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寿光市考察学习报告
寿光归来话创业
————山东省寿光市考察学习报告
时间从不会因你的彷徨而停住脚步,刚刚还是浮躁的夏日,转眼间金色的秋天就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在这收获的季节,由宿城区委组织部组织,全体宿城区到村任职大学生参加的山东寿光考察学习活动,在区委区政府领导的关心下顺利的开始的。通过五天的参观学习给了我这个新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很深的触动。
这次我们参观学习的目的地就是我国著名的冬暖式蔬菜大棚发祥地—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该村地处寿光市最南端,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1989年以来该村在村支部书记王乐义同志的带领下,试验成功了冬暖式蔬菜大棚,并逐渐将其发展成为本村的特色产业。19年间已建成冬暖式蔬菜大棚530个,精品果园310亩,总产值3860万元,人均收入10700元。作为一个不具有地理位置优势的贫困村,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发展成为全国有名的特色经济村,这在我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中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
作为一个在刚刚离开学校进入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寿光人的奋斗发展史有很多的地方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比如他们顽强拼搏的精神,紧跟市场的现代农业经营理念,以集体带动个体的创业模式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的宝贵财富。但对我个人而言,最感兴趣的还是寿光人成功的创业路,因为从这个里面我们可以学习到带领我们宿迁农村创业致富的方法。我总结了我对寿光成功创业的几点体会:
一.有对自身所处环境的充分了解
寿光虽然不是一个地理优势非常明显的地方,但并不代表这里就没有自己的优势条件,关键还是要看寿光人是否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很显然答案是肯定的,寿光人在多年的农业生产中明白了寿光的优势条件:沙性土壤,年平均2610小时的光照、12.4度的自然条件,以及过去当地普及过的加热式蔬菜大棚的历史条件。正是对这两种条件的深刻认识才使得寿光人最后找到了改进冬暖式蔬菜大棚,发展反季节蔬菜这条创业致富之路。
回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在创业的时候就一定要先了解我们自己的优势条件,要进行大量的考察调研,了解清楚我们当地适合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还是一般的工业。然后再通过对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的了解确定具体的创业项目。这样就可以尽可能的避免我们创业的失败,也能真正的结合我们所学的知识,带领周围的群众发家致富。
二.有开拓进去的领头人
寿光三朱元村的领头人就是他们的王乐义书记,如果没有王乐义书记的开拓进去,执着追求,就不会有当初的十七名干部带头搞蔬菜大棚种植,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群众自发种植,更不会有今天的三朱元。在创业过程中人是决定性的要素,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其实我们村里的干部很多也有致富创业的好项目,也有想带领群众致富的想法,但是大多数人出于各种考虑,畏手畏尾,不敢真正的去做。群众都是实在的,如果我们干部不能带头做出成绩给他们看,他们是不会跟着我们干的。所以我们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就必须争做农村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给百姓看,这样才能真正的和百姓打成一片,带领他们走上致富的道路。
做有开拓精神的领头人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多观察多学习,全面提高自己各个方面的素质,尤其是创业方面的素质,做到“看过必学过,学过必懂过,懂过比亲身体会过”,最后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老百姓心中真正树立一个“领头人”的形象。
三.有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
寿光的成功还源于他们对市场准确的把握,在这个方面当地的政府给了他们相当大的帮助,创业的初期,政府举办各类展销会,将寿光蔬菜品牌做大做响,当蔬菜销售遇到困难时候,政府甚至自己出资邀请各发达地区的领导到寿光考察学习,帮助宣传寿光蔬菜,当最后整个蔬菜产业发展起来的时候,政府又采取多种政策鼓励百姓自主种植大棚,一系列的举措使得寿光的蔬菜大棚种植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展了起来。如此的以政府为服务主体,以农民为生产主体的运行机制不仅把寿光的老百姓带领到了致富的道路上,同时也使得寿光的发展步入了良性的循环轨道,避免了由于大规模的种植大棚蔬菜造成市场萎缩的现象。
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我们大学生创业的初期一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多寻求党委政府的帮助,我相信有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一定能够闯出一番事业来。
总的来说这一次的寿光考察,无论是对村官这个集体还是对我个人都是一次洗礼。审视寿光的发展历程给我们谋划我们所在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路,也增强了我们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我们到村任职的大学生一定不会辜负组织上的希望,立足于实际,扎实的做好农村工作,完成好带领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历史使命。
第二篇:山东省寿光市考察学习报告
寿光归来话创业
————
时间从不会因你的彷徨而停住脚步,刚刚还是浮躁的夏日,转眼间金色的秋天就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在这收获的季节,由宿城区委组织部组织,全体宿城区到村任职大学生参加的山东寿光考察学习活动,在区委区政府领导的关心下顺利的开始的。
这次我们参观学习的目的地就是我国著名的冬暖式蔬菜大棚发祥地—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该村地处寿光市最南端,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1989年以来该村在村支部书记王乐义同志的带领下,试验成功了冬暖式蔬菜大棚,并逐渐将其发展成为本村的特色产业。19年间已建成冬暖式蔬菜大棚530个,精品果园310亩,总产值3860万元,人均收入10700元。
作为一个在刚刚离开学校进入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寿光人的奋斗发展史有很多的地方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比如他们顽强拼搏的精神,紧跟市场的现代农业经营理念,以集体带动个体的创业模式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的宝贵财富。
一.有对自身所处环境的充分了解
寿光虽然不是一个地理优势非常明显的地方,但并不代表这里就没有自己的优势条件,关键还是要看寿光人是否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很显然答案是肯定的,寿光人在多年的农业生产中明白了寿光的优势条件:沙性土壤,年平均2610小时的光照、12.4度的自然条件,以及过去当地普及过的加热式蔬菜大棚的历史条件。
回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在创业的时候就一定要先了解我们自己的优势条件,要进行大量的考察调研,了解清楚我们当地适合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还是一般的工业。然后再通过对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的了解确定具体的创业项目。
二.有开拓进去的领头人
寿光三朱元村的领头人就是他们的王乐义书记,如果没有王乐义书记的开拓进去,执着追求,就不会有当初的十七名干部带头搞蔬菜大棚种植,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群众自发种植,更不会有今天的三朱元。在创业过程中人是决定性的要素,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其实我们村里的干部很多也有致富创业的好项目,也有想带领群众致富的想法,但是大多数人出于各种考虑,畏手畏尾,不敢真正的去做。群众都是实在的,如果我们干部不能带头做出成绩给他们看,他们是不会跟着我们干的。
三.有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
寿光的成功还源于他们对市场准确的把握,在这个方面当地的政府给了他们相当大的帮助,创业的初期,政府举办各类展销会,将寿光蔬菜品牌做大做响,当蔬菜销售遇到困难时候,政府甚至自己出资邀请各发达地区的领导到寿光考察学习,帮助宣传寿光蔬菜,当最后整个蔬菜产业发展起来的时候,政府又采取多种政策鼓励百姓自主种植大棚,一系列的举措使得寿光的蔬菜大棚种植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展了起来。
总的来说这一次的寿光考察,无论是对村官这个集体还是对我个人都是一次洗礼。审视寿光的发展历程给我们谋划我们所在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路,也增强了我们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第三篇:赴山东省寿光市学习考察的报告
赴山东省寿光市学习考察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0-09-21)来源: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作者:倪爱忠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8月27-29日,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金海荣、包雷耿、区政府副区长陆志芬率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城建农经工委,农经局,王店镇等有关人员组成的考察组,赴山东省寿光市学习考察精品农业建设情况。考察组一行受到了当地人大和三江集团的热忱欢迎和接待,通过双方交流和实地考察,感触颇多。现将学习考察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寿光市基本情况
寿光市地处山东北部沿海,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6公里,辖14个镇、街道,耕地135万亩,人口102万,是“中国蔬菜之乡”。近年来,该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自身优势,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促进了蔬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2009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生产总值416.7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4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74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000元。目前,全市的蔬菜种植面积80万亩,冬暖式蔬菜大棚40万个,形成了万亩萝卜、万亩韭菜、万亩芹菜等十几个成方连片的蔬菜生产基地,注册了 “乐义”等商标,全市涌现出了“中国韭菜第一乡”、“中国胡萝卜第一镇”、“中国香瓜第一镇”等专业镇村587个,蔬菜产业成为寿光最具竞争力和特色的支柱产业,仅蔬菜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
二、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阶段
(一)生产起步阶段。80年代初到中期,寿光仍是一个靠国家资助的历史贫困县,主要以粮食生产为重点,尝试调整作物布局,发展蔬菜生产。农民种植蔬菜热情高涨,但由于流通不畅,出现了“菜贱伤农”现象。“烂白菜”事件给当时的决策者以沉重的思考,同时也受到启示,抓蔬菜生产必须抓流通,抓流通必须抓市场。1984年3月1日,占地52亩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在九巷村正式开业。正是这处市场的建成与逐步的扩大,带动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二)保护地起步阶段。1989年春节前,寿光市三元朱村支部书记王乐义偶然间得知辽宁瓦房店农民韩永山的大棚冬天能种出黄瓜,他多次前往瓦房店诚心取经。韩永山被王乐义为乡亲们谋富路的真诚感动,将技术传给了他。回村后,王乐义开始了冬暖式大棚的研究,结合当地实际从大棚方位、墙体、顶棚结构和骨架、覆盖薄膜、嫁接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技术改进,召开党支部会议,号召党员干部带头,当年定下了17个大棚。1989年12月,三元朱村第一批黄瓜上市了,每公斤20元,从元旦到“五一”,棚均收入2.7万元。17个大棚,点燃了绿色的火种,激发了全市发展蔬菜大棚的积极性,更是引发了寿光乃至全国农业保护地栽培的一场革命。1995年,全市蔬菜大棚迅速发展到18万个,并很快传授到全国各地。
(三)大范围推广阶段。1994年至1999年,寿光市将大棚蔬菜种植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来抓,以三元朱村为样板,召开现场会,开始了在全市范围推广大棚蔬菜的种植。当年寿光市温室大棚的数量由最初的6000座发展到3万座,到1999年已经达到30万座。寿光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布局,开始了“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农业产业化雏形。
(四)蔬菜产业产品质量提高和塑造品牌阶段。1999年至今,寿光温室大棚已达40万座,其中大拱棚5万座,节能温室35万座,从2000年开始了无公害蔬菜种植,2006年提出“蔬菜标准化提高年”概念,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保护农民利益,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为前提,从提高寿光蔬菜品质和档次上做起了文章。早在九十年代,市委、市政府就作出了“发展绿色食品,走向二次革命”的战略决策,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通过抓源头控制、强化检测、市场准入等形式,积极开展绿色无公害基地认证和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证工作。以“以菜为媒,经贸唱戏”的宗旨连续多年成功举办蔬菜博览会,打造了寿光蔬菜的特殊名片。同时,在基地建设、质量管理、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实现“寿光蔬菜”品牌的新突破。
三、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
(一)完善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
近几年,寿光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流通,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先市后场”的原则,不断改进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的运作方式、交易手段、组织体系、市场发展战略和策略,进一步做大规模,扩大影响。投资20多亿元对全市蔬菜批发市场进行了整合,建设了占地3000多亩全国最大的农产品物流园,预计年交易额将达到600亿元。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全国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二)搞活龙头企业运行机制,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寿光市始终把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按照“巩固市场核心、扩展营销体系、突出加工龙头”的思路,围绕主导产业,加大力度开拓市场,积极灵活地进行市场结构调整,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寿光市把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提高农业效益和提升产业化水平的重要环节来抓,以发展农产品精细加工为重点,坚持改造与新建并举,多种经济成份参与使农产品加工规模和产品档次有了很大提高。先后与美国、荷兰、以色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瑞士先正达、以色列海泽拉等10多家世界知名种业公司在寿光建立了研发基地,形成了以种子种苗、农产品加工、有机肥为主的涉农产业,目前,全市有上百种农副产品直接或间接通过加工进入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基地+农户”、“基地+协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
寿光蔬菜之所以如此受青睐,一个重要原因是寿光蔬菜相当于无公害的代名词。为了保证无公害生产,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寿光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汇编》、《寿光市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实用手册》,将蔬菜生产全部纳入标准化体系,彻底解决了无标生产、无标流通、无标销售的问题。同时,对生产基地实行“技术培训、产品检测、技术规程、注册商标、标识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蔬菜生产记录档案,对全市14万户蔬菜种植户、40万个蔬菜大棚编制身份证,做到有据可查,能够追溯。
(四)积极推进科技兴农,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寿光市始终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打造寿光蔬菜品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根本措施,坚持引进与开发、示范与推广相结合,不断用科技武装蔬菜产业,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一是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推广。通过连续举办蔬菜科技博览会,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并借助瑞士先正达、荷兰瑞克斯旺、以色列海泽拉等外资农业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先后推广了300多个蔬菜新品种和大棚滴灌等200多项标准化新技术,建设了蔬菜高科技示范园、三元朱等蔬菜示范基地,14个镇、街道都建立了无土栽培大棚蔬菜示范点,全市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其次,健全信息化服务体系。完善了市乡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利用政府信息网、中国蔬菜网、报纸、电视等手段,及时为农民发布和传递国内外市场的农产品需求、供应状况及价格走向等信息。第三,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实现技术全员化。组建了50多家蔬菜协会,对广大菜农、蔬菜加工企业负责人广泛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同时,还与中国农科院等40多家省以上科研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先后引进高科技人才100多名,先进技术50多项,目前全市有89万多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有2.4万名农民获得了“农民技术员”资格,5000名农民技术员奔赴全国各地进行技术指导,广大干部群众的标准化知识水平和科技素质明显提高。
四、寿光市蔬菜业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一)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加快发展设施农业
秀洲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利条件好,具有发展大棚蔬菜生产的优势。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一体化给我区农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做好设施农业的规划,充分利用有利的光热资源,就基地水源保证、基础设施投入、技术培训、品种结构调整、规范化管理等工作。在大棚的建造上,要结合实际做好技术示范与培训,发挥示范点、示范区的带动作用。同时要抓好农产品的市场销售问题,积极组织生产者与蔬菜批发市场对接,避免菜贱伤农事件的发生。品种结构的安排上,要科学合理安排好品种搭配和生产茬口,以提高经济效益,从而达到高效生产的目的。
(二)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生产集一、二、三产业。寿光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同时,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龙头企业牵动力大,后劲长远,示范作用明显。发展龙头企业,既可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又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和提升农产品品牌,是一项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举措。因此,要立足培育与引进相结合,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校相合作,使我区农业龙头企业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规模上有所扩大,科技含量上有所提高,以此来促进我区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
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国内外市场准入处处设防,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我区农业发展的长远之计,把好质量关,抓好源头控制,杜绝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和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流入市场和进入市场环节,创造条件逐步完善各种对农产品安全的检疫检测手段和设施,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认证,使我区农产品生产有更加长足的发展。
(四)在发展农产品生产的同时,加大市场建设步伐
寿光蔬菜市场是全国区域化的大市场,市场管理和装备都是现代化的,在寿光市场上没有买不出去的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覆盖千家万户,把农户需要的生产资料运进来把农户生产的产品推销出去,为农户开展社会化服务,实现了“建一个专业市场,带动一项专业生产,培育一个支柱产业,形成一个区域带”的发展目标。没有全国的大市场,寿光就不可能发展的这么快这么好,而我们缺少像寿光这样的大市场、大平台。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嘉兴现代物流园和嘉兴农产品市场的平台,加快专业市场的建设步伐,真正做到农超对接、连锁销售、品牌专卖,保证农产品以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流动,保证农产品在流通中实现品牌的提升,以此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五)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农战略
寿光实现科技全员化,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值得我们借鉴。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农业科技人才是农村人才队伍中最关键的群体。要切实改变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投入不足、发展不适应等问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着力抓好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村生产型人才、农村经营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适应现代农业建设和我区农业结构调整,确保农民增收。
第四篇:赴山东寿光市考察学习报告
赴山东寿光市考察学习报告
4月3日至6日,县委政府安排涉农部门、乡镇、企业共计36人,由政府辛县长带队到山东省寿光市进行考察学习。寿光市在现代农业方面的成功探索与实践为广大农民增收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是现代高效农业的一个成功示范。
寿光市位于山东半岛中北部,因资源缺乏、区位条件差,一直是山东省最穷的县之一。但该市率先试验成功了冬暖式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并以此为突破口,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地区竞争力,走出了一条农业富民的成功之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中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园区借鉴。为此,将学习山东寿光市农业富民经验的总结如下,以飨读者,并启发园区农业产业的发展。
一、冬暖大棚开先河,蔬菜之乡美名扬——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山东省寿光市被誉为中国蔬菜大棚之乡,总面积为2072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街道),人口102万人。寿光农业优势突出,是国家确定的粮食、蔬菜、果品、棉花、水产、畜牧综合商品基地市,形成了60万亩粮食、84万亩蔬菜、18万亩果品、30万亩海淡水养殖和300个饲养小区的格局。寿光市是山东省确定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市,农业现代化建设起步早,科技含量高,现已建成国家级万亩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万亩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农业高新技术走廊、高效林业示范园、农业生态示范园等五大示范样板工程,引进推广了3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新品种、200多项新技术。寿光市是中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被国家命名为唯一的“中国蔬菜之乡”,先后发明推广冬暖式大棚蔬菜生产等300多项新技术,引进推广1000多个名优新品种和30多项种植新模式,吸引20多家国外种子公司投资建立良种示范基地,成立了中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研究院,并培育出4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新品种,培植了乐义蔬菜、欧亚特、燎原、农圣庄园等十几个规模化高效种植园区和“中国韭菜第一乡”、“中国胡萝卜第一镇”、豆瓣生产专业村等587个蔬菜生产专业镇村。全国最大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已发展成为全国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辐射全国30多个省市区。上世纪80年代初,寿光市率先试验成功了冬暖式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使蔬菜深冬生产成为现实,推动了一场遍及全国的“绿色革命”。目前,全市共推广应用蔬菜生产新技术24类300多项,引进荷兰西红柿、日本伊丽莎白甜瓜、韩国苦菜等3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蔬菜新品种。近年来,寿光市以“农业富民、工业强市、城乡一体发展”的发展思路,使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迅速发展,连续9届进入“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2008年,全市完成国民生产总值406亿元,财政收入4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54元。当地群众将农业富民政策通俗地称为:“发展一片菜园子,消费众多菜篮子,科技支撑脑瓜子,口袋装满钱票子”。
二、抓生产、促流通、科技服务作支撑 ——寿光市农业富民的做法
1、抓流通——靠市场推动
寿光市30年前农业总产值只有2亿,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74元,从1984年起,寿光县委、县政府(1993年寿光撤县改市)看到蔬菜由于上市过于集中、销售区域狭小,如果流通只靠农贸市场只能菜贱伤农,就修建了占地680亩的长江以北最大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县上从资金设施方面都予以重点扶持,将寿光第一部程控电话给了蔬菜市场,时至今日,该市场以规模大、档次高、品种全闻名全国。年成交蔬菜40亿公斤,交易额56亿元。市场交易品种齐全,年上市蔬菜品种300多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蔬菜来此大量交易,是中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
该市场配套设施完善,建有10万平方米的交易服务大厅和大棚,设有冷冻、仓储、电视监控、电子银行、客户服务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市场交易方式领先,交易流程实行“一卡通”结算方式,蔬菜交易实现了全程电子化;2003年10月,市场投资4000万元,建立了国内第一家蔬菜电子拍卖市场,以其“包装规格化、重量标准化、质量等级化、客户会员化、交易电子化”的五化模式促进了蔬菜标准化的发展;市场检测手段先进,国家蔬菜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市场设立了检测站,每天对上市蔬菜进行普检,保证了交易蔬菜的安全;是首批15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蔬菜批发市场十强”。在国家最早开通的4条主要蔬菜运输绿色通道中,“寿光——北京”、“寿光——哈尔滨”两条绿色通道的源头就是寿光蔬菜批发市场。蔬菜行业对该市场有“买全国,卖全国”、“没有买不到的菜,没有卖不出去的菜”的评价。
目前,寿光已形成了以蔬菜市场为骨干,每个乡一个专业市场,587个村都形成了一个村级市场,农民在田间地头就可以将自己种植的蔬菜卖掉了,全市已有1.7万个农产品运销专业户,流通大军达10万人。
1995年,为了让北京市民吃上新鲜菜,寿光通过多方努力向国务院反映,之后,北京市政府向寿光运输车队发了200个绿色通行证,目前已形成了“今晨寿光园中菜,中午京城桌上餐”的局面。
2、抓规模——靠利益驱动
农民群众是最讲实际的,“这道理,那道理,赚钱才是硬道理。”寿光在蔬菜发展中率先实验成功种植高温塑料大棚,掀起了北方蔬菜种植的一场革命。这次考察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寿光像我们墙头一样,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肥水美、人杰地灵。80年代前,寿光是山东省第二大高产粮区,和我们一样种玉米、麦子、高粱等。典型的高产穷县,当时老百姓编的顺口溜是:麦子、棒子,穷一辈子。1978年10月,从农民一步一步干到县委书记的王乐泉任县委书记,同年12月大胆改革开放,学习安徽小岗村搞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当时是山东省第一个搞承包土地到户的县。79年,县委书记利用一年时间搞调查研究,转升发展,80年春,号召寿光农民种棉花,全县150万亩土地,当年大面积种植50万亩,每亩收入160元,在当时收入很高,老百姓又编出了个顺口溜:要发家,种棉花。因为发展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收入,82年3月,王乐泉提拔为山东省团省委书记,后成为新疆一把手,最后为国家领导人。83年,新任县委书记李汉山,经过充分调研,进行了第二步种植机构调整,发展种果树,从83年——89年发展26万亩果树。当时老百姓又编顺口溜:要想富,种果树。这6年当中,寿光老百姓收入一直居全国之首。英雄人物总是出现在农村,农民是最讲实惠的,有头脑的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这一公道、正气、一心为民的铁手腕式农民,在1988年得知辽宁省户瓦房店市陶村一个叫韩永山的农民,做了200多次试验,发明了一种不需烧煤,且能在冬季种植黄瓜的冬暖式大棚,1989年,王乐义千里迢迢去辽宁三请诸葛亮,向韩永山请教,引进这一技术,年工资5万元,管吃管住,管孩子上学。在王乐义的带领下,16名党员建起了17个冬暖式大棚种黄瓜,第二年5月,每个大棚产值达2至3万元,(每个棚大60米*10米*3.6米),三元朱村一下冒出17个“双万元户”,寿光县委、政府紧紧抓住这一机遇,90年,全县推广发展了5000多个大棚。县政府动员老百姓,将它们的耕地承包权全部收回,根据发展蔬菜大棚要求进行整体规划之后,再下放到农村农户。为解决资金难问题,一方面政府给予建棚补贴,另一方面动员银行,给农民贷款,另一方面在大棚产区建蔬菜批发市场,吸引各地商贩入驻市场。91年开始不仅种黄瓜,种葡萄(每亩收入12万元)。93年李家村一妇女种绿色豆芽(每亩收入5万元)7到8到种一茬。94年杨树村植大棚桃,每斤卖价40元,大棚养鱼,每亩收入30万元,99年列成德发明了果树“一边倒”技术等等。这些都寿光农民不断解放思想调整思路的过程。86年到现在调整方向都是发展蔬菜,寿光150万亩土地,发展80万亩大棚,其中冬暖式大棚49万个,大号棚15万个,小号棚12万个,年收入87亿元,农民70%收入是大棚菜。从寿光发展来看,主要经验一是科技推动,二是市场拉动,三是示范带动,四是利益驱动。
一、科技推动:一是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聘请全国性专家技术人员当顾问。二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到村培训每年80—90次,同时培养农民市场经济意识,什么挣钱种什么,怎么挣钱怎么种。根据市场去种植,种什么什么挣钱,寿光农民围着市场转,跟着价格变,不断调整自己种植结构,让农民自己干。他们的根本经验是培训一个人,致富一个户,带动一个村,示范一大片,跟着学,跟着干。三是吸引了国外20多家种子公司,在寿光种植。美、法、荷、德、瑞士等国家都纷纷在寿光发展基地,真可谓是蔬菜生产的联合国。
二、市场拉动:寿光83年县政府采用行政命令发展15万亩蔬菜,其中8万亩白菜,结果秋后卖不了,全部烂在地理,发生了当时的大白菜事件。通过这一事件让领导们认识到。抓生产,不抓流通是不行的,没形成市场,就搞不好流通。84年建了全县唯一占地10亩的蔬菜批发市场。有了市场,有了入驻的商家,促进了销售。到了93年发展到680亩的大市场,到2009年投资20个亿,建成占地3000亩蔬菜物流市场,8个乡镇都有大市场。最后开通蔬菜销售全国4条绿色通道,其中寿光就有3条,通往北京、哈尔滨、深圳。从那以后寿光蔬菜占到北京市场的1/5,也就是说北京每天有600多万人吃寿光菜,早上来摘寿光的菜园子,晚上盛到北京市民的菜篮子。到现在已和全国350个大中城市形成销售网。海上蓝色通道涉及13个国家,电子网上交易每年交易100多亿公斤。真正形成了绿色,蓝色,网上立体销售的强大网络。
三、示范带动。不搞行政命令,让市场去决定。有人说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也有人说共产党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为何不搞行政命令?因为当时政府为发展新品种,要求全县每个单位建10个大棚,干部都种菜,目的是让干部了解种植,推广种植,和农民打成一片。后来发现干部干活不行,中午、下午还要喝酒吃饭,2年后不挣钱。所以当全县单位建的大棚全部改成了博览园,也就是我们去山东参观的那些地方,主要用于引进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用于各玩来的领导、农民参观学习。每年参观人数达200多万人次。这些博览园推广新品种,搞示范,让农民自己决定种什么。
有了第一步,就能走出第二步。就像我们今年的大棚育苗西瓜,刚开始群众不接受,不相信,现在看来我们成功了,明年我看不用我们动员,百姓会主动种育苗西瓜。所以好事要办好,不出问题最重要,挣了钱群众才能政府好,不挣钱就会说你胡搞。所以在在新品种,新技术上要示范带劲,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发展。我们去山东学习的回来后,看了就要有想法,有想法就有有办法,通过你们示范带动,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我看才能起到示范作用。
四、利益驱动。寿光每年都要大张旗鼓的表彰农民,奖励先进,每个村选先进,每年500多个先进戴大红花,奖励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等。全部敲锣打鼓送到村,就是让村里的人向先进学习,学有方向,干有榜样,每年评十大种植能手,奖彩电,99年奖汽车。实际上评选过程就是宣传过程,再通过电视媒体报道,让全县人民都知道,让种地的农民看了心动,想着激动,马上行动,这就是利益驱动效应。2002年,寿光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思路:“农业农场化、农民职工化、生产基地化、产品标准化、贸易国际化。”由于规模化种植和一乡一品的发展,每村都有合作社,菜贩子每年跟合作社签订协议,需要蔬菜种类,统一价格,统一供菜,每天按量配菜发给供货商。农民听从合作社指挥,安排每一时期一个统一价,自己内部不搞恶性竞争,为抢卖蔬菜随意降价,不自己扰乱市场,不像我们去年卖西瓜今天8毛的价,就有个别老百姓7毛就卖,不到三天,自己就把自己的价降了下来,让人心痛,这种人只顾自己,害了全村,价格不稳定,也损害了瓜贩子的利润。今年这样的人我们要去制止,全民声讨,全民唾骂。我们要根据市场统一定价,3—5天一降价,每次降价幅度不能太大。以后各村也要成立合作社,形成我们的规范经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相互竞争,确保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3、“抓合作——靠联合带动
如果说,从1978年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中国农民的温饱的话,随着中国与世界大市场接轨,一家一户的分散型盲目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则显露无遗,农民收入连续多年发展缓慢,与城市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不断拉大,要使这一局面得到改观,就必须走农业产业化之路。从1992年起,寿光便开始了产业化之路的探索,他们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对支柱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逐步实现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截止目前,已成立各种协会300多个,先后成立了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个联合协作模式,使公司、农户、协会共同体以利益为目标,做到菜农受益、企业受益,从而大大化解了单个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通过这种规模化的种植经营,万亩西红柿、万亩胡萝卜、万亩辣椒、万亩韭菜、万亩芹菜等十几个成方连片的蔬菜生产基地脱颖而出,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
4、抓标准——靠科技推动
寿光把标准化生产视为“寿光蔬菜”品牌的生命线,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和检测体系,进一步加快了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寿光把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环节来抓,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工、生产加销售、贸工农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发展格局,目前,寿光全市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380多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0多家,带动生产基地40万亩,80%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寿光对生产基地实行了技术培训、检测仪器、制度规范、注册商标、标识销售“五统一”管理,推行了蔬菜大棚准建制、蔬菜质量编码追溯制、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基地产品准出制,将蔬菜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全部纳入标准化生产档案,蔬菜质量抽检合格率连续多年在全国名列前茅。
寿光在打响“寿光蔬菜”品牌的过程中,始终抢抓机遇。在2003年,寿光抓住了“非典”期间进京免费送菜的机遇,提高了寿光的影响力。“非典”时期进京免费送菜的行动,让北京人民、国家各部委感受到了寿光人民的真情厚意,在全国范围内、国家高层次中提高了寿光的知名度,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寿光人深知,市场经济千变万化,但不变的是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的是对品质的需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寿光人就重视对农民的科技培训,现在已做到每年对农民轮训两次,费用由政府买单,95%的农民已掌握一门以上的农业新技术,有10万农民获绿色证书,有1万人到外地当专家。并充分利用报纸、电台、视频网络,对农民传授实用技术。对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农民打开网络,直接和专家可视对话,实行网上门诊,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寿光在科技推广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借助农业园区来搞好科技推广,让新技术在园区里试验,做给农民看,尽量将风险留给政府,把实惠交给农民。同时,寿光要求每个机关单位都要花钱办试验园,推广农业新技术,试验成功后就在广大农民中推广。寿光市十分注重科技投入,每年科技三项经费达5000万元。他们还专门聘请了46名全国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专家、教授当顾问,其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工程院院士13名。从1999年起举办的一年一届的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使寿光完成了一个从区域性蔬菜产地到具有国际性影响的蔬菜产地的大跨越,借助举办蔬菜博览会聚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充分利用各类示范基地搞好试验、示范、推广,推行大棚滴灌、臭氧抑菌、无土栽培等标准化新技术200多项,新发展无土栽培大棚蔬菜5000多亩,蔬菜质量全部达到A级或AA级标准。25家国外科研院所被吸引到了寿光,瑞士先正达、以色列海泽拉、荷兰瑞克斯旺等跨国种子公司纷纷在这里建立了基地,他们不仅为“菜乡”带来了优质的蔬菜品种,更带来了全新的种植理念,作物组培、植物克隆等最新的生产技术已成功实施,工厂化育苗引领全国种苗产业走向更高层次,寿光的菜农在接受世界前沿技术品种的同时,也接受了这些新观念。
寿光市在蔬菜种植中,将质量意识和标准贯穿始终,由农业局派人负责蔬菜基地的档案化管理,推行产前蔬菜大棚准建制,生产过程中的抽检制,产后基地产品准出制和蔬菜产品追溯制,做到了蔬菜从产地到餐桌的无缝覆盖。正是这种严格的标准,寿光蔬菜不再是低层次的竞争,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达到60万亩,寿光蔬菜已有中国驰名商标10多个,注册商标达116个,有322种获国家优质农产品称号,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认证数量在全国均位居前列。其中“乐义蔬菜”、“欧亚特菜”成为2008年奥运会特供菜。
第五篇:赴山东省寿光市学习考察报告
赴山东省寿光市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7月24日至26日,县长助理杨干保率领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和各乡镇有关同志一行23人赴山东省寿光市考察学习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考察期间,考察组实地参观了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山东省农产品标准化加工企业——洛城特菜、中国胡萝卜第一镇——化龙镇胡萝卜生产基地、中国韭菜第一乡——桑家街道万亩韭菜示范园、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寿光农产品物流园、中国特色经济村——三元朱村、寿光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文家街道桑家村一边倒桃树基地等地,并走访了寿光市农业局、蔬菜发展中心和市农工办。考察学习中,大家耳闻目睹,边学边议,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倍受启发,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山东省寿光市基本情况
寿光市是山东东北部的一个滨海县级市,隶属中国风筝之乡——潍坊市,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下辖9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975个行政村(居委会),耕地135万亩,人口-1-
102万,是我国著名的蔬菜之乡、全国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和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近年来,寿光市通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和快速发展,连续九次跻身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2008年名列第26位,是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2009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16亿元,财政总收入45.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24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来自蔬菜产业。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30周年18个重大典型之一。目前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80万亩,形成了万亩辣椒、万亩韭菜、万亩芹菜等十几个成方连片的蔬菜生产基地,全市涌现了“中国韭菜第一乡”、“中国胡萝卜第一镇”、“中国香瓜第一镇”等专业镇村587个,农户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
二、寿光市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寿光市主要通过发展蔬菜产业、打造蔬菜品牌来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主要做法是:
1、大力扶持引导。自改革开放以来,寿光市确立了“以菜兴市,以菜兴经济,以菜富农民”的工作思路后,始终坚持发展思路不动摇,历届市委、市政府班子把蔬菜产业作为“第一菜单”来抓,一任接着一任干,市、乡镇、村三级层层成立行政第一把手为首的蔬菜产销工作领导班子,市里专门成立市蔬菜发展中心负责全市蔬菜产业发展,并从技术指导、销售、贷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蔬菜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为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寿光市委、市政府将蔬菜列入全市年终考核进行专项评比,每年从市财政拿出3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奖励发展蔬菜的有功之臣,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参与积极性,在全市上下形成了齐心协力发展蔬菜产业的浓厚氛围。
2、创新蔬菜栽培模式。l989年,三元朱村现任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冒着极大的风险,砍掉了将要成熟的35亩玉米,对寿光的“土温室”进行了科学改造,建起了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通过加强技术指导,当年17个大棚生产出了顶花带刺的黄瓜,从元旦到春节,每公斤20元不落价,一茬收下来,每个棚收入两万多元,一场反季节栽培蔬菜的技术革命从此迅速
展开。寿光蔬菜开始由季节性露天栽培向“四季常青,四季有菜”大跨度发展。1990年冬暖式大棚发展到5000个,l991年猛增到2.5万个,1992年7.5万个。2009年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80万亩,其中冬暖式大棚近40万个,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目前,冬暖式大棚已经更新到第四代了,自诞生第一个冬暖式大棚起,寿光就成了全国大棚蔬菜的“实验田”,近几年来,寿光共引进了来自美国、荷兰、以色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品种共2000多个,经试验淘汰1500个,有500个新品种在农民的大棚里落地生金。
3、推进规模化生产。在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寿光市积极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他们采取反租倒包、招标承包、使用权拍卖等方式,依托龙头企业、技术能人、涉农部门等创办农业园区,鼓励农民以技术、资金等入股,激活各生产要素、集聚各类资本,大力发展种养加、贸工农、科研开发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集约经营,逐步从“公司+农户”的松散型走向“公司+基地带农户”的农场化,走出了一条“农业农场化、农民职工化、生产基地化、产品标准化”的新路。目前在全市已形成了500多个特色鲜明的现代农场,发展农业
龙头企业达到410家。
4、注重产品质量。1995年以后,全国各地蔬菜生产迅猛发展,消费者在基本满足量的需求后,对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市场消费开展倾向绿色无公害食品。为此,寿光人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逐步引导群众向发展绿色食品蔬菜栽培方式转变,开始了以发展绿色食品蔬菜为主要内容的蔬菜产业二次革命。编制《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技术规程》,以提高蔬菜质量水平为重点,重点抓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注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监控,市政府投资1200万元建立了市级农副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各镇街道共建设了14处蔬菜质量速测室,定期对进入超市的蔬菜进行抽检,每月检测样品100多个,对超标严重的蔬菜,坚决销毁。推广标准化管理措施,加强质量监控,开展蔬菜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促进了寿光蔬菜生产的上档升级,大片的土地按同一标准进行结构调整,打响了寿光菜的“绿色牌”、“生态牌”,打造了寿光“品牌蔬菜”。目前,该市对14万户蔬菜种植户、40万个蔬菜大棚编制了身份证,做到有据可查,能够追溯,并有325种蔬菜产品获得“三品”认证,打造了“乐义”蔬
菜、“王婆”香瓜等十几个省级以上知名商标。
5、强化蔬菜流通。有长盛不衰的大市场,才会有坚挺不败的菜园子,不断延伸蔬菜产业链至关重要。为此,寿光先后投资3亿多元对蔬菜批发市场进行了扩建,建成了国内第一家农产品电子拍卖中心,面积扩大到680亩,年交易量40亿公斤,交易额56亿元,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为扩大经营范围,构筑复合型的大流通格局,先后开通了绿色通道、蓝色通道和网上通道路,蔬菜销售范围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出口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建成全国第一家蔬菜网上交易市场,2008年交易额216亿元。为更好地适应农产品流通业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2008年该市投资20亿元建设占地3026亩的国家级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一期已建成运营,全部建成后年交易额将达到600亿元。特别是从2000年开始,该市连续举办了十一届中国(寿光)蔬菜科技博览会,每年参观人数达到150万人次,架起了农产品与市场对接的桥梁,成为寿光农业对外开放的窗口,使寿光蔬菜享誉国内外。目前,寿光市已发展专业市场40多处,集
贸市场196个,创建了全省国第一家蔬菜网上交易市场,开通了寿光至北京、洽尔滨、港江3条“绿色通道”和面向国际市场的海上“蓝色通道”,网上通道蔬菜销售范围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10多个国家和地区。
6、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科技创新和服务始终是寿光菜在市场竞争中一路领先的源泉。该市多年来始终 坚持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提高蔬菜产业综合效益的根本措施,坚持引进与开发,示范推广相结合。该市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山东农大等46家省以上科研单位和院校进行了合作,开展了蔬菜育种栽培等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扩大了大棚滴灌臭氧抑菌等3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和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生物组培等30多种种植新模式,全市蔬菜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分别达到95%和98%,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为把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到基层,全市完善了市镇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组建了50多家蔬菜协会,建立了蔬菜示范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设了“中国农业人才热线”、“农业人才信息库”,引进农业科技人才100多名。以市农广校、农技中心、镇农技服务中心、村科技综合服务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