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饮用水源环境状况自查报告
莱山区辛安河饮用水源环境状况自查报告
莱山区环境保护局 2011.03.28 辛安河饮用水源环境状况自查报告
(一)城市饮用水源基本情况
1.辛安河饮用水源基础信息:辛安河饮用水源为莱山区主要饮用水源地。辛安河发源于牟平区腊山东麓,自南向北流经牟平、莱山两区,于西谭家泊村北注入黄海。全长41.5公里,流域面积315平方公里。莱山境内河流属中下游河段,总长度21.3公里,流域面积94.2平方公里。莱山区饮用水源地主要位于辛安河中下游流域,为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地——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地下水位埋深0.7-3.6米,含水层双层结构,上部含水层岩性为沙及砾沙,富存空隙潜水,为地下水开采的主要目的层。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小于0.5克/升。辛安河饮用水源地设计供水能力4万吨/日,目前供水1.5万吨/日,其中75%为工业用水,25%为生活用水。
2.辛安河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情况:辛安河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于2010年经烟台市人民政府划定《烟台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案》(烟政发【2010】6号),同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山东省环境保护厅批复通过《关于烟台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方案的函(鲁环发【2010】124号)。划定后的保护区范围为:一级保护区水域范围:朱柳大桥至辛安河大桥范围内的河道水域;陆域范围:一级保护区水域河岸纵深200米范围内区域。二级保护区水域范围:朱柳大桥至险道弯范围内的河道水域;陆域范围:一级保护区陆域范围边界纵深1000米范围内区域,朱柳大桥至险道弯河岸纵深1000米范围内区域。
— 2 — 3.辛安河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监管情况:辛安河水源地经省政府批复后,莱山区政府高度重视对水源地的管理保护,把它当做改善民生工程的大事来抓,以保证辖区内居民的饮水安全。环保部门加大了对辛安河地表水的监测频次,增加了监测点位,实时掌握辛安河地表水的水质变化状况,保护区内的污水管网工程正在进行,排污口取缔、违法建设项目清拆及关闭等工作也正处于评估实施阶段。
(二)城市饮用水源水质现状分析 1.辛安河水源地水质监测情况
为加强对辛安河水源地的管理,及时掌握水源地的水质状况,莱山监测站在辛安河水源地的直接补给水源—辛安河地表水设监测点位4个,其中一级保护区3个,二级保护区一个,分别于每年3、5、7、8、10、11月对辛安河水质进行采样监测(27项),清泉供水公司每季度都要对辛安河水源地的地下水进行全项分析(39项)
2.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情况
通过监测,辛安河水源地所有项目均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III类水质标准,没有出现超标现象。
3.辛安河水源地处理工艺情况
辛安河饮用水源地的处理工艺,主要是暗管输送到高位水池,经沉淀、消毒后输送到用户。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1)畜禽养殖情况:从调查摸底情况看,辛安河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内尚有部分畜禽养殖大棚,将直接影响水源地的安全。
(2)生活污水排放情况:目前辛安河水源地周边村庄居民的生活污水基本都排入了辛安河,对水源地水质造成一定影响。
2、对策与建议:
(1)开展宣传工作。要制定出台《辛安河水污染防治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明显的警示标志和保护公告等;要悬挂宣传标语,并向周围居民发放告知书,在全区掀起水源地保护的新高潮。
(2)是开展保护工作。要完成保护区流域内生活、畜禽养殖废水及工业污水的截流并网工程,避免污水直排水体;要采取强制性水源地保护措施,拆除一级保护区范围内一切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已建成项目由区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包括畜禽养殖大棚等;禁止在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项目由区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同时,进一步规范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排污企业的排污口,加强环境监察力度,加密环境监测频次;加大流域内生态保护的建设力度,确保辛安河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
第二篇:饮用水源环境问题整改进展
XX县饮用水水源环境问题整改
情况汇报
自今年4月份以来,我县加强对饮用水水源环境问题的整治,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存在的安全隐患排查,规范设立水源保护区,建立风险源名录,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并开展演练等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现将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大环境监管力度,严格排除环境隐患
成立两个监察小组对下寨河集中式水源地进行了实地察看和现场监察。经检查,我县饮用水源区范围内不存在违法排污行为;没有从事网箱养殖、游泳、垂钓、捕捞等活动;饮用水水源地附近没有危险废物经营、储存场所;在保护区范围及周边没有可能污染饮用水水源地水体水质的污染源。同时我局安排环境监察大队加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巡查力度,增加巡查频次,严查村民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洗车、洗澡,对于不听劝阻、无理取闹、屡教不改的,依法报公安局处理,确保饮用水水原地环境安全。
二、加大环境监测频次,全面掌握水质状况
加大对XX河一级保护区、XX河水库二级保护区水源地水质和重大风险源、重点工业企业的监测频次,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水质变化趋势。经监测,我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地表水水体全部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同时,建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风险源名录,加强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制度建设,做到危险废物转运全程监
管。
三、建立高效防控应急预案和预警体系
规范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环境管理,划分了水源保护区范围,设置了界桩、围栏和公示牌、警示标志,目前已在兄弟河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设置永久性标语等标识牌6块、设立饮用水源保护区界标 6 处、饮用水源保护区宣传牌5块、在209、319国道及吉茶高速路饮用水源保护区路段设立交通警示牌10块;完善了应急预案和保护细则,切实落实好《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和预警工作,一旦发生水环境突发污染事件,在第一时间作出响应,全力开展应急处置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四、大力落实饮用水源安全项目建设
目前,XX锰矿山含锰废水治理工程及XX河河段河道整治项目已完工,这两个项目极大的保障群众的饮用安全。对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以外的各支流集水陆域范围内的XX、XX等二个锰矿山采矿废水进行综合治理。XX锰矿山含锰废水治理项目正在加紧施工,预计今年8月竣工。以上项目的实施,可极大地消除饮用水源污染隐患,为城区居民饮用水源安全提供了保障。
五、积极开展饮用水源上游环境整治
在取缔61处非法锰矿坪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锰粉厂的整治,督促其加快完善防雨淋、防流失和雨水收集处理等环保设施,并限期办理好用地和环评等手续。同时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组织的矿山整治整合工作,指导XX、XX矿区的1
3个采区收集、整理相关资料,顺利通过了省环保厅的环评审批,矿山污染问题得到根治,有效的从源头保证了饮用水源安全。今年4月,依法对位于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以外的各支流集水陆域范围内的尾矿库渗漏严重的XX公司第五选厂尾矿库、XX公司尾矿库、XX公司尾矿库等3座尾矿库实施限期治理。
第三篇:饮用水源报告
白水县环境保护局
关于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的报告
市环保局:
根据市环境保护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的通知》渭环发【2014】111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开展了辖区内城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地安全风险隐患排查,现将检查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
一、加强领导,周密安排
为了确保这次饮用水源保护地排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局成立了饮用水源保护地排查领导小组,主管副局长任组长、监察大队大队长任副组长,成员有开发股、监察大队、监测站的相关人员,监察大队具体负责这次专项执法检查的组织与实施工作。
二、详细摸底,认真排查
我县境内共有2个饮用水源地:耀卓饮用水源地和洼地饮用水源地,其中,耀卓饮用水源地、洼底饮用水源地均为地下水,洼地饮用水源地为备用水源。2个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良好,均达到了水环境保护要求.经排查,具体内容如下:
1、地方政策法律体系建设情况:有白水县县城供水应急预
案、包括防恐、干旱、事故、水污染、地震等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2、专门机构建设管理情况:白水县饮用水资源管理办公室、行政管理、编制12人。
3、近年来资金投入与相关建设情况:008年-2014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资金投入35万余元,用于保护区标志、标示、警示牌等基础保护设施建设。
4、水质监测和达标情况:贯彻落实《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方案》,目前水源水质实际监测单位渭南市卫生监督所、监测频次每季度1次、监测具体指标32项,水质检测均为合格。
5、水源保护区内各类污染源取缔和管理状况: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实施封闭管理,一、二级保护区内没有非法建设项目和排污口;
一、二级保护区内现无居民居住,耀卓、大洼底水源地搬迁8户、涉及居民数量26人。
6、风险源排查和监管:无风险源名录,建立危险化学运输管理通行情况记录,大洼底水源地二级保护区有渭清路穿越,设立禁止危险化学运输通行,水源保护区上游及周围没有重点行业。
7、应急能力建设:有应急水源,储备应急输水管道、水泵、闸阀等材料、有应急预案、每年开展一次应急演练。
三、扎实整改,确保饮用水源安全
虽然在这次专项检查中,未发现违法排污问题,但仍存在个别饮用水源地建设管理的漏洞,设立的护栏、警示牌不够规范,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我们当即要求其立即改正,并对涉及可能水污染的所有企业进行了全面排查,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消除了饮用水源污染隐患。
今后,我们将以人民群众的健康至上,继续加大饮用水源地的执法检查,严查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确保白水人民的饮水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环境权益。
特此报告
白水县环境保护局 二O一四年八月五日
第四篇:饮用水源应急预案
饮用水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一、组织指挥体系
(一)应急指挥部。
生活饮用水源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后,指挥长或指挥长委托副指挥长立即赶赴事故现场,成立现场指挥部,进行现场组织指挥;组织、协调各级各部门实施应急预案,调用各类物资、设备、人员,在事故处理结束后协调各相关部门做好归还和补偿工作。
(二)应急处置工作组
应急处置工作组主要包括:1.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组。2.应急供水工作组。3.供水监测和医疗救护工作组。4.警戒保卫工作组。5.宣传工作组。6.善后救助工作组。
二、应急状态和应急措施
(一)水源污染应急状态。
1.供水预警状态。当因污染导致生活饮用水源水质超标,但经过处理仍能保证生活饮用水达到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情况下,供水进入预警状态。
2.供水警戒状态。当发生突发性严重水污染事故,预测可能导致供水经处理后仍不能达到饮用水卫生标准需停止取水时,供水进入警戒状态。
3.供水紧急状态。当饮用水源上游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导致供水厂水源污染,并且经处理后水质仍不能达到饮用水卫生标准需立即停止取水时,供水进入紧急状态。
4.管网水污染特别紧急状态。当发现水源污染,污染物已经进入供水管网系统时立即进入管网水污染特别紧急状态。
(二)应急措施。
1.供水预警状态应急措施。
(1)进入供水预警状态时,由建设局牵头,会同环保、卫生、自来水公司制订跟踪监测方案,搞好监测调查,查明污染原因,随时掌握水质的变化动态。
(2)应急供水工作组指导自来水公司加强对供水水质的监测,确保供水安全。
(3)属相关超标项目排污单位引起的污染事故,污染事故处理工作组应对排污单位实行限制生产和排水,直至停产停排,并根据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报告程序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4)各应急工作组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做好应急供水的各项准备工作。2.供水警戒状态应急措施。
(1)当上游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预测将影响生活饮用水安全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判断事故性质、污染程度以及污染物到达供水厂取水口的时间,并迅速将分析报告报应急指挥部。
(2)污染事故处理工作组应动态跟踪监测污染带,随时掌握污染程度和污染带流动情况,迅速判断污染性质,及时制订应急处置方案并组织实施。
(3)应急供水工作组应指导自来水公司供水给自来水用户储水,并确保自来水厂清水池、加压站清水池升至满水位运行;在停止取水后,及时通知和督促城市建筑、洗车、绿化、娱乐、洗浴等行业限制用水,削减工业用水。
(4)宣传工作组通过媒体通知单位和居民及时做好应急储水工作,各单位、家庭利用自备的高位水池、集水池、自备容器等设备储水。
(5)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和各应急处理工作组确定值班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做好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3.供水紧急状态应急措施。
(1)在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各应急供水工作组负责做好下列应急供水工作:关闭水厂取水泵,停止取水和制水;停止城市建筑、洗车、绿化、娱乐、洗浴等行业供水,关闭相关供水阀门,限制工业用水;对取用井水等自备水源单位的供水,由市疾控中心对其水质进行监测,确保饮用水安全;对全市桶装水、矿泉水、纯净水和备用水源进行统一调配,确保居民必要的生活用水;水厂清水池储备水要根据街道给水管网分布情况,在城区内实行分时段、分片区或分社区供水,尽量延长生活用水供水时间,同时,对城郊居民采用洒水车、消防车送水;加强节约用水宣传,提高广大居民节水意识。(2)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组对污染事故及污染带流动情况进行跟踪监测,采取有效措施,对污染物进行应急处置,防止污染物进一步扩散。
(3)警戒保卫工作组负责维护污染事故现场及周围的交通秩序,确定安全警戒范围,控制无关人员进入现场,并在事故危及周围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时,及时疏散人员和抢救财产。
(4)供水监测和医疗救护工作组对各类供水的水质进行严密监测,确保供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及时组织救治受伤和中毒人员。4.管网水污染特别紧急状态应急措施。
(1)立即停止取水和制水,并将管网水全部放空。
(2)组织开展对受伤、中毒群众的救治工作,必要时请求上级卫生部门给予支持;对已接触污染物的人员进行体检,并采取相应的防毒措施。
(3)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禁止饮用管网水,缩小污染物的污染面。(4)在恢复供水前,用清水对管网系统进行全面放空清洗,直至无污染残留物后恢复正常供水。
三、处理程序
(一)迅速报告
接到有关饮用水源地污染事件报告或信息,接报人必须尽可能详细、全面地了解情况,做好笔录,并立即上报应急领导组。对严重水源污染事故,由领导组向上级机关报告。供水监测与环境保护部门在接到上级通知或在检查、监测中发现水源污染事故,以及110、120、122、119等公众举报受理中心接到水源污染事故报告时,立即向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在接到水源污染事故报告后,立即向指挥长或副指挥长报告,并通知市建设、公安、安监、卫生、消防、供水等相关单位派人赶赴事故现场进行应急处置。
(二)赶赴现场
应急领导组根据事件性质,决定总体行动方案。应急现场指挥部指挥应急处置组、应急监测组,携带污染事故专用应急处置、监测设备,在最短时间内赶赴现场,启动应急处置监测预案,并保证车辆和必要的物资到位。
(三)现场控制
水源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在积极抢险救灾的同时,必须保护好事故现场。因抢救伤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散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必须作出标志、详细记录和绘制事故现场图,并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等,需拍照、摄像记录的必须经应急指挥部批准。
应急处置组到达现场后,应立即控制现场,同时划定紧急隔离区线、设置警告标志、制定处置措施,切断污染源,防止污染物扩散;应急监测组到达现场后,应迅速布点监测,在第一时间确定污染物种类,出具监测数据。
(四)污染调查
应急处置组应迅速展开现场调查、取证工作,查明事件原因、初步分析影响程度等,并与安监、消防等单位协调,共同开展现场勘验工作。
(五)污染处置
应急处置组要及时救治病人,如有必要进行隔离。采取停水、减压供水、改路供水,将受污染水体疏导排放至安全区域或采取稀释、净化、药剂处理等措施进行处理,通知沿途居民停止取水、用水,启用备用水源,交通管制、疏散人群、保护高危人群等措施,保护公众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饮用水源,消除污染源,如污染企业停产、减产、限产,停止污染物排放,打捞、吸附污染物等。应急监测组要增加指标和频次,提高精度,掌握污染动态。
(六)污染警戒区域划定和消息发布
应急处置组根据污染监测数据和现场调查,向应急现场指挥部提出污染警戒区域(划定禁止取水区域或居住区域)的建议。应急现场指挥组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后发布警报决定。
应急现场指挥组要组织各应急组召开事故处理分析会,将分析结果及时报告应急指挥部。按照国家保密局,原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保护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新闻发布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有关突发环境事件信息,xx县政府应急领导组负责新闻发布,其他相关部门单位及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泄露事件信息。
(七)污染跟踪
各应急组要对污染状况进行跟踪调查,根据监测数据和其他有关数据编制分析图表,预测污染迁移强度、速度和影响范围,及时调整对策。每24小时向上级部门报告一次污染事故处理动态和下一步对策(续报),直至事故污染消失,警报解除。
(八)应急中止
饮用水源地污染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应急办公室根据应急监察、应急监测结果做出应急中止报告,报应急领导组批准后,应急中止。
五、应急保障
(一)物资保障。
各应急工作组要预备抢险器具、车辆及应急处理药品等物资,确保应急物资的供应。应急情况下需紧急调用的物资、器材,经应急指挥部批准,按“先处置、后结算”的要求进行抢险、救助,所发生费用在抢险完毕后按相关规定处理。
(二)供水保障。
污染水带通过我县后,城镇供水监测网通过水源监测确认,经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宣布解除紧急状态,市自来水公司立即恢复净水生产,加强水质监测,合格后恢复对外供水,并对城镇主要供水管道进行巡检,保障恢复供水安全;若发生管网水污染特别紧急状态时,在恢复供水时应对管网进行放空清洗,经监测无污染物残留后,方可恢复正常供水。
(三)技术保障。
由市环保、卫生、安监等部门建立专家数据库,在发生水源突发性污染事故时,及时制订科学合理的处置方案。
第五篇:饮用水源保护制度
岑松镇饮用水源保护制度
为进一步加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积极推进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管理,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管理规定如下:
第一条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必须设有警示标志,标志范围内严禁闲人入内。
第二条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
第三条 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限制和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化肥的使用,杜绝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
第四条 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对水井进行加盖处理,严格避免污染物进入,定时消毒,规范管理行为,在确保安全生产和正常供水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五条 设立供水专管员,建立饮用水水源地系统档案。基础环境信息数据库包括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环境管理状况(水源地管理及管理制度制定情况;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状况、面积;管理情况,包括管理机构、人员、经费、起始时间等)、水源地水文地质状况(包括机井状况、建井时间、抽水量及供水情况、静水位、水质、供水人口),地理坐标测量、污染源分布状况(水源地作物种类、种植面积;化肥农药使用状况以及排放情况;养殖数量、种类、饲养畜禽量;水源地及周边工业污染源的排污情况、排污量;水源地及周边生活人口及排污情况等)。
第六条 供水管理人员要会同卫生防疫部门每年至少两次对水源水质、制水水质、配水水质等进行必要的检测,保证工程受益范围内生活饮用水达到《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的要求。建立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预警预测系统和监测信息公布制度。
第七条 供水管理人员要建立饮用水源地的定期巡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第八条 发生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的区域,必须迅速采取措施,通知有关取水单位,并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卫生、水务等相关部门。
第九条 出现饮用水水源受到严重污染或威胁供水安全等紧急情况时,应采取强制性应急措施,责令排污单位停止生产和消除污染,并报告上级相关部门。
第十条 本规定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