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南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琼府办〔2008〕121号)
【发布单位】海南省
【发布文号】琼府办〔2008〕121号 【发布日期】2008-09-07 【生效日期】2008-09-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海南省
海南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
(琼府办〔2008〕121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建立科学、完整、统一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体系(以下简称“考核体系”),实行问责制,是强化政府责任,确保实现“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的重要制度保障。省国土环境资源厅拟定的《海南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以下简称《考核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市县、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制度,把“考核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周密部署、科学组织,尽快建立并发挥“考核体系”的作用。省政府各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明确责任,履行职责,密切协作配合。省监察厅、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省统计局和省水务局要加强指导和监督,跟踪掌握动态,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广泛宣传动员,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和监督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八年九月七日
海南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
第一条第一条 为加强全省“十一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控制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做好我省的减排工作,确保实现“十一五”全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的批复》(国函〔2006〕7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海南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琼府〔2007〕48号)和《海南省落实“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工作方案》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对各市、县人民政府“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情况的考核。? 本办法所称主要污染物,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实施总量控制的两项污染物,即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02)。?
第三条第三条 全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责任主体是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根据省人民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制定年度减排目标计划,层层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主要排污单位,并将其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项目和资金,严格监督管理,确保全省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第四条第四条 各市、县人民政府要按照省人民政府调整后下达的市、县201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要求,确定完成主要污染物年度削减目标,制定年度削减计划,落实减排工程项目并按计划实施。年度削减计划应于当年2月底前报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条第五条 各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全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建立完善本地区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及时调度和动态管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数据、主要减排措施进展情况以及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台账和总量减排核算档案。?
第六条第六条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依据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和海南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及监测办法的相关规定予以核定;主要污染物减排总量和环境质量变化情况依据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受省政府委托与各市、县人民政府签订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的要求核定。?
(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情况。依据市、县有关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建设、运行情况的正式文件和有关抽查复核情况进行评定。?
(三)各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措施的落实情况。依据污染治理设施试运行或竣工验收文件、关闭落后产能时间和当地政府减排管理措施、计划执行情况,统计数据、相关证明材料和现场检查结果进行评定。?
(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情况。全省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依据省政府与各市、县人民政府签订的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目标责任书的要求评定。?
第七条第七条 各市、县人民政府落实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情况,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核查督查,每年和半年各检查核查一次。?
各市、县人民政府于每年1月底前将上一年度本辖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的自查报告报省人民政府,并抄送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省人民政府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八条第八条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监察、发改、工信、统计、水务和电监等部门,对各市、县人民政府上一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进行考核。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于每年2月底前将全省考核结果向省政府报告,并逐级报经国务院审定后,向社会公告。?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采用现场核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建设运行情况较差,或减排工程措施未落实的,或未实现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目标的市、县认定为未通过年度考核。?
未通过年度考核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在1个月内向省政府做出书面报告,提出限期整改工作措施,并抄送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九条第九条 市、县人民政府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视为未完成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一)未按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年度计划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的。?
(二)按照全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和监测办法的相关规定,污染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项目等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在规定时限内未完成。?
(三)按照省政府与市、县人民政府签订的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目标责任书规定要求,未按时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或不按计划建设污水处理厂的。?
(四)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的城市(镇),污水收集率低于责任书规定,未落实污水处理收费政策,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无故不运行;已建成火电厂脱硫设施无故停运。?
(五)违反国家和省内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辖区内发生2起(含)以上建设项目环评未批先建、越权审批、擅自投入生产、超过试生产期限不进行竣工环保验收造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新增;辖区内发生2起(含)以上违法偷排、直排及其他故意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设施,造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增加;辖区内发生2起(含)以上不能稳定达标排放、长期超过排污许可证限额排污或超总量排污。?
(六)辖区内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省级以上风景名区、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生态环境敏感区发生重大(含)以上环境事件。?
第十条第十条 考核结果逐级上报经省政府审定后,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依照中央组织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和省委组织部《海南省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的规定,作为对市、县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对考核结果为通过的,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发改、财政、土地、金融等部门优先安排有关建设项目、用地指标、环评及信贷审批,加大对该地区污染治理和环保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并结合全省减排表彰活动进行表彰奖励。?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对考核结果为未通过的,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暂停该地区所有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及省级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使用,撤消省内授予该地区的环境保护或环境治理方面的荣誉称号,领导干部不得参加年度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并责成该地区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作出书面检查。
对未通过且整改不到位或因工作不力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监察部门按照《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追究该地区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对在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工作中瞒报、谎报情况的地区,予以通报批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责任。?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主要污染物年度考核结果需逐级报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部门、统计部门审核确认后,方可向社会公布本地区年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数据。?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本办法与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有相悖的,按国家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河北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
河北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实现“十一五”全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按照《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实施方案的通知》(冀政〔2007〕82号)、《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冀政〔2008〕11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主要污染物是指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省政府对各设区市政府“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各设区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以各设区市政府制定并报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的辖区污染减排计划或省政府下发的污染减排文件为依据。
各设区市政府对所辖县(市、区)政府的考核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条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责任主体是各设区市政府。各设区市政府应依据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减排任务,制定本地的削减计划,并于当年2月15日前报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条各设区市政府依照省政府发布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以及相关要求,负责建立本地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简称“三大体系”)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台账及减排档案,及时调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数据、主要减排措施进展情况以及环境质量变化情况等信息。
第六条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内容:
(一)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依据国家制定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监测办法、核查办法、核算细则以及我省制定的相关规定予以核定。
(二)环境质量变化情况依据省政府与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签订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的要求核定。
(三)减排措施的落实及运行情况。依据污染治理设施试运行或竣工验收文件、关闭落后产能时间和当地政府减排管理措施、计划执行情况等有关材料和统计数据,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督查报告进行评定。
(四)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或实施方案制定情况和减排措施的调度情况。根据是否按要求制定污染减排计划、季度调度减排措施落实情况等进行评定。
(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管理机构的设立情况,“三大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情况。依据各地有关“三大体系”建设、运行情况的正式文件和有关抽查复核情况进行评定。
(六)减排台账及减排档案建立与上报情况。依据国家和省相关规定,建立污染减排台账、档案以及上报情况进行核定。
第七条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包括减排核查和考核。减排核查结果参与考核。
减排核查分为日常督查和定期核查。日常督查重点督查工程治理减排项目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结构减排项目的实施情况、监督管理减排措施的落实效果;定期核查采用资料审核和现场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为半年核查和核查。
对在日常督察和核查中,对存在污染减排项目建设滞后,影响减排任务完成的地区,实行预警制度。
第八条对各设区市政府落实主要污染物减排情况的日常督查和定期核查工作由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
各设区市政府每半年对本行政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自查,分别于每年7月5日前和次年1月5日前向省政府报告半年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自查报告,并抄送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各设区市政府半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情况进行核查。
第九条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部门、统计部门和监察部门,对各设区市政府上一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进行考核。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采用现场核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国家对我省污染减排项目的核查、抽查结果自动纳入省对相应设区市的考核结果中。
2010考核中,未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削减任务的,直接定为未通过考核。
未通过考核的设区市政府应在1个月内向省政府作出书面报告,提出限期整改措施,并抄送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第十条经省政府审定后的考核结果,交由组织部门,依照《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设区市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综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冀字〔2008〕5号)的规定,作为对各设区市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对通过考核的设区市,省环境保护、发展改革、财政部门优先加大对该市污染治理和环保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考核优秀的进行表彰奖励;对未通过考核的设区市,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暂停该地区所有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并撤销该市的环境保护或环境治理方面的荣誉称号,领导干部不得参加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
对未通过考核且整改不到位,未按国家、省要求建设必需的污染治理设施及采取有效措施减排的,或因工作不力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由监察部门按照《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监察部环保总局令第10号)等有关规定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十一条对在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工作中瞒报、谎报情况的地方,省政府予以通报批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第十二条各设区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数据需报经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部门、统计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程序审核确认后方可向社会公布。
第十三条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评定采用量化计分方法,量化计分方法见附件。
第十四条污染减排考核结合省政府对各设区市环保目标考核进行。
第十五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广东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粤府办〔2008〕27号)
【发布单位】广东省
【发布文号】粤府办〔2008〕27号 【发布日期】2008-05-06 【生效日期】2008-05-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东省
广东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
(粤府办〔2008〕27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东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五月六日
广东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
第一条第一条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确保实现“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根据《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要求,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情况的考核。
本办法所称主要污染物,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实施总量控制的两项污染物,即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
第三条第三条 “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责任主体是各地人民政府。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要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本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和重点污染源(包括国控和省控重点污染源),并将其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项目和资金,严格监督管理,确保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第四条第四条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负责建立本地区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及时调度和动态管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数据、主要减排措施进展情况以及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台账。
第五条第五条 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的完成情况和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以定期信息调度数据为基础,依据国发〔2007〕36号文、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印发〈“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办法(试行)〉的通知》(环发〔2007〕124号)、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印发〈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试行)〉的通知》(环发〔2007〕183号)等相关规定予以核定;环境质量变化情况依据国家和省确定的环境质量标准予以核定。
(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监测、考核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情况。依据各地有关指标、监测、考核体系建设、运行情况的正式文件和有关抽查复核情况进行评定。
(三)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措施的落实情况。依据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管理措施、计划执行情况、污染治理设施试运行或竣工验收文件、关停落后产能时间及证明文件等有关材料和统计数据进行评定。
第六条第六条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落实主要污染物减排的情况,由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所属监察部门进行核查督查,每半年一次。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于每年2月底前将上一本行政区域内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的自查报告报省人民政府,并抄送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计部门和省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每年2月底前将当年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每年7月15日前将上半年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完成情况,报送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抄送省统计部门和省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和上一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完成情况均应包括本行政区域内经济发展、人口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耗、水耗等情况和所有重点污染源(含投入试运行的建设项目)总量分配及减排工程项目进展等情况。
第七条第七条 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省发展改革、统计和监察部门,对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上一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进行考核。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于每年4月底前将考核结果报省人民政府审定后,向社会公告。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主要采取资料审核、现场核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建设运行情况较差,或减排工程措施未落实,或未实现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目标的地级以上市认定为未通过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具体考核细则由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省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和省的相关规定,另行研究制订。
未通过考核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在1个月内向省人民政府做出书面报告,提出限期整改工作措施,并抄送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第八条第八条 考核结果作为对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对考核结果为通过的,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省发展改革部门、财政部门优先加大对该地区污染治理和环保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并进行表彰奖励;对考核结果为未通过的,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暂停该地区所有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撤销省授予该地区的有关环境保护或环境治理方面的荣誉称号,并暂停安排省级环保专项资金,该地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不得参加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
对考核未通过且整改不到位或因工作不力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监察部门按照《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追究该地区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九条第九条 对因行政不作为而未按要求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负责人,按有关规定追究党纪政纪责任。
第十条第十条 对在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工作中瞒报、谎报情况的地区,予以通报批评,并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统计的本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数据,需报经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省发展改革部门、统计部门审核确认后,方可向社会公布。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各地级以上市对县级以下的考核,可参照本办法,依据本市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四川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
四川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确保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文)、《四川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07]17号)和《四川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有关规定,以及受省政府委托,四川省环境保护局与各市、州人民政府签订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以下简称《目标责任书》),制定本考核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对各市、州政府“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情况的考核。
本办法所称主要污染物,是指《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实施排放总量控制的三项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和二氧化硫)。
第三条
“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责任主体是地方各级政府。各市、州政府要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地方县级人民政府,并将其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项目和资金,严格监督管理,确保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第四条
各市、州级政府要按照《规划》和《目标责任书》的要求,确定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制定削减计划。次年的主要污染物削减计划应于当年12月底上报省环境保护局。
第五条
各市、州政府环保部门应建立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及时调度和动态管理本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数据、主要工程措施进展情况以及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台账。
第六条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依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统计办法和监测办法的相关规定予以核定,因总量调剂引起的相关市、州行政区的二氧化硫总量指标变化不计入考核范围;
(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情况。依 据各地有关三大体系建设、运行情况的正式文件和有关抽查复核情况进行评定;
(三)各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措施的落实情况。依据污染治理设施竣工验收文件和当地政府减排管理措施、计划执行情况有关材料和统计数据进行评定。
第七条
对各市、州政府落实主要污染物削减计划和三大体系建设运行等的进展情况,由省环境保护局总量控制办公室按季度进行检查督查。
各市、州政府于次年1月10日前将上一本行政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的自查报告报省环境保护局。
第八条
省环境保护局会同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统计局和监察厅,于每年1~2月对各市、州政府上一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进行考核。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采用现场核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未达到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目标的地区即未通过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该市、州政府应在15日内做出书面原因解释并提交整改方案,报省环境保护局。
在对各市、州考核的基础上,上报国家环保总局并接受考核。第九条
全省考核结果在报经国家审定后,上报省政府作为对市、州政府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
对考核结果为通过的,省环境保护局会同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厅优先加大对该地区污染治理和环保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对考核结果为未通过的,省环境保护总局和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暂停该地区所有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和项目核准或批准、暂停安排中央及省级环保专项资金。
第十条
对在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工作中瞒报、谎报情况的地区予以通报批评。
第十一条
各市、州政府需经省、国家最终审核确认后,方可向社会公布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数据。
第十二条
国家六大电力公司二氧化硫总量的减排考核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总结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总结
XX年,在市委市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迎接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查验收等工作为契机,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积极克服“”汶川特大地震带来的严重影响,狠抓总量减排三大体系建设,深化三大减排措施落实,取得了较好成效。
省环保局下达给我市XX年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以下简称总量减排工作)目标任务是:实现化学需氧量(cod)削减18000吨、二氧化硫(so2)削减7100吨、氨氮(nh3-n)削减1400吨。
根据自查统计,XX年我市共实施减排项目648个,可削减化学需氧量(cod)吨、二氧化硫(so2)吨、氨氮(nh3-n)7133吨,提前达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在“xx”期间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要求。相关统计资料已上报省环保局,待环境保护部予以最终核查认定。
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岷江(内江)黄龙溪出境断面4个月达到地表水ⅴ类水质,主要污染物氨氮浓度/l,同比下降%;岷江(外江)岳店子出境断面11个月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同比增加2个月;沱江五凤出境断面11个月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同比增加1个月;实现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9天,优良率%,其中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值和综合污染指数同比分别下降%、%,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首次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一)形成减排工作新格局。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社会参与”的原则,通过目标分解、考核问责、监督执法等措施,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的减排工作新格局。
1、分解目标任务。继续将总量减排工作纳入全市重要工作部署,及时细化、分解、下达目标任务。通过与省总量办研讨座谈、组织召开全市总量减排工作会议等方式,分析现状、查找问题、部署工作,做到了任务清楚、目标明确、措施具体。
2、健全考评体系。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总量减排工作考核办法等相关规定,制定了《市总量减排考核实施办法和评分细则》,将区域环境质量作为考评依据,推行总量减排工作问责制,将其与目标绩效考评、干部选拔任用、评选创优直接挂钩,进一步健全了目标考核体系。
3、强化监测保障。一是在全市监测系统及时宣贯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办法;二是派出技术骨干多次参加专题培训学习,并在各区(市)县进行了传达和培训;三是强化监测能力建设,对49家企业新安装了在线监测监控设施;四是将32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子站、87个中小河流出入境水质断面的监测工作纳入减排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
(二)增添减排工作新措施。
1、加速淘汰落后生产力。按照国家和省产业政策调整相关要求,市政府与各区(市)县政府签订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关闭“三无”工业企业目标责任书,共淘汰落后产能企业48家,关闭“三无”企业107家;制定了涉及钢铁、造纸、印染等9个行业共500余户企业淘汰落后产能的三年规划,进一步加大了结构减排力度。
2、大力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全年共投入治理资金亿元,落实13项治水工作目标,开工建设52个乡镇污水处理厂(站),建设配套管网609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万吨/日;进一步推进21个污水处理厂(站)限期治理和21条中小河道的治理,完成中心城区40个下河口截污整治和435户雨污分流工程,关闭养殖场787家、屠宰场170家,拆除直排式厕所198个,新建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449座(容积11万立方米),实施61个乡(镇)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7%以上。
3、深入推进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围绕“全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1天”的民生工程目标,召开了全市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动员会,成立了全市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以扬尘污染整治、燃煤污染整治、机动车排放污染整治等工作为重点,全面开展道路硬化、裸土覆盖、绿化带提挡降土等工程措施,大力实施清洁能源改造,提高新上牌机动车排放标准,推行高污染机动车限时限行。通过上述措施和办法,有效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
4、突出抓好专项整治行动。投入专项治理资金4383万元,对列入省控、市控的34家超标排放企业进行了限期治理,完成治理并通过验收30家、关闭3家、搬迁1家。在抗震救灾期间,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对全市重点工业企业进行了逐一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都江堰红星电镀、蒲阳化工等200余家企业实行了停产整治。
(三)建立减排监管新机制。
1、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总量减排工作,将其作为推进我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实行政绩考核“一票否决”。
2、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督察专员办和监察队伍的作用,采取现场督察、专项督察等形式,加强对各区(市)县总量减排目标落实情况、重点减排项目推进完成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日常巡查、检查制度的落实,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有效促进了总量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全年对185家企业进行了督察;对59家挂牌督办企业、94家造纸厂、27个污水处理厂、6个垃圾填埋场、34家重点行(企)业、8个尾矿库进行了专项检查和整治;对317家安装在线监测监控企业运行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受理环境污染信访与投诉1204件,行政处罚立案1405件,处罚金额1036万元。
4、建立沟通协调机制,落实调度分析、定期通报制度,定期召开减排联席会议,及时掌控总量减排工作动态,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加强对区(市)县的工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