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莱芜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情况专项审计实施方案
莱芜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情况专项审计
实施方案
一、编制依据
根据省审计厅统一部署和《关于印发<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情况专项审计工作方案>的通知》(鲁审行字[2008]44号)的要求,结合我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基本情况(一)改革总体实施情况
我市从2007年起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市政府成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农村学校范围按2003年市政府确认的莱城城市建成区范围以外的学校。具体包括177所小学(其中:莱城区114所,钢城区41所,高新区8所,雪野区13所,泰钢1所),在校学生人数55104人;
41所初中(其中:市直1所,莱城区28所,钢城区8所,雪野区3所,泰钢1所),在校学生人数35610人(以上数据为2008年6月末数据)。
(二)改革主要内容
1、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免杂费标准按农村初中每生每年300元,农村小学每生每年210元执行。所需资金由省(含中央)、市、区共同承担。省财政负担60%,莱城区市与区的分担比例为6:4;其他区市与区的分担比例为5:5。
2、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2007年我市农村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莱城区农村初中不低于65元,农村小学不低于60元,其他区农村初中不低于95元,农村小学不低于90元(省定标准:农村初中不低于40元,农村小学不低于30元)。所需资金由省、市、县按照免杂费资金的分担比例共同承担。
2008年,省定农村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含免杂费)标准由240元提高至295元,农村初中由340元提高至445元,所需资金省与市仍按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确定的分担比例执行。
3、免费提供教科书。从2007年秋季开学起,向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的教科书,补助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35元,初中每生每年70元;从2008年春季开学起,向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地方课程的教科书,补助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15元、初中每生每年20元,所需资金全部由省级财政负担。
4、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费标准按“一费制”规定执行;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贫困家庭学生补助生活费,补助标准每生每年不低于300元;莱城区补助比例为12%,所需“一免一补”资金由省、市财政安排,其他区补助比例为8%,所需资金由市、区财政负责安排。
我市从2007年下半年起,提高“一免一补”学生比例,莱城区、雪野旅游区提高到16%,其他区提高到12%。
从2008年春季开学起,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由每生每年补助300元提高到小学500元、初中750元,享受补助的困难学生占寄宿生的比例为8%,所需资金由省、市按免杂费的分担比例执行。
5、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以地方为主,省根据各市财力状况、义务教育规模、危房改造完成情况等因素给予奖励性补助。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实行项目管理。
6、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按照“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全额纳入区本级财政预算,统一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统一津贴、补贴和社会保障政策等,并及时、足额发放。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三)资金投入情况(2007年省、市级)
1、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经费省、市两级共投入2667.3万元。其中:中央、省财政分担1796万元(免杂费1464万元、公用经费210万元,免教科书81万元,补助寄宿生27万元,特教14万元);市财政负担871.3万元(免杂费496万元,公用经费249万元,免教科书40万元,补助寄宿生63.3万元,特教23万元);资金分配去向:市直138.44万元,莱城区(含雪野区)2010.28万元,钢城区418.66万元,高新区34.33万元,泰钢工业园65.59万元。
2、秋季学期免教科书省转移支付资金493万元,资金分配去向:市直13.85万元,莱城区341.83万元,钢城区93万元,高新区14万元,泰钢工业园7.81万元,雪野旅游区22.51万元。
3.农村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资金730万元,其中:省级专项资金430万元,市级配套资金300万元。资金分配去向:钢城区所属15所学校资金290万元,莱城区所属学校12所学校400万元,高新区1所学校20万元,雪野区1所学校20万元。
三、审计目标
通过专项审计,促进我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全面落实各项保障政策;强化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完善“校财局管”的教育财务管理体制,健全农村中小学预算资金支付管理制度;促进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促进我市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四、审计范围和对象
对我市和所辖莱城区、钢城区、三个功能区及所属农村中小学校2007年度和2008年1至6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情况进行审计,重大问题向以前年度追溯,重要事项延伸至审计日或有关单位。
五、审计内容与方法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组织实施情况。通过查阅各级政府、财政、教育部门出台的文件、规定等,检查各级政府是否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是否制定了改革实施方案并建立了必要的工作机制;是否制定了关于确保经费投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免收杂费、增加教育公用经费支出,增加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等管理办法。
(二)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情况。检查各级财政部门编制的预算表,检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专项资金是否在各级财政预算中单列;运用计算、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方法,剔除“两免一补”财政补助资金因素,比较2007与2006年度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增长比例,判断是否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分析有无用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专项资金抵顶教育经费正常增量问题;检查农村中小学编制经费预算是否科学合理,准确完整,有无漏编少编或不切实际超编问题。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情况。了解各级制定的有关教师工资方面的文件规定,索取区级及不同乡镇教师工资表,比较同等级别教师工资水平,检查是否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全部纳入区本级财政预算,是否统一县域内的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是否统一津贴、补贴和社会保障政策;有无拖欠、扣发教师工资问题。
(四)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及教科书费情况。通过检查财政拨款文件、学校财务帐及问卷调查表等方式,检查相关政策落实情况:自2007年春季开学起,是否全部免除了农村中小学杂费,有无继续收取杂费问题,2007年春季预收学杂费是否全部退还学生;免杂费后财政补助生均公用经费是否达到市(省)定拨款标准;省级财政补助资金是否到位,市、县级财政是否按配套比例落实资金并拨付到位,有无资金不到位和拨付不及时问题,有无挤占、截留、挪用等问题。自2007年秋季开始,是否全部免除国家课程教科书费用,已预收书费是否全部退还学生;自2008年春季开始,是否免费提供地方课程教科书;免教科书后中央补助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应由各市、县(市、区)级补足的资金是否落实到位。
(五)免除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课本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情况。通过了解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工作流程、查阅贫困学生登记表、抽查部分家庭困难学生等方法,检查接受资助的贫困家庭学生人数是否达到规定比例,补助寄宿贫困家庭学生生活费是否达到规定标准;省财政扶持的财政困难县资金是否到位,其他县是否由市、县级财政落实资金;是否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有无专职工作人员和相应办公场所;是否采取向贫困生发放“政府助学券”的办法,有无向学生发放现金情况;资助政策、范围和工作程序是否公开透明,资助对象和时间是否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有无弄虚作假、照顾亲属、骗取补助等问题。
(六)义务教育专项资金管理支付情况。检查各区是否开设了农村义务教育地方专项资金特设专户;索取专户银行帐、银行对帐单,填写专户情况表。检查省级补助的各项资金是否按规定及时拨付到区开设的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特设专户;区级财政部门是否及时办理各项资金直接支付业务,有无滞留、挤占挪用问题;查清账户累计结余资金数,分析结余资金性质和结余原因;区级是否建立了“校财局管”财务管理体制,已建立的“校财局管”财务管理体制是否正常运行,会计核算是否规范;是否还存在乡教办未撤销或虽已撤销但资金未上交“县管”问题,乡级有无截留、滞留、挤占、挪用教育经费和私设“小金库”问题。
(七)收费情况。通过检查财务帐、调查表等方式,检查教育主管部门有无以各种名义违规收费问题。检查学校是否按“一费制”规定的额度收取寄宿学生住宿费;是否借代购课本费、作业本费名义额外收取手续费、服务费;有无以自费生、转学生、旁听生等各种名义乱收费问题;有无以校中校、校中班、特长班或者以举办辅导班、提高班、实验班、快慢班、超长班、竞赛班等名义乱收费问题;有无以教师节、校庆等名义向学生摊派捐款、向家长乱拉赞助等问题;有无强制安排学生购买指定物品、教辅材、参加保险等;检查学校有无强制性代收费和代收费不据实结算问题;查处以代购学习用具、生活用品收受供应商“回扣”问题。
(八)学校管理使用教育经费情况。对照《山东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检查学校是否制定公用经费内部管理办法并按规定办理支出,是否定期公布公用经费使用情况接受师生和群众监督;公用经费支出是否符合规定的开支范围,有无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问题;检查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有无挤占、挪用、转移资金问题;对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仪器设备、教学办公用品及图书资料是否编报政府采购预算并执行;学校有无私设账外账、“小金库”、公款私存等问题。
(九)校舍维修长效机制建设情况。索取项目立项、预决算等资料,对照《山东省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检查区级教育部门是否组织编制了校舍维修改造总体规划,有无编制规划不切实际或编制虚假项目骗取财政资金问题;中央及省安排专项资金是否及时到位,市、区财政是否根据规划安排了专项预算资金;改造项目是否执行政府采购,公开招标,有无工程预算和决算审计;资金结算是否执行报账制,有无直接拨付到乡(镇)和项目学校问题;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有无挤占、挪用、虚列成本、转移资金问题。
六、组织分工和时间安排
(一)组织分工。本次审计由审计和教育部门联合、以审计部门为主组织实施,采取“同级审”和“上审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市审计局、教育局联合组成审计组,对市本级和钢城区、高新区、泰钢工业园、雪野旅游区进行审计;莱城区审计、教育部门联合组织对莱城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情况审计。各区对农村中小学校的抽查审计面要不低于50%(对有维修改造专款的学校要全部抽查)。审计组由审计和教育部门人员共同组成。审计通知书由审计机关制发,采取“上审下”方式的主送下级人民政府。
(二)时间安排。
1、审计准备阶段
2008年6月20至2008年7月10日,对区财政、教育部门进行审前调查,安排区教育部门、学校按照审计方案内容开展自查,形成自查报告。起草并下发审计通知书。
2、审计实施阶段
2008年7月10至2008年8月20日,按照审计实施方案内容要求,全面展开审计。根据学校自查情况,抽查部分学校
3、审计报告阶段
2008年8月20至2008年9月30日,整理审计资料,起草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莱城区9月10日前完成审计任务并向市审计局报送审计报告、有关报表
(同时报送纸质和电子版)。9月底前市审计局会同教育局完成全市汇总审计报告并报省厅。
七、工作要求
(一)认真学习法规,准确把握政策。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政策法规多,涉及面广,更新快,各级参审人员要认真学习,熟练掌握,准确运用。
(二)严谨细致审计,确保审计质量。实施审计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围绕审计内容,把问题查深查透,做好审计取证,全面如实反映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综合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机制、体制、政策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意见和建议。
(三)密切配合协调,按时完成任务。此次专项审计由审计、教育部门联合组织,审计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时间和工作计划,注意上下联动,横向交流。参审的人员要密切配合,相互学习,确保按时完成审计任务,按规定时间和要求报送审计报告。
二〇〇八年六月十七日
第二篇:我县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情况
我县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情况
我县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情况
根据姚政办发[2006]30号文件印发《姚安县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的文件通知,经过半年来运行,现将实施情况反印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了编制农村中小学经费预算的意义、作用。一方面,编制好
农村中小学预算,是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预算体现着国家的方针、政策。农村中小学预算,体现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方针、政策。反映了国家支持什么、限制什么、能办什么、不能办什么,因此,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是否合规、合理,执行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方针、政策的落实,特别是经费保障新机制的落实。一方面,编制好农村中小学预算是进一步巩固“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预算编好了,执行好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的基础也就夯实了。另一方面,预算编制,是增强学校依法理财观念与能力的重要手段。农村中小学,既是预算编制的基本单位,又是预算执行的基本单位。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系中,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依法编制预算;二是要依法执行预算。
二、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中小学预算。农村中小学预算从形式上看是一个财务计划,是学校一年一度的财务收支计划,但实质是一项法律、一个法案,它从法律上规定了学校可以收到多少钱,可以用多少钱,具有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如果学校没有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就是违反了法律,是违法行为。预算对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来说,是要钱和给钱的依据和标准;对校长和领导来说,预算是管理的依据;对教师来说预算是领工资的依据和标准;对监督部门来说,预算是评价政府、财政、教育等部门、评价学校、校长、教师等方面行为业绩的依据和标准。通过预算管理,保证了学校的每笔开支都有根据、有来源、有保障、有效益、有监督。
三、学校必须规范预算编制和严格执行预算。学校要根据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实事求是的做预算。预算内容要全,项目要细,数据要实,执行要严。应该用于公用的不能用于人员,应该用于建设的不能用于运转,应该用于学生的不能用于教师。预算批准后学校不得随意调整使用,也就是俗话说的“桥归桥,路归路,打油的钱不许买醋”。
四、预算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我们学校年年都要接触,月月都要接触,甚至天天都要接触,它是融入我们工作各个方面的经常性工作,到处都存在它的身影。所以,做好预算工作,绝不能满足于或停留于一时一地的工作,而是要把它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年年都要抓好,月月都要抓好,时时都要抓好,也就是要常抓不懈。
从我县中小学2006年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情况看,还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1、乡(镇)中心学校没有办公经费。乡(镇)中心学校是教育局的派出机构,是联系学校与教育局的纽带和桥梁,现在每个中心学校编制4人,新机制运行后,没有办公经费,使其无法正常运转。
2、各中小学校的校长、总务对中小学实行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预算编制的水平低,预算编制不尽合理,有待于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预算质量。
3、目前,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是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发放,不是由教育系统直接发放,导致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分离,给预算管理带来困难。
4、农村中小学校大部分都附设学前班,管理费应列何科目,不明确。如果列入事业收入,按文件规定,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除收取寄宿生的住宿费外,没有其它事业收入的项目。
总之,通过收看《讲座》,我们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要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建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是中国教育历史上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新机制能否成功实施,预算是手段,管理是关键。我们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入、细致、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确保学校的每项支出都有根据、有来源、有保障、有效益、有监督,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姚安县财政局文行股
二OO六年六月八日
第三篇: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精神,结合我市的实际,制定本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
一、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农村义务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先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确立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等,使我市农牧区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我市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方面,仍然存在各级政府投入责任不明确,经费供需明显不足,教育负担较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九”成果的巩固,不利于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目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解决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等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执政为民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农村发展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是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1)从2006年起,全部免除我市三县两市所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学杂费;对县城、市区所在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贫困家庭、低保家庭及进城务工家庭的学生免除学杂费。杂费标准按照***[2004]68号和***[2005]55号执行。免学杂费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中央承担**%,地方承担**%进行补助。地方承担部分由省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全部解决。
(2)对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包括县城、市区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费教科书仍按照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工作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2005]***号)规定的范围执行,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承担,并逐步扩大免费提供教科书的范围;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和贫困生助学金仍按照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补助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2005]***号)规定的范围和市人民政府《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两免一补”暂行办法》的通知(**办[2005]**号范围执行,所需资金由省、市、县共同承担。
(3)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结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和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等因素,分学校测定每年需维修改造校舍的面积及所需资金,做出改扩建和维修计划。所需资金由中央资金、省级资金、县级资金按照5:3:2的比例共同承担。
(4)从2006年起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预算内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在原县级财政拨付生均公用经费的基础上,每生每年补助50元。根据国发[2005]43号文件规定,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照*:*的比例共同承担,其中中央承担**%,地方承担**%。地方承担的**%部分由省财政和县级财政按照6:4的比例共同承担,其中省级财政承担60%,县级财政承担40%。为了确保此项政策落实到位,省政府要求,目前地方承担的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暂时由省级财政全部承担,通过专项转移支付解决。待中央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执行后再按照上述比例分级承担。
(5)农垦、国营农场等所属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与所在地区农村同步实施,所需经费按照现行体制予以保障。城市义务教育也应逐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具体实施方式由地方确定,所需经费由地方承担。其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与当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同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与所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
三、强化政府行为,确保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1)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配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尽快成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确保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落到实处。
(2)明确责任,确保教育经费落到实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后,各县财政不得以任何理由减少原来安排的中小学预算内公用经费(含农村费改税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市、县财政承担的助学金要确保落实。严禁用公用经费补助资金和减免学杂费的补助资金冲减、抵顶县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
(3)全面清理现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乱收费行为,坚决杜绝学校乱收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实施后,学校除按照“一费制”收费标准收取课本费(只能向非贫困生收取)、作业本费和住宿费外,不得再向学生收取其它任何费用。
(4)齐抓共管,强化监督检查。各县、市在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时要切实做到公开透明,要把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责任与投入情况向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财政、教育、物价、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安排使用、贫困学生界定、中小学收费等情况的监督检查。要改进和加强教育督导工作,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通过齐抓共管,真正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成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阳光工程。
(5)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各县、市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宣传工作,制订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广泛利用各种宣传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向全社会进行深入宣传,使党和政府的这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的改革环境,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第四篇: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
九龙中心学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实施情况汇报材料
根据寿教计【2014】90号《寿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和寿教计【2014】21号关于《印发寿县2014年义保经费保障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的精神,我校积极行动,认真组织,狠抓落实,深入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实施,现将我校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制度
为落实好、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学校成立了以张玉平为组长,教师代表参加的义保经费领导小组。下设民主理财和财务审核两个小组,做到职责明确,互相配合,互相监督。
学校制定并完善了《九龙中心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对象认定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九龙中心学校发票报销审批制度》、《九龙中心学校招待费管理实施办法》等十余项相关制度。学校有章可循,按章办事,使得这项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认识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学校组织广大师生学习义保经费政策的有关内容、悬挂宣传条幅、布置宣传橱窗、班级出黑板报、召开主题班会等,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得这一政策深入人
心。教师通过学习,掌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具体内涵和精神实质。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及发放学生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向学生家长宣传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政策及文件精神。通过各种宣传方式,让广大师生及学生家长了解知晓义务教育经费机制改革有关内容和政策,起到社会监督作用,有力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加强预算管理,规范经费支出
1、严格编制预算。成立预算编制领导小组,从学校实际出发,按照“二上二下”的原则编制预算,提交教代会研究通过,并在公示栏公示,无异议后上报有关部门审批。
2、是严格收费管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学杂费后,目前,学校除每生收取20元的作业本费外,不再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学校为杜绝违规收费行为的发生,学校收费管理工作与教师的“先、优、模”评选挂钩,实行违规收费一票否决制。几年来,学校未发生一起违规收费行为。
3、是严格支出管理。学校支出实行校长负责制,推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日常经费支出中严格控制招待会、车旅费等非生产线开支,对于大额资金的使用,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公示一周,无异议后实施。
四是严格设备管理。加强校产管理,实行校产登记造册,强化设备的过程管理,严格购置、验收、保管、使用、交接、维修等细节管理。实行谁主管,谁负责。降低管理成本。
4、做好“免费教科书发放及循环教材使用”工作,学校严格按照免费教科书发放办法,及时一个不少的把免费教科书发放到学生手中。科学、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四门学科的循环教科书,学校按照《九龙中心学校循环教科书管理办法》管理规范有序,实行专人专柜保管。定期消毒。对自然缺损的,向教育局申请增补。
5、做好贫困寄宿生的补助工作,在贫困寄宿生工作中,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进行,程序规范、公开透明、过程合理,受到广大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好评。
6、运行成效:第一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第二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发展。
总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促进了农村学校的健康发展,为教育公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保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九龙中心学校
2014.12.
第五篇:市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意见
市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意见
为了全面构建我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巩固“普九”成果,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意见》(甘政发〔2006〕6号)和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暨“两基”
攻坚工作会议精神,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深刻理解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
农村义务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确立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精神,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认真实施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两基”攻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积极落实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两免一补”政策,使我市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促进了全市农村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但是,随着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现,主要是:各级政府投入责任不明确,缺乏合理的经费分担机制;财政投入总量不足,经费保障水平较低;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供需矛盾突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缴费上学,农民负担较重等。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九”成果的巩固,不利于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必须深化改革。在全国上下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中央做出了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决策,从理顺机制入手,解决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等问题,这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农村发展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是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中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这不仅是对我市农村义务教育的极大支持,而且对提高我市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更好的发挥农村义务教育在推动全市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各县(区)必须按照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扎实工作,把中央、省上的这项惠民政策和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二、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按照中央确定的“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逐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省、市、县(区)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一)全部免除农村地区(包括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学杂费资金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同分担,中央财政承担80,省级财政承担20%。免杂费标准为:农村初中每生每年200元,县镇初中每生每年230元,农村小学每生每年150元,县镇小学每生每年180元,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免杂费标准按照县镇初中标准执行;贫困家庭寄宿生按县(区)寄宿生总数的50%掌握,补助资金由市、县(区)财政按2∶8比例共同承担,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39元,并逐年有所提高。县(区)财政部门要调整支出结构,积极筹措经费,足额落实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开学后新增学生的免杂费资金和补寄宿生生活费资金由县(区)财政自行解决好范文
(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在免除学杂费的同时,要落实市财政局、教育局转发的省财政厅、教育厅《关于下达甘肃省中小学公用经费和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的通知》(平市财教〔2005〕98号)规定的农村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80%,省级财政承担20%,具体补助标准为:初中每生每年32元,小学每生每年24元。
(三)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中央将根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和
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等因素,分省测定每年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并由中央和地方按照5∶5比例共同承担。
(四)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中央继续按照现行体制,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给予支持。省级也将继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照国家标准按时足额发放。
(五)逐步完善
城市及农垦、林场等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城市义务教育也要逐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在平凉城区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属于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子女、残疾人子女、家庭困难的残疾学生及农村二女结扎户学生全部享受免学杂费政策。享受城市“低保”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学杂费所需资金由市、区财政按3∶7比例共同承担;残疾人子女、家庭困难的残疾学生及农村二女结扎户学生免学杂费所需资金,按照学生所在学校的隶属关系由市、区财政分别承担。符合条件的学生需提供相关有效证件,由所在学校登记造册并公示无异议后,享受免学杂费政策。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平凉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与所在学校城市学生享受同等政策。
农垦、林场等所属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与本县(区)教育部门办学校执行同等政策,所需经费按照现行体制予以保障。
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步骤
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2006年春季开学起全面实施,分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一)2006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启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新机制;市、县(区)财政补助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免除平凉城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子女、残疾人子女、家庭困难的残疾学生及农村二女结扎户学生学杂费。县(区)财政要科学合理调动资金,保证运转资金及时到位,确保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
(二)2007年,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做好各项改革工作,巩固2006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成果,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2008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全部达到市财政局、教育局转发的省财政厅、教育厅《关于下达甘肃省中小学公用经费和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的通知》(平市财教〔2005〕98号)规定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中央财政安排资金扩大免费教科书覆盖范围。
(四)2009年,中央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我市执行的省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低于中央基准定额的差额部分,当年安排50,所需资金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按照8∶2比例共同承担。
(五)2010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按国家制定的基准定额全部落实到位。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改革政策落实到位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十分艰巨。各县(区)、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增强工作责任感、紧迫感,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统筹安排,落实到位。
(一)成立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见附件),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各县(区)政府也要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财政和教育等有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同工作。各县(区)要按照市上的实施意见,认真制定本县(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
(二)明确责任,强化资金管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实行由省级政府统筹落实、管理“以县为主”的制度。市政府负责制定全市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具体政策和配套管理办法,确定市、县(区)政府的具体责任,安排转移支付和市级承担的资金。县(区)政府作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直接管理者和使用者,要根据政策规定,建立科学规范的专项资金管理、学校经费预算、公用经费管理等各项制度,管好用好各项义务教育经费,具体内容包括:将农村中小学各项经费全部纳入预算,科学合理分配资金;建立健全科学规范、高效快捷的资金拨付制度,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严禁挤占、截留、挪用教育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面清理现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政策。学校按“一费制”规定收取课本费、作业本费两项代收费项目和寄宿生住宿费外,不得向学生收取其它任何费用,坚决杜绝乱收费。县(区)财政原来安排的义务教育经费要继续保留,并加大对贫困寄宿生的生活补助,防止发生经费投入上的“挤出效应”,确保中央、省、市和县(区)同步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三)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加快清退不合格和超编教职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提高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完善城镇教师、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任教服务制度,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推进农村办学模式改革,进一步加强“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严格控制农村中小学教科书的种类和价格,推行教科书政府采购,逐步建立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强化学校内部管理,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规范教学秩序;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义务教育评价体系。促进教育公平,防止教育资源过度向少数学校集中。
(四)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改革政策落实到位。各县(区)政府在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时要切实做到公开透明,要把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责任与投入情况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并向社会公布,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财政、教育、物价、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安排使用、贫困学生界定、中小学收费等情况的监督检查。积极推行农村中小学财务公开制度,主动接受师生员工监督。切实改进和加强教育督导工作,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教育督导部门督政、督学的职能。通过齐抓共管,真正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成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阳光工程。
(五)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各县(区)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宣传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广泛利用各种宣传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向全社会进行深入宣传,使党和政府的这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的改革环境,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