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随迁子女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研究[精选]
随迁子女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研究
1.前言 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方面。学校体育教育是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是对人体进行培育和塑造的过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这种方式,真正发挥体育的作用,促进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2.随迁子女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研究
2.1教学目标情况
体育教师认为不管是随迁子女还是本地学生都应该在体育教学中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方法和技能,提高自我健身、体育欣赏及创新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体育教师认为随迁子女和本地学生都应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提高健康水平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这说明体育教师仍然把增强学生体质和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运动兴趣爱好、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这与上海市“二期课改”的体育教学目标相一致,同时也可以说这两个目标是体育教学的最根本最直接目标。
2.2教材适应性情况
体育教材是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重要媒介。体育教材是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至关重要的纽带。体育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体育教材(又称“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教材使用情况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体育课程实施的优劣,更反映了该校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贯彻和实施情况的。
现在上海全部使用的是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二期课改教材内容新颖多样,教师的教法灵活多变,课堂的教学氛围十分灵活,而且特别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和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创新精神,这对随迁子女主动学习能力和团结精神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力地促进了他们和整个班集体的凝聚。
2.3交流语言情况
根据文化结构的“洋葱头”理论,文化可分为表层、中层和深层。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最直接的工具,它属于文化结构中的表层方面。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于家庭、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刚刚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时往往或多或少带有乡音。这就给随迁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影响,严重的会产生沟通障碍。
透过表层机构中的语言,往更深层次探究,语言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作为随迁子女,从另外一个城市来到上海,他所要面临的是从外到内都要与这个城市融合起来,要从内到外与这个城市产生交集。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上海话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一种文化的积淀,传承着这个城市的传统,可以说是上海的精髓,如果对随迁子女增加上海话的教学,必定会增加同学之间的亲密感,促进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到上海这个城市和所在学校中去。
2.4着装、出勤、课堂纪律等课堂常规情况
衣着作为无声的语言,在诠释着主人的家境、消费品位和地域特色[1],它也是表层结构中的内容。现实中来自农村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于衣着上与城市的本地子女存在的不同或者卫生状况相对较差,往往会被城市的本地学生嘲笑、讥讽,同样会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产生自卑心理,影响他们的学习以及与同学的沟通与交流。
但是之前曾有报道上海宝山区高境三中,歧视农民工子女,将其与本地生隔离,在对本地学和随迁子女发放不同的校服,并且在作息制度、教学设备、评比表彰、教材使用和教师配备等方面均将随迁子女和本地学生区别对待,这种以貌取人的行为严重伤害了随迁子女的自尊心,给随迁子女设置了一堵不可逾越的“围墙”。
出勤代表着学生对课的重视程度和喜爱程度,同时也能衡量出学生本身的素质和对自我约束能力。课堂的纪律直接反映学生对课的重视和喜爱程度,也直接反映出学生的素质和对知识的渴望程度。
2.5教学内容方面情况
体育教学内容有基本内容和拓展内容,内容排列方式有直线排列、螺旋排列、混合排列,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虽然是随迁子女来到上海,但是他们曾经所喜爱的地方有一些自己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这些项目也充满了乐趣,本地的学生也对这些农村体育项目充满了好奇与渴望。这些项目主要包括:舞龙舞狮、龙舟、花毽、荡秋千、打沙包、踢毽子、跳竹竿、斗鸡、扭秧歌、踩高跷等。从图4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荡秋千、打沙包、踢毽子、荡秋千、打沙包、踢毽子,但从教师的角度来讲,这些项目有开展条件的依次为踢毽子、打沙包、跳竹竿、斗鸡、花毽,从这些项目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对场地和器材要求都很简单,并且简单易学,没有什么危险性,所以这些项目容易开展,像龙舟、踩高跷这样的项目在中小学开展还是不切实际的。
如前文所述:学习习惯、教育方式的冲突是影响社会融合的中层文化冲突,而公办学校的体育课教学中的教学内容缺少随迁子女喜闻乐见的项目,内容的排列上未充分考虑到随迁子女的基础以及体育技能掌握的程度,这些影响了随迁子女对体育的学习热情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6随迁子女分班情况
体育课教学如何编班是影响随迁子女能否融入到学校和本地学生中去的首要方面,如果刻意将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分开教学,不仅未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社会功能,而且会产生人为设置的一堵分割随迁子女与本地子女的“墙”。要完成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的上课情况至关重要。学生是课的主体和灵魂,只有学生课上的好,教师的教学才会得到实在的成果。本文认为:要想利用体育的这种方式达到对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的促进,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关注随迁子女上课的情况。
3.结论
上海市公办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主要为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提高健康水平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超过半数的体育教师认为有必要将教学目标跟据进随迁子女的实际情况具体化、明确化,这将促进随迁子女的学校融合和社会融合。上海市公办学校全部使用的是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且大多数公办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本教材(课程)。在语言的运用上,所有体育教师、本地学生和随迁子女表现较好。体育教学内容虽然较多,但是具有农村特色的项目较少。(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第二篇:随迁子女教学工作总结
随迁子女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我校现有学生800多人,随迁子女占到95%以上。学生大多来自河南、河北、福建、四川等地,学科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相对薄弱。针对上述情况,我校充分发挥教育的多功能作用,齐抓共管,开展多种活动,增长见识。积极提供平台给那些有特长的学生以展示,树立严格校风校纪,着力抓好随迁子女教育教学以及人格素养方面的培训。
学校党支部重视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教师对随迁子女教育管理的认识。我们广大教职工也充分认识到随迁子女大多生活在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生活拮据,环境艰苦,缺乏关爱,普遍存在感情敏感、脆弱的情况。进入陌生的新环境后,他们渴望能得到老师的关爱,能与同学们平等交流。学校全体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把关爱传递给每一位学生。教师与学生们坦诚相待,交知心朋友,满足他们的求助心理,对他们在生活行为上存在的不健康、不规范、坏习惯等问题,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给予及时的关怀和帮助,满足他们的表现心理,提供他们表现的机会,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被歧视感与对立感,培养他们的平衡健康心态。同时,利用中午看饭时间、去食堂多打点饭菜给那些家里伙食困难的学生以此做到小小的关爱,或许就是这一点点的爱,久而久之拉近了我跟孩子们的心,让他们体会到了温暖。
在随迁子女群体中,文化基础知识薄弱,不讲文明、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的现象较为普遍。学校在抓好日常教学的同时,举办各种兴趣活动,弥补他们知识的缺陷。针对不讲文明、不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现象,学校以活动为载体,开展符合时代要求、儿童心理特征,学生喜爱的活动。在体育课上我总是请那些平时一有活动就躲在别人身后的同学,我给这些同学机会,也许他的运动能力弱,但是希望在另一个方面树立起来,那就是他的个人自我价值。比如:我教的六年级2班徐倩同学,在平时的活动中总是对老师安排的项目不感兴趣,三两个一群,四五个一伙地在那聊天。我发现问题后,没有批评。首先是时不时地在部分群体以及班级上提着徐倩的名字,表扬她如何如何大气,服装如何如何漂亮。一次年级篮球比赛的机会我灵机一动请她当我班的啦啦队长,上半节我们班一直落后,当然场下也心情黯然,中场休息我没有过多的安排战术,而是积极调动和鼓励上场的男子汉们,当然也把徐倩一伙人叫到我身边让他们跟三班同学对比了一下场下氛围,我大胆鼓励他们要为班级的荣誉出分力,结果的结果是欣喜的。或许是运气,也或许是能力当男生最终赢下比赛我在总结说过,这场球赛的画面太精彩了,在场上有主动进攻的英雄,在场下有呐喊助威的美女,我们班把下半场篮球赛搬到了自己的“主场”,所以我要谢谢你们,功劳属于英雄同样也属于美女,这是我们班的骄傲。
学校领导重视,少先队跟体育组合作进行开展以“文明礼貌、卫生纪律、两操”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评比,每周为获胜班级颁发流动红旗,促进了他们的行为习惯、个人品质、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学校教育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主渠道,社会、家庭的配合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我校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模式,如观看法制教育图片展、安全自救教育日活动等。在家长和学校中,学校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努力培养家长的现代教育意识,使他们重视孩子良好品质和习惯的养成。学校还重视孩子对家长的影响,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家讲给父母听,如环保知识、法律知识和安全小常识等,通过学生的行为使家长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我们体育组老师还依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及学生的自身能力积极跟家长沟通,确保每位孩子都健康地在成长,让终身体育理念在这些随迁子女的身上也一直贯穿下去。
“随迁子女的教育及管理”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教师以关注、关心、关爱为工作主线,认真总结经验,拓展教育教学思路,创建符合新形势下教育形式,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崔圣恩
第三篇:老人投子女随迁入户
老人投子女随迁入户 公安局户籍管理
申请条件:
1、老人双方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以上,必须双方同时符合条件一并提出申请;
2、老人双方身边均无子女;
3、凡多子女的申请人,根据其子女户籍地的情况,按“就近不就远、就小不就大”的户口迁移原则处理;
4、老人或被投靠子女在深圳有房屋产权。
(注:老人一方已迁入本市,另一方申请迁入必须按照夫妻随迁的条件和要求办理。)
申请材料:
1、《入户申请审批表》(原件一式2份);
2、老人与全部子女的居民户口簿(复印件1份,验原件);
3、老人与全部子女的居民身份证(复印件1份,验原件);
4、老人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父母子女情况证明(原件1份);
5、老人或被投靠子女名下的本市住宅用途房产证明(复印件1份,验原件);
6、老人离婚后一方申请的提供有关离婚的法律文书(复印件1份,验原件);
7、老人配偶已死亡的提供其死亡证明文书(复印件1份,验原件)。
申请方式:
符合随迁入户条件的,到拟入户地派出所申请。
办结时限:
根据市政府每年下达的指标数,按受理入户申请的时间顺序统一安排审批。如当年入户指标用完的顺延至下一年审批。
收费标准:
收取《准予迁入证明》工本费人民币4元,收费依据是:粤价费
(1)函(1994)57号、粤价(1996)238号。
办理之后:
随迁入户已获批准的,特区内申请人接到通知后持申请回执和有关证明材料到各区公安分局人口管理科领取《准予迁入证明》,宝安、龙岗两区直接到派出所领取《准予迁入证明》。申请人持准迁证在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办理户口迁出手续后到拟入户地派出所办理入户手续。
申请受理机关 :符合随迁入户条件的,到拟入户地派出所申请。决定机关:符合随迁入户条件的,到拟入户地派出所申请。
受理程序:
各派出所接到随迁入户申请时,需详细核对证明材料。对符合申请条件的予以受理并开具回执;对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不予受理并告知理由;对提供虚假材料的,不予受理并没收申请材料。对符合申请条件的,统一报市公安局人口管理处审批,市公安局按申请时间统一排队审批,如当年入户指标用完的顺延至下一年。随迁入户已获批准的,特区内申请人接到通知后持申请回执和有关证明材料到各区公安分局人口管理科领取《准予迁入证明》,宝安、龙岗、光明三区直接到派出所领取《准予迁入证明》。申请人持准迁证在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办理户口迁出手续后到拟入户地派出所办理入户手续。
时限: 根据市政府每年下达的指标数,按受理入户申请的时间顺序统一安排审批。如当年入户指标用完的顺延至下一年审批。
证件名称及有效期限 :审批同意迁入的,签发《准予迁入证明》,一次性40天内有效。
法律效力: 申请人取得《准予迁入证明》后方可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收费: 收取《准予迁入证明》工本费人民币4元,收费依据是:粤价费(1)函(1994)57号、粤价(1996)238号。
第四篇:全市义务教育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全市义务教育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和城市能级的跃升,我市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入学人数持续增加,入读优质学校的诉求迅速增长。截至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入学共计80605人,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有65097人,就读比例为80.76%,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100%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
2021年,全市统筹推进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入学工作,市教育局对各县招生细则进行逐一核查。目前,我市全面落实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社保缴纳年限不高于1年。“公民同招”深入实施,入学报名实现“网办”“掌办”,全面推进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同城化待遇水平不断提高。
二、主要举措
(一)统一思想,坚持“两个为主”
市委、市政府和各级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把随迁子女就学作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来抓紧抓好。各级教育部门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的通知》要求,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两个为主”)。市教育局将各区县落实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情况,纳入对区县教育发展考核内容。各区县高度重视,充分挖掘潜力,扩大公办学校招生规模,想方设法确保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021年,南浔区全部四所民办随迁子女学校停止招收初一新生,确保符合条件的七年级随迁子女新生100%入读公办学校或高端民办学校。
(二)制度保障,实施“阳光招生”
在“两个为主”的工作前提下,各区县因地制宜制定完善本地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入学细则,着力推进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优化简化入学流程,全面推行无纸化入学报名,实施“公民同招”,公开招生流程。今年,吴兴区取消了原来单独制定的随迁子女入学实施办法,将辖区内随迁子女入学和户籍学生一同纳入全区招生工作,统一实行网上报名。德清县、安吉县实行随迁子女积分制入学,并通过新闻媒体、服务专线、走访企业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确保信息的精准传达。XX县教育局创设服务平台,举办“随迁子女入学专项服务”活动,方便随迁了解招生政策、按时入学,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百分之百地解决了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入学。
(三)降低门槛,高中同城待遇
2019年,XX县高中段学校招生实施办法进一步放宽限制,非XX县户籍的初中学校应届毕业生,不再只局限于报考职业类高中和民办高中,也可报考公办高中。2021年,市区中考门槛进一步降低,取消房产、户籍、社保等限制,非本市户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只需符合连续三年在我市初中学校就读经历,并具有相应电子学籍,即可报名参加我市中考和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条件,享受同城待遇。2021年随迁子女在我市参加中考报名人数达4987人。
(四)精准服务,解决后顾之忧
根据XX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政策,持卡人的未成年子女进入我市所属的公办中学、小学、幼儿园就读,可由市、县区教育局就近、就便安排,享受本地学生同等待遇;持卡人的子女在本市参加中考的,比照有关规定给予加分;持卡人的子女从外地转入本市就读高中的,根据个人意愿和原有基础,由市、县教育局优先推荐到同等学校就读。2019年4月市教育局出台《关于做好高技能人才子女就学工作的通知》,对实际缴纳税金贡献大和新上市的制造业企业,优先享受高技能人才子女就学名额。对上实际缴纳税金超过1亿元、5000万元、3000万元、1000万元、300万制造业企业,分别给予每家企业5个、3个、2个、1个、1个高技能人才子女就学名额,对当年新增上市的制造业企业,分别给予每家企业2个高技能人才子女就学名额。由企业自主分配给本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子女,优先安排就读义务段优质中小学,将进一步缓解随迁义务教育阶段就学压力。
(五)加强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近几年来,全市各区县教育局在改善办学条件、规范管理上下功夫,努力为随迁子女提供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1.规范办学行为。为加强对随迁子女学校的指导管理,区县教育局向随迁学校(民办)派驻管理人员。逐步健全完善随迁子女学校(民办)的年检制度。每年召开随迁子女学校负责人会议,具体部署随迁子女学校年检工作,对随迁子女学校的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情况;按章程开展活动情况;人员和机构变动情况;规范教育教学活动,依法办学情况;加强财务管理,合理收费情况;增强安全意识,采取安全措施等方面,要进行全面检查;建立对随迁子女的关爱体系。
2.规范学籍管理。市教育局按照学籍管理规定为进城随迁子女建立学籍,由市教育局实行统一建籍、统一管理。坚持定期上报,做到底数清晰。实行人在籍在、人走籍转、籍随人走、跟踪到底的管理办法。对已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并经考试合格的,按规定颁发义务教育证书和毕业证书。确保所有随迁子女有学上,不让一个随迁子女因父母流动而失学。
3.规范教师培训。随迁子女学校教师管理纳入区县教师管理。建立公办学校与随迁学校(民办)结对帮扶制度,选派公办教师到随迁学校(民办)任教,积极动员公办学校骨干教师以志愿服务形式对随迁学校开展教学扶助、教师培训等活动,不断提高师资水平,提高教育质量。
三、问题和困难
我市的随迁子女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区县之间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入读比例存在一定差距。
由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等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各区县随迁子女的数量和结构差异较大,形成了当地义务教育发展的某种历史惯性,特别是公办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导致有的地方随迁子女就学问题还比较突出。尤其是随迁数量较多,流动人口素质层次较低,易形成随迁子女入学难、流动大等特点,限制了当地随迁子女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升级。二是教育现代化创建与随迁子女入学存在矛盾。
随迁子女入学规模不断扩大,不确定因素又比较多,使得我市教育承载能力面临严峻挑战。各地一般按照户籍人口来配置公办学校,公办教育资源容量有限,学校建设的速度短时间内较难匹配大量随迁子女的就学需求。公办学校大量接纳随迁子女造成班额、在校生人数等指标压力,与教育现代化创建产生矛盾。三是部分民办随迁子女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仍有待提升。
在现有公办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随迁子女学校成为解决随迁子女入学的重要途径。但是,一些随迁子女学校(民办)由于缺少办学经费,教学投入相对不足,往往只能低成本、低水平地维持基本运行,导致办学条件较差、管理水平较低,师资队伍较弱、教学质量较差等一系列的问题,与公办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存在一定的差距。四、下阶段重点工作
(一)加大投入,提高办学水平
进一步提高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学校教师业务水平,更好地服务随迁子女教育。利用大数据和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在学校布局规划时充分考虑随迁子女入学因素。加快学校建设进度,统筹更多学位招收随迁子女。加大对民办随迁子女学校的补助力度,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降低班额,提高教育质量。
(二)各司其职,形成办学合力
一是各区县要制订完善有关外来随迁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进一步加强各有关部门的沟通,齐心协力,共同抓好随迁子女教育工作。
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将适龄随迁子女入学工作纳入义务教育的工作规划,努力提高公办中小学吸纳随迁子女就学能力,逐步提高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
三是随迁子女学校要规范办学行为,认真做好教育和教学工作,建立科学的随迁子女学业评价机制,努力提高随迁子女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完善机制,保障受教育权利
贯彻落实国务院提出的解决进城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完善新高考背景下随迁子女就学政策,使全市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保持在80%以上,并逐年提高,通过几年的努力达到90%及以上。指导和帮助民工子弟学校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基本实现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读上书,读好书”目标。
第五篇:随迁子女心理健康讲座讲话稿
石门县思源实验学校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你们好!今天很高兴能认识这么多的小朋友和家长的朋友们。我想问问在座的小朋友们,你们的生日是和爸爸妈妈一起过得吗?我大概的看来一下————或许有许多的家长朋友们会说:“没办法,孩子的爸爸妈妈都出去打工了,要不是为了孩子和老人能生活的好点,谁会愿意舍家撇业的出去挣钱?”对于家长的这种无奈我也很理解,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孩子怎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而老人也好、留在家里照顾孩子的妈妈们也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注意些什么?
我呢先和孩子们聊聊,作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我们,每个人同样有着自己的烦恼。学习、生活、同伴交往等方面,常常给我们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心理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现在我们就谈谈孩子们的成长。
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2.情绪健康(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3.意志健全(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4.行为协调(行为协调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协调,行为反应的水平与刺激程度相互协调。心理健康的人行为有条不紊,做事情按部就班,行为反应与刺激的程度和性质相配。而心理不健康的在行为上表现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有头无尾,行为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思想与行为不相协调。)
5.人间关系适应(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6.反应适度(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1.乐于学习。
2.能与老师、同学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
3.情绪基本稳定,心情轻松愉快。
4.意志健全,树立自信。
不良的心理行为表现:
1.注意异常。常见的有注意增强,如过分注意他人的一举一动,过分注意自身健康、产生各种不必要的想法等,从而导致出现神经性强迫症,做任何事总是担心做不好,不断地重复检查再检查,产生不必要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而另一种则表现为,注意力不够集中,达不到其应该达到的心理年龄,例如,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每一节课当中,容易被外面的事物所吸引,容易感到疲劳、力不从心、心烦意乱等的身心体验,从而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持良好的读书环境。在学习时应选择安静的地方,使自己与外界的干扰性刺激隔离;
(2)使学习活动简单化。在学习时,除了带必要的书本及文具外,不携带使用权自己分心的东西。
(3)课桌上的东西尽量减少。课堂上或学习过程中,尽量少摆东西在课桌上,这样可以减少分心,保持高度的集中。
(4)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必要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缺点,并能使人对外界的各种刺激的适应能有所提高。
2.情绪反应异常。人情绪的变化,常常和我们的生活经历有关,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让我们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当我们出现情绪低落时,即不开心的时候,不防采用以下方法来调节我们的情绪:
(1)换一种想法。我们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常常会心灰意冷,觉得前途渺茫。此时如果换一种想法,想到吃一点苦,受一点挫折对自己是有好处的,我因为这一次的失败而有了更大的收获。或者想,自己还年轻,还可以从头开始,时间可以使用权自己增加阅历,经历给自己带来经验。暗示自己,“车到山前必有路”,“胜败乃兵家常事”等等。
(2)掌握放松技术。在自己不高兴时,可以应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放松技术,来缓解内心的痛苦,并使自己有一个强壮的身体。
(3)合理发泄。当心情不好时,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缓解内心的不平衡。例如打球、跑步、爬山、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或向自己最好的朋友倾诉,将不开心的事说出来等,这样心理会好受一些。但切记不可选择伤害自己或他人方式。
3.学习困难。学习困难,对我们小学生来说,是经常遇到的问题,有时我们会感到力不从心,从而丧失信心,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而真正是天生的学习困难的人是很少的。其实,在学习中,谁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真正是天才的,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是很少的,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靠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的。所以,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能灰心丧气,要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和压力,勇敢面对,也可以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只要能吃苦就一定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
4.人际关系紧张。
与好朋友(或者同学)之间、与教师之间、与家人之间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前提条件是相互的尊重。要关心他人的需要,体会及体谅他人的处境,乐于奉献,甘于付出,帮助朋友解除忧虑,创造良好而和谐的交际氛围,才会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要热情直率,心胸开阔,对未来及前途充满信心,凡事拿得起放得下,当机立断,顾全大局,不过多地计较个人得失,相互谅解,平易近人;要诚实可靠,而不能虚伪,如果为了个人的利益而背信弃义,就不会赢得他人的信赖;同时,要通情达理,乐观向上,要时时处处理解别人,宽容别人,在别人痛苦的时候,给人以宽慰,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5.考试焦虑。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时常会产生紧张心理,特别对我们小学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我们常常会因为面对考试而感到紧张、焦虑,使考试前无法进行有效的复习,考试中无法正常的发挥,感到脑袋一片空白,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严重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从而使得我们考试后,感觉到失落、失望。那么,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应如何去应对呢?下面提供一些应对方法,供大家参考:
(1)自我放松;(在音乐伴奏下,选择一个舒适的位置坐下,依次用力将拳头握紧后再放松——牙齿紧后再放松——皱眉后再放松——脖子挺硬后再放松——下肢用力伸直后再放松。每次练习半小时,直到能够随意将身体的任一部位放松为止。以后再有焦虑情绪时,就可以这样慢慢地放松,这样焦虑就可以慢慢地得到缓解。)
(2)转移注意力;紧张和焦虑是因为我们过度关注某一事物所引起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转移我们的注意力,来缓解我们的紧张和焦虑,例如可以通过听相声、看小品、听音乐等办法,来把我们从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中解放出来。
(3)深呼吸及自我暗示。如出现考试焦虑,可以先闭上眼睛,然后做多次深呼吸,缓吸缓呼,把心神凝于一点,用以稳定自己的情绪,有意地让自己想像愉快的事情,进行良好的自我暗示:“我行,我一定能发挥我自己的水平,我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这样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增强自信心,减轻或消除心理紧张。
6.意志薄弱,缺乏自信。
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小学生该做的事情很多,但我们首先要培养自信心。所谓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坚信自己具有获得成功的能力,并因此立志,坚定信念,战胜困难,收获成功硕果。自信心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没有自信心的人,眼前的世界便没有鲜亮的色彩。每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而能让自己的生活绽放光彩的法宝就是自信心。缺乏自信,变得不相信自己,那后果怎样,别人叫你唱支歌,你却说:“我不行,唱不好。”不管什么事,你都不相信自己的答案是否是正确的,不相信你能够胜任这件事。而自信的人,别人叫他弹首曲子,他大胆地走上前,充满自信地弹出优美动听的歌曲,遇到任何事,都相信自己能行。我们要培养自己的信心,如果没有信心,那任何事都不可能成功,张海迪通过自学,去参加高考,获得硕士生学位,她不是天生就聪明,那她靠什么,自信。如果她没有信心,会去参加高考么,没有信心参加高考,又怎么能获得硕士生学位呢?
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决。”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拥有自信心的人,他们相信自己,勇于胜任老师交给的任务,勇于担当任何职务。自信心可使我们不怕困难,积极尝试,奋力进取,取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争取更好的成绩。在我们同学交流的活动空间中,都有许多问题需要其他同学解决,要给缺乏自信的同学机会,鼓舞他(她)回答问题,如果回答对了,我们就可以赞扬那个同学,他便会觉得自己在群体中有自己的位置,对自己也越来越有信心。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芝加哥市。一个星期天,一群中国留学生在路上行走遇到这样一件事:一对年轻的美国夫妇,带着一个3岁的孩子在散步,那小孩有点顽皮,不小心掉进路边的泥沟,泥沟里没有什么水。中国留学生想冲上去把小孩救起来,这对年轻的夫妇却阻止了他们,并且说:“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结果,小孩通过多次努力,终于从泥沟中爬了起来。
这个故事里的父母,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似乎有点不尽人情。一个3岁的孩子掉到泥沟里,自己不去拉他上来,而且也不允许别人拉他上岸,也有人认为这似乎有点太残酷。但是,这正是美国教育孩子的方式:让孩子树立自信,自立自强。常言道,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
再给讲一个故事:
一次,拿破仑外出打猎,刚走到一条河,就听到一个落水者在呼救。拿破仑见他在水中扑腾,但却不往岸边来,而是马上举起猎枪瞄准他,说:“喂,你要是再呼救,而不向岸边爬,我就开枪打死你。”
那人听了,吓得忘记自己不会游泳,使劲用力向岸边游来。经过多次挣扎,那个人终于靠自己的力量爬到岸上。一上岸,他气愤地责问拿破仑:“你为什么见死不救,还要开枪打死我?”拿破仑从容答道:“我不吓唬你,你自己还不照样在水中淹死。现在你至少懂得:一个人可以自己救自己。”
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考:如果不用枪瞄准落水者,那落水者的后果怎样?大家肯定会说,如果岸上的人不去救他,他肯定会淹死——因为他不会游泳。那个落水者一开始为何只在水中扑腾,但却不往岸边来呢?因为他对自己救自己没有自信,他照常人的思维方式去思维:不会游泳,怎么能爬上岸呢?后来又怎么能爬上岸来的呢?拿破仑的枪口激发了他求生的欲望,也激发了他的自信——一定要逃离枪口,否则将被打死,他的本能和自信,使他爬上了岸。这里拿破仑的一句话很有道理:“现在你至少懂得:一个人可以自己救自己!”一个人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要充满信心。这种信心要靠平日的培养。
现在我们有的学生遇到一点小事,就说:“不可能”,“我不会”。那么今天我想对大家说今后不要在说此类话。你可以暗示说:“我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激发进取的勇气。自信能孕育信心,你能通过充满信心的活动使别人对你和你的意见产生信心。其实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困难,实际上正是来源于你的信心不足,一旦获得了信心,许多问题就将迎刃而解。自信能使你保持最佳心态,增强你进取的勇气。
如何培养自信心,以下为大家提几点建议:
1.不要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可以成功。不要害怕失败,一次失败不代表总是失败,成功总是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的。
2.每天清晨醒来时,在心理对自己说几遍“我相信自己,我能够做好我想要做的事情”。
3.发自内心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情感和情绪;
4.培养自己有主见,自己做决定及处理某件事情;
5.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发挥自己的优点,找到自己的缺点加以改正。
6.要多行动,不要只是想象,只要去做,你就会越来越自信.让我们大家都充满信心,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成功的心理素质,是对自身能力的科学估价。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人们开拓进取、向上奋进的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自信心在个人成长和事业成就中具有显著的作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往往做很多事都需要自信,自信,它就是登山的阶梯,过河的木舟;自信,就是理想的风帆,成功的基石,是勇于开拓进取者必备的心理品质,是有所作为的人取得成功的法宝。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作用。因为自信是成功的阶梯。
当流星划过,我们都许下自己美丽的愿望:我能行!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自信,是使人走向成功的第一秘诀。”
愿同学们每天都有好心情!相信自己:我能行!
下面我再和家长们聊聊。我看了看,今天来到现场的妈妈比较多,我也是一位妈妈,和每一个家长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的成长,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我和家长们聊聊孩子的问题以及我们作为家长在平时应该怎样去做。尽管不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艰苦的环境中独立自主,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但从全国调研情况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成长中“五缺”现象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缺“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一旦有了烦恼与问题无法向父母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或者不关注这些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向、孤僻、缺乏自信、不善与人交流;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自律能力差;受一起生活的老年人影响,出现固执、偏激、缺乏活力、心理老化等问题。在外地干活的家长再和孩子电话沟通的时候就有学问了,要注意关注生活多于关注学习,关注习惯多于关注成绩。临时监护人要夸奖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
二、学习缺“导”。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学习上缺乏有效的教育和辅导,在思想与品行上缺少正确的引导、教导,导致这一群体学习观念淡薄,学习目的不明确,成绩较差。据社会调查情况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游,成绩优秀的较少。此外,他们也极易染上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价值观上易发生偏差,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多。据统计,2007年以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淮北市法院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10件,其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案件73件,占66.4%。社会学家分析认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习缺“导”,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缺位。由于多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他们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长辈或其他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平时对他们重养轻教,在精神和道德上关注、引导的少,学习上也无法给予有效的督促、帮助和辅导。如果您的孩子属于习惯不好的孩子,那么一定要权衡一下挣钱很孩子的教育那个是您的当务之急。
三、安全缺“护”。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安全方面存在三大隐患:一方面是由于留守孩子家庭父母外出,代管家长监护不到位,非正常死亡时有发生,其受到烧伤、烫伤、交通事故、电力事故、溺水等意外伤害的几率远远比普通家庭儿童大;另一方面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因缺少家庭和学校的有效监护而容易遭受各种人身侵害;再次是留守女童被人猥亵、强奸、诱骗的现象尤为严重。家长要教会孩子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方法。
四、亲情缺“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外出父母聚少离多,见面少时间短,沟通方式单一,缺少亲情呵护。据某省共青团委抽样调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外出父母之间平时主要靠电话和写信交流,而且通话时间很短,缺乏深层次的交流。因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他们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现象。该抽样调查显示,高达86%的孩子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关心。调查中,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父母外出务工在三年以上,孩子与父母之间相处的时间很少,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导致其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及道德养成无人关注。甚至有一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写下了这样的话:“世上只有妈妈坏,生了孩子她不带,跟着奶奶吃咸菜,根本没有父母爱。”尽量多的给孩子沟通交流的时间和回家陪孩子的时间。
五、生活缺“助”。由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缺乏父母的照顾,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状况较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缺科学喂养。一些农村留守婴儿因为父母外出得不到足够时间的母乳喂养,其长辈又受经济条件所限,只能购买低价劣质的奶粉喂养小孩,使得留守婴儿的健康成长受到影响。二缺营养饮食。有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生活艰难,甚至有时温饱都得不到保证。三缺日常生活照顾。由于缺少父母的照顾,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生活起居往往没有规律、没有保障,吃饭有时也是饥一顿饱一顿。有的困难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还出现“逆向”照顾现象,幼小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反而还要照顾年老体弱的长辈,承担着超出其能力的繁重劳动。坚决杜绝金钱的安慰和物质奖励的安慰。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以上的心理问题呢?
一、监护的“盲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隔代教育尤为严重,差不多占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总人数的75%,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
另一部分为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如叔婶、姑舅或朋友监管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这种类型的主要特点是: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一般亲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对待不尽公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
还有一小部分为上寄宿学校的自我管理型的孩子。这些孩子年龄在14岁左右,多为初中学生。主要特点:父母长期在外觉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财、物方面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对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关注较少。这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于处在青春期初始阶段,易受外界影响,发生问题较多。
其余的是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在家抚养的类型,而这之中单亲监护型的约占49.5%。主要特点:关爱不健全,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教育缺失。比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缺乏自信;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缺乏友爱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二、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据调查,部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纪律散漫,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
三、社会环境存在“雷区”。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以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全国各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常常见诸报端。
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感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调查显示:监护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与监护人有心理上的距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遇到问题时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常常导致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中存在亲情关怀缺失、心理问题骤增、学习兴趣减低、道德意识淡漠、安全问题频出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于社会、家庭及学校多种因素造成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既需要政策、法律和法规的支持和保障,也需要每一个人的关爱,是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内的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父母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学会了解孩子,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掌握每一时期孩子不同的心理、智力和情感的变化,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石门县思源实验学校心理咨询室