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节 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重要意义
【本节导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建立宪法宣誓制度。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天津市实施宪法宣誓制度办法》由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实行,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事件回放】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
中国网2015年7月1日讯:1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举行了闭幕会,会议应到169人,出席155人,符合法定人数。会议以153票赞成,0票反对,2票弃权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主体内容】
一、深刻认识宪法的崇高地位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形势下,党中央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之所以把宪法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这是因为:
首先,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国家的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爱国统一战线,民主集中制原则,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等等,在我国宪法中都得到了确认和体现,构成了我国宪法的核心要义和主体内容。宪法确立的这些重大制度和原则,关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
其次,宪法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具有极为广泛的、深刻的影响和作用。我国宪法以其至上的法治地位和强大的法治力量,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有力促进了人权事业发展,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实践充分证明,我国宪法是一部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好宪法,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好宪法。
最后,宪法在国家制度体系中具有统领性和最高法源性。宪法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宪法所规定的内容都属于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是国家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总源头。因而,宪法具有不同于一般法律的重要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原则性、总括性、凝练性、方向性强,高屋建瓴、言简意深、内涵丰富。例如,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规定,体现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主权原则的根本要求,它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性安排、渠道和形式来实现,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来保障,通过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来体现。
二、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重要意义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总书记明确提出,“必须把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抓紧抓好”。实施宪法宣誓制度,对于彰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加强宪法实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实施宪法宣誓制度是彰显宪法权威和尊严的有效形式。宪法宣誓制度,突出了宪法所具有的崇高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并且让宪法的地位通过可视可见的形式展现出来。实行这一制度,对于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宪法信仰,增强遵守和维护宪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强宪法实施,确保充分发挥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统领作用,很有必要。
实施宪法宣誓制度有助于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实行宪法宣誓制度有利于国家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权力来源,可以深刻体会到权力来源不是自己或他人给的,而是人民通过宪法所赋予的,宪法高于权力,宪法约束权力,从而荡涤权大于法的错误观念,自觉做到珍视手中权力,依法行使权力,保护人民权利。不仅如此,通过宪法宣誓,宣誓者将忠于人民的承诺公之于众,从庄严的仪式中产生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在誓言的约束和激励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好人民公仆。
实行宪法宣誓制度有利于在全社会进行宪法教育,培育宪法精神。宪法的实施不仅要依靠国家机关的遵守和适用,也要依赖全体公民的自觉遵守和适用。而现实中,很多人对宪法的了解和认识还远远不够,所以应当加大宪法宣传教育力度,让人民了解宪法、认识宪法,自觉遵守和维护宪法。宪法宣誓仪式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宪法宣传教育,通过万众瞩目的就职宣誓,宣誓者和民众经受一次强烈的心理震撼,使宪法知识、宪法精神被广泛感知和接受,将尊重宪法、信仰宪法、维护宪法的观念植根于人民心中,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法律知识:什么是宣誓?
宣誓,在古代个人起誓,群体盟誓,是最郑重的形式。在誓言接受者面前表明态度,并请接受誓言者监督,就是把对自己的监督和处置权交给誓言接受者。比如在缔结婚姻时对神发誓,就是请神见证和监督自己的婚姻,如果背弃誓言,就是在婚姻问题上欺骗了神。在作证言之前对法庭发誓,就是对法庭宣布自己证言的诚实,如果说谎,甘愿接受来自法律的相应惩罚。在加入党派及其附属组织时宣誓,就是把自己交给了党派及其附属组织监督和处理。因誓言的郑重属性,对人来说,只有针对人生中真正的大事、重大问题才会起誓。无关紧要、或者不够重大的事,不宜采用宣誓这种形式,否则有戏耍和不敬之嫌。
作为宣誓制度,在中国原生态政治土壤中就有基因。古代诸侯会盟、郊野祭祀,乃至婚丧嫁娶等都会有类似的宣誓制度,或缅怀先祖,或激励后人,都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一种道德观的践行,更是一种来自于神鬼天命观的警戒和约束。宣誓在古代可以起到约束人心自觉守法的作用,同时也是民事诉讼审判中的重要证据。这是誓言的本质决定的。在文明古国中,对证人宣誓最为重视的要数罗马帝国,法律还将宣誓分为任意宣誓、强制宣誓和请求宣誓。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誓言”在罗马人中有很大的力量,所以没有比“立誓”更能使他们遵守法律了。他们为着遵守誓言常是不畏一切困难的。
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誓言的接受者是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更加使得依宪治国、依法治国无论是从法律制度层面还是道德伦理层面都更加深入人心。
三、宪法宣誓制度是世界上大多数成文宪法国家所采取的制度
国家公职人员在任职时向宪法宣誓,是世界上多数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制度。据统计,在193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明确作出相关规定的有177个。
宪法宣誓制度在国外由来已久。自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首次确认国家公职人员就职宣誓制度以后,很多国家如德国、意大利、新加坡、芬兰、希腊、荷兰、葡萄牙、南非等国宪法中均明确规定,官员任职前要进行忠于宪法的宣誓。
一般来说,宣誓者都是担任国家重要职务的公职人员,如国家元首、议会议员、总理或首相及各级行政官员、司法官员以及其他公职人员。美国宪法规定,除总统当选后执行职务前必须宣誓外,国会的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议会议员和所有行政、司法官员,都应当宣誓拥护宪法;挪威宪法规定,国王执政时应立即向挪威议会宣誓;新加坡宪法规定,任何议会议员在议会宣誓之前,不得在议会中参加任何有关立法的议事活动。
宣誓地点主要分为两处:议会或者法院。受主权在民和议会政治的影响,绝大多数国家宪法规定就职宣誓要在议会举行,以显示对人民的尊重,如意大利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于就职前,要在国会两院联席会上,宣誓忠诚共和国,并遵守宪法。约旦国王即位时,必须在国民议会会议上,宣誓尊重和奉行宪法并忠于国家。也有的国家受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精神的影响,他们的宪法确认在法院或法官面前进行宣誓,如美国总统宣誓就职时,所有法官皆可受理宣誓事宜,但通常由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担任总统就职大典的见证人。
【延伸阅读】 把宪法刻在国家公职人员心上 2016-03-01 来源:法制日报
2016年2月2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宪法宣誓仪式。新任命的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源领誓。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人员见证了2016年1月1日《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施行后,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依法进行的宪法宣誓。领誓者刘源,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儿子。此时此刻,触景生情,使人想起新中国宪法实施的诸多往事。
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党和国家对这部宪法的实施非常重视。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讨论宪法草案时说:“这个宪法草案通过以后,全国人民每一个人都要实行,特别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带头实行,首先在座的各位要实行。不实行就是违反宪法。”1954年9月15日刘少奇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指出:“我们的宪法草案,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以后,将成为我国的国家根本法„„一切国家机关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机关,因此,他们在遵守宪法和保证宪法的实施方面,就负有特别的责任。”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必须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并使之成为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的不可侵犯的力量。”1982年宪法确认了我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强调宪法的国家根本法性质和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在回顾30年来我国宪法实施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指出宪法实施存在的不足,提出“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强调“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并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不仅以立法形式将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而且还将所有国家公职人员纳入宣誓主体的范围。
宪法是国家公职人员必须遵循的最高行为准则,实行宪法宣誓制度,表明了国家公职人员在庄严的场合对宪法的一种郑重承诺,有利于增强其宪法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宣誓效忠宪法,对宪法产生内心的认同和良心上的约束,可以增强其对于宪法的崇尚,并让宪法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地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实行宪法宣誓制度,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价值的引导。公众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仪式,更是国家捍卫宪法尊严的努力;宣誓仪式本身也是一次很好的宪法教育,有助于公众更好地认知宪法,它与已经设立的国家宪法日结合起来,将有利于公众产生对宪法的情感寄托,进而引导全社会形成崇尚宪法、尊重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社会氛围。
宪法宣誓不仅仅是一个仪式,更是保障宪法实施的制度安排。总书记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只有让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把宪法刻印在心上,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的理念,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违法行使权力,更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宪法权威才能真正树立起来。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从1954年刘少奇作宪法报告,再到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依法进行宪法宣誓、刘源领誓,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可以从中清楚地看到,宪法及其实施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维护和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和尊严。可以期待,在宪法指导和保障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将越走越宽广,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第二篇:宪法宣誓制度
宪法宣誓制度
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7月1日表决通过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誓词共70字:“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举行了闭幕会,会议应到169人,出席155人,符合法定人数,会议以154票赞成,0票反对,1票弃权高票通过了国家安全法。以153票赞成,0票反对,2票弃权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会议还表决通过了其他事项。
第三篇:浅析宪法宣誓制度范文
浅析宪法宣誓制度
摘要:宪法宣誓制度是党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方针实施中的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深化对宪法宣誓制度的理解,有利于从思想意识层面把握依法治国的思想内涵。宪法宣誓制度一方面又重要的仪式、程序价值,体现了庄严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家的权力来自于宪法的赋予,间接地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公权力的损害。
关键词:宪法宣誓;仪式;权力;权利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中国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若干重大问题做出了重要决定,对提高中国社会的法治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其中提到:“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提出了要在中国建立宪法宣誓制度。2015年7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明确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由此,我国正式确立了宪法宣誓制度。
一、宪法宣誓制度体现的仪式价值
宪法宣誓制度首先体现为一种仪式,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存在着大量的仪式形态,比如古代社会有大量的祭祀仪式,其背后隐藏着不同名族的文化背景,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仪式是一种由文化来构建的象征性交流,由模式化的、有秩序的一连串语词和行为构成,其不仅是表达性的———展示观念的、心智的内在逻辑,而且是建构性的———展现和建构权威的权力技术。①仪式不仅为宗教祭祀所专有,法律上也有许多类似的仪式规定,伯尔曼曾在其著作《法律与宗教》中指出,“法律并不只是一整套规则,它是在进行立法、判决、执法和立约的活生生的人。它是分配权利与义务,并据以解决纷争,创造合作关系的活生生的程序”。②仪式,亦即象征法律客观性的形式程序,是联系法律与超验价值的主要方式。③法律的各项仪式也像宗教的各种仪式一样,是“被深刻体验到的价值之庄严的戏剧化”。④正是部分通过这种庄严的戏剧化,法律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神圣性,这种神圣性即信仰。宪法宣誓制度最终呈现为一种仪式,以宣誓主体、誓词、宣誓对象、宣誓形式、宣誓地点及监誓人、宣誓效力为基本框架。
①② 郭于华: 《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 页。
伯尔曼: 《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三联书店 1991 年版,第 38 页。③ 伯尔曼: 《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三联书店 1991 年版,第46 页。④ 伯尔曼: 《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三联书店 1991 年版,第48 页。
二、宪法宣誓制度体现了对国家权力的限制
国家的权力来源于宪法的授权,有学者精辟的指出,“对于有限政府国家而言,宪法的重要功能之一在于为政府机构授予必要的权力———所有政府权力都必须源于宪法,否则就超越了宪法授权。”宪法宣誓制度从形式上将宪法的授权本质直观的表现出来,这种庄严而正式的仪式形式从心理认识和意识的领域上将这种观念牢牢地刻在国家工作人员的心头,让他们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
三、宪法宣誓制度体现了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法国《人权宣言》宣称:国民是一切主权之源。人民主权原则反映了人民在一个国家中的主人位置,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宪法确立人民主权原则,同时,把权力授予人民的公仆,由他们享有权力,管理国家,但是,其权力来源的依据则是来自于人民的赋予。宪法宣誓制度通过确定的、庄严的宣誓仪式,让国家工作人员深刻认识其权力来源的本质,时刻牢记自己的本职,不滥用职权恣意妄为,正确行使权力,保护公民利益。
四、结语
对于宪法宣誓制度的理解,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形式或流程,而应该深刻把握宪法宣誓制度的制度内涵,认清其制度价值。事实上,宪法宣誓制度在国外已经有相当的历史,1919年德国在《魏玛宪法》中首次确认国家公职人员就职宣誓制度,其后,这一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接受,在许多国家都得到确立并有所发展,意大利、新加坡、芬兰、希腊、荷兰、葡萄牙、南非等国的宪法中都明确规定,官员任职前要进行忠于宪法的宣誓。纵览各国宪法文本,得到的结论是,联合国 193 个成员国中,177 个国家在其宪法中规定了宪法宣誓制度,这充分说明了宪法宣誓制度的广泛适用,我国推行的宪法宣誓制度有其法治和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郭于华: 《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伯尔曼: 《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三联书店 1991 年版。
霍布斯著:《利维坦》[M],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哈耶克著:《法律、立法和自由》[M],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麦基文著:《宪政古今》[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姓名:张前程 学号:20***
第四篇:宪法宣誓制度
宪法宣誓制度
宪法宣誓制度 编辑词条
B 添加义项
国家公职人员在任职时向宪法宣誓,是世界上多数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制度。据统计,在193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明确作出相关规定的有177个。2015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誓词共70字:“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本词条
百科名片缺少图片,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10个积分。
目录
1制度发展 2誓词出台
3主要作用 4国外现状
5国内案例 6取得效果
第五篇: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探讨
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探讨
摘要:探寻宪法宣誓的实质,应从契约、制度和法律三个层面剖析。建立和完善宪法宣誓制度,必须首先确定该制度的具体载体,并重点思考宪法宣誓的组织者、宣誓制度的设计要素、誓言监督及责任追究机制等问题。
关键词:宪法宣誓;组织者;设计要素;誓言监督;责任追究
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5)03-0071-03
宪法宣誓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惯例,但目前我国尚无相关具体制度设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本文将着重探讨如何在我国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宣誓制度。
一、大势所趋: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一)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的背景
1.国际背景。国外宪法宣誓的历史几乎和宪法本身的历史一样久远。其制度渊源可追溯至1215年:英王约翰签署了被称为现代宪法雏形的《大宪章》,并宣誓遵守其规定。此后,许多国家都借鉴或参考了这一做法。宪法宣誓逐渐成为国际惯例。1987年,作为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的美国联邦宪法明确规定了总统宣誓制度;1791年,法国宪法对宣誓做出了相关规定。目前,世界上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大多数都建立了宪法宣誓制度,规定了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综合考察联合国193个会员国的现行宪法文本,未规定宪法宣誓制度的国家仅有16个[1]。不论是在总统共和制国家,还是在议会共和制、君主立宪制国家,宪法宣誓制度都备受青睐。它不仅是对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对大陆法系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政治影响。[2]
2.国内背景。《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宪法宣誓制度”。2014年1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草案)》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被提上日程。其实,我们对宪法宣誓早有尝试。民国时期,单独制定的《宣誓条例》已规定文官、军官、自治职员及教职员只有在宣誓后才能任职。孙中山就是宣誓制度的践行者。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宪法宣誓制度,但是并未放弃对宪法宣誓制度的探索。历届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维护宪法的权威。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在当选国家主席发表讲话时都明确提出要遵守宪法、恪尽职守。2013年3月,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后,在讲话中就提到“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这为我国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提供了基础[2]。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法对宣誓做了明确要求:香港《基本法》第104条有具体规定;澳门《基本法》在规定特首宣誓事项的基础上,专辟一节规定了“宣誓效忠”[3]。事实上,内地对宣誓行动早有探索:2004年河南省荥阳市市长杨福平首开地方行政首长宣誓之先河,在人大代表的见证下,手持《宪法》,面向国徽宣誓就职。尽管我国尚未明确建立正式的公务员宣誓制度,但各地零散的宣誓活动屡见不鲜。因此,在我国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是大势所趋、政之所向。
(二)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的重大意义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础,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社会主义宪法是社会共同体的基本规则,凝聚着基本共识和价值观。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有助于树立宪法权威,推进依法治国;有助于增强公职人员的宪法观念,激励其忠于和维护宪法;有助于提高公众的宪法意识,培养他们的宪法情感;有助于在全社会传播宪法理念,树立法治信仰。
二、实质探求:基于契约、制度、法律层面的宪法宣誓
探寻宪法宣誓的实质,应从契约、制度和法律三个层面来剖析和理解。
(一)一种“心理契约”
宪法宣誓能够在宪法与宣誓人之间构建起一种“心理契约”。心理契约,顾名思义,是一种隐性契约,一种基于价值认同而对组织的承诺。公职人员的权力来自人民,并由宪法所赋予。对宪法宣誓,不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对宪法价值的认同、对国家和人民的承诺。忠于宪法、忠于人民和维护宪法的权威是宪法宣誓的应有之义。宪法宣誓的过程就是宣誓者接受自我见证、内心见证、人民见证的过程。这个过程凝聚着信仰、荣耀和忠诚。只有内心的信仰和无形的契约才能让公职人员坚持保护公民权利的目标不动摇,切实履行好宪法赋予的权力,履行好自身的法定职责。
(二)一种“制度约束”
宪法宣誓在我国不仅是一个政治名词,而且将成为一种制度规范。《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这表明宪法宣誓绝不是心血来潮、一时冲动。党和国家领导人已充分认识到宪法宣誓作为一种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宪法的意义在于实施。实施宪法,最重要的是让宪法走下神坛,走进每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内心。为此,第一步就必须要求被授予公权力者尊重宪法、维护宪法,向宪法宣誓。国外宪法宣誓制度的实践证明,宪法宣誓更多是一种制度约束。宪法宣誓制度明确要求元首等公职人员向宪法宣誓、向公民承诺。这能够从制度上约束公权力、对公职人员起到警醒和教育作用。
(三)一种“宪法授权”
我国《宪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宪法》明确保障公民的人权和基本权利,明确规定国家机构及其职责,明确授权于行使公权力者。有权必有责,权责相对应。行使公权力,必须履行宪法规定的相关职责。向宪法宣誓,亦即向人民宣誓、许诺。公开的宪法宣誓制度有利于明确体现宪法授权,让公权力在透明公开的环境中运行。这是社会和公民监督相关公职人员的开始。宪法宣誓意在使当事人清楚自身的权力从何而来及如何规范运行,谨记“诺言来之不易,誓言不可违背”。
三、途径思考:建立和完善宪法宣誓制度
尽管《决定》已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但是宪法宣誓尚未被写进我国《宪法》。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必须首先确定该制度的具体载体,即明确其政策和法律依据。应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把宪法宣誓写进宪法,并配套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宣誓规定》或分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宣誓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宣誓誓词》[4]。建立和完善我国宪法宣誓制度应重点考虑以下方面。
(一)宪法宣誓的组织者
一个好的组织者是宪法宣誓的基本保障。在我国,宪法宣誓的组织者应该法定,可由人民代表大会的主席团、委员长会议或主任会议来组织。对于宪法宣誓尤其是中央层面的宪法宣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应为法定的组织者;对于需要在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宣誓的,应由委员长会议或主任会议组织。
(二)宣誓制度的设计要素
一是主体要素。宣誓制度首先要从法律上明确界定宣誓主体即宣誓人。《决定》明文规定,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主体为“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因此,不得随意扩大其主体范围。如果所有国家公职人员都需要对宪法宣誓的话,那么会削弱宣誓的象征意义和作用。依据《决定》要求,在中央层面,国家主席、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及其他组成人员,国务院组成人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都是宪法宣誓的主体。二是时间要素。对于宪法宣誓的时间,已经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的国家一般没有具体的规定。我国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三是地点要素。宪法宣誓的地点即宣誓场所,一般由宣誓的组织机构确定。应根据宣誓的具体情况作出区别。原则上,在会议上任命的就应在该会议上宣誓。例如,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应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向宪法宣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应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向宪法宣誓[5]。四是内容要素。宪法宣誓既庄重又严肃,其誓词的内容应当统一规定,并与宣誓人职权对应。它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效忠对象、履行职责、服务意识和宣誓责任。如对国家主席、副主席就应强调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利益;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及其他组成人员就应强调代表人民的利益;对国务院的组成人员就应强调依法行政;对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就应强调遵守宪法和法律,做到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五是程序要素。一套法定的程序对于宪法宣誓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程序法定,才能增强宣誓的严肃性。宪法宣誓程序应包括如下环节:宣布开始;开始后所有在场人员起立、奏国歌(升国旗应根据具体场地确定);宣誓者立正、右手握拳上举、左手放在宪法文本上;高声宣读誓词;宣誓结束后在誓词本上签字;组织机构存档。在宣誓的程序上一定要注意,如果出现宣誓失效,如缺席不宣誓、口误(即宣誓错误)的情况,应规定在次日重新补行宪法宣誓,以弥补这一并非实质性的错误[6]。
(三)誓言监督及责任追究机制
完善的宪法宣誓制度,必须包含誓言监督及责任追究机制。既然宪法宣誓是法律规定,就必须监督宣誓者的履行情况,并对违背宣誓誓言者进行责任追究,如政治问责等。只有严格追责才能避免宪法宣誓流于形式或表面化,发挥宪法宣誓的积极作用,把宪法宣誓制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邓静秋.宪法宣誓制度的意义与功能[N].法制日报,2014-11-26(12).[2] 蒋家棣.宪法宣誓:从域外到国内[N].人民法院报,2014-12-05(8).[3] 束锦,闾小波.建立“一府两院”官员宣誓制度刍议[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3):23-26.[4] 杨学科.论宪法宣誓制度的中国构建[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4(6):1-5.[5] 谢文英.焦洪昌:从六个方面完善宣誓制度[N].检察日报,2012-12-04(6).[6] 段珊珊.公务员宪法宣誓制度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12:21.责任编辑:孙德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