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山东省寿光市考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报告[推荐]
赴山东省寿光市考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报告
根据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安排,6月23日-27日,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格林带队,市农业局局长、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胡里仁及市畜牧水产、工商、卫生、财政等部门领导和各县市农业局长等一行16人,赴山东省寿光市考察学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验。
考察组先后听取了寿光市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的经验介绍,与寿光市农业、畜牧、工商等部门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并实地考察了我国蔬菜大棚的发源地三元朱村、寿光市农业局检测中心、寿光市农产品物流园和蔬菜高科技园。虽然这次考察学习时间不长,但参加考察的同志都十分珍惜这次机会,每参观一处,都踊跃提问,挖掘真经,并深受启发。现就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寿光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渤海莱州湾南畔,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辖14镇(街道),人口102万,是全国农业产业化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已形成蔬菜、果品、水产、畜牧等四大主导产业,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特别是蔬菜已成为寿光最具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80万亩,冬暖式大棚40万个,形成了10多个成方连片的蔬菜基地。该市自2000年开始连续10年举办国际蔬菜博览会,自1983年以来建成蔬菜批发市场,销售范围辐射全国30个省市区和近10个国家,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先后荣获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全国农业综合执法试点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示范县”、“全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县”、“全国土壤肥料检测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二、寿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经验与做法
1、健全五大体系,夯实蔬菜质量安全基础
一是健全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该市先后出台了《蔬菜标准化生产考核奖惩办法》、《蔬菜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制及考核奖惩责任追究办法》、《关于全面加强蔬菜质量检测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有效地推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同时,为适应国内外市场对蔬菜质量安全的要求,该市按照“完整、接轨、配套、简便”的原则,重点围绕农产品产、加、销等各个环节,以市场为导向,抓住主导产品,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寿光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汇编》和《寿光市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实用手册》,将农业生产全部纳入标准化体系,解决了无标生产、无标流通、无标销售的问题。
二是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按照“布局合理、结构科学、服务便捷、满足需要”的要求,寿光市财政拿出1000多万元建设了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14个处镇(街道)投资200多万元购置了28台高标准检测设备,并配备了农产品质量流动检测车,农产品企业、基地、市场、超市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室。为了全面提高科学监管水平,市、镇(街道)、企业、市场共同投资504万元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视频监控与信息管理平台,把所有镇(街道)、“三品”蔬菜生产加工企业、超市、农产品交易市场的613处检测室全部纳入视频监控和检测信息采集范围,对全市农产品质量进行实时监控、统计、分析、预警与智能化管理。
三是健全农业执法监管体系。该市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各镇(街道)相应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和农业行政执法中队,按照不少于6人的标准配齐了人员,进行了执法培训,统一制作了执法服装,下发了上岗执法证。同时,该市政府对各镇(街道)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量化考核,各村实行村委负责制,每个村委成员都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全市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监管体系,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四是健全农民合作组织体系。该市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了基地加农户式的稻田燎原模式、连锁式的东方誉源模式和统一购销、统一管理的洛城绿色食品基地模式等各种模式的合作组织,提高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该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70个,辐射带动40%的村、10多万农户,为农民持续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
五是健全科技服务推广体系。该市投资30多万元建设了寿光农业信息网,设立了320家农村信息网络服务站,通过网络视频服务等形式,“面对面”为农民群众提供生产技术指导。同时该市还依托山东农业科技人才市场和潍坊科技学院,以该市农技培训中心、镇(街道)农技服务中心和村综合服务大院作为培训基地,开展了30万农民科技大轮训工程。该市有8.9万农民获得“绿色证书”,2.4万农民取得“农民技术员”资格,130人获“农民科技专家”称号,农民科技素质明显提高。
2、完善四项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
一是完善投入品使用制度。全面整顿农资市场,特别是对农药的销售建立定点经营和购销登记制度,规范了农资市场秩序。该市采取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牵头,农业、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参加,对剧毒农药的生产、销售、使用等各个环节,进行定期不定期排查,对农药经营业户全部建立排查档案,从源头上杜绝剧毒农药的产生。同时,该市政府每年设立10万元专项举报奖金,对生产、销售、使用违禁农药的行为实行有奖举报,举报情况一经查实,在对举报人保密的前提下严格兑现奖励,坚决杜绝生产、销售、使用违禁农药现象的发生。
二是完善基地准出制度。由该市农业部门设立基地认定前置条件,对达不到标准的,坚决不予申报,对要求续报的,从严把关。大力推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物资供应、统一配备检测仪器、统一制度规范、统一注册商标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建立指导机构,确定专人负责。目前该市获得国家“三品”认定的基地达到15处、68多万亩。同时,该市还规定,凡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产自销的农产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农产品都要持质量检测合格证明办理产地证明,方可上市销售。对销售不合格农产品的,由农业部门责令停止销售,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监督销毁。
三是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蔬菜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村头地边市场等市场和蔬菜销售组织、个体购销者等经营者严格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凡无质量合格证明、产地证明的不得入市销售,并对进场销售的蔬菜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抽样检测,经检测不合格的,由工商部门责令停止销售;对已经销售的蔬菜实行追回,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监督销毁。
四是完善蔬菜检测制度。对蔬菜重点区域、重点产品,坚持自检和抽检相结合,扎实开展好例行监测、监督抽检和质量监控等工作。寿光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负责对全市基地、市场、超市及加工企业进行抽检,每月检测蔬菜样品800个以上,其中定量检测200个以上。各镇(街道)检测室对辖区内蔬菜基地、种植户、经销市场不定期进行抽检,每月检测蔬菜样品不少于500个,市、镇(街道)两级全年检测蔬菜样品7.8万个。为确保检测工作落到实处,该市还建立了检测结果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出现问题的追根溯源,跟踪检测,跟踪执法,有效杜绝了不合格蔬菜的产生。
3、加大三个力度,全面提升寿光农产品品牌形象
一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该市每年都组织辖区内的有关企业和部分蔬菜种植户积极参加中国(北京)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上海、青岛、烟台等大城市农产品对接会,宣传寿光蔬菜,推介名优产品,进一步提高了寿光蔬菜知名度。同时,从2000年开始,该市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展示寿光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该市坚持对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的企事业单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其它经济组织,当年新获“中国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山东省名牌农产品”的,由市财政一次性分别奖励50万元、20万元、10万元;对当年新获国家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由市财政一次性分别奖励1万元、0.5万元、0.5万元;对创建成为国家、山东省、潍坊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的,由市财政一次性分别奖励5万元、2万元、1万元,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品牌争创工作。
三是加大品牌创建力度。该市按照“规划一批、培育一批、成熟一批、推出一批”的要求,坚持“独、特”和具有不可复制性原则,以争创地理标志产品和山东名牌农产品为重点,充分挖掘优势蔬菜资源,集中培育了一批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不断加强农产品品牌认证。目前,该市已有412种农产品获得优质农产品标志,打造了“乐义”蔬菜、“王婆”香瓜等十几个知名商标,桂河芹菜和寿光独根红韭菜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同时,该市还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研究院,研发了4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甜瓜品种和2个甜瓜新品种,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三、启示与建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借鉴寿光先进经验,努力做好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我们认为应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1、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要在监管能力建设上下功夫
一是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各县市区应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赋予的职责,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农业执法、检测检验、一体化认证和技术服务等建设,落实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员的工作责任,切实履行好对农产品生产基地、“三品”认证生产企业的指导与监管职责,建立健全一支结构合理、作风优良、业务过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
二是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及时添置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需要相适应的检验检测设备,逐步建立起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相适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为农业依法行政提供法律依据。
2、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要在监管制度建设上下功夫
一是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主体和监管部门的责任意识与法律意识,明确农产品生产环节和监管环节的职责,进一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管理。
二是要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将我市生产基地农产品的例行监测范围从生产基地向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延伸,并形成覆盖全市的检测网络,突出重点季节、重点环节和重点产品的定期、定点监测,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预警预报奠定基础。三是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信息,指导广大生产者进行无公害生产,引导广大消费者健康、安全消费。对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信息,要及时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有效防范或制止区域性、行业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使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理,确保广大群众食用安全。
3、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础,要在保障体系建设上下功夫
一是要健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加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建设力度。围绕蔬菜、水产品等主导产业,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的推广应用,突出抓好已建成的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模式和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快先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
二是要健全质量检测体系。切实加强市、县、乡(镇)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拓展检测网点,加强基地待上市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力度,为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奠定基础。
三是要健全农民合作组织体系。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种养大户、农业技术人员等牵头,创办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各个环节提供全方位服务。
四是要健全科技服务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株洲农业信息网,设立农村信息网络服务站,通过网络视频服务等形式,为农户提供生产技术指导。市、县级政府与科研单位加强协作,大力引进和推广新技术。
四、当前重点要抓好三项工作
1、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样板建设,完善监管网络。以醴陵市为基础,以实施醴陵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示范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网络。在目前市、县二级的基础上,将检测网络延伸到乡(镇),形成三级监管网络,增强监管力度,确保源头质量安全。
2、抓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10个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为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杀虫灯、防虫网等病虫害物理防治设施,真正实现蔬菜标准化生产。同时,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带动全市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基地档次。
3、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质量安全承诺,推动基地准出。加强对第一批城区和株洲县10个参与蔬菜质量安全生产承诺基地的技术指导、服务,帮助其建立健全田间生产档案和加强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检测工作。坚持做到蔬菜不检测不上市,不合格不上市,并对基地环境、投入品使用实行检查和跟踪管理。
第二篇:赴山东省寿光市学习考察的报告
赴山东省寿光市学习考察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0-09-21)来源: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作者:倪爱忠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8月27-29日,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金海荣、包雷耿、区政府副区长陆志芬率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城建农经工委,农经局,王店镇等有关人员组成的考察组,赴山东省寿光市学习考察精品农业建设情况。考察组一行受到了当地人大和三江集团的热忱欢迎和接待,通过双方交流和实地考察,感触颇多。现将学习考察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寿光市基本情况
寿光市地处山东北部沿海,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6公里,辖14个镇、街道,耕地135万亩,人口102万,是“中国蔬菜之乡”。近年来,该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自身优势,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促进了蔬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2009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生产总值416.7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4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74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000元。目前,全市的蔬菜种植面积80万亩,冬暖式蔬菜大棚40万个,形成了万亩萝卜、万亩韭菜、万亩芹菜等十几个成方连片的蔬菜生产基地,注册了 “乐义”等商标,全市涌现出了“中国韭菜第一乡”、“中国胡萝卜第一镇”、“中国香瓜第一镇”等专业镇村587个,蔬菜产业成为寿光最具竞争力和特色的支柱产业,仅蔬菜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
二、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阶段
(一)生产起步阶段。80年代初到中期,寿光仍是一个靠国家资助的历史贫困县,主要以粮食生产为重点,尝试调整作物布局,发展蔬菜生产。农民种植蔬菜热情高涨,但由于流通不畅,出现了“菜贱伤农”现象。“烂白菜”事件给当时的决策者以沉重的思考,同时也受到启示,抓蔬菜生产必须抓流通,抓流通必须抓市场。1984年3月1日,占地52亩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在九巷村正式开业。正是这处市场的建成与逐步的扩大,带动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二)保护地起步阶段。1989年春节前,寿光市三元朱村支部书记王乐义偶然间得知辽宁瓦房店农民韩永山的大棚冬天能种出黄瓜,他多次前往瓦房店诚心取经。韩永山被王乐义为乡亲们谋富路的真诚感动,将技术传给了他。回村后,王乐义开始了冬暖式大棚的研究,结合当地实际从大棚方位、墙体、顶棚结构和骨架、覆盖薄膜、嫁接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技术改进,召开党支部会议,号召党员干部带头,当年定下了17个大棚。1989年12月,三元朱村第一批黄瓜上市了,每公斤20元,从元旦到“五一”,棚均收入2.7万元。17个大棚,点燃了绿色的火种,激发了全市发展蔬菜大棚的积极性,更是引发了寿光乃至全国农业保护地栽培的一场革命。1995年,全市蔬菜大棚迅速发展到18万个,并很快传授到全国各地。
(三)大范围推广阶段。1994年至1999年,寿光市将大棚蔬菜种植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来抓,以三元朱村为样板,召开现场会,开始了在全市范围推广大棚蔬菜的种植。当年寿光市温室大棚的数量由最初的6000座发展到3万座,到1999年已经达到30万座。寿光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布局,开始了“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农业产业化雏形。
(四)蔬菜产业产品质量提高和塑造品牌阶段。1999年至今,寿光温室大棚已达40万座,其中大拱棚5万座,节能温室35万座,从2000年开始了无公害蔬菜种植,2006年提出“蔬菜标准化提高年”概念,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保护农民利益,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为前提,从提高寿光蔬菜品质和档次上做起了文章。早在九十年代,市委、市政府就作出了“发展绿色食品,走向二次革命”的战略决策,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通过抓源头控制、强化检测、市场准入等形式,积极开展绿色无公害基地认证和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证工作。以“以菜为媒,经贸唱戏”的宗旨连续多年成功举办蔬菜博览会,打造了寿光蔬菜的特殊名片。同时,在基地建设、质量管理、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实现“寿光蔬菜”品牌的新突破。
三、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
(一)完善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
近几年,寿光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流通,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先市后场”的原则,不断改进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的运作方式、交易手段、组织体系、市场发展战略和策略,进一步做大规模,扩大影响。投资20多亿元对全市蔬菜批发市场进行了整合,建设了占地3000多亩全国最大的农产品物流园,预计年交易额将达到600亿元。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全国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二)搞活龙头企业运行机制,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寿光市始终把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按照“巩固市场核心、扩展营销体系、突出加工龙头”的思路,围绕主导产业,加大力度开拓市场,积极灵活地进行市场结构调整,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寿光市把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提高农业效益和提升产业化水平的重要环节来抓,以发展农产品精细加工为重点,坚持改造与新建并举,多种经济成份参与使农产品加工规模和产品档次有了很大提高。先后与美国、荷兰、以色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瑞士先正达、以色列海泽拉等10多家世界知名种业公司在寿光建立了研发基地,形成了以种子种苗、农产品加工、有机肥为主的涉农产业,目前,全市有上百种农副产品直接或间接通过加工进入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基地+农户”、“基地+协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
寿光蔬菜之所以如此受青睐,一个重要原因是寿光蔬菜相当于无公害的代名词。为了保证无公害生产,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寿光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汇编》、《寿光市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实用手册》,将蔬菜生产全部纳入标准化体系,彻底解决了无标生产、无标流通、无标销售的问题。同时,对生产基地实行“技术培训、产品检测、技术规程、注册商标、标识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蔬菜生产记录档案,对全市14万户蔬菜种植户、40万个蔬菜大棚编制身份证,做到有据可查,能够追溯。
(四)积极推进科技兴农,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寿光市始终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打造寿光蔬菜品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根本措施,坚持引进与开发、示范与推广相结合,不断用科技武装蔬菜产业,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一是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推广。通过连续举办蔬菜科技博览会,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并借助瑞士先正达、荷兰瑞克斯旺、以色列海泽拉等外资农业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先后推广了300多个蔬菜新品种和大棚滴灌等200多项标准化新技术,建设了蔬菜高科技示范园、三元朱等蔬菜示范基地,14个镇、街道都建立了无土栽培大棚蔬菜示范点,全市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其次,健全信息化服务体系。完善了市乡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利用政府信息网、中国蔬菜网、报纸、电视等手段,及时为农民发布和传递国内外市场的农产品需求、供应状况及价格走向等信息。第三,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实现技术全员化。组建了50多家蔬菜协会,对广大菜农、蔬菜加工企业负责人广泛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同时,还与中国农科院等40多家省以上科研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先后引进高科技人才100多名,先进技术50多项,目前全市有89万多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有2.4万名农民获得了“农民技术员”资格,5000名农民技术员奔赴全国各地进行技术指导,广大干部群众的标准化知识水平和科技素质明显提高。
四、寿光市蔬菜业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一)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加快发展设施农业
秀洲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利条件好,具有发展大棚蔬菜生产的优势。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一体化给我区农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做好设施农业的规划,充分利用有利的光热资源,就基地水源保证、基础设施投入、技术培训、品种结构调整、规范化管理等工作。在大棚的建造上,要结合实际做好技术示范与培训,发挥示范点、示范区的带动作用。同时要抓好农产品的市场销售问题,积极组织生产者与蔬菜批发市场对接,避免菜贱伤农事件的发生。品种结构的安排上,要科学合理安排好品种搭配和生产茬口,以提高经济效益,从而达到高效生产的目的。
(二)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生产集一、二、三产业。寿光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同时,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龙头企业牵动力大,后劲长远,示范作用明显。发展龙头企业,既可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又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和提升农产品品牌,是一项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举措。因此,要立足培育与引进相结合,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校相合作,使我区农业龙头企业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规模上有所扩大,科技含量上有所提高,以此来促进我区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
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国内外市场准入处处设防,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我区农业发展的长远之计,把好质量关,抓好源头控制,杜绝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和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流入市场和进入市场环节,创造条件逐步完善各种对农产品安全的检疫检测手段和设施,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认证,使我区农产品生产有更加长足的发展。
(四)在发展农产品生产的同时,加大市场建设步伐
寿光蔬菜市场是全国区域化的大市场,市场管理和装备都是现代化的,在寿光市场上没有买不出去的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覆盖千家万户,把农户需要的生产资料运进来把农户生产的产品推销出去,为农户开展社会化服务,实现了“建一个专业市场,带动一项专业生产,培育一个支柱产业,形成一个区域带”的发展目标。没有全国的大市场,寿光就不可能发展的这么快这么好,而我们缺少像寿光这样的大市场、大平台。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嘉兴现代物流园和嘉兴农产品市场的平台,加快专业市场的建设步伐,真正做到农超对接、连锁销售、品牌专卖,保证农产品以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流动,保证农产品在流通中实现品牌的提升,以此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五)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农战略
寿光实现科技全员化,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值得我们借鉴。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农业科技人才是农村人才队伍中最关键的群体。要切实改变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投入不足、发展不适应等问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着力抓好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村生产型人才、农村经营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适应现代农业建设和我区农业结构调整,确保农民增收。
第三篇:赴山东省寿光市学习考察报告
赴山东省寿光市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7月24日至26日,县长助理杨干保率领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和各乡镇有关同志一行23人赴山东省寿光市考察学习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考察期间,考察组实地参观了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山东省农产品标准化加工企业——洛城特菜、中国胡萝卜第一镇——化龙镇胡萝卜生产基地、中国韭菜第一乡——桑家街道万亩韭菜示范园、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寿光农产品物流园、中国特色经济村——三元朱村、寿光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文家街道桑家村一边倒桃树基地等地,并走访了寿光市农业局、蔬菜发展中心和市农工办。考察学习中,大家耳闻目睹,边学边议,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倍受启发,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山东省寿光市基本情况
寿光市是山东东北部的一个滨海县级市,隶属中国风筝之乡——潍坊市,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下辖9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975个行政村(居委会),耕地135万亩,人口-1-
102万,是我国著名的蔬菜之乡、全国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和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近年来,寿光市通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和快速发展,连续九次跻身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2008年名列第26位,是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2009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16亿元,财政总收入45.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24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来自蔬菜产业。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30周年18个重大典型之一。目前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80万亩,形成了万亩辣椒、万亩韭菜、万亩芹菜等十几个成方连片的蔬菜生产基地,全市涌现了“中国韭菜第一乡”、“中国胡萝卜第一镇”、“中国香瓜第一镇”等专业镇村587个,农户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
二、寿光市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寿光市主要通过发展蔬菜产业、打造蔬菜品牌来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主要做法是:
1、大力扶持引导。自改革开放以来,寿光市确立了“以菜兴市,以菜兴经济,以菜富农民”的工作思路后,始终坚持发展思路不动摇,历届市委、市政府班子把蔬菜产业作为“第一菜单”来抓,一任接着一任干,市、乡镇、村三级层层成立行政第一把手为首的蔬菜产销工作领导班子,市里专门成立市蔬菜发展中心负责全市蔬菜产业发展,并从技术指导、销售、贷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蔬菜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为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寿光市委、市政府将蔬菜列入全市年终考核进行专项评比,每年从市财政拿出3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奖励发展蔬菜的有功之臣,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参与积极性,在全市上下形成了齐心协力发展蔬菜产业的浓厚氛围。
2、创新蔬菜栽培模式。l989年,三元朱村现任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冒着极大的风险,砍掉了将要成熟的35亩玉米,对寿光的“土温室”进行了科学改造,建起了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通过加强技术指导,当年17个大棚生产出了顶花带刺的黄瓜,从元旦到春节,每公斤20元不落价,一茬收下来,每个棚收入两万多元,一场反季节栽培蔬菜的技术革命从此迅速
展开。寿光蔬菜开始由季节性露天栽培向“四季常青,四季有菜”大跨度发展。1990年冬暖式大棚发展到5000个,l991年猛增到2.5万个,1992年7.5万个。2009年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80万亩,其中冬暖式大棚近40万个,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目前,冬暖式大棚已经更新到第四代了,自诞生第一个冬暖式大棚起,寿光就成了全国大棚蔬菜的“实验田”,近几年来,寿光共引进了来自美国、荷兰、以色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品种共2000多个,经试验淘汰1500个,有500个新品种在农民的大棚里落地生金。
3、推进规模化生产。在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寿光市积极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他们采取反租倒包、招标承包、使用权拍卖等方式,依托龙头企业、技术能人、涉农部门等创办农业园区,鼓励农民以技术、资金等入股,激活各生产要素、集聚各类资本,大力发展种养加、贸工农、科研开发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集约经营,逐步从“公司+农户”的松散型走向“公司+基地带农户”的农场化,走出了一条“农业农场化、农民职工化、生产基地化、产品标准化”的新路。目前在全市已形成了500多个特色鲜明的现代农场,发展农业
龙头企业达到410家。
4、注重产品质量。1995年以后,全国各地蔬菜生产迅猛发展,消费者在基本满足量的需求后,对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市场消费开展倾向绿色无公害食品。为此,寿光人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逐步引导群众向发展绿色食品蔬菜栽培方式转变,开始了以发展绿色食品蔬菜为主要内容的蔬菜产业二次革命。编制《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技术规程》,以提高蔬菜质量水平为重点,重点抓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注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监控,市政府投资1200万元建立了市级农副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各镇街道共建设了14处蔬菜质量速测室,定期对进入超市的蔬菜进行抽检,每月检测样品100多个,对超标严重的蔬菜,坚决销毁。推广标准化管理措施,加强质量监控,开展蔬菜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促进了寿光蔬菜生产的上档升级,大片的土地按同一标准进行结构调整,打响了寿光菜的“绿色牌”、“生态牌”,打造了寿光“品牌蔬菜”。目前,该市对14万户蔬菜种植户、40万个蔬菜大棚编制了身份证,做到有据可查,能够追溯,并有325种蔬菜产品获得“三品”认证,打造了“乐义”蔬
菜、“王婆”香瓜等十几个省级以上知名商标。
5、强化蔬菜流通。有长盛不衰的大市场,才会有坚挺不败的菜园子,不断延伸蔬菜产业链至关重要。为此,寿光先后投资3亿多元对蔬菜批发市场进行了扩建,建成了国内第一家农产品电子拍卖中心,面积扩大到680亩,年交易量40亿公斤,交易额56亿元,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为扩大经营范围,构筑复合型的大流通格局,先后开通了绿色通道、蓝色通道和网上通道路,蔬菜销售范围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出口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建成全国第一家蔬菜网上交易市场,2008年交易额216亿元。为更好地适应农产品流通业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2008年该市投资20亿元建设占地3026亩的国家级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一期已建成运营,全部建成后年交易额将达到600亿元。特别是从2000年开始,该市连续举办了十一届中国(寿光)蔬菜科技博览会,每年参观人数达到150万人次,架起了农产品与市场对接的桥梁,成为寿光农业对外开放的窗口,使寿光蔬菜享誉国内外。目前,寿光市已发展专业市场40多处,集
贸市场196个,创建了全省国第一家蔬菜网上交易市场,开通了寿光至北京、洽尔滨、港江3条“绿色通道”和面向国际市场的海上“蓝色通道”,网上通道蔬菜销售范围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10多个国家和地区。
6、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科技创新和服务始终是寿光菜在市场竞争中一路领先的源泉。该市多年来始终 坚持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提高蔬菜产业综合效益的根本措施,坚持引进与开发,示范推广相结合。该市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山东农大等46家省以上科研单位和院校进行了合作,开展了蔬菜育种栽培等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扩大了大棚滴灌臭氧抑菌等3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和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生物组培等30多种种植新模式,全市蔬菜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分别达到95%和98%,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为把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到基层,全市完善了市镇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组建了50多家蔬菜协会,建立了蔬菜示范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设了“中国农业人才热线”、“农业人才信息库”,引进农业科技人才100多名。以市农广校、农技中心、镇农技服务中心、村科技综合服务大
第四篇:赴山东省寿光市学习考察报告
赴山东省寿光市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7月24日至26日,县长助理杨干保率领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和各乡镇有关同志一行23人赴山东省寿光市考察学习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考察期间,考察组实地参观了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山东省农产品标准化加工企业——洛城特菜、中国胡萝卜第一镇——化龙镇胡萝卜生产基地、中国韭菜第一乡——桑家街道万亩韭菜示范园、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寿光农产品物流园、中国特色经济村——三元朱村、寿光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文家街道桑家村一边倒桃树基地等地,并走访了寿光市农业局、蔬菜发展中心和市农工办。考察学习中,大家耳闻目睹,边学边议,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倍受启发,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山东省寿光市基本情况
寿光市是山东东北部的一个滨海县级市,隶属中国风筝之乡——潍坊市,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下辖9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975个行政村(居委会),耕地135万亩,人口102万,是我国著名的蔬菜之乡、全国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和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近年来,寿光市通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和快速发-1-
展,连续九次跻身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2008年名列第26位,是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2009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16亿元,财政总收入45.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24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来自蔬菜产业。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30周年18个重大典型之一。目前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80万亩,形成了万亩辣椒、万亩韭菜、万亩芹菜等十几个成方连片的蔬菜生产基地,全市涌现了“中国韭菜第一乡”、“中国胡萝卜第一镇”、“中国香瓜第一镇”等专业镇村587个,农户基本实现了区城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
二、寿光市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寿光市主要通过发展蔬菜产业、打造蔬菜品牌来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主要做法是:
1、大力扶持引导。自改革开放以来,寿光市确立了“以菜兴市,以菜兴经济,以菜富农民”的工作思路后,始终坚持发展思路不动摇,历届市委、市政府班子把蔬菜产业作为“第一菜单”来抓,一任接着一任干,市、乡镇、村三级层层成立行政第一把手为首的蔬菜产销工作领导班子,市里专门成立市蔬菜发展中心负责全市蔬菜产业发展,并从技术指导、销售、贷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蔬菜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为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寿光市委、市政府将蔬菜列入全市年终考核进行专项评比,每年从市财政拿出3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奖励发展蔬菜的有功之臣,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参与积极性,在全市上下形成了齐心协力发展蔬菜产业的浓厚氛围。
2、创新蔬菜栽培模式。l989年,三元朱村现任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冒着极大的风险,砍掉了将要成熟的35亩玉米,对寿光的“土温室”进行了科学改造,建起了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通过加强技术指导,当年17个大棚生产出了顶花带刺的黄瓜,从元旦到春节,每公斤20元不落价,一茬收下来,每个棚收入两万多元,一场反季节栽培蔬菜的技术革命从此迅速展开。寿光蔬菜开始由季节性露天栽培向“四季常青,四季有菜”大跨度发展。1990年冬暖式大棚发展到5000个,l991年猛增到2.5万个,1992年7.5万个。2009年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80万亩,其中冬暖式大棚近40万个,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目前,冬暖式大棚已经更新到第四代了,自诞生第一个冬暖式大棚起,寿光就成了全国大棚蔬菜的“实验田”,近几年来,寿光共引进了来自美国、荷兰、以色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品种共2000多个,经试验淘汰1500个,有500个新品种在农民的大棚里落地生金。
3、推进规模化生产。在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寿光市积极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他们采取反租倒包、招标承包、使用权拍卖等方式,依托龙头企业、技术能人、涉农部门等创办农业园区,鼓励农民以技术、资金等入股,激活各生产要素、集聚各类资本,大力发展种养加、贸工农、科研开发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集约经营,逐步从“公司+农户”的松散型走向“公司+基地带农户”的农场化,走出了一条“农业农场化、农民职工化、生产基地化、产品标准化”的新路。目前在全市已形成了500多个特色鲜明的现代农场,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10家。
4、注重产品质量。1995年以后,全国各地蔬菜生产迅猛发展,消费者在基本满足量的需求后,对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市场消费开展倾向绿色无公害食品。为此,寿光人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逐步引导群众向发展绿色食品蔬菜栽培方式转变,开始了以发展绿色食品蔬菜为主要内容的蔬菜产业二次革命。编制《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技术规程》,以提高蔬菜质量水平为重点,重点抓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注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监控,市政府投资1200万元建立了市级农副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各镇街道共建设了14处蔬菜质量速测室,定期对进入超市的蔬菜进行抽检,每月检测样品100多个,对超标严重的蔬菜,坚决销毁。推广标准化管理措施,加强质量监控,开展蔬菜基地认定、产品认证
和商标注册,促进了寿光蔬菜生产的上档升级,大片的土地按同一标准进行结构调整,打响了寿光菜的“绿色牌”、“生态牌”,打造了寿光“品牌蔬菜”。目前,该市对14万户蔬菜种植户、40万个蔬菜大棚编制了身份证,做到有据可查,能够追溯,并有325种蔬菜产品获得“三品”认证,打造了“乐义”蔬菜、“王婆”香瓜等十几个省级以上知名商标。
5、强化蔬菜流通。有长盛不衰的大市场,才会有坚挺不败的菜园子,不断延伸蔬菜产业链至关重要。为此,寿光先后投资3亿多元对蔬菜批发市场进行了扩建,建成了国内第一家农产品电子拍卖中心,面积扩大到680亩,年交易量40亿公斤,交易额56亿元,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为扩大经营范围,构筑复合型的大流通格局,先后开通了绿色通道、蓝色通道和网上通道路,蔬菜销售范围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出口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建成全国第一家蔬菜网上交易市场,2008年交易额216亿元。为更好地适应农产品流通业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2008年该市投资20亿元建设占地3026亩的国家级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一期已建成运营,全部建成后年交易额将达到600亿元。特别是从2000年开始,该市连续举办了十一届中国(寿光)蔬菜科技博览会,每年参观人数达到150万人次,架起了农产品与市
场对接的桥梁,成为寿光农业对外开放的窗口,使寿光蔬菜享誉国内外。目前,寿光市已发展专业市场40多处,集贸市场196个,创建了全省国第一家蔬菜网上交易市场,开通了寿光至北京、洽尔滨、港江3条“绿色通道”和面向国际市场的海上“蓝色通道”,网上通道蔬菜销售范围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10多个国家和地区。
6、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科技创新和服务始终是寿光菜在市场竞争中一路领先的源泉。该市多年来始终 坚持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提高蔬菜产业综合效益的根本措施,坚持引进与开发,示范推广相结合。该市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山东农大等46家省以上科研单位和院校进行了合作,开展了蔬菜育种栽培等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扩大了大棚滴灌臭氧抑菌等3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和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生物组培等30多种种植新模式,全市蔬菜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分别达到95%和98%,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为把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到基层,全市完善了市镇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组建了50多家蔬菜协会,建立了蔬菜示范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设了“中国农业人才热线”、“农业人才信息库”,引进农业科技人才100多名。以市农广校、农技中心、镇农技服务中心、村科技综合服务大院作为培训基地,定期对全市广大农村群众进行科技知识轮训,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巡回讲课。到目前全市有10多万农民获得
第五篇:山东省寿光市考察学习报告
寿光归来话创业
————
时间从不会因你的彷徨而停住脚步,刚刚还是浮躁的夏日,转眼间金色的秋天就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在这收获的季节,由宿城区委组织部组织,全体宿城区到村任职大学生参加的山东寿光考察学习活动,在区委区政府领导的关心下顺利的开始的。
这次我们参观学习的目的地就是我国著名的冬暖式蔬菜大棚发祥地—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该村地处寿光市最南端,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1989年以来该村在村支部书记王乐义同志的带领下,试验成功了冬暖式蔬菜大棚,并逐渐将其发展成为本村的特色产业。19年间已建成冬暖式蔬菜大棚530个,精品果园310亩,总产值3860万元,人均收入10700元。
作为一个在刚刚离开学校进入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寿光人的奋斗发展史有很多的地方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比如他们顽强拼搏的精神,紧跟市场的现代农业经营理念,以集体带动个体的创业模式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的宝贵财富。
一.有对自身所处环境的充分了解
寿光虽然不是一个地理优势非常明显的地方,但并不代表这里就没有自己的优势条件,关键还是要看寿光人是否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很显然答案是肯定的,寿光人在多年的农业生产中明白了寿光的优势条件:沙性土壤,年平均2610小时的光照、12.4度的自然条件,以及过去当地普及过的加热式蔬菜大棚的历史条件。
回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在创业的时候就一定要先了解我们自己的优势条件,要进行大量的考察调研,了解清楚我们当地适合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还是一般的工业。然后再通过对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的了解确定具体的创业项目。
二.有开拓进去的领头人
寿光三朱元村的领头人就是他们的王乐义书记,如果没有王乐义书记的开拓进去,执着追求,就不会有当初的十七名干部带头搞蔬菜大棚种植,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群众自发种植,更不会有今天的三朱元。在创业过程中人是决定性的要素,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其实我们村里的干部很多也有致富创业的好项目,也有想带领群众致富的想法,但是大多数人出于各种考虑,畏手畏尾,不敢真正的去做。群众都是实在的,如果我们干部不能带头做出成绩给他们看,他们是不会跟着我们干的。
三.有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
寿光的成功还源于他们对市场准确的把握,在这个方面当地的政府给了他们相当大的帮助,创业的初期,政府举办各类展销会,将寿光蔬菜品牌做大做响,当蔬菜销售遇到困难时候,政府甚至自己出资邀请各发达地区的领导到寿光考察学习,帮助宣传寿光蔬菜,当最后整个蔬菜产业发展起来的时候,政府又采取多种政策鼓励百姓自主种植大棚,一系列的举措使得寿光的蔬菜大棚种植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展了起来。
总的来说这一次的寿光考察,无论是对村官这个集体还是对我个人都是一次洗礼。审视寿光的发展历程给我们谋划我们所在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路,也增强了我们对未来发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