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关于开展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五项机制建设情况的自查报告

时间:2019-05-12 03:40: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民法院关于开展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五项机制建设情况的自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民法院关于开展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五项机制建设情况的自查报告》。

第一篇:人民法院关于开展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五项机制建设情况的自查报告

人民法院

关于开展民商事审判中妥善化解社会矛盾

纠纷五项机制的自查报告

我院先后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在民商事审判中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五项机制,并以此为契机,认真落实各项为民便民利民措施,以良好的司法作风和扎实的工作态度,积极推进民商事领域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五个机制建立、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机制创新、体制转轨、企业改制,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凸显。法院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三项重点”工作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多元化,反映到人民法院的新类型案件及司法实践中大量新生的问题不断涌向法院,法院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大量社会矛盾纠纷单一用诉讼方式协调解决已难以做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和有机统一,司法审判化解纠纷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建立、完善非诉社会矛盾化解机制,搭建多方参与、平衡各方利益关系的非诉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对从根本上化解纠纷至关重要。我院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一形势,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探索建立和完善非诉社会矛盾化解机制,深入开展非诉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二、领会精神,狠抓落实,扎实抓好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五项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建立和完善非诉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全县构建“8211”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各种社会矛盾纠纷滋生,多元化、群体性、跨区域矛盾纠纷较为突出,仅仅依靠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的力量解决这些矛盾极不现实。司法审判职能仅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方式之一,法院工作只有紧密依靠党委的领导,借助行政、事业单位、群众组织等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方参与、统筹协调,才能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1、加入党委政府领导,多方参与建立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院机关及派出法庭都积极参与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各相关单位参与建立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院机关争取县委支持设立了诉前调解指挥中心,与县交警队、工商局分别成立了县人民法院、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交通肇事调解中心和县人民法院、县消费者协会消费纠纷调解中心,各派出法庭分别与辖区党委、政府、派出所、司法所、人民调解组织等多个部门联合组建了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尽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和始发阶段,切实提高纠纷调处效率。

2、合理分流,积极协助有关职能部门调处非诉纠纷。充分发挥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的分流作用,将矛盾纠纷及时引导、合理调度给能有效化解、适合化解纠纷的相关单位或部门进行协调解决。去年以来,有效发挥了各乡镇综治工作中心对非诉纠纷的分流作用,对涉及国家政策调整等不能由人民法院依法裁判的社会矛盾纠纷,及时转至该中心进行分流,由其结合实际情况与相关单位进行调处解决。对受诉的如当事人要求解决低保、医保等依法律规定不应受理的矛盾纠纷,采取联系相关单位协调解决或引导当事人选择以人民调解等方式,及时进行调处。

3、协助当地党委、政府及时化解影响当地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发性、群体性社会矛盾纠纷。近年来,县的各种资源逐步得到了利用开发,旅游业发展趋势可喜,全县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工作长足发展。诸如矿群纠纷、土地征用、拆迁补偿纠纷等系列问题也伴随着经

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日益凸显。此类纠纷涉及利益面广,极易激化转化为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我院对此类矛盾非常重视,加强协调,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积极协助、配合、广泛参与党委、政府开展的特别是对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化解排查工作。

4、加强对人民调解组织等非诉讼调解组织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指导工作。人民调解组织处在群众中间,能第一时间接触矛盾纠纷;调解组织成员多为纠纷当事人的街坊、寨邻,开展调解更容易消除当事人隔阂,对化解纠纷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优势。我院非常重视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强对人民调解的引导、指导工作,最大限度发挥调解组织化解非诉社会矛盾纠纷的作用。调解组织主要分片区设在街道办、村委会等机构内。调解组织成员由街道办或村委会成员及当地较有威望的人员组成,但法律知识和调解技能普遍不高;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院采取多项措施,从规范人民调解程序,加大对人民调解员的培训指导力度等方面入手,加强对人民调解的指导工作,提高人民调解合理性和合法性,提升调解成功率:一是积极开展对人民调解员法律知识、调解技能培训,确保依法调解和提高调解效率;二是邀请人民调解员参与或旁听案件审理,使他们在了解庭审程序的同时,学习法官的调解技巧;三是向人民调解组织发放法律法规资料,使其知晓法律法规的新动态,提高他们化解社会矛盾的理论知识水平;四是邀请人民调解员参加座谈会,交流调解经验技巧;五是由办案经验丰富的法官到人民调解组织参与、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去年以来,共邀请人民调解员旁听案件审理共计20余人次,参与案件调解50余人次。向各人民调解组织发放各类法律资料300余册。参与人民调解组织调解案件30余次。组织开展了3期人民调解员培训活动,培训人民调解员共计250余人。

(二)建立和完善诉讼工作与人民调解相衔接的社会矛盾纠纷化

解机制

积极探索完善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相衔接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深入开展民商事纠纷化解工作。与县乡党委政府、司法局、派出所、调解委员会等单位、组织联动协调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与县司法局联合制定出台了《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工作机制》,下发《法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实施意见》,构建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有机结合的大调解工作格局,统筹协调开展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纠纷化解工作,对纠纷苗头做到“早发现、早疏导、早遏制”,将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

1、在立案大厅(诉讼服务中心)和矛盾多发村组设立驻村调解室,积极引导当事人选择以人民调解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我院将立案大厅改造成诉讼服务中心,在立案大厅设立了人民调解室,每一派出法庭都设有单独的办公室作为调解室,积极组织调解。由于受经费条件限制,法庭调解室均未邀请相应人民调解员常驻调解室开展调解工作,而采取个案需要形式,分析具体案情,对依照法律能够调解、根据案情可以引导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按照矛盾冲突的特点选择人民调解处理效果更好的,再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妇联工作人员或村委会干部、当事人亲属、朋友、领导、同事等多方到调解室参与调解,以便于与当事人沟通、查清事实真相、抓住争议焦点,最后促成调解。

另外,针对具体案情,对部分标的不大、争议较小或由人民调解处理效果更好的案件,暂缓立案并告知当事人选择其所在地(所在单位)或纠纷发生地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

2、以委托调解、协助调解的方式邀请人民调解员、基层法律工作者、行业代表等多方联动化解矛盾。重视以委托调解、协助调解方式邀请人民调解员、基层法律工作者、乡镇干部等多方参与,联动开

展调解工作,将其群众基础好、容易与当事人沟通这一优势融入调解,取得一定成效。一是授权开展人民调解。目前全州基层法院都已在各自辖区内聘任相应数量的人民调解员,对其进行委托授权调解或邀请协助开展调解。在立案、审判、执行各环节,均根据案件类型,对离婚、同居关系析产、子女抚养纠纷、探视权纠纷、赡养纠纷、相邻权纠纷、继承纠纷等调解可能性较大的婚姻家庭类纠纷,充分引导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二是多方参与协助调解。甄别个案情况,对不适合委托调解的,主动邀请人民调解员、基层法律工作者、行业代表、社区、乡镇干部等参与调解。去年来,共邀请人民调解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社区、乡镇干部40余人次参与或委托调解案件50余件,大部分都调解成功;三是积极邀请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的审理和调解。法院所聘的人民陪审员多为素质较高、政治过硬、有一定业务能力的相关人员,去年以来共积极邀请16名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或调解案件20余件,充分、有效的利用这一资源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双方当事人均为同村村民,相互间仅因一些口角导致矛盾激化,四被告便到原告家砸毁了原告胡其刚的一些财物,并在打砸过程中将另一原告余其云打伤,经公安机关多次调解双方均不能达成谅解,诉至法院。本院案件承办人通过与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并认真细致分析了解案情,双方都是街坊邻里,因一些琐事而产生积怨,气不平,心不顺,为了彻底化解双方的矛盾,平气顺心,使双方握手言和,促进乡邻关系和谐。案件承办人通过耐心细致地做双方工作,征求双方意见后,委托了双方都较为信任的村民委员会对双方纠纷进行调解,同时向该村委会送达了我院《民事诉讼委托调解函》。在接受委托的第二天,村委会组织双方进行调解,通过人民调解员耐心细致的讲解,入情入理的剖析,运用当地良好的民风民俗事例进行说服,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达成互谅协议,被告当庭赔偿了原告的财物损失和医

疗费用。双方均表示今后将引以为诫,争做一个良好公民,搞好邻里关系。

3、推行社区、村组联络员制度。推行司法联络员制度,是节约司法资源、实现便民司法的有效举措。对此,我院制定出台《关于建立司法联络员制度的实施意见》在全县乡(镇)及行政村,共聘任司法联络员21名,司法联络员网络已基本形成,方便群众诉讼。

4、履行司法确认职责,提升人民调解成功率。我院先后建立、逐步完善了委托人民调解机制,坚持引导调解与自愿调解相结合、平等调解、公正调解相结合的原则,委托人民调解员依法调处了大量民商事纠纷。针对人民调解组织达成的调解协议无法律效力,部分当事人容易反悔,民间调解效率不高问题,我院对经人民调解达成的具有民事合同性质的协议,只要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不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当事人申请法院给予确认的,经审查后符合法律规定后,都依法及时予以进行司法确认。确认调解协议的决定送达双方当事人后即发生法律效力,并告知当事人,协议一方不履行协议时,另一方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实现人民调解和法院调解的良性互动和有效衔接,减轻法院办案负担。

我院为解决辖区交通干道众多,交通事故发生频率高的问题,将这一举措很好地应用到化解多发性的交通事故纠纷方面,与交警队构建了非诉“无缝”对接的道路交通协同解决机制,建立了调解员名册,在交警大队设立专门交通事故巡回审判庭,对经交警队行政调解后达成的调解协议,如当事人请求确认调解协议内容,由巡回审判庭予以依法办理;并依法简化办案程序,尽量做到当天申请当天确认。该举措不仅大大提高办案效率,也实现了司法审判与行政调解的大胆探索和有机衔接。去年以来,已成功确认交通事故纠纷80余件。成为交通事故快处理的“绿色通道”,取得良好成效。

(三)建立和完善全程调解机制

始终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及“当事人自愿”的调解原则,牢固树立最大限度调、全程调的调解理念开展民商事案件调解工作;要求办案法官充分认识诉讼前、立案前、庭审前、庭审中、宣判前、执行中各阶段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牢牢把握调解要点,落实全程调解机制,把调解工作向诉讼前和宣判后进行延伸,抓住时机最大限度组织调解,全面提升调解效率和水平。

去年,全院始终牢牢把握各阶段调解工作要点,为当事人提供全方位的调解机会,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开展全程调解工作,最大限度将民商事案件调撤结案。

(四)建立和完善社会关爱与社会纠纷疏导机制

1、积极参与社会关爱活动,协助开展婚姻家庭纠纷当事人社会关爱工作。在处理婚姻家庭类案件时,许多当事人难免会因心理承受能力差而导致在离婚后一蹶不振或有过激行为。对这一问题,一是要求法官在审理婚姻家庭纠纷案件时,要擅于觉察当事人的心理反应及思想动态,尽早避免当事人做出过激行为;二是对遭受心理打击较大或反应异常的婚姻家庭案件当事人及时组织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其顺利度过情感危机、情绪低迷时期;三是积极参与当地党委领导、妇联、村委会等组织开展社会关爱活动,协助社会关爱活动中心对婚姻纠纷当事人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2、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切实执行诉讼费缓、减、免制度,最大程度减轻困难群众诉讼负担。积极开展司法救助,为63件困难当事人缓、减、免诉讼费50128元。一年来,接待群众来访1300余人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456人次,处理群众来信18件,未出现越级上访、缠访的现象。

(五)建立和完善极端行为、事件的防范与处置机制

1、制定了针对性应急预案和防范措施,妥善处理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群体纠纷或是当事人缠诉、闹访案件:一是针对案件类型,对重大复杂、涉及面广、容易导致矛盾激化的敏感性案件,认真做好案件风险评估、预警工作,全面分析、慎重处理在立案、审理和执行等阶段可能对社会稳定带来的不良影响,从源头上避免因执法不当引发涉法涉诉信访或其他新的不稳定因素;二是对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每一件都必须经过风险评估,从立案到审判、执行环节,对有可能产生极端行为或突发性事件的都纳入预防范围并对个案制定相应的处置措施;三是在立案至审结全程,都深察细觉当事人的情绪反应,一旦察觉出当事人心理压力大、认识偏执、有极端情绪等情形,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因势利导做好当事人情绪的稳控工作;四是通过安全设施检查当事人携带的物品,并做好携带物品的登记工作。发现当事人携带易燃、易爆及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的,及时依法处理,消除安全隐患;五是在案件审理中注意观察当事人情绪反应,当事人有危险倾向的,及时联系警力支援,防止引发危险、极端事件;六是对有可能引发当事人缠诉或闹访的案件,及时弄清纠纷原由,制定对症化解方案,明确有调解经验的法官负责开展稳控、化解工作。

2、与当地综治机构联合建立应对极端事件的工作机制:一是与公安机关、医疗急救等部门联合建立防范控制特殊、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形成紧急处置极端事件联动机制;二是对排查出来的可能存有风险情况,及时报知政法委、综治办、维稳办等部门,多部门联合制定、落实稳控、预防措施;三是发挥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优势作用,做好群体、极端事件当事人的情绪疏导工作,借助多方优势,共同采取维稳措施。

3、深入社区村组,大力开展判决案件、申诉缠访案件、执行期长案件回访工作的工作,进一步增强了法院工作透明度,切实加强审

判工作监督,真正实现化解纠纷案结事了。一是对判决案件尽量回访。回访过程中主要针对当事人对审判工作监督和判后答疑两个方面。通过上门回访、电话回访、邮件回访等形式和当事人沟通,对当事人反映强烈、有较大影响的案件实行重点全程跟踪回访,全面了解和掌握当事人对审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采用适当方式向当事人反馈处理结果信息;二是对申诉缠访案件重点回访。以释法析理、教育疏导为主,重点引导当事人摆脱感情困境和认识误区。对涉及面广、影响大或可能引发成极端事件的申诉、缠访案件,及时将情况报知当地综治机构,协同相关部门或者单位协商解决;三是对执行期长案件积极回访。由执行局领导或承办人以外的执行人员,采用直接回访、电话回访等方式,告知当事人案件的执行情况,征求他们对执行工作的意见和看法、执行法官在办案中是否存在“冷、横、硬”现象、工作作风如何、有无腐败现象等,以取得当事人对执行工作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增强执行案件透明度、公开性。去年,组织走访、回访共计300件人(次),得到了当事人及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自五项机制建立以来,我院始终坚持把不断强化和拓展诉讼调解及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作为民商事审判纠纷化解工作的主要内容,并将五项机制完善、落实情况纳入目标绩效考核,严格督促落实,有效化解了大量影响全州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矛盾纠纷,进一步提升了司法服务水平。今后,我院将继续完善和深入推进五项机制,充分发挥纠纷化解职能,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第二篇: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论坛

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作者:廖永安 刘青 《光明日报》(2016年04月13日 13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平安中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以“全民共建共享”为核心的全新社会治理理念的确立,是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为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和体系完善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向指引。尤其在我国当前社会矛盾纠纷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尖锐化的形势下,迫切需要以“全民共建共享”理念为指导,打造一套科学完备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时代意义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要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我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进程中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建构中,坚持“全民共建共享理念”,不仅要求“力”取之于民,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人民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提供便利的制度渠道,而且要求“利”用之于民,机制的建构成果由人民共享,满足人民不同的纠纷解决需求。

实现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人们评价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及治理水平,其依据不在于矛盾纠纷发生的频度与烈度,而在于是否具备一套高效、权威、有效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的调整深刻而复杂,社会矛盾纠纷频发并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尖锐化。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如何调动一切社会积极因素,构建一套高效、权威、有效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真正实现“全民共建共享”,无疑将成为我国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社会和谐是当代中国人民共同企盼的生活状态,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的形成,有赖于构建起一套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使各方的利益得以协调和均衡、使受损的权利得到救济和恢复。而全民参与、社会自治、多元合作等重要因素的融入,无疑将更有助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体系的完善和机制调整,促使各项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焕发出勃勃生机,从而真正成为社会的安全阀、利益的调节器和社会的稳定剂。

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实现路径

在我国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建构中,要真正实现“全民共建共享”的目标,必须围绕利益表达渠道畅通、利益协调和保护机制健全这一目标,从司法的公众参与、仲裁的自治、调解的体系重塑和信访的法治化改革等需要共建的实践单元入手,努力打造一套司法、调解、仲裁、信访等有效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从而方便民众接近正义和利用多种渠道解决纠纷,满足其多元化的纠纷解决需求,最终实现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效益的全民共享。

确保公众有效参与司法。确保公众有效参与司法,不断提升司法的公信力,是解决目前司法制度中诸多问题的利器,其中人民陪审员制度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改革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两个切入点。就人民陪审员制度而言,其改革必须与二元转型社会结构相适应,以陪审员与法官分职分权为基础,构造参审制与陪审制结合、平民陪审与专家陪审共存、常识判断与专业判断并行的陪审制度二元结构 2 体系。在以平民陪审践行司法大众化的同时,也可以以专家陪审补足法官职业化不足的缺失,以有效提升司法的品质。就人民监督员制度而言,针对当前存在的社会公众认识不足、人民监督员代表性缺乏、监督案件范围有限、监督实效不足等问题,其改革应以提升人民陪审员的监督效力为重点,完善其制度运行机制和运行环境。

实现仲裁的充分自治。全民共建共享理念不仅体现为多元参与、合作共治的价值追求,而且内含着转变政府职能、实行市场引导、坚持民间自治的社会自治要求。具体到仲裁领域,要求打破当前仲裁机构独立性不足、行政化色彩浓厚的僵局,促进仲裁机构的民间化改革;要求正确勘定司法监督的边界,减少司法的不当干预,最终提升仲裁制度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实现仲裁制度的全民共建共享。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推进仲裁的民间化改革,坚持仲裁机构的民间性,提升仲裁的独立性,完善仲裁机构的内部治理结构,逐步推进仲裁制度的系统改革;必须合理界定司法监督的边界,着力调整司法与仲裁的关系,实现司法对仲裁由监督为主到支持为主、监督模式从全面监督到程序监督的转变;必须建构仲裁第三人制度,强化对仲裁第三人的权利保障机制,从而助推仲裁制度与仲裁机构的完善和发展。

重塑多元的调解体系。全民共建共享理念的提出,为我国调解体系的重塑和完善指明了方向。具体思路包括:构建社会自治型的人民调解。全民共建共享是强调民众参与、鼓励民间自治的多元化理念。当前人民调解行政化色彩浓厚,应从政府主导的模式,逐渐过渡为社会自治的模式;完善公共服务型的行政调解。全民共建共享倡导“协助合作”的开放式理念。当前行政调解应走出片面性行政限权的误区,强化政府服务理念,促进调解机制的法治化、专业化,提高社会的有效参与度,完善公共服务型的行政调解;发展市场引导型的商事调解和行业调 解。“全民共建共享”是尊重市场规律的放权式理念。当下,与其耗费巨大公共资源,自上而下地推行商事调解和行业调解,不如尊重市场规律,将商事调解和行业调解市场化、商品化,促进其商业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

促进信访的法治化。“全民共建共享”是一种社会全体动员的协同创新理念。具体到当前正在进行的信访法治化改革,它不仅要求完善司法机关对涉法涉诉信访的有效化解机制,行政机构对信访问题的正确处置机制,同时还要求充分发挥社会第三方的力量,建立健全信访的第三方参与机制,以实现信访问题的社会共同治理。具体思路包括:通过司法解决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应完善“诉访分离”机制,将涉法涉诉信访事项从普通信访体制中分离出来,纳入司法解决的轨道,并建立健全信访终结机制,落实司法最终解决原则;建立信访的第三方参与机制。包括:充分发挥律师的独特优势,动员律师积极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工作;设立中立的第三方信访评估机构,探索由律师、学者、退休法官及检察官等社会贤达人士组成的评估委员会,对信访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估;多管齐下的化解信访问题方案。

确保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效衔接。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存在机制不全、力量分散、职能重叠、衔接不畅等缺陷,由此带来解纷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等突出问题。因此,在注意发挥各项机制优势的同时,还要注重整合资源,努力实现各项机制的优势互补和有机衔接。具体做法:非讼机制之间的有效衔接。应推动社会调解的发展,既要创新调解方式,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商业调解、劳动争议调解等多种形式的调解,又要谨防调解泛化,加强调解、仲裁及信访等机制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互动;诉讼机制内部的有效衔接。将立案登记、诉讼服务、诉调对接、小额速裁、特别程序等纳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体系,实现诉讼机制内部之间的灵活转换和有序衔接;诉讼与非讼机制的有 效衔接。继续发挥法院在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核心作用,确保司法最终救济的同时,应实质性地支持和完善诉讼外的纠纷解决机制。实现调解、仲裁、涉诉信访与诉讼机制的有效衔接,必须在尊重前面三者制度特色和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妥适合理的司法审查机制,并对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委托调解、律师参与涉诉涉法案件的化解等相关衔接程序做进一步的精细设计。

(廖永安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研究”首席专家、湘潭大学法学院教授)

第三篇:富山街道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开展情况汇报

富山街道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专项行动开展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按着县综治委统一安排部署,我街于2月初开始,在全街范围内开展了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高度重视,及时安排部署。为使专项活动取得实际效果,街道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制定并印发了《富山街道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领导小组。

二是全面排查,建立工作台账。在领导小组统一带领下,各村、社区、各单位,对可能存在的矛盾纠纷进行全面排查梳理。对于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逐一进行风险等级界定,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建立详细工作台帐。此次行动,全街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17件,截止目前,已化解了13件。

三是落实责任,确保有效化解。对排查出的每一件矛盾纠纷,均落实了“四位一体”包保责任制。以事要解决为目标,及时认真做好化解工作。对于有理诉求不推不拖、不打折扣,全面及时解决;对于不合理问题耐心、详细讲解法律、政策规定,力促尽快息诉罢访;对于生活确有困难的,结合扶贫攻坚工作给予救助,力促当事人尽快回归到正常生产生活轨道上来。对那些缠访闹访的,在认真做到思想疏通到位,帮扶救助到位的同时,及时固定证据,必要时移交司法机关予以严肃处理。

第四篇:法院关于开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机制建设调研报告

法院关于开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调研报告

大通县地处西宁市北部,是西宁市下辖县。辖区有9镇11乡、28个村委会、20个社区居委会、192户工业企业(21户中央省属企业、171户县属企业),居住着汉、回、土、藏、蒙等26个少数民族,总人口45.3万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多年来各种矛盾纠纷逐年上升,大通法院每年收结案数居全省基层法院之首。因此,开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近年来,大通法院在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和上级人民法院的领导、监督、支持和指导下,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确立了“立足审判促和谐,维护团结抓稳定”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动员全社会和政法各机关集中力量,全力构建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一、加强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相互相接,构建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大格局。

(一)、完善内部调解结构,建立以“全面调解、全程调解和全员调解”为核心的全方位调解体系。大通法院在各项审判和执行过程中充分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完善内部调解结构,建立健全以“全面调解、全程调解和全员调解”为核心的全方位诉讼调解体系,将调解贯穿于立案、审判、执行、申诉、信访等各个环节,尽可能多地用调解的方法化解矛盾纠纷。1、全面调解,即把调解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优先选择,从单一的民事审判领域向刑事、行政审判和执行工作全面拓展。把民事案件作为调解主阵地的同时,还加大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调解力度,促进刑事自诉案件及其他轻微刑事案件当事人和解,缓解矛盾纠纷的对抗性;积极探索行政非诉案件协调解决机制,通过司法行政良性互动平台,妥善化解行政非诉争议;同时还加强执行和解工作,促使当事人自觉履行法律义务。2、全程调解,即把调解贯穿于案件受理、审判和执行的全过程,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耐心细致地宣讲国家政策和法律,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消除双方的对立情绪,做到在任何案件的任何阶段都不轻易放过一次调解机会。除了注重立案、庭前、庭中和判前调解外,还把申诉、再审以及涉诉信访案件纳入调解范畴。3、全员调解即明确院长、庭长、审判长、合议庭成员、承办法官、人民陪审员等在案件审理不同阶段及情况的调解职责。

(二)、完善与行政调解、人民调解等组织的配合协调,推动“三调联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进一步推进大通县经济发展、社会政治稳定。大通法院按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和深化“平安大通”建设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基础性作用,把人民调解作为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工作新路径。对案情简单,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矛盾纠纷,在立案前委托给熟悉情况的乡镇派出所、司法所或人民调解组织先行调解,对调解成功的案件制作民事调解书,对调解不成的案件法院再依法立案审理;对于本辖区内发生的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重大矛盾纠纷,法院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角度出发,发挥法院主体作用,将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的“三调联动”化解机制与“群防群治”相结合,化解矛盾纠纷全力做好维稳工作。2015年,大通法院成功运用的“三调联动”诉调对接机制,指导人民调解组织化解矛盾纠纷40多次,化解涉诉信访案件3件。

(三)、创建司法联络员制度。

从2007年初,大通县法院在“三调联动”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人民调解组织。通过整合乡村、街道、社区等社会力量,制定了《巡回审判工作制度》、《司法联络员工作制度》等,在全县309个村委会(街道、社区)分别聘请了309名司法联络员,通过以案代训、观摩调解、联席会议等方式,对司法调解联络员进行业务培训,做到巡回审判与司法联络员参与相结合、与群众参与相结合、与法治宣传相结合。将司法联络员的职责、权利、义务以及联系方式制作成精美卡片发给每一位司法联络员,受本院委托,司法联络员可以对偏远地区、老弱病残群众、特困群众开展便民诉讼联系工作,通知管辖法庭上门立案,开展巡回办案,调处矛盾纠纷;可以协助人民法院开展民事调解和执行工作;可以联系法庭畅通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对农民工案件快立、快审、快执等等,使群众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司法服务。

司法联络员制度实施以来,在人民法院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主动就地调解处理准备起诉的各类纠纷。建立了以院审判法庭和乡镇人民法庭为依托,以巡回审判为关键,以司法联络员为纽带的诉调对接网络,实现了全县309个村委会(街道、社区)诉前矛盾纠纷化解网格全覆盖。

二、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法院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现实需要不相适应。当前法院在人员配置上显得青黄不接,年轻的法官经验不足,年长的法官精力不够,兼具经验与精力的法官压力过大,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处理纠纷时难免会遇到处理不当的情况,埋下信访、上访的隐患。而且少数法官执法思想存在偏差,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意识不强。表现为了解农村群众反映的意见少,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少,调查群众申诉案件取证难,组织群众调解矛盾纠纷难,协调乡村基层单位配合办案工作难,群众涉法、涉讼息诉罢访工作难。

(二)、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处在探索阶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一是人民调解的社会化建设进程缓慢,专职调解机构和专职调解员数量较少且人员不稳定,大部分调解员来自农村、社区且没有法律教育背景,村委会、社区调解主任身兼数职,三年一换届,流动性大,缺乏队伍长效发展保障。人民调解专职化、专业化、薪金化、社会化的实现,属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财政保障。二是“三调”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联动,但覆盖面不广,力度不够,各方联动方式较随意松散,缺乏统筹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坚持的不够,信息资源、调解资源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行政调解主动委托人民调解介入不够,工作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三是人民调解员总体上业务素质偏低,说理和运用法律知识调解纠纷的能力尚有欠缺,调解协议书制作质量不高,调解较复杂的矛盾纠纷的能力有待提高,双方当事人对于调解结果随意反悔。法院和行政机关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五篇:关于深化全镇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建设的工作汇报

三江镇关于深化全镇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建设的

工作汇报

为深入贯彻慈党办[2010]21号文件精神,有效预防和化解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矛盾纠纷,我镇就进一步深化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建设工作做了如下布置:

一、深化建设,不断夯实基层维稳工作基础

(一)进一步加强村级调委会建设。加强对村级调委会建设工作的领导,选准配强调委会班子,调委会主任要进村委会,确保党组织对调委会工作的领导。不断规范村级调委会的工作方式、工作程序和工作纪律,进一步加强村级调委会的规范化建设。

(二)进一步规范调解信息员队伍。各村要根据新形势下矛盾纠纷的特点及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要求,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警信息工作网络和处置预案,不断健全信息网络。明确信息员的职责,不断提高调解信息员对一般矛盾纠纷的排查分析和对简易矛盾纠纷的预防控制与调处化解能力。

(三)充分发挥村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作用。充分发挥以综治工作室为平台,以调委会建设为抓手,延伸到村调解信息员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体系的作用,尤其是要发挥调解信息员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制度。对简易纠纷立足在调解信息员范围内予以调处化解,对一般矛盾纠纷立足在村调委会予以调处化解,村综治工作室、综治委主任着力协调化解影响较大、成因较复杂的矛盾纠纷,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人民调解工作目标。

(四)全面推行“一案一档一奖励”激励保障措施。党委政府要不断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支持和领导,对村、企业、学校等基层调解组织和广大人民调解员,全面推行“一案一档一奖励”的激励保障机制,要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简易程度和调处化解成效,制定奖励标准,激发广大调解员工作热情。

二、创新理念,深化拓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建设

根据新时期矛盾纠纷性质以及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进一步拓宽现有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体系,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

(一)拓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有效对接机制。要全面推行司法所与公安派出所的“110”联动调处机制,通过镇调委会在公安派出所中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聘请专职人民调解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建立“公调对接”机制,实现人民调解与治安调解工作的有机结合。

(二)加快发展人民调解员队伍。各调委会要积极吸收和培育一些优秀的“新慈溪人”作为特聘调解员,专门调处发生在外来人员中的矛盾纠纷。健全“特聘调解员”制度,建立“以外调外”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有暂口公寓或暂住人口聚居200人以上的村(居、社区)要建立暂住人口特聘调解员制度,进一步发挥暂住人口特聘调解员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

(三)不断加强企业调委会和综治工作站建设。全面推行在规模型企业建立调委会或调解小组,进一步推进企业综治工作站建设工作。通过健全制度、规范机制、强化管理、突出成效,进一步发挥企业调委会在开展普法宣传、不稳定因素排摸、矛盾纠纷化解、维稳信息上报等工作上的作用,力争简易矛盾纠纷在企业调委会内部调处化解,一般矛盾纠纷到企业调委会指导化解,重大矛盾纠纷和企业调委会共同化解。

三、强化规范,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

要按照“有一份定期的维稳排摸分析制度、有一批系统的纠纷预防措施、有一条规范的信息畅通渠道、有一套完整的部门联动机制,有一份严格的考核奖惩措施”的要求,建立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

(一)建立社会矛盾纠纷的源头防控机制。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分析制度。对一般矛盾纠纷要经常排查,重要时段、重点部位和敏感时期要重点排查,要每月汇总分析有关社情民意、网络舆情和传媒热点问题。对排查汇总的矛盾纠纷要逐件登记建档,并制订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和化解方法。

(二)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按照相关要求,建立镇 “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由司法所长兼任“中心”主任。建立矛盾纠纷“收集汇总、统一交办、重点督办、办结报告”的工作机制,由“中心”对受理的各类矛盾纠纷及时进行归类分流。对属于相关职能部门调处化解范围内的一般矛盾纠纷,要按照一般矛盾纠纷一个月内化解调结的要求予以督查督办;对需要多个部门共同调处化解的重大矛盾纠纷或疑难纠纷,由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牵头,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来共同调处化解。

(三)畅通渠道,建立完善信息报送制度。建立信息专报制度,及时发现重大矛盾隐患或突发性事件苗头,迅速上报镇综治办汇总,并在第一时间内分别报分管领导、主要领导和各线的上级主管部门。同时,按照处理重大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结、疏导不误导、淡化不激化”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调处化解,确保情况早知道、工作早到位、问题早解决。建立信息的互通机制。各职能部门要及时沟通,整合各自资源优势,共同调处化解。

(四)健全奖惩激励考核机制。把矛盾纠纷排摸、稳控和调处化解工作纳入对各村的绩效考核工作中,进一步提高对社会矛盾纠纷排摸、稳控和调处化解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建立起对调委会特别是调解人员的激励考核机制,提高调解人员的工作热情;对因调解不及时或因工作怠慢等原因致使矛盾激化或升级的调解人员要进行严肃处理。

四、加强领导,确保深化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网络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一)加强对深化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党委、政府要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大局的高度来重视深化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党委书记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主动抓,共同担负起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责任。司法所和相关办公室要把深化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开展好人民调解工作,进一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加强对工作经费的保障落实。深化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建设工作的各项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慈党办„2008‟71号)精神,确保深化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建设工作经费的保障落实。

2010年4月21日

下载人民法院关于开展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五项机制建设情况的自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民法院关于开展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五项机制建设情况的自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