尚志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尚志市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数据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应急办的总体部署,按照《黑龙江省各市(地)政府(行署)应急平台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和哈尔滨市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推进会议精神,为全面切实加强应急平台数据库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应急平台数据库相关数据采集、填报和上报工作,迅速建成我市应急管理综合数据库系统,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围绕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任务,加快推进基础性、保障性工作建设,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建设集重点防护目标、重大危险源、重点污染源、应急救援力量、应急物资保障、医疗救援力量、应急避难场所、应急专家组等21项综合信息数据为一体,具备全市上下兼容、左右并蓄和具有信息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优势的综合动态管理数据库,实现全社会应急管理综合信息资源共享。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属地填报与层级分别填报的原则。

1.坚持属地填报原则。各乡镇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负责本行政区划以内的重点防护目标、重大危险

— 1 — 源、重点污染源、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管理机构、应急专家组等6项专题信息的填报工作。

2.坚持层级分别填报原则。应急救援力量、应急物资保障、医疗救援力量等3项专题信息按照层级分别填报,如:设在各乡镇的市直救援队伍、物资储备库、医院机构相关信息,由市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向市政府直接填报;各乡镇政府管理的救援队伍、物资储备库、医院机构相关信息,由各乡镇政府填报。

(二)坚持纵向贯通、横向融合和全覆盖的原则。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既要坚持以各专项应急指挥部为纵向主线,形成上下层级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又要坚持以各乡镇政府为横向覆盖面,形成各有关部门、不同隶属关系单位、基层组织相关信息数据的有机融合,实现系统数据库信息实现全覆盖,无遗漏。

(三)坚持准确性、有效性和唯一性的原则。

1.坚持准确性原则。做到各类信息数据方位准、名称准、分类准、内容准、隶属关系准。

2.坚持有效性原则。此次数据采集截止到2011年8月8日,确保相关数据信息全面真实有效。坚决禁止帐物不符、陈旧失效、有名无实等虚报信息影响数据库建设质量。

3.坚持唯一性原则。要做好同一类数据信息来源(填报)单位的任务分解,避免由于行政职能交叉造成的数据信息重复或多头填报。

三、时间安排

数据库建设所需的大量数据信息,涉及多个部门,各乡镇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数据库建设时间安排,统筹考虑,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倒排时间,稳步推进,确保在2011年8月8日前完成全市数据库上报工作。此项工作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工作。成立组织机构,开展组织动员,实施任务分解,制订工作方案,统一发放信息采集表格;

第二阶段:信息采集。填报单位填写信息采集表格,自审、自检、自我验收、单位领导确认签字;

第三阶段:集中审核。各单位负责对收集的信息资料按照《填报说明》要求,进行审核;

第四阶段:汇总上报。经各单位验收后,将数据库逐级上报,并于2011年8月8日前报送市政府办公室。

四、说明指导

市政府负责对各乡镇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数据建设进行说明指导,主要负责对9类专题信息分类、收集进行解释;各单位遇到的疑难问题和不确定的信息项目进行答疑(联系人:王东,王涛;电话53323933,53322278)。

五、质量保证

应急管理综合数据库是各乡镇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应急管理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平时应急准备和应急体系建设的依据,更是战时应急处置的有力武器。基层信息数据收集、填报是否准确,— 3 — 直接关系到数据库建设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各级政府领导应急决策是否科学有效。要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数据信息质量监督机制,坚持标准,精益求精,对每一条数据信息都要严格把关,确保每一条收集准、录入准、汇总准、审核准。

(一)明确任务。各乡镇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专题信息收集说明》要求,严格界定各类信息来源渠道,准确划定填报单位专题内容,确保数据信息来源、分类、隶属关系详实准确。

(二)落实责任。各乡镇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填报的数据信息要由本单位领导签字并加盖公章;对每一条信息录入的人员要进行登记,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三)严格把关。各乡镇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要对接收的数据信息进行严格把关,对各专题信息来源、坐标、内容等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做到界定清、信息准、内容全。

(四)整体验收。验收时如因各乡镇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存在缺项、漏项或其它问题,市政府将不予验收、入库。

六、保密工作

各乡镇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保密规定,做好数据库相关信息的保密工作。

(一)严守机密。不得以任何方式向无关人员散布、泄漏采集表和数据信息;不得向其他采集单位打听、过问非本人工作职责内的信息和数据;禁止携带数据到与工作无关的场所;不得在公共场所谈论秘密事项。

(二)完善制度。制订并遵守采集表的登记及保密制度。采集表要存放在有保密设施的文件柜内。

(三)加强管理。填写后的信息采集表不得私自翻印、复印、摘录和外传,不得私自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引用保密数据和资料。

(四)强化措施。信息数据建设完成后,各单位要安排专人保管各专题信息和数据;不得以任何形式在互联网上传输。

七、保障措施

(一)统筹安排,稳步推进。各乡镇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方案的具体要求,结合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数据库建设工作方案,形成统筹规划、合理摆布、科学布局,责任明确、任务落实、时间倒排的工作格局。

(三)理顺关系,形成合力。数据库建设涉及多部门、多领域、多层级,各乡镇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作用,在工作协调和基层指导上要理顺好层级关系,争取部门配合、基层支持,形成齐抓共建工作局面。

附件:专题信息搜集说明

— 5 — 附件:

专题信息搜集说明

一、重点防护目标 重点防护目标主要包括:

重点监视防护区:重要部位、学校、科研机构、新闻广播机构、国防目标、监狱、公众聚集场所、金融机构、监测台站、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场所、重要生态安全区、在建工程施工现场、重要场所等;

关键基础设施:通信系统、公路基础设施、铁路基础设施、水运交通基础设施、水利设施、电力基础设施、石油天然气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其他防护目标等。

其中:

(一)重要部位:市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公检法机关;

(二)学校:大、中、小学校;

(三)科研机构: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 技术中心;

(四)新闻广播机构:市级电视台、电台、报社;

(五)公众聚集场所:大型体育场馆、大型商场、影剧院、会展中心等;

(六)重要场所:重点居住场所、古建筑、储备物资库;

(七)金融机构:银行、金库、证券交易所、金融机构数据中心、交易清算中心等;

(八)监测台站:地震、地质、水文、气象、环保、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等;

(九)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场所: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野生动物种源繁育基地等;

(十)通信系统:长途枢纽楼、光缆干线、通信机房、其他通信基础设施(含有线载波通信、微波接力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的程控机房、基站、发射塔等);

(十一)公路基础设施: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市道、桥梁隧道等;

(十二)水利设施:大中型水库、拦河水闸工程、排灌泵站工程、堤防工程、引调水工程等;

(十三)电力基础设施:火力发电厂、水电站、工矿企业自备电厂、变电站、输电线路大跨越塔、电力系统通信中心、输电线路、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设施等;

(十四)石油天然气设施:输油管道设施、油气田集输处理设施(高温、高压高含硫油气田井场,集输场站)等;

(十五)城市基础设施: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城市供水系统、城市供电系统、城市供热系统、城市排水泄洪工程等。

二、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包括:

(一)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区(水旱灾害风险区、气象灾害风险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地震灾害风险区、生物灾害风险区、森林草原火灾风险区、其它自然灾害风险区);

(二)事故灾难危险源(生产安全危险源、运输安全危险源、— 7 — 其它事故灾难安全危险源);

(三)公共卫生危险源(自然疫源地类危险源、医疗机构类危险源、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危险源、菌毒株保藏类危险源、其它公共卫生危险源);

(四)社会安全隐患(国际恐怖组织、国内恐怖组织、贩毒组织、涉黑团体、非法民间组织、其他非法组织、其他社会安全隐患);

(五)其他危险源和风险隐患区。其中:

1.水旱灾害风险区:包括洪水、内涝、冰凌、山洪、农业干旱、城镇缺水、生态干旱、农村饮水困难风险区。

2.气象灾害风险区:包括台风、龙卷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冻害、高温灾害、雷电、冰雹、霜冻、大雾灾害风险区。

3.地质灾害风险区:滑坡区、泥石流区、地陷区、崩塌区、火山喷发区。

4.地震灾害风险区:地震带。

5.森林草原火灾风险区:森林火灾风险区、草原火灾风险区。6.生产安全危险源:生产场所、储罐区(储罐)、库区(库)、压力容器、压力管道、锅炉、射线及放射性物质、危险房屋、危险桥梁、特种设备、煤矿、非煤矿山、尾矿区。

三、应急机构

主要填报本应急办的相关信息。

四、应急救援力量

应急救援力量包括:军队、武警、公安警察、区域内多发常

— 8 — 见突发事件专业救援队。

公安警察:公安队伍(包括治安、户籍、刑事、交通、外事、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林业公安)。

专业救援队伍:医疗救援队、危险化学品事故专业救援队、地震救援队、抢险打捞队、抗旱服务队、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队、矿山事故救援队、专业森林消防队、路桥抢修队、通信保障队、电力抢修队、供气抢修队、供水抢修队、排水污水处理抢险队等。

五、应急专家

应急专家包括:各级政府(行署)应急办专家组成员,以及各专项指挥部相关应急专家,主要有自然灾害类专家、事故灾难类专家、公共卫生类专家、社会安全类专家、综合类专家、其他专家。

六、应急避难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包括:

避难场所:救助管理站、公园、广场、绿地、其它避难场所。人防工事:防空洞、防空地下室、防空警报站点、其它人防工事。

其中:专用避难场所和救助管理站。

七、应急救援物资(库)

应急救援物资主要包括:国家战略性储备物资、专用应急物资及储备、基本生活物资保障等。

其中:

(一)国家战略性储备物资库:国家级粮食库和食用植物油储备库、国家能源储备。

(二)专用应急物资及储备:防汛抗旱专用物资、抗震专用 物资、防灾减灾专用物资、防疫应急专用物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防控物资、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专用物资、矿山事故救援专用物资、油污染处置物资及储备库。

八、应急医疗资源

应急医疗卫生资源包括: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监督所(局)、医学科学研究机构、医疗设备和药品、其它医疗卫生资源等。

其中:

(一)医疗机构:三级医院。

(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

(三)医疗设备和药品:医疗设备、救护车、药品、疫苗类生物制剂、血液及血制品。

(四)其他医疗卫生资源:采供血机构。

九、重点污染源

主要包括:国家、省、市、县级市控重点污染源。

第二篇:地理信息系统优秀本科毕业生简历

基本信息

姓 名:glzy8.com

性 别:女

出生年月:1986-10-26

民 族:汉族

最高学历:本科

现居住地:河北省-石家庄市

工作年限:应届毕业生

到岗时间:随时

联系电话:0311-86666666

求职意向

应聘类型:全职

应聘职位:软件工程师,信息技术专员,工程与项目实施,系统分析员,其它职位

应聘行业:计算机软件硬件及相关服务(系统、数据服务、维修),其它行业

期望工作地区:石家庄市,沧州市,北京市,天津市,唐山市

期望月薪:面议

自我评价

英语通过国家四、六级 ;

计算机通过国家一级、二级c。

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能熟练掌握各办公软件及mapgis、arcgis、erdas、cad等gis及遥感处理软件,同时具有一定的地质学基础。

积极乐观、有耐心、适应力强、乐于学习新事物、有进取心、有较强的团队精神;

教育背景

2006-9至 至今学校名称:石家庄经济学院

专业名称:地理信息系统

取得学历:本科

主修课程

遥感图像处理、地质数据处理与计算机成图、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空间数据结构、遥感概论、构造地质学、矿床学、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矿物岩石学、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地质与地貌学等

在校获奖情况

2009-7 二等奖学金

2009-7 被评为优秀三好学生

2007-7 二等奖学金

2007-7 被评为优秀团员

在校实践

2007/08 在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进行为期三周的野外地质实习

2008/07在河北省井陉县张河湾地区进行野外数字地质填图实习;

2009/06在石家庄经济学院进行mapgis、arcgis、erdas、cad等软件室内实习;

2009年五月开始利用课余时间为一些单位做过二次土地调查图,从而更加熟练了mapgis、cad等软件的操作;

2008/12参加第五届学校科研立项,所申请项目《内蒙古石炭纪花岗岩岩石学特征和成矿关系》被批准为重点项目,并且项目进展顺利。

it技能

计算机通过国家一级、二级c。操作能力: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能熟练掌握各办公软件及mapgis、arcgis、erdas、cad等gis及遥感处理软件

语言技能

外语语种:英语

外语水平:六级

第三篇:地理信息系统对旅游管理开发的影响

地理信息系统对旅游管理开发的影响

一、信息查询

现代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使用空间地理数据,如各景点的具体分布位置、规划游览线路图、服务点位置、出行道路、通信状况等都与地理属性密切相关。应用GIS后就能迅速、全面、准确的获知旅游地的地理信息,使用GIS技术建立空间信息数据库,就能实现对海量信息的管理与调用,并在电子地图上对这些空间或非空间的信息进行集成,再利用已建好的数据库系统对其实行统一管理,方便检查。当前GIS被大量应用到旅游信息系统的开发中,电子地图资源和有关查询页面也大量充斥网络,进而为旅游开发决策者提供大量的信息,使其在景点位置分布、旅游线路选定、目的地环境、服务设施等方面做出更好的决策。旅游目的地在电子地图上必须醒目,可使用鲜明的图标标注出来,这样有利于将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及其所处城市和周边城市的邻近关系直观的展现出来。在选择旅游路线时,若只有两地,就使用有权图的算法,将最短路径计算出来;若线路上要经过多个目的地,就使用遍历多目的地的方法,计算出最短路径,并将确定好的路径使用鲜明的线性图标在电子地图上标注出来。将依据算法计算出的结果,在空间数据库中进行搜索,并把得到的数据用文本的形式标注在电子地图旁边,使用户对结果了解清楚。电子地图上应反映出旅游目的地大致环境,因此可采取图层叠加的方法或指标分类的方法,在地图上反映出环境实况。电子地图上也应反映出旅游景点的各种服务设施的分布状况,因此应在地图上将其标注出来,让使用者能直观对其进行了解。在确定设施缓冲区范围前要了解相关点或线状标识的情况,避免出现设施服务范围定位不当的情况。范围确定后就能进行服务设施配置工作,并依据空间叠置理论,估算出较为准确的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及客流量。除上述系统,绝大部分的系统都会提供大量的服务信息给使用者,其中包括旅游基础地理、旅行社服务、交通状况、餐饮与娱乐、酒店服务、多媒体形式的景点等,与之相对的系统包括饭店管理信息系统、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旅游交通信息系统、旅游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旅游规划信息系统等,上述系统能尽可能的给使用者提供详尽的旅游信息,使用者将依据其中的有效信息做出最佳决定。

二、旅游的开发与管理

GIS技术能对空间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决策者可据此展开旅游景点开发、管理工作。

(一)资源空间价值评估。当前,旅游业大多使用GIS技术对旅游目的地进行资源空间价值分析,并将分析数据用空间数据库统一分析整理,进而建立空间价值评估模型,再使用GIS软件在电子地图上对资源价值进行评估。在正式开发前运用GIS技术分析旅游资源的空间价值,可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使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二)发展前景分析。一个地区在开发旅游地前必须要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不能盲目开发。分析时可使用GIS工具,具体应分析当地的土地状况,为景点规划和场地开发打基础,再应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对当地的自然、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与旅游有关的要素进行分析,并使用GIS软件根据分析数据绘制相关图形,再将图形进行叠加处理,进而有效了解当地关于开展旅游业的相关情况、政策以及经济现况等,进而评估土地开发方案的可行性。

(三)环境空间布局分析。对旅游地的环境空间进行分析主要指分析环境廊道规划。也就是分析水体湿地和地形坡度以及植被布局等主要环境因素的情况,可将上述因素的实际分布状况各自用图层进行绘制,并把这些图层叠加起来构制出分析图层,分析图层内出现重叠位置就是空间廊道的最佳分布位置,运用这张环境廊道分布图,就能对旅游地实现合理规划。

(四)分析景点的空间配置状况。GIS技术能实现旅游景点的视域和服务设施空间配置状况的有效分析。运用GIS技术能在电子地图上精确标注出景点的区域空间信息,使视域分析的结果更加精准。分析景点的服务设施主要是指对景点内的植物、盆栽、小路、凉亭以及洗手间等各种服务设施的布局合理度进行分析,使其能贴合游客的时间需求和生理特征需求,进而让游客得到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双重满足,加大景点对游客的吸引力。

三、绘制游览专题图

绘制游览专题图是GIS的一个重要功能,其在这方面优势十分明显。许多系统都在应用GIS技术绘制出分层后的游览专题图,以供用户使用。GIS软件具有十分强大的绘图能力和文本编辑能力,可将地理数据录入空间数据库内进行统一管理,省却了数据调用的麻烦,在绘制专题图时可统一将数据的相关属性进行显示,同时应用约定模板,进而大大降低制图的复杂性,有效减少出图成本。应用GIS技术绘图还能对图形进行分层管理,同类要素将划分到同一层,各图层在进行修改时不会影响其他图层。也能依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对叠加相关要素后进行显示,如导游图和旅游路线图以及旅游交通图等不同种类的专题图。

四、资源价值评估

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主要指对旅游资源进行外在表现以及内在性质的价值评估,包括评估资源本身价值、评估旅游地的开发价值和利用价值、评估其市场价值等。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的主要关心人员是旅游管理者,其和游客的关系不大,但评估结果会对资源管理产生影响,应引起关注,主要是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价值评估时能促进服务设施的配置合理性。GI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可在进行资源分析时将各项因素综合考虑进去,使管理部门有更全面的数据支持,评估结果也将更加客观、准确。分析旅游资源本身时,主要分析其的质量特征和聚散程度,并在环境可容纳的范围内给出评估指标;在评估旅游资源的开发可行性时,要将旅游地的气侯和交通以及服务设施配置等因素考虑进去,并结合游客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给出可行性报告;在分析旅游地的客源市场时,可将该地区的人口

分布和景区吸引力及其目标群体等情况综合考虑进去,并对旅游地进行缓冲区分析以及空间叠加分析,再使用加权为其在电子地图规划出服务范围,以便准确圈定其客源市场。

五、动态监测

动态监测的对象是旅游景点的各项指标,可将监测得来的数据运用波动曲线或柱状图表示出来,进而使决策者的分析及决策都有据可查。为了及时预知旅游景点的自然灾害状况,可通过连续观测的方法获取景点的地理环境数据,并及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为旅游景点的自然灾害做出风险指标、收益损害测度指标、灾害防范体系等。运用GIS技术将监测数据分析后绘制成图,使管理部门通过观察图了解旅游景点潜在的灾害威胁,以便使景点的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定期进行调查,主要调查游客对旅游景点的交通状况及对服务设施是否满意,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类,经分析后得出旅游景点的服务质量,进而编制出游客满意度指标,再结合分类后的统计数据,制订出短期内发展的具体方案。

六、小结

GIS技术非常适宜在旅游业中应用,近几年旅游业发展速度飞快和GIS的关系也很大。处在信息化的时代,运用GIS技术对大量旅游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和管理,及时为各级用户提供所需信息,这些都是促进旅游业取得进步的必须条件,因此GIS技术和旅游业的结合是必然的,同时旅游业也需要GIS为其提供发展条件。

第四篇: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

分为三部分:应急救援、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

一、应急救援(7部分):基本任务、特点、理论框架、体系基本构成、响应机制、响应程序、现场指挥系统。

1、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

1)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

2)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及时控制住造成事故的危险源。

3)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4)认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2、事工故应急救援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复杂性和后果、影响易猝变、激化、放大等特点。

3、应急管理框架(一)预防

一是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二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旋,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的严重程度。(二)准备

包括意识、组织、机制、预案、队伍、资源、培训演练等各种准备。在《突发事件应对法》还包含了应急预案体系、风险评估与防范、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通信保障、培训、演练、捐赠、保险、科技等内容。(三)响应

①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

②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

③立即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必需品,实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以及其他保障措施;

④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

⑤启用本级人民政府设置的财政预备费和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必要时调用其他急需物资、设备、设施、工具;

⑥组织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要求具有特定专长的人员提供服务;

⑦保障食品、饮用水、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⑧依法从严惩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市场秩序; ⑨依法从严惩处哄抢财物、干扰破坏应急处置工作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维护杜会治安;

⑩采取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四)恢复

短期恢复工作包括向受灾人员提供食品、避难所、安全保障和医疗卫生等基本服务。在短期恢复工作中,应注意避免出现新的突发事件。

长期恢复的重点是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活的恢复,包

括重建被毁的设施和房屋,重新规划和建设受影响区域等。在长期恢复工作中,应汲取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经验教训,开展进一步的突发事件预防工作和减灾行动。

4、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构成1)组织体系(管理机构、功能部门、应急指挥、救援队伍)。

2)运行机制(统一指挥、分级响应、属地为主和公众动员)。

3)法律法规体系(法律、条例、政府令、标准)4)支持保障系统(信息通信、物资装备、人力资源、经费财务)。

5、事故应急响应机制 根据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事态发展趋势和控制能力实行分级响应机制,响应级别通常可分为3级。1)一级紧急情况

必须利用所有有关部门及一切资源的紧急情况,或者需要各个部门同外部机构联合处理的各种紧急情况,通常要宣布进A紧急状态。2)二级紧急情况

需要两个或更多个部门响应的紧急情况。3)三级紧急情况

能被一个部门正常可利用的资源处理的紧急情况。

6、事故应急救援响应程序 1)接警与响应级别确定 2)应急启动

3)救援行动(事态控制)

4)应急恢复(包括现场清理、人员清点和撤离、警戒解除、善后处理和事故调查等)5)应急结束

7、现场指挥系统的组织结构

现场指挥系统模块化的结构由指挥、行动、策划、后勤以及资金/行政5个核心应急响应职能组成。

二、应急预案(6部分):作用、体系、基本要求、编制程序、基本结构、主要内容。

1、事故应急预案的重要作用

1)应急预案确定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使应急管理不再无据可依、无章可循。

2)应急预案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降低事故后果。

3)应急预案是各类突发重大事故的应急基础。

4)应急预案建立了与上级单位和部门应急救援体系的衔接。

5)应急预案有利于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2、事故应急预案体系

(一)综合预案

综合预案相当于总体预案,从总体上阐述预案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机构及相应的职责,应急行动的总体思路等。(二)专项预案

专项预案是针对某种具体的、特定类型的紧急情况。(三)现场处置方案

现场处置方案是在专项预案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而编制的。

另一特殊形式为单项预案。单项预案可以是针对大型公

众聚集活动或高风险的建设施工或维修活动而制定的临

时性应急行动方案。

3、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1符合2结合3明确2预案):

(一)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二)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实际情况;(三)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危险性分析情况;(四)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五)有明确、具体的事故预防措施和应急程序,并与其应急能力相适应;

(六)有明确的应急保障措施,并能满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工作要求;

(七)预案基本要素齐全、完整,预案附件提供的信息准确;

(八)预案内容与相关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4、应急预案的编制包括下面6个步骤: 1)成立工作组。

2)资料收集(相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技术标准、国内外同行业事故案例分析、本单位技术资料等)。3)危险源与风险分析。4)应急能力评估。5)应急预案编制。

6)应急预案的评审与发布。

5、事故应急预案基本结构(l+4)(一)基本预案(二)应急功能设置(三)特殊风险管理(四)标准操作程序

(五)支持附件(危险分析附件,通信联络附件,法律法规附件,机构和应急资源附件,教育、培训、训练和演习附件,技术支持附件,协议附件,其他支持附件等)。

6、事故应急预案主要内容 1)应急预案概况 2)事故预防

①危险分析(危险识别、脆弱性分析和风险分析)②资源分析:1)各类应急力量的组成及分布情况。2)各种重要应急设备、物资的准备情况。3)上级救援机构或周边可用的应急资源。③法律法规要求

3)准备程序(机构与职责,应急资源,教育、培训与演习,互助协议)

4)应急程序(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控制、警报和紧急公告、通信、事态监测与评估、警戒与治安、人群疏散与安置、医疗与卫生、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抢险与救援、危险物质控制)

5)现场恢复(宣布应急结束的程序;撤离和交接程序;恢复正常状态的程序;现场清理和受影响区域的连续检测;事故调查与后果评价等)。

6)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应当对预案的制定、修改、更新、批准和发布做出明确的管理规定,保证定期或在应急演习、应急救援后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和改进,针对各种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预案应用中所暴露出的缺陷,持续地改进,以不断地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三、应急演练(4部分):目的、类型、组织与实施、报告。

1、应急预案演练目的:检验预案、完善准备、锻炼队伍、磨合机制、科普宣教。

2、应急演练的类型

(一)按照组织方式及目标重点的不同分为桌面演练和实战等。

(二)练按其内容分为单项演练和综合演练两类。

(三)按其目的与作用分为检验性演练、示范性演练和研究性演练。

3、应急演练的组织与实施(一)计划

1)梳理需求:①确定演练目的、②分析演练需求、③确定演练范围 2)明确任务 3)编制计划 4)计划审批(二)准备

1)成立演练组织机构(演练领导小组、策划部、保障部、评估组、参演队伍和人员)2)确定演练目标 3)演练情景事件设计 4)演练流程设计 5)技术保障方案设计 6)评估标准和方法选择 7)编写演练方案文件 8)方案审批

9)落实各项保障工作(人员保障、经费保障、场地保障、物资和器材保障、技术保障、安全保障)10)培训 11)预演(三)实施

1)演练前检查

2)演练前情况说明和动员 3)演练启动

4)演练执行(实战演练、桌面演练、演练解说、演练记录、演练宣传报道)

5)演练结束与意外终止:①出现真实突发事件,需要参演人员参与应急处置时,要终止演练,使参演人员迅速回归其工作岗位,履行应急处置职责;②出现特殊或意外情况,短时间内不能妥善处理或解决时,可提前终止演练。

6)现场点评会(四)评估总结 1)评估

2)总结报告(①召开演练评估总结会议、②编写演练总结报告)

3)文件归档与备案

(五)改进:1)改进行动、2)跟踪检查与反馈.4、演练报告的内容:演练目的,时间和地点,参演单位和人员,演练方案概要,发现的问题和原因,经验和教训,以及改进有关工作的建议、改进计划、落实改进责任和时限等。

第五篇:应急管理

交通事故的应急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运输事业蓬勃发展,火车、汽车、飞机、轮船已成为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的同时,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和伤亡的严重性也在急剧上升,已成为人类突出的灾难源。因此,系统化交通事故的应急管理已经迫在眉睫,采取即使有效的救援措施可以极大程度上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预防二次连锁事故发生。

本文在阐述应急管理的相关概念后,分析了交通事故应急管理的发展现状,又从应急管理法制的角度指出了目前我国交通事故应急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对策。

关键字:交通事故、应急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交通工具发生事故后着火及对人的挤压、撞击坠落,遇险人员可能在极短时间内死亡。近年来公路上所发生的恶性交通事故呈现上升的趋势,交通事故发案次数居高不下,造成的损失相当惊人。众多的交通事故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无法挽回的精神痛苦和人员伤亡。由于交通事故的随机性和突发性,更多的交通事故又是难以预防的。目前我国的交通事故应急管理体系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完善。

一.应急管理概述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它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事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共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政府应急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提高政府对公共危机事发前的预见能力和发生后的救治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保障政府系统地正常运转,迅速恢复社会稳定,恢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将突发危机事件带来的危害尽量降低到最低程度。有效的政府应急管理科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硬件系统包括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如决策中枢机构、咨询参谋机构、预警信息机构、危机处置机构、决策评估机构等,以及管理危机所需要动用的物质和财力资源;软件系统则主要包括各种处理危机的方案和计划,以及保障决策的信息传递渠道等。

二.交通事故应急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应急管理处置的时效性

交通事故具有突发性、破坏性的明显特征,这就使得应急管理必须讲求时效性。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益,应急处置更是如此。一方面,交通事故发生初期是处置交通事故的关键期,时间拖得越久,处置的难度越大;另一方面,交通事故发生后可能产生扩散,出现次生或衍生危机,使交通事故的损失和负面影响加大。因此,有效的应急管理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交通事故处置得当。总之,要力争做到交通事故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能

否做到这一点,是判断交通事故处置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当然,在人、财、物等资源紧缺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片面强调时效性也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决策者要收集足够的信息,要计算不同方案的风险,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都可能导致处置时间的拖长。总之,在时效性和科学性之间,应急管理者和决策者必须找到一个适中的平衡点,这才是成功处置和解决交通事故的关键。

(二)应急管理过程的阶段性

交通事故的发生和发展有其生命周期,应急管理也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和循环。按照最为简单的三分法,可以将完整的应急管理过程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更为普遍的划分方法是将整个应急管理过程分为舒缓、准备、回应和恢复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和循环往复的,体现了完整的、持续的应急管理过程。

(三)应急管理手段的强制性

应急管理主要是依靠行使公权利来进行的,而公权力是具有强制性的。强制性权利是公权力主体在应急管理中的重要手段。所谓强制性权力,是指社会成员必须绝对服从的权力,这是公权力对社会进行有效控制的必要条件。强制性权力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以国家暴力为后盾,有能力限制那些不合作的反社会行为,并保持对所有社会成员的普遍约束力。由于应急管理是要应对紧急的、危害性的交通事故,因此强制性权力的应用就显得更为必要。在实际的应急管理活动中,政府可以运用行政紧急权力,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甚至暂停或限制公民的部分宪法权利。在应急管理中赋予政府如此广泛的紧急权力,也极大地增强了这种权力对公民权利的威胁性,使其极具恣意滥用的条件与可能。因此,必须对其加以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任何紧急权力的运用都必须符合紧急状态法律的规定。

(四)应急管理技术的专业性

随着更多技术风险导致技术灾难的发生,应急管理对技术的要求不断增大,技术含量逐步提高。绝大多数的应急管理工作都是由专业化的应急救援队伍完成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一般按照专业对口、便于领导、便于训练、便于执行任务的援助组建。专业的划分很细,如消防救援、水(冰)上救援、狭隘空间救援、高空救援及生化救援等,我们这里主要指的是交通事故的救援。由于技术要求的提高,对专业救援人员的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对于一些由技术引起的交通事故,需要听从有关专家的意见,由专家参与制定应急方案,知道整个应急过程,以便更好地处置以后的交通事故。专业知识和技能所蕴藏的巨大力量,在未来应急管理事件中将会更充分地得到体现。

(五)应急管理主体的整合性

应急管理是政府的职责,各级政府在应急管理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有效的应急管理需要政府、公民社会、企业、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之间的协作伙伴关系,其原因在于交通事故是没有边界的,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发生;受交通事故影响的是各种利益相关者;交通事故的应对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应急管理的整合性强调的是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应急管理机制。尤其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或地区出现的危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国际化影响,危机的扩散性决定了它关系到全人类共同的安全和利益,需要全人类共同面对。

三.交通事故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应急法制的内容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着眼于应急法制的法制化目标,应急法制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以宪法为根本,以交通事故应对法为基本,以相关单行法、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应急预案等为依托的应急法律体系初具规模,应急法制的体系性得以初步显现。然而,从对

现代民主和法制国家的基本要求以及促进依法治国方略实现的角度来考量,我国应急管理法制的内容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紧急状态法缺失

为解决交通事故应对中的突出问题,化解应急实践与应急基本法之间的矛盾,我国立法机关先行出台的《突发事件应对法》,既填补了应急基本方法的空白,又解决了应急实践中需要规制的主要问题。但近年来,随着多项叠加的突发事件及大规模自然灾害事件的出现,紧急状态法的缺失成为健全应急法制和发挥其有效性的一大障碍。《突发事件应对法》仅对宪法所规定的政府行政权能够有效控制的突发事件情形进行规范,但对于一般的交通事故应对措施难以应对的特别严重的“紧急状态”,则无法应对。因此需要制定紧急状态法,以填补我国交通事故应急法制体系中基本法律的重大缺陷。

2.交通事故应急管理立法缺失,单行法存在应急规范空白

单行法的优点是针对性强,或结合某类突发事件的特点,或结合某阶段应对工作的特点,规定更具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在一些重要领域的单行法,目前还是空白,如针对交通事故具体应急管理的法制缺失等。法律的不完善不仅仅不利于公民权利的保护,还好因为立法的缺失,影响政府处置交通事故的效率。

3.应急预案的地位不清

应急预案作为行政规范性文件,在应对交通事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在我国已形成了包括国家和地方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及基层应急预案、学校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应急预案等宝塔形应急预案框架体系。目前的国家和省级预案创制、补充了大量的法律规范用于弥补立法缺陷,事实上已使预案本身异化为应急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当前法律体系的不完善要求这些预案填补自己暂时留下的空缺。然而,这种“以案代法”的做法与说法的合理性还需立法部门定夺。应急预案的地位问题不解决,将大大影响应急预案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功能和效率的发挥。

(二)应急法制的内容冲突

根据宪法,全国人大于2000年制订了《立法法》,其七十一、七十三条分别规定:“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立法主体的不同,其所制定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的适用范围、调整对象、规定要求就会产生冲突与协调性不足的现象。现有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和法规亦表现出很强的部门特征。各个单行法、法规中的应急规定分布零散,存在规范性不强,整体协调性差、相互之间缺乏衔接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具体如下:

1.应急单行法、应急行政法规与应急基本法间内容冲突

由于前者与后者因法律位阶之不同,其法律效力等级也不同,所以前者应与后者的法律规定和原则相一致。但因我国应急立法从立法技术上主要采用一事一法的立法模式,且一事一法中的“事”已在立法中被细分为两级或者三级、四级,显得层级杂乱,再就立法时间而言,一事一法中的“法”立在先,作为应急基本法的交通事故应对法立在后,故此,二者的不协调显而易见。例如,《突发事件应对法》根据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在我国现有的行政法律中,有的虽然也分为四级,但名称却各有不同。虽然不同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应急处置的实际做法有一定的差异,但其不规范、不协调的事实是不能忽视的。

2.应急单行法与行政法规、行政规章间内容冲突

单行法、法规、规章间协调性不足具体到应急来看,可由下例表明。《道路交通安全法》对应急信息的发布明确了“统一、准确、及时”的规定与要求,但目前仅有几部法律规定了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内容,因立法时间前后不一和部门立法的缺陷,使有关应急信息发布主体,以及信息传输渠道的规定,都不尽一致,导致应急处置中信息发布工作较为混乱,缺乏统一权威的口径,为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障碍。

3.各级各类应急预案与应急法律、法规间内容冲突

目前我国应急管理的法制化在制度层面基本上是两条腿走路的模式,一是以应急预案体系为基础来组织和协调各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二是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有关的调整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来规范交通事故应对中各种组织管理工作的制度保障作用就显得相对较弱,特别是一些应急预案本身就与现有的交通事故有关的法律法规不相一致。

(三)应急法制的时效性不足

应急法制的时效性是指应急法律制度效力和对应机制保障效能的实现状态,主要通过应急法律法规的合法性、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立法目标实现程度、法律责任设定的适当性来考量与评估,以期通过较小的法制资源投入取得较大的应急效益。从上述几方面来看,我国应急法制的时效性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部分法律法规操作性不强

内容上表现为较为原则、抽象,又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办法相配合,且大部分立法重视应急权力的配置,忽视对应急权力的限制和对这些权力造成的危害结果的救济;重视纵向关系上机构之间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忽视横向层面上机构之间的协调与监督;重视应急措施上的实体性规定,忽视对其进行程序上的约束;重视官方机关和上级机关在处理突发事件的领导和权威,忽视非官方机关和下级机关的配合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2.部分法律规范的适应性不强

法律的适应性,指的是法律在每个个别场合实现正义目的的可能性程度。在应急管理过程中,法律凭借“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小心翼翼地实现着各种目标——公正与效率,秩序与自由等之间的平衡。而交通事故的发生,使这一切重新面临考验。例如,《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后,一起新的重大交通事故发生证明了该法律存在的许多不完善的应急管理措施以及不完善的预防及赔偿条款。这表明了现有应急法律体系所采取的制度安排,还不能为特大交通事故的应对活动提供全方位的组织体制、资源保障和策略选择空间。目前我国部分法律规范由于其立法缺乏严密性与前瞻性,导致应急法制的适应性不强,如现行法律无法为非政府力量提供畅通途径和必要空间,《道路安全法》规定的交通事故预警机制相互间衔接不足,中央和地方对交通事故预警机制启动程序的规定不严密等。

四.交通事故应急管理的对策

(一)构建全国统一的交通事故应急管理部门

目前,我国国务院虽设有应急管理办公室,多数地方应急管理组织一般为临时组建,受当地政府领导,而专门针对交通事故的应急管理办公室几乎为零。面对大面积、交叉型、高破坏性的交通事故时,现有的这种机构无力承担领导全局的重任。因此,根据当前实际,首先应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应急管理机构,使之具有跨部门、统一的应急管理综合协调的权力和职能,主持和处理不同级次的应急管理工作,便于在出现大型危机时的应急联动,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机制,并将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相结合,更好地从类别管理、部门管理转向全面整合的应急管理,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全面应对突发事件的联动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其次,国家应通过立法赋予各级交通事故应急管理部门应有的职责和权限,使应急管理部门有法可依,使其协调各种参与危机治理力量的关系更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保证交

通事故应急管理的顺利进行。

(二)增强政府预警能力和危机意识

第一,针对我国交通事故预警能力低、预警设备较差、技术较落后的状况,政府要加大建设灾害预警系统的投资,更新设备,对可能出现的灾害尽早提供预报,及时提醒民众及相关组织做好预防交通事故的准备,学会紧急情况下的自我保护和自我救助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如云南迪庆州的交通事故就反映了这一点,春多乐村一村民无证驾驶农用货车搭载观看斗牛比赛的村民返回,在德维公路驶离路面,连车带人坠入澜沧江,造成23人死亡、4人失踪、11人受伤。虽然整个事故处理过程组织到位、处理及时、措施有效,但其严重后果给人们留下的教训也是十分深刻的,说明了我国道路交通事故防范仍然有漏洞,我国对组织大型活动安全工作措施不落实,对防范重特大交通事故措施未长期化、制度化。

第二,要建立科学的信息披露制度,借助统一的信息系统,以务实的态度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以实现应急管理各参与力量的信息共享,及时开展应急协调和管理。有些地方、有些人企图通过公关危机使交通事故的消息封锁,逃避自身责任,导致造成更大的伤害和更严重的后果,因此,一定要及时披露交通事故的具体情况,避免不法分子逃之夭夭。

第三,要对政府部门及全体工作人员开展危机教育,培养危机意识。特别是对危机处理机构及人员,要根据所要防范的交通事故的性质和内容,定期地有针对性地开设各种培训班,培训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危机事前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并具备应急防范及处置的能力。如深圳交通事故,一辆幼儿园中巴车失控冲上人行道,碾过38人,9人当场死亡,另外8人在抢救过程中或治疗过程中死亡。这体现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问题,有的接送学生的校车上无教师看管;过期报废车翻新充当校车;校车严重超载,一些学校自己没有校车借用社会上的营运车运送学生;校巴司机不合格,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没有经过严格的安全教育等。

(三)大力发展民间非政府自助组织

在我国,一个健全的危机应对体系,应由国家机构为主导,以地方政府力量为主体,以社会非政府组织为辅助的几个部分组成。我国政府在危机处理中表现出强大的组织力和控制力,而社会自助力量却显得分散而弱小,但在参与灾害性事故的应急处置中,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事故处置方面社会化程度高低的一个标尺。因此,在当前交通事故频发的情势下,大力发展民间非政府自助组织,并在应急机构中增设专门部门对其进行管理,在政府的引导下,由各级应急机构组织紧急响应者、自愿者组织、非政府组织积极投入抢救交通事故伤亡人员之中,可弥补政府应对危机抓大放小的不足。汶川抗震救灾中许多自愿者开展的心理辅导、伤员护理、寻找受灾者亲人的活动,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公民参与的制度化建设,并以法律的形式对危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内容、方式、途径作出明确规定,使公民参与制度化、规范化。这有助于树立公民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意识,提高民众的爱国热情,增强民众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凝聚力,更有利于实现政府、社会力量对公共事务的共治,减低政府应急治理的成本。

(四)确保政府应急管理的信息公开

政府应急管理的信息公开意义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则明确规定:“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在2002—2003 年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前期工作由于信息统计不准确、发布不及时而导致疫情扩散、公众一片恐慌,引起海外传媒与民众对中国政府封锁信息的不满与指责;后期工作由于勇于承认失误,快速、准确地公布疫情信息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谅解、合作,很快挽回了国家声誉,最后取得抗疫成功。这一事例从正反两面凸显了我国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信息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实行信

息公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交通事故的及时公开透明也同样十分重要。政府应急管理的信息公开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突发公共事件初期信息公开能够尽快争取公众的支持和避免事态恶化。突发公共事件初期信息公开能让公众及时了解突发事件的真相,能帮助人们了解和判断该事件将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能让公众及时知晓政府的态度和采取的应急措施,从而降低社会公众的心理恐慌度,使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对政府的工作给予支持和配合,避免事态的恶化。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这种通过信息控制来处理问题的方式已经越来越弊大于利,结果甚至会欲盖弥彰。其严重后果就是政府公共行政信息的失语或者弄虚作假,使得危机中的公众因不满意政府在公共信息发布上的“造假”行为和“保密”行为而宁愿相信传闻和流言。(2)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信息公开有助于恢复政府公信力和建立起政府与公众的良好互动关系。信息公开伴随着整个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过程。由于突发公共事件的突发性、紧急性和现场情况的混乱等,有可能导致政府最初发布的信息不完整、不准确,从而招致公众对政府的不满和不信任。因此政府需要在随后的时间里尽快核实情况,发布完整准确及时的信息。另外,政府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把应对事件的方案和措施以及需要公众配合的防范措施告知公众,能让公众做到心底有数,使公众在知晓信息的情况下,能有效地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与控制,并对政府应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从而建立起政府与公众间的良好互动关系,这有利于快速顺畅地解决危机事件。

五.结论

在道路交通日益通达、交通工具日益先进的当今社会,交通事故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不断演绎着人类遭遇交通事故的各种状况,交通事故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还给无数的家庭带来了无法挽回的精神痛苦。交通事故的发生和增多,既反映和暴露了目前存在的发展中的不协调、管理上的缺陷以及诸多社会问题,又是一个现代化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重大挑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妥善处置,尤其是需要总结和借鉴以往对各类交通事故的认识和处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形成交通事故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地总结和完善交通事故应急管理体系,使事故发生的几率和事故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何建敏,刘春林,曹杰,方磊.《应急管理与应急系统——选址、调度与算法》.

[2]桂维民.《应急管理100例》.[3]唐晓燕,朱守侠.《交通事故的应急处理与索赔》.[4]刘智勇,陈晰.政府应急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文化,2009.[5] 姜安鹏,沙勇忠.《应急管理实务——理念与策略指导》

[6]沈亚平,李冰心.对加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思考[J].学术纵横,2009.[7]侯保疆,吕玉姣.政府应急管理的信息公开与大众传媒[J].太平洋学报,2009.[8]卢涛.危机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张沛,潘峰.现代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11]陈华,汪洋.国外应急管理经验及借鉴[J].中国应急管理,2009(9).

下载尚志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尚志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 企业要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及预警预报体系,每月进行一次安全生产风险分析。 预警的基础知识 预警系统主要由预警分析系统和预控对策系统组成。 一、安全预警的......

    如何加强应急管理

    浅谈如何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事关发展全局和生命财产安全,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此,我们应牢固树立未雨......

    应急管理

    1、 结合理论知识,阐述上述三个案例中各国在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中的有哪些优点和不 足? 答:1)事件分类分级,事件性质的判定,日本政府的判定不充分,兵库县接到的报告 是死亡4人,没有......

    20xx年度应急管理工作总结(优秀范文五篇)

    20xx年度应急管理工作总结今年以来,我区应急管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市应急办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全区工作大局,着力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构,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预......

    安全管理应急预案(优秀范文五篇)

    安全管理应急预案4篇我们要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这样子才能保证安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安全管理应急预案,欢迎阅读。安全管理应急预案篇1为了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师生的......

    应急管理培训心得体会[优秀范文五篇]

    培训心得体会 一、认清突发事件的内涵。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

    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试题(优秀范文5篇)

    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试题(回忆版部分) 一.简答题 1.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科学 2.墨卡托投影(定义、特点、应用) 3.图表法专题制图 4.全局自相关与局部自相......

    医院卫生应急管理工作总结[优秀范文五篇]

    含山县人民医院2010年应急管理工作总结 2010年,医院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正确领导下,卫生应急工作,遵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内部管理,将卫生应急工作与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