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期末复习maio

时间:2019-05-12 03:1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货币银行期末复习maio》,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货币银行期末复习maio》。

第一篇:货币银行期末复习maio

一、现代经济中金融体系的构成 目前各国的一般构成是: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专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

二、我国金融体系的基本构成

1金融宏观政策制定和监督管理机构

① 中国人民银行 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③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④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2政策性银行。主要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3商业银行

① 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②其他商业银行 3 城市商业银行 4非银行性金融机构5外资(合资)金融机构

6QFII 指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

三、现代金融体系的(构成)发展趋势

1、创新趋势;

2、兼并、重组趋势;

3、全能趋势(混业经营);

4、国际化趋势。

四、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1单一银行制。2总分行制。3连锁银行制。4银行持股公司制。

五、商业银行的性质

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1与一般企业比的共同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追求利润最大化 2 与一般企业比的不同点:经营对象不同,经营货币资金 3与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不同:业务有一定的综合性

六、商业银行的职能

1充当信用中介。2充当支付中介。3 信用创造功能。4提供金融服务。

七、商业银行的发展与创新

1银行业的集中、合并与国际化

2银行经营的综合化与全能化 3银行业的电子化

4加强风险控制。

八、商业银行立法与管理的必要性

商业银行本身存在不稳定因素

商业银行经营中以负债经营为主,自有资金少,负债与资产不匹配,信息透明度不高。商业银行的稳定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金融机构在营运过程中存在风险

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收益风险,经营性风险,管理风险等。

因此对商业银行进行必要的监管是保护存款者的利益的需要,保持流通中货币量稳定的需要,还是社会支付系统得以顺利进行和防止由挤兑引起的银行连锁倒闭的需要

六、我国商业银行改革

我国银行体制改革的基本战略 通过股份制改革和境内外上市,完善银行的治理结构,建立稳健的银行经营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和市场化的监管机制,增加透明度,将国有商业银行变成真正市场化主体,应对逐步推进的金融开放。

最终将大多数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

改革的措施

(一)治标措施

2003年底,中国政府选择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并动 用450亿美元国际储备向两家试点银行注资,为股份制改革创造条件。

(二)治本措施:一是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制度。二是公平、公正地选择境内外战略投资者,改变单一的股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技术和方法,促进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与国际先进银行接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三是制定清晰明确的发展战略,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

四是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体制。八是加强信息科技建设,全面提升综合管理与服务功能 十是发挥中介机构的专业优势,稳步推进股份制改革进程。1商业银行的业务

一、负债业务:负债业务是指银行吸收资金的业务,即形成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主要包括:1银行资本。即自有资本,包括银行成立时发行股票所筹的股份资本(简称股本)、公积金及未分配利润。2存款业务。指商业银行所吸收的各种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3借款业务

4其他负债:包括银行承兑券、应计税金、应付账款。

二、资产业务

资产业务是银行运用资金的业务,它表明银行资金的存在形式以及银行所拥有的对外债权,是银行获取收益的主要途径。资产业务主要包括:1现金资产。2贷款。3投资。主要是指银行购买的有价证券。

三、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

1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动用或很少动用自己的资金,主要以中间人身份替客户收付或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主要有:汇兑结算业务、信用证业务、承兑业务;

2表外业务:即银行在资产负债表上没有反映,但能为银行带来额外收益同时承受额外风险的业务。目前商业银行主要的表外业务有以下几类:①贸易融通类业务 ②金融保证业务 ③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业务 区别:中间业务不涉资产负债及其风险,而表外业务虽不直接改变资产负债表却是一种潜在资产负债活动,并产生相应风险。2商业银行的存款扩张机制

一、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

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现金存款以及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及再贷款。

派生存款是指由银行的贷款投资活动而衍生出来的存款。两者的区别在于:派生存款是一种概念上的货币,仅仅是以银行帐薄上一笔分录为凭的财产权利,它不是像通货那样的实体物质。

二、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存款货币的创造是在商业银行组织的转账结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发达的银行制度下,客户之间的支付普遍采取转账结算的方式,通过存款货币的转移完成支付,而不再使用现金。

银行在其经营管理活动中,只需保留一部分现金备付,大部分现金用于放款,客户取得银行贷款之后并不立即取现,而是转入其在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银行又可以用这部分存款进行贷放,客户又将获得的贷款存入银行。此时,放款增加了;活期存款也增加了。派生存款产生。(图示见教材P163-164)

三、货币乘数的制约因素(商业银行的存款扩张因素的影响因素P164)货币乘数(d)是原始存款的扩张倍数。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必须按一定比例转存中央银行的存款。法定准备率越高,银行扩张存款的能力越小。

(二)提现率(k)。是指现金漏损与银行存款总额的比率。提现率高会相应减弱存款派生的能力。

(三)超额准备金率(e)。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率。超额准备率越高,会削减银行存款派生能力。

(四)活期存款向定期存款的转化(rt)。定期存款也参与存款创造,但要扣除作为法定准备金(t)的部分。货币乘数=1/(r+k+e+t*rt)3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简称“三性”原则。1安全性:是指银行经营中应尽量减少资产风险,可按期收回本息的程度。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

2流动性:是指银行经营中应能及时满足存款人随时支取的要求。

3盈利性:是指银行经营中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银行要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

4“三性原则”间的关系

商业银行经营的三个原则相互统一的,又有一定的矛盾。没有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也就不能最后实现;流动性越强,风险越小,安全性也越高。但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存在一定的矛盾。一般而言,流动性强、安全性高的资产其盈利性则较低,而盈利性较强的资产,则流动性较弱,风险较大,安全性较差。5资产负债管理方法(1)资金总库法。(2)资金转换法。(3)线性规划法(4)缺口管理法: 6资产负债联合管理

对称原则:资产项目的利率、期限与负债项目的期限、利率要对称,以此为原则不断调整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在保证安全性与流动性的前提下,追求利润最大化。

缺口管理法:是规避利率的风险的手段;缺口是一家银行所持有的可变利率资产超过可变利率负债的额度。

零缺口:收支相抵,计划内收益变动最小。无论利率变动如何,风险由不同种类的资产与负债分别承担,相互抵销。但事实上零缺口不能完全消除利率风险,资产利率与负债利率不完全同步。

正缺口:指浮动利率的资产与固定利率负债的比例相对较大,当利率上升时,对银行收益有利。

负缺口:指银行持有的浮动利率负债与固定利率资产的比重较大,适用于预期利率下降。

第七章中央银行

1中央银行的类型(中央银行制度的形式)

(一)单一型中央银行制。它又有两种形式:一元的中央银行制度,二元式的中央银行制度

(二)复合中央银行制。

(三)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四)准中央银行制度。2 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与作用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 性质:中央银行是一国的货币管理机构,在国家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职能:

(一)调节职能

(二)管理职能(三)服务职能

三、中央银行的作用:

(一)稳定货币与金融

(二)调节国民经济,促进经济持续、高速、协调发展

(三)集中清算、加速资金周转

(四)推动国际金融合作 3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再贴现和贷款;金银外汇储备;证券卖卖;其他资产 4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原则

1、垄断发行。

2、发行准备

3、供应弹性 5中央银行介入后货币扩张机制的变化

(一)货币扩张机制数量上受制于中央银行资产业务规模 基础货币是商业银行存款货币扩张的前提条件。是央行的一项负债,由央行的资产业务所创造。

基础货币=现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构成了中央银行负债,由中央银行资产业务规模决定。)

(二)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进一步受到削弱 6我国中央银行的改革

我国中央银行的改革措施:

1、中央银行宏观金融调控体系的建立:改革信贷资金管理办法,建议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货币供应量控制方法;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

2、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宏观金融调控体系:①建立财政投融资体系,完善商业银行改革;②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③建立城市合作银行体系;④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⑤发展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⑥改革利率管理体制,形成基准利率为核心市场利率体系;⑦加强全社会信用规划管理;⑧加强中央银行的再贷款管理。

一、现金交易理论

基本观点:货币在经济生活中主要是交易、支付工具,货币均衡的要求就是全社会货币交易]支付总额等于全部出售商品的总价格。

其理论内容主要反映在费雪交易方程式中。费雪交易方程式是: M V= PT 或M=1/V×PT 费雪认为短期内V,T是不变的,因为V有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的,所以长期内比较稳定。同时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社会商品和劳务总交易量,即T也是一个相当稳定的一个因素。这样,交易方程式就转化为货币数量论。而且,货币数量论提供了价格水平变动的一种解释:价格水平变动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当M变动时,P作同比例的变动。

二、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现金余额数量说

现金余额理论是从货币保有量的角度来分析货币数量的一种理论。该理论的内容和分析方法主要反映在“剑桥方程式”中,该方程式是: M=KPY 该理论认为人们愿意保有多少现金余额在手边,视是否“有利可图”而定。最佳保有量的选择又最终受到收入或财富总量的制约。这为以后货币需求的动机理论奠定了基础。

三、两者的区别

综合起来看,在剑桥方程式中,如果以K表示费雪方程式中的1/V,那么 M = 1/V ×PY 可见,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作为古典经济理论框架下的货币数量论,是 以充分就业为前提的。二者主要在研究方法上存在区别。即现金交易说主要研究“飞翔的货币”,现金余额说主要研究“栖息的货币”

四、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偏好理论)

凯恩斯研究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时假定对货币的需求处于三个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2弗里德曼的主要观点和公式

(一)货币需求是稳定的,从而货币政策是有效的。恒久收入是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变量。恒久收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由它决定的货币需求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二)影响价格水平的主动因素是政府的货币供给

(三)在经济循环中,货币流通速度加强了货币量对价格及产量的作用 弗里德曼强调了货币存量和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提出了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量增长率超过GNP增长率,主张国家控制货币供给及单一规则等货币政策,主张对于货币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弗里德曼认为影响人们持币的因素来自三方面: 1.收入和财富的变化,实际恒久收入(Y)非人力财富占个人财富总额的比率(W)。2.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货币的预期收益率(rm)、固定收益证券利率(rb)、非固定收益证券收益率(re)、预期物价变动率。3.持有货币的效用(u)

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是债券,股票,商品的替代品,货币需求是个人拥有的财富及其他资产相对于货币预期回报率的函数。据此,弗里德曼将他的货币需求公式定义如下:

Md1dP f(Y,W,rm,rb,re,u)PPdt

其中,Md/P 表示实际货币需求;

Y表示永久性收入,即理论上的所有未来预期收入的折现值,也可成为长期平均收入;W表示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rm表示货币预期回报率;rb表示债券预期回报率;re表示股票预期回报率;1/p.dp/dt表示预期通货膨胀率;u反映主观偏好、风尚及客观技术、制度等因素的综合变量。3比较上两种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与货币主义关于货币需求理论的比较。弗里德曼的永久性收入是决定货币需求主要因素,永久性收入的稳定导致了货币需求的稳定。凯恩斯与货币主义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货币需求对利率是否敏感;

凯恩斯理论认为货币需求有较大的利率弹性;弗里德曼认为利率变化对人们持有货币量的影响很小

(二)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如何;凯恩斯理论认为货币需求是易变的;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是稳定的(三)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如何 凯恩斯理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易变的;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

五、决定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货币需求量与货币流通速度负相关,因此一切影响货币需求量的因素必然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如收入、价格、利率、货币供给、经济周期、信用的发展状况、金融机构技术手段的先进和服务质量的优劣等都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的关系:准确地说,货币供给量等于基础货币中商业银行实际用以进行货币创造的部分与货币乘数之积加上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直接投放的基础货币所形成的货币供给量。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过多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金融现象。理解的要点有:

(一)通货膨胀与纸币流通相联。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

(二)通货膨胀与物价相联。纸币贬值,购买力就会降低;商品价格就会上涨。

(三)通货膨胀与物价总水平相联。

(四)通货膨胀与物价持续上涨相联。通货膨胀中的价格变动的过程中物价具有上涨的倾向,并持续一定时间。

(五)通货膨胀中的价格上涨存在公开和隐蔽两种类型。

二、通货膨胀的分类

(一)按通货膨胀的原因可分为: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失调型和预期型通货膨胀。

(二)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公开型和隐蔽型通货膨胀。

(三)按物价总水平上涨的程度可分为:爬行式通货膨胀、温和式通货膨胀、奔腾式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西方学者在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有三种观点:

1、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2、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害无益

3、中性论: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没有实质影响。

(二)我国学者的观点:认为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对经济危害性极大,危害面很广,必须制止通货膨胀。

四、通货膨胀国际传递的条件

(一)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下,顺差国为保持固定汇率,会收购外汇,造成通货膨胀;浮动汇率制度下,央行不干预外汇市场,不会因收购外汇造成通货膨胀

(二)汇率政策:低估本币,当出现顺差时,大量收购外汇,造成通货膨胀。

(三)货币政策:若稳定币值优先于汇率政策,顺差时不收购外汇可避免发生通货膨胀

(四)经济状况与经济体制:取决于国家的大小、国力的强弱和对外开放程度的高低。

五、通货膨胀国际传递的途径

(一)国际贸易传递渠道 进口型通货膨胀:国外市场价格上升,引起进口商品价格上升,使开放部门成本、价格上升,非开放部门价格也相应上升,导致通货膨胀;

出口型通货膨胀:出口商品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引起出口商品收购价格上升,国内部门成本、价格上升,形成通货膨胀。

(二)国际资本流动传递渠道:通过利率的变化和资本在国际间流动引起国内通货膨胀

(三)人力资源国际流动传递渠道

(四)示范效应传递渠道:各国工会的联系及消费的示范效应

六、治理通货膨胀(反通货膨胀)的主要对策有哪些?

(1)政策与货币政策:着重于抑制总需求(2)收入政策(3)供给管理政策

(4)经济体制改革与通货膨胀

一、货币政策中间指标选取的基本要求有: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

二、中间指标的种类:利率。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超额准备金。三、一般性政策工具

一般性政策工具也称作“三大法宝”,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四、选择性政策工具

(一)消费者信用控制

(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三)不动产信用控制

(四)优惠利率

(五)进口保证金制度

五、间接信用指导

间接信用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导、窗口指导等办法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

六、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效应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部门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它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其中,外部时滞是主要的。

(一)内部时滞

是指从经济形势的变化,需要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中央银行实际采取行动的时间。内部时滞可分为认识时滞与行动时滞两个阶段。

(二)外部时滞

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开始到对货币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时间间隔。一般情况下,外部时滞由社会的经济、金融条件决定,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控制。

例题:某银行有活期存款100万,假设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为20%,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3%,现金漏损率为5%,超额准备金率15%,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的比率为50%,请计算货币乘数是多少?派生存款是多少? 货币乘数=1/(20%+5%+15%+50%*3%)=2.41 派生存款=100*2.41-100=141(万元)

练习:假定A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6000元的贴现贷款,且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15%,那么:(1)、在简单存款创造条件下,银行体系最终将创造出多少存款?(2)、如果每家银行都希望持有8%的超额准备金,情形又将如何?

(3)、如果银行每增加1元的支票存款,便会有10分转化为流通中现金,20分转化为定期存款,且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5%,则银行体系最终将创造出多少支票存款,多少流通中现金,多少定期存款?新增多少存款?(1)、银行体系最终创造的存款=6000/15%=40000(元)

(2)、在增加8%的超额准备金后,银行体系最终创造的存款=6000/(15%+8%)=26086.96(元)

(3)、在增加10%的现金漏损率、20%的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5%的影响因素后,银行体系最终创造的支票存款

=6000/(15%+8%+10%+20%×5%)=6000/34%=17647.06(元)流通中现金= 17647.06 ×10%= 1764.71(元)定期存款= 17647.06 ×20%=3529.42(元)新增存款= 17647.06-6000=11647.06(元)

第二篇:货币银行 期末综合论述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学院 期 末 考 核

《货币银行学》

请从九道题中选择五道作答。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是什么?怎么理解这些方针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

提示:首先回答商业银行的3条经营原则。然后分析它们矛盾统一的地方。

二、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能力有何特点?

提示:首先介绍什么是基础货币;然后从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和贷款、国外净资产数额、对政府债权净额、外国热钱流入等方面来分别分析其对基础货币量的影响;最后得出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能力。

三、商业银行何以有信用创造的能力?影响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因素是什么?提示:首先介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含义,然后从货币乘数的角度去分析影响信用创造的主要因素。

四、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矛盾何在?提示:首先介绍中央银行5大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然后分析它们矛盾统一之处。

五、评述传统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提示:首先提出什么是三大法宝。然后分别就每项工具的含义、优点、缺点。

六、试总结劣币驱逐良币规律的发生机理,并运用这一机理解释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的情况。

提示:首先介绍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然后分析其在金银复本位制度之下的发生机理。最后用这个机理来解释现代货币制度的情况,也就是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什么是劣币,什么是良币,怎样驱逐。

七、决定和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八、基础性金融市场的构成及内容是什么?

提示:介绍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子市场各是什么。

九、国家金融机构体系一般由哪些金融机构?

提示:从管理性机构、商业经营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三大类的构成去分析。

第三篇:货币银行学期末复习(已整理)

货币银行学期末复习范围

一、客观题复习范围 货币制度概念P19: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或“货币本位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组织形式。

利息率P39:简称利率,是利息对本金的比率,可分为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

商业信用P30:商业信用是在厂商进行商品销售时,以延期付款即赊销形式所提供的信用,它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

消费信用:消费信用是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

贴现:是指客户(持票人)将未到期的票据卖给贴现银行,以便提前取得现款。转贴现:一般是商业银行间相互拆借资金的一种方式。

再贴现P185:是指贴现银行持未到期的已贴现汇票向中国人民银行进行贴现,通过转让汇票取得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的行为。

流动性P18:是指金融资产能及时转变为现实购买力且不蒙受损失的能力。

资产证券化P108:是指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的证券的行为。充分就业P329:一般是指消除一国经济中的非自愿失业。

短期市政债券P188:

可转让定期存单P186:是银行发给存款人按一定期限和约定利率计算,到期前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转让的证券化存款凭证。

金融期货合约P200:实质上是一种标准化的远期合约,与远期合约不同,金融期货合约一般在期货交易所交易。

债券回购P188:是指债券买卖双方在成交的同时就约定于未来某一时间以约定价格再进行反向交易。实质上是一种以有价证券作为抵押品拆借资金的信用行为。

期权合约P202:金融期权合约是一种能够在合约到期日之前(或到期日当天)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基础金融产品的权利。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概念P266:

原始存款是指,银行的客户以现金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

派生存款是指,由银行的贷款、贴现和投资等行为而引起的存款。

基础货币P269:是指中央银行能直接控制的,并可作为商业银行存款创造之基础的那部分货币。具体而言,基础货币由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通货两大部分构成。

货币市场P177:是指交易资产期限在1年以内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P190:资本市场是指交易对象期限在1年以上的金融市场,主要包括股票市场、中长期债券市场和中长期银行信贷市场。

按所交易金融资产的期限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货币乘数P274: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是用以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

国际借贷P361:国际借贷是指,一国在一定日期(如某年某月某日,一般为年底)对外债权债务的综合情况。

通货膨胀P286:通货膨胀是指,在不兑款纸币制度和物价自由浮动的条件下,伴随着货币数量相对于真实产量的过快增加而出现物价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现象。

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P121

根据共同基金发行的股份份额是否固定及可否被赎回,可分为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

封闭式基金:它的股份相对固定,一般不向投资者增发新股或赎回旧股,但是,投资者购买股份后可以将他在二级市场上卖出,从而换回现金。

开放式基金:他的发行总额则不固定,可以视经营策略与实际需要连续发行。投资者可随时从基金购买更多的股份,或要求基金将自己手中的股份赎回,以换回现金。

信用货币含义P12: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中的现代形态。

货币的职能及法偿能力P14,20: 货币的基本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职能。

本位币和辅币都有法偿能力。

我国金融改革的阶段P55—58:(1)“大一统”金融时期:1948~1979年;(2)金融改革的起步阶段:1979~1993年;(3)金融改革的调整与充实阶段:1993~1999年;(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金融体制改革。

商业银行的职能P72:主要职能: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金融服务。信用中介是最基本职能。

最早成为中央银行的是---P144:瑞典银行

凯恩斯关于人们持币动机P244:交易动机(首要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现代信用的形式P13:主要是现金和存款。国家发行的短期债券、银行签发的承兑汇票是目前正在发展中的信用货币形式。

短期信用工具P35:一般是指期限在1年以下的商业票据、银行票据、支票、信用证、旅行支票和信用卡等。

一国的金融体系包括P52:金融机构体系、金融监管体系、信用体系、法律体系等多个层次。信托业务的特点P80:(1)所有权与利益权相分离;(2)信托财产的独立性;(3)有限责任;(4)信托管理的连续性。

我国的政策性银行P131: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金融工具的构成要素P179:发行者、认购者、期限、价格和收益、偿还。

金融创新的动因P197—198:(1)技术进步论;(2)管制辩证过程;(3)规避风险论;(4)竞争趋同论。

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P339:是指那些可被货币政策工具直接控制或影响的变量。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秩序P49:先外币、后本币、先农村、后城镇、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循序渐进。

格雷欣法则?其产生的基础P22:“劣币”追逐“良币”规律是格雷欣法则。产生基础:是在双本位制条件下。

我国最早的货币形式P10:足值货币。

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P332:我国在1995年3月,以法律的形式将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确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核心P345:利率

操作目标的内容 P344:基础货币、短期利率。

测量经济货币化的指标P12:实际金融资产存量/国民生产总值、实际金融资产存量/有形财富总量、人均实际货币量。

信用的基本特征P28:到期归还和支付利息。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P339:是指那些介于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的变量。

金融工程的建构模块P200:金融远期合约、金融期货合约、金融期权合约、金融互换协议。中长期债券的类型P192:(1)政府债券和政府机构债券;(2)公司债券;(3)金融债券。

中央银行的职能P152:(1)宏观调控职能;(2)金融管理职能;(3)金融服务职能。

传统的中间业务P78:结算业务、租赁业务、信托业务。

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P54:(1)清算和支付结算的功能;(2)聚集和分配资源的功能;(3)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之间转移资源的功能;(4)管理风险的功能;(5)提供信息的功能;(6)改善激励的功

能。

二、主观题复习范围

(一)简答题:

1.简述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及其相互关系?P86—88

(1)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流动性、稳健性和盈利性。简称“三性”原则。

(2)“三性原则”间的关系:商业银行经营的三个原则既是相互统一的,又有一定的矛盾。如果没有稳健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也就不能最后实现;流动性越强,风险越小,稳健性也越高。但流动性、稳健性与盈利性存在一定的矛盾。一般而言,流动性强、稳健性高的资产其盈利性则较低,而盈利性较强的资产,则流动性较弱,风险较大,稳健性较差。

2.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及其关系?P30—32

答: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它是现代性用制度的基础。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其他货币资本所有者或其他专门的信用机构以贷款形式提供给借款人的信用。银行信用的客体是单一形态的货币资本。这一特点使银行信用较好地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在信用规模的局限性;在信用方向上的局限性;在信用期限上的局限性。

 尽管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但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虽然银

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但银行信用不能取代商业信用,商业信用仍然是整个信用制度的基础。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具有密切的联系。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银行信用的出现又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得到发展。

3.中央银行的性质与地位?P148—151

中央银行的性质:中央银行是管理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主要表现在:(1)央行是全国金融事业的最高管理机构;(2)央行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3)央行代表国家运用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干预;(4)央行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金融活动。

中央银行的地位:(1)发行的银行(2)银行的银行(3)国家的银行

4.我国现阶段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什么渠道来传导?P335—336

答:银行贷款渠道可能是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首先,我国现阶段资金融通的主要方式仍然是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比重相对有限;其次,在金融市场不够完善、金融产品比较单一的情况下,我国居民的储蓄仍以银行存款作为主要的选择;最后,从信贷市场的结构来看,我国目前的信贷市场具有明显的国家所有制的垄断性。所以,至少在目前及将来一段时间内,我国货币政策通过银行信贷渠道来传导将是比较现实的。

5.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哪些内容?P364—366

答: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反映一个经济实体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以货币形式表示的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一种统计表。一般包括:(1)经常项目,包括:贸易收支、服务收支和转移收支。(2)资本项目:包括长期资本与短期资本(3)平衡项目 :包括官方储备,主要包括:黄金、外汇、特别提款权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净误差与遗漏

6.简述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P245—248

答:凡是影响或决定人们货币持有动机的因素,就是影响和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1)公众的收入状况;(2)市场利率;(3)金融业发达程度;(4)公众的消费倾向;(5)货币流通速度;(6)可供流通的社会商品总量;(7)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8)人们的预期和偏好。

7.决定和影响汇率的因素有哪些?P384

答:从现实情况出发,影响汇率的因素极为复杂,但其主要因素为以下四种:利率、国际收支、价格水平和中央银行的直接干预。

8.什么是货币制度?货币制度包括哪些基本内容?P19,20—21

答:货币制度又称“货币本位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1)货币材料确定;(2)货币名称、货币单位和价格标准;(3)本位币、辅币及其偿付能力;(4)发行保证制度。

9.决定利率水平的因素有哪些?P39—43

答:决定利率水平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有:(1)平均利润率;(2)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3)预期通货膨胀率;(4)中央银行货币政策;(5)国际收支状况。

10.如何理解金融与经济的辩证关系?P5—6

答:一方面,金融是商品货币发展的必然产物,并伴随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成熟而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在金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每一次演进都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金融发展水平和深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1.什么是表外业务?表外业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P83—84

答:表外业务是指所有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直接反映的业务。

广义的表外业务就是指所有的中间业务;狭义的表外业务指构成银行或有负债风险较高的表外业务。我国商业银行一般习惯将广义的表外业务称为中间业务。

我们把将狭义的表外业务,即构成银行或有负债的业务以及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发生转化的业务,称为表外业务。

12.选择性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基本标准有哪些?P339

答: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定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通过对这些目标的控制和调节最终实现政策目标。

操作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实现的政策变量,如基础货币(准备金、通货)和短期利率等。

中介目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目标之间,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度达到的政策变量,通常有市场利率(长、短期)、货币供应量等。

一般来说,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主要标准有:(1)可测性(2)可控性(3)相关性 选择操作目标的标准与选择中介目标的标准是比较一致的。除了必须遵循以上三个主要的标准之外,我们还必须注意操作目标与中介目标的相互衔接。同时要考虑各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实际上主要以现金和信贷规模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而目前则主要以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二)论述题(第一题10分第二题20分,共计30分)

1.如果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为10%,有人将10000元现金存入一家商业银行,在没有任何“漏损”的假设下,试说明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的过程与结果P267—268 假设客户将10000元存入甲银行,该银行提取准备金1000元,并将剩余的9000元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取得贷款的客户,又将这笔款项存入乙银行,乙银行提取准备金900元,并将剩余的8100元发放贷款。取得贷款的客户,又将这笔款项存入丙银行,丙银行提取准备金810元,并将剩余的7290元发放贷款。

上述题目中,R=10000元,r=10%,所以D=R/r=10000/10%=100000。

可见,存款总额由10000元扩张到了100000元,其中,10000元是原始存款,90000元是派生存款。多倍扩张将存款总额增加到了原始存款的10倍。

2.请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论述央行如何运用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治理通货膨胀?P333-335 答: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指:各国中央银行普遍运用或经常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也称作“三大法宝”,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表现为:中央银行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就是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中央银行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是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所谓“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的一种政策工具。

再贴现率的调整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给; 再贴现率的调整影响市场利率;再贴现率的变动具有“告示效果”。

所谓“公开市场业务”,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特别是政府短期债券)来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以控制货币供给,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将使基础货币增加,利率下降,故属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卖出证券,将使基础货币减少,利率上升,故属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3.请举例说明我国“成本推进论”通货膨胀及治理方法?P293—294

其主要观点是: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致使产品成本上升,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现象。

成本推动是侧重从供给和成本方面来解释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原因。

根据成本推进论的观点,导致生产成本提高的原因主要有:(1)工资推进。(2)利润推进。(3)生产要素推进。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为前提。

4.请联系实际阐述通货膨胀治理的对策主要有哪些?P299—301

答:由于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治理通货膨胀必须对症下药,从其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1)需求政策。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个关键。各国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即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2)供应政策。运用刺激生产增长的方式来改善供给。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入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以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3)收入政策。主张成本推进论的经济学家主张采取收入政策,以法律手段或说服办法阻止价格、工资、租金、利润率等的上涨。

(4)指数化政策。指数化政策是指各项收入按照物价指数进行自动调整,使收入得到保障,让预期因素加剧通货膨胀的作用得以排除,同时又能继续保持价格的信号功能,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债券(存款)指数化、工资指数化、税收指数化等。

第四篇:电大货币银行复习-名词解释

1、存款货币:可以发挥货币功能的银行存款,是现代信用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银行存款种类繁多,流动性差异大,流动性不同的存款货币被划归到不同的货币层次,流动迟到最强的存款货币是通过开立支票可以直接进行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

2、准货币:可以随时转化为货币的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代表社会潜在购买力。

3、货币制度: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等。

4、无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指不论用于何种支付,不论支付数额有多大,双方均不得拒绝接受,是有限法偿的对称。

5、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1994年7月在“联合国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的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中心内容是以美元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和固定汇率制。

6、牙买加体系:牙买加体系是1976年形成的、沿用至今的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种渠道调解国际收支。牙买加体系对维持国际经济运转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7、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外汇概念是指一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狭义外汇专指以外币表示的国际支付手段。我国《外汇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外汇由外国货币、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和其它外汇资金构成。

8、汇率:是两国货币之间的相对比价,是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是货币对外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两种表现价方法,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9、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指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应付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直接标价法,我国目前也采用直接标价法。在直接标价法下,汇率越高,单位外币所能兑换的本国货币越多,表示外币升值本币贬值;反之则反之。

10、固定汇率:指两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11、浮动汇率:一国货币管理当局不规定汇率波动的上下限,汇率随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由波动。

12、征信:其具体含义是指对法人或自然人的金融及其他信用信息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信用征信主要包括两大系统:一是以企业、公司为主体的法人组织的信用征信;二是与公民个人经济和社会活动相关的信用征信。

13、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销售企业对商品购买企业以赊销方式提供的信用。

14、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工具,它是提供商业信用的债权人为保证自已对债务的索取权而掌握的一种书面债权凭证。

15、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国家代为债权人

或债务人的信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国家信用主要表现在国家作为债务人而形成的负债。

16、消费信用: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17、国际信用: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借贷活动。具体形式报括:出口信贷、国际商业银行贷款、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国际资本市场业务、国际租赁和直接投资等。国际信用体现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直接表现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

18、利息:借贷关系中由借入方式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

19、利率:是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利率体现着借贷资本或生息资本增殖的程度,是衡量利息数量的尺度。也有称之为到期的回报率、报酬率。

20、收益资本化:各种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

21、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它强调在利率决定中市场因素的主导作用,真实地反映资金成本与供求关系,灵活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杠杆作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利率决定机制。

22、货币经营业:指专门经营货币兑换、保管及收付业务的组织,是银行早期的萌芽。货币经营业所从事的货币兑换、保管及收付都是由货币本身的职能所引起的服务性业务活动,并没有参与信用活动。

23、保险公司:收取保费并承担风险补偿责任,拥有专业化风险管理技术的机构组织。

24、证券公司:是为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买卖证券提供服务的投资机构。主要业务有证券成效,经纪业务,自营业务,企业兼并与收购业务和咨询业务等,证券公司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沟通资金供求、构造证券市场、推动企业并购、促进产业集中和规模经济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等重要作用。

25、货币市场:又称短期金融市场,是以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场所,主要解决市场参与者短期性资金周转和余缺调剂问题。

26、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是股份公司发行的、用以证明投资者的股东身份和权益、并据以获得股息和红利的凭证。最基本的分类是按所代表的股东权利划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票。前者的股息随公司的赢利而增减,后者的股息率固定。

27、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在一定时期支付利率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上面载明债券发行机构、面额、期限、利率等事项。

28、股票价格指数:简称股价指数,是由金融服务机构编制,通过对股票市场上一些有代表性的公司发行的股票价格进行平均计算和动态对比后得出的数值。股价指数是一种具有决策依据功能的指标。

29、票据承兑:是商业票据到期前,付款人或指定银行确认票据记载事项,在票面上做出承诺付款并签章的行为。付款人在承兑前不是真正的票据债务人,承兑后才成为票据的主债务人。只有承兑后的票据才具有法律效力,才能转让流通。

30、证券交易所:是二级市场的组织方式之一,是专门的、有组织的证券买卖集中交易的场所。

31、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及其他往来活动中所产生的全部交易的系统记录。

44、法定存款准备金: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

45、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

46、货币政策时滞: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的时间。

47、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

32、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复式簿记的原理,以某一特定货币为单位,运用简明的格式总括地反映某一经济体在特定时期内与世界其他经济体间发生的全部交易。包括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资产、净误差与遗漏。

33、套汇:利用同一时刻不同外汇市场的汇率差异,通过贱买贵卖某种外汇赚取利润的行为。

34、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步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过程。经济全球化相继经历了贸易一体化、生产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三个既相互联系,又层层推进的发展阶段。

35、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专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统一管理金融活动并代表政府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的金融管理机构。在现代金融体系中,中央银行处于核心地位,是一国最重要的金融管理当局。

36、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

37、货币供给: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过程。

38、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可以由中央银行进行有效的控制,货币供给量具有外生变量的性质。

39、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难以由中央银行绝对控制,而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投资、收入、储蓄、消费等各因素内地决定的,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具有内生变量的性质。

40、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基础货币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41、货币均衡:货币均衡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42、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其测定指标主要包括: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评减指数。隐蔽性通货膨胀的测定需要借助结余购买力、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市场官价与黑市价格的差异、价格补贴状况、市场供求状况等其他指标。

43、通货紧缩:是通货膨胀的对应称呼,描述的也是与通货膨胀完全相反的货币经济现象。它是指由于货币供给不足而引起货币升值、物价普遍、持续下跌的货币现象。

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在金融市场上所有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是在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稽核的自律性监管、同业组织的互律性监管、社会中介组织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

48、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49、金融深化:是指当金融业能够有效地动员和配置社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蓬勃发展加大了金融需求并刺激金融业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就可以形成一种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状态。

50、金融压制:由于政府对金融业实现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并强行配给信贷,造成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呆滞反过来又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就会陷入一种相互掣肘和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称作金融压制。

51、二元金融体系结构:是指现代化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现代化金融机构是指以现代管理方式经营的大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传统金融机构是以传统方式经营的钱庄、放债机构、当铺之类的小金融机构。

52、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起的新事物。

53、金融相关比率:现有金融资产总值/国民财富

1、金融工具: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证明债权债务或所有权关系并据以进行货币交易的合法凭证。

2、国际资本流动:资本跨越国界从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的运动。国际资本流动包括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两个方面。

3、泡沫经济:是伴随信用发展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即依靠信用造成虚假需求,虚假需求又推动了虚假繁荣,导致经济过度扩张。当信用扩张到无法再支撑经济虚假繁荣时,泡沫就会破灭,并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甚至导致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

4、出口信贷:是出口国为支持和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能过提供利息补贴和信贷担保的方式,鼓励本国银行向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提供的中长期信贷。

5、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当它变动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生变化。

6、格雷欣法则:金银复位制条件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制当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即良币,被溶化、收藏或输出国外,退出流通,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7、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8、间接标价法: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汇率标价方法。

9、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10、金融风险:经济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给融资活动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汇兑奉献、政治风险、创新风险等,经济发展的内在复杂性使这些风险相互关联。

11、商业银行:从事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结算等业务的银行。其特点是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在所吸收的各种存款中占相当高的比重,商业银行存放款业务可以派生出活期存款,影响货币供应量,也被称为“存款货币银行”。

12、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货币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它是一国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多个子市场,其中最主要的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13、资本市场:又称长期金融市场,是以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广义的资本市场包括银行中长期存贷款市场和有价证券市场两大部分;狭义的资本市场则专指发行和流通股票、债券、基金等证券的市场,统称证券市场。

14、证券行市:是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实际交易价格。对有价证券的发行人和投资者来说,它不仅影响该证券新的发行价格,而且是影响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

15、票据贴现:票据的持有者把未到偿还期的票据时转让给银行,银行扣除自贴现日到到期日的利息后给付的现款。

16、派生存款:是原始存款的对称,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派生存款产生的过程,就是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形成新的存款额,最终导致银行体系存款总量增加的过程。

17、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不同口径的货币供应量有各自不同的货币乘数。

18、货币政策:通常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19、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第五篇:《银行货币学》期末参考题09级

《银行货币学》期末参考题

09国际经济与贸易叶晓飞

一、表外业务

1.含义:指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且不影响银行资产负债总量,但能改变当期损益,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业务。

2.种类:狭义(指金融创新中产生的隐含风险的业务。如贷款承诺、担保、期货、期权、互换、远期等)

广义(包括传统的无风险的中间业务)。

3.与中间业务的关系

(1)区别——承担的风险不同

(2)联系:①都属于收取服务费的业务;②在范围上有重合(不同观点:中间业务包含表外业务;表外业务包含中间业务)。

二、期权与期货的区别

(1)市场形式不同,前者可在交易所内、也可在场外交易;后者须在交易所内进行;(2)标的物不同,一般地说,凡可作期货交易的商品都可作期权交易,而可作期权交易的商品未必能作期货交易;(3)履约保证不同;(4)现金流转不同;(5)履约责任不同;(6)盈亏风险不同

三、计算:若A企业收到B公司4月20日开出的商业票据一张,票面金额为10万元,期限4个月,票面利率为10‰,银行贴现率为10.8%,因急需资金于5月12日向银行申请贴现,银行经审查当日予以办理,求银行实付金额。

解:票据到期值=100000(1+4×10‰)=104000元,贴现利息=104000×100×10.8%÷360 =3120元

实付金额=100880元

计算公式

银行实付金额=票据面额(1-日贴现率×未到期天数)

第二章:信用的经济功能:分配功能、调节功能、监督功能

第五章简答题

1.商业银行的职能作用与组织制度

作用:1充当企业之间的信用中介,这有助于充分利用现有的货币资本。2充当企业之间的支付中介,由此可加速资本周转。3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这可以扩大社会资本总额。4 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职能 :1信用中介职能;2支付中介职能;3变储蓄为资本职能;4创造信用流通工具职能

组织制度:1单元银行制度、单一银行制度;2总分行制度、分支行制度;3代理行制度; 4银行控股公司制度;5连锁银行制度……

2.商业银行业务的主要内容

1负债业务2资产业务3表外业务(中间业务)4银行卡业务

3.派生存款的影响因素

1.超额准备金率e;2.现金漏损率c′;3.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的准备金占活期存款的比率rt、t′。

4.金融创新对金融业的影响

1.使得金融工具多样化、灵活化;2.使得金融业务综合化、全面化; 3.使得政府被迫放宽管制; 4.增加了货币政策的复杂性

5商业银行经营原则

1商业银行的经营的三原则:1盈利性2流动性3安全性。

三原则既统一又矛盾,要寻求最佳的均衡点。

6.金融创新的含义与主要内容

含义: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是指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微观利益和宏观效益的考虑而对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所进行的金融业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

内容:(一)金融业务的创新1.负债业务的创新;2.资产业务的创新:消费信用、住宅放款、银团贷款、平行贷款等。;3.中间业务的创新:信托业务(证券投资信托、动产和不动产信托等);租赁业务等。;4.清算系统的创新:信用卡的应用、电子计算机转帐系统的应用等。

(二)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工具与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平行贷款、票利发行便利、远期类和期权类衍生工具)。(三)金融制度的创新1.非银行金融机构种类和规模迅速增加; 2.跨国银行得到发展; 3.金融机构之间出现同质化趋势; 4.金融监管的自由化与国际化

第七章简答题

1.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与功能

要素:1.交易的主体:资金的供求双方,包括专门从事金融活动的主体和不专门从事金融活动的主体两大类;2.交易的客体:货币资金这种特殊商品; 3.交易工具:即交易活动的载体,包括直接金融工具与间接金融工具; 4.交易价格:即利息率

功能:1.筹资功能2.转换功能(即实现资金的期限转换、金额转换、区域转换)3.引导功能(正确引导资金流向、优化配置社会资源)4.调控功能(市场机制和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5.信息反馈功能6.产权复合功能

2.金融工具的特征与分类

特征: 1.偿还性(从零到无限期)2.流动性3.风险性4.收益性(包括名义收益率、平均收益率、即期收益率三种计算方法)

种类:

(一)基本分类1.货币市场金融工具与资本市场金融工具2.直接金融工具与间接金融工具3.债权凭证与所有权凭证

(二)几种主要的金融工具:要重点掌握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的含义、类型及有关问题。

3.金融衍生工具的含义与类型?

含义:即指从传统金融工具中衍生而来的新型金融工具。它是根据某种相关金融资产(货币、外汇、债券、股票等)的预期价格(如利率、汇率、股票价格指数等)的变化而定值的金融工具。

种类:

(一)远期合约(主要有货币远期与利率远期)

(二)期货合约(包括利率、外汇、股票价格指数期货等)

第八章简答题

1.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区别。

解:①二者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凯重视r主导作用,弗则强调Y的影响,认为r对货币需求影响微不足道,r增(-)1%,Md只减(+)0.15%,而收入每增加1%,人均手持货币量增加1.8%。②货币政策传导变量的选择,凯认为是r,弗认为是Ms;③凯认为Md受未来利率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不稳定,货币政策应“相机行事”,弗认Md是稳定的,可测的,“单一规则”可行。

2.存款货币银行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1.调节超额准备金的比率e;2.调节向央行借款的规模;动机:成本与收益动机;风险规避动机。

3.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关系。

货币均衡是实现经济均衡的前提条件,而经济均衡是货币均衡的现象形态。

第九章简答题

5、通货膨胀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为什么?

解:一般来说,通货膨胀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其原因主要在于:1.通货膨胀破坏生产发展

2.通货膨胀不利于技术进步3.通货膨胀扰乱正常的商品流通秩序4.通货膨胀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

6、通货膨胀预期产生的经济效应

解:通货膨胀预期会进一步削弱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效应。

1.通货膨胀预期导致货币工资率变动(上升)滞后过程的缩短和积累能力的削弱

2.通货膨胀预期有可能导致临时性的过渡购买行为。

7、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解:

一、控制需求:调整和转变宏观经济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收入政策、指数化方案(将收入、利率、物价水平的变动直接挂钩)、货币改革。

二、改善供给(供应学派的政策主张):降低税率,促进生产发展;实行有松有紧、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发展对外贸易,改善供给状况。

8、通货紧缩的标志;危害

解:标志(一)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三)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

危害(一)会导致和加速经济衰退。货币升值、少消费;实际利率上升,少投资。(二)可能引发银行危机:借款人负担加重,银行倒闭。“货币升值是引起一个国家所有经济问题的共同矛盾”。(三)负财富效应:货币昂贵,降低资产的抵押或担保价值,加速企业的破产进程。

二、论述题

联系实际分析我国近几年来通货紧缩的表现,成因与治理对策。

1.表现:(1)一般表现:①经济增长率连续下降,93~99年依次为:13.4,12.6,10.5,9.8,8.8,7.8,7;②物价持续下降,94~99年依次为21.7,14.8,6.1,0.8,-2.6,-3;③有效需求不足;④失业人数增加。(2)货币表现:①名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偏低(非绝对下降);M2增长率97年3月、98年3月,99年3月依次为21.6%,15.4%,17.8%;②基础货币收缩,其增长率97年二季度、98年二季度、99年二季度分别为28.7%,11.3%,-53.9%,(主要是由于对存款货币银行和国外净资产减少)。

2.原因:①上一轮宏观经济“软着陆”的滞后效应;②外部输入性因素导致外部需求萎缩(主要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③体制性因素导致消费需求不足(深化住房、医疗、教育、国企改革的影响);④结构性因素导致生产能力过剩(经济运行的深层原因如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老化的影响);⑤全球性材料价格下降;⑥金融机构信心不足,放贷积极性不高,陷入“信贷紧缩——不良贷款”陷阱。

3、我国的对策:(一)明确思想认识——“反紧缩,防回胀”(二)采取有效措施1.增加有效需求;(1)投资需求①继续保持政府公共投资的强度;②刺激民间资本;③增加投资要与结构调整相结合;④要与技术进步相结合。(2)消费需求:①加快经济制度改革;②扩大消费信贷;③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④开拓农村市场; 2.调整财政,货币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时滞期短,发挥作用快,适合对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增发国债、结构性减税。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3.深化体制改革(1)国有企业改革(2)金融体制改革;4.加强技术创新

第十章货币政策

一、简答题

1、货币政策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指货币当局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特征:是宏观经济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主要是间接调控政策;是长期连续的经济政策。

3、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功能、条件及主要内容

1.功能:测试功能、传导功能、缓冲功能;2.条件:可控性、相关性、可测性、抗干扰性、适应性;3.内容:基础货币、超额准备金、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

5、再贴现政策的作用过程及其评价

②作用途径(借款成本效果、结构调节效果、宣示效果)

③评价(灵活性强、调总量与调结构、风险较小;主动权在商业银行)

6、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过程与优点

①作用途径(影响利率、影响银行存款准备金)

评价(主动性强、灵活性好、连续性好;时滞较长、受干扰因素多)

7、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与配合模式

(一)二者的区别①主体不同(货币当局、国家财政);②调控方向不同(横向、纵向);③调控范围不同(货币的扩张与收缩、财政的收入与支出);④传导时滞不同(长、短);;;(二)配合模式①双紧(需求扩张、通货膨胀)②双松(需求不足、通货紧缩)③紧财政松货币(财政赤字较大、经济发展受阻);④松财政紧货币(经济繁荣,而财政投资不足)

二、论述题:近几年来我国实施“稳建”的货币政策的经济背景及具体措施。

具体措施:1.下调利率96.5.1……99.6.10,2002.2.11,8次降息。;2.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98.3.21)。①调整存款缴存范围;②合并帐户;③调整准备金率(13%→8%→6%);④下调准备金存款利率(98.3为5.22%,99.6.10为2.07%)。;3.运用央行再贷款,增加基础货币供应97央行增加外汇占款资产2764亿元,98—99受东南亚危机影响,只增加440亿、1031亿元,为此扩大再贷款,99年+1221亿元。;4.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控制(98.1.1)。5.加大再贴现力度,下调再贴现利率,扩大再贴现对象(财务公司、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6.发展公开市场业务,始于94年外汇买卖;96年进行国债回购交易;99年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融通资金7076多亿元,由此投放的基础货币比98年增长58.33%;2000年基础货币的52%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进行的。7.活跃货币市场,同业拆借对外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开放,组织债券回购交易。8.启动消费者信用控制和不动产信用控制工具。消费贷款余额在2001年末达到6990亿元,比97年增长了40倍。;9.加强“道义劝告”(信贷政策、联席会议); 10.货币政策紧密配合财政政策。98年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1000亿长期国债,银行增加1000亿配套贷款。

下载货币银行期末复习maio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货币银行期末复习maio.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首经贸《货币金融学》期末复习总结

    (一)信用货币的含义 信用货币也称作不兑现的纸币,它是以信用为基础,通过信用程序发行的,在流通中执行交易媒介和延期支付功能的信用凭证。 (二)划分货币层次的依据 ·理论界一般认......

    货币银行学(金融学)期末复习5则范文

    名词解释、判断题、单选、多选、简达和论述。 (工商管理、会计学)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商业信用 货币政策 基础货币 资本市场 金融结构 证券行市 货币市场 格雷欣法则 货币乘数......

    货币银行

    商业银行汽车信贷风险的防范 会计79胡雯佳33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稳定的发展,中国人民迎来了消费的升级时代,人们对于生活的品质需求越来越高,汽车业也进入一个普及化的快速增长......

    货币银行

    货币银行学 简答: 1、 货币制度及内容: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 和组织形式,它由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构成。包括四个要素:规定货币币材,确......

    货币银行重点整理

    第二章信用: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到期收益率: 指来自于某种信用工具的收入的现值总和与其今天的价值相等时的利率水平。1.信用形式的种类特点(1)高利贷信用 (2)......

    货币银行-论述题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内容和 缺点。如何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1)“双挂钩”的安排; (2)实行固定汇率制; (3)IMF、为会员国解决国际收支困难事先作出安排; (4......

    货币银行学复习材料

    1、货币的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2、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取决于3个因素:待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货币流通速度(*) 3、货币制度的演变:......

    货币银行学复习(模版)

    1.什么是货币 货币就是大众接受,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或偿还债务的资产 2.劣币驱逐良币 也叫“格雷欣法则”,是指当一个经济体中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货币形式时,如果其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