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四章许可证管理.5
第四章 许可证管理
第二十七条 食品生产许可证分为正本、副本。正本、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制定食品生产许可证正本、副本式样。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印制、发放等管理工作。第二十八条 食品生产许可证应当载明:生产者名称、社会信用代码(个体生产者为身份证号码)、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住所、生产地址、食品类别、许可证编号、有效期、日常监督管理机构、日常监督管理人员、投诉举报电话、发证机关、签发人、发证日期和二维码。
副本还应当载明食品明细和外设仓库(包括自有和租赁)具体地址。生产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的〃还应当载明产品注册批准文号或者备案登记号;接受委托生产保健食品的〃还应当载明委托企业名称及住所等相关信息。
第二十九条 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由SC(“生产”的汉语拼音字母缩写)和14位阿拉伯数字组成。数字从左至右依次为:3位食品类别编码、2位省(自治区、直辖市)代码、2位市(地)代码、2位县(区)代码、4位顺序码、1位校验码。
第三十条 日常监督管理人员为负责对食品生产活动进行日常监督管理的工作人员。日常监督管理人员发生变化的〃可以通过签章的方式在许可证上变更。
第三十一条 食品生产者应当妥善保管食品生产许可证〃不得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转让。
食品生产者应当在生产场所的显著位置悬挂或者摆放食品生产许可证正本。
第五章 变更、延续、补办与注销
第三十二条 食品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现有工艺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主要生产设备设施、食品类别等事项发生变化〃需要变更食品生产许可证载明的许可事项的〃食品生产者应当在变化后10个工作日内向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变更申请。
生产场所迁出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辖范围的〃应当重新申请食品生产许可。
食品生产许可证副本载明的同一食品类别内的事项、外设仓库地址发生变化的〃食品生产者应当在变化后10个工作日内向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第三十三条 申请变更食品生产许可的〃应当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食品生产许可变更申请书;
(二)食品生产许可证正本、副本;
(三)与变更食品生产许可事项有关的其他材料。
第三十四条 食品生产者需要延续依法取得的食品生产许可的有效期的〃应当在该食品生产许可有效期届满30个工作日前〃向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第三十五条 食品生产者申请延续食品生产许可〃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食品生产许可延续申请书;
(二)食品生产许可证正本、副本;
(三)与延续食品生产许可事项有关的其他材料。
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的生产企业申请延续食品生产许可的〃还应当提供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自查报告。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被许可人的延续申请〃在该食品生产许可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变更或者延续食品生产许可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
申请人声明生产条件未发生变化的〃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不再进行现场核查。
申请人的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就变化情况进行现场核查。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注册或者备案的生产工艺发生变化的〃应当先办理注册或者备案变更手续。
第三十八条 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决定准予变更的〃应当向申请人颁发新的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不变〃发证日期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出变更许可决定的日期〃有效期与原证书一致。但是〃对因迁址等原因而进行全面现场核查的〃其换发的食品生产许可证有效期自发证之日起计算。
对因产品有关标准、要求发生改变〃国家和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决定组织重新核查而换发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其发证日期以重新批准日期为准〃有效期自重新发证之日起计算。
第三十九条 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决定准予延续的〃应当向申请人颁发新的食品生产许可证〃许可证编号不变〃有效期自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出延续许可决定之日起计算。
不符合许可条件的〃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作出不予延续食品生产许可的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
第四十条 食品生产许可证遗失、损坏的〃应当向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补办〃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食品生产许可证补办申请书;
(二)食品生产许可证遗失的〃申请人应当提交在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网站或者其他县级以上主要媒体上刊登遗失公告的材料;食品生产许可证损坏的〃应当提交损坏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原件。
材料符合要求的〃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受理后20个工作日内予以补发。
因遗失、损坏补发的食品生产许可证〃许可证编号不变〃发证日期和有效期与原证书保持一致。
第四十一条 食品生产者终止食品生产〃食品生产许可被撤回、撤销或者食品生产许可证被吊销的〃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向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注销手续。
食品生产者申请注销食品生产许可的〃应当向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食品生产许可注销申请书;
(二)食品生产许可证正本、副本;
(三)与注销食品生产许可有关的其他材料。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食品生产者未按规定申请办理注销手续的〃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办理食品生产许可注销手续:
(一)食品生产许可有效期届满未申请延续的;
(二)食品生产者主体资格依法终止的;
(三)食品生产许可依法被撤回、撤销或者食品生产许可证依法被吊销的;
(四)因不可抗力导致食品生产许可事项无法实施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食品生产许可的其他情形。
食品生产许可被注销的〃许可证编号不得再次使用。
第四十三条 食品生产许可证变更、延续、补办与注销的有关程序参照本办法第二章和第三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对食品生产者的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食品许可管理信息平台〃便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查询。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食品生产许可颁发、许可事项检查、日常监督检查、许可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记入食品生产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并依法向社会公布;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者应当增加监督检查频次。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日常监督管理人员负责所管辖食品生产者许可事项的监督检查〃必要时〃应当依法对相关食品仓储、物流企业进行检查。
日常监督管理人员应当按照规定的频次对所管辖的食品生产者实施全覆盖检查。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食品生产许可管理职责〃应当自觉接受食品生产者和社会监督。
接到有关工作人员在食品生产许可管理过程中存在违法行为的举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进行调查核实。情况属实的〃应当立即纠正。
第四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食品生产许可档案管理制度〃将办理食品生产许可的有关材料、发证情况及时归档。
第四十九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对全国食品生产许可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生产许可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条 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从事食品生产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五十一条 许可申请人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食品生产许可的〃由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申请人在1年内不得再次申请食品生产许可。第五十二条 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由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撤销许可〃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被许可人在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食品生产许可。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一条第一款规定〃食品生产者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转让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由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食品生产者未按规定在生产场所的显著位置悬挂或者摆放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由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给予警告。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二条第一款规定〃食品生产者工艺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主要生产设备设施、食品类别等事项发生变化〃需要变更食品生产许可证载明的许可事项〃未按规定申请变更的〃由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二条第三款规定或者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食品生产许可证副本载明的同一食品类别内的事项、外设仓库地址发生变化〃食品生产者未按规定报告的〃或者食品生产者终止食品生产〃食品生产许可被撤回、撤销或者食品生产许可证被吊销〃未按规定申请办理注销手续的〃由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给予警告〃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五条 被吊销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者及其法定代表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5年内不得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或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担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第五十六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准予许可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四条的规定给予处分。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七条 取得食品经营许可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其餐饮服务场所制作加工食品〃不需要取得本办法规定的食品生产许可。
第五十八条 食品添加剂的生产许可管理原则、程序、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适用本办法有关食品生产许可的规定。
第五十九条 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督管理〃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具体管理办法执行。
第六十条 食品生产者在本办法施行前已经取得的生产许可证在有效期内继续有效。第六十一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实际情况〃制定有关食品生产许可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第六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主席令第21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5-04-24[引用日期2016-01-4]
第二篇:许可证管理相关政策法规
许可证管理相关政策法规汇编
第一章 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依据目录
一、法律法规规章(本次工作中无需上报修建建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
5、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
6、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章法
二、国家局文件
8、国家烟草专卖局印发《关于加强烟草行业行政审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烟办[2004]614号)
9、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印发烟草专卖许可证申请与办理程序规定的通知(国烟专[2007]549号)
10、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使用烟草专卖许可证行政许可文书和规范卷宗档案管理的通知(国烟专[2008]31号)
11、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换发烟草专卖许可证的通知(国烟专[2008]595号)
12、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中国石化加油站便利店申请销售香烟的复函(国烟专[2009]35号)(公文正本,无法复制)
13、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有外资成分并且烟草零售业态属于娱乐服务类企业许可证管理事项的批复(国烟专[2009]112号)(公文正本,无法复制)
14、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烟专[2010]234号)
15、行政许可专用章(尚未制定)
三、浙江省政府文件(本次工作中无需上报修建建议)
15、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等部门关于切实加强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工程建设工作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05]36号)(扫描件,无法复制)
16、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浙江省烟草专卖局关于千镇连锁超市龙头企业及其所属门店经营卷烟零售业务的补充通知(浙经贸内贸[2006]354号)(扫描件,无法复制)
四、浙江省局文件(本次工作中无需上报修建建议)
18、浙江省烟草专卖局关于印发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配套制度的通知(浙烟专[2004]41号)(公文正本,无法复制)
19、浙江省烟草专卖局关于贯彻执行《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的适用意见(浙烟专法[2007]19号)(公文正本,无法复制)20、浙江省烟草专卖局关于印发浙江省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管理工作标准的通知(浙烟专[2007]70号)
21、浙江省烟草专卖局转发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换发烟草专卖许可证通知的通知(浙烟专[2008]71号)(公文正本,无法复制)
22、浙江省烟草专卖局关于适用扣留、封存强制措施和“取消从事烟草专卖业务资格”适用告知程序的有关问题的通知(浙烟专法[2009]34号)(公文正本,无法复制)
23、浙江省烟草专卖局转发国家局烟草专卖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浙烟专[2010]39号)(公文正本,无法复制)
24、浙江省烟草专卖局转发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在海关监管区域内经营免税烟草制品业务核发许可证适用法律事项批复的通知(浙烟专[2011]30号)(公文正本,无法复制)
25、浙江省烟草专卖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浙烟专[2011]59号)(公文正本,无法复制)
第三篇:金融许可证管理操作规程
金融许可证管理操作规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金融许可证管理,规范金融许可证操作程序,根据《金融许可证管理办法》等规定,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金融许可证的印制、保管、领用、制作、颁发等应当遵守本规程。第三条 金融许可证管理应当遵循为金融机构服务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
第四条 发证机关办公厅(室)负责本机关金融许可证管理工作,办公厅、各银监局办公室应指导下级机关的金融许可证管理工作。
本规程所称发证机关是指银监会、银监局、银监分局。
第五条 发证机关应当加强对金融许可证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第六条 发证机关要将金融许可证作为重要凭证管理。
第七条 办公厅(室)要设立金融许可证管理岗位,配备金融许可证管理人员2人 第八条 金融许可证管理人员变动时,应办理工作交接手续。
各银监局、银监分局的交接工作完毕后,应于10日内向上一级办公厅(室)备案。
第二章 金融许可证的实物管理
第九条 金融许可证各状态的实物及财务的管理,以其印制的流水号为索引。金融许可证的实物状态包括:空白证、损失证、收缴证及失控证和金融机构持有证。
第十条 办公厅负责组织印制、调拨空白证。任何单位、个人不得自行印制空白证。办公厅应与空白证印制企业签订合同,明确印制数量、规格、日期、安全责任等。第十一条 银监局根据需要按如下程序向办公厅申领空白证。(一)银监局根据需求情况做好测算,填制“空白证领取申请”,以书面形式向办公厅申领空白证。(二)办公厅审核申请后,向印制企业发出“空白证出库单”。(三)印制企业按“空白证出库单”为银监局办理出库手续。
(四)银监局专人领取空白证的,须持单位介绍信及领取人有效身份证件。运输空白证必须采用机要渠道或专人专车双人押运。银监局负责参照以上程序向辖内银监分局调拨空白证。第十二条 空白证的保管与使用;
(一)办公厅(室)应建立“空白证保管领用登记簿”,登记批量空白证的领取(入库)和发放(出库)情况。登记要素包括:领用日期、数量、流水号范围、领用单位、领用人签名及有效身份证明号码、经手人、办公厅(室)分管领导签字等事项。
(二)拆封空白证最小包装时,应由双人点验,逐张核对流水号及数量。各银监局、银监分局在点验空白证时,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封存,不得使用,并及时将情况书面逐级上报至办公厅,由办公厅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三)各银监局、银监分局发现空白证丢失、被盗等情况,要在1日内书面逐级上报至办公厅。必要时,应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
(四)空白证与发证机关印章不得由同—人员管理。
(五)应当按流水号顺序使用空白证,不得跳号。向下级发证机关调拨空白证时,必须以最小包装为单位按流水号顺序发放,不得跳号。
(六)每月打印空白证使用明细清单留存。
第十三条 损失证指发证机关在制作过程中出错形成损坏不能使用的金融许可证,以及金融机构缴回的因损坏而不能继续使用但可以鉴别的金融许可证。损失证应加盖“作废”章,登记“金融许可证损失证表”。
第十四条 收缴证是指因机构变更、注销行政许可、机构市场退出等缴回的金融许可证。
监管部门负责依法收缴换证时金融机构上交的旧证及追缴注销行政许可、市场退出金融机构的金融许可证。收缴证必须于2日内送办公厅(室)。办公厅(室)收到收缴证后立即加盖“作废”章,登记“金融许可证收缴证表”。
发证权限发生变化的,旧证由原发证机关负责收缴。金融机构持原发证机关已收缴旧证的证明以及其他换证材料,到新发证机关领取新证。
第十五条 失控证是指丢失或无法鉴别的金融许可证。
(一)金融机构发生金融许可证失控情况的,发证机关应要求其立即报告。内容包括:金融许可证中各要素(机构名称、地址、流水号、编码、设立日期及颁发日期),当事人,失控的时间、地点,事发原因、过程等情况。
(二)发证机关应要求金融机构于发现金融许可证失控后7日内发布遗失声明公告。公告媒体与该证颁发时的公告媒体一致,版面不得小于12×17.5厘米,内容为:“XXX(金融机构名称)不慎将流水号为XXX的金融许可证丢失,声明作废”。
(三)发证机关应要求发生金融许可证失控情况的金融机构于10日内向其书面报告处理结果,并根据其报告情况对该机构作出处理。
(四)各银监局、银监分局应将辖内金融机构发生金融许可证失控的处理情况于30日内以办公室文件逐级上报至办公厅,并视情况在全辖范围内通报。
上述文件内容应包括:失控证数量、各张失控证要素(机构名称、地址、流水号、编码、设立日期及颁发日期)、对金融机构和有关责任人的处理情况、拟采取的监管措施和建议等。
(五)金融机构找到失控证,已办理遗失声明公告的,监管部门应立即收缴该金融许可证,视为损失证处理;未办理遗失声明公告的,该金融许可证可继续使用。
(六)发证机关应于失控证处理完毕后,将情况登记“金融许可证失控证表”。
第十六条 办公厅(室)应于每年底对本发生的损失证、收缴证按流水号分别排序、整理。各银监局、银监分局本产生的损失证及收缴证于次年年初上交办公厅统一保管。
(一)银监分局于每年1月15日前将损失证、收缴证以及经金融许可证管理人员、办公室分管领导签字并加盖公章的“金融许可证损失证表”和“金融许可证收缴证表”,通过机要渠道或专人专车双人押运的方式上交银监局。
(二)银监局于每年1月31日前将全辖损失证、收缴证及经金融许可证管理人员、办公室分管领导签字并加盖公章的“金融许可证损失证表”和“金融许可证收缴证表”,通过机要渠道或专人专车双人押运的方式上交办公厅。
(三)办公厅应于每年3月底前,对损失证、收缴证经双人点验后归档入库,并向交证银监局发出确认回执。办公厅将上交的损失证、收缴证制作成电子文档后,定期按重要凭证予以销毁。
第十七条 办公厅(室)应于每月初10日内打印上个月的“月度金融许可证使用情况报表”、“金融许可证损失证表”、“金融许可证收缴证表”、“金融许可证失控证表”,经账实核对相符后由经办人员签字留存。
第三章 金融许可证的制作和颁发
第十八条 发证机关应当在行政许可决定作出后10日内向金融机构颁发、换发金融许可证。第十九条 金融许可证制作流程如下:(一)监管部门审核金融许可证办理材料后,填写并打印“金融许可证办理工作单”(以下简称“工作单”),经部门负责人签字后,与行政许可批准文件一并送办公厅(室)。“工作单”中机构名称、批准成立日期、住所等项目须严格按照批准文件填写。
(二)办公厅(室)严格按照“工作单”制作金融许可证,加盖公章,并在“工作单”中记载金融许 可证流水号。
(三)监管部门到办公厅(室)领取金融许可证;或向金融机构收缴旧证后,到办公厅(室)换领新证。(四)监管部门向金融机构颁发金融许可证。
第二十条 因金融机构损坏、丢失金融许可证等原因换领、补发金融许可证的,监管部门应增加审核下列材料:
(一)发证机关对该事件的处理文件。
(二)换领金融许可证的,应同时审核旧证;补发金融许可证的,应同时审核登报的遗失声明。第二十一条 办公厅(室)应按金融许可证流水号顺序保存如下档案材料:“工作单”复印件、颁发的金融许可证复印件。
监管部门保存如下金融许可证档案:“工作单”、颁发的金融许可证复印件、金融机构介绍信、发证机关的批准文件、有关遗失声明等。
第四章 公告、公示及检查
第二十二条 颁发、换发或吊销、注销金融许可证,发证机关应于30日内在公开发行的报纸上公告。
第二十三条 发证机关应要求金融机构在营业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金融许可证、业务范围、主要负责人姓名。上述公示事项及其内容变更应在行政许可决定作出后10日内完成。金融机构公示金融许可证等情况应作为现场检查的内容之一。
第二十四条 各银监局、银监分局办公室应每年对辖内金融许可证的管理、金融许可证公示等情况组织不少于一次的检查,并于年底前将检查情况书面逐级上报至办公厅。办公厅将在各银监局、银监分局检查的基础上组织抽查,并将抽查的情况在全系统范围内进行通报。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各发证机关有关行政许可准入文件应抄送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第二十六条 本规程中涉及的各类表格格式,均在金融许可证管理软件中统一规定。第二十七条 本规程由银监会办公厅负责解释。第二十八条 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二〇〇六年八月二十一日
第四篇: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规定
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排污许可证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规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81号),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排污许可证的申请、核发、实施、监管等行为,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排污许可,是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排污单位的申请和承诺,通过发放排污许可证法律文书形式,依法依规规范和限制排污单位排污行为并明确环境管理要求,依据排污许可证对排污单位实施监管执法的环境管理制度。
本规定所称排污单位特指纳入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
第四条 下列排污单位应当实行排污许可管理:
(一)排放工业废气或者排放国家规定的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
(二)集中供热设施的燃煤热源生产运营单位。
(三)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的企业事业单位。
(四)城镇或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
(五)依法应当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其他排污单位。
环境保护部按行业制订并公布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分批分步骤推进排污许可证管理。排污单位应当在名录规定的时限内持证排污,禁止无证排污或不按证排污。
第五条 环境保护部根据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和环境危害程度的不同,在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中规定对不同行业或同一行业的不同类型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差异化管理。对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较小、环境危害程度较低的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简化管理的内容包括申请材料、信息公开、自行监测、台账记录、执行报告的具体要求。
第六条 对排污单位排放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的各类排污行为实行综合许可管理。排污单位申请并领取一个排污许可证,同一法人单位或其他组织所有,位于不同地点的排污单位,应当分别申请和领取排污许可证;不同法人单位或其他组织所有的排污单位,应当分别申请和领取排污许可证。
第七条 环境保护部负责全国排污许可制度的统一监督管理,制订相关政策、标准、规范,指导地方实施排污许可制度。
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排污许可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实施简化管理的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其余的排污许可证原则上由地(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核发。地方性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被调整为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派出分局的,由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所属派出分局实施排污许可证核发管理。
第八条 环境保护部负责建设、运行、维护、管理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各地现有的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应实现数据的逐步接入。环境保护部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基础上,通过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对全国的排污许可证实行统一编码。排污许可证申请、受理、审核、发放、变更、延续、注销、撤销、遗失补办应当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排污许可证的执行、监管执法、社会监督等信息应当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记录。
第二章 排污许可证内容
第九条 排污许可证由正本和副本构成,正本载明基本信息,副本载明基本信息、许可事项、管理要求等信息。
第十条 下列许可事项应当在排污许可证副本中载明:
(一)排污口位置和数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等。
(二)排放污染物种类、许可排放浓度、许可排放量。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许可事项。
对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的排污单位,许可事项可只包括(一)以及(二)中的排放污染物种类、许可排放浓度。
核发机关根据污染物排放标准、总量控制指标、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要求等,依法合理确定排放污染物种类、浓度及排放量。
对新改扩建项目的排污单位,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上述内容进行许可时应当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的相关要求作为重要依据。
排污单位承诺执行更加严格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并为此享受国家或地方优惠政策的,应当将更加严格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在副本中载明。
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中,对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有特别要求的,应当在排污许可证副本中载明。
第十一条 下列环境管理要求应当在排污许可证副本中载明:
(一)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维护,无组织排放控制等环境保护措施要求。
(二)自行监测方案、台账记录、执行报告等要求。
(三)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执行报告等信息公开要求。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对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的可作适当简化。
第十二条 排污许可证正本和副本应载明排污单位名称、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实际负责人、生产经营场所地址、行业类别、组织机构代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排污单位基本信息,以及排污许可证有效期限、发证机关、发证日期、证书编号和二维码等信息。
排污许可证副本还应载明主要生产装置、主要产品及产能、主要原辅材料、产排污环节、污染防治设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信息。对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的可作适当简化。
各地可根据管理需求在排污许可证副本载明其他信息。
第三章 申请与核发
第十三条 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环境保护部确定的期限等要求,确定本行政区域具体的申请时限、核发机关、申请程序等相关事项,并向社会公告。
第十四条 现有排污单位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向具有排污许可证核发权限的核发机关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
新建项目的排污单位应当在投入生产或使用并产生实际排污行为之前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
第十五条 环境保护部制定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排污单位依法按照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提交排污许可申请,申报排放污染物种类、排放浓度等,测算并申报污染物排放量。
第十六条 排污单位在申请排污许可证前,应当将主要申请内容,包括排污单位基本信息、拟申请的许可事项、产排污环节、污染防治设施,通过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或者其他规定途径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公开时间不得少于5日。对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的排污单位,可不进行申请前信息公开。
第十七条 排污单位应当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填报并提交排污许可证申请,同时向有核发权限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交通过平台印制的书面申请材料。排污单位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法律责任。
申请材料应当包括:
(一)排污许可证申请表,主要内容包括:排污单位基本信息,主要生产装置,废气、废水等产排污环节和污染防治设施,申请的排污口位置和数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排放污染物种类、排放浓度和排放量、执行的排放标准。排污许可证申请表格式见附件。
(二)有排污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实际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承诺书。主要承诺内容包括:对申请材料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法律责任;按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控制污染物排放;按照相关标准规范开展自行监测、台账记录;按时提交执行报告并及时公开相关信息等。
(三)排污单位按照有关要求进行排污口和监测孔规范化设置的情况说明。
(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文号,或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国办发〔2014〕56号)要求,经地方政府依法处理、整顿规范并符合要求的相关证明材料。
(五)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还应提供纳污范围、纳污企业名单、管网布置、最终排放去向等材料。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对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的排污单位,上述材料可适当简化。
第十八条 核发机关收到排污单位提交的申请材料后,对材料的完整性、规范性进行审查,按照下列情形分别作出处理:
(一)依本规定不需要取得排污许可证的,应当即时告知排污单位不需要办理。
(二)不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排污单位有核发权限的机关。
(三)申请材料不齐全的,应当当场或在五日内出具一次性告知单,告知排污单位需要补充的全部材料。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四)申请材料不符合规定的,应当当场或在五日内出具一次性告知单,告知排污单位需要改正的全部内容。可以当场改正的,应当允许排污单位当场改正。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五)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规定,或者排污单位按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
核发机关应当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排污许可申请的决定,同时向排污单位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受理单或不予受理告知单。
第十九条 核发机关根据排污单位申请材料和承诺,对满足下列条件的排污单位核发排污许可证,对申请材料中存在疑问的,可开展现场核查。
(一)不属于国家或地方政府明确规定予以淘汰或取缔的。
(二)不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止建设区域内。
(三)有符合国家或地方要求的污染防治设施或污染物处理能力。
(四)申请的排放浓度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相关标准和要求,排放量符合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的要求。
(五)申请表中填写的自行监测方案、执行报告上报频次、信息公开方案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要求。
(六)对新改扩建项目的排污单位,还应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的相关要求,如果是通过污染物排放等量或减量替代削减获得总量指标的,还应审核被替代削减的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变更情况。
(七)排污口设置符合国家或地方的要求。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核发机关根据审核结果,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二十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并将延长期限理由告知排污单位。依法需要听证、检验、检测和专家评审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本规定的期限内。行政机关应当将所需时间书面告知申请人。
核发机关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须向国家排污许可管理信息平台提交审核结果材料并申请获取全国统一的排污许可证编码。
核发机关应自作出许可决定起十日内,向排污单位发放加盖本行政机关印章的排污许可证,并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公告;作出不予许可决定的,核发机关应当出具不予许可书面决定书,书面告知排污单位不予许可的理由以及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请行政诉讼的权利,并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公告。
第二十条 在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内,下列事项发生变化的,排污单位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向原核发机关提出变更排污许可证的申请。
(一)排污单位名称、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实际负责人等正本中载明的基本信息发生变更之日起二十日内。
(二)第十条中许可事项发生变更之日前二十日内。
(三)排污单位在原场址内实施新改扩建项目应当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在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或者备案后,产生实际排污行为之前二十日内。
(四)国家或地方实施新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核发机关应主动通知排污单位进行变更,排污单位在接到通知后二十日内申请变更。
(五)政府相关文件或与其他企业达成协议,进行区域替代实现减量排放的,应在文件或协议规定时限内提出变更申请。
(六)需要进行变更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一条 申请变更排污许可证的,应当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排污许可证申请表。
(二)排污许可证正本、副本复印件。
(三)与变更排污许可事项有关的其他材料。
排污单位应当书面承诺对变更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法律责任以及严格执行变更后排污许可证的规定。
第二十二条 核发机关应当对变更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同意变更的,在副本中载明变更内容并加盖本行政机关印章,发证日期和有效期与原证书一致。
发生第二十条第一项变更的,核发机关应当自受理变更申请之日起十日内作出变更决定,并换发排污许可证正本。发生其他变更的,核发机关应当自受理变更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变更许可决定。
第二十三条 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后需要继续排放污染物的,排污单位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三十日向原核发机关提出延续申请。
第二十四条 申请延续排污许可证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排污许可证申请表。
(二)排污许可证正本、副本复印件。
(三)与延续排污许可事项有关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五条 核发机关应当对延续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同意延续的,应当自受理延续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延续许可决定,向排污单位发放加盖本行政机关印章的排污许可证,并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公告,同时收回原排污许可证正本、副本。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排污许可证核发机关或其上级机关,可以撤销排污许可决定并及时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公告。
(一)超越法定职权核发排污许可证的。
(二)违反法定程序核发排污许可证的。
(三)核发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核发排污许可证的。
(四)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
(五)排污单位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排污许可证的。
(六)依法可以撤销排污许可决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核发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排污许可证的注销手续并及时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公告。
(一)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
(二)排污单位被依法终止不再排放污染物的。
(三)法律规定应当注销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八条 排污许可证发生遗失、损毁的,排污单位应当在三十日内向原核发机关申请补领排污许可证,遗失排污许可证的还应同时提交遗失声明,损毁排污许可证的还应同时交回被损毁的许可证。核发机关应当在收到补领申请后十日内补发排污许可证, 并及时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公告。
第二十九条 排污许可证自发证之日起生效。按本规定首次发放的排污许可证有效期为三年,延续换发排污许可证有效期为五年。
第三十条 禁止涂改、伪造排污许可证。禁止以出租、出借、买卖或其他方式转让排污许可证。排污单位应当在生产经营场所内方便公众监督的位置悬挂排污许可证正本。
第三十一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排污许可不得收取费用。
第四章 实施与监管
第三十二条 排污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的规定,遵守下列要求:
(一)排污口位置和数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排放污染物种类、排放浓度和排放量、执行的排放标准等符合排污许可证的规定,不得私设暗管或以其他方式逃避监管。
(二)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措施、遵守法律规定的最新环境保护要求等。
(三)按排污许可证规定的监测点位、监测因子、监测频次和相关监测技术规范开展自行监测并公开。
(四)按规范进行台账记录,主要内容包括生产信息、燃料、原辅材料使用情况、污染防治设施运行记录、监测数据等。
(五)按排污许可证规定,定期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填报信息,编制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及时报送有核发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并公开,执行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生产信息、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污染物按证排放情况等。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三十三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依据排污许可证对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行为进行监管执法,检查许可事项的落实情况,审核排污单位台账记录和许可证执行报告,检查污染防治设施运行、自行监测、信息公开等排污许可证管理要求的执行情况。
对投诉举报多、有严重违法违规记录等情况的排污单位,要提高抽查比例;对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的排污单位以及环保诚信度高、无违法违规记录的排污单位,可减少检查频次。
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布监督检查情况,对检查中发现违反排污许可证行为的,应记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排污单位的台账记录和执行报告进行审核,提出审核意见,作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监督检查的依据。
第三十四条 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对具有核发权限的下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排污许可证核发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对违规发放的排污许可证,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根据本规定撤销许可,并责令改正;对于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违反规定发放排污许可证,情节特别严重的,由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撤销违规发放的排污许可证并责令整改,对直接负责核发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五条 鼓励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对排污单位的排污行为进行监督。排污单位应及时公开信息,畅通与公众沟通的渠道,自觉接受公众监督。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违反本规定行为的,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接受举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法调查处理,并按有关规定对调查结果予以反馈,同时为举报人保密。
第三十六条 除涉及国家机密或商业秘密之外,排污单位应当按本规定第十一条第(三)项规定,及时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开相关信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国家排污许可管理信息平台公开排污许可监督管理和执法信息。
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应当公布排污许可的管理服务指南和相关配套文件。管理服务指南应当列明排污许可证办理流程、办理时限、所需的申请材料、受理方式、审核要求等内容。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在本规定实施前依据地方性法规核发的排污许可证仍然有效。原核发机关应当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填报数据,获取排污许可证编码。
对于其他仍在有效期内的排污许可证,持证排污单位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81号)和本规定,向具有核发权限的机关申请核发排污许可证。
第五篇:作业许可证管理规定
基本要求
1.1本规定适用于公司新建、改扩建工程的高风险作业管理,对检维修、维保工程项目等业主有作业许可规定的,执行其规定。
1.2按照“谁的工作谁负责,谁的业务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对高风险作业实行作业许可管理制度,未经许可禁止相应作业。
1.3
作业前必须针对作业内容进行JSA分析,制定相应的作业程序、安全技术措施和应急措施。
1.4
作业许可证审批人和监护人应经过许可管理培训,持有相应资质证件。
1.5作业许可证审批人必须在施工现场进行确认和审批,作业过程实行全过程视频监控。
1.6
从严控制作业次数、作业时间、作业人数和许可审批。
引用文件
石油化工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
GB50484-2008
《中国石化作业许可管理规定》(中国石化安〔2016〕20号)
管控方式与职责
3.1
项目部负责作业许可的管理与实施。项目部各业务管理部门是作业许可的管理责任主体,安全管理部门是作业许可的监督责任主体,施工班组(或作业单位)是作业许可的实施责任主体。
3.1.1工程(施工)管理部门负责作业许可的施工管理。负责组织作业前JSA及其交底,组织确认外部施工作业环境(如能量隔离、介质隔离、空间隔离、交叉作业等),检查确认内部施工作业方法、作业条件和安全措施,调配施工作业所需的各种资源,组织落实作业监护,检查日常施工作业情况,负责作业活动终止后的核实、许可证关闭以及现场恢复。
3.1.2技术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作业许可证所涉及的施工作业的技术质量管理。负责组织制定施工作业的施工方案、方法或程序、安全技术措施,编制JSA并对作业人员进行交底,检查施工方案、程序及措施的执行情况,检查施工质量情况。
3.1.3
项目部物资设备管理部门负责作业许可所涉及的施工设备/器材的采购与监督管理。组织制定或提供设备/器材的操作规程、使用说明/要求、质量证明文件等,参与制定施工方案、安全技术措施和JSA,检查施工设备/器材的管理情况。
3.1.4
项目部调度管理部门负责作业许可所涉及的水、电、施工车辆等业务范围内的主体责任实施与管理。
3.1.5
项目部其他业务管理部门负责作业许可所涉及的主体责任的实施与管理。
3.1.6
项目部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作业许可的安全监督管理。负责对作业许可批准人和监护人实施业务培训与资格认定,参与JSA及其交底,负责作业空间的气体检测与认定,检查确认安全防护措施落实情况并在作业许可证上会签,监督检查作业过程的安全状况,负责作业许可票证的归档管理。
3.1.7施工经理(或施工负责人)负责组织作业许可的实施。作业前组织JSA及其交底,组织确认外部作业环境(如能量隔离、介质隔离、空间隔离、交叉作业等),检查确认内部施工作业条件和安全防护措施,批准作业许可证,巡视检查施工作业情况和许可执行情况,关闭作业许可证。
3.1.8
施工班组(作业单位)负责作业许可的实施。负责提出作业许可申请,指派作业监护人,完善施工作业条件和安全防护措施,按照许可内容完成施工作业。
3.1.9
监护人负责作业全过程的监护。作业前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清点作业人数,保持与作业人员的联系,查看施工作业状况和安全状况,当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制止作业,立即采取救护措施。
3.1.10
作业人员负责持有效作业许可进行施工作业。了解作业的内容和要求,熟知作业中的危害因素和安全措施,佩戴正确的劳动防护用品或防护设备,按照许可要求完成施工作业内容,当发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作业,向作业监护人发出信号,迅速撤离作业现场。
3.2
安全监督部负责对公司范围内作业许可安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管理内容与要求
4.1
作业许可管理范围
凡涉及以下用火、高处、进入受限空间等高风险的作业实行作业许可管理。
4.1.1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
1)在没有永久性自然通风或强力通风的封闭或半封闭的设备、设施及场所(含大口径管道)进行的作业;
2)在可能积聚可燃性或有毒介质的场所(如窨井、沟渠内)进行的作业;
3)在可能存在缺氧危险的空间内进行的作业。
4.1.2用火作业
1)在易燃、易爆场所内的焊接、切割及金属加工等可能产生火花的作业;
2)在易燃、易爆场所内,使用喷灯、火炉(电、气、煤、油)等明火的作业,使用电器设备、电动设备等可能产生火花的作业;受电后电气、仪表施工可能产生火花的作业;
3)在易燃、易爆场所内,烧(煨、烤)管线、熬沥青、炒沙子、锤击、喷砂等产生火花的作业。
4.1.3临时用电作业
1)临时用电配电系统安装、调试作业;
2)变配电室、控制室和已受电的电气、仪表设备所做的安装、调试作业。
4.1.4起重吊装作业
1)三级及以上吊装作业;
2)联合吊装作业。
4.1.5
破土作业
1)深度超过0.5米的机械、人工开挖作业;
2)地面打孔、打桩作业,使用推土机、压路机进行的土方作业。
4.1.6
高处作业:二级(5米)及以上高处作业。
4.1.7
射线作业
4.1.8
试压、试车、化学清洗及盲板抽堵作业
4.1.9
钢格板安装拆除作业
4.1.10
根据风险评价确定的其它高风险作业,如大型吊装地基处理作业、大型高支模与混凝土浇筑作业、深基坑作业、高大脚手架或施工平台搭拆作业等。
4.2
许可证办理条件
4.2.1
施工方案已经批准,安全技术交底已经进行。
4.2.2
JSA已经进行,并已经向全体作业人员交底。
4.2.3
现场作业条件已经具备,许可证中所列出的控制措施已经落实。
4.3
许可证办理程序
4.3.1
许可申请
4.3.1.1
施工班组(或作业单位)在作业前向施工(业务)管理部门提出办理《中石化第十建设有限公司作业许可证》的申请。
4.3.1.2
许可证由施工班组(或作业单位)负责人填写并签字。
4.3.2
审查确认
4.3.2.1
施工(业务)管理部门对申请的作业许可证进行编号、登记,并报告许可批准人。
4.3.2.2
批准人组织作业申请人、会签人及作业相关方对作业方法、作业条件和安全防范措施等进行审查。
4.3.2.3
当申请的作业影响到其他多个作业活动时,相关作业负责人均须到作业现场实地确认。
4.3.3
许可证签发
4.3.3.1
许可证会签人员应在相应业务得到审核确认后签署意见并签字,安全会签人应在安全防范措施检查确认后签字。
4.3.3.2
批准人在现场审核确认各项作业条件和安全措施后签发许可证。
4.3.3.3
许可证的审批应由相应责任人签字,其他人不得代签;许可证签发后,不应再作修改。
4.4
许可证实施
4.4.1凡进行第4.1条所列高风险作业,必须办理《中石化第十建设有限公司作业许可证》。
4.4.2
施工作业必须按照许可证许可的作业类型和内容进行作业。
4.4.3
施工作业必须在许可证有效期内进行。当施工中断需重新作业时,应对环境条件和安全措施予以确认;当作业超出许可有效期时,应重新办理作业许可,也可在许可证到期当天办理延期手续。
4.4.4
作业人员、监护人员等现场关键人员变更时,应经过批准人的批准。
4.5
许可证取消与关闭
4.5.1
许可证取消
发生下列情况时,施工班组(或作业单位)应立即终止作业,取消作业许可证,并告知批准人许可证被取消的原因。
a)作业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
b)作业内容发生改变;
c)实际作业与作业计划的要求发生重大偏离;
d)安全措施失去效力;
e)发现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f)事故状态下。
4.5.2
许可证关闭
对完成的施工作业,申请人与批准人应在现场检查验收,合格后双方签字关闭作业许可证,并将其送交安全管理部门存档。
4.6
许可证管理
4.6.1
作业许可证应载明作业活动的基本信息,包括作业单位、作业时间、作业区域、地点、作业内容、作业人员、作业风险、主要控制措施及补充措施、作业审批、作业关闭等内容。
4.6.2
作业许可证应进行编号、登记、收回、保存,许可证一式四份,应分别在:
安全管理部门留存(第一联白色)
施工班组(监护人)使用(第二联黄色,关闭后送交安全管理部存档)
施工经理留存(第三联红色)
监护人留存(第四联蓝色)
4.6.3
许可证应由安全管理部门统一保存,按月归档,保存期限为项目执行期。
4.7
许可证有效期
4.7.1
许可证有效期应根据作业风险由批准人确定,一般为一个作业活动周期。4.7.2用电、进入受限空间和射线作业的许可证有效期为1天,其它作业许可证有效期最长为7天。
4.7.3
检维修、保运项目用火作业许可证有效期执行集团公司和业主有关规定。
4.8
其他要求
4.8.1
批准人在现场组织审查施工外部作业环境时,必须检查确认与作业部位连通的能量、介质和空间已经有效隔离。对有毒有害及可燃介质的工艺管线、设备必须加盲板进行隔离;对通往下水井系统的沟、井、漏斗等必须严密封堵。
4.8.2
批准人在批准作业许可证时,必须确认同一区域/地点是否还有其他作业与该作业发生冲突,如存在上下交叉作业、多专业同时作业等,则不能批准该作业许可的执行,应协调其他作业,优先执行更为紧急的作业。
4.8.3
施工作业不得超出许可证上的作业内容。
4.8.4
当许可的作业结束或中止时,作业负责人应确认作业部位处于安全状态。
4.8.5
作业人员、监护人应随身携带或在现场展示作业许可证,以备查验。
4.8.6
JSA应附在作业许可证上。
监督检查
5.1
安全监督部对作业许可安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抽查。
5.2项目安全管理部门对作业许可实施情况进行日常检查,对违反和不执行作业许可管理的班组和人员进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