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X实施宪法宣誓制度细则
烈山区实施宪法宣誓制度细则(草案)
一、为了彰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加强宪法实施,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安徽省实施宪法宣誓制度办法》和《淮北市实施宪法宣誓制度细则》,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二、本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本区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三、宣誓誓词如下: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四、本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下列国家工作人员,在依照法定程序产生后,进行宪法宣誓:
(一)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区长、副区长,区人民法院院长;
(二)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镇长、副镇长。
宣誓仪式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主席团组织,区人民代表大会宣誓仪式由大会秘书处负责具体工作。
五、区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进行宪法宣誓。宣誓仪式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织,办公室和人
左手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文本,右手举拳,领诵誓词;宣誓人整齐排列,右手举拳,跟诵誓词。诵读誓词后,宣誓人应当报出本人姓名。
十六、本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主席团)、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根据本实施细则,认真组织实施宪法宣誓制度。区人大常委会负责监督落实本实施细则。区人社局、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和镇人大主席团于每年一月和七月将本实施细则落实情况上报区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选举工作委员会。
十七、本实施细则自通过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浅谈如何实施好向宪法宣誓制度
浅谈如何实施好向宪法宣誓制度
自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宪法宣誓制度,特别是2016年1月1日决定和办法正式实施以来,全国各地通过人大常委会会议、主任会议,政府常务会议、监察委员会会议、“两院”院务会以及干部职工大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对决定和办法等进行学习和讲座,并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宣传。各省、市、县(区)人大按照决定和办法的规定和要求,相继建立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正式就职向宪法宣誓制度,从宣誓对象和组织、顺序和方式、仪式的举行和职责分工等四个方面明晰了工作要求,并从软件、硬件等方面作了认真细致的工作准备和安排。通过认真学习、领会、贯彻和落实宪法宣誓制度,使宪法宣誓活动依法、规范、有序进行;通过实施宪法宣誓制度,强化了宪法意识,弘扬了宪法精神,树立了宪法权威,增强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职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标志着宪法宣誓制度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是,从目前各级实施宪法宣誓制度的总体情况看,一是学习宣传还不到位,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地方的“一府一委两院”及政府职能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对决定和办法及其规定内容、适应范围、程序要求等还不了解;对宪法宣誓制度实施不重视,认为宪法宣誓是“可有可无的程序安排”“走过场”“多此一举”;有的单位负责人认为上级部门没有统一具体规范要求,向宪法宣誓仅仅是个仪式,出现工作空白“无大碍”“情有可原”;乡镇人大不组织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组成人员、甚至人大和政府领导干部不向宪法宣誓的情况比较普遍,认为不必“小题大作”。一些地方的“一府一委两院”及政府职能部门和单位,对决定和办法已明确授权制定有关操作办法和工作细则的规定还不理解、没把握,存在“等、靠、要”的被动思想。特别是对本机关由党委下文任命的行政职务人员,监委会人员,由谁组织、如何组织宪法宣誓感到困惑,消极观望。二是组织实施还不够严密和规范。其一,存在随意扩大或缩小宪法宣誓人员适应范围的问题。本应法定的监察委员会成员向宪法宣誓相关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和要求;有的地方将新任命的法院副院长、检察院副检察长,甚至将所有新任命的法官、检察官均安排在人大常委会会议上进行宪法宣誓,还有一些地方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非法定对象纳入向宪法宣誓的范围;而不少地方的“一府两院”和绝大多数地方的政府职能部门和单位没有组织开展宪法宣誓工作,还有“真空地带”。其二,存在将实施宪法宣誓制度与进行宪法宣传教育活动混为一谈的现象。不少地方的“两院”对人大常委会任命的法官、检察官没有及时组织宪法宣誓,也没有具体的操作办法和工作细则,有的将开展宪法纪念日活动取代了被任命法官、检察官就职时的宪法宣誓仪式。其三,组织向宪法进行宣誓把关要求不严。应当承认,目前,在一些地方,组织选举和决定任命的国家机关人员向宪法宣誓活动开展的并不是很好。有的事先不准备,会中不安排,致使选举或任命的人员无法向宪法进行宣誓;有的领导干部特权思想严重,把向宪法宣誓视为儿戏,想宣誓就宣誓,不想宣誓就不宣誓;还有一些地方人大错误地认为,新任职人员向宪法宣誓仅仅是程序,走过场而已,对人大和政府主要领导把关要求不严,甚至拿原则搞交易,人为请托照顾或私相授受、允许另任新职不向宪法宣誓,搞所谓的“法外开恩”的潜规则。这些行为和做法,与建立向宪法宣誓制度的规定和要求极不不符,实质上就是一种违法行为。三是监督指导有待进一步加强。从贯彻落实宪法宣誓制度整体情况看,省市县比乡镇实施规范,人大比“一府一委两院”实施到位,“一府一委两院”本级比政府职能部门和单位实施稍好,工作存在不平衡、不全面、不落实和不细致的问题。一些地方的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实施情况不太关心、也不了解,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没有进行调研、指导和解决,对依法保证决定和办法在本行政区域的贯彻实施还缺乏具体有效的监督措施,顾此失彼,力不从心。
客观地讲,国家建立向宪法宣誓制度、颁布实施决定和办法时间并不长,各方面还有一个适应和对接过程,因而出现不理解、不到位和不平衡的情况,遇到实施层面、操作细节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和困惑在所难免。
当前,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一府一委两院”及政府职能部门和单位,贯彻落实宪法宣誓制度,最关键的还是全面实施宪法宣誓。首先应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宪法意识,加大决定和办法学习宣传力度,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规定内涵、适应范围、程序要求和操作细节,确保实施工作准确、规范、细致、有效。其次是明确法定宣誓主体和范围。从全国人大立法规定的向宪法宣誓的主体资格和适用范围看,主要针对的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监察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产生,依法应纳入向宪法宣誓的主体资格和适用范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党委部门不是由人大选举或任命产生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属于依法宣誓的对象,因而不能人为纳入宣誓范畴。再次严格操作规范。各级人大要把组织选举和任命人员就任新职公开向宪法进行宣誓作为法定程序和能不能遵守宪法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任用干部、进行人事任免的必要环节和重要内容,坚持“凡任必宣”,凡经人大选举和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命的各类国家机关人员,无论是在人大权力机关,还是政府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司法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不管权力有多大,地位有多高,身兼几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都必须依照法定程序举行向宪法宣誓仪式。要坚决破除各种潜规则,绝不允许“法外开恩”,不向宪法宣誓不能颁发当选证和任命证书;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对特权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以各种理由和借口、故意逃避或拒绝向宪法进行宣誓的任命干部要批评教育,不改正的要调离领导岗位,免去任命职务,以确保宪法宣誓,不留死角,不显“真空”,不漏一人。其四是加强监督检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加大对“一府一委两院”
特别是乡镇一级实施决定和办法的监督检查力度,掌握情况,指导研判,主动作为,确保决定和办法的各项规定和具体要求落到细处、要处和实处,既不走样也不走形,既不扩大也不缩小,既不盲目也不混淆,不断夯实工作基础。其五要重视完善创新。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其工作机构应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总结推介成功做法和经验,强化对操作办法和工作细节的思考研究和完善创新。如监誓人的确定、人大常委会和“一府一委两院”职能部门任命人员的宣誓规范、宣誓人秩序和批次的明确,以及任命与宣誓之间的时间间隔等问题,都还需要建立健全和实践完善。同时,决定和办法本身也有一个适应工作实际、接受实践检验、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宪法宣誓制度实施者、实践者还须共同努力,重视总结提高与创新发展,为贯彻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全面实现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宪法宣誓制度
宪法宣誓制度
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7月1日表决通过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誓词共70字:“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举行了闭幕会,会议应到169人,出席155人,符合法定人数,会议以154票赞成,0票反对,1票弃权高票通过了国家安全法。以153票赞成,0票反对,2票弃权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会议还表决通过了其他事项。
第四篇:浅析宪法宣誓制度范文
浅析宪法宣誓制度
摘要:宪法宣誓制度是党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方针实施中的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深化对宪法宣誓制度的理解,有利于从思想意识层面把握依法治国的思想内涵。宪法宣誓制度一方面又重要的仪式、程序价值,体现了庄严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家的权力来自于宪法的赋予,间接地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公权力的损害。
关键词:宪法宣誓;仪式;权力;权利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中国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若干重大问题做出了重要决定,对提高中国社会的法治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其中提到:“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提出了要在中国建立宪法宣誓制度。2015年7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明确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由此,我国正式确立了宪法宣誓制度。
一、宪法宣誓制度体现的仪式价值
宪法宣誓制度首先体现为一种仪式,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存在着大量的仪式形态,比如古代社会有大量的祭祀仪式,其背后隐藏着不同名族的文化背景,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仪式是一种由文化来构建的象征性交流,由模式化的、有秩序的一连串语词和行为构成,其不仅是表达性的———展示观念的、心智的内在逻辑,而且是建构性的———展现和建构权威的权力技术。①仪式不仅为宗教祭祀所专有,法律上也有许多类似的仪式规定,伯尔曼曾在其著作《法律与宗教》中指出,“法律并不只是一整套规则,它是在进行立法、判决、执法和立约的活生生的人。它是分配权利与义务,并据以解决纷争,创造合作关系的活生生的程序”。②仪式,亦即象征法律客观性的形式程序,是联系法律与超验价值的主要方式。③法律的各项仪式也像宗教的各种仪式一样,是“被深刻体验到的价值之庄严的戏剧化”。④正是部分通过这种庄严的戏剧化,法律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神圣性,这种神圣性即信仰。宪法宣誓制度最终呈现为一种仪式,以宣誓主体、誓词、宣誓对象、宣誓形式、宣誓地点及监誓人、宣誓效力为基本框架。
①② 郭于华: 《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 页。
伯尔曼: 《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三联书店 1991 年版,第 38 页。③ 伯尔曼: 《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三联书店 1991 年版,第46 页。④ 伯尔曼: 《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三联书店 1991 年版,第48 页。
二、宪法宣誓制度体现了对国家权力的限制
国家的权力来源于宪法的授权,有学者精辟的指出,“对于有限政府国家而言,宪法的重要功能之一在于为政府机构授予必要的权力———所有政府权力都必须源于宪法,否则就超越了宪法授权。”宪法宣誓制度从形式上将宪法的授权本质直观的表现出来,这种庄严而正式的仪式形式从心理认识和意识的领域上将这种观念牢牢地刻在国家工作人员的心头,让他们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
三、宪法宣誓制度体现了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法国《人权宣言》宣称:国民是一切主权之源。人民主权原则反映了人民在一个国家中的主人位置,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宪法确立人民主权原则,同时,把权力授予人民的公仆,由他们享有权力,管理国家,但是,其权力来源的依据则是来自于人民的赋予。宪法宣誓制度通过确定的、庄严的宣誓仪式,让国家工作人员深刻认识其权力来源的本质,时刻牢记自己的本职,不滥用职权恣意妄为,正确行使权力,保护公民利益。
四、结语
对于宪法宣誓制度的理解,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形式或流程,而应该深刻把握宪法宣誓制度的制度内涵,认清其制度价值。事实上,宪法宣誓制度在国外已经有相当的历史,1919年德国在《魏玛宪法》中首次确认国家公职人员就职宣誓制度,其后,这一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接受,在许多国家都得到确立并有所发展,意大利、新加坡、芬兰、希腊、荷兰、葡萄牙、南非等国的宪法中都明确规定,官员任职前要进行忠于宪法的宣誓。纵览各国宪法文本,得到的结论是,联合国 193 个成员国中,177 个国家在其宪法中规定了宪法宣誓制度,这充分说明了宪法宣誓制度的广泛适用,我国推行的宪法宣誓制度有其法治和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郭于华: 《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伯尔曼: 《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三联书店 1991 年版。
霍布斯著:《利维坦》[M],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哈耶克著:《法律、立法和自由》[M],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麦基文著:《宪政古今》[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姓名:张前程 学号:20***
第五篇:宪法宣誓制度
宪法宣誓制度
宪法宣誓制度 编辑词条
B 添加义项
国家公职人员在任职时向宪法宣誓,是世界上多数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制度。据统计,在193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明确作出相关规定的有177个。2015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誓词共70字:“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本词条
百科名片缺少图片,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10个积分。
目录
1制度发展 2誓词出台
3主要作用 4国外现状
5国内案例 6取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