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道水土保持策略研究
河道水土保持策略研究
论文关键词:江河治理
河道 水土保持
论文摘要:水土保持的根本目的是保护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最终目的是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是河道治理的根本,是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源头和基础,是与水资源管理互为促进、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如何进行水土保持,我们结合多年的工作实际,我们认为, 应当在水土保持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以下几点:
一、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宣传,防止新的水土流失
国家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 将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 9 9 1 年,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使水土保持走上了法制轨道。今年的“两会”,水利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中央高度重视水利,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继续把水利摆在重要位置,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水利工作取得的成绩,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农村饮水安全、水资源节约保护等水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指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这是相互关联、依次递进的四个层次,最终是为发展生产,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水土保持的最基本任务。水土流失、水环境的恶化已对天津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危害,我们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宣传力度,除了在有关水利工作会议上进行传达贯彻,还通过张贴水土保持宣传画、报纸、电视、散发传达、巡回演讲等形式, 开展广泛的宣传,广大人民群众的水土保持法制意识得到了加强,同时通过执法监督, 取得了显著成绩,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
二、注重综合效益,改善滦河生态环境
植被的破坏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地表植被覆盖对地面尤其是坡面土壤侵蚀影响极大, 植被的减蚀作用主要表现在: 植被茎叶对降雨雨滴动能的削减作用,对降雨的截留作用,对径流流速的减缓作用;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入渗‘可以涵养水源,固结土壤,提高土壤抗蚀性作用;植被可以减缓风速,降低风力侵蚀危害。在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树造林,栽种牧草,禁止毁林、毁草;同时对沟、河、路、渠的堤岸坡面布设植被或砌护措施, 防止坍塌和冲淤。在河道综合整治中,除抓好河道疏浚、护岸建设外,注重综合效益,在河岸两侧堤顶大搞防护林建设,有效地防治了水土流失。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们这里已经初步树立了高标准的景观河道新形象。并建设了一批疏浚达标、水清面洁、绿化美化、道路配套的河道整治样板段,达到“利水、治水、亲水”的综合效益,为当地居民提供新的休闲场所,为创建卫生城镇、促进都市郊区城镇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三、改良耕作措施, 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
耕作措施的改变主要是为了增加地面覆盖率和粗糙度。主要方法有: 深耕、混播与套播、增施有机肥以及起垄种植等。农作物生产结构的调整要遵循科学、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也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应积极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足本地,面向全国,考虑国际。既要适应农产品市场的现实需要,又要研究和预测潜在的、未来的市场需求趋势,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数量及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和动态发展的需求。
四、搞好水资源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搞好水资源管理是水土保持的关键,其措施有以下三点:
一是坡面渗蓄、工程拦蓄天上水,使地表淡水向土体深层转化,并保持在地下。因高差形成的势能,在无雨时节,上游的地下水转换为下游的地表水,维持河流用水量,保持河道常年不断流,以补给地下水,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发挥以淡压咸的作用。
二是减少水库、江河淤积,使水利工程延长寿命,增加效益,减轻防洪负担。
三是避免点源和非点源(面源)污染通过径流汇入受纳水体,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它形式的污染。这一切都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都建设景观水利、营造亲水空间的基础。同样,搞好水资源管理可以进一步增强水土保持措施的渗蓄、拦沙效益。缺少水资源管理,就会使陆地淡水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失衡,在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分配上失调;就会使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用水的数量和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生态修复和湿地恢复难以实施;就会损害地表植被,使生态系统功能逐步退化,水土流失逐年加剧。没有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就会失去支撑,失去生机和活力。唯有建立在水土保持基础之上的水资源管理才是健康的、稳固的、可持续的。
水土保持面临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郊区城镇化步伐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进等新情况,我们的水土保持工作要为实现天津总体发展战略服务。切实加大水土保持投入,继续实施河道的护岸工程建设,积极稳妥地抓好基础对城市基建、扩建、改造建设中造成人为水土流失的城市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地实现新天津总体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家坦.以水土保持支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7(3):4~6.[2]王跃,周林.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18~19.[3]段巧甫著,水土保持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8。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培训教材.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28~31
[4]杨吉华.水土保持原理与综合治理.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土保持法知识问答.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 9 9 2.[6]焦居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法规与标准汇编—通用卷.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7]刘向东,吴钦孝,赵鸿雁.黄土高原人工林枯枝落叶层水文生态功能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1,5(4):87-92.
第二篇: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
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
【摘要】设计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目的就在于对区域内的植被进行保护,对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进行预防,从而实现对资源、生态和景观的可持续利用,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使城市河道不仅具有河道的工程功能,还能够成为城市生态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景观。文章对水土流失的危害、成因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水土保持方案。【关键词】城市河道;水土保持;水土流失
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特别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最容易因为人为扰动而造成水土流失,因此应该做好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最大限度的避免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保护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
1.造成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水土流失的原因
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导致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自然因素和人为扰动,主要原因是人为扰动。在施工的过程中实施一些施工项目会对植被和原地貌造成扰动,造成水土流失,例如管线改移、清理河道淤泥、临时堆放土方、开挖回填土石方等。在施工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人为扰动,引起水土流失。
2.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水土保持方案的设计
在设计水土保持方案时,要以主体工程的水土保持分析评价为依据,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新增水土流失进行预防和治理,方案设计的目的在于使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尽量减少,对地表植物进行保护,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的可行性。2.1分析主体工程水土保持
当前的河道治理工程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需要,已经不再局限于排涝、泄洪的工程内容,还包括生态治理、河道生态修复等。在设计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方案的过程中,一些工程项目已经具备了水土保持功能。例如在河坡种植乔灌木、生态袋护岸等,既能够起到稳定岩体和土体的作用,还能够起到绿化、抗浪蚀和抗冲刷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能对景观进行美化。因此要对主体工程中的具有水土保持工程的工程量和措施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价,对其中水
[1]土保持措施进行完善和补充,还要减少重复设计,使水土保持的投资能够落到实处。2.2合理、利用土石方
由于城市河道往往处在人口密集区域,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平衡的调用土石方,对当地的生活环境和市容市貌进行保护,减少水土流失现象。以凉水河、清河的城市河道治理为例,河道治理工程废土废渣的主要来源就是拆迁房屋产生的建筑垃圾和多余的土方。市区土地资源非常宝贵,为了节约资金往往将弃土弃渣运至建筑垃圾消纳场和城市弃土弃渣场进行统一处理,在水土保持方案中不再涉及弃土弃渣的处理和保护。2.3做好施工期的水土保持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时段就是施工期,而城市河道往往处于城市人口稠密和环境敏感区域,对水土流失防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施工特点为依据,以临时防护措施为主,设计行之有效的施工期水土保持措施。要设计好临时堆放的回填土方的高度、角度和堆放形式,不要出现堆放角度过大、堆放高度过高的情况,以免遇到降雨冲刷而造成水土流失,与此同时还要在堆土表面设置防尘网。在实际施工中笔者发现,如果临时堆土的堆放时间较长,可
[2]以用草垫将其覆盖,或在堆土表面播撒草籽,能够取得更好的防护效果。在方案设计中还要从水土保持的角度出发,优化工期和施工工序的安排,尽量不要在汛期和雨天施工。2.4利用、集蓄雨水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水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如果能够在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中体现雨水集蓄利用理念,能够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的效果,合理利用水资源。在以往的河道治理过程中,河岸两侧的雨季汇水只能沿着地势的高低随意流动,没有做到利用和收集雨水。不仅如此,还容易造成汇水冲刷局部岸坡,造成侵蚀沟,不仅会对河道景观造成破坏,也会产生水土流失问题。在设计水土保持方案时可以将一些水簸箕设置在两岸的河坡上,在不影响周围景观协调性的基础上设置仿木桩进行挡护。使雨水能够更有序的进入河道中,还可以将小型蓄水池设置在河坡坡脚处,收集雨水作为河道两侧绿化用水,达到更[3]好的生态效果。
如果在主体工程设计中没有对河道两侧和桥梁的连接处、河道管理所广场、人行步道等区域的雨水进行集蓄和利用,则水土保持方案中就应该进行相应的补充,例如铺设汀步石、嵌草青石板、透水方砖等,以达到雨洪利用、减轻防洪压力和城市排水压力的目的。2.5做好河道建筑物的水土保持工作
在城市河道治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对跨河闸和桥梁进行新建和改建。一般情况下新建工程中主要是设置浆砌石挡墙,在建设挡墙时还可以将种植槽设置在挡墙的顶部,并在其中填土种植土,种植一些攀援植物,不仅能够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还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2.6恢复施工临时占地
在和城市河道治理的工程施工过程中,难免要设置施工临时占地,例如施工道路和施工生产生活区,对原有的地貌进行扰动。在完成施工后,不仅要拆除临建设施和房屋,还要做好相应的恢复工作,进行植树和植草。尽量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乡土植物品种,绿化模式应该采用乔灌草结合的模式,使其与周围景观达到协调。2.7做好施工组织的管理规范
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中,要明确项目监理制、招标投标和项目法人制,与主体工程一起招标投标。水土保持工程作为是河道治理工程的分部工程,要在施工承发包合同中对水土保持的要求进行明确。水土保持措施的施工用电和用水要与主体工程保持一致,按照合同中的工序和要求进行施工。水土保持工程要做到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同时投产使用、同时施工、同时设计。2.8做好工程监理监测
在整个水土保持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做好工程监理和监测工作,发挥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保障水土流失工程的顺利进行,对新增水土流失进行有效的控制,保障主体工程能够顺利、安全、准时的完成。
3.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水土流失方案设计的合理化建议
由于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是一种线型工程,可以使用分段施工的方式进行施工,对可重复利用的材料和资源进行回收利用,例如铁质围挡、防尘网等等。在对树草种进行选择时尽量不要选择未使用过和当地稀缺的树草种。尽量选择经过实践证明的当地适生种类,与周边的原生环境保持协调。当前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缺乏完整的水土流失监测数据,因此应该对施工中的水土流失进行有效的监测,这样不仅可以有更好的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而且可以收集珍贵的城市区域水土流失监测数据,而且可以提供优化设计的理论基础,从而使城市河道治理水土保持方案的设计得到不断的优化和完善。
4.结语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而河道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人为的扰动,很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对河道景观造成破坏,从而影响市容市貌。因此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必须做好水土保持方案的设计工作,因地制宜的采取有力的措施,使项目建设中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减少和控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城市景观和生态自然得到协调发展。【参考文献】
[1]王永喜,吴长文,胡晓静.山坡地公园式博览园建设的水土保持方案[[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4(11)[2]何衍海.浅谈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应注意的问题团[J].中国水土保持,2013(09)[3]刘佳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12(02)[4]何衍海.浅谈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水土保持 2013(10)
第三篇:浅析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策略
浅析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策略
摘 要:水土流失问题是水利工程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如何解决水利工程中的水土流失问题,已经成为了众多工程人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就水利工程中的水土流失现象,简单的分析了水土流失原因,概述了其危害,并提出了几点水土保持策略。
关键词:水利工程 水土流失 保持 策略
电能,是一个国家得以运行的基本能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于电能的需求也就逐渐加大。水利工程作为推进国家建设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民生工程,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但是,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往往会伴随发生许多环境问题。水土流失便是这令人棘手的问题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已经达到了356万平方公里,将近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在全国各个地区,诸如山区、农村、城市甚至于沿海地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由此可见,我国水土流失问题的严重性。
三峡工程是我国著名的划时代的水利工程,同时也是令全世界瞩目的伟大工程。其所跨地域之广,足足涉及到了重庆的16个区和湖北的3个区,其库区总面积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万平方公里。但是,有资料显示,三峡工程建成以后,仅在重庆市内,其水土流失面积就达到了3.06万平方公里,每年损失的土壤就达到了11.48万吨。
代表我国水利建设最高水平的三峡工程尚且如此,那全国其它地方大大小小上千的水利工程中,其水土流失的情况又该怎样?因此,直面水土流失问题,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已经是摆放到了台面上的事情。在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大战略的今天,研究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策略,已经成为了所有水利工程人员心中最为关注的事情。
一、水土流失原因
分析在水利工程中水土流失现象的原因,本文主要总结出以下三点。
(一)、土壤抗侵蚀能力下降
土方开挖为水利工程中的主要工程之一。然而,在开展土方开挖工程时,必然会对土壤的原有形态结构造成破坏,剥离机质土壤,打破原有平衡。这将使得土壤的整体抗侵蚀能力和蓄水能力下降,一旦遇上降雨天气,将因为经不起雨水冲刷而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此外,土方开挖工程中对土壤的扰动再塑,不仅会形成许多人工坡面和悬空面,导致土壤难以回复平衡状态,并且由于土方开挖会生成大量结构松散的弃土,这类弃土会进一步减弱土壤整体的稳定性,从而让土壤极易产生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
(二)、水土保持植被破坏 水利工程的开展,往往无法避免对当地植被的破坏。地表植被对保持水土具有十分良好的作用。在减缓径流速度,保护土壤表面免受雨水冲击,降低沟间侵蚀等方面,一定覆盖率的植被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而水利工程的开展,尤其是土方的开挖,必然会造成对水土保持植被的破坏。此外,在水利工程中,大量的土地会被用来堆放建材或是弃土弃渣,这又会进一步破坏掉土壤地表的植被。植被的破坏,导致大量土地面积裸露,抗风力侵蚀、水力侵蚀的能力都大大下降。
(三)、水资源循环系统破坏
水资源循环系统的破坏与水土流失往往会构成一个恶性循坏。水利工程对土壤的结构的破坏和再塑,不仅会破坏土壤的地下储水结构,改变当地水资源系统的水文特征,还会造成大量地表水无效损失。一旦水资源循环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水资源的流失必然会带动地表土壤的流失。同时,土壤会进一步沙化,使得自身的抗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的能力化为无形,进而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二、水土流失对水利工程的危害
水土流失对于水利工程可能造成危害是巨大的,本文主要总结出以下五点。
(一)、减弱土壤蓄水能力,涝灾多发
水利工程对土壤的破坏和重塑,会导致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并致使土壤颗粒间的贮水空间流失,从而使土壤的蓄水能力大大减弱。在枯水季时,由于蓄水能力减弱,结果就会导致当季水量大大减少,甚至水源枯竭。这种情况导致了当地径流的年内变化,结果反而会因为土壤蓄水能力的降低加大汛期洪涝灾害爆发的风险。
(二)、增加地表径流,加剧山洪泛滥 在山区,水土流失的危害往往更加剧烈。由于水土流失导致土壤的蓄水能力大大下降,一旦遭遇到暴雨天气,降雨的速度将远远大于土壤渗入速度,且由于土壤蓄水能力的降低,地表也必将聚积大量的雨水。山区地面坡度一般较大,这就导致了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十分严重,土壤在加剧流失的同时,还会瞬时形成山洪,会严重危害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造成河库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 水土流失会产生大量的泥沙流向地表径流。这类泥沙会随着地表径流向水库堆积,时间一长,严重减少水库库容降低工程效益不说,甚至还可能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从而使水利工程毁于一旦。除此之外,泥沙还会堵塞河道,抬高河床,导致水位上涨,出现水量与水位不符的现象。可见水土流失还会减弱江河的蓄洪能力,增加洪涝灾害爆发的风险。这就使得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大打折扣,并降低了水利工程的效益。
(四)、容易引发山体滑坡及泥石流等灾害 水土流失使得土壤的稳固性大大下降,土壤层内的平衡及地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这为爆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就留下了隐患。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爆发,对于周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是极大威胁,更严重的,还会堵塞河道,影响周边水域的航运。同时,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爆发,还会进一步破坏土壤的结构,使植被难以生长,让水土流失现象更加恶化。
(五)、水环境质量下降
水土流失导致表层土壤以泥沙的形式进入水体当中,从而使得周围水域遭受到面污染,水利浊度增大,水中的有机质等物质也增多。由于水土流失会降低土壤的蓄水能力,使得枯水季节水量减少,这就间接导致水体的自净能力也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少。恶劣的水体不利于水利工程的开展和养护,严重的还会阻碍水利工程的进程,降低水利工程效益。
三、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措施
对于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策略,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四点措施。
(一)、采取必要的工程防护措施 在工程开展期间,可以采取护坡、排水沟、导流沟等措施进行水土控制。在工程施工中,难免会产生弃土。在施工时,可采取于弃土区背水面坡脚外设置临时排水沟的方式来防止弃土区遭受水力侵蚀。同时,对于弃土区的顶面,应保持为1%的比降。为有效稳固弃土区,还应该以100m为间隔,在弃土区的迎水侧顶面设置由坡面至坡脚的截水沟,将水排入引河。如果有必要,还可增设沉沙池与导流沟入口处,以减少排入引河的泥沙量。
当弃土工程结束后,施工人员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比如可在堆放填土草包于弃土场四周,或者在外围修建临时排水土沟等。对于青坎地面,需要设置“倒流水坡”以在排水的同时隔绝泥沙进入河道。有必要时,还可设置平行于大堤轴线的纵向截水沟,以稳固水土。
(二)、加强保持水土的植被种植 要有效保持水土,除了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外,还应加强保持水土植被的种植。在水利工程建设阶段,多种植一些根系发达,并与工程当地环境相适应的树木,如意杨、雪松、迎春等,对于水利工程中的稳固水土、坡面防护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除了种植树木外,还可以种植一些再生性强,并耐旱、耐涝的草种,比如可以在弃土区顶面及坡面等地种植三叶草或是狗牙根草等,以增加土壤表层的植被覆盖,降低发生水土流失的概率。
(三)、工程中的管理
要有效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保持水土,严格有效的管理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在水利工程开展的期间,施工单位应建立全面完善的监督控制措施,并制定齐全的水土保持方案。同时,工程的管理层要多层次全方位并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约束违规行为,从而有效保证工程当地水土的稳固性,避免可能发生的水土流失问题。
(四)、工程完工后的土地整治 当水利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还应及时对施工场地进行土地整治。对于工程进行过程中生产的垃圾、弃土等要及时清理掉,以免造成污染。其次,对于在工程施工中所设置的临时建筑和硬化地面,在工程结束后要第一时间拆除。若是因为工程需要而对地表土壤有所压实,则还需要在完工后进行深翻和复耕处理,以最大程度地恢复土地的抗侵蚀能力和生产能力。此外,对于临时占用的农田、植被等地域,也应在完工后第一时间恢复其原有功能,从而杜绝水土流失的隐患。总 结:
水利工程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建设工程。在工程开展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工程当地很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情况。在开展水利工程中,务必要采取一定的工程防护措施,提高有利于保持水土的植被覆盖率,加强工程中的管理,在工程完工时及时开展土地整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保持珍贵的土地资源。
参考文献:
[1]赵玉红,吴向超,孙伟.浅谈水利风景区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J].中国水利,2011(19)
[2]王向东,张峰,何凡,游爱章.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准入条件[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03)
[3]藏海荣,唐德善,王钧,朱聪.水利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计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1,17(04)
[4]宋晓强,张长印,刘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成因和特点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7,27(5)
[5]鲁静.浅论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甘肃科技,2011,27(07)
第四篇:城市河道治理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城市河道治理研究
作者:祁伟洪 叶晓东 尹华
来源:《华东科技》2013年第11期
【摘要】本文中作者就当前城市河道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即防洪标准低,水体污染,河道淤积,河床形态,面减少,护岸结构不稳定等方面展开叙述。通过研究表明,通过科学规划的发展,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注重对生态的理念,研究河流生态环境的修复城等方式来治理河道是可行的。
【关键词】城市水利;河道治理;生态景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河流空间减小,水面窄小,水灾问题日益严重。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大量污水入河的问题产生,河流水质普遍恶化。城市化也增加了地表径流,洪水频繁,对市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不利影响。人们不得不去通过堤防加高培厚,建造混凝土河床来改善水质。这些硬质铺装也起到了隔离污水的作用,还有采取“整顿”的做法疏浚,以增加河流的防洪能力。然而种种办法之下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河流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破坏生活条件,地下水和地表水交换受阻,大大削弱了河流生态自然修复功能。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
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势利导,重点整治”。具体说,规划中对河道上下游及左右岸应兼顾,综合考虑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方面要求,根据河道变化趋势,因势利导,掌握时机及时整治,重点河道先整治,整治一段,巩固一段。整治时应尽量利用河道上合理开发的已有整治工程,保护沿河城镇、农村、农田,使河槽远离洪水威胁的居民点。河道治理必须符合城市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与城市其它专业规划相协调;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满足其他需求;扩展河道功能,在扩展人防、景观、休闲健身娱乐等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其供水、排污、通航等多种功能;河道综合整治与岸线走向和周边地貌、环境相协调。河道治理设计理念
城市河道综合治理要改变过去工程水利的传统观念,建立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的设计理念。营造一个方便舒适、整洁优美、生态健康的生活环境。“河道联网”理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可见水贵在灵气。现在通常是单独一条河道或者一条河道分段治理,分段治之,相互孤立,活水往往被治理成“死水”,虽不泛滥,也无水趣可言。而将一个流域内的河道或一条河道的上下游通盘考虑、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互为补给,则必将使整个水系活跃起来,“水网”通畅,如龙其中。“人水和谐”理念。城市河道的治理体现了河道景观与人类、生物及周围环境的和谐,维护了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长期平衡相处的共同利益,达到了人水和谐、人水相亲的河道治理目标。生态景观河道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代表了河道治理技
术的发展方向。蓄洪涵水理念。蜿蜒曲折的河道形态、植被茂密的河岸、起伏多变的河床,利于减小河水流速,消减洪水的破坏能力。两岸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丰俭,缓解旱涝灾害。然而,水利部门往往出于安全角度考虑,采用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标准,建筑高坝雄堤,裁弯取直,结果却适得其反,洪水的破坏力被强化。原因在于没有顺其自然。生态美学理念。自然河道和滨水带由凸岸、凹岸、深潭、浅滩和沙洲组成。是各种生物适宜生存的境地,是生命多样性的景观基础,是各种生物的迁徙廊道。生机勃勃的水际尽显自然形态之美,动、植物互相依偎,动、静互相映衬,自然且不凌乱,变化而不失秩序。审美统计实验表明,植物丰富的自然景观比人工景观有更高的美学价值,而且随着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也会提高。城市河道治理模式的取向
滨水是城市最为宝贵甚至稀缺的空间。生态景观型河道建设已经成为国内外河道治理的发展方向,紧紧把握住它的中心理念“师从自然,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实现河流的自我修复”。河流平面流畅化、舒展化。自然河道整治应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疏堵合理。河道断面多样化、自然化。合理利用河流空间,在设计中可采用复式断面或不规则断面等多种形式,满足人们休闲、亲水、亲近自然的需求。
护岸生态化、景观化。避免使用单纯硬质护岸,选择生态型护岸材料与结构型式。
建设河流各河段特色性的水岸。河流各河段要根据自然风貌、经济用地性质、历史文化各异的特点,创造出有特色的秀美宜人的河流环境。
治理中,应借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河道治理,逐步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色面貌,还原水面、绿化河道,形成具有现代气息又有自然风貌的河道。护岸形式的设计和选择,要充分考虑特定河流、特定河段的自然生态状况,精心构思,力求细致全面。为了保护一定河流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治理采用材料源于自然,使得整治后的河道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工程实例
通过比较水系治理实例,充分反映出传统水利建设和生态水利建设两种不同理念下的建设成果。
案例1综合治理理念是注重河道行洪、排涝等本身的功能,主要考虑的是河道的行洪速度、河道冲刷、水土保持等。忽视了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和谐的问题,忽视了河流本身具备的自净功能,忽视了河流是多种动植物的栖息地、是大量生物的物种库这些重要事实。因此河道断面形式单一,护岸多采用直立式设计,走向笔直,护坡结构坚硬,材料为浆砌块石,没有亲水互动的连接段、平台和栈道,层次不清,没有注重生态合理性。
案例2水系综合治理树立融入自然、充分利用河流自我修复功能的工程设计理念,创新设计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须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寻求最佳的生态工程方案,使水利工程既体现水工建筑物的特点和功能,又与周边植被、地貌等自然环境相协调。在河道治理方面,充分重视生态的原生性,避免改变原有河道形态,实现了“宜弯则弯,宜宽则宽,人水相亲,和谐自然”的先进理念。景区水系生态建设呈现出生态层次清晰,分区明显,景观植物栽种因地制宜,设置亲水景观,拉近人水之间的距离。结束语
通过对河道水系治理的对比,清晰地看到了传统水利和生态水利建设结果的迥异,充分暴露出传统水利的不足和缺陷,即没有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改变河道原有形态,无法满足人水和谐相处的要求。而生态水利的优势就日趋明显,既实现工程安全,又紧随自然和谐的景象,顺应自然和满足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沈国舫.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J].2005.[2]浦德明,何刚强.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J]].江苏水利,2003(5).[3]李益健,任南.简述三峡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M].环境科学与技术,1993(2).[4]周厚贵,曹生荣.水电工程土石方施工的生态与环境保护[A].土石坝技术—2008年论文集[C].2008.[5]蒋屏,董福平.河道生态治理工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第五篇:北方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策略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河道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堤坝等建筑的建设,而是趋于多目标、多元化方向发展。城市河道的景观规划设计将包含更多的内容。目前,河道已从原来简单的河道防洪的治理,变成逐渐关注恢复河道生态系统。
关键词:北方城市; 河道景观; 设计策略
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少雨,河流多属季节性河流,汛期明显,多为行洪河道。北方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受到来自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巨大压力,传统的防洪治理、工农业及生活污染、滨水区环境的破坏等已经严重损坏了河道的景观和健康,恢复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已至关重要。河道防洪设计
1.1 城市河道平面的改造 水利部门治理下的河道多是裁弯取直,建立形态单一的人工河床,其后果导致河流结构的简单化、河流蓄水空间的减少和河道生态廊道的消失,导致河流丰水期径流量增大,枯水期径流减小。在坑塘支流和出现低洼地的位置设计分洪口,将部分河水利用低洼地滞留起来,能够有效降低洪水规模。低洼地还可以有效地沉淀雨水和洪水中的泥沙,以保证下游景观水质。
自然河流中的深潭和浅滩是交互存在的,浅滩和深潭可极大增加河床的表面积和河流内环境,形成水体中不同的流速和生态环境,增加河流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水体自净能力的增强。在城市河流中,可以通过构筑双河道、人工岛、植石带和浮石带等方式形成浅滩和深潭,这样既有利于城市泄洪,又能改善水中的生态环境。
1.2 城市河道堤防断面的改造 堤防是使河水在河道内安全下泄、防止洪水泛滥的重要水工建筑物。堤距与堤顶的高程是紧密相关的。在同一洪水流量下,若两岸堤距窄,则占用的土地面积小,但洪水位高,堤身高,工程量大。若两岸堤距宽,则洪水位低,堤身矮,工程量小,但占用的土地面积大。堤防的形式与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根据滨水区所在的地理位置、重要程度、水位落差、水流特性等诸多因素来综合确定。
在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地段和河流水位落差(1.00~2.00 m)较小的河段,堤防的形式可采用单层平台式。为了消除这种较呆板的形式,丰富景观效果,可以进行一些细节处理,如可以设计成为高差较小的台阶来提高视觉上的通透性,或者在边缘处增加绿化带来软化界面等方式。
在用地不是十分紧张和水位落差(3.00~5.00 m)一般的河段,堤防的断面形式宜采用台阶式。台阶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停留机会,并可作为讲演、表演的场地。若用地紧张,也可采用分层平台式。
若城市用地比较宽松和水位落差(5.00~10.00 m)较大的河段可以采用分层斜坡式,这种方式可以适应各种水位变化,常水位通常不超过下层平台,上层斜坡较缓的地段可以进行绿化覆盖。丰水期河床整体用来行洪,旱涝兼顾,枯水期底层较窄的河槽以少量水形成水体景观。特殊地段可以采用混合式。结合滨水地区设计为滨水广场,可以加强河道景观的亲水性
河道生态保护与设计
河道具备水生系统、陆生系统和水陆共生系统的多样性,是一个具有高度生态敏感性和物种丰富性的复杂环境。因此,诸如湿地、动植物、水源、土壤等自然生态保护问题一直都是河道景观设计时需要关注的问题。
2.2 建立河岸植被缓冲带 植被缓冲带是指水陆之间能够受到水体影响的植被区。植被缓冲带对滨水区环境有非常明显的保护作用,保证了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能够有效控制水源污染,逐步改善小气候和有效降低噪音,能够防止水土流失和防止河道改道。此外,植被缓冲带还能提供大量的动植物栖息地,能够有效保证生物多样性。建立植被缓冲带时,应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植被,尽量避免在河边进行纯观赏性的人工绿化,而应参照原有自然植被群落进行适地适树的搭配。植被缓冲带的设计应参考当地自然植被群落组成和植物种类,多选用水土保持和阻沙过滤能力强的种类。
2.3 湿地保护和建设 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指一些水域和陆地交接的环境,包括一些低洼地区、洪泛平原、淡水或咸水覆盖的地方,拥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效益。湿地系统的保育和恢复是河道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滨水区域除了保持水体的自然形态外,还应当尽可能多设置小型蓄水池和间歇性湿地,起到收集雨水和收纳洪水的作用,增强景观的丰富性以及滨水区抵抗洪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