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岳小学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管理自查报告
东岳小学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管理自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孝南区毛陈镇东岳小学是一所始建于1958年的公办小学。现在学生281人(留守生84人),教职工14人,七个教学班。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兼职都教师6人。
二、教材和开课情况
本学期我校按上级要求新开设的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已全部给学生,并已纳入开学的教学计划中。任课的6名教师均有计划及教案,课程设置、落实到位。
三、活动情况
1、学校每周一举行国旗下的讲话。经常对学生强调安全问题。
2、每学期组织一次安全知识讲座。
3、每学期组织一次安全应急演练。
4、建立了学生健康是档案。每学年完善一次学生健康档案。
总之,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关乎孩子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关乎社会的健康及稳定,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分子,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深知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责任重大。虽还有不足之处,但在今后的相关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完善、改进。
东岳小学 2014年12月10日
第二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录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录
一年级上
一 我是一名小学生
二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 喂,别溜号
四 做事不磨蹭
五 盲目攀比要不得
六 和和美美一家亲
七 读书的学问
八 我的好老师
九 我爱我的班级
十 快乐的寒假 二年级上
一 我是独一无二的二 回答问题要大胆
三 展开想象的翅膀
四 和兴趣拉拉手
五 我不再发脾气了
六 “小胖子”哭了
七 “孔雀心态”要不得
八 爱心无价 九 学会感激
十 我与班集体 三年级上
一 我有我风采
二 让自己发光
三 完美你自己
四 学习的苦与乐
五 困难像弹簧
六 学会竞争
七 合作的快乐
八 预习好处多
九 让情绪high起来
十 和时间赛跑 四年级上
一 正视自己
二 不怕误解
三 面对挫折,我不怕
四 最近有点烦
五 我也很棒
六 告别小粗心
七 学习基础要打牢
八 外星人的模样 九 小小发明家
十 睡眠与健康 五年级上
一 问号博士
二 走进创造的殿堂
三 记忆有诀窍
四 绕过情绪的“暗礁”
五 我的理想
六 挫折我不怕
七 滴水穿石
八 勇敢的心
九 我的同学
十 给冲动冲个凉 六年级上
一 性格万花筒
二 做一个受欢迎的人
三 好习惯伴我成长
四 献给父母的爱
五 我崇拜的人
六 赶走“嫉妒”
七 抛掉烦恼
八 保持积极的心态 九 走向青春期
十 成长的滋味
一年级下
一 找朋友
二 大家一起玩
三 男孩·女孩
四 每天有个好表情
五 不做小马虎
六 我跟妈妈学观察
七 看谁记得准
八 我成功啦
九 我是勇敢者 二年级下
一 合理的作息习惯
二 科学的饮食习惯
三 我爱运动
四 我来帮帮你
五 家里来了客人
六 我怕去学校
七 不做“小皇帝"
八 自己做作业 九 对自己说“NO” 三年级下
一 学习小计划
二 会观察的眼睛
三 联想出智慧
四 我和我的好朋友
五 让紧张远离你
六 家务劳动小模范
七 自我奖赏
八 与成功同行
九 感恩的心 四年级下
一 不要依赖明天
二 学做记忆操
三 用脑有学问
四 “走神”怎么办
五 害羞好不好
六 喜怒哀乐交响曲
七 失败之后
八 悦纳他人
九 正确对待他人的态度 五年级下 一 听课小策略
二 学会预习
三 老师,请昕我说
四 共建一个家
五 快乐之旅
六 成长——身心的变化
七 谢谢你的爱
八 对烟酒说“NO”
九 学会诚信 六年级下
一 面对抉择
二 学会复习
三 学习之锦囊妙计
四 网上交友
五 男生·女生
六 相信自己——我能行
七 考试在线
八 友情多珍重
九 选定生活目标
第三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来安县西武九年一贯制学校 孙正祥 摘要:
•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概述 •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施 •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例与实录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概述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概念界说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依据课程本质的要求,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辅导内容、辅导活动的方式这三种基本成分,来规范和设计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内容,可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激发潜能,达到适应社会发展、个性和谐统一。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本质,体现学生成长所需要的各种经验要素,反映课程本质的三要素,即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和学习活动方式。
育人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基本文化成果: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内容。它汇聚着人类在学习、生活、工作、交往、社会、健康心理方面的各种理论和方法,以学生心理年龄特征为出发点来组织内容,以学生成长的需要为依据来选择内容,使课程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学习活动方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经验为载体,学习方式是个体的自觉接纳。它没有强制性的接受要求,更没有系统传授心理学知识的要求。课程主要是以活动的方式,在教师的设计和指导下,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受,从而发现自己和发现别人,认识自己和认识别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这就是真正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团体心理辅导及其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各种辅导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激发潜能,增强社会适应,帮助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达到塑造和完善人格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形式。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价值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首要价值,就是可以体现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性目标,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共性的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学习适应、青春期烦恼、情绪调节、休闲与消费、危机应对等。
(2)可以落实心理辅导全员性策略。台湾中小学积40多年的经验,提出来了心理辅导全员性原则,就是说,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角度来看,每一位教师都是心理辅导工作者。当然,这不是要求教师承担专职心理辅导工作者的任务,诊断和矫治学生的心理障碍,而是关心学生心智的成熟。
(3)可以体现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学科取向的课程体系,强调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划一的教学目标,难以顾及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需要。德育工作过分依重灌输和说教,难以将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个体发展的取向为主,以个体的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学生参与、体验和感情,认识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获得自助能力。在课程改革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
1、它是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一个比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系应该教给学生三方面的知识:关于自然的知识、关于社会的知识和关于自己的知识。前两项在现行的学校课程里都得到了落实,唯独第三项知识很少体现。心理辅导就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并解决自己成长中的各种问题,诸如学习、交往、情绪高矮、理想抱负等。它主要不是靠教育者的灌输和说教,而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只有经过自我探索,才会获得经验,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2、强调体验和感悟。按照杜威的观点,儿童的成长就是个体批验由坏变好的过程。这种经验既然是个人的,那么,个人的自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有意义的自我体验应该包括情感体验、价值体验和行动体验。这些自我体验可以通过在心理辅导活动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营造一定的氛围来实现。学生从体验中获得有意义的东西,这就是感悟。
3、以互助、自助为机制。保守的教育观念总是把学生看作教育的对象,心理辅导则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辅导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同龄伙伴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彼此之间容易理解和沟通。学生作为集体的一员,在辅导活动中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教师作为辅导者,应该创设良好的集体舆论、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自由的气氛,来充分开发集体的教育资源,以利这种良性机制的形成。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活动性原则
4、全体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可以分为: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和职业辅导。
学习辅导:是指老师运用学习心理学及其相关理论,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其认知,动机,情绪,行为等学习心理品质与技能,并对学生的各种学习心理问题进行辅导。
人格辅导:是指着重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情绪和情感、意志品质、人际交往和沟通、青春期性心理、青少年危机问题进行辅导,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生活辅导:通过休闲辅导和消费辅导,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这对于学生将来获得幸福而充实的生活具有潜在的影响,同时对发展他们的个性、增长才干、提高学习效率也具有有力的迁移的作用。
职业辅导:升学与择业是人生发展的必然过程,是事关个人前途的重大事件。职业辅导是为学生未来的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意向,进行职业选择和准备,为今后顺利地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阶段内容要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分为:认识自我篇、人际交往篇、学习有趣篇、聪明孩子篇、学习方略篇、学会生活篇。
学习辅导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习惯培养为重点。
学习有趣篇:着重对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进行辅导。兴趣和态度是学生学习中的动力因素。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比之中学相对难度较低,关键是要培养小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同时,也要帮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聪明孩子篇:主要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选择性注意和记忆策略的训练。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选择性注意和记忆策略则是个体对外部知识信息加工的重要技能,现行的学校课程很少涉及这些方面的内容。
学习方略篇:让孩子学会怎样学习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说,一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校园红绿灯”“告别‘小粗心’”“不做‘小拖拉’”;二要引导孩子在学习中手脑并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动手又动脑”“给头脑充电”“带着‘?’学习”;三要培养孩子信息素养,即学习怎样收集信息,吸收信息,如“同好书交朋友”“信息与学习”等。
人格辅导以认识自我和人际交往为重点。
认识自我篇: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他们常常不能客观地、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他们有时过分夸大自己的优点,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因此而产生骄傲、看不起别人的倾向;有时却又过分夸大自己的缺点,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由此而产生自卑、看不起自己的倾向。因此,帮助小学生学习正确、合理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如可以设计“优点轰炸”“我爱我自己”“丑小鸭与白天鹅”“自信不倒翁”等辅导专题。
另外,对小学生的情绪辅导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小学生的情绪认知,情绪体验和情绪控制都还处于发展阶段,培养他们积极情绪,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可以设计的情绪辅导方面的专题如“破解‘阴云’的窍门”“快乐的小精灵”“烦恼的小妖怪”等。
人际交往篇:人际交往是儿童社会化的最重要的途径。他们通过交往得到友谊和爱,获得他人的接纳或赞许,从中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生活乐趣;同时,交往又是十分重要的社会接触。善于交往的人之所以受人欢迎、人缘好,其中一个重要的心理品质,就是善于理解别人,乐于帮助别人,与人合作协调。人际交往具体包括和同伴、老师和父母的交往。
同伴关系是儿童生活中重要的人际关系,同龄伙伴的社会角色相同,他们之间的交往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和共同需求,这使得他们在交往中,更加自由,更加自主地体能和探索群体生活,从而学习社会规则,发展自己的社会交往、助人、合群等心理品质和技能。比如“分享快乐”“集体的力量”“与你同行”“不做‘小喇叭’”。
如何帮助獐与成人交往?这是目前教育中常常被忽视的一个环节,而沟通又是一项重要的交往技能。沟通是双向的,不仅教师、家长要注意与孩子沟通,而且还要教会儿童与成人沟通。与中学阶段比相,小学生往往把教师视为权威与社会规范的象征,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教师的话几乎绝对服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独立性和判断能力也随之提高,中年级开始,儿童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了,有时也会对教师的言行做出主观判断。当然,这种主观判断往往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这时,帮助儿童如何理解老师、评价老师,进行师生交往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同样,儿童对父母比较依恋,需要得到父母的爱抚与关心,这是他们健康成长的不可缺少的养料。但必须注意的是,爱抚和关心也是双向的。光让孩子得到别人的爱,而不让他们给予别人爱,只会助长孩子的自私和自我为中心。因此,让儿童学会体察父母、理解父母,从感情上回报父母,可以使孩子与父母的感情联系更为亲密和牢固。这里,我们可以设计“爸爸妈妈小时候”、“今天我是小老师”、“我有一个快乐的家庭”等活动。
生活辅导以学校生活适应为主、社会生活为辅。
学会生活篇:它侧重于休闲辅导、消费辅导和生活适应辅导等,培养小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对于儿童将来获得幸福而充实的生活具有的影响,同时对他们发展个性、增强才干、提高学习效率也具有有力的迁移作用。休闲辅导是现代学校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于个人生活有多种价值。其中,最重要的价值是松驰身心,满足个人需要和兴趣,从而使个人健康成长。对于儿童来说,应该让他们通过辅导活动,学习合理选择和安排适合自己的休闲生活,从中体验到休闲生活的乐趣,并在满足童心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特长。学会合理消费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公民必备的生活技能。一个人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小学生消费辅导,一方面要培养他们节俭的消费作风,克服盲目攀比心理;另一方面要让他们了解消费的一般常识,初步获得管理钱财的能力。生活适应辅导旨在帮助小学生提高处理日常生活事务的能力。为此,我们可以设计:“愉快的假期”“拥抱大自然”“生活的馅饼”“用好零花钱”“迷途的羔羊”“小鬼当家”等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课程理论基础
(二)心理学基础
(三)社会学基础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在班级集体中开展,它一方面会对这个学生团体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团体又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效果的关键因素。从更积极的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要开发群体的教育资源。可见,从社会学角度了解和研究学生团体的特点,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效果,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学生团体概述
团体的概念:什么叫团体?在体育声观看足球比赛的观众是团体吗?在机场候机的乘客是团体吗?这些陈术从日常生活概念出发,都可以看作是团体。但严格地说,都不是学术意义上的团体。
E.W.伯吉斯(1929)在《人格和社会群体》一书中,将团体定义为“若干互动的具有特定人格的个人的集合。”
勒温(1948)认为:不管团体的大小、结构及活动如何,所有称为团的都需建立在其成员彼此的互动上。
哈默斯(1950)指出:所谓团体是指一群人彼此互相沟通一段时间,以使每个人不需通过他人,能与其他人面对面地沟通。
贝斯(1960)说:团体是指一群人的集合,团体的存在对于他们有报偿价值。
贝克(1977)《社会心理学》一书目 中,概括了团体的不同界定:团体的概念,关键是它的所有成员彼此之间必须以一种可观察到的和有意义的方式相联系;个体间的互动使人们成为一个群体;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一批组成了一个群体;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团体是所有上述涵义或者更多涵义的混合体。
简言之,团体是一群人在同一目标的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和协同活动的一个组合。
团体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团体不是一群人的凑合,而是有组织的。
2、团体有一定的目标。
3、团体意识。
班集体的成长历程
一个班级从初建到成熟有一个发展过程,我们称之为班集体的成长历程。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要了解班级的成长过程,以便针对班级集体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辅导活动,解决班级实际问题,促进班集体的成长。
班集体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一般经历创生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
1、创生期。创生期班级的主要特点是可塑性和冲突性。在初创时期,班级的主要目标是:(1)通过各种渠道和活动形式,让同学之间忙地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了解各自的性格、特长、爱好等,从不熟悉到开始熟悉。
(2)制定班级规范和制度,规范一方面可以起到行为定向作用,同时也有控制和凝聚的作用,为班级的组织化提供基础了。
(3)建立班级目标,团体目标是团体成员一致努力的方向,通常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例如,班主任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商量,班级在这一学期哪些方面应该争取走在全年级的前列。(4)创设安全、融洽的气氛。班级形成之初,各种冲突对华贸易发生,在这个磨合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安全感,有了安全感,他们才会对班级产生“我们”的感觉,才会培养起对班级的责任感。
2、发展期。班集体发展期的主要特点是稳定性和整合性。班集体发展的主要目标是:(1)同学之产加强更深层次的了解,相互之间建立友谊和信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班级发展的重要基石。(2)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巩固良好的班级氛围,使生冷上学生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一份子,能够急班级所急,想班级所想。(3)班级目标达成的评估和调整。评估可以发现班级动作中的问题,便于及时调整,建立更恰当、更有成交的团体目标。
3、成熟期。成熟期的班集体是班级发展的最高阶段,其主要特点是自我组织性和自我调节性。班集体成熟期的主要目标是:
(1)班级管理要从教师为主转向学生自主管理为主。使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
(2)充分调动班集体的教育资源,通过包括心理辅导活动在内的各种自我教育手段,让同学们学会互助和自助。
(3)形成更为积极的、更有建设性的团体意识和价值取向,使每个学生从中吸收成长的精神养料。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步骤
• ① 确立主题及目标
• 主题:鲜明、活泼、能够吸引学生关心的问题
• 目标:具体、明确
• ② 选择合适的活动模式
• 注意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光图表面热闹,要体现出各活动之间的层次递进性
• ③ 列出活动的步骤
• 准备阶段:活动内容、主题、材料、方案及安排 • 实施阶段:暖身活动、主题活动 • 结束阶段:回顾、展望、延 • ④选择相关的辅助资料
• 查找各种相关理论或案例,必要时还要把相关的资料提示或某些具体参考列出,以备参考使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方案格式
一、课程说明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式
四、课程准备
五、教学时间与场地(座位的安排:环形,矩形,马蹄形,多朵梅花形等)
六、教学步骤
七、补充活动
八、课程教学建议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施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原则
1、综合性原则
2、活动性原则
3、主体性原则
4、针对性原则
5、开放性原则
6、过程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
2、角色演示法
角色扮演的方法有很多种。
1、哑剧表演:指教师提出一个主题或一个情景,要求学生不用言语而用表情和动作表演出来。例如,让学生表演喜怒哀乐的表情,遇到愤怒时的动作表现,喜欢别人或者讨厌别人等肢体语言。通过哑剧表演,帮助学生体验非语言的心理状态与反应,促进学生非言语沟通能力的发展。
2、独白法。指以独白的形式谈出自己此时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常常是让扮演者在情绪冲突强烈、各种体验纷繁复杂时,通过角色扮演,大声说出内心的体验,将表演者隐藏于内心的思想,借着独白的机会,能够知道。
(3)、空椅子。这种方法只需一个人表演,在辅导社交方面有困难的学生时经常使用。例如,某个学生在异性同学面前很害羞,难以正常交往,教师可以用空椅子表演的方法帮助他。具体做法是将两张椅子对面摆放,让该学生坐在一张椅子上,假设另一张椅子坐的是异 性同学,该学生先表演彼此间曾经有的或可能有的对话,然后坐到对面去,以对方的立场说话,如此重复多次,往往可以使学生了解对方,克服了交往方面的一些困难。例如,可以采用空椅子的方法,进行“考试焦虑自我辨”。通过学生对考试焦虑问题的自我分析,帮助学生分辨对考试焦虑的消极的自我意识和积极的自我意识,以强化学生对考试积极的自我意识。
3、实验操作法
4、讨论交流法
5、心理暗示法(做游戏时间)•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施 心理老师的角色与态度
1、组织管理者。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要求人人参与,若要每个学生都在全班同学面前表现一番,时间不够,可见,更多的学生是在小组里表现。小组组织与发动得如何?同样是一个重要因素。组成小组的第一步是决定小组成员。班级里的小组基本上是异质组,应该尽可能采取自愿结合的形式。自愿结合的小组成员的入组动机较高,参与程度也较高。但在必要的情况下,在与同学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可以由辅导老师做出适当的调整,将学习好的同学和学习差的同学、性格活跃的同学和性格内向的同学、爱说话客不爱说话的同学组成异质组,发挥异质小组的互补性,保证小组活动顺利进行。第二步是培训组长和组员。环境的设计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我们教室里的一排排课桌椅,限制了同学们活动的空间,有人把它称之为“秧田式”座位。
2、知心朋友
3、心理专家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例与实录
课例:自己的色彩
一、活动目的
2、培养性别角色意识,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
3、找到自己性别角色的优势,悦纳自己的性别角色,快乐自信地学习生活。
二、活动准备
活动一:自己的色彩
3、游戏:A圈或B圈
规则:看大屏幕上出现的问题或情境,根据你的想法,在两个选项中选一个,并站到相应的A圈或B圈中。
(1)一 小河挡住了去路A脱下鞋子,挽起裤脚蹚水过去;B从附近的小桥绕过去。
(2)我更喜欢的颜色是A粉红色B天蓝色
(3)有礼物可选择我会要A一辆遥控车B一个芭比娃娃(4)双休日我喜欢A和小伙伴在一起聊天B和小伙伴一起踢球
请大家仔细回忆一下,说说在游戏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男女有别,我们要为自己的差别欢呼!
4、我们来欣赏:看图片(自然风光组图„„找出自然风光中有对比的画面)
照片中有北国长城的雄伟,也有南 水乡的柔美,有高山的巍峨和伟岸,有小溪流水泊恬静与从容,有大树的挺拔,亦有花朵的娇美,这是自然真实的本性,大千世界也因为各自的不同而变得多彩。顶天立地的小男子汉,心思细腻的小女孩,你们同样各自拥有不同的色彩,因为男孩女孩各自的不同色彩让世界多姿多彩。所以说:我是男生,这很棒哦!我是女生,这很好啊!
活动二:喜欢自己的色彩
男生和女生拥有不同的色彩,我们各自用心去发现自己的色彩所拥有的不同优势。
(4)脑力激荡:男孩的优势,女孩的优势(5)男女生优点接龙
(6)出示男孩女孩的几大优势
男孩女孩的优势 男孩
男孩多数用脑子做事
男孩一早醒来不用担心头发乱蓬蓬 男孩比女孩更酷
男孩不会老是难为情
男孩看恐怖片眼皮一眨也不用眨 男孩做事不拖泥带水,扭扭捏捏 男孩不喜欢讲套话 男孩很讲义气
男孩不拘小节,不会斤斤斤计较 男孩坚强勇敢,不怕困难 女孩
女孩多数用感情做事情
女孩的头发老是梳复明服服帖帖 女孩看上去会比男孩漂亮一些 女孩比较文静安静 女孩很细心 女孩有爱心
女孩比较爱干净 女孩走路姿态优雅
女孩做事更斯文,打喷嚏时会用手捂着嘴 女孩善良,温柔,关心别人
我们发现了自己有那么多的优势,大家心里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学生分享交流
活动三:我 们彼此眼中的色彩 的确,我们各自都有很多的优势,但有这样一句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许真的是当局者迷哦!在我们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则不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呢?
接下来让我们男女生互相说说彼此的色彩,想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班男生女生的优点,还有没有彼此要提醒的,让我们一起送上暖融融的真诚心语。
(1)互赠心语(将事先准备的卡纸发给学生,分组给男女生赠送心语)
(2)分享心语。
收到彼此的心语,真诚的话语,友善的提示,一定会让我们彼此的色彩更加亮丽,一起加油哦,我人可以做得更好!活动四:和谐我们的色彩
男孩女孩都拥有不同的色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将彼此的优势互补,那样,我 会做得更好。(1)我们是创意大师。男女生分组合作,用多米诺骨牌进行创意(亦可运用其他道具上男女生共同合作完成一项任务)。
(2)作品分享。
(3)寻找生活中男女生运用各自优势一起合作将事情做好的例子。
是呀!现实生活中,我们女生的细腻、谨慎、考虑问题周到,加上我们男生的勇敢、坚强、善于动脑,一定能将每一件事情做得更好!
我们分享了自己的色彩,我们一起经历成长,这多好!
第四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别于其它学科,它重在活动,重在学生参与,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达到教育目的。所以,在通常的教学方法基础上,结合本教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供参考使用。
一、角色扮演法
1.什么是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扮演活动中的角色,进行现场表演,通过观察、体验,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在排演时,要求学生扮演他们所想的所感觉或在某情境他们会做什么?另一方面是反角色扮演,即要求他们猜测与自己不同角色的观点,通过两种角色扮演鼓励他们同理、同情,增进双方的了解。
2.运用角色扮演法的原则
由于角色扮演法是一种当众表演,需要有较强的参与意识,所以,对于那些随和、性格外向、有安全感的学生易做到,而对于害羞、性格内向、防御心理强的学生,角色扮演相对显得困难。而安全的、接纳的、信任的气氛及教师的鼓励有助于学生的参与。在运用角色扮演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假如学生明显地表现出害怕,不要勉强让他们扮演,而是分给他们一些其它任务,直到他们自动参与。
(2)鼓励学生把角色扮演当作一种游戏。
(3)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扮演的角色而不在学生身上。注重角色所表现出的意义和感觉,而不是学生表演得 多么好。创造一种非批判的气氛,使学生有信心,喜欢表达他们自己。
(4)应使课堂气氛活跃,非表演同学积极关注表演者,给予表演者更多的支持和激励。
3.常用角色扮演法及适用对象
(1)相声表演。此种表演可以是一人的单口相声,也可以是两人的对口相声或多人的众口相声。表演者以通俗、幽默的话语向学生展示深刻的心理学道理。例如:想让学生认识到“注意”这一心理状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作用,就可以让一名学生进行注意的自述“我叫注意”。进行情绪调控教育时,可让两位同学说对口相声“我不生气”等等。由于此类表演需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其它表演技巧,故较适合于中、高年级学生。教育活动内容可以是所有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心理训练。
(2)哑剧表演。这种表演是一种非言语性的。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让学生充分利用肢体、面部、身段等进行表情达意,学会非言语交往。表演可以是一人或多人,如表演“同学见面”、“生气时”、“幸福时刻”、“等待”等等。此类表演难度稍低,适合于小学各年级学生。从教育内容来说,主要适用于情感教育和交往指导,也可考虑实际情况运用于其它教学内容。(3)角色互换。此方法是让学生先后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分别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促使彼此了解,学会不同角色应有不同的社会言行,每个人的言行应符合他所承担的角色。表演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互相配合,如“我来当教师”、“失败时的我”、“三人座谈”、“假如我是他”等等。此类表演适合于小学各年级学生。教育内容主要适用于自我意识训练,情感教育、个性塑造和交往指导。
(4)小品表演。这种方法是把幽默、讽刺或赞许的语言与滑稽的动作结合起来,展示生活、学习中的一些事情,告诉同学们其中的道理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小品表演大多为多个同学参与,以期接近生活,情境显得较真实,富有感染力,如“同学病了”、“同学来我家做客”、“给妈妈过生日”等内容。此类表演有一定难度,适用于中、高年级学生。从教育内容上看,适用于自我意识、情感、个性、交往等方面的训练。
4.角色扮演法的理论基础
关于角色扮演有一经典性实验研究,研究者先测量被试对某一事物的态度,然后要求几个被试扮演演说家,按照事先规定好的要求发言,每次发言所表达的是一种比被试本人原有态度更为极端的态度,其他被试充当听众。扮演结束后,实验者对被试的态度重新作了测量,结果发现,扮演演说家角色的被试的态度沿着发言时表现的态度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听众的态度却很少受影响。
由于角色扮演使受教育者亲身体验了所扮演角色的言行,感受深刻,往往能够引起较大的心理变化,所以,在实验教育中,恰当使用这种方法,常常收到神奇的效果。实践证明,有的班主任运用这种方法,采取班干部轮流制管理班集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价值观辨析法
1.什么是价值观辨析法
价值观辨析法就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法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并把自己的行为模式与他人的行为模式进行比较,解决价值冲突,进而按照自己较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支配自己的言行。
2.运用价值观辨析法的原则
(1)教师首先必须诱发学生的态度和价值陈述。
(2)教师必须无批评地和无批判地接受学生的思想、情感、信念和观点。(3)教师必须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帮助学生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念。3.常用价值观辨析法及适用对象
(1)小组讨论法。针对某一问题设置情境(问题应为开放性问题),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分组方式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匹配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每个小组内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最后形成小组意见。接下来小组与小组讨论或辩论,最后由老师做总结。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主要功能是应用问题,使讨论顺利进行并使讨论不离开主题,鼓励成员多贡献意见。此方法需要一定的认知基础,较适合于中、高年级学生。教育内容适合于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态度、个性、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
(2)两难问题法。教师利用假定的、设计的或真实的两难问题,让学生进行判断,激起内心价值冲突,触动原有的心理认知结构,产生不满足感,以达到改变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目的,从而提高心理水平。教师应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或辩论,作出判断,寻找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此方法根据问题设置可适合于不同年级学生。在教育内容方面,适用于小学生个性塑造和品德形成等。
(3)脑力激荡法。此方法允许学生对一个问题能自由地考虑可采用的方法。脑力激荡法可以帮助学生产生很多的概念,它的目的是在一种兴奋、有趣、安全及接纳的气氛下产生一般与非惯例的概念,鼓励学生真诚地贡献意见,不管有无价值,甚至类似开玩笑或引人注意的意见,还是要接纳它,应特别鼓励有创意的学生。在讨论时,教师不作评价,只在最后作以总结。该方法适合于各年级学生。在教育内容方面多适用于学生智力训练。
除以上方法外,还有排序与选择,敏感性训练与倾听技术,歌唱与美术,游戏与刺激,以及个人日记等价值辨析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灵活使用。
4.价值观辨析法的理论基础
价值观辨析法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纽约大学的拉斯(L.Raths)和他的两名学生西蒙(S.Simon)与哈明(M.Harmin)。1966年他们出版的《价值与教学》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价值辨析基本原理。他们认为,价值观念是个体的一种内在价值,往往不能清晰地意识到,因而难以指导人的行为。为了让这些潜在的价值观念发挥作用,就需要对它们进行一步步辨析,价值辨析所采用的形式是使学生在他们的直接生活中思考一些价值选择途径,同时使他们对学校生活的周围人产生积极态度。它帮助儿童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以及这些价值观念与其它价值观念的关系,揭示并解决自己价值冲突,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别人交流,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美国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及他的合作者布莱特(M.Blatt)1973年设计的“小组道德讨论”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都支持了价值辨析法学派的观点。
由于价值分析采用诱导方式,反对呆板说教和强硬的灌输式教育,教师易于掌握,学生乐于接受,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促进良好行为的发生。
三、榜样引导法
1.什么是榜样引导法
教师利用小学生的模仿特点,让他们通过榜样行为的观察,使自身受到强化,模仿榜样的言行,从而实现受教育的目的。榜样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符号性的(通过传播媒介来呈现的榜样)。
2.使用榜样引导法的原则
(1)榜样的选取必须是可亲、可敬、可信并与学习者有较大相似性。(2)榜样行为的展现应是渐进的。
(3)呈现榜样的同时,最好配以讲评,突出模仿行为。(4)为学生模仿行为提供心理安全,促使其大胆模仿。(5)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强化模仿行为。3.常用的榜样引导法及适用对象
(1)参观、访问。参观工厂、农村、公园、学校等,走访工人、农民和优秀学生,听其言,观其行,激发学生向榜样学习的强烈愿望并从身边做起,加强自身修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如,走进公园看到许多人都主动把果皮、纸屑扔进垃圾箱,不践踏草坪,教师趁势提示,提高学生的模仿倾向。可以说有目的地参观访问只是榜样学习中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模仿身边的榜样,从日常生活做起。由于榜样是活生生的,学生较易保持注意力,所以此方法适合于小学各年级。从教育内容说,较适合个性塑造,美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
(2)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科技教学手段,通过传播媒介来呈现榜样(传播媒介有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电影、卡通片、文字说明等等),学生观察榜样,进行模仿学习。这种榜样比真实榜样更能突出要求模仿的行为,因为教师能够事先做精细的安排,而且比真实的榜样更安全,真实的榜样是不受严格限制的,是富于变化的。又由于媒体榜样可反复使用,所以在心理教育上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式。实践证明,“百部爱国主义影视片教育”已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由于这种教学方式教育性兼容艺术性,形象生动有趣,颇受学生欢迎,可对不同年级学生施教,教学内容可涵盖多个方面。
4.榜样引导法的理论基础
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之一,当代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此理论认为,学习者只要观察到榜样的反应,即使自己未直接受到强化,也未进行实际练习,也能形成某些相应的行为。观察学习更符合人类学习的许多实际情况,更能说明个体的许多复杂行为的学习过程,班杜拉和库珀斯(C.Kupers)曾做过一项实验研究,研究是这样的:一批儿童与成人玩打球游戏,玩的时候,儿童可随意从旁边取得糖果,作为示范榜样的成人则给自己确定了一定规范,如达到一个分数值才能去取得糖果。结果发现,儿童通过观察也能给自己确定某种规范,做到了才去取糖果。班杜拉把这种在榜样示范下形成的新行为称为替代性反应的形成,因为这是个体通过观察使榜样的行为通过替代而内化成了自己的行为。根据这一理论,结合日常生活我们不难看到榜样的力量,所以教师一方面设法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良好榜样,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做到榜样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四、行为强化法
1.什么是行为强化法
行为强化法就是教师运用强化手段来巩固学生良好行为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所谓强化是指任何有助于机体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强化手段一般有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凡施加某种影响并有助于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叫正强化。凡移去某种不利的影响并有助于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叫负强化。惩罚是指减少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而在此行为发生后所跟随的不愉快事件。由于负强化和惩罚效果不够稳,而且可能带来一些负作用,所以在教育中多采用正强化。
2.运用行为强化法应遵循的原则
(1)多适用正强化少使用负强化和惩罚。
(2)教师必须明确通过教学要改变哪些不良行为习惯,建立那些行为方式。(3)强化物和强化呈式的选择因人而定。(4)强化时有必要对学生伴随说理教育。3.几种常用的强化方法及适用对象。
(1)奖励。奖励是指施于行为之后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可能性的事物,是一种正强化。奖励一般可分为社会性奖励、物质性奖励和活动性奖励。社会性奖励包括微笑、赞扬、拥抱、亲昵、抚摸等,这种奖励对低年级学生特别有效。物质奖励是用可消费的物品作强化物,如饼干、食物、音乐、玩具、图片、代币等等。活动奖励是指用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作为强化物,如自由时间、跳皮筋、踢球等。具体使用何种强化物要根据学生个人受好而定,另外,还要注意让学生学会自我奖励。
运用奖励时应注意:奖励的行为是具体的;奖励的选择遵循多次奖励仍不满足为原则;鼓励学生自我奖励。
(2)惩罚。惩罚是指为减少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再次出现可能性而在此行为发生后所跟随的不愉快事件。在学校里教师一般运用两类惩罚,第一类惩罚是在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发生后施加某种痛苦或厌恶的刺激,以减少受罚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如批评、警告、记过,甚至开除学籍等处分。第二类惩罚是在不良行为发生后,取消学生喜爱的某种刺激以减少受罚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如扣除行为得分、暂时收回某种奖励或暂时取消参加某种娱乐活动的权利等等。除此之外,让学生学会自我惩罚。
运用惩罚时应注意:避免不适当的惩罚,如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应有很强的针对性,重罚其事,轻责其人;惩罚伴随说理教育,以提高惩罚效果;力戒惩罚后又立即给予奖励。
(3)强化不相容反应。这一方法是把不强化那个不合社会要求的反应同强化另一个与顺应不良行为显然对抗的合乎社会要求的反应相结合,借以消除顺应不良反应的方法。例如,上课有的学生爱做小动作、不认真听讲,老师可以给予认真听讲的学生奖励,从而使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改掉做小动作的坏习惯,学会认真听讲。对于咬指甲的人,可以教他在任何时候,只要想到咬自己的指甲,就握紧拳头将双臂交叉放在胸前,以对抗咬指甲行为。种方法类似于“冷处理”。冷处理就是当学生做出不良行为时,不予理睬,使他得不到关注,久而久之这种不良行为就可能消退。
以上几种行为强化法重点是针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不良行为的矫正,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可以适用于不同年级的小学生行为塑造和矫正。
4.行为强化法的理论基础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现代行为主义首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创始人、行为矫正技术的创始人之一,B.F斯金纳认为:行为操作发生后,立即呈现强化物,行为就强化了,强化是操作性行为形成的重要手段。强化在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他学习理论的基石和核心。他认为,行为的发生变化都是强化的结果,要控制行为就要设法控制强化,控制强化就能控制行为。斯金纳指出,只要一项操作出现后,继之呈现一个强化刺激,操作的强度就会上升,只要安排好一种特殊的强化形式,就会几乎随意地去塑造有机体的行为。著名的“斯金纳箱”是斯金纳用来研究动物学习的实验装置。箱内装有一个杠杆,只要白鼠掀压杠杆,就会滚出一个食球,这样白鼠就会压杠杆,以取食物直至吃饱为止。以后,他又用鸽子做类似的实验。从动物实验研究过程中,他发现并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即机体自发固有强化或无强化的伴随而相应增加或降低重复出现的概率。除以上方法外,还有许多其它的方法,众多的方法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认知,另一类是行为。为使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应把知和行紧密结合起来,以一种方法为主导,多种方法为辅助进行教学,不能孤立地去适用某一方法,在学生心理发展历程中,认知活动的成份与行为活动成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第五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
小学心理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没有明显的知识型结构,由于心理它重在活动,重在学生参与,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达到心理体验的目的。所以,在通常的教学方法基础上,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但具体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角色扮演法 1.什么是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扮演活动中的角色,进行现场表演,通过观察、体验,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在排演时,要求学生扮演他们所想的所感觉或在某情境他们会做什么?另一方面是反角色扮演,即要求他们猜测与自己不同角色的观点,通过两种角色扮演鼓励他们同理、同情,增进双方的了解。
2.运用角色扮演法的原则
由于角色扮演法是一种当众表演,需要有较强的参与意识,所以,对于那些随和、性格外向、有安全感的学生易做到,而对于害羞、性格内向、防御心理强的学生,角色扮演相对显得困难。而安全的、接纳的、信任的气氛及教师的鼓励有助于学生的参与。在运用角色扮演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假如学生明显地表现出害怕,不要勉强让他们扮演,而是分给他们一些其它任务,直到他们自动参与。(2)鼓励学生把角色扮演当作一种游戏。
(3)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扮演的角色而不在学生身上。注重角色所表现出的意义和感觉,而不是学生表演得 多么好。创造一种非批判的气氛,使学生有信心,喜欢表达他们自己。
(4)应使课堂气氛活跃,非表演同学积极关注表演者,给予表演者更多的支持和激励。
3.常用角色扮演法及适用对象
(1)相声表演。此种表演可以是一人的单口相声,也可以是两人的对口相声或多人的众口相声。表演者以通俗、幽默的话语向学生展示深刻的心理学道理。例如:想让学生认识到“注意”这一心理状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作用,就可以让一名学生进行注意的自述“我叫注意”。进行情绪调控教育时,可让两位同学说对口相声“我不生气”等等。由于此类表演需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其它表演技巧,故较适合于中、高年级学生。教育活动内容可以是所有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心理训练。
(2)哑剧表演。这种表演是一种非言语性的。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让学生充分利用肢体、面部、身段等进行表情达意,学会非言语交往。表演可以是一人或多人,如表演“同学见面”、“生气时”、“幸福时刻”、“等待”等等。此类表演难度稍低,适合于小学各年级学生。从教育内容来说,主要适用于情感教育和交往指导,也可考虑实际情况运用于其它教学内容。
2(3)角色互换。此方法是让学生先后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分别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促使彼此了解,学会不同角色应有不同的社会言行,每个人的言行应符合他所承担的角色。表演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互相配合,如“我来当教师”、“失败时的我”、“三人座谈”、“假如我是他”等等。此类表演适合于小学各年级学生。教育内容主要适用于自我意识训练,情感教育、个性塑造和交往指导。
(4)小品表演。这种方法是把幽默、讽刺或赞许的语言与滑稽的动作结合起来,展示生活、学习中的一些事情,告诉同学们其中的道理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小品表演大多为多个同学参与,以期接近生活,情境显得较真实,富有感染力,如“同学病了”、“同学来我家做客”、“给妈妈过生日”等内容。此类表演有一定难度,适用于中、高年级学生。从教育内容上看,适用于自我意识、情感、个性、交往等方面的训练。
4.角色扮演法的理论基础
关于角色扮演有一经典性实验研究,研究者先测量被试对某一事物的态度,然后要求几个被试扮演演说家,按照事先规定好的要求发言,每次发言所表达的是一种比被试本人原有态度更为极端的态度,其他被试充当听众。扮演结束后,实验者对被试的态度重新作了测量,结果发现,扮演演说家角色的被试的态度沿着发言时表现的态度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听众的态度却很少受影响。
由于角色扮演使受教育者亲身体验了所扮演角色的言行,感受深刻,往往能够引起较大的心理变化,所以,在实验教育中,恰当使用 这种方法,常常收到神奇的效果。实践证明,有的班主任运用这种方法,采取班干部轮流制管理班集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价值观辨析法 1.什么是价值观辨析法
价值观辨析法就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法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并把自己的行为模式与他人的行为模式进行比较,解决价值冲突,进而按照自己较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支配自己的言行。
2.运用价值观辨析法的原则
(1)教师首先必须诱发学生的态度和价值陈述。
(2)教师必须无批评地和无批判地接受学生的思想、情感、信念和观点。
(3)教师必须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帮助学生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念。3.常用价值观辨析法及适用对象
(1)小组讨论法。针对某一问题设置情境(问题应为开放性问题),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分组方式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匹配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每个小组内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最后形成小组意见。接下来小组与小组讨论或辩论,最后由老师做总结。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主要功能是应用问题,使讨论顺利进行并使讨论不离开主题,鼓励成员多贡献意见。此方法需要一定的认知基础,较适合于中、高年级学生。教育内容适合于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态度、个性、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2)两难问题法。教师利用假定的、设计的或真实的两难问题,让学生进行判断,激起内心价值冲突,触动原有的心理认知结构,产生不满足感,以达到改变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目的,从而提高心理水平。教师应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或辩论,作出判断,寻找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此方法根据问题设置可适合于不同年级学生。在教育内容方面,适用于小学生个性塑造和品德形成等。
(3)脑力激荡法。此方法允许学生对一个问题能自由地考虑可采用的方法。脑力激荡法可以帮助学生产生很多的概念,它的目的是在一种兴奋、有趣、安全及接纳的气氛下产生一般与非惯例的概念,鼓励学生真诚地贡献意见,不管有无价值,甚至类似开玩笑或引人注意的意见,还是要接纳它,应特别鼓励有创意的学生。在讨论时,教师不作评价,只在最后作以总结。该方法适合于各年级学生。在教育内容方面多适用于学生智力训练。
除以上方法外,还有排序与选择,敏感性训练与倾听技术,歌唱与美术,游戏与刺激,以及个人日记等价值辨析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灵活使用。
4.价值观辨析法的理论基础
价值观辨析法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纽约大学的拉斯(L.Raths)和他的两名学生西蒙(S.Simon)与哈明(M.Harmin)。1966年他们出版的《价值与教学》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价值辨析基本原理。他们认为,价值观念是个体的一种内在价值,往往不能清晰地意识到,因而难以指导人的行为。为了让这些潜在的价值观念发挥作用,就需要对它们 进行一步步辨析,价值辨析所采用的形式是使学生在他们的直接生活中思考一些价值选择途径,同时使他们对学校生活的周围人产生积极态度。它帮助儿童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以及这些价值观念与其它价值观念的关系,揭示并解决自己价值冲突,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别人交流,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美国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及他的合作者布莱特(M.Blatt)1973年设计的“小组道德讨论”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都支持了价值辨析法学派的观点。
由于价值分析采用诱导方式,反对呆板说教和强硬的灌输式教育,教师易于掌握,学生乐于接受,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促进良好行为的发生。
三、榜样引导法 1.什么是榜样引导法
教师利用小学生的模仿特点,让他们通过榜样行为的观察,使自身受到强化,模仿榜样的言行,从而实现受教育的目的。榜样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符号性的(通过传播媒介来呈现的榜样)。
2.使用榜样引导法的原则
(1)榜样的选取必须是可亲、可敬、可信并与学习者有较大相似性。
(2)榜样行为的展现应是渐进的。
(3)呈现榜样的同时,最好配以讲评,突出模仿行为。(4)为学生模仿行为提供心理安全,促使其大胆模仿。(5)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强化模仿行为。3.常用的榜样引导法及适用对象
(1)参观、访问。参观工厂、农村、公园、学校等,走访工人、农民和优秀学生,听其言,观其行,激发学生向榜样学习的强烈愿望并从身边做起,加强自身修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如,走进公园看到许多人都主动把果皮、纸屑扔进垃圾箱,不践踏草坪,教师趁势提示,提高学生的模仿倾向。可以说有目的地参观访问只是榜样学习中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模仿身边的榜样,从日常生活做起。由于榜样是活生生的,学生较易保持注意力,所以此方法适合于小学各年级。从教育内容说,较适合个性塑造,美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
(2)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科技教学手段,通过传播媒介来呈现榜样(传播媒介有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电影、卡通片、文字说明等等),学生观察榜样,进行模仿学习。这种榜样比真实榜样更能突出要求模仿的行为,因为教师能够事先做精细的安排,而且比真实的榜样更安全,真实的榜样是不受严格限制的,是富于变化的。又由于媒体榜样可反复使用,所以在心理教育上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式。实践证明,“百部爱国主义影视片教育”已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由于这种教学方式教育性兼容艺术性,形象生动有趣,颇受学生欢迎,可对不同年级学生施教,教学内容可涵盖多个方面。
4.榜样引导法的理论基础
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之一,当代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此理论认为,学习者只要观察到榜样的反应,即使自己未直接受到强化,也未进行实际练习,也能形成某些相应的行为。观察学习更符合人类学习的许多实际情况,更能说明个体的许多复杂行为的学习过程,班杜拉和库珀斯曾做过一项实验研究,研究是这样的:一批儿童与成人玩打球游戏,玩的时候,儿童可随意从旁边取得糖果,作为示范榜样的成人则给自己确定了一定规范,如达到一个分数值才能去取得糖果。结果发现,儿童通过观察也能给自己确定某种规范,做到了才去取糖果。班杜拉把这种在榜样示范下形成的新行为称为替代性反应的形成,因为这是个体通过观察使榜样的行为通过替代而内化成了自己的行为。根据这一理论,结合日常生活我们不难看到榜样的力量,所以教师一方面设法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良好榜样,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做到榜样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四、行为强化法 1.什么是行为强化法
行为强化法就是教师运用强化手段来巩固学生良好行为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所谓强化是指任何有助于机体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强化手段一般有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凡施加某种影响并有助于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叫正强化。凡移去某种不利的影响并有助于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叫负强化。惩罚是指减少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而在此行为发生后所跟随的不愉快事件。由于负强化 8 和惩罚效果不够稳,而且可能带来一些负作用,所以在教育中多采用正强化。
2.运用行为强化法应遵循的原则(1)多适用正强化少使用负强化和惩罚。
(2)教师必须明确通过教学要改变哪些不良行为习惯,建立那些行为方式。
(3)强化物和强化呈式的选择因人而定。(4)强化时有必要对学生伴随说理教育。3.几种常用的强化方法及适用对象。
(1)奖励。奖励是指施于行为之后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可能性的事物,是一种正强化。奖励一般可分为社会性奖励、物质性奖励和活动性奖励。社会性奖励包括微笑、赞扬、拥抱、亲昵、抚摸等,这种奖励对低年级学生特别有效。物质奖励是用可消费的物品作强化物,如饼干、食物、音乐、玩具、图片、代币等等。活动奖励是指用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作为强化物,如自由时间、跳皮筋、踢球等。具体使用何种强化物要根据学生个人受好而定,另外,还要注意让学生学会自我奖励。
运用奖励时应注意:奖励的行为是具体的;奖励的选择遵循多次奖励仍不满足为原则;鼓励学生自我奖励。
(2)惩罚。惩罚是指为减少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再次出现可能性而在此行为发生后所跟随的不愉快事件。在学校里教师一般运用两类惩罚,第一类惩罚是在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发生后施加某种痛苦或 厌恶的刺激,以减少受罚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如批评、警告、记过,甚至开除学籍等处分。第二类惩罚是在不良行为发生后,取消学生喜爱的某种刺激以减少受罚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如扣除行为得分、暂时收回某种奖励或暂时取消参加某种娱乐活动的权利等等。除此之外,让学生学会自我惩罚。
运用惩罚时应注意:避免不适当的惩罚,如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应有很强的针对性,重罚其事,轻责其人;惩罚伴随说理教育,以提高惩罚效果;力戒惩罚后又立即给予奖励。
(3)强化不相容反应。这一方法是把不强化那个不合社会要求的反应同强化另一个与顺应不良行为显然对抗的合乎社会要求的反应相结合,借以消除顺应不良反应的方法。例如,上课有的学生爱做小动作、不认真听讲,老师可以给予认真听讲的学生奖励,从而使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改掉做小动作的坏习惯,学会认真听讲。对于咬指甲的人,可以教他在任何时候,只要想到咬自己的指甲,就握紧拳头将双臂交叉放在胸前,以对抗咬指甲行为。种方法类似于“冷处理”。冷处理就是当学生做出不良行为时,不予理睬,使他得不到关注,久而久之这种不良行为就可能消退。
以上几种行为强化法重点是针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不良行为的矫正,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可以适用于不同年级的小学生行为塑造和矫正。
4.行为强化法的理论基础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现代行为主义首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创始人、行为矫正技术的创始人之一,B.F斯金纳认为:行为操作发生后,立即呈现强化物,行为就强化了,强化是操作性行为形成的重要手段。强化在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他学习理论的基石和核心。他认为,行为的发生变化都是强化的结果,要控制行为就要设法控制强化,控制强化就能控制行为。斯金纳指出,只要一项操作出现后,继之呈现一个强化刺激,操作的强度就会上升,只要安排好一种特殊的强化形式,就会几乎随意地去塑造有机体的行为。著名的“斯金纳箱”是斯金纳用来研究动物学习的实验装置。箱内装有一个杠杆,只要白鼠掀压杠杆,就会滚出一个食球,这样白鼠就会压杠杆,以取食物直至吃饱为止。以后,他又用鸽子做类似的实验。从动物实验研究过程中,他发现并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即机体自发固有强化或无强化的伴随而相应增加或降低重复出现的概率。除以上方法外,还有许多其它的方法,众多的方法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认知,另一类是行为。为使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应把知和行紧密结合起来,以一种方法为主导,多种方法为辅助进行教学,不能孤立地去适用某一方法,在学生心理发展历程中,认知活动的成份与行为活动成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没有固定的方法,行之有效就是好的方法,但是在教学中我也有这样的困惑:对于极个别的行为问题学生如何才能做到使他认同老师的心理引导从而快速的改变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